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消费论文范例6篇

女性消费论文

女性消费论文范文1

在大中城市,女性是家庭消费的主力军,也是社会消费的重要一环。除了购买自用商品、丈夫和子女的消费品、家庭用品以外,大到家用电器、小到柴米油盐,女性都是极其重要的决策者。这是因为随着女性就业人数的增加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的逐步提高,使女性在消费中所起的作用日趋重要。

就我国而言,大多数妇女主持家务,是家庭日常用品的主要消费者,尤其在服装和化妆品方面的消费,更是以女性为主,同时对家庭其他成员的消费也负有主要责任。因而研究女性的消费心理对生产和销售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因经济收入、职业、文化教育水平和年龄性格的不同,使女性消费表现各自不同的心理特性,但总的来说,女性消费的共同心理特点还是十分鲜明的。

1消费的主动心理

由于诸多原因,女性在家务上往往居于主导地位,绝大多数妇女把操持家务视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其心理具有一种职业特点。她们时常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解市场动态上,如遇到家庭日常生活用品要涨价,便会争先恐后地去购买以备后用。对于日常生活用品,也会有计划地提前购买,很少出现断米断面的现象,表现出很强的消费主动性。

2消费的实用心理

这是以追求商品的实用价值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实用”。一般的家庭消费,多由女性操持,她们掌管家庭收支,负责安排全家衣食住行的开销。

在我国长期低收入、低消费的环境里,女性普遍养成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的习惯。这已经成为传统,并被社会视为一种美德。在生活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追求商品的实用性是人们普遍存在的消费心理。

受这种传统消费心理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主持家务的妇女在购买商品时表现的尤为突出。她们从自身的经济状况出发,本着从俭的原则,在购买日常用品时,不爱幻想,受商品命名、商标、包装和广告宣传的影响较小,而是凭自身的经验和传统习惯,挑选那些物美价廉、结实耐用的商品进行购买。以购买毛巾为例,在几种毛巾价格相近的情况下,宁愿购买质地厚实而没有包装的一种,也不肯购买包装讲究而不甚耐用的那一种。在这方面,她们图的是商品的实用性而不是它的外表或包装。

3消费的爱美心理

爱美是女性的天性,并充分体现在消费过程中。女性在购买专用商品时,往往比较强调美的效果,希望能保持自然美和时代美。女性在挑选商品时,侧重于外观包装,对于同样用途、同样价格、同样质量的商品,总是乐于选择上乘的包装质量;此外,针对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两个方面,女性也比较注重外观质量。

女性消费者爱美心理的另一个表现是,总希望自己比别人更美,使自己更突出、更靓丽。

她们在购物时,除了满足自己的基本消费需求或使自己更美、更时髦外,往往还显示自己更会生活、更富有、更有地位。当这种心理独立存在并支配女性的消费行为时,其表现就成为追求商品的高档次、高质量、高价位,以及追求色彩或造型奇异、别致、超俗、洒脱和与众不同。

4消费的自尊心理

女性消费者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外在事物反映敏感,形成了一种自尊、自重的心理,即某种程度的“我行我素”和“随心所欲”。它使女性不喜欢别的妇女向自己炫耀,对自己爱好和选择行为的否定表示反感甚至厌恶。如果自己向别人炫耀时,则不容忍别人否定自己的这种炫耀。在消费时表现为:常常以自己的购物眼光、习惯、标准和爱好来分析别人、商品和自己。她们总是觉得自己购买的商品是最好、最有价值、最明智的,对别人的否定意见不以为然,喜欢独立自主地选购商品,还希望别人仿效自己。

她们往往不愿意别人说自己不了解商品、不懂行情、不会挑选。在购物时,营业员的表情、语言、广告宣传,都会影响女性消费者的自尊心,进而影响女性消费行为的实现。

在自尊心理的驱使下,现代女性消费向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她们开始更加在意有自己特点的生活,在消费方面变得相对不拘泥于价格、商标和商店。在现实生活中,男子在穿戴方面有追求同一的倾向,女性则有相异的倾向,即男人尽可能地与别人相似,女人则力求与众不同。

5消费的犹豫心理

在许多情况下,女人在购买商品时,往往缺乏自信心和果断性。她们和男人相比,一般比较喜欢逛商场,愿意在柜台前花费较多的时间挑选商品,经常能发现一些男人意想不到的小毛病,表现出“吹毛求疵”的特点。她们经过多次选择,自认为是“物色”好了的购买对象,一旦购买之后,还要细细地回味和比较,常有后悔感,所以会不厌其烦地一趟又一趟地去商店更换,直到满意为止。女性消费者通常是“完美主义者”,希望所购买的商品能百分之百地符合自己的心愿。

所以,在选择商品时往往挑选仔细,犹豫难决,力求最好。对于营业员来说,接待女性顾客要比接待男性顾客困难和麻烦得多,需要更多的耐心。

6消费的冲动心理

女性的消费心理虽有犹豫的一面,但同男性相比,情绪又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和依赖性。她们在情绪上比较容易受感染,易受环境气氛的影响和旁人的议论所左右。经常可以看到,她们在购买商品时,尽管是自己所喜欢的,如若无人问津或遇到态度恶劣的营业员,往往要打退堂鼓,放弃自己的购买意图;相反,即使是她们不甚喜欢或不很需要的商品,如“处理品”,如果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地购买,或遇到态度友好的营业员,往往会表现出极高的购买热情,产生冲动性的购买行为。当冷静下来后,会后悔不该购买那些没有多大用处的东西,但再次遇到同样的情景时,她们还会不顾一切地去购买。

