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计划范例

教研活动计划

教研活动计划范文1

一、政治教学情境创设

初中政治课想要实现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首先需要创设初中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教师应转变过去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应用情境模拟教学法,立足初中生好奇、好胜、模仿、徘徊、矛盾等心理特征,选择初中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创设贴近初中生实际生活的政治教学情境,吸引初中生关注,激发初中生的参与兴趣,引导初中生互动交流讨论,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解决实际政治问题的对策。创设政治教学情境,让初中生真正融入课堂学习,能够利用已学的政治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将政治课堂还给初中生,强化初中生的学习主体性,为初中政治教学活动优化实施创设生态教学环境。

二、政治教学方法创新

笔者在初中政治课堂上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个体自主方法、合作探究方法和辩论开放方法。其中,个体自主方法即初中政治课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以初中生实际为出发点,贴合初中生现实生活提炼出政治问题,利用初中生的身心特征,鼓励和倡导初中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参与和解决政治问题;合作探究方法是初中政治课中笔者应用最多的方法。在初中政治课中,考虑到当前初中生独生子女的身份现状,笔者有意识地将初中生划分为小组形式,让初中生以团队形式开展小组学习活动,通过对政治问题的合作探究,改变独生子女自我的不良意识,在小组中学会关注和尊重他人,在小组团队互助下获得知识;辩论开放式方法则是在新课标要求下,加强对初中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下侧重应用的方法。在初中政治课中,应用辩论开放式方法,初中生可以结合所学理论对特定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在表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还可以倾听别人的观点,改变初中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拓展初中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政治教学工具引入

在初中政治课的传统讲授中,教师仅仅是利用教材、板书等工具开展教学活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育领域相继引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等工具,政治课教学活动就可以有效整合信息技术,改变过去板书讲解的模式,让初中生脱离“枯燥乏味的政治课”,让初中生参与体会“栩栩如生的政治课”。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某一知识点,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呈现给初中生,如初中生通过幻灯片、投影、视频等形式,直观地感受政治课的变化,将政治知识点以形象的形式展现给初中生,以利于初中生明确知识点及其结构。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政治课备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扩充教学资源,从互联网上选择适合初中政治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形式播放给初中生。因为他们更愿意接受和相信互联网信息,抓住初中生的关注点,就可以较易吸引初中生课堂参与和思考的注意力,以丰富的政治教学资源,为政治教学做好铺垫。

四、政治教学作业布置

政治教学作业的布置应该是政治课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对学生政治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环节,检测学生的政治学习效果,同时向教师反馈相关教学信息,是政治教学质量考核和改善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限制,初中政治教学作业的布置重点更多的是强调对初中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功能,初中生很难在作业环境中扩展自己的政治思维和思辨能力,政治作业主要呈现出单一、枯燥的内容,不利于初中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政治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认真分析了初中政治过去作业布置的状况,注重初中生自主探究求知能力的培养,尽可能为初中生布置一些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政治问题,让初中生能够从生活感悟中得出政治问题答案,也可以利用政治课已学知识分析某些生活问题,实现“生活—政治—生活”的相互循环学习,从生活中提炼政治知识点,应用政治知识点诠释生活,还原生活。笔者结合课堂讲政治知识,贴近初中生实际生活,为初中生布置能够通过自己努力解决的实际问题,鼓励初中生自主探究学习知识,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政治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初中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初中生能力,培养初中生的政治素养和创新精神。

五、结语

教研活动计划范文2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

实验探究活动旨在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1]。实验探究活动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

1.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每个探究活动的设计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探究才有正确的方向,实验的设计才有意义、有价值,才能避免活动的随意性带来的低效。

(2)科学性原则

实验设计必须实事求是,符合科学道理。具体而言科学性是指实验原理科学、实验方法科学、操作程序科学,研究过程上与化学科学研究过程具有一致性。

(3)问题性原则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该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探究活动的进行,让学生自己亲自经历问题的解决,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4)探究性原则

实验内容要具备探究性,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式的探究得出相应的结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真正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

(5)趣味性原则

增加实验的趣味性,迎合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同时还要注意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更为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

2.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切入点

(1)在学生难以理解之处进行探究

例如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这一节,教师可以预先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药品和仪器,如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石灰石、稀盐酸、白磷等药品以及烧杯、锥形瓶、广口瓶、试管、塞子、玻璃管、玻璃棒、胶头滴管、针筒、气球、电子天平等仪器,由学生经过四人小组讨论,设计出装置并进行实验,然后再全班汇报展示。这样不同装置的优缺点都可以在学生方案的讨论中生成。

