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日志心情随笔范例6篇

情感日志心情随笔

情感日志心情随笔范文1

佐藤真理子女士说能鼓起勇气不远万里来寻找笔友全要多亏她这位来自中国长春的中文老师张志宏。张志宏在日本教书多年,佐藤女士就是她的学生之一。“她人很随和,学习中文也很认真。我想帮她找到这位笔友,圆她的梦。”

老人演讲感动了班里的人

佐藤真理子今年已经75岁了,退休在家,她曾经是日本横滨市的地方公务员。“去年,她参加我的高级汉语班,在一次学生作文发表会上,她的题目是《我的笔友》。”张志宏说。

真理子女士在文章中讲述了她和一位中国笔友通信的经历。“她那年17岁,这位来自长春的笔友李秉春22岁,他们是通过日中友好协会认识的,20世纪50年代的年轻人,互相鼓励着生活,聊着彼此的理想,没有爱情,有的是最真挚的友情。我们全班都被她感动了,我决心帮她完成心愿。”

笔友的描述让她想来长春

他们的通信是从1957年开始的,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我们都是年轻人,互相谈论的话题很多,包括两国的情况,我们彼此的工作、生活等等。我们自由自在地畅谈,所以每次他都用很小的字写上8页信纸,他很健谈,也很有才华,他的日语可以说得很好,没有任何表达障碍,字也非常漂亮。所以我认为他一定非常优秀。”真理子说。

在真理子女士手中珍藏的30多封信里知道,李秉春曾居住在长春第一汽车厂的小区里,做过日语翻译工作,同时也学习俄语,做过俄语翻译。

在彼此的信件里,他们还介绍着自己生活的城市。李秉春给真理子讲长春的街道,街道上的建筑,长春四季的变化,什么时候最美丽,哪里最好看。也是因为李秉春的信件,真理子女士喜欢上了长春。

也曾寻找过这位长春笔友

“他曾经送我中国杂志、中国邮票,还有他的朋友也送过我贺年卡。我也送过他日本邮票、小说和我自己动手做的布制小狗。”真理子女士还清晰地记着这些细节。

20世纪60年代,因为一些变故,他们通信终止了,但这些年真理子女士一直没有忘记李秉春。“随着在日本中国人的增加,我渐渐学会了一些汉语并认识了一些中国朋友,也交了一些笔友,但李秉春一直是我觉得最聊得来的朋友之一。我委托多位中国朋友寻找过李先生,但都没有结果。”

知道张老师的老家也是长春的,真理子女士很激动。“我想再努力一次寻找试试,完成自己一个一直放不下的心愿。”

情感日志心情随笔范文2

作为享誉日本文坛的作家,陈舜臣拥有的奖项或头衔的确很多,甚至曾一度连续囊括日本文坛三大最高奖,让日本文坛的各路英豪自叹不如。

言归正传,除了舅甥这层关系之外,要说真正“接触”陈舜臣和他的作品,还是近4年来的事。2007年,受他委托和授权,我开始负责他在大陆的著作版权。此次借《台声》杂志这个平台,只是想与各位长辈、同仁分享些许这位身居海外、年过八旬的老者――陈舜臣对祖国、对故土的点滴思绪与情感。

陈舜臣写过太多的中国历史小说和推理小说,属于著作等身的名作家。因而多被读者称之为历史小说家或推理小说家。其实,他的随笔、杂文、札记甚至旧体诗和词等也很多,内容则以到中国采风之后的感想为多。

陈舜臣属于那种不善张扬、不喜虚华,谦逊、儒雅、默默笔耕的作家。我国著名作家从维熙老先生曾赋诗赞他:“牛年再逢孺子牛,文苑耕耘到白头,碧血丹心化翰墨,心香一气人间留。”的确,每当我从他的随笔、杂记中读到某些片断时,就会对他那份“耕耘”和“丹心”,感慨万分,甚至能感觉到一种隐约的鞭策。那些字里行间进发出的极具穿透力的思想,时常会让我这个做晚辈的,心灵产生一种“相见恨晚的刺痛”。李可染先生赠与“澄怀观道”四字。陈舜臣以《澄怀》为题赋诗日:

澄怀默稿数离忧

耳顺那甘章句囚

天外孤蓬常举踵

栏中老骥尚昂头

胸闲薄膜存余悸

脑底残筋耐激流

泼墨江湖呵冻笔

展笺编录百春秋

这首七言律诗《澄怀》是陈舜臣花甲之年(1984年)的诗作。写的是他的抱负。在《麒麟之志》这本随笔作品中,他是这样解释《澄怀》中的首句“离”字的

“这里的‘离’和‘罹’的意思一样,就是遭遇、遭受。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因遭遇焦虑,便给自己的长篇叙事诗起名为《离骚》。耳顺,则代表六十岁。正如四十岁为‘不惑’之年,均出自于《论语》的《为政篇》。”

诗的大意是:哪怕是一棵被吹向远空已然失去根须的小草,只要还没有触及大地,就要高高的向上伸展,不会丢弃希望,就像曹操诗中那匹被困在栏栅中年迈的名驹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依然高昂着。在我并不宽厚的胸中仍然残存着澎湃,在我脑海依然可以抗衡感情悸动的岁月里,来吧,在一生的舞台上挥洒笔墨,假如笔毫冻结了,呵呵气仍可继续,大大地铺展那稿纸,在上面留住这百年历史!

谈起这首诗,他说:“现在读起来也会觉得从花甲之年开始,无论做何事,我总要略带夸张地拿出一股上了年纪的气势,这一点连自己都能感觉到。然而,这种气势应不失为壮志。因此,在那以后我常常告诫自己不可丢失这壮志。”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陈舜臣就与诸多国内各领域的名家、大师有着频繁、友好的往来。例如,著名作家巴金、著名现代文艺评论家冯牧、画家李可染、原中日友协理事张和平、画家范曾、文学家从维熙、诗人兼文艺评论家张光年、末代皇帝的弟弟溥杰老先生等等。当然,和中国作家协会的交往更是密切。不仅每次回国,他必定要去拜访这些朋友,而且每当作协的人去日本时,他都会热情款待。在这些交往中,令我至今羡慕不已的是,他们之间始终保持的那份中国传统文人具有的古朴儒雅的方式――以诗会友。例如,在收到前面提到的从维熙先生的那首诗作后,陈舜臣随后赋诗和从维熙诗韵回复:“徘徊践历似蜗牛,顽石依然未点头,碧血淡浓深几许,丹心一片白云留。”这一来一往的诗句,十分符合陈舜臣那淡雅却不乏引经据典的作家风格。

说起来,陈舜臣的“诗作”也有百余首之多。不过,陈舜臣曾多次拒绝日本的出版社以“诗集”的名义出版。他始终认为,身为小说作家,那样做未免过于轻狂。甚至曾一再严肃地强调,写旧体诗只是他写作之余的一种笔墨消遣,充其量只能称之为中国文人常说的“诗话”而已。其中国文人式的谦卑可见一斑,同时也反映了他厌恶虚荣浮夸的质朴性格。或许是能读懂日文的缘故,读陈舜臣的随笔作品会给我一种最适一杯香茶伴读的感觉。听他对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侃侃而谈,有一种无处不闻历史之苦涩、记忆之浓香的感觉。人生难免无奈和躁动,看这类书恰似一剂良药。

陈舜臣对历史,尤其对中国历史颇有些研究,因而在创作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无不贯穿在他的历史小说之中。从大历史观说,他的《小说十八史略》、《中国五千年》(国内更名为《中国历史风云录》)、《中国的历史》(全集7卷)等可谓通俗易懂且语言简练,把握历史脉络之清晰令人叹服;他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又名《大江不流》)三部曲则可看出他对近代动荡中国历史的熟知程度,其作品在国内也算上乘之作吧。不久前出版的《秘本三国志》不仅在日本风靡,更有评论称:这就是陈舜臣的《三国志》。难怪同样描写过中国历史人物的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不无感叹:陈舜臣这个人,存在就是个奇迹。

除了对历史的喜爱,陈舜臣对历史人物同样有着另辟蹊径的视角。他的小说《郑成功》、《青山一发》(也称《孙文》)、《曹操》、《成吉思汗一族》、《耶律楚材》、《诸葛孔明》等均可视为佐证。举一例,足可见陈舜臣的见解独到,不为众口所云。

