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正评审总结范例6篇

转正评审总结

转正评审总结范文1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密结合审计工作实际,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审计转型”为实践载体,以党员素质再提高、审计转型上台阶为总要求,使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审计转型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审计理念和体制机制,不断开创我县审计工作新局面,为我县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总战略提供更为有力的审计服务。

二、主要任务

(一)牢固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审计新理念。全体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洗脑换脑,摒弃不合时宜的观念,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一本质,在注重发挥审计的制约性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要更加主动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资金、重点工程的审计;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资金的审计;要围绕建设公共财政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强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加强绩效审计,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推进法治政府、民主政治和反腐倡廉建设。

(二)构建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审计新体制机制。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构建与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审计新体制机制,加快审计转型步伐。一是要构建开放的审计立项机制。坚持开门立项,加强立项的前期评估论证,使审计项目更加符合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二是要构建科学的审计审查与评价机制。在审点上,更加关注资金使用的绩效,更加关注体制机制的漏洞与缺陷,更加关注内控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在评价上,要突出审计特色,坚持以数字说话,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既要看产出,又要看投入,既要看当前,又要看长远。三是要构建有效的审计成果开发与运用机制。要把查问题与提建议、促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审计意见建议整改情况的督促检查。加强信息的开发利用,为县委县府决策提供服务。逐步推进审计结果公开,发挥审计消疑解惑的正面作用。四是要推广先进的审计方法。加快审计信息化进程,逐步实现审计管理现代化,审计实施现代化,提高审计效率。

(三)加快培养一支与现代审计相适应的新型审计队伍。适应审计转型的需要,当前特别要加强以绩效审计和计算机审计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加强学习、加强培训、加强实践,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综合分析能力、业务工作能力,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加快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审计新队伍,不断提高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三、基本原则

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健康开展,在活动中要着重把握以下主要原则:

(一)坚持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解放,以思想解放审视和看待审计工作,分析和研究审计工作的难题,确保审计工作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县委县府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符合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规律。

(二)突出实践特色。学习实践活动要坚持以虚促实,紧紧围绕推进审计转型这个中心任务,使党员干部的观念有提高,工作有推进,能力有进步。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努力做到二个结合:即将学习实践活动与更好地完成当前审计任务结合起来,与推进审计创新结合起来。

(三)贯彻群众路线。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贯穿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吸收群众全程参与,认真听取群众代表、被审单位、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干部职工建言献策、开展评议,共同将活动推向深入。

(四)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自我教育,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实事求是查找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全面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学习中,保护和调动广大党员干部推进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大家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同时坚持典型引路,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方法步骤

根据县委要求,学习实践活动从2009年3月开始,到2009年8月基本完成。整个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本阶段以“加快审计转型,争做新型审计人”为主题,重点抓好学习培训、深入调研、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三个环节。

1.抓好学习培训。在召开动员大会、搞好思想发动基础上,坚持自我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制定集中学习计划与个人学习计划,保证学习时间,创新学习形式,确保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按照要求,这一阶段全体党员都要认真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领导同志还要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同时,结合审计实际,认真学习审计署和省厅有关审计转型的相关资料。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不少于3次,党员集中学习不少于3次。通过学习,帮助党员干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深入思考审计的本质,树立和巩固科学的审计理念。

2.深入调查研究。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局党组成员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每位局领导结合分管工作协调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深入调研发现、了解、分析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动态,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审计转型”活动主题,广泛征求意见,梳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应对审计转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在学习会上进行交流。

3.开展大讨论活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与审计转型”这一重点,开展大讨论活动。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重点剖析影响审计转型的陈旧观念与做法,提出解决对策与思路,进行思想大碰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目标、振奋精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进取意识、开拓意识,以解放思想引领实践创新,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审计转型的思想观念。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本阶段重在分析检查,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1.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民主生活会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审计转型”为主题。针对审计工作转型,广泛听取多方意见,鼓励党员干部献计献策。领导班子成员要结合分工,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总结经验教训,深入剖析原因,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前要相互交谈,交换看法,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认真撰写发言材料,并邀请县委指导组成员参加,加强指导。