7消费的情感心理

它不是以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以追求商品所象征的情感性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商品的“象征”意义。一般情况下,女性的消费行为带有很强的情感性,在购买商品时,常常比较关心商品所包含的情感意义。

例如,她们对艺术品、胸针、纽扣、化妆品等特别有感情。认为某种商品对自己特别有价值,或某种商品除具体的功能外,还对自己和亲友有象征性的意义,如表达了爱情、尊严,唤起了自己的情感、回忆等。由于这一消费心理的存在,使女性在购买活动中,有时会脱离商品的“工具”或实用价值,而趋向于商品的情感功能。

具体哪些商品有表达情感的功能,则由女性各自的经历和个性、爱好所决定。

8消费的新奇心理

这是以追求商品的流行趋势、新颖、奇特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时髦”与“奇特”。

在现代消费意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物质生活高档次,精神生活高格调,生活规律高节奏,文化生活高结构”和“在变中求新,在新中求美,在美中求趣”的影响下,部分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女性,已经打破了传统消费意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束缚,不断追求商品的奇特性和时髦性。这些女性在购买商品特别是服装时,尤其注重商品款式与流行色调,而不大注意商品的实用性与价格高低。具有这种消费心理的女性,大都富于幻想,渴望变化,喜逐潮流,易受广告宣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她们是时装、化妆品等各种新潮商品的主要消费者和新发型的接受者。超级秘书网

9消费的攀比心理

这是一种以争赢斗胜、或是向别人看齐并胜过别人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胜过他人”。具有这种消费心理的妇女虽然不是很多,但也颇具特点。

这种女人在购买某种商品时,考虑的不是商品的实际价值和迫切需要,而是为了赶上别人,超过别人,争强好胜,借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满足,因此这种消费心理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情绪冲动性的特点。例如,有的妇女看到邻居家买了架钢琴,为了不甘落后,便想方设法也买了一架价格昂贵的钢琴,结果由于不会演奏,起不了任何作用,只好作为装饰品摆放在家里。也有的妇女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富有,满足虚荣的需要,专门选购一些自认为别人买不起的金银珠宝来装扮自己,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

以上简要说明了女性消费的几个心理特点,其实远远不止这些。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女性消费也会出现一些新趋向,她们逐步开始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及安全,对绿色食品、天然化妆品、纯棉制品等越来越关注。在保持传统的女性消费心理特点的同时,女性消费将会出现“男性化”的趋势,摩托车乃至汽车将被越来越多的妇女使用,饮用酒类饮料的女消费者将不断增加,服装打扮也将向男性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女性消费也将不拘泥于社会潮流的影响,向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当然为了解除生老病死和子女升学就业等后顾之忧,进行投资和储蓄的妇女也为数不少。

参考文献:

[1]徐萍主编.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马义爽,樊而峻主编.消费心理学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女性消费论文范文2

基于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假设,行为消费理论提出居民消费行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自我控制力不足。所谓自我控制力不足是指消费者在心理上很难抵制各种形式的诱惑,无法抵制即期消费的吸引力。贯彻执行最优消费和储蓄路径需要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现实中,自我控制力不足的现象在消费者中普遍存在。2、延迟决策(procrastination)。所谓延迟决策是与自我控制力不足相联系的概念,是指消费者在心理上具有将导致负效用的决策尽可能向后拖延的倾向。针对消费和储蓄行为,由于储蓄是即期消费的减少,因此,虽然平滑消费是消费者试图进行的决策,但消费者总是尽可能将储蓄决策向后拖延。3、消费决策估测偏差(projectionbias)。行为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偏好不是恒定不变的(主流消费函数理论所假设的),而是状态依存型的。所谓消费决策估测偏差是指消费者对未来其他状态下偏好的估测受到现有状态下的偏好的影响,具有估测偏差的消费者在预测其未来偏好时,会赋予当前偏好较大的权重,夸大其未来偏好与当前偏好的相似性,因此,具有估测偏差的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会产生系统性偏差。4、头脑账户(mentalaccounting)。所谓头脑账户是指在消费者头脑中存在多个明确或潜在的账户体系,不同类型和来源的财富被分配到不同的头脑账户中,不同头脑账户中财富并不完全相互替代,因此,适用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主流消费函数理论认为不同类型和来源的财富对消费者都是一样的,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而行为消费理论头脑账户认为不同类型和来源的财富会被用在不同的消费支出方面,不同的消费支出被严格地放在不同的头脑账户中,不同的预算和消费支出在不同的头脑账户中是不能流动的,因此,不同类型和来源的财富不再具有完全的替代性。5、头脑账户构建(framing)。头脑账户构建是与头脑账户相联系的概念,是指消费者在头脑中构建不同的头脑账户,将不同类型和来源的财富放在不同的头脑账户中,适用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头脑账户构建对于不同的消费者以及同一个消费者在其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可能是不同的,如日常消费支出头脑账户、养老储蓄头脑账户、住房储蓄头脑账户、国外旅游度假储蓄头脑账户等。研究方法行为消费理论对主流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基本假设和行为特征方面,还体现在对消费行为的研究方法方面。行为消费理论重视采用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可控试验和计算机模拟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其实早已存在,但并未引起主流消费函数理论经济学家的重视。目前,主流消费函数理论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和经济计量学的高深技巧密不可分。如果不掌握足够的经济计量学知识和技巧,就无法真正理解主流消费函数理论的最新进展。但是总体上来说,越来越多的高深的经济计量学的应用并没有使近期主流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框架和趋势更加清晰和明确,反而使其越来越模糊。理论问题与计量技术问题叠加在一起使经济学家更难区分是理论假设错误还是计量技术偏差。由于计量技术手段和对数据处理的方法不同,各种文献结论之间的比较越来越困难,对任何一种假说的评价越来越失去客观性。已经出现计量技术和数据处理重于消费理论和思想探索的倾向,这是目前主流消费函数理论发展所遇到的阻碍之一。行为消费理论是行为经济学在消费函数研究领域的应用,行为消费理论通过借鉴与引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经济学的传统研究,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模型。行为消费理论非常重视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通过观察和调查构建行为消费理论模型,克服传统消费函数理论在理论构建和计量分析过程中“代表性消费者”抹杀个体消费者之间差异的局限性。随着试验经济学在近些年的发展,行为消费理论开始采用可控试验的研究方法,可控试验为经济学家研究居民消费行为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方法和领域。

