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工作总结范例6篇

村镇银行工作总结

村镇银行工作总结范文1

利民村镇银行的筹建过程

2008年4月28日,凤阳县利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成立。吸收法人股东5名,个体股东10名,共募资金4100万。其股权结构、筹建费用、组织结构状况如下。

股权结构。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天长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作为利民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比例为29.78%;其他单个自然人股东和关联方持股都未超过10%,符合《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相关要求。

筹建费用。利民银行在筹建期间约花费175.3万元,其中开办费约为151.7万,并可在五年内摊销,每年约为30万;购置固定资产约23.5万。

组织结构与人员构成。根据村镇银行的产权制度,全行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行长室;根据业务需要和员工情况共设置了信贷部、营业部、营销部、财务部和综合办公室五个部门。(详见图1)。

董事长由天长信用联社董事长兼任。行长室设正副行长各一名,行长由原天长信用联社办公室主任担任,有近20年的从业经验;副行长来自天长信用联社的稽查部,现在主管村镇银行财务工作,有10余年从业经验。其他员工15名,其中本科生3名,大专生12名。这些员工分处在4个部门,其中信贷部4名,营业部5名,营销部1名,财务部2名,综合办公室3名。

利民村镇银行经营现状

根据安徽省银监局规定,利民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个人及企事业单位存贷款业务、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

企业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收付款业务,保险业务等。目前,存贷款业务是利民村镇银行的主营业务。

存贷款业务

吸收存款状况。成立之初,5130万存款中,2000万是政府的财政存款,财政性存款占总存款比例达40%,而54.9%的农户存款中绝大部分是内部职工的关系存款,这表明村镇银行在吸收公众存款方面仍没有太大的竞争力。随后村镇银行开展了“以贷引存,以存促销”的方式动员存款,较大地提高了存款总量,降低了财政性存款比例。截至2009年5月末,村镇银行存款余额达到9315万元,其中财政性存款的数额较2008年底减少了3200万元。

发放贷款状况。成立以来,利民银行累计发放的8896.1万元贷款中,面向农户的贷款不超过贷款总额的8%;贷给农户作生产性支出的贷款不足总额的2.5%,其中发放给种植农户购买化肥、种子等农资的贷款不足2%,发放给养殖户做生产性支出的贷款仅为0.62%。利民村镇银行表示,面向企业的贷款中,目前暂没有能力支持大型企业,而且由于有“村镇银行不能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只可以做生产性、流动性贷款”的要求,所以,只能参与别的银行没有兴趣的企业。主要参与粮食收购与加工企业和县域内小企业,形式有抵押也有担保。如果客户使用固定资产作担保,则视为优质客户。政府也提供一些企业作为选择,经过村镇银行考察,从一百多家粮食加工企业中精选出十几家粮食加工企业发放贷款,大约占全部贷款的42.95%,其中最大的一笔贷款是200万元;48.69%的贷款分配给小企业,没有贷款给中型企业。此外,村镇银行还开发了两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消费性贷款业务:“公务员专向贷款业务”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专项贷款业务”。贷款范围可以是住房、消费和发展生产。若贷款人员所属单位在该行设立的工资账户,由其工资,可以申请信用贷款;否则只能申请抵押贷款。

风险控制情况

首先,利民村镇银行尚未获准加入征信系统,共享征信系统信息。这使得信贷客户信用风险难以甄别,加上利民村镇银行的员工多为无从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这对信贷客户选择、抵押资产评估、贷款风险防范都较为不利。其次,村镇银行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种养殖业风险比较大,为了实现低于2%的坏账率,银行对种养殖业的贷款比重不会高于总贷款的30%;相比而言,同一县城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贷给农户的贷款则达到80%。可见,该村镇银行为了控制风险不得不违背2007年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由于存款量与盈利目标不匹配,利民村镇银行的贷存比达83%,高于商业银行法规定的75%,也给经营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股东回报情况

据调查了解,该银行经营计划是第一年不亏损,争取达到1%~2%的资本回报率,第二年争取达到10%,第三年达到15%。据银行披露,开业第一年不亏损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据专家组(来自安徽财经大学)评估,银行实现其内部目标就已经很难,实现股东目标完全不可能。因为要实现股东目标,存款需达到5个多亿,贷款达到3个多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当地农行和工行的年存贷款增长额之和。然而,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和争取优质客户资源方面明显竞争力不足。

员工激励情况

两名行长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天长信用联社,年薪约为9万元,由信用联社支出。虽然工资略高于在原信用联社,但来自董事会和政府的压力非常大,他们希望返回原信用联社工作。17名员工采用“全员营销型”,充分动员职工的资源;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每个月都进行评比。

经营成本与收益情况

据利民村镇银行2009年5月上报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利民村镇银行经营8个月,各项业务支出为193万元,其中:

开办费摊销额=151.7万/5年=30.3万元/年

年度应付员工工资=2000元/人/月*8月*17人=27.2万元

计提坏账和折旧17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28万元。各项收入为246万元,收入主要为利差收益,其存贷款利差高于商业银行,但低于农信社,大约为4%(利民村镇银行一年期存款平均成本,含动员成本约为4.5%,同行的拆借利率为6%,所以一般不会选择拆借,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为8.5%),实现净利润53万元,提取股东红利41万元,每股红利以1%派现。