王昭君出身湖北的巫山,嫁给匈奴单于的故事非常有名。因此,在多数人眼里王昭君常常被看作悲剧的主人公,其相关诗作也大多是强调远嫁匈奴的悲剧色彩。王安石的《明妃曲》因诗中“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的句子让某些人“浮想联翩”,曾引起轩然大波,认为王安石“汉朝薄情胡人恩重”的说法太不像话、没有民族观念,是亡国思想。但是,陈舜臣是这样解读的:“拥有后宫三千的汉代皇帝和王昭君甚至从未谋面,当属薄情吧。相比之下,王昭君和匈奴首领之间却有多个子女,可谓爱情深厚吧。人生最大的愉悦莫过于感受到那颗知己的心,纵然留在汉朝何尝不是悲剧,而到了匈奴却得到了幸福。这是王安石的想法。”而我喜欢王安石却正因为这一点。无论是汉朝还是匈奴均是平等的,问题仅仅是恩情的深浅。所以我认为在王安石的内心深处存有佛教的平等思想……王昭君出嫁到匈奴后,

汉朝和匈奴之间持续了三代和平,从而使百姓得以安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王昭君牺牲了自我。对她而言,应该正如王安石所说尽享了“相知”的愉悦吧。即便是异域他乡,彼此产生情意就不应该了吗?

有人评价陈舜臣在多部作品中流露出他“背井离乡”以及寻根的思想。关于这一点我虽没有找本人证实过,但从他多部作品反映出的某种思想和观点,似乎可以说的确如此。然而,必须澄清一点,这种长期的漂泊感让他更多的倾心于博爱或者叫做大爱,而不是狭隘的本民族情结。

了解陈舜臣的人都知道,他对“丝绸之路”有着很深的感情。不仅因为有关敦煌、“丝绸之路”的作品给他带来了诸多奖项,还因为他十分关注很多“遗失”在“丝绸之路”途中的那些流失到国外的国宝。了解大英博物馆的人应该知道,要想全部了解目前珍藏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是一件何等的难事。因为每次文物展出仅仅是其中“藏品”的冰山一角。普通人可能一生无缘得见全貌。但很少有人知道,正是陈舜臣以世界笔会成员的身份和其他关系,曾将收藏在那里的几乎全部展品拍成照片,无条件地赠送给中国的相关部门。

我曾问过他对于流失到海外文物的看法。他说,早些年以前,我和很多人一样可谓义愤填膺。但当我看到国外所有的博物馆对中国文物的保管十分妥善之后,我放心了。所以我在书中曾这样表达过我的想法:“……应该用我们自己的双眼亲自去看一看,这些珍藏品在大英博物馆受到宾客般的接纳和收藏,像这样无与伦比的文物走到哪里都是万国的座上宾。”我猜想他的另一层含义是,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的文物,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珍宝。尽管“流失”让我们痛心不已,但当你看到那些万国尊崇如座上宾的文物时,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之自豪吗?

总之,中国情结自始至终贯穿于陈舜臣的每一部作品,甚至浸透于日常待人接物的每个细节。每次到北京,他的必游之地一定少不了琉璃厂;每次赠书给亲朋好友,盖上去的印章一定要用荣宝斋买来的朱红印泥:北京的烤鸭、入夏时节江南的鲥鱼、陕西的火镜柿、新疆的哈密瓜都是他的偏爱。

情感日志心情随笔范文3

研读吴晓煜的《中国煤炭碑刻》《华夏与海国游记》等作品,可以感触到这样一个写作者的形象:他是专业的煤炭行业管理者,也是专注的煤炭人文地理学者;他是自在的旅行者,也是自信的文化传播者;他是忧思深广的思想者,也是满肚热肠的对话者。他的作品看似庞博,但闪现着一条主线,就是执著地寻觅散落于喧嚣尘世间的人文薪火。

吴晓煜长期在煤矿工作,后又担任国家煤炭行业的领导,参与制定了一些重要的煤炭行业法规,并且在工作之余悉心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写出了《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煤史钩沉》《名人与煤炭》《中国煤炭史志资料钩沉》《矿业史事杂俎》《中国古代咏煤诗》《中国煤炭碑刻》等煤炭史志方面的人文读本,一改煤炭行业沉寂幽暗的形象标识,赋予煤炭行业浓厚而鲜活的人文气息。这些作品堪称一盏盏照亮煤炭行业历史巷道的宝贵的矿灯。而在此背后,是作者长年不辞辛苦的劳作,比如为寻找煤炭碑刻,他踏访偏远的村庄,乃至在烈日下在山上工作很长时间。他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潜心搜集资料的能力是完成这些作品的基础。

