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工作思路范例6篇

银保工作思路

银保工作思路范文1

关键词:人民银行;安全保卫;政治思想工作

一、研究背景

人民银行系统的安全保卫工作与其他组织有显著的差异性,相对而言,金融系统所面临的安保问题更为直接和敏感。在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深入,金融系统科技化、电子化程度逐步提高,再加上人民银行在金融系统里的特殊地位,使得人民银行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着更多的考验,因此人民银行系统应该越来越重视安全保卫工作。为了更好地发挥安保工作的作用,人民银行系统应该结合安保人员自身特点,切实提高整个队伍的素质,提高其凝聚力和战斗力。而重视安全保卫工作、提升安保人员素质,首要环节在于做好安保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

二、加强人民银行系统安全保卫人员政治思想工作的必要性

(一)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是提高安保人员政治敏感性的重要途径

提高安保人员政治敏感性是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前提,切实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也是提高安保人员政治敏感性的重要途径。首先,人民银行的安保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需要安保人员时刻保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强烈的法律意识。如果政治敏感性不高,容易发生思想蜕变,进而产生行为上的差错和失误。在这种情况下,轻则违反人民银行系统的各项规章制度,给组织造成不良影响;重则给人民银行带来重大损失,危及到国家财产安全,危及到个人生命安全。其次,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保有政治敏感性,也是具体工作的需要。安保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它直接关系到财产和生命安全,因此不能有私心杂念,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摈弃“小我”,弘扬“大我”,时刻保持警钟长鸣。

(二)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是提升安保人员整体素质的重要方式

人民银行安保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的提升,因此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也是提升安保人员整体素质的重要方式。在我国选拔和衡量人才的标准体系中,德才兼备始终是最重要的考核依据之一。德在前,才在后,对于关系到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的工作岗位,尤其应该注重政治思想素质。没有严格的安全防范意识,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是难以保证其专业工作正常、有效开展的。现实中很多工作失误、差错、事故往往都是思想观念层面的问题所导致的,作为特定系统内的安保人员尤其应该注重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能有效加强安保人员的责任意识,进而改善工作作风,避免操作不当。

(三)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是顺利开展安保工作的重要基础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单位各组织应该密切联系群众,强化干群关系。人民银行系统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银行系统安保岗位是非常特殊的岗位,本身风险很大,工作环境和条件较差,工作也比较辛苦,另外还要常年肩负着守卫、押运等重要安全任务,长此以往,安保人员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一些影响,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厌烦心理,甚至有可能出现抱怨和不满。因此,为了顺利开展人民银行系统安保工作,系统内部应该注重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从多方了解安保人员的工作、生活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关注并妥善解决,设身处地为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排解他们工作中的不良情绪,通过制度设置和人文关怀增强安保人员的归属感、使命感,提升其责任意识,让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到安保工作中去。

(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是发挥党员模范作用的重要形式

人民银行系统的安保工作对安保人员各方面要求都比较严格,对安保人员的各项素质要求也比较高。正是因为这份工作的特殊性,才更应该关注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模式。只有不断强化安保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才能保障人民银行其他工作的安全、有序进行。在这其中,始终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安保人员从党员的高度对自身进行严格要求,提高其思想觉悟,不断强化安保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制度观念,通过强化纪律,提高职业操守,为人民银行其他工作保驾护航。

三、强化人民银行系统安全保卫人员政治思想工作的措施

(一)做好人民银行系统的安全防范的宣传

首先,要明确人民银行系统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人民银行是国家金融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对其他金融机构有着引导性的作用。加强人民银行系统安全保卫工作,能有效维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能防范各类金融风险,能为社会稳定提供保障。其次,人民银行系统内应该制订和完善相关制度,尤其是与安全保卫密切相关的保密制度。通过加强安保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让其时刻警醒,保持应有的敏锐性和敏感度。在制度设置中还应考虑到各种应急处理预案,提高安保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再次,安全保卫人员应该严格执行上述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两个环节,一是值班巡逻工作,库房值班要严格执行二十四小时双人双枪制度,确保库房款项的绝对安全;一是头寸的押运,安保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根据上级规定做好双人双枪武装押运,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警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押运任务。最后,要保持安全检查工作的常态性。在规定的期限内对本行的各项安全保卫项目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定期开展针对安保人员的学习和培训

加强政治思想工作,需要对安保人员定期安排学习和培训项目,以便提高安保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一,政治思想学习和培训应该成为常态性的工作来抓。通过系统有效地学习和培训,提高安保人员对安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安保人员的政治敏感性、思想觉悟性,打造作风过硬、政治可靠、技术精良的安保队伍;第二,除了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之外,还应注重安保人员的技能培训,提升身体素质,掌握擒拿格斗、射击等专业技能;第三,定期开展业务竞赛,在政治思想学习、专业技能等多方面进行检验,强化人民银行安保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安全防范意识。

(三)完善人民银行安保工作的基础环节

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完善人民银行安保工作的各项基础环节也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举措。首先,银行系统内部应该引进先进的技术防范设施,提高安全防范管理水平。现代化的安全保卫工作不仅对安保人员有多重要求,同样对安全防范设施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安保人员应该利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更好地完成各项安全保卫任务;其次,多角度进行预防,结合人防、物防、技防以及银行各项规章制度防范,全面系统地提高银行安全防范的水平;最后,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向安保人员灌输内外共同防范的双重效用,让安保人员在思想层面上提升安全防范等级,始终兼顾内外共同防范的理念,完善安全防范工作。

(四)提高安保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人民银行安保工作除了日常的工作之外,还应该关注各类突发事件。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可以从思想意识层面提高安保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首先,对银行安保人员开展反抢劫方面的培训和教育,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明确安保人员的角色,与人民银行一线业务人员进行有效配合,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其次,要开展有关金融诈骗方面的系统培训,让安保人员保有清醒的头脑,跟随时展的步伐,掌握各类金融诈骗的特点、规律以及作案手段。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加强高科技方面的学习,提升安保人员的防骗技能。最后,定期对安保人员进行安全检查方面的训练,尤其是积极补充新型作案方式,让安保人员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必要措施。

四、结论

新时期人民银行的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挑战,人民银行系统内部应该积极探索应对措施,加强安全保卫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各项工作的重点。只有从政治思想层面强化了安全保卫和安全防范意识,才能保障具体工作中的安全保卫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建春.新形势下抓好人民银行保卫人员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1).

[2]路线明,刘东旭.新形势下基层人民银行安全保卫工作创新初探[J].时代金融.2017(7).

