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论文范例

教研论文

教研论文范文1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学目标随意模糊

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在不断提高和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生活、工作和未来学习的需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目标随意模糊的状况,其主要表现为:无目标型。有些老师认为新课程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开放性,就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教师缺乏指导作用;目标随意型。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花功夫确定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确立得当与否能决定课堂的成败。很多时候教师忽略了教学目标,在备课时随意抄一两条当摆设,目标非常随意,这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目标罗列型。有些课堂教学目标总是想做到面面俱到,但最终的结果是空洞庞杂,面面不到。

2.教学活动重形式轻实效

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主要体现为教学活动形式化和教学内容形式化。

(1)教学活动形式化。目前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形式,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课堂变活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但其背后却隐藏了盲从和浮躁。课堂教学的浮躁性非常严重,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着很热闹,但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未真正激活。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现象非常多,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成功,但学生并没有理解一些真正的知识,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

(2)教学内容形式化。课堂教学是实施一种有计划的活动,老师要提前备课,对教学细节进行设计和安排。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老师死磕自己课件的现象严重,固守传统,教学内容一直都不变化。形式化的教学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降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应达到的目标进行具体而详细的描述,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测。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实施有非常严重的制约作用,是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保证。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程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时应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方向性和有效性,最大程度的较少盲目性、模糊性和随意性。

2.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率

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新课改的核心任务。陈旧和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重大障碍。转变学习方式成为必然的趋势。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受动性、客体性和依赖性基础上,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合作、自主、探究。学生应逐渐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提高对学习的认知,变对动为主动;转变学习角色,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将无效学习变为有效学习。

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语文学科的提点,构建教学情境是非常有效的办法。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个创设好的情境,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也是构建教学情境的过程。通过恰当的手段,将抽象的文字进行再现,是其具体化和形象化,设置一些与文章相关的情境,使学生进入生动形象的情境之中,这样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总结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课堂作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的场所,才能为学生主动探究语文知识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为教学目标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念云江 单位: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

第二篇

一、当代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①有意识无行动,从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的普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还停留在意识层面,还没有采取进一步的具体行动,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教师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将课堂教学反思新意识付诸行动;②课堂教学反思不够全面,就挡墙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情况来看,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过于片面,有的只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有的只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这是由于课堂教学反思的概念较新,教师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很好的把握;③课堂教学反思的方法较为单一,当代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往往都是通过课后写反思笔记来进行的,缺乏形式多样的反思,得不到很好的反思效果。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反思的相关建议

1.变意识为行动

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不能永远都停留在意识层面,教师必须努力的做出突破,在对课堂教学反思有了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后,就要将其付诸行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大胆的尝试,针对每一堂语文课作出细致的事后反省和思考,反省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方法。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领悟能力,因此,在实行课堂教学反思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高中语文教师的优势特点,切实将自己对课堂教学反思的所感所悟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反复的进行课堂教学反思,吸收经验,记住教训,逐渐的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越来越具有实效性。

2.进一步学习和和把握课堂教学反思

针对目前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片面性,相关的教研机构和组织,应该密切掌握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现状,根据实际调查,找出问题普遍存在的原因,组织和分派一些专门负责课堂教学反思研究的专业人员深入到各个高中学校,对高中语文教师进行以“课堂教学反思”为中心的培训和指导,让教师通过专门性的学习,更加深刻的理解何为课堂教学反思,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目的何在,并且通过专业人员的训练和指导,更加准确的掌握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要领和技巧。此外,教师自身也应该具备强烈的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意识,对时下的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如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技术等,加以充分的利用,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设备更具先进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更加的完善。

3.融合多种课堂教学反思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方式上,必须变单一性为多样化,采用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方式来进行反思,如研讨会、交流会、反思报告大会等,与以往单一的反思笔记方式相结合,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反思效果。而各种课堂教学反思方式又可以以不同的组织形式来进行,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师中开展以“课堂教学反思”为题的研讨会,其组织形式可以是同年级的语文教师研讨会,互相进行反省和思考,讨论出有利于该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又可以是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师研讨会,根据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所作出的反思,总结经验,以便日后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汲取教训,避免在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重复出现类似问题,这样去伪存精,有助于减少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反思的探索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和弯路,让教师可以更好的进行高中语文的教学。此外,学校应该建立一整套的课堂教学反思体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为反思性教学提供强制性的保障,避免教师懒于反思的情况出现。

三、总结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及时的纠正自己的教学错误、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是新课程极力提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由于反思性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初次提出的一种新教学模式,所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有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存在,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对此加以重视,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寻求最新的解决办法,使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可以越来越完善,反思效果可以越来越明显,从而在反思中不断地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亚辉 单位:甘肃省徽县第二中学

第三篇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高中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在对待学生方面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在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这一过程当中应该做到循循善诱,应该机智且灵活地对待教育教学的过程,适当地采用课堂实训,在对高中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做到公正且正确。将高中生放到这样一个开明的环境当中,才能够将其的学习热情完全地激发出来,促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教师要想确实有效地完成课程机会,就应做到善于应用情感进行沟通与交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

具体而言,在文本中出现有清新爽然这一基调的时候,语文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就应该保持心情的愉快与欢乐;而如果文本当中的基调是婉转哀怨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就应该让自己的心情随着文本的气氛而变的沉郁幽婉。又如,在说明文的题材中大多是科学性与条理性的东西,语文老师在对其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以一种平和且舒快的心境来对待;而对于逻辑性强、周密的议论文,语文教师在进行教授过程中,应该做到随着文本的深沉而严肃,随着文本的激昂而振奋。

二、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教什么”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永远都要放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这也是新时代教育教学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一篇课文中何处能够形成一种有效的刺激,这是需要教师进行考虑的问题;与此同时,在一篇课文中何处必须形成有效的刺激,这也是教师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所以,语文老师进行内容讲授的时候不需要面面俱到的从头到尾,应该结合课文的实际,抓住重点和难点,对文本的内容进行筛选与删减。因此,必须进行精选,唯有如此才能够将一定量的时间与空间留给高中生去探索、发现、理解与掌握。现今,有很多的语文老师已经开始严格的限制教学中讲解的时间,而获取的课堂效果却非常的令人满意。这些老师教学的成功点就在于科学地将知识量进行了控制,对精华与要点进行了选择,以及对重点问题进行了凸显,如此一来,便能够为高中生保存足够方时间,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训练,这样还有可以帮助高中生获得学习技能,这对于他们知识与能力的构建和教学效率的增强都有极大的益处。

譬如,在教授《边城》这一课的时候,我在第一课时中,只设置了2个主要问题:第一,主人公爱哭,在课文当中主人公一共哭了多少次?每一次哭的具体原因究竟是为什么?第二,唱歌在教材中出现了许多次,它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不断发展的呢?上述2个大问题可以说是始终贯穿在整个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结合这2个大问题展开了思考与探讨,我在这一教学过程当中实施了适当的引导与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很好地理解并把握了此文的写意性及抒情性,切身感受了文章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努力培养高中生语文能力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高中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已经越来越得到了重视。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应该给高中生提供更多参与、合作和交流的机会,这样可以有效培育高中生的语文能力,同时还能够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得到提高。高中生的自主参与,将各自的想法与观点表达出来,并且还能够听取其他同学的各种意见,以及能够获得教师与同学们的双向肯定,如此对于高中生而言毫无疑问是非常有帮助的。此外,身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做到少批评与多鼓励,如此高中生的自信心,这也是一种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极其关键的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打造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方面多下功夫,结合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加强与高中生的交流及合作,注重引导高中生以150%的精力投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不断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张雪彦 单位:甘肃省甘南州舟曲一中

第四篇

一、要根据高中语文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规划

规划教学内容是所有教师在进行正式上课前都要进行的重要工作,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针对的目标是高中学生,教师在进行规划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们的整体学习计划进行规划。相比较其他学科来说,语文知识更加丰富,内容也更杂一些,知识点比较密,如何在三年的时间内让学生吸收这些内容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尤其在最后一年的复习阶段更是要制定翔实可行的计划。制定计划的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课业压力,精神状态等等因素,有的时候不能完全按照计划进行吗,就要有一定的灵活度,随时安排可行的任务。笔者在带高三语文的时候经常性的会被临时状况打乱,高三是学生最累的一年,很多学生上课会睡着,并且反应力,注意力都会有所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本来安排的是文言文阅读这样的课程,就会让他们“雪上加霜”。因此,如果语文课被安排在比较晚或者学生状态比较低下的时候,就不要再安排那些“枯燥”的知识,现在语文考试灵活的题越来越多,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发挥性的题目,这样可以很好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二、教师如何授课也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学生学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教的怎么样。教学不能用好坏来概括,但确实有的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得当,能够迎合高中生的心理,这样他们学起来就带劲,对于知识吸收的也好;也有的老师也是在辛辛苦苦的教学,但是学生的语文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教呢?笔者认为,在现代教育模式下,语文教学不能再遵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授课,要追求多元化的教学,和学生形成互动的模式,走素质教育的道路。既然要走素质教育的道路,就要锻炼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这一点,从高一开始,每天的语文课都让大家轮流发言朗诵,按照学号进行。大家自己写稿子,写什么内容都可以,然后上台进行发言。不要小看这样的朗诵,对于培养学生的发言能力,表达能力,勇气以及信心都有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也发现,在经过了这样的步骤后,课上的就会比较有活力,尤其是刚朗诵完的学生,上起课来特别有积极性,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

三、要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要发挥带头作用,和学生做朋友,注重沟通,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感情

现代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的“你说我听”的方式,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对学生的反馈更加关注。要实现这样的进步,教师就要多关注学生的想法,如在讲解阅读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在讨论中形成观点,这样才能进步。而要做到这一点,作为老师,就要多和学生接触,建立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意去表达观点。当然,我们做到和学生打成一片很好,但不是无原则性的。在这方面,笔者还是认为老师就是老师,如果没有一点威严性学生是不会有压力的。另外,语文是一门文学学科,对于学生感性思维,情感要求比较高。我们学得很多东西,诗词歌赋,从古老的《诗经》到凄美的《雨霖铃》,从怀才不遇,一心报国的杜甫到纵情诗词的帝王李煜,都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这一点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想达到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就应该注重在这一点,注重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这对于丰富学生心理,陶冶情操都有益处,还会影响他们进入大学的专业选择以及未来的就业倾向。

除了以上应该注意的内容外,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还要重视每次考试,加强作业的评改等等。把自己的心真正的放在语文教学上,放在学生身上,重视学生的每一点观点,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鼓励,这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爱戴你,尊重你,加强学习语文的热情,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

四、总结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特殊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思想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学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分数固然重要,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我们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的去关注学生成长,培养他们干净的内心,高尚的情操,这才是从根本上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作者:李慧 单位:宁夏育才学校

第五篇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阅读教学占据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部分,无论课堂内外,语文学习都离不开阅读。先如今日常阅读教学的无效性已经成为制约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瓶颈,高中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阅读兴趣不浓,阅读能力不高。传统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教师产生根据考试要求和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的错误认识,造成了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浪费,收效甚低。为了改变现状,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引起足够重视,大胆创重阅读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根据学生现有的阅读能力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不能“照葫芦画瓢”直接把教材内容搬给学生,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处理,加入一些新的符合时代气息的内容。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设计和阅读目标的制定、实施和评价过程,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二、教学工具的创新

在传统教学中,课本、黑板、粉笔是教学的常规手段,随着信息量的增大和资源的丰富,这些工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科技的改革创新带动着课堂教学工具的创新,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日渐成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并能熟练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新版的苏教版教材具有贴近学生生活、涉猎领域广泛、注重学生感性与理性情感的培养等特点,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运用网络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以课堂教材为蓝本,并不断扩大教材内涵的延生。在课上教学时,可以适当进行声音、图像和视频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多种感官并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课文《边城》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蕴含在人物语言和表情中的情感的理解,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带领学生观看根据课文拍摄的电影,让学生在电影人物的情感表达中体会文章的情感教育。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教学中课堂似乎只是教师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殊不知“有效教学”从本义出发,应当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展开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的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重视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转变,努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如在学习高中课文《雷雨》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上课前让学生搜集作者的资料及作品、对文章进行划短分章、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情节,在课堂上让他们自由讨论以分组的方式发表看法并阐述理由,教师再通过示范点拨,与学生相互交流,帮助他们全面理解课文,掌握文章背景、作者信息及蕴含的情感教育。还可以在班级内创办读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在阅读和交流中,相互反馈信息,提高反思,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四、总结

语言学科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过硬的语言技能和丰富的文学知识,而且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能力和推动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语文教学过程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大胆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加深学习体验和情感交流,让他们真正的爱上语文的学习。

作者:胡斌 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

第六篇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认识自主合作探究的意义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个体的努力,而合作探究是他们对学习中难度较大、层次较高的内容,通过集体的努力进行学习,最终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合作强调的是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需要每个参与者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相互交流和探讨中自主发展,共同进步。而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在学习中探索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手段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从而实现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我们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可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地展开,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展开,也可以在课外作延伸拓展。如教材重难点突破,观点争鸣阐述,参与社团活动,组建兴趣小组,加入校本课程和语文专题研究等等。天论课内课外,我们教师都要注重高中语文学习元素的注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发现、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实现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语文学习。

