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心得体会范例6篇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范文1

教师需要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做到教书育人,平时也多向教书育人楷模学习,争当成为教书育人楷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经典心得体会800字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经典心得体会800字1在这世上,有一种最能体现无私意蕴的情感叫做爱心,它能清除悲伤的瓦砾,推倒绝望的断壁,也能点燃希望的灯。做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就要有一颗爱心,因为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是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智启智,以性养性,以情动情的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同时陶先生还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诠释了“爱”的涵义。有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先生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到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说。这时男声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故事有些内容值得大家深思和玩味,有些老师从“后进生”身上找不出可赞扬、可夸奖的理由,除了不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之外,缺少爱心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

步入菁菁校园,迎面几个大字: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是我们共同的心声,更是一中人坚定的誓言!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在播撒知识的同时也把爱种在孩子们的心间,因为我知道:在这世上,有一种最能体现无私意蕴的情感叫做爱心,它能清除悲伤的瓦砾,推倒绝望的断壁,也能点燃希望的灯。

有爱就有一切。

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经典心得体会800字2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到达应有的高度。教书育人是一名人民教师的基本职责。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需要有爱心,在教育中,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把学生当做自己的亲人和孩子,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彰显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心智,启迪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我是2011年7月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报到的,今生有缘认识了11级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的新生,他们富有个性、天真可爱。在高温的武汉,我们一齐度过了军训难忘的日子。有时候,这群孩子们有不想理解军训考验的念想,我多次深入宿舍,了解每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和高考经历,和他们谈军训的好处,一时间我们成为了最要好的朋友,让这些远离亲人的学生们尽早适应大学生活。在与他们的谈心过程中,刚走出校园门口的我,好像又回到了大学校园,感觉自己又年轻了很多。

其次,教书育人需要耐心。有时候开个主题班会,班委通知后,又在群里通知,以为每个同学都会记在心里,但是仍然有很多同学打电话一一问我时间和地点,学生的频繁来电致使手机都没电了。有的学生年龄小,习惯了在家养尊处优习的安逸日子,在课堂上按耐不住,总想回宿舍休息,我就在教室门口看管着他,利用晚上查寝时间,多次深入宿舍与他们交流,谈心,教育他们养成好习惯。随着时间的积累,这群孩子们慢慢地成长,逐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也能够按时上课,认真听讲。应对这些不懂事的学生,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充满耐心,屏住自己的性子,不能随便发火,时刻提醒自己:他们还是孩子。

第三,多关注三困学生。

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之前,有一种错觉,总觉得美丽的三本院校学生家庭条件必须不错,在2011年9月办理新生入学手续的过程中,有的家长咨询绿色通道新生助学贷款的事宜,在办理完学生陈鹏辉的入学手续之后,有个浙江金华的家长在新生接待点与我聊天,怕我记不住她的孩子姓名,特地把她的孩子介绍给我,介绍一些他的高中状况,以便于我开展工作。由于我所带的班级的三困学生比较多,我一一找他们聊天,想方设法走进他们心底的最深处,想给他们的关怀。有一次我去查寝,有个学生趴在桌子上面在哭,平时总是笑呵呵的他看起来十分难受,我去安慰他,他告诉我说没事,也许在宿舍不方便的缘故吧。事后,我发信息给他,才明白这天他爸爸生病了,无人照顾,他是单亲家庭,自小和爸爸相依为命。高中的时候,他爸爸为他付出了很多,因为他还不懂事,经历过两次高考的他才考到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那一刻我才明白学生是那么信任我,把我当做了他的亲人,我深深感觉到辅导员身上的重担,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牵动学生的心。