吴晓煜选择的是自费的自由的个人旅行而不是有组织的参观,他的作品更是从诗、碑、笔、竹以及山水、饮食等人文符号入手,传播中华文化,阐释人格与操守。如《华夏与海国游记》中的《扬州个园看竹》《湖州茶文化》《绍兴沈园谈陆游唐琬之爱情》等篇什。再比如,他写到的吃镇江蟹黄汤包的“嘴上功夫”(为防烫,需先开窗、后喝汤、三吃光)、扬州冶春花园茶社的冶春蒸饺、京城老字号“砂锅居”等饮食文化都令人着迷。作者还细心留意了海外现代文明的细节,向我们做了精彩的介绍,如应当向日本“勉强”(日语中的“勉强”意指学习)的地方――方便的火车交通和体贴的车厢设计(车门边的“非常席”、暖和的座位、上下车没有令人讨厌的台阶),以及新西兰国境内的“绿”和交通管理之“严”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吴晓煜作品中还有一种非常可贵可敬的品质,那就是忧思深广又满肚热肠。他的目光总是穿过高耸的楼宇和繁华的街市看到低矮的屋舍和寻常百姓。他是一位心系民生的知识分子。郑板桥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贯穿吴晓煜各类作品的情感基点和思想基础。即便在《中国煤炭碑刻》中,你也能通过《字字泣血的清理煤窑碑》《清代死难矿工墓志铭》《知县董作栋清理煤窑碑记》等短篇文字强烈感受到这一点。同时,他的游记里也随处可见类似小贴士的介绍,读来令人舒心。

情感日志心情随笔范文4

【关键词】公共雕塑 艺术创作 城市文脉

公共艺术随着城市的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公共艺术”是一个外来词,即公众共同介入的,在公开场合下展示的艺术。其包含了视听艺术所有种类,是一个特称名词,主要是在美术和视觉造型艺术领域内使用,准确的名称应该是“公共造型艺术”。公共艺术的纯粹造型艺术当属雕塑,在创作公共雕塑艺术时,有其自身规律性,如社会、历史、文化等城市背景及渊源。在当代中国,公共艺术的出现和使用不是偶然的,是具备了公共性与时代性的特征所共同体现的。私有与公共的对立,恰恰体现了公共的积极参与愿望,现在的公共性还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公共性的前提是对公民参与权利的给予与尊重。

作为一名城市雕塑工作者,每设计出的一件雕塑作品,都应承载这座城市的精神灵魂,这对城市的历史文脉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生活在被称为“东方小巴黎”的哈尔滨,在这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城市里充满了许多悲喜交加的故事,涌现出了无数的名人志士。如何在这历史文脉中创作一件作品,就显得非常困难。

笔者创作的雕塑《浴火危城――1910年,伍连德博士抗击东北鼠疫大记事》(图1),体现了生活在黑土地的淳朴百姓的人文思想,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把城市历史文脉通过雕塑语言表达出来,使公共意识文脉被准确地表达出来。城市思想与历史文脉的协调与相互影响作用是一座城市品格呈现的重点,可以滋润市民的内心,提高市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艺术与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市民价值观重要手段。在梳理哈尔滨历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1900年发生的震惊国际的鼠疫。那时的黑、吉、辽是重要军事必争之地,除了日俄还有英、法等国也都虎视眈眈,东北大鼠疫不断蔓延,清政府无力遏制疫情蔓延。日俄趁机借着保护他们国家人身安全,对东三省要大举派兵。时任陆军军医堂帮办的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在各方条件都很差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与封建礼教束缚的重重困难下,进行了中国第一例人体解剖与火葬的先例,并从病人器官和血液中发现鼠疫菌,证明了鼠疫的流行。

