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例6篇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文1

管恩承老师上课的班级是高二年级的一个实验班,而黄光玉老师所上课的班级是一普通班。两位老师通过对学情的分析各自制作了上课教学的PowerPoint,各自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这节课应

该如何去上,没有盲目地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根据自己对新教材的解读,灵活地处理了教材,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的学习。我们说一节好课要有新意、有实效、有韵味。要做到有新意,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任何一节成功的课,必定含有教师再创造的成分,我们不能一概地说创造得越多就一定是一节好课,但如果没有创造,肯定上不出一节精彩的课。特级教师翟裕康曾说过:“看一节课上得好坏,首先看教者对教材作了多大的改动……”回味一些名师的课堂,他们除了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驾驭能力外,更让人佩服的是在他们的课堂上总能发现一些教学“闪亮点”。这些“闪亮点”会让你眼前一亮,而这些“闪亮点”在教材上、教参上根本没有,而是这些教师们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是他们大智慧的充分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两位教师都很有耐性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这两节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在听课期间,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通过听课,我近距离地领略到两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

术,虽然这两节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两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优良作风,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

这次活动让我的感触很深,我开始重新审视高效课堂,原来高效课堂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终于明白我现在要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教学,重新认识教学的功能,切实改革教学,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训练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促进数学思考,逐步形成数学意识。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同课异构;上课;比赛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5.019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提升课堂教学内涵已成为重要命题。在教学研究中,“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研方式被广泛推广。对于“同课异构”,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的定义为: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讲授,比较其对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的不同,以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同课异构还应包括:同一教师,在讲授不同专业或不同类别学生的同一课程,应采取不同教学策略。笔者就以参加南通市优秀课评比的经历谈谈体育教学中同课异构的感受。

通知要求是:本次优秀课评比内容为田径(跑类)、篮球两类项目实践课,各县(市)、区各两名选手分别选择一类项目进行准备,两类项目现场课的具体动作规格,现场确定并进行该课的设计意图与教案编写;教学对象分别为田径(跑类)高一年级和篮球高二年级的教学行政班。笔者选择的是田径(跑类)。

一 研究教材、自我异构

1 分析教材,确定方向

接到通知以后,笔者就开始准备,确定上课方向,高中《体育与健康》里面跑类提及到短距离跑、中长距离跑、接力跑和跨栏跑四类。比赛时间是12月上旬,形式是借班上课。结合比赛时间和上课形式,笔者猜测跨栏类可能性很小,因为跨栏在高一上学期应该还没有开展,学生没有什么基础,12月份天气也比较冷,不太适合跨栏项目的开展,还有一点就是危险系数比较高。所以在权重上把跨栏作为了解项目。定好大方向后,笔者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组内其他老师,请他们帮忙分析是否合理。大家经过讨论后,基本认同我的看法。得到同组教师的认可后,笔者又打电话向教研员汇报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教研员也认同。

2 海选资料,选我所用

上课内容有了大体方向,但具体内容如何定?笔者首先在网上搜索了相关内容,把认为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下载并打印出来,此外,我们组从08年开始就合订了《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两本杂志。我就一本一本查阅,把凡是与田径跑类有关的教案、论文都找出来研究,对参考性强的进行重点研究。虽说工作量蛮大的,但这两本资料确实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两本杂志,笔者了解了近几年其他同行在上这类课时的思路以及教学设计风格的变化趋势。笔者认为这就等同于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领域的人聚集到一起来与我“异构”。

3 针对教案、精打细磨

根据通知要求,再结合同事们的建议,笔者准备了5份教案:蹲踞式起跑、弯道跑、接力跑、耐久跑、障碍跑。接下来根据教案内容开始打磨,刚开始的时候笔者没有急着整堂课去上,而是把主要内容分片段去尝试,采用男女生分开上,男女混合上,用秒表记录时间,根据上课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再做相应调整。等到自己认为课堂布局上没有大问题后就开始整堂课打磨。笔者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上课才会发现问题,不同班级的学生基本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样就给我提供了许多解决问题的预案。笔者认为这是教师在针对不同学情的情况下做出的自我“同课异构”。