(2)在学生意见不统一之处进行探究

例如关于量筒正确读数的片段教学。教师先让学生尝试量取10mL水,由于学生在量筒里看到了两层液面,不知道该读取哪一层,学生争执不断。趁此教师给出了凹液面的画图和概念。然后再让学生站立或下蹲看最低的液面,学生惊奇地发现液面的高度在发生变化。教师追问学生真实的液面是否变化,变化的是什么,如何读数才准确。学生自然而然得出了正确的读数方式,并再次通过站立或下蹲读数得出俯视或仰视读数导致的误差。通过一个简单的学生活动的设计,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个直观的现象,便于学生理解。

(3)在实验过程中有异常现象之处进行探究

例如进行铝和酸的反应时,虽然经过打磨,但是气泡仍比较慢,与书上给出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矛盾,而且不同组同学的现象间还有差异,可以就此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会有不同的猜测:可能有的组打磨得较认真,氧化膜去除得较彻底,所以速度快;有的同学会询问老师实验室的酸是不是同一批配制的,浓度是否有差别;细心的同学还会注意到有的桌上是稀硫酸,有的是稀盐酸,酸的种类有没有影响。学生有了不同的猜测后,就可以让他们设计方案进而动手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对实验探究活动的流程有了更深的印象,也增强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

(4)在教师或者学生实验失败之处进行探究

例如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能用浓盐酸的片段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实验探究活动:将浓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观察到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学生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猜测:(1)石灰水变质了。(2)通入的二氧化碳有问题,含其他杂质气体等。关于第一个猜测,教师预设的实验方案是让学生直接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关于第二个猜测,教师预设的实验方案是直接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塞,学生观察到白雾;把浓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蒸馏水中,滴加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到白色沉淀。但在课堂上教师不给出方案,而是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猜想设计方案并动手实验。

(5)在实验现象不明显之处进行探究

例如由火烧圆明园图片引出煅烧石灰石后,有这样两个值得探究的问题:(1)反应的条件:加热还是高温。(2)反应前后都是块状固体,如何证明反应发生。对于问题(1),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对于问题(2),从汉白玉建筑坍塌猜测反应之后的产物硬度发生了变化,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得知产物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知的碳酸钙和氧化钙性质的不同来检验氧化钙的存在,从而证明反应发生。

(6)在教材可以延伸拓展之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例如在“金属的锈蚀和防护”一课中,上课的流程:①引入新课:展示暖宝宝中的黑色固体,学生猜测成分。通过数字化实验中的温度传感器和氧气浓度传感器测得黑色固体露置于空气中的温度、氧气浓度变化情况再次引导学生猜测黑色固体的成分。②铁生锈的条件的探究:根据查阅资料猜想铁锈蚀的条件,设计实验方案印证猜想,根据视频分析得出结论。在继续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之后,用湿度传感器测得湿度变化情况,引导学生质疑,并通过暧宝宝成分去讨论、分析。③影响铁生锈的因素的探究:利用暧宝宝成分说明过渡到影响锈蚀的因素,学生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继续探究。④阅读课本,思考回答“锈吃铁”其中的道理。本节课的活动设计中,既有教师演示实验,也有学生的分组实验;既有传统实验、也有数字化实验;既有小组合作学习,也有学生的自主阅读;既有独立思考,也有交流讨论;既解决了“什么是”、“怎么样”的问题,也解决了“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二、实验探究活动的实施

新课程提倡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关系上强调“引导与尊重”;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与赞赏”;问题刺激上强调“创境与设疑”;学习评价上强调“发展与开放”;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与改进”。结合以上理论,教师在化学实验探究活动中,应努力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设置恰当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应帮助和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因此设计探究性实验时,先要降低难度,先小实验后大实验,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先让学生探究出每个小实验的实验方法,得出每个实验的结论,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最后通过总结、归纳整理得出完整的实验方法[4]。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学生在独立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根据内容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如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代表交流、分组实验、练习反馈等。小组合作探究是科学探究的基本组织形式,每个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都要分配好合作探究的任务,用相应的探究任务来驱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合作探究中来[5]。鼓励每个组员积极参与活动,务必让每个人都对小组的整体表现成功与否负有相关的责任。为了完成科学探究活动,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学会彼此尊重和信任,互相帮助和支持,使同组成员建立一种融洽的伙伴关系。科学探究是以更高的要求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提供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教和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课前预先设计的探究活动如果成为了教学的剧本,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了“演戏”,学生便成为提线木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可见课前设计的探究活动只能是预设,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该随着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应尊重和赞赏学生的创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应及时地反思和改进探究活动。老师不能捆绑学生手脚,要尽可能给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活动的权利。这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对知识的渴求状态,才能有精彩环节的出现,才能发挥实验探究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与发展的突出作用,真正发挥实验探究对化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左勇.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3]敬玉华.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引导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刘焕春.例谈中学化学活动与探究性实验设计[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5(6):22-23