二、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突出自主合作探究效果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是唯一的,只要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或模式都是可行的。积极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首先?,我们要运用激发学生内需,点燃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热情和激情的课堂导入。有效导人方式很多,诸如用与课文关联的故事导人,播放与课文情感相关音乐营造情境导人等等。如《听听那冷雨》导人时,一般可以用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余光中《乡愁》导入,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作者和《听听那冷雨》的情感。《项脊轩志》可以用谜语的形式,让读者理解作者。其次,让学生针对预习案或学案提出自主学习后形成的问题,教学针对问题的难点,通过文本研读解决或是学生合作探究来解决。教师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突出共性问题的探讨。再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启发引领式教学等多形式的互动,让学生分组合作,争论质疑,从而进行思维碰撞,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我们教师要掌控学生的交流,甄别合作讨论问题有无价值,不能出现课堂热闹,效果不佳的虚假合作。再有,就是关注学生合作交流情况,对那些合作仍然解决不了的重难点,我们教师要进行启发引导,指明探究的路径,让他们在探究中,明白问题的实质。如对郁达夫“故都的秋”而不是“北国的秋”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往往只从地域着眼,其实,我们要让他们关注作者写作的背景和用意,就能从情感的角度思考探究了:从情感而言,该文重在怀旧,而“故都”是怀旧情感的寄托对象,故都的古老更显现着作者怀旧的文化意味和对其深厚的情感。

此外,我们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实施中,不能一味地放任学生,否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会流于形式。这里教师主导作用更应突出,要确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高效率,我们要精准把握学情,研究准问题的价值和角度,机智引导争议问题的解决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学生运用发散思维、逻辑思维思考问题。学生要具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他们的阅读能力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否则他们在预习中找不出问题。因此,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常规方法,明确文本解读的一些常见要点,引导他们感悟体验,将文本与作者、文本与自己联系起来。如此,才能切实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成效。

三、总结

总之,我们要改变传统授课方式,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让他们在互动交流、合作学习中,提高交际能力、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如此,我们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促成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作者:蒋廷禄 单位:江苏省东海县第二中学

第七篇

一、创设情境

1.创设情境,走进故事

如果说对文字的理解不够真实,对画面的理解不够深入的话,那么让学生真正的扮演课本中的角色,深入其中探索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情怀,我想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高中语文课本中适合这种人物角色扮演的内容有很多,比如《鸿门宴》就很具有代表性。这里涉及到很多个性特点鲜明的人物角色,让学生先进行分组讨论应该怎样拿捏人物角色,然后还原当时的场景让学生来打造他们心中的《鸿门宴》,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这个过程中,也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学生专注情感,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刻画,淋漓尽致的表现,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记忆,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肢体表现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2.创设情境,多元互动

语文绝对不是单一的文字学科,高中语文的学习是为了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多元互动是为了实现一种全员参与进来的局面,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比如说辩论赛、课堂讨论等很多形式。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讨论的过程中思想的碰撞,激发新的创意和灵感。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思考,加深了对内容的剖析和理解,还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多维目标的情境设置,给同学们提供了更多相互交流和切磋的开放式平台,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情境化教学的必然性

不难看出,情景化教学是将情感和意境完美结合,为了加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课堂积极性而进行的大胆尝试和探索。从教学目标来说,情境的设置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情景交融,使学生在情感的触动下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学科性质的角度看,语文是一个融合自然、社会、艺术等多方面综合性的学科,单纯的文字是不能完全表达生动的情感的,只有将以更加生动具体的形象感知打动学生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情景化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挖掘自身优势,通过个性化的表现手法,将知识、情感、意境和行为巧妙的融会贯通,生动的表现出来,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质量。

三、总结

实践证明,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全面的优化语文情景化教学的进程中,只有将文字、声音、图像、音频和影像资料等融会贯通,巧妙运用,巧妙的设置适合课堂氛围的情景和意境,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感知,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和学生通过良好有效的配合,教学相长,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创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坚信,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改革和逐步深化,情境化教学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会显现出着越来越显著的效果。

作者:谢朝林 单位:云南双江县第一完全中学

第八篇

一、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写作问题

(一)重视文体轻视风格

最近几年,高中语文教学的模式和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显而易见,存在高度强调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文体结构,而轻视写作风格的问题,通过历年结构相似的的高考作文卷便可证明这一结论。目前高中的作文语言、内容和形式除了叙述文和议论文就是散文,写作教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被“抛在脑后”,写作的结构上呈现的单一性和相似性的特点。而生活在“分数第一”的时代,高中语文存在着严重弊端,失去了原来开设语文课程的由衷。高中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走入歧途,将大多数的时间分配给其他学科。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误区,认为语文是母语,通过日常的沟通学习也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因此忽略了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作用,写作能力只体现在书面上,忽略了对学生的个人创作风格的教练和指导,导致写作缺乏一定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如此继续下去,高中语文的写作质量令人堪忧,长此已久高中写作演变成应试程序化指日可待。得到本末倒置的结果应该让我们警觉。

(二)注重结果轻视过程

自“三维目标”作为新课程的标准被设立后,为高中写作教学方案提供了依据。然而,由于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是抱残守缺,严重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侵蚀,课堂上如一潭死水,学生对学习语文的趣味性大大降低。多少学生考入重点大学已成为评估教师教育质量的标准,在高考成绩的影响下,教师只看成效,分数第一已经成为一个不可争论的客观事实。对于现代的高中语文写作,是一个注重最终结果而忽视过程写作经验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写作教学缺少创造性和新鲜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持久性,在学生的写作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正确的给出表达情感的指导性意见,缺少开拓和深入探究的精神。因为在学生的潜意识里,高中作文写仅仅是为了得分,教师也不会多此一举的从根本上挖掘写作教育问题,导致在写作方面存在着很多漏洞,写作水平一直处于表层,难以打动读者,更别说形成共鸣了。正因为此现象的肆意发展,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改革和发展。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性策略

(一)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培养随时表达的意识

为什么之前提到的高中语文写作思维大都存在封闭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自我认同感和大胆创新的勇气。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了解相关常用的写作方法表达和写作的文体特征,还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自由发挥表达情感、吟诗作赋、写评论或根据自己的爱好编写小说或散文,让学生思考同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展现出不同的文体形式。写作内容要求语言恳切,感情深邃,情节曲折,能够吸引读者。通过要求学生多看书,多实践,多练习小练笔,做社会调查,让学生认清现实,提出反馈意见等问题。不要被课堂和书本所局限,深入了解写作的内涵,让学生触景生情,逐渐提高学子的写作领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高中语文写作之光亮点每位莘莘学子心中的火炬。。

(二)实现以书面为主,建立自由充分的教学课程

高中语文教学初期,我们在创新写作中不断摸索着。我们采用以实现写作为主的思维定式,通过建立全面完善的写作制度,全面改革,开创有深度,有广度,活泼、开放的写作教学模式。只有建立一个完善丰富且具有及时性有效性的写作教学模式,才能使我们在文学写作方面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

(三)维护个人化需求,优化课堂结构

优化教学结构是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的最终目的。在高中的文学教学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方面拥有优势,通过写作渗透自己的思想。所以要提倡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进行分类整理,然后以辩论,洽谈的形式,使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分析思考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创办板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当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的趣味性。当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对知识点吸收程度保持一致,从而强化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独自完成高水平高质量的作文。

三、总结

总之,创新性写作探索是高中的写作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我们应该注意掌握创新性写作教学的关键。现阶段,我国高中写作创新性教学还存在着很多弊端,在这里,教师要懂得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将生活作为写作的背景,以此触动学生的心灵,迸发学生的写作潜质。同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实施个性化教学方略,让学生在写作的海洋里畅游。

作者:廖化峰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高级中学校

第九篇

一、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请看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词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村居图:有一户人家,住着低矮的茅屋。门前一弯小溪,周围长满了嫩绿的青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相对而坐,操着好听的南方口音,一边喝着酒,一边拉着家常。他们有三个儿子,老大在田里锄草,老二在家里编织鸡笼,老三是个小淘气,正仰卧在溪边剥莲蓬……这样的意境,很自然地引起人们强烈的美感,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幸福、美好、祥和的境界。一对老夫妻相亲相爱,充满了真情美;老大和老二耕种编织,充满了勤劳美;小儿“溪头卧剥莲蓬”的模样逗人喜爱,充满了童稚美,让我们感受到意境的和谐之美和人物的淳朴之美。

二、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去读读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中的句子“,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着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着季雨。”短句参差跳跃,产生了珠落玉盘的效果。长句一气呵成仿佛如歌的行板。巧用迭音词,韵律和谐,具有描绘和表现旋律的作用,增强了语句的韵律之美。

三、总结

总之,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作家的风采,认识到许多性格各异,活灵活现的人物;可以咏唱到许多动人的爱国主义诗篇,了解到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感受到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各种有趣的民俗民风。与此同时,它还会把你带到一个充满奇思怪想的梦幻世界。它无穷的魅力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寻找去发现。

作者:李宝平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二十一中

第十篇

一、课前充分准备

授课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对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新课标改革后的重点并不是教师对于课文内容复述,而是在详细研读之后,能够在课堂教学当中左右逢源,发挥灵感,旁征博引,使同学们在老师的激情的带动下畅所欲言,自主学习,使课堂的精彩内容得到充分的升华。

二、丰富教学手段

为了从分调动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可以借助多媒体,音乐和图片等等使同学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知识,使语文教学更加现代化。

三、关注师生交流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好的情绪是好的学习的催化剂。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会让语文课堂在愉悦的氛围中高效地进行。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同学们的思维拓展和创新理念的培养。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是益友。实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四、总结

教研论文范文2

【关键词】教研活动;微格分析法;实施路径

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学校转型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而教研质量已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传统的教研活动由于受到主体参与、活动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教师参与不主动、教研主题不聚焦、教研过程少互动、教研结束无反馈等现象。因此,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应主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可借鉴微格教学理论,形成教学、研究、培训为一体的教研机制,更好地提升教研质量,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微格分析法,是指教研活动聚焦在一个研究主题,引发教师关注现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借助微格分析表对某一关键问题进行重点剖析,以点带面解决教师的共性问题,从而带动教师教研的专注度、参与度,提高教研的有效性,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一种新型的教研活动方式。下面以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拓展与应用”的第一课《拓展》为例,说明“微格分析法”教研活动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基于现实问题,明确研究主题

开展教研活动前,备课组或教研组要对日常教学或教育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从中挑选出教研主题,每个学期的教研主题不宜过多,以一个为宜。如六年级科学备课组发现,学生经过三年多的科学学习,虽然学习兴趣浓厚,但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薄弱、能力较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要重视科学知识的应用,要联系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渗透问题解决的策略。”于是,科学教研组以培养学生理解知识、动手实践、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确定了研究主题:基于生活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课型范式的研究。

二、基于研究主题,选择研究要点

确立研究主题后,教研组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梳理出同一主题下一学期的研究要点,通过逐个研究,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效果,为提炼、概括“基于生活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课型范式”提供实践依据。如《拓展》这一课有三个教学目标。一是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解释、探究,说明拓展的必要性和价值;二是了解生活中的一些设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领会拓展的含义和价值;三是说说自己用科学原理解决的生活问题,体会利用科学原理进行的无意拓展,就是学以致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是关注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而是引导学生向着拓展的本意,即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应用和创造。最终,教研组把本课研究要点确定为“教学内容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旨在研究如何选择、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搭建学生理解知识和拓展应用的桥梁。

三、基于预设方案,开展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执教者提炼本课的研究要点,如前期发现的问题和本课堂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说课和书面的形式提前向听课教师宣布;另一方面,听课教师根据执教者提供的信息,围绕研究主题和研究要点进行教材解析和学情分析,针对执教者制订的教学设计方案,对预设问题进行思考和梳理。例如,执教者结合表1,向听课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从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难以拧开瓶盖入手,鼓励学生用小学阶段学过的相关知识解释这一现象;接着,探究多种拧开瓶盖的方法,旨在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方式,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或组合应用多种拧开瓶盖的方法;最后,从这一生活问题拓展到瓶盖的设计应用上,回归到“在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这一教学重点上,鼓励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课前研究,使执教者和听课教师都能明确本次教研要重点“研究什么”“听什么”“观察什么”,促使全体教师提早进入教研角色,围绕主题、研究点,针对教学环节思考重建策略,为有效教研奠定基础。

四、基于教学现象,实施课堂观察

课堂实践观察是教师教研的重要环节,是指听课教师聚焦研究要点,就课前预设的某一教学环节进行微格分析,从难点突破、设计效度、能力达成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思考重建策略。课堂观察,一般先由执教者进入课堂进行初建,听课教师围绕研究要点、研究内容、育人价值进行记录、分析,形成书面的重建策略,为执教者和其他教师重建策略提供建设性意见。例如,执教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内容,某教师针对“活动二”进行了课堂观察记录。在教研活动中,所有教师都是带着问题听课,围绕研究要点各自选择不同的观察内容,由此激发了研究热情,参与度、专注度明显提高。通过课堂教学,听课教师对师生的表现进行细致观察,并进行简单的记录和分析,使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显著提升,也为重建策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基于观察分析,形成重建策略

