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年中总结范例6篇

家装年中总结

家装年中总结范文1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一带一路;政策;机遇

一、引言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当前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其沿线共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9%,在经济贸易、投资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2015年3月28日,历时两年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并包括了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具体方案,“一带一路”自此进入全面实施阶段。5月份《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中将轻纺等行业列为重点对外投资合作行业,并显著提高对外投资的便利性。今年1月份《国务院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做好境外合作重点国家和重点行业布局,引导轻工、纺织等产业开展境外合作。9月工信部了《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利用好“一带一路”机遇加快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新疆政府也了多份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文件,主要有《关于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的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专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等等。可见,“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显见地,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近四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基本平稳;利润总额不断增加,运行质量较为稳定;固定投资持续增加,且增长率较高,说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运行基本平稳。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些指标虽然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增速却放缓;特别是出口额201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且纺织服装出口额下降水平较高,说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

随着近几年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产能过剩、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以及全球纺织产业与贸易出现新格局等形势的发展,我国纺织服装业优势越来越不明显。《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中指出,“十二五”以来,纺织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困扰发展和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产业创新能力弱;产业成本不断增加,国际竞争力下降;缺乏中高端产品,部分存在产能过剩;品牌建设不足。可见,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从外部环境到自身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机遇

在纺织服装产业面临诸多新的挑战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

1.生产成本降低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国家,GDP水平普遍不高,人工、土地等要素水平较低,例如2014年,越南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980美元,仅是中国的四分之一。可见在这些国家建立生产基地,无论是劳动力成本,还是水电房地产价格都会使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另外,国家与地方制定的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政策,也使得产业各项成本降低,如新疆实施的各项补贴政策。

2.缓解过剩产能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产量大,尤其是纺织机械工业,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过剩的纺织服装产能将转移至沿线国家。资料显示,2015年纺织机械对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出口分别增长16.35%、13.88%、17.48%,远高于整体1.87%的负增长率。

3.贸易投资环境改善,物流效率增加

首先,《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了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并设立了丝路基金与亚投行等为产能合作提供资金支撑,可见对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效率会增加。其次,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会极大提高我国与其它国家的交通联系程度,使得物流效率增加。最后,《关于新形势下做好境外中资企业商(协)会工作的通知》等政策创造了沿线国家的良好安全环境,提供了安全保障。

4.加快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

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将加快产业布局步伐,进行跨区域布局甚至是跨国布局。一是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优势将进一步促进产业向西转移。资料显示:2016年上半年,东部地区投资增长较去年放缓7.3%,中部地区17.2%的放缓程度则更大,相反地,新疆投资增长达1.3倍,西部地区投资增长率达31.4%,其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二是明确表示要引导轻工、纺织等产业开展境外合作;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生产基地,这意味着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跨国布局的步伐将不断加快。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增长率为6.1%,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增长率为18.2%,是其3倍。

5.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政府与行业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投资与并购对全球各种优质资源如原料、设计、品牌、市场渠道等进行产业链的垂直延伸,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附加值。同时,利用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生产部分向西部、国外转移腾出来的国内空间与资源,东部地区重点发展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如技术研发、品牌建设等,并且鼓励发展生产业,如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服务等。可见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步伐也将加快。

6.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虽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GDP水平不高,但将其结合后整体来看,却是不容忽视的市场。65个国家人口总量44亿,GDP总量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29%,而贸易总量只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可见这些国家市场潜力大,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市场将会更加多元化。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近年增长放缓,2015年对四大出口市场的欧盟、日本出口分别下降9.4%、11.7%。根据表2可知,2015年1-10月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下降,仅对16个国家出口实现增长,而其中不仅有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幅也大;从洲际来看,仅对三个洲国家实现了增长,而其中就包括非洲与中东两个“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显见的,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对“一带一路“新兴国家呈现较好的态势,对这些地区出口仍能保持增长。

四、结论

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目前虽然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但从总体看,其发展机遇大于挑战,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一带一路”等战略政策的提出。利用好这些机遇,积极把握需求增长与消费升级的趋势,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将保持中高速发展,并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参考文献:

[1]秦玉才,周谷平.“一带一路”读本[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

[2]张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个利好[N].中国纺织报,2014.11.3.

[3]桩子.自保与突破:中国服装企业大胆“走出去“[J].中国纤检,2015.12.

[4]王天凯.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大力推进纺织业国际布局[J].中国纺织,2015.

家装年中总结范文2

【关键词】CAFTA 纺织服装 贸易出口

1.CAFTA的建立和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全面建成并启动,这是中国对外建成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区内有超过90%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待遇,拥有19亿消费者、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东盟国家和中国是重要的双边贸易伙伴,服装和纺织品商贸长期在双方的出口贸易中占据较为关键的地位。

由世界贸易组织(WTO)所公布的资料[5]可知,2013年1月至10月,我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233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2014年1月份至12月之间,出口的纺织服装数量总价值为2984.26亿美元,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5.08%;2015年前7个月,我国的纺织品服装总计出口1556.2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下降4.4%,但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整体呈现增长态势,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对我国GPD的增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东盟成了中国对全球纺织服装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在2013年,东盟成为了中国第三大纺织服装出口市场,超过了日本。在2014年,中国对东盟出口的纺织品服装总额是39亿美元,增长了5.5%。

2.CAFTA对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的影响

2.1有利影响

2.1.1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主要的出口市场是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所以出口的市场比较集中,而且还发生了许多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摩擦案件,再加上与这些发达国家的贸易合作,导致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受到了严重的波及,所以我国要扩展其他市场。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十个国家组成的东南亚国家联盟,拥有超过6亿的人口,并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成后,中国纺织品服装可免税进入东盟10国纺织市场等优惠政策,更是为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不小的助力。随着我国对东盟市场的开拓,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量也会随之增加,不仅仅可以促进出口稳定长期的增长,还有利于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

2.1.2 有利于促进广西、云南纺织服装出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云南省的区位优势很明显的凸显了出来。来自云南省商务厅的统计数据[3]显示,2013和2014年纺织服装贸易出口占云南省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呈现不同程度增加。除外,泛亚公路成功建成,更方便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往来,这条公路是从新加坡起始,途经吉隆坡、曼谷、金边、胡志明市、河内、昆明、南宁等。

广西的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唯一具有沿边、沿海、沿江“三位一体”区位优势的省份,广西南临北部湾,东接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既是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结合部”,又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两大板块的“结合部”,是西南地区乃至中国与东盟和世界贸易的重要门户。除了地理优势广西还有自然条件上的优势,其土地和气候适宜种植棉、麻和桑树这些纺织品材料作物。而且广西的劳动力成本还比较低,所以广西省的服装贸易出口有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自然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等四大优势。

2.1.3有利于规避贸易壁垒和限制

《纺织品服装协议》终止以后,全球的纺织品贸易进入了一个自由化的时期,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贸易保护主义限制,尤其是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开始频繁对我国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歧视性待遇或劳工标准等手段,当然,纺织品服装出口也未能逃脱。而CAFTA建立以后,纺织品服装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取消,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就可以借东盟国家来向欧美地区出售,因为欧美对东盟的许多国家都有区域性的贸易保护。这样我国可以避开一些来自于欧美国家给我国的贸易出口限制,因此一些东盟国家可以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基地。

2.1.4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对外投资

因为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高于东盟的一些国家,所以我国企业可以去和越南、缅甸这些和我国生产要素有互补关系的国家进行国别地区合作。这些国家不仅是劳动力成本低、而且纺织服装产业也比较弱,我国可以去这些国家直接投资建厂来进行纺织和服装的加工销售。一些欧洲国家对东盟国家还实行了免进口关税的政策,在东盟投资建厂还可以降低出口欧洲国家的关税成本。所以投资建厂不仅仅可以降低纺织服装的生产成本,还能够规避一些贸易摩擦,降低贸易的风险。

