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范例6篇

教书育人范文1

在一所城郊小学,一位教师正在上《钓鱼的启示》。突然,有两个同学发生了口角,而且愈演愈烈。教师走到他们的身边,把他们拉到教室外,还不忘大声训斥:“去找你们的班主任,说清楚争吵的原因!”

在一所乡村小学,一位语文教师正在讲课,两个同学却大打出手,教师严厉地大声喝止:“不准打,下课后到班主任那里说清楚。”

以上现象在农村学校可谓司空见惯。然而,在这些学校的教师眼里,提高学生成绩是他们唯一的教学目的。因为,只要学生成绩好,教师评优、晋职、加薪,一切的一切便迎刃而解了。令人担忧的是,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语文,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

一、学习做人

语文教师要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1.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

英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一书中告诉人们:现代世界的种种发明和发现,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祖国优秀文化艺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熏陶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和伟大,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践行“为大众服务”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做人的基本准则。

时下,有的学生不懂得关爱他人,不知道感恩。在他们眼里,父母和教师对他们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感恩从何谈起?有的学生缺乏责任心,出了问题就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是他(她)先……”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有其家庭和社会根源,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只顾教书而不去“育人”也难辞其咎。

3.培养学生能吃苦、耐挫折、宽容他人的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挫折远远多于成功、快乐。同学们要能吃苦、耐挫折,在学习上要刻苦,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不断获得成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享受“愉快教育”的乐趣。

有的学生心胸狭隘,常为鸡毛蒜皮之事就大闹不休,大打出手。语文教师要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善待他人、宽容他人。

二、讲究方式方法,培养能力

1.讲究方式方法。

学习要讲究方式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文学习时,反复强调两点:“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人终身以之的习惯。”我们的先人也留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熟读深思,读书“三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博览多闻;知行结合,躬身实践。这些见解先于“课改”,又完全符合“课改”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讲究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养成良好的习惯。

国学大师梁启超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一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同学们的成长非常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引下,要养成“主动识字、查阅工具书及资料、读书看报、留心周围事物、勤动笔、常积累和乐于与他人交流”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培养语文能力。

教书育人范文2

由于人文教育在要求生徒掌握儒家经典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儒家人文精神内化为道德品格,因此不但要求书院重视教学环节的人文精神培养,而且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既体现在学规之类的制度化文件中,也从书院内部环境的创设、祭祀等方面鲜明地体现出来。

学规是规定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其学习方法等方面内容的制度性文件,书院的人文教育也在学规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朱熹所制定的《白鹿书院揭示》是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书院学规,不仅为历代书院所采用,而且还成为南宋中后期以来官办教育机构的规范性文件之一。《白鹿书院揭示》将儒家的道德规范作为书院办学指导方针,首先就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获得这些道德规范,《揭示》认为掌握儒家经书是关键,朱熹说:“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而问辨之。”为此,他提出了“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这个“为学之序”来看,朱熹要求生徒学习儒家经典的最终落脚点就在于笃行上,即将道德规范转化为行为实践。在朱熹看来,行为实践更多地会表现在日常行为中,他说:“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为此,《白鹿书院揭示》对生徒的日常行为规范也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在修身方面,要求生徒“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在处事方面,要求“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接物方面,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达到学规中的各项要求,朱熹强调自我主观努力的作用,他说:“则夫规矩禁防,岂待他人设之后有持循哉?”与此同时,他认为学规还有警示作用,对于生徒的道德教育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指示生徒严格遵守这一学规,“诸君其相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其有不然,而或出于禁防之外,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白鹿书院揭示》不但规定了人文教育在书院教育中的地位,而且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与《白鹿书院揭示》强调主观自觉性不同,在同为南宋著名学者的吕祖谦为丽泽书院制定的《规约》中,则强调外部力量的强制性在人文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在道德教育方面,《规约》主张建立书院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将社会舆论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他认为生徒违反道德准则之后,要先对其进行劝勉。如果劝勉无效,则要对其进行严厉的谴责。如果谴责仍然无效,则需要公之于众,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来促使其悔过。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生徒,书院应当开除其学籍。为使人文教育落到实处,《规约》要求生徒使用日记簿,将每天所学的内容和疑问记录下来,“肄业当常有,日纪所习于簿,多寡随意。如遇有干辍业,亦书于簿”。等到生徒聚会探讨学术时,各自提出自己有关于经书的疑问,互相商榷。对懒惰不愿意写日记的生徒,应当“共摈之”。我们认为朱熹和吕祖谦的学规在开展人文教育方面,各有特点,朱熹重视生徒的道德自觉性的培养,而吕祖谦则重视舆论的监督与强制作用。

