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发言稿范例6篇

差生发言稿

差生发言稿范文1

主题词:编辑出版 校对功能 校异同 校是非

 

一、校正的简述

我国的图书编校工作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可查的,是在距今2800多年的西周王时代。校正,古代称为“校勘”或者“校雠”,它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重要工序,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后防线。

二、书稿中出现的错误

在书稿中出现的错误,可分为“无心之误”及“有心之误”。现代史学家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一书中指出:“余以元本及诸本校补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三千余条,其间无心之误半,有心之误亦半。”据此,可得知:“无心之误”是指作者、编者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其错误明显,易被发现;“有心之误”是指作者、编者错写或校正者、编辑主观臆断造成的错误,不明显,似是而非或者有争议,不易被发现。

三、校正在书稿中的功能以及实际中的运用

针对书稿中出现的以上两类错误,校雠学界的专家提出校正的两个基本功能:校异同和校是非。最先由清代校雠家段玉裁提出。什么是校异同?段玉裁说:“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什么是校是非?段玉裁说:“定本子之是非。”“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何谓底本?著书者稿本是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是也。”

由此可见,“校异同”针对的是文字材料中的“无心之误”,解决的方法是将不同抄本或刻本加以对照,找到他们的相异之处,“择善而从之”。而“校是非”针对的是不容易发现的“有心之误”,主要是指原稿本身的错误和编校者漏改或改不误为误的。

    传统校正是指19世纪末期铅字排版时代的校正,现代校正是指20世纪90年代时期电子排版时代的校正。在铅字排版时代,作者把纸质稿件交给出版社,编辑加工整理后,交印刷厂排版,编校工作者将印厂打出的样稿同原稿对照,依照原稿修改样稿,保证将原稿准确无误地转换成印刷稿件及其在出版过程中不被损害、破坏。此时校对的基本功能是“校异同”,校正工作者主要采取对校法(折校、点校、读校),准确地再现原稿,以原稿为唯一依据(或标准)来核对校样,分辨二者的异同:同则不改,异则以原稿为准对校样订正。校样与原稿相异,是图文排版过程中出现差错而造成的。原稿与校样的异同,包括语言文字、版面格式、思想内容方面等的异同。通过校异同功能的发挥,将校样与原稿对照,发现校样与原稿不一样的地方,按照原稿的样子修改校样,消灭排版过程中产生的差错,将校样与原稿之间的差异转换为相同,使得校样与原稿一模一样,就使出版物质量有了基本的保证,所以校异同又称作“机械校”“死校”。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普及、深化、提高,电脑排版制片逐渐取代了铅字排版,作者交给编辑的是磁盘,编辑在磁盘打印稿上加工,排版人员在磁盘稿上修改再进行版式转换,打印出来校样。校样上可能出现的差错有:作者录入和写作时产生的差错、编辑错改、排版人员修改磁盘稿时的错改漏改、版式转换过程可能发生的内容丢失和错乱。这些错误除了后两类错误可以用核红、对校方法发现外,其余均以是非形式存在于校样。校对工作人员实际上是在没有原稿的情况下进行校对,通过是非判断发现差错。校对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凸显了,这成为现代校对的基本特征。这时,“校是非”成为校对的主要功能,校对者不能只对原稿负责,而是要发现原稿本身的错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正,使得稿件达到出版要求。此时,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校对方法,同时凭借自己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广博的知识积累、相当的思想政治水平并且借助其他权威资料来判断原稿中的是非,确认其“是”就通过,确认其“非”就提出质疑,请编辑解决。所以,校是非又称作“活校”,是一种层次更高、难度更大的校对功能。现代校对的校是非功能,有五方面的任务:(1)发现、改正常见错别字;(2)发现、改正违反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量和单位等使用的国家规范标准的错误;(3)发现、改正违反语法规则、逻辑规律的错误;(4)发现、改正事实性、知识性和政治性的错误;(5)做好版面格式规范统一的工作。总之,凡是非录排造成的、用机械比照发现不了的差错,都属于“校是非”的范畴。目前,出版社大多使用黑马校对软件配合人工进行校是非的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在校对工作中,改正原稿错漏时要保持作者的创作思路,尊重作者的写作风格,将编辑的工作加以完善。只有既校异同,又校是非,才能将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从而使书稿具备印刷出版的条件。做好校对工作,既是每个校对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出版界提高图书质量,服务好读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校异同和校是非是校对工作中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两大环节。前者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完善,二者共同服务于作品,服务于读者,相辅相成,统一于校对整体工作之中。为了提高图书质量,作为一名称职的校对人员,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把错误找出来并请编辑进行修正。