最后,端正态度,心态平和

辅导员每一天要处理学生的日常生活琐事,手机24小时持续开机状态。90后的学生缺乏独立性,团队意识不强,缺乏毅力,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跟风赶潮流。80后的我与他们有代沟,很难走进他们的心。有的学生性子很急,一生气就发火,连最基本的礼仪都抛在了九霄云外,让人费解。遇到这种状况,我首先对自己说:淡定。辅导员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我们的一举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我们把情绪带给他们,已经成年的他们会有抵触心理,反而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有个11信管班平时表现很好,争取到了五四红旗优秀团支部荣誉称号,在此期间,出了一点小差错,五四红旗优秀团支部荣誉称号被系党总支取消了。我对全班人发了火,同学们对我很有意见。那一刻我曾心灰意冷,以前的付出就这样被否定了。之后我多次反思才明白是自己的问题。辅导员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与困难,就应端正态度,心态平和地解决问题与困难。

人生最难得的是经历,一年来的工作经历给我留下了完美的回忆,也积累了宝贵的教书育人经验,这将指引我不断向前进,走向更加完善的人生。多学习,多实践,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经典心得体会800字3通过_月_号的学习,使我懂得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性,更加坚定了做一个合格人民教师的信心。

记得有位教师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可见,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纯真的爱心是“施爱”的基础。有人说:一切的教育方法,一切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对幼儿无比炽热爱的心灵中。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做到爱孩子。刚接触孩子,他们纯真的笑容感染了我,因此对于一些童趣十足,忧伤大雅的举动我总是宽容对待,欣赏他们的可爱之处,保护他们珍贵的自尊心。

真挚的情感是“施爱”的前提,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传导,教师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的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幼儿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打开幼儿的心扉引导他们走上一条充满自信,充满欢乐的人生大道,这比什么都重要。

尊重幼儿是“施爱”的关键。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感情,有礼貌的对待幼儿。严厉的责备和不适当的批评都会招来失败,甚至导致师生的对立。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强,对他们的的教育方法是:避开严厉的直接批评、尽量和风细雨,说服教育。

了解幼儿是“施爱”的途径。教师对幼儿的情况要深入了解,对幼儿的心理变化要细致观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更好地接触到幼儿情感的点子上了,这种接触点就像是个突破口,它往往是教师传授爱的门路。老师用心去多方面地了解幼儿,然后适时地进行鼓励,这可能改变幼儿的一生,毕竟,一个人人品好、城实、最可贵。

教师生活在幼儿中间,深知幼儿需要教师的关怀与爱护,而喜欢得到这种师爱的并非是一个或几个幼儿,而是所教的全部幼儿。但教师只有一个,时间和精神有限,这就必须调动集体力量,通过集体力量,通过集体关心,使幼儿感到温暖,相互影响、帮助、扩大和深化师爱的作用。

魏书生老师说:“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教师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事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使我们无愧于孩子,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经典心得体会800字4有位名人说过,教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的细微之处,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造就具有创新的新一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

师德古来有之,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践。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五、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

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经典心得体会800字5国家的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兴衰,系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只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学生私下议论的话题。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的表率。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书育人是师德师风的关键。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

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个人师德师风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师风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师德师风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_也说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育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由此可知,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施加大的影响。因此,你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在制度约束的基础上,也需要广大教师提高自律意识,自觉改正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不良习惯,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

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2、尊重学生。

每一位大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

努力进取。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

3、以身作则。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范文2

近日,根据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和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党校的安排,我参加了《甘州区科技干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的学习,通过两天的集中脱产学习,我认识到这对于通过认识,纯洁政法干部队伍思想,加强政法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很及时必要。这次党史学习内容丰富,给予我们心灵上的洗礼和思想上的震撼,感受良多。一下就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是强化政治觉悟,提升政治素养。

强化政治觉悟,确保政法系统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加强法律法规业务的学习,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要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水平,同时有效把握好党的方针政策和国情、民情,做到有机结合。