尽管实施人文教育的方式不尽相同,但书院利用学规开展以儒家道德伦理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的传统为后世所继承,只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书院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大同小异的条目而已,使书院的人文教育在强调道德自觉和舆论强制方面走了调和的路线。

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制定的《岳麓书院学规》,现仍刊在岳麓书院讲堂东墙之上。这一学规延续了书院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从孝、忠、庄、俭、和、悌、义等方面对生徒作出了严格的要求,学规的前半部分为:“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不但保持了历代学规对儒家伦理道德进行严格要求的传统,它还将儒家道德伦理规范贯穿于日常行为中,力图使生徒养成良好的素养和人格形象。因此,这一学规使书院的人文教育更加易于落实,也使得书院人文教育效果更易于考核。

除学规之外,书院人文教育实施的方式还有很多,如书院内部环节的创设与祭祀是最为典型的。书院建筑的总体布局是遵循儒家纲常伦理的,内部环境的布置也时刻彰显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类似潜在课程的方式实施人文教育。如岳麓书院讲堂的布置就十分具有代表性,讲堂东、西两墙上嵌有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和清代山长欧阳正焕手书的“整、齐、严、肃”八个大字,集中体现了岳麓书院的院风和人文教育传统。这种布置使书院生徒置身于浓厚的儒家伦理道德氛围之中,时刻警醒他们保持对儒家伦理道德的体悟和追求。

书院祭祀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书院祭祀是中国古代庙学体制的延伸,并结合书院的需要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除与官学同样将孔子等先圣、先师、先贤作为祭祀对象之外,书院还供奉本院学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以及与本院息息相关的人物,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彰显本院的学派学风和旨趣,另一方面意在将这些人树立为本院生徒,甚至成为书院所在地的道德和学术的榜样。通过开展祭祀礼仪,向生徒与地方民众传达书院的道德与学术追求,使生徒与地方民众受到儒家人文精神的浸染。

这些实施人文教化的方式多是重在对于人文教育的第一个层面——完善自我道德修养的要求,而对于第二个层面——治国、平天下的方面则显得相对忽略。这与儒家认为道德修养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的思想是一致的,加之书院作为教育机构,强调个体道德教育亦在情理之中。

北宋以降,书院逐渐发展成为传承、创新和普及儒家学说的重要机构,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发展中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说,书院是儒家文化传播、创新和普及最有力的推动者,也是儒家精神的有力践履者。

儒学是以人为本位的学说,主要表现为在对人的价值和人格肯定的同时,也强调人应该具备社会责任心,并认为这二者之间存在前后依存的关系,即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内圣外王之道”,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格物”、“致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内圣”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儒家学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即所谓的“外王”。这种由内圣走向外王的思想,即是儒家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换言之,儒家人文精神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其一,士人通过忠实践履儒家的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人格、价值的追求方面,使个体道德达到完善的境界。其二,儒家人文精神的理想在于将儒家的道德要求付诸实践,最终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儒家将这种人文精神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使中国古代教育呈现出典型的人文特色。书院教育不仅将以道德养成为核心的人文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而且按照儒家的理想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人文精神得到贯彻落实。

作为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创建、修复并讲学于多所书院,在长期的书院教学生涯中,朱熹将培养书院生徒的道德品质作为首要任务,他在《白鹿书院揭示》中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在朱熹的设想中,道德养成被视为人才模式的核心,他说:“而其所以教之之具,则皆因其天赋之秉彝而为之品节,以开导而劝勉之,使其明诸心,修诸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乎君臣上下、人民事务之际,必无不尽其分焉者。”他的这一人才模式的基本内涵与儒家道德所信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道德培养被提高到首要地位。

不惟朱熹如此,几乎所有的书院大师都强调儒家人文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绝对地位。长期主讲南宋长沙岳麓、城南二书院的著名学者张拭则认为书院应该“传道而济斯民”,将以儒家道德为核心的“道”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为学之路虽然与朱、张二人明显不同,但在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却是与二人一致的,对书院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也是“明人伦”。在(增修万松书院记)中他指出:“今书院之设……士之来集于此者……而进取之心,自吾所汲汲,非有待于人从而趋之也。是必有进于是者矣。是固期我以古圣贤之学也。”而“古圣贤之学明伦而已。”所谓“明伦”就是要精通儒家的伦理道德,并将其内化为信念,进而外化为行为准则。此外,王阳明还将书院的道德教育与自己的学术主张结合起来,认为书院教育应启发良知、培养圣人,即所谓的“致良知”。