银保工作思路范文2

2009年国家开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快速发展、成绩喜人

2009年,国家开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发挥中长期投融资平抑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密切关注和把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支持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截至2009年末,分行信贷管理资产总额816.35亿元,增幅18.47%,占全省GDP总量的9.85%,其中贷款余额768.88亿元,居省内金融机构第3位,增幅26.58%。特别是分行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732.79亿元,占全省非个人中长期贷款余额的29.24%,居省内金融机构首位。截至2009年末,分行77%的贷款投向省内交通、电力、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保持了全省“两基一支”领域项目建设的主力银行地位。在保持信贷资产总量较快增长的同时,分行的市场经营业绩也始终居于同业前列。截至2009年底,分行表内本外币贷款当期本息回收率连续15个季度保持在99%以上。不良贷款率仅为0.78%。2009年全年实现税前利润14.84亿元,同比增长49%。

发挥中长期信贷融资优势,着力支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建设项目

2009年,国家开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积极发挥规划先行、信用建设、项目储备充足等优势,加快信贷发放。严格贷款投向,集中资金为全省一大批交通、电力和城市基础设施等“两基一支”领域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大额中长期信贷融资支持,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信贷投放任务,为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分行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落实项目贷款条件,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和特征,主动帮助借款人从多角度、多层面寻求并建立可行的融资方案,确保了全省大量重点建设项目信贷资金的如期到位和工程的顺利建设。2009年全年,分行共发放表内外贷款352.71亿元,同比增长90.81%,是分行历史上发放进度最快、发放额度最大的一年,信贷投放总量占全省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有力地支持了全省公路建设“三年决战”、“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全省棚户区改造、哈尔滨地铁一期工程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和政府关心的热点难点工程。

主动加强与省内金融同业合作,以组建银团贷款为突破口,努力增强资金保障能力

为凝聚和提升黑龙江省金融同业的系统合力和整体竞争力,分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努力巩固和扩大金融合作覆盖面,以多种形式努力提升对全省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保证能力。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全省公路建设“三年决战”的部署要求,黑龙江省计划三年内投资千亿元,建设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农村公路共67 000余公里,项目建设任务重、时间紧、且融资需求额度巨大,单独依靠某一家银行都难以按时满足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面对此种情况,分行主动向省委、省政府提出牵头金融同业,组建银团贷款扩大资金来源,确保项目融资需求的战略构想,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分行积极运作,先后向14家省内外金融机构发出了银团贷款邀请函。经过近5个月的不懈努力,最终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相关领导同志以及各有关方面领导同志的见证下,牵头组织省工行等8家银行与黑龙江省交通厅签署212亿元银团贷款,这也是黑龙江省历史上额度最大的一笔基本建设银团贷款协议。此举得到省领导的高度肯定,称赞“国家开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率先支持我省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振了全省上下奋力发展的信心,更带动了其他金融机构对我省的支持。”其后,分行又牵头组织省中行、交行和邮储银行签署了哈尔滨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项目48亿元的银团贷款协议。在项目建设初期,落实了可靠的资金来源,为项目顺利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

积极关注民生领域发展,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以全面、优质的基层金融服务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将支持基础设施领域的成功经验向基层金融和民生领域延伸,以开发性金融理念为指导,与省内各界共同研究建设符合农村实际的现代金融体制机制,完善业务模式、流程和方法,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09年末,分行在基层金融业务领域的项目贷款余额达172亿元。贷款重点支持了全省农村通村通乡公路、棚户区改造、水的生产与供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领域建设。

为切实改善百姓居住环境,分行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棚户区和泥草房改造建设的实施意见,先后赴哈尔滨、齐齐哈尔、伊春、鹤岗、北安等多个地市现场走访调研,帮助当地设计贷款方案,完善贷款条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截至2009年末,分行累计对全省12个地市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承诺贷款101.84亿元,2009年全年发放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72.11亿元,占分行当年表内贷款发放总额的22.75%。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分行就中小企业贷款提出了“国民待遇、立足支持、标准要求、帮助规范、促其完善”的工作理念和思路,积极探索,着力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建设覆盖全省的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分行坚持以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制度建设为核心,以市县合作、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合作机构建设为手段,以三级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为保障,坚持将政府组织优势、银行融资优势和群众民生融资优势相结合,以批发的方式解决了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2009年,分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4.67亿元,累计支持小企业200余户,创造就业岗位近5万个。

充分发挥国别组前端优势,加强国际业务开发协调,实现国家开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国际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持续蔓延,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全球经济受到重创走势低迷的情况下,分行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充分发挥驻外国别组的前端优势,探索市场化的发展模式,不断拓宽国际合作通道,支持省内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业务,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代表总行与芬兰万达市市长尤哈尼在万达市政厅签订了合作协议。尤哈尼市长表示该协议将为两国的经济合作打开窗口,有助于中国企业了解芬兰市场情况,也为中国企业到芬兰投资提供便利条件。此外,这对我国企业及时把握在芬兰地区的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方向,寻求合作伙伴,积累国际合作经验,促进两国国际合作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二是利用上合峰会在俄召开的契机,大力推动与俄外经银行合作。分行积极配合总行与俄罗斯外经银行签署10亿美元融资框架协议,并当年为列宁格勒州斯朗茨市水泥项目提供贷款2.9亿美元。与俄外经银行的合作有效拓宽了双方合作领域,进一步深化了合作关系,实现了分行国际合作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此外,分行还依托黑龙江省“走出去”资源开发平台,发放贷款1.27亿元支持兴邦国际资源投资公司、广发集团等一批省内企业的对俄项目,为省内企业开发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的融资支持。

着力加强员工队伍和作风建设,不断提升国家开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多年来,分行在积极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同时,时刻不忘加强员工素质和队伍建设,推动员工队伍的科学、有序发展,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以人为本、以业为重、以法为纲、以德为基,开拓创新、稳健经营、科学发展、和谐兴行,情系龙江、服务客户、奉献社会、回报家庭”的企业精神,并时刻以“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快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六事原则”和“说实话、想实招、出实力、办实事、求实效”的“五实作风”要求员工和干部队伍,以此作为考察干部和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在工作思维上,分行注重开拓创新,不断强调分行员工要实现“由单向思维向多元思维转变,由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转变,由常规性思维向跨越性思维转变,由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转变”;在工作作风上,分行党委提出了“走出去,走上去、走下去、走进去”的工作要求,鼓励员工多创造机会“走出行门,走向社会,深入项目和厂矿企业”,加强与有关各方的联系沟通,掌握第一手资料,提高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创造性,把心思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把精力用到推进发展上,把工夫下到狠抓落实上。从实践效果看,分行员工队伍整体精神面貌、理想信念、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为分行扎扎实实推进自身改革发展、积极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国家开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将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以更加优质和全面的金融服务助推龙江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是分行的开拓年、发展年和提升年。新的一年,分行要在信贷资产质量保持优良的基础上,力争资产余额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再上新台阶。为此,分行提出:2010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总行2010年度工作会议精神,立足黑龙江省省情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大力推进规划先行和开发性金融合作,加大对“两基一支”、国际合作、民生金融的支持力度,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效益为中心、以规划为先导、以开发为龙头、以管理为主线、以评审为支撑、以发放为保证、以质量为基础、以效率为保障”,着力提升破解难题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并拓展分行良好的发展局面,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融资服务。”