利民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

隐性担保缺失下的金融排异

声誉是一种保证契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把银行的声誉理解为具有信息优势的银行对存款人做出的维护其存款安全的承诺。利民村镇银行在业务推广、吸收存款等方面都遇到因缺乏国家隐性担保而受当地原有国有商业银行、农信社、邮政储蓄所排异的问题,原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国家隐性担保优势来阻击初创的信誉有限的村镇银行。由于对村镇银行了解有限,多数客户通常会选择有国家信用做后盾的各大银行,这直接导致村镇银行在创立之初很难吸收公众存款。为争夺客户资源和树立良好信誉,村镇银行也强调自己的国有资本性质,并在利民村镇银行的产品、利率电子指示牌的醒目位置上滚动播出:“利民村镇银行是国家银行”。此外,利民村镇银行的综合业务网络挂靠在信用社,并由天长代为领取金农卡,这就意味着,村镇银行和信用社是可以通存通兑的,但实际操作中,信用社的柜员通过区别卡号的字段拒绝村镇银行客户的取款。

资金和信息约束下的金融排斥

村镇银行的优势本不在于资金的充裕,而在于其信息获取的能力。由于分支机构少且处于县城金融机构聚居点,与农信社(凤阳县农信社下辖42个网点,其中1个营业部,32个信用社,9个储蓄所,服务网点遍布城乡)相比,利民村镇银行与农户的距离更加遥远,对农户的信用状况了解极为有限,直接后果就是村镇银行对农户贷款数额的减少和贷款标准的提高,其贷款条件比当地信用社更加严苛。

调查显示,在利民村镇银行,只有同时有房产证和土地证才能办理贷款。银行方面的解释是90%的员工都是新上岗的大学毕业生,对资产的审查和认证经验不足,因此为了避免造成高风险,只接受同时具有两证的贷款诉求人。与利民村镇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有专门针对农户的小额信贷计划,并不需要两证齐备。利民村镇银行在地理、风险评估程序方面都对农户金融需求具有一定的排斥性。

经营规模制约下的被动定位

凤阳县信贷市场上原有的各个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定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对象为大中型企业等优质客户,几乎不做涉农贷款业务。农信社拥有最多的分支机构,与利民银行相比它能够更加贴近农村,同时又属于正规金融,拥有大量的国家资源,占据整个农贷市场近80%。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充分地利用乡土熟人社会特征,降低交易成本,专注于农信社忽略的小额贷款业务。而利民村镇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及农信社相比,其规模较小,却不足以小到只专注于某一个农村社区;与资金互助合作社相比,其规模较大,却不足以大到能够与大型商行争夺优质客户资源。因此,利民村镇银行提出自己的市场定位是为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并根据现实情况,提出“先生存,后发展”的发展计划。而这一市场定位又较大地偏离了村镇银行设立的政策初衷。

对于利民村镇银行的简要结论与建议

从利民村镇银行的成立背景及筹建过程可见,它的出现是以供给带动需求的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其政策初衷非常明确,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然而正如案例所展示,在隐性担保,公司治理,资金和信息约束,经营规模等多个约束条件的影响下,为了实现基本的财务目标,村镇银行还是会主动地把服务重点转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以,注重宣传引导,优化激励机制,完善监管机制是避免村镇银行偏离政策初衷沦为发起行分支机构的有益尝试。

注重宣传引导,为村镇银行塑造应有的政策地位。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镇银行面临金融排异的困境,降低了农户与村镇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优化激励机制,提高村镇银行财务可持续性,缓解治理困境。首先,税收支持,村镇银行的成立背景是服务三农,地方政府通常对村镇银行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如营业税金及附加按5%上交后返还2%,但该项税收支持会因时因地而异,宜通过立法予以确认。其次,可以通过扩大储源,调节同行拆借利率等方式给予村镇银行支持。再次,征信系统信息共享对村镇银行的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也至关重要。

村镇银行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村镇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

2013年6月,河北首家外资村镇银行――澳洲联邦银行(辛集)村镇银行于河北省辛集市正式开业,以方便农户、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迅速获得融资支持。据悉,澳洲联邦银行还将在邯郸市永年县和磁县再开两家村镇银行。澳洲联邦银行为什么会选择河北,为什么会选择投资村镇银行,与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村镇银行的地位密切相关。

一、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一)数量增长迅速

2008年6月,张北信达村镇银行在张北县成立,实现了河北省村镇银行从无到有的转变。自此,河北省村镇银行业务不断发展,机构数量迅速增加,经营财务状况总体良好,资产负债规模呈稳定增长态势。截至2013年7月,河北省村镇银行开业24家,注册资本总额为11.8亿元,从业人员621名。

(二)经营状况良好

河北省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迅速,除了部分村镇银行由于开业时间短、前期投入大而未有盈利外,总体经营财务状况总体良好。截止2013年3月末,河北省村镇银行资产总额82.83亿元,负债总额70.72亿元,各项存款60.30亿元,各项贷款37.22亿元,贷款户数3898户,实现净利润948万元。

(三)市场定位明确

通过成立城镇银行,可以增加外部供给资金,增加业内竞争、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增强农村金融服务透明性。截止2013年3月,河北省村镇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9.65亿元、997户,发放农户贷款16.16亿元、2728户,投向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96.22%。具体情况见表1。

资料来源:河北金融网 注:数据截止到2013年7月底

二、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认知度低、吸收资金能力欠缺

首先,成立时间短。村镇银行在河北省成立和运行的时间只有5年,农村居民和中小企业对其还缺乏认识,接受度不高。其次,认可度较低。在农村地区,大部分人对村镇银行业务不熟悉,不愿到村镇银行存款,而更倾向于传统金融机构。再次,融资不便。村镇银行目前主要位于农村地区,而河北省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这使得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相对不足,造成村镇银行融资困难。

