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利用范例6篇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范文1

1.1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

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从原始人类的进化到人类文明社会的产生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整个自然进化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约300万年的人类历史中,人类选择自然所迈出的第一步是逐水草而居,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都偎依着一条河流。回顾中国的历史,水正是中国文化产生的渊源。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而人类的生存又需要人与水的和谐关系作为支撑,因此,人水和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

1.2人类治水的四个阶段

人类治水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人类利用河流并听命于河流的自然阶段,大致相当于原始社会时期,虽有保护居民区的护村堤埂,但人们对水的自然状态无力加以明显的改变,不得不听命于大自然的主宰。

二是人类利用河流并抗御河流的阶段,大约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们有能力一定程度地控制洪水的威胁,也有条件兴建较大型的灌溉和航运工程,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有限,严重的旱灾或水灾还常常成为改朝换代或重大社会动荡的直接原因。

三是改选河流为人类服务的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和生产力的迅速提前,人类支配河流的能力远远超过历史水平,但也带来对河流健康的伤害。

四是人类与河流和谐发展的阶段,当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措施治水出现困境时,人们重新认识到,人类与河流的关系应该是既要改造和利用,又能主动适应和保护,人类要由河流的征服者,转变为河流的朋友和保护者,把人类的治水实践推进到人与河流和谐发展的阶段,即人水和谐。

1.3人水不和谐问题

一是洪涝灾害,我国季节性,地区性洪涝灾害十分严重,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和快速的发展。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曾先后发生过近40次特大洪涝灾害,洪涝发生频次与灾害损失都在逐年增加,每次都导致上万人的死亡和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

二是地下水超采与地质灾害。对地下淡水资源采取掠夺式开发,导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降落漏斗,从而引起地面沉降,危害地下管线和建筑物。如西安市地下水的超采,致使地面连续沉降。现有大的地裂缝9条。天津、上海、北京等城市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其中上海、天津市累计沉降幅度己超过2m。

三是水土流失,据遥感普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不包括冻融侵蚀面积就达355.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42%。由于水土流失,每年损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之多,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在许多地方造成耕地减少、肥力下降、江河泥沙淤积、水源涵养缺乏、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不良后果。

四是不安全饮水,2008年11月21日,卫生部监督局局长赵同刚在第三届国家环境与健康论坛上透露,中国有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有5000多万人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

五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目前,全国有超过一半的城市缺水,而水污染又使缺水形势更为严峻,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地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2促进人水和谐的对策及措施

2.1改变传统治水思路

“98洪水”之后,水利部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提出了现代治水新思路,并不断补充完善,成为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资源水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治水新思路的核心。概括地说,就是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积极发展水文化

人与水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取决于人们对水的认识,而人们对水的认识属于水文化内容。水文化是人类水观念的外化。反映了人类对水的认识程度,水文化的重要内涵是人与自然的相处哲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水的和谐相处,保持生物多样性及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文化概念提出的初衷。水文化意识有助于人类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意识是人类长期以来和自然共存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它是基于人类对于水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水与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理解之上的。此外。还应大力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知道、了解、熟悉水法规,形成依法治水、管水、爱水、节水的意识,努力实现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随意开发利用水资源,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调配水资源。

2.3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健全和谐的用水体系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短缺最根本,最有效有战略举措,也是一项长期任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一要搞好节水宣传,要以媒体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向领导和群众宣传水危机、节水知识、节水典型,唤起全社会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强烈意识。二要抓好制度建设,要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编制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提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制定工业、农业、生活等各项用水的定额标准,对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实行年度用水问题控制。三要逐步建立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4加强依法治水

建立健全和谐的管水体系,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上承各级政府,下连千家万户,牵动社会各界,涉及各方面。因此。只有动员全市人民的共同参与,才能使人水和谐的目标变成现实,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人水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享受人水和谐的快乐。

水资源利用范文2

关键词:水资源;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水资源分为地表水及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其动态水量河川经流量,一般称为地表水资源。地下水储存量是历史时期积累形成的动态水量都比较小,主要靠地表水和降水入渗补给。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保护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治水思路。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乌拉泊水库清理搬迁工程、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顺应了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的和谐统一。

1.水资源保护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乌鲁木齐市水源保护区管理条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拟定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案。

1.1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陆续出台了《水法》、《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制定出各地水域纳污能量核定,提出限制排污总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水资源保护协调机制,在完成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各地区水源地名录。

1.2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

按照中央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明确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探索不同类型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具体模式和有效途径。把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和社区活动作为落实节水型社会各项活动。

1.3制定突发事件预案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突发性水污染的预案。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对有序,处置得当,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1.4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