银保工作思路范文3

一、精益思想在商业银行服务创新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一)精益思想的内涵。《精益思想》是James P.Womack等人继《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之后,于1996年出版的又一研究精益思想的力作,认为精益思想对非制造行业也具有指导意义。精益思想的内涵就是用越来越少的投入获取越来越多的产出,准确提供顾客的需求。精益思想体现的是持续改进。James P.Womack等人将精益思想概述为五个原则:精确地确定产品的价值;识别每种产品的价值流;使价值不间断地流动;让顾客从生产者方面拉动价值;永远追求尽善尽美。该书为将精益思想引入服务业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精益思想指导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依据。把“创新”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始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的创新是典型的以工业技术创新为研究对象。对服务创新的研究则经历了从否定服务创新的存在到肯定服务创新的存在这样一个过程。蔺雷、吴贵生从狭义的角度对服务创新进行了研究,将服务创新定义为“发生在服务中的创新行为与活动”。有鉴于此,笔者将银行服务创新定义为“银行服务运营中的创新活动与行为”。

蔺雷、吴贵生认为,服务创新的研究在初始阶段更多地借鉴了技术创新的研究方法,导致了服务创新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James P.Womack等人认为,丰田公司的成功不仅仅因为在生产运作环节采用了精益方式,在组织、管理、客户关系、供应链方面也运用了精益思想。正是丰田公司对精益思想创造性的运用才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精益思想对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银行在运营管理中与制造业存在相近的服务环节和服务要素。因此,在商业银行服务创新过程中科学地借鉴精益思想至关重要。

二、精益思想条件下的商业银行服务创新路径

我国对银行服务创新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白玲、王歆在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金融服务创新进行了探讨。陶颜、魏江等则对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移进行了分析。李建英、冯勤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服务创新的动力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从精益思想视角研究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实施路径。精益思想只是为商业银行服务创新提供了指导思想,而服务业与生产制造业在为顾客提供服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商业银行服务创新不能直接借鉴制造业服务创新路径,必须根据需求研究符合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创新路径。

商业银行服务创新路径如图1所示,精益思想和信息技术成为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支撑层;隐层主要包括员工价值和顾客价值的确定以及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设计,显层则是银行服务的实施以及客户享受服务的过程。(图1)

(一)商业银行准确确定价值。准确定义顾客价值异常困难,且常常存在误区。James P.Womack等人认为,常见的对价值的扭曲有三种表现:一是企业高层管理者把为股东创造价值放在了比为顾客确定价值和生产价值更高的位置上;二是用自己设计的复杂产品或服务代替顾客的实际需求价值;三是定义价值时过于注重价值创造的地点,不能很好地满足本地的实际价值需求。James P.Womack等人认为价值是精益思想的出发点,价值只能由最终顾客来确定,而不是由制造业和商业的产业链上各个环节或是总体来决定。James L.Heskett也提出了服务利润链管理模型,并做了企业内部员工价值和顾客价值的区分,认为员工服务、顾客忠诚与企业利润存在相关关系,其本质就是员工和客户共同为企业创造利润,但前提是员工和客户获得所需要的价值。笔者将顾客区分为内部顾客,即商业银行员工;外部顾客,即商业银行顾客。商业银行服务创新以准确定义银行员工和客户价值为起点。

(二)商业银行服务价值流的有效流动。价值流不同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制造型企业为顾客创造的价值是在产业链上自上而下流动的,而且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割裂,链条较长。在此情况下,即使能准确定义顾客价值,也常常因为产业链条和时间跨度长在传递过程中发生价值扭曲,对客户需求的反应存在滞后;服务业中的价值流有着明显的优势,以商业银行服务为例,商业银行为顾客提供的服务是提供服务与消费服务同时进行的,顾客参与保证了服务接触过程沟通的有效性,服务周期较短,商业银行与客户的沟通成本要低于制造型企业。因此,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商业银行的服务创新具有比较优势。

(三)商业银行服务创新中的浪费消除。生产管理大师大野耐一列举了企业生产中的七种浪费。James P.Womack等人经过研究认为,大野耐一的浪费分类并不仅仅局限于生产环节,对于产品开发、接受订单等其他经营活动也同样适用。在大野耐一定义的七种浪费的基础上,James P.Womack等人把服务不符合顾客需求也列为浪费。商业银行服务中也存在明显的浪费,等待浪费即是例证。为了生产中能实现数量和品种的均衡生产,抵消生产的高峰和低谷,大野耐一采用了缩小批量和建立混合生产线的办法,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为了在商业银行中减少等待浪费,将精益思想中建立混合生产线的思想引入商业银行的运营,即建立综合服务窗口以缓解专项服务窗口的工作负荷,实现员工负荷量的均衡化,快速满足顾客需求。

综合服务窗口的建立需要高素质的员工,这与精益思想中提倡的多技能工人是相似的。要想使员工能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就必须对员工提供足够的培训,以满足综合服务窗口的服务需求,同时将服务作业尽可能标准化。消除服务中浪费时间与生产制造业中的缩短出品时间是相对应的,服务时间缩短才能更快地为顾客服务,快速相应顾客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四)建立创新性的银行回访制度。“80/20”法则表明20%的优质客户为企业提供80%的利润。这一法则对商业银行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建立创新性的顾客回访制度有助于银行保持现有顾客、寻找潜在顾客。从中外资银行的竞争态势看,外资银行基本在一线城市加强业务拓展和服务创新,虽然网络布局有待完善,其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关键就是抢占一线城市中关键的顾客资源。虽然国内商业银行服务网络比较完善,但是创新能力不足,银行非利息收入低下即是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创新能力不足的例证。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需要服务创新,而建立回访制度正是银行创新的切入点,因为可以通过回访准确把握顾客需求,使银行服务创新的循环处于良好的新起点。

