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萝丝去散步范例6篇

母鸡萝丝去散步

母鸡萝丝去散步范文1

究竟应如何指导孩子阅读呢?下面以阅读《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向大家介绍一些亲子阅读的方法。

《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本图画书正文共十四个画面,只有39个汉字:“母鸡萝丝去散步,她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堆,经过磨坊,越过篱笆,钻过蜜蜂房,回家吃晚饭。”而且文字又是隔一页才出现一次,文字内容中既没有提到画面中的角色,也没有叙述发生的事情,只有对母鸡萝丝散步经过的一种直白而似乎漫不经心的叙述。它是主要以画面来呈现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的图书,所以画面特别得生动,很能吸引孩子的眼球。

家长在和孩子一起阅读这本图画书的时候,首先运用观察和猜测法。和孩子一起仔细观察图画书的封面,家长可以这样问一问孩子:封面上有谁?狐狸的眼睛看着谁?学一学。这本书可能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对封面的观察,向孩子介绍故事的两个主人翁,学一学狐狸盯着母鸡的动作,为后面的阅读做铺垫。对书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的猜测,抓住一个给孩子展开想象的机会,因为孩子想象能力的发展是需要具体练习的。

接下来,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游戏,运用游戏法、观察法和讲述的方法。在阅读之前,家长将图画书上的第二幅至第七幅的每一幅画面用相机拍摄下来,并且打印出来,用大的立方体的积木做骰子。将打印出来的图画贴在骰子的每一个面上,家长和孩子玩骰子的游戏,家长和孩子轮流掷骰子,投到哪一面就观察和讲述哪一幅画面的内容。在轻松的游戏中,在看看、讲讲中让孩子了解图画书的内容。

和孩子一起完整阅读图画书以后,家长和孩子一起编故事,运用扩编故事的方法。这本图画书正文共十四个画面,只有39个汉字,家长引领孩子根据图画书的基本文字内容,特别是根据画面中的细节表现,进行故事情节的扩编:

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她走过院子,狐狸紧紧地跟在后面。院子的中央有一只钉耙,狐狸一脚踩在钉耙上,钉耙一下子竖起来,“啪”的一声打在狐狸的脑门上,狐狸被打得眼冒金星。

母鸡继续往前走,她绕过池塘,狐狸还是紧紧地跟在后面。突然,狐狸脚下一滑,“扑嗵”一声,一头栽到池塘里,水花四溅,狐狸被呛得差点一命呜呼。

母鸡继续往前走,她越过干草堆,狐狸仍然紧紧地跟在后面。眼看就要靠近母鸡了,它向前一扑却一下子钻进了干草堆里,狐狸被弄得头昏眼花。

母鸡继续往前走,她经过磨坊。面粉袋的绳子缠在了母鸡的脚上,当狐狸经过的时候,面粉袋的口“哗”地打开了,面粉洒在了狐狸的身上,狐狸被压得动弹不得。

母鸡继续往前走,她穿过篱笆。狐狸看见篱笆的缝隙太小,钻不过去,就用力一跳,不偏不倚正好跳到山坡上的小推车上。小推车顺着山坡轱辘轱辘往下滚。

母鸡继续往前走,她钻过蜜蜂房。狐狸趴在小推车上,“轰”的一声撞倒了蜜蜂房。蜜蜂房里的蜜蜂“嗡嗡”的纷纷地向狐狸飞去,狐狸撒开四条腿飞快地没命逃走。

母鸡按时回到家吃晚饭。

扩编后的文字内容既生动而且具有文学性和审美性,孩子参与扩编故事和讲故事,能够有效积累语言经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母鸡萝丝去散步范文2

选择教学内容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大班上学期《动物王国》主题中的一个备选活动,它是一本外国经典绘本,它的文字与画面形成了一种滑稽的对比:文字讲述的是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而图画则还讲述了狐狸追逐猎物却屡屡受挫的故事。绘本色彩鲜艳、生动有趣、故事情节诙谐幽默,环节充满想象空间。大班幼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知经验,有了初步的理解、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讲述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从而在作品中得到熏陶和享受。