二是牢记职责使命,勇做人民卫士。

人民警察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坚持立警为公、服务人民是公安机关的立警之本。服务人民,牢记使命与担当。我们的一切都来自人民,我们的一切都属于人民。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筑牢坚定的政治信念,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自觉遵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作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始终强化敢为的政治担当,要切实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本领,关键时刻,我先上,那是胸戴党徽的使命;特殊时期,我不退,那是头顶警徽的责任。学习好党史,就是要以党史为引领,全心全意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工作。只有练就过硬本领,扎实提升能力作风,才能有效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三是将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着力锤炼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是综合要求,学习贯彻训词精神,就是要做到纪律严明,敬畏法律和警纪。做到慎微慎行。

人民警察一个神圣而光荣的职业称呼,担负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平稳有序发展的神圣使命。我是一名基层派出所民警,这次培训对我的影响很大,使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人民警察的使命与职责。具体来说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端正了思想,再次明确了的当初入警的动机。

我是非公安院校毕业生没有公安基础知识,最初选择从事公安主要是为了解决就业。但是通过这次学习纯洁了我的从警动机,使我明白了人不能这么自私、狭隘,人民警察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责任重大值得我们用尽毕生心血而为之奋斗。

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以一名小学生的态度虚心的向各位前辈师哥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学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和学习方法,不断的增长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努力为我们警营增光。

二、完成了由基层警察到普通党员的角色转变。

这次读书班培训时间虽短但是对我们的帮助却很大,使我们由原来弱不禁风的雏鹰成长为了一名翱翔苍穹铮铮铁骨的大漠雄鹰,由一名天之骄子成长为一名除暴安良维护正义的人民警察。

三、深入反思了人民警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明白了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民警察的第一素质对于人民警察的重要性,它是人民警察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我们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忠诚可靠,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用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来规范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强化警察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范文3

读书心得体会

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三点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感悟之二: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悟之三:成功教师应善于思考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五条提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来看,第二套大纲是保证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读书心得体会一文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本文是关于《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可以参考这个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有关《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三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心得体会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校;校本课程;书法教育

中国书法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学校教育。20世纪30—40年代,郭沫若等学者就从甲骨刻辞中发现,商人用甲骨干支表作为范本教学生刻字。陈梦家据此认为,“殷墟出土商代甲骨上的六甲或有商代卜史习刻之作,可证自古以来,六甲为学僮学写认字的第一课”。自此以后,书法教育贯穿于中国整个古代教育全过程。

丰子恺说:“艺术的主要原则之一,是用感觉领受。感觉中最高的无过于眼和耳。诉于眼的艺术中最纯正的不过于书法;诉于耳的艺术中,最纯正的不过于音乐。故书法与音乐在一切艺术中占有最高的地位。”通过全面考察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可以看出,书法教育并不仅仅是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书写教育,同时还贯穿着审美与道德教育。由于中国书法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书法教育在当代学校教育中仍具有独特而重要的育人意义。中小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开展书法教育,是促使中小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接受审美教育、陶冶灵魂的比较直观且有效的途径之一,对中小学生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

一、有助于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要练就一手好字、学好书法,首先要认真临帖,要下功夫才能学到古人书法的妙处。前人谓书法学习“非人磨墨,乃墨磨人”,讲的是书法学习是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叛云:“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此乃至言,初学书者当深戒之。”学习书法贵在勤学苦练,贵在坚持、一丝不苟。苏轼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书法学习的这种磨炼,无疑对培养学生认真刻苦、细致耐心、意志专一、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习惯及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状况的好坏对以后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影响。现在中小学生学习条件优越、个性突出,但在心理品质方面,如注意力和意志力却普遍反映不集中,缺乏持久耐性。书法学习可以使他们集中精神,达到相对松弛平和的心境,以增强他们的意志、活跃他们的思维,还可以使其大脑得到全面健康的发育。同时,在书法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历代书法名家的讲授和介绍,学生可以了解书法家刻苦学习的故事,并认识到古代书法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对书法临习的不断坚持,进而明白只有苦学、善学、持之以恒,才能逐渐养成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的道理,为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书法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这种耐力、定力,在当今社会普遍浮躁的世风下,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通过书法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对书法的爱好,使其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对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心理也有重要作用。

