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教师工作计划范例6篇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范文1

各有关学校: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9年度西部隆起带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省教育厅将于2020年10月底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各地2019年度西部隆起带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项目执行情况和成效进行评价,为做好迎查工作,各派出学校和受援学校要根据评价内容,认真准备好各类档案材料,材料不全的要及时补充完善,做好迎查准备。各学校务于10月23日前将档案材料整理好,所有材料一式2份,学校自存1份备查,上报县教体局人事科1份,汇总整理全县档案。

根据评价指标,学校应整理以下方面的档案材料:

1.受援学校管理制度健全。受援学校根据选派计划制定支教教师教学管理、日常管理、考核管理、福利制度等的相关管理制度与措施。(要求提供完善相关制度)

2.派出学校根据选派计划、方案等文件选派教学能力强、素质高、表现好,教育教学工作认真的骨干教师进行支教。提供《支教教师花名册》,《报名摸底情况统计表》。(要求报名摸底情况统计表上报名人数要多于支教选派人数,从报名人员中选出优秀的去支教)。

3.选派学校、受援学校与选派教师签订三方协议。

4.支教教师按要求及时到达受援学校支教。(要求提供支教介绍信,并按介绍信上的报到时间到受援学校支教,有相应的报到记录或接待记录、照片、签到表、支教教师考勤表等材料)。

5.支教教师到受援学校支教时间达到2个学期。(提供支教教师签到表、考勤材料)。

6.支教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按照受援学校要求授课(带班),教学课时量达到学校规定要求,不低于省定标准,课时量达不到的将相应扣分。(要求提供受援学校两学期排课计划、教学安排,支教教师两学期实际上课课程表、上课到岗情况考勤表、教案等)。

7.开展教研活动。通过示范教学、专题报告、集体教研等形式指导和推进受援学校教师开展培训和学科课题研究。(要求提供教研活动计划、方案;支教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材料)。

8.支教教师日常管理。受援学校加强支教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受援学校管理考勤到位。(要求提供受援学校日常管理、考勤材料)。

9.支教教师管理、考核。受援学校对支教老师支教期间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运用的不扣分,考核结果未运用的扣分。(要求提供支教教师年度考核材料;所教课程成绩提升情况;受援学校支教教师的工作总结;考核结果运用资料等)

10.积极促进派出学校受援学校教学交流。受援学校通过支教教师加强与派出学校联系、交流,解决支教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得分;否则,不得分。(要求提供受援学校与派出学校进行教学交流的相关证明材料)。(该项结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1.支教工作总结。支教工作结束后,支教教师对支教情况做总结,并形成工作总结。(要求支教教师提交工作总结)。

12.对支教教师与本校教师同等对待。在教学管理、课时安排等工作中与本校教师同等对待,实行统计管理。(要求提供相关佐证材料)。(该项结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3.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生活和工作。受援学校负责人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的生活和工作,通过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其安心支教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支教工作顺利进行。(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该项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4.积极配合派出学校和支教教师工作。组织受援学校教师、管理人员与支教教师结对跟学,加强与派出学校的交流,组织干部职工观摩学习支教教师和派出学校的先进经验,切实通过支教工作提高办学教学水平。(要求提供结对跟学、组织观摩学习相关材料)。

15.对支教教师生活保障落实情况。受援学校保证支教教师支教期间的安全,为支教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用品和保障,为支教教师安排适宜居住的周转宿舍。(要求提供受援学校提供保证支教教师安全、提供生活保障的相关制度及落实材料;周转宿舍照片(结合现场满意度调查情况);提供就餐方便的相关证明材料等)。

16.支教教师担任班主任情况。(要求提供班主任相关材料)

17.支教教师公开课开展情况。每位支教教师在受援学校开设不小于4 节公开课的,不足的扣分。(要求提供开设公开课计划、通知、课件或教案、开公课总结等材料)。

18.支教教师教研情况。支教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要求提供教学研究相关证明材料)。(结合对同事的调查问卷)。

19.带徒情况。每位支教教师与1-2 位教师结对,并言传身教,提高其教学育人和管理水平。(要求提供课程安排材料;结对教师名单、工作心得;支教教师工作总结;.受援学校考核)。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范文2

工作计划表就是使用表格的形式反映工作计划的内容,表格是工作计划的工具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1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动力,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导,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围绕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扎实开展高年级数学备课组研训活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利用每单周三的备课组(教研组)活动时间,配合教导处组织备课组老师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新理论和先进经验,学习阳光课堂的相关理论,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倡导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的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二)抓好课堂常规,提高教学效益

在日常教学中,要借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认真研究"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不断改进备课方法,提高备课质量,把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色溶于一体,积极采取集体重点准备、个人能根据班级实际加以调整、教后能及时地做好教学反思。尤其是要以教导处提出的建立阳光课堂为重点,切实做好自身备课。合理安排每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有针对性、教学有成效。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新教材所蕴含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自主地学、能动地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和发现,真正让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得以贯彻和实施。打造阳光高效的数学课堂。

(三)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本学期高年级数学备课组研训活动以集体备课为主,穿插组织一些集体备课后的实践性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以及反思性教学交流、研究活动。

集体备课实施程序:

(1)分工协作:由主备教师要提前对后一周(5课时)的教学内容精心备课,备课组其他教师在集体备课前,也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形成基本的教学思路,为讨论交流作好准备。

(2)交流修改:由备课组长组织好本组教师,按照已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开展活动。先由主备教师就预设的教学设计作详细地介绍,供其他教师学习、思考。后备课组其他成员对"主备人的教学设计"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求同存异,优化方案,达成一定的共识。

集体备课活动要求:

(1)集体备课的教案可以借鉴优质教学资源,但须杜绝将网上下载或往年备课直接打印的"拿来主义";主备人须依据自身教学素养,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可操作的教学预案。

(2)集体备课"交流修改"前,由主备人确定每次交流5课时中的"1至2个重点课时内容",并告知其他成员认真准备,以利于"交流修改"时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每一次集中交流的时间有限,期望通过此举措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交流的效率与质量。

(3)建议备课组成员加强教学反思性研究,鼓励教师以"教学问题记录表"的形式将"备课、上课、作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与年级组其他教师探讨、反思,寻找归因。从而能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补救措施。

(四)重视教学管理

本学期,高年级数学备课组将继续加强"教学五认真"工作管理。备课组长配合学校领导承担对数学教学的指导和管理,以抓"集体备课效益"为突破口,做好教学的各项常规工作。

(1)备课:以集体备课活动为抓手,加强交流研讨,突出个性修改,切实提高质量。

(2)上课:围绕集体备课教案,扎实组织课堂教学;继续关注学生"双基"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成长;关注教师教学水平地提升。

(3)作业批改:严格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规范作业格式和教师批改行为,确保一课一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课后反思:认真写好课后反思,将课后反思与集体备课活动、数学教研活动等结合,规范研究的过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通过对以上教学常规工作要求的强化,努力在数学教师中树立优良的学风,刻苦钻研业务,加强研究性学习,强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意识。

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2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务教研处和数学教研组工作要点为指导,以新版《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化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规范教学行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工作目标

积极开展备课组活动,认真学习,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备课组中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年轻教师的研讨研修作用,不断规范教学行为,提高备课组每位教师的业务素养和教研能力。

三、工作措施

优化备课组活动,采用理论学习、座谈交流、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研讨、校本研修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

四、工作安排

1、集中学习,制定本学期年级组数学教学计划,落实组内活动安排。

2、组内集体备课:《认识人民币2》——主备人王群。

3、主备人执教组内公开课《认识人民币2》,组内数学教师深入课堂听课观课,评课研讨。

4、主备人执教校级公开课《认识人民币2》。

5、期中考试及质量分析。

6、商讨家长会交流事宜。

7、网络晒课:制作课件、撰写教学设计、上课录课。

8、组内商讨,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9、撰写三个一评优教案、论文。

10、学科教学总结,期末检测。

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3一、指导思想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本学期将继续围绕学校工作计划,认真组织数学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教学行为,求真务实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研究,实践新课程的理念,确保备课质量的稳步提高,并以此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工作思路

在本学期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这习惯一块知识的教学,抓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为之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从而制定本组活动计划,明确本学期目标,落实任务。

三、预期目标

1、提升一年级数学教师课堂组织的能力

2、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能力。

3、组织全体组员积极参与新课程研究,勤反思、勤撰写,提高教师的探究能力

四、具体措施

1、严格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教务处工作计划、教研室工作计划、数学教研组计划和备课组工作计划开展本组的备课研究,并做好相关备课资料的积累。

2、严格按教务处的规定,认真钻研教材,尽心设计教学方案,力争高效率地完成备课任务。

精心写好备课材料,尽力做到高质量地备课。

3、备课探讨时,用心听,多提出修改意见,着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倡多写课堂教学随笔、反思或案例。

4、集体备课的教案,只是作为参考样本,每一位老师要根据自己理解、班级学生实际,本校教学条件,作出相应的修改。

5、提倡教学相长,平时多开展个人间的合作研讨,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教学问题,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6、加强教师的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精心准备,把握“优化教学设计、落实教学目标”这一主题,重点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制定上下功夫,集体备课的流程一般为:组长先确定教材交组内老师分散备课,然后在个体备课的基础上集中进行讨论,集体设计一份比较优秀的教案,这份教案由下次上课的老师进行施教,最后进行说课评课等。

7、积极准备一年级的口算比赛。

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4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学校的“信息化生态课堂”为基准,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备课与上课的一体化,实现集体备课与教科研活动的有机结合,与校本培训的高度融合,让集体备课活动与新课程改革携手同行,使备课过程成为教师合作、实践、创新的研究过程,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备课组成员情况分析

我们学科组有两名数学老师,徐时旺老师从教近三十年来一直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对学生严格要求,对数学教学有自己的执教风格,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管理经验,相信她会带动我们学科组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对待工作善于学习,勤于钻研,但在学生管理方面有些欠缺。我们组两位老师都多次执教区镇公开课,一度受到领导的好评,基于此,我们要发扬“团体作战”精神,互相学习,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坚持集体备课,认真落实不流于形式,贯彻数学组的工作计划,为创先进备课组而努力。

三、教研组工作目标

1、加强学习和研究,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工作实践中去,进一步提高课改实施水平,重视对学科课程的研究,加强信息化生态课堂的建设。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有利条件。

