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规划设计范例

合理规划设计

合理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规划;问题;对策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极其复杂,直接关系着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因此,我国对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十分重视,已将农田水利工程确定为建设工程中的核心重点,极大地带动了农田水利工程的进步和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是项目稳定开展的核心关键,近年来,随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于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对于当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最大限度地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

1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农田水利工程是我国发展民生的核心关键,在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从而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关系着水利工程建设的正常、稳定使用,其意义重大,高质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我国农业的稳健发展。因此,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需充分考量实际地理环境,结合水利规划要求和周边资源,科学、合理地设计工程规划,以便为农业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从而更好地带动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1]。

2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规划设计前缺乏实地考察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初期阶段,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地形及路况考察是基本要求。如果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早期阶段充分考量、勘察实际的施工状况,做好后续的施工准备,农田水利工程项目通常会正常、顺利进行。一旦在农田水利工程初期没有做好充足的初期勘查工作,那么很难获取实际施工现场的地形及路况特征,这将会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进度,出现许多负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无法保障,甚至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工程事故。此外,若建筑施工方忽视对地形及路况的考察和测量,仅仅凭预估值进行施工规划,这是极其不合理的,会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的浇灌水平及质量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用水量也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在初期做好充足的筹备工作,严格落实实地勘察工作,才能够充分保障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稳定运转,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增长[2]。

2.2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至关重要,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关系着后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若想使得农田水利工程高质量、高效率运转,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至关重要,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规划设计也是我国建设部门高度重视的重要工作[3]。然而,目前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规划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规划设计过程中,不重视对生态的影响,从而引发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此方式没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开展水利工程项目的方式不值得提倡;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的初期阶段没有合理设计工程规划,将建设点选在地质灾害的高发地段,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严重威胁下游居民的人身安全,如果发生突发性的滑坡、地震等灾害,农田水利工程将会出现严重的绝地现象。除此之外,工程建设中还有许多细枝末节的问题未被解决。例如,不具备科学性的工程规划设计使得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转成本投入增多,造成不必要的电力、水力资源浪费等等[4]。以上问题均是由于农田水利工程不具备合理性、科学性的工程规划设计,我国工程建设部门需高度重视,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现状进行改进。

2.3节水灌溉技术落后

目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许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均不具备专业水平的技能,这也是节水灌溉技术无法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许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技能也在逐渐发展,除了国内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外,许多国外的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也逐渐被引入国内的农业生产领域。但是,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者所掌握和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落后,所以农业生产领域的生产成效不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幅度降低。由此可见,节水灌溉技术也是关乎农田水利工程能否正常稳定开展的重要因素,若节水灌溉技术运用得当,能够有效地提升水能资源的利用率。但是实际情况是,无论是滴灌技术还是喷灌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使用率都很低,节水灌溉技术很难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应用,从而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的水资源无法正常、高效运转,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5]。

3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依据原则

科学、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基本准则包含动态性准则、安全性准则、全面合理准则以及实际情况准则,需结合实际施工现场的路况及地形综合考量,做到规范、合理的全方位规划设计,从而深度挖掘农田水利供水资源,保障农田水利工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6-7]。在绘制农田水利工程图稿早期,需安排专业的施工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全方位地掌握实际施工现场的路况及地形,并分析其地貌及地质的综合影响因素及特征,从而针对性、全方位地进行工程规划设计。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农田水利工程需借助落差的自然条件优势,将电力和水力实现合理的连接,以便在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创建的初期能充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同时,应尽可能地避开危险的施工地段,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初期,需全面考量路段的地形及路况,规避一切河流、水域,充分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地形的优良、稳定。对于渗水性较强的地质区域,需采取科学的排洪排水设备合理地进行规避。诚然,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并非永久不变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应将农田生态和社会经济相结合,在其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需要适时地进行优化调整,需全方位地考量其稳定性、协调性和保护性,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在优良的状态下保持正常、稳定运转[8]。

4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改善对策

4.1加大施工前的实地考察力度

农田水利工程前期的勘测工作是整个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相关规划设计人员需充分地进行实地考察,并获取多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考量评估,方可进行下一步的规划设计[9]。然而,当下有很多的农田水利工程忽视前期勘察的重要性,导致在规划设计环节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均是由于前期勘察工作未严格落实到位,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缺乏可行性的参考依据,从而严重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因此,为了更好地达成高质量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目标,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开展前期应全面地进行实地勘察工作,其中包含地质、水文、土壤环境、地貌等等,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此外,项目地周边的生态环境也是勘察的侧重点,应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以前期的实地勘察数据为参考依据,设计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的实施方案,符合原有的规划设计目标,充分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从而使得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保持可持续的正常运转[10]。

4.2科学分析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

在农田水利工程前期勘察工作完成之后,便可进行规划设计,这是一项具有很强技术性的重要环节。在规划设计方案的过程中,相关设计工作者需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考虑,以当地农业发展状况、内部产业结构、自然条件为切入点,合理、科学地规划设计方案,做到布局合理,致力于打造高质量、高覆盖的农田水利工程式农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关系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民生,以惠民为总方针,确保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安全、高效。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需遵循一定的设计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以农田浇灌为主,其水利灌溉标准会随着季节、河流径流量及农作物种类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农田水利工程的浇灌量不能以常规经验而定,需结合当地农田浇灌水源、实际水利设施状况、当地的经济条件等决定。从当下的农田水利工程来看,相关水利部门主要依据灌溉及抗旱天数来规划设计农田水利灌溉标准。其中,抗旱天数是指正常灌溉供水条件下,降雨较少或者连续无雨的情况,可满足农作物用水需求的天数。假如灌溉设施中水的存储量能够供给满足80天连续无雨天气下的农业生产,则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标准即是80天。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有其保证率,是指灌溉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得到保证的概率,以正常灌溉供水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比表示。占比百分数为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的保证率,用“P”表示,水源供给用水量的年份为m年,总年数是n,那么,灌溉保证率公式为P=m100%n1×+。具体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标准根据当地的地质水文、农作物情况而定。

4.3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监管力度

一直以来,农田水利工程就是一项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工程项目,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为了确保施工项目的顺利开展,需要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初期绘制样稿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绘制样稿是农田水利工程顺利施工的参考依据,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充足的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结合绘制样稿,制定规划设计方案,需要全方位地实地勘察地形及路况,多维度地考量及审核,具体施工设计单位可以借助设计软件对其科学性、合理性进行验证,及时发现设计规划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为接下来进一步的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11]。就农田水利工程而言,其施工的硬核指标是质量,工程建设的质量关系着农业的生产及经济发展水平,高质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建筑施工人员需要以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为重要指标开展后续工作。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规划方案,设计从业人员需要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监管和维护工作。当农田水利工程开始正常运转之后,水利工程的维护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创建专业的养护小组,实时监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转状态,使得农田水利工程持续保持高质量运转,从而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便更好地提升农业产量及农业经济水平[12-13]。