二、有助于提高艺术审美趣味

时下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把书法归属于美育范畴,就在于书法本身极具美的因素。宗白华认为:“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中国书法能够从实用性书写活动上升为一门艺术,内在原因就在于汉字书写合乎艺术要求,优秀的书法作品能够给人带来审美愉悦。

从象形字发展而来的中国文字,每一个字的点画结构就含有美的规律在内,所以不论人们是否自觉地意识到,字写出来就不仅有一个写得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一个好看不好看,“美与不美”的问题。从字体看,书法有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每种字体都有各自的艺术品质。正如孙过庭所言:“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而就每种字体而言,又有多种书体,如行书有二王、宋四家;楷书有魏碑、唐楷,而唐楷之中,又有初唐四家。在中国书法史的历史长河中,各种书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各具特色。好的书法作品能让欣赏者产生美的共鸣,书法教育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培育其审美能力。因此,书法被誉为“无声之音,无形之象”。学生可以透过优秀作品的点画、结体、章法等具象构成,领略其力感、情感、气韵、风格等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并在此感染和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书法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还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环境之中。书法艺术可以说是中小学开设的美术和音乐等艺术课程之外,与他们现实生活接触最为紧密的艺术形式。从居家布置、街头广告到店铺招牌、门廊对联等,无不与书法艺术相关。如果缺乏书法素养,我们就会对身边许多饱含艺术审美情趣的东西熟视无睹。另外,中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几乎处处都留下了书法艺术的痕迹,其中很多景点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座书法艺术殿堂。如果不懂得书法艺术,游览者就无法对这些风景名胜产生更深刻的感悟。此外,由于艺术所具有的共性,各门艺术的欣赏有相通的地方,一个中小学生如果有较高的书法素养,也会有助于其对文学、音乐、美术等其他各种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正如林语堂所认为:“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三、有助于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在对文艺作品进行品评和学习时,古人强调要把客体与创作主体、时代背景等结合起来,进行辩证分析,“知人论世”,即孟子所谓“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书法教育和书法学习也是如此。苏轼说:“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数千年的传统也形成了书法审美的一种心理定势:人品即书品。正如刘熙载所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这里的“人”,是指人的道德、品格、情操、修养等。“书如其人”,并不是把书法等同于人品,而是说历代流传下来的优秀书法作品,无不是书法家个人书法艺术、道德价值的集中体现。我们临摹古人书法范本,首先是要了解书法家个体情况,再进而了解其书法艺术。因此,我们说“书如其人”,是说书法家的作品为我们观察、了解—个人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中小学时期是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学习知识、掌握各种技能的重要阶段。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具体书写技能教育,还必须从培养人、塑造人的角度来认识它,要明确书法教育“以道立人”的育人价值。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书法学习在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立人”功能。在书法教育过程中,中小学生通过对书法家的了解,加深对书法作品的感悟;又在反复临摹、学习其书法作品过程中,通过其作品再加深对其人其书的理解,真正体会“书以人传”的含义。

通过这种“由书到人,再由人到书”的教育方式,学习者便会由衷产生学习效仿的行为,进而在心中对那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书法家产生崇敬心情,从而达到“立人”的目的。这种教育是无形的,又是异常深刻的,不管欣赏者、学习者愿意不愿意,其思想情感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触动,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学习者的价值取向的效果。

四、有助于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门类,与中国文化有着紧密关系。与别的传统艺术不同,中国书法的文化特性最为独特。中国文化对中国书法的影响,使得中国书法能够从实用性的文字书写上升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并赋予中国书法文化品位。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对中国书法的影响,使得文字书写由技上升到道的层面。也正是如此,中国书法汇聚了多种文化信息,可以说中国书法就是中国文化的符号。正如丰子恺所说:

“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书法。须知中国的民族精神,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作为艺术审美对象的书法,能够给人以审美愉悦。而作为文化的书法,我们可以通过它来反观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中国书法来促使中小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可以利用书法教育的优势在他们中播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不但是对书法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范文5

