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论文范例

教书育人论文

教书育人论文范文1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我们就必须先对自己立德树人,有高尚而科学的站位,有清晰的育人思路和举措,有适宜的模式、方法、目标与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担负得起立德树人的重任。英语教师首先要立五德,即立言德,立学德,立教德,立育全人德和立科研之德。立言德,就是要在英语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中,立起品味文化、文学和文明之德,呵护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力,创造条件让其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幸福。立学德,就是要学会在“翻转教研”模式中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给学生垂范,以感悟到的精髓和实际策略,帮助接受教育的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真实能力。立教德,就是要一重英语语言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精神财富内在的美;二重学习力的养成,从对新课程改革研究和实验的实际过程中,对疑难盲点刨根问底,站在学生角度和教学规律的层面,“翻转”研习,直至释然,让师者之神和教者之行相合,给学生形成永久的示范;三重对学困生的人文关怀,社会的和谐,缘起教育之和谐,小到家庭,大到社会,教育举足轻重。人的智力有高低之分,学生就有学优和学困之别,我们不可以求全责备,有违师德,所以要刻意研究和呵护学困生,给他们创造“最近发展区”,让他们品尝他们本该品尝的教育成果。立育全人德,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还重视对学生多元能力的开发之德。有此认识,我们就可以多角度立体地欣赏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有自己的推力、引力和扩张力,挖深、拔高和拓宽学生思维和创造的空间。英语语言是一个载体,也是一个平台;英语语言教学是一个支架,也是一个专业的工具,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成果,要语言更要有利用语言求生存和做事的多元能力,所以英语教师要有育全人之德,莫独守语言外壳之教。立科研德,就是要转归科研的学术价值,研究现实问题而不无病呻吟,恪守学术道德,无学术不端,从学生的实际诉求和人才发展规律上作基础研究,走后方法科研和践行之道。五德已立,则要实际践行。具体说,酒钢三中“翻转教研”后,英语教师要自主或合作细化具个性特点的基本立德树人英语教育理念,开发实施新课程理念教学的本领,和在后方法教学法中基础的科研与创造力。

二、在“翻转教研”后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立德树人

1.纵向衔接,夯实基础,全面呵护学习情感,优化学习方法

初高中英语的教学衔接,历来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可总有人提、有人论,但落到实处的并不多,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所谓的教学任务使然,但毋庸讳言的是,关注学生成长的责任意识使然。由于中考的负反拨效应及教学层面多重的功利化作为,新入高中的学生既有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负积累问题,也有学习方法和对英语语言学习情感和理念偏差的问题。探明了问题的归因,才会有解决问题的钥匙。在“翻转教研”的促进下,在立德树人意识的引导下,酒钢三中英语教师尊重学生,呵护学生,从“语言、语法、语境”到“听音节拼单词”1,从规范的课堂笔记到延伸阅读,从“课堂”、“课学堂”到“学堂”的三级跨越,都是为了纵向衔接,帮扶学生渐次形成外语学习的核心能力。所有过程中,多元多样的即时评价,助推发展,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找回成功体验,体态、眼神和言语中,全面呵护学生的学习情感,消除信息错配。英汉对比,文化品位,结构透析,渐行渐优,将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和欣赏方法扶到了一个高效的轨道。在某一节课上,老师用一个圆诠释了英语语言意群的活性。“一个英语语句有如一个封闭的圆,有起点亦有结点,起点大写首字母,结点就是也能表情达意的标点。”图画、色彩、笑声、笑脸,构成了一幅对英语语言中意群、句式和情感表达的生动画卷,演绎了语言,也诠释了情感与文化的美。摘一例而窥全貌,酒钢三中立德树人的英语教育有个性也有高度。

2.学理层面上,增强由课堂到学堂教学模式的立德树人功效

立德树人的“学堂”模式的整体构架已经完成了第一步,即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层面,帮助高一新生自主或合作地优化了其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优化了他们对英语语言的学法;具体表现为:首先,学生能感恩地提出英语学习中的困惑,有了对语言学习过程及方法理想的思考,积极寻求老师的建议,消除师生间信息错配的通道被有效地打通;其次,英语课堂上,受英语语言学习的正反拨效应影响,学生开始使英语语言学习回归生活,在英语语言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层面,开始有策略地描述、表达、质疑,自主、合作、展示,在逐渐高效地习得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多元的生活与社会交往能力;第三,相较而言,实验班学生就英语科的学业负担明显得以减轻,除基本的练习外,其它一切教辅已经悄然遁形2,将曾经被剥夺的时间和精力还给了学生,他们研习、拓展、思考、质疑,从学理的高度上给了他们提高英语学习力的时间与自由;第四,因为学生的英语学习,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间有了默契的立德树人的英语“学堂”的明显基础架构。工作在分步实施,三级跨越已经有了明确架构。

(1)师生间明确立德树人概念,要帮助学生夯筑起自己的立德树人目标,即成为一个在中国环境下会学习英语这门外语的人,也成为一个有学术道德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不断地修为学习后,更成为一个有多元能力国际视野与交往能力的完整的人。