2.2不利影响

我国目前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出口数量高于初级产品的出口数量,而工业制成品中,机械电子和运输设备对于其他工业制成品来说,占的出口比重较高。为改变出口市场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支撑的局面,逐渐将出口的重心放到机械电子和运输设备这种技术型领域,使得这类技术型产品出口比例逐年增加。再者,纺织品服装来和其它商品的要素报酬比较的话较低,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本来用于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资源就会逐渐转移到其他要素报酬较高的商品出口上,因此,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双边贸易可能被其他产品贸易所替代。国家对于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和纺织服装自身的要素报酬较低等原因,会导致纺织品服装贸易出口比重降低,从而影响到其出口的数量,对纺织服装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3.利用CAFTA促进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的对策

3.1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

纺织服装的制作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中国和东盟在这一方面都很有优势。近年来,因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劳动报酬增加,增加了企业雇佣劳动力的费用,日、韩等国家为了降低其生产成本,将对我国的对外投资逐渐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国家。我国企业应该在质量上取胜,多开发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要让自己的品牌提高国外的知名度,树立企业在国外的形象,打入国外市场,在国外投资建厂等等。而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企业应该开始实施人才战略,要引进熟悉东盟市场、对外贸业务操作熟练和具有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满足企业对东盟市场的业务扩张。

3.2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近年来,我国服装出口贸易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档次普遍不高,反观东盟国家的服装业发展很快,所以中国可以和东盟进行一些分工合作,向东盟国家出口纺织品,向那些有高质量服装出口的东盟国家进口一些时尚且高质量的服装。中国对于纺织机械设备的开发力度大,设备的技术更新快,所以设备出口量也不断增加,而且中国在棉纺织业方面的工艺水平较高;就东盟国家来说,其服装制作上有独到之处,一些制作技巧和方式比中国更胜一筹。所以双方可以在纺织技术、设备开发等方面进行技术交流,还可合作生产或合资生产。

3.3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东盟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十分相似,而这种相似性会给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带来一些经济上的损失,所以对产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就是一种对企业政策上的支持。相对于东盟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我国已经丢失了一定的价格优势。因此,我国要想增加市场份额,提升出口贸易的综合能力,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从根本上去改善目前纺织服装产业存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的问题,比如,整体的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产品设计研发、品牌与时尚创新、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较弱;出口竞争力与约束力未能得到协调;纺织服装产品的“走出去”与资本“走出去”不够平衡;对外出口仍然是主要重在数量;仍然是以加工和低附加值出口为主;企业缺乏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经验和能力等问题。我国纺织和服装行业生产技术含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直接提升、国内名牌产品的开创与发展、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扩大才会成为必然的趋势。

3.4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国家,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不仅仅要注重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还要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纺织服装从数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变为质量优势的同时,更要注意的是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对科技进步的促进。在开发新产品或者制造新机器的时候,要开发一些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并且针对当今的环境生态问题,要实行低污染或者无污染的生产,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整改,使其更加完善。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不仅要生产好质量的产品,还要让其产品和环境保护互相促进,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4.结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立后,对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总体有许多积极的影响。纺织服装贸易作为我国和东盟的传统出口产业,无论是技术还是工艺,都已经慢慢趋于成熟,所以双方不仅仅可以在贸易方面进行合作,还可以在工艺与技术方面进行交流合作。而且欧洲国家对东盟有一些免税政策,中国可以在东盟国家投资建厂,以此减少出口成本。同时,我国可以扩大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市场,不仅仅主要出口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而且因为自贸区建立后出台的一些免税政策,出口东盟国家可以降低出口成本,企业也可以向东盟拓宽自己的市场,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要牢牢把握机会,改进技术,引进人才,把握好机会,让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珏,庄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浙江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影响――基于要素密集型逆转的视角[J].开发研究,2012,(4).

[2]李丹丹,刘雪,景少华.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2011.

[3]文元.CAFTA下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贸,2013.

[4]郭燕.入世1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发展特征分析[J].纺织导报,2012.

[5]吴崇伯.东盟国家纺织品服装业的最新发展与加强中国对东盟纺织业投资的对策研究[J].创新,2013,(4).

[6]尹光杰.浅论科学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J].山东纺织经济,2011,(12).

家装年中总结范文3

关键词:装备产业;项目开发;企业重组;强强联合

中平能化集团装备产业是为集团煤炭开采、洗选等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集团其他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平能化集团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为了推动集团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平能化集团于2008年9月成立了装备事业部,将其作为装备产业的信息平台、管理平台和战略中心。装备事业部的前身是多经处,原多经处重点是对集团非煤产业进行管理,而非煤产业最初的目的是缓解煤炭主业的就业压力,安置富余职工及家属子女,所以其起点低、基础差,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装备技术水平不高。集团实施“以煤为本,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后,通过新建项目、扩大产能和技术改造等举措的实施,非煤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煤焦、煤化、煤电等非煤产业2008年实现的销售收入达到了300亿元,并超过了煤炭主业,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在目前集团“5+4”产业格局下,作为集团辅助产业的重要一环,装备板块不仅要为煤炭主业服务,更要将目光盯准煤焦、煤化、煤电、尼龙化工等行业的装备需求市场上,使装备产业成为中平能化集团实现千亿跨越的一支生力军。

中平能化集团装备产业现有企业136家,其中集体企业126家。共有人员15634人,其中全民工6705人,集体工8929人。截止2008年底资产总额达213570万元(其中集体企业资产43916万元,占全部资产的20.56%),平均资产负债率约为96%,2008年共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产品涉及综采综掘设备制修、支护材料、一通三防设备、配件加工、电气维修、消防器材、灯具制造、防爆开关、橡塑制品、办公家具、净水剂、速凝剂、油漆涂料、劳保用品、油品、环保工程、锅炉及管道安装、洗煤副产品、汽车修理等类六百余种。

通过近期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装备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生产规模小、产品杂;技术含量低、盈利能力差;工艺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内部市场依存度高,外部市场竞争能力弱。装备产业自身的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不能与集团的快速发展节奏保持一致,就不能为集团煤炭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就不能适应中平能化集团打造千亿级能源化工集团的战略目标。而要解决集团装备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实现装备产业的不断壮大,就必须不断探索装备产业的发展思路,创新装备产业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新项目建设和新产品开发,优化和调整产品结构,实施专业化重组改造,开展强强联合与并购。

一、开展新项目建设与新产品开发,提升装备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集团装备产业的起点是修配行业,计划经济时代的弊端沉淀多年,虽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但由于投入较少,整体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2005年以来,中平能化集团对装备产业的投入为14097万元(其中东联公司12000万元,劳动服务公司天煜光电2097万元),仅是化工板块总投入324776万元的4.34%、电力板块总投入344729万元的4.09%。由于资金投入过少,集团装备产业的设备不能及时更新,生产场所不能扩建,导致装备产业的装备技术水平不能提高,产品不能更新换代,与集团煤焦、煤化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相比,与国内外煤机巨头的大肆扩张态势相比,装备产业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集团装备产业仍然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2009年第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10.4亿元,完成计划的121%,实现利润662万元,5月份更是取得了销售收入5.2亿元、增幅39%的骄人成绩。而我们知道,新项目建设与新产品开发对于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拓展新的盈利空间有着重大而积极的意义。以东联公司胶带输送机专业化生产技术改造项目为例,项目实施前胶带输送机每年销售收入不足10000万元,项目实施后,2007年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4000万元,2008年销售收入达到24400万元,单月最高产值达8200万元,人机工效提高了8倍,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煤机向着大型化、节能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发展,集团装备产业要适应煤机的发展趋势,就必须积极开发新产品、新项目,不仅要选择提高产品档次和扩大产能的革新项目,更要选择技术含量高、盈利能力强的新产品项目,在扩大液压支架、带式输送机、刮板输送机等常规煤机产品生产规模的同时,尽早尽快开展重型、硬岩、大倾角掘进机,大采高、长壁、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大采高、重型液压支架和轻便液压支架,重型刮板输送机,双速双运、可逆移动式、可弯曲管状带式输送机,大型、重型板式给料机等新型高端煤机产品的开发研制,开发研制带式输送机软起动装置、综保装置和液压支架电液控系统等核心技术,开展单体液压支柱、金属顶梁、锚杆等支护产品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研究,向煤机巨头忽视的产品领域要效益,努力开发移动式变电站、干式变压器、防爆开关、变配电设施、节能电机等电气产品,扭转集团装备产业机强电弱的局面。这些高端煤机产品和电气产品大多是集团装备产业的空白点或盲点,也是高利润产品,所以更是集团装备产业优选的项目。进一步讲,集团装备产业的长远发展,不仅要盯准煤机市场,还要逐步进军到电力、煤化工、盐化工等行业装备市场,从而拓展集团装备产业更大的盈利空间。