【论文摘 要】 书法教育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更要注重以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个性发展。通过课堂带领学生走进汉字书法的美学世界,并通过感观的欣赏与亲身体验养成书法审美取向,潜移默化,塑造高雅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人格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意在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改革,已成了时代的呐喊和教育的主旋律,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活生生的、有智商、有情商,而且还有“美商”的全面发展的人,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是摆在我的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近些年来,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与深化,书法高等教育蓬勃兴起,书法本科、硕士、博士相继开设,国家教育部也成立了全国书法等级考试委员会,相当多的学校设置了公共书法选修课。这不但表明中国作为书法原创国,重兴国粹。再创辉煌的文化自信力和体制保证,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大学书法教育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更在培养学生人格品质和审美观确立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书法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切入点。

在大学书法教育的过程中,随学生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从古今名家的作品中汲取美的精华和神韵,感悟自然之美、生活之善、情感之真,在学生学习书法技法的同时,训练心的智慧、眼的敏锐、手的灵巧,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观念。并经过提炼、想象和再创造,把自己的审美体验和观念,注入到书法作品之中。使自己人格得以塑造与升华。正如台湾美学家蒋勋在书中写道“许多年来,汉字书写,对于我,像一种修行。”

一、大学书法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最佳选择

林语堂认为“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因为,书法的“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法国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家熊秉明先生提出书法是一门哲学的艺术,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书法之美是建立在汉字之上,更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演变之上的。汉字与书法艺术携手穿越了几千年的繁华与风尘被沿用、创作至今,成就了独特的东方美学。“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唯一的非拼音文字,唯一还可以在现代科技的电脑中方便使用的古文字。它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年轻的文字。”[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代书法碑帖的介绍与欣赏,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的审美体验。不同于“私塾”书法教育,大学书法教育中书法史的讲述介绍也是重要一环,书法史也是一部汉字演变史,从结绳记事到象形文字,从石鼓铭文到由篆入隶,从正楷尚法到狂草尚意。让学生从不同时期的碑帖演绎着各自时代的特点的体会中,感受到书法是一个时代美学乃至思想最集中的表现。书法是靠黑的线条白的纸面来体现书法家的审美情思和审美理想的。所谓“文须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2],“情动行言,取乎之意;阴舒阳惨,本乎天地之心”[3],在这字里行间,总闪耀着书家智慧的光芒。“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有音乐的和谐”[4],有人比之为“纸上的舞蹈”、“凝固的音乐”等,都是很形象地揭示出书法的审美元素是多方面的,都说明了造型艺术的视觉冲击力对人的直觉性,在龙蛇的飞动中,令欣赏者产生种种意象,浮想连翩,从而构成美妙的意境。

大学书法教育在审美教育中可使学生获得道德的、心理、身体的、文化的多方面良性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实现书法教育的审美和非审美功能。书法美育可有几个方面的特点,对大学生的审美素质的培养功效甚大:

1、审美观照

在老师的引导和诱发下,使学生在对古今佳作的静观中,捕捉审美意象,使理性与感性合一,对色彩、线条、构成、章法、比例等知识在感性空间建立起印象,感悟形式美法则,建立优秀的时空观。

2、心灵对照

随着作者的情绪起伏而起伏,与作品交流,以“心斋”、“坐忘”的虚静状态,“潇散怀抱,驱弥内障”,让学生在手心配合,练习用毛笔的过程当中实现一种独特的心性训练,让内心沉静下来克服涣散习性。

3、情感体验

挥毫走笔,阴阳虚实,刚柔枯润,莫不随其性情,塑造意象,开拓意境,体会真、善之性,在教学中,很多学生是第一次使用毛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最初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和美感,将使学生产生强大持久的求学动力,让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中发现新奇和美感,“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析而互进”在线形的粗细、肥瘦,线构的疏密、欹正、线律的节奏、韵律等方面给学生以实际的操作,让学生的学习书法技法的同时,感受到毛笔在运行中的速度,墨色的枯湿,感受腕力和运气,在流动的情感历程中,动情的投入使观念性内容在形式中获得感性的深切的感受,培养对现实功利的超越,培养审美的敏感能力和完形知觉能力。

