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评估工作经验总结范例6篇

资产评估工作经验总结

资产评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

关键词:项目;后评估;研究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162-02

项目后评估是指在项目建成投产或投入使用后的一定时期,对项目的立项决策、建设目标、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生产经营全过程所进行的系统综合分析和对项目产生的财务、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效益及其持续性和影响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

一、项目后评估的必要性

(一)实行项目后评估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一方面提高了企业投资的自,但同时也提出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投资效益。这就要求对项目实施后评估,对建设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价,以保证投资的效益性。

(二)实行项目后评估是提高项目决策水平的需要

项目后评估与工程前期评估、立项、设计、实施直至投产使用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通过后评估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项目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学习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决策、管理和建设水平;

另一方面项目后评估成为衡量决策者工作业绩和工作责任心的重要手段,实施后评估将不断提高建设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三)实行项目后评估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需要

项目建设周期作部门多,在项目建设遗程中,每个工程遇到的问题都不可能一样,建设过程中的意外因素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但通过项目后评估所反馈出来的信息,管理者可以从中得出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可以为以后类似投资项目的投资决策、方案选择和项目实施提供借鉴参考,避免相同的错误重复出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二、项目后评估和项目前评估的区别

根据我国有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现行政策和项目建设程序,项目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八个阶段:项目建议书(立项)阶段、可行性研究评估阶段(即前评估)、设计阶段、开工准备阶段、施工建设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及后评估阶段。

项目后评估既可以看作是一个项目周期的“最后阶段”,又可以看成是一个新建项目的“开端”,也就是新项目周期的“前期”。因此它位于承前启后的位置,它与前评估的区别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评估所处的阶段和目的不同

前评估是在项目决策前的前期工作阶段进行,其目的是确定项目是否可以立项,并预测评估项目未来的效益;而后评估则是在建成运营一段时间后,对项目的准备、实施、完工和运营的全过程效益进行评估,其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为改进未来决策和管理服务。

(二)评估的性质不同

前评估是以定量指标为主,侧重于经济效益的评估;而后评估要结合经济、社会建设和生产、决策和实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估,它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提高效益为目的。

(三)评估的内容不一样

前评估主要是通过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技术方案与建设条件等的评估;而后评估除了对上述内容还要对立项决策和实施效率进行评估。

(四)评估的依据不同

前评估主要以历史资料和经验性资料以及国家和部门颁发的政策、规定和参数等文件为依据;而后评估主要依据建成投产后项目实施的现实资料,并把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要求准确程度较高。

(五)评估的判别标准不同

前评估的判别标准是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或社会折现率(基准收益率);后评估的判别标准则重点是前评估的结论,因此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进行后评估。

三、项目后评估的程序

(一)提出问题

即明确项目后评估的具体对象、评估的目的及具体要求。评估对象可以选择投资较大,比较重要的基建、小型基建项目、科目项目或专项资金项目逐渐开展。评估目的和具体要求可以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和评估的具体要求确定。

(二)筹划准备

主要任务是组建一个评价领导小组,并按评价要求制订详细的项目评价工作实施计划。对于评估人员的组成要考虑生产、经营、运行、技术、经济等各方面的要求。为了使后评估更有效,可以考虑专门成立后评估工作小组。由于后评估工作会涉及多个部门,协调配合范围较广,所以组织机构设计应兼顾灵活性和集中性。所谓灵活性,就是要以公司领导和各主要职能部门领导为核心,组建松散型、非常设的后评估领寻小组,负责后评估工作的指导、审批;所谓集中性,是以主管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成立常设的后评估工作小组,是后评估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

(三)深入调查,收集资料

资产评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2

由于金融机构日积月累大量的不良金融资产没有及时得到解决,使得金融风险加大,甚至发生危机。金融机构要缩小风险范围,就得处置不良金融资产,对不良金融资产评估是不良资产处置的前提条件,所以金融资产评估公司要深入不良资产内部,面临不良金融资产错综复杂化的问题要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不良资产的评估,不然评估出来的数据相差很大。

1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重要方法

1.1假设清算法

假设清算法是在假设债务人或债务责任关联方进行破产清算,对债权方受尝度进行分析计算的方法。适用于企业负债结构简单,资产分布区域集中,经营条件困难的单位。从债务人总资产中扣除不能偿债的无效资产,从总负责中扣除不必偿还的无效债务。按照偿债顺序优先受偿,分析债权人在某一时间点上从债务人或是债务关联方所能获得的偿债程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债务人一般偿债能力系数=(总计有效资产-资产应扣除项目)/(总计有效负责-负债应扣除项目)

债务人一般债权可受偿额=(特定债权总额-优先债权受偿金额)×一般债权偿债能力系数

债务人可获受偿额=一般债权可受偿额+优先债权受偿额

受偿比例=不良债权受偿金额/债权总额×100%

1.2现金流偿债法

现金流偿债法是依据企业近几年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为经验,对企业未来一定时间内的现金流偿债能力及成本运营情况进行分析。适用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财务资料规范的企业进行评估处理。具体公式如下:

可回收额=(未来N年净现金流折现值+期末可收回资产价值折现)/企业全部负债总额×特定债权总额

1.3信用评价法

信用评价是指通过对债务机构的财务及非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企业的信用等级情况,根据信用等级情况评估偿债能力,缩小偿债风险的一种评估标准。适用于处于持续经营状态,财务核算较规范,与信贷机构有良好的信贷关系。