教研活动计划范文3

关键词:教学研究;幼儿园;教师发展 

园本教研的有效性应以园内教研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基础,组织动员教师立足教学实践开展园本教研,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在反思中不断发展与进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以往,由于园本教研的主题不突出、教研内容计划性不足、教研结果理论提升不足,以及教与研分离等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幼儿园园本教研有效性的提升。为了提高园本教研的有效性,指导教师开展富有成效的教研工作,幼儿园应该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调整园本教研实施路径与方法,把教研与园内实施的教学改革项目或幼儿游戏环境创设项目相结合。以项目为载体,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同步专题教研,探索园本教研的新路径。

1积极开展项目教研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尤其是区域游戏活动,以其材料丰富、环境熟悉、玩伴易得等特点,深受幼儿喜爱[2]。幼儿园各教研组应该以游戏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展项目教研,以保障幼儿园教研活动有内容、有载体。在游戏环境和材料的投放方面,当前游戏区域多是按领域分区,材料的投放也是按照区域特性和学科领域进行投放。这样往往会出现材料功能专门化、学科化和区域特殊化,从而限制了游戏活动的合作性、材料的多功能性和活动的延伸性与拓展,限制了游戏应然功能的发挥,制约了幼儿思维、想象的发展。教研组可以通过具体的研究环境创设,来推动教研活动向纵深发展,以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有的幼儿园就是通过反复研讨与规划,决定打破常态做法,探索淡化区域属性、淡化学科主题投放材料的教研活动。打破明显界限,提高区域功能的综合性和材料多功能使用的便利性。通过让幼儿在与多功能未成形材料的交互中,发挥自身的想象,根据自己的想法,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能够对材料进行再研发、再改造,促进幼儿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区域规划和调整,引发了教研组对幼儿游戏很多方面的理性思考,比如:区域重新规划和设置以后,会不会影响幼儿的均衡、全面发展?新的游戏设计中,教师该如何调整自身的游戏组织、实施、指导、干预的方式、方法?面对新的游戏规划,教师该如何评价幼儿游戏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幼儿园游戏教学活动的普适性问题,也成为了教研组要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为教研组研究性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真实问题。对此,教研组可以进一步积极探索。经过多次探索—调整—再探索—再调整,进而形成相对较为稳定的环境布局,推动教研实效的提升。

2切实建立教研活动常态机制

幼儿园教研活动往往会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被打乱,使教研活动无法系统、持续地开展[3]。要提高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就要建立健全幼儿园教研工作的机制,制定详尽的教研计划,由专人负责实施。首先,幼儿园教研组可以根据领导班子分工,调整教研队伍结构,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上优化研究队伍,根据队伍发展的需要,形成均衡的人员组合,以提升教研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其次,要根据园内项目,制定科学合理的教研计划,编制详尽的教研活动方案,并确定具体的实施步骤,保障教研活动持续健康开展。再次,要根据教研内容设计教研问题解决的路径,根据幼儿园师资情况,可以制定“计划—实施—研讨—再计划—再实施—再研讨”的行动研究机制,这样就可以计划到周,切实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人人有任务、步步有成果”。

3着力构建教研活动新模式

为了提升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幼儿园教研组可以采用“以真实问题为导向、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突破、以幼儿发展为目标”的研究型园本教研新模式。如某家省级示范园,其年度教研主要是围绕着“材料梦工厂”的创设,集中精力解决“材料梦工厂”在创设和材料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教研组成员既是“材料梦工厂”的建设者,又是“梦工厂”使用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教研工作的突破口放在了教师材料环境创设的专业能力的提升上。教研组在研讨问题的过程中,引导教师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着力强化教师游戏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环境创设的基本能力,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游戏梦工厂”的创设和研究型教研活动的开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幼儿创设多元刺激的游戏环境,适时为幼儿提供游戏经验、材料支撑等,不失时机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新的教研模式下,助力教研组以项目实施为载体,深刻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真实问题,通过集中研讨的方式,认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保障了教研活动内容的集中性和突出性,通过项目的推动,带动教研活动的持续性深入;围绕游戏“材料梦工厂”的建设,全面系统地研讨了幼儿游戏区域创设的问题,创造性地实现了游戏区域布局的调整与优化,在此过程中,师幼双方协商合作,发现真问题、探寻真方法、获得真发展。促进了幼儿游戏的持续开展,也推动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4大力促成教研成果

随着教研工作的逐步深入,幼儿游戏环境规划获得了进一步的调整与优化,材料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改善,幼儿游戏的创新型、协作性、拓展性、延伸性都获得了有效提升,孩子愿意玩、有东西玩、玩得好了,幼儿的动手制作能力、综合使用材料能力和材料管理能力都获得了大幅提升。通过专题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们对“材料梦工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于游戏环境的规划与有材料的投放和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理论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对于教研过程中聚焦的系列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反思。