二、通过实施低成本专业化重组整台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企业重组是针对企业产权关系和其他债务、资产、管理结构所展开的企业的改组、整顿与整合的过程。企业重组是以资本保值增值为目标,运用资产重组、负债重组和产权重组方式,优化企业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和产权结构,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从整体上和战略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推进企业创新。

中平能化集团是集团装备产业各企业共同的出资人,集团装备企业的产品主要是矿用机电产品或相关产品,产品相近或者关联度高。基于这两个前提,结合不同产品生产企业的经营状况、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结构,提出以下三种重组整合模式。

(一)纵向集结式重组

纵向集结就是纵向联合,即将一条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以核心产品制造企业为中心进行重组,从而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这个重组模式适合于核心产品生产企业与配套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重组整合,比如东联公司与其产品配套的企业的重组。

东联公司是煤机制造的专业厂家,主要承担集团公司内、外部机电设备制造与修理业务,主导产品是带式输送机和液压支

架,这两项产品2008年实现的销售收入为36440万元,占到了该公司2008年全部销售收入的75%。

带式输送机的外配套产品有胶带、电动机、减速机、托辊,油漆,螺栓、螺母,焊条等,这些外配套产品2008年的采购金额达到了3000万元以上。外配套产品中,器材厂生产非钢绳芯胶带、三环公司生产油漆、油脂厂生产油脂、四联公司生产标准件,减速机和电动机在集团内部还没有专业厂家与之配套。

液压支架的外配套产品有阀类、千斤顶、胶管总成、CO2焊丝、螺栓、螺母、油漆、胶管总成连接件、密封件等,这些外配套产品2008年采购金额超过了5000万元。配件厂、液压件厂、矿益胶管公司、四联公司和三环公司的产品可与之相配套。

由于东联公司考虑到自身的采购成本,并未全部从集团内部配套厂家采购。如果采用纵向集结的模式,由东联公司对集团内部配套厂家进行重组,这样既可减少内部交易的多余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又可减少大量的采购资金外流,还能保证这些配套厂家的生产任务。

(二)以强并弱式重组

即同一产品有多家生产企业的,以其中具有明显优势的一家企业为龙头,整合其他几家生产企业,重组为一家该产品的生产企业。这种模式适合于劳保服装生产企业、液压胶管总成生产企业等。

目前集团内部劳保服装生产企业有16家,一矿福利厂是集团该行业的领头羊,在技术力量、装备水平、生产场地、品牌质量、市场份额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实力,而其他十余家则相对较弱,最小的服装厂仅有3人,属典型的小作坊式生产。可由一矿福利厂牵头,采用以强并弱的模式重组其他劳保服装厂。

目前液压胶管总成生产企业共有12家,其中矿益公司2008年完成销售收入约7000万元,无论其生产能力和技术力量,还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都是集团内该产品生产企业中的佼佼者,而其他企业2008年的销售收入都未突破400万元。可以由矿益公司通过以强并弱的模式重组其他液压胶管总成生产企业。

(三)同类合并式重组即将集团装备产业中生产同一类产品的企业从原主办单位中分离出来,重组为该产品的唯一一家生产企业。

目前,集团内部风筒生产企业14家,金属网生产企业13家,树脂锚固剂生产企业13家,托辊生产企业12家,锚杆生产企业11家。这些产品的生产企业,没有突出的绝对优势,故可采用同类合并的方式进行重组改造,放弃一部分低水平业务,精专于盈利能力强的业务,各有所专,从而减少内部竞争,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企业重组的关键在于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企业重组模式。通过采用不同的重组模式,实现装备产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势资源合理配置,做到既有专业化、规模化、效益化的大型装备旗舰,又有“专、精、特”的专业化零部件快艇,从而带动装备产业编队破浪远航。

三、积极开展并购业务与强强联合

随着社会经济和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煤机市场吸引了众多煤机企业的注意力,不仅国外的煤矿装备制造巨头凭借其技术、资金优势在国内开展煤机企业并购或联合行动,而且国内的煤机企业也纷纷进行战略重组或并购,如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收购了山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40%的股份,美国国际煤机公司(IMM)独资收购了鸡西煤矿机械公司和佳木斯煤机公司;河北省成立了由石家庄煤机公司、邢矿集团机械总厂、邯矿集团通方机械公司、开陉矿务局机械总厂、张家口盛源公司机械厂等五家装备制造企业重组而成的河北金能机械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新公司的资产总额达到了8.71亿元,年机加工能力在5万吨以上;中国煤矿机械工程装备集团公司分别与英国戴维布朗工程公司签署了减速器合作制造协议,与波兰扎布热集团公司签署了合资制造采煤机的意向书,与英国帕森斯链条公司签署了矿用链条整体收购协议;国内外煤机巨头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会逐步压缩集团装备产业的发展空间。

与这些煤机巨头的先行一步相比,集团装备产业已经落后一步,再加上集团装备产业起点低、基础差,要迎头赶上困难重重,但是,集团装备产业要发展,就不能自甘落后,而应该后发制人、奋起直追。中平能化集团庞大的市场资源优势和雄厚的装备制造基础,不仅吸引了众多煤机企业的投资热情,而且还赢得了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等技术持有人的青睐,南阳防爆集团、卫华集团、煤科院太原分院、中国矿大、河南理工大学都曾对与中平能化集团合作表示了浓厚的兴趣。集团装备产业应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加强与其他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技术合作,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技术合作与交流,通过强强联合并通过集团的资金支持,积极实施并购战略,这是集团装备产业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

四、结束语

煤炭在一次常规化石能源探明储量中占到了94%,“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赋存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对煤炭的依赖性,也注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所以煤机市场的利润空间仍然十分巨大。集团装备产业已经确定了以中平能化集团内部为本,以西安为西北部生产核心,辐射内蒙、宁夏、甘肃和新疆两翼的“一本两翼”战略格局,集团装备产业应当充分发挥装备事业部信息平台、管理平台和战略中心的作用,立足中平能化集团内部市场,努力开发西北大市场,通过积极开发新产品,建设新项目,开展强强联合与并购战略,进行专业化重组整合,寻求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装备产业百亿元的奋斗目标,将中平能化装备产业打造成真正的航空母舰。

参考文献:

家装年中总结范文4

定陶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山东定陶 274100

[摘要] 目的 了解定陶县桶装饮用水指标合格率,分析其饮用水安全性,针对原因,采取改进措施,提高桶装水的卫生质量。方法 按国家标准方法对桶装饮用水进行微生物指标和理化指标测定;并将非正规厂家和正规厂家的桶装水质量相比较。结果 96份桶装饮用水合格率为70 %,29份不合格水样中,28份菌落总数超标,11份电导率超标,5份氯化物不合格,4份锌不合格,其他指标全部合格;非正规厂家的不合格率(65%)明显高于正规厂家(21%),二者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1),正规厂家饮用水质量明显优于前者。结论 桶装饮用水菌落总数合格率较低,非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率更低.本县桶装饮用水在生产等环节上存在处理不当或再污染问题,卫生质量不乐观,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厂家的高度重视,加强监督与管理,同时提醒老百姓对桶装饮用水的重视。

[

关键词 ] 桶装饮用水;微生物;检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b)-0042-02

Dingtao bottled drinking water test results analysis

KANG Fengchun

Dingtao County Health Bureau Supevision, Dingtao 27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ngtao County bottled drinking water passing rate indicators, analysis of the safety of drinking water, according to the reasons,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improve the hygienic quality of bottled water.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bottled drinking water for the microbial indexes and physiochemical indexes determination; the quality of bottled water and non formal manufacturers and formal manufacturers compared. Results The of 96 bottled drinking water compliance rate was 70%, 29 unqualified water samples, 28 bacteria exceed the standard, 11 conductivity exceed the standard, 5 copies 4 copies of zinc chloride unqualified, unqualified, other indicators are all qualified; non formal manufacturers of unqualified rate (65%)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egular factory (21%), the two have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lt; 0.01), formal manufacturers of drinking water quality is better than the former. Conclusion The bottled drinking water qualified rate of total bacterial count was low, the qualified rate of informal manufacturers lower. Bottled drinking the county water exists improper handling or re pollution problem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quality of health is not optimistic,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manufacturers, and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and to remind people attention for bottled drinking water.