5结语

合理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河道规划;生态平衡

生态水利工程理念要求在河道规划设计中,应当拥有规划科学合理性,遵循生态水利工程理念。为了对河道质量有效改善,实现河道生态效益的有效提升,需要结合生态水利工程理念及安全原则。为了确保河道的排污、通航、排涝正常,大力改善生态环境[1]就需要科学合理设计河道,从而创造良好的河道生态环境,与周围居民生活、环境需求相结合,来有效提升水利工程效益。

1项目背景

以阜阳市泉北和颍东片区的河道项目为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8条河道工程、13条河道景观工程、6座排涝泵站、117公里截污管道、8座调蓄池、9座蓄水闸坝、32座桥梁等。全长3180米,其中东市河长1170米,河道平均宽度20米,其中最宽27米,最窄13米,南市河长2010米,河道平均宽度15米,其中最宽22米,最窄8米,两段河道水深2-3.5米,常水位:2-3.5米,这段河道河底淤泥最深达1.2米,河水自西向东流向[2]。

2生态水利工程河道规划设计原则

2.1开发治理协同。对于河道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无论对于开发或是治理阶段,都应该注意各环节设计,所以需要始终坚持开发与治理协同重要这一原则,从而做到与自身情况相结合基础之上,能够合理设计地区开发与景观建设,这样才能够真正形成新型设计融合点[3]。并且在开发设计中,需要始终基于整治河道这一视角,能够合理设计确保河道整治环境符合周围人居,有助于城市发展进步。

2.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说在设计生态水利河道工程项目时,不仅需要综合考虑河道治理规划,同时还需要研究河道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确保能够科学合理设计河道规划。并且对于规划设计工作中,还应当保证不破坏原本生态设计前提下,实现生态环境稳定可靠性的充分提升,从而共同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除此之外,在科学设计河道时,还需要考虑河道设计是否规范,并预留进一步发展空间。

2.3以人为本。在生态水利工程河道规划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任何环节都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并且将该原则视为为人民服务的主要载体,从而保证规划设计合理有效性[4]。与此同时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考虑水利工程,保证水利工程能够具备较强娱乐生态功能,最大化发挥水力资源作用,管控生态用地确保河道景观设计能够接近原本生态环境。

3水利工程河道规划目标及流程

3.1项目生态河道规划目标。在周边确保基本河道情况下,水环境生态修复治理后,快速消除黑臭和富营养化(水华),3个月内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水质清澈透亮,逐步恢复水环境自净功能,生态系统稳定,具有一定抵御外界污染能力,使得水体的指标达到地表水Ⅳ类水[5]。并且在河道规划设计中,能够全面融入生态景观整治、水利工程设计理念。

3.2生态水利河道规划流程。

3.3规划要点。一是调控河道及周边城市用地,用地作为河道规划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对于工地问题能够做到充分解决,对于建设河道规划来讲至关重要。结合该项目可以采取直立墙护岸方法,与当地建筑及道路相连接,这样也可以对该项目存在的用地不足问题有效缓解,与此同时还能够人为调控干预,确保防洪排涝、景观设计与生态化建设。二是需要构建本次河道规划设计的完善河道廊道,为了能够对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相关问题有效改善,能够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并在当地的有限土地资源中构建自然战略系统。通过运用这种方法,能够对人居环境质量充分改善,并且形成拥有较强自我修复能力的生态系统。三是规划河道景观功能区域与休闲旅游区域。对该河道规划项目建设中需要对不同功能进行分区,设置不同的分区规划标准,融合河道景观建设及河道功能分区,确保二者之间能够科学协调。譬如河道规划中需要科学建设休闲旅游区,并增加生态区功能[6]。

3.4设计要点。3.4.1平面设计。坚持河道绿色生态建设理念,结合地区环境特质能够运用系统可操作方案,推进生态平衡发展,并确保生物多样性。拓宽原本河道有助于后期泄洪。不仅如此还要加大对周围河道环境的维护力度,提供良好的动物栖息空间并且种植绿色植物,及时拆除不必要的建筑从而确保河道设计合理。并且为了可以从总体上提高本次项目河道规划设计的美观性,需要与该河道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艺术为设计出发点保证河道设计能够拥有曲线美[7]。在河道的实际生态系统运行中,遵循过水行洪的原则能够顺应自然景观变化,还要科学设计河道拥有泄洪能力,以及形成健全的河道生态系统。不仅需要科学设计河道整治线,并且对于河道的设计原始性也要同样保持,这样才能够实现河道的生态功能。3.4.2妥善处理断面。运用传统方法设计河道时,有关设计人员也应当将保护河道不受破坏为原则,在此基础之上构建护岸边坡,设计断面时运用单极梯、矩形断面[8]。但是在运用该类梯形河道结构情况下,需要做到丰水期储存河水,对枯水期问题妥善解决。因此结合该河道情况采用复试断面设计,在断面设计过程中,对于常规水位下运用梯形断面,在枯水期能够由河道流水,而一旦洪水则会漫过二级护岸。这样科学化的设计方式拥有科学合理性,并且可以满足不同时期的需求。基于生态水利工程河道设计基础,能够对差异化水位所需充分满足的同时,提升河道的整体适应性,并且保护生物多样性。3.4.3科学设计岸边。通常情况下设计河道岸边,需要运用栅格形式尤其河床坡岸运用栅格方式,将根系发达植物种于河岸两边达到护岸效果。在河岸的绿色生态设计中,应当预留充分空隙有助于植物根系生长,也能够达到河流地下水疏通作用,加快整个河道的生态循环。通过运用这种方式还能够对河道工程建设成本有效控制,对周边环境形成有效保护(见图2)。3.4.4充分运用生物作用。在设计河道时,周围生物也发挥了极大的生态平衡稳固作用,可以对水污染问题有效预防,保证河水安全健康的同时,并提供充足的水生植物空间保障,从而充分提升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不仅如此,还需要调整水生物的数量,对浮游类生物进行大力控制,这样来改善生态效果确保获得合理有效的河道设计。