在设计上,遵循作品公共雕塑的地域性和文化与历史的传承性,重视精神与人文的历史文脉。为我们国家与家乡争光的人都有资格,他可以是令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杨靖宇,也可以是一身投入教育的大学者陶行知,而笔者选择创作伍连德,因为他是被遗忘的淡泊功名利禄最后国士,一直是笔者想塑造的一位最敬仰的英雄。历史上由于鼠疫大肆蔓延,每日数百人死亡,虽然采取隔离等方法并无大的改变。伍连德博士意识到是来不及掩埋的大量死尸传染所致,所以立即主张焚烧。可是在封建束缚的封建王朝,火化是违背人伦思想的,在请示朝廷同意之后,火烧四千多具尸体,大火烧了数日,疫情被彻底遏制住了,结束了六万多人的死亡数字。整个雕塑构图成三段式,第一层次是以伍连德为中心,他从天津来哈尔滨的唯一战友,在疫情发生过程中不幸感染去世,他面色及表情显得苍白,但是表情却是如此刚毅。在左面的人物是一位代表国际红十字组织的护士,右面是清末投入抗击疫情的仁人志士,而最左面是背着医疗箱走来的代表先进思想的革命人士,代表了面对疫情死亡危险毫不退缩的医疗战士,体现了白衣战士前赴后继的精神。在雕塑中间人物是代表日俄的侵略者形象,手中拿着刀枪,面目狰狞。而在远处塑造的是代表抱着大烟枪的走向历史尽头的清末官员,表情塑造的咄咄逼人的官老爷形象,对百姓生死置之不理的形象随处可见。

在主要人物的塑造过程中,对历史文脉的了解掌握尤其重要,对人物的了解必须深入充分。了解伍连德的事迹与当时的工作环境,再加上鼠疫疫情之猛烈,在他成功消灭疫情后,拒绝高官厚禄,大力扶植东北防疫事业,牢牢地坚守北疆,用他人生最美好的10年锻造了中国防疫盾牌,打造东北防疫这把利剑牢牢守住东北。

情感日志心情随笔范文5

1 引言

为了进一步弘扬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和青年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在社会上形成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同时,让老人共享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余燕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自行组织展开了“关爱空巢老人,践行青年志愿精神”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创业,这自然会活跃地方经济,带动社会发展。然而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而我们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应利用社会实践,为社会承担责任,主动去关爱这个特殊群体。我们团队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以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宣传三者结合的方式,去了解、关爱这个特殊群体,队员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二字。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严格遵守学校下乡纪律,坚持社会工作的博爱、尊重、助人自助的精神价值理念,把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运用到调查实践中,展示了农院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受到了地方群众的热情接待和高度赞扬。

笔者与笔者的团队一起,紧紧围绕“关爱空巢老人,践行青年志愿精神”这个主题,开展了包括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和宣传在内的一系列活动。此次实践也让笔者经历了很多东西,对一些事物也有了不同的体会,下面笔者分模块讲述此次活动的经历与感悟。

2 志愿服务――传递温暖

调查组成员分两组实地走拜访了该村空巢老人,对老人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健康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志愿者们还和老人们话起了家常,80岁的张爷爷听力有些障碍,志愿者们十分耐心地与其进行了交谈。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也希望我们可以为老人们的生活带来些许快乐。

“爷爷,我们来探望您啦!”6月20日上午,先锋镇利民村的空巢老人张顺林与其老伴儿王美英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原本寂静的家顿时变得热闹起来,我们是第一批前来探望他们的人。我们先给老人的住所清除灰尘,打扫卫生,下田拔草耕地。完后,我们便和老人坐在了一起并同老人聊起了家常。话题从日常生活的照料到健康心态的调整再到新旧社会的变化,我们与老人都聊的十分开心,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这里的老人都是本村的且大都是空巢老人。

随后,我们又先后探望了利民村的其他几位空巢老人。

3 社会调查――给空巢老人多一些关注

以“空巢老人”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是此次社会实践的有一大模块。“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此次社会调查主要以一对一聊天的形式展开,详细了解被调查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调查显示,不同地点的及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空巢老人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老人方面,有的表示子女虽然不在身边但是生活比较丰富,他们倾向于让子女追求自己的生活;还有的老人认为人老了,对子女来说是一种负担,自己能生活就不去麻烦子女。青年人方面,他们普遍认为,这主要是经济的发展使子女们不得不离开父母去追寻更好的生活,作为子女应该多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而作为政府社会应该建立相关体制,给空巢老人多一些关怀。笔者个人认为,城市中空巢老人增多的原因有三点。首先,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要求每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第二,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丁克家庭,即不要孩子的家庭观念越来越流行。第三,现在竞争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人们经常要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甚至出国深造、工作等。怎么去应对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村委会,社会各界人士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为空巢老人设置相关的设施,建立相关的老年人服务机构,同时应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精神生活;家庭赡养方面,我们应该加大对于老人空巢的危害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子女意识到应该尽量多花一些时间陪伴父母,让空巢老人尽量多的享受到家庭赡养;心理调节方面,村委会要及时掌握了解老人情况,多于心里出现问题的老人谈心,开展文艺活动,老人自身也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4 宣传很给力

