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家乡古诗范例6篇

思念家乡古诗

思念家乡古诗范文1

一、紧扣题材进行教学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诗歌题材丰富,有反映古代儿童生活的,有描写边塞生活的,有体现祖国山川美景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诗歌的题材相机拓展。如教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针对这首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歌我们可引入袁枚的《所见》或崔道融的《牧竖》:“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和《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这些古诗对古代儿童生活霎间的神态、动作描绘得极其自然、逼真,使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古代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教贺知章的《咏柳》时,可引入张谓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或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虽然所描述的景物不同,但它们手法相似,诗中新奇贴切的比拟和比喻,通过赞美柳树、早梅、雪景,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川的一幅幅美景。这样拓展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这些诗歌表现力的理解,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对照写法进行教学

在我国丰富的古代诗歌中,虽然不同诗人的作品风格各异,但不少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是极其相似的。有借景抒情的,有咏物言志的,有借物喻理的……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衬等各种方式描绘现实中的不同景物、事物和人物,以表达感情,抒发事理。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从这些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着手拓展,使学生从不同诗歌的相同表现手法领会诗人所要传达的意思。如教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在朗读诗歌,理解诗的大意后,学生对诗中借“深夜灯、阵阵风、阵阵雪、嘈杂的声音”等来烘托诗人从军离乡那种思念家乡的心情有了初步的感知。然而,小学生难有这样远离家乡、远离家人的经历和体会,这种文字传达的信息不像音像那样直观、那样形象。这时,我们教师可再引导他们了解高适的《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通过一遍遍地朗读,分析,学生知道诗人是以听羌笛声而“心想形状”的形式描述,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故乡梅花之落,思念自己的故乡。衬托出战士身在异地,夜宿他乡而难以入睡的愁郁、思乡心情。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很快领悟到两位诗人采用了相似的白描手法,向我们传达了将士们无尽的思乡之情。

思念家乡古诗范文2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是一首意境优美而又充满无限凄凉的七言绝句。诗人既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浓浓乡愁,也抒发了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还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全诗交织着诗人凄情暖意、欢怀忧心的复杂心境。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江船漂泊,诗人客居他乡、归无定所、辗转难寐,孤寂落寞之感油然而生。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原来是孩子们夜捉蟋蟀。孩子们兴致高昂,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举手投足间展露无遗。此情此景令他倍感亲切,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想起自己童年时代的天真烂漫。“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巧妙地反衬出悲情,更显现了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

首先,初步来看,《夜书所见》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其次,具体来看,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最后,深入来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正如夜幕和明灯互为反衬一样,童年的蟋蟀与游子的客情相得益彰,各有所致。

全诗,绘声绘色,层次分明,饶有画意,构思别致,章法不苟,起承转合,余味无穷,叶绍翁不愧七绝高手。

有一种地方,当你身临其境,并无特别感觉;一旦离开,思念便像迷迭清香,轻轻揉碎,弥散开来。这个地方便叫故乡。人一旦生在什么地方、长在什么地方,那地方的山水草木、民俗乡情,总会深深地渗透在人的心窝,并怀念着、向往着、回味着。而随时光的流逝,那乡愁便愈加浓烈起来。“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彭邦桢这首《月之故乡》,一个不知所终的流浪者,正柔肠寸断地沉浸在对乡愁的倾诉之中:我原本是有故乡的呀!可故乡呢?一个在水里,咫尺天涯,无法触摸,这不是故乡;一个在天上,天涯咫尺,遥不可及,那也不是故乡!在诗人的反复吟咏之中,思乡的无限惆怅之情展露无遗。

一个怀有乡愁的人,会不安,会感到寂寥,心中会时刻挂念家乡的消息,哪怕在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听到家乡的名字都会激动不已。在异乡,如果碰到老乡,亲切的方言拉近了感情,而乡愁同时却被放大了很多倍,仿佛所有人的乡愁都叠加在一起,让每一个人想起家乡如坐针毡,恨不得插上翅膀即刻飞回去。乡愁可以写成诗歌,谱成歌曲,画成画卷,但都解不了乡愁带来的苦,只能让更多人陷入乡愁里,加入到想家的行列。