(二)金融服务产品单一,金融创新不足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可经营与其他商业银行相同的业务。但从实际上来看,村镇银行除了经营存贷款、国内结算、票据的承兑和贴现等基本业务外,其他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基本没有。另外,由于注册资金较少(通常河北省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为1000万元左右),贷款额度受到限制,影响了贷款企业的资金需求与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三)贷款风险大,控制难

首先,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当地农户和小微企业,而目前河北省农业保险覆盖率不高,对农业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自然灾害风险较大。其次,借款人对信用贷款认识不清。河北省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形式主要属于信用贷款,即无抵押贷款,导致农民普遍认为信用贷款无抵押,不用按时还款,因此极易导致道德风险。

(四)内部管理混乱,监管难以到位

由于河北省大部分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相关配套措施准备不充分,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遇到很多困难,且大部分非金融股东并不具备专业金融知识,专业操作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缺乏,导致经营理念混乱。另外,由于村镇银行主要集中于县域及农村地区,监管部门存在人员少、专业技能差和监管成本高的问题,导致监管难以到位。

三、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根据调查发现,广大的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民对村镇银行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因此,首先,村镇银行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和载体,例如每年定期举办村镇银行宣传日,广泛宣传其主要业务范围及其优势,提高广大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对其认可度和信任度。其次,加大政府、银行股东的存款带头作用。凡是政府涉及农业投资或补贴资金一律在村镇银行开户存款,股东的资金优先存放在村镇银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二)创新金融产品和经营管理方式,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首先,河北省在鼓励发展村镇银行的同时,牢牢把握以服务 “三农”、服务“县域”为宗旨,结合自身迅速、便捷、灵活的优势,为农村广大小微企业和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其贷款需求,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公信力,扩大客户基础。其次,创新经营管理方式,降低经营成本,简化服务程序和流程,吸引更多客户。

(三)加强风险管理,控制贷款风险

首先,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资金需求者信用档案,完善信用记录,严密跟踪资金用途流向。其次,提供村镇银行经营保险服务。在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同时逐步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当贷款者因自然环境因素而蒙受损失时,保险公司给予赔偿。再次,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下转9页)(上接11页)评估机制,完善和简化贷款流程,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四)加强员工培训,完善监管体系

首先,村镇银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系统内部展开业务培训和知识竞赛,或者到其他业务较为完善的金融机构参加岗前培训,加强其工作人员的业务熟悉程度和创新意识。其次,建立村镇银行监管指标体系并加以完善,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和经营管理实施动态跟踪监管。再次,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对监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行优化配置,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和监管效率。

四、结束语

要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持,这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河北省村镇银行只有凭借自身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和专业服务,将自身建设成为以服务当地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批量农户为核心的特色银行,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隆建.村镇银行边界分析:从概念与区域出发[J].武汉金融.2011,(4)

村镇银行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农村金融;村镇银行;现实困境;产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8-0086-03

中原经济区(CPER)是以郑汴洛都市区为核心、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省全域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撑。作为新型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试点机构,村镇银行拥有机制灵活、政策扶持力度大、依托传统银行金融机构等发展优势。从2006年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来,村镇银行蓬勃发展,截至2013年年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总行),已遍及全国31个省份,覆盖1083县(市),占县(市)总数的58.6%。资产总额2653亿元,负债总额2188亿元,实收资本422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75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11亿元,盈利16亿元。[1]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对于健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缓解“三农” 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强化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提高民间资本运营效率,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原经济区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2月,河南省已有村镇银行112家。为了充分了解河南省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笔者选取了栾川民丰村镇银行、南阳村镇银行、巩义浦发村镇银行、中牟郑银村镇银行、澳洲联邦银行村镇银行5家位于河南省东西南北中不同方位的村镇银行进行对比(见表1)。

1.1 村镇银行业务拓展很快,逐步实现与传统银行业务的接轨

6年来,村镇银行业务拓展很快。如巩义浦发村镇银行的业务涵盖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业务。经营范围包括吸收社会公众存款;向农村经济组织和个人等发放短、中、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业务;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业务;从事银行之间同业拆借;对当地农村地区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对农村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等。

1.2 村镇银行与其他银行互联功能不断完善,功能与现代金融体系对接

村镇银行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在逐步实现与其他传统银行业务对接。以南阳村镇银行为例,玉都一卡通可在南阳村镇银行网点柜台、全国兴业银行72家分支行600多家网点柜台、全国75家商业银行4000多个网点柜台进行免费使用;在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网点的柜台上也可以使用;业务操作可通过南阳村镇银行的电话银行、短信银行、网上银行进行;在互联方面与中国境内和境外部分张贴“银联”标识的ATM和POS商户结合[2],进行取现和消费。

1.3 村镇银行的费率优惠幅度较大,降低了三农的融资成本

村镇银行的业务运作机制灵活,优惠幅度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三农事业的融资成本。以南阳村镇银行为例(见表3)。从开卡、换卡、补卡工本费方面,村镇银行存在开卡费10元,在卡年费、小额账户管理方面,村镇银行实现了免费,而全球ATM取款、转账、查询手续费免费;全国邮政、农信社网点取款手续费免费,全球POS消费手续费免费,全国兴业网点免费也是村镇银行业务拓展的一个方向。

1.4 村镇银行经营稳健,风险较低

中原经济区人口基数大,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从资金供给方面看,在一些地区已经积聚了相当规模的民间资本,形成了大量的民间资金沉淀,民间资本拆借运动频繁活跃,有着强大的民间资金供给潜力;从需求方面看,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的发展,民间工商业的不断繁荣,对“三农”发展资金的筹资需求旺盛,形成了巨大的资金融通市场。