四、结束语

其实,校异同与校是非本质上都是文字编辑工作,二者往往是同时进行的,相互间具有渗透融合性。校对工作在客观上监督检查了作者、编辑、排版人员的各项工作,不能只对原稿负责,而是应成为编辑工作的延续,努力协助编辑把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所以,校对工作者应该本着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的精神,认真校好每篇稿件,这样才不辜负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读者对我们的希望,从而尽量将所有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以此保证出版物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段玉裁:《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

【2】陈垣:校勘学释例 中华书局 2004

【3】叶德辉:藏书十约·校勘

【4】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 2004

【5】孙旭明:校对的学问 浙江教育出版社

差生发言稿范文2

一、爱伦・坡与《瓶中手稿》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的杰出作家,被认为是美国浪漫主义的先锋,他的文学创作融入了许多悬疑、惊恐的元素,被公认为推理小说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第一位受到大众关注,并且仅仅以文学作为满足生存需求的作家,因此他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到经济的困境以及人生的漩涡之中。事实上,在爱伦・坡很小的时候就面临了双亲纷纷离世的悲惨经历,于是他就被艾伦夫妇收养,但是从始至终都没有被正式收养。爱伦・坡步入军职以后就离开了养父母,并在1821年的时候通过自费出版了他文学生涯中的处女作《帖木尔》,自此以后,他也开启了文学的道路,全身心地投入到散文的创作中,数年间在不同的杂志中谋求一份职业。丰富而又坎坷的人生经历逐渐形成了他富有独特性的写作风格,也成就了他在美国文坛中的中坚地位。

爱伦・坡的科幻小说《瓶中手稿》于1833年完成创作,曾经获得了征文一等奖,并拿到了50美元的奖励。及至1840年的时候,爱伦・坡就把这部短篇小说纳入到《怪异故事集》得以出版。故事的时间背景发生在18世纪,并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当时的“我”踏上了远离亲朋好友而独自在异国漂泊的道路,在多年后的一天,“我”登上了一艘航船,但在途中却遭遇了剧烈的风暴袭击,船上的人几乎都遭遇了不幸,唯独只剩下“我”和一个瑞典的老人。船只顺着大海向南方靠近。在航道上“我”又遇到另外一艘十分诡异的船只,“我”被大海抛向了这艘船。这艘船也是朝着南方航行,船上都是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但他们几乎都不理睬“我”,大船在暴风雨的冲刷下飘摇前进,并驶向了南极,最后连同“我”一起沉入到南极的深海里。

二、爱伦・坡《瓶中手稿》的翻译风格

我国翻译学者纷纷对爱伦・坡《瓶中手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析,并翻译了诸多不同版本的中文译文,本文选取了四个不同时期的翻译者的版本进行解读,并进一步分析译文与爱伦・坡原著风格的异同。在翻译《瓶中手稿》时,翻译者应保持谨慎和严谨的态度,尽管词语在含义上并没有很大的出入,但是将其放置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产生一些差异或者感情偏差,这就要求翻译者根据《瓶中手稿》中涉及的不同语境来选择不同的释义,并在目的语中采用恰当的词汇进行转换。另外,在语义完全符合原文的基础上,翻译者还应致力于还原爱伦・坡的语言风格,尽可能地为读者呈现最为地道和真实的小说故事。

