核医学论文范例

核医学论文

核医学论文范文1

1.1使命和愿景

(1)使命:

建立一支能够弥补专业之间界限的研究团队,并创新医疗技术,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培训转化实践和先进技术。

(2)愿景:

通过有实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实践来简化新发现进入临床的过程,以改善全球健康状况。

(3)价值观:

正直,仁慈,责任,尊重,卓越和执行明确的目标。

(4)战略重点:

转化研究和教育基础设施;注重多学科领先技术平台;通过科研合作网招聘精英和专业员工队伍;创建一种支持全球协作和转化新发现的文化和网络;以调动社区为使命,通过研究来改变医疗保健。

1.2研究空间和设施

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占地面积40877m2,大楼共12层,150个实验台;医院内部有额外9290m2的研究空间。其中转化研究大楼拥有能够容纳90名主要研究员的开放实验室,拥有增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设施,还拥有两个符合GMP认证的实验室,以制备临床级放射性药物、生物制剂和小分子研究的开展;拥有先进的手术模拟训练设施。该研究所拥有用于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所需的最先进影像设备。主要包括:拥有最先进的商用级SPECT,大口径MRI和PET;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体内多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场发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1台能建立放射性同位素的回旋加速器;在cGMP的放射化学实验室中有9个热室(铅盒化学实验室),用于生产放射性药物。研究所能提供20项核心尖端试验技术和数据分析平台,包括分子诊断学、蛋白质组学、流式细胞术、病理、生物医学信息学和生物统计学的支持、芯片和血清/组织标本库。

1.3研究资金和项目

2013年,研究所有1450万美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资金和3700万美元校外资助资金,总年度研发投入达到1.2亿美元。2013年底,研究所拥有840个临床研究项目,形成了10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炎症及表观遗传学、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科学、移植免疫学、基因组医学、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的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积累,在癌症研究上形成了领先优势,成立了3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资助的多学科中心:创新癌症研究中心、德州纳米医学癌症中心和癌症发展系统化模拟中心;并形成了3个跨学科优势研究领域,包括纳米医学、系统医学与生物工程、转化影像。

1.4合作机构与人员

目前,研究所拥有270个成员和1400个具备资格的研究人员。美国国内合作伙伴主要有威尔康乃尔医学院、休斯顿大学等;国际合作伙伴包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在内的多个国家有合作。

1.5培训与教育

研究所高度重视科技教育与创新,使先进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和转化。目前拥有手术训练和虚拟医院设施、15个程序技能站、心胸手术室、3个研究手术室、无生命的技能实验室、视频编辑套件。负责监督500多名学员研究,具体项目包括:学术课程、本科生暑期学生计划、研究生2年培训实习、医疗研究项目、博士后培训计划、临床科学家与研究系列讲座、实习项目等。学员来自于美国全国各地合作大学以及国际合作伙伴。

1.6管理与运营

研究所实行董事会管理下的独立运营模式,执行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日常运营和管理事务,下设交流与对外关系办公室、辐射安全办公室、科研经费结算管理办公室、治理与学部事务办公室、资助和合同管理办公室、中心实验室运营管理办公室、休斯敦卫理公会学院、研究受试者保护办公室、科研技术管理办公室、技术转让办公室、科研权益冲突管理办公室。研究所重点管理领域包括:

(1)成员及资格认证管理。

包括科研资格认证、研究所成员管理、成员入职培训等。

(2)资助和合同管理。

包括科研经费审核。

(3)技术转让。

支持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临床;确定哪些专利、发明和其他知识产权可转化成商业产品和服务技术。

(4)科研权益冲突政策。

确保科研设计、实施、报告和公布的研究不会因实际或可能发生的冲突而失之偏颇。

(5)卫理在线研究技术倡议。

允许以电子方式提交的所有行政审查和批准、IRB、IACUC、赠款和跟踪、合同意见书等。

(6)研究受试者保护。

负责监督涉及使用人类受试者、动物或限制材料研究的审批程序。有关使用人类受试者、动物或研究生物制剂,经过机构审查委员会、机构动物伦理委员会、生物安全委员会的审核。

(7)技术攻关。

支持其研究人员自动执行管理流程,包括管理应用程序开发和实验室技术运作。

2对我国医院建立临床医学研究所的启示

2.1建立临床医学研究所是提升临床科研水平和学科综合实力的重要平台

(1)重视转化医学是建立临床医学研究所的根本。

转化医学是一个致力于克服基础研究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间严重失衡的医学发展的新模式,其意义及价值已引起欧美国家高度重视,美国已在近40所大学建立了转化医学中心。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将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研究为重点,促进了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和现代医学技术的创新。对我国医学研究机构而言,从传统的基础研究向重视转化医学研究转型,或是建立以转化医学为重点的临床医学研究所意义重大。

(2)注重成果推广和培训是临床医学研究所的价值体现。

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有较为完整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培训内容丰富,培训设施先进,拥有手术训练和虚拟医院设施、15个程序技能站、心胸手术室、3个研究手术室、无生命的技能实验室。这一战略发展理念更加体现了临床科研为临床服务的思想,这些硬软件设施保证了临床科研成果更加迅捷地向临床应用转化,直接产生生产力,为提高社会健康水平服务。

2.2重视学科交叉融合是综合性临床医学研究所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学科交叉融合是医学研究的重要趋势。

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有意混合传统部门间的界限,促进不同学科和背景的科学家团队进行合作和创新研究,以解决人类多个关键领域的疾病。学科交叉融合和整合创新也是当前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最先进的数字技术、纳米材料技术、全基因检测技术等,与各传统医学学科融合,将面临共同疾病和健康问题的不同学科整合在一起,协同研究和创新。学科交叉融合也是我国医院在设立临床医学研究所时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也使得在大型综合医院设立综合性临床医学研究所变得意义重大。

(2)引进先进设备和建立综合技术

平台有利于提高研究所运营效率和发挥资源优势。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一流的技术平台是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取得的卓越科研成就的重大保障。如该研究所拥有国家最先进的影像设备、符合GMP认证的实验室设施、最先进的模拟手术设备等,都是国内研究机构在建设思路上不具备的。共有的设备和技术平台也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对于高端、高成本的设备,更应该充分发挥其价值,这也是设立综合性医学研究所的意义所在。