[Key words] Barreled drinking water; Microorganism; Detection; Analysis

[作者简介] 康凤春(1971-),女,主管技师,本科,卫生检验。

桶装饮用水在我县的一些饭店和宾馆中已基本普及,普通百姓家的桶装饮用水也占有一定比例。为了解其卫生状况,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卫生安全,我单位于2013年1—12月对全县24户桶装饮用水(包括纯净水和矿泉水)生产厂家进行了跟踪式卫生学指标检测。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

2013年我们分季度对全县24户桶装饮用水生产厂家进行了卫生学调查取样,共检测样品96份,现报道如下。

1.2检测方法

按照GB4789-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1]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4项指标。理化指标按GB17324-2003《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2]、GB/T8538-2008《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3]和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4]测定铅、砷、铜、亚硝酸盐、电导率等共31项指标。

1.3评价标准

结果按国家有关卫生标准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5]、GB17324-2003《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2]、GB8537-2008《饮用天然矿泉水》[6]进行评价,有一项不合格者即为不合格产品。

1.4统计学处理

组间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1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菌落总数合格率采用百分数比较统计。

2结果

2.1合格情况

全年共检测24户生产企业桶装饮用水96份(第1、2、3、4季度各24份),菌落总数合格68份,合格率71 %。具体见表1。

表1菌落总数测定值合格率比较

2.2不合格情况

29份不合格水样中,28份菌落总数超标(≤20cfu/mL合格),11份电导率超标(≤10s/cm合格),5份氯化物不合格(≤6.0mg/L合格),4份锌不合格(≥0.20mg/L合格),其他指标全部合格。

2.3 不同类型生产厂家水质合格率比较

调查的24户生产厂家,有1家未按要求及时审验卫生许可证;生产车间环境较差有3家,有18名从业人员未按规定进行预防性健康查体。从这些非正规厂家抽检的20份饮用水中13份不合格,不合格率达65% ,与正规厂家比较(不合格率为21%)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1),正规厂家饮用水质量明显优于后者。具体见表2。

表2正规生产厂家与非正规生产厂家检测结果合格率比较

3讨论

由于我县是高氟区,生活饮用水的含氟量偏高,特别是我县深井水的含氟量高达3.8 mg/L,长期饮用高氟水,可引起地方性氟中毒,出现氟斑牙和氟骨症,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而桶装饮用水含氟化物均低于0.24 mg/L。人民群众普遍认为饮用桶装水能够有效预防儿童氟斑牙等疾病,饮用也最能让人放心,因此桶装饮用水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庭,并且桶装饮用水代替井水和自来水食用也比较方便。我们通过对桶装饮用水一年的跟踪监督检测,发现桶装饮用水存在一些质量隐患,其安全性令人堪忧。单从菌落总数一项看来,合格率仅为30%(普通生活饮用水菌落总数合格率70%),老百姓不但没有喝到安全健康的饮水,反而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危害。分析不合格原因总结以下观点:①某些纯净水生产厂家周边环境不卫生,在消毒过程中处理不彻底,很难保证水质达标。②桶装水放置时间越长细菌病毒滋生越严重,第3季度气温较高,雨水较多更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③一些厂家对回收的空桶没有进行认真消毒,只在自来水里简单地冲刷一下就使用,导致水桶中的细菌大量繁殖,用这种桶装水,再好的水也肯定被污染了。④水桶超时服役对桶装水造成一定的污染,超时服役水桶变成细菌滋生的温床(按照国家规定,每只水桶在生产过后2年就要报废)。

为引起人们对桶装饮用水的再认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桶装水饮用安全,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桶装水安全状况的宣传,引起老百姓对桶装水卫生状况的重视,自觉抵制不合格桶装水进入家庭。②加大执法力度。 应严格按规定发放卫生许可证,加大对生产厂家的监督和水样的抽检次数,发现不合格产品,及时向生产厂家提出改进建议,限期整改。③从源头管理入手,加强水源周边环境管理,指导生产厂家选择干净卫生的水源。④倡导生产厂家引进先进设备,规范管理,及时消毒,对回收使用的水桶(包括瓶盖)彻底清洗消毒,提高产品质量;严禁销售过期桶装水,建议生产厂家制定夏季和冬季不同效期的桶装水出售。④建议质监部门严查外观不合格水样水桶,督促生产厂家及时更换合格新桶,杜绝水桶超时服役。⑥提醒老百姓长期饮用桶装水会造成体内微量元素缺乏,对身体健康不利,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桶装水与生活饮用水交叉掺和使用。

[

参考文献]

[1]GB4789-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S].2012.

[2]GB17324-2003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 [S].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3]GB/T8538-2008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评价[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4]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5]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家装年中总结范文5

第一,要适应市场需求,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推进集成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支持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完善品种和规格,引导企业研发适用技术、设备和机具,提高装配式建材应用比例,促进建造方式现代化。

第二,要健全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发包承包、施工许可、工程造价、竣工验收等制度,实现工程设计、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及采购统一管理和深度融合。强化全过程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第三,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将发展装配式建筑列入城市规划建设考核指标,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出台规划审批、基础设施配套、财政税收等支持政策,在供地方案中明确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比例要求。用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装配式建筑服务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其中,第三个要求格外引人注意,会议决定,将发展装配式建筑列入城市规划建设考核指标,并鼓励各地方结合实际出台相关的政策。这说明中央政府切实希望装配式建筑要在全国各地全面发展,而不单单只是作为发展方向的指导。

今年十一前夕,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于9月27日印发执行(〔2016〕71号)。

9月3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苏蕴山介绍我国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关情况,对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必要性、优越性、主要任务、实施步骤、需要注意和研究解决的问题等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

住房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介绍说:去年12月份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若干意见》指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今年3月份的两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加快标准化建设,提高建筑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

为了贯彻这些要求,从今年年初开始,住房城乡建设部集中力量,深入调研,广泛了解情况,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目前已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印发执行。

《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指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国家最高领导层对装配式建筑的倡导,以及高规格政策的出台,预示着以装配式建筑为突破口的中国建筑业供给侧改革将拉开帷幕,以装配式建筑为核心的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要开始加速。这项改革的推进将为我们建筑钢结构行业和以门窗幕墙为主导的建筑部品构件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意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宜明在9月30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装配式建筑是指在工厂化生产的部品部件,在施工现场通过组装和连接而成的建筑。相对于现在仍然在施工当中占主流的现浇建筑来说,基本上是把建筑材料运到工地之后,对模板进行现浇。现在改变了这种方式,就是把一部分原来通过现浇成型的构配件,比如梁、柱、板,拿到工厂去生产,生产之后再运到工地来组装,把它的节点做好,然后采用一部分的现场浇筑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我们把这个叫做装配式建筑。衡量装配式建筑的水平,还有个装配率的问题,到底有多少构件拿到工厂组装了,现场的湿作业量减少了多少,都代表了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水平。

为什么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总体上讲,它是建造方式的一种改革,更是在我们这个行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的建筑产品,基本上是以现浇为主,形式单一,可供选择的方式不多,一定会影响产品的建造速度、产品质量和使用功能。从国际上的情况来看,装配式建筑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二战以后,欧洲一些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他们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背景是基于三个条件:第一,工业化的基础比较好。第二,二战以后劳动力短缺。第三,二战以后需要建造大量房屋。而这三个条件,也正是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一个非常有利的客观因素。所以,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从国际上看已经成熟了。而我们近几年来虽然在积极努力地探索发展装配式建筑,但是从总体上讲,装配式建筑的比例和规模还不尽如人意,这也正是在当前的形势下,为什么我们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的一个基本考虑。

发展装配式建筑有这样几个好处:第一,它节约了资源和能源。现在现场浇筑生产过程中的建筑垃圾量比较大。第二,它减少了污染。建筑工地的污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扬尘,一部分是噪音。每年到了学生高考的时候,基本上各个城市的建设管理部门都限制夜间施工,担心噪音影响孩子复习,影响孩子考试期间的休息。可以看出来,传统的建造方式有很多不适合于现代城市生活需要的地方。第三,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第四,它对提高工程质量有很积极的作用。