2.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在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学习调研、征求意见的成果,认真查摆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确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等。分析检查报告突出检查和分析这两个环节,党组书记全程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初稿形成后,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经党组扩大会议进行讨论后,反复修改完善,并报县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3.组织群众评议。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后,采用民主恳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及走访等形式,组织局机关党员与群众代表、被审计单位代表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从对审计转型的认识深不深、查找的问题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行不行四个方面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评议,对群众评议中提出的正确意见要体现到修改后的分析检查报告中来,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报告内容。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本阶段突出“健全审计制度、破解发展难题”主题,重点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1.制定整改方案。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针对查找出来的主要问题及群众比较集中的意见,把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做到“三明确”,即: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具体科室的责任,使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整改方案制定后,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接受监督。

2.解决突出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目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广大审计干部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开拓视野,创新思路,切实履行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争创一流业绩,推进审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为浦江经济建设服务。

3.完善体制机制。从我县审计工作实际出发,结合学习实践活动的意见建议,进一步理清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路,研究制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建立和完善促进审计转型的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时,按照县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求,制定群众满意度测评方案,对解决影响和制约审计工作发展主要问题的成效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同时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

五、组织领导

(一)建立机构、落实责任。根据县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求,成立县审计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张健纯;成员:章茜柳宏秋张钰琪郑康民。下设办公室:主任:郑康民(兼);成员:冯评黄新满薛福生许淑英贾剑玲费飞雁。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局党组负责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具体指导,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组要切实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同时,建立局联系点制度,及时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领导带头、群众参与。局党组成员要带头参加学习实践活动,为全体党员干部作出表率。用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调动全体党员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在全局兴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潮,进一步把审计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

转正评审总结范文2

一、制定基本原则,确保外管内审转型可操作

(一)必须制定有利于推动基层外管“五个转变”的原则。“五个转变”目的是促进涉外经济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便利市场主体对外贸易投资活动。在坚持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逐渐转变管理方式,改善外汇管理服务水平。开展履职审计,是在对外汇管理部门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为完善体制和制度创新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参考,促进建立有利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环境,这与“五个转变”要求一致。

(二)必须制定有利于提升审计效果和效率的原则。虽然目前外汇管理应用系统电子化程度很高,各个业务系统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但各类信息统计口径和标准不一,统计时间存在差异,数据之间归并处理难度大,难以形成一套涵盖外汇部门各业务系统的审计监督软件,审计人员不能借助软件开展审计。单纯凭借纸质资料和相对割裂的业务数据,审计人员既无法高效完成审计工作,又不能做出准确的审计判断,影响审计工作的前瞻性和公信力。因此,发挥信息化手段在审计工作中的作用十分关键。

(三)必须制定有利于推出阶段性工作成果的原则。审计工作转型涉及部门广,人员多,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宜耗时过长。应当细致研究、合理规划,分重点、分阶段推出工作成果,合理制定外汇管理内部审计转型三年规划,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内部审计转型工作。通过设定具体进程时间表,分阶段完成既定工作项目,确保审计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二、确定审计主要内容,厘清思路,提高外管转型效率

(一)由事后审计转变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审计。传统内部审计中,审计人员强调对结果的监督,对于业务办理过程和后续跟踪情况较为忽视。在当前外汇管理工作重心从事前转向事后的大环境下,审计工作应尽快实现由对结果的监督转向对过程和结果的持续监督,强化事前和事中介入。在事前审计中,应参照目前的合规性审计方法,检查审批材料的留存是否合规、审批程序是否规范等;在事中审计中,应运用外汇业务监测系统查看经办人员操作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先办理、后审批的情况,以及对业务的适时追踪情况等;在事后审计中,应查看业务记录情况、资料归档情况,并根据事前、事中审计情况,对外汇局工作人员业务办理全过程进行总体评价。

(二)从业务决策、执行、监督以及各方评价等角度进行内部审计。在对决策程序进行审计时,要看决策过程是否合规、是否有分级明确的内部审批权限,关键决策是否通过集体审议等;在对执行程序进行审计时,主要关注外汇局是否按要求执行相关规定、执行效果如何、在执行中是否能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发现和解决等;在对监督程序进行审计时,查看被审计外汇局内部是否定期进行内控检查,检查的内容、深度、频次等是否符合外汇局内控管理要求,自查发现的问题是否及时进行整改并留存相关档案等;在对评价程序进行审计时,应关注内、外部机构对被查外汇局工作表现的评价。内部机构包括被查单位的上、下级局,外部机构包括金融机构、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

(三)从制度建立、人员配备、经费管理等方面开展内部审计。在制度建立上,应关注被查外汇局在不突破总局内控指引的前提下,是否结合本级局实际情况建立了全面、系统的外汇制度,或符合新常态下外汇管理内审工作要求的机制制度;在人员配备上,应对外汇局人员数量、素质进行评估,同时对岗位设置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同时要结合被查外汇局实际情况,判断该机构岗位设置是否与人员配备情况相匹配。在经费管理方面,主要查看外汇局经费管理是否到位,包括经费保管、审批、使用是否合规、账目是否明晰等。