听课结束后,教研组围绕研究点,从重建的角度出发,以互动交流的形式分享课堂观察及分析。这一过程既要肯定有效的策略,又要针对问题提出重建策略建议,通过梳理、汇总,形成共同的研究成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落实、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课堂探究是否突破等问题,必须要经过实践检验,但这不是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听课后的评课环节,是全体教师聚焦研究要点,运用微格分析法进行研讨,实现集体重建策略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研讨目标明确,聚焦关键问题,基于观察和分析的交流、质疑言之有据、分析透彻、切中根本,进一步放大微格教学的评价诊断功能,利用教研活动中的“诊断”,再回归课堂实践。这样,不仅能促进教研成果的落地和再发展,形成稳定的课型范式,还培养了教师主动参与研究的热情、意识和专业水平,更是提升了教研活动质量,促进教研团队整体发展。

六、基于教师发展,推进循环教研

一次成功的“微格分析法”教研活动,能给教师和团队带来启示,但还不足以形成一种用研究的思维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意识,还不足以养成一种研究的习惯。因此,学校将“微格分析法”教研活动拓展为学校教研组、集团学科组、全校跨域三个层面,以螺旋循环的方式进行推进。例如《拓展》一课,先后经过学校教研组、集团学科组两级教研活动。参与教师由于皆为科学教师,容易围绕主题和研究要点,从不同角度关注现场活动,用微格分析法进行观察和剖析,提出重建的策略,解决教师的共性问题。每一次教研活动结束后,科学组将研究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进行梳理,形成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形成共享资源包,以点带面地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从根本上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养成研究习惯。而全校跨域教研活动,则是将研究资源的价值进一步放大,让全校各学科教师从学科共通的育人价值参与教研,并联系自己的学科教学和管理岗位进行反刍、修正,更好地促进教师日常学习的自觉性,有效提升理念与实践的有机融通,形成结构化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形态和综合融通的思维品质。通过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微格分析法”三级教研活动,参与教研活动的人员逐步增加,研究逐步深入,辐射逐步扩展。个别教师也在研究团队的带动下,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增强了用研究的思维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意识,逐渐养成了一种研究的习惯,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也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微格分析法”以主题项目引领全体教师聚焦研究要点,借助“微格分析法”形成“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教研逻辑结构,提高了每位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自觉性、针对性、有效性,实现了提升教研活动质量、促进教师和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静.微格教学实施方案研究与设计[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2]张贝贝,郭志永.微格教学实施环节中的主要问题与改革措施——以河南省部分地理师范生为例[J].海南: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8(2):229-232.

[3]肖顺英.校本微格培训及其管理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3.

[4]周湘梅.基于网络的数字微格教学技能评价[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7.

[5]周剑辉.基于数字微格教学的师范生教学能力训练模式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教研论文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产教研融合理念;产教研融合动力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产教研融合理念分析

(一)产教研融合模式下“形而上”的教育理念

1.产教研融合关系。产教研融合指的是通过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互补合作,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产业、教育和研究之间的融合。其中,产业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从属于经济和教育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论断贯穿于中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关系中,认为经济发展会为教育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也会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领域的发展,反之,教育的发展对经济的作用是辩证的,“教育不足”和“过度教育”一定程度上将会制约经济的发展[1]。产业和科研之间的适度融合,有助于形成“科研贡献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而创新性项目的开发是实现产研结合的载体和关键。教研相长已经是高等教育中公认的、成熟的理念,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产教研融合模式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已相对比较成熟[2],主要代表机构有企业孵化器、科技工业园区等。我国产教研融合正在经历漫长的改革发展,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有关加快职业教育改革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件),201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十三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文件),均明确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提出了通过产教研融合、校企合作方式,加快促进地方经济和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2.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产教研融合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关系,主要存在“批判论”、“适应论”和“融入论”三种论点[3]。“批判论”认为大学应对社会持“批判”态度,远离社会上的政治冲突和经济利益,为社会明辨是非、明确方向。“适应论”是根据生物学的“遗传—变异”理论,任何大学都是生物遗传和社会环境的产物,都必须对社会的变迁做出实时反应。既不能随着社会风向顺风倒,也不能固守己见、顽固不化,必须在维护自身传统和社会变革之间保持平衡。“融合论”是比“适应论”更为激进的关系论,提倡大学应完全融入社会,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着市场经济的蔓延,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的边界逐渐模糊,在产学研融合模式下,应用型大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演变应该把握适当的尺度,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模式,才能促进二者的双向繁荣。

(二)产教研融合模式下“形而下”的教育理念融合发展

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并对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方向做出明确规定,主要包括所培养人才的身心素质和社会价值两方面,前者指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水平,后者指所满足的社会需求。我国在2015年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应主动转到产学研融合上,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目的,从身心角度出发应定位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从社会价值角度出发是为地方经济服务。2.教育手段。教育手段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几十种以上,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4]。在深化产教研融合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何种教育手段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指导意见”指出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应全面推行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但该意见不够全面,忽略了其他有效可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如情景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不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方式,提高人才的服务水平。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产教研融合动力分析

(一)产教研融合资源动力

资源是一切组织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应用型高校产教研融合发展的根基和前提。高等教育机构通常包括教师、学生、教学设备、学科专业、经费等内部资源,同时作为一个有机体,还与外界机构存在资源交换,包括政府、企业、同行高校等。优秀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设备、充足的办学经费能够使应用型高校充分整合内部资源,吸引行业企业合作等外部资源,深化产教研融合。

(二)产教研融合利益动力

利益是人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利益并非单纯的金钱货币,还包括在一定行为和发展中对某种对象的需求,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等。应用型高校在深化产教研融合中所触及的利益主要包括政府利益(人民利益和经济发展需求)、企业利益(利润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教师利益(物质需求和自我实现)、学生利益(社会需求和自我提升)等。足够的利益刺激和和谐的利益关系能够从源头上为产教研融合提供充足的利益动力。

(三)产教研融合制度动力

制度可以约束和改变人们的行为,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应用型高校产教研融合制度主要包括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科研制度等,良好的融合制度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反之,则会成为其深化转型的阻力。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产教研融合动力不足及对策

(一)增强“形而上”的宏观教育理念

在应用型大学中,学校的核心主体(管理人员和教师)对产教研之间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这些宏观的、深层次的、“形而上”的教育理念关注较少,更多思考的是教育目的、教育手段这些相对较浅的、更贴近实践的、“形而下”的教育理念[5],从而导致与顶层宏观理念的偏离,使“形而上”与“形而下”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在产教研融合深化改革中,应用型高校的领导层和中国教育界政策的制定者,应拓宽视野,高瞻远瞩,通过切实调查和论证,站在宏观角度,从根本上理清“形而上”的教育理念,对应用型高校的产教研融合必将产生质的影响。

(二)改善应用型高校的资源配置

在资源分配上,应用型高校仍处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边缘[6],“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的机会少,实践能力差,引进企业优秀师资面临重重困难;学科专业不够健全,研究型学校高等人才垄断,导致应用型高校科研能力和科研经费有限,校企合作无法深入开展;政府对应用型高校改革专项经费投入太少,先进的教学设备数量有限,校企合作中企业获得的政策支持不能落实。因此,长期资源匮乏严重削弱了应用型高校产教研融合的动力。解决应用型院校资源匮乏的关键是加强政府扶助职能,加大应用型高校产教研融合改革专项经费的投入和落实,让学校有充足的经费用于师资培训、人才引入和学科建设等方面,深入落实企业优惠政策,刺激企业与高校之间合作的主动性,为产教研融合提供充足的资源动力。

(三)缓解产教研融合中的利益冲突

应用型高校产教研融合过程中,各主体之间既存在共容利益,也存在利益冲突。政府更多地关注民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新型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改革能够带动的经济发展是长远的,并非立竿见影,成效显著;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高校则以教育为目的,追求教育成果的最大化;教师和学生重在追求物质利益和自身价值的提升,产教研融合没有明显提高教师的收入和学生的就业水平,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毕业难度。缓解利益冲突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教育情怀,约束人们内心的利益欲望,激发人们为教育事业发展无私奉献,使教育工作者主动投身于教改,而不再纠结于报酬和自身价值的利益,企业不再计较利润的高低而主动与高校合作,政府也会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为学校发展牵线搭桥,因此在各主体利益之间形成新的平衡点。

(四)强化产教研融合中的责任约束

目前,应用型高校产教研融合改革中没有明确的责任约束,政府为学校配置一定资源,学校根据所拥有的资源和条件进行毫无约束的教改,双方均无须对改革成效承担任何责任,导致产教研融合动力不足。通过契约方式,在政府和应用型高校之间建立一定的责任约束是保障产教研顺利融合的重要措施。进一步明确政府在高校改革中的责任和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对高校改革的权利范围进行合理约束,避免资源浪费,无的放矢。同时,在同类院校中建立竞争机制,合理分配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改革动力。

(五)建立产教研融合评价制度

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过于传统僵化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教学制度和科研制度严重阻碍了产教研融合发展,主体缺乏刺激激励,改革热情低[7]。根据应用型高校的独特使命,建立合理的产教研融合评价体系。在政府推动下,全面改革应用型高校的人事制度,使高校人才选拔、薪酬制定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聚焦于学校产教研的融合发展,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四、小结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过程中,深化产教研融合是一项涉及多领域、范围广的改革,而产教研融合动力不足是这项改革中需要我们谨慎对待的长期的复杂工程,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各类主体通力合作,不断地摸索调试、权衡选择,弥补各单位之间的“裂缝”,促成跨系统深化合作。

参考文献:

[1]何正斌.经济学300年[M].第三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11.

[2]谭菊华.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基于大学生就业视角[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4.

[3]杨德广.高等教育“适应论”是历史的误区吗———与展立新、陈学飞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3):135-148.

[4]姚利民,段文?.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3,(8):60-64.

[5]陈新民.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分歧与共识[J].教育发展研究,2015,(7):18-22.

[6]钟秉林,王新凤.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若干热点问题辨析[J].教育研究,2016,(4):4-11.

教研论文范文4

一、情景教学法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们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之后回到家里很难再次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复习。因此,为了让学生们能在课堂上对课堂内容能一次性吸收,加深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能力,教师可以应用情景教学法与游戏化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景,让学生们在情境中学习相关体育知识,加深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些体育课程,如前滚翻、后滚翻、肩肘倒立等等,由于动作复杂,对于身体的协调性要求较高,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将其中的相关动作忘记,造成课堂教学质量的降低。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与课堂有关的情景,例如在教授前、后滚翻的相关知识与动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模拟军队训练的情景,教师在课堂上扮演教官的角色,学生们则是战场上的士兵;在教授肩肘倒立、三角倒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场地创设成少林寺的情景,给学生们一种习武的感觉。通过这种情景,让学生们逐渐进入到创设的情境之中,慢慢的带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给学生们更加强烈的感官冲击,让学生们在情景的学习之中加深对于知识的记忆。

二、将德育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之中

在如今的新教育形式下,小学课堂体育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相关的体育知识,还要培养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应该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讲解课堂知识之前,教师应该先向学生们传授相关的体育精神,让学生们了解学习体育的真正意义,了解体育的精神内涵。在举行竞技类游戏和比赛时,教师更应该将德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让学生们明白体育的真正意义在于锻炼体质,而不是在比赛中获得成绩。通过体育游戏、体育比赛增进学生们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们的及其荣誉感。在教授羽毛球、跑步、体操等有关体育知识时,教师应该将比赛规则与比赛纪律进行讲解与普及,同时将我国相关体育行业的发展形势对学生们进行讲解,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另外,在学生们发生冲突的过程中要采取教育的方式进行妥善处理,培养学生们的爱心与个人素质。通过体育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们养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和不服输的体育精神。

三、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之中

体育课程并不是一门独立于其他课堂的学科,体育教学与其他文化课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此,教师为了让体育课堂内容精彩丰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将其他的课程知识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可以举行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与比赛,例如五十米往返跑的过程中重点设置算术题计算、古诗文默写,让学生们一边体验体育教学的快乐,一边对语文、数学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在举行跳绳比赛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采用英文计数的方式,对英语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复习;另外,将讲解跑步、跳山羊等先关动作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物、自然等知识,向学生们讲授人体的活动原理以及防止运动受伤的相关注意事项。这样,通过体育教学与文化课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在当前新的教育形式下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方法与措施。小学体育课是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精彩的体育课程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将这种热情与情绪同时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去。相信随着我国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与探索,更多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会被研制出来,应用到我国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之中,不断提高我国小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我国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作者:谷继伟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

一、新时期小学体育德育教学中的问题

1.课堂德育认知不足

在小学体育德育渗透过程中,很多体育老师在认知上不足,认为体育德育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室外活动中的教育与渗透,对体育课堂德育渗透认知不够。在小学体育课堂教育没有一个完善的计划和教学内容,德育效果不理想。

2.德育教学方法不对

在部分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在德育渗透上主要采取批评处罚的方式,对待那些调皮的学生都是给予处罚,如罚站、不要其参加活动等等。在实际德育教学当中表扬现对较少,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