(2)细化立德树人“学堂”模式建构的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合作建构;不管课堂还是学堂,学生总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在信息错配最小化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立德树人“学堂”模式的构建中来,这才是课题研究3和立德树人英语教育富有生命力的前提和根本;他们的需求,需要被科学转化为立德树人“学堂”共建的支柱,他们的智慧与创新,需要被激活,使立德树人落地生根,成为全体的共识;在学堂构建和立德树人英语课堂教学效益的激励下,使他们能将此立德树人的教育模式润物无声地嫁接与其他一切知识得学习环节中去。

(3)模式三级跳,即由“课堂”到“课学堂”和“学堂”的三级跳。课堂,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但在课题预设支持下,课堂基本上还是由老师主宰,帮助学生衔接知识和对学习态度与方法等调整和优化,培育立德树人英语学堂的知识、学习策略与思想基础;“讲”、“听”、“记”就是整个的特征,“讲”表面上只占三分之一,但它仍然是核心过程,这一过程将持续整个一个学期。“课学堂”,就是在前期课堂基础上的一个过渡期,期间只是半个学期;本周期内,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课堂与学堂模式的交互,要么一节课内有机交互,要么在条件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基本完整地交互,即课堂和学堂的整体交互,中间没有穿插,相互完整,激活课堂与学堂中师生间隐性的竞争与互促因子,让立德树人的英语学习过程充满乐趣与智慧,拉近师生的合作距离,远离低效和负效;整个过程中,“学”、“查”、“验”,特征明显,“学”即自主地学和合作地学,课内学,课外学;“查”即线下查,线上查,对知识等全面查证;“验”即在课堂交流和展示中验证自己的“知”、“能”、“用”及其他尤其包括语用和沟通等多元能力。在此过程中,渐渐隐去的是教师主宰式的干扰,渐渐淡入的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全面感知和理性认识,有了有生成能力的自主立德树人意识,在基本的公德和对英语的学德方面有了基本理性的认识,全面为“学堂”而准备。“学堂”,即在前两级基础上,完全进入一种由学生主宰,老师主导、主推,师生间深度合作的模式。师生间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引领与被引领情感,生生间有高效的合作情感,学堂中有“温度”,欣赏感知包括英语语言和文化在内的美;(4)全面做好实验研究。每节课有一定量的反思,对课例进行“翻转”4研究,集中反馈,以期形成对立德树人英语教育全面升级实践和“翻转”推广5的成型模板来。

3.多元能力培养中,奠定学生因立德树人英语教育而要求的自我学术和人生规划力

教书育人论文范文2

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认同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必须让学生借助中国文化课程,不断得到母语文化的熏陶,全面地学习了解本民族文化,有意识地吸收精华,不能完全用英语文化气氛使他们淡化母语知识,要让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能盲目地追求和崇拜西方文化。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认同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理解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共同发展的需要。

在与西方社会交流频繁的今天,理应在英语学习中加强母语文化的积淀,要充分认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言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文化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别,其实质是双方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根植于不同的民族土壤,作为青年人的大学生,应建立母语文化扎实的基础,能用英语娴熟而准确地表达中国文化,以让世界了解和尊重中国的文化。

二、高职学生中国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职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方面产生认同困惑。由于受到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失落感,学生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具有很强的功利心。大学生们了解文化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网络等,对真正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不理解,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逐渐淡漠,青年们在很多时候内心世界充满着迷茫与困惑。对涉及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层文化的理解不够,反映了高职学生在文化认同方面的问题,不能真正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制度文化。

在英语教学方面,忽略了中国文化输入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大学生确立文化立场。应该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价值矛盾和冲突,使高职学生辨别能力有待提高,这是由于他们缺乏文化选择和文化辨别能力,而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但他们对于各种文化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层的阶段,西方文化是影响我国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对我国大学生文化认同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弱化大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

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现在的许多媒体很商业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交融于网中,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被无序失控的网络文化消蚀。再加上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英美文化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堂,对英语的盲目认同和过分强化,忽视了对学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使中国民族文化弱势。它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对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认同困惑,因此,大学生辨别能力有待于在教育中提高。

三、构建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育

在全球语境下,当代大学生中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英语教育者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状态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英语教学任务是培养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人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中国文化输入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吸收中国文化,具体来说,应导入的中国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最重要的还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知识。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中国文化教育必须确立原则,将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放到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将本土文化和目标文化进行对照、比较,要求英语老师将导入的中国文化内容与高职学生所学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课型的教学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当然,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量和教学方法不要保证适度。

教书育人论文范文3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创设情境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信息技术教师在教授学生技术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创设蕴涵人文素养培养的情境和任务,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人文教育,润物于无声之中。例如:在教学word的综合应用课,给学生布置作业《用word编一份小报》,让学生收集与环保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版面设计师”在word中制作出来。这样在授课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大胆创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环保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让他们欣赏一些经典诗词的动画,既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受,又使他们潜移默化学习了文学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热情,从而转移学生对于网络上低俗、暴力和色情等不良内容的兴趣,弱化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消除学生对网络的神秘感,养成正确使用网络的习惯,这样在无形之中推进了素质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标。