行为消费理论中的女性消费者———以问卷调研为基础

根据调研问卷,结合现有文献,可以认为现代社会的女性消费行为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女性消费者注重商品的品牌和符号价值。在现代社会,女性消费不再仅仅是为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更加注重商品品牌和消费过程对女性消费者心理带来的愉悦。消费成为一个符号交换与交流认知的过程。消费超越商品本身的内涵,成为某种能够突出与表现自我的符号。消费者进行消费的时候注重的并不再仅仅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的附加价值,即商品的符号象征价值④。消费成为女性消费者区分群体、构建差异与获得自我认同的手段和方法。品牌不再仅仅是一个商品标示,而是商品符号价值的典型体现。品牌已经演变成一种代表某种商品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现的符号,使商品成为能够同时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女性消费者在消费品牌商品时,会感受到品牌带来的身份、荣耀与品位感。女性消费者通过购买品牌商品会使其获得来自他人的赞美、羡慕和认同,成为女性消费者塑造自我身份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二,女性消费过多地表现出炫耀性与时尚性。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炫耀性消费逐渐成为女性消费的重要特征之一。女性炫耀性消费指的是女性对消费品超过其自身的实用性和使用价值的浪费性和奢侈性的追求,其目的在于向他人炫耀和显示消费者的身份与地位,及其带来的荣誉、声望、名誉和尊重⑤。女性的炫耀性消费包含许多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等信息。在现代社会,消费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其具有的时尚和炫耀性的符号价值在不断扩张与渗透。商品的时尚和炫耀性价值不同于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其特殊性在于它超越基本的生存和使用需求,更多地象征着消费者本身的身份、地位与个人价值。第三,女性消费者更加容易受到现代社会信息传媒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信息传媒具有诱导促销、传播消费文化与理念、渲染消费氛围等社会功能。在充斥信息媒体的社会中,人们的消费行为被进一步塑造和渲染,包括消费对象与种类、品牌、购物环境与氛围等。经过信息媒体的渲染与推动,不断涌现出新的消费行为与消费模式,不断开辟出新的消费途径和领域来催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在信息传媒的受众群体中,女性是最重要的受众体之一,女性消费行为受到信息传媒的影响最为深远。信息传媒在利润的驱动下提倡和鼓励女性进行自主消费,通过传媒自身的优势渲染时尚与美丽的标准,刺激女性进行炫耀性与时尚性消费。此时,女性消费已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与生存的需要,而是在追求不断被制造与刺激出来的欲望的满足⑥。女性消费行为特征的行为消费理论阐释在阐释女性消费行为特征方面,行为消费理论比主流消费函数理论具有优势,因为,行为消费理论修正主流消费函数理论关于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和完全意志力的严格假设,在注重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基础上将心理因素、社会学因素等引入消费行为的分析框架中,将主流消费函数理论中的代表性消费者还原为社会经济环境中真实的消费者,强调女性消费决策与行为受到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社会女性消费行为的基本和首要特征可以归结为过分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意义。行为消费理论中的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假设对于阐释女性消费行为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女性消费行为中的诸多特征可以解释为女性消费者在理性和意志力方面的欠缺。当然,行为消费理论中的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主要指消费者在规划一生最优消费和储蓄路径以及严格执行该最优路径方面的欠缺,但是,可以将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的假设应用到女性消费者的即期消费决策和行为方面,因为,一生规划的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是由多时期即期消费的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构成的。女性消费者的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可以表现为女性消费者过多注重商品的品牌和符号价值以及女性消费者追求的炫耀性和时尚性消费。行为消费理论中由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力假设衍生的概念自我控制力不足和延迟决策现象在女性消费行为中表现比较突出。自我控制力不足和延迟决策使女性消费者无法抵制即期消费的诱惑和冲动,产生对未来消费的一种“不耐心”,形成短期贴现率高、长期贴现率低的非一致性的时间偏好特征。自我控制力不足和延迟决策是消费者理性和意志力的有限性,导致女性消费行为过多具有情感因素特征,女性消费倾向于非理性的、冲动的、情绪化的和感性的。行为消费理论在研究居民消费行为中引入心理和社会学因素。女性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女性在消费中,尤其是在购买服装、化妆品、首饰和箱包等过程中,并不完全注重消费品的实用性、价格和是否需要等因素,往往是出于“喜欢就买”或“想买就买”等心理因素,或者商家营造的打折促销等氛围,以及他人的赞许,甚至攀比等,就会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并作出消费决策。女性消费者容易在情绪不稳定的状况下作出消费决策。当心情压抑的时候,女性消费者会通过消费来舒缓内心的压力和宣泄苦恼,达到调节心情的目的;同样在心情愉悦的时候,女性消费者也会通过消费来表达快乐的心情。