2.3紧跟国际医学发展前沿和结合

各医院学科优势是临床医学研究所战略定位的关键

(1)临床医疗优势和研究所的品牌优势相辅相成。

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的一项重要启示是从PI管理模式到形成研究所的品牌优势。该研究所面向全院乃至全国开发实验室平台,建立840个研究项目组和10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再形成研究所的优势和品牌,逐步形成了系统医学、分子影像和生物工程、纳米医学3个领先研究领域,其研究和创新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医院在设立研究机构时,应充分借鉴这一管理理念和思路,开放实验室平台,实行灵活PI管理模式,结合医院当前各学科临床医疗优势,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所的领先研究领域和品牌。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我国医学研究所水平的必经之路。

核医学论文范文2

临床医学专业是综合院校的品牌专业之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这不仅是评估综合院校整体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且还是学校综合竞争力的度量尺。及时正确的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分析原因,结合学校实际,形成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有力措施,可以避免出现“热进冷出”的不良现象,影响学校的整体竞争力。同时,项目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成果还可以推广到其他专业,进而提高全校学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能否高质量地就业,取决于学生在竞争性的人才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然而,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各高校普遍以就业率作为尺度来衡量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水平、质量和竞争力。这种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的评判标准在我们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起不到很好的预警作用。目前我国高校部分专业毕业生中真正未就业的人数很少,加之数据的来源依靠高校自己申报,其公正性无法保证,这使得在较高就业率下往往会掩盖了一个就业质量并不高,或者是专业就业率并不高的事实。这说明单纯的就业率高低很难全面反映一个专业或者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流向和供需比例。所以,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客观而科学的市场评估,我们才能根据市场调查和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方案。

二、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999年以来的高校持续扩招,医学生的教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而医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工作的两难局面。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医学生的就业也因医学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生数量的增加和用人单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而受到影响。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往往偏离自身实际,没能客观定位好就业期望值。就业时,他们往往将目标定位于大型综合医院。与此同时,大型医院的用人标准也应社会服务的需求在逐步提高。其次,由于医学专业性比较强,医学生在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非专业能力方面稍有欠缺,致使大多数医学毕业生在面试技巧、应变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求职时虽然具备了很好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但往往由于面试表现不佳而失去了就业机会。这样就容易造成专业能人的流失和用人单位难寻能人的矛盾局面。据医疗机构反映,一些聘用的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连基本的临床常识和操作技能都没有熟练掌握,考执业医师资格证多次都没通过。不难看出,许多医学生的能力尚达不到职业要求。现如今高校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大多是应试型学生,严重缺乏实践性,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医学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不强。根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相对于学历要求来说更加看重求职人的临床实践能力。从当前的临床实习状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实习效果较差,查体基本功及外科手术基本功不扎实。大多数医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分析并正确定位,导致在选择就业方向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自负或是自卑,在求职面试中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导致错失很多就业机会。另外,职业素养不足也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技能和礼貌,在人际交往中不善于交流,缺乏奉献意识和吃苦精神;诚信观念不够等等。

三、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就业竞争力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能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应对社会就业压力,让自己在某些领域胜于他人,在职场竞争中更有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素质修养等内在能力,还包括一些外在的环境因素和条件。

(二)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缺乏的原因探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弱的因素既有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高校教育模式有待改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提高等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缺乏,择业观念偏离实际,综合能力欠佳等内在因素。其中,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缺乏是造成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学生就业观念的局限性。刚刚脱离高校这一模拟社会环境的大学生们,往往带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较高就业期望值去择业,目标定位过高,不切实际。大多数毕业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医院,片面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其次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据调查,不少医疗服务单位反映新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在科研和人文素质方面普遍不高,甚至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在不断扩招的过程中,大学生起点不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的高校甚至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忽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合理改革,导致了学生学难以致用。再者是学生就业准备的不够充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就业的过程其实也是生活技能的体现过程,包含了许多的知识和技巧,需要学生全方位地打基础,做准备。如果基础不牢,准备不充分,他们将无法及时调整好心态,产生不良心理,很可能走上极端的道路。医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学生自我定位不合实际,极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积极选择与消极待业、选择与放弃等矛盾。就业准备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缺乏对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的深入了解,不能正确规划自己的择业方向,错失适合自身的就业机会;二是对于面试技巧掌握的不全面,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甚至缺乏一定的人文知识和法律意识,忽视了医德和内在品质的养成;三是大学生的抗就业挫折等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最后是学生专业理论功底缺乏和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现有的医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缺乏临床思维能力,不能将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能对症下药,活学活用。有些学生甚至以“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为学习标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自己。就连询问病史、书写病历等基本操作技能都不能熟练掌握,更不用说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此外,医院对求职者学历要求的提高,导致本科生较研究生来说,实践机会减少。加之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负面影响使有些病人不积极配合实习医生的工作。

四、促进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综合院校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地制宜,立足实际,提升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综合院校的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教育,指导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决定着他们的择业行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合和了解职业环境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建立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以市场的发展和需求为主要导向,以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社会实践、生涯指导等形式,使他们对未来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科学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职业方向,能够初步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与此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还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加强素质教育,优化医学生的择业就业心理,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风尚

择业就业心理是影响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医学生求职过程中常常出现因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等不适宜社会的心理状态而导致就业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其高低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是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传统的教育片面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的灌输,从而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薄弱,思考和处理问题不够全面。医学生的学习成才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是学习成才活动的载体。高校可通过开展医学生素质拓展、朋辈式的心理调适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工作与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效能最大化来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

(三)拓宽就业渠道,为医学生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核医学论文范文3

目前我院医学形态实验学考核方法较单一,主要是对切片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考前教师提前利用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将考试切片的典型病变及组织拍摄下来,并将其进行编号,后根据编号制作考签,每个考签上5张切片。考前还要进行考场的布置,打开20台显微数码互动教学设备。20个同学一组进考场,通过抽签方式确定考核切片,考核过程中使用实验室中的电脑及显微互动系统。主要考核学生能否辨认出切片并写出切片要点,有一定的时间限定;考前把全部考生集中起来,分批进行考试,每个考场安排两位老师监考,主监考负责监控整个考场和放映切片,监考员分发试卷和配合主监考维持考场秩序,考核结束后教师对考试结果进行评分和统计。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在于考题的结构相对清晰、直观性强,考试组织方便、操作起来相对简便,实验课效果评价相对客观,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考前准备繁琐、考核的切片有限、知识点局限、考题易泄漏而失去公平性,而且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创新能力、分析问题的考核涉及较少,达不到考核目的等。

2形态实验学考核体系改革方案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形成了新的考核体系。该体系是由平时考核、实验技能考核、科研素质考核和期末笔试考核四部分组成,既有形成性考核,也有终结性考核。考核贯穿了整个实验教学过程,这种多形式、多阶段、多角度的考核方式可以真实体现学生的整个学习情况,也符合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