5及时总结工作经验

该幼儿园通过研究型园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教研组对幼儿游戏区域的设施与游戏环境的创设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在游戏环境的规划、游戏材料的开发与利用、游戏材料的投放、游戏材料的使用和游戏材料使用情况评价等方面,提升了本组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了本组教师的专业力和专业素养,培养了本组教师的学习能力、教育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力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及时总结教研活动的有益经验,可以坚定全组教师持续教研、深入教研的愿望和决心;也可以厘清后期教研活动的发展方向,推动教研活动持续深入进行下去[4]。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6.

[2]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38.

[3]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4.

教研活动计划范文4

一、当前幼儿园教师教研活动的困境与探析

幼儿园教研工作的开展逐渐从边缘化地位成为重要园本内容,不少教师参加过“国培”“省培”等培训项目,借助园外力量获得教研支持。但据访谈,目前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虽有教研意识,但教研参与质量不高

基本所有幼儿教师均有不同程度的教研意识,但总体上教研预期和实际效果有出入。幼儿教师在整个教研活动中参与质量不高,教研体验感低,甚至出现无效参与。首先,参与前教研准备不足。不少幼儿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前未做准备,以至于参与过程中常出现“沉默行为”,无目的地参与教研让他们不知从教研中收获何种经验。其次,参与中缺乏教研互动,教研氛围不足。不少教师出于“配角”心理,认为自身教研能力有限,更应将心思放于日常教学,即对教研活动价值存在认识偏差,造成参与动力不足。此外,教研负责人模糊专业权利和职责权力的界限,在教研活动中占据主导权,也会逐渐剥夺其他教师的“话语权”。就如X老师提到:“我们教研活动感觉就是开会或者园内讲座。”如此,双方便成为“教研”和“被教研”的关系,无法体现教研活动存在的意义。最后,参与后实际运用有限,教研形式化。由于教研前教师无准备、无目的、无计划,仅有劳力而无劳心,忽略了教研活动后续的针对性运用和思考,一如既往地回归教学工作。而大多教研主题又是由教研组单方面确定的,并未完全从一线教师实际实践需求出发,因而一线教师不仅常常不清楚某主题教研活动的意图,甚至得不到实质性的教研支持。比如L教师说:“教研讨论的内容我不是很感兴趣,我更想要知道怎么解决我目前的教学问题。”

(二)虽有教研共同体,但支持力度不够,收效甚微

教研共同体的构建是实施教研活动的首要途径,但据访谈,当前园本教研共同体建构的问题是:教师的主体性被忽视,共同体的建构还浮于表面,不够完善。具体来说,不少研究者指出要通过构建高校、幼儿园的协同模式来支持教研开展,但高校学者、学术机构的指导仅在专门性讲座、不定期培训中才能提供理论支持,而也只能提供短期培训且问题导向不明显,无法及时满足幼儿教师当下的实际需要。幼儿园也会采取师徒结对的方式组建各种类型的教研小组,但是不少教师反映这种模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他们认为:“我们也都是半路出家搞教研,教研水平也不专业,具体怎么合作也不懂。”因为大部分教师在教研方面没有相应的专业基础,讨论问题只能停留在经验上,无法有深入的专业探讨,即使组队也大多是按照教学经验丰富程度,而非教研能力高低。而且,幼儿园本身的软设备支持上也处于欠缺状态,比如幼儿园没有相应的教研书籍可供学习,文献搜集渠道受限等。

(三)虽有分工合作,但教研和实践相脱节

为了提升教研质量,幼儿园从聘任科研型人才和选拔骨干教师成立教研组两方并进,试图让教研组和实践组专人专责、通力合作,实现研教共生,但实际却出现教研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很多教师认为:“我们有专门的教研组,他们负责教研,我们主要开展幼儿的活动就行。”教研组教师主要负责园所的教研活动方案设计与执行、课题申报与开展以及论文撰写等,而一线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于幼儿日常保教活动。在教研合作时,因缺乏沟通和传统的职权观念,导致双方合作错位。具体表现在,教研组通常是根据预先设定的教研主题或课题申报需要,对一线教师布置相应的资料收集任务,如观察记录、案例分析、教学方案优化等,很少依据一线的实际发现生成教研问题并探究。负责实践的教师则苦于大量案头素材的收集与整理,任务式完成教研工作,没有对零散的实践素材进行系统化整理、分析和总结提炼。长此以往,对教研组教师来说,教学实践材料虽然丰富多样,但是利用率不高;对实践组教师来说,大量案头材料增加额外负担,上交材料也无针对性反馈。