尽管明清代大多数书院是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任务,但书院仍然重视人文精神的灌输,强调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扎实的儒学功底是科举应试的前提条件。道光中叶,主讲庐州泾川书院的著名汉学家胡培晕认为:“国家设立书院造就人才,原欲其讲明修己治人之道,备他日任使,非徒以膏火月廪周其空乏,亦并非望其博取科第为一身之荣已也。”许完寅认为当时书院教学的主要弊端是“聚诸生课文词,为科举而已”。尽管他也承认“当今之世,士之起于乡也以科举,势不得不专于文词”,但他还是认为片面追求科举文词会妨碍道德水平的提高,他说:“然而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所至,其有道德而能文词者如彼也,其文词当于理而进于道者又如此也。夫何有今昔之异哉?”因此,他要求桐乡书院的生徒通过潜心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他说:“吾愿吾乡之士,讲习于其中,无诱乎功名名利而存苟简之心,相与究孔孟之遗,为修己治人之大,勇于自立,而以积久持之,待其学之成履之为德性,发之为文章,举而用之为丰功伟业,斯所谓人材于此出,斯所谓造士于此始矣。”嵩阳书院的执掌者耿介也认为从事举业的生徒要重视“有本之学”的学习,他说:“今日论学,不必烦为之辞,即于举业加一行字,使修其辞为有德之言见诸用,为有本之学。”

虽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书院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甚至沦为科举附庸的书院对人文教育相当不重视,但人文教育贯穿于书院千余年的发展始终,成为其区别于中国古代其他教育机构的显著特征。

尽管如此,书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生徒参与社会政治的实际运作也是相当重视的,这使得书院人文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书院不是修道院,不以培养清心寡欲的儒学教徒为目标;书院亦不是纯粹的文官训练营,不以培养追名逐利为终生目标的势利之徒为任务。书院教育应该通过完善生徒道德,进而实现全社会道德的完善,以此充分体现出儒家所要求的人文精神。

为此,书院学者们往往将这种人文追求与社会政治、日常人伦结合在一起。而在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下,科举是几乎将儒家经典知识权力化的唯一制度,也是士人将文化话语权转化为政治话语权的必经之途,书院与社会政治的结合往往表现为对科举仕进的追求。因而,为实现个体道德完善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大多数书院都将道德教育与应试教育统一起来,目的在于培养“德业”与“举业”并重的人才。书院大师们认为士人必须在研习儒家经典的基础上,将儒家思想内化为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崇高的品格,而不是片面追求科举之学,即所谓立志。朱熹说:“若高见远识之士,读圣贤之书,据吾所见而为文以应之,得失利害之度外,虽日日应举,亦不累也。”明代王阳明的高足王畿亦持基本相同的观点,认为“举业”与“德业”并不是对立的双方,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他说:“是非举业能累人,人自累于举业耳。举业、德业原非两事……其于举业不惟无妨,且位有助;不惟有助,即举业为德业,不离日用证圣功,合一之道也。”

此外,不少书院的创建者或修复者则进一步认为生徒努力学习“有本之学”,不仅能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还能提高科举及第的机率。广西洛江书院要求生徒全面研习《易》、《书》、《诗》、《礼》、《春秋》等儒家经典,将学习心得付诸实践。这样不但自然会形成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而且还能在场屋竞争中稳操胜券。饶拱辰创建巴东信陵书院以后,反对书院生徒“惟是习文艺、取科第为富贵资”,注重在讲明义理和提高自身修养上下工夫,使自己成为学问淹通、修身慎行的君子,这样能使“其文艺必能卓然自树立于流俗之外”,在科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机率自然也更大,即使“不得科第,亦能为乡党所倚赖而矜式”。

书院教育的这种转变,使得科举应试知识与人文教育结合在一起,成为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资源了。乾隆五年(1740年)制定的台湾(海东书院学规)云:“‘六经’为学问根源。士不通经,则不明理。而史以记事。历代兴衰治乱之迹柢,亦胥在焉。舍经史而不务,虽诵时文千百篇,不足济事。”以科举考试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将人文教育寓于科举应试教育之中,应该说这是书院科举化背景下,书院人文教育的一种自我调适,以适应生徒普遍读书应举的要求。