(一)运用句法知识,展现《瓶中手稿》严谨的语言风格

汉英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两者所涉及的语法也存在差异,相对来说,英语的语法要更为严谨。在英语的句子结构中,主语和谓语是两个必不可少的成分,但在汉语中则可以出现没有主语的句子。对于此,翻译者在翻译爱伦・坡的《瓶中手稿》时,要恰当地采用句法知识,这样有利于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性,不仅能有效地避免误译情况的发生,还能让读者真正了解爱伦・坡的语言特色和写作风格。例如在《瓶中手稿》中有一句话为“I’ve just left the deck,where I find it impossible tomaintain a footing,although the crew seem to experiencelittle inconvenience”从句子结构来分析,这句话的基本结构是由主句+让步状语从句构成的,在主句“I’ve just left the deck”中,由“deck”充当先行词,并在后面携带了一个由副词where构成的定语从句,于是原文中的这个句子结构就显得很明了了,在where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although the crew seem to experi-ence little inconvenience”中,很显然“the crew”作为从句中的主语,“seem to experience”是谓语成分,而后面连接的是宾语,整个从句就形成了一个简单的主谓宾的结构,但都没有与主句中的“I”发生联系,所以在翻译这句话时就要特别注意句子的所属成分。在《瓶中手稿》的翻译版本中,笔者选取了1993年丁放鸣以及2004年曾艳兵的译文,经过对比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曾艳兵的翻译文本存在误译,而错误之处则在于这个句子中的主句主语以及从句主语的判断,曾艳兵把让步状语从句中的主语与“I”等同起来,正确的应该是丁放鸣翻译的,把“水手们”作为从句中的主语。曾艳兵的译文与原著产生差异就是因为缺乏严谨的态度,没有对《瓶中手稿》进行严谨的探析和挖掘,从而误解了爱伦・坡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根据语境选择词义,凸显《瓶中手稿》地道的语言风格

文学作品的翻译必然不能脱离辞典,但是如果把辞典中的释义完全运用到《瓶中手稿》的翻译中,则不能体现出爱伦・坡富有深意的语言魅力,这样就必然无法译出高质量的文本。顾伟勤等人对《瓶中手稿》中的英文句子翻译产生了稍微的差异,“Heredi-tary wealth afforded me an education of no-common order,and a contemplative turn of mind enabled me to methodizethe stores which early study very diligently garnered up”在这一句话中,曹明伦等人的译文出入集中在“hered-itary”一词的理解上,根据辞典中的意思,这个词汇确实有“世袭的”的含义,但如果要对其进行追根究底就很容易歪曲原著中爱伦・坡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在西方社会中,“hereditary”一词常用于代指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其中曾艳兵、顾伟勤等人都沿用了这个词汇本身的意思,仍然译为“世袭的”,于是这个句子前半部分“Hereditary wealth afforded me an educa-tion of no-common order”就被译为“世袭财产供我接受了不同寻常的教育”。但是按照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要让目的语读者真切地理解爱伦・坡的语言艺术,就应该以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为基准,着重分析《瓶中手稿》的语境可以得知,1993年丁放鸣的翻译文本更加切合爱伦・坡的写作风格,他把“hereditary”译为“仰仗的”,从而这个部分的句意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译为“仰仗祖传的家财,我接受了非同一般的教育”。另外,在“garnered up”的翻译上也各有差异,这一个词组在英语中的意思是“分门别类”,但在翻译《瓶中手稿》时,按照汉语中的翻译习惯应该把“知识”这一抽象化的概念译为“归纳整理”,而在2000年曹明伦的翻译中却仍然把“知识”译为“分门别类”,这是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