女性消费论文范文3

[关键词]非理性 服装消费 冲动消费 符号象征 动因

消费行为,不单纯是一种个体的、纯粹的理性的经济行为,更是一种嵌入于各种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行动,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互动的过程,由此,消费行为这种经济学现象中折射的社会学的思考也就油然而生。

从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传统消费情况来看,女性服装消费远远比男装消费活跃,市场也更为广阔,尤其是年轻女性,在她们的审美观念日渐成熟,社会角色越发突出时,服装消费成为她们自我标志和认可的一种特有方式。女性向来被看成是感性的、情绪化的,而众多对于女性消费行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论断。据统计,有高达93.5%的18岁~25 岁的女性都有过各种各样的冲动消费行为,冲动消费的金额占到了女性消费总支出的20%之多。而在这些消费换来的又大多是生活非必需品以及搁置不用的物品。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对这一现象,下面的分析会让我们看到这种消费下潜在的动因。

一、“马赫卢普夫人的衣橱”

但凡每个成年女性,衣橱总是满满的,但是当需要出门的时候,却总也找不到合适的衣服,经济学家马赫卢普把这种现象总结为“马赫卢普夫人的衣橱”,他把这一现象运用到国家外汇储备管理中常见求多的情结,而这里的表述则是女性在服装上也有求多求新求变的情结。这样的情结导致的消费,却是一种冲动的,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这样的消费是否有悖于“理性人”的选择,需要从女性消费者的消费目标与心理进行分析。

首先,从女性的消费目标看,他们多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女性对服装的偏好,在经济学上体现的是效用的概念,效用是对消费者从一组物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和幸福程度的抽象衡量。在收入预算约束的条件下,女性在各种消费组合中,往往衣服的消费占据比例大于其他消费。在消费方式上,女性在服装上的消费表现出的是非理性,在其他物品上的消费则是能减则减,在心里偏好的驱使下,往往在购买衣服上表现出的是不计成本,这种消费观归结为是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

其次,服装消费对于女性而言具有时间效应。同样的商品即期消费较未来消费会带给消费者最大的满足。时间对于女性来说,具有不可复制性。对服装的消费随着年龄的衰老会逐渐呈现出效用递减的趋势。女性在某一阶段对衣服的消费呈现出不同的需求,是与女性的年龄有关,女性在青年和中年时期,是她一生最好的时期,他们对服装的消费最为旺盛,当他们进入老年后,随着淡出社会,他们对服装的需求也会逐渐减弱。所以,时间对于女性来说,具有特定的效应。

再次,女为悦己者容。服装对于每个女性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女性在服装上的投入说白了叶世为了赢得更多的悦己者,这里指的是一种正常的心里需求。追求这种心理上的快乐,这时,消费的主要作用是展示性与竞争性的。

我们知道消费者的消费时受收入的预算约束的,收入增加的时候,预算约束由此扩大,对消费者产生的直接影响是高档物品的增加,而低档物品减少。这也就是现实中,收入之间的差异仅仅造成消费者对商品档次间的差距,但是丝毫不会影响女性购买服装的欲望,也不会减少女性在服装上选择的偏好。因此,非理性的消费时刻伴随着女性消费者。

二、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分析

西方学术界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有许多人分析消费行为的问题。非理性消费行为包括谨慎型消费行为、枯竭型消费行为和畸形结构型消费行为。其中,枯竭型消费行为对女性消费行为中的非理,做出了理论分析。枯竭型消费行为指消费支出接近甚至超过自己收入的消费决策。引起枯竭型消费行为因素包括: (1)攀比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实质就是为了不让别人瞧不起,明显超过了现期收入或预期收入约束。出于满足攀比心理需要,采取了高消费行为。(2)虚荣消费心理。虽然部分消费者不具备消费某些商品的收入条件,但仍然有消费上述商品的强烈愿望,动机就是为了获取虚假高身份与高地位评价。上述消费者不注重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而是片面追求商品附带身份与地位信号。虚荣消费心理使部分消费者丧失了经济理性,高消费或高负债消费特点就明显了。(3)参照群体消费心理。部分消费者受周围消费模式影响,不得不模仿他们消费方式,否则,会被认为消费不符合潮流,会遭受周围人的嘲弄。参照性群体影响力极大,非理性消费者对其模仿严重。

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理论为女性的冲动消费的分析做出了一定的理论铺垫,从而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虽然枯竭型的消费的定义对消费支出有某种限定,然而引起这种行为的原因却是最终引起女性冲动消费的最好解释。

三、女性非理性消费的心理因素分析

非理性的消费用日常生活中容易理解的词汇替代便是“冲动消费”。消费经济学在研究消费心理时,将人们的消费动机分为生理性消费动机和心理性消费动机,而在心理性消费动机中又包括情绪动机、情感动机、理智动机和惠顾动机。女性的冲动性消费正是源于情绪动机的支配。这种冲动消费,有人把它定义为没有一定指向的盲目采购行为,多为非计划性的临时购买行为。女性在极度兴奋或是极度郁闷的状态下,购物欲望会变得特别强烈,在这种极端情绪状态下,无论心情好坏,购物都是女性最好的排遣方式;另外由于女性容易受外界影响的特质也决定了在集体购物中,女性很容易实施冲动性消费行为。但是女性自身的特性并不是造成她们冲动消费的本质上的原因,女性的冲动消费是社会和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女性无论从先天体能或体质上来说都弱于男性,因此她们对于外界环境变化十分敏感。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使得大多数女性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对于安全和爱的需求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所以很多女性把购物作为获得安全感的最简捷的途径。