二 集思广益、多元异构

打磨好教案后,笔者觉得首先应该邀请本组老师来指导,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尤其是在一些练习方法和手段上,也许稍作调整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笔者在设计蹲踞式起跑的教案中,设计了利用跳绳来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其中在解决学生重心前移的问题上,笔者设计了利用一人拿跳绳垂直于地面,让练习者肩顶绳,这样重心自然就前移了。笔者起初设想的是让每个同学都这样练习,本组老师就提出异议,他们认为不是所有学生都不会主动重心前移,而是少部分,可以让少部分同学这样练习,这样还体现了分层教学。通过组内同事的“异构”,我的课整体上又得到了提升。

其次,还应邀请教研员或名师来指导,这次笔者有幸邀请到了县教研员吴俊老师和南通名师祁晓建老师,他们见多识广、博学多才,能高屋建瓴地对我的课进行诊断。我从准备的几堂课里选了一节课呈现给他们,让他们先了解我上课的风格,好为我量身打造适合我的课堂,之后又把准备的其它几堂课的设计思路向他们汇报了一下。他们听了之后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又从评委的角度给我提出了一些上课时的注意点,比如说话时语速要慢,讲解时要简洁,示范时要注意站位,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听清、看清等。笔者认为名师们这种面对面的点评、指导,无疑是最好的“异构”了。

三 博采众长,精彩纷呈

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比赛指定的上课内容是蹲踞式起跑和接力跑,两个都在我的准备之内,所以看到内容后心里就有了底。接下来抽签决定具体内容,比赛分两天,第一天蹲踞式起跑6人次,第二天接力跑3人次。同课异构不怕异,就怕同,由于采用“没有上课的选手需回避”规则,因此序号越在后面的人越不好上。幸运的是,笔者抽的第二天的第一个签,相比第一天上课的选手,在时间上更充分,雷同概率更低。笔者就谈谈这次参赛的体会:

1.现场备课:教学方法手段不要太详细,尤其练习量,留有余地,以便教研员、名师们帮你异构。

2.模拟上课:请教研员、名师再次指导,如有条件,把模拟上课的场景录下来,等到帮你异构的时候一边播放一边讨论,效果会更好。

3.熟悉流程:大家帮你异构好之后,自己再把上课的流程写下来,包括你课堂上准备说的话,最好熟记于心,这样上课的时候就更胸有成竹了。

4.师生见面:课前如果给时间接触学生,笔者认为简单的介绍互动后,应该把上课的流程、难点告诉学生,这样就可以为你上课时的讲解、队伍调动节约时间,保证后面能有充足时间完成上课内容。

5.赛前准备:带杯温水,比赛前喝一口,能缓解一下紧张情绪,临场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

6.博采众长:比赛接结束后,要认真聆听专家评委的点评,因为他们会逐一或把所有人的课结合起来点评,列举一些新颖合理的教法和练习手段,同样也会列出一些有问题的案例,所以我们要抓住最后点评的机会,纳百家之长,补己之短,促进自身成长。

四 结束语

在同课异构中,“构”是基础和灵魂;“异”则强调变化。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同”,教学环境因素和教师的个性等主观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异”,而能够体现同课异构的内涵与魅力、反映不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恰恰是“异构”。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针对同一内容,不同教师运用不同的方法、策略和风格进行教学。这种风格迥异、策略不同的教学活动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康贻军.推行“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825-3826.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文3

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文科学科都存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既然是同课异构,当然需要明白这节课“教什么”,否则其效果便没办法检验。只有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达成共识,同课异构才能成为真实的存在。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同课异构,即所有设计者的第一项功课,便应当是准确把握待“构”课文的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

举例来看,如果某次同课异构活动所确立的教学内容是初中二年级的某篇情境对话课文,那么,所有参加同课异构活动的老师,都应该先确立好本课时活动应该达成的具体目标。在此前提下,不同的教师再根据各自的教学特点和风格,精心创设属于自己的教学环节和活动流程。比如,一位老师擅长组织丰富而生动的课堂活动,便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表演小组,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自由创设情境展开活动。另一位老师擅长讲授,便只安排一个小组开展活动,然后组织全班同学针对这个活动进行点评、探究,再由老师进行更高层面上的指点。两种方法的优劣很难用相同的尺子来丈量,关键还是要看学习目标落实的程度。倘若有老师不顾目标要求,只一味带领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活动,最终让活动丧失了具体的方向,那样的课无论多生动、多有趣,也是失败的。