4、培养情趣

在观赏和体验中培养鉴赏力,创造力,实现自我的价值。以新、奇、特为特点的笔墨形象,在时间的沉淀中升华为理性的评判,通过接受者的想象、联想去补充、完善原作品的形象,进行审美再创造,培养一种雅逸的情怀。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因为在宗先生看来书法技法只能是传达美的一种方式,书法美最终取决于作为主体的人。所以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闰,也流出来万象之美。[5]

书法教育以其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观照,呈现为一个多样统一的意象世界,这种功能渗透或融入科学活动,有助于科学认识真理。艺术审美与科学认识可以相融不悖。现在许多理工科大学都在开设全校书法选修课,以人文情感来弥补科学理性的单一性,使学生个人素质的陶冶和塑造在艺术教育审美效应中落实,个体素质走向全面协调而自由的发展。书法审美和非审美功能的融合为一,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互渗,使书法教学在素质教育中获得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欲求与伦理的统一,使个体和群体的统一,精神、意志激发体能体魄,获得生命和艺术的同构价值。

二、大学书法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之人格塑造

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人格文化,儒、道、释对人格文化均有要求,传统文人是在人格文化中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书法艺术是一种饱含人文精神的艺术,从事这门艺术的人都强调一个问题就是人格修养,六朝以后,禅宗文化兴起,对人格文化影响很大,佛家提出“放下”放下是一种境界,完全是人格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这在作品中就能体现出来,这样一来远离了功利,远离了一些干扰,作品就会纯粹些,在隋唐尤其是中晚唐的书坛,书僧引人注目,他们偏爱草书,卓有成就,他们的草书透射出浪漫的激情和悠远的禅气,他们从“经禅”中得到证悟,书法能表现禅意,又能表现艺境,由此可见,书法对人本身修养的陶冶使用以及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力。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它是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的灵活性、创造性的运用。[6]大学书法教育应是大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法训练,也不仅仅是单一的审美教育。国外的艺术教育为中国高校的艺术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书法美育可培养完满的人性,早已被中外美学家所证明。而学生本身的修养对于书法习得提升又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书者的人格品行决定着其书法境界的高低。古来历有“形学”、“心学”的理论观念,“形”“心”相合,有“形”有“意”,才是中国的书法艺术,而书法是凭借独特的“形”态,使得人在浸染书法的认知过程中而对前人留于笔迹的“心”得到了情感的、身心个性的认同和扩张。那么,实现或完成书法和人的双向运动,这就是人学习书法的过程,归根到底也就是书法教育的过程。在临摹古代名作、完成作业、创作书法作品直至比赛中,学生大量接触积极向上的经典诗词、名人名言、智人睿语,在履践躬行中汲取有益的营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在书法教学时,教师有意识介绍历史上顶天立地坚贞不屈、勇于抗争外辱敢于为民请命且书法上有一定造诣的人物,他们有君子风范,把君子作为理想人格的典范,以仁义道德作为核心价值观念,以文质彬彬和真善美统一作为最高目标。书法的品鉴往往成为对书法家本人品德的伦理甄别和道德评判。这些教学都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崇高的精神气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书法教育对学生人格形成有很多好处,是生态文化的表现,这种文化不仅包括个体修为而且包括个体心理的平衡,今天为什么那么多学生空虚寂寞,那么多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还有学生违法犯罪,尽管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了,但学生越来越缺少幸福感,书法犹如“参禅”它能够平息内心,我们知道古人写书法的时候就像练气功一样“纳天地之正气”于心中。那么我们的书法教育就应该回到这个正道上来。