3、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四、本学期活动内容

1、每单元至少一次集体备课。

2、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讨论和研究。

五、具体活动措施

1、严格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教研室工作计划、数学教研组计划和备课组工作计划开展本组的备课研究,并做好相关备课资料的积累。

2、认真钻研教材,尽心设计教学方案,力争高效率地完成备课任务。

精心写好备课材料,尽力做到高质量地备课。

3、备课探讨时,用心听,多提出修改意见,着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倡多写课堂教学随笔、反思或案例。

4、集体备课作为参考样本,每一位老师要根据自己理解、班级学生实际,作出相应的修改。

5、提倡教学相长,平时多开展个人间的合作研讨,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教学问题,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6、提倡多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报刊资料,努力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高效率的教学设计,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备课。

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5一、指导思想

围绕学校文化滋养、以雅育雅、自主发展、享受成长的办学理念,以现代课堂教学研究为中心,以常规落实,质量为首,主题研究,专业提升为工作主题,开展本期二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结合二年级数学组自身实际,重实效、重发展、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工作策略

用心研究、科学实践、确保质量、促进发展

三、工作要点

(一)注重各项常规工作的顺利开展。

1、备课:按不同教龄段的要求进行分层备课。

在备完全册教案的基础上,坚持课前修改和课后反思,教研组长坚持每周检查,并签注意见和建议。教导处每月抽查。

2、听课、评课:认真开展互相听课、互相评课活动。

特别是听课后的评议活动要落到实处,做好资料收集和记载。

3、作业与辅导:

布置作业的目的明确,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及时收作业,及时批改和发还作业,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

情况。对不认真完成作业或不按规定交作业的学生,应及时了解情况,进行帮助教育。加强对学生问题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4、研究落实的提优、辅差工作计划,对本班本年级的学习困难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早发现,早预防,早落实,及时解答疑难、补习指导。

可以建议:建立错题记录本(随时记载)、学生成长记录本(随时记载,重点是学困生)、知识要点整理本(每单元集体备课整理,教学过程中完善,到期末整理成有序的知识要点)、建立后进生辅导记载。

5、教研组坚持按计划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认真记载,认真总结。

在每周三下午,教研活动时间专时专用,与平时随机的听课、评课、研究等活动相结合,既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全局性,又高质、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

(二)探索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用心研究

(1)每位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现代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

要求:每位教师制定详细的现代课堂教学实践计划,本学期应有至少10%的课堂教学内容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2)教研组制定详细的现代课堂教学教研计划,并订出典型课例进行研究,本学期至少应安排5次相关的教研活动。

2、科学实践

(1)结合学科和年段特点,积极探索和实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2)每位教师在组内展示一节相关研究课。

(3)教研组提供一节相关课例在大组内展示。

(4)本年段结合拟定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从典型课例入手总结提炼出相关模式。

四、本学期特色工作

1、坚持数学实践作业的设计。

2、坚持快乐周末练习的设计。

3、开展小樱桃杯数学竞赛。

五、各学月工作重点安排

第一学月:制定本组工作计划,参加期初的教材分析,初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学月:继续学习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活动。

第三学月:现代课堂教学展示课,举行小樱桃杯数学竞赛。

第四学月:结合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开展校本课程研讨活动。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范文3

我县有27所小学,19所初中校,2所完中,3所高中,农村教育是我县基础教育的主体。为了优化农村教师队伍,我县教工委和教委领导在认真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从打破校际人才壁垒人手,在人事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县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双向交流,促进县域教师的有序流动。教师岗位交流的时间为3年。经过几年的实践,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5年,县教委对全县师资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师资结构在县城、平原、山区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1)山区中小学、平原高中十分缺乏36岁―45岁的中青年教师。(2)城乡教师学历结构差异不大,但教学质量相差甚远。山区教师大多是通过自考或函授等形式取得相应学历的,他们的教学能力、知识体系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和改善。(3)农村教师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现象比较普遍。农村中学缺乏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师,这些学科大都由中文专业的教师兼任;小学缺少音乐、美术、体育专任教师,这些学科大都由有这方面爱好的其他专业教师兼任。(4)骨干教师分布不均衡。我县中小学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在山区偏少,在山区初中校尤其少。

在这种背景下,我县开始推进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

一、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的三个阶段

1、试点

2005年,我县按照市教委要求,实施城乡间、校际教师的双向流动:安排30名城区教师到农村任教;同时,抽调50名山区学校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到县城学校学习提高。

2、全面实施教师交流

在总结2005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6年,我县进一步加大交流工作力度,将交流时间由1年延长至3年;计划用4年时间,分期分批安排450名没有山区工作经历的中小学教师到山区支教,抽调600名山区青年教师到县城学习。2006年9月,首批312名(小学115名、初中175名、高中22名)交流教师全部到岗,其中,149名山区教师进城学习、135名城镇教师到山区交流、28名教师在城内校际换岗。2007年9月,又有234名教师踏上新岗位,其中到山区交流的教师105名,到城内学校交流的教师129名。目前,共有626名中小学教师参与了交流工作,我县初步实现了县域内教师的合理流动,进一步优化了城乡教师队伍。

