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教案范例6篇

母鸡教案

母鸡教案范文1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 情境教学 有效教学

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和追求的根本出发点。下面我结合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是如何实施情境教学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思想品德课具有时代性特征,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如在讲授《难报三春晖》这一课时,我想:如何让这节课教学激起涟漪,甚至是浪花呢?生活,唯有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我设计了“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对这一联系自身实际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在轻松、愉悦兴奋的讨论与交流中重温了父母在平凡的生活中为我们的成长所倾注的点点滴滴――生病时焦急的神情,取得成绩时欣慰的笑容,落在肩头上的一巴掌……

联想起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待父母的一幕幕,有的学生因母亲的唠叨而心烦;有的学生因父母管教太严而反感;有的学生因父母的平凡而嫌弃;有的学生因父母的残疾而自卑;有的学生因自己的任性而与父母顶嘴……通过讨论与讲述,学生深切地感悟到母爱如海洋的浩瀚,父爱如高山的深远,纷纷表示要在生活中关心、孝敬、深爱他们。最后歌曲《母亲》使本课达到了高潮,此时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精心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更容易唤醒学生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希望憧憬,激发出学生心底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要求,启迪学生对问题的自发质疑和求知欲望,使整个课堂到处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融和彼此的理解和接受,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过健康而有意义的生活。

二、巧设活动情境,指引学生主动体验

思想品德课重在激情、明理、导行。要使学生学得好,关键在于使学生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如教学时,让“小品进课堂”,开展活动情境表演,就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交往要讲艺术”一课中,我就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个打电话找同学的活动,让学生来表演,切身感受礼貌用语的作用。此外,平时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其它多种形式的活动情境,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学生通过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道德情感,加深道德认识。

三、妙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其入境。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时,我引用了“吃蛋原理”这个哲理事例: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假如这只鸡一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可有三条消费方案:

(1)坚持每天吃一个鸡蛋;

(2)把鸡也杀了吃掉;

(3)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公鸡,过上一段日子,一天可以吃4个鸡蛋,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公鸡来改善一下生活――如果主人这样坚持下去,那么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越来越容易。

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为这只母鸡的主人,你会选择哪种消费方案?学生马上展开了小组讨论交流,发言的气氛很积极。我趁势进行引导:吃蛋原理中的三条消费方案,第一条虽能保持收支平衡,但生活质量不会有大的提高;第二条把鸡也杀掉,虽可供一饭之需,但只能改善一顿,此后便只能安守清贫了;惟有第三条方案,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虽要忍受一时的清贫,但一段时间后,既有鸡吃,又有蛋吃,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改善和提高。在上述三个消费方案中,选择第三条,就是选择了可持续发展。如此教学,学生均感觉新鲜有趣,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新奇的情境,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大力提倡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对教材、复习资料、教师授课中的观点提出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开学生的思维的大门,帮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教学实践证明,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组成新的认识系统,促进认识的新发展。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并非越多越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不同内容及教师自身等具体情况与条件,灵活运用,从而创设出既适合学生又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情涌动中获得感情升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心理和行为素养。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母鸡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通过拼音巩固学过的字。

2.渗透识字“西”。

3.认识3个声母,能用3个声母拼读。

4.掌握“j、q、x”与“ü”相拼的规律。

〖教具准备〗

字母卡片、图片、木偶、橡皮泥。

〖教学设计〗

(一)奖品激励,复习导入

1.猜字母游戏,复习学过的拼音。圆圆脸蛋梳小辫(a);小鱼吹泡(o);小伞把儿(t);9字反写(p);6字反写(d);一根小棍(l);一把椅子(h)。

2.猜字游戏,复习拼读及学过的字:bǐ、tǔ、dà、bà、mā、mù、é。

[思考:简单的认读复习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心不在焉,因此,我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爱表现的特点,设计了猜字游戏,来巩固拼音字母的音形,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

(二)学习认读声母:“j、q、x”