二、开放空间,规范用语,培育人文素质

互联网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聊天软件进行会话,也可以在各个论坛里面通过发帖进行自由交流。在会话和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口语化和键盘输入速度的要求,形成了许多由汉字、符号和英语等组合而成的网络表达用语。网络用语的出现代表了一定的创新精神,中小学生对于新事物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因此他们通常是网络用语的积极传播者和创造者。但是,许多网络用语都存在不规范甚至低俗的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考虑到学生追求个性、标新立异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精美的电子贺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鼓励学生运用PowerPoint软件,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并制作一张电子贺卡;最后,让学生用规范化的用语写一段话或祝福语,把贺卡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自己要好的同学或者喜欢的老师。通过发送电子贺卡的交流体验,使学生认识到规范化的语言是网络上交流的主体。

三、立足课堂,强化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教育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同时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可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感受人文精神。例如,在讲解网页制作的相关课程中,通过直接对比相关不良网站和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绿色网站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判断价值标准和参照体系。在学生进行网络浏览的时候,要进行指导和适当规范,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网络管理制度及法律法规,如教育部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同时,建立学习小组信息员,相互宣传、监督网络文明情况,如“不能随便破坏别人的电脑”,“在论坛上发贴要尊重他人隐私”等。

四、结语

教书育人论文范文4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创设情境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信息技术教师在教授学生技术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创设蕴涵人文素养培养的情境和任务,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人文教育,润物于无声之中。例如:在教学word的综合应用课,给学生布置作业《用word编一份小报》,让学生收集与环保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版面设计师”在word中制作出来。这样在授课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大胆创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环保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让他们欣赏一些经典诗词的动画,既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受,又使他们潜移默化学习了文学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热情,从而转移学生对于网络上低俗、暴力和色情等不良内容的兴趣,弱化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消除学生对网络的神秘感,养成正确使用网络的习惯,这样在无形之中推进了素质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标。

二、开放空间,规范用语,培育人文素质

互联网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聊天软件进行会话,也可以在各个论坛里面通过发帖进行自由交流。在会话和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口语化和键盘输入速度的要求,形成了许多由汉字、符号和英语等组合而成的网络表达用语。网络用语的出现代表了一定的创新精神,中小学生对于新事物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因此他们通常是网络用语的积极传播者和创造者。但是,许多网络用语都存在不规范甚至低俗的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考虑到学生追求个性、标新立异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精美的电子贺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鼓励学生运用PowerPoint软件,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并制作一张电子贺卡;最后,让学生用规范化的用语写一段话或祝福语,把贺卡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自己要好的同学或者喜欢的老师。通过发送电子贺卡的交流体验,使学生认识到规范化的语言是网络上交流的主体。

三、立足课堂,强化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教育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同时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可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感受人文精神。例如,在讲解网页制作的相关课程中,通过直接对比相关不良网站和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绿色网站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判断价值标准和参照体系。在学生进行网络浏览的时候,要进行指导和适当规范,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网络管理制度及法律法规,如教育部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同时,建立学习小组信息员,相互宣传、监督网络文明情况,如“不能随便破坏别人的电脑”,“在论坛上发贴要尊重他人隐私”等。

四、结语

教书育人论文范文5

(一)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塑造

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更加珍惜生命,珍惜外界的一切,能够培养健全人格。纵观古今,有才无德的人比比皆是,而他们在追求名利时大多被物质利益蒙蔽了双眼,忽视感恩,渐而偏离了崇高道德理想的航向,最终自食苦果,后悔莫及。感恩对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塑造也有着重要作用。懂得感恩的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从内在的心理品质转化成为外在的行为习惯,从他律的监督到自律的自觉自醒,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投身实践,懂得如何做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去树立远大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有利于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感恩的人善于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尊重师长,爱护环境,关心他人,尤其是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的今天,使得当代大学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立志成才,积极投入到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去,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加坚定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青年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曾在历史上有着鼎盛时期,古代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成为当时西方各国学习和膜拜对象,但随着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封建社会,开始了屈辱的近现代史。作为中华儿女,在享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成果的同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作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发自内心的感恩社会主义伟大祖国,当有了这种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才能更加坚定立场跟党走,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才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生感恩教育现状

(一)感恩意识缺乏

受多重因素影响,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首先,缺乏对父母的感恩。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一些大学生受到挫折和困难就轻生,在荣誉和虚荣心面前不惜投毒杀害他人,不正确的价值观使得由羡慕嫉妒产生恨。表现出的对自己不负责任,对生命的漠视,大学校园中自杀或他杀的新闻也频频出现。有的学生经常抱怨,没有生活费或者遇到困难了才会想起父母,把一味的索取认为是理所当然。其次,对学校,对社会也缺乏感恩。在校期间盲目攀比,比吃比穿,抱怨学校设施差,图书馆藏书少,食堂饭菜不好,时间观念淡薄,上课迟到,不专心听讲,玩手机,沉迷于网络,乱扔垃圾,破坏环境等,缺少对自然界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总之,爱抱怨,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不爱惜环境。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二)感恩行为弱化