4结语

合理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河道规划;设计

1引言

现阶段,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生活领域,都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探索绿色化、生态环保的发展道路。水利事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下,生态水利工程成为关键性的建设内容,要求在水利工程的各个环节都要融入生态理念,尤其是在河道规划设计中,要彻底突破传统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思路,从生态角度提高河道的生态效益,使得在水利工程保持正常运转的条件下,能够尽量减小对区域生态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2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2.1保障工程的科学合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下的水利工程重点强调的是水利工程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以通过水利工程的生态功能完善来辅助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工程的综合效益。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难度大,因为要考虑水利与生态的融合,且融合时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选择最为经济、合理、生态的水利工程规划方案,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2.2提升河流生物多样性原则。传统的水利工程项目实施中,一系列的施工作业开展给区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区域生物多样性难以保持,而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要尽量保持河流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利用各种生物的作用来改善和调节局部生态。如果在水利工程区域的空间异质性比较高,通过各种小生物的创造,就可以大大完善区域的生态系统。当前的城市发展中,人们对生态环境有了更高的关注度,环保意识的提升使得城市内一切生产生活活动开展时,都会优先从生态性的角度考虑问题[1]。河道作为水利工程中的一部分,传统的设计理念下,过于强调河道功能的实现,对河道的过度开发导致河道环境存在严重的破坏,难以维持原貌,生态水利概念出现以后,在河道规划设计中,应尽可能利用天然河道,来营造兼具多重功能的河道,保持河流生物多样性。

2.3注重景观的整体性原则。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中,不可忽视景观整体性的考虑,无论是河流生态系统构建,还是河道景观设计,都要注重整体性的考虑,保持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性,营造更具特色的生态水利景观。

3基于生态水利工程河道规划设计的措施

3.1注重河道设计的整体性。我国长期的水利工程河道建设中,存在着整体性不足的问题,当下的发展条件下,要完全改变这一局面,生态水利工程理念成为指导思想。在城市内部,已经形成的河道要在生态理念的基础上开展综合规划和建设,尽可能保留天然河道,形成相对完整的河道管理体系。河道规划设计要始终将整体性作为指导原则,遵循河道自然演变的规律,减少在河道利用和自然演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保障河道建设的合理性、生态性[2]。每个城市的河道都有其各自的特征,在河道设计规划中,应以河道独特性作为基础,坚持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比如,某城市西北河道建设中,由于该区域西北地区河道呈现出水少、沙多、比降陡、透水性强的特点,综合这一因素,从生态性的角度来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提高整体的设计效果。

3.2河道整治线设计。伴随着水利工程河流的自然演变,在河道周边地区内已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局部生态系统,因为河道在水利工程中的特殊作用,使得在整个河道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河道基本的泄洪能力是否达到了标准,还需要考虑河道整治后水利工程区域内的生态平衡目标能否实现。部分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为实现集中改造的目的,对原有河道进行了些微调整,这种改造虽然在短时间内满足了防洪标准,但从长远角度却难以达到生态功能的要求,难以保障局部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一系列的河道改造和建设使得原有多样性的生物群落变得更为单一,河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种类明显减少[3]。生态理念下的河道建设中,设计人员要注重宽窄度的结合,最好保持河道的原貌,减少对河道的破坏,天然河道一般具有较好的弯曲度,这种弯曲结构使得在水流过程中,河道起到了减小水流速度、减缓水流冲击的作用,为鱼类等生物提供了繁衍的场所,即使在极端自然灾害出现的情况下,弯曲河道也给水中鱼类等生物的避险提供了保障。

3.3河道河岸和河床的设计。河道河岸和河床的设计非常重要,河道的综合治理和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是要使得河道符合生态设计标准,能够在运行中起到生态修复的作用。现阶段的水利事业发展中,河道护岸设计形式日渐多样,为提高河道的生态功能,专业人员在设计时要综合对比不同护岸形式的优缺点,最终选择最具经济性、合理性和生态性的护岸设计方案。长期的河道治理实践中,很多河道治理工程中缺乏对河床建设的关注,仅仅对河道进行了些微的修整,甚至将部分河床改造成了堰坝和橡皮坝,但一系列的河床建设中,基本都是对河床进行了硬化处理,使得河床和河堤形成整体性结构,这些改造虽然完全满足了防洪泄洪的要求,但却缺乏生态理念的融入,产生的生态破坏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修复[4]。生态护岸在河道治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一形式的护岸完全符合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求,经由生态河道建设,不仅满足了基本的防护要求,更有利于保持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与稳定性。当前的河道治理工程中,栅格边坡加固、植物根系加固边坡、渗水混凝土技术、生态砌块等都是十分有效地生态护岸技术,这些技术对提高河道治理的生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护岸形式下的河道治理中,如果选用的是植物根系加固技术,孔隙率非常高,完全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植物根系起到了对边坡的加固,非隔水性堤岸的建设,使得地下水和河水之间保持了相对自由的流动状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物质在系统内循环,不仅节约了整体的河道治理成本,更提高了河道的生态功能[5]。但生态护岸的应用中,必须要根据现实情况来进行材料选择和构筑形式的确定。

3.4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河道治理工程中,对水体的修复同样非常重要,可以选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物操作技术、生物膜技术等多种技术,对已经污染的水体加以净化。不同的生物技术下,通过水生生物的转化、转移和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有所降低。水体自净能力的提升过程中,相关人员还需要通过对河道水资源的分析,在原有水体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水生植物和动物的种类、数量,构建更为多样的河道生态系统。一些城市河道的治理工程中,会在河道中进行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的种植,比如,黑藻、睡莲等植物,完全可以发挥这些植物对水中污染物的吸收与分解、转化作用,河道特殊的条件不仅为这些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保障,这些植物更是为河道水体的净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5提高河道综合利用率。在城市经济社会中,河道的基本功能是防洪和排水,生态理念下的城市建设中,各个城市可以加强对河道自然水资源的利用,以提高河道的综合利用率。从生态性的角度来看,河道的综合利用需从河道堤坝、河床建设的方面来实施,以最大程度上发挥河道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提高河道的整体性,必要情况下适当改变河道的建设方式,确保其生态功能的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同样不可忽视河道建设,充分保持河道建设与其他城市建设工作的有效结合。