二、新时期小学体育过程中德育渗透的具体措施

1.高度重视体育德育

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看法,高度重视小学德育过程中的德育渗透,将小学体育的德育渗透作为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要制定完善的德育工作计划,对体育德育工作的具体操作进行充分的准备,保证体育德育的有效落实。

2.有效发挥体育老师和教材的作用

在小学体育德育渗透过程中,体育教师和教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这主要体现在首先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很多,在课前、课中、课后都有种种常规,把这些常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结合在一起,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日积月累,德育才能在学生头脑中真正渗透进去。小学体育中,要有意识地挖掘体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题材,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其次,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与措施,并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逐步形成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良好思想。

3.采用正确的德育方法

在小学德育的过程中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改变以处罚为主的教育方法。小学教学中对学生应以进行正面教育为主,这是由儿童爱听表扬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并及时表扬,使大家在身边找到具体的学习榜样。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教师应以帮助、爱护为出发点,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及不同性质的问题而采用灵活的批评方式,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心服口服。

另外,在德育渗透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渗透模式,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结合体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进行教育。如在跑步中有个学生乱跑,这时候,老师可以微笑着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快速跑的动作,也知道了跑得最快的动作。但是,我们还应感谢某同学,他让我们有机会学会了横着跑的动作,这也是一种跑的方法,在篮球和排球比赛中需要用到。如果没有他的创新跑法,我们还学不到这种跑的方法。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学习上敢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三、总结

小学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小学德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当前小学体育德育渗透过程中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方法不对等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当中要高度重视体育德育、有效发挥体育老师和教材的作用、采用正确的德育方法,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水平。

作者:许春飞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小学

第三篇

一、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研究

目前,在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育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要么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组织小学生绕操场跑两圈,然后解散,学生自由活动,这样一堂体育课就变得毫无意义;要么体育课就被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课占用了,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所以教育体系也越来越重视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利用小学生天生好动活泼的性格,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充分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为了更好的引导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正确的疏导和培养,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适当锻炼,为终身体育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角色转换,发挥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观念,以老师作为教学的核心,所采取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这从过去的教学经验来观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虽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是,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一种被动的从属地位,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照顾到学生的感受。在新课程教学指导下,现在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实际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多尊重学生自身的选择和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材施教。小学体育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更加的注重学生集体参与体育的热情,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综合方面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体育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小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老师可以使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改良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小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来。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教育方式就是要求学生要尊师重道,在课堂之上,学生要无条件服从老师,尤其是还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学习知识是被动的,这是被抑制天性与想象力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根本没有兴趣一说,从而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沟通,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甚至在一些课堂上对立起来。而素质教育的新原则下,要求重新建立师生关系,使其在平等、和谐、自由、民主等基础上有效开展师生之间的课堂以及课下互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国体育教学一般是室外课程,相对室内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这时体育教师更加应当照顾好学生的情绪,传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知识,努力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让体育课程更加充满活力,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民主、平等、自由的地位,因此当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就会逐渐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学生也会逐渐信任老师,愿意把内心的想法告诉老师,增进师生友谊,小学生的思想是比较单纯善良的,他们喜欢哪个老师,上那个老师的课就会更认真听讲,学习兴趣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

四、总结

总之,为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改善教学氛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等,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者:孙岩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东湖第一小学校

第四篇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

1.体育教学活动的本身优势

对小学生实行思想道德教育,体育教学活动可以成为一种手段,而它本身也是有规律、有约束力的社会活动。体育教学当中,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则,借助于体育老师的监督,可以有秩序的进行。无论是学生,还是体育老师,都要按照规则行事,一起遵守相关规定,营造出友好以及团结的氛围。精心的策划、严格的规则、自律的行为,这些都包含着道德教育的内容,可以让小学生意识到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活动可以教会学生约束自身的行为、懂得服从,并且对纪律、社会公德严格遵守。

2.体育教师的自身优势

和别的学科教师比较起来,在小学生的眼中,体育老师比较容易接近,地位很高。体育教学一旦结束,大部分小学生都会主动和与体育老师走近,和体育老师探讨各自的抱负以及理想,老师和学生具有很多共同话题,关系比较融洽。因此,和其他学科的老师比较起来,体育老师更容易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生培养感情,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所以,和其他学科的老师比较起来,体育老师是有一定优势的。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体育老师可以对小学生实行思想道德教育,做到有针对性,而且比较及时、自然,防止出现讲道理、说空话的形式主义出现,小学生也比较愿意接受。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1.根据体育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从教材的内容上来看,体育教材与其他课程的教材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其他课程的教材中,主要以理论为主,不涉及实践内容,而体育教材则理论与实践兼而有之,并且在理论部分中思想内容的体现还非常的明显。体育教材中,理论部分表现在体育老师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告诉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正确的理解体育的真实含义,贯输学生在生活中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将体育锻炼的目的与现实中的需要相结合,并且保证身体对于自然环境能有一个充分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锻炼习惯。实践部分是体育教材中的重要部分,是告诉学生如何去进行体育锻炼,掌握运动的技巧。在运动中每个动作都具有其技术性,并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学老师要充分的将教材中的所述内容及各种要领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有步骤有目的的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在进行排球、篮球的项目时,可以通过这些项目来使学生们认识到合作的力量,极积地去维护集体的荣誉,养成坦然面对胜和败的良好心态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在学生们学习体操及其使用各个体育器械时,可以培养学生胆大心细的心理;在进行长跑的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养成一种韧性。

2.结合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体育教学具有很多特征,分别是范围比较广泛、内容比较庞杂、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这些特点有利于体育老师对小学生实行思想品德教育,因为每种体育项目具有不同的内容。所以,开展不同的体育活动,所获得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求体育老师要有发掘内涵的能力,对小学生实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球类活动要求同伴之间的合作,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观念,还可以增强小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田径运动一般比较枯燥,不过如果持之以恒的锻炼,就可以培养耐力;关于优良品质的主题比较多,如勇敢、热爱祖国、团结友爱等。老师可以选定一个主题设计游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就熏陶这种品质。

3.结合体育课堂常规进行渗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各个教学的不同环节,对小学生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制度化、规范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贯彻组织纪律、文明礼貌、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等,逐步养成小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优良的思想品质。体育课的开始部分要对小学生进行动员,提出课的目的、要求,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因此,把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相结合,既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又能增强小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

作者:张玲玲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第一小学

第五篇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应用的可行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对于儿童的身心特点有着很好的一致性,并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训练,可以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中体育知识的学习。创造性思维训练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具有足够的可行性。应用创造性思维训练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通过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教学目标充分的得到完成。例如,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负重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蜗牛搬家的情境,让学生充满乐趣的参与到创造性思维训练中,进而更好的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多种的趣味活动,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应用的不足

第一,教学内容过于陈旧,难以有效的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小学生自身由于年龄的特点,其身心较为活泼,并且体育教学中兴趣是驱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因素。每个小学生都希望在体育学习与运动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提高体育见识。现阶段,体育教学工作中,对于创造性思维训练应用不足,不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仅仅对于体育知识进行刻板、传统的讲解,难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如此的教学特点之下,学生逐渐产生厌学的心理,难以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成长与提高,也更加难以实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对于学生思想素质培养不够重视。现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成长备受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呵护,娇生惯养已经成为了小学生成长的一个普遍现象。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学生意志品格的培养,并且在课堂中学生由于怕苦、怕累,缺乏体育运动的耐性。对于体育教学中,对于运动强度与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体育活动中,学生普遍不愿意参加,久而久之就导致了体育课堂目标难以有效的完成。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培养是同样重要的,如果不能正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就难以真正的达到现代体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目标。

第三,体育课堂的有效学习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小学教学工作中,体育课堂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学生的学习时间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与此同时,体育课也经常被其他课程所代替,学生的体育学习时间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相关体育教学也难以有效的开展。

三、加强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应用的对策

第一,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加强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能力。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想象力,就难以实现创新性的思维。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对于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并且主动的提出学习意见。教师可以组织小游戏,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游戏规则的制定,并且及时的鼓励学生发表对于规则制定的不同意见。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开展,首先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并且对于以往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更新,有时往往一个小变化,就会为教学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于拓展训练进行合理的引导,避免由于学生自身在激烈的训练中发生矛盾,造成打闹行为的出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在进行竞争类游戏活动中,学生为了取得胜利,可能会出现过激的游戏行为,严重的与教学目的不符合。针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如何解决游戏中的不合理的现象,并且对于游戏进行完善,进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于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让学生以主动的身份参与到学习当中,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使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与应用。

第二,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逆向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特殊条件下,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运用内容。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大多数人按照常规的思维习惯进行问题的解决与处理,可是对于特殊问题,常规的思维方式难以得到正确的解答,而逆向思维方式则可以更快、更好的完成对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实现问题解决的简单化。逆向思维对于传统思维的局限性进行打破,并且鼓励从多个角度对于问题进行分析。一般来说,逆向思维方法主要分为转换型逆向思维法、反转型逆向思维法以及缺点逆向思维法。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当中,司马光利用逆向思维方式,选择砸缸的方法来解救同伴。这种逆向思维的能力,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应该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在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中,要针对于学生的逆向思维的培养,开展独特的训练方式。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反向游戏,来实现逆向思维的培养。在教师喊口令“向右转”时,学生需要向左转,在喊口令“向后转”的时候,学生要立定。通过不同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的思维逆向性与敏捷性得到有效的培养,进而实现自身思维能力的成长,更好的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思维体系。

第三,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性思维习惯是一种特殊的思维习惯,是对于问题进行多方思考的习惯,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条件下,需要对于学生重点培养的方面。在学生的学习中,“举一反三”就是发散性思维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难以让学生以多种思路进行学习的思考,进而也难以保证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应用应该注重对于学生发散思维习惯的培养,并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潜意识层面上,为学生灌输发散思维的理念与意识,让学生思路得到有效的扩展,将发散作为学生思考的一个被动习惯。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的思考角度有着更多的要求,并且通过思考的延伸,将新教学理念不断的进行贯彻。

例如,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前让学生观看相关篮球运动的录像,然后再开展下一步的篮球教学。小学阶段学生难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在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时,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让小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分组配合,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的思考,对于篮球相关技术进行模仿并且学习,通过主动的参与到合作中,完成篮球技术的学习。发散性的思维教学,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渐的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在经过长期的引导与训练的情况下,学生们逐渐的敢于发表自己的创新性见解,进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小学体育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融入科学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可以有效的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课堂设计,给予学生足够的创新思维成长空间,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实现身心素质的同步发展。

作者:赵春红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实验小学

第六篇

一、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一名小学生对自身所想要学习的内容十分感兴趣时,这名学生并不会将学习看成一项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而是将学习看成是一种自己需要了解和需要掌握的知识,因此,学生就会从自己内心之中产生积极能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自身学习领域中以及学习过程中,大大提升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主动性,学生会产生一种积极以及轻松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深入学习,进而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主要根据游戏自身竞赛性的特征,游戏自身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更加能够提供给学生一种十分轻松自在的环境能够使学生在自身游戏过程中情不自禁的完成了自身的学习任务,最终学生就会将体育作为一种兴趣,主动和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堂之中去,更好的完成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任务。

二、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发展提升学生身心素质

将游戏应用到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游戏自身具有内容多样性以及形式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在进行体育游戏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游戏自身具有竞赛性特征,这也就对小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于小学生自身精神素质同样提出要求。在小学生游戏过程中,学生想要玩得更好,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开动自己的脑筋,找到适合的方式方法来使自己的成绩比别人更好,这样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小学生全面素质进行培养。

三、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育

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在锻炼学生身体同时,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教师可以在应用游戏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更多东西和知识,使学生能够取得全方位进步,比如说,在体育课中应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或者适时的补充给学生一些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通过进行游戏来营造出一个相对积极以及轻松的环境,借这一个环境来将自身所需要的知识给学生传授,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比平日更加容易对这些知识进行接受,并且能够全面的理解这些知识,这样的小学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身体上的锻炼,更加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进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实施思想教育

在实施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培养出十分难得的品质,比如说顽强品质、勇敢品质、坚持品质、积极向上品质、不畏惧困难品质以及团结合作的品质等等,在实施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使小学生更好适应自身的群体写作,学生就会慢慢的学会应该怎么样与其他人交往,在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教会学生听从指挥,团结合作。通过在游戏过程中所发生的小插曲以及小故事,体育教师能够将这些作为一个引子或者是实例来为学生讲解一个正确思想,进而使得小学生自身从小就开始培养出一个好的思想,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结合发生事情来为小学生实施教育,教师要注重生动和具体,这样能够使小学生对知识以及体育项目进行更好的理解,再加上有实例作为讲解,比起过去传统填鸭式教育教学有了很大进步和很好的效果。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对于当今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养成正确体育的习惯,对于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并且能够感受到游戏的有趣以及轻松,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引导,进而使学生能够逐渐扩大自身的知识领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五、总结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发展提升学生身心素质、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育,以及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实施思想教育这四个方面对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实施与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作者:高璐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中心城新区新海小学