其一,大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处在成长期,言行举止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有的即便知道应该去感恩,但也容易受他人影响出现随大流的情况。甚至会觉得讲文明讲礼貌是小学生的事情,有盲目从众心理和持观望态度者居多。而有些礼貌或是感恩的行为也会被别人说三道四,认为是溜须拍马,动机不纯,让原本应该有的感恩行为被扭曲,甚至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在给予他人帮助后,助人者的动机却受到种种猜测,甚至换来的是受助者的冷漠回应。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导致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的减少。其二,一些不良社会群体行为也对影响感恩行为的实施,缺乏对感恩行为的监督评价体系。感恩和不感恩一个样,做和不做一个样,唯成绩论,没有弹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其三,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缺乏足够多的情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缺乏感恩行为,认为国家富不富强是国家的事,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就拿助学金来说,在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受助面广的同时,不可否认也出现了许多缺乏感恩意识的不和谐现象,部分受资助大学生表现出的冷漠和忘恩情绪着实令人担忧,折射出高校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获得国家助学金和社会各界助学金都是应该的,对集体,对国家没有感恩行动。这样不懂感恩的人何以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沐浴着改革春风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其感恩教育的缺失,可分为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内因基本上有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缺乏对生命、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不知道如何感恩、报恩和施恩。外因基本上包括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各个原因之间影响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从家庭方面来看,大部分90后大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4-2-1”家庭结构使得长辈给孩子更多的溺爱造就了其自私自利的心理,认为别人对她的好都是应该的,甚至没有想过去报答别人的恩情。从学校方面来看,目前部分高校追求学生的就业率,急于对学生的“成才”培养而忽略了“成人”培养,忽略了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才能比较重视,而对于品德却重视不够,认为良好行为习惯和感恩意识的养成应该是在幼儿园或小学阶段,大学期间学的更多的是科学知识。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之一。从社会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但却充斥着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美德,尤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以及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影响着青年一代,变幻万千的社会现实也在考验着青年一代,老人摔倒不敢扶,坑蒙拐骗等不良现象带来的相互间的不信任,社会主流媒体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无不影响着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四、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的途径

(一)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

立德在于道德自觉,感恩自觉,唤醒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唤醒内心的觉悟和觉醒。由知到行的转化,实现知行统一,培养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为。马克思曾深刻的指出,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相统一,受恩与施恩相统一。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今天,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做起,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感恩意识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践行。

(二)优化家庭感恩教育环境

从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无不影响着孩子的言行。家长首先应该改变观念,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该打破唯分数论和唯能力论,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让孩子克服个人中心论和自私论,成为知恩图报的人。其次,家长要做好言传身教的作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家长要给孩子做出榜样,礼貌用语、尊重他人、懂得感恩等等,例如多和孩子说谢谢,孝顺父母,给父母端洗脚水,捶背等,孩子从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孩子耳濡目染也就学会了感恩。

(三)加强学校感恩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1.教师言传身教。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孔子对师生关系的诠释。作为教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传道授业解惑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教师要做出表率,打破教师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的旧规,建立平等、互助、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充尊重学生,感恩学生在教学相长中发挥的作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爱与智慧为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保驾护航。

2.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育人功效。

在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上,可以适当设置感恩教育相关专题,实现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结合,实现学生的知和行相统一,历史和现实相统一。感恩教育内容形式多样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感恩父母,感恩亲情入手,层层深入,触及学生心弦,培养的学生最本真的感恩之情。建立健全评估考核体系,把感恩实践活动成绩作为入党评优的参考依据之一。

3.充分发挥好第二、第三课堂育人功效。

从第二、第三课堂看,丰富课余生活,传唱感恩歌曲、传诵感恩故事、传看感恩影视,开展感恩活动,如感恩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民族团结共建活动、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校园人生分享会、校友报告会等,形成校本资源或校本课程。也可以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等,深化感恩情感,转化为感恩行为,并使之常态化、固化,而不是流于形式,应该是德育的渗透,感恩的渗透。

4.利用网络平台,打造校园文化,让学生对学校产生深厚的感情。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对师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引导和监管力度,倡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自觉抵制颓废、低俗的校园文化。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重注美化自然环境、优化人际环境和净化学生心里环境相结合;在政治性、道德性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舆论导向和引导激励功能,敢于发声,正确发声,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习惯,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健康快乐成长,从而对学校产生深厚的感情,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

(四)积极营造社会感恩氛围

教书育人论文范文6

在巨大困难挑战面前,全国高职院校坚持把好“人才培养”质量观和“改革为动力、创新图发展”的战略观,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道路。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支持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始终采取一方面借鉴普通高校成熟的教学及管理办法,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吸纳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建设,紧紧围绕就业市场开展以提高学生专业核心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力求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在项目任务教学过程中训练,严把技能考核关,着力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十年磨一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2011年底为止,全国已批准建成两个100所部级“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这些院校以鲜明的高职特色和产学优势引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朝着更加广阔的未来挺进,职教的明天更辉煌。

二、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我国高职院校一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切实做到专业开设依据市场需求、教学实践贴近岗位要求,严格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狠抓各教学实践环节,确保广大毕业学生的“知识、文化、技能”充分满足就业岗位需要。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办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出现以来主要经历了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每次教学改革实践都抓住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实质,顺应了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行业、企业肯定,学生、家长满意,社会反映良好,高职教育越办越红火、越办越兴旺。教学改革助推高职教育向前发展,纵观贵州省的部级“示范校”(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骨干校”(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几所被评为“省级示范校”的高职院校,他们无一不是“教改有方略、办学有特点”。

三、对“职业人”导向教改的理解

基于“职业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悄然兴起,我们认为它必将会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新一轮的教改方向,理由如下。