明白了“教什么”的重要意义,再来看“怎么教”。在“怎么教”的问题上,最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教学的着力点。同课异构,是要展示教师的“教”,还是展示学生的“学”?答案当然偏向后者。换言之,同课异构要探究的,就是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既然学生的学最重要,那么,要实现同课异构,就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行积极的建构。教师要能够准确了解学生的既有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努力创设学习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记忆、想象、思维等心智功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这将是评价同课异构活动的最理想尺度。

对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来说,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异构”,有一些基本性的原则终归要落实在课堂活动中。课堂总会存在着新课的有效导入,存在着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存在着一定量的拓展迁移和巩固检测。这些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流程,无论如何“异构”,都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一点而言,任何一种“异构”中,又同时存在着诸多无法绕开的“同构”性教学环节。

事实上,“异构”中的“同构”还远不止上述几点。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宏观层面的教学要求,都存在着“同构”现象,“异构”解决的更多是侧重于微观的技巧性问题。

倘若我们换一种思路,只从严格遵守“同课”这一要求出发来探究“异构”,我们还会发现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同课异构一定需要建构出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教学流程吗?

我们知道,“异构”的价值不在于一味地求新、求异,而是在于找到最理想的方法和路径。在相同的课程目标引领下,如果参与同课异构活动的几位教师,接受的是大体相同的教学理念,那么,他们的同课异构活动,就很有可能出现教学流程设计上的不谋而合。这样的结果,绝不是同课异构活动的失败。当下,我们在很多学校的导学案学习模式的课堂中,就可以观赏到无数节这样“同构”性质的“异构”课。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文4

课堂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课前或者课上所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由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的看法、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课堂讨论一般是以小组讨论为主,这就需要根据学生与教学情况进行分组,科学地分组,应该是人员搭配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要本着学生“学科互补、性格互补“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个学习小组以6人左右为宜。教师在分组时,须对“学生资源”宏观整合,对个别缺乏“火种”的“讨论贫困组”,要调动优秀人才进行“援助”,让各小组都真正讨论起来,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在划分小组后,需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推选出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等,明确各自职责,交流讨论中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群策群力,每个人都要认真听取他人的发言,也要准备自己的发言,力争让参加活动的学生都有表达见解的机会,小组成员的角色也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动。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动地位,这样能很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选择好适当的时机,开展小组交流讨论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好适当的时机,开展小组交流讨论。课堂讨论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机的选择与确定,那么何时进行课堂讨论才恰到好处呢?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抓住时机,把握火候,组织小组讨论,下面以学习同分异构体为例,谈交流讨论实际的选择。

三、在学习同分异构概念时展开讨论,有助于同分异构概念的内化

为充分发挥化学课堂讨论认知功能,教师在课前要有精心设计一系列能引起全体学生思考的问题,如: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方法、特征,通过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茅盾与冲突的情境,让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方法成为讨论的话题

四、在理解的疑难处展开讨论,有助于思想发展

教师设计出理解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几种常见错误,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突破难点。(1)相对份子质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学物是否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不一定,如乙醇与甲酸相对分子质量都是46,但两者化学式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踢)(2)组成元素相同或最简式相同的化合物是否互为同分异构体?不一定,如乙炔(C2H2)和苯(C6H6)的最简式、组成元素都相同,但不是同分异构体。再如,淀粉和纤维素都可以用(C6H10O5)n表示,但并不表示两者的化学式相同,式中的n值只有一个范围,并无定值,所以两者也不是同分异构体。

五、在解题策略的运用上展开讨论,有助于学会学习

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是有机化学部分常考的一个题型,解答此类题时要运用好策略。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根据有机物的化学式书写同分异构体的基本方法可以归纳为:判类别、写碳链、移位置、氢饱和。1.判类别根据有机物的分子组成判定其可能具有的类别异构即官能团易购。2.写碳链根据有机物的类别异构写出各类异构的可能的碳链结构(主链由长到短,支链有心到边),注意所写碳链不重复、不遗漏。3.移位置在各碳链上依次移动官能团的位置,有两个或更多的官能团时,先连上一个官能团,然后依次连上第二官能团。4.氢饱和根据碳原子的四价结构,碳原子的剩余价键氢原子饱和,即可得到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六、把握化学课堂交流讨论中的“度”,教师要调和“众议”,合理作结