具体公式如下:

贷款本金损失率=(贷款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方式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贷款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方式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

贷款利息损失率=(信用等级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信用等级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

2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存在的问题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是在金融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资产价值的确定,评估合理化、公允化。我国对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实践已经跨过了十几个年头了,评估行业的公司在不良资产评估领域实践摸索,也总结了不少成功经验,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金融不良资产处置起到了较好推荐作用。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快导致金融不良资产产生的多样化、复杂化,给评估行业公司带来了新的课题。使评估机构面临着诸多问题。

2.1评估技术不及实践需要

评估行业公司处理的一般都是关停、倒闭的企业,评估行业公司对这些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一般都是对债务公司实行快速变现为目的。这类资产处置不同于其他资产,处置价格除了受资产本身的因素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着金融不良资产特殊市场状况、及各种因素的影响,现有评估标准和规范明显不适合金融不良资产评估要求,在执行上由于缺乏适合的理论约束,只能对实物资产价值进行评估,难以准确核算出这些资产的无形损失和效率损失。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评估技术的支持和我国二级市场的不够活跃,在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中也很难采用现行的评估价格,导致评估结果与最终处置结果差距很大。严重的影响着评估公司的积极性。

2.2评估对象概念狭义

目前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体系中仍然处于保守状态,只对评估标志物可提供的表类(财务报表、呆滞贷款单、和收购规模的呆账贷款等)进行分析判断,目前我国不良金融资产存在着大量评估资料不全,甚至超不全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通过价值分析,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评估及处理,无疑是弱化了资产评估公司对不良金融资产评估提供有意义价值的作用。

2.3评估存在低估的现象

不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评估公司会对不良资产进行高于市场价格的评估。然而也存在少的不良评估公司机构敢于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迎合评估报告使用者的要求,协助其完成低价收购的非法行为,只是为达到债务公司快速变现的目的和收购公司的低价值收购的需要。从中赚取昧着良心的钱。从而没有发挥出评估公司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的真正意义,导致债务公司大量资产流失。给金融市场造成了伤害。

3完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理的对策

3.1建立不良资产评估行政管理机构

我国应该吸取国外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的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起适合我国金融发展的行政管理机构。其性质主要是行政管理。主要行政职能分为:第一,所有属于金融不良资产的全部归属于不良金融资产行政管理机构管理。第二,代不良金融资产负债方管理所有资产的管理权限。第三,不良金融资产管理机构只属于国家管理并由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及行政法规,做到执行结果有理论依据、有法可依。第四,不良资产评估行政管理机构不可以直接去处置不良资产只是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和商业机构进行指导,控制其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第五,不良资产评估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制度竞争性投标、估价、内部控制等,表现为评估奖励和评估薪酬系统来管理和协调评估公司以调动其积极性。

3.2确定评估对象,明确评估意义

我国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良资产的产生也是千变万化的,解决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问题也是要经得起时代的考验,顺应金融时代的发展确定评估对象,寻找出任何和评估对象相关的详细资料、健全资料。对所有评估对象进行有效的评估。改变狭义的评估概念,真正做到不良金融资产的评估的需要。

资产评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3

关键词:森林保险标的 批量评估 GIS系统数据

一、引言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以户为单位的林农经营着面积大小不一、小班个数多寡不同的森林。按照林农经营的大量小班森林的价值计算保险费和保险金额时,必须对各小班森林进行大量的评估工作,如果采取个案评估技术,必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其评估效率低下。批量评估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大量森林保险标的资产的评估任务,且评估费用低能够让林农承受。

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的数据来源与工作流程

林农的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林班面积大小不一、树种千差万别、树龄各自不同。因此,各小班森林保险标的资产的价值也千差万别。要完成大量森林保险标的资产的评估工作,评估数据的收集和数据来源就成为构建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模型的关键。从我国目前的森林资源管理来看,以森林资源抽样调查数据、树木生长量预测数据、森林遥感数据、森林采伐指标等数据对森林资源二类调查GIS系统(简称“森林资源GIS”)数据进行调整后得到的数据,可以作为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模型的数据来源之一。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主要的工作包括:

(一)评估基准日森林资源GIS数据准备

1.森林资源抽样调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评估对象进行抽样调查,更新森林资源GIS系统中的数据,并进行个案评估,为批量评估准备数据。

2.利用遥感技术收集森林资源额增减变化情况,实时更新森林资源GIS系统数据。

3.根据林业主管部门审批的采伐指标和实际采伐作业情况,实时更新森林资源GIS系统数据。

4.根据树木生长量预测模型,调整森林资源GIS中林分蓄积数据。评估基准日树木生长量预测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按照目前林业系统经常采用的人工林和天然林经营类型的生长模型进行预测。

(二)收集整理森林资源交易数据、森林资源物价指数等与评估直接相关的经济技术参数

在获得评估基准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到的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的交易数据、物价指数、区域因素评估修正数据、评估师抽样评估森林保险标的资产确认的个案评估数据等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有关技术经济指标数据。

(三)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流程的建立,见图1。

三、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模型研究

(一)研究相关假设

由于森林保险标的资产类别间差异性大,其价值影响因素也大相径庭。因此,应根据森林资源GIS系统数据库中不同优势树种不同龄组的森林保险标的资产,分别构建其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模型。为了能够方便的构建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模型,先做如下假设:

假设1: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中的细班作为评估对象。

假设2:按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中的优势树种和树龄组将森林资源划分为不同的资产类别,以各资产类别分别构建各自的批量评估模型,优势树种以外的少数树种作为辅助变量加以考虑。

(二)评估对象价值影响因素分析与输入值指标的选取

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系统的输入值主要包括:森林资源资产交易市场的市场信息;森林经营管理相关的财务会计数据和森林经理经济技术指标数据;森林资源管理二类调查数据等。评估对象价值影响因素具体指标如下: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指标主要包括:小班号、林权属性、经营类型、坐落地址、流域名称、地貌类型、地类、平均海拔、坡位、坡向、坡地、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腐殖层厚度、植被覆盖率、林班面积、林种类别、林种起源、优势树种、平均树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郁闭度、活立木总蓄积、林分蓄积、散生蓄积、四旁树蓄积、四旁树株数、杉树占比、松树占比、硬阔树占比、软阔树占比、枯立木蓄积、毛竹株数、幼林毛竹树、壮龄毛竹数、杂竹株数、亩平均株数、亩平均蓄积、散生木株数、群落结构、林层结构、树种结构、病虫害、火灾等级等指标。这些指标直接或间接影响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森林资源健康度等,从而影响森林资源资产价值。

森林资源资产交易市场的市场信息主要包括:市场交易价格、交易日期、市场交易条件与交易类型等。

森林经营管理相关的财务会计数据主要包括:营林生产成本、木材税费、木材经营成本、利率、利润、出材率等数据。

(三)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模型的构建

依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GIS系统数据,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按优势树种划分为:杉木、马尾松、湿地松、软阔叶树、硬阔叶树、竹林、经济林等;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按树木龄组划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等。由于不同类别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差异很大,因此,根据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优势树种和树龄组组合,分别可以构建至少35个以上的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模型。本文以江西省会昌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GIS数据库中的优势树种――近熟龄杉木林为例,研究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模型的构建。

1.近熟杉木林森林保险批量评估模型的设定。对于近熟龄杉木林,其评估价值影响因素主要有:森林面积、郁闭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杉木占比、林分蓄积、亩平均株数、亩平均蓄积、散生木蓄积、林龄等。我们选取森林面积、郁闭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杉木占比、林分蓄积、亩平均株数、亩平均蓄积、散生木蓄积、林龄等指标构建批量评估多元回归模型,模型设定如下:

V=yi+ei=b0+b1xi1+b2xi2+…+bpxip+ei 模型(1)

2.近熟龄杉木林森林保险批量评估模型的数据收集与处理。(1)数据来源。近熟龄杉木林批量评估实证分析所采用的基础数据为2012年12月江西省会昌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GIS数据,选用优势树种为杉木、龄组为近熟林的507个样本数据并做适当修正,作为批量评估模型的构建数据,并对预测结果进行比率标准研究。(2)数据处理。①近熟龄杉木林森林保险批量评估建模前的正态性检验。对拟用的507个样本数据进行建模前的K-S正态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评估值、杉类占百(杉类占比)、郁闭度、亩平均蓄积、亩平均株数、平均年龄(树龄)、林班面积(面积亩)等指标正态性一般,平均胸径、活立木总蓄积、平均树高3个变量经过自然对数变换后正态性得到进一步改善。②近熟龄杉木林森林保险批量评估建模前的线性检验。在正态性检验之后,还应确保因变量(评估值)与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从经散点图分析,评估值与亩平均蓄(亩平均蓄积)、林分面积(面积亩)、郁闭度存在线性关系。

3.近熟龄杉木林森林保险批量评估模型的估计与检验。(1)逐步回归法估计。近熟龄杉木林森林保险批量评估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逐步回归法的基本思路是在所考虑的全部因素中,按其对因变量作用的强弱,由大到小地逐个引入回归方程。那些对因变量作用弱的自变量可能自始至终都未被引入回归方程。另一方面,已经被引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在引入新的自变量后也有可能因为变成对因变量的作用不显著而被剔除。在逐步回归过程中,要选用两个F临界值:一个是选入变量时的F临界值,另一个是剔除变量时的临界值。在逐步回归分析过程中,通过比较各自变量的偏回归平方和对自变量进行筛选,使得在回归方程中包含所有对因变量影响显著的自变量,而消除对因变量影响不显著的自变量,从而得到“最优”的回归方程。采用表1数据,通过逐步回归法估计得到的近熟杉木林森林保险批量评估基本模型为:

V=-334 201.290+1 173.338×细班面积+95 045.246×亩平均蓄积+ 8 708.102×ln(活立木蓄积)(2)

(2)用材林森林保险批量评估基本模型的检验。①经济意义检验。自变量细班面积、亩平均蓄积、活立木总蓄积所估计的参数分别为1 173.338、 95 045.246、8 708.102,均与经济学原理及经验相符,符合林木价值与林木蓄积、林分面积直接相关的要求。②统计意义检验。经测算近熟龄杉木林批量评估模型的R2=0.956,调整后的R2=0.955,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Durbin-Watson(U)=1.726,处于0至4之间,说明进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具有独立性。模型方差分析表(ANOVA)中数据F值等于3609.782,显著性(Sig.)=0.000小于0.05,说明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由表1中的容差和VIF数据可以看出,容差最小值为0.229>0.1,VIF最大值4.375<5,说明变量间的共线性不严重,在可以接受范围之内。通过统计检验分析,可以判断模型(2)符合多元回归的建模要求。③计量经济学检验。根据图2,SPSS给出的残差统计数据以及评估值残差的Kolmogorov-Smirnov检验,可以确定残差符合正态性分布。