(五)加强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持续性循环。从静态来看,国内商业银行在现有服务以及服务创新方面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较大差距,而服务创新又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快速性、持续性和循环性的服务创新,这样才能不断缩小与先进银行的服务差距。商业银行服务创新路径体现了商业银行服务创新持续性循环的可操作性。隐层保证了从银行服务标准到员工执行的有效传递;显层保证了服务接触中向顾客传递价值的有效性;客户回访制度的建立与运行从根本上保证了银行服务创新的信息反馈,从而使银行服务创新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银保工作思路范文4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绩效评价; 多维路径; 管理趋势

引 言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历经了成本管理、财务指标和战略管理等多个阶段,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和管理要求的加强,发生着连续的演变和梯次的推进。潘功胜(2005)认为,商业银行应建立产品和部门的绩效评价模式,解决产品的收入费用、资金成本、风险成本等计量问题,将产品和部门的绩效评价与分支机构绩效评价融为一体,进一步研究不同维度间绩效评价的内在联系。吴晓灵(2006)指出商业银行要完善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借助分产品、分部门、分机构和分客户的绩效评价,依托信息技术来实现各维度的绩效评价。韩明、谢赤(2009)从价值管理、资本约束、多维指标、外部监管和持续发展等方面,对比分析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现状,剖析了战略传导机制、激励运用和技术支持手段等要素,提出加强多路径指标体系设计建设、提升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效果的建议。专家学者指出了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发展路径和方式方法,虽然大部分银行能够较好地实行分支机构绩效评价,但开展部门和产品评价的还较少,拥有客户贡献评价和客户经理评价体系的银行就更少。因此,根据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需要,从产品、部门、客户和客户经理等方面拓展现有的绩效评价路径,提升绩效评价的职能,已十分迫切。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绩效评价路径单一化的现状,提出以价值理论为基础,拓展多维绩效评价路径的思路,从绩效评价科技平台建设、管理制度保障和内部管理流程整合等方面,进一步探索绩效评价管理的新趋势,发挥绩效评价引导商业银行发展方向、服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作用,全面真实地反映绩效特征,构筑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牢固基石。

一、现代商业银行绩效评价路径单一化现状分析

(一)绩效评价路径呈现单一化的局面

当前,商业银行多以分支机构绩效评价为主,针对产品、部门和客户经理的绩效评价多处于探索阶段,绩效评价路径比较单一。

1.产品绩效评价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商业银行的产品绩效评价体系还不够完整,部分银行未实行产品评价。而银行产品评价的缺位,使得分支机构与专业部门之间缺少了联系的纽带,纵横两个管理方向难以统一。

以商业银行拥有丰富种类的存款业务为例,其对存款的计量方法基本统一,针对分支机构和基层网点的存款规模变化(时点、日均、同比)与存款利率水平(对外支付利率、内部上存利率)一目了然。但是,若进一步考察不同类型或不同期限存款的盈亏情况,探究盈亏的深层次原因,仅仅以规模和利率作为评价因子,停留在单个或部分机构范围内,只能得到初步的认识和判断。其原因在于,欠缺完整的存款产品评价体系,评价路径就不清晰,评价因子不充分,就难以得到令人信服的评价结果,自然难以对存款业务发展作出判断和指导。如活期与定期两类不同期限的存款,根据二者的日均规模和内部点差(内部上存利率-对外支付利率),可分别计算出它们带来的收入。但这一收入显然是营业收入,没有计量其应承担的费用和税金,对存款产品的流动性也未考虑周全,还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其盈亏情况。因此,比较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还需再深入探究。首先,活期存款对外付息率低,内部点差大(商业银行为吸收低成本存款,多以区别不同种类存款的内部上存利率加以引导);其次,活期存款业务量较大,银行储户在普通柜台和网上银行等渠道均可实时交易,相对定期存款其占用了较多的渠道资源和网络资源,相应分摊较多的费用;另外,储户对活期存款较频繁的存进存出交易,相对定期存款表现为较强的流动性,增加了银行资金集中调配的难度,相应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成本。综合以上几点,活期存款具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但其承担的分摊费用和交易成本偏高,较强的流动性又导致留存率偏低,若要准确比较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盈利能力,还需进一步细分其期限结构以及对利率调整的敏感度等。

2.部门绩效评价被忽视

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重视分支机构的评价,忽视部门的评价。随着集约化经营步伐的加快,很多业务逐步向专业部门集中,专业部门不仅承担管理职能,还越来越多地扮演着利润中心的角色,传统的线性评价显然与经营部门日益集中的职能、与利润中心的战略发展规划不相称,不适应专业部门的发展形成绩效核算的真空,既造成战略传导不畅,也导致管理信息失真,使得银行业务在纵向机构维度与横向部门维度之间出现不平衡、不对称,极易出现“内部失调”现象。

3.客户经理对绩效评价的认识存在偏差

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评价,需要明晰银行产品是由谁营销的,营销过程中各岗位创造了多少价值,各岗位之间又是如何分工协作?客户经理更加关心销售之后的奖励在不同岗位间如何分成,如何分享兑现所创造的价值?目前,我们还鲜见评价路径清晰、兑现规则到位的完整案例。对客户经理营销绩效的忽视,造成“大锅饭”的延续,难以体现多劳多得、创造分享的绩效思想,使得客户经理对绩效评价的认识发生偏差,对银行绩效评价的认知程度降低。如果缺少对客户经理的绩效评价,那么激发基层员工经营活力和创造能力的绩效评价目标也难以落实,只能变成高高在上自弹自唱的“孤家寡人”。同时,客户经理缺少有效的约束和激励,对商业银行整体价值创造与经营发展也带来影响。

(二)绩效评价路径单一化的思考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路径单一化的现状,既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关注,也激起我们探索其成因、思考其影响的兴趣。绩效评价的路径受到内部管理模式和制度建设的影响,也受到实现手段不强的制约。

