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长发言稿范例6篇

教研组长发言稿

教研组长发言稿范文1

每一届学生都经历过不同的困难,担任年级组长工作八年的我,今年面临着新的考验。我想用“虽然……但是……”来记录我们拼搏、智慧的年级。

虽然初三的生活非常紧张,但我们还是在百忙之中,召开了数次全体教师会,与一直以来关注与关心我们年级成长的领导们一起,通过多种形式,共同策划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虽然,牺牲了九月里部分上课和暑期的休息时间,但是骄阳、汗水和泪水的洗礼增进了师生深厚的友谊,共和国年的庆典里,见证了初三这个坚强的集体。

虽然初中的搬家给紧张的初三带来了不适与不利,但是建设美好校园的信念,让师生在叮咚的装修声里,排除干扰顽强工作与学习。

虽然经受着“甲流”的肆虐与侵袭,但是邮箱课件、网上作业、qq辅导,展示了初三的团结、智慧、合作与努力,已是晚间的十一点钟教师仍在答疑……

虽然承受着毕业年级的巨大压力,但是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统筹班级工作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忙碌的身影永远烙印在今年这个特殊的秋季。

虽然没有召开学生家长会的整体空间,但是在初中部领导的全力参与和指导下,我们把家长会设计得非常精细,教师们准备得极为充分,得到了家长们的肯定。

虽然初三体育锻炼面临着场地很小的现实,但是体育老师为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稳步提高加试成绩,对每一堂课、每一次训练进行了更为精心的设计。

虽然我们年级有个班级发生暖气长时间、大量喷水的意外,但是却让我非常感动于现场的一切。第一时间,年级所有看到事情发生的学生们找到所有能拿到的工具参与抢救战斗;第一时间所有看到的老师冲到了最前线。

虽然学生大会因场地问题只能全年级站在操场上召开,但是我们却利用了这种开放的形式,召开了以“我与你同行”为主题的学生大会。在“世界需要热心肠”的歌声中,生与生之间相互走近并表达着对对方的欣赏与祝愿。大家的手握在一起,心与心贴得更近了。

虽然过去的两年多,我们年级做了很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把握住各科协作、教研引领、课堂高效、分阶段、有步骤实现中考目标的工作思路。抓住关键环节,家校配合,齐心协力,以积极的心态备战中考。

教研组长发言稿范文2

关键词:过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大学英语四级写作

一、过程教学法

1.定义

过程教学法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西北大学Wallace Douglas(1966)首次提出。他指出,写作是一个过程,写作课应该教授的是构成写作过程的操作方法。Tribble(1996)认为,过程教学法是激发不同风格和强调不同的写作活动。因此,过程教学法关注的重点不是词汇、语法,而是整个写作过程,是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写作过程,激发主观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2.特点

根据许P(2012)对各类英语写作教学法的对比,可以看出,在过程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中心,教师扮演的角色多样化。此外,它注重写作前的准备活动。写作前,教师需要布置写作任务,并与学生共同完成头脑风暴,总结归类等活动;注重写作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注重写作后的多次修改与重写;注重写作后的反馈。通过同伴反馈与教师反馈,取长补短。

二、过程教学法在小组合作写作中的应用―以大学英语四级漫画作文为例

在写作过程教学中,Brown(1994)将写作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写前阶段、起草、修改、定稿和教师反馈。

1.写前阶段:

(1)形成合作学习小组。教师根据学期英语测试成绩,秉承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将整个班级进行分组,每组4-6人,小组组员坐在一起,教师位于中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此外,每个小组中,组员依次承担包括组长,发言者,记录者和检查者的角色,且每周更换角色。

(2)布置写作任务,感知写作话题。选取2013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漫画作文The importance of doing small things before undertaking something big作为范文。

(3)小组合作学习:头脑风暴与归类。首先,教师提出两个问题:A.如何描述漫画内容?B.漫画隐含的寓意是什么?其次,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三个问题,并鼓励每位组内成员畅所欲言。随后,每组的发言者代表小组发言,回答这两个问题,由其他组员补充。在此期间,教师不给予任何提示。最后,教师对每组的发言进行评价,公布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并给出作文第一段的范文进行讲解。