1.(出示木偶丁丁)师:小朋友,你们好,还记得他是谁吗?(丁丁)今天,他带你们去拼音王国认识三个声母娃娃。(课件演示)瞧,他们正在草地上玩呢!听,他们唱起了歌:jqx、jqx,三个好朋友在一起,蝴蝶跑来逗小鸡,气球飞,多美丽!切个西瓜大又圆大又圆,三个小朋友吃得甜蜜蜜!(配《卖报歌》音乐)

2.丁丁:现在谁能猜出是哪三个好朋友。(生:jqx。教师在四线格中板书j、q、x。)

3.(出示“公鸡图、气球图、西瓜图”。同学分别说图上画着什么,该贴在哪个字母旁边。)

4.(学生试读,教师正音,带读。)

5.谁能给这些字母编顺口溜。(一只小鸡jjj;一个气球qqq;切个西瓜xxx。)

[思考:为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学习新课前,我利用小朋友喜爱的木偶丁丁,带着大家来到童话世界――拼音王国,而j、q、x成了拼音娃娃的角色,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童话中的娃娃,一下子就溶入了新课的学习中。]

(三)练习j、q、x与韵母相拼

1.出示“鸡、七、西”三个字。学生认读。

2.在“鸡、七、西”三个字下错位放上音节“qī xī jī”。

3.学生纠正重新摆放,练习拼读:j―ījī(鸡)公鸡的鸡;

q―īqī(七)七个的七;x―īxī(西)西瓜的西。

4.游戏形式练习以下音节的拼读:jiā xià jǐ jī qǐ qì qí xì xǐ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拼读游戏,小朋友要认真听老师读音节,记住手中的字母,找准自己的伙伴。 j―i―ājiā,j―i―ājiā,j、i、ā在哪里

生:j在这。 i在这。 a在这。我们组成j―i―ājiā。

(四)探究j、q、x与ü相拼的规律

1.出示小组学习内容:①看看图,拼一拼旁边的音节。 ②说一说音节的声母和韵母。 ③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生汇报自学讨论结果:通过拼读和观察,发现j、q、x后面的韵母虽然写的是“u”,但是却发“ü”的音。

3.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j、q、x后面的“ü”为什么要去掉两点,怎么和“u”区分?

4.师:你们试试jqx和u能不能拼。(学生试拼,拼不出) 现在谁来说jqx和u相拼为什么可以去掉两点。 生:因为jqx不能和u相拼,所以在和“ü”相拼时就可以把ü上的两点去掉。

5.我们来编个顺口溜:jqx真淘气,见了ü,把点去。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拼读、去观察、去比较、去发现,通过质疑、思考,得到了答案,总结出规律。教师的因势利导,让学生体验到了合作探究后成功的喜悦,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大大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勇气。]

(五)记字形

1.你们怎样记住三个淘气鬼的样子?(学生自编儿歌记忆:一只小鸡jjj,一个小叉xxx,像个9字qqq,“p”一转身qqq。

2.这三个字母跟学过的哪几个字母很像?(生共同找出下面三组:j:i q: bdpg x:k)

3.听音乐,学生用橡皮泥在课桌上摆字形。

[学习字形时,我非常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自编顺口溜。在巩固阶段,我先让学生回忆:这三个字母跟哪几个学过的字母很像?学生的主动性再一次被调动,积极开动脑筋。最后,我又以独特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用橡皮泥捏摆字形,音乐声中,学生兴趣盎然,非常投入,有的独自边唱边摆,有的与同桌一起讨论着摆,字母的形状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六)利用木偶丁丁和学生交流,激发探究兴趣

1.音乐声中,丁丁走到学生中间以朋友的身份与有进步和表现好的学生握手,对他们进行鼓励与表扬。

母鸡教案范文3

[关键词]研学后教 先学后教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38

在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在此种情况下,教师的后教如何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避免后教成为前置学习的简单重复,甚至是学案题目答案的评讲订正呢?笔者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后教的策略。