4.近熟龄杉木林森林保险批量评估实证结果分析。模型建立以后,利用SPSS 22.0的比率分析过程,得到如下结论:比率平均值和中位数在0.90―1.10之间,说明此次评估水平较好;离散系数(COD)为6.244在5―15之间,说明此次评估的离散系数符合要求,一致性较好;价格相关差为1.02在0.98~1.03之间,说明此次评估的回归倾向性较好。

四、结论

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模型来估算各优势树种各龄组每细班的森林保险评估价值,经检验认为模型是准确有效的。

参考文献:

王广建.林木资产动态评估系统模型的建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7):67-70.

资产评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4

[关键词]工程项目 财务 后评价

工程项目在投资前肯定进行过各种详尽分析,可随着市场的变化,项目完工实际开始生产后,许多条件都与当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利用实际发生的数据进行项目后评估,检验一下项目真实的盈利水平,进行项目财务评价,并把评价的结果作为以后该类投资的依据,显然更具备实际意义。

一、重建设、轻管理,无视后评价现象仍很严重

一个完整的项目,应包括前期评估、期中的设计施工和竣工后的后评价三个阶段。随着前评估的大力宣传,大多数项目在开工前必须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前评估报告,前评估已经作为一种制度逐渐固定下来。可在很多工程建设管理人员的心目中,仍只将工程建设作为唯一重视的过程,狠抓建设过程的细节,严把工程质量关,等工程项目竣工以后,他们就松了口气。对项目的前期评估不充分,对项目后评价又因为时间太长而草率了事,认为项目后评价没有很大意义。

在通信行业,这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往往每年投入很大,但收入增幅却没有相应的提高。公司拥有着优质的网络资源和产品,却不得不降价被迫参与到市场恶性价格竞争中去,部分项目产生的收入甚至抵不上折旧摊销,根本无法收回投资。这无论从企业角度还是国家角度,都是极大地资源浪费。以某市公司某专业为例,07、08、09三年分别投资26674.43、33468.81和36227.77万元,其中项目建设周期平均为3个月。可收入分别增加为:389.42、-16315.99和-7573.73万元。巨额的投资,非但没有促使企业收入的相应增长,反而出现下滑,这不能不引起管理者的重视,投资前不认真分析市场,不全面进行前评估。投资后又不积极进行财务后评价,不把后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到管理层,重新评价该类项目的投资。想当然地认为只要网络好、产品好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忽视了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不算经济账,漠视市场,势必会被市场所摒弃。

二、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对于通信行业,我们当然要保证建设质量,但是,关键是我们需不需要建设,需要哪一类的建设?虽然我们在项目建设前也进行过详尽的评估,但项目竣工后到底是否符合当初的预期,都需要进行项目后评价。

项目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或规划)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项目活动实践的检验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或规划是否合理有效,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新项目的决策和提高完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同时也为后评价项目实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前评估的目的是确定项目是否可以立项,它是站在项目的起点,主要应用预测技术来分析评价项目未来的效益,以确定项目投资是否值得并可行。后评价则是在项目建成之后,总结项目的准备、实施、完工和运营,并通过预测对项目的未来进行新的分析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为改进决策和管理服务。所以,后评价要同时进行项目的回顾总结和前景预测。前评估的重要判别标准是投资者要求获得的收益率或基准收益率(社会折现率),而后评价的判别标准则重点是前评估的结论,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这就是后评价与前评估的主要区别。

后评价位于一个完成项目的末端,同时,后评价又处于一个新项目的开端,即位于项目周期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从后评价的角度看,它从完成项目周期的各个阶段的实践中分析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用于指导新项目各阶段的工作,但主要是运用于决策阶段的实践。如果说前评估是预测项目是否值得投资的工具,后评价就是验证投资效果的有力工具。一个项目到底是不是符合投资预期,能否达到优质项目,投入后是否能够“挣到钱”,是否能按时收回投资,必须利用后评价中的各类工具准确计算。

三、后评价中应突出财务评价

后评价项目应对资料进行全面认真地分析,并进行以下问题的分析:

1、总体结果。项目的成功度有多少及其原因?项目的投入与产生的作用是否成正比?项目是否按时并在投资预算内实现了目标?成功和失败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2、可持续性。项目在维持长期运营方面是否存在重大问题?

3、方案比选。是否有更好的方案来实现这些成果?

4、经验教训。项目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对未来规划和决策有什么参考意义?

