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教学设计范例6篇

母鸡教学设计

母鸡教学设计范文1

设计意图:

歌曲《母鸡孵蛋》共四段,旋律重复,歌词有趣。幼儿在倾听、演唱时会对鸡蛋数量的变化充满好奇和期待,而这份好奇和期待又会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保持学唱歌曲的兴趣。歌曲传递了母鸡孵蛋时与蛋宝宝、小鸡之间的暖暖爱意,非常适合小班幼儿欣赏和学唱。

活动共分四个环节。首先,教师引导幼儿观看母鸡孵蛋的视频,激活幼儿的已有经验并丰富其感性认识。其次,教师借助教具示范演唱,让幼儿充分感受歌曲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对歌曲的喜爱之情。教具的巧妙呈现还帮助幼儿理解了歌曲中鸡蛋的数量变化及其隐含的数量关系。再次,教师创设母鸡孵蛋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演唱歌曲,让学唱不再枯燥乏味。最后,教师顺应幼儿喜欢变化的心理,让幼儿天马行空地想象鸡蛋的数量,尝试替换歌词进行演唱,体验改编的乐趣,满足自主表达表现的愿望。

目标:

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趣味性。

2.乐意演唱歌曲,在唱唱数数中感知数量关系。

3.乐意用说、唱的方式表现对歌词内容的想象和改编。

准备:

1.母鸡、小鸡图卡。

2.母鸡孵蛋的配乐视频,歌曲音带,录音机。

3.不同大小的塑料地垫若干块。

过程:

一、律动“小鸡捉虫”

1.交待活动内容。

师:今天老师想邀请你们一起做扮演小鸡、母鸡的游戏。我们先扮演小鸡到草地上去散步、捉虫吧。

2.引导幼儿讨论:我是一只怎样的小鸡。

(1)教师表现小鸡的一个造型,告诉幼儿:“我是一只爱美的小鸡。”

师:看,我做了一个什么动作?猜猜看,我是一只怎样的小鸡?

师:告诉你们吧,我是一只爱美的小鸡。

(2)教师根据幼儿的性别、衣着、表情、动作猜测幼儿所扮演的是怎样的小鸡。

师:现在,你们也做一个动作,我来猜猜你是一只怎样的小鸡。(比如:你是一只神气的小鸡吧?你是一只爱穿花裙子的小鸡吗?你是一只爱笑的小鸡吧?你是一只胖胖的小鸡吧?)

(3)请幼儿说说自己是一只怎样的小鸡。

(析:猜一猜、说一说的环节,既营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围,又带给幼儿新奇感。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表达了对幼儿不同表现的接纳和理解。幼儿感受到被关注和被喜欢,从而敢于在活动中表达表现。)

3.和幼儿合着律动音乐的节拍,表现小鸡散步、捉虫的情景。

二、观看母鸡孵蛋的视频,激活已有经验并丰富其感性认识

1.了解幼儿关于母鸡孵蛋的已有经验。

师:你们知道小鸡是怎么出生的吗?

师:你们看到过母鸡孵蛋吗?母鸡是怎么孵蛋的?

2.引导幼儿观看视频,了解母鸡孵蛋的过程。

师:你看到了什么?小鸡是怎样的?有几只小鸡?

(析:视频呈现了母鸡孵蛋时的真实情境,将孵蛋过程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幼儿面前。视频既激活了幼儿的原有经验,又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带给幼儿全新的体验。富有美感的视频画面配以优美的乐曲,凸显了情趣美。)

三、感受歌曲的趣味性,感知歌词中的数量关系

1.请幼儿欣赏歌曲第一遍。

师:你喜欢歌曲中的哪一句?

(析:每个幼儿初次听歌曲的感受会有所不同,有的喜欢前奏中的母鸡叫声,有的喜欢“母鸡在孵蛋”这一乐句,有的则喜欢歌曲结尾部分。请幼儿说说喜欢的乐句,既给了幼儿自主表达的机会,又激发了幼儿对歌曲的喜爱之情。)

2.请幼儿欣赏歌曲第二遍。

师:母鸡孵出了几个蛋?