3、干部交流

在实行教师岗位交流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实行校级干部岗位交流制度。2007年初,首批33名学校正职干部进行了轮岗。县教委对参加岗位交流的校长按照德为先、绩为重,注重社会舆论、教师公论,突出管理能力的原则进行统一考核。此举进一步完善了县域内干部轮岗交流机制,促进了城乡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的主要措施

1、严格规定交流教师的条件

选拔没有山区学校工作经历的,男57岁以下、女52岁以下的县城及平原地区小学和初中任课教师到山区学校交流;上年度被评为中级、高级职称且无山区工作经历的县城地区高中教师到平原及山区学校交流;45岁以下的山区学校任课教师到县城或平原地区学校交流。我们要求县城和平原地区一定要把政治素质好、教学能力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校级及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优先选派到山区。山区一定要把校级及校级以上骨干教师或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优先安排到城内交流。

2、明确交流教师的待遇

任课教师在交流期间原聘用合同不变、工资关系不变、福利待遇不变,享受接收学校的交通费补助。在同等条件下,参加交流的教师优先参加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优先参加县级及县级以上的评先活动。到山区学校交流的教师,累计两年(含两年)以上考核优秀者,晋升一级工资。

3、落实交流教师的评价,考核办法

县教委制定了交流教师的教育教学等工作评价细则、各项评价指标。接收学校根据统一的评价标准及教育教学评价细则对交流教师的教育、教学、出勤、生活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写出评价意见和考核评语。每学期,县教委到各校了解交流教师的工作情况,检查各校执行评价细则的情况,审议学校对交流教师的各项记录与评价意见。

接收学校建立交流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包括:交流教师登记表,本人的3年发展目标、计划,阶段性的分析、总结,日常工作的学习记录、听课记录,撰写的论文及教育教学方面的成绩、获奖情况。

4、加强对交流教师的培养

中小学按学科成立交流教师业务提高小组。发挥交流教师中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利用假日有计划地对交流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等。

三、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的基本经验

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现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很多做法成为我县“推进首都农村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建设、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经验。

1、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为了确保教师交流工作的顺利实施,县教工委和教委成立了由书记、主任任组长的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交流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了《密云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岗位交流工作的意见》、《密云县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师岗位交流管理办法》、《密云县岗位交流教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密云县岗位交流教师培养实施方案》、《密云县小学山区骨干教师到城内学校进修学习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规章,确保教师岗位交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每年,参加交流的教师人选经过自愿报名、单位推荐、县教委批准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县教委要求:第一年,接收学校尽力合理安排交流教师的工作,第二年实行竞聘上岗。对交流到山区的没有聘上教学岗位的教师,接收学校可以将其转岗;对交流到城内或平原的没有聘上教学岗位的教师,接收学校报教委审核同意后,可以将交流教师退回派出学校;对在交流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2、重视宣传,统一思想

为了统一全县教育系统干部教师的思想,在交流工作上形成共识,县教工委在2006年暑假召开了工作动员大会。在2007年暑假前召开了第一年交流工作的总结表彰大会,使教师充分理解实行教师岗位交流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对交流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进行表彰。同时,利用媒体宣传教师岗位交流工作的成绩和先进典型。

3、加强督导,总结经验

县教委交流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对岗位交流工作进行督导。在学期中,对交流教师工作进行专门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组织接收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座谈会、研讨会,及时了解、研究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交流教师的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工作状况及对交流教师的管理问题等,认真总结经验。在学年结束时,召开交流教师工作汇报会、优秀交流教师表彰会,及时总结教师岗位交流工作的经验,查找问题。

四、实行教师岗位双向交流的初步成效

1、促进了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两年来,交流教师做研究课45节,进行讲座120余次,听课2500余节,直接指导山区教师150人。

城内骨干教师到山区学校后,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课后研究等形式,指导青年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城内骨干教师与山区青年教师结对子,每学期听每个徒弟的课不少于10节,指导每个徒弟备课不少于15节。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外开放,各校教师可随时听课、研讨。

从山区到城内的教师,充分利用城内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和良好的生源条件。城内接收学校按2:1的比例安排交流教师的工作和学习,为每名交流教师安排了师德修养好、理论基础扎实、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做指导教师。

教师岗位交流工作对每位参与交流的教师在生活环境、教学条件、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挑战,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们在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理论、教科研、班级管理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从东邵渠中学交流到六中的贾小丽教师说:“是交流,使我看到了世界之外的世界,我的眼界更宽了;是交流,给了我博采众人之长的机会,使自己有了提高的舞台;是交流,让我感到学海无涯,任重道远!”

2、提高了山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城乡教师交流,双方学校的教学成绩均有所提高,山区学校的教学成绩提高幅度较大。从六中交流到新城子中学的王青老师承担了3个班的体育教学,这3个班的体育中考成绩优秀率达到了97%,及格率100%。教师交流提高了相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望,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同。有些山区学生的家长说:“本来是想让孩子转学的,可是听说城里的老师来到山区教孩子,还费那个事干啥!”