其次,由于性别和社会角色的影响,女性往往被赋予情感和精神支持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赚钱,女人花钱”等信条变得天经地义,女性日益成为家庭的主要购买者,他们掌握着家庭的70%以上的开支,家庭用品的购物几乎由女性一手包办。家庭和社会角色的期待让女人对购物的热衷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而另一方面,传统的勤俭持家的观念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女性对购物的狂热,因此这也造成女人容易冲动消费的潜在因素。

同时,当前社会中主流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氛围,对女性的消费行为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个越来越强调外在感观的社会,人们的审美取向也越来越倾向于“外在决定论”,大众把美服、彩妆看作是现代女性的标志。而这种环境也改变着女性们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和定位。女性把服装、饰物、化妆、美容等等看作是划分女人中阶层的标准,并认同那些与自己有相似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人群。有人将这种现象总结为女性购买行为的象征性消费。通过消费来表达一些关于自身地位和身份的信息,同时也在购买物品的同时购买了物品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正是这种象征性消费承担着女性之间交流的媒介作用。

四、非理性消费的社会学动因

社会学家索斯特恩·凡勃伦在20 世纪初提出了“炫耀性消费”的概念,认为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他提出的实际上是我们现在说的符号消费的观点,作为符号的消费对于彰显与维系个人及其阶层社会地位的社会功能。之后布迪厄进一步把象征性消费的内涵扩大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地位不仅是经济资本决定的,而且也是由文化资本决定的。所谓文化资本,主要是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艺术的修养水平。人们的社会地位既包括经济资本,也包括文化资本,区分这两种资本不仅仅通过财产和物质消费能力,而且也通过象征消费能力和品味来体现。因此品牌的“图腾”效应就构成了女人消费行为的重要的一部分,并通过对品牌的差异性消费来确定阶层的界限。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很多女人会在冲动性消费中都会购置一些自己平时不敢触及的名牌服饰和化妆品。虽然凡勃伦定义的“炫耀性消费”是限制于上层阶级中的,但是放在现在的社会中它存在于任何阶层,任何阶层中都存在炫耀性消费者和保守性消费者之分。人向上层阶层流动的社会欲望支配着低下阶层企图通过炫耀性消费将自己与其他阶层成员分开,并以此获得更高一级阶层的身份认同。这里我们可以借用齐美尔的思想,他认为人们对时尚参与的巨大热情,源于其对社会地位的诉求——求同于社会上层,求异于社会下层。这里他认为追求这一目标的主要是中产阶级。社会学的地位标志派对消费的观点包括:人们怎样通过标志(个人格调、服装、装饰、财产)而不是语言来表现他们的个性;大多数人慢慢开始担心他人怎样看待自己和自己的社会地位。正因为这样,人们倾向于购买象征他们沿着社会阶梯向上攀登的物品。我们一定还记得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女主人公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心理,去借别人的一条项链去出席一个晚会,结果不慎把项链丢失,她倾其一生劳累去偿还购买项链造成的债务,为了一时的炫耀而付出了一生的幸福生活。

法国的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价值属性,那就是符号价值。一件商品,它所具有的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就是它的符号价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够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越是能够将消费者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高。这种重视商品所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的消费行为,就叫做符号消费。借助上面的理论,我们可以把这种诉求理解为女性冲动性消费的潜在需求——通过购置品牌,同时购置阶层符号,购置象征社会地位和文化方式的消费标志,以获得生活的安全感,改变社会对自身的传统定位,并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或是形象上的向上的阶级流动,获得阶级内部的认同。正因为如此,盛行于世的假冒品牌为何经久不衰,这正是那些商家迎合一些收入低下而又有着强烈的炫耀心理的女性的需求。

女性在消费行为中对服装的偏好,成为商家永远的赢利点,商家只要满足女性球心求异的需求,即使价格离奇,也会有消费者。这个时候,价格往往失去了应有的弹性,这就是女性非理性消费带来的结果。而对其中潜在的动因,无疑是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碰撞与结合。

参考文献:

[1]文启湘主编.消费经济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周长城主编.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刘飞.炫耀性消费——凡勃伦与布迪厄之比较.消费经济.2005.(3).

[4]岑丽阳.女性消费行为探微.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1).

女性消费论文范文4

【关键词】消费社会 女色消费 女性主义

一、消费社会的时代背景

1987年,美国摄影家巴巴拉・克鲁拉拍摄的作品《无题》,一只手大拇指和食指轻扣着一张信用卡,上面写着口号:“我买,故我在。”这一对笛卡儿“我思,故我在”宣言的戏剧性颠覆,张扬着一个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在这样的时代里,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再是人们购买使用商品的终极目的,我们在消耗物质的同时更加看重的是对于商品所承载的符号和意义的消费。

大众传媒在现代消费社会的形成和建立过程中的作用功不可没,而电视广告是大众传媒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它娴熟地运用声、光、影、音等广告符号传播着消费时代的社会价值和文化理念,创造着无限丰富的意义和符号信息,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和观念,为芸芸众生创造着理想的生活愿景。不知不觉间消费文化借着电视广告的包装将