二、幼儿园教师教研活动优化与再构策略

其实,目前幼儿园的教研意识和教研执行力都在不断地提升和发展,要想深化幼儿园教研活动机制改革,关键在于重视精细化园本教研模式、跟进式指导和互动式合作。

(一)精细化园本教研模式

精细化运行园内已有的教研活动就是需要不断具体性优化、再构教研模式。第一,打破思维定式,塑造和融共生的教研氛围。教研骨干应当避免教研强权,明晰权力与权利的界限,懂得参与教研是每个教师的权利,鼓励一线教师畅谈自己的思考和问题,而一线教师也应打破固有认知,勇于参与、敢于表达、忠于所需。第二,基于问题导向细化教研方案。开展教研活动前可通过搜集问题、关注前沿政策资讯、结合园所教学发展等确定教研主题,也可结合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开展教研,比如针对新教师可以开展幼儿常见保教问题的研讨和交流,针对专家型教师则可以提升教研力度,集中于专业性话题辩论。丰富研讨主题来源和形式能让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均有所收获。不过要注意提前具体教研方案,为教师留有准备时间。开展过后还需要关注教研活动的满意度,即教学效果如何。这可以通过教师座谈、问题追踪式研讨等进行优化,突破教研效果不能持续的局限。第三,将教研能力的过程性发展和专业发展规划相统一。幼儿园不仅要规划园所整体的学期教研计划,还可以细化至每位教师的学期教研安排,使其更具有针对性、计划性,从而激发教师的自主性,增强教研内驱力。

(二)跟进式指导教研活动开展

针对园外专家指导力度不够、园内指导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可以对跟进式指导的模式加以改善。教研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教师在保教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那么无论是采取专题研讨小组模式,还是师徒结对小组形式等,都要注意持续实际跟进指导,不让教研共同体建构流于形式。园内教研共同体在组建上不能光靠教学经验以旧带新,还需考虑教研能力的梯队建设。在具体合作上可以通过合力推进某个主题的研讨,如邻班协同开展微课题研究,甚至可尝试混龄微课题探究,提出假设后在行动研究中反复求证,在实际协同中感受教研共同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和园外专家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通过即时网络指导、活动节点引导等方式,如开展微讲座来获取关键性的理论支撑。同样,幼儿园也应经常和专家沟通研究进度来获得园外的跟进式指导,便于专家随时把握研究动态趋势,跟进研究进程。这样,园内的实践指导和园外的理论指导都能发挥作用。

(三)互动式合作教研开展教研

教研活动计划范文5

网络信息的发展,尤其是群体信息交流方式的发展,为美术教研提供了平台。分析美术教育群在美术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可以促进美术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关键词:

网络信息传播;美术教研;侃点美术教育群

为推进美术教研,构建美术教育群,教育者之间、教研员主导下的研究团体、师生之间都建立起各种网络群体,这些网络群体以美术教研为主旨联系在一起,集中起来,为推进美术教研、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提供了渠道。

一、基本理论概述

1.网络信息传播

网络信息传播借助现代通信网络,开展各种信息传送、互通和运作,从而实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一种高效的社会运作平台。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让信息传递变得便捷。人们在相互交流中实现新的社会价值,由个体发展引向群体活动,代入信息时代,人们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网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不断地引领社会发展。

2.美术教研

借助网络信息传播,美术教研是以美术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性活动,对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美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美术教研,教师引领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快乐学习提供支撑。

二、侃点美术教育群教研分析

1.美术教研活动的系统性、组织性有待提高

在侃点美术教育群中,有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几个人对某个艺术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发表文章和作品,大都是在线随机进行,有问题随时可研讨,这就充分发挥了灵活性的特点,时效性很强,在线人员可以及时解决问题。但是,有些问题并不简单,需要系统研究,一些具有全面性的问题要组织全员参与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侃点美术教育群缺乏必要的组织。同时,不好监控在线人员的研究行为,教研的实际效果和落实的状况如何难以确定。因此,要提升美术教研的效果,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美术教研群的组织工作。

2.美术教研不够深入

侃点美术教育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超越时空的联系,有效提高了教研的效率。但是,教育群中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后,在线人员多数是提出一些见解后便不再过问,或者就这个问题简单讨论,不求问题是否能够解决,下线后也不再谈及这些问题。这就使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且教育群中的人员联系并不是很频繁,有些人相互不认识,深入交流的可能性较小,下线后也没有其他的联系方式,导致联系中断,交流研讨受到时空限制而不能更加深入地进行。另外,教育群中的人员缺乏相应的情感基础,为对方承担责任的意识不强,谈到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可能随时中断,随意性较强,准备不充分,后续研讨可有可无,约束性不大。