3.6建设美观实用的景观和水工建筑。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工程的景观营造同样是其中的建设关键,专业人员必须要从根本性的角度,加强对各类景观的综合分析,使得景观建设可以区域生态保持平衡性、协调性,改善河道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通过完善的河道景观和水工建筑方案建设,处理好不同生态要素之间的良好关系。防洪蓄水是河道最为基础性的功能,为使得生态水利建设中可以达到功能和效益的统一,专业人员需根据河道的具体形态,建设新型水工建筑,通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来发挥水工建筑的生态功能与作用。生态理念下的水工建筑应符合结构简单、投资成本低、功能多样的特征。比如,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全年气候都相对干旱,特殊的气候条件下,使得处于该区域内的水利工程河道规划与其他地区的河道治理有所不同,在水利枢纽建设中,应统筹河道生态景观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满足水利工程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对比景观营造前后的生态效益,形成特有的河道景观。

3.7将市民休闲和城市景观结合起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河道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伴随着城市内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将市民休闲与城市景观构建有效结合起来,通过良好的城市景观营造,使得城市居民可以亲近水源。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1)水利工程与河道规划中,充分了解和掌握本城市内的景观构造情况、建筑风格与特点,保障各种景观、建筑之间可以保持风格的一致性;(2)统筹市民休闲、城市水利工程、景观小品之间的关系,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加强人与水利工程、水源之间的紧密联系,比如,可以在河道景观规划中适当建设一些亭廊和座椅、花草点缀等,满足人们休闲娱乐、观赏的要求,用水利工程与河道景观规划,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美化城市环境[6]。因此,为使得城市水利工程、河道规划中符合生态性的要求,相关人员在总体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做好区域生态环境的调查,在城市整体面貌维持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区域生态面貌的改造,但改造的同时要遵循自然的美学规律,通过驳岸和断面的科学设计,提高河道景观效果。部分地区的水利工程河道环境特殊,为保障生态理念在其中的应用,可以适当在河道中添加一些河滩设计,这些河滩的存在不仅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洪作用,更可以使得整个河道景观的亲水性得以提升,为人们提供更为良好的河道景观体验,构造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河道工程。

4结束语

合理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VBA程序设计;电力工程;资料归档

0引言

目前电力工程资料归档工作存在工作量大、专职工作人员少、工作时间集中和工作效率低等问题。据统计,归档工作占整个工程文档资料工作的50%~60%。其中有很多内容重复较多的文档,文档的录入与校正工作都由手工录入与核对,在时间很集中的情况下,工作量变得非常大,甚至无法按时完成归档工作。基于上述问题,通过对历年电力工程资料归档文件的分析和整理,充分发掘归档工作的特点,并进行必要的改进,提高归档工作的效率[1]。为了方便查询和统计,从实用角度出发,采用基于Excel的VBA做主程序,在编译环境中引入Word中的VBA代码,同时处理Word文档;并设计目录选择功能,可以处理当前目录及子目录的所有文档;为了防止意外事件导致文档漏处理,在Excel界面显示当前正在处理的文档和处理结果,并对所有文档进行统计,满足使用方便要求。通过试验与实践改进,该设计可节约时间、人力、纸张打印等,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资料归档管理水平,有效解决当前归档工作中的问题。

1电力工程资料归档工作分析

1.1工作量大

工程资料归档的工作量非常大,工程涉及的文件种类多、数量大,有些文档存在先后关联,更改前面的文件,后续的文件必须进行更改。1)当多个文件关联1个文件,即m(1)时,则需要修改的文件个数为:m+1;2)当多个文件关联多个文件,即m(n)时,则需要修改的文件个数为:m×n。由此可见,工程文档需要修改的次数会因文档的关联性呈几何数增长。

1.2时间集中

受地理气候影响,东北大多数工程项目在秋季竣工,导致各项工程的归档时间也相对集中,从而给工程项目归档工作带来很大影响。

1.3效率低

目前归档资料大多采用手动录入电子文档方式,各种文档需要逐一新建、打开、录入、保存。而且有些文档需要二次甚至多次更改,导致工作单一、存在大量重复操作,致使归档工作的效率很低。工程项目资料归档工作是整个工程项目的重要环节,做好归档工作至关重要。每年公司各单位(部门)都会根据自身人员配置安排人员进行工程项目资料归档,并根据需要进行打印装订以及电子文档资料留存。近年来,随着公司工程项目增多,资料归档工作日益繁重[2]。

2VBA程序设计及算法的优化

2.1VBA简介

VBA(visualbasicforapplications)是在桌面应用程序中执行通用的自动化任务的编程语言,它必须基于一个主应用程序,主要用来扩展Windows、MicrosoftOffice软件。VBA用于Excel时并没有加入Excel的特有成分,而是通过一个叫做对象库的特殊命令集对VBA进行控制。VBA不包含任何一个应用程序的成分,而是通过不同的对象对应用程序进行控制,固而VBA能控制任何一个能提供对象库的应用程序。使用VBA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此应用程序,增强应用程序的功能,现在VBA已经成为开发应用程序的一个有力工具,它必须基于某个应用程序,而不能独立存在,因此出现了基于Word的VBA、基于Excel的VBA等。

2.2VBA主程序选择

从实用角度出发,对Excel和Word文档处理后,还需要确认是否对文档进行写入操作和对改写的文档进行汇总统计等。因此,采用基于Excel的VBA做主程序,在编译环境中同时引入Excel和Word中的VBA代码,处理Excel和Word文档。由于涉及不同的文件扩展名,需要考虑到不同版本之间的兼容问题[3]。

2.3遍历算法

该工具可以在指定位置读取和写入指定内容,先要通过遍历查询到指定内容,然后通过该内容获取到要修改的位置,并把位置信息记录下来,再通过变量把指定内容写入到指定位置。在Excel中需要进行二层操作,采用For循环嵌套执行,而在Word文档中采用DoUntil循环方式[4]。

2.4目录选择

为了高效地选取目标工程文档,设计了目录选择功能,可以快速选择任意目录、定位目标文件。同时,增加了一个默认选择,即当前目录,能够更加便捷地选取目标文件。在算法的设计中,考虑到执行效率和多次引用问题,采用私有函数进行设计[5]。

2.5目标位置及数据存储

在程序设计中,不仅要保证数据存储的有效性,也要兼顾程序设计的高效性,该工具采用数组存储变量数据,不仅实现数据的多次利用,而且提高执行速度,减少执行时间,也为后续统计分析模块的设计提供了便利。

2.6辅助模块

在符合功能性要求的同时,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数据批量处理工作,在工具的开发中加入了一些辅助功能,如批量创建模块、批量删除模块、时间统计模块、速度统计模块、清空数据区模块和自动定位模块等。这些辅助功能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在使用中极其快捷便利,为高效处理工程文档提供了有力保障。