(三)打破句子的束缚,体现《瓶中手稿》简短的语言风格

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子的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英语都是长句子,基本上都是由五六十个字母组成一个句子;而汉语则较多采用短句,并且每一个句子成分的逻辑关系并不紧密,所以在翻译《瓶中手稿》时,翻译者应勇于突破原句中冗长的句子结构,并尽可能地把长句拆分为几个短句,有的时候需要着重考虑到爱伦・坡在创作时的主观意图,对句子进行重新构建,从而把《瓶中手稿》中包含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一一展现出来。例如在《瓶中手稿》中,有一段话是对故事中的主人公“我”在航船中所遇到的困境进行了描写,当时的航船受到了暴风雨的侵袭,狂烈的飓风让“我”感到非常害怕,几乎整整五天,船上的所有人都是依靠少量的砂糖来维持生命。原文中的句子为“For five entire days andnights during which our only subsistence was a smallquantity of jaggier,procured with great difficulty from thetorecasfle the hulk flew at a rate detying computation,before rapidly succeeding flaws of wind,which,without e-qualing the first violence of the Simoom,were still more ter-rifle than any tempest I had before encountered”翻译者在着手对文本进行翻译时,就应该分析出整个句子的结构和所要表达的意思,而要恰当地翻译出与《瓶中手稿》相符的语言风格,就要对原句进行拆分,把英语中的长句划分为多个简单的短句,以此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需求。其中以2001年顾伟勤的译文来分析,他在句子意涵的表达上实现了相互呼应,把“整整五个日日夜夜”与“在这五天里”实现了语义上的对等,不仅把短句的意思表达清楚了,还多次强调了“五个”,从而说明爱伦・坡对主人公所遭遇的灾难表示出焦虑、惊恐的意思,而读者也能从字里行间中解读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而2004年曾艳兵版本对这一处的翻译却没有注意到意思的明确性,他直接把这一处译成了一个长的汉语句子,句子中必然就会产生很长的定语,所以在实际的翻译中需要借助一些解释性的标记来进一步的说明。

差生发言稿范文3

一、谈话引题:

在重大节日来临时,在庆祝某项活动时,会有一些教学代表或学生代表发言,这时候就要写发言稿。那发言稿怎么写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明确发言稿特点

1.老师带来一份教师节到来时学生代表的发言稿,请同学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这庆份祝教师节的发言稿先向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再向老师表明自己的感激之情等,最后再一次祝福。发言稿的语言热情洋溢,情感真挚。

3.讨论:那要是写竞选干部的发言稿,应该写什么内容,怎么写呢?

学生交流得出: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如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

4.写过发言稿或读过发言稿的同学讲一讲,你们写过或读过什么发言稿?都写进哪些内容?要注意什么?

5.教师总结:不同场合所写的发言稿内容是不同的,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环境而定。注意语言要简洁明快。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三、尝试习作

1.学生根据习作提示选择写作情景,选择相同情景的同学可以组成合作小组一起写作。

2.明确习作要求:①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②感情真实;③语句通顺。

3.学生尝试写作。教师作巡回指导。

四、评改交流

1.教师根据巡视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指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评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评价方向:不必拘泥于字数多少,以符合当时的发言要求为评价标准,以发言稿是否符合当时的场景,内容是否具体、语言是否通顺为评价重点。

2.小组交流评改。

3.全班学生互评互改。

4.推选几名学生根据情境说一说自己的发言稿。(老师可作为主持人创设一下情境)

5.教师小结作文情况。

教学建议:

1.明确写发言稿的特点是本次习作的难点,所以可以给学生读几篇发言稿,也可以让学生为讲讲自己见过的发言稿,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发言稿,体会到发言稿的作用。

2.由于习作时还需想象当时情境,所以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现场来写发言稿。写好后可让学生当众说一说,增强现场感。

3.要在生活中积极创设写发言稿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际运用中学会写情真意切、言辞恰当的发言稿。

例如:

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们:

你们好!

我是郑楠的家长。首先感谢学校老师给予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能让我站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教育,我感到十分荣幸。

我的孩子郑楠,刚上小学时,我们就选择了光明小学,事实证明了一切,我们的选择千真万确,一年多来,我的孩子成熟多了,她的行为朴实,勤奋刻苦,不事张扬,不求虚名,得到了周围人的肯定。借此机会,我感激各位老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老师们落落大方的举止、谈吐不凡的气质、生活朴实的作风、勤奋好学的精神,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孩子,使她既学会了读书,又学会了做人。让她在这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此,我代表与会的家长们对各位老师的辛勤教育表示衷心的感谢!