其次,教师提出另两个问题供小组讨论:A.漫画作文常用的词汇和句型有哪些?B.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随后,和之前一样,再次让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回答。最后,教师将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和补充,讲解关于漫画作文的词汇、句型和写作框架,并要求学生掌握。

最后,教师对此篇漫画作文进行例文讲解。

2.写中阶段

(1)起草:学生个人根据写前阶段小组合作的成果及教师的讲解进行初稿起草。

(2)修改。

① 个人修改:学生通读自己写作草稿,查看漫画主题是否正确,检查单词拼写、句型使用是否正确,检查标点使用是否恰当。② 同伴修改:首先,将个人修改后的作文交由组内成员互改,体现组内合作。小组同伴根据漫画主题是否正确,写作条理是否清楚,单词拼写、句型使用是否正确,标点使用是否恰当四个方面进行批改。其次,将组内修改后的作文交由其他小组进行组间修改,体现组间合作。③ 教师修改:教师在组内、组间批改的基础上进行最终批改,并将批改后的作文返还个人。

(3) 重写与定稿:学生认真浏览同伴及教师的批改意见,重写自己的作文,形成定稿。

3.写后阶段:

(1)同伴评价:首先,将个人的定稿进行组内评价,每组选出最佳作品,体现组内合作。其次,将每组选出的最佳定稿进行组间评价,体现组间合作。评价标准为大学英语四级评价标准。

(2)教师评价:在同伴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进行最终评价。

三、结语

将过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并在过程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大学英语教学都有好处。一方面,注重写作过程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等级考试成绩的提高。除了对于应试的要求,学生的语言使用、语言输出、合作学习能力都会有很大的进步。另一方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如果应用此种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效率将会提升,有利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New York: Prentice Hall,1994.

[2] Douglas.W. On teaching the process of writing[M]. In A.Frazier(Ed.), New directions in elementary English. Urbana, Ill: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 of English,1966.

[3] Tribble,C.Writ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4] SP,《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教研组长发言稿范文3

关键词: 数学“讲学稿”有效教与学 教学相长

一、前言

传统的教学常是以“老师讲,学生学”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学习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学案”应运而生,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了,在课堂上学生自主了,但常常因教师“导”得不够而使学生的自主变成了自流,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讲学稿”顾名思义,“讲”是教师角度的教案,“学”是学生角度的学案。笔者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积极进行“讲学稿”的实践,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就“讲学稿”的实施收获不少,现与大家探讨。

二、研究目的

探求数学“讲学稿”的有效性――教学相长。

三、研究对象

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学生整体基础一般,已存在较大的两极分化现象。

四、研究时间

2008年2月-2008年7月。

五、研究方法

比较法,文献法,测试法,统计法。

六、研究过程

(一)理念的树立

1.有效课堂理念

这项研究完全属于自发的草根型的研究。因现行教材简单考试难的不争事实,笔者在接手本届学生(初一)时就强调,做好课堂笔记对学生数学学习起着关键作用。而实际情况是,学生们的基础参差不齐,每个班中都有约一半学生应付或不做笔记。他们认为,小学学习时没做笔记照样成绩顶呱呱。一年半时间的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出现了分化,而且分化下去的学生多数是笔记不会做的或不做的。初二学年的第二学期,作为备课组长,笔者提出在本校初二年级数学课试行“讲学稿”教学模式,树立有效课堂的理念,要求备课组所有成员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要把学生记笔记的时间节约下来,来延长学生思考问题、探讨问题的时间。同时,不记笔记的学生也有了“笔记”载体。

2.自主学习理念

笔者认为要研究,就一定要让学生理解为何要使用“讲学稿”。师生的思想要统一:为更有效地教与学!而“讲学稿”恰恰是很好的载体,实践好“讲学稿”,要求所有初二学生树立有效学习及自主学习的观念。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效学习的最高境界的学习方式。我们告知学生,它最低层面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其次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最高层面是建立在一直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二)方案的实施

1.“讲学稿”的文本出炉

前辈们曾教导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意识到: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材可以被看作一种改造的客观存在,可以积极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一开学,我们就讨论出一学期的进度,安排调整好教材,并把具体教学内容细化到每一节课。我们的团队是团结、投入、分工合作的:我们根据具体情况提前一周准备下一星期的“讲学稿”,执笔之前所有备课组成员研究教材,明确每节课到底需解决哪几个问题(宜少不宜多),研究预复习题,研究如何更自然地引出新课,研究典型的、有梯度和示范性的例题与练习,同时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由轮到的执笔者确定初稿,再给大家传阅,最后由备课组长进行审核定稿,“讲学稿”的文本就算出炉了。