2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村镇银行推进的现实困境

2.1 社会“公信力”不足

作为新生事物,成立比较晚,村镇银行在社会形象方面显得“公信力”不足,表现在吸收存款能力差,存贷款业务比较难以开展,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农村居民的投资偏好大多属于风险规避者,在对农村地区储户储蓄意愿的调查中发现,仅有46%的储户对村镇银行的发展持接受态度,其他储户希望把存款存入中国农业银行(82.3%)、河南省农村信用社(78.6%),有54%的储户表示暂时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前途和风险保障缺乏信心。

2.2 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村镇银行一般地处偏远,收入较传统金融机构低,工作任务压力普遍较大,村镇银行很难招聘到高水平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以河南省长葛市轩辕村镇银行为例,该行(包括总行和支行)的118 名职工中,董事长、行长、副行长25名高管和综合办主任拥有会计或财务中级职称和多年金融工作经历,基本银行业从业资格要求符合要求,其他93名员工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公司职员组成,员工整体专业技能、从业经验、风险控制能力不足,整体能力素质亟待提高。

2.3 金融业务拓展不便利

由于村镇银行建立时间比较晚,数量比较少,和客户之间缺乏相互地了解和合作,众多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在长达几十年的国有金融机构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和品牌依赖,而对村镇银行的收益与风险存在不同程度的疑问。从目前来看,村镇银行拥有的支行、营业网点单一和ATM的数量相对较少,存取款不便利,仅有少数村镇银行实现通存通兑,加入中国银联的数目较少,使其银行存款存量和贷款业务受到限制;有时客户通过村镇银行汇款,还要转借第三方银行等问题,服务半径无法迅速扩张[3]。

2.4 内部监控制度不完善

村镇银行内部监督是指村镇银行各专业管理部门的自身监督和内部审计,是单位纪检监察部门的再监督。村镇银行受机构级别、业务量等众多因素影响,已接入征信系统的村镇银行非常少,并不利于对贷款客户的尽职调查。多数村镇银行没有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监督部门,可能导致业务管理者或股东 “独裁”现象,把村镇银行变成个人小金库,增大 “内部人控制”的风险,产生委托人―人问题,产生“寻租”行为,从而积累经营风险。

2.5 金融产品缺乏多元化创新

我国村镇银行经营业务种类单一,缺乏符合“三农”需要的金融衍生品和多元化金融服务,难以推出除存贷款业务外的创新型针对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这使得村镇银行的客户服务范围除了“三农”之外,更倾向于服务盈利更高、风险更小的第二、第三产业,村镇银行之间业务趋同化的趋势非常严重,使村镇银行从公司治理、股权设置、业务范围到管理模式都难以有大的创新。

3 中原经济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

3.1 面向社会深化村镇银行品牌形象

首先,应通过电视、报纸、宣传栏等媒体,建立网站完善载体,加强农村金融政策宣传和知识介绍,增强村镇银行的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度,这对于其后续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其次,加强其信用体系制度建设,营造优良信用环境。加快完善金融法律环境,严厉打击逃废债务行为,优化执法环境。最后,加强对农户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农村金融知识教育和宣传,使广大农村金融消费者更多地了解金融知识、村镇银行惠农工具和种类,全面深化村镇银行品牌形象[3]。

3.2 多层次全方位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素质

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渠道:一从农行、农信社等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精简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中招聘,吸收富有经验的金融管理和业务拓展人员和财务人员。二是开展金融业务培训。通过开展培训班、以老带新、以岗代训、以会代训等培训模式,规范员工金融业务操作行为,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流程[4]。三是在村镇范围内培育有一定文化素养、熟悉当地农村生产生活情况、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人员成为村镇银行的信贷员,实行个人责任制,降低信贷风险[3]。

3.3 改善村镇银行经营的金融生态环境

只有在一个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中,金融市场才有参与和发展的可持续性。首先,政府要积极推动村镇银行、其他传统金融机构与民间小贷公司的合作,加强对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征信体系建设、权益清算体系建设的指导[5];其次,政府应给予村镇银行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或自成立之日起前三年免征营业税,多计提坏账准备等。最后,建立农业保险公司,为农产品生产、经营、加工提供保险服务,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

3.4 建立征信体系,加强内外监督与控制

民间资本权益的保障,经营风险的控制,有赖于征信体系的建设。一是建立有效的农村信用制度体系,综合运用法律、宣传、经济、舆论监督等手段,营造重信用、讲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二是加快社会征信制度建设,完善农村保险和担保体系,通过政策行保险和确定担保公司与村镇银行风险共担的比例,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三是加强村镇银行信息公开度管理[5]。及时披露经营业绩、财务报表、资产质量、计提准备金政策、风险管理、主营业务和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信息,保护资本投资者的权益。

3.5 推进金融业务多元化制度创新

多元化和特色化的经营发展对提高村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极为重要。一是加强与当地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户沟通,及时提供项目指导与存贷款支持,扩大三农资金的投放力度。二是扩大信贷服务半径,在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好,资金需求比较大的村落设立分支机构,有效地促进信贷规模扩大。三是在传统村镇银行业务基础上,实现金融产品的发展创新,加推优惠政策,提高村镇银行的竞争力,对农业生产整个产业链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屈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N].金融时报,2013-05-27.

[2]周梦琳.我国村镇银行经营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3]叶敬忠,朱炎洁,杨洪萍.中国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现状[J].中国农村经济,2004(8):71.

[4]王曙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绩效与机制创新[J].中央党校学报,2008(4):60-65.