2.1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包括平时考勤(10%)和实验报告(10%)两大部分,占总成绩的20%。平时考勤主要是考核学生在实验课的表现,包括考勤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实验操作情况、实验态度及纪律等情况。实验报告的考核重在学生对形态学特点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大体标本和切片,要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记录观察到的特点,对于一些重要的病变特点,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绘出镜下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病变的理解。实验报告按照实验目的、内容、结果、绘图等顺序书写,要求格式规范、内容完整,对结构的描述和绘图一定要准确无误,注意字迹工整、条理清晰等,并希望学生能够将病变特点与临床联系充分结合起来,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共有10次实验报告,最后计算其平均分。

2.2实验技能考核

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各种疾病的病变特点,并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使观察标本得到的感性认识和课堂听讲得到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医学形态学实验操作考试包括标本辨认和切片的考核,其目的是强调学生对标本和切片进行观察。大体标本的考核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学生在标本上寻找辨认,教师提问其标本特点,根据学生的标本辨认情况和回答问题情况给出评定分数,促进其对大体形态学知识的学习。这种考核教师和学生面对面进行,当场评分。切片的考核通过建立切片考试图片库,挑选典型的组织切片和病理切片拍成数码照片,我们对所有图像进行分类,按系统章节顺序建立数字图像档案。学生考核时利用数码显微互动系统抽签考试图片,根据观察图片判断切片名称并写出观察要点,最后由教师评分。大体标本和切片的考核各占10%,占总成绩的20%。

2.3科研素质考核

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增设了科研素质的考核。科研素质的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标书的撰写和答辩。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6人,然后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实验能力确定实验方向。学生小组可以任选其中一个实验方向,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集体讨论确定实验项目名称,填写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书,包括项目立论依据(项目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参考文献)、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创新之处、项目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预期成果)两大部分内容。项目书完成后将实验的主要内容制作成PPT进行汇报和答辩,每组派出一个同学进行汇报。汇报完毕后教师和同学提问,由小组同学回答,答辩结束后教师从立项依据是否充分、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具有创新性、答辩情况等方面给予综合评分,学生也要相互评分。最后教师评分占80%,学生评分占20%得出成绩,此部分占总成绩的30%。对于设计较好的项目推荐参加学校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评选。

2.4期末笔试

医学形态实验学试卷由主观题和客观题组成,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病例分析题五大试题组成,共100分。试题及分数分布如下:名词解释5个,每题2分,共10分,填空题10题,每空1分,共10分;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简答题2题,每题5分,共10分;病例分析题3题,根据难易程度确定每题的分数,共40分。试卷客观性试题占30%,主观性试题占70%。病例分析题所占的比例较大体现了考试内容死记硬背的内容相对较少,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

3形态实验学考核体系改革的意义

3.1有利于弥补我校基础医学实验考核的不足,全面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科学评定学生成绩,提升考核质量

学生成绩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成绩评定是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重要方面。现有的考核方式单一、内容分散、偏重理论,难以评定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增设考勤环节考核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学习;通过课堂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养成预习的习惯;通过平时实验操作的考核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观察学生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及切片的观察操作是否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考核实验态度和纪律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增设了期末笔试,改革后既有形成性评价,也有终结性评价,贯穿学生实验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全面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科学评定学生成绩、提升考核质量。

3.2有利于促进基础医学知识传授和临床思维培养相结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基础医学课程实验教学考核改革对基础医学课程理论教学具有规范与引导作用,在考核改革中增设大体标本的考核,注重平时实验操作的考核环节,让学生对知识点和操作环节的掌握更加牢固;在期末笔试中病例分析题占较大的比例,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充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改革考核模式有利于解决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与临床医学技能培养衔接不紧、贯通不够,以及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全面提升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3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提升我校医学教育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教师和学生是实践创新的主体。我们通过增加科研素质的考核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网络广泛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集体讨论,撰写项目书,制作PPT,最后进行答辩。整个过程要求小组成员全部参加,从而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知识创新的过程,锻炼他们形成严谨的科研思维,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答辩过程要面对提问和相互打分的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自我评估促进其主动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了医学教育质量。

3.4有利于实现基础医学实验课程考试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衔接,提高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

核医学论文范文4

1.1实验预备阶段

按照课程要求开设的综合性实验有:肺部感染的实验诊断、肝脏疾病的实验诊断、肾脏疾病的实验诊断、代谢综合征的实验诊断、血液病的实验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诊断等共6个,每个实验安排8学时。病案的准备是由教师结合医院检验科工作的特点,与临床相关科室联系,每个病案从医院收集6-8个有代表性、实用性、可学性的病例,根据病案结合大纲要求共同协商、反复讨论,有目的地设计一些问题,然后结合实验室现有设备,确定开设的实验项目,无能力开设的实验项目需要提供检查报告等资料。学生每6-8个为一组,民主选举出组长,组长协调本组全部的工作,每次实验均要在组内推选出不同的汇报人和评委,组织本组同学针对提前一周所给病案资料和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及参考书。此阶段既可使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内容有较清晰的了解,又能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学习如何获取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分工协作。

1.2实验方案确定阶段

首先由每组的汇报人根据所准备的资料对病案每一个信息点进行分析讨论,如病人的年龄、姓别、临床症状、体征检查、拟检测的实验指标、初步诊断等,内容涉及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基础医学等相关内容。分析讨论后由各组汇报人对本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其他组的组员进行提问、交流,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病案分析思路,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各组评委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评分,评分的依据由参与态度、汇报情况、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团队精神、批判性思维及其他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对本次实验课进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次课要进行的实验内容,课后学生进行下次相关实验方案的准备,包括实验的原理、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此阶段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讨论使同学们对病案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并学习如何选择较佳的实验项目组合。

1.3实验进行阶段

医学检验综合实验与以前单科实验的不同处之一是实验中的操作老师事先并不讲解,全凭学生自己看试剂说明书或相关实验指导,而且组内每个同学所做的实验项目不同,实验结果组内共享。这既是对以前所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的挑战。指导教师在实验巡查过程中发现学生遇到操作等此类问题或困难时,一般并不直接告诉他们具体方法,而是指导他们查阅有关参考书、试剂说明书等资料,帮助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促进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启发思维,培养他们的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1.4分析与讨论阶段

与传统的实验不同的是医学检验综合实验结束后,实验结果组内共享。组内同学结合所做的实验结果及老师提供的检查报告,对所给的病案进一步讨论,共同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所采取的措施,共同分析和讨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同时对所给病案给出最后的诊断结论。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和实验失败的教训,使他们“做有所思”、“学有所获”,同时通过对病案资料的分析、讨论、检测指标的测定,培养和训练学生以病例为诊断中心的发散思维及综合判断能力。