2.7代码测试及结果验证

将多次优化后的代码导入VBA编辑器中,生成批处理模板,并进行实际数据测试与验证。试验分别使用工具录入和手工录入,各分3组,每组1人同时进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记录,数据见表1.手工录入方式,随着文档数量的成倍增加,完成所需时间也几乎成倍增加;而使用工具录入方式,在文档数量成倍增加时,所需要的时间缓慢增加。由此可见,在数据量越大的情况下,工具录入的优势越明显。将表1中数据代入式(1),得出录入平均效率:η=Ma×b×t(1)式中:η为录入平均效率;M为总文档数;a为录入天数;b为录入人数;t为每天工作时间(按8h计算)。手工录入平均效率约为28.3个/h;批量工具录入平均效率约为356.2个/h。

3应用算例

2020年度,某电力公司使用所研发的工具对3个工程进行归档工作。为了与手工处理情况进行对比,将2020年的归档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

3.1手工录入效率

分析2020年度归档的工程项目情况,以表2中数据为参考,平均每个工程的电子文档数为1629个。将表2中数据代入式(1),得出归档工作平均效率为η=488625×1×8=24.4个/h即每人每小时约录入25个文档。

3.2工具录入效率

根据工程的时间安排,统计出可以使用该工具批量处理的文档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得出,3个工程资料文档中可批量处理文档占比分别为98.14%、98.46%和99.09%,实现批量处理文档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3个工程资料文档中Word文档和Excel文档占比如图2所示。由图2得出,3个工程资料文档中Word文档和Excel文档占比均在50%左右。经过实际测试,使用工具录入1项数据,处理29个文档,用时0.46min;录入3项数据,处理286个文档,用时3.59min。程序实现界面如图3、图4所示。

3.3执行效果及确认

对2020年工程资料进行集中归档工作,指定1名组员根据工程归档清单明细进行数据录入工作,录入完成后,由人工随机抽样检查20份文档,工具随机批量读取已录入数据100份文档,经核实数据均准确无误,统计结果见表3。根据工程归档实际完成效果,去除必要的准备时间,应用工具录入平均效率约为356.2个/h,根据上文计算方法可得出,完成此次归档工作所需要11.7h,即2个工作日内完成此次归档工作中工程电子资料的录入工作,并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4结语

合理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念;城乡规划设计;发展要点

城市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在近几年追求高效率发展目标的背景下,各个城市都呈现出“短平快”的发展格局,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发展问题,其中对人们生活与环境影响较大的则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生态建设”成为社会发展主题。基于此,各个城市需要重新把握城乡规划设计要点,充分践行生态发展观,为提升城市的综合价值奠定稳固根基。

1城乡规划设计中生态化建设滞后的主要表现

现代化城乡体系的不断建设完善,对城乡规划设计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即加大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力度。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生态建设已经成为主要的评估要素。而在近年来的城乡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为主要动向,因此大部分城市都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且在推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应用根基,因此体现出生态文明规划建设的缓滞性。城乡规划设计中缺乏生态化建设的具体表现为如下。第一,城乡规划中对城乡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各个城市都存在农田资源被占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导致出现严重的农田耕地破坏问题;第二,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忽视对城市环境的有效保护。在城乡规划设计项目中,对城乡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生态要素评估可以发现,大部分城乡规划设计方案都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很容易出现城乡污染问题,也无法做到对城乡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充分协调;第三,城乡规划建设缺乏智慧方案。在现代化的城市发展理念中,智慧城市建设也是主要分支,而在生态化城乡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将能够提高生态城市建设水准。而在实际的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大部分设计人员都不能做到对大数据等技术的合理应用,导致无法为实际城乡建设提供生态要素评估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使大部分城乡区域发展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2生态文明视域下城乡规划设计的多维度策略

2.1做好上位规划设计,留足城市绿化空间

城乡规划设计发展,需要设计人员充分重视上位规划设计,在上层设计方案中充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为后期的城乡发展提供权威指引。基于此,城乡规划设计人员应在城市上层设计阶段不断融入绿化发展理念,提高绿化、水系等生态要素的面积占比,从丰富景观多样性出发构造生态城乡格局。由此,城乡规划发展人员应在开发指标中纳入绿化面积占比这一指标,可以通过打造景观绿化廊道或城市公园等,为居民提供可亲近的景观空间。其次,针对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洪涝问题,城乡规划设计人员需要科学布局城市水系,将其与景观空间相融合,丰富景观空间功能。同时,要充分践行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布置多种景观形式,如草地、湿地等,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而在构造城市生态景观时,则应注重使用自然要素,避免出现过度的景观维护需求。

2.2把握城乡区域功能,全面增加生态要素

城乡规划设计的要点之一为功能分区设计,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功能分区设计需要全面增加生态要素。设计人员需要关注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功能、生物生产功能以及文化支持功能。首先在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功能方面,设计人员要重视文化生态建设,并对整个社会生态进行合理规划。在城乡发展格局中,主要包括居民生态和产业生态两部分。设计人员需要积极进行上述功能区的生态要素规划设计。(1)居民区生态规划设计。对居民区进行生态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同时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城乡发展规划时,可以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为居民提供绿色节能的人居环境。其次,设计人员还要充分结合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以及城乡区位因素,对生态要素进行合理配置。要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净化水系等方式做好居住区的绿化工作。此外,对城乡居民区进行生态文明设计,还要关注社会生态与文化生态。在对社会生态进行设计时,规划人员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管理机制,为生态城乡的稳定可持续规划奠定基础。而在文化生态建设方面,城乡规划设计人员则要关注城乡文化的内在价值,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乡区域名片,体现城乡发展过程中对艺术美感的追求。(2)产业区生态规划设计。城乡发展产业区关系到城乡发展能否获得稳定的经济助力,因而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设计人员需要将产业区作为规划设计重点。应从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调角度出发进行规划设计,要求产业负责人重视对资源的合理应用,通过合理分配、回收利用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此外,城乡规划设计人员还要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产业,并从文旅融合角度,推出高标准的生态旅游项目,同时要注重将生态产业分支拓展到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最终实现对产业格局的优化调整,打造城乡生态型经济模型。

2.3明确生态发展目标,推广生态保护措施

在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基于生态文明理念,设计人员需要在每一个环节推广生态保护措施。对于当前出现的生态问题要及时予以修复,并从留存物种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更多关注城乡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保护细节。尤其在当前的旧城改造以及拆迁工作中,城乡规划设计人员应重视土壤修复与生态系统建设,保障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而在城乡发展过程中,规划人员则要在设计阶段就积极融入生态理念,从土地资源节约、水资源节约以及污染防治等方面出发,完善方案细节,大力推广应用节能用具与生态能源,减少资源浪费,提升城乡发展生态效益。

3结束语

城乡的合理规划设计是保障国家获得发展力量的重要前提,对城乡进行规划设计,规划人员需要把握设计层次,从城市整体发展框架设计到宏观城市设计再到城市区域设计,都要充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在具体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需要秉持生态发展优先理念,对城乡进行全方位的生态化设计,形成明确的城乡发展定位,拓宽城乡发展空间,优化城乡发展总体格局。

参考文献:

[1]许稻香,朱丽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9(36):220.