由上可知,后评价中涉及方面众多,可对于企业来说,财务评价应是重中之重。虽然通信行业也承担着普遍服务的义务,但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和利润增长作为支撑,普遍服务只能沦为空谈。

工程项目财务评价,是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据以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主要分为财务盈利能力分析、财务清偿能力分析和投资项目盈利性分析。通常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标有:全部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财务内部收益率和财务净现值。清偿能力分析的指标有:借款偿还期、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对于通信行业,在以上财务评价指标中,盈利性指标至关重要。如果一个项目不能盈利甚至亏损,就应该对这类项目的投资重新考虑,除社会公益性项目外,建设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应高于或接近行业平均利润率。

四、财务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性和权威性

成立财务评价小组,其成员必须保证专业性和权威性。专业性指小组成员来自与投资相关的各个部门,具有各专业的知识,能够准确的进行后评价工作。如通信行业财务项目评价应由财务、审计、网络、市场、计费甚至设备等部门的参与,才能提供详尽的后评价数据。权威性是指后评价结果应具备一定的约束力,能够对以后的项目建设起到足够的影响。对于后评价结果为不成功的项目,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后评价小组有权力通过管理层否决后续同类项目的前评估。所以说,财务后评价小组应能够影响公司决策层成员。

2、独立性和公正性

根据项目后评价的任务和特点,其管理机构必须保证后评价的独立性和具有反馈功能。公正性标志着后评价及评价者的信誉,避免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和做结论时避重就轻,做出不客观的评价。独立性标志着后评价的合法性,后评价应从项目投资者和受援者或项目业主以外的第三者的角度出发,独立地进行,特别要避免项目决策者和管理者自己评价自己的情况发生。公正性和独立性应贯穿后评价的全过程。

3、数据的准确性

财务后评价必须尽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对单个项目进行后评价,应尽量区分该项目的后续支出和形成的各类收入,努力减小误差,以便保证分析的准确性。如对客户接入项目进行后评价时,应依据该项目所属设备实际记录的收入,和该项目实际发生的后续支出作为指标计算采用的数据。当计算结果与该类项目盈利水平偏差较大时,应对各类成本深入分析,慎重出具评价报告。如果确实盈利能力下降,应分析是否属于普遍现象。当认定该类投资利润率下降后,应及时出具专项调查报告,上报公司管理层。以重新审定是否对该类项目继续投资。反之,对于通过后评估发现盈利能力大幅上升的项目,也应在市场充分分析后积极投入,尽快形成有效资产,使公司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

4、后评价的反馈性

项目后评价的目的是为改进和完善项目管理提供建议,为投资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将后评价的成果和结论进行有效的反馈才能实现。也就是说,没有反馈机制,后评价的目的就无法实现,作用无法发挥,后评价工作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反馈经验教训是后评价的主要特点。其作用是:检验投资效果,改进投资管理。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项目评估与决策,为将来同类建设项目提供借鉴,提高投资效益。目的是在今后把失误减少到最低程度。项目后评价小组必须把评价结果提交公司管理层,并对相关部门进行通报,使评价结果公开、透明,有利于确定以后投资方向。

财务评价时间长、跨专业多、操作难度大,但作用是非常重大的。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财务后评价,及时将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并作为新建项目的投资的参考。完善项目建设的最终环节,为企业投资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爱华.建筑工程财务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

资产评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5

1.1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高校的基建管理及建设项目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建管理模式以及评估方法等,其主要内容归纳总结如下:戚安邦,陈海龙提出了项目评估学应有的知识体系模型,深入讨论了现有项目评估中存在的评估主体和评估客体混淆以及缺乏项目跟踪评估原理与方法等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任燕构建了我国高校基建投资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模糊综合后评估数学模型。高杏芳根据新校区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对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要求、严格工作程序、规划设计施工四个方面并重进行全面建设以实现高校新区建设目标管理的有效途径。杨海勇,龙奋杰通过深入分析目前高校基本建设常用的三种管理模式即自管模式、共管模式及代建模式,使业主较容易掌握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基建管理模式,提高业主在项目建设中的主动性。刘建朝提出了建立和完善高校基本建设的成本补偿机制、相关法规体系以及全新的基建管理运行机制等高校基本建设投资体制改革的保障机制,提高高校基本建设投资效益。何文盛等介绍了美国项目评估分级工具实施的整个程序,通过对项目评估分级工具的研究,提出了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价发展的建议和借鉴。陈琳研究了我国投资项目社会评价中的社会效益成本分析的理论构架、评估方法和评估程序。周光中,朱卫东对项目后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各种后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白思俊提出了项目中评价的二维结构模型、聚类评价模型递进评价模型及项目中评价的DEA评价方法。黄德春,许长新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项目后评价中,构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效益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和持续性后评价方程。唐立峰,陈培友给出了复杂的无结构决策条件下公益项目评价与选择的属性层次模型。孙续元,孙然对传统评价理论中的比选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张熠,王先甲提出了一种将数据包络分析和模糊理论相结合的投资项目评价方法。上述研究理论探讨居多,对高等学校的基建项目的特点未作深入研究,由于高等学校尤其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受教育部及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其基本建设程序与一般项目有一定的差别,因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试图系统地设计出适应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的基本建设项目评估机制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际操作方法。

1.2研究路线

本文针对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对高校基建项目评估进行创新研究,优化程序,提高可操作性,提出了全过程评估(项目决策阶段的前评估、实施阶段的跟踪评估和项目使用阶段的后评估)、全要素评估(项目的技术方案评估、项目经济效益评估、社会效益评估、项目风险评估、项目所处的宏观环境评估等),以及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全维度评估(从项目出资人、项目建设单位、项目上级主管单位、建设主管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的高校基建项目评估机制。针对现有基建程序中的部分环节重叠或脱节问题,提出了优化基建程序和创新建设单位基建管理制度的方法建议,以提高评估效率,真正发挥项目评估应有的作用。