1.5汇报阶段

经过充分的讨论后,各小组推选出自己的汇报人。汇报人对自己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诊断结论、实验结果、所得出的诊断疾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标本采集、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其他等方面。汇报结束后各小组同学对汇报情况进行提问,评委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简评,并根据参与态度、汇报人汇报时交流与表达、回答问题情况、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团队精神、批判性思维等情况进行评分。老师做最后的评价,对讨论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布置下次实验课的任务。

1.6实验考核阶段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传统的实验考核多以学生实验报告为主,导致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够,对实验操作敷衍了事,并且难以评价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医学检验综合实验的考核方式贯穿整个实验进程中,每次实验课结束时进行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组内互评、老师评价,最终本门课程结束后把各次评分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最终成绩,不单独设立考试。由于最终的成绩在平时体现,学生一直都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期终考试时再突击复习。最终成绩评定时充分听取学生的自主评价,避免传统的教师主观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较为普遍的学生融会贯通能力差、难以将几个实验内容有机联系、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等共性问题,我们提出了以病案基础的医学检验综合实验改革,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实用复合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2.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会学习是当今社会对人们能力的基本要求。传统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以讨论方式进行学习,上课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进行讨论甚至辩论中不断强化自身优势、克服自身弱点,提高了思考、分析、归纳、表达能力,增强了勇气、自信,并能培养自主参与意识,从而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并且教学所选用的病案为现有的已发生的典型病例,具有真实、可靠、客观的特点,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求知欲,使其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查找资料、翻阅书籍,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作出分析和判断。这样经过多次实验后,就会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培养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工作能力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更要求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仅能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而且对结果要有合理的解释及进一步检查提出合理的建议。综合实验内容涉及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涵盖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汇集了多门课程和交叉学科的知识。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主线设计综合实验,模拟临床真实案例进行相关实验,具有真实、生动、客观、针对性强等特点,将临床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保证了实验内容在综合性、实用性等方面的特点,培养了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缩小了理论与临床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及合作能力,提升了专业整体教学水平。

2.3培养学生的团队工作能力

以病案分析为基础的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具体的方案设计是一个独立运用多种专门知识的过程,方案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综合分析与团结协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同心协力、分工合作解决众多富于挑战的难题和技术细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病案分析为基础的综合实验是架设在教学与临床之间的桥梁。

2.4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授人以鱼”,而主要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在病案分析讨论的整个环节中,学生自己分析病例、查找资料、相互讨论、确定实验项目、动手操作,结合已有的信息和操作结果,对病案作出判断的决策,避免了由老师代替学生归纳总结的弊端,锻炼了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1有利于教学队伍的建设

医学检验综合实验不仅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涵盖本专业的所有研究方向,涉及多个学科内容,既是对教学大纲主线的展开,又要按照不同教学能力和医学检验研究进展方向进行必要的更新。因此,为了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疑问,必须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我们在全专业进行选拔,选择具备扎实的相关学科知识和良好临床工作能力,并熟悉各种实验操作原理的骨干教师进行培养,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解答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验项目,确保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

3.2创新实验指导模式

核医学论文范文5

 