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减少人类对水资源的破害,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利用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中清理出的清淤质对1573.5亩戈壁沙坑平均覆土约1米厚,选择防风性强、深根性、抗遡性强、耐旱适宜在项目区生长的乡土树种进行生态建设恢复。一方面即减少外运清淤质费用,另一方面对水库上游戈壁沙坑通过生态建设,可以防风保土,改善水库生态环境状况,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界面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项目符合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国策以及支持科技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先行的思路不谋而合。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保护不仅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而且是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针对现存在的水问题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2.1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指导治水。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中央水利工作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我们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思路,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防洪体系建设中,重视人与水的和谐,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水资源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出路。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2.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法规体系。

要贯彻落实《水法》,加强制度建设。尽快出台“水资源管理条例”“节水管理条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要加强水资源基础工作。不断完善水资源战略规划,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搞好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使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做到量水而行。

2.3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水法》强调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贯彻落实《水法》,用足、用好现有的法规与规范性文件。根据《水法》,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2.4创新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依靠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要实行以用人和排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定额用水和计划用水,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在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建设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5加大水利投入,支持环保工程。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重点,力争用于水利建设的比重有所提高。稳定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扩大基金筹集范围。

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得城市水务的运行机制。调整经济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

结束语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三个方面统筹规划,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当幅度地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水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沈国航,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2] 钱易,刘昌明,邵益生.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

水资源利用范文3

1.1可行性

1.1.1工程条件经过近60余年的河湖治理,特别是随着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的陆续完成,山东淮河流域整体防洪能力大幅提高。目前沂沭河水系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南四湖整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局部达100年一遇。山东省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初步建成,为实施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提供了工程条件。

1.1.2水资源禀赋条件山东省淮河流域春季干旱多风少雨,夏季湿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年降水量呈由东南至西北递减的特点,沂沭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803mm,南四湖流域为684mm;降水的年际之间变化幅度也较大,丰枯比210以上。降水年际变率大,连涝连旱现象时有发生;年内变率大,则表现为春旱夏涝、秋后又旱的灾害演替规律。径流与降水发生规律基本一致,但由于受下垫面条件的强烈影响,径流的地域分布不均匀性比降水更大,年际年内变化更为剧烈。沂沭河水系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为45116亿m3,占全省总径流量的2217%。据近45年实测水文资料统计分析,沂沭河多年平均出省境水量为22186亿m3,其中主汛期(7月-9月)为16138亿m3,占全年的71156%,有的年份超过90%。南四湖是南四湖流域洪水的唯一承泄区和重要的水资源调蓄区,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必经场所,据近45年的实测资料分析,多年平均入湖水量27113亿m3,其中汛期入湖21128亿m3,占全年的7814%;多年平均出湖水量(出境水量)16157亿m3,其中汛期出湖水量11158亿m3,占全年的6919%。综上所述,山东省淮河流域汛期大量弃水为洪水利用提供了资源保证。同时也正因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事实,为通过优化和合理调控水利工程运行方式,挖掘洪水资源利用潜力成为可能。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和3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应用的普及,目前中国在雨洪监测与预报、复杂系统洪水行为模拟,以及决策支持平台建设和应对风险的紧急处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实现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目标提供了技术条件。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以及由此带来的次生水问题的频繁出现,水利部和国家防办在研判宏观形势,认真总结治水经验,全面分析水资源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矛盾的基础上,开始逐步转变治水思路,提出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纯获取防洪减灾效益向既满足防洪减灾要求、又实现雨洪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的转变。

1.2必要性分析

1.2.1实现区域内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需要沂沭河水系现状年(2007年)及规划水平年(2020年)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供水组成中以当地地表水为主,均占到总供水量的87%以上;当地地表水开发利用率50%左右,地下水开发利用率较低,现状年1712%左右。沂沭河流域水资源总体上相对丰富,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存在进一步开发利用的较大潜力。对于南四湖水系,在多年平均年调黄河水量1312亿m3基础上,现状年(2007年)缺水率在10%以上,引黄水占到该流域总供水量的2412%;通过引黄1511亿m3,引江水1135亿m3,规划水平年(2020年)供需基本平衡,外调水占该流域总供水量的2517%,地下水供水量均占到42%以上,地下水开发利用率较高。为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2010年山东省水利厅颁布5山东省2011-2015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暂行)6,加强了地下水特别是平原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控制力度。因此,南四湖流域水资源供给受到多种条件约束,考虑到鲁西南未来发展的强大后劲,区域水资源供需形势将更为严峻,存在实施洪水资源利用、补充水资源供给的必然需求。