2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评估

从项目的寿命周期来看,我国现阶段基建项目的管理一般在项目决策阶段是由发展和改革部门或建设单位的上级主管部委来负责,项目的决策期的前评估也是由这些部门来组织进行;项目设计、施工阶段一般是由地方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评估和审核;项目建成运营后的评估开展的不多,尤其是高等学校基建项目的后评估缺乏成熟可行的经验可供借鉴。由于评估的主体发生变更,因此全寿命周期的评估很难达到前后一致,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高校基建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评估。

2.1前评估

项目前评估是指在项目决策阶段的评估,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项目立项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评估。对于高等学校一般基建项目而言,在立项阶段主要解决项目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建设选址、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等问题;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是在进一步论证项目必要性、建设条件和建设规模的基础上,挑选适合项目的技术设计方案,并据此确定项目估算投资额、资金筹措方案、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和对项目经济效益,实施引起的社会效益、社会风险进行分析。对于涉及工艺设计的建设项目在此阶段就应介入,对工艺技术方案进行比选论证,最终确定选用的工艺技术方案和投资。前评估中社会风险和环境风险经常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进行有效评估,给项目的实施留下后患,尤其是高等学校新校区建设的过程中对被征地群体利益及当地环境的关注更应该成为评估重点关注的内容。

2.2跟踪评估(变更评估、设计概算控制)

从理论上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项目的进展,其所处宏观和微观环境均会发生变化,项目的信息也越来越详实以及项目各方对于项目认识也不断深入,需要开展项目跟踪评估和决策。项目跟踪评估是指项目在设计、施工过程中,根据项目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项目的影响做出的评估,其主要关注项目的变更的评估,主要包括:建设规模、范围、进度、质量、投资、建设条件、项目实施绩效、项目对环境对社会影响等。目前高校基建项目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建设单位为可研报告评估顺利通过,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在前评估中走形式,所上报的建设方案非建设单位选定、未得到当地建设规划部门认可的方案,可研报告批复后重新组织设计招标,导致被评估建设方案未被采用、评估工作被迫流于形式。而且涉及工艺等专业内容在前评估中未进行深入设计研究,导致在后期的设计过程中产生重大变更。而在后期缺少初步设计评审环节,建设单位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最后导致项目前评估结果根本与项目实际脱节,未起到前评估应发挥的作用。因此,高校基建项目非常有必要开展项目跟踪评估,重点评估项目设计方案变更,以及上述变更内容,采用初步设计方案以及设计概算与批准的可研报告逐项对比,项目招标控制价及施工合同与批准的初步设计中相应内容逐项对比的方法将项目的各项要素的变化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在项目实施阶段建立起动态监控机制和奖惩机制,严格控制设计变更的发生,使项目跟踪评估的作用一直发挥到项目交付使用。

2.3后评估

项目后评估是指对已完成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以及对完成项目的前评估和项目决策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分析与评价[8]。相对前评估和跟踪评估而言,后评估是一种检验,是系统反馈的重要功能,是对已建成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其评估结果对改进被评项目及类似项目的使用运行管理,指导在建项目或拟建项目提高项目决策管理水平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2.3.1高校基建项目后评估现状2008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委托投资咨询评估管理办法》(教发[2008]27号),该文主要针对教育部审批的财政投资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工程预决算、项目后评价等事项的咨询评估。2012年2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教发[2012]1号),其中第四十六条规定:直属高校建设项目实行项目后评价制度。根据有关规定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对项目建成后所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绩效评价。虽然教育部建立了高校基建项目的后评估制度,但是到目前为止,项目后评估工作开展的还较少,原因之一是缺乏动力,对项目后评估的作用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3.2后评估对象的选取由于项目后评估是事后评估,因此后评估对象的选取可重点关注:1)建设规模大,功能复杂、社会影响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如新校区的建设、重要实验装备的建设;2)投资主体不单一、涉及利益相关主体多的项目,如由教育部或者学校与地方政府合建合用的民生项目,如剧场、音乐厅;3)设计施工技术难度高,后期运营维护费用高的项目:如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而在高校建设的体育场馆;4)采用新技术、初始投资高,后期运营费用节省的项目,比如采用绿色建筑技术、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项目,宿舍区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运用等。2.3.3后评估要素的确定后评估中由于涉及到能源评估,而在我国建筑物的能耗与季节有较大的关系,因此一般高校的项目后评估可在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一年以后进行。涉及对外运营的项目需在项目达到正常运营水平以后,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后评估。根据高校基建项目的特点,综合来看后评估中重点需要对以下内容进行总结评估:①项目决策的科学性;②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采用的技术、财务目标、社会环境目标);③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估;④项目运营情况评估。2.3.4后评估成果的应用后评估的成果可在以下方面获得应用:①项目决策与科学研究:后评估获取的相关技术的数据可建立项目数据库,用于以后类似项目决策的参考,也可用于建设领域相关的学科的研究。②后评估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当前实际运行情况对项目未来发展作出预测,提出保障项目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后续方案,指导项目的后期运营管理。③后评估的结果可作为项目建设单位建设管理工作的业绩考核指标之一,作为今后主管部门奖惩的依据之一。④政策制定的参考:对于后评估中发现的有关问题主管部门可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建设领域相应的制度规定。