(四)对业务系统运用效率进行审计评估。目前外汇管理工作重点是运用业务系统进行非现场监测,因此内部审计也应加强对外汇局业务系统运用效率的评估。目前外汇局存在多个业务操作系统,内审工作应充分利用各个系统功能,通过后台业务统计数据、工作量统计数据、操作日志数据等监测业务人员对系统的使用频次、重点使用的模块和功能以及对跨系统联合运用情况等,判断外汇局工作人员对业务系统的熟悉程度和使用效率。抓住内审监督中的薄弱环节,有利于深层次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

三、制定可执行的实施方法和步骤,提高转型效果

(一)建立健全外汇管理内部审计制度。根据内审要求,结合外汇管理工作特点,以《国家外汇管理局内审内控监督检查操作指引》为导向,以提高信息化监督水平为抓手,建立符合辖内实际的外汇管理内部审计制度。将履职审计贯穿于外汇审计全过程,对业务人员在履职期间工作的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对外汇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干部履职能力、工作业绩进行指标量化审计,促进外汇管理部门依法、公正、高效履职,使外汇局内部审计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积极开发和引进信息化监督系统。强化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整合外汇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建立外汇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共享平台,开发与外汇管理业务处理系统实时连接的内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审计监督,增强动态监控,把传统审计中在某一时段集中力量开展审计的方法转化为将任务分解到日常监督工作中,为非现场审计做好技术支持,通过内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非现场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三)确立内部审计总体评价框架。广泛征集意见,确立内部审计总体评价框架,以及总体框架下各大类考核中应纳入的具体指标和风险点,同时,按照重要程度确定各项指标权重。根据外汇业务工作属性将各项被查工作进行分类并确定可量化的各项指标,可分为:基础类指标,主要是对被查外汇局基础性工作进行评价,如制度建设、内控管理、岗位设置等;业务操作类指标,主要是对日常工作中外汇局各类操作性业务进行评价,反映外汇局日常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财务类指标,主要针对外汇局经费支出是否合理,管理是否到位;履职绩效类指标,主要围绕外汇局对外履职和内部管理的综合评价,包括内、外部机构多方位评定。每类工作还需要制定更细致的检查项目和对应指标,并明确具体核查方法。

(四)明确内部审计各项指标权重。外汇管理审计指标应按照重要度进行权重分解,将待分解的指标层次化,根据考核的性质、目标等将考核细项赋予不同比例的权重。例如,决策程序、执行程序、监督程序和评价程序分别应占多少比例,各项程序中基础类指标、业务操作类指标、财务类指标、履职绩效类指标各占多少比例,各项指标下的小指标应占比多少等。通过细化指标权重,明确内部审计评价标准,但由于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的确定主观性较大,且各地涉外经济发展差异巨大,因此需要进行广泛探讨和研究,在内部审计总体框架下开展对辖内外汇局的现场审计并听取反馈意见。

(五)建立外汇管理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外汇管理部门业务人员大部分没有专业的审计知识和技能,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因此,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人员配备、岗位设置、业务培训等方面入手,抽调业务骨干进行外汇知识、国际结算知识、审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培训,建立内审人才库,建立一支既具备专业外汇业务知识,又有审计知识和技能的外汇审计专业人才队伍。

转正评审总结范文3

论文摘要: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员共同关注的焦点,是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效果,直接影响到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及其所在企业的利益。文章首先介绍了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定义及分类,分析了当前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模式。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审计评价好坏,直接关系到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对企业高管人员的选拔任用,关系到被审计人员的声誉名望,甚至关系到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的政治前途。因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倍受企业高管人员、审计部门以及审计人员的关注。可见搞好审计评价既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和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概述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定义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对企业高管人员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在审计结果报告中对其应负经济责任而作出的结论性评估,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

(二)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分类

审计评价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照评价结论肯定性分类,审计评价一般分为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按照审计评价结果量化分类,审计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按照审计项目整体分类,审计评价分为单项评价、专题评价和综合评价。

二、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评价范围、内容不统一

当前学术界对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内容仁者仁见,智者见智,看法不统一。大多数审计评价只是将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所履行的经济责任存在的问题原则上归为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而没有对企业高管人员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责任性质、责任大小等作出具体的分析、研究和评价。