3、加强了校际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通过交流教师这一纽带,互动学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建立了资源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教师、学生可以随时调用互动学校的多媒体课件、教案、影视、教研成果等教学资源及教育信息。

在教师岗位双向交流的同时,山区学校教师的敬业态度、奉献精神与城内学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也实现了“双向交流”,促进了城乡学校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

4、初步形成了交流教师管理的新模式

通过实行教师岗位双向交流,优质的教师资源由学校垄断变为全县共享。一年多来,在县教委和各校的努力下,教师交流工作已经被纳入到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之中,交流教师管理新模式初步形成:县教委人事科根据各单位编制和岗位情况制定、实施交流计划,检查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对交流工作的落实情况,与接收学校共同做交流教师的考核工作。县教委中教科、小教科负责制定并实施交流教师的培养、提高计划,了解、掌握交流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派出单位按照县教委的统一要求制定派出教师周期计划;定期了解派出教师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协助接收单位做好派出教师的日常管理;按照派出教师所在接收单位实际承担的工作量发放课时工资。各校在接收、安排、管理、引领交流教师等各个环节做到精心安排,在关系不变、薪金不变的情况下,对交流教师像本校教师“一样管理、一样使用、一样对待、一样培养”。

五、进一步完善教师岗位双向交流工作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分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85-04

0 引言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要求,教育部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借鉴国际上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对高等教育实施了重大改革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要求高等院校转变办学理念、拓新人才培养思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深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各行各业培养各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后备军。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中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我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第21个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是我国工程教育界多年努力的结果。

所谓的卓越工程师并不是说其专业知识很丰富,也不是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而在于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及自我获取知识、社会交往和组织管理能力[1]。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是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是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增强毕业生竞争力的重要议题。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实现课程体系的模块化重构、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整合、课程顺序的合理性调整,为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参考模式。

1 课程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前身是1982年创办的“交通运输管理”和1984年创办的“汽车运用工程”两个原交通部重点本科专业,1997年合并为交通运输专业。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建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部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1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二批试点专业,2012年、2013年先后获批重庆市、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该专业所依托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是重庆市重点学科,历史悠久,行业特色鲜明,在道路运输规划、运输节能与污染控制、交通运输安全、载运工具运用、物流工程等领域优势突出,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交通运输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山地城市交通畅通与安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为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办学30年来,交通运输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保持了道路运输的特色与优势。近年来,为适应交通运输行业综合化、信息化、网络化、集约化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不断调整培养方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专业内涵向现代物流、综合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等方向延伸和拓展。

交通运输专业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上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以及运输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对交通运输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强调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多年来,按照学校统一要求,执行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部分组成,除课内实践外,另配有实践环节,包括各类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从学分分布来看,公共基础课占44.17%,专业基础课占30.83%,专业课占8.33%,实践环节占16.67%。这样的课程体系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契合度较低,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明显偏少,而且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偏高、专业类课程设置方面也有不合理之处,见表1。

表1 课程体系中各部分学分所占比重

课程 学 学分 比

类型 时 理论 实践 例

公共 必修 1128 63.75 6.75 39.17%

基础 选修 144 9 0 5%

专业 必修 576 33.75 2.25 20%

基础 选修 312 15.5 4 10.83%

专 必修 64 4 0 2.22%

业 选修 176 9 2 6.11%

实践环节 必修 480 0 30 16.67%

合计 2880 135 45 100%

通过对先前课程体系的分析和研究以及对其体系下培养的工程师或毕业生的实况、社会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不强,工程素养不高,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等。进一步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尚存在很多的不合理之处,在此基础上,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并结合专业自身特点,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重构。

2 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及内容

“卓越计划”的提出首先是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每门课程的知识内容体系要体现计划的要求,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的主线,树立工程教育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观念[1]。深度研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提出背景、指导思想、主要目标,确定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体系、实践体系,基于当前的课程体系,提出改革的具体内容。从学生应当具备的科学、工程和人文三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切入,紧跟就业市场和升学需求,在知识、能力、人格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课程体系改革中重视层次间、平台间、课程群间的衔接性、关联性和逻辑性,每部分有各自的教学目标,有着对“工程素养”共同目标的贡献度。

2.1 结构上实现分层次构建,形式上采用模块化 编排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一种能较好协调和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结构,模块的数量和大小没有约定俗成,尤其适用于有多个目标、多项功能要求的复杂课程体系构建[2]。在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调整中,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限制,以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贡献度为依据,形成基于平台和课程群的18门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打破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形式,以工程素养培养为主线,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EC2000国际专业认证标准为参照,整合教学内容,整体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层次性、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3个层次”、“6个平台”、“4个课程模块”,实现工程实践环节占比超过35%。3个层次为基础课程、专业支柱课程、专业课程层次,层次间强调递进契合关系;6个平台为科学与工程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外语课程、运输基础课程、经管基础课程、物流工程课程平台,平台间优化结构,增强交叉知识传递;4个课程模块为汽车运用、运输工程、物流工程、交通信息模块,模块间搭建专业知识框架,形成综合适用效果,目的是突出道路运输特色,适应现代运输行业人才需求,培养学生宽广深入的交通运输专业理论与技能。汽车运用课程模块强调汽车原理及检测、维修等车辆技术管理知识和能力,针对运输低碳环保发展趋势,开设“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国家精品课程)、“交通运输环境污染与噪声”;运输工程课程模块与国际物流发展趋势接轨,从客货运输角度掌握道路运输的理论和能力,适应城市综合交通的发展趋势,将公交、轨道交通、出租、汽车租赁等纳入到城市公共交通的教学内容中来,开设“现代综合运输系统”、“公共运输服务与营运规划”;物流工程课程模块突出物流理念的更新和物流工程的发展,开设“物流运作管理”、“现代物流工程”等课程;交通信息课程模块注重培养与交通运输工程相关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知识和能力,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应用,开设“交通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交通物联网”等课程,见图1。