整个过程需要教师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并投入大量的精力才能确保“讲学稿”的质量。“讲学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决不是哪一个教师的功劳,而是备课组全体成员合作的结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可以看到在每天的早读时间我们在讨论;可以看到在刚上完课后,我们边洗手边说着这节课的得与失,给还没上课的教师提供调整的机会;可以看到在遇到学生掌握实际情况与我们预期的有较大差距时,我们及时调整进度,调整“讲学稿”的难易程度。

2.“讲学稿”的课堂使用

“讲学稿”有学习目标、预习导航、复习引入、感悟新知、典型例题、随堂练习六部分。具体使用时,我们暂时实行的是“半开放式”形式,即学习目标、预习导航两部分提前告知学生,而复习引入、感悟新知、典型例题、随堂练习四部分则是在当堂课上才下发的。

下面笔者以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相似三角形”一章的“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课为例进行阐述。

(1)学习目标。这一栏明确了这一课的学习重点及难点。本课要求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两大应用:一是“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它的影长成正比”,二是“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让学生体验建模思想。

(2)预习导航。这一栏要求学生整体感知,阅读课本,圈划出知识点,试做这一课的简单练习。本课要求学生预习书本第78页“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节,试做第80页上的练习1。

(3)复习引入。这一栏是起“温故而知新”、“承上而启下”的作用。本课我们从古代数学家测量金字塔的故事说起,引出回顾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三部曲”。

(4)感悟新知。这一栏是一节课的中心部分,是“重中之重”。本课要求学生体验建模思想,能从文字叙述较长的应用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用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数学模型已学过(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三部曲”),建模过程是通过典型例题来实现的。

(5)典型例题。这一栏是对感悟新知的巩固。我们先让学生自行分析,教师随时注意学生解题情况,及时反馈,或详细或简略或让学生上台讲解或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不懂的地方,与教师共同解决。师生在快乐和谐的状态下就可以把重点内容当堂巩固。

本课例1是让学生理解太阳光是平行光,理解物体的影子的画法,最后理解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它的影长成正比。当师生共同完成本例时,M学生举手了。他说,在预习时看到参考书上有路灯问题,他不知道把“太阳光”换成“路灯光”会不会一样?多好的生成性资源哪!笔者让学生们试着先把图画出来(图形语言训练),再来分析。很显然,原本三角形是相似的,现在就不相似了。这时教师不妨指出关于“光”的学问,物理课是会有精彩陈述的,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本课例2是让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在放手让学生思考后,学生有精彩解法呈现。

(6)随堂练习。这一栏是用15分钟左右时间检测学生听课效率,是非常有效的教学反馈。这段时间,我们鼓励学生“谁先做好谁先交”,激励学生又好又快地解题。本课随堂练习就是针对两个应用点出两道题进行练习。

(7)下课铃响后,教师收齐“讲学稿”(学生做到哪里是哪里),及时进行批阅,课后作业就是订正或做完随堂练习,再批阅。

虽然“讲学稿”是全年级统一的,但各个班实际情况不同,需要教师有不同的方法。尤其在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课堂生成性的资源,这需要教师灵活处理对待这“宝中之宝”。

3.“讲学稿”的效果保障

“讲学稿”的使用,需要得到学校的支持,也要得到家长的支持。每天一份“讲学稿”,天天清;每周一张周末作业卷,周周理;每周一次滚动式测试,周周练,都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多一份鼓励,就是让学生多一份自信。这些都是护卫“讲学稿”效用的有力后盾。

(三)数据的分析

1.表一

初二第一、二学期期末统考(1)班成绩对比(满分均为130分)

2.表二

初二第一、二学期期末统考我校年级指标与我区指标对比(满分均为130分)

3.分析

实施数学“讲学稿”教学,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了,优秀率、及格率都有较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比以前更足了。

