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生果读后感范例6篇

我的长生果读后感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反复读 多种形式的读

中国的语言文字魅力无穷,要想深知其意,必然要从读中悟。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在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去真正领会文章的中心。如果能很好地把朗读贯穿融入到语文课堂上,一定会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第一,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文章中心。

语言再精美、内涵再丰富的文章,如果不是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和表达出来,就好比我们在看一个没有声音的电视剧,让人觉得不是那么酣畅淋漓。比如我在教学《丰碑》这一课时,就强调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重点部分。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的句子:“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齐读这句话,然后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军需处长这座丰碑的段落,指名朗读这一段,让学生思考: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同学们了解到军需处长是怎么死的,死时那安详的神态,当时的穿着单薄等等。我引导学生说:“这位老战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同学们说军需处长高大、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感动。我让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练习朗读这一段,再指名朗读,然后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齐读这一段。课文不仅直接描写了老战士牺牲时的样子与神态,还通过刻画将军来表现了老战士的精神。认真朗读课文3至14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文中描写将军神态、情绪变化的有关句子。“将军愣了一下,脸色严峻,嘴角肌肉抽动,像发怒的豹子,眼睛湿润,向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我让学生抓住这些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感情,又引导学生细读这些句子,想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指名逐句朗读谈体会。同学们,将军敞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和无比自豪的感情再读第7自然段。同学们就是在这反复朗读中体会了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第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课文中有些语言富有鲜明的感彩,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如《小珊迪》一课,小珊迪为了他和弟弟的生存在寒冷的大街上卖火柴,为了让别人买他的火柴,从请求到乞求再到苦苦哀求,作者从珊迪那朴实的面孔看到了诚实。在教学他卖火柴这一部分时我采取了让学生轮流读、指名读、齐读、最后分角色读等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珊迪那可怜及可悲的遭遇。在教学珊迪换零钱回来遭到车祸,在生命垂危之际还牵挂弟弟无人照顾这一部分时,我主要采取了先让学生默读,初步感知珊迪的善良与诚实,然后又采取分角色读、老师引读等方式,再次感悟人物形象。小珊迪那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同学的心,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珊迪的深切同情!整节课,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深地感悟到了文章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

