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例6篇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1

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书记曾深刻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的,学生在思想教育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会转化为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为祖国发奋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对学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提高识别真善美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可以采取众多有效的措施,但我认为,在众多环节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关键,作为一名教师,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受益终生的。而高尚师德的表现,我认为首先是行为。

正如托马斯马尔斯贝丁所说:“没有任何人能给我们提供人类社会远景的终极图画,但有一点可以相信,人类的每一个行动都会产生影响未来的无穷无尽的后果。”是的,榜样是最好的教员,虽然榜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它却教给人们许多书本上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行动就是力量。与空洞的说教不同,榜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一个人、鼓舞一个人 ,他给人一种浅移墨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对于学生来讲,眼睛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不管看到什么,他们都会无意识的模仿,不知不觉中,学生与他们身边教师的行为模式就会非常接近。这正如许多昆虫呈现出与它们所吃树叶一样的颜色一样。因此,教师的影响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使一些看似细小的行为,也不能等闲视之,因为这些细小之处对于学生的品性的好坏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往往是教师谆谆教育的东西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而教师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有关情感方式、纪律观念、勤劳风范和自我控制等具体行为仍然存留在学生心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一位作家在晚年时曾无限感慨的说起他的一位老师对自己深深的影响:“每当他来到教室里时,那种祥和的道德氛围立即会感染在座的每一个人,每一句话、乃至每一句话的语调都给人一种心灵空洁、浑身舒爽之感。在这种庄严却宽松的气氛中,心灵就象在洗澡一样清爽,人似乎站得更直了。”“每当他在身边时,我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良好的师德对一个人品格的养成是多么重要啊!也许,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改善和提高自己。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

教师,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育人。教师的人文素养关系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会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提高。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教师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调节心理状态;有助于教师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逐步养成健全美好的人格、提升高尚的精神境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关爱学生,使所有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并具有完善的人格。

教师的人文素养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共同架构而成。其中,教师的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础,在内化、积淀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所凝练、升华而成的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为人文素养的外显和发挥作用提供着价值导向和支撑。教师应具有广泛的兴趣,健康幽默的情绪,平静愉快的心境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广泛的兴趣,不仅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酷爱和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还表现在满腔热情指导一切对学生有益的活动;教师特定的职业活动,要求教师要有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并应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和激发学生;教师活泼开朗的性格也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因素,教师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勤奋工作的风貌,都会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培养。同时也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为一名新教师更要有不断提高素养的意识。要多阅读、多反思、多写作,勤于笔耕。而人文知识的自我学习、人文素养的自我提升的方法,自古至今皆然,就是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书使人明智”尤其是读好书。教师爱好读书自然有助于摄取更多的信息和思想养料,有利于创新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智慧;另一方面,教师的读书品格可以感染、熏陶学生阅读品格的积极成长。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核心素养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业界也将其称为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笔者通过对培养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演变等情况的分析,掌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趋向,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建设性的提出一定的建议,找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便为后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1核心素养体系的界定

1.1国外核心素养的界定

2002年美国制定核心素养框架,确定了三个方面的若干素养要求:三个方面为: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与技术技能和生活与职业技能。2006年12月,欧盟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核心素养包括母语、数学、外语、信息素养、与科学技术素养、公民与社会素养、学习能力、艺术素养和创业精神共计八个领域,其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2013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七维度核心素养:身体健康、文化艺术、社会情绪、学习方法与认知、文字沟通、科学与技术和数字与数学。

1.2国内核心素养的界定

国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教育部还没有出台相关细则,但指导意见明确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我们国家从方针目标到立德树人的实际具体化。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定位,主要包括三大块:一块是面向社会的,即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一块是关于个人的,即个人修养、自主发展、创新实践;还有一块,即多年学习所获得的科学、人文以及审美。这三大块,就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总之,国外的诸多核心素养并不相同,但他们的核心素养都反映了科技信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信息素养、创造力、沟通与交流、国际视野、社会参与、团队合作等,各国的核心素养的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技术变革和挑战。