(二)审计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不统一

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不统一,审计评价往往带有片面性,缺乏审计事项总体定量评价,甚至有的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把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所履行的经济责任无关的事项也作出评价,如行政管理、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安全保障等。有时对审计事项作出审计评价时往往带有片面性、主观性和推断性,没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有的用词不当,用词模糊。这给全面、正确审计评价带来了困难,影响了审计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公正性。

(三)审计评价内容不全面

对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往往从表面上简单地进行审计评价,对产生问题的原因没有深人细仔的分析、研究,只是用简单的数字来说明问题,如企业固定资产增值情况,其资金来源是企业自有资金还是银行贷款或专项资金等购置,又如企业产生亏损,是成本开支较大还是产品质量、销售渠道等原因造成经营收人偏低,一般没有进行具体分析、说明和披露。

(四)审计主体和审计对象认识上存在问题

审计主体是实施审计的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时间不长,起步较晚,在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方面还处在完善和发展阶段,尤其是审计评价,缺乏统一认识,没有的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而在审计工作中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又缺乏经验,对某些问题难以做出恰当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而且有些企业高管人员和所在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够,思想上有抵触情绪,对经济责任审计不协助和积极配合,错误地认为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吃了饭没事干,上门来查找茬,拖延提供审计材料,甚至有的还隐匿被审计资料,阻碍审计实施,影响了审计的真实性,使审计评价难以作出准确的、合理的审计结论。

(五)审计评价定性不准确

审计评价结果是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作为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任职和提升的重要依据。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对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进行审计评价时如果依法办事,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又怕承担责任,又怕企业高管人员的各种矛盾转移到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身上,这样常常会影响审计评价的准确性。

(六)审计评价存在主观意愿

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常把与工作无关的业绩和与经济责任无关的责任加以评价和认定,错误地认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对企业高管人员进行全面考察、评价。超出了审计范围和内容,增大了审计风险,例如在审计评价中某位高管人员”工作认真、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办事果断、作风正派、生活俭朴”等,被评为先进个人,获得全国或省市一等或二、三等奖,为本单位争得了荣誉等方面进行审计评价。

三、构建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式

(一)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

1.全面、客观、公正原则。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要注意全面、客观、公正,对审计中所查明的客观事实基础上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要确认业绩,肯定成绩,又要查出问题,指出其失误。对所存在的问题,要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既要分析客观原因,也要分析主观原因,不受个人偏好或他人意见影响。

2.综合性原则。在评价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时,应对其所涉及的经济责任进行全面评价,既要评价其已履行的经济责任,又要评价正在履行的经济责任;既要评价经济责任好的方面,又要评价经济责任差的方面。在评价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时,要进行综合性评价,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3.重要性原则。在评价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时,应对所涉及到的重要的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进行重点评价,对一般的经济业务和活动作一般性的评价,既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问题,但又不能忽视次要问题,面面俱到。对查出企业高管人员存在的经济责任问题,要按问题的性质、情节、结果的不同进行分析、区别对待,对重大的问题进行评价,对一般的问题、缺点、过失,则通过交换意见等方式进行沟通。

4.相关性原则。凡与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有关的问题,如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等,均加以评价。凡与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无关的问题,不给予评价。在进行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评价时,还应将权利和责任对应起来,紧紧围绕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明确划分企业高管人员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5.谨慎性原则。在实际审计中,经济责任审计仍然实行的是抽样审计,是以样本结果来推论总体,最后得出审计结论。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评价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时要坚持稳健、谨慎态度,审什么评什么,不审不评。审计未涉及到的问题不易评价,事实不清的不易评价,证据不足的不易评价,不属于审计范围的不易评价。在审计评价时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坚持谨慎性原则,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二)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评价方法

1.业绩比较法。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进行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不仅将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的业绩与前任进行比较,又要与企业所在行业进行比较,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2.量化指标法。运用能够反映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情况的相关经济指标,分析其完成情况,进行准确的审计评价。

3.环境分析法。将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的行为放入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加以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

4.主观、客观因素分析法。对企业高管人员的具体行为或事项进行主观和客观原因分析,推测其具体行为或事项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分析该具体行为或事项是由于企业高管人员主观过错或主观创造力,还是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而作出审计评价。

5.经济责任区分法。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进行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评价时应要区分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管理责任与领导责任、错误责任与舞弊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等,正确区分不同责任之间的界限和不同责任人之间的界限,做到责任清楚、明确。