[2]何伟.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J].中国地名,2020(1):44.

合理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特性和联系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无论是城市的规模还是城市的数量,都呈现上涨的趋势。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也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向着积极地方向发展。城市规划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地经济,但是也要保护环境。因此,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立在城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发展的综合考虑和研究之上的,它涉及整个城市的空间和资源的使用,关系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可以说城市规划设计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命脉[1]。而建筑设计,实质上就是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来考虑城市赋予建筑的条件以及该建筑的建设可以为城市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以求更好地利用空间,制造出让人赏心悦目的建筑物,充分体现高质量建筑物所具有的美化功能与经济效益。建筑设计需要针对建筑工程进行预期,其内容包含建筑工程过程中的技术、结构、功能、质量、美观、舒适性等。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自身的质量问题,还要考虑整个建筑项目和周围环境是否融洽,比如建筑风格是否能与周围环境相匹配,该建筑的设计是否破坏生态环境等等。综上所述,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联系十分紧密,一个城市的建筑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形象。因此,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既要使得建筑物满足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要使得建筑与城市规划的期待一致,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设计美观舒适、有经济效益的建筑。本文旨在解析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特点,并探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以促进城市和建筑业的协调发展。

一、城市规划设计

在进行城市建设之前必须进行城市规划工作,需要对城市的整体布置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得城市的建设和分布更加合理科学。城市规划设计是为了合理地、科学地利用现有的城市空间和资源,通过规划、预测以及后期的施工,使得整个建筑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2]。城市规划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建筑的密度、规模、绿化、交通、公共空间等条件,需要考虑建筑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考虑建筑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平衡,需要考虑建筑与该城市当地的历史人文因素的关系,需要考虑建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等。整个城市规划设计,必须坚持经济原则,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保护当地环境,使得美化环境的工作与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工作同步进行,这样的城市建设才是符合发展规律的,这样的城市才是宜居的城市。

二、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工作正式开展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建筑区域的城市规划工作,在这个角度上充分考量,使得该建筑具有某种独特的功能。建筑在城市中是具有独特功能的,所以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建筑设计的前期工作就是要充分考虑建筑物未来所具备的效益,充分考虑施工过程的各类意外因素,综合考量之后绘图纸、做模型,设计合理的方案,然后模拟施工,从而为实际施工提供参考,进而提高建筑的功能性和安全性。建筑设计其实也是时代的缩影,因为在不同的时代,建筑师对建筑的理念、设计风格和表现形式都有可能不一样,恰恰也是因为这样建筑物也能够代表不同城市的形象,是城市的象征。

三、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建筑设计的内容与城市规划相比较为单一,城市规划内容较多,包括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的内容,还含有园林设计、景观设计等内容,是范围比较广的学科,它的对象是城市,目的是为了设计出符合城市发展的方案。而建筑设计则是以建筑为对象,主要是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对建筑的功能和外观进行设计,看其是否相匹配,对建筑周围进行设计,使其符合城市的发展需要[3]。总而言之,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和依据,建筑设计影响城市规划设计,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影响城市的建设。

(一)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依据

城市最美妙的风景就是这座城市的建筑组成的景观[4]。可以说建筑物是城市最直接的代表物,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由垂直交通、平面交通、建筑物和道路绿化、城市排水等组成,这些内容的协调需要城市规划来指导。建筑设计师会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的引导进行设计,建筑设计的目的不同,建筑建造过程中的要求不相同,使其不仅达到该建筑本身具有的特性和使用功能,还符合该建筑物在城市中所处的地位。城市规划设计,是为了协调城市因素,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设计往往涉及到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功能布局关系,因此建筑设计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严格遵循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得建筑与环境之间和谐一致。

(二)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

如果说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那么城市的建筑物也可以说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一个建筑物都有其标准和规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建筑中蕴含的享受功能也有了变化,除了使用便利之外它还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享受。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除了满足建筑功能之外,还要让建筑满足视觉享受[5]。当然这种需求需要遵循城市规划的根本原则,要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开展工作。因为建筑物在一个城市里,并不仅仅是一栋建筑物,它还涉及到这栋建筑物与周边的环境以及整个城市规划是否协调,这个建筑是否符合城市的文化理念。一个建筑,只有和它所处的环境协调,其功能才会显露,其经济效益才会最大化,才能为城市增色,成为城市的地标。只有建筑设计合理,适应城市规划的要求,使得建筑物的设计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发展,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促进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化,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三)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具有约束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进程不断的推进,城市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下,城市的建设需要出台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对建筑的设计进行控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该对城市进行区域细分,分清各个区域建筑的各种指标,比如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的体型、建筑的颜色等是否符合建设[6]。指导建筑设计师在初期设计某区域的建筑时考虑这些约束指标,保证其设计的建筑满足城市规划设计,符合城市建设的硬性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建筑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保证建筑适合该城市的建设发展。

四、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协调策略

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它决定了建筑设计的风格和空间利用;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它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二者互相关联、互相依赖,为了促进城市的发展、提升城市的品味和地位,开展城市规划工作与建筑设计工作时要进行充分衡量,使得二者互相协调。

(一)建筑设计要科学合理

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将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考量的重点,确保所设计的建筑能够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另外,建筑设计除了考虑建筑本身是否协调,还要考虑建筑与道路、城市环境以及市政设施上面是否协调。所以,建筑设计要严格依照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和标准,打造出科学合理的建筑类型。

(二)城市规划要认真严谨

城市规划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方向[7]。因此,要抱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做好城市规划。除了合理调配各功能用地之外,城市规划设计人员,还应该对城市当地的历史人文、经济地理进行深入了解,在这些基础上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样的设计才能紧随城市的发展,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对建筑的反复性修整。