我们通过扛旗、扯横幅的形式展开“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活动。这种宣传形式在这条本不热闹的乡间小道上引来了很多人的目光,展示了农院学子的风貌。随后并与这些空巢老人合影留念。

5 感悟

这是步入大学的第二次社会实践,去年只是简单地走访基地。而今年的我们有了自己的队伍,而且自己还担任队长,队中的成员也来自不同班级,这带给我的考验是很大的。

实践的收获也是不少的。首先,锻炼了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活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突况,也会根据当天的情况对人员、地点进行相关调整,这些极大的锻炼了自己的应变能力。其次,是组织能力,自己要对不同的人根据个人意愿进行协调、安排,这些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再者,是交际能力,实践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让被调查者配合自己的调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还有就是自己的吃苦能力,实践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在烈日炎炎下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做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总的来说这次实践真是受益匪浅,和这么多优秀的队员们一起努力,苦也变成了甜,我们用青春,承担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向外展示了农院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短短一天的暑期实践活动结束了,从开始筹备到实践总结让我学会到了爱的力量,青春的力量,生命的力量。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我在这次的实践活动中获益颇丰。在实践中,笔者亲眼目睹了老年群体的辛酸与无奈,亲耳聆听了老年人的心声。在此,笔者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在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年人这一群体,更加需要我们的关注、关心和帮助。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献出自己力量,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敬老、爱老、助老!了解社会老年群体生存状况,倾听老年人的声音,关(上接83页)

情感日志心情随笔范文6

1984年10月28日,两万本《联合文学》创刊号于市面上发行,奇迹似的,三四天后,临时办公室内电话响个不停,各地书报摊、书店纷纷要求追加数量,长期订户的划拨单亦大量涌进,短短一周即累积了五千名订户。因应大批读者需求,紧急决定再版一万本。

创刊初期,乃由《联合报》支持人力、财力,然,张宝琴为求永续经营,主张朝自负盈亏、自给自足的企业模式发展,联合文学遂从单纯的杂志出版走向多元化经营。为培养文学阅读人口,于1985年8月创办“联合文学巡回文艺营”,为现存文艺营中最资深及最大者,除传统的小说、散文、新诗等组别,近年亦另辟传播、电影、戏剧、大众文学类,讲师阵容强大,为文艺青年孺慕大师的大好时机。

此外,为鼓励小说创作,发掘文坛新秀,则于1987年起举办“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历届小说新人奖得主,如王文华、邱妙津、骆以军、黄锦树、董启章、钟文音等,往后皆于文坛绽放耀眼光芒。这无疑是一双赢局面,联合文学可透过小说新人奖挖掘新人,创作者除获得优渥奖金外,更有机会一举成名,步入文坛。

1987年6月,联合文学出版社创立,迄今出版丛书一千余种,涵盖黄春明、蒋勋、杨照、平路、朱天心、林文义、罗智成等大家之作,为台湾相当具指标性之文学类出版社。2009年王聪威接任联合文学总编辑后,不仅开辟新书系,推出经典版,并大幅改版《联合文学》杂志,透过讲究的装帧设计与专题企划,盼能在既定的文学市场中打开新局面。

增辟书系,拓展文学范畴

联合文学的丛书出版类型主要分为“文学”与“生活”两大类。文学类以“黄书背”为主,聚焦纯文学,涵纳文丛与译丛,分属华人本土创作和海外文学作品译介,前者为主,后者为辅,比例约为九比一。

王聪威上任后,另辟“红系列”、“品味随笔”两个新书系。“红系列”偏属通俗文学,如楚国的武侠小说《太平裂碑记》。王聪威说,“以前我们没有独立的书系去容纳这种通俗作品,可是我们觉得有些通俗读物也并不是不好,文学的范畴可以广一些。”他希望藉此将通俗小说独立出来,如此可使“黄书背”书系显得更纯粹。