(三)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1.遵守财经法规情况评价。审计评价企业高管人员是否贯彻执行了国家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是否依法经营,最主要的是看其是否遵守国家的财经法规、财经纪律和有关法规,是否制定了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有效执行。通过对企业高管人员经营管理活动的评价,可以了解其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不能机械地看企业效益和利润,还要检查和评价是否合法经营,对于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和有关法规的应客观评价。

2.资产、负责、损益真实评价。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对企业高管人员所在单位的资产、负责和损益的真实性评价是对企业高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资产、负责和损益真实性审计评价是效益审计评价的基础。效益评价必须以真实性评价为前提,只有真实的效益评价才有意义。

3.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评价。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评价,应在核实资产真实性的基础上,结合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部分期初和期末的增减变化来进行考核和评价,以说明资产是否保值增值,以及增值的幅度。

4.企业经济效益和经济责任指标的完成情况评价。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应针不同单位,选择不同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在利用一些经济指标时可以采取与期初比较,还可以与本地区、本行业相比较。通过纵向、横向比较,可以看出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所在单位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状况,正确、全面评价企业高管人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

5重大投资决策管理效益情况评价。企业重大投资决策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企业高管人员重大投资决策的审计评价,可以看出企业高管人员的决策预见性、综合分析决策能力以及决策水平。发现企业高管人员决策严重失误时,要计算因决策造成的经济损失,要分清企业高管人员决策中的责任,促使继任者总结经验,接受教为今后工作提高决策水平。

6.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所在单位内部管理工作是否健全有效,是衡量其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评价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履行管理责任和管理水平、能力的重要内容。在审查中应重点注意被审查和评价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所在单位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是否健全、合理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合理以及执行效力等。

7.企业高管人员廉政建设情况的评价。通过审计,审查被审计的企业高管人员所在单位报销各项费用、发放奖金、补贴、对外公务活动开支情况以及是否合规、真实,有无侵占国家财产,有无向下属单位报销开支等,所在单位是否有账外账或私设小金库,对此作出客观、公正、准确的审计评价。

(四)企业高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I.企业财务效益状况指标:(I)投资报酬率二年度净利润/年度所有者权益*I00%;(2)净资产收益率二年度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3)营业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人总额*100%。

2.企业资产营运状况指标:(I)总资产周转率二营业收人净额/平均资产**100%;(2)应收账款周转率二营业收人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00%;(3)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成本*100%。

3.企业偿债能力指标:(I)资产负债率二负债总额/资产总额*I00%;(2)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o

4.企业盈利能力指标:(1)销售毛利率二(营业收人一营业成本)/营业收人*100010;(2)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IUO% a

5.社会效益指标:(1)社会贡献率=任职期间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任职期间平均资产*100%;(2)社会积累率二任职期间上交国家财政总额/任职期间社会贡献总额* 1000l0 0

6.企业发展能力指标:(I)资本积累率二(年末所有者权益一年初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100%;(2)利润增长率=(本年营业利润一上年营业利润)/上年营业利润*100010。

7.企业高管人员廉政建设指标:违纪违规资金率。违纪违规资金率二违规资金总额/审计资金总额* 100% 。

转正评审总结范文4

一、进一步统一认识,扎实有效开展内审工作

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是内审工作的重点,要始终把内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促进发展、促进管理、促进提高效益上。目前,全区各部门单位内部审计发展还不平衡,大部分部门单位重视发挥内审机构的作用,内审人员积极探索“管理和效益”审计方法和经验,不断拓展内审工作领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也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对此认识不够,内审作用发挥不够理想,开展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项目所占比例还比较低,有些单位基本上没开展,这应引起足够重视。各内审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围绕本部门本单位经济工作重心、围绕领导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安排审计项目,制定工作计划,要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重点搞好绩效审计,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内控制度评价和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通过经济效益和内控制度评价,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堵塞“跑冒滴漏”;加强内部制约机制,减少损失浪费,促进增收节支;要把所属单位的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审计,客观评价内管干部业绩。要进一步坚定信心,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从简单的项目做起,积累经验,总结提高,不断完善。具体要求: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确保全年任务的完成。

二、开展理论研讨和经验交流,探索管理审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要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深入搞好调查研究,总结推进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转型与发展过程中的新经验和新路子,探索开展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新模式、新方法。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审计理论研究,采取以会代训、现场交流等形式,组织内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活动,及时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和做法。要注重内审信息的编写和宣传,及时反映内审工作动态,宣传内审工作成绩,扩大内审工作的影响。