第七篇

一、更新理念,正确把握“主体”与“主导”有机统一的关系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非常重要,而教师的示范、演示和点拨,直接影响着小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因此,学生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即: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兼顾),才能使体育教学卓有成效。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理解为“主宰”作用,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管理、启发和指导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由于体育教学在教学方式、教学空间、教学内容上各具特色,师生互动是在动态之中进行的,所以更有利于教师深入学生中间进行双边交流,使教师不仅担当学生的“导师”,而且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从而顺利构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互溶合在一起,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的主导性也能充分得以实现。当然,真正实现“主导”和“主体”的和谐统一,还需要我们教师加强先进教学理论的学习,并注重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摆正两者的位置,才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因材施教,结合教学目标灵活遴选教学内容

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是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素材,我们应按照小学体育的新课程标准,在吃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适度进行加工和创新,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整教学能被人。譬如:我从多角度对体育课程内容素材的竞技运动进行如此“本土化”整改:①合理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逐步改变纯竞技式的运动项目,恰如其分的渗透游戏或比赛的内容,诸如小学生的蹲踞式跳远踏板起跳,空中技术就应简化;篮球的“三人制比赛”,足球的“五人比赛”等内容都简化了规则和活动形式,教学效果显著;②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素质,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诸如增加健美、舞蹈、艺术体操等趣味性强的项目,或者根据地域性的特点增加武术、毽球等民族传统项目。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巧妙突破竞技运动结构的约束,科学地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游戏为辅,合理重视运动负荷安排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否则,即使课堂气氛轰轰烈烈,也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成功的体育课堂模式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充足的体能训练时间和数量,尤其要改变低年级体育课生活游戏化、运动负荷过小被动局面,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在学生参与的游戏过程中巧妙穿插技能训练,使“玩”和“学”有机统一。譬如:我针对传统的“丢手绢”游戏的弊端,修改了游戏形式和规则,变成解系手绢的“绕杆接力跑”,从而在改变以往众人围坐、俩人追跑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取物迎面接力”和“迎面曲线接力”的技能,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四、总结

小学体育改革的前景无限美好,但道路漫长而曲折,我们必须发挥自身主导角色的潜能和特长,有的放矢的进行实效化改革,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的美妙境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愿大家在如火如荼的改革浪潮中,锐意进取,大胆革新,为打造行之有效、改之有果课堂教学新模式努力奋斗。

作者:崔建涛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

第八篇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小学体育课程往往缺乏教育管理者的重视,而经常性的被其他课程所占用,使得体育教学的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体育教学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以新的观念来进行体育教学,确保小学体育教学的进行。

二、提升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的提高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成为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要切实加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使课堂更加自由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以及领导者,应该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而要积极营造出一种自由、民主的体育教学氛围。例如,在进行篮球训练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选择自由组队,进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体育教学,进而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

(二)鼓励学生多问问题

必须要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的模式,鼓励学生多作思考,勇于提问。可以说,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他们摒弃传统的观念,敢于向权威进行质疑,进而不断的提升自己。这对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极为重要。要知道,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质疑的基础上,只有质疑才能不断的推动创新。

(三)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

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中,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对于提高儿童创造性思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堂讨论,可以及时的发现学生体育运动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例如,在进行篮球战术配合教学时,要做好学生的位置分工,使得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进而不断的进行训练,在理论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形成不同的站位以及攻防队形,通过不同的技巧来实现进球的目的。要通过不断的实践、讨论、总结、再实践、再讨论的方法,来不断的提高篮球比赛的技巧,直至熟练掌握。在体育教学的课堂讨论中,体育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思考、发言,允许大家存在分歧,使得他们认真对待分歧,讨论问题的所在,进而不断的总结经验。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讨论氛围中,才能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提升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对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进而提升其创造性思维。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现有体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目前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我们应该在现有体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合理的挖掘相关方法的潜力,进而不断的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拓宽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传球有着很多的方法,要让学生从分认识到传球的特点,发挥自己的想象,努力在已有的传球方法上做出创新,以其他方法进行传球。这不仅可以有效的使学生掌握传球的技巧,还可以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提升其创造性思维。

2.要抛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学作为一项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不应只局限于已有的教学模式或是固定的教学场所,应该积极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进行诸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接力赛”、“裁判培训”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但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其团队意识、个体的个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得到提高。

三、结语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以此来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并促进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以有效的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创新的能力,从而形成独立的人格。

作者:王瑛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西关小学

第九篇

1我国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1)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国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依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不良影响,小学生无法冲出被应试教育方式束缚的藩篱,他们都被迫进行消极被动的体育锻炼,这样的体育参与意识显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来看,我国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状况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的体能素质较之于以前来说有所下降,肥胖人数正在不断增加,加之很多小学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而无法顾及到体育锻炼,不仅让他们的身体发育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还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进而让体育教学进程无法正常开展起来。

(2)家庭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计划生育体制下,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很多家庭对于小学生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但是,他们的关心更多的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方面,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背景下,很多家长在工作之余只将精力投入到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方面的关心中去了,而对于他们的体育教育并没有给与过多的关注与足够的重视,甚至认为孩子只要不生病就是体质过关,根本不需要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让他们丧失了对于小学体育的意识与决心,小学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显然无法树立起正确的体育锻炼理念,身体素质显然不够强壮。

2我国小学体育师资培养的具体途径

鉴于我国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还有不少问题存在,导致了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较为偏低,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不佳。造成这种现状与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体育师资培养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性。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加强对于小学体育师资的培养工作。接下来,本文将具体阐述小学体育师资的培养途径。

(1)树立先进的体育教学观念

小学体育师资的培养工作中,应该首先从思想方面入手,以正确的思想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方针,要牢固树立起健康第一的体育锻炼理念,让体育教师以身作则的坚定的支持并实施这种体育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握并树立这样的体育理念,充分发挥出体育锻炼的应有功能与作用,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不仅让小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机会,并让他们逐步培养自己的一项或二项体育爱好或特长,最终使小学生能够养成一种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体育活动。事实上,当小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的话,将有利于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体育教师自身也应该尽快树立起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要在体育教学实践当中及时改变过去那种以教材与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转向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模式,从而引导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向着更为健康、文明且科学的方向转变,小学体育教师可以成为他们的体育锻炼引导者与帮助者,从而努力培养小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成为新时期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努力提升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

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工作已经在不断的推向深入,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的素质要越来越高。现如今培养出来的小学体育师资整体素质严重偏低,他们经过中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之后,获得的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仍然没有达到新时期基础教育的新要求,无法适应我国初等教育的体育教学需求了。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小学体育师资的建设水平与建设质量,要让小学体育教师在面对新要求与新挑战的时候,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自我学习,尤其是要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这是在当前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事情,是他们提高业务水平与体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条件所在。这就是说,我国小学体育师资要能够在当前学历层次与知识水平明显偏低的状况之下,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尽快参与到更高级别的学习当中去,不仅具备更为完善高级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教师道德修养,并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时刻把握住时展的脉搏,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以期更好的满足时展的需求和小学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3)调整并优化体育课程布局体系

我国当前开设体育专业的学校,其在课程设置或布局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它的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等都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于体育教师人才的实际需求,并呈现出日益突出的态势。因此,我国应该尽快改变这种体育师资培养现状,就需要从体育课程的布局体系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与及时的调整,因为当前很多学校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更多的只是单纯的体育教师,无法从各个方面来适应社会与不同人群的体育运动需求。那么,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尽快构建并优化现有的体育课程结构,以期迎合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它要求体育师资具备较高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这样,他们教授出来的小学生才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鉴于此,小学体育师资的培养过程中,其课程设置方面就应该以创新性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要进一步调整并重新布局体育课程体系,尽可能的满足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以及大众对于体育运动的实际需求,扩大原来的服务涉及面,增开体育与健康、社会体育等专业,调整体育专业教学计划,减少课程的重复性设置问题,增加学科课程门类,调整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加强选修课建设,从而让小学体育师资的培养课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行性。

(4)调整小学体育师资培养目标

这是说我国当前的小学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仍然没有摆脱掉传统体育师资培养的途径,尽管由原来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包培养与包分配的方式转向了学生毕业后进行自主择业的改革,然而,这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于体育师资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很多时候仍然认为体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要做体育教师。事实上,这种观念是有待进一步商榷的,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尽快转变这种体育人才培养目标,要让人们尽快树立起适应社会的体育人才培养理念,这就需要体育院校在对体育师资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尽快转变观念,拓展专业口径,扩大服务面,尽可能的培养出复合型与创新型的体育师资,让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体育人才,成为教学科研型体育人才,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特色教育,形成一定的优势来提高自己的教学竞争力,并改革升学考试内容,让体育教师的师资培养工作切实有效。

3结语

总之,我国小学体育师资培养工作目前来说做的并不到位,仍然有不少问题存在。因此,我国应该调整小学体育师资培养方向,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并努力与国际体育师资培养模式进行有效接轨,优化体育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取双轨制培养与培训相结合的道路,还可以依靠更高层次的院校来培养小学体育师资,从而让小学体育师资的整体水平得到切实的提升,从而为我国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提供更为高质量的师资力量。

作者:汪博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第十篇

1开放式教育的概述

1.1开放式教育的公平性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一般都会把重心放在体育优等生的身上,实施“精英式”的教育,而对于其他的学生则采取“放羊式”教育。这样,就使学生受到了不同的教育,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让体育差生不想去上体育课,不想进行体育锻炼。而开放式教学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它要求体育教师对学生采取相同的态度,并且对于体育差生相应的加强关注,让所有学生都参加到体育课中,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1.2开放式教育的“真人”性

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没有真正地把学生当作“人”来看待,没有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只是从教师的视角来教学,重视智育轻视体育,重视结果轻视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开放式教育要求体育教师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要把学校、家长、社会、学生等一切因素都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建构人本、开放、公正、丰富的体育教学环境,加强体育教师与学生(特别是体育差生)的交流,最终让所有学生都乐于参加体育课。

1.3开放式教育尊重个体差异

传统的封闭式教育对所有的学生都一样,所有的学生都采用一样的教材,学习一样的东西,学习的进度也一样,评价的方式也一样,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样的,就像生产线一样。而开放式教育则要求体育教师在注重共同性的基础上也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实现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

1.4开放式教育的自主选择性

在封闭式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他掌握着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学生只是受体,没有发言权,因此,学生上体育课没有激情,不利于体育课的开展。而开放式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向体育教师提建议,不管是关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的,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多元的信息渠道,允许学生去自主选择,这样学生就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就能积极地投入到体育课堂中,最终促进体育教学效果。

2开放式教育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

2.1设立开放式的教育目标

传统的封闭式的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体育课的目标就是教给学生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这就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开放式教育却认为这是不够的,必须要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具有自己运动的能力,才能够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由此可见,开放式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2.2营造开放的教育氛围

体育教学最重要的是实现教学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并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开放式教育的主要思想。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使体育师生有和谐的关系。在小学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实行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体育教师要成为小学生们的朋友,要做一个传道者、引路人和倾听者,这样就能促使小学生大胆地与体育教师进行交流,体育教师才能走进小学生的心里,明白他们的感受,这样,体育教师就知道如何去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愉快地投入到体育课中。

2.3教授开放的教学内容

在封闭式教学中,体育教师完全是按照体育教材来进行上课的,虽然教授的内容很多,但并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小学生们不喜欢,这一方面与体育教师的能力有关,比如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但与体育教材也有很大的关系。开放式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在以体育教材为主的同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游戏法、竞赛法等,并且要注意开发新的有趣的教学内容,比如街舞、武术等,这些教学内容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时间自己练习。

2.4创建开放的教育模式

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体育教师应该教会小学生适应不同运动环境的能力,让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感悟、体育不同的体育技巧和方法,培养小学生的适应能力、转换能力和分析能力。除了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外,体育教师更应该增强学校的软环境,比如增加体育人物的画像、体育名言,组织学生观看高水平的体育竞赛等,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的体育热情,让小学生学会顽强拼搏、勇于超越的精神。

3开放式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充分挖掘和运用好人力资源

在传统的封闭式体育教学中,我们运用最多的人力资源就是体育教师,而对于其他的人力资源包括家长、小学生等的运用明显不足,因此,开放式教育要求充分利用好其他的人力资源,让他们为体育教学服务。首先,体育教师应该用好小学生这一人力资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多听听学生的建议,可以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想法,并且小学生喜欢榜样,乐于向榜样学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把那些体育好的学生当作榜样,让同学们学习,对于所有学生来说都有收获。除了学生之外,家长也是很重要的一项人力资源,家长是小学生最熟悉、最信任的人,对他们的影响最深刻。如果家长喜欢体育,喜欢运动,那么小学生也会受到家长的影响,更加喜欢运动,喜欢体育。因此,在开放式教育中,我们要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3.2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体育教学是一种双边互动的过程,封闭式教育不重视师生间的交流,而开放式教育要求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开放式教育要求建立的这种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敢跟体育教师交流,才敢给体育教师提建议。在交流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积极地聆听、及时地反馈。这样的交流才能持久、这样的交流才有效果。