再进一步说,发展装配式建筑可以促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把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工业化、信息化能够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更尽如人意的融合。另外,它也能够催生一些新的产业,使经济发展产生一些新的动能。特别是发展钢结构,对于化解当前过剩的钢产能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发展装配式建筑对工程质量的促进作用和保障作用,主要是因为很多构件的生产在工厂做,是完全按照工厂的管理体制、按照工厂建立起来的标准体系来选择生产构件的原料,对构件出厂前的质量检验进行把关。所以,对构件生产这一部分质量,增加了一些把关的环节,总体上说,对建筑的质量安全是有很好的保障作用的。现场施工这一部分,因为已经建立相应的适合于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责任体系,还要开发一系列相应的机具和工具,所以装配式建筑的质量从整体上会高于现浇。

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在发达国家已是行业标准。瑞典80%的住宅采用“通用部件”;法国住宅基本采用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日本是世界上率先在工厂里生产住宅的国家,轻钢结构的工业化住宅约占工业化住宅的80%左右;美国住宅建筑市场住宅用构件和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几乎达到100%。

装配式建筑在性价比方面颇具优势:从单方造价来讲,不同的结构体系,比如说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木结构的造价是不一样的。总的来看,如果是在规模比较小的情况下,它比现在的现浇混凝土这种常规的体系略贵一些。但就已有的一部分示范工程看,达到一定规模之后,造价持平。也有一部分示范工程,造价比现浇混凝土还低。随着技术的成熟、产业化的形成,特别是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以后,这个成本肯定要比现在低的。比如有些国家的装配式住宅成本,大大低于传统建造方式,成本优势明显。

从施工周期上讲,一些企业提供了一些数据,有些项目可以缩短工期1/3,另外因为企业、工程项目、所在地客观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别,总体上材料、水泥、水、木材消耗等方面都能够明显节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庆向表示:“工厂化的装配式建造方式,是弥补现阶段建筑业高技能劳动力短缺的有效途径。通过工厂预制和现场装配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不但缩短了建造周期,而且减少了对手工劳动和劳动技能的依赖,这是中国建筑行业施工工艺的一大进步。”

而在谈及国务院决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意义时,房地产问题研究专家韩世同认为,这将对中国建造业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中国建筑业体量非常大,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可以帮助中国建筑业在节能、效率以及环保等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

“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刘东卫表示。

装配式建筑在各地的实践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逐步热了起来,全国各地出台很多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特别是最近这两年中建和中铁这些大的央企强势进入装配式建筑领域,还有万科这样的大型房企在各地积极实践,使这两年装配式建筑成为房地产和建筑业的热点。装配式建筑从技术层面看,这几年已经很成熟,尤其是2014年相关国家规范在全国推出,使这项工作有了基础,北京、上海和深圳、辽宁都出台了自己的标准。只是过去把这项工作称为住宅产业化,现在改了名字,住宅产业化基地也改成了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住建部也在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的试点城市。

北京发展装配式建筑,实际上是以2010年发的125号文《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为起点的。2014年北京市政府315号文,在保障性住房中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建设;2015年,北京市要求在保障性住房中,全面实施全装修交房,开了全国的先河。北京在全国率先实施面积奖励政策,到2015年底累计的装配式建筑试点示范工程奖励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通州的马驹桥项目,地上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全部采用了装配式建筑。北京市还开展了钢结构的试点,在内装工业化方面也做了很多试点,在农村低层建筑中,包括北新房屋也有技术试点。

北京在十二五期间编制八本与装配式建筑相关的地方标准,同时也起草《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北京在十三五期间,将响应国家的号召,从民用建筑到保障性住房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鼓励采用装配式装修。在新立项的政府投资新建建筑中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其中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原则上采用钢结构建筑。

北京市推行装配式建筑主要的工作措施:一是加大项目落实力度。以土地供应为抓手,在规划审批和土地供应项目立项,施工图审查和施工许可,工程验收,竣工备案环节强化监督和指导,确保装配式项目的落实。二是创新建设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部品生产监督管理,工程分包管理,质量安全监管,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制度。三是强化生产的配套能力。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专业配套,管理规范的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建筑部品生产基地。四是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学校、医院优先采用装配式建筑。五是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建立装配式建筑的评价标准,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六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技术集成创新,开展互联网+建筑行动,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各方面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广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六是加快人才队伍培养教育和培训。

上海市在2014年就制定了《关于本市进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若干意见》(简称《上海意见》),并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开始推广装配式建筑。《上海意见》提出了上海市推行装配式建筑的基本目标:“其住宅单体预制装配率(墙体、梁柱、楼板、楼梯、阳台等住宅结构中预制构件所占的比重)应不低于 15%(其中外环线以内区域的项目应不低于25%),住宅外墙采用预制墙体或叠合墙体的面积应不低于50%,并宜采用预制夹芯保温墙体。本市装配式商业、办公建筑为混凝土结构的,其建筑单体预制装配率应不低于装配式住宅预制装配率,建筑外墙、梁柱、楼板等混凝土主要构件宜采用预制方式。”“2013年下半年,各区(县)政府应在本区域住宅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建筑面积不少于20%的装配式住宅,2014年应不少于25%,2015年应不少于30%。”同时《上海意见》还指出:“凡符合本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有关规定的装配式建筑,可申请建筑节能专项扶持资金。”

对比传统建筑方式,用机械化方式建设房子,究竟有哪些好处?近几年装配式在中国各地的实践,正在给出答案。

数据显示,工业化方式不仅可以使工期缩短50%以上,减少建筑垃圾80%以上,还可减少90%以上的外墙渗漏事件。因此,杭州市建委直接把这种新型建筑工业化称为:是“改革”更是“革命”。

“更快、更安全、更健康、质量更好、成本更可控。”浙江省杭州市三墩北地块经济适用房工程项目负责人用这五个“更”做出总结。

“传统建筑常出现的渗漏、空鼓、开裂等质量顽疾,装配式建筑都可以避免。而预制构件生产过程,节水节能达20%左右,减少了建筑垃圾、扬尘、污水、噪音,将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的破坏降到了最低。”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道。

同样实现“低能耗、低污染、高质量”的,还有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的“名流世家”在建小区。据项目现场施工负责人吴俊雄介绍,该装配式项目已取得二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抹灰、浇筑等湿作业大大减少。

钢筋混凝土建筑可以变身“拼插住宅”,整栋房子可以在工厂流水线上“生产”。近几年,装配式建筑正在全国各地加快兴起。

据悉,湖北省武汉市从去年开始试点推广装配式建筑,计划到明年完成新开工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比例不低于20%。

而在辽宁省,位于沈阳市铁西区赞工街10号的工人新村三期项目已竣工。这个保障房项目使用了上海宝钢钢结构技术,这在东北地区还是首次。

日前召开的广东省城市工作会议则指出,要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提升城市建筑水平和建设水平。

而在江苏,也有诸多实践。“该地块要求装配式建筑面积的比例为100%,建筑单体预制装配率不低于30%。”今年6月中旬,南京市国土部门2016年第05号土地出让公告,出让的10幅地块有6幅标注这一特殊出让条件。“装配式建筑”首次强制写进土地出让合同,并于7月8日面向房企拍卖。

装配式建筑此前在南京已有试水,南京万科上坊保障房是“首吃螃蟹者”。随后,南京万科又在其部分商品房项目中采用这一新型造房方式,预制率分别达65%、15%。今年,新城地产在其仙林湖项目香悦澜山的建造中,也尝试采用预制装配式手法。

自今年以来,各地方也先后出台了很多推进装配式发展的政策,如:浙江省在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进程中,高度重视政策扶持和立法保障,目前已完成《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的立法工作,并于2016年5月1日正式实施;南京在土地出让时强制要求采用“装配式建筑”;河北加大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支持,对购买建筑产业化项目或全装修住房且属于首套普通商品住房的家庭,按照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积极给予支持;上海市研究出台了针对装配式建筑的奖励、补贴政策,单个项目最高补贴1000万元;重庆市则要求单体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将全面应用“钢结构”。