三、加强内审人员的业务培训,强化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按照国家、省、市内审协会提出的专业胜任能力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一般性教育培训与高层次教育培训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内部审计准则、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以及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教育力度,提高职业化教育的针对性、效果性和规范性水平。具体要求:根据省、市内审协会年培训计划,结合实际,科学安排,抓好内审人员后续教育的落实。

四、搞好部门联动,加大创新力度

做好内审工作,离不开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多部门联动。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协会这一行业协会特点和优势,围绕大局、服务大局,组织相关部门内审机构针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调查研究、理论探讨等方面开展有益工作,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建议,加强和促进各部门配合联动能力。要充分体现内部审计新理念,以新的理念为指导,改革传统审计模式,创新审计路子。引导内审机构及人员努力实现六个转变:一是审计职能从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二是审计方式由事后监督向全过程监督转变;三是审计目标从查错纠弊向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转变;四是审计对象从财务活动向业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支持保障活动转变;五是审计内容从注重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转变;六是审计手段从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自动化转变。

五、抓好“评先树优”活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以典型引路,是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年,全区有5个内审机构和13名内审人员分别被省、市评为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开展“评先树优”活动,善于挖掘好经验、好典型,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内审“双先”、“双优”的事迹和经验,本着总结、借鉴、探索、创新相结合原则,通过宣传典型经验,借鉴成功做法,指导和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加强内部审计基础管理工作

内审基础管理工作关系着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基础管理工作做起来很繁琐,往往容易被忽视,在这方面,我们还比较薄弱,特别是数据统计及上报方面,还存在上报不及时、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另外在报送工作信息及编写业务论文方面对照先进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全区内审机构及会员单位应进一步规范基础性工作,及时准确上报总结及相关报表,编写工作信息及业务论文,真正反映出内审工作的实际情况,为及时掌握内部审计动态,分析内部审计情况,研究内部审计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七、围绕服务,进一步发挥内审协会的职能作用

内审协会是行业自律性组织,做好服务工作是其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广大会员服务是协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要树立“服务为本,会员为重”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全区工作中心、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保”中心任务,进一步发挥协会的职能作用。要增强凝聚力,按照协会的章程和要求,积极主动地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指导和协调有关单位建立健全内审机构和内审制度建设;要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在学习培训、制度建设、经验交流和推广等方面满足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需求,把内审协会真正办成“内审人员之家”,切实加强协会自身建设,落实服务措施,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要立足科学发展的新实践,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转正评审总结范文5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8-0088-02

绩效审计最初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是在传统合规性审计、财务审计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审计类型。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发表了《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由此绩效审计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逐步成为各国政府审计的主要发展方向。我国绩效审计发展较晚,目前仅在深圳、青岛等地区进行了尝试和重点探索,大部分审计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合规性审计方面。为了促进绩效审计的深入发展,审计署在《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由此可见,绩效审计已被审计署定位为我国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

1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1)开展绩效审计是促进有效履行外汇局职责的需要。外汇局承担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外汇市场监管、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管理等基本职能,对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外汇局及其各分支局均属于非营利性组织,行使的是管理职能,其行使管理职能的有效性取决于其管理行为的效果和效率。传统合规性审计主要强调工作的合法性、合规性,无法全面反映履职情况的效率。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增强和外汇管理工作复杂性的进一步提升,合规性审计已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在对财务、资金、业务工作进行合法、合规、真实性检查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对各项工作的绩效情况进行评价,以督促外汇局高效履职。

(2)开展绩效审计是实现外汇局职能和运作机制转变的需要。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2010年外汇局提出从重审批转变为重监测分析、从重事前监管转变为强调事后管理、从重行为管理转变为更加强调主体管理、从“有罪假设”转变为“无罪假设”以及从“正面清单”转变为“负面清单”的工作要求,外汇局逐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通过开展绩效审计,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外汇局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履行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保驾护航的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对传统运作机制的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外汇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及可行性。

(3)开展绩效审计是外汇局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需要。对外汇局各分支局而言,其工作目标以及可运用的资源大部分是既定的。在有限资源下,如何科学配置资源、高效完成工作职责是各分支局关注的重点内容。传统合规性审计主要解决“对或不对”的问题,绩效审计所关注的重点不再局限于传统合规性审计中是与否、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从评判工作绩效的角度,对单位或岗位的工作业绩和效能进行鉴证,重点关注达到既定目标是否做到了资源投入最少化或既定资源投入是否做到了产出最大化,即重点解决“好或不好、能否更好”的问题。随着外汇局内控制度的逐渐完善,业务操作日益规范,审计的监督职能客观上要求向绩效审计升级,发挥审计的高层次监督作用。此外,开展和实施绩效审计,有利于提高工作透明度,加强对权力滥用导致腐败的监督作用,进一步促进外汇系统工作的开展。