七、研究结论

实施数学“讲学稿”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我们发现,实施数学“讲学稿”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备课组团队作用的真正发挥,有利于学生知识、方法的积累及掌握,有利于增加课堂“生成资源”的生成,有利于师生的教学相长。当然,我们实施“讲学稿”时间较短,一切还都在摸索中进行,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去解决,如:如何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讲学稿”预习部分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王承绪,顾明远.比较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傅道春.新课程教师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研组长发言稿范文4

关键词:巧用讲学稿;小组合作;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40

“讲学稿+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在笔者所在学校实施了三年多,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编写实用、有效的讲学稿。在语文备课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断摸索和创新,编写了适合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特点的讲学稿,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讲学稿的使用,我们教师一般都会提前两到三天把讲学稿发放到学生手里,布置学生按讲学稿中预习导学的要求预习等等“常规”进行。对文言文的教学,笔者是采用巧用讲学稿的方法来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即讲学稿不是提前发给学生,而是先布置学生预习,接着以检测的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然后导学课文,最后又进行检测。经过实践,这样巧用讲学稿能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落实,让学生对文言文知识掌握得轻松、记得牢固,也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检测的应对能力,提高了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结合文言文《陈太邱与友期》的学习,对“巧用讲学稿,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课前自学学法指导

布置学生课前自习时,笔者侧重学生学法指导。时间安排不小于两课时,具体要求有:1. 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方法指引:可查阅工具书解决词的音、形、义。2. 翻译文言文。方法指引: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具体方法有六字法,即留、删、补、换、调、变。有了这六字法,相信在以后译文的时候,学生会轻松很多。当然,这些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笔者会在以后文言文课中不断加强、不断训练、不断完善。3. 灵活运用手上的学习参考资料,如《文言文教材详解》对译注释,熟记重点词解和译文等。

二、导学前检测

以检测的形式去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效果。时间安排一课时,检测可分为闭卷和开卷两部分。

1. 闭卷部分(即讲学稿“自学检测”的内容),时间20分钟

要求:(说明:对各小组、每个组员加分和扣分,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激励措施。)

(1)满分为50分。(2)各小组的组长对调作为该组的监考员。(3)各小组以取得的平均分去奖扣分,达到班平均分的小组奖励10分,高出班平均分10分的小组奖励20分。达不到班平均分的小组扣10分,且每天大课间后留下辅导20分钟以上,连续一个星期。(4)各小组获得的分数列入小组评优评先。

2. 开卷部分(即讲学稿“合作探究共五小题”的内容),时间25分钟

要求:(1)各小组长回到原小组,组织、主持本小组的组员进行探究。(2)各小组长对每个组员要合理分工,让不同层次的组员承担不同程度的角色,使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3)小组长客观评价每个组员,对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观点有参考价值的组员进行加分奖励,最多奖励不超过20分。反之则扣分,扣分最多不超过10分。(4)各组员获得的分数列入组员的评优评先。

三、检测后导学

结合课前检测情况,笔者深入进行二次备课,侧重指引学生用恰当的方法去理解课文。

从检测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自学检测”这部分内容的完成率比较好,尤其是第1、4小题,重点是字、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子的翻译,学生得分率较高,满分的学生人数有九成以上。第3小题的古今义的理解,得分率稍低些,全对的只有80%左右的学生,了解其因是学生对什么是文言文的古今义不理解,含义模糊。“合作探究”这部分,第1、3小题各个学习小组的探究成果最好,第2、4、5小题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各个小组长的反馈:第2小题不懂得古代的礼貌用语;第4小题知道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但不会分析;第5小题答案不统一,分歧最大。

针对以上的学情,在课堂导学时,笔者侧重了“合作探究”这部分中的第2、4、5小题的相关知识展开。第2小题,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称谓的用法,进而探讨古人社会交往中的礼仪。第4小题,侧重解题方法指引。第5小题,侧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点拨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

这一练、一指引、一点拨,学生恍然大悟,都十分期待着接下来的导学后检测。

四、导学后再检测

导学后的再检测是检查课堂导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再检测的内容是讲学稿的“当堂检测”。