(析:教师的这一问题看似封闭,其实答案是开放的。歌曲每一段中母鸡孵蛋的个数不同,所以幼儿会有“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等多种回答。教师通过这一提问引导幼儿把关注点落在数量的变化上。)

3.边演唱歌曲边出示小鸡图卡,引导幼儿感知歌词中的数量关系。

师:母鸡每次孵的蛋一样多吗?

师:第一次几个?第二次几个?第三次几个?第四次几个?哪次最多?(教师引导幼儿逐一点数小鸡图卡。)

师:第一次孵出1个蛋,第二次孵出2个蛋,1个多还是2个多?2个比1个多几个?

师:第二次孵出2个蛋,第三次孵出3个蛋,2个多还是3个多?3个比2个多几个?

师:第三次孵出3个蛋,第四次孵出4个蛋,3个多还是4个多?4个比3个多几个?

(析:按阶梯状摆放的小鸡图卡清晰地呈现了歌曲中鸡蛋数量逐次递增的关系,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化了。教师的问题设计围绕手口一致点数后说出总数、比较多少、感知多1少1的关系等数学概念学习,由浅入深,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4.扮演母鸡在“鸡窝”里边孵蛋边表演唱,引导幼儿跟唱。

师:我是一只会唱歌会孵蛋的母鸡,每次我都会孵出不同数量的小鸡,让我边唱边数吧。

(教师扮演母鸡,边唱边在地上摆出小鸡图卡,引导幼儿数数小鸡的数量。)

(析:教师把塑料地垫当作鸡窝,借助简单的道具、丰富的肢体动作,把歌曲的情趣美呈现给幼儿,传递了浓浓的艺术美,为幼儿的模仿树立了榜样,也激发了幼儿扮演母鸡演唱的兴趣。)

四、扮演角色,演唱歌曲

1.邀请个别幼儿和教师一起扮演母鸡,表现母鸡孵蛋的情景,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演唱。

师:谁愿意扮演母鸡在我的鸡窝里孵蛋呀?让我们做一只会唱歌、会孵蛋、会数蛋的母鸡吧。

(析:邀请个别幼儿表演的方式避免了练习带给幼儿的压力,激发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个别幼儿的表演又为其他幼儿提供了模仿的机会。)

2.请全体幼儿扮演母鸡,自主选择塑料地垫作鸡窝进行表演唱。

3.请幼儿交换“鸡窝”进行表演唱。

(析:教师创设了母鸡孵蛋的游戏情境,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动机,使每个幼儿都乐于表达表现。)

五、尝试替换歌词并演唱

1.拓展幼儿对数量关系的认识。

师:母鸡最后一次孵了4个蛋,要是再多孵一个蛋是几个呢?(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数量的小鸡图卡,下同)母鸡孵出5个蛋,比5个多一个会是几个呢?母鸡孵出6个蛋,比6个多一个是几个呢……

2.引导幼儿学唱经过改编的最后一个乐句,如“孵出5个蛋”“孵出6个蛋”等。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于孵蛋数量的想象,尝试演唱替换后的乐句。

母鸡教学设计范文2

美国著名视听教育家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显示,视听工具、实物形象比语言、视觉符号更易于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乌申斯基也说“一般来讲,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鉴于此,笔者根据所在学校有校园多媒体网络的有利条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交互性等特点进行拼音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获得的几点经验谈一谈,供同行们参考。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多媒体包括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脑等。在教学时可充分运用其中的一种或者某几种来创设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需求与兴趣。如教单韵母“n”时,可用生活实际情景(如录像)导入:小芳感冒了,医生在给她做检查时要她张大嘴巴发出“a”的声音。小芳发出了“a”的声音。借此机会让小芳当“老师”,一起读“a”的音。这样,从学生熟悉的事情着手,通过镜头的特写和反复等技巧,轻松掌握“a”的读音,并根据鲜活的画面记住“a”的字形。又如在教学声母“j”时,创设动画情境:一只母鸡带领小鸡们在草地上玩耍,小鸡们看到蝴蝶在母鸡头上翩翩起舞时高兴地“叽叽”叫。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记住了“j”的字形:竖左弯像母鸡的身子,点像母鸡头上的蝴蝶,小鸡的叫声就是“j”的读音。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游戏情境。如复习时就设计“游园闯关”,拼音字母都是游乐园中的售票员或者是导游,学生们读准了他们的音,认准了他们的形,拼音售票员就开门让他们通过,拼音导游就给他们介绍游乐园中的各种有趣的知识。(都用拼音做桥梁)还有其他的如“摘苹果”、“找朋友”、“破译密码”(即读出拼音字母的音或者是补充没有写完全的音节等)、“捡蘑菇”(即把蘑菇上的拼音字母放入相应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篮子里)等情境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实现,进行有趣的拼音教学。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拼音教学难点