3.3加强体育教师的管理与培养

教研论文范文5

一、用生动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单纯的强制地灌输知识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造成学生大面积厌学,这样的话,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就成为一句空话。要想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就要学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周围。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明和小刚比赛跑步看谁跑的快,小明跑正方形跑道,小刚跑圆形跑道,结果谁先赢呢?教师可以将两条跑道画在黑板上,这时就提问:“这两条跑道一样长吗?”学生充满疑惑的同时,教师给出正方形的边长是10米,同学们很快就能计算出小明跑40米,“那圆形跑道多长呢?”同学们充满好奇心,很想知道圆形跑道周长计算法。这时,教师是时候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圆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同学们都想早点知道到底谁先赢了,积极融入到课堂,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生动的情境导入,将枯燥无味的圆周长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性

要想学好小学数学必须加大习题练习,但是课堂40分钟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学生课后加强复习,课后复习不仅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而且能够使学生系统性相互联系所学知识,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开发学生潜在智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还处在发育阶段,同时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鉴于这个事实,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是分几节课来完成,这就要求学生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这个例题:“有50米布,剪下11米做床单,剩下的布做衣服,每件衣服用3米布,可以做几件?”这类题目要求先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根据一个问题和一个已知条件求答,要重视相关知识的相互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从而提高学生数学成绩,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游戏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还处在贪玩的阶段,一听到游戏他们会立即提起兴趣。教师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编成小故事,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对数学产生好感。小学生好动喜欢玩,教师就应该用形象直观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和“>”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两个符号的区别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而这个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久而久之,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抽象,逐渐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的条件让教师授课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动物雨”的场景,即让不同的小动物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可以提问:“出现哪几种小动物,各出现几个?谁有比较好的方法帮助大家记忆?”接着引出统计的内容。或者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电脑游戏帮助小学生进行数学方面的练习。如用多媒体软件展示各类图形的变换,让小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类三角形、四边形的特点;设计某些软件让小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学四则运算和运算题。而像“鸡兔同笼”和“植树问题”这些应用题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掌握解题方法。一方面多媒体可以使得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学生也会感觉课堂内容变化无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赵泉 单位:湖南省道县四马桥中心小学

第二篇

一、提升课堂气氛

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气氛,教师就要借助各种手段来吸引学生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敢于去探索、去发现数学知识的奥秘。比如教师在进行数学四则运算知识的讲解时,就可以创设出游戏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提升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先准备好一些有颜色的卡片,然后在将其制作出各种水果的形状,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四则运算知识的讲解,教师在用这些卡片来做游戏。

如“桌子上有三个苹果”,教师可以现在黑板上放三个苹果的卡片,“突然来了一只小羊,它吃掉了其中的一个,问还剩下几个苹果?”教师再将一个卡片拿掉。学生这时可以直观的看出黑板上“苹果”的个数,从而可以准确的输出答案。教师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让学生练习加法的运算,通过这样的游戏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升他们对数学的认识,熟练掌握教师课堂上所讲解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单纯的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满足不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让他们能够主动关心数学教学内容,和老师同学一起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

二、联系实际生活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他们的好奇心比较强,因此教师数学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帮助他们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他们能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比如教师在进行长度单位知识的教学时就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还能够帮助他们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发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学习“米”单位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桌的测量,黑板的测量以及操场步伐的测量等,让他们感受到“米”这一长度单位的特征。又比如教师在进行圆的知识讲解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有圆形事物的特征,让后根据这样的特征逐步带领学生学习平面几何圆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能够和生活中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参与数学动手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同时也需要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降低他们学习数学的难度。动手实践作为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它比较形象也比较直观的展现出一些数学奥秘,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去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天生比较活泼好动,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升他们的数学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爱好。

比如教师在讲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通过制作,可以增强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认识。又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日常生活中买东西的形式来让学生学习四则运算,他们通过自身的参与可以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还能增加与教师的交流,让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起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相互之间进行帮助,发挥小组合作优越性,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同时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提升自身的思维水平,不断完善数学知识结构,在实践中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总结

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需要教师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要积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学会利用小学生的天性,让他们通过游戏性、生活化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帮助他们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敢于大胆探索,积极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作者:王源发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江背中心小学

第三篇

一、小学数学教育现状

1、数学教材不同与教学内容

现今的小小学数学教材更具灵活性,与以往的教材大不一样,深受小朋友的喜欢,但是一些新的内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教材的制定就不合理了。

2、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

目前小学数学教育都是教师教、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使得学生感觉课堂枯燥无味,减少了学习数学的积极兴趣。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没有了,还说什么学习。

二、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1、素质教育的首要条件就是情感教育

以数学作为有力的发展工具让孩子从小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教师要做到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进行素质教育,渗透情感教育。在数学教育方面培养孩子更深刻、内在的东西。

2、人的认知结构决定了情感教育

人的情感贯穿与他的认知过程,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相互影响。情感伴随认知过程产生,没有这一过程就不能产生情感,情感也可以影响认知过程,可以推动(或阻碍)认知过程的发展。情感主要有信息和调节两种功能,所谓信息功能,即人们借助情感进行信息交流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作用,主要通过动作、表情表现出来的。所谓调节功能,即通过欣喜、高兴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在大脑里形成优势兴奋中心、新的暂时神经联系。进而对学生领会知识,巩固、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起到促进作用。所以,情感教育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很大,以致影响学习效果。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1、引导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1)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们的热情,使学生变得更加开心,从而在学习中调动起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比如,教师讲新课时“数的认识”小手妈妈让她的儿子们介绍他们的特点,老大(拇指)身强体壮,干活时总是排第一。老二、老三、老四各有不同……在他们讲的时候,老虎在窗外偷听,正想着把小手一家人分给他的几个孩子吃掉……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也及其学生对识数的热情,让孩子快乐学习。

(2)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天性活泼十分容易受到新鲜、形象的事物吸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有趣的图画,引发学生的观察能力,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思考,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促进作用,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了情感教育。

(3)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保持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解答出一道难题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基于他们适当的保护。这样做既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有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感情。

2、开展户外活动,在生活中体现数学情感教育

户外活动是书序课堂的延续,在生活中启发孩子的探索欲望,生活中也处处可见数学知识。如在讲授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问自行车转动一周是多少米,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情境引申到课堂之中,通过老师的讲课让学生知道圆的周长等于直径(d)乘圆周率(π)从而算出自行车一周转多少米。使得学生可以把数学和实际联系到一起。

3、给孩子适当的评价使孩子获得情感体验

由于目前的教育模式,教师一般是通过考试成绩进行表扬孩子,这样做对个别孩子并不公平,教师要看到每个孩子的不同,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用恰当的方法给予他们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保持着他们积极热情的学习状态,上课敢于发言、提问,最后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发现自身不足,予以改正,亦能增进同学间的相互感情。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感情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方法,通过情感教育使得学生学期的兴趣更浓,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孙吉英 单位:吉林省龙井市东盛民族联校

第四篇

一、深挖潜能,培养能力

活动课的基本特点就是脱离课本,把知识延伸到课外的实践活动,教材的确是精华的教学资源,但毕竟内容和涉及的范畴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展活动课,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究新知的科学态度,也能在实践中掌握更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了简单的直线、点时,我们可以进行一次活动课,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点、线、面。通过分组,有的小组找到公路、公交站点、绿地,有的小组则找到树木、树林、行道树,视角不一样,但结论都是正确的,经过汇总讨论,大家共享找到的生活中的点线面,思维方式极大的开拓。另外,可以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实践活动能力,进而培育钻研能力。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达到用“数学模式”去寻找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通过学习研究,认知数学问题的本质,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个为某商店做销售员的实践活动。通过成本计算、利润汇总、熟悉了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践检验理论,升华高度

数学即有高深的理论,又有很贴近实践的因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服务于实践,回到实践。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是要从两个端点入手,注重理论的源头,数学思维的基础模式,也要注重数学的应用性。比如,一些木栅栏上面都有一些斜木作支撑,可以问学生一个为什么?在总结答案时,要说出生活结论,即可以让栅栏更结实稳固,又要提高到数学理论,即三角形最稳定,这样生活实践和数学理论相结合,学生理解其数学理论就很轻松,也愿意继续深入学习。同样,每一个数学概念、定理的诞生均有它的实际背景,所以教学时从实际入手,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感悟新知识。比如学习点、线、面时可以同线绳绕固定的钉子,非常形象的同时体现点、线、面,这样的例子很多,几乎所有数学问题都能用生活实例生动体现出来,也可以上升到理论。

三、学用结合,提高效率

1、新课程数学部分明确提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我们知道,有些理论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然后再经大脑的复习、整理和提高,从而进位到数学问题,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友爱精神。比如我们学习数学计算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社会调查,通过数字积累,数字计算,学生不但掌握了社会调查的基本步骤,也明白了相关的数学理论,如果,再巩固一下,学生自发出题,互相测验,就更能体现活动意义了。又如,大家都很关注的理财项目,如银行账目、股票形式,投资技巧等,因为这些都已经实际化,很多学生都懂得其原理,只是没有归纳为数学问题,如果将某一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在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教师的协助下,呈现出更多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使知识真正具有生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强化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其合作交流。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传统的学习学生的行为只是听讲、练习,在没有其他活动,完全是被动的,学生只有找回自己主体位置,把活动扩大化,主动化,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如,让学生观察,在新闻联播中有哪些数学问题,并截图形成材料,一周后汇总,学生即在活动中找到自信,找到快乐,也能更好的理解数学。在教学中,除了师生交流,一个好的方式就是学生间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更亲密无间,而且更能发现问题,那么如果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一个活动或者规律的总结,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科学的德育效果。

3、提倡差异教学,分层指导学,科学评价。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他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方法都有不同,这种不同会给整体教学带来一些不方便,但同时也是创新的素材,因为每个人都有优点,有会有不同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在综合教学中、个别指导中、评价方法上都要表现为差异性,调控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更要因人而异,差别对待,科学设计,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

作者:杨倩吉 单位: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第一民族完小

第五篇

一、积极听课与感官器官多重运用

首先,对于教师板书要动心、动手。认真的参与到教师板书内容之中;认真的思考教师板书的具体内容,认真汕尾思考应该要记录板书中的什么内容;认真思考整个板书的架构,并认真的记录板书内容。其次,对于教师的提问要动脑、动心。认真思考教师提到问题是否自己已经考虑过;认真思考如何更好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教师的问题与教材、知识点等的关系;认真的考虑其他同学的回答;并与自己所想的答案进行比较;记录其他学生的比较好的思维点以及教师对于该问题的总结性发言。再次,重点记录相关内容,诸如老师反复讲的知识点、慢速讲的知识点、高声讲的知识点等;同时,在记录中需要注意动心与动手。最后,注意总结课堂所学,记录重点,在此环节也要注意动手、动脑、动心。

二、及时复习与认真整理笔记

课下复习与认真整理笔记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重要环节,学生需要复习与整理课堂所学内容,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练习,还需要利用笔记本进行一定的总结。学生可以利用笔记本总结以下内容:(1)错题类。尤其要对那些比较典型或者自己掌握不好却经常犯错误的题目做出重点标记。(2)典型题、必考题类。该类题应该重点总结、必须总结的题目。(3)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类。对于自己常用的解题方法或者自己理解的比较好的方法做重点标记、进行掌握。(4)新型题目或新型解题方法。此类总结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更容易驾驭。通过这种总结的方法,可以系统化的掌握与深化课堂所学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

三、例题练习与迁移练习

例题练习与迁移练习是扎实学生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教师可以设置比较直观的练习题: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下一步,为引申学生练习,教师还可以设置练习题: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通过此过程的练习与学习,学生可以真正的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学生还能够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建构体系与系统复习

学生建构体系与系统复习,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列出各个知识点归属的大标题;第二,填表与建构大框架图;第三,填充具体知识点与相关例题。例如,在学习“圆锥体积”章节时。教师可以建构如下的“圆锥体积”知识框架体系。通过此体系,学生可以熟记圆锥体积公式,并且可以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五、学习解题技巧与培养解题能力

学习解题技巧与培养解题能力具体可从一方面着手:第一,比较的方法。该方法是在大量的总结性工作基础上运用的,通过题目及解题方法的求同性比较、求异性比较、类比性比较,使学生发现解题方法的异同或揭示解题规律,帮助学生形成辩证思维以及解题直觉。第二,类比的方法。将练习题按照题目类型或所属知识点的进行分类和汇总行讲解,给学生带来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使其在思想上形成固定的解题模式,触动学生解题直觉。

作者:彭洪芳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实验小学

第六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必然要求

1.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众所周知,其实学生每天学习的数学知识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学生在往后的生活中会不断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即便如此,现在的学生因其年龄有限,了解事物重要程度的能力有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普遍欠佳,也很难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去,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能学以致用。出现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很有关,学生在得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仅仅只是通过课堂上老师的教授,狭小的教室空间难以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联系到生活中去,完全依赖于老师的教学方法缺少了学生的探索空间,对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加欠缺,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从这一个角度来说,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非常重要。

2.现有的教材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随着我国教育界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生活化实际的这一问题已经逐渐受到业内的重视,有关部门在进行教材编制的过程中,已经着眼于让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尽管现在的编制成果还不理想,没有能够完全的适应生活化教学过程,题目不够新颖,涉及面不够广,但是毕竟是教改的有效尝试,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一定会越改越好。教材内容的变动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了解,对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更加了解。