1.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与以前的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及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并不产生矛盾和冲突,严格意义上来说“职业人”导向教改就是前两轮教改的延续和升华,“职业人”教改更加体现出对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培育。

2.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更全面、更准确、更符合时代要求,它不仅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强调对学生以后就业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竞争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及养成教育。

3.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符合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它突出高职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目标,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党和国家赋予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作为职教人责无旁贷。

4.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紧扣时代节律和市场经济要求,能落实高职院校“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向,能最大程度满足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能使学生在促进产业发展和企业腾飞中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

5.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强调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客观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了大量敢于拼搏、敢于挑战、具备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四、园艺技术专业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的核心要素

2014年6月,我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以“园艺专业基于职业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为项目名称获得院级课题立项。调研结束后课题组成员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讨论,最终提炼出园艺技术专业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的核心要素。

1.有理论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满足应岗需求。

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规格是专业理论基础够用,技术技能稳定娴熟。本次调研受访行业专家都提出:高职毕业生应适应区域优势和农业发展需要,牢固掌握园艺植物优质、高效生产的技术技能,而专业理论能满足一线工作需求即可。例如麻江精品蓝莓生产管理能力;雷山、丹寨、黎平生态绿茶种植管理能力;凯里、榕江、三穗有机蔬菜培植管理能力;台江外销魔芋深加工能力;从江、锦屏优质椪柑高产栽培能力。

2.有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完成新技术引进。

闽孝镇“鱼粮农业公园”是铜仁江口县着力打造的重点项目。“公园”位于著名风景名胜区“梵净山”脚下,是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之一,它以旅游观光为目标实施种养结合立体式农业发展模式。纽泰克农业技术开发公司率先落户于其中,是全公园科技含量最高最具亮点的地方。公司建造玻璃温室,引进以色列技术从事高端水果型番茄、小黄瓜、上海青叶菜的水培生产,温室内利用计算机智能技术控制光、热、水、肥以满足种植蔬菜生长结果需求,按照该公司的话来说这是透明植物生产;又如凯里舟溪镇云谷田园农业示范区引进台湾菌肥生产有机蔬菜、瓜果,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游玩和采摘消费,其经济效益可观。以上两个公司的负责人亲口告诉我们:对学生必须加强知识自我更新的养成教育,方能适应现代高科技农业发展需要,也才能满足咱们企业发展的需求。

3.有高尚职业道德修养———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当今社会人们对企业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企业员工的思想觉悟、道德观念、形体穿着无疑不在影响公司的社会形象,凡职工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做事不认真、言行举止不雅者,均会对公司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声誉褪色。项目调研发放回收到的176份问卷中,100%都填写“毕业生除了应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

4.有农业品牌和商品竞争意识———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必须内炼功夫,增强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高职毕业生在企业既是一线的生产者,又是商品质量得以保证的中坚力量,凡没有做农业大品牌的思想、工作敷衍了事、经营上有以次充好行为的都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品牌意识、商品意识教育是所有企业老总的共同心声。

5.有农村经纪人素质———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毕节威宁位于贵州西部,海拔2000多米,那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凉爽,可满足冷凉型大白菜、结球甘蓝、白萝卜常年生长需要。威宁是贵州乃至西南片区夏秋季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产品可供应全省和远销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贵州省农业推广核心专家、农业推广应用研究员、威宁县农业局疏果站站长董恩省同志在座谈中说道:威宁非常适合大白菜、结球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种植,亩产1~1.5万公斤,种植规模大,产品质量优产量高,盛夏季节各种蔬菜供应充足。可是缘于信息不灵、销路不广,威宁蔬菜价格低迷、年年滞销,严重挫伤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建议园艺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经纪人素质,能初次应岗、多岗位迁移,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6.有勇于拼搏的创业精神———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

在这年轻的年代,大学毕业生要有敢于拼搏、敢于挑战的创业精神。一直以来国家在农业上都有许多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毕业生可带领群众创办微型生产、加工或销售企业。黔东南职院2010级园艺技术专业刚毕业不久的李丛波同学去年11月在贵阳金阳新区创办了“醉花轩”鲜花店,花店解决了他本人及另一名青年就业。按照李丛波同学的规划他打算明年接收1~2名师弟师妹到花店工作。

7.有过硬的职业素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黔东南州森林覆盖率高、生态条件好,各县市形成了许多园艺作物特色产品,如丹寨澄江西瓜、凯里晚熟水晶葡萄、麻江兔眼蓝莓、从江椪柑、雷山线椒、三穗榕江坝区蔬菜等,在州内外享有盛誉,十分畅销,州委州政府号召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民族高职院要立足黔东南农业经济培养大批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后备人才,只有在加强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职业素质培养,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五、对“职业人”导向教改的展望

教书育人论文范文7

一、借助课堂进行练习,渗透人文教育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知识水平上,还体现在兴趣、能力、爱好、性格、方法、态度等各个方面。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这一因素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因材施教,尽最大的努力使得每位学生得到平等教育的机会,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性格以及人格更加趋于完美。例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与之层次相对应的练习题,这样不仅照顾到了学生们的知识能力水平,也能每一位学生拥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很大程度上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提高和收获,令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做到尽其所能,各获所需。