3项目全要素评估

项目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评估关注的重点虽然各有所侧重,但是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评估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评估要素的完整及整个过程的统一,即项目全要素的评估。

3.1评估的要素

一般而言,高校基建项目评估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必要性:建设必要性直接关系到所提出的项目能否成立,为项目继续深入提供平台,是项目评估论证的先导性奠基性环节。高校基建项目一般根据批准的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校园总体规划以及现状来确定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建设规模:根据建设部、国家计委、教育部共同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文、教育部批准的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学校既有建筑规模来核定申报建设项目的规模是否适当。3)建设条件:包括项目建设所需土地的性质与项目性质是否一致、所有权是否存在问题;场地的地质条件是否适合项目的建设;项目的建设是否符合校园规划和当地土地利用规划;项目建设以及运营所需各种能源(电力、燃气、供热等)、水资源、电信、网络资源能否获得当地相关单位的认可;某些实验类项目运行所需的实验材料能否就近合理获得。4)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根据国家相应的技术规范规程评估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否满足要求并且符合使用单位的功能需要。5)交通影响:评价根据规定需要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的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新生成交通需求对周围交通系统运行的影响程度及设计规划中制定的消减建设项目交通影响的对策的可靠性和作用。6)水影响:部分地区试行建设项目水影响评价,如北京地区。该部分主要评价项目的水源、污水排放;项目建设对当地水土流失的影响;项目所在地是否存在洪灾隐患,项目会不会影响防洪、排洪。7)节能:根据国家及地方的建筑节能标准规范评价项目用能方案是否合理,包括能源的种类、用能设备的选型、节能方案、节能措施的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且合理。8)社会风险:对项目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9)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10)宏观环境:评价项目的建设目标与当时的国家财政、经济、税收和社会发展政策以及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否相适应。11)组织结构: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设置的组织机构的形式是否符合项目本身的特点,组织机构内的责任、权利分工是否明确,组织机构的内部管控及外部协调能力能否满足项目建设运营的需要。12)项目管理:评估项目各阶段不同主体对投资、进度、质量控制体系以及沟通协调机制的建立是否满足项目本身特点与项目进展的需要。13)项目招投标:评估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施工、咨询服务和重要材料设备的采购中的招投标方案、招投标过程的合法合规性评价。14)安全卫生:对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文物保护提出的要求及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案,评价该方案的可靠性和经济性。15)投资:评价投资估算编制的依据、方法是否正确、范围是否明确、编制内容是否完整,编制深度是否符合要求,以及项目总投资构成是否完整合理、投资水平、投资结构是否合理。16)资金筹措、使用方案:评价各类资金来源是否正当、合理、可靠,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各项资金来源是否落实,使用条件是否合理,资金使用计划是否合理。17)财务效益:评估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盈利能力、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据以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财务评价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微观层次,它主要从微观投资主体角度分析项目可以给投资主体带来的效益以及投资风险。高校基建项目大多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主要评价单位规模运营费用是否合理可行。18)运营管理方案:评价项目建成后运营管理方式是否合理、运营所需资金来源的落实情况。尤其是与地方共建项目以及运营成本较高的项目,需重点评估。19)项目社会效益:根据现行社会政策对项目实现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教育、卫生、安全、国防、环境等领域的目标所作贡献和产生的影响及其与社会相互适应性作系统分析评估。20)决策的科学性:评估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项重大决策的依据、实施的主体、决策程序是否合理、合规、合法。

3.2要素的侧重

3.2.1不同阶段的要素的侧重对项目的评估总体上来说要进行全要素评估,但随着项目的进展,评估要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评估主体应有所侧重。1)前评估阶段。前评估阶段首先把好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规模合理性的关口,另外建设的可行性是在解决必要性之后首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项目的建设条件是否具备、选择的技术方案是否合理可行、项目对外部因素的影响是否可控且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建设运营所需的人力、物力是否具备、项目的建设资金数目是否准确可靠以及来源是否落实、建成后运营资金是否落实、项目的主要风险是否采取了控制措施。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前评估过程中的工艺设计、项目所处的宏观环境、社会效益、风险等要素经常容易被忽略。2)跟踪评估阶段。跟踪评估阶段,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前评估批准的各项指标控制,随时监控项目的运行是否在可控范围之内以及对项目变更方案按照前评估的要求进行重新审查,其中选择技术方案合理可行性、投资、工期、可实施性是需要进行重点评估的要素,即项目绩效跟踪评估和项目变更方案评估。其中,项目绩效跟踪评估是为找出项目跟踪评估时点以前出现的各种问题,变更方案评估则是为找到纠偏和变更项目的正确方案并作出决策。3)后评估阶段。后评估阶段首先评估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另外要重点评估组织结构、运营管理方案是否合理;各类影响评价的结果(环境影响、交通影响、节约能源、水资源、社会风险)与实际情况对比;项目是否达到预定的建设目标,即投资进度、质量控制情况以及建成后运营情况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并分析其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项目的后期运行以及后续项目提供参考借鉴。3.2.2不同评估主体要素的侧重不同评估主体不但对评估要素的侧重不同,对同一要素评估的角度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其中项目上级主管部门偏重于对项目的总投资、建设规模、工期、项目招标以及社会效益比较关注;而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将侧重点放在项目规划方案、节能、对交通、环境、当地市政管网、能源供应的影响、社会风险等方面;项目建设单位和使用单位则更关注项目的投资大小、项目的功能以及项目的组织实施。施工单位侧重项目的可实施性,及工期是否合理、质量要求、资金能否落实有保障。