三、提高侃点美术教育群教研实效性的对策

1.构建组织系统,规范群教研活动

美术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加强教研活动的时效性,要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充实教研活动的内容,利用侃点美术教育群为开展教研活动提供有效载体和便捷平台,充分发挥教育群的积极作用。同时,要解决教育群存在的系统性和组织性不足的问题,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教育群在美术教研中的作用。另外,在教研群中选出大家认可的人员作为教育群的管理人员和群内教研的联系者,有什么活动由管理人员联系,教育群中每位成员的联系方式也由管理人员统一管理,这样可保证开展教研活动时,能够及时通知所有人员及时在线参加教研活动。如,要求学校教师参与教研,联系学校主管领导加以监督,保证参与的人员及时、完整、有效地参与教研活动。为教育群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可有效保证教研活动的时效性。

2.合理安排主题活动

美术教研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有效提高教研效率,为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信息渠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网络教研。利用侃点美术教育群进行教研更获得了丰富的教研资源,提高了教研的时效性,教研形式灵活多变,教研人员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但是对于一些系统性较强、主题明确的问题探讨相对不足。要增强教研的实效性,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在美术教育群中设置主题研讨,由教研员或者教师发起,管理员做好宣传工作,及时通知,设定时间段,制订教研计划,每人都要围绕主题积极准备,到规定时间按照计划展开集中研讨,之后可以随时相互交流。

3.构建深入交流的环境

美术教研活动的开展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支撑。利用网络平台能够随时进行教研活动,但是不够深入的问题也很明显。除了采取以上措施以外,美术教育群可以进一步加强群内人员的联系,群内人员可以互相加为联系人,保留联系方式,或利用微信群等,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结语

侃点美术教育群是推进美术教研的有效形式,但仍需要不断改善,使美术网络教研更加具有实效性。

作者:李兆宇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岚.网络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文学教育(下),2011(12).

[2]卢嘉丽,尹军.基于QQ群课堂讨论的互动分析.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

教研活动计划范文6

网络信息的发展,尤其是群体信息交流方式的发展,为美术教研提供了平台。分析美术教育群在美术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可以促进美术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关键词:

网络信息传播;美术教研;侃点美术教育群

为推进美术教研,构建美术教育群,教育者之间、教研员主导下的研究团体、师生之间都建立起各种网络群体,这些网络群体以美术教研为主旨联系在一起,集中起来,为推进美术教研、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提供了渠道。

一、基本理论概述

1.网络信息传播

网络信息传播借助现代通信网络,开展各种信息传送、互通和运作,从而实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一种高效的社会运作平台。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让信息传递变得便捷。人们在相互交流中实现新的社会价值,由个体发展引向群体活动,代入信息时代,人们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网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不断地引领社会发展。

2.美术教研

借助网络信息传播,美术教研是以美术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性活动,对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美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美术教研,教师引领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快乐学习提供支撑。

二、侃点美术教育群教研分析

1.美术教研活动的系统性、组织性有待提高

在侃点美术教育群中,有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几个人对某个艺术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发表文章和作品,大都是在线随机进行,有问题随时可研讨,这就充分发挥了灵活性的特点,时效性很强,在线人员可以及时解决问题。但是,有些问题并不简单,需要系统研究,一些具有全面性的问题要组织全员参与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侃点美术教育群缺乏必要的组织。同时,不好监控在线人员的研究行为,教研的实际效果和落实的状况如何难以确定。因此,要提升美术教研的效果,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美术教研群的组织工作。

2.美术教研不够深入

侃点美术教育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超越时空的联系,有效提高了教研的效率。但是,教育群中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后,在线人员多数是提出一些见解后便不再过问,或者就这个问题简单讨论,不求问题是否能够解决,下线后也不再谈及这些问题。这就使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且教育群中的人员联系并不是很频繁,有些人相互不认识,深入交流的可能性较小,下线后也没有其他的联系方式,导致联系中断,交流研讨受到时空限制而不能更加深入地进行。另外,教育群中的人员缺乏相应的情感基础,为对方承担责任的意识不强,谈到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可能随时中断,随意性较强,准备不充分,后续研讨可有可无,约束性不大。

三、提高侃点美术教育群教研实效性的对策

1.构建组织系统,规范群教研活动

美术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加强教研活动的时效性,要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充实教研活动的内容,利用侃点美术教育群为开展教研活动提供有效载体和便捷平台,充分发挥教育群的积极作用。同时,要解决教育群存在的系统性和组织性不足的问题,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教育群在美术教研中的作用。另外,在教研群中选出大家认可的人员作为教育群的管理人员和群内教研的联系者,有什么活动由管理人员联系,教育群中每位成员的联系方式也由管理人员统一管理,这样可保证开展教研活动时,能够及时通知所有人员及时在线参加教研活动。如,要求学校教师参与教研,联系学校主管领导加以监督,保证参与的人员及时、完整、有效地参与教研活动。为教育群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可有效保证教研活动的时效性。