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家长是老师的助手,在此就孩子的成长教育谈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重视孩子的“健康”

这里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培养从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忠告各位家长一句:孩子做作业时我们不要看电视,玩电脑。我们可以看一些专业书籍,或看一些小说杂志。我们家凡是让孩子读的小说杂志全是我们家长读过的,这样会方便与孩子交流沟通。

三、把孩子当作一个朋友,多理解,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可怕的,哪怕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例外。我认为:如果能找到适当的时间跟孩子好好沟通,互相了解,换位思考,多给孩子一些关爱,那么这种努力一定有收益。作为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然而不可能每次都是第一。我常对孩子讲“我们不求无怨无悔,但求无愧于心。”我不求孩子办大事,但求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可以不在乎结果,但必须重视过程。孩子考砸的时候,帮她分析原因,找差距,在以后的考试作业中不犯类似错误,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差生发言稿范文4

一、图书编校质量的现状

图书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一种重要载体,对读者具有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塑造灵魂的潜移默化作用。同时,图书作为一种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具有超越时空、重复使用和世代相传等特性。但是,图书里的思想文化信息需要通过正确的文字符号来表达,即使出现一字一词甚至一个符号的差错,都可能影响图书传播和传承思想文化功能的发挥。

近年来,原新闻出版总署严抓图书质量管理,开展了出版物质量“管理年”、“规范年”等系列活动,图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从通报的检查情况看,仍有部分图书存在严重差错。2011年抽查图书100种,编校不合格的为15%。2012年结合开展“出版物规范年”活动,重点对科技图书和文化历史类图书质量进行了专项检查。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将2013年确定为“出版物质量保障年”,继续开展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活动。

尽管业务主管部门对图书质量如此重视,“无错不成书”仍是出版业的一个顽症。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图书出版工作的编辑和普通读者,常常在为自己编辑的图书出现差错而自责歉疚的同时,也经常思考如何才能有效避免这一问题,让读者看上高质量的图书。

二、图书差错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目前,在出版业日益繁荣的同时,图书差错率居高不下,既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原因。

(一)作者队伍构成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在人们的心目中著书立说是一项非常高深的创造性劳动,非专家学者所不能为。即使专家学者往往也是倾几年、十几年,甚至一生之所学,才能著成一本呕心沥血之作。然而,近年来随着出书量的大幅增加,作者队伍的构成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喜的是,从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中涌现出了一批作者,创作了大量贴近生活、具有实用性和可读性的作品,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但毋庸讳言,这个队伍中也涌入了一些心态浮躁,以“创收”为目的、语言文字水平不高、社会责任感欠缺的作者。他们编选、剪贴拼凑成的一些“作品”,往往难以达到出版要求。

(二)编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长起来的一批编辑和校对人员中不乏学有专长的专家。他们作风严谨,对工作精益求精,保证了出版物有较高的编校水平。近年来,随着出版社的增加和出版品种的快速增长,编校人员队伍迅速扩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是一些新编辑没有经过严格的岗位培训,直接投入编辑一线工作。他们虽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但对现行的法规和行业标准不太了解,有的与所从事编辑的图书专业不对口,职业敏感度较低,对稿件中存在的差错难以有效甄别和去除。二是有些编辑人员不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特别是对相应图书领域的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了解不够前沿,往往出现专业术语表述不够规范等问题。三是有的编辑过于追求经济指标,将主要精力放到有利于完成经济指标的所谓“畅销”书上,追求文字编辑加工精益求精的内在动力不足。四是有的编校人员对图书内容把关的责任心不强,同类错误反复出现。

(三)质量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些出版社为了生存,不尊重出版规律,一味地扩大出书品种,缩短出版周期,给图书质量带来隐患。一是为追求出书速度,减少编校环节和次数,存在以审代编、以校代编,压缩“三审”“三校一读”的现象,造成书稿处理粗放化,质量不可避免地下降。二是不顾本社编辑队伍的实际,跨学科跨领域出书。三是出书品种大幅增加,编校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不知不觉中放松了对图书质量的要求。四是有的出版社为降低成本,减少校对人员;有的出版社,根本就不设专职校对人员岗位,采取编辑自校或借助社会力量校对的办法。

三、提高编校质量的几点建议

出版社要发挥好出版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做好知识传播和文明传承,必须提高编校质量。

(一)加强选题计划,培养作者队伍。计划中的选题是出版社经过充分的选题论证,在优选作者的基础上,使编辑策划与作者谋划相结合,精心组织作者创作完成的,创作出版的时间都较充裕,在写作过程中编辑也经常与作者沟通,从根本上保证了图书的内在质量。而非计划选题特别是那些以“创收”为目的的书稿,有的是作者的应时之作,写作时间较短,稿件的内在质量往往先天不足。为此,策划编辑要注意收集、研究与本社出书有关的信息,了解掌握有关的学术、学科发展状况及读者的需求和图书市场的供求情况,联系一批高素质的作者,从源头上保证图书的内容质量。