另一新书系为“品味随笔”,开本较小,易于随身携带阅读。根据王聪威的观察,作家一般都有不少未发表的稿子,特别是篇幅较短的文稿,“一定有什么已经躺在抽屉里面很久了,我希望把这些东西从作家抽屉里面拿出来”。在题材属性上,则侧重私人情感的梳理。“品味随笔”迄今已出版十余本,包括郭强生《我是我自己的新郎》、李长声《四方山闲话》、杨佳娴《玛德莲》、陈克华《老灵魂笔记》等书。此一书系,大多向资深作家邀约,编集其遗落已久的作品,不论在形式或取材上,皆希望打造一种“清新感”。

问及小品文的盛行是否为近年新兴风潮,王聪威说,“我认为这是一个复古的风气。三十年前左右,台湾有一段时间非常流行小品体裁,文章都非常短,大概五百字到八百字。”这类体例的文章,一方面是好的作文模板,另一方面,其书写主题多缠绕着私人的、情感的面向,王聪威喜欢这类日常性的文字与观察。再者,向作家邀稿时,若是表示意欲出版随笔,几乎所有作家皆会即刻点头称好,然,倘若是如“黄书背”那般正式的宏篇著作,作家可能会有所考虑,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够完整、齐全。

“红系列”因非联合文学过去擅长操作的书系,且市面上竞争者众,故尚无法打开市场;“品味随笔”则非常受读者与作家喜爱。

除此,“经典版”亦是王聪威上任后的新规划,从过去出版书目中精选十余册,如简《红婴仔》、朱天心《击壤歌》、骆以军《月球姓氏》、董启章《安卓珍尼》等。其筛选准则兼顾畅销与经典,在装帧设计上赋予统一调性,推陈出新,诱引一般大众重温经典的迷人况味。

上述皆为王聪威接任总编辑之初即擘划的蓝图,如今几乎已一一实现。

过去,联合文学较少出版翻译书,近年陆续出版了Thomas Pynchon《V.》、Georges Perec《W或童年回忆》、Zadie Smith《机巧的感觉:莎娣・史密斯论写作及其它》以及John Updike《东村寡妇》和《东村女巫》等著作,其中不乏首度在台问世的经典作品。在选题上,王聪威说,他喜欢出“比较怪”、“比较另类”的书。

在生活类书系方面,则涵盖美容化妆、励志、健康、理财、教养等各式主题,选题多视市场流行而定。近年,操作最成功者应属美容健康类,每年固定跟时尚美容美妆网站FashionGuide合作出版的《FG美妆年鉴》创下可观的销量,由国标舞天后刘真执笔的《我的完美S曲线》,成绩亦不俗。另外,2010年出版李崇建《作文,就是写故事:故事核心式创意作文术》,汇整作者多年实际教学与演讲经验,颠覆“起承转合”传统作文老套教学法,亦是长年稳占销售排行榜的读物。

《联合文学》杂志,文学质感与美学感官的双重享受

《联合文学》杂志属台湾老字号文学杂志,自王聪威接手后,做了大规模改版,他主张杂志应兼具文学质感与美学感官,每一期皆长时间讨论、琢磨,以求符合现代年轻人阅读的口味。王聪威说,“改版之后的效果很鲜明,销量和订户量大幅跃进,如果去看博客来的排行榜,我们几乎都是稳占第一名。”

“《联合文学》改版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让它变成一本‘正常’的杂志。何谓‘正常’的杂志?过去文学杂志的编辑大部分是文学人,他先是文学人,然后才做杂志人,这样的杂志当然文学性很高、内容很强;可是我不太一样,我虽然也是一开始就喜欢文学的人,但我长期的工作都是做杂志。”进联合文学工作之前,王聪威曾任《Marie Claire》执行副总编辑、《FHM》副总编辑,与文坛关系并不很密切,“所以对我来说,我之前看《联合文学》,会觉得它不太像一本能够在市面上竞争的杂志。”比方说,杂志内页常有广告对广告的情况发生,在同一对页里,左右分属不同广告,这绝对是广告商不乐见之事;此外,每一期的目录页不尽相同,且字段时有更动,难免在阅读上造成困扰。

改版后,无论是以“下期预告”掀起读者期待心理,抑或杂志末页用彩色页亲临作家灵感角落,皆突破过往文学杂志范式,“必须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是好看到不行,才对得起你的读者。”在内容企划上,则力求贴近时事,如2012年便企划了芥川龙之介诞生120周年专辑。“过去的文学杂志其实很少做跟时效性有关的东西,因为大家都觉得文学可长可久,什么时候做什么主题都可以,但我喜欢做跟时效性有关的,我认为这是杂志应该要做的事情。”