2目前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外汇局内审部门对绩效审计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总体而言,目前外汇局系统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和运用还处在初步发展的程度。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1)绩效审计理念与认识不足。对绩效审计的理解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仍停留在合规性审计方面,观念更新不够,难以跳出原来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在审计的实际工作中,多数仍然采用清单对照式的审计方式,对审计功能的开发和利用意识较为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绩效审计的优势和重要性。二是对绩效审计的理解过于复杂化,认为一定要设计一套包罗万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复杂的计量模型、公式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绩效评分和划分考核等级,此种认识没有达到帮助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管理的审计目的。

(2)缺乏绩效审计的理论指导和规范性标准。通过比较发现,凡是绩效审计开展比较好的国家,绩效审计准则及相关规范制定得也较为完善。2003年6月美国审计总署新颁布的《政府审计准则》,最后两章分别是绩效审计现场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对相关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英国审计署1983年颁布了《国家审计法》,为审计署开展效益审计提供了法律基础。澳大利亚早在1901年的《审计法》中就有对绩效审计的规定,赋予审计署“项目审计”的权利,到1979年修订该法律时正式授权审计署对政府部门和其他部门进行绩效审计。瑞典也制定了效益审计准则与效益审计手册等。相比较而言,绩效审计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目前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人民银行总行和外汇局总局均尚未制定出台统一的绩效审计准则和操作规程,对绩效审计的目标、原则、内容、方式等缺乏明确规定,既没有评价标准,也没有操作性的指导文件。此外,外汇业务较为庞杂,涉及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国际收支平衡、外汇执法等各个领域,各个审计项目对最终工作目标的要求差别很大,造成外汇系统基层管理机构难以寻到合适的突破口。

(3)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尚不能有效满足绩效审计的需要。绩效审计不是简单的清单式审计,在工作要求上明显高于传统合规性审计,既要对工作内容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评价,更要对工作流程、工作模式、工作效率进行客观评价,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有更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绩效审计人员既要熟悉常规审计流程和财务知识,更需要熟悉被审项目的工作目标、工作秩序、工作重点难点等各方面情况,这就要求绩效审计人员不但要掌握现代经营管理技术、信息系统电子化技术,还要成为外汇各项业务的专家,成为一名外汇系统的全才、通才。目前,外汇系统的内审人员大多由原稽核人员转岗而来或者仍处于兼岗状态,缺 乏绩效审计相应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因此要完全达到绩效审计的高要求存在一定困难。

3探索开展绩效审计的解决方案

(1)确立正确的绩效审计理念。由传统合规性审计顺利过渡到绩效审计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有正确的绩效审计理念。绩效审计不仅是一种审计类型,同时也是一种工作模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高效履职。这就要求绩效审计人员在检查工作步骤是否规范的基础上,更要深入到具体的业务层面进行评价,从宏观角度考察被审计项目资源利用与目标实现的最大公约数问题。此外,绩效评价不等同于对被审计项目的简单评分或划分等级,因此在审计方法使用方面,要从审计目标出发,针对各个审计项目选择客观、合适的审计方法。

(2)建立与完善外汇局绩效审计法规与相关制度。国际上绩效审计实践表明:建立并不断完善绩效审计准则和相关规范是确保绩效审计质量及其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外汇局开展绩效审计面临的一大难点就是相关法规不健全,既缺乏相应的绩效审计准则及工作指南,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当前绩效审计工作一是要建立外汇局绩效审计指导意见,对外汇局绩效审计的对象、目标、原则、审计依据、审计程序、审计标准、方式方法、工作流程、审计报告等进行总体指导和明确规范,为外汇局开展绩效审计提供基础制度保障。二是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使绩效审计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束,从而真正实现绩效审计推动工作改善、实现价值增值的目标。