要求:1. 满分为100分。2. 教师是监考员,按照中考考试的要求执行。3. 检测成绩班排前三名的组员为一等奖分别奖励20分,排前4名到前8名的组员为二等奖分别奖励10分,排名前9到前18名的组员为三等奖分别奖励5分。对班排后五名的组员检测成绩比前一次有进步的奖励8分,否则扣10分。4. 检测成绩达到班平均分的小组奖励10分,高出班平均分10分的小组奖励20分。达不到班平均分的小组扣10分。5. 对班排后五名的组员和达不到班平均分的小组,每天大课间后留下辅导20分钟以上,连续一个星期。6. 各个小组、每个组员的奖扣分列入小组和组员评优评先。

教研组长发言稿范文5

1985年9月10日,全国的教师们迎来自己第一个教师节。

18年前,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诞生了。从此以后,每年的教师节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尊师重教成为了一种美德。

今年教师节前夕,我们走访了85岁高龄为教师节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方明先生,让他谈谈教师节的由来。

-教师节的建立用了5年时间

谈起教师节的由来,方老说:“事情最早要从一份提案说起……”

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

案由: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

提案人:徐伯昕 吴贻芳 史念海 李霁野 张明养 叶至善 徐楚波 郑效洵 马力可 霍懋征 葛志成 方 明 巫宝三 张景宁 叶圣陶 雷洁琼 柯 灵(注:原件签名顺序)

理由: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胡耀邦同志在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尊师问题,指出尊师,不仅是学生的问题,我们整个社会的成员,所有学生的家长,特别是我们各级政府的负责人都要尊师……现在儿童有儿童节,青年有青年节,我们认为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接班人的人民教师也应该有教师节……

该提案被全国政协编为第170号提案。

政协审查的意见如下:建议国务院交教育部研究办理。

在提案人中,叶圣陶是民进中央第三任主席、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雷洁琼是民进中央第四任主席、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徐伯昕、吴贻芳、葛志成、叶至善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张明养、柯灵、方明曾任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而方明又是提案的主要发起人及撰稿人。

方老接着告诉我们,其实,解放前也有教师节,是每年的6月6日。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曾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执行的结果是教师节没有了。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贬为“臭老九”,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从1980年起,全国教育工会开展“庆教龄”、“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等一系列尊师重教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社会地位。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像提案中指出的那样,“尊师重教远没有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殴打教师的事件时有所闻。广大教育工作者真正树立以教书育人为终身职业的思想也还不普遍。”要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应该在新中国建立教师节,让教师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受到全社会的尊敬。于是,在1981年3月全国政协会议上,方明和民进的16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这份提案。

为教师节定在什么日子最合适,方明征求过谢冰心、叶圣陶等民进老前辈的意见。冰心先生建议定在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叶圣陶先生建议定在每年秋季学生入学的日子,让学生在新学年的开始就记住教师的辛勤和光荣。

1985年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

从1981年到1985年,教师节的建立前前后后经历5个年头。方明激动地说,“要办成一件事还真不容易啊!”

-教师法的诞生

方明不但为教师节的建立奔走,还为教师法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酝酿、提出、调研、民进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到颁布,方老告诉我们:“前前后后经历10个年头。”

80年代曾一度出现教师外流的情况,成为当时普教事业发展潜在的危机。1984年,全国教育工会、中国民主促进会和全国政协教育组联合对此进行调查。通过调研,一致认为,必须立法,依法治校,用法律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合法权益,从根本上稳定教师队伍。

1986年初,方明收到广东石人嶂钨矿中学教师朱源星寄来的《教师法》设想稿,这是真正来自群众的第一个《教师法》文稿。在此基础上,全国教育工会草拟了《教师法》初稿,并将草案和有关资料分送给民进中央、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负责同志。之后,全国教育工会和上述四家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联合起草小组,方明任组长。

1986年4月,在调查研究,约请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座谈的基础上,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梅克执笔,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草案(一稿)。通过全国教育工会和民进中央两个渠道,组织了约有一万人参加的讨论。广大教师对此事非常关心,纷纷献计献策,并寄予厚望。起草小组又写出草案的二稿、三稿、四稿。

1987年,中国教育工会在青岛召开《教师法》研讨会。同年,国家教委在南京召开《教师法》研讨会。联合小组均派人参加会议。

为使《教师法》尽快出台,1988年3月全国政协七届一次大会上,方明和民进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葛志成联名作了“制定《教师法》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发言。发言指出:“根据两年来就起草《教师法》与广大教师的接触和思考,我们深深感到,必须通过立法,把教师的权利、义务、资格、待遇、培养和进修、考核和奖惩等等肯定下来,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建立一支合格的而稳定的教师队伍。”