一、有目的地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后,教师要创设展示的平台,让他们能自主、全面地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应不拘形式:可诵读文本,发表议论;可开展辩论,合作表演……可以是单一形式,也可以是组合形式。不论载体:可呈现课文批注,表达见解领悟;可呈现研学案的作答、叙说的思维过程;可呈现小黑板上的板写绘画,描述想象与推理……不定人员:可组长,可组员,可一人,可多人,但展示的必须是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而非个人的学习成果。

如四年级上册的《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围绕着“恐龙是如何飞上蓝天的呢”这一核心问题(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在小黑板绘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恐龙演变成鸟类的四个阶段及其具体的演化过程,然后小组合作复述“恐龙是如何飞上蓝天”的整个演化过程。又如四年级上册的《母鸡》一课,学生围绕“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作者为什么不敢讨厌它”这一核心问题(学习任务)展示小组学习的共同成果:有的组员读具体描写母鸡的句子,有的表演母鸡生活的片断,有的对母鸡的行为发表议论。

二、有意识地解决学习疑难

教师除了要在学生前置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个别指导外,还应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认真观察、细心聆听,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疑难。另外,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各小组在阅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后教时不仅要解决学习疑难,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探索文本生成的意义。

如《母鸡》一课的教学,学生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时,通过读、演、议展示了对母鸡形象的理解。从展示中可以看出,由于对母亲形象的惯性思维,学生的阅读只关注课文的后半部分(即母鸡保护、关爱小鸡的内容)。因此,他们对“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作者为什么不敢讨厌它”的理解只停留在“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形象和作者不再讨厌母鸡的情感上。很明显,学生对作者“不敢再讨厌它(母鸡)”的“不敢”这一强烈的情感理解得并不到位。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关注课文的前半部分,将母鸡“有了一群小鸡雏”的前后行为进行一一对比,感受母鸡因“有了一群小鸡雏”而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而体会到母鸡的伟大,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深刻含义。这样,对“不敢”的理解才水到渠成,学生才真正读懂了作者对母鸡的尊敬之情。

三、有针对性地领悟语言规律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会忽略文本的语言形式。因此,在后教时,教师要强化学生对文本语言形式的学习,结合学段要求、文本特点,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徜徉于语言文字中,既要读懂文字的内涵,也要领悟语言的规律,实现“言”“意”兼得。

如四年级下册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时,读句子:“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喊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学生从中体会到了“爸爸”和“我们”对和平的热切渴望。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句子是怎样把“爸爸”和“我们”对和平的热切渴望表达出来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作者通过排比、夸张的手法以及感叹号连用等方法表达了强烈的感情。然后,教师再通过多形式的反复朗读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领悟了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四、有机地提炼学习方法

学生围绕学习任务,经历了一系列的语文学习实践,已初步悟出了一些学习方法。因此,在展示学习成果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呈现出学习的结果,还要引导学生展示出获得相应学习结果的思维过程,并相机引导学生总结、提炼相关的学习方法。这样,使得学生初步悟出的模糊的、粗糙的学习方法清晰化、精练化,最终成为学生自己方便、实用而高效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如四年级上册《白鹅》的教学,学生展示“从叫声体会到白鹅高傲的特点”时,说道:“‘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读了这句话我仿佛听见一只高傲的白鹅在我面前大叫。”教师趁机追问:“哪些词让你仿佛听到了鹅的大叫?”在学生说出“厉声叫嚣”“引吭大叫”这两个词后,教师接着追问学生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有学生说出词典中对于这两个词语的解释,也有学生联系“不亚于狗的狂吠”来理解两词的意思,还有的甚至说到从“嚣”的四个“口”猜测到“叫嚣”是“很多人大声叫,吵得不得了”的意思(教师也顺势把“嚣”的构字原理告诉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提炼出查词典、联系上下文及抓关键词语、结合字理等理解词语的方法。由于有了亲历语言实践的过程,学生对于这些方法的提炼更加容易,也明白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样的,多种方法同时运用对词语的理解会更加准确。

五、有侧重地进行读写迁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对于课文的学习,其目的是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当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到一些语言规律,提炼出有关的学习方法后,教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巩固运用,以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进一步形成。