第三,将朗读与想象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情感。

我的长生果读后感范文2

家长发言稿一转眼,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成为六年级学生了,再过两个学期,他们将面临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次考试——毕业升学考试。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段日子是小学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六年级的孩子,真是似懂非懂的阶段,他们还分不清是非。家长就要学会引导,学会沟通,学会解释,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一棍子打死。特别是比较内向的孩子,你心急,一定要让他做到什么什么,那他的心理就会产生逆反,结果反而会把事情搞僵。现在的孩子生活一帆风顺,一有挫折,一有压力就承受不了。学生在学校的压力就很大了,回到家里家长再乱说一通,甚至打骂,有些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孩子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我们的家长经常给孩子看看作业,和孩子聊聊学习的事,将来的事,学校的事,孩子会感觉到我们家长对他的关心,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学习的动力。咱们抓孩子的学习要从平常抓起,别等孩子考试了,一看分数低,就一顿狂风暴雨,过后又不管了。放学后要让孩子先写完作业再去做其他事,最好让孩子在家里写完作业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可以培养一下孩子的做事能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同时也能帮我们家长减轻一下负担。 写作能力的提高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而解决这个难题读。的最佳途径就是阅读。那么作为家长,如何辅导孩子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1、在家创设爱读书的氛围 我们在家努力给孩子创设一个爱读书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书架或书柜,让孩子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如果没有条件,可以在书桌上腾出一块地方给孩子放书。其次,孩子读书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室内的安静,如果客厅开着电视,一定要把音量开小一点儿,还要把孩子的房门关上,保证孩子在安静、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认真地读书。如果能让孩子经常看到家长读书、看报的身影最好,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孩子有时就是家长的影子。孩子会想:爸爸妈妈都这么大了,为人父母了还在努力地读书、学习,我一定要以他们为榜样,与书为友,决不落后。2、与孩子开展讨论。阅读之后的讨论,有助于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写作能力,讨论可以使孩子更明晰是非、善恶,感受好的品格,更深刻地理解生活。我们可以做一个谦虚的倾听者,对孩子说:“今天你读书真投入,妈妈进你房间你都没发现。你读的这本书一定很吸引你吧?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写的。一会儿吃完了饭,你能给妈妈读一读其中最精彩的段落吗?”面对你的表扬和谦虚,我相信孩子一定会满足你的这个愿望。孩子在读的时候,你就可以从声音是否洪亮、吐字是否清晰、是否抑扬顿挫等方面对孩子进行针对性地指导。还可以在孩子读完之后,你也来朗读一遍,让孩子给你做点评。读完以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讲一讲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或对整本书的感想。还可以问问孩子: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进而挖掘到文章的遣词造句,以及动静结合、由远及近等写作方法。3、鼓励孩子应用于实践。我们还应关注他们在阅读生活中的积累。当发现孩子对他们所阅读的作品写下他们有感触的心得,学会将所阅读过的内容剪剪、贴贴,做一份周报时,我们一定要赞赏他们的成功,希望他们能坚持下去。4、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我们家长在陪孩子去书店选择书籍时,可以用心观察孩子对什么书感兴趣。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富于幻想、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喜欢看童话、故事、神话、科幻、侦探……家长可以尊重孩子的意见,买一本他最喜欢的书籍。然后鼓励孩子把整本书看完,在孩子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多关注、多与孩子交流读书的心得。当孩子读完这本书后,他就会有一种收获感、成就感。抓住这个时机,家长适时地给孩子讲一个名人的故事,让孩子从小在心里就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比如,您可以告诉孩子:你真爱读书,唐代诗人李白小时侯也特别喜欢读书。他写的诗词佳句千古流传,被世人津津乐道。妈妈相信你长大后也会和他一样有一番作为的。然后再次带孩子去书店,给他推荐一套人物传记类或《听妈妈讲名人的故事》丛书。通过读这些书,孩子就会认识很多名人,从做人到学习都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他们的影响。“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就是这个道理。总之,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采用适合他的引导方法,让孩子从小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 总之,如果一个人能在他的幼年时期就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将有益于他终生的发展,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摇篮,是人类永远的朋友。各位家长,你们的孩子需要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更需要您的协助。学校和家庭全力配合才能培育出我们社会的新人才,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您们的孩子,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请天下所有的父母记住这样一句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谢谢各位家长!

我的长生果读后感范文3

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遇此情况教师如果搞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究其实质就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针对这一情况,“感悟”便显得尤为重要。

“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就决定了“感悟”应作为理解语言的目标和手段。

一、“读”而悟之—学会感悟。

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语感的培养。语感是一种直觉的语言思维现象,是人头脑中深层言语结构水平的“外化”表现,是在长期的阅读活动和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的综合能力。在课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有所触动,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文化基础,形成思想意识,学生的语感将会变得更加敏锐。

感悟必须以充分地“读”为前提。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是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正如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乐斯所说:“许多隐蔽的美,无究无尽的艺术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微妙都是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的高度中弄明白的。”因此在每一节课上,我们应该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第四册中的《穿山甲问路》,是一则童话故事,写小穿山甲在雨林中迷了路,多次问路都没有结果,最后在小溪流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观察辨别,终于找到了要走的路。学生似乎很容易理解,但要准确感悟出:“路就在自己脚下”的含义还是较难的。教师引生入境,以“读”促“悟”,启发学生在练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像,进入童话世界,领悟课文情境。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小穿山甲迷路、问路时的情态。同时了解小松鼠、老葛藤、织布鸟们所走的“路”和它们活动(或生长)的方式。再让学生根据小溪流自身的重点,认真思考、理解“我总是在探索中前进”和“路在自己脚下”的意思。最后抓住静下心来“观察”、“辨别”、“找到”等词语,明白小穿山甲是靠自己大胆“探索”,从自己的“脚下”找到自己要走的路的。而这,也正是小穿山甲听了小溪流的话“忽然明白了什么”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孩子所理解的含义应该是不一样的,似乎清楚,却又朦胧,给学生的思维留有一些空间,在其以后的人生中,也许会用不同的理解去填满它,这就是“读而悟之”的妙之所在。