(三)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相辅相成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二者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开展工作制定了总体方向,后者为前者完善工作提供了手段。建筑,不仅具有商用和居住功能,还应该满足使用者的感受。所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二者应该相互评估,城市规划评估建筑设计是否符合当地的建筑指标,建筑设计审查自己的建筑理念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设计二者不相离,相互协调,才能保证建筑设计的整体风格符合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符合使用者的居住享受。

(四)城市建设要立足于环保

城市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有限的水土资源,满足国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一方面,需要考虑有限的资源利用,另一方面,城市的建筑也是为了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居住感受。所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把环保因素考虑进去,使得建筑无论在居住的舒适度还是对于大环境来说,都符合环保标准。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必须要对我国当前的环保工作有所帮助。

五、结语

总之,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它致力于确定城市的功能和方向,主要实现对城市资源和空间的科学合理利用。建筑设计主要是为了实现建筑的功能和建筑的美观度,使得建筑能够与其所处的环境相互和谐。因此,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指导建筑设计的进行,建筑设计乐意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灵感。二者和谐发展符合城市发展需求,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品味和形象。

参考文献:

[1]王伟.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协调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2):163-164.

[2]王婵玉.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协调发展[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8(4):270.

[3]游光瑾.浅析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协调[J].建材与装饰,2018(39):77-78.

[4]吴艳霞.探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门窗,2017(11):125.

[5]李娜,胡宇祥.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30).

[6]叶晓敏.解读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3).

合理规划设计范文7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原理;规划设计;问题;建议

1前言

海绵城市理念对于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不断构建一个更具水弹性的城市,可以明显提升城市的实际抗洪能力。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城市市容、公共交通等各个方面,结合所在地实际情况展开全面设计,以使得设计之后的城市状态,能够促进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发展,形成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活工作区。所以有关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及有关规划设计团队,需要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各个方面做出科学分析。

2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建设原理

根据有关城市建设规划工作人员的科学分析,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概念及相关原理,是广大设计人员首先应该明确的,因为这两个方面的要点,会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一个切实坚定的前提基础。只有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工作中充分利用其原理,完成之后才能够确保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都能够体现出与生态建设相平衡的特点。

2.1概念。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需引入低维护及景观可持续性的理念,避免建设后期运营成本过高,这样将具有更好地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2.2建设原理。(1)渗透的原理。渗透指的是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运用生态平衡的有关原则,来使得城市内部的自然水文特征,能够恢复到最为原始的状态。海绵城市建设还能够切实增强雨水的下渗的能力,所以也就缓解了雨水的积聚压力,与此同时还能够更加全面的减少雨水对下游水体造成的直接物污染。(2)滞留以及调蓄原理。滞留原理是通过城市雨水花园的构建,增强雨水的径流时间,使得雨水峰值的出现时间得以延缓以及避免,调蓄指的是不断扩大雨水的实际存储时间,科学实现对更多雨水的综合利用与调蓄。(3)净化、利用原理。净化表现为,运用生物性手段来直接减少雨水所造成的污染,维持水体的基本净水能力;利用原理表现为,通过建设更具良性循环的水文系统,确保所存储的雨水能够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这样能够直接缓解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水资源短缺等问题。(4)排放原理。集中表现为采用城市竖向排放为主以及人工机械为辅的排放方式,使得地面排水与地下管道排水系统与城市周边的天然河道,形成一种直接相连接的状态,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3当前海绵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海绵城市的全面创新,对传统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转折,海绵城市的出现为我们改善了水资源生态环境的问题,减少了内涝灾害的发生,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使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互相结合。在进一步展开文章后续主题内容之前,还应当对当前国内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科学全面地分析了解,只有掌握这些方面的要点,才能确保实际问题得到最为深刻全面的解决。

3.1海绵城市规划的定量分析不足。众所周知,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需要在规划设计工作开展的前期,就对所在开发区域展开精细化的调研与定量分析工作,其目的在于准确识别出风险区域的位置与规模,划定出海绵城市设计规划的区域,合理确定土地的开发强度以及湿地修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是观察目前国内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来看,却并没有将定量分析工作开展地较好,因为所采用的都是以文字形研究报告为主的基本定性方法,该方法虽然简单易行,并且易于操作,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较为明显的,具体来讲则是设计的内容与方法,都逐渐偏离了城市规划的实际情况,并且因为数据结果的客观性,因此在实际规划过程中很少加以利用,导致了城市规划的数据参数收集力度不佳,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不够明显。

3.2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专项规划存在脱节的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使城市在面对暴雨等极端自然灾害时,能有效地弹性应对,有利于实现城市环境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共生及良性循环,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情况来讲,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内容,需要同各项专项规划一致展开编制,各个专项规划应当为总体规划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要求与目标,从而确保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但是在当前城市规划过程当中,用地规划与道路、绿地等专项规划设计之间,缺乏高效且快速的反馈机制。在城市实际规划设计流程当中,广大设计工作人员一般都会直接考虑到城市的功能分区,确定城市用地布局的前提之后,再次展开道路、绿地等建设,从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深入探究,我们能够发现这些环节的工作,是需要同最初建设相一致的,但是目前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明显将两者之间明显的加以区别,正是因为如此,也就导致了实际建设工作,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用,进而直接降低了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关于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具体思路的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核心理念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相吻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设计,成为改善城市水资源、预防洪涝灾害发生、兼顾城市径流污染控制、推进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等问题的关键。因此,总结、提出和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为今后城市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根据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分析,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原理以及目前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存在的明显问题,对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实际思路提出如下建议。

4.1把握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所描述的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以及利用自然规律,确保城市一旦出现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够使得城市发挥快速吸纳雨水、展开排水的工作能力,这同样也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全新理念,以及未来规划设计所需要明确的一个重要趋势。从另一个层面展开分析,构建海绵城市能够不断增强,城市对雨水的存储、净化以及排除能力,能够保证城市规划中的抗洪涝能力处于相对科学化的状态,避免海绵城市内部出现较为严重的水涝问题。注重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概念,是相关部门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内容之一。只有概念明确后,才能够从整体上对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工作有一个明确、深刻的认识。

4.2全面注重规划设计的程序。要想最大限度地确保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品质,就应当确定合理的规划流程。落实到具体操作上,首先应当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场地面积,有一个全面且初步的评估,针对地形、地质条件以及排水等模式,展开大概性的了解,这样能够为后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打下基础。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绿色生态区域应当对雨水排水流域展开确定,确保每一个城市区域的流域特点都能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且结合实际的情况来展开针对性更强的设计,在有关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也非常重要,所以需要对它具体的应用情况展开深层次的分析,使得最终的建设规划工作开展能够更加合理。最后还需要确保各个流域的指标,能够得到相应的重视,针对城市径流雨水以及无污染的城市区域得到合理把控。所以,注重规划设计的程序,是实际建设工作开展需要首先分析的要点所在。