1.绩效评价管理模式的影响

绩效评价是管理者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方面,管理者应用绩效评价,传导其经营发展意图。因此,在绩效评价管理模式中,管理者的思维模式居于支配性的地位,至关重要。目前,绩效评价较多地出现路径单一化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者的思维模式与管理需求发生了偏差。根据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绩效评价相应地具有其层级性。在基层机构,其价值来源于金融产品的销售以及客户关系的维护等基础工作,对产品销售以及客户贡献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关键环节,商业银行的基层管理者却没有完全转变其思维模式,过多地关注于存贷款等传统业务,维系大客户的热情很高,而缺少对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的开拓,缺少营销新产品、开办新业务的勇气和激情。在管理思想上,对商业银行的价值来源与新增长点的认识还存在不足,这导致绩效评价的管理模式呈现简单化。进一步,在绩效评价路径的选择上,停留在机构和网点上,忽视对产品、部门和客户所创造价值的深入分析和评价,以致上级行的管理思路在基层行难以落实到位,绩效评价的宽度与深度在基层行受到限制,难以“施展拳脚”。同时我们看到,绩效评价的应用过程中,对价值实现后的分享定位还不够全面,价值实现后的分享不仅限于管理者和员工的薪酬福利,还要考虑银行客户是否具有幸福感,是否为社会福利带来增长。这样绩效评价才能与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在管理思维上对价值来源与价值分配作出综合性的判断,并占据管理会计的制高点,支持服务于管理需求。

2.绩效评价的制度建设与文化传承不健全

前已提及,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正视的是,绩效评价路径比较单一,绩效评价科技水平也亟需加强,而更深层次的问题,笔者认为是绩效评价的制度建设还需完善,绩效评价的文化传承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体系。

一是绩效评价的基本目标、管理原则要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步调保持一致。绩效评价须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措施有机结合,如果为了先后排名而绩效评价,将会使得绩效评价游离于经营实践之外,不接“地气”。为达到步调一致、接通“地气”的目标,商业银行亟需研究制定绩效评价的基本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制度建设,在机制上作出妥当的安排,在组织分工上构建完整的管理架构,进一步明确绩效评价的牵头人和执行人,尽量减少多头争抢绩效评价管理权限而忽视应用效果的现象出现。二是绩效评价要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以及商业银行文化的认同感。绩效评价不仅要推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战略的实施,增加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还要让员工分享到银行增长的成果,营造出创建与分享相协调的绩效评价文化,并使之传承下去。我们发现,绩效评价文化的外延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社会效应,保护个体尊严、尊重个人价值、享有经济发展成果是时代的强音。而在这一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文化还处于初级阶段,整体效益与个体利益时有割裂,具体表现为评价个人价值创造的路径还不清晰,个人分享经济成果的规则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偏重评价银行整体效益,评价个人价值创造的步伐依然“小步徐行”。这直接导致商业银行重发展而轻分配,对个体利益的关注度不足,员工对商业银行缺少归属感,更缺少与商业银行同呼吸共命运的体验和共鸣,其内涵与外延将处于矛盾与割裂的状态。如果换个角度会发现,绩效评价的结果多用于商业银行评定分支机构等级、调控授权额度以及分配资源的依据,在员工个人的职务晋升、岗位调整以及职业培养中,绩效评价结果的参与程度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实践中缺少规范的指引。个人绩效与商业银行效益的关系理顺不清,人才资源得不到商业银行的重视和后续开发,绩效评价的文化氛围就难以建立,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就难以发挥,商业银行如果丧失人才与文化的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欠稳固。

3.绩效评价科技化手段的制约

比尔·盖茨曾说,银行是恐龙。这一比喻形象地形容商业银行体系庞大,如果内部传导不通畅,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度低,将会面临淘汰。商业银行顺时而变,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构建科技信息系统,提升业务处理能力和数据备份容量,努力避免“恐龙”的命运。跟踪近些年的现实发展情况,商业银行甚至可以被称为“奔跑的大象”。虽然体积庞大,但保持着盈利能力和发展速度,也没有被淘汰。但细心观察,会发现商业银行十分关注对外交易系统的建设,重视硬件设备的投入。而对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特别是绩效评价的信息系统建设,还缺乏长远系统的规划,绩效评价的数据来源渠道多样化,指标口径繁多而不统一,多专业多部门借助绩效评价职能抢占管理制高点而又各说各话,造成绩效评价内部沟通成本偏高,信息流通过程中极易出现失真与损耗的现象。绩效评价的技术支持和实现手段不强,难以满足内部管理需求,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变化、支持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难度愈来愈大。

首先,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涉及大量的经营管理数据采集、运算与加工,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绩效评价实施的效率和精准度。目前,各商业银行已意识到开发绩效评价内部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如中国工商银行的部分分支机构自行开发设计了绩效评价系统,但覆盖范围仅限于辖属机构,覆盖维度也限于机构评价或者产品销售统计,呈现出“各自为战”的局面。各级分支机构的系统开发,无形中造成有限的科技资源的重复使用,也客观上阻碍了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统一管理规划。其次,绩效评价所需的数据分散在商业银行前中后台等专业部门及其管理的各个系统,实践中既缺乏绩效评价信息共享的机制,也没有形成易于应用和操作的技术平台,信息应用的效果与时效都大幅降低。而绩效评价多样化渠道采集数据信息的环节,繁琐易错,大量时间与精力耗费于核对沟通过程中,导致事倍功半又精力分散,反而忽视了绩效评价的重点环节。最后,多样化渠道采集来的绩效评价指标,其口径难以避免地会存在一定差异,指标的模型算法难以做到思路一致,这就形成绩效评价指标“一语多意”和“同义多语”的现象,导致同一个指标在商业银行的不同部门或不同机构中有不同的解释,代表不同的含义,难以做好指标间的比较。

二、现代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多维路径的拓展

(一)基于价值理论拓展绩效评价多维路径

1.以价值理论为基础

价值理论源于经济学中的价值创造原理,管理学界依据价值理论提出一系列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在实践中通过对价值的有效管理,促进可持续的经营发展。价值理论在商业银行的应用中,涉及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值论等多方面。劳动价值论指出了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源泉,即商业银行的员工在营销金融产品、控制风险质量、内部管理评价等劳动过程中创造了价值,同时商业银行通过资金、资本、资产等要素的投入也创造出价值。效用价值论给出了商业银行现值评估的指导思想,以未来预期收益来衡量商业银行的价值。均衡价值论描述的是买卖双方对于供给和耗费达成的均衡价格,引领我们关注收益率等影响商业银行价值的因素。

价值理论在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应用过程中,融合了股东价值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引领着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向价值经营的方向发展。价值理论针对商业银行的委托关系,分析了人价值创造与所费成本的关系,建立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分享机制,提供了激励与约束的应用环境。强调资源的投入产出价值比较,对谁创造了价值,以及创造了多少价值要求给出具体答案,进一步揭示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的途径。通过合理的薪酬分配方案以及有效履行社会责任,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各方利益,协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按照价值创造与价值分享的思路,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可从机构、产品、部门、客户和客户经理等方面拓展绩效评价的多维路径,揭示价值创造的来源,优化价值来源的结构,梳理价值分享的路径,平衡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建立价值理论与绩效评价的逻辑关系。