2.2 内容上形成系统性整合,总体上体现区域性 特色

在课程内容调整上,加大整合力度。为了突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保证英语学习四年连续递进,将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缩减为1年,二年级开设“英语听说”和“跨文化交流”课程,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开阔国际视野;三年级开设“智能交通工程”双语课程,四年级开设“交通运输科技英语”课程,强化学生科技英语翻译应用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学术讲座、科技创新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中,融入英语外文文献查询、翻译和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引进国际知名大学原版教材和课程资源,强化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实现课程内容和教材选用上的国际化。为了加强课程改革,将核心课程重新调整整合:适应新形势下综合运输系统的发展趋势,将原有的“交通运输工程学”、“运输组织学”、“交通项目评估与管理”、“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运输政策与法规”的部分内容整合为“现代综合运输系统”课程;为了突出管理过程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特征,在“管理学”的课程中增加组织行为学的内容,并融入居民的出行行为分析,开设“管理与组织行为”;考虑学生在深造方面对应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专业的培养要求,开设“交通工程学”、“汽车运用工程”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为了强化实践创新,实践融入课程教学,原有的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对应到四个课程群,并在课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穿插授课。增加实验室开放项目,增加学生企业实践教学比重,开设创新能力拓展项目,由学生根据“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追求实效”的原则自行安排。包括:各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科与专业竞赛、到企事业单位做实习生、当公益活动自愿者、专题社会调查、校外(含国外)高校知识进修等等。从学生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全面加强工程实践锻炼,形成“3+1”的人才培养形式,高度契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

为了体现区域性特色,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大以重庆为代表的山地城市、西部地区的相关案例,力求增加课程的实用性,保持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融会贯通。如“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以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托的恒通客车、长安汽车等大型汽车制造商生产实践活动为例,采用现场观摩、企业教师专题授课、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强学生工程素养的提升;“公共运输服务与营运规划”将当前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运输服务均等化、多模式运输体系构建及协调合作等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并将重庆市快速公交系统的规划、运营服务、效益评估、退出市场的整个过程展示给学生,力求阐释运输方式的适应性及公共运输服务的独特性等问题。

3 培养模式创新助力工程素养提升

3.1 校内培养强调学生参与

对于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工程知识密集的课程,应以课程涉及到的工程案例为教学背景,或结合工厂实际讲授,或在企业培训期间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强化[3]。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偏重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需要突出这两个方面。校内培养主要是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善创新”的总体要求,优化设置教学课程体系,采用知识、案例、实践、考核传递链完成培养方案的落实。课堂教学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手段,以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式,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激发起来,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创新、要求创新的意识。如“现代综合运输系统”及时地补充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学科的发展趋势,站在全球视野搜集工程案例,采用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对国际性问题开展研讨;“汽车构造与原理”将“汽车构造”与“汽车原理”两门课程内容整合,加强车辆结构及其运用检测方面的问题分析和探究,以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教学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渠道、多方式演示设备、软件的功能原理和操作流程,以引导、讨论、自主的方式为主,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运输组织学”采用集中演示、分组实验、分项指导的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课程考核方面,逐步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对调过来,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增加随机性考核环节,并以大作业的形式优化考试成绩结构,使得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低于40%,变注重考核结果为注重考核学习的过程,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习得。

3.2 校外培养加强联合指导

校外培养以工程实践为主,开设36周合计一年的各类工程实践项目,其中重庆市各类企业结合自身经营范围合计提供18周的实践项目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依托国内大型道路运输企业新国线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完成。校外实训针对校内理论课程展开,对应设置机电工程、专业认知、汽车运用工程、运输设施设备、道路客货运输组织、交通枢纽与场站、物流系统等内容,覆盖交通运输专业的主体专业知识领域和技能要求。为了避免工程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因重视实践,而大幅减少理论的极端现象[4],学校与合作企业联合成立工程实践指导小组,共同制定实践项目教学目标及内容,结合具体实践项目开设理论课时,实行双导师制,工作计划细化到以“天”为单元的学习安排。校外培养阶段,通过在企业的生活、学习、实践等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等。

4 结束语

作为以道路运输为特色的交通运输国家特色专业,特别是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分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一种先试先行的探索。经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内容整合的课程比例达25%,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比例达43%,实践环节学分共增加3个,课程设计全部融入到校外综合实训中,使得学生校外实习时长达到36周。新课程体系以明晰的层次结构和多元的模块内容,凭借紧密的知识链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强化实践、培养能力的全新格局,不仅改革了课程结构,而且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幅整合,吸取了国内外先进教学改革理念,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引导教师转化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内涵提升的目的。新的课程体系属于创新式的搭建,还需要经过更多的时间检验和实践验证,今后需要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薛铜龙,王小林,巩琦.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3):57-59.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范文5

根据新课标精神,根据我校工作计划,制定体育组工作计划。严格按照小学体育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以课程改革为指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学生创新意识、自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教学研讨,从而不断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教学观,提高教学质量。