弄清形近字母如:b-d、p-q、ei-ie、ui-iu等是拼音教学中的难点。有许多学生分不清楚,经常出错。多媒体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如区分b-d时,可以设计马儿在沙漠上飞奔后留下的脚印以及马儿跑步时“得得”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在观看“d”型的马蹄印时,牢记“d”的字型,在听声音时记住“d”的读音。学“b”时可以直接借助录音机,拉长天线显示“b”形,放出广皤的声音感受“b”音;还可以用动画直接显示“6”慢慢变形为“b”,强调“像个6字b b b”,反之就是“d”。区分“ei―ie”时可设计字母“i”和“e”左右跳动,排队报数。谁在前面先报谁的“名字”,后面的那个字母的名字轻轻带过。

拼音教学中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单韵母n和jqx相拼时以及和y组成整体认读音节时省略两点的规则。因为学生直观思维强,看到ju、que、xuan、yue等音节时往往认为是j q x y和u交朋友。这里可以专设一个故事动画:字母u和u是好朋友,可是每当他们碰到j(鸡)妈妈、q(戚)老师、x(西)奶奶、y(易)爷爷时,头上带着两个圆圆角的帽子的小n总会很大胆地迎上前有礼貌地脱下帽子向他们问好;而小u却因为胆小,老是躲得远远的,从不上前去和他们打招呼。所以jqxy特别喜欢小u。在这个充满童趣的动画故事中,学生明白了j q x y不和u相交的规则以及和n相拼时n要省略两点的规则。同时也赋予了这个规则新的色彩和趣味性。

三、巧用多媒体,辅助发音练习

很多著名播音员想知道自己的发音是否准确。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就是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后再反复听。这是因为人有听觉的“暂失性”。对自己说过的话音失去了“记忆”,从而找不出症结所在。因此在进行拼音教学时,利用多媒体中录音机的作用,把学生的声音录进磁带或保存为声音文件,再播放出来,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又有效地纠正学生读音。此举还可以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回家自己录音,并选―个时间进行读拼音的录音比赛。比赛的目的是在于通过录音这种学生喜爱的形式对所学的拼音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以求学生对字形和字音掌握得更加牢固一些。从另外一个角度想,还培养了学生对电器的操作能力。效果颇佳。

母鸡教学设计范文3

汉语拼音是学习汉字的重要工具,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因为拼音本身就是一些符号,没有特殊的意义,所以学生在识记字母、学习拼读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怎样使低年级的孩子快快乐乐的学习拼音,并熟练地掌握它?创设情境课堂、增强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刚接触时很难记住抽象乏味的汉语拼音字母,因此我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把学习汉语拼音与具体事物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愉快地学习,从而把汉语拼音字母的形和音牢牢地记在脑海里。

1 巧用插图学拼音

在小学汉语拼音教材的每一页都有着精美彩色的插图,这些插图巧妙地将拼音的音和形结合起来,有的表音、有的表形、有的既表音又表形。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寻找图形与拼音字形、图意和读音的相同点;如在教单韵母“ü”时,首先让学生看书中小鱼吐泡泡的插图,然后提问学生图上画的是谁?它在干什么?学生回答:“是小鱼在吐泡泡”。从而引出单韵母ü的发音;其次,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哪一部分和单韵母“ü”的字形相似,学生回答小鱼张着嘴吐泡泡的样子和单韵母üü的字形相似,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记住了字形。