2.绩效评价多维路径与价值理论的逻辑联系

价值理论指导下,拓宽了商业银行的价值来源,探索了价值分享的机制,促进客户结构不断优化,真正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方针,为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价值理论与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充分融合,引导商业银行走上价值创造、价值分享的经营管理道路,实现价值经营的持续发展。现代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多维路径与价值理论的逻辑联系如图1所示。

3.价值创造与绩效评价多维路径

从股东和资本市场评判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能力出发,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情况是决定价值创造能力的基本标准。商业银行实现客户结构优化,提高市场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决于客户贡献的价值以及客户对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可见客户贡献的价值来源于银行产品的价值、员工服务水平以及资源配置力度。

产品的价值一方面来源于开发设计的水平,能否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来源于投放产品的吸引力和商业银行的市场声誉,这与产品的营销宣传力度和后续服务水平密切相关。产品的营销宣传一是要靠商业银行制定的市场资源配置策略,在营销费用、宣传费用上给予重点支持;二是要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及时掌握跟进客户的动态和需求,提高员工服务水平,保持后续的客户维护。市场资源的投入分配以及员工的管理与激励是商业银行机构效用和部门职能的体现,是机构竞争力与部门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

因此,商业银行的价值来源于客户,客户的价值贡献来源于产品的营销和员工的劳动,产品与员工的管理是商业银行机构和部门的管理结果,最终服务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目标。依据以上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线索,机构、部门、产品、客户和客户经理等维度构成绩效评价的完整视图,形成了绩效评价的多维路径,揭示出价值创造的源泉。

4.价值分享与绩效评价多维路径

从利益相关者对商业银行价值分享的角度出发,商业银行创造的价值既是股东投入资本的剩余回报,也是各级管理者和广大员工劳动的成果,还离不开储户的信赖以及监管部门的支持,因此各利益相关者有权利要求分享创造的价值。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揭示了价值创造的来源,还要为价值分享而服务,按照机构、部门、产品配置相应的资源,为管理者和员工提供报酬和奖励,回馈客户的支持信任,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企业文化理念。

(二)多维路径的组合应用

按照绩效评价与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的逻辑联系,拓展了机构、部门、产品、客户和客户经理等绩效评价路径。总体上看,这五条路径包含了绩效评价的客体对象。但是客体对象和评价路径之间又有所区别。作为绩效评价的客体对象,相对于绩效评价主体,完全处于被动承受的状态,缺少主动变化的能力。而作为绩效评价的路径,是为主客体之间主动架设起来的桥梁,可以根据主体的需要选择桥梁的方向和交叉的方式。如按照产品与部门的职能管理关系,通过产品的绩效评价得到部门价值贡献;再如按照员工与客户建立的管户关系,通过客户的绩效评价得到员工的价值贡献等。进一步,通过产品、部门、客户的绩效评价,可以与机构维度的评价进行纵横方向的对比,发现商业银行的价值来源于哪些重点产品、哪些重点客户,又是哪些部门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理顺各路径之间的逻辑联系,提高绩效评价的传导性和评价结果的共享性,可以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多维路径,不仅包含了客体评价的对象,更方便了绩效评价主体的选择,提供了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五条路径的组合应用,使绩效评价较任何单一路径更为综合全面地反映价值创造来源,为绩效评价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开阔的视野。多维路径是绩效评价研究空间上的延伸,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拓展,与绩效评价的思想和理念“血脉相连”,将价值管理思路在战略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有效的传导和渗透,使得包括银行股东、监管层、管理层、普通员工和储蓄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受到足够的重视,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方便准确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价值创造的成果和相关利益者的诉求,通过多维路径也能反馈给管理层,带来调整完善绩效评价的压力和动力,绩效评价将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现代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管理趋势

基于价值理论,结合商业银行的管理特点和发展需求,针对绩效评价拓展了机构、部门、产品、客户和客户经理等多维路径,为发挥多维路径的管理效果和协同效应,在绩效评价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夯实管理制度基础,完善绩效评价报告,整合业务流程,加快绩效评价科技信息平台建设。

(一)夯实管理制度

绩效评价的管理制度,明确了绩效评价的工作职责和组织秩序,提高了绩效评价的权威性和信息的可靠性,统一了绩效评价多维路径的目标。

明确绩效评价的职责分工,避免绩效评价政出多门,维护绩效评价的严肃性。在信息处理与流程控制等环节,实现专人专岗的监控和复核,坚持绩效评价步骤的有序性,维护绩效评价的权威性。绩效评价所需信息需要真实客观,凭借主观印象采取“拍脑袋”的评价模式断不可取。以往难以量化、口径标准不明确、工作结果难衡量等状况,需依靠科技手段,采用统一的口径,研究合适的模型,按照统一标准,得到统一评价结果,以此作为绩效评价的事实依据,提高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二)完善绩效评价报告

绩效评价的多维路径应用过程,表现内容主要为全要素的价值衡量,评价结果表现为绩效评价报告的多维体系,代表着绩效评价主体的利益诉求。

1.全要素价值衡量

全要素价值衡量体现商业银行经济利润的来源以及经济利润实现的过程。商业银行付出资金成本和风险成本,获得营业收入,在账务上反映为机构和产品的经营利润,来自于对客户的营销,并承担客户违约的风险损失。商业银行在市场开拓、渠道设立方面投入经营费用,为员工支出薪酬福利,两者构成商业银行的费用。商业银行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营业税、印花税等构成税务成本。商业银行的股东资本,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有具体的充足率标准,其资本成本按照风险系数调整计量有据可依,这些都使得绩效评价便于操作。最后,银行股东要求的资本收益即经济利润必然要大于机会成本,这反映出商业银行真正创造的价值。商业银行绩效评价要素如图2所示。

2.多维绩效评价报告

在全要素价值衡量基础上,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报告相应地体现出机构、产品、部门、员工和客户等多维内容,理顺多维绩效勾稽关系,相互补充说明商业银行价值来源的必要条件,形成分析关联事项和价值链条的重要参考依据。多维绩效评价报告呈现出商业银行各级机构、各类产品以及银行客户的贡献和风险,既反映真实业绩信息,也具有一定前瞻性,判定发展趋势,提出合理化建议。商业银行多维绩效评价报告如图3所示。