它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

二、电视广告中的女色消费

1、女色消费及其历史与现状

“女色”,即女子的美色,在有些场合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女性。所谓“女色消费”就是把女人或称女性的美色当作消费的对象。在本文讨论的“女色消费”,即在现代的电视广告中频频出现的将女性和各式各类的商品拼贴在一起,将商品和女人的美丽、贤淑、性感、可爱等形象捆绑在一起,在兜售商品的同时也在贩卖女性的姿色这一现象。

“女色消费”现象并非今人创造,追溯古今中外的绘画史,“女色消费”的先例古已有之,并且长盛不衰。西方绘画 《维纳斯的诞生》《苏珊娜出浴》等名作都是以女性的为欣赏对象,在中国则有“四大美女”。当然在古代,由于受技术水品和财富的限制,对于女色的消费还仅限于王公贵族有权有势的少数人,而在今天这个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广告产业批量的生产复制着数以千万计的影像信息,使得对于女色的消费已经变得日常化、生活化和国际化,而电视广告由于其受众面广、传播迅速等特点,对这一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

2、电视广告中的女性身体

如今充斥着电视屏幕的广告大都是以女性为主的广告形象也是人们有目共睹,关于“广告=商品+女人”这一句话,估计今天没有人会感到陌生或是质疑。本文将广告中出现的女性统称为广告女郎。

如果用一些词来形容广告女郎的主要特点,那么,漂亮无疑是她们最大的共性。她们或甜美、或冷艳、或大方、或妖娆、或干练、或温顺、或优雅……风情万种是她们的总汇。有时候她们以完整的身体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是,大多数时候她们是被肢解的,是拼凑的结合。我们试着从记忆中抽取广告中女性身体片断,飘逸的长发,性感娇艳的红唇,娇嫩无瑕的肌肤,修长柔滑的腿部,纤细舞动的水蛇腰,丰满娇挺的……这就是女性,她们拼贴而起的景观代表着广告描述的现代女性!

那么,为什么广告女郎基本上都是人们定义的各种“美女”呢?作为制造商和广告制作人他们对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了如指掌。

对于女人,美丽是她们毕生追求的,“女人,越当越美丽”、“你本来就很美,自然堂。”这些极富意义感的语言将护肤品与肌肤柔滑细腻的广告女郎联系在一起,给女人们营造了一种直接的幻觉:拥有它(护肤品)就拥有了和广告女郎一样细腻柔滑的肌肤。

广告女郎手指轻拂过红唇,扭动着身体的曲线,摄影机顺着女性身体有节奏地移、推、拉、聚焦,不正像一只手在女性的肌肤上抚摸吗?对于男人,正是通过观看欣赏这些带有性意味的画面和性感的动作,来满足着内心的欲望。

三、女性主义的解读

虽然经过西方社会女权运动的洗礼,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女性在政治生活上争得了平等的权力,在经济地位上更加独立,但是根植于文化土壤里不平等的性别角色观念并未消除,总的来说女性作为一个群体仍然居于从属地位,常常被男性视为性对象。这种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呈现在现代商业广告中,便是女性身体与商品的结合,女性身体被等同于商品,成为对象化的存在物,成为有待于被欣赏被购买被消费的客体。当我们以女性主义的批判视角观照电视广告中的女色消费这一现象时,会发现电视广告的这种趋势对和谐、平等、健康的两性关系的建立产生了消极影响。以下我们将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电视广告中女色消费的存在本身就是男性主导的社会文化的体现

在电视广告中,广告主和制作人为了刺激受众感官以引发其购买欲望,女性常被暗示为性对象。据调查,在电视广告中,女孩比男孩少12个百分点,中老年女性比男性少13个百分点,而青年女性却比男性高达21个百分点。[1]这暗示女性年轻更有价值。她们漂亮,肌肤娇嫩,纤纤的玉手、修长的、高耸的胸部、性的目光,甚至腹部、臀部、乳窝、腰肢、肚脐,常常被镜头特写或定格。凡此种种,均显示出:男性是进行性欣赏、把玩的主体,女性则沦为女色消费的指向物。

女性美容的目的,主要是为男人,所以某洗发水的广告让刘德华宣称:“我的梦中情人,应该有一头乌黑靓丽的头发”;所以某面膜广告让男子抚摸着女性的下巴说:“好滑啊!”;所以某摩丝广告让男人回头专注地看两个女孩而碰在电线杆上……这样,女性的创造力、丰富个性、多彩美丽、潜在才能等都被抽去了,只剩下外表来由男人决定是否有价值。

由于社会文化所造就的女性主体地位的丧失,她的修饰意向和审美兴趣也要受男性支配,这是女子依附地位的表现,所谓“女为悦己者容”,“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正如尼采所说:“男性为自己创造了女性的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创造了自己。”被男人称颂备至的女性美都局限在容貌、形体上。而男性正是以赏玩女性的痛苦作为享乐之妙趣。正如刘臣才所说:“一部女性美的历史,实质上不过是我国历代统治者,尤其是最高统治者遴选、霸占、掠夺、玩弄、践踏女性美的历史,是中华美女的血泪史。”[2]

“集体无意识”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荣格提出来的。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心理积淀在现代人潜意识深处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现代人的心理活动。从个体出生的那一天起,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就给每个人的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3]延绵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的角色定型,在代代男女头脑中陈陈相因,习非为是,逐渐成为积淀在民族心理深处的“集体无意识”,成为弥漫于民族生活中间的“文化氛围”。

“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4]