二、册繁就简—保证感悟。

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现代学习活动不仅着眼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注重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验,积累有益的经验,实现经验的再创造。加强感悟体验,可使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加速,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

语文课应该做到: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感知性读;细读课文时,指导性读;最后鉴赏性读。大部分时间应始终围绕一个“读”字。因此看来,学生能否读好,能否去“感悟”,关键看老师如何册繁就简地“精”讲。重点处点拨,点到即止,留给学生充足的感悟时间。

在教学《“黑板”跑了》这课时,老师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来改变一下以往一段一段细读地方法,请小朋友自己细读整篇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与大家讨论的。”学生读了一段时间后,纷纷举手,有的说:“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安培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有的说:“我知道:安培是一百六十多年前的人。”有的说:“我知道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还有的说:“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黑板’跑了中的‘黑板’不是真的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安培会把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当作黑板呢?他难道看不到马车的车轮吗?”老师说:“你提的问题很好,你非常动脑筋。有谁能回答他的问题吗?”这时没有学生举手回答,老师说:“请小朋友再细细地把课文的第2、3、4自然段读读,想信大家会知道答案的。”学生又读了一段时间后,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有的说:“因为安培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题,他对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的车辆都好像没有看见,马车的车轮就更不会看见了。”有的说:“因为他需要找个地方来计算一下才行,他在聚精会神地演算,眼里只有‘黑板’,没有马车的车轮。”……在这里,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读书、思考、讨论、感悟,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得到了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恰到好处。转贴于

高林生老师曾经这样说道:“最高明的雕塑家,是把石块多余的一部分恰到好处地凿掉。最好的老师理所当然的是那些册繁就简,为孩子的成长指明捷径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知,课堂繁琐讲解的减少,就是学生入境体验、进行感悟时间的增加。

三、学会做人—升华感悟。

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对作者情感的体会。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所着力的是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去积极参与作品的再创造。学生边读边思,毫无拘束地畅谈心得,将自己的领悟都表达出来,这些心得和感悟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都是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的火花。

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教学如不能让学生得到人生的感悟,那么这种教学便是苍白无力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教材中都得到了体现,应让学生在读中去感知、感爱、感悟、感染,直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悟则能化”。

从《母亲的恩情》中感悟伟大的母爱;从《劈山救母》中感悟孝心;从《“闪光的金子”》中感悟助人的乐趣;从《学棋》中感悟学习要专心致志;从《一株紫丁香》中感悟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从《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中感悟周总理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以及孩子们对革命前辈的热爱之情……

我的长生果读后感范文4

一、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去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1、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的人物等。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等会成为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

2、引导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纯净学生的精神世界

阅读名家名篇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名家名篇的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当我们看到,学生沉浸在阅读名家名篇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就会感受到名家名篇对学生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其实,我们并不期待名家名篇能教会学生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二、探求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

1、开放性的阅读方式

课外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对待学生的阅读方式,我们要宽容一些。于是我采取开放性的阅读方式。如果学生对课外读物感兴趣,他当然会将自己的小脸埋进书页里面去,直至废寝忘食;如果翻动了书本的三页,还不能吸引住学生的目光,那就不能责怪学生,只能是书本身的问题了。如果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魅力吸引着学生,学生一旦被吸引住了,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就算你想阻断也是阻断不了的。比较折衷的办法是:老师开列书目与学生自由选择相结合。开列书目,其目的是通过阅读摄取全面的文化养料,这些书籍的内容应涉及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等学科的诸多领域;而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是为满足他们的自我心理需要,发展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2、放松学生的阅读负担

结合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时常作的基本要求。因为这是教师检测学生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行为,当然也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干涉行为。