(二)坚持编前审稿,把好稿件内容关。不论是约稿还是投稿,也不论书稿有多么好的市场前景,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的标准,做好编前审稿工作,对不合格的稿件及时退改,待修改达到一定质量标准后,再进入编校环节,以保证图书的内容质量,节约时间和成本。

(三)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编校人员素质。编辑须具备一定的鉴别力,才能担负起对书稿内容进行把关的社会责任。一是不管新编辑还是经验丰富的老编辑,都必须自觉地加强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充实刷新知识储备,才能在编辑工作中减少和消灭差错。二是要加强对新聘用编辑上岗培训工作,使他们了解掌握党和国家有关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出版社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等。三是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工作,如举办有关出版法律法规、编校规范标准的讲座,或对复、终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请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和有关专家讲课,以及选派编校业务骨干参加行业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活动等。

差生发言稿范文5

关键词:普通话测试;训练;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31-02

普通话测试内容分为四项:单音节字词(10分)、多音节字词(20分)、朗读短文(30分)、命题说话(40分)。从分值的分配可见,第四项“说话”分值最高。在以往的普通话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注重学生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标准练习,而对学生命题说话训练不够,导致一些学生在测试时第四项丢分较多,据统计被测学生中约有50%说话项失分在7~8分之间。在“说话”项测试中,学生暴露了口语表达能力的各类问题,本文的主旨是总结归纳“说话”项测试的问题,制定合理的口语表达训练方案,让学生“能说”、“会说”,通过“说话”项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一、普通话测试中学生“说话”存在的问题

“说话”项的测试目的是考查学生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条件下,运用普通话口语所达到的标准程度。它不仅考查学生的语音面貌,还要考查学生运用普通话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和表达过程的自然流畅的程度。它是学生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心理素质、临时组织语言应变技巧等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说话”最能体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在近几年的测试实践,尤其是机辅测试中,我们发现“说话”实际与测试要求存在偏差,学生在“说话”项测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1.以“背稿”、“读稿”代替“说话”。在测试实践中,很多学生按照命题说话题目提前准备好稿子,测试前将稿子背熟,测试时以“背稿”代替“说话”。背稿能增加流畅度,还可以减少词汇和语法的错误,掩饰了学生许多语音错误和词汇、语法缺陷。

根据河北省普通话测试评分标准,“语言基本流畅、口语化较差、有背稿的表现”视情况酌情扣0.5或1分,而“词汇、语法偶有不规范的情况”要扣1到2分。因此学生为了少扣分,测试中用背稿子增加流畅度,减少语音错误和词汇、语法缺陷。

以前人工测试时,两个测试员考一个学生,学生不能作弊只能将准备好的稿子背熟,而普通话水平测试采用机辅测试后,一些学生测前用手机上网,搜到成篇的“说话”内容,趁监考老师不注意掏出手机对着电脑将三分钟“说话”变成朗读。

2.测试中出现无效话语。无效话语指的是测试中考生所说话语和考试题目没有任何关联的一些内容,无效话语在机辅测试中容易出现,以往的人工测试,遇到学生说到与话题无关的内容时,测试员给以适当的提示,并对其予以引导。机辅测试是学生面对电脑的单向说话,被测学生自己可以看到电脑下面的时间条进度,可以估算出还差多少时间满三分钟,当其把准备好的内容说完后,剩余时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就会出现说话与题目无关联的内容,例如与测试无关的自言自语、重复读准考证背面的考试注意事项、重复前面已经说过的内容、反复读考试电脑页面提示语、倒计时数秒等现象。这些现象在普通话测试中都称为无效话语。无效话语经常出现在一些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录音中。

3.离题与雷同。河北省普通话测试说话题目共有40个,有些学生往往把内容相近的题目先归类,如《我熟悉的地方》、《我向往的地方》、《我的家乡》,然后用一个内容套在上述多个话题上,出现雷同或离题现象。学生开头两三句用所考题目相关的语言,随后便把话锋转到事先准备的同一个内容上。有时几个人抽到不同话题,说话内容却是一样,造成雷同。在测试实践中,有些同学的“说话”雷同与离题同时存在。如《我的学习生活》、《我的兴趣爱好》、《我的业余生活》,学生开篇说几句,随之便大段的背诵歌词、古典诗词或别人的文章,用这些内容来填充测试的三分钟时间,以致于造成全篇离题和雷同。