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和普及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苏蕴山指出: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有一定的基础,积累了一些在建造技术和示范工程的经验,但进展还是比较缓慢,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的比例也不高。目前行业上有一个粗略的统计,大概在5%左右。从市场占有率来说,装配式建筑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应该说和国外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目前装配式建筑市场占有率不高的原因,业内分析人士是这样认为的:

“主要是装配式建筑的规模效应、带动效应尚未形成,建设成本高,钢结构、全装修、整体厨卫等建筑部品和配套产品应用相对滞后。”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管理办公室主任居理宏认为。

“现在的困难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成本,二是税负。”亚泰集团沈阳现代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郑勇分析道。由于应用规模相对较小,企业产能不能充分释放,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我们每立方米价格在3600元,比房地产开发商使用传统的现场浇筑方法高10%左右。在现场施工,企业只有一个建安税大概3%左右,而在车间当作工业半成品来生产,我们必须缴纳17%的增值税,这就造成了重复收税。以1000万元的货计算,我们要多交八九十万元的税。”

这或许意味着,要推动这一市场的发展,需要在政策层面进行调整,对市场进行有效培育。

一些参与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深圳丝科环境科技集团董事长刘韬认为,政府应当扮演制定标准的角色,并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可以通过调整税收等方式,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进来,扩大优质供给。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周天勇则提醒说,装配式建筑的推动,需考虑观念、流程以及规模等各方面的因素。他认为,首先,建筑队伍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和熟悉程度有待提高;其次,发展装配式建筑定位的消费层需要明确;第三,地方政府在发展装配式建筑时,从顶层设计到监管落实,都需要根据本地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尽管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尚处起步阶段,但分析人士很看好这一新兴事物的未来。

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专业学位学院院长牛占文看来,使“房子部件”在流水线上流动起来,形成“搭积木式”建造房子的过程,是精益管理模式与建筑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物。

住建部总工陈宜明认为,发展装配式建筑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一是要培育市场需求。现在的工程量很大,但是业主或者开发单位自己愿意主动采用装配式建筑这种方式来建造的意愿还不是很强烈,因此需要培育市场的需求。

二是要保障市场的供给。用装配式方式来建造,从行业内部的生产、构配件的供应,能不能满足需要,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一方面要培养需求,一方面要保障供给。

三是现场的施工人员要掌握相关技能。这既是推动市场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的必要条件。所以,从市场供需、企业能力、施工人员操作技能上,目前还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陈总说: 目前,发展装配式建筑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现在社会上投入使用和在建的一些工程,已经有一部分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建造,这些建筑分布在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分布在其他一些区域,我觉得对发展装配式建筑建造的项目也有很好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在我们调研的过程当中,装配式建筑由于生产过程的变化和调整,比如说原来都是在一个现场工地进行施工,现在分出来了,有一部分到工厂施工,有些直接成本是增加了,但调研发现,如果企业管理规范,有一支自己的建筑工人队伍,掌握了良好的技能,由此产生的一些成本,完全可以在企业内部消化。当然,它承接的工程也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加上企业的规范管理和有一支比较过硬的工人队伍,完全能够在企业内部化解生产过程变更带来的影响。

苏蕴山司长强调: 《意见》提出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也体现在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包括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但是在发展上应该有所侧重,要根据产业基础、技术条件来决定。从推进工作角度来说,也不能一刀切、一哄而上。提出这样三个地区的划分,主要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基础,包括它的现实条件。从规模上看,三大城市群,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加在一起,建筑业总产值占一半左右。三大城市群都在东部地区,现实条件比较好,如果能够先行起步,全面推进,带动宣传装配式建筑发展,作用是非常大的。再加上其他鼓励推进地区,完成的十年达到30%的目标,从总量上是能够实现的。

据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岩介绍,现代建筑产业不仅是装配房子,还包括市政基础设施标准化、产业化工程施工等,不仅涵盖钢材、陶瓷等建材领域,还包括集成式墙体(幕墙)、电梯制造、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也将带来相关行业的巨大变革。

试想如果完成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的目标,那么装配式建筑将逐渐成为主流的建筑建造方式,随之其成本也会越来越低,其优势也将更加凸显,相信在装配式建筑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公众对于它的认识也会越来越多,最后成为市场的首要选择。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1671-3362(2016)11-0020-04

参考文献

家装年中总结范文6

(一)宏观运力静态结构情况

1、船舶结构

2000年我省拥有营运船舶总数为4856艘、430945载重吨,其中远洋船舶为5艘、28900吨,分别占总数的0.1%、6.71%;沿海船舶为3艘、3700吨,分别占总数的0.06%、0.86%; 内河船舶为4848艘、398345吨,分别占总数的99.84%、92.43%。全省内河船舶的船型、机型杂乱,据不完全统计按吨位分大约有100多种,按船舶外形尺寸分几乎一船一型,使用机型大约30多种,船舶的平均航速约为6-7公里/小时。从船舶材质结构看,我省绝大多数是钢质船,但还有一定比例的木质船,约有161艘。能耗高、噪音大、污染严重的挂桨机船共有428艘,其中宜春市、赣州市最多,占挂桨机船总数的83.8%,这些挂桨船一般在赣江和“五河”的上游从事短途砂石运输,其吨位为4-48吨不等。

2、船舶类型结构

2001年我省年审营运船舶共3504艘、367907载重吨、13135客位,货船载重吨仍然占据绝对主力,为67.5%,油船占27.5%,特种运输船舶比例较小,化学品船、集装箱船、散装水泥船加起来仅为5%。各种船舶按平均载重吨排序分别为集装箱390.8吨、油船388.4吨、散装水泥船300吨、化学品船189.9吨。据了解 目前 我省常规干散货船富余约20%,油船富余约200%,客船富余约20%,而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散装水泥船、液化气船近几年虽有一定 发展 ,但仍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我省船舶类型结构亟需调整。

3、船龄结构

我们以九江市为例,经统计测算,目前九江市运输船舶平均船龄为12.5年,高过长江流域船舶平均船龄1.7年,最大船龄为33年。拖推船、货船、集装箱船超过15年的有一半以上,说明五至十年内将迎来我省运力结构调整的高峰期。

(二)宏观运力动态结构情况

1、货运船的平均载重吨不断增加

我省货运船舶包括杂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液化气船、散装水泥船,这几年我省的货运船舶平均载重吨不断增加,91年全省货运船舶平均载重吨为47.6吨,经过十年的努力货运船平均载重吨增加了57.2吨,平均每年增加5.7吨。船舶数量逐年下降,由91年的8158艘降至2000年的4182艘,平均每年减少398艘,说明我省船舶结构不断朝大吨位方向发展,但是与长江流域船舶平均载重吨150吨的水平比,还有较大差距,按我省现在船舶平均载重吨发展速度,还要十年才能达到平均150载重吨的水平。我省私营船舶的平均载重吨差距更大,仅为45.7吨,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各类船舶发展情况

(1)货船

改革开放以来,货船的平均载重吨不断攀升,“八五”、“九五”期间,水路运输受公路、铁路的冲击,许多货源弃水走陆,与此同时运力放开发展, 社会 资金首先选择进入杂货船,使我省水路件杂货运输的运力远大于运量,造成杂货船舶 经济 效益低下,有部分船舶改造成油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等。98 年洪水之后,长江干线全面禁止采砂,大量采砂船进入赣江采砂,给我省适合装砂的货船带来了短途运输的货源。由于大吨位运砂船的效率较高,近两年我省的造船厂500~1000大吨位装砂船订单不断,促进我省货船的结构调整。据了解目前仍有约20%的常规货船过剩。

(2)拖推船

我省拖推船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的结构调整。第一阶段从60年至70年初,拖带船的蒸汽机被柴油机代替,第二阶段从70年至90年初,分节顶推船代替拖带船,以推为主、兼顾拖带,其代表船型有272千瓦、200千瓦、176千瓦推轮,主要航线于上海至南昌、九江等地干支直达顶推散货船队及省内航线的顶推油船队,成为当时国营航运 企业 的运输主力,第三阶段从90年至现在,市场发生变化,大宗散装货源减少,各航运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发展集装箱船队、散装水泥船队、矿石船队,三次结构调整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要求,给企业创造了效率。