1.3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将面临的困惑

首先,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只关注知识点的学习,无论双基教学,还是三维目标的达成,一脉相承的都是以基本知识点的学习为主,忽然把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让知识变成智慧,让知识变成素养或力量。需要教育从业者的思想发生转变,而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其次,从核心素养的界定上来看,我们目前所从事的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都有哪些根本上的区别,目前还比较模糊,目前基本素质的概念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弄清楚,素质教育实施这么多年,也总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其思想也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切实贯彻,又抬出核心素养的说法,这样旧的理论尚没有有效指导实践,以求得应有效果,又抬出新的理论将其取而代之,教育是否能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如果企图用核心素养来代替素质概念,以求融合各方意见,这实际将是事与愿违的,因为同样会涉及先天后天作用的认识问题。过于拘泥于词语之争而不是把握问题的实质,是产生争执的根源,不解决这点,只在提法上下功夫,于事无补。最后,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什么样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又将是一大困惑,我们的社会、家长要的是成绩,在升学面前,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等等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如何引导?如何评价?如何改革才能使核心素养生根发芽也是我们将面临的重大课题。

2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议

2.1理清思路,优先培育教师的核心素养理念

因为要落实核心素养,首先是落实教师问题,针对教师要有一套系统的师资培训体系,教师的思路开阔了,对核心素养认识清晰了,只有自己的核心素养发展了,升华了,才能更好去实施课程,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教学,更好地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2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甄别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我们常说核心素养的题目很大,目标也不清晰,一要科学认识核心素养(个人整体的核心素养、阶段成长的核心素养、学科教育的核心素养);二要理顺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三要认识到切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是打造一支本身具有高水平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至于什么教育是合适的教育,这个问题倒应该没有歧义,那就是适合每个孩子个性身心特点及社会健康发展需要的教育。同时,核心素养还要与素质教育区别开,不能混淆。要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我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系统分析,充分吸收和借鉴各国的成熟做法,明确我国学生所需掌握的核心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之中,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持续发展。

2.3建立系统的学业综合评价体系和多元录取的考试模式

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形成综合评价、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如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才能有效达成。

3结语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系统论述核心素养的内容,以切实了解提出这个概念的必要性和适切性,同时要充分论证和着手解决核心素养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做到普遍有效指导实践,以求得应有效果。这样,核心素养教育才能够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3

“核心”相对于、边缘而言,居于中心、关键位置,起到制约作用。核心素养是对新时期新型人才形象的一种描摹勾勒,即学生主体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要达成自我实现,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学生主体不仅要具有读写听算、乐学善学、问题解决等传统基本素养,更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国际视野、数字化学习、批判创新、自我规划管理等现代基础素养。从这个角度讲,核心素养是个历时性与现实性相融合的概念范畴。

例如,美国“21世纪技能”核心素养体系指出,核心素养的落实要依赖“核心科目与21世纪主题”,而核心科目在增加时代特色和内涵的前提下,保留了英语、语言与沟通、数学、艺术、地理、政治、历史等传统核心课程内容与要求,还特别增加了全球意识、理财素养、公民素养、健康素养、环保素养等五个21世纪主题。正是通过对这些核心课程和21世纪主题的学习与内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才得以落地。我国的核心素养体系,既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的传统素养要求,也有具有创客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的现代素养指标;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家国情怀,也增加了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等内容。无论传统要求还是现代规范,核心素养最终都将指向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融入社会等促进全人发展的教育本质。

由此可见,从时空纵向角度看,核心素养既有传统的“核心”,更有现代的“核心”,以传统“核心”为依托,以现代“核心”为引领,上下衔接、融会贯通,形成了核心素养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特点。