首先,交流讨论的问题数量要适量。用于讨论的问题必须是精挑细选的,能够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如果一堂课中教师对问题不加筛选,过多地抛出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学生自然会应接不暇,可能会产生厌倦感和思维惰性。那样教室里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实质上却没有能深入思考和认真交流。在小组交流讨论结束后,教者要及时总结,才可以让讨论给学生留下完整的印象。总结时,对探究深入、表达准确的个人和小组要予以表扬肯定;对于明显错误的观点,要委婉而明确地予以否定,但如果他们表现了乐于思考、团结协作精神时,对其精神仍应予以肯定。教师总结和点评要精心思考,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七、结语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文5

复习课不是“炒冷饭”,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发展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主要是思维方法、思维品质。所以,高三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复习哪部分知识,更要关注用什么策略掌握这部分知识,什么策略最有优势。同分异构体书写方法很多,哪种方法最适合“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除了已经学过的方法,能否根据需要利用、开发新的方法?本堂课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因此,这节课不仅要精心进行宏观预设,设计出层层推进的几个重点环节。更要促进学生积极生成,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充分暴露真实问题。教师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对话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学生掌握了新的方法,思维能力获得发展。

2 教学背景分析

同分异构现象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同分异构体的辨析和书写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有机试题中的难点。我校学生有机化学复习到最后,其他内容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合成推断、反应类型等均能做到胸有成竹,唯独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总无十分把握,总担心会有遗漏现象。事实上最后阶段有机试题也基本上失分在此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维不够有序、不够全面、不够灵活。如何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存在的这个问题呢?

通过对各种网络、教辅资源的深入研究和本人的切身实践,我认为“基团插入法”在判断和书写同分异构体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1)该方法只需要考虑骨架的碳链异构、苯环上相应基团的位置异构而不需要考虑官能团的类别异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2)它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有序化,有效避免重复和遗漏问题,提高高考得分率;(3)这种方法判断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更加方便、快捷,而近几年高考基本上考查的都是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含苯环的居多;(4)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适用于醇、醛、羧酸、酯等主要衍生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鉴于以上分析,我决定在教学中引入“基团插入法”,因此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红色基B同分异构体书写,认识“基团插入法”。

(2)模仿“基团插入法”书写C5H10O2(含-COO)的异构体,掌握-COO的2种插入方法。

(3)通过托品酸3种条件下异构体的书写,体会含苯环碳骨架上基团的相对位置。

(4)灵活选择“插入基团”和“碳骨架”解决高考试题中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问题。

3.2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基团插入法”从认识完善灵活运用的过程,在充分交流、讨论中学会“插入基团”和“碳骨架”的选择方法。

(2)学会提取“限定条件”所含信息,并运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融合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综合加工。

(3)在“基团插入法”的认识和运用过程中,建立有序思维,并逐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同分异构现象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感受原子、分子以及化学键的魅力,感叹“小分子”与“大世界”的有机联系。

(2)积极参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在合作与对话中彼此分享智慧,感受尊重,体验学习的乐趣,发现的惊喜,成功的快意。

4 教学过程

4.1 初识“基团插入法”

教师带领学生解读课程标准、高考考试说明,呈现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关于同分异构体的考查题型,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引出作业中红色基B(图1)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问题。

问题:-NH2和-NO2直接与苯环相连且处于对位的同分异构体一共有多少种?