除了形式与内容上的整顿,在作家形象包装上亦有所革新,王聪威认为过去的文学杂志对作家并不够重视,“作家最希望的当然是能够登上文章,可是我认为不够,应该要给他一个好的影像、好的呈现,不能够随随便便就把自己拍的家居生活照放上去。”一回,《联合文学》以林黛为当月作家,杂志出刊后,她特别写信向王聪威致谢,肯定他们将此栏目做得如此之好。该栏目为每月固定企划,篇幅为八页的彩色页,以四千字左右的专访文稿,佐以四、五张彩照。为细致刻划作家容颜,不忘聘请摄影师为作家拍照。相较之下,其它文学刊物仍强调文字取向,并不特别讲究影像铺排,《联合文学》此举一出,自然引发热烈回响。“我认为这就是给作家最好的尊重,你可以在我们的杂志里面获得最好的重视。”王聪威说得自信而笃定。

站在读者的立场,读者应该可以看到什么样的文学杂志?过去,文学杂志的封面倾向简单,多是放上一张图片或电影剧照便完结了,王聪威认为那是过去的处理方式,他希望杂志设计可以更符合现代人阅读的美学观,甚至进一步将其推展到读者难以想象之境界。2012年6月号《联合文学》以“2012年世界末日后唯一杂志”为封面故事,封面上错落着大大小小的手写POP字体,条列该专辑目录,充分洋溢着手感与热情,宛如早年校园海报,是以成功创造话题。随着网络上大量转贴,甫开放预购不到48小时,已是博客来“语言文史类杂志排行榜”与“当周中文杂志畅销排行榜”的双料第一名,杂志仍在制作中便决定增加印量,如此惊人成绩确实超脱常人对于文学杂志的想象。

王聪威简明扼要地总结了他所实行的编辑政策,“尊重广告主、尊重作家、尊重读者,给读者看到最好的,清晰、明了、简单、漂亮的东西。”

文学形象的充分曝光,缔造惊人销量

当前,文学作品要在书市突围日益艰难,王聪威认为,单凭媒体曝光,以求刺激书的销售量,如今机率是愈来愈低了。那么通路呢?通路主宰的力量不可小觑,不过他也觉得,能够选上诚品好书或博客来选书,固然会有成效,但目前看来没有任意一方能带来翻倍卖的巨大而强烈的效果,“所以出版社就是尽可能在很多地方曝光,我跟其他朋友谈的结果,最有效的还是上电视。”以蒋勋为例,2012年《少年台湾》出版时,他上遍了各大媒体,不乏知名电视节目及广播,其中以接受电视谈话性节目《TVBS广告牌人物》专访的效果最为显著,播出翌日,书的销售量立即往上攀升,每回放一次,便又上冲一次,确有立竿见影之效。

销售长红的《少年台湾》今年预计推出学生版,除原有文章外,并将收录蒋勋专访与相关评介,使之成为一本入门式的读物,指引读者深入蒋勋的文学殿堂,此一企划的初衷在于,近年蒋勋虽名气高涨,然其盛名主要奠基于《天地有大美》、《手帖:南朝岁月》、《此生:肉身觉醒》等美学著作,而《少年台湾》的出版,则是一次漂亮的回归──从美学大师到文学蒋勋。王聪威表示,“《少年台湾》其实是一本很纯粹的文学作品,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抛弃掉过去那种耽美式的笔法,文字很质朴,讲述在地的故事,用那么质朴的文字写台湾小乡镇的故事,所以我希望让读者,特别是学生,知道他其实是一个文学的写作者。”

备受瞩目的六年级新生代作家伊格言于201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噬梦人》,荣登当年联合文学销售之冠,销量破万,这在纯文学作品卖上一千五百本即可跃居出版社一哥一姐的年代,委实惊人。《噬梦人》出版前,《联合文学》杂志以伊格言为封面人物,用50页“后人类小说猛击”巨幅专题介绍,这也是《联合文学》第一次为作家棚拍,并做妆发,为求整体造型,王聪威还将鞋子借给伊格言,成功打造其酷帅形象,使得该期杂志创下很好的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