2 巧用儿歌学拼音

儿歌算是拼音教学方法中的“元老”,它的特点是接近儿童生活,读起来朗朗上口,既好听又好记,同时它又能巧妙地把拼音字母的音和形结合起来。结合插图编儿歌。如学习字母aoe时,我先让孩子们说出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然后引出儿歌,张大嘴巴a、a、a,公鸡打鸣o、o、o,水中倒影e、e、e。结合实物编儿歌。如学习字母f、t时,我先让孩子们观察伞把,然后引出儿歌伞把朝上f、f、f,伞把朝下t、t、t;结合数字编儿歌,如学习b和d和p和q这几个形近字母时,字母和数字相比较,引出儿歌:正6是b,反6是d,正9是q,反9是p,q下拐弯就是g。结合字母编儿歌,如在教复韵母ai时,先让孩子们观察“ai”是由哪两个单韵母组成,然后引出儿歌:小a前边走,小i后跟随,a、i在一起,发音ai、ai、ai。在学习其它复韵母时,孩子们会灵活的运用这样的格式把字母一一替换,便成了记住另外一个字母的好方法。如:学复韵母ei时,学生们顺其自然地说出小e前边走,小i后跟随,e、i在一起,发音ei、ei、ei,再如学习整体认读音节zi、ci、si时,我编出了这样的儿歌:z、c、s变化妙,整体认读小i到。在学习整体认读zhi、chi、shi、ri时,孩子们也会用同样的方法编儿歌来记住它们。

3 巧用手指学拼音

手指操练法简单易学,可以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在活动中记住字母的形状。例如:学习声母o时,我启发学生说:“谁会用手指变出字母的形,学生们立刻用大拇指和食指变成了一个字母o,学习字母m时,学生们用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拼成一个m的形状。”学习其它字母时,学生会一边用手做,一边说,两指朝上是u,两指朝下是n,两指朝右是c。学习字母l时,学生们竖起一根手指变成了l,学习字母x时,学生们用两根手指一交叉即变成了一个x,学生们用这样方法不但锻炼了思维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4 巧用游戏学拼音

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游戏教学是适合孩子这一天性的最佳教学形式之一。在拼音教学中创设游戏形式,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拼音,使学生轻松快速地掌握所学的内容。比如在教学字母时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把字母卡做成了苹果状,再做一棵树,然后把苹果贴在树上。找两个学生抢摘苹果读字母,他们要把自己摘到苹果上面的字母读给其他同学听,到最后摘得多的并且读音准的小朋友可得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游戏活动,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然后轮流做游戏,我设计的这个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游戏中加深对拼音的音和形的记忆。

5 巧用故事学拼音

母鸡教学设计范文4

《小土坑》是“水真有用”这一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故事。简单的情节,重复的语句,表现了水可以照出倒影的特性,也将照倒影变成了一个有趣的游戏。于是,《小土坑》成了孩子们最喜爱的故事之一。

春夏季节,雨水不断,花园里、路途中出现了许多水塘。“哎呀呀,×××掉进小土坑了。”“哎呀呀,银杏树掉进小土坑了。”他们迁移故事中获得的经验,在土坑里找到了自己的倒影、房子的倒影、植物的倒影……“我的鞋子也来照倒影。”“小手变朵花也来照倒影。”他们尝试着各种制造倒影的方法。孩子们的兴趣和热情感染了我,也启发了我:《小土坑》的故事并没有结束,由此可以生发出更多的活动,如果借由美术活动让孩子们在感知、体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表现,孩子们一定会喜欢。于是,我设计组织了美术活动“奇妙的小土坑”。我根据故事内容,结合中班幼儿对于正面直立动物造型的经验,使用炫彩棒(具有遇水溶化的特性)、宣纸(具有较强的吸附特性)等美术材料的经验,运用水彩印画等美术表现形式的经验,确定了相应的目标。