一、写作的零度与意识形态观   巴特对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否定首先来自于对“写作的零度”状态真实性的肯定。所谓“零度的写作”不能掺杂任何意识形态效应。为了撇清意识形态写作的混乱干扰,巴特采用了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就一直在西方哲学中长盛不衰的经典范畴——“形式”与“内容”。在文学中,“形式”是指“文学性话语”的“构成机制”,“内容”是价值和意义与时代文化和社会背景演变之间的参照。“形式”关乎于能指,而“内容”则关乎于所指。在巴特看来,“形式”与“内容”相分裂后以“形式”也就是“能指”为中心的写作是现代性的写作方式,而“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写作才是纯正的原汁原味的古典的写作方式。古典语言是以字词及其关系为主导线索的,也就是说,字词不能离开与其他字词的关系而独立存在,它在当时的时代背景条件下尚且还不具备独立的能指功能。单个字词的形式不会沉入一种内在现实,尽管这种内在现实是与该字词的外形现实具有某种程度的同质性,而是在单个字词的形式刚一发出后即延伸向其他字词,从而形成一个“表层的意图链”。这种字词与字词之间的相互发散与延伸就构成了字词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才使得意义成为可理解的事物。但是在现代诗歌中,情况就不一样了。现代诗歌完全是以“形式”为居中性的。单个字词的形式是具有豪门性质的“家宅”,单个字词形式就是一个具有独立存活能力的个体,并具有突然启示某种真理的能力。正如巴尔扎克和福楼拜的写作比较一样,前者是古典写作的典型,而后者是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辩护的写作能手——纯粹的资产阶级的写作方式。“资产阶级的写作”首先是工具性的,其次是修饰性的。“福楼拜……根据一种劳动价值观的出现,明确地使文学成为对象,使形式成为一种‘制作’的项目……(应当说,制作即‘所指’,它首先被表现为景象,被强加于读者)”。[1]5   现作使得作为内容的所指被作为形式的能指所统摄,目的是将一种观念强行施加于读者的目光,思想在这种虚无的欢快中上升,超越了整个逐渐凝固的状态。文学作为对象,首先是作为目光的对象,然后是作为劳动的对象,最后是作为被“谋杀”的对象。所以现代性的写作不再是作者自主性的创造活动,而是能指的宣告为王的加冕过程:能指-所指-景象-读者,这个链条表明了正是这种外界的制约性与主体选择的自由性之间的张力使得主体的自由选择成为无根据之物。因而出于保护合理选择的目的,人们应该摆脱掉各自意识形态的偏见,使真实的话语得以呈现。这样,巴特把摆脱意识形态偏见当作一种伦理性的选择标准。他认为写作就应该是无色的、不偏不倚的、零度的,任何作者的所谓道德观念都是被外界因素所干扰过的,写作需要摆脱社会价值判断,这样才能维持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统一性。   罗兰•巴特从虚构切入,发掘虚构中的真实状况,同时考察小说和历史所共同具有的文本的结构和功能,把结构和功能作为一种文学话语的形式分析问题,其实就是有关话语的真实性问题。“文学-政治-意识形态”模式在一种间接方法上得以表现,使得话语的真实性在历史和小说中获得聚焦点。他比利科更在意的是意识形态如何通过一种似真理的话语结构而得以形塑。巴特将对文本的怀疑主义的运作从文学分析转移到价值虚无的分析上来,他的这样一种论点为列斐伏尔的“空间符号-价值载体”研究和鲍德里亚符号社会化批判提供了思想启发:作为“欢娱”或“欢快”原则的能指不过是一种虚无的“能指”,是没有目的的目的,是没有灵魂的灵魂。这样的表面快乐原则实质上是内心颓废的深刻写照,这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物欲世界的真实镜像。巴特将文学写作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共谋关系首次清晰地摆在了世人面前。   在文学与意识形态批判的结合途中,符号扮演了某种中介或载体的角色,在卡西尔奠基符号学后,巴特将符号学发扬光大,为符号-空间批判(列斐伏尔)和符号-时间批判(鲍德里亚)提供前瞻性线索。   而“风格”是零度的写作的另一张面孔。或者这样表述会更加明确一些:零度的写作必须排除历史的干扰,并且它具有个性与共性的双重方面。零度的个性方面是风格,它是语言与其躯体内对应物之间的绝对自由的联系,是垂直性的必然式作用;语言结构是零度的共性方面,它是作者行为的场所,是一种无选择余地的反射,是一种可能性的确定与期待,是具有历时性的积淀,是水平性的否定式作用。风格与作家的性情相关,而语言结构则相反。它们看似对立,但都为零度的写作服务。在语言结构中,作者发现了历史积淀的熟悉性,而在风格中,作者发现了本人积淀的熟悉性。它们为零度的写作的服务体现在:“语言结构的水平性与风格的垂直性共同构成了作家的一种天性,因为他并不偏选任何一方”,“其中耗费的能量只表现在运用程序方面”[1]10。虽然风格与语言结构可以被例举和被转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识别和被选择。而一旦涉及到后两项,写作就必然会具有相应的温度。   在巴特看来,“风格”是孤独的,它不是艺术,风格不能成为把作家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那种契约。历史对写作立场的困扰体现于一些喜欢艺术的安全性甚于风格的孤独性的作家身上。而能够在历史中拯救“新颖性”的也正是风格,它是一种权威,是作者语言和其躯体内对应物间的“绝对自由”。风格既在历史传统之中,也在历史传统之外。写作把作者带入了历史的境遇之中。而写作的零度状态并不是普遍性的,只有言语才可能是普遍性的。巴特在索绪尔将言语和语言二分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变革。索绪尔认为所有的语言学都是符号学的:“我们保留‘符号’这个词来指称这个整体,把‘概念’和‘音响形象’分别用‘所指’和‘能指’代替”[2]149,而此观点明显是被巴特继承的,但是巴特却对索绪尔的“语言就是言语活动减去言语”[2]177观点进行了反拨。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一种符号现象,巴特承认了语言的社会性的内在特征,但是他认为符号学本就隶属于广义的语言学系统,因为倘若没有各种形式的语言,符号也无法借以表述和传播自己。所以,符号学领域不能被随意扩大到语言学中,否则就会引起严重问题:“把语言结构和言语这对概念在符号学领域加以扩大运用并非没有引起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显然严重到这样的程度,以致语言学模式不再适用而应加以改变了。”[3]18而巴特将其“写作”置于零度的设问中心,这样就不能避免言语与写作的关系问题,通过对它们的关系的研究,从而更好的让人们认清写作的真实面目。#p#分页标题#e#   而零度的这两张面孔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形式性的现实空间——作为实践的写作。语言结构与风格虽然是一种天性,一种先于一切与语言有关的设问,但作家与现实之间的“形式同一性”,却只能由外在于语法的规范和风格来加以恒定的确立。在“形式同一性”之中,写作的连续流被聚集和封闭于纯粹的语言学范围之内,进而转变为一套完整的记号,一种有关行动的选择。介于写作中保存着某种对“善”的肯定,写作成为伦理,成为作家介入幸福或不幸的表现与交往的体现。所以写作使得言语具有了既规范又特殊的形式,并和他者的广泛历史相联系,获得“社会化”的“交往实践”特征。而这种历史性的交往也必然带来了“异化”的困扰,这不得不使写作的零度冰封在历史的尘埃中。“语言结构与风格都是盲目的力量,写作则是一种历史性的协同行为。语言结构与风格都是对象,写作则是一种功能”[1]11,在我看来,巴特所表达的意思是,“语言结构”与“风格”作为零度写作的两张面孔,并不涉及伦理,无论是哪一张面孔都不涉及美丑善恶;而写作的实践行为则相反。零度不是形塑的行为与实践,写作才是。由于写作实践的特殊性,使得形塑不得不存在于创造性与社会性的相互纠结的关系之中,并且被特定的重大的社会性目标所转换。由于写作“是束缚于人的意图中的形式,从而也是与历史的重大危机联系在一起的形式。”[1]11因而,写作是具有“价值”的“形式”,作家在写作中的相同的运动就是对其形式的社会性惯用法和对其所承担的选择的责任思考。这样,写作的本质就成了形式的伦理和社会性的场景选择。而这个社会性场景也绝不是一个实际的消费场,在此场景中,作家的写作选择是一个意识的选择(包括有意识与无意识),而不仅仅是功效的选择。   二、写作的温度与意识形态观   由于在写作层面的作家与历史现实发生了联系,这样就提出了零度的写作的必要性问题。巴特在写作中也区分了生产的写作与消费的写作两个层面。   