(3)油船

我省从1972年开始发展供应油驳,1978年发展运输油船,从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运输油船开始,拓展到沿海石油成品油运输船和5艘重油船,2000年全省石油成品油船有214艘、88608载重吨,其中49艘是由改造而来,占油船总数的23%。由于油船发展失控,造成运力远大于运量。如果按每月3个航次,每年运输10个月 计算 ,全省每年可形成265.8万吨运油能力,超过2000年全省水上实际完成油运量75.7万吨的3.5倍。运力严重过剩,出现许多油船晒太阳现象,最近又有不少内河油船改为货船,从事砂石运输。

(4)集装箱船

集装箱船由93年开始发展到现在共有24艘、538teu、9380载重吨,平均每年增加了3艘、67teu、1172载重吨集装箱船。集装箱船结构调整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旧船改造而来,共有8280载重吨,占集装箱总载重吨的88.3%,第二阶段新建集装箱船,共有1100载重吨,最近还将投产一艘1000吨的集装箱船。

(5)化学品船

我省共有92艘化学品船,其中从事液碱运输有32艘、5117载重吨,醇类、苯类、酸类化学品运输共有60艘、21272m3。液碱运输是由九家航运公司承担,从94年开始运输液碱,前五年平均每年以约1千载重吨的速度增加,以后运力数基本不变,其运输船舶多数是由旧船改造而来,船龄多在15—20年,最长船龄27年。醇、苯、酸类化学品运输主要由丰城市第三航运公司承担,从93年开始经过几年努力发展到60艘、12300载重吨,平均每年增加 5艘、1118载重吨,有27艘是由货船改造而来占总数的45%,其船龄10—15年,有30艘是95年以后新建的占总数的50%。目前液碱船已基本饱和,而醇、苯、酸类的化学品船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6)散装水泥船、液化气船

目前我省仅有九江江海运输总公司一家,从2000年开始从事散装水泥运输,因市场发生变化,350吨分节驳的货源基本没有了,因此九江江海运输总公司进行运力结构调整,将其改造成散装水泥船,现有运力900载重吨,正在江西造船厂改建一艘300载重吨散装水泥船。2001年我省仅有一艘280m3液化气船,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目前正在筹集资金再建一艘600m3液化气船,预计明年投产。这两种专用船发展潜力巨大。

(7)客船

客船包括客货船、普通客船、高速客船、 旅游 船。我省客船受市场变化的 影响 进行了三个阶段的结构调整。第一阶段从80年至90年初,以客货船为主、普通客船为辅的水上运输格局,第二阶段从90年至96年,普通客船比例不断增加,客货船比例逐年下降。普通客船由91年的2931客位发展到96年的7774客位增加了2.6倍,而客货船由91年的11088客位至96年的7060客位下降了36%,第三阶段从96年至现在,受公路、铁路的冲击,客运逐步向高速化、旅游化、区域短途化方向发展,客货船继续下降,到2000年有高速船17艘、657座,旅游船294艘、7243座,客货船21艘、2710座,普通客船351艘、6179座,普通客船绝大多数从事短途旅客运输。

(三)微观运力结构情况

“九五”期间,省 交通 厅每年拿出275万元,用于我省航运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贴息,有力地扶持了我省航运事业的发展。目前市场上有竞争力的船舶,如集装箱船、液化气船、散装水泥船、部分高速客船、部分油船等,都是在省交通厅扶持下,进行有效运力结构调整的结果。如九江江海运输总公司依靠省交通厅的贴息和资助资金443.8万元,银行贷款200万元,自筹资金698万元,集资16.2万元,用于新建集装箱船3艘,改建集装箱船4艘,改建散装水泥船4艘,建造2艘矿石船,共完成运力结构调整4190载重吨,其中散装水泥船900吨、集装箱船1650吨、矿石船1640吨,目前该公司靠这三种运力支撑着企业运作,使公司逐步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公司打算明年继续进行技术改造,再新增三种专业运输运力7150载重吨。

注:2002年是预测数据

二、我省水路运输需求 分析

(一)我省水路运输需求预测

经调研组分析:我省内河货运量将呈平稳增长态势,干散货的运量比重继续呈下降趋势,矿建材料、石油成品油、商品汽车、散装水泥、液化气、集装箱等货物运量比重将明显增长,由于矿建材料快速增长的影响,“十五”期间,我省水运货运量年均增长率有望达到12%。全省水上客运量将持续下降。

(二)我省水路各种货物运输需求分析

1、干散货运输

干散货包括煤炭、化肥农药、粮食、钢铁、木材、轻工医药产品、机械设备、农林牧渔产品等,2000年水运完成干散货156.8万吨,占我省总货运量的13.3%。我省的电煤都是通过火车运输,船舶承运的都是生活用煤,随着生活质量提高,家庭用煤逐渐被液化气代替,因而煤炭运量逐年下降。江浙一带是我省船舶运输木材的目地的,近年来一方面我国增加木材的进口量,以及家具采用复合板、化纤板数量增加,对木材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吉安、赣州都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措施,减少了木材的砍伐量,因而使木材运量逐年下降。由于我国的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而加入wto的国家都要执行《反补贴条约》,致使我省的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因而粮食出口量减少,加上火车取消运粮的附加费,使通过火车运粮食每吨公里降低成本3分钱,最终导致我省船舶运粮数量大为减少。其它的干散货物,用汽车运输可以门到门、户到户减少了中转环节,因而导致不少货物分流到陆上,预计“十五”、“十一五”期间,干散货的运量将持续下降。

2、石油成品油运输

2000年水运完成石油成品油75.7万吨,占我省总货运量的6.4%,“九五”期年均增长0.4%,近年来,我省一些航运企业采取向外延伸的经营思路,使我省石油成品油运输由长江中下游及支流拓宽到沿海,2001年光租沿海油船12艘、47369载重吨,使我省石油成品油运输大幅上升,2001年石油成品油运量突破百万吨大关,为125.16万吨,比2000年增加65%,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预计“十五”、“十一五”期间,我省石油成品油运输量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3、矿石运输

2000年水运完成金属矿石12.4万吨、非金属矿石运输19.3万吨,金属矿石从九江发往省外周边城市,非金属矿石由码头镇运至蛤蟆石,“九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4%、17.9%。非金属矿石是生产庐山牌水泥的原料,2001年受亚东水泥的竞争,致使庐山牌水泥销量出现负增长,对非金属矿石需求减少,预计“十五”、“十一五”金属矿石运量仍将保持较高地增长速度,而非金属矿石运量增长趋势减缓。

4、矿建材料运输

2000年水运完成矿建材料781.1万吨,占全省总货运量的66.25%。我省的赣江、滨湖的矿建材料资源丰富,特别是黄砂,赣江内本身是个巨大的天然砂库。由于世界经济短期回升无望,国家采取刺激内需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策略来拉动经济增长,使交通基础建设和城市建设需求加大,而水运在矿建材料运输上有着其它运输方式无法替代的优势,加上长江禁止采砂,以及赣江的黄砂质量好,乐观地估计我省矿建材料的运量,近期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01年完成矿建材料运输997.2万吨,比2000年增长27.7%,预计2005年完成矿建材料运输1571.1万吨、2010年完成矿建材料运输2308.5万吨。

5、水泥运输

“九五”期,我省每年通过水运的水泥运量一直维持在2万吨左右,自从2000年开展散装水泥运输以来,当年的运量就完成了14万吨,比1995年增加了5.6倍。2000年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瑞昌制造厂正式投产,年产水泥140万吨,大部分将通过水路散装运往长江沿线各省,九江江海运输总公司有散装水泥运力900吨,从事瑞昌至南昌散装水泥专线运输,由于运力不足,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散装水泥船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货损率小、没有粉尘污染等特点,是今后水泥运输 发展 方向。随着我省沿江城市的水泥专用码头的加快建设,其运量会加速发展,预计2005年完成水泥运输22.5万吨、2010 完成水泥运输33.1万吨。