书法艺术是超越表象而直指心性的艺术。书法通过黑白线条和空间的运动产生出无穷的变化,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书者的胸襟怀抱,表现生命的活力、意志以及无限的情愫。不同的书体也传递给人们不同的情感信息。欣赏者、学习者在欣赏学习时,与艺术家产生一种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共鸣,情感得到愉悦,情操得以培养,精神得以升华。一位心理学家讲:调整学生的心理素质、规范其行为有两个好办法,一是练习平衡木,二是练习书法。这两种练习均能使学生进入到一种相对静止的心理状态。经常进入这种静止状态,性格就可能有所改变。练习书法,必须全身心投入,持之以恒,就能养成逢字不苟、动笔必矩、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写字前,要求用较短时间就把笔、墨、纸、砚等用品放得有条不紊;下课后离开座位,要求手和桌上不留一滴墨渍和水迹,这对培养学生动作的准确迅速及谨慎细致的习惯很有好处。学习书法不能急功近利,欲速而不达。书写时要心静气和,端正姿势。如果没有长期刻苦的磨炼,就难以敲开艺术之门。历来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举不胜举。正是在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中,学生能够获得韧劲与耐力,形成了精力专注、耐心细致、锲而不舍、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正如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所说“中国人写好中国字,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尽之历史责任,同时也有助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和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这对于不论学哪一门类的,做何种工作的,都有帮助”。[7]尤其在今天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更不能丢掉汉字这个国宝。现在我们高等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尤其是书法教育,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更要注意德育为首,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发展和审美观的确立。

【注 释】

[1] 蒋 勋.汉字书法之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7.

[2] 潘运告,张怀.书论.美术出版社,1997,228.

[3] 李 早.初唐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4] 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

[5] 高 译.中国书法名家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31.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范文6

[论文关键词]接受心理 高校图书馆 思想政治教育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来,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大量有效措施,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任何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是建立在被教育者接受和内化的基础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从接受心理出发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在知识获取、情感培养、习惯养成等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全过程中,把教育内化为思想、情感、意志,外化为语言和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面临的重要课题。其中,在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基础上,探索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措施,丰富其形式和内容,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是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分析

教育者施加的任何教育影响只有经过被教育者的接受,才能转化为内在的思想转变和外在的行为改变,因此,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是否见效的决定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的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通过有效地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就可以内化为接受主体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是一个思想内化和行为外化的辨证过程,是在被教育者的需求、认知和情感心理作用下的接受过程。

(一)需求心理

马克思将人的需求分为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可分为六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健康型自我实现的需求和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求。南此可见,“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学生对未来充满着美好憧憬,希望通过大学学习,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良好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知识需求、健康需求、荣誉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等构成了大学生需求心理,这种需求心理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这些美好需求心理的引导和激发。

(二)认知心理

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皮亚杰认为,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也不是在主体预先形成的。认知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联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认知结构是我们理解世界和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系统,是一个顺应、同化、重构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可见,人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认识都是由社会存在经过人脑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形成的观念,是一个接受和认同的心理转化过程。急剧膨胀的信息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既能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又容易使他们在思想上产生迷惘。大学是人生的重要成长期,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心理具有不稳定、多变化、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时代变化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把握大学生认知心理规律,科学引导。

(三)情感心理

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爱、憎、愉快、不愉快、惧怕等的心理状态。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以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强烈美好的情感可以舒展情怀、净化心灵、催人奋进,形成较强的共鸣和认同。良好的情感交流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具有强烈的内驱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当代大学生常常因为愿望的满足或情感的认同而欢欣鼓舞,也会因一时的不满而悲观失望。他们的情感易于外露,但有时也表现为内向性和闭锁性。因此,大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等特征。这都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情感因素,用美好的情感去感化他们的思想、影响他们的行为。

二、从接受心理谈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措施

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高雅的人文环境、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和高素质的馆员队伍,这都为图书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和优势。

