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家乡的古诗词范例6篇

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思念家乡的古诗词范文1

关键词:激发 ;预设;朗读;体验;吸收;高效

中图分类号:G 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235-01

以往的古诗词教学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与分析,忽视学生的个性感悟,只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和谐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深受影响。那么,如何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中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实现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和谐高效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审美情感,预设诗情画意课堂

借助简笔画将小学古诗词语形体化,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先勾勒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层次观赏庐山面目的各不相同。在教学“草铺横野六七里”一句时,无论怎样的阅读与分析学生最难理解的就是“铺”字,这时,我只用几笔简笔画便勾勒出广阔的原野和绿草如茵的场景,便让学生理解了“铺”字所展现的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象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词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手段,配以伤感的音乐、寒风朔雪之声来理解“夜深千帐灯”所描绘的情景;“故园无此声”则通过感人的画面、故乡的人与物来表现,烘托出作者“聒碎乡心梦不成”的寂寥、无奈和思乡之情。学生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词句,恰到好处地突破这首词的教学难点。

二、入情入境多朗读,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诗词美

我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2、精读诗文,弄清诗人和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3、研读诗文,感受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思想感情。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伤感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深情的语调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怀念的语气表现出诗人对好友的无限依恋,对祖国美丽山河的赞美之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词的一种好办法。我是这样指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家乡的兄弟们遍插茱萸的热闹景象,我说:“多么热闹的景象啊,但兄弟们中唯独少了我一人,看到,想到这一切,我怎能不说――”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声音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我又说:“我一个人身处异乡,怎能不怀念我的家乡――”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思念。紧接着,我又说:“如果你们在异乡独自一人过节时,你会怎样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一次,孩子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深情,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思乡之情。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孤独寂寞的游子之心。

三、学以致用巧吸收,成功体验现高效

我们学习古诗词,除了欣赏品味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外,也可以学以致用。孩子们掌握了许多古诗词,有时在特殊的情境中不禁会脱口而出。我认识到这些后,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尝试,创设恰当的语境,合理地运用诗句,化消极吸收为积极释放,也为口语表达和写作运用增加色彩。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设计这样一道填写诗句的练习题:“( )”,中秋节快要到了,我更加思念在上海读大学的姐姐。姐姐,什么时候能回家和我们一起过节呢?不难看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恰当入选。

思念家乡的古诗词范文2

雁,《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鸟,外形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

雁属候鸟,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禽类。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赋予了雁以许多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使之成为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

雁在古诗中主要有两种意象:一是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首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异”字领起全诗,表现出边疆与家乡苏州秋色的差异,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雁朝衡阳飞去了,诗人却只能长留边疆苦思家乡。末句写道:“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诗人夜晚因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眠,想到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归呢?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入胡天”中的“归雁”也是取的这一意象。二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如杜甫的《孤雁》中有四句:“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写此诗时,诗人带着家人远离成都,滞留夔州。杜甫晚年多病,处境艰难,朋友又大多失散,他因此感到无比的痛苦。看着眼前的孤雁,诗人感觉自己就和它一样,离群落单。诗人通过描写孤雁和它那念群的叫声,表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

一些同学在默写古诗词的时候,经常把“燕”和“雁”搞混。究其原因,是缺乏相关的语言文化常识,不能准确理解这两个字的文化内涵,在背诵的时候死硬背。

雁,《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鸟,外形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

雁属候鸟,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禽类。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赋予了雁以许多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使之成为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

雁在古诗中主要有两种意象:一是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首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异”字领起全诗,表现出边疆与家乡苏州秋色的差异,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雁朝衡阳飞去了,诗人却只能长留边疆苦思家乡。末句写道:“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诗人夜晚因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眠,想到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归呢?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入胡天”中的“归雁”也是取的这一意象。二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如杜甫的《孤雁》中有四句:“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写此诗时,诗人带着家人远离成都,滞留夔州。杜甫晚年多病,处境艰难,朋友又大多失散,他因此感到无比的痛苦。看着眼前的孤雁,诗人感觉自己就和它一样,离群落单。诗人通过描写孤雁和它那念群的叫声,表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

由于大雁入秋即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的常见意象。比如韦应物《闻雁》中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等。

燕,有两个读音,一个念yDn,一个念yn。读yn时,《现代汉语词典》里这样解释:“鸟,嘴短而扁,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是侯鸟。”在人们的心中,燕是春天的信使,因此“新燕”是描写早春景色的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葛天民《迎燕》中的“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等。