6、集装箱运输

“九五”期,南昌港集装箱吞吐量,由95年的495teu,上升到2000年的12792teu,年平均增长91.6%,加入wto后我省的外贸进出口量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1年南昌港集装箱吞吐量比2000年增长15%。随着集装箱内贸运输 网络 的即将形成,内贸集装箱运输也将在我省展开,按照 交通 部胡汉湘司长的报告:“国内水路货物集装箱化水平将从 目前 的4.2%,提高到2005年的30%,2010年的50%”。集装箱运输前景广阔。按年平均增长15% 计算 ,预计我省2005年完成集装箱运输2.6万teu、2010年完成集装箱运输5.2万teu。

7、化工原料及制品运输

2000年水运完成化工原料及制品29.3万吨,占全省总货运量的2.5%,虽然占总货运量比重不多,但发展态势较好。2000年比1995年增加了2.9倍,年均增长24%,近期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05年,完成运输37.4万吨,到2010年,完成运输41.29万吨。

8、石油液化气运输

我省液化气的主要供应基地是九江炼油厂,该厂年生产量约为13万吨,对省内供应量不足10万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省液化石油气消耗量逐年提高,98年全省液化气消耗量近30万吨,约有20万吨由省外调入。据专家预测“十五”我省液化气用量仍将保持10%年均增长速度,而水运与陆上的铁路、公路运液化气比较,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相对安全的特点,给我省水上液化气运输带来了发展机遇,预计“十五”、“十一五”期间,通过水路运液化气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5%以上。

9、商品汽车运输

我省的昌河微型汽车水路运输,由省外的汽车滚装船承担,2001年完成运输3000辆,2002年上半年完成运输4000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60%。加入wto后,居民小汽车拥有量将大幅上升,商品汽车运量将保持稳定地增长,给我省水路运输带来发展商机,预计“十五”、“十一五”期间,商品汽车运量年均增长率将保持15%以上的速度。

(三)我省水路客运需求 分析

我省水上客运量连续6年下滑,年均下降5.8%,由于我省水上客运没有实质性改观,因而下滑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下滑速度与前几年比,略有减缓,预计“十五”期间,年均下降3.5%,随着水上 旅游 业的发展,2005年以后水上客运量将有增长趋势,预计“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

三、我省运力结构调整存在的 问题

(一)航运 企业 普遍存在困难技术改造资金不足

我省的货运船约有一半达到老龄结构,预计五至十年绝大多数货运船将被淘汰,按现有货运船的一半,约20万吨,以静态每载重吨1650元测算,我省运力结构调整资金,估计至少要三亿三千万,然而我省的航运企业普遍存在经营困难,约有60%亏损面,负债率为67.27%,多数企业的负债总额接近资产总额,而原来技术改造资金主要来源的银行,已改变经营策略:“越富越易贷款,越穷越难贷款”,我省多数航运企业欠银行的债都还不清,想贷款真是比登天还难,靠职工集资十分有限,想自筹又拿不出资金,因此,船舶技术改造资金不足,使我省运力结构调整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运力盲目发展使航运企业效率下降

由于信息不灵,对市场需求缺乏正确预测,片面追求最大利润,而忽视市场随运力与运量平衡关系而变化,出现某种货物运输有利可图大家蜂拥而上。当油运跑火,经营户纷纷购造油船,最终使供给大于需求,导致运输船舶实载率下降,运价下跌,使航运企业的效率降低,又引起了新的一轮的供求调整。

(三)航运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我省航道等级低,通航条件差,难于保证货主的要求,至使许多货物弃水走陆,如煤炭、粮食、化肥、机械设备、电器等货物通过水上运输量逐年减少,使常规散货船运力过剩。码头泊位的结构不尽合理,一方面一些码头处于闲置状态,另一方面有些特种货源的专用码头能力又显不足,南昌港集装箱码头,是由散货码头改造而成,效率不高。散装水泥运输专用码头省内仅南昌港一家。液化气专用码头没有按沿江的城市布局,目前仅湖口、南昌、吉安有液化气专用码头,这些因素都制约我省特种运输船舶的发展。

(四)现有运力技术状况落后,标准化程度低

前些年,交通部大力推广双尾技术的船在我省仅有5艘,新建的船没有一艘是按交通部标准建造的,新投放的运力绝大多数是粗放型 经济 增长方式。由于我省航运企业普遍效益不好,自我发展能力脆弱,大多数营运船舶存在老龄化、技术性能低、油耗高、故障率高、船板锈蚀严重,为了生存只好带“病”坚持生产,对安全生产构成重大隐患。

(五)管理体制不顺,宏观调控不力

江西航运主管部门与其他省市不一样,在机构设置上有省航运管理局、省航务管理局,出现职能交叉,管理难以到位,船厂的资质技术等级审批权限在省航务局,因而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省航运局,无法对船厂经营资质进行源头管理。2001年交通部8号令《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管理规定》没有哪个单位转发给船厂,这也是我省新建船舶至今没一艘符合部标准的主要原因。

四、我省内河运力结构调整的对策与主要目标

(一)对策

1、要加大航运基础设施的投入

内河航运具有占地少、投资省、成本低、许多国家都很重视水运建设,不惜投巨资发展水运,开发运河使主要河流连成网,欧洲的莱茵河和多瑙河原来是不相通,通过修建50至60座梯级船闸把两河连通。赣江与珠江水系仅相差40公里,只要修建13座梯级船闸,就可以把长江与珠江连起来,这是当今国力条件下可实现的,赣粤运河通航后,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我省的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效益。

2、要加快我省内河航运信息建设步伐

目前我省内河信息网络工程,落后于长江流域的其他省,因此当务之急要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两年内实现全省联网,同时开发适应性强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 电子 政务,定期内河运力与运量供求信息,引导 社会 资金投向符合水运市场需求的运力结构上来。

3、要着力解决运力结构调整中的资金问题

运力结构调整成败的主要因素在于:是否有足够的资金。解决船舶建设资金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建议“十五”期间,省厅继续给予内河航运开发资助政策,加大资助金额,由“九五”的每年300万元增加到600万元,继续给予水运贴息贷款,并由“九五”的每年275万元增加到550万元。二是尽快开征水电附加费,以电助航, 学习 湖南省的做法,争取省政府的支持,制定《江西省电站闸坝碍航补偿管理办法》。三是尽快制定拆船基金补贴管理办法,政府采用拆船补贴 方法 ,帮助航运企业进行运力结构调整。企业更新运力时,必须报废旧船,如报废的旧船与新建船舶的吨位相同,且符合国家标准化的要求,可得到一定的更新运力补贴费。四是鼓励和支持我省众多航运经营户,以产权为纽带,走股份化、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用于运力结构调整。五是降低准入门槛,加速民营经济进入水运市场,鼓励民营经济以各种方式参与水路客货运输、码头建设、兴办航运公司等,并给予与国有企业同等对待。六是选择几家效益较好的航运企业,拿出各自的优质资产来组建一个股份公司,争取上市,为运力结构调整开拓资金渠道。

4、要用经济与行政手段,促进运力结构向“四化”方向发展。

2001年交通部印发了《关于航运业结构调整的意见》提出了船舶大型化、船队专业化、企业集约化、内河船型标准化的“四化”目标。给我省运力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我省的运政、船检、港监要连起手来,利用各自的管理权限,齐抓共管,把好源头管理,防止新建的船未达到内河货运船主尺度系列的标准。与此同时要利用经济杠杆来调节运力发展方向,对符合“四化”要求的运力投放,给予规费征收的优惠,不符合“四化”要求的运力投放,略增加点规费,使经济与行政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我省运力有效的结构调整。

(二)主要目标

根据交通部关于运力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及我省市场需求预计,确定我省内河运力结构总体目标是:

1、2005年前淘汰木质船。

2、2005年至2010年逐步淘汰挂桨机船。

3、逐步提高运输船舶平均载重吨,到2005年上升到150吨、2010年上升到180吨。

4、2005年、2010年运输船舶平均船龄分别降到11年、10年。

5、调整营运船舶的结构,到2005年化学品船、液化气船、集装箱船、散装水泥船专用船的载重吨,占营运船舶总载重吨的比例上升到10%,而石油成品油船的载重吨,占营运船舶总载重吨的比例逐步下降至20%。常规货船的载重吨下降2个百分点,砂石船的载重吨上升6个百分点。

6、推进运输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