村镇银行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村镇银行 发展困难 发展思路

2006年l2月20日,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2007年1月22日,银监会制定并《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我国村镇银行从2007年3月1日开始试点建设。组建村镇银行,对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支持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村镇银行的发展由于其自身特点和所处地理位置,也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探索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资金来源不足,限制银行扩大资产规模

对村镇银行来说,一方面由于规模小、网点分布少、电子化设施以及网络建设落后,不能提供较为全面的金融服务,业务品种少等自身条件原因,在吸收存款上很难与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农信社等银行相提并论,吸收存款数量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加上缺乏宣传,广大老百姓对其了解不多,与农信社、储蓄银行、农业银行相比,其认可程度较低,社会公信度不高,造成农民和当地企业对其缺乏信任,缺少吸引存款的能力。

(二)业务品种和提供服务单一,金融产品有待丰富

村镇银行未能给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一是由于其创新能力不足,没有跟上市场需要开发出新的产品,二是由于其硬件设施落后,难以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比如多数村镇银行尚未进入国家的结算系统,不能提供票据,银行汇款,银行卡等服务,有的村镇银行没有加入银联,造成客户结算渠道不畅通,难以提供高效的结算服务;有的银行由于网点少,加上缺少ATM机等自助设备,造成客户流失。银行产品的缺乏使得银行只能靠传统的存贷业务获取收益,收益来源单一。

(三)人力资源匮乏,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

从村镇银行招聘人员情况来看,由于当前农村经济环境和生活条件总体上比城市落后,导致村镇银行难以吸引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士;而新招聘的本科生,其经验不足,不熟悉当地环境,培养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有着较高的培养成本,如果是从当地招聘员工,虽然对当地情况较为了解,但通常专业知识学历水平等不足,要真正满足银行的发展,还存在很大挑战。

(四)内部风险监控能力薄弱

一是制度建设滞后,在建立内部控制的制度和措施进行上,还没有形成适合农村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系统。在职能部门的设置上,由于现有的人力资源短缺,村镇银行的人员配置兼岗现象较为严重,没有设立专职审计人员,审计监督职能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难以形成有效监管;二是贷款信用风险难以控制,存在对贷款“三查”不严的现象,银行不能完全按照新的贷款业务的规定办理贷款业务,做好贷款管理。农村银行贷款信用风险大,即使抵押担保贷款,通常抵押担保物是较难处理变现,存在流动性风险。

(五)金融监管工作难度大

尽管银监会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采用“低门槛、严监管”的管理模式,但实际情况是各级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工作普遍存在差距,很难按照“严监管”这一要求执行。一方面,各级监管部门在村镇银行的准入和筹建工作上投入了较多人力物力,却未能对村镇银行开业后的经营进行持续跟进监管,造成对其后期经营管理的风险管控不强,同时也对某些监管政策是否在村镇银行很好地贯彻执行没有进行有效的督促落实。另一方面,就目前监督总体水平来说是不够的,即使有足够的监督力度,如果按照对其他商业银行监管的模式对村镇银行进行监管,也可能由于监管严格,造成现有的村镇银行疲于应付满足各项条件,使得银行失去了活力,举步维艰。

二、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力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竞争能力

一要推出适合农村的贷款产品。掌握农户金融需求特点,实行差别对待,针对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民互助合作社等开发不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量身订制个性化特色信贷产品,以快捷的小额信贷为主,推出丰富的信贷产品和抵押担保模式;二要疏通村镇银行结算渠道,推出方便客户的结算工具。通过与其他银行发展关系,依托他行资源,弥补自身在结算上的不足,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加入央行的清算系统。

(二)加大形象宣传,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

村镇银行应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其性质、经营方式、服务对象和产品等,让广大老百姓认识并了解村镇银行,如可以通过组织“普及金融知识,便民金融服务”等宣传活动,向群众进行宣传;通过对银行标志、营业厅网点的设计,利用银行网点向客户发放宣传册等方式进行形象宣传,从而达到提升村镇银行社会认知度的效果。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做好人才培养,建设高效人才队伍

一是通过完善业务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员工的薪资和福利待遇;通过建立符合本行发展实际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充分的职业发展空间,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二是强化员工的培训机制。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金融专业知识、管理知识、职业道德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现有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要加快人才引进步伐。积极构建本土化用人机制,培育一批熟悉当地情况、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充实其人才队伍,引进一批高素质、具有丰富经验的银行工作人员,通过他们的引导作用,使员工的整体素质快速提升,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以确保农村银行实现稳健发展。

(四)加强监管,促进村镇银行稳健经营

监管部门应该加强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审查,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转型为村镇银行准入监管,增强公众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心;应该加强对银行贷款分类标准,资本充足率标准,贷款集中度和流动性比率等指标的监管,引导农村银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改进业务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由于村镇银行尚处在发展初期,监管机构应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注重支持其健康稳定发展。引导村镇银行通过创新的产品,服务和机制,提高他们的品牌知名度,促进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珍.设立村镇银行的可行性及运营中的问题[J].金融会计,2008(06).

[2]宋静静.村镇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J].特区经济,2011(02).