家燕是一种典型的候鸟,在越冬期间,其行踪不仅遍及东南亚,还远达澳洲北部。在茫茫大洋上,它们沿着岛链向南飞去,有时两三天不吃食物。当年出生的小燕子有的因为耐力不够,夭折在飞行途中。它们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每年返回故居重入旧巢的几率极高。动物学家作过统计:老燕回旧巢的几率为47.1%,头年幼燕的回巢率为16%,有的燕子竟能连续四年返回旧巢。所以,每当燕子飞回来时,人们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正如晏殊在《浣溪沙》中所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思念家乡的古诗词范文3

关键词:古代诗歌;对写法;情感抒发

“对写法”是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抒情方法,抒情主人公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往往不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而是通过想象,写对方思念自己之情,通过虚设对方的情形,委婉含蓄地表达心中的思念怀想。诗人“反弹琵琶”,将抒情主体——作者和抒情客体——怀想对象移位,让对方成为主角,反照自己内心的情思。这样写,一方面扩大了诗歌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另一方面,使抒情更加婉曲蕴藉,呈现含蓄美。这种手法在古代思乡念亲诗中运用得较为普遍,下面就具体的表现手法择例类析。

一、想象怀忆的充分结合

《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这曾被誉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并非是说它最初表现了征人思亲的主题,而在于它开创了中国羁旅诗这种独特的抒情模式——“对写法”。诗歌抒写了行役之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它的独创性在于能创设幻境,不从正面直写己思亲之情,而从对面设想亲人的念己之心,做到想象和怀忆的充分融合。抒情主人公想象家中父母和兄长正在想念他,心疼他行役辛苦,希望他保重,盼望他早日平安归来的情形。这并非是诗人的主观造作,而是多年情感的积累,情到深处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至亲之间心心相连的骨肉深情。

千百年来,漂泊异乡的游子,读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艺术力量固然来自诗人质朴、深厚的艺术概括,同时也来自诗歌想象和怀忆充分结合的“对写法”。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旅居长安时所作。诗的一二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直抒胸臆,以朴实无华、凝练精警的诗句,道出了普天下所有游子思家念亲的共同心声。三四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却跨越时空,落笔对面,不再写自己如何思念山东兄弟,家乡亲人,而是想象重阳日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佩带茱萸,携手登高,本该嬉笑欢乐,却因兄弟两分,天各一方而黯然神伤,把自己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婉曲含蓄,耐人回味。

二、画面之间的交相融合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诗的前四句构成了一幅画面:妻子于江南水乡中采摘着许多芳美的花草,准备送给自己的丈夫。但是想到自己苦苦思恋着的丈夫还身在遥远的外地至今未归,不禁悲从中来,发出“采之欲遗谁?”的悲叹。诗的第二幅画面,出现在读者眼前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妻子,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正当妻子苦苦思念丈夫的时候,远在天涯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和思念,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不见故乡的山水,望不见江对岸涉江采莲的妻子,展现在他眼前的,是漫漫长路和浩浩烟云!整首诗恰似两组既分隔又同时显现的画面,一边是女子置身兰草丛中采花,一边是丈夫漫漫长路中回首望乡,两幅画面重叠显现,意境深远而富有立体感。

唐代诗人高适的《除夜作》和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两诗极为相似,都逢佳节,都在馆驿,又都画面感极强,很好地延续了这种画面交融的“对写法”。高诗的一二两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和白诗的一二两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让我们都能读到这样一幅画面,诗人身在旅途,寓居客舍,远离家人,彻夜难眠,那一片浓厚的佳节气氛包围着他们在寒灯寒舍之中的孤独,一股独在异乡的孤寂凄然之情便油然而生。高诗白诗的三四两句,“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和“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都跨越时空,落笔对面,不再从正面直接写自己思念家人之苦,而是从家人思己落笔构筑画面。高诗写到,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一定在思念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除夕,而且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亲人的霜鬓增添新的白发,诗人把真挚的思念情感抒写得更为婉曲含蓄。而诗人白居易想象出家里人深夜还没有入睡,围坐在灯下,惦念着远行的游子。诗人的形象在对方的思念中呼之欲出,仿佛他们就在自己眼前,由此可见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深。两位诗人都巧妙地运用画面交融的“对写法”,通过诗人和家人两组画面,把亲人对诗人的思念集中抒写出来,而这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三、落笔他处的婉曲抒怀