正因为如此,在明清社会科举化的背景下,书院依然能在人才培养方面独树一帜,不仅造就了诸多学术人才,也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治术之才,正如邵廷采所言:“自帖括义兴,学校之设名存实微,若夫求论几深,征核日用,动静有养,德艺不遗,其人其学多出书院。”

书院不仅将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人文教育提升到绝对主导的地位,并将其贯彻到书院的各个层面,使书院教育呈现出典型的人文特质。书院教育强调生徒道德的完善和治国、平天下能力的统一,培养了不少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充分表明书院所倡导的人文教育是有着旺盛生命力的。

教书育人范文3

关键词:教育 教师 学生 教书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5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是及其重要的。在这里我就师德具体谈两点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 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倾注爱心。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关心、爱护、宽容、尊重,要善于发觉学生的优点,充分鼓励他们自尊、自信。如对待差生,教师应该先找出他们差的原因,而不能只看到差生的劣面,忽略了他们身上所存在的闪光点。我们作为一名肩负着培育下一代重任的人民教师,应撒种爱心,用爱让他们重新点燃希望之火。我们班有位学生,因家庭因素,父母关系不和,疏于管教,在学习上无热情,缺乏自制力,情感教育方面比较缺乏。我就经常找他谈心,并特别注意发掘他的闪光点,希望给他带去温暖。果然,他在各方面都有所转变。但是教师的爱并不是一味地对学生宠爱、溺爱,教师的爱应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的。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严要在爱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现在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的宠爱、溺爱,在家里是“小太阳”、 “小皇帝”,从小就养成了自我、不懂得尊重和关心别人以及责任心不强等坏习惯。平时贪玩成习,不爱学习,作业拖欠,而且喜欢惹事生非。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改掉坏习惯,一方面我经常找他们谈话,让他们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与家长联系,做到家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与家长联系,做到家校一起抓,坚决帮其改掉缺点。另一方面,在教育的同时,不是一味地批评,而是以表扬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及时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表扬,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使他自觉地努力,从而得到了进步。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捧出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学生,熟悉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真心实意地交朋友,使他们感到师生之间的真诚和信赖,教育才会成功。

二、教师必须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范文4

还记得刚开始上班的时候,自己觉得提高教学质量是最重要的,心想只要自己把课教好了学生自然就会学好,成绩也理所当然地就好了。于是,我将大部分精力都花到了备课上,每一节课都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有时候为了弄明白一个细节的问题,需要请教专门的老师,并且要查阅很多的资料,直到自己彻底明白为之。可是一个学期下来后,学生的成绩远远没有我预料的好,反而有好多学生出奇得差,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而且课堂气氛也不错,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我讲的内容他们都听懂了呀,可为什么成绩依然上不来呢?后来我才明白,有很多同学是上课听讲,可是他们下来根本就不及时地复习巩固,有的同学甚至都不看书,这样的一种学习习惯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随着我对自己所教学生的了解,以及自己这两年来对教育的理解,逐渐地明白,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还有一项我认为更重要的任务――育人。这段时间我总是在想,我们教师的职责究竟是什么?我们要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而这些问题随着我的思考的加深慢慢地也有了答案。我想,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学生的成绩看得很重,将一个学生的全部都用成绩来衡量,当一个学生的成绩很差的时候便否定了他的全部。而有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成绩差背后的原因,也许他也想学好,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而让自己一差再差,最后丧失了进步的信心和勇气,导致一蹶不振,从此再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然而,对教育来说真正有价值的并不仅仅是让好学生变得更好,更重要的是让后进生也能变好,这才称的上完整的教育。

前段时间有一个学生说他不想念书了,自己要去学开挖掘机,我就说我支持你,但是你一定要记住,你现在是学着开挖掘机,过两年你要自己拥有一台,然后再过几年拥有更多的挖掘机,这也是一种成功。即使你没有读完高中,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依然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他朝我笑了笑,说自己一定会努力的。我想,现在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因此成功也是多元的,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能考上大学,所以我们也不能用文凭的高低来评价一个人,而要看一个人在自己的经历中成长了多少,只要自己能成长,比成绩好要重要得多。