二、“核心”具有关联性与整合性,呈现出横向拓展与垂直融通的特点

从系统论角度看,核心素养不是一个单纯概念,而是一种系统结构或者体系。但这个结构体系不是封闭和僵死的,而是呈现出广度上的延展性和上下结构层次上的融通性与整合性。

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相一致,核心素养体系与时俱进,不断拓宽其内涵,不断将新时期现代人生存生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纳入其中。从1996年德洛尔代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到美国“21世纪技能”核心素养体系的实践,可以清晰看到数字化素养技能(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在核心素养体系中逐渐强化的轨迹和路径。当然,正是由于核心素养体系具有这种关联特性,才使得该体系具备了吐故纳新的应有张力,才使得核心素养呈现稳中渐变的发展生机。

除了这种广度上的延展性与拓展性外,核心素养体系上下结构层次上的融通性与整合性也是很明显的。例如,旨在“让日本人能够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日本21世纪型能力”核心素养体系,包括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等三大素养领域。由语言技能、数量关系技能、信息技能构成的基础能力素养作为重要构件参与思维能力素养的合成,形成上下结构层的第一次整合;以问题解决力、创造力、批判力、元认知、适应力为核心内涵的思维能力素养也以构件形式参与实践能力素养的合成,形成上下结构层的第二次整合。这样使得核心素养体系上下结构层之间既整合又融通,形成上下贯通的逻辑体系。当然这三大素养领域在该体系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基础能力素养起到支撑思维能力素养和实践能力素养的根基作用,思维能力素养则发挥着联缀基础能力素养和实践能力素养的桥梁作用,而居上位的实践能力素养则通过基础能力素养和思维能力素养的支撑形成自律、合作、参与、可持续发展责任等终身发展能力与态度,形成与“日本21世纪型能力”最为紧密的素养组成构件。

当然,我国的核心素养体系以培养全面发展人为旨归,以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人与文化之间关系、人与自身发展之间关系为切入点,形成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主题,每个主题之下又细分成两个核心素养要求,六大核心素养要求又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这种隐形金字塔式构造也体现出了核心素养体系内部之间的横向关联性与垂直方位上的整合性特点。

三、“核心”具有多种价值指向,彰显不同的教育理念追求

从内涵衍变的角度看,核心素养是教育顶层理念,是教育理想目标的具体化、指标化,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由于教育理念、教育追求目标的差异,不同国家、地区的核心素养内容体系也在教育价值层面呈现出不同的侧重与强化。

从世界范畴看,目前不同国家、地区的核心素养体系在人的培养指向上存在成功生活、终身学习、个人发展和综合取向等四种维度。例如,经合组织创设的核心素养架构模型,就将核心素养描述成利用工具互动能力、在异质群体中互动能力、自主自律互动能力等三大指标体系,并且以反思性思维作为三大指标体系的基础。显然,这种思维核心型素养内容更多指向如何提升与优化人的思维水平与能力,以便形成主体积极应对未来社会发展急遽变化的灵活性与适应力,从而更大可能享有未来的成功生活。新加坡的核心素养体系则以个人发展为取向,以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决策、人际素养、社会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育来实现培养自信的人、自主学习者、积极贡献者和热心的公民等目标。这种价值核心型素养体系有利于学生个体品格发展、自我相关能力素养的形成以及个体成功融入社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认为我国的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指标,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相对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素养内涵,我国的核心素养体系呈现出德育为首、素质为上、知行并重、崇尚创新的综合教育价值追求,这既是对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化与分解,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规定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风范。

四、“核心”是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表现,是课程发展的“DNA”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化学育人功能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6)11C0003C07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目前,我国教育界,特别是基础教育界关于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讨论日渐热烈。笔者也有一些思考与疑问,本想等到有关文件正式公布之后再说,鉴于网络流传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权衡之后,觉得还是早点说出来,博得指正、澄清认识为好,故不揣浅陋,把自己的初步思考与疑问说一说。