作家不可能对消费的客观材料做任何改变,所以我们不能在言语的消费处,而是应当在言语的源头处,也就是言语的生产处,来要求一种自由的语言。如果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表述,那么写作的后过程——消费过程——流通过程,是作家无能为力的失效之所;只有在写作的当下过程——生产过程——形塑过程,作家才能使写作与一种历史的“契合”发生效应。这种“契合”所关乎的便是“能指的伦理”或“形式的伦理”,所关乎的是对“善”的判断与选择,这样就从源头处使概念与符号的无限衍义成为不可能。于是写作就这样成为一个含糊的现实:一方面作家与社会接触;另一方面,通过悲剧式的逆转,使社会的目的性返回到他创作的工具性根源上来。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历史未能向他提供一种被自由消费的语言,而是促使他要求一种被自由生产的语言。”[1]12   写作的伦理选择与责任便是“自由”,使得写作成为一种自由和具有对先前惯用法和新意指作用环境的“记忆的妥协物”。这种具有记忆作用的自由,是只能发生在其选择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其传播-社会化的符号延异过程中。所以,写作的两个层面分别就是社会化的前后过程,分别发生在写作的实践-符号的形塑及其传播过程中。后者只能使人们沦为语言的囚徒,否则就必须具有法兰西学者的批判精神,这样,“简单的延续性逐渐使处于中止状态的全部过去和越来越浓密的全部密码显现出来。”[1]13   写作于是与“自由”一样,成为一种历史的“契机”,它的“密码”就是来自于作家的“意指性姿态”的意指作用。正如巴尔扎克和福楼拜之间的差异一般,他们的写作彼此对立显示了一种本质性的分裂的姿态,正好发生于两种经济结构相互连接的历史“契机”之时,两种经济结构的变化之间。巴特内心深处的纯正的唯物主义思想也就此显现,这也是他继承他的偶像——马克思的地方。   这里可以展开的一个话题是:写作的零度何以可能?在我看来,零度的写作显然和物理学中的理想的零度状态是一样的,那只能是一个理想状态的乌托邦。只要人一旦被出生于这个世界中,就“被抛”入世,就不可能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不得不与周围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人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才能完成自我的成长历程。因此,写作的零度是不可能实现的,否则只会带来生存的零度,社会化的零度,成长的零度。既然巴特为写作零度做的辩护是失败的,也就是说,写作的零度既然是不能实现的,那么写作的温度又是几何呢?我认为,我们也不能以精确或瞄准式的刻度来衡量写作的温度,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获得相关的方法。   正如利科的文本“四重异化”观念一般,符号或文本的形塑、播散、解读过程都会发生异化,这样总是不停歇地向青年马克思靠近。而若从时间角度来分析,异化是发生在运动的过程中的绝对方面,而共时空下的符号结构分析就是一种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下的分析。写作不能以零度面目出现,但可以被人们研究它的温度。它有多少度是有意识地为意识形态辩护,有多少度是作者的无意识的偏见,还有多少度专门为自己的读者所设计?在我看来,除了异化之外,巴特自己所指出的“语言结构”最后充当了否定零度的角色,如果写作真的可以成为零度写作,在“语言结构”方面,无数个作者都会被固定于同一个文本的模型中。   当然,零度写作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不是巴特在零度写作下对“能指的伦理”进行拷问,人们也许还在无知觉地继续着虚无的欢愉,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零度写作来衡量写作的温度。   三、写作的符号与意识形态观  #p#分页标题#e# 巴特对符号学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为了对符号拜物教进行批判,并反对概念的无限衍义。符号的解码与符号的形塑过程都使得意识形态或权力意志作为一种隐性的意指力量凝固在符号的权谋之中。   语言结构和言语的区分在语言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区分。但是巴特认为,这并不代表了一种全面性的分析。语言结构和言语仅仅是对形象和行为的对象系统作这类区分,只是纯粹内化的分析模式。换句话话说,这不是在交互主体和交往实践以及社会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社会的全面诊断和分析,语言学需要上升到语义学,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巴特的符号学包括了社会化的符号意指系统在内。而利科的思想则更为全面一些:现实社会-意念-作者-社会化-交往实践-意指-符号-意指-交往实践-社会化-读者-意念-现实社会,就像是一个来回流动的拉链结构,把以符号为中心的理论流映照出来。   其中,巴特最关注的“意指”概念其实是从索绪尔的“蕴涵”概念繁衍而来,巴特对“蕴涵”在社会化过程中进行的结构形塑进行了研究,从而改造成为符号的意指功能,它也是巴特在梅洛-庞蒂的基础上对索绪尔的语言学的“值项系统”进行改造后所植入的东西。因为索绪尔的“值项系统”仅仅导致了对有关语言制度的内在分析的承认的必要性;但内在分析的环节却与社会化-交往实践的研究相抵触,所以巴特认为反而是在哲学的视阈中,而不是在语言学视阈中,才使得系统获得了较为成功的发展。巴特认为,梅洛-庞蒂重新坚持了正在进行的-说着的言语(在产生状态中的有意义的意向)和已经被说过的言语(由语言结构所获得的结果,也是索绪尔的“蕴藏”概念所表述的意思)。梅洛-庞蒂对“蕴藏”概念的基础进行了扩大化,认为所有的过程都是以系统为前提和假定,发展出“事件”与“结构”之间关系的经典对立说,使得“蕴涵”也在历史学中取得了相应的公认的成效。   “蕴藏”概念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内也得到了重大发展。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言语”与“语言结构”的对立是“过程”与“系统”的对立,例如亲族结构内的女人的交流过程是这个对立关系的具体体现。对列维•斯特劳斯而言,这种对立在认识论上的价值是非常明显的。语言结构是机械的、或非“统计学”的、结构的解释;言语的研究则是统计学的、概率计算的、宏观的语言学;而后将言语吸收在语言结构之内,正是在这个吸收过程中,发生了无意识行为。巴特认为,列维•斯特劳斯的这一观点和拉康的无意识的意指理论相似。拉康的无意识的“意指”理论是欲望的表达,列维•斯特劳斯与拉康一样,把结构语言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列维•斯特劳斯最后归结为结构人类学理论。对拉康而言,索绪尔的失误正在于他无视了“潜意识”的力量和作者的论述“风格”。巴特借此也“意指”了自己的思想,“无意识”理论是可以被形塑于固定的结构中的。或许还可以导致人们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描绘“集体想象界”。集体的想象界显然也揭发了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在巴特看来,现在的人们都是根据“主题”来描绘这种想象,但是被拉康的无意识理论而转变这种想象,人们将根据形式和功能也就是能指来描绘这种“集体的想象界”,而后的遮蔽、意指、隐喻,也都与其欲望相关。巴特指出了索绪尔的失误之处。对索绪尔而言,记号是被论证为某种深层状态的纵向延伸的,在语言结构中,这种纵向化如果忽视了横向化,必然会使得所指位于能指之后,能指是所指的必要途径。事实真的如此吗?这种纵向化的思维方式是内向化的,不能实现社会化的表述,从而使得这种隐喻仅仅只能在空间化中发挥作用,失去了“意指的辩证法”。   四、结论   究其根本,巴特在文学中批判意识形态,从历史、实践、符号形塑的角度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统治性、幻想性和控制性,分析了文学和意识形态的共谋关系。即便巴特后期从结构主义转向了后结构主义,他依然认为意识形态是寄生于符号的。利科从文本解码与文本形塑的双向研究中揭示权力话语的隐蔽性,而巴特早期更注重于符号与意指的形塑模型构架。巴特的这种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也体现了法国黄金一代的璀璨思想。