1.2.2降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压力的需要根据5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山东省续建配套工程规划6,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将于2013年底启动运行,每年10月至翌年5月份,该工程从骆马湖逐级提水至南四湖,经南四湖提水至东平湖,然后通过引水渠道为山东半岛地区供水。若能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在淮河流域实施洪水资源利用,将汛期部分洪水转化为可资利用的水资源,既可缓解省内水资源短缺矛盾,又可降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运行费用,提高全省的水资源供水保证能力。

2山东淮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思路

2.1山东省水网建设规划从山东省全省角度来看,鲁北平原区降水量偏少,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生态系统脆弱;半岛地区为国家规划建设的/蓝色半岛经济带0,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强烈。为科学盘活全省水资源量,提高水资源总体保障能力,山东省政府提出了现代化水网建设规划,目前正在全省论证实施。现代化水网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南水北调东线、胶东输水干线为主动脉,以沿线河流、渠道为经络组成的覆盖全省,横穿东西、纵贯南北的/T0型水资源骨干网络,如图1粗黑线所示。图1也展示了依托/T0型骨干水网的沂沭河调水线路,在山东淮河流域实施洪水资源利用的主要工程布局。山东省淮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思路是,在充分挖掘沂沭河水系、南四湖水系自身洪水资源利用潜力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沂沭河水系、南四湖水系与受水区山东半岛与鲁北平原区的降水遭遇概率,以及实时水雨工情,择机调引沂沭河水系的水资源至南四湖,然后输送至山东半岛及鲁北地区。

2.2沂沭河水系洪水资源利用思路沂沭河流域多为山区,利用水库拦蓄洪水是沂沭河水系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流域内现有大、中、小型水库共1170座,总库容40105亿m3,兴利库容22163亿m3,其中大型水库9座,控制面积580313km2,总库容27193亿m3,兴利库容14199亿m3;中型水库26座,控制流域面积107012km2,总库容5.64亿m3,兴利库容3102亿m3。在沂沭河干流和主要支流上,先后兴建了低水头拦河闸坝21座。因此,依托水库(群)实施洪水资源利用,是沂沭河水系洪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式,其可行途径具体包括,利用天气雷达等新信息源精确预报水库入库径流、水库汛限水位分期运用、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以及水库群联合调度等方式。

2.3南四湖水系洪水资源利用思路南四湖是3117万km2汇水面积的唯一承泄区,53条河流汛期洪水集中入湖,南四湖调蓄和下游泄流能力有限,洪水易涨难消,洪水期间滨湖及下游防洪压力大。经分析,仅利用湖泊调蓄,进一步挖掘洪水资源利用的潜力,是非常有限的。为此,本文提出南四湖流域/点面结合0的洪水资源利用思路。/点0,即在防洪除涝安全的前提下,研究南四湖控制水位汛后期调整技术,改变过去汛限水位恒定不变的做法,进行分期运用和动态控制,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洪水资源,尽可能多地拦蓄当地地表水。/面0,就是在洪水入湖之前,在不致涝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将汛期洪水尽可能多地滞蓄在流域上。具体的利用方式为废弃河道拓宽疏浚的基础上,优化河网结构,进而通过闸坝群的联合调控,实现洪水在河系间的互济调配,充分挖掘因不同河系间洪水发生的不同步和洪水调控能力的差异而带来的洪水资源利用潜力,提高河网洪水的整体调控能力。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初步确定可以通过联通以往废弃河道重建和优化水网的方案,具体线路见图2,图中虚线为需要疏浚和沟通的河道。对于湖东山丘区,可以充分利用水库拦蓄洪水以及蓄滞洪区主动引洪补充地下水的方式,减少汛期洪水入湖量。在/面0上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在一段时间内降低入湖洪水量和集中程度,为/点0的洪水资源利用腾出了空间,二者结合起来,又有进一步挖掘洪水资源利用潜力的可能性。