4.3把握好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1)注重保护城市水生态的敏感区。在具体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过程当中,首先应当注重保护城市水生态的敏感区,可以切实按照海绵城市的原理展开设计工作,目的在于使得城市规划的水生态敏感区域,能够得以发挥出更加全面的作用。(2)还需要做好城市沟渠以及湿地的管理工作,将其规划为限建区域,对其展开全面且细致的保护工作,考虑到城市雨水灌溉系统,以及自身的水体能够各自发挥出应有的效用,使得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得以结合,避免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有关设计人员在展开此环节工作时,需要明确该环节工作开展对于实际工作质量的作用,在思维上树立科学建设的概念。(3)按照集约式的开发模式展开规划设计工作。在此种模式的支持下,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加以全面关注,这样展开操作能够使得城市建设内部空间更具合理性,避免造成空间结构上的混乱问题。依照集约式的开发模式,需要特别注重规划设计方案的二次检测,二次检测的目的在于,使得所制定出来的方案,能够真正满足工作开展的根本要求,当这些方面的要点内容都得到实现之后,才能使得具体的开发规划设计方案真正的应用到具体设计工作当中,以此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实际效用。(4)还需要注意的是,要在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流程上,注意运用针对性更强的方式,来确保城市区域的基本透水面积,都能够得到科学化的规划。之所以要增强城市区域内的透水面积,是因为城市作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集中地,因此需要确保城市区域的积水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当积水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之后,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得到优化,进而大大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质量。这些方面的内容得到合理构建之后,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水平及实际建设的效率,都将会得到根本性的提升,进而使我国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能得到不断优化和提升。

5结束语

合理规划设计范文8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1引言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市政给排水设计规划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关键内容,并且在不断更新与发展。但是,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我国市政给排水设计规划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给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增加了难度。因此,市政部门需要深入分析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提升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水平,促进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2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市政给排水系统直接决定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开展市政给排水系统建设规划设计工作,有利于调度居民的生活用水。其次,在城市市政建设过程中,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是其中的关键内容,推动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其在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相关人员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给排水规划设计方案,例如,在排水输送、排水净化系统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好标准化设计工作,提高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整体效果[1]。最后,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有利于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确保城市居民用水质量,有效控制城市水污染、内涝灾害等现象。在实际规划过程中,需要将城市建设作为发展要点,确保各项能源的需求量,优化城市环境建设。因此,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市政给排水规划与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3.1给水系统问题。我国人口数量大,社会各界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较少,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紧张、饮用水匮乏问题。在市政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在确保正常供水的基础上,遵循水资源充分利用、节约用水的原则,确保水资源利用的高效性和经济性,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长时间缺水、停水问题。但是,在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区域给水规划不注重水源可靠性,城市整体规划布局出现了供水不稳定、水源不充分等问题;其次,给水管网设计缺乏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考虑,建设完成后普遍需要进行改造工作;再次,管网设计缺乏对给水管道断面、平面、高程等布置的综合考虑,无法确保供水的稳定性;最后,给水管网平面竖向布置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其他综合管线,极易因返工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并且,很多地区给水系统规划设计工作中,水资源分配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无法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3.2雨水系统问题。在雨水排水系统规划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确保系统满足防洪排涝、环境保护、水源保护的要求,还要严格按照节约用水的原则做好雨水收集和再利用工作[2]。目前,很多城市的雨水排水系统规划设计中遇到了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排水分区相对混乱、管网布置缺乏合理性、建设管网无法得到有效利用;(2)很多地区会出现雨污合流问题,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和水资源;(3)雨水量计算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导致管网排水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甚至会带来管网建设浪费问题;(4)未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雨水排放系统,导致雨水系统开发不到位;(5)很多地区的雨水收集、回用制度有待完善,无法通过雨水降水满足节约用水的需求,阻碍了城市的发展,违背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

3.3污水系统问题。现阶段,市政污水系统规划设计常见问题具体如下:首先,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无法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污水处理厂布局考虑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工程周边区域的环境情况;其次,污水管网设计过程中,未充分考虑长远发展目标,极易出现管网重复建设问题,带来了不必要的浪费;再次,管网污水处理不到位,极易堵塞管网、污物沉积,易引发一系列环境风险与安全风险;最后,在管网规划设计中,技术应用不到位,出现了污水渗漏问题。

4市政给排水规划与设计问题的优化

4.1给水系统的优化。在市政给水系统规划设计中,需要注重以下内容:(1)给水系统规划必须满足城市整体规划、片区控制性规划的实际需求;(2)给水管网设计应满足区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需求,遵循远期发展、分期实施的原则,确保给水管网按照远期规划,适应片区建设,还需要考虑分析实施的可能性;(3)新建给水管网过程中,应明确区域给水现状和地块建设情况,根据地块建设规划,确保给水管网断面、平面、高程布置的合理性,以满足功能需求,为地块使用提供便利;(4)给水管网设计必须满足技术性和经济性要求。在给水管网平面、高程布置过程中,还要分析其他市政管线的敷设情况,充分考虑其经济性,预留出更多的空间。

4.2防洪防涝管网系统的优化。防洪防涝管网系统是市政给排水系统中的关键,相关部门需要做好优化设计工作,充分发挥防洪排涝的作用,其主要对象是内涝、外洪。其中,内涝需要及时排出雨水,将其滞蓄进行融合;外洪需要做好预防工作,如防决堤、建设水库等。在防洪防涝系统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明确区域防洪面积、降水量,但是在很多山区,城市的地势地形情况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针对城市现状,优化布设抽排设施。

4.3污水处理系统的优化。在排污系统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考虑污水管网和排水面积,以此为基础明确排污管网管径、坡度,将管网和污水井进行有效衔接,并引进更多先进技术,强化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3]。除此之外,在污水计算过程中,需要明确坡度、管径,将其作为设计参考;污水井管、坡度需要根据计算结果确定,自动设计标高。在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需要节省更多的水资源,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城市建设过程中,市政给排水工程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城市居民的正常用水提供了支持。在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中,仍存在很多问题,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进一步提升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兴江.市政给排水规划与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100-102.

【2】叶志远.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常见问题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9,38(1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