应用多维绩效评价拓展了评价范围,多视角展示出商业银行业绩,同时对商业银行多维绩效评价的协调性提出挑战,客观上反映出各维度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之处。如机构绩效整体优秀,但绩效来源集中于少数产品和少数客户,产品集中度和客户集中度过高显然不利于分散风险,而且容易受制于客户的约束,议价能力大幅降低;又如对部门的绩效评价多运用规模类和业务量等指标,还需进一步梳理部门与产品的对照关系,将部门承担的风险系数、经营费用以及创造价值的能力通过风险和效益的指标展示出来,同纵向的机构评价一起形成纵横交叉的绩效评价网络。

(三)整合业务流程

通过夯实绩效评价制度,完善绩效评价报告,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商业银行的内部资源,探索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途径和方法。综合考虑商业银行的市场环境,整合客户贡献、产品价值、员工服务和机构效用,规范绩效评价信息在各个维度间的共享运用,满足契约关系下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价值实现的要求。如机构、部门、产品和客户等维度的绩效评价,涉及到商业银行的不同专业,因此理顺不同专业间的绩效评价职能,交叉运用各维度信息数据,提高绩效评价信息化水平,有助于绩效评价的多维度路径建设,有效避免绩效评价成为“信息孤岛”。通过流程整合,使得绩效评价与商业银行的营销组织、经营行为、分析监测、资源配置等其他关键工作充分结合,从中启发绩效评价的思路,并发挥出绩效评价的协同效应,以开放兼容的姿态充实绩效评价内容。

(四)建设绩效评价信息科技平台

目前,各商业银行已开发或正在着手开发应用于各级机构、部门、产品的内部绩效评价系统,加大绩效评价的自动化处理程度,将以往手工整理汇总的评价方式逐步转变为系统自动提供评价结果,减少手工处理流程的差错影响和调整因素。如中国工商银行开发建设的MOVA(基于价值会计的管理平台)系统,将以往分散在商业银行前中后台等各系统中的数据信息整合到一个综合平台,确保绩效评价信息来源的统一性。以MOVA为依托,将原来呈放射状的各个系统构建为一条环形的信息公路,商业银行各层级各部门都可以共享其中的信息成果,服务于绩效评价多维路径所需的数据信息需求,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指标口径,统一指标模型算法,较好地解决了以往绩效评价指标“一语多意”和“同义多语”的繁复口径表述,突破了管理应用的局限性,提高绩效评价信息在各层级各部门间的可比性,绩效评价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同时也注意到,绩效评价内生的精细化要求成为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巨大力量,突出表现在绩效评价管理需求与账务核算的非对称性方面。精细化的绩效评价路径要求深入到基层网点乃至营销个体,指标颗粒度十分细致,但商业银行实施账务集中核算后,其数据信息只能反映到核算层级,形成了管理需求与账务核算的非对称性。解决这一突出问题,需要运用科技手段进一步探索基层网点和营销人员的跟单计价核算模式,以及管理费用分摊还原的信息化方法,将绩效评价所需的营销数据和成本信息等真实快捷地反映到基层和员工,为精细化绩效评价提供合理可靠的依据。

四、启示与建议

商业银行特殊的经营环境和监管要求,是现代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研究的大环境。绩效评价多维路径的拓展有助于反映契约关系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有助于解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综合人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与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将员工个人行为与商业银行整体价值有效关联,并促使两者的融合。

现代商业银行的多维路径拓展和管理趋势变化,还需要深入展开实践应用。一是加强对各路径下指标体系的研究,以EVA等核心价值指标为基础。二是做好各路径之间的价值创造分润规则,同时发挥各路径绩效评价信息的相关性。三是发挥现有管理系统的基础作用,集中人事、财务、风险、资金及资本等专业信息,尽早实现涵盖多维路径的绩效评价信息科技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全兴.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主体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 (23):50-51.

[2] 陈全兴,王晓娜.现代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框架——基于价值理论与多维视角的分析[J].金融论坛,2012(3):67-74.

[3] 韩明,谢赤.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评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9(3):106-118.

[4] 柯丹.加快构建完备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访中国工商银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潘功胜博士[J].银行家,2005 (7):53-56.

银保工作思路范文5

关键词:审计;银行;财务;审核

1.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银行业的不断进步,我国银行领域的审计工作机制发展得越来越成熟,在银行财务审核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然而,在与世界上其他国家银行的审计工作的比较过程中我们发现,我国银行业内部财务审核的审计在审计理念、工作效率、工作方式方法以及审计的价值意义等方面还有着十分明显的差距。因此,认真分析和探讨审计在我国当前银行财务审核中的应用,以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银行领域的审计工作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

2.对银行财务审核中的审计工作相关问题的探讨

2.1银行审计的总体思路

众所周知,在进行银行财务审核审计的过程中,务必遵照一定的工作思路,基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评估和预测银行的内部控制,对其可靠性做出科学而客观的判断;其次,测试业务项目贷款种类、余额以及收入。这一类型的测试通常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颇具普遍意义的样本进行测试;而测试的内容则往往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会因为银行性质、贷款种类、审计方法的不同而不同;第三,审计贷款的真实性。主要核对贷款资金的流向、用途以及划拨方式,认真核对和分析银行的贷款台账以及合同记录,确定贷款是否真实存在。

2.2银行审计的主要内容

就目前银行财务审核中的审计工作来看,银行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了以下几部分主要内容:首先,核对银行各类资金的支付、收入以及利息记录情况;其次,核对信贷资产的价值、真实性以及可靠性;第三,核对银行各类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和说法,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否完整、真实、可靠。

2.3银行审计的工作重点

在银行财务审核的审计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重点:首先,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特别注意重复出现的借款人及其相关联的借款人;其次,应特别注意损失贷款的资金数目、形成的原因以及相关的责任认定;第三,认真审计不良信贷,分析并确定该类信贷的具体数量、所属级别、占用的比例以及潜在存在的风险和危害。

3.进行银行财务审核中审计工作应当注意的问题

3.1逐步实现由传统审计到现代审计转化

理念的不断更新,是推动银行审计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目前的银行审计中,传统的审计方式即为合规审计,该类审计虽然不会带来影响较大的金融风险,不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因其仅仅局限于操作层面的审计而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银行业的发展要求。而所谓的管理审计,则是今后银行审计的主流趋势,基本包含了管理层决策行为审计以及银行财务管理审计两个领域。因此,逐步实现由合规审计到管理审计转化,是未来银行财务审核中审计工作的努力方向。