A. 2种 B. 4种

C. 6种D. 10种

正确答案10种。课堂调查发现,全班41人中第一次写出10种的只有9人。请学生A表达其思维过程,教师板书。学生A在-NH2和-NO2直接与苯环相连且处于对位的基础上改变-OCH3在苯环上的位置,得到2种不同的结构;将-OCH3改变为-CH2OH,在苯环上也得到2种结构;再将-OCH3换为一个-CH3和一个酚羟基在苯环上有6种相对位置,共得到10种符合题意的异构体。

学生B表示有不同的方法,固定基本骨架(图2),将-O-原子插入骨架上苯环与甲基之间、甲基的碳氢键之间以及苯环上3种碳氢键之间,得到5种符合题意的异构体;然后将甲基挪至硝基邻位又得到5种相应的异构体。

图2

教师介绍学生B的方法,引入书写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新方法“基团插入法”。

4.2 模仿“基团插入法”

要求学生模仿“基团插入法”在学案上书写任务1中C5H10O2(含-COO)的所有同分异构体。教师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对话,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刚开始学生对这种方法比较生疏,再加上-COO有2种插入方式有的学生没有想到,所以学生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写出7种,有的写出9种,少数学生写出13种。小组之间自发进行交流。

教师请学生C(写出13种结构)表述其思维过程,肯定学生C发现了-COO的2种不同插入方法。根据学生C的描述,教师板书如下(图3)。

图3

4.3 完善“基团插入法”

要求学生在学案上书写任务2中托品酸(图4)3种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

图4

限定条件Ⅰ:1,3,5三取代苯,苯环上直接相连的分别是羟基、甲基、含-COO的基团;

限定条件Ⅱ:1,3二取代苯,苯环上直接相连的分别是羟基、含-COO基团;

限定条件Ⅲ:二取代苯,苯环上直接相连的分别是CH2OH、含-COO基团。

教师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对话,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由于学生对“基团插入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感觉,很快不少小组都得出了正确答案。请学生D表述思维过程,教师板书。然后请将亚甲基(-CH2-)作为插入基的学生E讲解他的方法,强调“插入基团”可以灵活选择。

4.4 活用“基团插入法”

要求学生在学案上完成任务3和4:

任务3:扁桃酸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属于甲酸酯且含酚羟基的同分异构体共有种(2010年北京高考题)。

任务4:化合物E(C7H7OBr)有多种同分异构体,1H核磁共振谱图表明,其中某些同分异构体含有苯环,且苯环上有2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写出这些同分异构体中任意3种的结构简式(2010年浙江高考题)。

此时,学生对“基团插入法”已经能应用自如。任务3想出了插入“-COO”以及固定“-OOCH”插入“-CH2-”2种方法;任务4想出了插入“-O-”和“-CH2-”不同的插入方法。

4.5 课堂小结

请每个小组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说出“基团插入法”的优点。

图5显示了上述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图5 教学环节间的关系

5 教学评价设计及实施

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见表1。

课堂观察 观察学生对“基团插入法”是否能领悟、会模仿,观察书写速度的快慢、正确率高低、是否能灵活改变“插入基团”以及能否优选更简单的插入方法 任务1,C5H10O2(含COO)同分异构体书写属于学生模仿阶段,用时长、答案不统一(7种、9种、13种等);任务2,含苯环限定条件同分异构体书写,虽然难度有所加大,但是学生对该方法已经找到了感觉,正确率大大提高(几乎每组答案都对,个别同学开始有问题,经过小组交流后自行解决);到了任务3、4,学生已能较熟练变通地运用这种方法,灵活选用“插入基团”,能够初步评价方案的优劣

课堂小组自评 一句话或一个词说出“基团插入法”的优点 “两根键(二价基)”、“思维有序”、“快速”、“不容易漏”、“含数学思维”……

课后问卷调查 1.你以前是怎样书写同分异构体的?

2.你觉得“基团插入法”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3.这节课你感到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4.你觉得“基团插入法”更容易还是更难 1. 72%同学先写出一个再观察或先想类别,然后改变碳链

2. 90%同学认为“思维有序”,不用一个一个写出

3.“神奇”、“缜密”、“一种新方法”、“快速”、“实用”、“连续而有逻辑”、“拓展了思路”……

4. 41位同学,39人认为更容易,1人认为更难,1人未作答

6 教学实施后的反思

本节课我力求上成一节高三复习常态课,没有“大动干戈”,只用到了每节课最常规的PPT和板书。主旨是想在常态下把最经济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手头教辅资料”用足,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价值。