3洪水资源利用的前期工作

为顺利推进山东淮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工作,近期需要开展如下工作:(1)评价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潜力,摸清家底,为洪水资源利用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认识基础;(2)开发水库洪水资源利用成套技术,包括入库洪水预报、水库汛限水位分期运用与动态控制;(3)通过水库群联合调度挖掘洪水资源利用潜力;(4)研究复杂河网条件下洪水行为模拟与调控技术,分析优化河网结构优化的策略,为河道疏浚以及配套工程建设提供决策支持;(5)分析识别洪水资源利用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应对策略;(6)分析沂沭河水系降水与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的丰枯遭遇,科学确定引调水规模,建立综合调配系统。此外,还要做一些基础性工作,例如测算现状条件下的南四湖水位―库容―面积曲线。利用南四湖13条主要入湖河流8个具有实测悬移质泥沙资料的水文站点(为大运河后营、洙赵新河梁山闸、万福河孙庄、东鱼河鱼城、洸府河黄庄、泗河书院、白马河马楼、十字河官庄(柴胡店)资料,通过分析表明:1960年-1980年、1981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0年-2008年4个时间段入上级湖泥沙总量分别为9165万t、890万t、278万t、204万t;近20年来,湖西和湖东入湖河流的年平均含沙量都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1073kg/m3、0114kg/m3。说明,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入湖河流含沙量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渐趋平稳过程,河流入湖含沙量未来不会引起上级湖湖内大量淤积的现象,但过去高达2105亿t的累积入湖泥沙量可能会对南四湖有效库容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过,近年来湖区有多处煤矿区塌陷,并且湖区堤防逐渐加高加固,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有效库容。目前在工程上使用的湖泊水位―库容―面积关系曲线,还是依据20世纪80年代的地形测量数据获得的,其能否代表目前的状况,亟需重新测算。

4结论

水资源利用范文4

关键词:沂河沭河洪水资源开发利用利用风险

1.沂沭河水资源基本概况

山东是人口大省也是经济大省,以占全国1.1%水资源养育着全国7.1%人口,创造了10%的国内生产总值。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44m3,远小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1000m3的临界值,近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7%,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据全国各省倒数第三位。水资源紧缺是制约山东发展的重大障碍,现状水平年1999年全省50%、75%、95%保证率下分别缺水34.17、68.67、104.7亿m3,缺水率11%、21.7%、33.1%。根据预测规划水平年的社会经济用水指标,2010水平年50%、75%、95%保证率下分别缺水123.62、159.86、195.89亿m3,缺水率30.8%、39.2%、48%。因此,山东省现状供水能力低,未来供需缺口大,搞好洪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增加有效供水量,为山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水资源保障,加强省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调度,意义重大。

沂沭河流域水资源与山东省内其他地区相比相对丰沛,汛期集中大量洪水出境,洪水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也是山东省目前唯一一个具有较大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地区。为实现山东省以有限的水资源开发支持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变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充分利用沂沭河洪水资源,率先实现沂沭河洪水资源化,对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沂沭河水资源特点

2.1径流地区分布的特性

沂沭河河川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年径流在地区上的分布趋势同年降水一致,由于径流受下垫面的影响十分明显,年径流深地区分布不均匀比年降水量更大。分布总趋势是:南大北小,东大西小,山丘大,丘陵平原小。

2.2水资源随时间的变化特征2.2.1水资源的年际变化特征

径流量的年际变化特征是:变化幅度大,丰枯水年交替出现,并且往往发生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的情况。沂沭河1962~1965年为连续丰水年,这4年平均年径流量为782782万m3,等于1956~2000年平均年径流量的1.67倍;而1986~1989年4年为连续枯水年,这4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14569万m3,仅为1956~2000年平均年径流量的45.8%。

年径流量的变差系数CV值在0.5~0.78之间,变化的总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大,东南部的临沭、莒南两县一般在0.50~0.55之间,西北部的蒙阴、平邑两县一般在0.65~0.78之间。CV值在地区上的分布趋势是平原小。山区大,湿润地区小。

2.2.2水资源的年内变化特征

沂沭河径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年内变化十分剧烈,汛期洪水暴涨暴落,容易形成水灾,枯水期径流量很小,甚至河川断流,水源严重不足。沂沭河的河川年径流量80%以上集中在汛期的6~9四个月,最大径流量出现在7月份,其他8个月份径流量不到年径流量的20%。

3.沂沭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沂沭河流域具有较丰富的地表、地下水资源。根据1956~2003年长系列资料分析,多年平均降水量797mm,是全省平均值的1.18倍,折合水量138.1亿m3。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为45.16亿m3,占全省平均值的2.1倍。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7.42亿m3,占全省的10.5%,可开采量14.18亿m3。流域内多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51.68亿m3,占全省总量的17.4%。根据2000年流域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析,为全省平均值的1.7倍。因此,从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看,沂沭河水资源对全省来说相对丰沛。

根据流域内现状水利工程运用状况分析计算,地表水50%、75%、95%可供水量分别为18.3、13.5、7.2亿m3,地下水多年平均可供水量为7.8亿m3,则上述保证率下总可供水量分别为26.1、21.3、15亿m3,按保证率50%下的可供水量分析,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0.5%,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4.8%,流域内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为50.5%。按2000年流域内实际供水量分析,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为29.5%,地下水资源利用率为62.9%,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为47.0%。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沂、沭河流域水资源相对全省尚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尤其是地表水资源利用程度较低,这主要表现在汛期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工程非工程措施不得力,造成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流失。