3.2与时俱进创新审计方法

根据银行发展状况以及各项业务特征,应不断与时俱进地革新审计方法,以适应时展的要求。一方面,各类银行将非现场审计的方法纳入到日常的审计工作当中去。所谓的非现场审计就是指借助于计算机运用专业的审计软件对数据库中业务数据展开审计,从而实现银行各类业务数据处理的电子化。非现场审计这一审计方法的优势在于,扩大了审计数据的来源齐全、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成本。另一方面,在银行内部财务审计中应特别注重采用团队审计的方法。所谓团队审计指的是在审计某一业务的过程中,从审计方案的策划和制定到审计行为的实施以及审计后期的总结,都摆脱个体审计的行为,采用团队式的审计方法。这种集体性质的审计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的聪明才智,规避个体审计行为带来的局限性和低效性,能够更好地找出审计工作的突破口,有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

3.3 完善银行审计制度,规范银行审计流程

健全的审计制度和规范的审计程序,是确保银行财务审核中的审计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银行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审计工作的基本程序。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银行财务审计相关制度,明确责任与风险。另一方面,要从银行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审计工作基本操作流程,从审计方案策划、实施到下达的审计意见、决定或催办通知,在规定时限进行落实、查证,以此提升银行审计的工作效率、科学性以及有效性。

3.4 进一步加强银行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银行要想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思想观念新的审计人才队伍,务必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首先,银行要加大对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应有的保障;其次,建立健全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制度,想方设法提升审计人员的纪律观念以及职业道德观念;第三,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内部互相学习与外出考察学习相结合,确保审计人员审计知识和工作观念的及时更新;最后,要进一步严格银行审计人员的岗位要求,确定权利与责任,对不称职的审计人员要及时处理或清退,确保银行内部审计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4.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讨论可知,银行财务审核中的审计是银行日常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和切实把握审计在银行财务审核中应用,了解银行审计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认真了解当前银行财务审核中审计工作应当注意的问题,以求对银行审计方式的进行革新,全面提高银行审计工作水平,从而提高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作者单位:陕西白河县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彭文斌、张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审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03):26-27

银保工作思路范文6

关键词:审计;银行;财务;审核

1.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银行业的不断进步,我国银行领域的审计工作机制发展得越来越成熟,在银行财务审核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然而,在与世界上其他国家银行的审计工作的比较过程中我们发现,我国银行业内部财务审核的审计在审计理念、工作效率、工作方式方法以及审计的价值意义等方面还有着十分明显的差距。因此,认真分析和探讨审计在我国当前银行财务审核中的应用,以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银行领域的审计工作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

2.对银行财务审核中的审计工作相关问题的探讨

2.1银行审计的总体思路

众所周知,在进行银行财务审核审计的过程中,务必遵照一定的工作思路,基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评估和预测银行的内部控制,对其可靠性做出科学而客观的判断;其次,测试业务项目贷款种类、余额以及收入。这一类型的测试通常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颇具普遍意义的样本进行测试;而测试的内容则往往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会因为银行性质、贷款种类、审计方法的不同而不同;第三,审计贷款的真实性。主要核对贷款资金的流向、用途以及划拨方式,认真核对和分析银行的贷款台账以及合同记录,确定贷款是否真实存在。

2.2银行审计的主要内容

就目前银行财务审核中的审计工作来看,银行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了以下几部分主要内容:首先,核对银行各类资金的支付、收入以及利息记录情况;其次,核对信贷资产的价值、真实性以及可靠性;第三,核对银行各类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和说法,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否完整、真实、可靠。

2.3银行审计的工作重点

在银行财务审核的审计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重点:首先,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特别注意重复出现的借款人及其相关联的借款人;其次,应特别注意损失贷款的资金数目、形成的原因以及相关的责任认定;第三,认真审计不良信贷,分析并确定该类信贷的具体数量、所属级别、占用的比例以及潜在存在的风险和危害。

3.进行银行财务审核中审计工作应当注意的问题

3.1逐步实现由传统审计到现代审计转化

理念的不断更新,是推动银行审计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目前的银行审计中,传统的审计方式即为合规审计,该类审计虽然不会带来影响较大的金融风险,不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因其仅仅局限于操作层面的审计而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银行业的发展要求。而所谓的管理审计,则是今后银行审计的主流趋势,基本包含了管理层决策行为审计以及银行财务管理审计两个领域。因此,逐步实现由合规审计到管理审计转化,是未来银行财务审核中审计工作的努力方向。

3.2与时俱进创新审计方法

根据银行发展状况以及各项业务特征,应不断与时俱进地革新审计方法,以适应时展的要求。一方面,各类银行将非现场审计的方法纳入到日常的审计工作当中去。所谓的非现场审计就是指借助于计算机运用专业的审计软件对数据库中业务数据展开审计,从而实现银行各类业务数据处理的电子化。非现场审计这一审计方法的优势在于,扩大了审计数据的来源齐全、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成本。另一方面,在银行内部财务审计中应特别注重采用团队审计的方法。所谓团队审计指的是在审计某一业务的过程中,从审计方案的策划和制定到审计行为的实施以及审计后期的总结,都摆脱个体审计的行为,采用团队式的审计方法。这种集体性质的审计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的聪明才智,规避个体审计行为带来的局限性和低效性,能够更好地找出审计工作的突破口,有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

3.3 完善银行审计制度,规范银行审计流程

健全的审计制度和规范的审计程序,是确保银行财务审核中的审计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银行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审计工作的基本程序。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银行财务审计相关制度,明确责任与风险。另一方面,要从银行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审计工作基本操作流程,从审计方案策划、实施到下达的审计意见、决定或催办通知,在规定时限进行落实、查证,以此提升银行审计的工作效率、科学性以及有效性。

3.4 进一步加强银行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银行要想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思想观念新的审计人才队伍,务必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首先,银行要加大对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应有的保障;其次,建立健全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制度,想方设法提升审计人员的纪律观念以及职业道德观念;第三,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内部互相学习与外出考察学习相结合,确保审计人员审计知识和工作观念的及时更新;最后,要进一步严格银行审计人员的岗位要求,确定权利与责任,对不称职的审计人员要及时处理或清退,确保银行内部审计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4.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讨论可知,银行财务审核中的审计是银行日常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和切实把握审计在银行财务审核中应用,了解银行审计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认真了解当前银行财务审核中审计工作应当注意的问题,以求对银行审计方式的进行革新,全面提高银行审计工作水平,从而提高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作者单位:陕西白河县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彭文斌、张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审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0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