方明呼吁,必须正视当前出现的“教师危机”,加强制定《教师法》的紧迫感。教师危机,实际是教育危机,民族危机,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制定教师法的目的,既要规范教师,激励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提高教育质量。又要规范社会,使全社会重视教育,尊重和支持教师的工作,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把提高教师的待遇,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纳入依法办事的轨道。

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终于颁布。对于此,方明难忘地说:“许多同志,包括起草的、研究的、组织工作的,以至数以万计参加讨论的都为教师法的诞生出了一份力。至于我们的贡献是很微薄的,不过我们是努力的、真诚的。教师法作为国家的一部重要法律,主要是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国家教委的工作成果。”

教研组长发言稿范文6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7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大备课组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明显。它是新课程改革的抓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与发展的共同体。虽然在大备课组活动方面遇到了一些难题与挑战,但通过认真分析与研究,化解了大备课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使大备课组活动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中出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产生了新的发展前景与气象。

一、校本教研中集体备课方式的难题与挑战

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加大教研力度,各学科的集体备课已经做到了制度化、常态化。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的程序是: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含主备人说课,其他老师提出修改意见)―主备人修订教案―各位老师个性化修改―课堂实施及反思。然而,随着现代教研改革的强劲冲击,校本教研集体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其问题日渐凸显。

1. 评价方式单一,导致教师不愿意与同学科教师进行经验分享。从学校层面来看,一些学校对备课组工作没有针对性的指导,缺少细化的要求和考核。学校一般根据考试成绩对同学科教师进行比较,这样同学科教师就成了竞争对手,因此不少教师不愿意将自己的经验与别人分享,单打独斗,疲于应付。

2. 备课制度缺失,导致活动成效低下,流于形式。部分学校备课组管理滞后,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制定集体备课评价制度。只重视形式与流程,有形无实。有的学校备课仅仅检查教师在不在,人齐不齐,不关注备课过程中集体成员的自我评价,一些备课组活动内容随意化、活动形式简单化、活动主体单一化。出现“五多五少”的现象,即一是常规事务多,探索实际问题少;二是统一安排多,考虑教师需求的内容少;三是研讨共性内容多,满足各层次教师的需求少;四是关注经验较多,反思性的实践研究较少;五是组长和少道鲜讲得多,成员彼此交流的机会较少。

3. 应付检查,备课活动不深不透。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学校和上级的检查,只看重了备课的书写和格式,而忽略了备课的精髓和目的;学校管理者在检查备课笔记时,也是只看书写、看结构、看规范,大家都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部分老师凭经验备课,不认真研究学生和教材,有的网上下载一份教案了事,有的去年的教案今年还在用;集体备课缺乏内容和资源的选择,导致备课成了“优秀教案的翻版”“特级教师讲义的复制”。

4. 学校缺少平等沟通、合作包容的文化氛围。备课组活动时,经常由少数教师掌握着话语权,其他教师要么不敢发表意见,要么不愿意发表意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缺乏合作与包容的文化氛围,教师缺乏主动表达的习惯。

5. 备课组长缺乏专业引领,活动呈现组织行政化倾向。部分备课组长组织的备课活动缺乏专业引领与学科示范水平,备课组组长只是单纯的布置学校教研组或教务处的事务性工作,使得备课组长成为上传下达的“传声筒”。

二、网络教研中集体备课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推广了网络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活动主要围绕平时的教学内容进行,并根据研究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如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论坛等。在活动设计中,强调教师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环境下合作教研主要作为平时集体教研的补充,弥补其不足。

1. 个人初备,一人主备。开学初,由备课组长按教材内容将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主备教师熟读教材、教参,写出教案(或编制讲学稿),并准备发言材料。发言材料一般应包括:教材分析(地位作用、编写意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情境设计、活动安排、方法策略、作业设计)与设计理念等内容。

2. 中心发言、集体研讨。主备教师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与依据,然后由备课组长组织教师集体研讨交流。

3. 主备定稿、个人二备。主备教师整合组内教师建议,修改原有教案(或讲学稿),形成集体教案(或讲学稿)。任课教师结合本班实际学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二次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