二、主要目标

1、集体备课怎样开展:体育组按照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的程序进行。首先,备课组长确定好集体备课计划表,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备人、辅备人、主持人等。在后面的一周里由备课教师熟悉教材,自我初备,下次集体备课时集体交流,集体交流后形成集体备课教案,

(1)个人初备时,一定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写出备课提纲。(2)集体交流,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3)修正教案,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4)形成教案。集体交流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主备人在形成的教案应力求精致和完美,力求体现新的课改精神。(5)课后交流,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2、开展好教研活动:

(1)根据课程改革精神,认真组织体育教师学习,全面了解领悟课改精神,实行新课程标准,组织上好体育课。

(2)积极的向学生宣传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里都能动起来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处在有张有弛的学习与工作状态中。

(3)组织研讨学校运动队的组建与训练,促进校运动队制度的完善与训练的高效性。

(4)继续加强小学校园舞的开展,抓好校广播操的训练质量。严抓进退场队列队形,加强全校师生对广播操的认识态度。

5)继续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习惯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6)组织教师开展优质课达标活动及听课评课活动。

(7)充分做好各项运动队工作,制定训练计划,抓好训练,作好比赛前的训练工作。

三、开展好业务学习和网上教研活动

本学期体育组业务学习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在专业性学习、主题性学习、研讨性学习三个方面着手学习。新晨

体育专业性学习由谭延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体育专业方面理论和最新专业信息。

主题性学习由徐世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如何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提高二课堂活动效果。

研讨性学习由体育组教学能手谭延伟和邓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

开展好网上教研活动,成立网上教研小组,定期登陆教师论坛平台,提高远程教育的应用。''''

四、具体工作安排

1、九月份完成训练队的选拔和组建工作(乒乓球队和速滑队),制定好各项体育计划。

2、十月份协助政教处和大队部开展校“园吉尼斯”活动。

3、十一月份体育创新课堂教学活动,组内互相听课。冰场浇制工作。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048-0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旨在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自2010年6月“卓越计划”正式启动以来,燕山大学作为河北省高校中首批实施该计划的院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卓越计划高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参与高校使用多语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1]。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利背景下,工科院校如何深入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以便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卓越计划”,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满足“卓越计划”中“国际化培养目标”的要求,如何培养工程专业学生的“参与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等问题被提上日程,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与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燕山大学“卓越计划”的总体要求,课题组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更新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增强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培养工科大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多模式、多层次构建大学英语教学和自学平台等,以便更好地配合和服务于卓越计划,使卓越班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能够快速接近或达到卓越计划的国际化培养目标,并为他们日后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参与国际竞争等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1 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英语交流能力,主 要是听力和口语能力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2]。鉴于我省理工科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比文科学生差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在卓越班的英语教学中开展多种活动加大听力输入训练力度,因为听力是口语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听不懂他人的谈话也就根本不可能达到交际目的。课题组教师注意将课上精听与课下泛听相结合,在进行听力专项技能训练的同时,注意将听力材料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起来。笔者为学生学习小组布置听单词、听句子、听课文、听新闻、听幽默故事、听演讲等多项任务,让学生们逐渐掌握英语的发音规律和听力技巧,了解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的主要区别。这些训练在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同时也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著名语言学家Merrill Swain的语言输出假设理论认为:“语言输入是必要的,但不是实现语言习得的充分条件;要使学习者达到较高的语言水平,仅仅依靠可理解的输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可理解的输出”[3]。因为语言输出能迫使学生注意语言形式,特别是当交际受阻时,双方必须通过意义协商来传递信息,用恰当、连贯的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根据以上理论,课题组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提高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如每次课前都安排2~3名值日生向全班学生做汇报,要求他们尽量不间断地用英语向全班汇报,内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天气状况、校园热点、国家大事、国际新闻、体育消息等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课题组老师在卓越试点班进行课文话题讨论、角色扮演、社会热点问题讨论、讲故事、讲笑话比赛以及口语演讲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要求学生把英语确实当作与人交流、表达思想的工具,而对于交流中的语音和语法问题,不强求其准确无误,只要不影响正常的交流沟通,就不予纠正。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语言输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广大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来,他们有意识地锻炼和检验自己的英语学习成果,尤其是听说练习的效果。

2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 的需求

著名学者Gardner和Lambert认为外语学习动机或取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工具型”,即用语言做工具达到某个实际目的;二是“融合型”,即了解和融入目的语文化[4]。动机取向与智力因素一起影响学习的结果,外语学习动机与学习者的成绩成正比。卓越班的学生为了能成为国际化的工程师,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除了具有融合性之外,以英语作为工具为将来工程服务的动机非常明显。为了能够与将来的工程英语相衔接,卓越试点班学生的日常英语学习中需要一些基本的工程英语内容的输入,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中一般比较偏重人文社科方面的内容,而工程英语方面的内容比较匮乏。