该活动分成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帮助幼儿建立起已有经验和该美术活动的联系,并导入活动。第二环节,教师引导幼儿比较、讨论并演示作画方法。先通过“来了一只母鸡”的情景互动演示,帮助幼儿理解创作方法:先按特征用已有图形组合经验表现动物造型,然后进行装饰添画,最后结合故事情景学习印倒影。教师通过情景语言和互动演示将复杂的创作步骤与幼儿熟悉的故事内容相联系,易于幼儿理解与接受。第三环节,教师引导幼儿运用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发现公鸡、小山羊、大肥猪、老黄牛的特征,为幼儿的创作搭建阶梯,降低幼儿的创作难度。第四环节,教师不断以故事情景暗示幼儿创作的步骤,并引导幼儿以角色身份进行相关的联想创作,使幼儿的创作融入故事情景之中。在最后的交流分享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展示、交流,梳理了故事角色,并使幼儿发现了不同动物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

目标:

1.尝试运用印画的方法表现水中倒影。

2.比较故事角色的主要特征,表现熟悉的动物形象。

准备:

1.材料准备:

幼儿创作用纸(在铅画纸上粘贴宣纸,下半部画好小坑〈如图〉),公鸡、牛、猪、羊的装饰画范例(如图),下半部分画有土坑、土坑周围画有树、小草、石头等物体的范例纸,各色炫彩棒,小毛笔,清水。

2.经验准备:

(1)有用图形组合表现正面直立常见动物造型的经验。

(2)进行过故事《小土坑》的有关活动。

(3)有在小水坑里找倒影的经验。

过程:

一、经验联想,进入活动

师: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叫《小土坑》的故事,还记得故事里讲了什么事吗?

师:原来动物们在小土坑里看到的并不是掉进去的动物,而是自己的倒影。这个故事真有趣。

师: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小土坑》的故事。不过这是一个新本领,想学吗?请看。

二、比较观察,演示作画方法

师(出示画有土坑的范例纸):路边有一个小土坑,土坑周围有什么?

师:嘀嗒嘀嗒,春雨下不停,小土坑里积满了水。雨停了,动物们都出来散步了。谁先看到了这个小土坑?(母鸡。)

1.观察教师演示母鸡造型,参与讨论。

师:来的可能是一只什么颜色的母鸡呢?(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选择某一颜色的炫彩棒。)

师:母鸡怎么画呢?由幼儿说特征,教师用图形组合的方式表现母鸡的外形。注意画出肉冠、肉垂等细节。

2.观察教师演示母鸡的花纹装饰。

师:母鸡爱漂亮,出门前打扮一下吧。选一种和刚才的颜色不一样的笔来画。

师:母鸡穿上了大花衣说:“看看我漂亮吗?”

3.观察教师演示印倒影的方法。

师:母鸡打扮好了,看看外面,嘀嗒嘀嗒在下雨。(教师用小毛笔蘸水,刷在小土坑的位置上。)

师:雨停了,出门去散步吧。走走走,前面是什么?(小土坑。)

师(和幼儿一起继续讲故事):让我过去瞧一瞧!(教师以“低头往里瞧”的情景自然地将画有母鸡的纸与刷过水的下半部分合上,形成倒影。)

师(和幼儿一起讲故事):瞧见了什么?哎呀,不好了!一只母鸡掉到土坑里去了!

师:小土坑里真的有母鸡掉下去了吗?

师:听到母鸡的叫声后,谁过来了?接下去又发生了什么事?它们在小土坑里看到了什么?

三、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及分析公鸡、羊、牛、猪的特征,明确创作任务

1.观察公鸡。

师(出示公鸡):公鸡和母鸡都是鸡,它们长得一样吗?

2.观察牛和羊。

师(出示牛和羊):牛和羊有点像,但各自又有特别的地方,你能找到吗?

3.观察猪。

师(出示猪):小猪和牛、羊都有点像,但它们有的地方又很不一样,你发现了吗?

4.明确创作任务。

师:这四个动物朋友相继来到小土坑边,它们看到了什么呢?

师:现在请你来扮演一种动物,到小土坑边去瞧一瞧,然后把看到的东西画出来好吗?

四、幼儿创作

1.引导幼儿表现四种动物的主要外形特征并用添加花纹的方式打扮动物。

2.启发幼儿添画小土坑周围的相关景物。

3.鼓励幼儿按照需要重复印画的内容。

五、交流分享

师:有几只公鸡(小山羊、大肥猪、老黄牛)来到土坑边瞧一瞧?画公鸡(小山羊、大肥猪、老黄牛)的小朋友起立。你们在土坑里看到了什么?