以上三类问题在普通话测试“说话”项中经常出现,这些问题暴露了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不足。也为我们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普通话教学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教学中教师除注重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辨正外,更应该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二、加强“说话”项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说话”是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素质、临时组织语言应变技巧等综合能力的体现,其中,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充足,思维要敏捷,应变技巧要具备。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多措并举,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说话”的训练内容要拓宽。如果我们的普通话教学仅仅围绕测试规定的40个话题,即使学生“说话”很流利,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好,也只是表面现象,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要求教师拓宽“说话”的训练内容,要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如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一段经典影视作品,看完后请学生回答问题,或者要求每人用三到五分钟时间复述作品,谈一谈观后感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多角度的对作品进行评析、欣赏。这样,学生不但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综合素质。当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实质的提高后,应对测试的40个话题就不再是难事。

2.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要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意识,就要让学生的口语表达在生活、学习中得到锻炼。选取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即兴演说,让所有学生有“说”的机会。学生讲自己感兴趣且熟悉的话题,容易做到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话题采取即兴方式给学生新鲜活泼的感觉,学生乐于表达,不会产生厌倦情绪。

3.根据学生的不同方言区分组强化训练。先把不同方言区的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每个方言区的用词和语法特点,制定具体训练方案。在朗读中学生一般不会暴露方言、方音,但在测试“说话”项时由于没有文字凭借,学生在口语表达中会下意识使用方言词汇和语法。要通过口语表达训练,纠正不同方言区的习惯用语。如河北、东北、河南等部分地区将普通话的“什么”说成“啥”;河北的部分县市将“昨天”说成“夜个儿”、“早晨”说成“早清儿”、“下午”说成“后半晌儿”等。根据上述情况,在教学中将发音、说话有相同问题的学生分为一组,以便集中纠正偏差,有效地进行强化训练。

总之,通过教学要让学生领会“说话”的要求,首先语音要正确;其次内容具体、完整;最后说话内容要合乎逻辑、有条理。通过训练,让学生说起话来用词恰当、语句连贯、不重复嗦、有条理。在训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思缔,黄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试技巧[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8).

[2]孔瑛.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项的问题探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5).

差生发言稿范文6

【关键词】新闻播音 语句本质 语言链条 内在语内部技巧

一、如何理解播音过程中的“内在语”

在播音中的“内在语”,是指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播音中不便、不能或没有完全表露的意思。播音员、主持人可以在播音中利用“内在语”把稿件变成自己的话,调动运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找到恰当的表达语气。内在语对播音表达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揭示语句本质和语言链条。

语句本质是指句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深层的内在含义和态度情感。在播音实践中,播音员、主持人在对全面理解稿件文字含义的同时,根据语言环境准确把握语句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即内在语。

稿件文字表面的意思,即语句的表层含义,与其深层含义存在同向同质和非同向同质的区别。有的即使基本上同向同质,但语义上也有细微差别。就多数和整体而言,稿件语句文字的表层意思和内在深层含义是同向同质的。有些则不同,需要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参照语句文字表层非主要语义的线索,结合上下文具体语言环境,准确把握语句目的和确定内在语。

所谓语言链条,指语句间的逻辑关系。稿件文字句、段、层次构成了全篇整体。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部分通过短语或关联词表示出来,部分则没有明显的文字标识。通过补设潜在的短语和关联词,播音员、主持人把文字语句间逻辑关系揭示出来,搞清句子,段落、层次怎样衔接成一个有机整体,获得转折、并列、让步、递进、因果、分合、因果、假设等逻辑感受,理解文章前后衔接、上下呼应的转承关系。尤其是那些语句不通顺的地方,段落和层次转接生硬的地方,可用内在语衔接、过渡、铺垫和转换。需要赋予语言以动作感、形象感使叙事、状物、议论、抒情更具色彩和感染力的地方,以及需要与受众交流并唤起他们注意、引发他们回味和思考的地方等等,都可以获得恰当、自然和贴切的语气,把稿件和节目播得文气顺畅,衔接、转换自然,增强有声语言表现力。