目前,社会学界普遍认可的社会性别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气质和性别角色,及与此相关的男女在经济、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和机会的差异。它是对男强女弱的生理决定论的最有力的反驳。从这一理论出发,显然电视广告中存在的大量的带有女色消费性质的信息不但反映而且强化着因袭了几千年之久的男性主导的社会性别观念,这种现象对建立平等健康的现代两性观念极为不利。

2、自恋与自我规训的悖论:对男性主导的社会文化的无意识依顺

电视广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广告女郎们用光鲜的外表为现实中的女性塑造了美丽的标准模型,这些广告影像不动声色地撩起女人们对美丽与成功的乌托邦式的无限欲望。

在广告女郎们的笼罩之下,都市女性的行为产生了自身的矛盾,一方面她们毫不吝惜地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买高档化妆品、穿名牌服饰、练瑜伽、做SPA,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宠爱的对象,对自己身体的每一个细节都倍加呵护,一切都向商业广告为她们营造和设定的美丽目标看齐。另一方面,女人们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不满,数以万计的女性认为自己的身体有缺陷,处在对自己身体的集体焦虑当中。社会上种种身体规训现象层出不穷:自虐性的节食减肥、潜藏着危险的整容手术、美容护肤、拉皮、染发、卷发、拉发,女性试图控制自己的身体。有人戏言:这是一场身体的革命,而革命的对象恰恰是女性身体本身。[5]只是革命主体和革命对象指向的是一个共同体,控制和规训身体被等同于善待自己的身体,这是一个女性的悖论!

就这样,女性在电视广告所树立的“美丽标本”的规范下,屈服于男性的权力,因为只有得到男性的欣赏与注视,吸引了他们的眼球,自己的辛勤与牺牲才有了终极的意义。女性以自己身体的悖论依顺着男性主导的社会文化。

四、小结

无论如何,电视广告中存在女色消费的现象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电视广告是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形式,大众传媒不仅担负着传播信息的职能,传播和构建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也是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电视广告在完成传播商品信息的同时,应该时刻注意广告内容及其表现方式,广告制作者应该开阔视野,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多制作创意精妙、艺术性强、观赏价值高,文化品位高的好作品。为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为构建和谐平等的两性关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梁旭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妇女发展状况研究[J].理论学刊,1999.2

[2]选美史[J].妇女研究论丛,98, (2):59

[3]转引自大众传播心理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82

[4]谭兢常,信春鹰主编,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95,8第一版,145

女性消费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体育商品,重庆市,女性,消费渠道,调查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意识习惯的显著变化,以及我国体育产业的兴旺发达,体育消费领域正不断地得到了发展和开拓。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直辖市及城乡统筹试验区,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体育消费市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重庆市大多数女性的消费水平较以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据统计,九成的都市女性掌握家庭财权,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女性的实际购买力,同样,女性体育商品消费额也日趋增加,她们将成为体育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重庆女性爱美、爱穿、爱运动,具有引领前沿消费、时尚消费等特点。从女性体育商品消费的各种渠道来检验现有体育商品销售的商家在重庆的销售渠道是否得到女性消费者的认同,这无疑给商家制定销售渠道和销售策略提供了良好的建议。至使他们进一步优化的体育商品销售渠道,从而把握好女性消费市场,最大限度的满足女性消费者购买的需要。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调查主要针对的是重庆市渝中区、沙平坝区、江北区、九龙坡区和南岸区五个区20~50岁年龄段的女性,包括白领、教师、企事业单位、学生、服务业、个体等,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文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如《体育经济学》、女性体育消费行为等权威书刊。

1.2.2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62份回收率96.2%,有效问卷948份,占收回问卷的98.5%。

1.2.3随机访谈法:2006年9月在各区步行街和广场随机拦访121名女性。其职业、年龄学历、收入如下表1、2、3、4:(单位:人)

表1职业分类表

公司白领

教师

企事业单位

学生

服务业

个体

其它

582

46

110

41

117

女性消费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从促进河南省体育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河南省郑州、开封等13座城市的部分职业女性进行了调查,对她们的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结构以及影响其体育消费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职业女性的总体体育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实物性体育消费仍占主要地位。影响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有经济、观念等,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消费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的比重日趋提高。目前,研究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现状,探讨居民体育消费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寻求促进居民体育消费合理发展的策略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我国,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女性体育消费已经成为我国体育消费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女性的体育消费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消费的整体发展。而河南省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省女性的体育消费状况将直接反映和影响我国女性体育消费乃至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作为职业女性,她们承担着职业与家庭的双重负担,“社会人”与“家庭人”之间的双重责任,是我国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而且职业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也日渐显著。因此,关注河南省职业女性的体育消费水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课题选择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新乡市、商丘市、平顶山市、洛阳市、信阳市等13座城市的部分事业单位在职女性为主要研究对象,课题中所指“职业女性”主要是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银行职员、教师、医生等,也包括部分非事业单位的职业女性。2o08年7月课题组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27份,有效问卷824份,有效回收率82.4%。

2.1.1调查对象年龄状况

在被调查的824位职业女性中,年龄在20—30岁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7.4%,30—40岁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8.8%,40岁以上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3.8%。

2.1.2调查对象工龄状况

工龄在1~3年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3.5%,工龄在3—7年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3.5%,工龄在7年以上的占调查总人数的52.9%。

2.1.3调查对象婚姻状况

未婚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2.6%,已婚的占调查总人数的71.1%,离异的占调查总人数的6.3%。