3.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考证,笔者发现,当前小学中普遍采用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的教学为主,主要通过逻辑推理来传递知识,很少对背景知识进行介绍,且教学工具也主要以黑板粉笔为主,运用多媒体的情况还不够普及,教学方法和传授方式改变不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主要是通过老师的传授,借助于题海战术来完成老师的教学目标,上课时基本上是老师在不断的讲解,没有学生的足够参与。这样的教学过程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教育质量与预期效果严重不符。因此,为了进一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改进。

4.国际数学比赛成绩分析结果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多年来,我国的学生在国际上各项数学比赛中的成绩均表现的非常突出,受到国际上教育比赛界的广泛好评,也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让我国在国际教育界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是,业内人士都发现,在对中国学生与其他国家学生进行比较时,中国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差,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也相对薄弱,而美国的学生尽管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如中国学生,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更加的得心应手。为此,更加需要我国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时,注重其知识学习与生活情境的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学习数学知识,引导其体会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知识,提升其对数学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意识,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建议

1.过分追求生活原型

当前教育界已经达成了普遍的共识,即可以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只要联系的恰当就可以实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转化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作用。但是部分数学教师对这一问题过于刻意的追求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效果,一些教师为了实现生活化的教学效果,将一些本来不需要生活化的知识生拉硬套的强搬到生活中去,在生硬的编制和套设过程中让生活化教学的趣味性和意义性大打折扣。这样做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更会给学生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引导。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要正确的看待知识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合理的创造生活化的情景,在对教学内容全面审核和思索的背景下创设生活化情景才能够实现生活化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促进效果。

2.和生活挂钩形式化

在这些年的教学经历中,笔者逐渐发现,有部分老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知识简单的将小学数学知识与生活挂钩,表面上是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但实际上这种简单挂钩并不能够起到良好的左右,也得不到实际的效果。因此,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区分好什么样的方法才是对学生学习有益的方法,增加课堂的深度和层次性。在学生对背景知识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告诉学生知识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探索和生活实践,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才是数学生活化的应用价值。在实际教学中,要找到能够吸引学生好奇心的情景和想法,通过对这类事情的深度发掘来寻找学生的兴趣点,进而在其兴趣点的研究中提高学生能力。学生也会在对兴趣点的研究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认真的思考,这样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更能够增强他们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思考和建议

数学联系生活要有适当的限度,不是每节课都必须联系生活,什么内容都适合都可以生活化,也就是说不是每个知识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数学内容包括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渗透生活化。最初学习时,可以借助生活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到一定程度后,教学就不用完全依赖生活帮助。因为数学是一门崇尚理性的学科。我们应该把生活化看作是一种教学工具,利用其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师教得容易,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得也容易,生活化是为教学服务的,一旦变成负担就会拖累教学,就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要生活化又要不失其严密性、逻辑性,这样的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过分注重创设生活情境,置知识于从属地位,让浓厚的生活气息冲淡了数学的本味,给原本很简练的数学穿上了厚重的生活外衣。实际教学效果往往事与愿违,学生在分析理解题目意思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拨开厚重的层层生活外衣找出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已经让许多学生晕头转向,他们从中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怎么可能产生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把学生带入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从最大程度上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学习更扎实、生动、丰富。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数学与生活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数学联系生活的限度,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应该更实在一些,不要跟风。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新形势下的创新教学方法,更是时展到今天各方面的要求产生的结果,相信其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辉煌的应用成果。作为业内的研究和应用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持续的深入剖析,争取更好地促进这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更好的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为国家的整体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史明芳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市大源镇中心小学

第七篇

一、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最佳途径就是数学学习,教师教学中只是注重知识的讲授,遗忘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训练,侧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很少,大部分时间被机械练习、重复练习占用了,有变化的、有层次、有思维含量的综合性练习少之又少,或者看不见。

2、关于对学生评价问题。新课标强调对学生尊重,以学生为本,但不是对学生无限制的鼓励表扬,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滥用或缺失。对学生评价既不能一味表扬鼓励,也不能不断批评指出不足。正确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昂,积极想象思维,不断进取,发挥创造的能力。有的教师开口就说“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行……”;有的教师答完题就叫学生鼓掌叫好,一节很平常的课,搞得像开了锅一样,此起彼伏。还有一些老教师一节课也不表扬学生一次,就是一个劲的讲课。学生自主学习,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教师必须有效的指导、点拨。

3、关于合作流于形式问题。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徒有虚名,流于形式。合作的时间没有保证;谈论问题的难易度不确定;学生大体正确评价不肯定;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没有机会;优秀的学生占领合作领地。学生讨论是被迫的,不是主动思考的。

4、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师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师的继续教育需要有效组织,解决教师知识老化的问题,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问题都是急需解决的。

二、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对策

1、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继续研读新课程标准,树立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理念;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突出数学必须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

2、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教师要不断努力,读懂新教材,读透新教材,读精新教材,践行新教材。新教材的特点是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关注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理解和算理的多样化。教师不花费时间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精心对教案,学生进行准备,如何能备好课?有如何能上好课呢?

3、强化数学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的专业学习,提高数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教育教学的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组织教师到高等学校学习,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提升教学品味。

4、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旧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倡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授之于渔”。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接受现代化信息,为终身学习夯实基础。

5、注重练习的有效性。让学生练习有序进行,练习的习题有难度,有思考的维度,训练的力度。结合学生的需要,逐渐调整练习的习题。练习习题要多种多样,满足学生的练习需要。基本练习要有,重点练习必须突出。

6、恰当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一定熟悉学生的学情,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正确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从容对待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困难与挫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学生亲身感悟数学本身的魅力,将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激励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诚然,必要的批评还是要有的,教师批评学生不讽刺、不挖苦,事实求是。

作者:刘中华 单位: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三道乡中心校

第八篇

一、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关于自己思考习惯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自己思考的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实质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对发现的问题遇要自己主动思考,养成刻苦专研,脚踏实地,树立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理念,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自己思考的习惯。

2、关于合作交流习惯

经过师生的互动,特别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发现了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对问题解答达成共识,观点一致,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教师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共同进步的成功轨迹,对学生发展终身受益。

3、关于质疑习惯

简单说就是自己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俗话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质疑可以是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是别人解答回答错误的问题,可以是教材教辅里面的错误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质量。当然,有的时候发现提出问题很难,只要学生养成质疑习惯,就能发现提出问题了。

4、关于自我管理习惯

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因素,小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相对较差。但是,小学生集体荣誉感极强,对班集体有责任心,教师必须抓住这一特点,组建学习小组,选出责任心强,有集体荣誉感的优秀学生做组长,发挥组长的作用,发挥团队精神。组与组之间展开学习竞赛,看哪个小组纪律最好,回答问题、交流最积极,学习合作最成功,自我管理最到位。教师定期找组长交流工作,提出好的建议,对自我管理好的小组班会表扬鼓励,对自我管理较差的小组,教师要给组长施加一定的压力,让整个班级小组自我管理达到一定层次。

二、恰如其分的评价学生

对学生评价必须公平公正公开,让学生心悦诚服。无论哪一种教学方式,都需要教师的正确评价。只有教师正确评价学生,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获得前进的动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否则就起相反的作用。教师应该应选择简单、快捷、有效的方法评价学生,让学生心悦诚服。

1、关于课堂提问评价

课堂评价一般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以小组举手次数为准,对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看法和不足片面的,只要回答合理可以肯定评价,学习态度端正,继续努力;对问题回答有较深刻的认识,观点有创新意识,评价可以完全肯定,回答得很好发扬下去;对问题回答错误,没有自己的观点,评价可以否定。这种评价学生可以形成组内互帮互助,组间展开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关于对作业评价

目前批改作业,采用的方式是只打对、错号。这样的评价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间长了学生就不正确对待了。教师批改作业以组为单位量化,每组基础分为100分,做完作业后,小组间互查,每错一题减5分,组内学生都没有错题,得分100分。如此评价,调动学生做作业积极性,小组间竞争,组内互助合作,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三、总结

教研论文范文6

笔者主持的教师工作室团队以马克姆•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工作室指导教师刘永东的“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嵌入到工作室开展的培训活动中,通过开展自主与合作、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等培训活动,对该模式进行应用与发展,构建出一种教师培训的基本模型,让参与培训的教师和工作室团队成员达成相互学习、交流和相互促进彼此专业持续发展的培训目的。

二、模式建构与实施案例

1.理论基础。

由于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成人具有与儿童和青少年不同的学习特征。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马克姆•诺尔斯认为,成人学习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强调学习者的独立性、已有的生活经验、以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学习动机多样化。成人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性和独立性取代了对老师的依赖,成人在学习活动中更希望决定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由此,在成人培训中,不应把知识灌输给成年人,而应视其为学习伙伴,采用相互探讨、交流的培训方式。成人的经验,是学习的宝贵资源,不仅可供其个人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同时还可互相利用,取长补短,通过共同探索,能丰富集体的认识。另外,成人学习者的学习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要,他们很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和目标,因此做好培训分析,了解成人学习的需要是开展培训的基础。而“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运作正好与成人学习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相吻合,它本是教研组教研运作的一种活动模式,是指三所学校联盟或者同一学校的三个年级集备组,按照固定的教研模式,以问题为起点,共同制定活动内容和方案,协作组织有序的教研交流活动。由于该模式具备可行性和操作性,又与马克姆•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相呼应,因此,工作室团队尝试利用该模式进行开展培训,并对模式进行完善和发展。

2.模式建构。

在模式建构之前,对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是需求分析与目标内容的确定。学员需求的调查分析是培训的首要环节,是培训的基础。调查分析的内容包括:培训对象的起点水平、学习动机、工作中的需求等。由于培训的对象是成人,因此还要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与培训对象建立联系,对培训需求进行沟通,明确培训者希望达成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创设学习、交流、共享的环境。其次是实施过程与评价总结。根据既定培训计划实施,把培训实施流程设计为五个环节:自主与合作、对话与交流、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总结与提升。五个环节的实施顺序将结合具体培训内容的特点进行灵活的调整。并对过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反馈学员的学习情况,了解培训的满意度以及对培训的改进建议。基于以上思考,结合笔者主持的教师工作室团队开展的“广东省2012年省级骨干教师的跟岗学习”培训活动,对“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进行应用与发展研究,在教师培训中通过构建可操作性强的操作流程,系统地、有效地设计培训过程与实施培训方案,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师培训模式。

三、实施案例

1.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对象是广东省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时间长达20天。培训前,工作室对参加培训的学员做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龄在十年以上的达100%;在教学业务上获省市级奖励的达88%;参加各类培训的频率较大,其中参加过部级培训的占25%。由此可见,参加跟岗活动的学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显然,单一地请专家开设讲座或听课实践学习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因此,本次的培训活动计划要有一定的系统性,既要学员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促进理念的提升,也要懂得把新的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2.设计培训内容。

基于需求分析,设计培训内容为:借助专题讲座,开展课题研究理论和新教学理念的学习;运用“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和课例研发;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论文,促进自身的总结和提升。同时以这三个模块达到培训目标:以指导专家、导师和辅导团队为引领,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以“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为载体,通过自主与合作、对话与交流、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总结与提升的实践过程,汇集群体智慧,形成教学相长、互促共赢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相互促进彼此的专业持续发展。

3.创建培训环境。

首先是创建交流平台、组建研修团队。为了更好地协调各方力量,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在培训开展之前工作室团队创建了教师工作室QQ群,组建了“三人行”研修团队、专家指导团队和辅导团队。其次,确定研修内容,开展自我研修。培训全过程需要受训教师先进性自我研修,学习和了解“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相关理论知识。以“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开展的教研交流活动,强调的是以问题为起点,共同制定活动内容和方案,开展协作组织有序的教研交流。为了让受训教师在培训中更好地形成互动,激发他们学习研讨的积极性。在培训开展前,工作室确定了课例研究的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性质》。最后是确定培训形式,拟定培训大纲。根据前期的预设的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活动的形式,培训活动计划分为三个并行的模块。

4.开展实施过程。

培训一开始,进行开班仪式。内容包括:培训团队成员的相互介绍,工作室主持人介绍本次培训的整体计划和安排等,目的在于让受训教师明确培训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然后根据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把培训活动分为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和总结反思三个并行模块。第一模块:理论学习为提高培训工作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提高提升学员理论学习的效益和实践效益,基于学员已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问题也已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工作室在开展本模块学习活动时,对培训实施流程进行了如下调整。例如:在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室组织“跟岗培训开题报告会”。会前,要求学员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查阅有关资料,联系已有的教学经验,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初稿,并通过三人行研修小组进行组内交流,修改形成课题开题报告修改稿。会中,先由学员向全体研修团队阐述各自的开题报告,然后由指导专家对学员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进行现场的专业点评,最后再由指导专家以《怎样进行科研材料的整理与撰写》为题进行专题讲座。通过现场点评和讲座的示范引领,会后学员们开展进一步的组间交流,研究反思,再次修改完善开题报告,形成最终的课题研究方案,为培训后的课题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第二模块:课例研发前期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本次培训的学员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基于马克姆•诺尔斯提出的成人学习特征和“科组三人行”的活动模式,工作室在开展本课例研发的活动中时,对培训实施流程进行了如下调整。目的是希望学员和辅助团队成员能把彼此的教学经验作为学习的宝贵资源,在课例研发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交流、共享。本次研发的课例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性质》。为了让学员和辅导团队成员在课例研发过程中更好地形成互动,在培训开展前,以安排课例的自主研修。学员们自主本课题进行教材、课标的研读,并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形成个人教学设计。在培训期间,先以三人行研修小组为单位,开展组内互评,完成个人设计的自我修改;借助组内协商,形成小组的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通过组间研讨,形成课例实施设计初稿,并尝试课堂实践。在进行课堂实践尝试的过程中,工作室邀请指导团队专家进行随堂听课,并在课后进行设计点评,并以《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概论》为题开设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专题讲座,加强理论指导。最后,研修团队对课例实施设计作进一步修稿,并通过撰写学习心得或反思论文进行自我的总结和提升。第三模块:自主体验本模块的学习活动是贯穿于整个培训活动中,通过自主研修、与他人的学习交流、撰写跟岗日志、学习心得、反思论文等活动,达到自我体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的目的。