二、内在语的基本类型

(一)发语性内在语。发语性内在语,指播音员、主持人在语句、层次、段落、稿件、节目起始处之前,用适当的词语作开头,把它在心里播出来,并与稿件原开头的词语自然衔接,把其“带发”出来。它的作用是帮助播音员、主持人把播好开头。比如在呼台号之前加发语性内在语:(听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濮阳人民广播电台!)。

(二)寓意性内在语。寓意性内在语,指稿件文字的“言外之意”,是蕴藏在语言深处的潜在意义,是结合上下文语言环境提炼出来的语句的和目的。特别是那些在意向、色彩或程度、分寸上与文字表面非截然对立而差别细微的语句本质。对它的把握,除了参照上下文语言环境之外,还要结合作者的创作特点、习惯用语,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目的、创作背景,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身份、心理、语言特点及所处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去分析。有时甚至需要从全篇整体去把握。

(三)关联性内在语。关联性内在语,指语句之间存在的没有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关系。也就是那些体现语句逻辑关系和语法意义的隐含性关联词和关联词短语。一般用在语句、段落、层次之前或之间。既可用隐含的“虽然” 、“但是” 、“因为”、“所以”、“如果”、“而且”、“结果”、“那么”之类的关联词,也可以用简洁的短语使上下文自然衔接起来,过渡好上下句、前后段。

运用关联性内在语可使前后句、上下文语言链条衔接更加自然、顺畅和符合逻辑,使语意和语言目的的表达更加准确。可以说,它是播音有声语言的链条向播出目的定向推进的路标,是播音员、主持人表达语气起承转合的重要依据,是播音有声语言所表达的稿件文字、语句富于内在逻辑力量的关键所在。

(四)提示性内在语。提示性内在语用于语句、段落、层次之间,也是为了解决上下句语气衔接的间题。它是播音员、主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所赋予稿件的,内容更加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在语句间,特别是一些语气不顺畅、上下句过度生硬、语境不好贯通的地方,恰当的使用提示性内在语,可以较为柔和的过度到下一句,使语气连贯、自然。

如果说,关联性内在语重在使语句的逻辑关系更加严密,那么提示性内在语则更重在使表达语气富于灵动的活力。

有些播音员、主持人为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创作思维,施展创作个性,会使用提醒关注、表现情态、感叹强调、设问呼应、展示过程等具有提示性的内在语,从而使表达更加地丰富。

(五)回味性内在语。回味性内在语,是在稿件文字段落、层次和全文结尾处设置相应词语,可以起到提示主持人、播音员语气转变的作用,包含回味、思考、想象、憧憬等意味,给人以意犹未尽、无限遐想的感觉。

它的形式有:寓意式回味,用内在语把前句的深刻寓意体现出来,并造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氛围;反问式回味,用在结尾处对前句语意或全篇结论有肯定和强调意义,并对前句句尾语势所表现的色彩有引申、指向和推送作用;意境式回味,营造某种意境和氛围,引人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憧憬、有所遐想;线索式回味,有些稿件中,在一些段落、层次和全文结尾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子,对这种线索式出现的句子,应结合上下文和主题,设计相应的回味性内在语,找到恰当的语气,以达到调动受众的想象,深化主题,加深印象。

(六)反语性内在语。反语性内在语直接体现语句表面含义与深层意义的对比或对立关系。语句深层内在含义与文字表层意义相对立的叫对立型反语内在语。通过反问来表达确定意思的内在语叫反问型反语内在语。利用语音或语义的关系,使语句同时兼顾两种事物的内在语叫双关型反语内在语。

三、正确认识和掌握内在语的内部技巧

通过对下面所选语言材料、稿件进行内在语分析、挖掘乃至表达练习,可以对内在语内部技巧的认识和掌握有所帮助。练习的选编原则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一)段子和短文。由于篇幅短小,内容亦不复杂,内在语的样式也较为单一,分析把握起来相对容易。目的是让练习者对内在语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上一篇离校发言稿

下一篇直销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