二、通过融入德育教育,陶冶学生们的情操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加强德育教育的工作以及对德语教育进行改进是学校教育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因而,作为一名数学工作者,必须要时时刻刻认识到初中数学教学是融入渗透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工作也将会对数学教学成果起到促进的作用。

三、对数学的语言美进行揭示,引导学生在审美中求知

美学教育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健康的美学趣味以及正确的美学观点,提高学生的美感和欣赏能力,同时也对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次,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进行适当的审美施教,不断对数学中蕴含的美学进行发掘,创造和谐富有美感的课堂氛围,实现轻松愉快学习的目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开发学生智力,使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另一方面,数学语言具有准确、严谨、精炼的特点,是一种经过科学构造的语言,必须严密且符合逻辑。这些隐含与数学语言中的美,没有特别明显的感性形象,更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进行体会,引导学生去体会这种语言美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数学语言还具有生动、形象的美感,课堂氛围营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氛围,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生动形象地语言表达,灵活有趣地教学内容,相应地逼真描述,再加上语言、语速、语势的把握,都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倡合作、互动、交流的进行

合作、互动、交流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体现,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探索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不要令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依赖性,让学生在问题、困难、挑战中交替体验,在选择、判断、合作、交流中轮换操作,经历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从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发现问题,进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一系列阶段,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探索、求知、再探索的良性循环。

五、总结

总之,数学教学中隐含着许多人文教育功能。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处处留心,善于发掘和应用人文教育,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使每一个学生的人文精神都能够提高,令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接受教育的权利,真正达到自主学习数学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将人文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所达到的效果发挥到淋漓尽致。

作者:顾友行 单位:江苏省响水县黄圩中学

第二篇

一、数学人文价值的表现

数学家L思斯曾说:“在数学定理的评价中,审美的标准既重于逻辑的标准,又重于实用的标准;美观与高雅对数学的概念来说比是否严格正确、是否可能应用都要重要得多。”第三,数学体现着哲学美。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家往往也是数学家,他们对数学的求知带动了对生命本源的思考。柏拉图曾在他学园的门口贴着“不懂几何者不能入内”的字条。数学需要抽象思维,把具象中最本质的东西归纳、演绎出来,从而将它使用到更多的领域。也正是这一点,数学成为开启各门科学的金钥匙。第四,数学的创造体现着人性美。数学创造离不开直觉、灵感、猜想。如果离开这些所谓的非理性因素,数学推演就不可继续。数学创造的本体一定是“人”。诚然,数学的人文价值早已被学术界肯定,相关的研究也已展开,但在大学数学的课程实践中对其人文教育功能的理性认识还不够。

二、影响大学数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因素

1.数学观———“什么是数学?”古希腊时代,人们认为数学是理念世界的一部分,柏拉图将数学的重要性归结于培养人心智的必需。这就是数学人文教育的雏形。在16、17世纪,数学被描述为认识世界的模型,数学能够培养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观点被人们接受。此时数学与科学关系的拉近而与人文相排斥。到了20世纪,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危机,人文精神的缺失明显化。当下,经济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科学与人文的高度融合为社会的发展创作了无数的经典。所谓科学范式的数学观正在被传统的人文观念改变。数学史的激励,数学美的创造,数学符号的应用无不在显示数学与人文关系的密切。学者在追求数学量化的同时正在寻找数学人文价值提升的空间。数学既然也是一种文化,为何不在大学数学课堂渗透人文教育?而这正是改变大学生对高数兴趣寡淡的突破口。

2.课堂观———“高数课该怎么上?”数学是知识、是技能、是文化,它需要教学相长,更需要传承欣赏。如何实施更好的课堂教育一直是高数教师思考的问题。数学的概念既包括符号、定理,也包括数学史、数学家。数学能力的拥有不仅依靠的是数学推演能力的高低,还要看数学在物质、精神等领域里创造的社会财富有多少。长久以来的灌输式、推演式数学教育仅仅开发的是数学功能的一部分,若能将数学人文内容和人文教育方式引入高数课堂,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座谈、讨论等更为灵活和开放的教学形式的引入,注重与其他学科门类的共同产出,强化人文化的数学教育等。

3.价值观———“高数学习能力如何证明?”会证明、推理、归纳、演绎是高数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不了解数学史,不关注数学家的产出过程,不愿意感受符号美、对称美,没有看到数学对人心智的影响和对社会财富增长的贡献,这种机械的学习实则是“高分低能”的表现。归咎原因,当下陈旧体系下的标准化考试、标准化题型以及标准答案都是造成“高分低能”的根源。同时,这一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丧失对数学人文内容求知的欲望。

4.教改观———“高数课程改革怎样进行?”课程改革是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和评价体系在内的系统工程。21世纪的高等教育目标旨在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在尝试着新型数学课程的建设,如果大学数学课改没有涉及挖掘数学科学的人文精神,那么,抛开了数学文化的课程就会失去数学活动的核心力和创新性,而这必将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是否到位。