4.沂沭河出省水量分析

4.1沂沭河历年实际出省水量分析

沂河历年实际出省水量统计分析以临沂水文站为控制站,统计实测历年(1961-2000年)逐日平均流量,分析计算历年逐月平均流量,断面全年及汛期(7-9月份)径流量,以此分析沂河历年实际出省水量。沭河历年实际出省水量统计分析以大官庄为控制断面,统计老沭河大官庄(溢)站、新沭河大官庄(新)站实测历年(1961-2000年)逐日平均流量,分析计算历年逐月平均流量、断面全年及汛期径流量,两站计算水量结果相加,以此分析沭河历年实际出省水量。

经分析计算,沂沭河多年平均实际出省水量为28.09亿m3,其中沂河18.77亿m3,沭河9.32亿m3。汛期为21.42亿m3,占全年的76.3%,有的年份超过90%。由此可见,沂沭河多年平均实际出省水量较大,占全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58.2%,且年际变化剧烈,年内近80%集中在汛期。

4.2沂沭河不同水平年出省径流量分析

以2000年为现状水平年,2010年为规划水平年,采用长系列变动用水法沿河自上而下分单元区逐级进行径流调节计算。计算结果见表1。

现状水平年沂沭河多年平均出省水量为22.80亿m3,其中汛期18.62亿m3,占全年的81.7%;相应频率50%、75%、95%时分别为17.57、8.85、2.26亿m3。规划水平年沂沭河多年平均出省水量为19.52亿m3,其中汛期16.12亿m3,占全年的82.6%;相应频率50%、75%、95%时分别为14.14、6.17、1.35亿m3。由沂沭河出省径流量分析成果,现状水平年及规划水平年沂沭河出省水量较大,分别占全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47.2%和40.4%;沂沭河出省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在汛期,汛期占全年出省水量的80%以上;出省水量年及变化剧烈,特枯水年出省水量很少,保证率95%时现状年为2.26亿m3,规划年为1.35亿m3。说明枯水年份洪水更为宝贵。

6.洪水资源利用工程措施及其增加水资源

经全面分析沂沭河现状实际和开发利用可能,提出沂沭河洪水资源开发利用措施包括中下游梯级建设拦河工程,增加一次拦蓄利用量、加固已有大中型水库,提高现有工程蓄水能力、上游新建适宜的大型山区水库、下游建设适宜的平原蓄水水库。

6.1沂沭河梯级开发拦河工程增加水资源拦蓄利用量

为开发利用沂沭河洪水资源,提出沂沭河梯级开发方案。规划在沂沭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河道适当位置建一批挡水高度在2.5-7m的拦河闸(坝),层层拦蓄上游来水,在满足河道内生态用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拦蓄过境水量,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

规划在沂沭河干支流共新建拦河闸(坝)32座,已建10座,共42座。沂河干流包括新改建北社、斜午、沧浪沟、神墩、大庄、葛沟、新兴、车庄、茶山、亭子头、刘家道口、李庄、土山、洪佛寺、重兴15座及已建沂水城、桃园、小埠东、角沂、马头5座;沂河支流包括新改建石沟、姜庄湖、大探沂、小葛庄及蒙阴汶河上、丹山、青驼7座和已建花园、蒙阴汶河下、黄埠3座;沭河干支流新改建朱家庄、石拉渊、龙窝、东相庄、刘河涯及其龙门、重兴、大时庄、汤河下9座和已建大官庄、清泉寺、汤河上等3座拦河闸(坝)。

沂沭河梯级开发方案完全实施后,一次拦蓄水量可达4.33亿m3,增加蓄水量3.23亿m3。平均每年复蓄3次计,则可拦蓄13亿m3,增加蓄水9.69亿m3。

沂沭河拦河工程蓄水增加的河道浅层渗漏量,主要是对河道有向外补给条件的河段的蓄水期间的浅层补给,依据规划拦河工程多年平均蓄水量对应的蓄水面积,参照沂河沂水拦河橡胶坝、小埠东拦河橡胶坝和沭河大官庄拦河橡胶坝实际渗漏量,测算沂沭河拦河工程补充增加浅层水资源量为0.866亿m3。