思念家乡古诗范文3

一、把握诗人思乡怀人的情感,加深了解诗人情感的思路

在把握诗人的情感之前,我们首先明白这类诗歌的分类,它们可以分为(1)羁旅愁思,如,温庭筠《商山早行》。(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闺中怀人,如,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鉴赏示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的情感思路是:这是一首七绝诗词。凉秋夜半,霜气迫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使船上的旅客不禁引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远远传来叩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幽寂清凉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独凄凉的感受和萦绕心头的缕缕乡愁。

又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斗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首诗的情感思路:首联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写了出门在外的作者罹故乡的感情。颔联历来脍炙人口,诗人将六种典型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山间早行特有的画面。颈联写刚上路时见到的景物,尾联写旅途的景色,使诗人联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从而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诗人怀乡之恋情。

二、鉴赏思乡怀人诗词中的意象,了解诗人心中的各种情感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就是我们常说的寄托意义。只要看到甲的形象,就会联想到乙的寄托意义,甲乙两者是联在一起的。譬如:松柏寄托坚强,月亮寄托相思,杨柳寄托惜别,秋风寄托悲凉,春风寄托喜悦,荷花寄托高洁,寄托归隐等等。诗人借助这些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一)掌握抓意象的特点。例,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对于这首诗,自先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析,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要点,“次”:驻扎,停泊。“客为诗人”。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乡,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一首散曲小令,曲牌名为“天净沙”,题目是“秋思”。这是抒发天涯旅人的代表作。这首小令共描绘了三幅画面,且这三幅画面均由一组名词短语构成,特色十分明显,第一组画面:枯藤,老树,昏鸦,给人的感觉是灰暗、苍凉,孤寂、萧瑟。第二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以“温馨”的感觉。第三组画面: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让人觉得冷清、凄凉、路途遥遥。这又都围绕着一个“愁”字。第一组从正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二组从反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三组直接点出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

(二)抓意象的特殊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特有的内涵入手。例如,对月思亲而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下是诗中常见的意象。1.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2.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如,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以芭蕉为闷悱。3.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这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4.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斑马鸣”。从以上描述的意象中,反映出诗人的各种情感。

三、鉴赏思乡怀人诗句的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诗词的艺术水平

我们阅读古诗词,要了解诗人,例如(1)以景衬情。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民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例(2)即事写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一首《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恰当,形成情境交融,十分确切生动。

思念家乡古诗范文4

为了更好地掌握古诗词赏析的技巧与方法,有必要对古诗词进行分类梳理。

一、古诗词的主题分类

1.伤今怀古

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主要内容有: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如《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借此感慨历代王朝兴亡;《破阵子》(宋?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达壮志难酬的感叹。

2.咏物言志

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如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江城子》中,苏轼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表达自己立功报国的愿望。

3.写景抒情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生活为主,其主题有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写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如杜甫《春夜喜雨》抒写对春雨的喜悦之情。《西江月》(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出了乡村夜晚恬美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4.战争动乱

这类诗词主题主要有: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表达山河沦丧、国运衰微的痛苦。

5.行旅送别

这类诗的主题一般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诗句,写出了长期在外漂泊游子的思归之情。

古人离别之际,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有的思乡怀人,如王维《渭城曲》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抒写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对友人情深意长的勉励。

二、古诗词赏析的入口或方法

1.从表达技巧入手

诗词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借景抒情,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的思乡之情。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诗词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用典、白描、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象征、对比等。

修辞手法的成功用运,能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如采用比喻、拟人、双关等手法能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2.正确揣摩古诗词语言的精妙

我们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在诗中所表达的意蕴。《早梅》有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字扣题,说明梅花开得特别早。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3.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

许多物象已经被赋予了固定的思想感情。如月亮寄托了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例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就表现了诗人思乡的思想感情。松菊象征了高洁的品格和情操;羌笛渲染了幽怨、凄凉的氛围,充满了别意与乡情的味道;梧桐流露出了凄凉、悲伤、萧瑟、冷寂的感情;杨花随风飘散,使人想到飘零;竹使人联想到虚心、脱俗、孤、刚劲;亭往往是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雁则传递出了游子鸿雁传书的思乡之情。