三、关于大学数学人文教育实施的思考

所谓大学数学人文教育即将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产生的文化背景、数学家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数学与其他文化的联系融入到数学课程的教育中,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在教学思想上有几点值得关注:其一,提升数学哲学理念。数学与哲学早在柏拉图时代就是相互依存的。数学中的概念和定理与哲学的关系很密切。如高数中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展现的就是哲学中一般性存于特殊性的理念。其二,加强对数学美的理解。数学简洁的线条与对称的美在线性代数的命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三,弘扬数学价值观。数学中的每一次推导都是下一步推导的基础,往往一个小数点后几位的数字就能让推导失去价值。所以从点滴做起,看重每一个小微的积累。

千百年来的数学家都是在追求科学中的小微而放弃了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都是应该在数学课程中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内容。除此之外,高校的数学课改是一个灵活性和实践性兼具的系统性改革。其中包括课程的标的、课程的内容、课堂的组织和评价。在课程标的方面,加强大学生对数学人文功能的认识,改变数学是独立于人文之外的学科的思想;在课程内容方面,不要仅局限于数学推演本身,还要在唯美的诗歌、宏伟的建筑、流淌的音符中挖掘数学的身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组织和评价方面,长期以来大学数学教师为了清楚地展现推导过程都会使用大量的板书,这种呆板的方式自然不会比用多媒体和辅助教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课堂的组织基本都维持在“台上讲,台下听”,互动与交流感的缺失阻碍了学习的进程。因此,讨论、汇报、论文研讨的形式很有必要引入高数课堂。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应完全参照标准化考试和阅卷的结果,而可以选择更为开放的形式,例如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创造形式来衡量学生数学应用水平的高低。21世纪初高等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要挖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因此,高等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为推进大学数学人文教育献计献策。

作者:梁敏 张慧 白云霄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第三篇

一、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精神

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只有当一个人拥有人文精神时,他才能充分感受数学的趣味。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介绍人类历史上的科技成就,及时将具有时代感的数学信息呈现给学生,根据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取一些人文信息,产生相关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进行统计图教学时,可以将“9•11”事件中失去生命、重伤、轻伤的人数绘成统计图,向学生提问:“大家能从图中发现什么问题?”从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命的可贵。在教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在春秋战国时正整数乘法口诀“九九歌”已形成,从那时起,“九九歌”成为普及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一,一直延续至今。又如教勾股定理时,可告诉学生勾股定理相传是在商代由商高发现的,比毕达哥拉斯早500多年。简单的几句话,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有效地唤醒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精神。

(二)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周围环境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创设出有利于教学的人文环境。笔者认为师生在教育教学中都应该平等地看待对方,教师应当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把教学当作朋友间的讨论。教师不是课堂上的权威者,而是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润物细无声般的转变。

(三)在不经意间流露人文关怀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我们的教育首先应该尊重生命,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学生犯错误时,要多想想他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他怎么会这样。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并与学生心灵沟通的过程,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在尊重学生的同时,适时向学生倾注自己的爱。对待学困生,要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把他当朋友,找他谈心。比如笔者班有一位男生,上课不认真,但劳动很积极,也爱帮助人。笔者跟他说:“你是个勤劳的好孩子,只是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以后当你分心的时候,教师就过来,轻轻地拍拍你。”这样实施了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他上课越来越认真,成绩提高了不少。记得在一次公开教学中,挂在黑板上的小白板突然掉了下来,正好砸在扮演的学生头上。这位教师飞快地跑了过来,轻揉学生被砸中的地方,紧张地询问学生情况,确认没事后再继续上课。这一充满人文关怀的行为让在场师生备受感动。

二、人文教育的实践反思

经过长期的小学数学人文教育教学实践,笔者得出以下几点反思:

(一)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修养

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提高自身的学识和修养,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教学本质,才能将人文教育恰如其分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身上所散发出的良好的教学素养、美好的情感态度以及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教师应灵活且持久地坚持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空间是灵活的。人文教育不仅是在课堂上,在其他的时机、场合也都可以进行。例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在找学生谈话时,都可以开展人文教育。同时,育人不是一日之功,而是百年大计。教学效果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效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积淀,才能闻到最终的芳香。

(三)教师应时刻怀有人文情怀

教书育人论文范文8

1.人文基因的缺失

物种基因决定了物种的生命特征,人文基因则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特征.后技术时代,无线网络的普及使得获取人文知识的路径呈现多元化态势.更多人沉迷于对技术的消遣和追捧,对技术依赖度的提升导致人们无法正常均衡地将时间分配于人文方面能力的提高.人文基因在后技术时代总是错过被激活的最佳时机,人文传承严重受阻.后技术时代,信息多元化、快餐文化盛行,数据的大量输送和呈现令这个世界应接不暇,社会略显浮躁和急功近利,经典时常被冷落,却被无需投入太多思考的短信息和速成文化取而代之.人文基因在后技术时代被压抑和消磨,疲惫的人们拖着疲惫的身心手忙脚乱地接受着新信息,忽略了文化和经典都是需要时间来沉淀和凝练的道理.快餐文化虽体现了快速,却剥夺了人们沉淀自我和思考人生的权利.知识的累加需要一个完整的过程,从吸收到消化再到巩固.仅一味地吸收知识,重量不重质,终会引发消化不良,造成消化到巩固过程的断层.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逐步分离,呈现专业化趋势,加上我国历年来重理轻文的思想表现,逐渐导致人文教育的没落.人文基因的缺失带来了消极负面的影响,诸如信仰缺失、价值虚无、思考问题片面化、创新后劲不足等表现.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形成从来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某个人或某群人能够建立起来的,而是需要激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文基因,学习文史哲知识,弘扬我国历史文化,传播文化正能量,形成人文学习新氛围.