核医学论文范文6

1.数控车实训教学方法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以强化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目标,设计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情境。如在数控车实训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效地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项目教学法就是当前职业教育中的一种得以广泛运用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法,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师生之间的活动是互动的,适合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应用。

2.数控车实训项目化课程改革

构建以项目化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数控车实训的学习任务,以手脑并用的项目活动为载体组织教学,把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结合起来,师生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里进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改变了过去理论知识教学与生活生产实践完全分离的教学模式。

二、数控车实训项目化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教师必须储备更完整的专业技术,提高教学能力,丰富实践经验,从而使知识点融会贯通并得到必要的整合。为了建设与此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引进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训和实习工作,促进“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的建成;聘任企业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制订,并聘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的实施;培养各专业的带头人、骨干教师,提供顶岗实习、技术培训、会议交流的便利条件。为了进一步完善“双师结构”,加强行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技能型课程的教学。借鉴“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数控车实训课上采用项目化教学,通过项目组织和引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完成项目的活动中相互合作,运用知识和技术来完成该项目。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让学生在具体工作任务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让自己的专业技能螺旋式提高。尽管实施项目教学目前还存在一定困难,但这种教学模式的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体现了实践是一切理论知识的来源,实践又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中职学校专业课和实训教师,除了知道自己该怎样教、学生该怎样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该怎样做。因为他们以后都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如果教师自己都不会做,还怎么让学生创造出价值?而且不是只会做就行的,更要在“劳力上劳心”,即不能胡乱做、胡乱学、胡乱教。首先,教师自己要成为一个强大的“正能量体”,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锻炼技能来充实自己。其次,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去学。“填鸭式”教学方法已被社会所淘汰,它是不科学的、效率低下的。因此,教师除了要学习新的知识外,还要学新的教学方法。要知道怎样教,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怎样学,更容易掌握知识点和技能。最后,还有“做”的方面,这是最重要的。前面的“教”和“学”只是为“做”做铺垫,最终是要在做中教,做中学。这里的“做”不只是指学生要做,教师也要做。特别是职业学校的老师,更要注重动手做。教师的“做”是教学,要动手做给学生看,即示范;学生的“做”是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职业教育要手脑并用,既要劳力也要劳心。职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学合一”的层面,职业教育必须“做”起来。数控车这门学科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进行实践操作,实践操作一定要亲自“做”。说到“教学做合一”的“做”时,不仅要学生“做”,教师也要“做”。教师既要“讲”又要“做”,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一部分内容,而且在学的时候也有了依据,做起来也就不会一头雾水。例如,数控车90º外圆车刀对刀,包括X方向和Z方向两个部分,具体操作步骤共十几步,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就可以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按照数控车床操作顺序,一步步地讲解和示范。比如,Z方向对刀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先讲解正确的操作步骤,并强调要点;然后,老师再进行示范操作,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再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把工作方式调为MDI方式,机床主轴正转,转速为500r/min,并把对刀页面设为当前显示页面,接着采用手摇工作方式进行对刀操作。在分组分步骤练习的基础上,学生不仅可以单独操作,还可以在观看别人操作的过程中多学习几遍,以强化训练,巩固知识,加强记忆,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在安排的教学时间里能够较好地掌握数控车90º外圆车刀对刀的方法。对刀的准确性影响到后面加工出来的零件尺寸。当然不是一次操作就可以做到对刀很准确,它取决于操作步骤是否规范、准确,测量是否规范、正确,参数设定是否合理等方面的因素。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亲身示范,严格按照操作步骤操作,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良好态度。

三、结语

核医学论文范文7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结核病患者,其中28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年龄为7~85岁,平均年龄为42岁;本组所选患者均没有肝病史;25例患者为初次治疗,15例患者为复发治疗;进行痰涂片有22例患者为阳性;18例为阴性。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均≥2个月,追踪观察时间≥10个月。所有患者均与“肺结核诊断与治疗标准”中的诊断标准相符合。

1.2治疗方法

在进行抗结核治疗中,肝损害是最常见的副反应,故需要在治疗初期进行肝功能复查1次/周,1个月后改为1次/2周,3个月后改为1次/月,在本组资料中有30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最早1例是在用药后2周的时候出现。在本组资料中有12例患者发生轻度肝细胞损伤,即其体内丙氨酸转氨酶>正常值,但是<1.334μmol•s-1/L;有14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值在1.334~3.334μmol•s-1/L;有4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值>3.334μmol•s-1/L。治疗:给予有肝损伤的患者进行保肝治疗:给予患者152~200mg的甘利欣或者是0.2g的凯西莱静脉滴注,1次/d,给予护肝片5片口服,2次/d,连续服用2周。并跟进丙氨酸转氨酶对抗结核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对于丙氨酸转氨酶<1.334μmol•s-1/L的患者仍然使用原治疗方案,并进行肝功复查1次/周,若其肝功在升高则需要给予相应的治疗;在1.334~3.334μmol•s-1/L之间的则需要将EMB、RFP停用,给予利福喷丁进行治疗;>3.334μmol•s-1/L是患者将所有抗结核药物均停止使用。在本组资料中有16例患者出现胃肠不适,其中的大部分患者在给予10mg胃复胺,2片胃康灵,3次/d后病情得到好转,有一小部分反应严重的患者在将INH减量或停用后病情得到好转。在本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肾损害和听力障碍,这都是由于链霉素所造成,在对其将SM停用,改为EMB后病情得到好转。

2结果

在本组选取的40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有16例患者出现胃肠不适,2例患者出现肾损害和听力障碍,1例患者出现关节痛。对这些患者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后,均有效的将病情控制住。