村镇银行工作总结范文5

(一)我国村镇银行信贷模式

我国村镇银行为一级法人机构,发起人或出资人中应至少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政策目的明确规定为“服务三农”,批准办理的业务有限,几乎都是银行传统信贷业务。与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由于机构规模小,所以信贷措施灵活、决策下达时间快,由此能更好地深入农村地区,满足农村金额小、周期性强的贷款需求。除此之外,村镇银行人员构成和信贷流程与普通商业银行并无大的区别,遵循传统商业银行规定的“客户申请-签订合同-发放贷款-按期还款-贷款结清”标准程序。

(二)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信贷模式

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又称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其成立宗旨是为穷人服务,经营管理采取严格的总分支行结构。格莱珉银行与我国村镇银行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吸收公共存款,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贷款对象。在客户有借款需求时,要求借款人开设储蓄账户。格莱珉银行96.5%的股份为贫困妇女所有,政府持有股份已逐渐稀释。贷款流程可以总结为“中心+小组+银行工作人员”。每个贷款申请人必须加入“五人小组”,该小组各成员的贷款目的、经济能力和社会背景相似,如有一人违约,则全组还款,将外部监管内部化。另外,格莱珉银行还鼓励借贷人员几个小组组成“中心”,由选举出来的中心代表与信贷经理紧密沟通。这样的做法使得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更加简便,降低了银行的调查成本。格莱珉银行发放的是无担保、无抵押的小额信用贷款,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单利计息,按周还款,减少借款人还款压力,也方便银行及时追踪贷款使用情况。

(三)美国社区银行信贷模式

美国社区银行专指资产总额小于十亿美元的小型商业银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社区银行。美国社区银行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自负盈亏,服务对象主要为个人和中小企业。美国社区银行主要由当地民营中小企业控股,吸收存款投向当地,具有人缘、地缘和天缘优势;社区银行定位于为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服务,由于政策限制,社区银行分支机构较少,因此具有管理环节少、决策效率高等优势。在盈利能力方面,社区银行存款客户利率敏感性低,因此存款利率较低,贷款利率较高,存贷净利差比大银行高。由于美国实施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因此贷款利率不受限制,根据不同贷款人的具体情况贷款利率差异也可以较大。在风险控制上,美国社区银行有机结合抵押担保和信用贷款,并将信用放在首位。

(四)巴西布拉德斯科

银行巴西布拉德斯科银行成立于1808年,是一家由政府控股的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在巴西排名第二位。布拉德斯科银行是巴西仅有的为中低收入阶层服务的银行,其网点遍布巴西城乡。布拉德斯科银行的一大特色是混业经营。以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为主,还包括租赁、投行、资产管理、基金管理等业务。布拉德斯科银行是第一家响应卢拉政府发展计划率先向微型企业和生产者提供微型信贷的银行。布拉德斯科银行的另一大特色是与邮政合作,是巴西邮政公司的独家合伙人,这一创举为该行奠定了更加广泛的客户基础,使得布拉德斯科银行的贷款金额增加,存贷利差扩大,带来了更加强劲的利润增长动力。

(五)印度地区农村银行印度地区

农村银行成立于1975年,初期主要旨在填补印度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空白,服务对象是印度社会脆弱阶层的中小借款者,后拓展为小农、无地农民和农村小工业者等。每个地区农村银行均由一家商业银行主办,资本金由中央政府、邦政府和主办商业银行分别认缴50%、15%和35%,并可通过发债筹措资金。从贷款模式来说,印度农村银行对小农、无地农民和农村小工业者的贷款扶持力度大。例如,对于农作物贷款或小额贷款采取信用贷款模式,且所贷款项不仅用于生产,还覆盖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对农户和小企业进行免费或低收费培训,提高贷款项目效益。

二各国农村信贷模式对比及我国农村金融的特殊性

根据对代表性国家的农村信贷模式分析,可以找到各国农村信贷的共性:第一,因地制宜,市场定位精准。孟加拉国和印度农村信贷主要定位于农村中、低收入者,美国由于中小企业对经济的突出贡献,因此将中小企业也纳入社区银行贷款范畴;第二,信贷机制比大型商业银行更加灵活,信用贷款业务突出,这是由各地农村经济情况与财富分配决定的;第三,由于小额贷款者常常表现为知识水平有限,因此对借款者的培训是贷后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必然要求;第四,农村信贷必须深入农村和社区,挖掘农村信贷需求,才能巩固地缘和人缘的优势。我国村镇银行运作是对孟加拉国“格莱珉模式”的大胆借鉴,但要防止“拿来主义”。我国农村金融和信贷文化特色如下:我国农村地广人稀,不同于农村人口稠密的国家(如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生产活动较为单一,无法进行高度专业化分工。且增加了借款人还款成本和难度,使农村小额贷款监管难度大。我国农村信贷的政府参与度大,但政府主导的信贷项目表现差,一方面,政府补贴没有真正面向穷人,且偿还率低。另一方面,政府补贴贷款的利率优惠挤占了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空间。根据市场供需确定的贷款利率高于政府贴息贷款利率,导致村镇银行客户资源流失,影响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经营。我国土地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经济,土地不能作为抵押品,因此农民不能通过抵押土地获得信用。因此贷款方式多局限于信用贷款,格莱珉银行的“贷款小组”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是有研究表明,在3-5户联保小组成员的情况下,成员之间的意见更易达成一致,形成共谋;而且对发生逆向选择的借款人而言,更易组建联保小组。这就需要更完善、更严格的贷款资格审查制度。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利率政策,利率的决定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因此不能像美国社区银行一样采用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制度,这就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利润水平。我国村镇银行数量多,但单个银行规模小,虽然2010年银监会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中提到村镇银行可以按三种发展模式发展,即“总分行制”、“管理总部制”、“控股公司制”,但全国绝大部分村镇银行还处在建立阶段,资本总量小,因此风险承受能力弱。加上村镇银行同业拆借难以实施,央行支农再贷款、再贴现难以到位。一旦资金链断裂,村镇银行只能寻求发起行帮助,举步维艰。另外,我国村镇银行不同于总分行紧密协作的格莱珉银行或巴西BRADESCO银行,各村镇银行只与发起行形成依附、合作关系,对人民来说尚属新兴事务,认知度低,因此需要各行加强宣传引导,主动开发业务。