1 素质及素质教育概述

相对而言,国内对素质及素质教育的讨论时间比较早、比较长,意见逐步趋于接近,这里做一些简述,作为下面讨论的基础。

1.1 素质与素养

素质是人以某些生理基质和心理功能(主要是神经系统、脑以及感觉和运动器官的生理基质或心理功能)为基础,通过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稳定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它有着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内容,能影响人的活动意愿、主体性、能动性、方向选择、活动行为及效果,并最终影响人的思维、意识、行为、体质、品性、修养、成熟程度以及对环境的适应等,能够作为人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蕴含着人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人适应环境、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基础和核心内容。人的素质中,除去先天因素所决定的那些成分之后剩余的部分(即决定于后天的养育因素和环境影响的那些部分)通常被称为素养。素养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反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强调学习提高的重要性。素养与素质的差别主要在于:“素养”主要形成于环境和教育活动,形成于后天,“素质”还含有先天的因素和非教育的因素。教育范畴的“素质”通常多属于素养。

1.2 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兴起与渐变

素质教育是在1980年代初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重视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背景下在我国应运而生的[1,2]。在本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进一步引起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效,出现了一些实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典型案例,但也出现过一些偏差。例如,一些人误认为课上热热闹闹、课外唱唱跳跳,或者搞一些课程之外的活动,就是素质教育;过后,受升学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素质教育渐渐地讲得有点少了,应试教育又卷土重来甚至超过以往。当前重视应试的教育中含有素质教育因素,招生制度改革也注意了形式的公平,但在基层实践中,广泛的“刷题”能力训练严重冲击着素质教育,影响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实际上忽略和消解着真正的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新的挑战、变化和需求。

1.3 素质教育发展的总走势

从认识角度看,由重视先天因素到重视后天因素,由单纯强调生理因素到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再到重视社会性因素,重视活动与素质的密切联系,是人们对素质认识的飞跃。

从形成、认识素质概念到实践素质教育,则是人们认识和实践的重要飞跃。

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想要适应社会生活、生存下去,需要具备与公民身份相适应的素养,即公民素养。公民素养是一个具有发展性和开放性的概念,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科学、文化等领域,涵盖了公民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所具备的各种素质。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精神以及思维、实践和行为能力等基本品质和关键能力。青少年学生必须接受公民教育,但是,青少年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在接受公民教育时,不能“大水漫灌”,更不能“避重就轻”,要有序进行,要有轻重缓急。怎样才能做到有序进行,循序渐进?素质教育的实践启示我们,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抓住核心素养、抓好核心素养。

现在,通过实践发现认识和实践的偏差,发现存在的问题,开始关注核心素养,从全面地和一般地讲素质、从分散花费精力到集中精力优先培育核心素养,使素质教育进入新阶段、新水平,是有意义、有必要的。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入解读与具体化,是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

2 两种“核心素养”的比较

笔者认为,在国内目前的讨论中,实际上涉及两种“核心素养”。

2.1 我国教育部[2014]4号文件提出的“核心素养”

为把中共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在2014年3月30日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文件)中提出: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3,4]。这大概是教育部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016年2~3月间,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就《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面向各省市学会和相关分支机构征求意见。该意见稿提出,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9大素养[5]。

笔者认为,我国核心素养似乎更上位一些,指导性、原则性更强一些,更全面一些;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用西方核心素养来解读、取代我国核心素养会出现偏差、引起混乱,是不适宜的,了解并注意两者的差异十分必要。

3 关于学科核心素养

3.1 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些疑问

目前,国内一些研究者在致力于制定和宣传“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化学学科,有人提出“宏微结合、变化可控、服务社会、同类相似和实验探究”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人提出要“从实验探究、变化守恒、宏微结合、分类表征、绿色运用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有人提出“强化结构性质的联系、突出反应原理的教学、注意科学伦理的教育、注重化学思维的指导、设置真实问题的情境”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还有人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化学信息素养、化学思维素养、合作能力和语言素养,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甚至有人还要制定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体系。对这些意见笔者有一些疑问:

一方面,上述“学科核心素养”都属于“必备品格”或者“关键能力”、符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吗?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以解决。”提出要统筹各学段,统筹各学科,统筹各环节,统筹多方力量,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网上有转载《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9],虽然这不是一个正式文件,仍建议读者看一看,注意并思考一下:物理、化学和生物有没有重复?6门外语有没有重复?人文学科和数理学科有没有重复?这些重复有必要吗?各门学科的“核心素养”都确实反映了该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是该学科的“核心”吗?跟教育部文件指出的问题对照,这些“学科核心素养”是不是都有利于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各门学科都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素养体系,核心多了,还会真正有核心吗?……