(一)从需求心理出发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 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激发求知欲。知识需求是大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用优秀的书刊文献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一方面要加强专业文献的购置,满足大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新书、畅销书等人文科学类书籍的购置和推介。图书馆可以设置新书、畅销书展阅室,便于大学生了解最新的知识信息。大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接受知识的、政治的、心理的、哲理的等多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这既可以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和人文素质,又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成功欲。

2 创新读书活动,激发荣誉感。引导大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是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从激发大学生的荣誉感出发组织创办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创建大学生“春风读书会”,广泛吸收大学生参加读书会,推荐学历层次高的馆员担任指导老师,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开展读书公益活动,出版读书会会刊《春风书语》等。二是利用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在全校开展系列读书活动,采访读者心声,利用校报、校园网等媒介公开报道读书活动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三是依据图书馆借阅量年终统计信息推出年度图书借阅量排行榜——“工大书王榜”,公布借阅量排名前100名的学生名单,为前20名的学生颁发奖品,并授予图书馆“荣誉读者”称号。这些读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读书热情和读书荣誉感,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大学生的读书活动中。

(二)从认知心理出发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 强化知识引导。知识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和前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从知识教育入手,通过科学的知识引导,培养和健全大学生的认知心理,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而图书是政治、思想、文化的载体,大学生通过在图书馆阅读、学习而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政治思想。因此,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和学科结构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识引导作用,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其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文献建设,加大哲学、文史、美学、艺术、科学史、名人传记等图书和电子文献的购置,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政治思想的培养;其二,加强文献资源的宣传、教育、推介,充分利用信息检索课程和数据库使用讲座,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快捷获取知识的能力,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其三,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和场地,开设人文知识库或人文知识讲堂,主动参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 注重网络引导。当代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喜欢在网络中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自己的观点,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单向的灌输上,就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抵触。因此,网络引导已经成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高校图书馆主页理应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丰富的网络栏目,弘扬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为建设健康向上的主流校园文化提供大力的资源和智力支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此,高校图书馆应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建设高雅的网络育人环境,把有思想、有新意、有风格、有情感的文化内容传播给学生,让图书馆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阵地;开办有特色的网络栏目,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给予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交流的空间和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3 加强实践引导。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本质基础和检验标准。高校图书馆也应成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通过勤工助学、学生志愿者服务、创新学分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经将多数书库和阅览室书架管理权让渡给了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很多高校图书馆也开始让学生志愿者来管理学生用存包柜,实现图书馆存包柜的自我管理与利用;很多图书馆对学生开放了图书的加工、编目、流通等业务环节。大学生通过在图书馆的实践活动,既可以零距离地接触图书,也可以从中体会图书馆馆员的辛劳,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思想政治认知心理。

(三)从情感心理出发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 发挥馆员示范作用。情感接受是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是情感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大学生政治思想品质形成的主导因素。因此,图书馆思想政治的情感教育首先需要馆员“以语言美、仪表美、气质美等人格力量来有选择性地、有目的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用高尚的行为和热情的服务给予学生指导、关心和鼓励,与大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在情感上与大学生拉近距离、产生共鸣,用情感的“共鸣点”取得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同化效应”。这就需要:一是提高馆员的综合文化素质,馆员既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又要不断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渊博知识和良好素质启发和影响大学生;二是培养馆员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要求馆员着装庄重得体,语言文明礼貌,服务热情周到,以良好形象和优雅举止为大学生提供示范和表率;三是提高馆员的文明服务水平,用微笑、关心、热情传递文明的信息。

2 发挥高雅人文环境的影响作用。情感接受的另一个条件就是环境的影响和认同。高校图书馆应以干净整洁的学习场所、浓郁的学习氛围、宁静典雅的人文环境愉悦读者身心,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大学生。在信息社会,图书馆既要注重传统物理空间的环境布设和人文氛围,用宁静、儒雅和灵秀的环境美来感染和熏陶读者,也要注重网络环境的设计和布展,把美的元素渗透到图书馆网络中,用优美的网络环境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大学生对美的情感享受和追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