我们认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倡作摘抄,写读后感,但是不能强求。引导和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是课外阅读指导首要的任务。我们宁愿让学生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地阅读,启动思维、激感,有所感悟,有所思想;也不愿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因为写读后感而产生无形的重压。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我们推行了两种朗读制度:一、晨读。鼓励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佳作美文、古代诗词等;二、下午上课前15分钟,提倡学生持续默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实践证明,学生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阅读习惯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营造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对于阅读氛围的营造,我们尝试了一些做法,如:班级读书会主要的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学生和老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的讨论,其间也可展出一些学生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

挑战性阅读,为生活和命运而阅读,是一个很诱人的阅读理念。如果我们的学生能面临这样的阅读情境,那么课外阅读会变得很光明。“挑战性阅读”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的一种课外阅读指导方式。这种挑战的任务是需要学生去补充知识的或经验的空白的。例如社会的重大事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学生也是一样的。如雅典奥运会刚刚结束,我们不是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奥运会的起源、发展等方面的书籍吗?这不是绝好的机会吗?

我的长生果读后感范文5

一、明确阅读的意义

研究表明,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形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于是我便利用班会课、家长会、飞信平台等一切可能的方式向学生、家长宣传读书对人健康的巨大作用,力求形成教师鼓励、家长支持、学生感兴趣的局面。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由于时代的隔阂,学生普遍对名著缺乏了解,缺乏亲近感。当今文化信息来源渠道多且快捷,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视,倾向于文化快餐,即便为了考试,他们也乐于接受各类“名著速读本”,对原著没胃口,因此,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是促使学生搞好阅读的关键。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第一,将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利用它们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例如,笔者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第二,要善于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比如,我开展了语文课前三分钟“推荐活动”,每堂语文课前,由一名同学向全班推荐名著的经典片段或一位名作家,并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参与评比,每周组织学生选出一名优胜者的文章,贴在班级宣传栏供全班阅读。

第三,运用新型资源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读书时间”等节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都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制定阅读计划

(一)阅读书目的确定

第一学期我要求学生在阅读《朝花夕拾》、《繁星 春水》的基础上,再阅读《少年维特的烦恼》和一部自己选择的名著;第二学期我让他们先阅读《童年》、《昆虫记》,然后阅读《在人间》、《小王子》,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自行安排其他书目。

(二)阅读时间的安排

1、每早10分钟

我给同学们提出要求:每天7点至7点10分诵读名著经典,这不仅保障了课前纪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每天初始即享受一顿文学美餐,既陶冶了情操,也净化了心灵。

2、每周一节课

我们初一的语文课较多,我于学期初始明确每周三的下午第一节课为阅读课,规定学生必须准备好课本推荐名著或其他课外名著,在课堂上集中阅读。

3、每晚一刻钟

学生从完成作业到正式入睡总有一个时间过程,我便给学生讲古人读书“三上”的故事,鼓励并要求学生要读“枕上书”,能够充分利用睡前一刻钟培养读书习惯,增长见识,扩大视野。

四、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读名著就是在发现。钱理群先生说过“对作品所描绘的已知未知世界在于发现和开掘”。为了提高阅读质量,切实让读书起到丰富见识、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予以指导:

1、诵读

名著中有优美的描写,精彩的对话,睿智的思辨,我要求学生划出这些片段,每天早上利用课前10分钟大声朗读,对于特别感兴趣的语段最好能够背诵,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的魅力,感受情感的美好,领悟到深刻的道理,丰富了语言的积累,提升了文学的素养。

2、批注

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个心灵高尚的人“对话”,如果读书总是泛泛而看,这一对话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之我便在阅读课时要求学生手不离笔,对于书中精彩的语言,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人生哲理随时在旁边写些点评、感悟。也可对书中相关内容提些疑问,以使这一对话过程更深入,更有成效。

3、摘抄

我鼓励学生读书养成摘抄的习惯,每个人准备一个摘抄本,只要条件允许就随时把书中精彩的句段,相关的知识等摘抄下来并定期回读,整理,形成一定的体系,对于部分内容还可做成读书卡片。