6.2上游山区已建水库加固和新建水库增加水资源量

沂沭河大、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和动态汛限水位控制可增加蓄水3.33亿m3,其中,大型水库加固后增加蓄水量万2.19亿m3;中型水库23座,2010年前全部加固完成后,增加蓄水量0.26亿m3;小型水库560座,除险加固后增加蓄水量0.33亿m3;新建小型水库、塘坝增加拦蓄水量0.39亿m3;大中型水库优化调度约增加20%,则通过优化调度动态汛限水位可增加利用洪水资源0.49亿m3。另外,在沂河一级支流蒙河上游建大型水库一座,位于沂南县双侯镇果庄,名为“双侯水库”,规划水库大坝长1800m,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52km2,总库容1.8亿m3,兴利库容1.05亿m3,为多年调节水库,多年平均调节供水量1.2亿m3。

6.3沂沭河下游新建平原水库增加水资源量

总体考虑在临沂市建设四座平原水库,分布在河东汤头万亩湖、经济开发区、苍南等三地,总蓄水量1.2亿m3。

第一座在汤头万亩湖区域,可利用沂河水通过葛沟干渠输入其中,充分利用沂河洪水资源,一次蓄水达4000万m3。

第二座在分沂入沭水道与沭河交汇口以北低洼地带,规划平原水库一座,名曰:“开发区平原水库”,总蓄水量3000万m3,一方面承纳经济开发区和河东区汛期涝水,另一方面利用刘道口枢纽的姜墩放水洞将沂河洪水资源输入该水库,既缓解开发区涝灾,又充分利用沂河洪水资源,为经济开发区防洪、排水治涝、供水、环境景观等提供保证。

第三座在苍山南部,位于苍山县长城镇南部低洼地带,规划长城平原水库总蓄水量5000万m3,主要承纳农田涝水,同时拦蓄洪水资源,充分利用地表水。

综合以上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共增加拦蓄洪水量达16.05亿m3。其中河道建闸拦蓄占60%,大中型水库加固后增加拦蓄占15%,新建水库增加拦蓄占15%。

7.沂沭河洪水资源开发利用风险

洪水资源风险管理和单纯洪水风险,都要将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法律手段的强制实施,行政手段的推动落实,经济手段的补偿诱导,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持。

当前,沂沭河洪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包括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对应风险既有工程措施风险,又有非工程措施风险。工程措施风险主要包括工程规划设计风险、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等工程建设风险。非工程风险主要包括洪水预报、洪水调度信息采集处理、以及大洪水利用时决策风险等。为此通过开展洪水资源利用工程前期工作,精心规划设计,避免设计失误,达到设计优化,大幅度节省工程投资;同时,通过招投标优选施工队伍,节省工程资金;通过工程监理,减少建设失误;通过加设水文站点,加强洪水预报、洪水调度;建立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尽量加大对低频率洪水资源的利用;重点研究中等洪水、较大洪水的资源化,充分合理调蓄配置洪水资源;发生大洪水、特大洪水的地区首先确保洪水安全,洪水过境地区可考虑引用洪水资源,达到减少洪水资源开发利用风险的目的。

另外,洪水资源化的区域选择要优先考虑风险小的重点区域,逐步扩展全流域洪水资源化。目前首要的是开展沂沭河洪水资源化的战略研究,包括:洪水资源化工作目标、研究方向、库河重点区域、库河试点区域等。

再者,将沂沭河大、中型水库和沂、沭河干流列入洪水风险图编制计划,开展全流域洪水风险分析和洪水风险图编制,以达到洪水风险管理和更好实现洪水资源化。在防洪工程体系的规划指导思想上,从“蓄泄兼筹、以泄为主”调整为“蓄泄兼筹,以蓄为主”。除了发挥山区水库调蓄洪水以及上游山丘区水土保持工程增强截流、加大蓄滞、减少泥沙的作用之外,通过拦河建闸、平原水库、河网连通增强平原蓄滞洪涝水的能力,使得防洪工程体系既能够在不继续增大河道行洪负担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河道、水域拦蓄洪水的功能,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给涝水留出更多的回旋空间,协调人-水关系,减轻洪涝损失,为增强抗旱能力与生态环境的修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孙贻让主编.山东水利[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水资源利用范文5

【论文摘要】: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和地下水持续下降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也是制约东营市发展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东营市实际,分析了东营市近几年水资源状况,现就如何把洪水资源变害为利,科学与综合利用洪水资源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前言

长期以来洪涝灾害一直是威胁人们生存的心腹之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防洪减灾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我国政府在1998年长江发生大洪水后,对防洪工作重新做了战略性的调整,即我国的防洪工作将逐步从控制洪水向体现水资源性的洪水管理转变,以规范人类社会活动,尽最大可能变害为利,充分利用洪水资源,以解决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在水资源紧缺的东营市,汛期洪水在造成灾害的同时,其作为资源的特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是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2东营市地理位置及水资源概况