教书育人范文5

作为一名知识传播者的教师,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书本的知识,所以在开学第一堂课,我首先给同学们介绍分析化学在造纸上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今天学的分析化学课与将来的工作密切有关,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介绍要学的分析化学内容,主要有三部分:即原理——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如何做;结果处理——将得到的实验数据整理成结果。围绕着这三个重点,我提出了学习分析化学的要求和方法,(如何记录笔记,如何复习)。强调课堂笔记的重要性,课堂笔记是中专生为将来自学养成的习惯,是中专毕业后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同时又能使老师的重点得以复习的保证;强调课后必须及时复习,因为在知识接受初期很易淡忘,只有及时复习,才能巩固,否则学到后面,前面忘了,学习的兴趣就没有了。在记忆上,采用每节课留一点时间来归纳要点,使学生明确这堂课该掌握的要点,便于同学复习;同时介绍形象记忆。如重量分析法中的换算因子的计算,将Al,0质量转化成Al的质量。其换算因子F=2M^/M,分母为被转化物质的分子量,分子为转化后的物质的分子量,其系数的记忆可根据上下Al原子数目相同来记忆,这样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一定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效果,因为学习结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学生的勤奋,再好的方法,你不花费时间,等于没学。所以,育人就成为学生学好知识关键的一步,良好的习惯是学好知识的重要保证。

现在的中专生,自制力相当差,好的学习方法。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反反复复地强调;同时平时多注意学生的言行,因为学生的不同言行常常暗中提示某种信息,掌握得好,就能使学生心理上的障碍立即得以消除,提高学习的兴趣。

有一天,有个同学在做分析天平练习实验时操作错误了,我说:“××同学,你的这一步操作不对。”她马上就说:“老师,你怎么专门说我?”我当时就愣住了,事后,我仔细地想了一下,可能她的思想观念是老师说她就等于批评她;我马上意识到,这一观点不纠正,这位同学肯定会对这门课不感兴趣,心理上的错误必定会误其一生。其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其自卑的心理在作怪,认为老师的话就是批评;应该首先让其克服自卑,让她知道老师是在教她、关心她,而不是在数落她,这样才会使其学业有所提高。所以在第二次实验时,我特意在她边上多留意一会,然后半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做实验比较认真,但是其中某个步骤操作不正确,需要我给你示范一下吗?”她也不好意思了,很快地接受我的指正,师生关系得到了融洽,其结果使该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后来她在做某个实验失败时,还主动要求得到我的帮助,并与我一起找出了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重新做,反复做,直到弄通为止。这在以前对她来说是不能想象的。

教书育人范文6

怎样做到“教书育人”?“教书育人”作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既有充实的理论依据,又在当前新形势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俄国著名教育家马申斯基曾说过:“任何章程、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得如何奥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能形成性格”。古人云:“师者,模范也。”学生通常是通过教师讲授、指导、示范、演示、检查等一系列活动受到教育的。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给学生以影响,因而教师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文化修养,对学生做到言传身教。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教得不错,但育人却远远不够:表现在讲台上散布对社会的不满情绪;通过学生家长拉关系、走后门;自己言行不一等等,这些都给未成年的学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使“教书育人”成为一句空话。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而行动应是无声的语言,前者使学生信服,后者使学生更为佩服。所以重“身教”要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应首先做到;教师的“身教”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教师自己的言行首先要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而且,细微之处也应检点自己的言行,以免引起不良影响。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掌握教材、教法与育人的内在联系

学生学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要重视课堂上的教书育人工作,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也必须通过一定的书本知识来实现。因此教师要深挖教材,吃透教材,要做到:突出教材中明显的育人因素,深挖教材中的暗含因素,及时补充与教材有关的教育材料。有些教材受多方面的制约和局限,不能及时与国情和形势相联系,这就需要教师把最新信息和时政材料充实到讲课中,以弥补教材中教育因素的不足。总之,教师应积极挖掘育人的各种因素,善于通过各种途径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体现教书育人的原则。

3树立整体教育观念,使学校教育积极走向社会,沟通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对学生成长全面负责,实行综合育人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通过完成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来实现育人的目的。实际上真正达到育人目的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因为学生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再者他们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家庭中度过,他们也对社会感兴趣,并且青少年心理上不成熟,可塑性强,善模仿,易被不良现象影响。所以,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在总的教育目的前提下,对学生全面关心,全面负责,不单纯局限在学校里和课堂上,而要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深入家庭,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形成综合教育的功能。达到方向一致,目标统一,以学校为主体,社会创造教育环境,家庭配合实行家教的综合教育体系。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当然这首先要求教师要付出努力,争取主动。很多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春游、秋游,定期家访等,确实提高了育人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这为我们教书育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4因人而宜,因材施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