2.价值虚无化

后技术时代是一个由高科技打造的时代,技术弥补了人类自身存在的短板,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富足.由此,激发了人类对于技术的更多的依赖和欲望的产生,技术带给人类无穷的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日益增加,衍生了更多的人类欲望.技术的发展也在印证着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将自我需求的满足感寄托于技术的进步.于是,欲望和需求就成为技术发展的原动力,进而技术发展催生了人类更多的欲望和需求.这种技术拜物教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酵,导致人类社会的信仰和价值遭受重创.对技术的欲望逐渐消磨了人类的本真,人们所崇尚的价值体系在技术统治的时代受到冲击,摇摆不定.沉醉于技术所创造的卓越成果,人类无形中陷入了技术拜物教的怪圈,认为技术能够解决一切人类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他们推崇技术无所不能的理念,贬低人文教育的作用.对后技术时代的高科技价值的评价高于一切其他价值的评价,这势必导致价值虚无化.那么何为价值虚无?尼采对之的阐述是,它意味着没有目标,没有对‘为何之故’的回答;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后技术时代对原有最高价值的冲击不可小觑,技术拜物教的怪圈在某种程度上刺激多元价值观的出现,价值的多元化意味着不同价值观之间没有主次之分,核心或主流的界定混乱,这对我国人文教育所推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力.

3.人的物化

卢卡奇关于“物化”的定义就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根据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人类因为某种需求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充斥着整个社会,为人类社会带来至高的物质享受,却无法满足人类自身的精神需求.技术虽然没有生命特征,但他们却类似有生命特征的本体一样,占据人类生存空间,令世界变得苍白无力,少了精神家园的温馨与质感.后技术时代的技术化加速了人的物化,技术拜物教的出现彻底印证了人物化的程度.后技术时代的技术的功能更多的表现为海德格尔认为的“人的生存的‘座架’”和哈贝马斯认为的控制人的意识形态,而不仅仅止于作为一个工具.后技术时代的人,虽享受这高科技带来的福利,却在不知不觉间已沦为技术时代的客体和对象.国内有学者认为人的物化造成了以下几种价值困境,如人的生活意义愈加匮乏,精神家园的落寞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愈发功利化等等.以上几种价值困境均是人文教育层面的现实问题,人文教育之于人的物化问题的理论反思在后技术时代显然是当务之急.

二、人文教育的维护———“三维体之长宽高”模式的构建

1.拉“长”———立足于经典的终身阅读的养成

经典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历史产物,它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经典的形式多样化,在儒家、道家或是佛家均有经典典籍流传至今,万法归宗,虽然站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是所阐述的均是为人处世的道理.经典的魅力是永恒的,因此能够流传千古,无论哪个年代再去阅读经典,也总能在经典中寻到历史的痕迹和根据.当今社会略显浮躁和疲态,通过对经典的阅读可以帮助人们重拾信仰,同时帮助人们寻根,以此抵御功利和负面影响的侵蚀.经典往是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经过陶冶的心灵能洞察人与人之间、人的行为与动机之间的细微差异,形成真正的品味.而缺了伟大典籍的助益,心灵的陶冶是不可能的.”由是观之,养成对经典的终身阅读,我们将终身受益.

2.拓“宽”———人文传播形式的借鉴式发展和开放式延展

我国传统的人文教育形式一般为一堂规范化了的课程,通过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形式,实现人文知识的传播.然而,这种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是一种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的过程.对于人文教育客体的学生来说,传统的人文传播形式很难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对人文知识的消化多流于表面,不深刻.其一,人文传播形式的借鉴式发展.西方的人文教育模式侧重于启发学生的自我探究,倡导探究过程的合作观、多样化和凸显个性化,如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模式是围绕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的目的.但是由于受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生更倾向于倾听而非表达观点,由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人文教育传播模式难以完全摆脱课堂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以教师的口头传授为主.因此,借鉴西方的优异的人文教育理念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判标准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学生能否自主、独立的学习.其二,人文传播形式的开放式延展.如果说传统的人文的传播形式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模式,那么后技术时代对人文传播形式提出的要求则更高,必须呈现开放式延展.此处的开放指的是能够在多元人文传播形式的开展中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和开放思想,可以通过举办一些诸如,兴趣沙龙、学术研讨等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搜集资料,佐证自己的观点,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辩证看问题的思维能力,在对自我观点熟悉的情况下,还要试图找出对方论点的漏洞.

3.拔“高”———人文关怀的再深入

人文教育需要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深入有益于人文教育的推广和拓展.人文关怀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突出强调人本位思想,它满足人的价值需求、肯定人的个性差异、关心人的多层次多方面需要、激励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生存和命运作为持续关注的对象,欲求达到滋养人的心灵,涵养人的精神的目的.人文教育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草草对待,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细水慢流的过程,人文教育需要以平和的、慢节奏的方式来实现人文精神的沉淀和升华.因此人文教育的始终,将人文关怀贯彻到底,以此来遏制后技术时代的浮躁社会心理的再生.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