山东省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全市总面积8053平方公里,当地水资源量为5.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47亿立方米,有70%集中在汛期,大部分汇流后经河道排泄入海。唯一的地下淡水区位于小清河以南的山前冲积平原上,面积为367平方公里,其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0.6亿立方米。由于连年超采,致使地面裂缝、海水入侵。小清河以南地区地下水持续下降,,到2007年已形成以大王镇政府驻地、稻庄镇政府驻地、县城规划区、石村镇辛桥为中心的4个深层地下水漏斗区。同时,黄河水是东营市最重要的客水资源,近年来均引提黄河水量为55亿立方米。随着黄河水资源日趋减少,东营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愈加突出。因此,在有效利用黄河水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洪水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濒临渤海湾,属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也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多年平均降雨量560毫米,受地理位置及气候因素影响,该地区降水量在区域分布及时空分布上均具有较大的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降水量年际、年内分配变化较大,降水量丰枯相差悬殊,连丰枯时段变化明显。从实测降雨资料可以看出,1964年年降水量达到1133毫米,为系列之最大,而1989年降水量仅为364毫米,为系列之最小值,丰枯极值比达3.1。1961—1967年是明显的丰水时段,平均降水量706毫米;而1980—2004年则是典型的枯水时段,平均降水量仅为476.6毫米,丰枯时段降水量极值比为1.5。同样,降水量年内分布更不均匀,降水量主要集中于汛期6—8月。一般年份汛期降水量占到全年降水的60%—70%,而有些年份甚至高达80%以上。尤其是7、8月份易产生洪涝灾害,而其它季节降水极少,季节性干旱时常发生。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水量4.47亿立方米,其中汛期3.08亿立方米,实际全市骨干河道建闸25座,拦蓄总量2.4亿立方米,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53%,每年汛期均有1.5—2.0亿立方米的洪水被弃,造成极大浪费。目前,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影响到城乡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严重制约着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的步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必须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推进传统的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在优化配置现有水资源的同时,不断强化洪水资源的意识,科学开发利用洪水资源,大力推进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3科学与综合利用洪水资源的措施与办法

3.1加快水库及河道拦河闸建设步伐,提高拦蓄总量和多年调蓄能力

加快水库及河道拦河闸建设步伐,增强水库、河道拦蓄总量,提高多年调蓄能力,是科学利用洪水资源的重要工程措施。在洪水资源利用方面,东营市具有较好的优势,河道、水库众多,分布较合理,需水能力较大。截至2008年,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共建成平原水库708座(地方558座,胜利油田150座);总设计库容9.31亿立方米(地方4.40亿立方米,油田4.91亿立方米)。但多数水库未达到设计蓄水标准。相当一部分水库地处低洼地带,或靠近河道,但具有流入水库条件。为从长远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洪水水资源,提高水库的蓄水能力。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东营市蓄水工程规划增加蓄水能力2.0亿立方米。蓄水工程本着少占地的原则,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利用工程措施对现有水库进行增容,1.5亿立方米。二是新建水库工程,库容2500万立方米。三是新建河道拦河闸,拦蓄库容2655万立方米。

3.2加快“水网”工程建设步伐,尽快实现洪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加快“水网“工程建设及洪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是科学利用洪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在加快水库衬砌及河道拦河闸建设的同时,组织本市主要骨干河道流域”水网“工程建设的科学统一规划,总的要求是”库库相通、沟沟相连“。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分期组织实施,力争5—10年的时间,建成东营市“六纵六横”的水网体系,以尽快实现洪水资源的科学统一调度。

“水网”工程建设要以现有水利工程为基础,以规划工程作依托,修建引、蓄、排配套工程,构成网络体系,达到引、蓄、排自如。修建拦蓄洪水工程,增强控制洪水和利用洪水资源的能力。另外,要建立水库、河道风险调度机制。随着东营市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水利工程的治理,水利工程拦蓄洪水的能力不断提高,水库、河道多级调度变为可能。

3.3加快水保生态工程建设,尽快改善生态环境

在抓紧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拦蓄及“水网”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加快水保生态工程建设,加大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结合产业种植结构调整,改进耕作方式,大力种草、植树,增强地表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轻水库、河道淤积,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重点抓好支脉河、沾利河、神仙沟、广利河、溢洪河等流域水保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大搞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治理,做到治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十一五”末东营市水土流失严重区得到基本治理,再经过5—10年的奋斗,将东营建成富而强、绿而美的新东营。