另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应能“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理应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具有。但是,现在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加大了,万一学生以后不选这门学科,或者只选学部分内容,“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实?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如果制定了,势必要在课程中进一步强化“宏微结合”、“分类表征”、“变化守恒”、“模型认知”、“实验探究”、“绿色应用”或其他方案概括的内容,否则很难落实,成为空谈。而初中化学本是启蒙性质,其中纯粹的化学内容尚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教学时间又紧,如果还要培养化学科学伦理观、化学科学精神以及化学科学能力、化学信息素养,还要形成核心素养体系,这又如何完成?

3.2 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各个学科都把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好了,是不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一定培育好了呢?笔者认为,学生核心素养跟学科核心素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复杂系统,这个复杂系统的整体是大于部分之和的。更不用说,在学校中除了学科课程之外,还有活动课程,还有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因此,把各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好了,决不意味着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一定培育好了(不妨把《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中所有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内容都汇合在一起,看看是否能够形成完整无缺的学生核心素养)。有人说,学生核心素养必然要向学科核心素养转变,如果是意指前者一定要被后者取代的话,笔者是不能苟同的。道理很简单:不能用部分来取代整体。

当然,各学科还是要为整体的核心素养做出应有的贡献的。笔者一直认为,化学有其特殊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因而中学化学课程是不能取消的,其他学科多是如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各学科无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提升素养和发展,各门学科都应该为学生提升素养整体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仍以化学学科为例:化学可以在学生最广泛最经常接触的实物材料层面上让学生体察世界的物质性与辩证规律;从组成、结构、化学变化等特定角度形成和创新认识物质世界的方式,发展认识世界的能力;养成科学精神,提升精神追求;比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物质,初步学习如何以化学为工具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满足人类生存需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安全,服务社会,服务民族振兴;重视理性思维和实践、实证,实事求是;重视微观探索,重视宏观探索与微观探索结合;明白化学的应用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等等[10]。而且,各学科还应该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形成功能增殖(复杂系统涌现)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增长。

一般说来,人文学科核心素养大部分可以归属于人文素养,数理学科核心素养大部分可以归属于科学素养,它们又都还承担着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素养和公民素养等养育任务。各学科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服从于核心素养整体及其养育规划,绝不能分割、挤压、取代核心素养整体的养育,也不能分散对核心素养整体的关注。

3.3 不能忘记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5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会有九个文化科目的学习,也会有体育课和音乐美术等艺术类的课开设,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仅仅与思想政治课上老师们所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关系,用那些观念来指导化学实验,但这样的分析是片面的。如何培养高中生们的化学核心素养呢?首先要从形成化学核心素养的主客观因素着手,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通常都希望学生们对周围的事物都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毫无疑问这是促进核心素养的客观因素;其次,学生们自己要明确核心素养所包括的内容,众所周知,素养可以拓词为素质修养,那么这就与思想道德品质和能力才干分不开了,虽然说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不一定能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依据,但这也从侧面体现和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化学核心素养是一个人关键的能力以及精神面貌,那么它对时代和社会而言也就显得不可或缺了。

二、高中生们化学核心素养的体现方面

首先是身心健康的素养,一个人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在化学实验室里来去自如的做一些化学实验,只有平和以及情绪稳定才能为化学核心素养注入新鲜的源泉和能量;其次是化学思维的素养,学校是一个系统学习知识的地方,当然也是化学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场所,尤其是化学逻辑思维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心智形成的重要阶段,让化学逻辑思维悄然形成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再者是学生的人文素养,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都会参与相应的社会活动,将来我们的社会发展文明程度一定会越来越高,那么就需要教育的目标朝着民主法治、公平公正、勇敢诚信和文明友善的方向去完善;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与高中生们未来的专业素养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化学也是一门专业课程,专业素养一般指的是一个人比较突出的特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分工只会越来越细致,工作的分工协作也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完成各式各样的复杂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相信高中生们在拥有了这几方面的核心素养之后一定能够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未来,用化学核心素养解决生活中的系列问题。。