2.合理安排主题活动

美术教研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有效提高教研效率,为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信息渠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网络教研。利用侃点美术教育群进行教研更获得了丰富的教研资源,提高了教研的时效性,教研形式灵活多变,教研人员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但是对于一些系统性较强、主题明确的问题探讨相对不足。要增强教研的实效性,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在美术教育群中设置主题研讨,由教研员或者教师发起,管理员做好宣传工作,及时通知,设定时间段,制订教研计划,每人都要围绕主题积极准备,到规定时间按照计划展开集中研讨,之后可以随时相互交流。

3.构建深入交流的环境

美术教研活动的开展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支撑。利用网络平台能够随时进行教研活动,但是不够深入的问题也很明显。除了采取以上措施以外,美术教育群可以进一步加强群内人员的联系,群内人员可以互相加为联系人,保留联系方式,或利用微信群等,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结语

侃点美术教育群是推进美术教研的有效形式,但仍需要不断改善,使美术网络教研更加具有实效性。

作者:李兆宇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岚.网络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文学教育(下),2011(12).

[2]卢嘉丽,尹军.基于QQ群课堂讨论的互动分析.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

教研活动计划范文7

关键词:教师研究;教研活动;组织策略;转变

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是教研问题的发现者,是研究展开的执行者,更是研究结果的受益者,在教研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实践反思”的研究行为,那么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也会更鲜活与充满生机,教师也会在亲历研究的过程中受益无穷。幼儿园经历多年探索,在教研过程中突出教师研究行为的“四个转变”,有效促进了园本教研计划执行、实施过程、组织策略上的新突破,积极引领教师以主人翁意识亲历教研过程,增强教师研究意识,改变教师研究行为,寻求教研组织策略的新突破,让教师真正在实践反思中提高专业素质。

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突出计划制定的有效性

“自主性”是教师在教研中变“被动”为“主动”的首要条件。这就要求一线教师是主动、自愿、积极地参与,同时也是有意识、有主见地参与。如果从计划制定开始就让老师感觉到自己是研究方案的策划者,而不仅仅是执行者,教师就会产生积极参加一系列活动的愿望与动力,才不会把自己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以往的教研计划一般在学期初就制定好了,开展什么活动、由谁承担公开教学任务等,都已经安排得非常细致,园本教研按部就班地开展就可以了。这样的计划是空洞的,会让老师产生“与自己无关”的想法。久而久之,只有小部分“有任务”的教师在关注着教研进程,而大部分教师可能已经远离了研究主题。这样的计划更是无效的,因为它无视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更无视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当然也就不能激发老师主动参与的热情。计划制定的重点并不是形成一份文字稿件,而是要带领教师经历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交流碰撞过程。首先分年级组议一议:“日常工作中遇到了怎样的困惑”“你感兴趣的教研主题是什么”等,然后召集年级组长一起汇总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规划每学期研究的专题和具体形式。计划中并不规定教研的具体内容,只呈现相关的研究主题,如“怎样为各年龄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以及研究进程的时间安排,如“第几周大班有‘区域游戏现场展示’任务”。至于“展示内容是什么”“由谁来承担”则都该在年级组教研活动中由组内成员商议决定。最后还需要在计划的最后部分留白,鼓励年轻教师注重平时的学习与积累,自告奋勇地承担教研任务,争取在幼儿园教师群体中脱颖而出。这样的“计划形成”过程,科学又有效,让老师们觉得教研活动并不只是个别人的事,组内成员都应该参与,每个人都该有各自不同的任务。这样的计划也能引领老师们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实践,敏锐地捕捉日常工作中与教研主题有关的信息,并不断地与组内成员进行交流,筛选教研内容,为现场活动做好准备。

二、变“旁观”为“亲历”,突出教研过程的实践性

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只有不断鼓励教师借助这个平台相互交流与学习,教师才能获得专业进步。如果现有的学习培训制度无法确保教师进行有效的实践与反思,那么就无法实现它预期的价值。以往的教研活动一般都是这样组织的:教师组织公开展示,大家现场观摩,观摩后围绕某一问题进行研讨。由于大家事先对研究内容、重难点、观摩目的等不甚了解,观摩时会感觉有“隔膜”,不得要领,交流时或缄默无言,或说套话空话,分享的经验毫无针对性,更难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样的组织形式把大部分教师置身于“旁观”地位,园本教研中就会出现“启而不发”现象,老师们无话可说、无经验可分享。变“旁观”为“亲历”,增强教师研究行为的实践性,是寻求园本教研组织策略新突破之有力举措。以年级组为单位,以“三期三研”为主要形式,循序渐进地引领教师“亲历”教研全过程。年级组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确定教研内容和活动方案,并在教研活动时接受全园教师质疑、提问和建议,完成“一研”,我们称为“辩论期”。“二研”的重点是根据修改的活动方案开放活动现场,邀请全园教师观摩并研讨,从幼儿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的支持策略等方面进一步论证,做出适当的调整,我们称为“尝试期”。然后进入“三研”,进行又一轮的“观摩—研讨”,我们称为“改进期”。这样的研究过程让每位教师都能成为活动的亲历者,因为大家经历了一个全员参与、共同反思、一起实践、集体收获的实践研究全过程。