3.4加快洪水资源开发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和统一调度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洪水资源管理和调度,不仅能提高洪水资源在利用管理和调度上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而且可为逐步建立洪水资源科学利用和调度信息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发挥已建成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雨情自动测报系统、防潮大堤潮水位自动测报系统、墒情监测及旱情信息管理系统、引黄灌区水信息化管理系统、地下水位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水文预报、洪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应用。加快东营市大中型水利工程雨水情遥测系统建设,在主要河道流域上合理增补雨量、水情站,及时、准确、快捷、有效地收集雨情、水情等数据资料,用地理信息系统加以处理,利用洪水预报模型对流域上的产汇流情况及河道水库的水位、流量进行预报,用洪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对大中型水利工程实施科学统一调度,并做到可靠、安全、快捷、准确,真正实现洪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统一调度。                                       

3.5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尽快建立完善运行机制

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使洪水资源的配置发挥最佳经济社会效益。依据《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大胆探索地方流域洪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套规章建设,对洪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及征收资源费等作出明确规定,加快依法开发利用洪水资源的步伐。积极探讨科学开发利用洪水资源的运行机制,使其与社会发展真正融合在一起,用水的人有利益约束、开发水的人有经济保证。改革东营市洪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投资体系,采取经济刺激手段和价格机制调节资源的利用和供给管理。尤其对洪水资源工程的开发建设,应实行收益者投资,真正从经济上保证洪水资源得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利用范文6

关键词:水资源重要性管理模式合理利用

向阳河灌区地处吕梁山东麓,是省注册万亩自流灌区之一。灌区水源为位于汾阳市西北峪道河镇向阳匣口的桃花泉。泉水最大流量0.13m3/s,多年平均流量0.07m3/s。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5万亩。灌溉范围包括两个乡镇十三个自然村,同时承担下游十五个村庄一万余人的饮用水。灌区自成立运行以来,为汾阳一方经济特别是是农业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近年来,由于爱利益驱使,许多当地村民置生环境和水量锐减于不顾,抱着靠山吃山的想法,在泉源保护范围内大肆开采白云石,灌区方圆几公里,不时可听到炸药爆破的响声。据不完全统计,仅向阳村现有石场八座,其中具备开采资格的仅一家,属地质矿产局发证。就因为私人在泉源放炮采石一事,灌区曾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然收效甚微,但从日渐锐减的水量来看,个中因素却不容忽视。

事实上,随着人口增加与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社会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由于水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工农业竞相开发地下水,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从而出现大面积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建筑物破坏现象,有的已造成资源难以再恢复。水资源是有限的,也是其它资源无法代替的,如果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其后果难以估量。

1加强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这固然是从农业生产角度来看的,但足见我国人民早已对水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如今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来说,真是春雨胜如金,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水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与其它商品相比,水资源有其独特性。

1.1不可替代性

水是生命之源,维持着地球生物的生存,不可用别的资源代替,生态系统离开水,其连续不断的循环就将终止。

1.2多功能性

水的用途最为广泛,除了供人类日常生活外,更多的是用于工农业生产,如炼钢,造纸,发电,航运,农灌,养殖等,水资源的这种多功能性,别的资源无法相比。

1.3有限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量、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水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的可开发与可利用程度是有限的。2改革水资源管理模式

水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自然循环体系,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其独立性,是指它不需要人为的施加外部因素,如大气、环流、风、阳光、生物、土壤等,水资源是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管水、治水不能单一化,不能只治标不治本,

要标本兼治,将其溶入整个人类生态系统中综合考虑,综合治理。

目前,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虽然明确水利部门是水资源的主管部门,但建设部门、地矿部门、环保部门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管水,造成水权分散,各自为政,从而缺乏对水资源浪费,污染及布局不合理现象的有效管理,从管好水、用好水和发挥水的最大效益出发,迫切需要一龙治水管水。把地表水、地下水的管理统一到整个社会资源体系中,统一到维持生态平衡中,统一到环境保护中,把供水、灌溉、抗旱、水土保持、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将乡村用水、城市用水、工业用水全面规

划,合理调配,平衡供需,使水资源再生成为可能。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逐步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如运用计算机管理城市用水和农田灌溉,使水资源得到总体最佳利用。以色列是一个地处旱区域、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总量仅17亿,但由于重视科技,因而成为世界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比北京市高4倍。我国在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方面应学习以色列的经验。

3实现以节水为核心的水资源合理利用。节水是控制一个地区需水量盲目增长的有效

途径,也是区域水资源调配的基础,我国当前节水有巨大潜力可挖。

3.1农业节水在农业生产上应积极提高灌溉效率,防止浪费,建立高效节水农业。我

国现在主要采用渠灌、喷灌,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利用系数为0。3—0。4,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0。8,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为了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减少无效损失,要改进灌溉方式和设施,如采用低压管道灌溉不仅比渠灌节约1/3的水量,还能增产。

上一篇组织与管理

下一篇汽车营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