选入教材的文章文质兼美,可以多角度地进行读写迁移。但在具体教学时,读写切入点不宜面面俱到,而适宜精细,有所侧重,做到一课一得。一般而言,读写切入点应体现学生前置学习时解决主要任务的方法迁移或在相关课文所领悟到的语言规律的运用。如五年级上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教学,课文学习的一个主要任务是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提炼出“抓关键词、结合课文具体事例、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因此,教师应以此作为阅读方法的迁移切入点来选择文章进行拓展阅读。又如五年级下册《草原》一课,当学生领悟到作者通过反复的句式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后,可以借助课文结尾的情景,设计如下练笔,迁移运用:请想象“我们”话别的场面,尝试运用反复句式写下来,表达出“蒙汉情深何忍别”的情感。这样的练笔训练,能让学生将文本的语言形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后教要根据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针对性策略。阅读课的后教,教师则要有目的地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有意识地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难,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领悟语言规律,有机地提炼语文学习方法,有侧重地进行读写迁移。教师要讲到实处,点到关键,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前置学习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教学目标充分、有效的达成。这样的后教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作用。

母鸡教案范文4

一、遵循学生情感发展规律,善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讨的内在潜能。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实验证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需要外界因素的刺激,从而产生内在的能动学习潜能。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扮演好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角色,抓住学生对生动有趣的事物或贴近自身生活实际的问题充满情趣的实际,根据小学教材贴近生活,展现生活的特点,创设出生活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的积极情感。

如在教“认识千克、克等重量单位”时,教师为提升学生的探讨潜能,创设了“商店销售商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等角色,通过购买苹果、香蕉等方式,动手称一称,拎一拎,感知物体的重量,然后让两个不同体重的学生上台,相互抱一抱,让他们自己说出哪个重,哪个轻,接着向学生提出“如何判断物体哪个重,哪个轻”问题,从而有效进入到对“千克,克”等重量单位的探究学习中,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探讨潜能。

二、掌握数学学科特点,重视问题引导,教会学生自主探讨的方法要领。

在“认识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关系”教学时,为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内容基础上,设计出了“某农户养公鸡有12只,母鸡有30只”的问题情境,依次向学生提出“1、公鸡只数是母鸡只数的几分之几?2、母鸡只数是公鸡的几分之几?3、公鸡只数占鸡只数的几分之几?4、公鸡比母鸡少百分之几?5、母鸡比公鸡多百分之几?6、公鸡比母鸡少的占鸡总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解答,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认识到“这几个问题都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数量关系是用‘对应的量÷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通过探讨交流活动,弄清了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两者的联系,掌握了上述两种问题的解答方法。

通过上述教学案例可见,小学数学学科章节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是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的整体,同一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解答。因此,教师在探讨式教学活动时,应发挥数学问题的发散性特性,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掌握,认识内涵和本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找寻到进行问题解答的各种不同方法,有效提升问题解答的效率,促进探讨式教学活动效能的提升。

三、发挥教学评价指导作用,开展过程评析,提高学生探讨问题的活动效能。

母鸡教案范文5

【关键词】 教学;知识点;探究;深入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内容,都是根据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孩子们的面前,具有直观性、模仿性和趣味性. 教材有些内容作用于渐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我认为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在教学中对知识点作适当深入,小学生就能把所学知识点掌握得较牢固,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1. 知识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一般是两步运算,多数学生容易掌握. 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有必要把知识点再深入下去.

图形深入 如图1,2,3,比较它们的周长(C)和面积(S)的大小.

观察这类图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此题是要利用“查漏补缺”的方法解答,学生易懂.

再如下图:

图4:C甲 = C乙 图5:C甲 = C乙

S甲 = S乙 S甲 < S乙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形,紧扣周长、面积的概念,明白其中道理.