3讨论

核医学论文范文8

核医学是将核技术应用于生命和疾病转化规律研究,进行疾病诊治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核医学影像设备仅为扫描机、γ相机,严重制约了核医学的发展。至90年代中后期,随着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PET)在我国的逐渐开展,核医学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医学影像诊断从单一解剖成像发展为解剖成像和功能成像的融合。2002年引进了首台PET/CT之后,我国的核医学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至2012年大陆地区共有162台PET/CT(PET),498台SPECT,加之各种新型放射性标记探针的出现,使核医学发展进入了分子影像学的新阶段,在肿瘤个体化治疗、心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然而,在核医学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以国内已有的PET/CT为例,每台价值均在千万元以上,但利用率相差巨大。统计资料表明2008年PET/CT单机最高检查量是最低者的75倍,即使是同类医疗单位、同种机型、相似工作条件,检查例数也相差3倍以上。从年医疗收入这一量化指标来看,2009年所调查的599个进行核医学诊疗的科室中,占全院年医疗收入比例不足1%者达51.19%。这些数据提示,核医学大型设备的闲置情况严重,新的核医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在疾病诊治中的优势,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核医学专业人员和临床医生对核医学知识的认知度、接受度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反映出核医学教育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核医学教育可分为两个部分,即高等医学院校中的《核医学》课程教学、核医学专业人员及临床医生的核医学继续教育。目前《核医学》课程为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通常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核医学》教材为主,而核医学继续教育多通过短期继教班培训的形式进行。然而,现阶段这两方面的核医学教育均存在较大的缺陷。首先,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核医学教育中的各种不足:①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无法适应学科的快速发展;②教师侧重于本专业知识讲授,而相关专业知识欠缺;③学科内容广泛、信息量巨大,但学时数严重不足等。其次,对于核医学专业人员和临床医生,由于时间和工作的关系,已很难再接受较为系统的核医学教育,对最新的发展成果知之甚少,即使专业人员所接受的继续教育体系也较为支离凌乱,并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不多,难以形成有效的知识更新。因此,如何加强核医学教育,使医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能够自觉应用有关的核医学知识,已成为提高核医学技术应用,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命题。

二、耗散结构理论与教育

耗散结构理论是1969年由俄国物理化学家伊里亚•普里戈金(IlyaPrigogine)在熵定律的基础上所提出,并因此荣获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最初这一理论主要是表述和解释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复杂现象,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后,耗散结构理论已成为一种复杂性科学,其理论核心与方法原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所谓耗散结构是指特定、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使内部因素突破一定阈值,进而产生涨落,导致系统内部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在时间、空间以及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必须通过持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才能维持。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在于将宏观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按照系统所处的不同状态分为平衡态、衡态和远离平衡态。其中孤立系统由于不与外界环境发生交换作用,在经过较长的时间后,系统内部的紊乱程度(熵)增加,从而使系统处于无序和混沌、并失去活力的平衡态。当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但程度不高时,内部要素的变化较为缓和,相互间呈线性作用,则不会产生新的系统,即为衡态。只有当系统高度开放,并且持续与外界环境进行相互交换,不断引进负熵,使内部要素或子系统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和相干,突破一定的阈值,使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则临界点附近的系统内部微小的扰动或偏离(涨落),可能被放大,形成巨涨落,从而引起整个系统宏观上的突变,导致原有无序结构被打破,产生有序的、富有活力的新结构。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复杂性科学,为研究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复杂视野下的教育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育系统的复杂性,进而分析和归纳出有效的对策,指导教育决策,进行各项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复杂性科学的一种,耗散结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各领域的研究工作,在高等教育管理和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也被用于指导医学各学科的教学工作。

三、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的核医学教育

核医学为综合程度和复杂性极高的医学学科,其内容涉及核物理学、核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化学以及相关的生物学和医学知识,并且正如前述,近十年来核医学学科发展迅速,专业知识更新加快,这对核医学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从耗散结构的角度分析,核医学是核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学科范围具有完整性,另一方面其发展过程又是核技术与医学各学科不断交融的结果。十多年来,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和药学的进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发出许多重要的靶向药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后作为分子探针用于核医学显像,产生了核医学分子影像学。另一方面,现阶段核医学发展也来源于临床各学科对疾病规律更为深入的了解,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认识程度变得更为真实和清晰,促进了核医学的技术进步。这要求核医学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吸收和消化这些发展成果,因此,核医学教育本质是一种开放系统,需从外界持续引起负熵,使之达到远离平衡态,才能构成新的、稳定有序的教育结构。具体而言,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员不仅要求其掌握核医学技术的基本原理,也必须及时了解核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新成果,不仅要求熟悉核医学的有关知识,也必须及时掌握相关临床学科对疾病认识过程中的新观点。近年来《核医学》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更新加快,继续教育得到一定的加强,但核医学教育的矛盾依然存在,技术应用不足的困境未得到根本改善。2012年中华核医学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与2009年比较,由于PET/CT数目的增加(2010年为133台),检查病例总数提高了98.42%,但主要局限在肿瘤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77.4%,2010年为74.3%)和健康体检(2012年占总数的16.3%,2010年为18.1%)方面,在心血管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0.6%,2010年为0.9%)、神经系统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3.1%,2010年为3.7%)及其他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2.6%,2010年为3.0%)方面应用较少,SPECT的应用情况类似,而现代核医学影像几乎涵盖人体所有器官系统,这表明大型设备利用的局限性并未能得到根本改善。从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当前核医学教育这一复杂系统仍然处于衡态,各要素之间为缓和的线性作用,未能实现有效的涨落突破,从而不能形成新的、有序的教育结构,反映到核医学学科这一更大的系统上,其构成未出现明显的改变和调整。

四、从耗散结构理论

寻找改善核医学教育的对策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要实现系统突破,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导致有序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其含义为:①系统须具有高度的开放性;②只有当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才有可能通过涨落突破进入新的有序结构;③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相互耦合形成整体效应,造成协同和放大,进而发生突变,达到新的有序结构;④开放系统的突变是形成新结构的根本原因,在临界点附近的涨落一旦超越特定阈值,系统就可能出现宏观上的有序结构。核医学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包括医学生、核医学专业人员以及临床医生)、教材和教学模式均为系统内部要素,可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定期组织教师培训

作为核医学教学中的主体之一,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临床知识,对核医学和各主要相关学科的发展成果(如计算机、网络、影像医学以及临床内、外科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邀请核医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授课,不要仅局限于核医学专业知识的提高,也应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更新。

(二)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和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本科教学中,由于学生之前从未或极少接触核医学知识,因此,应着重加强核医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在课程安排上,《核医学》教学可考虑在《影像诊断学》课程之后,与《内科学》和《外科学》等临床学科同时开课;在讲授过程中,注意结合学生已掌握的临床知识和医学影像知识进行。这样可使学生在学习疾病定义、发病机制和诊治方法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核医学技术在临床中的作用及优势。对于核医学继续教育,则应形成定期、有序和有效的继续教育模式,持续引入核医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围绕这一教学中心,可邀请核医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师和专家讲授,并与本科阶段的《核医学》课程教学衔接,同时,建立较为完整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三)充分发挥辅助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核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核医学》本科教材的出版周期通常为4年,相对于学科的快速发展则显得较为滞后,且《核医学》教材更侧重于基础性、通识性和专业性,最新进展的内容不足。为弥补这种欠缺,可通过编撰辅助教材加以补充,辅助教材应侧重于核医学的新进展、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性、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和优势。这种辅助教材除可以作为本科教学的补充外,也可以用于继续教育。

(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