思念家乡古诗范文5

【案例背景】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词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精华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一些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直以来古诗词教学都是我没有勇气去开垦的一片芳草地,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教学:学生识记,老师讲解,最后背诵。虽然现在也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如设情境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欣赏古诗,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但形式太过于花哨,往往忽略了古诗词的诗情画意,模糊了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对于硬件设备十分欠缺的农村学校,想要进行这样全方面的古诗词教学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词的教学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自己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其次大胆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案例描述】

《长相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课的一首宋词。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片断:

(学生初步理解了词的意思,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师:同学们,在远离故乡千山万水的山海关外,就是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就是这种心灵的回想,让词人纳兰性德不禁吟诵起《长相思》。(学生放声朗读)

师: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跟随着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一起走进他的生活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教师范读)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在冰天雪地中,词人站在帐篷前望着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崇山峻岭中穿梭。

生:我听见了呼呼的北方吵得纳兰性德睡不着。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是的,你们都看到了,看到了冰天雪地的画面,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听到了北风呼啸的肆虐。请你把这些画面通过朗读传达给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吗?

指生朗读

师:你仿佛身临其境,在呼啸的北风中,深情地吟起这首诗。

师:"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在你心底深处的故园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写下来。

师:来,纳兰性德,请你深情地描述下你心目中的故园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生:我的家乡鸟语花香,古木参天,孩子们在庭院中追逐玩耍,不时传来嬉笑声。

师:好一幅美景图,还是居住的好住所!

生:我的家乡有着皎洁的月光,他家人们围坐在桌子旁边正谈论着什么,每个人脸上洋溢着一片喜庆。

师:一个多么宁静的夜晚,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生:我的家乡有着暖暖的太阳照在庭院里,妻子正在纺布,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看蚂蚁玩得很高兴。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只留在了记忆里,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板书:"碎")

师:在遥远的边塞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习习微风,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冰天雪地中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家人依偎的温馨,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在这崇山峻岭间没有孩子嬉戏的笑声,没有芳草青青,在这里有的只是――长相思(学生齐读)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让我们闭上眼睛,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在征途和心系故园的世界。(学生再次齐读《长相思》)

【案例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 " 一石击起千层浪 ",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诗词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就古诗词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长相思》中显性的景物"山、水、风、雪"读着读着自然就能体会,但词人纳兰性德将自己满腔的思乡之情寄托在呼啸的北风中,则必须依赖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合理的想象。让学生在读词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从词中看到的画面,有助于更深刻地感受词人当时在边塞生活非常艰苦,更能进一步体会到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作为康熙大帝一等侍卫的纳兰性德在家乡的生活一定衣食无忧,温馨美好,让学生想象并动笔写一写词人日思夜想的家乡生活情景,使思乡之情进一步升华。通过合理的想象编织一张思乡的情网,牢牢扣住学生的情感,从词中感受"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是为了凸显词人对家乡的思念。

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讲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说自己感受到的词人所表达的深情,使文本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创设想象的情境,以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

思念家乡古诗范文6

《乡愁》是初中语文教材一个单元中的重点课文。其内容可以分四节,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在这首诗中,人生的几个阶段都在每段的起始明确提出。

从这首诗的分段上来说,每一小段都代表着人生的一个阶段。作者以时代的不同作为这首诗的四段。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变换,让整首诗的描述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一开始描写从小离开,与母亲互通书信,把所有的乡愁都铭记在邮票上。成人之后,因生活所迫,与亲人聚少离多,从而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船票上。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作为现代诗里面的一个典型,无论是在诗的内容还是整个节奏上,都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种种现状。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很多思乡情结的诗歌。《乡愁》这首诗的作者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下,又加上作者本人的国人情怀,所以就创作了以乡愁为主题的诗。在这首现代诗的词句当中,表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从《乡愁》这首现代诗中透露出的思念之情,更具有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结。从古至今“思乡情结”是每个国人心中思念之所在。“乡愁”也是在我们国家和国人之间永恒不变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