延伸活动:

1.做书。

师:今天我们把小土坑的故事变成了图画,这些图画订在一起就是一本故事书。我们把这本书放到故事角去,大家都来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2.作画。

师:小土坑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所有的人都知道了,都想来小土坑旁照一照倒影,接下去谁会来呢?你们可以继续把它们画下来。

附: 小土坑

下雨了,下雨了,母鸡、公鸡回家了,小山羊回家了,大肥猪回家了,老黄牛也回家了。淅沥淅沥,小土坑里积水了。雨停了,雨停了,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母鸡、公鸡出来找小虫吃了,大肥猪出来散步了,小山羊、老黄牛出来吃草了。

母鸡走到土坑边,往里面一瞧,看见里面有一只母鸡。“哎呀,不好了!一只母鸡掉到土坑里去了。咕咕答,咕咕答……”母鸡赶快跑去告诉公鸡,叫公鸡来救土坑里的母鸡。

公鸡走来一瞧,土坑里哪有母鸡呀,只看见一只公鸡。“哎呀,不好了!一只公鸡掉到土坑里去了。喔喔喔……”公鸡赶快跑去告诉小山羊,叫小山羊来救土坑里的公鸡。

小山羊走来一瞧,土坑里哪有公鸡呀,只看见一只小山羊。“哎呀,不好了!一只小山羊掉到土坑里去了。咩咩咩……”小山羊赶快跑去告诉大肥猪,叫大肥猪来搭救土坑里的小山羊。

大肥猪走来一瞧,土坑里哪有小山羊呀,只看见一只大肥猪。“哎呀,不好了!一头大肥猪掉到土坑里去了。哼哼哼……”大肥猪赶快跑去告诉老黄牛,叫老黄牛来搭救土坑里的大肥猪。

老黄牛走来一瞧,土坑里哪有大肥猪呀,只看见一头老黄牛。“哎呀,不好了!一头老黄牛掉到土坑里去了。大家快来救救它!哞哞哞……”

大伙都来了,往土坑里一瞧,不得了,土坑里有一头老黄牛,一头大肥猪,一只小山羊,一只公鸡,还有一只母鸡。那么多动物一起掉到一个小小的土坑里去了。大家真着急,东奔西跑去找它们的朋友们来救它们。

母鸡教学设计范文5

秋日,小雨连绵的下着,教室的窗口搭着一张张童稚末退的脸儿,他们在期待着,他们在盼望着。“雨停了!”不知谁叫到。那一张张脸上无不洋溢着快乐。同学们涌出教室,我也跟出去了,先到操场的当上了“母鸡”小鸡们跟在母鸡的后面,排成了一条长龙。

老鹰来了,快跑啊!我们一个个都躲在母鸡身后,跟随着母鸡。老鹰的行动飘忽不定,一会到这边,一会儿到那边,使我们一会儿跑这边,一会跑那边。老鹰好像锁定目标了!他快步上前,可是,母鸡也不是用来当摆设的,她更敏捷地上前一步,挡住了老鹰的去路。老鹰爆发了,他将之前存下来的力气集中在这一时刻,唰!一声,老鹰飞快的跑到最小的一只小鸡身后,用锋利的鹰爪捉住了我们的同伴。啊!可怜的同伴,成为了鹰的午餐。

游戏重新开始了,我选了一个中间的位置。游戏开始,这只老鹰似乎没有想捉小鸡的意思,但事情不会这样发展下去。在一瞬间老鹰精神起来了,母鸡早就发现老鹰有异常她已经做好了防御。老鹰突然往右跑,母鸡也跟着往右跑;老鹰往左跑,母鸡也跟着往左跑,就这样左跑右跑,我们变得左冲右撞,分不清东南西北。这中了这狡猾的老鹰的计。老鹰趁机把散落出来的小鸡捉来当美餐,不幸的是,我也因此“夭折”了。这可恶的老鹰,我和被捕的同伴在鹰巢中呐喊,妈妈快来救救我们吧!天赐良机,我们不用接受惩罚了,上课铃声响了。