三优化我国村镇银行信贷模式的政策建议

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的特点,对优化我国村镇银行的信贷模式提出如下建议:

(一)改进贷前审查

第一,增加小组人数,以“大联保组”形式,增加共谋难度。研究证明,大联保体贷款模式下,银行能够有效筛选客户,降低共谋、逆向选择和信用成本问题发生的概率;第二,应通过宣传教育,促使目标客户改变借款观念,培养有借有还的优良品德。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企业主的诚信意识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起来,由此导致了贷款违约率高、商品以次充好等不可持续的商业运作模式。而银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对借款人的宣传教育是加强我国实体经济参与者提升诚信意识的有效途径。只有从源头处防范风险,敦促目标借款人改变以往“贷款到手,一劳永逸”的错误观点,村镇银行才能获得正常利润,持续经营。第三,应安排银行工作人员主动下乡,实地考察,发挥地缘优势,增加与借款人的交流引导,准确评估贷款项目可行性,提供个性化服务。村镇银行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农民和小生产者,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借款人对贷款条件、还款来源评估等认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村镇银行应发挥自身网点优势,主动深入农村,为借款人提供专业化、亲民化服务。

(二)放松信贷政策限制人民银行、银监会应发挥

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主动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经济状况、自身承受能力,实行贷款利率自主定价;加强政策扶持,提供税收优惠,至少做到与农信社等业务竞争机构在政策上同等对待。2013年7月,央行正式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7折下限,由其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这无疑是促进村镇银行发展、应对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融资难问题的有效措施。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背景下不可逆转大的趋势,村镇银行应在逐步宽松的政策环境下,努力提升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

(三)强化风险管理鼓励或强制

借款人持有银行股份,逐步稀释发起行所持股份,保证信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的自动匹配。另外,村镇银行规模较小,管理经验相对缺乏,服务对象又是难以量化评估风险的农村地区,因此其经营带有高风险性,且抗风险能力不强。在实际操作和审批过程中,村镇银行对“审慎性”的要求相较其他银行来说更高。因此,村镇银行不仅要强化内部风险管理,银行业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在对村镇银行进行评估考核时,应采用更加严格的标准,如为村镇银行设定更高的资本充足率下限、提高流动性比率下限、制定更加谨慎的贷款分类标准等。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村镇银行可持续性发展,保障其资金安全,减少由于营运不善带来的消极影响。

(四)完善贷后管理并延伸服务范围

强化贷后管理是村镇银行转变经营管理理念的必然要求。由于委托-问题的存在,村镇银行为了快速拓展业务,倾向于将资源投向能够快速见效的项目,数量众多,质量却不佳。村镇银行的发展方式逐渐向“重贷轻管”倾斜。事实上,贷后管理不是限制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的制肘因素,而是价值创造的源泉。贷后管理做的好,对商业银行树立良好的口碑、整合优秀客户资源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村镇银行应通过贷后管理,将各项业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从客户选择开始,到授信、发放贷款,应对客户资信调查、还款来源真实性、抵(质)押物是否足值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作为贷后管理的参考;另一方面,通过贷后管理,村镇银行可以深入了解客户,发现新的业务机会,推动产品创新。另一方面,现阶段,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目标已从“脱贫”转向“致富”。借款人取得款项后,村镇银行应引导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以在村镇银行公共平台或宣传资料上刊登新生产技术、合作信息等,必要时组织新技术培训活动或交流会,促使借款人发现商机,脱贫致富。

(五)重视人力资源并培养专业化

村镇银行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重庆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40-2

随着金融机构体系改革步伐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机构撤并力度,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从绝大部分地方的县域经济中撤出,在农村保存的部分机构也失去了放贷等最基本的服务功能。目前中国的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少,网点覆盖率低,市场竞争不充分,部分乡镇甚至无机构网点,金融服务存在空白,从而使得“三农”发展得不到良好的金融支持,农民贷款难的情况十分突出。国家于2006年底做出了重要调整,银监会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筹建96家。目前,已开业村镇银行总体运营健康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截至2011年5月末,村镇银行资产总额1492.6亿元,其中贷款余额870.5亿元。自2007年成立以来,村镇银行已累计发放农户贷款30.5万笔,金额568.6亿元。村镇银行是未来我国主要发展的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出现就是要探索出一条路子,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改善农村资金外流和农村经济主体融资困难等问题。

重庆作为西部的一个特大型城市,3000多万人口中农村居民占了约60%,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村镇银行在重庆的发展中得出的经验对于中西部地区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具有典型意义。

1 重庆村镇银行的有利影响

1.1 村镇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金融空白,缓解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失

随着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实施“抓大促重”战略和贷款权限上收的管理,逐步从县及县以下退出,在农村金融中留下了巨大的真空。据统计,重庆市2001年以来,仅农业银行的网点就减少了146个,县以下机构仅有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发放权。邮政储蓄长期只存不贷的资金分流,大量的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从农村流向城市,减少了农村的金融资源,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失衡。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随着在香港上市,加快了向城市金融进军的步伐,在机构的设置上增加了城区的金融机构数量,撤并了一些县域支行,加大了对市区的信贷投放额度,农村地区的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在农村金融机构大量缩减,农村资金不断流失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适时进驻,在一定程度弥补了农村因金融机构缩减而产生的金融空白,加之其进驻农村产生的“汤水效应”,促使当地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保持或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从而缓解了农村资金的流失。