(3)创造良好的绩效审计环境。一是要扩大绩效审计在外汇管理系统的知晓范围,明确绩效审计既是审计模式也是管理模式,并通过各种会议、内联网、宣传栏等方式宣传绩效理念,将绩效审计贯穿业务管理活动的始终,使绩效意识渗透到外汇局各分支局。二是要加强推广绩效审计实践,鼓励各分支局开展绩效审计试点,多角度、多层次探索绩效审计,推动各分支局尽早跳出传统合规性审计的局限。三是要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协调沟通,提高审计意见的建设性、实用性、前瞻性和全面性,消除审计惩戒作用的心理影响,使被审计单位充分认识并理解绩效审计对提高行政履职的促进作用,从被动接受审计结果转为主动落实审计建议,从而为绩效审计在外汇管理系统的全面、深入推广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转正评审总结范文6

基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人民银行内审转型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在不断总结内部审计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探索符合人民银行履职特点和业务运行规律的内部审计新模式。在审计思路上,要注重从微观入手,从宏观和全局着眼来开展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审计内容和方法上,要正确处理好合规性审计和内审工作转型的关系,将审计工作重点转移到对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的关注上,由关注历史向关注现状转变,由关注结果向关注流程转变,由事后审计为主向全过程审计转变,在坚持并不断深化合规性审计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内审工作转型;在审计类型上,内部审计要从财务审计为主,转为效益审计、管理审计为主;在审计手段上,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转变,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快速、灵活地分析海量业务数据,实现从抽样审计到全覆盖审计,从而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审计成果利用上,要从重检查纠错、轻评价治理,向检查与评价、纠错与治理并重转变,关注责任、经济、效率和效果,全面提供保证性和咨询。

大力开展内审转型宣传转型后的内审范围涉及内部管理的各环节,仅凭内审部门自弹自唱,难以达到良好效果,需要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各业务操作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更有效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加强内审服务职能的宣传,并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联络和信息共享,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消除被监督部门对内审的对立情绪和审价判断干扰,达到协调联动、相互促进的目的。内审部门必须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多种渠道和形式、显而易见的内审成果及价值体现,争取管理高层的大力支持和部门的理解配合,坚持以组织内在需求为导向,以增加组织价值为目的,拓宽内审服务领域。例如,根据组织治理的需求,强化内部控制评价审计;根据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需求,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根据管理层关注绩效的需要,深化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和离任审计。等等。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和管理学原理,以及审计的性质,内部审计一般将下列工作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⑴检查评价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⑵检查评价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⑶检查评价管理控制的各项目标的完成情况。因此,内审人员要在熟练管理学原理的基础上,协助管理层和专业管理部门根据管理审计的多项标准(法规标准、行业标准、政府审计标准、效果衡量标准、注册会计师协会标准、可接受的管理惯例等),制定相应的评价组织管理能力的标准,如组织总体职能、内设机构效率和效果、财务后勤管理的经济性、资金资产管理的安全性、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有效性、潜在的发展能力、工作业绩评价等管理评价指标,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加强内审自身建设和管理内审部门在关注组织管理绩效和组织风险治理的同时,首先要做好自身的组织管理和审计风险防范工作。审计质量是内审工作的生命线,是内部审计被认可、被信任、被重视的重要保证。作为组织的一个部门,从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到审计后续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同样存在管理绩效和管理风险的问题,内审部门和每一个内审人员首先要做到做好,才能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内审人员要强化风险意识,审计前要以风险为导向制定审计计划,按照风险高低排序,充分做好审前调查。

审计报告中注意以事实为依据,以既有法规制度和标准为准绳,注重事实的客观性、描述的清晰性、建议的可行性、内容的重要性、报送的及时性,同时结合国际内审准则和国内、行内形势要求,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深入分析,作出内审职业判断,进而提出有针对性、中肯可行的改进意见。审计资料也要按照有关规定加以收集、整理、归档,加强审计和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保密工作。通过内审自身建设和管理,为组织内各部门和全体员工提供管理和绩效方面的示范作用。郭庆平行长助理指出,内审工作全面转型与深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当突出重点、分类推进、落实责任、加强督导,力争内审转型取得实效、达到目标。由此,内审转型对人民银行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对于确保内审成功转型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一方面,各级行要把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理论与实务能力兼备的骨干充实到内审部门;另一方面,内审人员必须主动加强审计、会计、金融、管理、信息技术和国际审计准则与先进实务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根据组织特点和实际需要,探索建立既符合通行准则又具有人民银行特色的内部审计新模式,提升内审理论研究和实务水平。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克服难题的勇气,又要有务实的作风和科学转型的智慧,不断探索“以学习促进转型,以创新带动转型”的新途径,循序渐进,由点及面,推进人民银行内审转型与发展。

作者:唐正良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娄底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