一研——磨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第一次试教中我们发现:教师利用PPT围绕一幅幅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时,幼儿主动表达的愿望很强烈,但是教师要落实其它的教学目标就将环节往下赶,幼儿充分说的愿望,没有得到体现;目标中有幼儿理解并学习动词的要求,教师便在黑板上出示图片教具,本意是增强幼儿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故事情节的印象,但是幼儿欣赏故事的连续性却被破坏了,教学的重点没有得到体现,难点也没有落实到位。于是我们及时展开分析讨论:幼儿的兴趣点是在根据画面内容推测后面的情节和想象讲述上的,动词的理解是可以通过学一学、演一演的形式来完成的。于是重新修改了目标,进行简化并突出重难点。所以在二研、三研中,做到了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从而激发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二研——磨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语的设计是要打开一个话题,让幼儿产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愿望,故事的主人翁“萝丝”与幼儿生活中见到的母鸡是有很大不同的,而故事发生的场景——“农场”对于我们中国孩子来说也是没有感性认识的,所以在这部分以“散步”的形式将幼儿带入到一个美丽的、新奇的情景中,让幼儿对这里发生的故事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在欣赏农场图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让孩子大概了解后面故事中母鸡即将要去的几个地方,即散步的路线,弱化了这个难点,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提问艺术

教师的提问既要注重针对性,又要逐层深入,二研中我们注重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中动物的动作、表情、捕捉心里感受;提问方式多变,层层推进,多为开放式提问,做到简洁不失重点,使幼儿愿意共同寻求故事发展的原因,随着情境忽而放松、忽而紧张,暗自推测可能产生的后续情节。

教具选用

利用PPT讲述故事是绘本教学最常用的方式,简便实用,二研中我们则采用动画、音效,帮助幼儿进一步体会故事的趣味性、生动性。第一遍故事讲述后以图片的形式出示帮助幼儿回忆故事内容并将重点落实在理解动词上,自然而有效。

教学方法

一研中教师采用“看—猜—验证”教学方法,幼儿始终处于一个认真思考的安静状态,情绪紧张,时间久了会疲劳、兴趣减弱。二研中我们尝试“看—想—说—验证—演”的方式,做到动静相宜,既帮助理解又可缓解幼儿一直保持坐姿引发的疲劳,促进幼儿对阅读产生强烈的欲望和轻松愉快的心理。

三研——磨教学细节

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教育是由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比如:教学进程的快与慢怎么安排?各步骤的时间比率怎么分配?如教师的收与放也要调控自如,如学狐狸的样子、学一学绕过、钻过时,可以站起来、离开座位,有一定的空间和自由,但是时间一到,各就各位,有放有收,有自由有纪律。教师的冷与热怎么把握?当幼儿表达具体完整时、猜测成功时教师要以很激情的语气去肯定他,且面带微笑,当个别幼儿游离活动作出捣乱行为时,教师要以冷静得眼神、或者走到他跟前摸一下他来提醒他……这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更是一个收获的过程。

本次活动的成效

执教者的成长:执教老师在承担任务后,首先要内化群体的智慧,并接受来自群体的质疑,如:目标的制定是否适宜、教师的提问怎样最有效?等等,一课三研的开展,改变了执教老师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会了吸纳、反思,学会了用新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就是在不断地实践——研讨——反思中逐渐改进了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母鸡萝丝去散步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绘本;阅读教学

一、借助信息技术,丰富阅读内涵

1.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绘本虽然是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图画书,画面简单,文字浅显,但其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思想不容小觑。在绘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就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感性为理性,让学生能从浅显的文字表面读懂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从简单的故事中读出鲜活的主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绘本阅读中,关注绘本的细节,我们往往可以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体悟文本的情感,获得意外的收获。绘本展现一幅幅场景,就像是一幅幅不断变化的电影片段,通过多媒体播放这些画面,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从连续页面中找到故事角色的变化,也能从隐藏的细节中,获得某些发人深省的力量。

3.增强学生的色彩感觉

有些绘本,画家把许多色彩知识巧妙地融合在画中。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将更多鲜明的色彩呈现在学生眼前,这强烈的色彩冲击力无疑令他们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有些绘本创作者把强烈的对比色、中间色知识教给学生,更多的画家还用非常丰富的色调处理画面,让学生在读图画时潜移默化地受到色彩的熏陶。