教师资源:本人的亲和力创设了一种富有活力、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明确的任务驱动着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激起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课堂交流非常充分,对话不只是“一问一答”。“大家同意吗?”“其他同学也都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吗?”我随时都在关注全班同学的表情、反应和随时生成的问题,及时鼓励不同意见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是看似“跑题”的观点。

学生资源:“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例如:教学预设由教师介绍“基团插入法”,而在展现作业过程中,一个学生说出了这种方法。我于是充分利用了这个资源,“我把这位同学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对该生是一种赞赏(整节课该生举手3次),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激励。“-COO”的2种插入方法也是学生“发现”的,我及时予以肯定,并沿用了他的“正插、反插”名称。课堂实录显示,该生的脸上笑容荡漾。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个体资源互相激发,思维有效碰撞,迸发出新的火花。例如,书写C5H10O2同分异构体时,某个小组有2个学生意见相左,经过交流,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2人都有收益。

作业资源:作业中的问题具有共性,而且经过了学生的深思熟虑,利用充分思考过的作业作为资源,可以最大范围内引起学生思维的共振。本堂课以红色基B引入,课堂结束时又要求学生课后改变插入基团重新审视该物质,充分挖掘了作业资源的价值。

高考题资源:高考题经过众多专家的研究,科学性强,是非常好的复习资源。面对高考题,学生大多会眼睛发亮,产生一种征服欲。本堂课使用了2004年高考中的托品酸并进行了变形;使用了2010年北京和浙江的高考试题,富有时代气息。在迎战高考试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插入基团”与“碳骨架”的灵活选择达到了较为熟练的程度,达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范文6

新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但也与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教学经验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各种层次的数学教学比赛和示范课展示活动也就应运而生.在这些活动中,各位教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对课标精神的理解既有和谐的共振,又有不同看法的碰撞.虽说能力有大小,见解有高低,但通过同课异构活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交流,便可产生“雪可借梅三分白,梅也增雪一段香”的效果.

一、同课异构的界定

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对同一教材的同一教学内容,在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不同教师实施各自的不同教学设计方案的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让不同教师通过不同的构思,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的丰富内涵与不同理解和思考角度,同时凸显教师教学个性,彰显数学之魅力.进而通过议课、评课,让参与的教师共同获得专业化成长,学生同时也获得真正的成长.

二、同课异构的实践

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设计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教学行为及设计,不仅变成了一种自觉行为,而且不再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特别是“此时,教学设计的模式与环节是相对自由的、得心应手的.教师心中有‘佛’,而不拘于外形;心中有模式,但又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格式.”[1]

正是基于对传统数学教研中“单兵作战”缺陷的反思和对新课改呼唤构建“学习共同体”现状的审视,我们在同课异构的路上摸索前行,下面就我的教研教改活动来阐述同课异构的历程.

1.在异构中碰撞

教学设计决定教学的效果,尽管现代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但没有合理的教学预设,教学的生成只能是一句空话,或者说,教师无力把握课堂生成的机遇而形成教育机智.

如:七下《8.2消元》第一课时,有四位教师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前三位教师运用都是从实例的引入,分别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而后进行对比,观察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通过代入消元的方法,以达到转化成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目的.

最后一位教师也采用实例引入,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给出四个答案,问:哪个答案是这个方程组的解?然后去掉答案,问:你是否知道它的答案?在学生疑惑处适时引出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在这一“问”一“擦”再一“疑”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思维碰撞”,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熟悉的天平问题入手,在实验中初步感知“代入”思想,并面对现实有一种“急切突破”的冲动:如何代?将此实验抽象成了一个“数学问题”.有了实验的铺垫,学生对于代入的理解与思维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比两种不同的构思,各有千秋,前者引入自然,从知识层面对比得出方法.后者从实验的角度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数学既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学科特点.