表达深切夫妻之思的典型诗作当属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在天宝十五载被安史叛军俘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他的妻子儿女寄居在千里之外的鄜州羌村。诗人身处异乡,安危难测,借月抒写离情,抒写自己对家中妻儿的思念和担忧,其妙处就在于通篇不直接抒写自己的思念,而是展开联想和想象,直接落笔千里之外的妻子,反写对方对“我”的思念,将夫妻间真挚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妻子“独看”鄜州之月“忆长安”,表达对远在异地的丈夫的担心和思念,而诗人自己“独看”长安之月忆鄜州妻儿,也尽包含其中了。

苏轼的《少年游》一诗,和杜甫的《月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宋神宗熙宁七年,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驻润州,思恋家人,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假托妻子王闰之在杭州思念自己,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去年在“大雪似杨花”的凄寒气氛下,妻子恋恋不舍地冒雪相送,今年“杨花似飞雪”,春天已尽,却不见词人归来。词人以思妇的口吻,诉说了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却未归的情形,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妻子无时无刻不在惦念远方的丈夫,忧愁的意绪,纷乱的情思,正如那似雪的杨花。妻子盼归未归,思念与寂寞混合,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对酒卷帘邀明月”,可此时,偏偏明月却怜爱双双栖息在梁上的燕子,把它那光辉分明地、斜斜地洒在画梁上的燕巢上,让妻子越发的触景伤情。妻子的所思所念,是远行在外的词人所设想的,词人的恋家思归之情昭然于世。

又如南宋末年诗人郑会旅途中题于所住客店房间墙壁上的《题邸间壁》一诗:“酴醾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题壁是古代骚人墨客抒怀的一种常见方式,但这首诗全从对面落笔,只字不言自己,却将家中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情态表达得委婉深挚。春寒料峭、万籁无声,妻子因丈夫不在身边而感到孤独清冷,因苦苦思念丈夫而难以入睡。在深深的思恋中,在幽暗的烛光下,妻子屈指计算丈夫的行程和归家的日期,一直坐到红烛燃尽,玉钗敲断。整首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换位移情,境界新奇。

四、移情于物的特殊表达

还有些运用“对写法”的诗,跳出了惯常“移情于人”的“对写法”,巧妙地“移情于物”。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到另外的人、事、物上,借助自然之物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更充分地表达出来,有时会收到情感倍增的效果。

如唐代诗人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这首诗写诗人搬家之时,对故居的一草一木依恋难舍。诗人不说自己对亭子周围草木花鸟的依依不舍,却说“柳条藤蔓满怀离情,不忍分别;黄莺频频啼叫,痴情挽留”,全诗的景和情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诗人视花鸟为挚友,巧妙而又饶有趣味地表达了自己内心对故居的留恋之情。

又如大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在蜀中长大,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情感。诗人初次离开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不舍呢?但诗人不直抒离乡的惜别之情,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故乡之水对自己恋恋不舍,不辞劳苦地从遥远的故乡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如此从对面落笔,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对写法”始见于《诗经》,习见于唐诗宋词。掌握“对写法”,是阅读诗歌的又一突破点,便于更快捷、准确地捕捉诗人情感。所以,这一独特的抒情方式,已被作为诗歌的考查内容重视起来,经常出现在诗歌鉴赏的试题之中。诗歌的知识复杂繁多,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分条梳理,分类总结,以便学生掌握记忆。

[参 考 文 献]

[1]刘志远.谈古典思乡怀人诗词中的“对写法”[J].学语文,2013,(1).

思念家乡的古诗词范文4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词;诗人;酒文化;饮酒;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25

一、以酒明志

1.保国之志

中华民族文化上下五千年,最优秀的民族之魂就是“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仅在一些动人事迹中得到体现,还在一些古代诗词之中表现出来。诗人通过将诗与酒的良好结合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也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一种浑厚而深沉、豪放而激荡的酒文化。

(1)例如,在《凉州词》这首诗中王翰曾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将军在两军交战之前以酒明志,后两句诗既是用来激励战士们的豪言壮语,也是将军自己为了保家卫国准备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壮志雄心。仅仅是这四句话,把大敌压境、两军交战之前将士们临危不惧饮酒壮行誓死保家卫国的伟大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

(2)《渔家傲》这首诗,也是一首以酒明志动人心魄的传世佳作。作者是著名诗人范仲淹,主要描写的是守卫边疆,破敌保国的故事。常年守卫在边疆,远离亲人朋友,对亲人的思念不言而喻,唯有靠杯中佳酿来消愁。这一杯浊酒承载了作者多少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多少报国之志。