2. 知识点:求平均数问题、探究性习题

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内容中出现的题型,要去寻找特例. 特例深入 (1)一辆汽车从甲城行驶到乙城,每小时行驶40千米,由乙城回到甲城每小时行驶60千米,求这辆汽车在整个往返途中,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此题是比较典型的一个求平均数问题,教材中出现的求平均数问题的思路与此例题的思路有所不同. 我在讲授此例题之前安排学生解答,无一人做对,学生的答案全部是:(40 + 60) ÷ 2 = 50(千米/时). 受教材题型影响,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式. 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安排特例学习. 老师知道学生错误的症结在于对“速度”这一概念缺乏正确的理解,于是从“速度 = 路程 ÷ 时间”入手,抓住概念不放,进行如下分析:设从甲城到乙城的路程为整体“1”,则汽车由甲城到乙城所需的时间为■小时,由乙城返回到甲城所需的时间为■小时,汽车往返于甲、乙两城之间共行驶的路程为整体“1 × 2 = 2”,共行驶(■ + ■)小时,故往返的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即2 ÷ (■ + ■) = 2 ÷ ■ = 48(千米/时). 教师要退一步讲清解题思路. 有时候,题目的条件比较复杂,学生缺乏分析解答能力,教师可以采用退到最基本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2)小亮到外婆家度暑假,外婆家存有10个鸡蛋,还有一只每天下一个蛋的母鸡. 如果外婆每天煮2个鸡蛋给小亮吃,问:外婆家的鸡蛋可以连续吃几天?

教师板书出题目后,孩子们很感兴趣,顿时,童心萌发,积极思考. 多数同学是这样想的:“原来的10个鸡蛋,每天吃2个,够吃5天,在这5天里,母鸡又下了5个蛋. 这5个蛋可以吃2天,还余1个. 在这2天里,母鸡又下了2个蛋,连同余下的一个共3个蛋. 这3个蛋可以吃1天,还余1个. 而在这一天,母鸡又下了一个蛋,连同余下的1个,共2个蛋. 这2个蛋恰好又可吃1天. 把以上推算出来的天数加起来:5 + 2 + 1 + 1 = 9(天). 孩子说,外婆家的鸡蛋可以吃9天.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换一个思路来考虑,就很容易发现上述解法有误. 假设小亮每天吃的2个鸡蛋是这样安排的:吃母鸡当天下的1个蛋,再吃1个存蛋. 由于母鸡每天下1个蛋,而存蛋有10个,所以立即可以得出“能连续吃10天”的结论.

那么,在前面的解答中,为什么会算成9天呢?仔细思考一下,不难发现,上述解答中的分析犯了“有始无终”的毛病,从整个分析的模式看,总是先计算现存的蛋可以吃几天,再计算在这几天里母鸡又可以下几个蛋. 按照这一模式,分析到“……共2个蛋. 这2个蛋恰好又可吃1天”并没有完,还应继续分析下去,由于这1天吃的是原先的2个蛋,而在这天内,母鸡又下了1个蛋,这个蛋留到下一天,连同下一天母鸡新下的1个蛋,共2个蛋,又可吃1天. 这时已无存蛋,小明每天吃2个蛋就难于为继了. 分析至此,才真正结束. 将上述的9天,再加上这漏算的1天,恰是10天. 这才是正确的答案,两种思路的结果完全一样.

3. 知识点:比较数的大小

学生对整数、小数、分数大小比较,一般情况下都易掌握. 例:比较■,■,■,■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每个分数都化成小数比较,或者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又费时费力,这样做不利于今后的数学学习.

技巧深入 比较■,■,■,■的大小,教师要告诉学生,复杂问题要简单解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巧解题.

1 - ■ = ■,1 - ■= ■,

1 - ■ = ■,1 - ■ = ■.

对于分数来说,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值小.

故有■ < ■ < ■ < ■,又被减数相同,减数小的差就大,所以,

1 - ■ > 1 - ■ > 1 - ■ > 1 - ■,

所以,■ > ■ > ■ > ■

4. 知识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结合律、乘法的分配律

步步深入 同学们都知道:5 + 4 = 4 + 5,6 + (4 + 5) = 6 + 9 = 15,(6 + 4) + 5 = 10 + 5 = 15,6 + (4 + 5) = (6 + 4) + 5,3 × (5 + 4) = 3 × 5 + 3 × 4(乘法分配律),1 + 2 + 3 + … + 10 = (1 + 10) + (2 + 9) + (3 + 8) + (4 + 7) + (5 + 6) = 11 + 11 + 11 + 11 + 11 = 55.