2.在碰撞中实践

数学情境是思维的源泉、学习的动力、教学的起点.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引发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2]

数学情境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和数学实体,它应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与空间,同时,也是教师巧妙干预与调控教学进程的脚手架。在实践的过程中,各位教师的主线分明、引入各异.仙居安中郑老师以小记者深入社会,关注“节能行动”开始,从节能与科技的角度引入,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玉环城关一中林老师以一则故事来引入化归的概念,然后以临近圣诞节为话题,想买布娃娃和糖果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好友展开,贴近学生的生活.温岭松门镇中李老师则巧妙地结合椒江二中的一个售书活动引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项活动举办地:椒江二中)

对比以上的几种引入,都是从实际生活情景出发,并环绕这条主线展开,充分体现了人文理念.就教育意义来说,安洲中学郑老师有着节能的现实教育意义.就与学生融合的亲和力而言,松门镇中李老师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上课的地点是椒江二中,此时正好举办曹文轩教授的签名售书活动.结合这个活动,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既贴近学生,又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实践的操作中,谁善于发现身边的事,加以提炼和整合,谁就拥有主动权.就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到:数学就在你的身边.

3.在实践中达成

在实践过程中,我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实践到理论,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将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合作探究活动已成为一种教学常规.在同课异构的课堂中,我们不时能见到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在整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有机统一,并在实践中不断达成一致.

三、同课异构的反思

对于课堂的反思,首要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给好课这样“五个实”的标准:扎实的课(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平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和真实的课(有待充实的课).而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课堂应该从六个方面评价: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如果叶教授的“五实”是从“课堂”本身的性质来判断的,那么朱教授的“六度”则是从学生、师生关系、课堂内和课堂外这几个角度来观察的.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遗憾的艺术.因而有缺点的课才是平实的课.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同课异构”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结果,他们在分享结果的同时,更加回味精彩的过程.也正是这样的特点,同课异构能在众多的教研活动中一枝独秀,受到教师的热捧,我认同课异构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在同课异构中动态参与

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教学策略不一,对同一内容的课,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构思,因此在课堂上各显所能,带给听课的老师充满个性的精彩课堂、魅力课堂.同课异构,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对话,建构出不同的意义,赋予静态的教材以生命活力,达到对教材的“激活”,彰显自己的个性.例如: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引入,平时经常与孩子一起出去游玩的,可以这样引入:“上午8:00,大头儿子一家从家里出发,匀速开往离家50千米的东方太阳城,要在8:40之前到达东方太阳城,请问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爱好体育活动的教师可以这样引入:“现有一球迷为了观看姚明打球,在11∶20开车出发,匀速驶往50千米远的比赛场地,为了在12∶00之前赶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善于结合实际生活的教师可以这样引入:“老师按八折买了2件圣诞礼品,付费少于16元钱,你知道礼品的标价每件是多少元吗?”(上课时间为圣诞节前几天)

2.在同课异构中关注生成

丰实的课即生成性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如果一个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即使他的研究工作并不像他希望的那么成功,但可以继续有效地进行教学.”[3]相对于传统的教研课来说,同课异构的形式更能产生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激起大家的共鸣;教师可以在对比中反思,在交流中提升,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博采众长的效果.在同课异构中关注生成,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课堂生成,也是教师之间的生成.教师在教研之前都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当与不同的教学思维产生对比时,其感触之多,感悟之深不言而喻.

3.在同课异构中反思提升

“同课异构”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有利于教学和研究的结合,能切实解决教学中一些问题和困惑,锤炼参与者;“同课异构”用理论诠释实践,用案例解读理论,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升参与者;“同课异构”可以借鉴分享他人的成功案例,创造性地生成自己的案例,有利于传承和创新的结合,完善参与者.如:这次活动中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起始课,一位选手将鸡兔同笼问题与数学史结合在一起,非常新颖.他从孙子算经的算筹解法(用算筹研究代数)到直观但不成熟的图形解法;从几何解法到算数解法;从一元一次方程到二元一次方程组.最后得出:从古代的算筹到现代的方程,是数学工具的进步,就方程而言,方程也有一个的优化的过程.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把方程由一元推广到二元……一部数学演绎史就这样娓娓道来,学生听得入迷,教师听得入神.惊叹之余,不由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课也可以这样上.”

“同课异构”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为什么只在比赛时才出现,而不能做到常态化?这可能与同课异构型的课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有关.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之余抽出一些时间来提升自己,同课异构“飞入”寻常课堂间也就为时不远了.到那时,我们将尽情地张扬自己的个性,成就彼此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李善良.我国数学教学设计的探索与评析[J].沈阳:中国数学教育,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