鉴于这种实际情况,在卓越班的英语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有选择性地加入一些适合学生认知程度的、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英语学习材料,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工程英语、材料工程英语、车辆工程英语、生物工程英语、电气工程英语等。这些材料让卓越班学生在学习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适当地熟悉工程英语词汇、表达和篇章结构等的基本特点,比如,常用工程单位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工程图纸中常用缩略语的理解、工程现象的简单描述、工程备忘录的起草和撰写、工程文献资料的检索、工程技术材料中名词和被动语态的频繁使用等,这些工程方面的教学内容在强化学生工具性学习动机的同时,也为他们毕业后顺利适应专业工程工作做了知识上的储备。

3 改进教学和考核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1 教学和考核

由于卓越试点班级的班容量相对于普通大学英语课堂而言较小,这就为卓越英语小班教学、开展多种多样的小组活动尤其是听说活动奠定了基础。课题组老师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了“以学生为本”的多种个性化教学实践活动。比如,把学生分成小组,给他们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课文讲解、角色扮演、工程说明书翻译和报告撰写等,充分发挥班级中每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身潜质,让学生在使用英语表达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老师则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解答和帮助,对学习成果及时进行反馈。

Arthur Hughes认为“语言测试对教学具有反拨作用,测试内容设计得好,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5],所以笔者在设计考试题目时充分考虑试题对学生日后学习的影响。无论是在平时课堂小测中,还是在期中、期末考试中,笔者都注意使用适当的考核方式,增加语言综合应用的题目,减少效度不高的选择性题目。设计试题时尽量考虑到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考核,尤其是突出考核学生的听说和书面表达交流能力,让学生的所学和所考相吻合。

3.2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于卓越试点班学生有较多的社会实践课程,所以其英语课时比其他非试点班级的课时有所减少。以燕山大学为例,卓越试点班学生的英语课时由第一学年的128学时减少到96学时。这些卓越班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以弥补英语学习时间的不足,所以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被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然而,自主学习绝不等同于个人学习或者个别学习,也绝不是没有教师参与的学习[6]。试点班的任课老师帮助学生研究自主学习策略,给他们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帮助制定自主学习计划,并指导他们的自主学习活动。课题组老师鼓励卓越试点班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计算机房的自主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的学习时间段和课程选学内容,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抽查并评估。这些自主学习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老师给卓越班学生布置的有关英语国家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学习内容,有助于他们扩大国际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4 教学实践结果及分析

4.1 实践样本

课题组选取的实验样本是3个卓越试点班的81名学生和2个正常教学班的98名学生,其中卓越班学生来自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和生物工程专业,正常教学班学生来自机械工程学院和建筑工程学院。卓越试点班和正常教学班的课时数分别为128学时和96学时,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和网络自主学习机房。卓越班班容量平均27人,正常教学班平均人数为49人,教师配备等其它方面都相同,但卓越试点班根据“卓越计划”进行了上述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活动。

4.2 成绩统计对比

学生入学之初笔者进行了一次入学英语水平测试,满分100分,学生成绩统计分析如表1。

表1 学生入学水平测试成绩

卓越试点班 正常教学班

样本人数 81 98

平均分 75.54 74.03

标准差 8.30 8.86

采用两总体分布未知,两独立样本的 检验 ==1.17

经查验 值分布表[7],双侧检验 =177,0.05/2=1.96,由于 =1.170.05,两组成绩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说明入学之初卓越试点班和正常教学班学生的英语程度处于同一水平。

经过一个学年的基于“卓越计划”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再次对卓越试点班和正常班的学生进行了英语水平统一测试,满分100分,试卷各部分内容的比例同入学水平测试一致,其数据及统计结果如表2。

表2 一学年后学生水平测试成绩

卓越试点班 正常教学班

样本人数 81 98

平均分 85.17 82.09

标准差 6.78 8.06

采用两总体分布未知,两独立样本的双侧 检验 ==2.73

经查 值表,双侧检验 =177,0.01/2=2.58,由于 =2.73> 0.01/2, 因此

4.3 结果分析

由以上教学实践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即使在卓越班学生英语学时有所减少的情况下,卓越试点班学生的成绩还是明显高于其他正常班学生。一方面说明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的原因可能是小班授课教学效果好,试点班学生自我效能感高,学好英语的动机非常强烈,课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比较多等等。

5 后续工作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构建意义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由于卓越工程师班的专业教学很多涉及到引进或者改编国外原版教材以及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等,专业教师需要进行双语授课。双语授课要求专业教师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但是工科出身的专业课程教师英语程度参差不齐,有的专业教师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还不能满足双语授课的需要,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大的专业老师口语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帮助、促进卓越学生的英语学习,所以有必要对专业课程教师进行英语指导培训。针对卓越班专业教师在双语授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课题组教师将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培训,纠正他们的语音错误、解释科技英语篇章的语法和结构特点等,为他们进行双语授课奠定基础,以最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与工程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课题组教师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尤其是在有关卓越工程师“国际化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研究了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英语沟通、交流能力的相应措施,提出了改进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模式以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需求的方案,提出了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建议,实施了一系列改进大学英语教学以服务于卓越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通过深入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笔者正积极寻求适应和服务于河北省工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培养一大批工程领域的卓越工程师积累更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2011-02-18)[2013-01-11].http:///zong_he_793/20110218/t20110218_578816.shtml.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Swain 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in Communicative Input and Communicative Output in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C].In S. Gass &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5:50.

[4]Gardner R C,Lambert W 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 Mass:Newbury House,1972.

[5]Hughes 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2nd edi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