三、变“注重研究结果”为“重视过程体验”,重视研究进程的跟进性

如果教学研究仅停留在“听一听”“评一评”的层面,或者追求“一堂课”精彩之外别无其他教育行为跟进,那么教学实践的效益就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我们需要引领教师在“交流—调整—反思—提高”的循环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去获得新体验,总结新经验。我们更应该鼓励教师把“新经验”作为日常教学实践的新起点,并把新困惑、新问题延伸到日常工作中去摸索、尝试,进行教育行为跟进式的研究,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去验证和内化有关观念与做法,进而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使教师获得持续发展。因此,给教研组长更多的话语权和自主研究活动的空间,更频繁地带领小组成员交流、研讨、反思和调整,有效建立“教学研究常态化”制度,教师将在“跟进性”的研究进程中获得更持续、更深层次的专业体悟。

四、变“个人尝试”为“群体合作”,倡导研究行为的合作性

教研活动计划范文8

1.主题不明确。

制定教研活动计划变成了幼儿园教育保教常规计划或者某项具体活动方案。目标不明确,教研活动盲目;目标和教研活动安排不一致;目标不现实。

2.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内容、形式单一,随意,内容空洞无物,泛泛,不具体。无主题、无目的。(2)计划一次制定,终身使用。每学期的研修背景、题目换一下,形式完全一样。(3)内容全面,指望通过一学年的教研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4)研修内容过多,实际难以操作。例如:每周一次全园理论学习,每周一次学科组理论学习,每周一次个人自主学习。并检查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二、问题解决有效途径

1.针对教师个人研修计划不切合实际,不能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出发的问题。

做到认真准备教研活动方案如下:(1)理清思路,明确本次研讨的关键问题,要了解幼儿的实际,了解教师在这些方面已有的认知经验、困惑问题以及需求等;(2)确定开展本次活动的形式,思考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如:教育信息、实践活动、人员的安排;预设与本次活动相关的问题链等。在幼儿的教学当中,教师个人必须要了解幼儿心理,并且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去展开与之对应的教育,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化的外物,所以教师研修内容需要采取情趣化的教学,将学习内容巧妙的融入到委婉的讲解之中,通过制定简单而有趣直观的研修内容,孩子们会更快的接受和领悟,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针对研修主题不明确的问题。

做好研修主题的确定,需要进行教研现场的掌控:(1)明确目标,紧紧围绕中心议题,不跑题,切忌拉家常,确定研修主题;(2)从实际问题出发,步步展开,突出重点,全线清晰,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3)及时把脉、营造氛围、提供信息,有牵引、有梳理和提升,使困惑得以澄清,为研究下铺垫。显现出平等基础上创所欲言,引发教师的思考,激活教师们的思维,实现教研价值:这样才能更好的排出无关选项,做好研修主体的确定。

3.针对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脱节,只重形式不关注内容的问题。

幼教教研的整个系列活动均立足于幼儿园展开,研究主题植根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际,活动的主体面向全体教职,教研内容本身就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同时考虑到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将教师的继续教育、教育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在学习、实践活动通过四个环节完成一个主题的研究,有效防止形式和内容的脱节,整个研究层次清晰,过程充分。给全体参与者比较充分的实践体验、研讨反思的时间与空间,取得实质效果。教究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活动强调以教育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让教师在教育理论引领、实践探索、交流反思等一系列过程中,实实在在的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教师亲身经历研究过程,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逐步领悟教研的方法,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认真撰写活动反思,梳理、归纳总结,提升经验,发现未解决的问题和新生的问题,思考下阶段研究内容与要求。关注研讨活动后的运用,不断调整策略。此外,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研究园本课程,积累园本课程实施素材,内容当中活动形式可多样化,如:案例分析、说课、听课评课、现场诊断、参与式讨论、辨析式讨论、微格分析、理论学习等,注重教师的参与过程内容与主题相匹配,无关内容另行安排,如:秋游、节日活动、亲子运动会等。并非是一个阶段简单地开一次会、组织一次相关活动就行,要注意活动中的反复研究和深化研究。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