2.1.4调查对象家庭月收入状况

家庭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4.7%,家庭收入1000~2o00元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3.9%,家庭收人20o0—3ooo元的占调查总人数的15.o%,家庭收入30o0元以上的占调查总人数的6.3%。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以及郑州大学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的检索,查阅近几年国内的相关资料,以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及背景知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选用自编《体育消费水平调查问卷》,涉及体育参与兴趣及习惯、体育消费态度、消费方式、消费水平等几个方面。

2.2.3专家问卷法

运用专家问卷法(特尔菲法)对自编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结果8位专家中有87.5%的专家认为此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因此,可认为本次调查具有较好的效度。

2.2.4数据统计法

对自编《体育消费水平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职业女性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及习惯

职业女性对体育参与的兴趣和习惯会直接的影响其体育消费的态度和行为。在调查的职业女性中,有56.6%的人表示在学校时就对体育感兴趣,仅有22.1%的人表示对体育不感兴趣,也有21.3%的人表示无所谓;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职业女性却仅占调查总人数的26.5%,有73.5%的人表示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也反应出了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也为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3.2职业女性改善自身健康状况的途径

在调查职业女性用何种方式来维护和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时,57.3%的人选择了参与体育锻炼,40.3%的人选择了加强饮食和营养,l8.2%的人选择了保障充足的休养,也有12.6%的人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大多数的职业女性选择了体育锻炼来维护和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这样可能会促进她们的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

3.3职业女性锻炼场所的选择

公园和道路旁是职业女性首选的运动场所,占调查总数的35.4%;其次分别是免费的体育场馆(30.8%)、收费的健身房或俱乐部(25.o%)、家中(25.o%)、单位(7.8%)。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区内大多都拥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公园,为居民的健身娱乐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场所,这可能也是公园成为职业女性首选的运动场所的主要原因之一。选择在家中进行体育锻炼的职业女性中,多数是地处经济相对较差的地区和城郊。由此可见,大多数职业女性首选的锻炼场所多为一些免费的或?肖费较低的运动场所,从一个侧面也可以反应出河南省职业女性体育}肖费水平还比较落后。

3.4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状况

3.4.1职业女性体育?肖费态度

由图l可见,有41.o%的职业女性对“在体育方面花钱即花钱买健康”的观点表示完全值得,36.7%的职业女性表示基本值得,10.2%的职业女性表示不太值得,只有3.9%的职业女性认为不值得,也有8.3%的职业女性不表态。由此可见,大多数的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的态度是积极的。

3.4.2职业女性体育消费水平现状

由图2和表1可见,有216人每年体育健身消费为零,占调查总数的26.2%,18.9%的职业女性每年用于体育方面的费用仅为10—50元,17.5%的职业女性每年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为50~l00元,8.7%的职业女性每年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为lo0~20o元,10.7%的职业女性每年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为2oo~5oo元,也有18.0%的职业女性每年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为500元以上。从具体消费来看,她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是长年坚持健美操训练的,每月有相对固定的支出,另外一部分人是用于买运动器械或服装,也有的用于实地观看体育比赛或订阅体育书刊资料。从地区差异来看,郑州市的职业女性的健身消费高于其它的地区,她们舍得花钱、舍得花时间的体育消费态度,一方面与其文化程度和收入较高,从而形成的积极的生活方式有关,同时也与郑州市在全国范围内属典型的消费城市有关。

3.4.3影响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的因素

在与近50位职业女性的访谈过程中和调查问卷中,多数职业女性认为制约其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为闲暇时间、经济条件、自身体育价值观、体育场馆质量等因素。在调查的职业女性中,有51.2%的职业女性认为影响其体育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为“没有闲暇时间”,其中大多数是已婚的职业女性,这可能是由于她们承担着职业与家庭的双重负担,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使她们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投人到体育锻炼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女性认为自己正处于创业阶段或事业的起步阶段,因此认为经济条件是影响其体育消费的又一重要因素;“对体育没有兴趣”也是影响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健身意识片面

在调查中发现,河南省职业女性中还存在许多消极的体育健身观念,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现状没有预想的情况乐观,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体育参与没有兴趣,选择加强饮食和营养等方式加强和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可见,河南省职业女性在体育健身的观念意识方面,总体还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这样的观念意识影响下,很容易使健身活动缺乏持续性和终身性,这也可能是导致河南省职业女性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的直接原因之一。

4.1.2体育消费态度良好,但体育消费水平不高,呈现地区差异性

河南省职业女性中,绝大多数体育消费态度良好,但与此同时体育消费的水平却不高,26.2%的职业女性每年的体育消费为“零”,只有18.0%的职业女性每年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为500元以上。在体育消费水平方面,河南省职业女性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的职业女性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郑州市职业女性的体育消费水平在整个13地市中有明显的优势。

4.2建议·

4.21加强学校体育教育

在学校重视对女生各种运动项目技能的培育,用可持续性发展的眼光来看,对今后河南省职业女性参与体育健身的丰富性和持久性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注意考虑各地区的地理和人文特色,多进行一些传统项目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河南省职业女性的体育消费水平。

4.2.2加强正确健身观念和终身体育的宣传

体育宣传部门、各种体育传媒和社会都应该重视对职业女性正确健身观念的引导和宣传,调动多种有利因素,强调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牢固树立以生物、心理和社会适应为基础的健康观和终身体育观。

4.2.3转变体育消费态度,提高体育消费水平

转变消极的体育消费态度,使更多的职业女性认识到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真正涵义,随着体育消费态度的改善,再加之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职业女性体育消费水平就会随之又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