4项目全团队评估

目前高校基建项目的评估主要站在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的角度来进行,即评估的主体是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而实际上同一个项目的不同的相关利益主体在评估同一个项目时会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结果,项目评估的内容和方法不同。因此,所有与项目利益相关的各方都应包括在项目评估的主体范围之内,即项目全团队评估的概念。在项目各阶段与项目相关的利益方包括:项目建设单位、使用单位、项目主管部门、政府相关部门(消防、质检、地震、卫生局、环保、规划、国土、能源局、交通、水务、供热、电力、通讯、燃气、园林、安监、档案)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审计单位、招标单位、代建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出资人等。如果其中的某些利益方在评估中被忽略或者不予考虑,可能对项目的顺利实施或者建成后的运营造成影响,甚至对项目的生存直接造成威胁。例如:项目的工期、质量和投资的评估从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立场来说他们的期望就不尽相同,主管部门期望在较短的工期内以较低的投资完成高质量的项目,施工单位则希望在较合理的工期内以较高的利润(导致投资增加)完成较高质量的项目,而建设单位则是期望在较短的工期内以合理的投资完成高质量的项目。因此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就要不断平衡项目相关利益各方的诉求,不能忽视任何主体的合理合法的要求,使项目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另外,在项目后评估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对项目的影响也是主要评估内容之一。

5结论和建议

资产评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6

一、目的意义

通过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检查评估,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把药品安全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落实“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药品安全责任体系,促进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二、基本原则

遵循“立足实际、实事求是、标准量化、客观公正”的原则。

三、检查评估对象及实施机构

(一)检查评估对象: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各相关部门,药品及医疗器械流通、使用各环节的企事业单位。

(二)区药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实施全区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检查评估,指导各部门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自查自评,组织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我区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检查。

四、检查评估的内容及标准

(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及相关部门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重点检查组织领导、整治重点、安全保障、宣传信息与责任体系建设等方面检查评估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成效。检查评估标准详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检查评估表》(附件1,其中评估内容中的第3项产业结构调整、第6项药品生产监管和第9项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工作因不属于我区药品监管事权范围,检查评估时不需进行评估)。

(二)药品(包括医疗器械)质量状况评估。以药品(尤其是基本药物)抽验、监督抽验和质量分析报告为依据,重点评估辖区内基本药物、特殊药品及血液制品、生物制品、注射剂等高风险产品的质量状况。

(三)药品安全群众满意度。主要包括对国药准字公信力的评价、对打击假药的看法、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对药品广告的意见、对安全用药知识的掌握。

(四)企事业单位自查自评情况。主要包括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标准的执行情况,药库药房规范管理执行情况,经营使用药品(基本药物)和高风险产品企业风险控制情况,电子监管码实施情况,质量受权人制度落实情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药品医疗器械研发资料的真实性,诚信建设,规范医院制剂使用和临床用药管理等。(附件2)

五、检查评估方式方法

(一)检查评估方式:采取逐级自查自评与检查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二)检查评估方法:采取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现场检查、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法,全面了解被检查评估对象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情况。

1.听取汇报。听取区药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和各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汇报。

2.查看资料。查阅专项整治工作文件、会议纪要、工作报表以及有关工作制度规定、违法犯罪案件查处卷宗、新闻宣传等资料。

3、现场检查。随机选择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进行实地检查。

4、召开座谈会。召开涉药单位、行业协会和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

5、问卷调查。对经营和使用单位的员工、药监执法人员等进行随机访问和调查。

(三)评分办法:采取具体工作量化评分的方法,分项加权汇总,共分以下四个部分:

1.综合评估。主要评估相关监管部门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完成情况(附表规定的内容,不需评估的内容作为合理缺项,不扣分)。分值100分。

2.药品(含医疗器械,下同)质量状况评估。以抽验结果和药品质量分析报告为依据,自我评价质量状况。分值100分。

3.药品安全群众满意度。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自我评价群众满意度。分值100分。

4.企事业单位自查自评情况。依照《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自查整改情况表》,采取具体工作量化评分的方法,由区药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参照各企业自查自评报告、按照评分标准内容检查评分,并随机抽查核实。各项评分汇总后,得出总评分,满分100分。《自查自评情况表》中,企业不涉及的项目可做为合理缺项,在表中的“自查得分”中注明,其合理缺项分值要计入总分中。

以上4项评分加权汇总后,得出总评分,满分100分,并根据各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的突出成绩和明显不足,在总评分的基础上可适当加减分,分值为±5分。最后得分95分以上为优秀,94-85分为良好,84-80分为合格。

六、工作安排

(一)年8月5日前,结合辖区内实际情况,制订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检查评估实施方案。

(二)年8月7日前,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等单位完成自查自评工作。

(三)年8月8日前,组织开展辖区内的检查评估工作,并形成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自查自评报告和工作总结,提交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