5.培训评价。

培训的评价,主要是以完成培训任务的情况为依据,分为受训教师自评、小组互评、工作室评价三个方面。在跟岗培训结束后,工作室对本次基于“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教师培训进行了简单的评估。主要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结果,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受训教师对培训内容非常满意,认为符合自身的学习需求;基于“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培训基本模型独特新颖,通过观摩、学习、实践该模式下的备课、授课、评课,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四、培训的改进建议

1.完善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可以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更便于培训后的继续学习。在网络学习平台中除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以外,还应该有专家在线辅导,以便及时解答教师在时间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在网络平台中进行研讨,将他们的实时工作实践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分享。

2.完善多元化评价方式。

教研论文范文7

1.便捷性。

传统的英语校本教研方式主要以教学沙龙、教师讨论为主,受时间与空间等诸多因素制约,教研活动成本高、不方便。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活动,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把教研与教学空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方式灵活多样、资源实现共享、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实用性。例如:在评课活动中过去需要集中教师定时定地点交流,在网络条件下教师可以通过英语组的主题帖进行网上评课,在网页上建立《Unit1Makingadifference》等的课堂实录主题帖,让教师在后面跟帖进行评教,这样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一些没有到场听课的老师也可以参加评课,教者自己可以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

2.交互性。

交流是校本教研的核心。网络具有全面的互动功能,能够实现个别与个别、个别与群体之间的充分互动,通过论坛、互评等形式,实现多角度对话;由于网络的储存功能与开放特点,教师可以对别人的观点、教学资源等进行深度研究,加深对话的深度。例如:通过网络博客群,可以建立英语组博客群的互评交流平台。在集体教研活动中,还可以通过网络把网上存在的很多资料与观点展示出来,进行进一步的辩论等。同时,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学习软件如:单词发音、表达训练等,让教师在网上进行自我学习训练,提高教学技能与知识技能。

3.开放性。

英语教学对教学资料的要求比较多,一些生动的课件与案例、影像材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例如一些机构与学校建立的高中英语网站如“天津北辰高中英语教研网”等等,这些网站上的资料都是可以在活动中利用的。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教师不仅可以享用网络资源,还可以把观点与资源随时添加到网络空间上,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教师的观点是公开的,评论是公开的,资源是公开的,而且校园网络与互联网是对接的,所以具有极强的开放性。高中英语的校本教研经常会涉及到听、说、读、写等各种内容,有了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技术的配合,教研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能够调动教师学习研究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浓烈的校园教研活动氛围。

二、高中英语网络化校本教研模式与方法

校本教研的方式非常多,各有特点。在网络技术条件下,高中英语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有哪些可以采用的方式呢?下面对校本教研方式进行归类,对主要方式进行阐释。

1.构建教研管理平台

网络可以成为校本教研的管理平台。教学部门或英语教研组可以通过校园网站或网络办公平台,开通“英语教研之窗”,开展教研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建立每个英语教师的个人教学主页,让教师在自己的主页上自由撰写教学内容与反思;另一方面可以按照备课组为单位实现分类管理,让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网络可以成为通知、进行发动、过程通报、结果展示的平台。通过网络可以对教师的课题、论坛、博客、资源、教案等进行集中管理,对好的观点与资料进行推荐,对教案与反思进行检查与通报等,这样可以逐步建成教研组的网络资源中心,成为教师教研资源与成果展示的平台。另外,网络还可以成为评价督查的平台。在开展教学沙龙、公开课活动、外出学习参观活动之后,在网络上设立专题,让教师把沙龙中的观点进一步澄清,把对课堂的评价与建议写出来,把外出学习反思心得写出来,既有利于教研管理,也有利于研讨活动打破时空的限制,使问题与思考得到延伸与深化。

2.促进资源交流

网络可以成为教学的资源库。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各种教学案例、各种试卷、教学背景素材、各种影像视频资料、教学课件等等,这些资料可以让所有教师从中下载,为备课工作打下基础。更为主要的是:教师在次基础上可以上传一些资料,共享资源。通过“网上主题帖”引发问题讨论。可以由英语教研组开展调查研究,教师共同收集本学科内所有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和真实问题,筛选后确定为活动主题。例如:在网站上开辟“如何让学生学会每天用零星时间记单词?”、“如何提高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主动性?”、“高中英语课堂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衔接问题?”等,让老师在帖子后面跟帖,进行讨论与辩论,可以让一些特级教师与教研员参与讨论当中,边讨论边学习。博客是教师校本教研的良好平台,能够培养教师系统思考、动笔反思的习惯。英语教研组可以构建自己的教师博客群,定期进行点击率、评价率评比,促进教师形成写反思的习惯,同时激发教师在博客群中互相留言、互相评价交流,让网络教研的交互性得到进一步发挥。

3.推进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师教研的重要方式,但传统的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等人员,备课的成本高昂,反复修改的时候需要反复集中,效率低下。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让集体备课在网络中进行。

3.1把教案设计过程放到网络上。

通过一次性的集中集体讨论,由专人将集中了集体智慧的教学案整理出来,并上传到网站专门的教案目录中,同时提供一些教学课件、视频、案例等资料供教师下载。教师可以打开这个教案并进行进一步修改,在教案的一侧预留空格让教师进行个性化备课,以便将集体教案与个人风格相结合。同时,在教案的下方留下教学反思栏,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3.2把教学研讨与评议过程放到网络上。

可以把一些教师的课堂实录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老师们可以通过网络观看视频,并进行评课活动。甚至可以将说课、评课、磨课等活动置于网络论坛中,让教师在网络专题论坛中进行说课、评课,磨课,减少了面对权威的拘谨和水平差异过大的紧张,减少了面对面的窘迫。这样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更加自由开放,观点更加清晰,教师的收获更大。

教研论文范文8

1.经费支持

没有科研经费的投入,将会严重制约教师教育科研的开展。但地方教育行政部分的经费投入会受当地经济水平的制约,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多渠道筹集资金。除上层拨款外,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行政优势,鼓励企业及个人对教师教育科研进行资金捐助。

2.培训支持

在教育科研的培训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有能力请某一领域的专家对其进行培训,还可以联系教育科研部门、高校教师为其答疑解惑,在提供教育科研培训所必需的设备和场地的情况下,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带薪外出学习的机会,这有利于助推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

3.教师资源调配

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繁重,部分中小学存在教师缺编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对教师而言无疑是有心无力。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日常工作量,尽力为其减压,保证教育科研开展的时间,以保障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总之,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要在教育管理者与决策者角色上呈现一定的前瞻性,要能认识到教育科研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具有着推动本地域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又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教育科研工作,加强领导,从各方面为教育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教师教育科研提供正确的政策指导,确保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需要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科研部门对学校教育科研的指导。我国教育科研机构的全面建立与发展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可以说这些机构的建立适应了当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应了当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与运营为当地的教育科学事业的繁荣提供了教育决策与咨询,提供了改进教学的相关意见与建议,从而使其成为一支非常重要的教育科研力量。教育科研部门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机构,集聚了大量的专业研究人才,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吸引力和凝聚力,并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教育科研部门的核心工作是教育科学研究和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并以此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它的主攻方向是多出高质量的教育研究成果,并为当地的教育发展与改革服务。教育科研部门尤其是地方教育科研部门,与学校之间有密切的合作与联系,不仅是在教育科研部门的研究上,也体现在学校科研研究对其的需求上。因此,教育科研部门应该与学校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沟通关系,明确一线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的不同阶段遇到的不同瓶颈,凭借自己的人员优势和研究优势,为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到中小学进行专题讲座,举办学术研讨会、科研咨询会,以各种培训班、讲座等形式为一线教师答疑解惑,提高其科研能力。教育科研部门的专业研究人员具有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研究方法素养,视野比较开阔,信息量比较大,而以实践知识见长的一线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运用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二者可以在合作研究中共同进步。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需要自我发展

本文所讲的自我发展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科研部门及制度等的完善。教师教育科研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幸福指数,同时,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学校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场所,教师所进行的一切教育科研活动都需要学校为其创造与提供必要的条件。事实证明,教育科研机构的完善、教育科研制度的规范、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有针对性的教育科研培训和有效的教育科研评价都是保证科研顺利开展的基石。

1.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教育科研机构对于确保教师教育科研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设置,可以是校教研室(组)—教研组和课题组(实验组)的教育科研机构,也可以是学校教科室—学校评审组—课题组等其它形式的教育科研组织管理体系。无论学校采用哪一种教育科研机构形式,都必须要充分发挥其功能。教育科研机构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选择哪种适合本校的组织管理系统,都应注重并充分发挥其管理权限。

(1)课题的管理。

“课题管理里包括课题规划、立项论证、过程监督与管理、课题的鉴定与评价和课题的应用与推广等几方面,还包括对科研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工作的管理”。

(2)队伍的管理。

教师科研队伍管理包括对参与教育科研人员的基本信息及其配备情况、对参与教育科研的人员的培训与指导等方面的管理。在管理中,要合理调配教师资源,既不对日常教学活动造成影响,又有利于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

(3)经费的管理。

科研经费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教育科研机构要对经费进行合理分配,使每一分钱都花得物超所值。

2.制定规范的教育科研制度

只靠学校成立的专门教育科研机构来进行教育科研的管理是不够的,对教育科研的管理需要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同时发挥作用。所谓无形的手即是指规范的教育科研制度,“明文规定是教育科研正常、有效进行的强大后盾”,因此,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教育科研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教育科研制度的建立要经过调查、分析、试行、修正和实施五个阶段。调查和分析是教育科研机构对本校及本校师生等具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分析本校进行教育科研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确定有意愿、有能力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队伍,并制定出适合本校教育科研的制度体系。试行、修正和实施是对已制定出的制度进行修正和再实施的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拿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为教师所接受的管理制度。“一套科研管理制度,应包括课题申报立项、经费管理、成果评审和奖励等”。教育科研制度一旦制定并开始执行,就应发挥其约束、制约的作用,以更好地保证科研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3.创设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有助于激发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意愿能力,有利于推动教育科研积极开展。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活动,使教师处于巨大的压力场域之中,而教育科研是在此基础上的额外工作量,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甚至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因此,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尽量减少教育科研给教师带来的额外压力。

(1)关心教师。

关心教师疾苦,尽力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基本问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对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提出了要求,而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基本问题是其进行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

(2)合理配置。

合理调配教师资源,保证教师教育科研的充足时间。减少教师在规定教学任务之外的额外工作量,保证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时间和精力,进而保证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效果。

(3)拓展资源。

为教师提供进行教育科研的尽量多的信息:包括图书资料、电子资源、专家指导等。教育科研的开展是建立在已有研究之上的,必须通过电子资源等了解该领域内最新的研究动态。同时,图书和专家指导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

4.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素养较低,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学校平时也有对教师进行培训,但是往往流于形式,对教师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究其原因,是学校提供的培训脱离教师实际,缺乏针对性。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正确的方法论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学校要对本校的教育科研教师队伍有清楚的了解,对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了如指掌,针对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同时,培训内容要贴合教师实际,能够为教师所接受。

(1)注重理论知识培训。

一线教师的实践知识丰富,但是理论知识的缺乏必然影响其实践知识的提升,在教育科研中也是如此。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但是针对一线教师的培训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切合性,即进行培训的理论知识要有选择性、针对性。

(2)加强研究方法培训。

在培训时,要选择一线教师容易运用、易于操作的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等。同时,在研究方法的培训上还要注重对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全过程的培训,课题选择、研究方案设计、研究运作、资料收集与归纳及论文写作等。努力帮助教师尽快地掌握教育科研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

(3)明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断地传授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和技能,教师本身的学习能力也很重要。教育科研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反思、再学习的过程。教师的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教育信息的提取和对实践知识的反思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进而为教育科研的开展提供持续的发展源泉。

(4)拓展培训的途径与策略。

开展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学校自己组织的校本培训,可以请专家、学者进行培训,也可外出学习集中培训。培训方式的选择要因校而异,但必须秉持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切不可盲目而为,避免培训流于形式。

5.增加教育科研评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