三、探索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策略

身处在21世纪的高中生们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既有新兴技术的挑战又有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然而思想道德的核心素养的缺乏一直是令社会和家庭头疼的问题。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没有同情心的人是无法真正了解到其他人的感受的,也就更加不懂得什么叫做换位思考了,而化学核心素养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于是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就迫不及待了。虽然高中生即将要面临的是高考的转折点,但是这也不能成为核心素养欠缺的托词,高考的确像一根指挥棒似的指引着教师和学生的方向,然而在某个方面也确实影响了教学的高效性。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家长和老师们的协同配合,在学校里,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们遵守实验室的相关警告规定,在家里也可以适当的用一些化学现象来培养高中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尽可能的为核心素养助力,同时,高中生们之间的化学核心素养的交流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6

P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084-02

1 前言

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大家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学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部出台很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在这些政策中指出,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核心素质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我国教育关注的问题,也是全球教育比较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及特质

核心素养更多是从“素养”衍生出来,素养更多是应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能力,涵盖很多方面的知识,不仅仅包含一些文化常识,还包括一些技能、情感方面的知识。核心素养可以说是素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一般认为核心素养一方面包含个人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包括人与社会的发展。核心素养一般具有多方面的特质,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多元化、复杂性以及长期发展等。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培养人的知识素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人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持续到人成长的整个阶段,不仅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还能够促进个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3 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培养相结合

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培养的学科素养是与课程学习相结合的,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学校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时要做到能够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结合起来[2]。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转换,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将学科素养转换成核心素养是其关键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要合理规划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学科素养的培养。

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一方面要对核心素养的特质进行详细了解;另一方面要能够考虑学生本身身心素质的发展情况,要能够体现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并能够在培养学生素养的过程中体现出其学科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更好地转化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 小学数学本身就是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一门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来灵活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其中情境创设以及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3]。

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就是给学生创设类似生活的一些情境,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比较熟悉这样的环境,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伙伴,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既可以采用个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通过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较好的效果。如学生在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教育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数的意义。此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很多知识的学习适合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开展,最为明显的就是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在讲解这样的知识问题时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应用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坐公交车的经历进行着手:同学们在坐公交车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公交车有时开得比较快,但是有时开得比较慢,有时会发现后面的公交车会超过你坐的公交车。当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后面的公交车要想超过前面的车,需要具有什么样的条件呢?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两辆公交车的速度是相同的,那么有可能出现超车的现象吗?那如果两辆车的速度不同,又有一定的距离,那么这两辆车何时能够出现超车现象呢?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引入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更快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以及统计等知识,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解读,对教学内容中的每句话、每一个例题进行深刻的分析,能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衔接[4]。挖掘到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要能够挖掘到知识层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学习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其面积,能够应用知识点解决相应的问题。在这个知识点中涉及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符号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来理解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在教育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这些学科素养,以便更好地转化为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要想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此要提升教自身的素质。教师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成为比较关键的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研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能够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够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的布置上要具有发展的观点,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此外,要将学生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重课程之间的整合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统一课程的教授,未必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统一课程向学生课程之间的转化。教师在统一课程教育教学时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够适当地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课程进行补充,使得数学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是多个课程学习进行融合的结果。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数学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各个课程之间的融合,利用各个课程之间的重组、开发等整合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感为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小学数学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坚持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坚持,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6]。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在每一节课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不仅仅在形式上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从小学数学的本质思想出发,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着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学习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分析[J].今日教育,2016(3):23-25.

[2]赖允珏.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6(5):42-45.

[3]刘明扬.谈谈小学数学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6(20):168-169.

[4]李星云.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45-48.

[5]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9):3-5.

[6]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