2.忧民之心

(1)大家都熟识的“诗圣”杜甫,绝对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楷模。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中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描写了封建贵族的奢华宴会,也描写了底层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苦难的人们被迫背井离乡,流落街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却无人过问。这两种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分具有讽刺性。

(2)大诗人白居易的《轻肥》这首诗,将底层社会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状况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意义、现实意义以及艺术感染力。

二、以酒抒发思念之情

中国古典诗词中用来表达对家人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词句数不胜数。而当这些情绪经过酒酝酿之后,所产生的已经不仅仅是原本的醇厚酒香,还有更多的是表达诗人或喜悦、或悲伤、或悔恨、或激动的思念之情。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感染这些走进诗中的读者。

1.亲情的思念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可谓我国古代诗词中的佳作,辞彩绚烂无比,字字扣人心弦,堪称千古绝唱。它描写的是阖家团圆的中秋之夜,诗人独在异乡无法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心中不免伤心难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人醉意朦胧独自伤心,唯有杯中酒邀明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几句词更是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心中所想,可见思念之情之浓厚。

2.爱情的思念

《钗头凤》这首词,为著名大诗人陆游所作。这是一首描写对爱人的思念之情与悔恨之心相融合的作品。这首词从头到尾情意缠绵,想念与悔恨同在,惆怅与无奈与日俱增,愈演愈烈。“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无尽惆怅!“错,错,错”三个字既是表达诗人难以掩盖的伤痛,又是表达无尽的悔恨与自责!“莫,莫,莫”是诗人对这份已逝感情的无奈与绝望!让后人无不嗟叹!

三、结束语

诗是一杯饮不完的酒,酒亦是一首无尽的诗,诗中有假、丑、恶,酒中有真、善、美。读诗可以读出最真的感情,品酒可以品出最好的人格!

参考文献:

思念家乡的古诗词范文5

【关键词】班

古诗歌分类:

形式上分古体诗、近体诗、词和曲。题材上分山水田园诗、惜别送别诗、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诗、边塞诗、悼亡诗和闺怨诗。

举例说明

山水田园诗

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 合污的高洁品格。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思想内容 ――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 白描 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 ―― 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惜别送别诗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彩: 低沉哀婉,伤感惆怅;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思乡怀远诗

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 思念亲友, 征人思乡,闺中怀人。

如何表达:触景伤情,感时生情,托物(月、雁、笛、柳)传情 ,因梦寄情。

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边塞诗

题材:

A.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情感:

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C.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某些闺怨、赠别的诗,因与边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把它看作边塞诗词的衍生品。

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表达感情: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常用鉴赏术语:凭古吊今、怀古伤今,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无度/无能)。

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①以物象为题;

②咏(题、赠、赞)+物象

内容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常用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等。

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

重点把握:

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思想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所处环境 ― 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自身特点 ― 不与群芳争春,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

作者处境 ― 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思念家乡的古诗词范文6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说的是诗歌涵盖了审美、教育、娱乐、抒情等多种功能。

怀着一腔乡愁在古诗词长廊中徜徉,去寻找,去品味,就能走进一个寄情山水的大美世界,走进一个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因此,当我们恣意于植根在五千年文化的乡愁的吟咏,同时也走进了现代担当的激情天地。在古典文化沃土上寻觅撷,收获现代思想营养的新绿。

一缕乡愁寄山水,万水千山总是情。乡愁因古诗词的点燃流光溢彩,古诗词因乡愁的植入更加隽永悠长。

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历代诗人将情感系于山水,山山水水皆有情。

不断在路上,奔波的诗人笔下更集结着梦牵魂绕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漂流在外的游子,落日西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山那么高,水那么长,哪里才是朝思暮想的家乡。浩浩长江,袅袅烟波更添离情别绪,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上发出的叹息,成为登高思乡最典型的咏叹。透着些许豪迈,却难掩乡愁缠绵。

对比之下,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成为对乡愁的最感人的排遣。虽然直白如话,却是离情万种。彼情彼景,见一个孤独的游子背手向月,早把千万种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写在脸上,留在天地间,乡愁难忘啊!

思乡之情如此之切,又有了柳宗元笔下的“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是什么样的思乡之情,直教诗人恨不得将千山万峰化作千万个眺望家乡的身躯,站在峰头一起凝望故乡。唯有情之切,才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唯有爱之深,一腔乡愁才化作千古佳句。

这样的乡愁牵着你,引着你,一程程,一步步,山山水水入诗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乡愁伴着流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乡愁结花月。山水承载着乡愁,乡愁赋予古诗词以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