五、成果展示,享受读书的快乐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阅读兴趣,让他们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一年来,我集中安排了以下成果展示活动:

1、背诵比赛

我常组织诵读比赛,让每自然小组推荐三名同学,精选平时诵读的语段参加比赛,并邀请相关任课老师做评委。参赛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打动了老师,更感染了每一位同学,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他们学习,更多更好地背诵那些优美的、感人的、启迪人生的文字。

2、“读书伴我成长”交流会

我让同学买回顾自己半年来都读了哪些书,这些书对自己的情操,品质,意志都产生了那些有益的影响,然后每位同学准备一个两分半钟的发言,交流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书对于自己成长的巨大作用,这既是对自己读书活动阶段性小结,也是对其他同学一次深刻的启示。

3、成绩展览

我借用了学校的橱窗,精选了同学们较好的读书摘录,批注,读书卡片在校园把学生的读书成果对全年级同学展示,让我们的同学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自豪感,为下面的读书活动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4、开展“我来品说书中的人物”活动

我的长生果读后感范文6

一、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一是范读。

就是教师为学生朗读做示范,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最直接的指导方式。

例如于永正老师教学《秋天的怀念》中的片段:……哪位同学愿意读课文?(生读第一自然段。)师:“望着,望着。”第二个“望着”读轻些,再自然一些。(生读第二自然段。)师:别太急赶着读完,这句话较长,一齐练读一遍。(生读。)师:刚读就读得这么好,不容易。语文一定要好好地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想象。句号要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要长一些。听老师读(范读声情并茂,动情处几近哽咽)。师:听了老师的朗读你要去想,要注意停顿,速度不要快。(生读文。)

这样的范读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引导学生怎样去读书,通过语速的变化、音量的变化等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用教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进入情境。三是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

二是评读。

在什么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回答: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好时,他们学得最好。怎样在朗读中发挥评价功能,让学生“被鼓舞,被信任”呢?孙双金老师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朗读指导片段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学习。

训练朗读:“我抬头望了望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我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冷气。”

一学生朗读。(很正确、流利,但没有感情)

师:读得真流利,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而且没有一个字读错。如果你能读得让我感到累那就更好了。

又一学生读。

师:你的音色真好听!我建议你以后去当个播音员!来,播音员,握个手。

又一学生朗读。

当学生读到“一千八百多级”的时候,孙老师在一旁仰天长望,并倒抽了一口冷气(学生们都笑了)。

师:这天游峰可真高啊!爬天游峰可真累啊!

孙老师通过言语、表情、行动等,把朗读要求巧妙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心理暗示。特别是孙老师真诚的评价及“抽了一口冷气”的表演,是对学生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感觉到了自己的成功,这样谁不想展示一下自己呢?学生们兴趣高涨,反应积极。

三是画读。

即将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理解用笔画出来,使文字变成图画,更具体形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领悟。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时可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画出下图:

学生边读边画出蜡烛点燃到熄灭、由危急万分到化险为夷的曲线图,从而对课文内容的“惊心动魄”有了深入的理解。

二、指导学生用生活中的经验去朗读

语文是母语教学,学生在生活中都在观察、体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缺乏的是不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重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引导。

如在教学《赶海》时,其中抓到小海星时很高兴,课文句子是:“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学生朗读这句话时都能体会到高兴的语气。可是后面的“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头寻找着什么”,有些孩子不能体会到“好奇”,我就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啊”、“哦”、“呀”、“咦”等所表达的各种语气。那么,我看到小伙伴只努努嘴,不作声,会让人感觉到什么呢?孩子们自然就知道是“好奇”了。当涉及学生生活实际时,课文中“嘿、哎、咦、哦”的语气和表情便水到渠成了。因此,我们老师要在引导上多下工夫。

三、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应从培养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开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课文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感,也只有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准确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教师在朗读指导中不要急于给学生框定“××”、“××”感情范畴,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设身处地地做一做“文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