母鸡教学设计范文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和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文本时,在学生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进行文本的解读,不仅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还是引导学生多元化化文本解读的引领者。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正确了解文本内容,是否能全面把握文本的内涵,也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让学生“走进”文本,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

1 善于教学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对文本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在新授课文时,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那样的疑惑与不解,教师应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意见,切不可把个别学生的理解强加给所有学生,更不能越俎代庖,把自己的理解硬塞给学生。教师要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换来自己的感受,因为只有这样的感受才会让学生更深刻、更具体、更全面的理解文本。

在教学中当学生提出疑惑,发表见解时,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解疑,鼓励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发现,养成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如在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薄薄的鸡蛋壳并不结实,却会这么坚固呢?”为此,笔者特地找来几个鸡蛋,请学生来试试谁有本领将鸡蛋捏碎。话一出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上来捏,可谁也没有捏碎。这时,有学生提出这肯定是一个特殊的鸡蛋,所以蛋壳特别坚硬。为了让学生信服,笔者又换了一个鸡蛋,让学生上台来捏,可还是没人能将其捏碎。这时,又有学生说:“老师,我们人小力气小,捏不破这个鸡蛋,你力气比我们大得多,肯定捏得碎。”笔者运足气力,握住鸡蛋使劲地捏,可鸡蛋还是安然无恙,在亲眼目睹的事实面前:我们无论怎样用力,也捏不碎这个鸡蛋了。最后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朗读,加深感悟捏不碎的原因――将压力均匀地分散到了蛋壳的各个部分。如此“一捏”,实践及时地消除了学生心中的疑惑,让学生对“薄壳结构”这一科学术语清清楚楚,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 适度精彩朗读,助推学生感悟文本

大家知道,朗读是中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更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不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新课标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验品味。可见,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与优秀的人物交谈,令人回味无穷,深受感染,心灵震撼,精神振奋,认识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例如在教学《九色鹿》这篇课文时,指导朗读九色鹿斥责调达的一段话时,笔者先让学生自读,然后指名朗读,再进行全班交流与点评,指出他们的朗读的不足――没有读进九色鹿的内心,如此引导让学生有急于走进九色鹿内心世界的冲动。在联系了前文的教学后,笔者再一次把这段话拎出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中读。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九色鹿的愤慨在朗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九色鹿的沉着、机智、勇敢在朗读中感受更深。所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重新响起那曾经熟悉的朗朗的读书声,让我们的学生在朗读中自主地感悟语文的无穷魅力。

3 巧用预设生成,引领学生品味文本

《语文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应和学生零距离、心贴心,民主平等的进行交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心感悟。而教学实践中为了使自己的课能精益求精,教师们在备课时总是想方设法地预设着每一个教学环节,各环节之间该如何过渡,甚至每一句过渡语该如何表述,都绞尽脑汁。然而,课堂永远是变幻莫测的,课堂生成时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复杂性等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能够机智地处理、巧妙地排解,这既不会影响自己的设计思路,还能更好地品味文本锦上添花。

3.1巧妙的预设,让学生对文本的品味更广

教学是一种复杂而多变的活动,教师无不认真地做好教学预设,以保证课堂运作的有效进行。往往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为学生提供更广的思维空间,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方案,以备在教学中随时采用,更好地品味文本。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竟然不知道自己的母亲这样瘦弱?”来引导学生朗读中猜想,猜想中感悟。可能有学生回说“因为他眼力不准,跟母亲生活了几十年都不知道母亲身体很轻。”那我就会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眼力不准呢?”……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母亲的形象。如果有学生回答“那是因为作者不关心自己的母亲。”那笔者就会问“如果作者不关心自己的母亲,怎么会来医院陪护母亲,又怎么会发现母亲转身下床都很吃力?也就更不会想到去抱母亲了。那究竟是为什么呢?”再引导学生思考:“母亲在作者眼中一直是怎样的形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坚强和母爱的伟大,让预设拓展了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3.2精彩的生成,让学生对文本的思维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