(1)求1 + 2 + 3 + 4 + … + 100的和.

(2)求3 + 6 + 9 + 12 + … + 300的和.

第(1)小题,学生模仿上例,容易解答. 我们知道:

100 + 1 = 101,99 + 2 = 101,98 + 3 = 101,故有1 + 2 + 3 + 4 + … + 100 = 101 × 50(50个101相加) = 5050.

母鸡教案范文6

(一)提高了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陶冶了情操

面对现今在优越生活中的孩子,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富有强烈教育意义又具有强烈竞争性和趣味性的游戏,例如“红军不怕远征难”,通过设立的“大渡河”、“雪山”、“草地”等障碍,在这种极富有竞争性的游戏中,学生们相互追赶、互帮互助穿越各个障碍、险关,最后获得胜利到达“延安”,不仅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使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培养了学生迎难而上、坚强勇猛的品质。

通过游戏中的这些规则,不仅可以保证游戏者之间的关系得到条件,还保证了游戏的公正性、安全性和进行的顺利性,是游戏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健康水平

现代心理学明确表明,行为和情绪困扰期是每个孩子的必经的阶段,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困扰也会随之消失,而有一些儿童摆脱这些困扰的难度较大、时间较长。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儿童的的偏差情绪可以得到调节、情感得到激发、心理需要得到满足、集体主义得到培养。

(三)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和创造力

通过将体育保健知识、人体运动知识、体育名人、体育竞赛知识、日常生活、基本知识等与体育有些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学到种类繁多、覆盖面广的知识,使智能和智力以及创造力得到开发。

二、游戏活动的相关措施

(一)发动学生,参与编排

新的课程改革一直在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体育课堂上,笔者经常让学生参与编排设计游戏。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练习,可以在同一种游戏过程中创造多种取胜的办法,在同一种游戏过程中变换多种条件和规则,用同一种器材创造出多种游戏和练习方法,在体力中比智力,在智力中比技巧。

例如:学生认为“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小鸡的数量太多,当小鸡的小朋友很容易摔倒,他们就八只个游戏进行了创新。方案一:在地上画一个圆圈,作为老鹰的家,有一小组的同学扮演老鹰他们手拿呼啦圈,准备套住小鸡;其他同学扮演小鸡,小鸡分散在操场上;两名同学分别扮演鸡妈妈和鸡爸爸,负责警告和抢救小鸡。方案二: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选一位当老鹰,4-5位当小鸡,其他同学当母鸡,母鸡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小鸡站在圈里,开始时老鹰站在圈外,老鹰想方设法去抓小鸡。老鹰可以进入圈内,但不能强行拉开母鸡的手,小鸡可以出圈但不能跑出圈外2米;母鸡要手拉着手,老鹰只能钻入;老鹰抓到小鸡,两人角色互换。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评价方式的灵活多变,最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创造潜能被激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根据小学生的生长特点合理选择游戏

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游戏内容,不同的年龄应选择不同的游戏。比如低年级的学生爱好形象的模仿,他们喜欢新颖、多变的游戏;对单调、枯燥的活动不感兴趣,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把教材内容转化成千变万化的游戏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乐趣,锻炼身心,掌握知识与技能;在教学时有音乐伴奏所组织起来的游戏,会使动作做得更加协调与优美,还可以运用故事与游戏的形式来进行。如,在进行一路纵队慢跑时,可做“开火车”的游戏,让排头的学生当司机,中间的一位学生(任意选一个)当列车长维持秩序(队形),最后一位学生(排尾)当副列车长防止掉车(跟不上),这样学生的练习情绪高涨,像一列正常运行的小火车进行一路纵队跑;很多体育游戏是通过给予各种信号进行的,如“看谁反应快”等,这种急起急停的训练可以提高一个人对刺激物的反应速度,这对体育教学或训练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上一篇口才教案

下一篇菊花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