1.2 村镇银行有利于增加农村投资,打破农村金融恶性循环

从经济发展链条上看,农村金融长期的金融贫血和资金外流形成了真空,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低消费和低投资也势必只能拉动经济的低增长,这些因素都使农村金融落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从2010年重庆市的情况来看,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34.80亿元,同比增长30.4%。按城乡投资分,城镇投资6342.9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91.5%,农村投资591.8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主投资比重为8.5%,比上年增加了1.7个百分点,虽然农村投资占比增幅较大,但其总量仍与城镇投资有着很大的差距,农村投资远远低于城镇投资水平。村镇银行的进入,吸收农村地区资金,同时各村镇银行的发起行也投入相当的资金以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发放的信贷直接增加了对农村地区的投资,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改善农村金融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3 村镇银行发挥自身优势而在农村地区产生的“汤水效应”,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缓解农村金融排斥

重庆的农村地区大多只有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农行、工行、邮政储蓄等少数几个金融机构存在,而在乡镇一级存在的金融机构则更少,通常只有一两个,农村的金融市场集中度相当高,从而导致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单一,金融产品缺乏创新,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广大的农户及农村企业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村镇银行作为一个专门服务于农村地区的特殊金融机构,组织结构简单,决策链短,贷款的审批流程少,在服务效率和金融创新上具有先天优势。村镇银行的进入,无疑会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其产生的“汤水效应”势必会起到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的作用,同时村镇银行的进入也为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增加了途径。

1.4 村镇银行有利于吸收民间投资,规范非正规金融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政策性壁垒,重庆也同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的大规模撤出村镇,导致正规金融机构数量的不足;另一方面国家为了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又限制着民间金融的发展。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无法向多元化发展,并直接导致了农村金融体系竞争力不足,农户及农村企业仍然面临着贷款难的局面。由于信贷供给的不足,农户和农村企业则不可避免倾向于民间借贷,民间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国家金融政策的限制,民间借贷得不到国家的承认和支持,使得民间借贷游离于监管之外,其随意性可能会导致农村金融体系的紊乱。村镇银行允许民间资本参股,这就为一些优秀的民间资本进入信贷市场提供了一个规范、合法的渠道,对民间存在的非正规金融起到了疏导的作用,有利于集中民间资本支持农村经济建设。

2 重庆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村镇银行的分布不平衡

重庆金融发展是以城市金融为支撑的,在金融总量币口效益不断提高的背后,是农村金融的相对萎缩。直辖以来虽然城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迅速扩大,但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特征十分突出。

城镇投资与农村投资之比2010年为10.72∶1,城乡差距还很大。从投资的区域分布看,一小时经济圈投资总量扩张趋势最大;渝东北翼次之;渝东南翼则由于基础设施偏弱,投资环境较差,投资最少。以二元金融为特征的非协调性金融发展最终强化了经济结构的二元性。从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效果来看,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差距进一步扩大。从村镇银行的分布可以看出,成立的村镇银行,其总部大多设在各试点地区的区、县府所在地,营业周遭有比较好的金融和经济环境,商贸较为发达,金融机构较多。客观来看,其并未完全满足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落脚的监管本意。

2.2 村镇银行的股权构成较为单一,对民间资本的吸收不够

从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来看,发起银行都是处于控股地位,由于根据村镇银行的设立要求,必须有一家商业银行发起设立且所占股份不得低于20%,而重庆已设立的村镇银行中,发起银行均是处于控制地位,村镇银行实际上就是发起银行的一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发起银行大量占股压缩了民间资本进入的空间,不利对民间资本的利用和规范。很容易使村镇银行成为发起行的一个分支机构,使这些村镇银行就不可避免的带上了其母公司的烙印,反映母公司的意图,从而大大降低村镇银行的独立性。

2.3 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不一,支持“三农”的主观意愿不强

对于发起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有的银行是想在重庆设立分行,而根据银监局的相关政策,设立村镇银行实际上是在重庆设立分行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这是一个实现跨区域发展,布局全国的机会。2.在重庆城乡统筹的大势下,有些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确实是为了占领农村市场而提前试探,但因村镇银行这种新兴金融机构的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且受农村金融环境的制约,村镇银行想要生存下来,也不得不优先选择相对熟悉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企业等信贷对象。因此,发起行在村镇银行中的控制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村镇银行服务的对象就主要是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的龙头企业及一些规模较大的农户,对于一般的农户贷款需求并不是服务的重点。

2.4 村镇银行的人员素质还不能满足农村市场的要求

现有的村镇银行成立时,除主管人员是从其母行调入外,其余几乎都是从社会上招聘的人员,而且相当一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实际从业经验。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受过支付结算业务的系统培训,对于客户服务、技术操作都产生较大制约。

2.5 村镇银行的结算方式还比较落后

村镇银行基本上都没有加入人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影像支付系统,而是通过母行收付款,这样大大降低了村镇银行的跨行收付能力。另外,由于加入银联需要支付的入网费和备付金近百万,而对于村镇银行这种小规模的金融机构来说,很难承受这样一笔费用,因此大多村镇银行没有发行借记卡,从而使其结算范围受到很大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镇银行对存款的吸收。

参考文献

[1] 侯俊华,汤作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农村经济,2009,(7).

[2] 张笑尘.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分析.西部金融,2009,(6).

[3] 孙志,韦怀.对农村金融中村镇银行的定位研究.时代金融,2008,(2).

[4] 刘津慧,唐青生.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时代金融,2009,(6).

[5] 李海艳,周孟亮,欧文静.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浙江金融,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