二、利用多种手段,提升阅读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激发幼儿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动力,孩子对直观的、形象的物体往往容易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而多媒体技术通过对声、形、光、色的处理,直观而生动地展示绘本的教学内容,从而创设出一种自然的学习情境,使得孩子非常乐意而又主动地参与到绘本的阅读中来。

如,我在教学《三个强盗》时,一出示封面,孩子们就议论纷纷,恐怖、可怕、凶恶等字眼就从他们的嘴里脱口而出。三个强盗的恐怖模样还滞留在孩子的脑中没有散去,我又在电脑里给他们放出了惊悚的音乐,投影里出现了三个强盗的动画:戴着黑帽子,有着非常邪恶的眼神,冷峻的面容,三个强盗拿着自己的行凶工具在黑夜里东张西望。此刻,我慢慢开始叙述故事:从前有三个很凶的强盗。他们穿着宽宽的黑斗篷,戴着高高的黑帽子,出门都是躲躲闪闪的……三个强盗拦到了一辆马车。可是车上只有一个叫做芬妮的孤儿。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三个强盗的形象经过多媒体的处理,更加丰满了。再配上音乐,孩子们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强盗的可怕。如此凶恶的强盗遇到了孤儿芬妮,孩子们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兴趣十足。

2.营造愉悦氛围,分享阅读快乐

利用多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等一系列的特点,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非常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再现或者创设绘本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情境,使得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随着多媒体的推进,细细品味绘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从而受到情感的冲撞,引起共鸣。

又如,在阅读《月亮,生日快乐》时,我先让孩子读儿歌《看月亮》,然后,我利用课件出示:蛋糕(配生日歌)师述: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当你看到这漂亮的蛋糕,唱起这熟悉的生日歌时,你想起了什么?孩子们听着熟悉的旋律,看着蛋糕的图片侃侃而谈。孩子们交流后,我顺势导入: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本图画书,讲的就是关于生日的有趣故事,到底是谁要过生日呢?从自己的生日经历牵引至绘本读物,孩子们一下子进入了绘本的世界,仿佛自己成了文中的小熊与月亮谈话呢!

3.构建形象思维,突破阅读难点

由于受年龄、知识、经验等的限制,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极具形象性,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概念往往不易理解。而借助多媒体可以将教学内容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把认知的对象由难变易,由抽象变为具体,使孩子们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母鸡萝丝去散步》绘本里面的语言非常精炼,所包含的动词是整个绘本的关键链接所在,如,“走过”“绕过”“钻过”“经过”“越过”“翻过”。可有些动词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可以说是整个绘本的难点所在。所以我制作了整个母鸡萝丝散步的动画过程。随着母鸡散步,在相应的地方就配上音乐和朗读声,在播放动词的时候适当放慢朗读和播放速度。这样孩子们就能很形象地了解母鸡萝丝的整个散步过程。

绘本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好故事,还有人格的塑造、能力的提升、艺术的享受。因此,我们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让绘本课堂充满生机与魅力,让奇妙无比的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流淌进孩子们的心里……

母鸡萝丝去散步范文4

关键词:绘本;造型;图案;构图;色彩知识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122-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艺术部分中指出要“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绘画活动是教育者启迪幼儿心智、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最佳手段之一。而绘本的美术元素正好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能将幼儿无意识的想象变为有意识的创想。

因此,让孩子广泛地接触大师们的优秀作品、既可以提升老师自身的艺术修养,又能使教师带领幼儿获取相关的艺术信息,唤醒幼儿的美感。优秀绘本情节丰富、有创意,绘本中的主角可爱、漂亮、有趣:绘本中新的美术手法、绘画方式;不同国家绘画表现不同的技法和风格,挖掘其中的美术元素,从欣赏、表达、创作等多方面来体验和表现。让幼儿在看故事、听故事中提高美术综合素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解决教师在绘画教学中的难题。

一、以绘本为载体,帮助幼儿积累绘画素材

绘本中绘画技巧的丰富性。多样的表现技法,如铅笔画、沾水笔画、水彩画、油画,还有颜料拓印画等。让图画书拥有了迷人的外貌,更是图画书成为美术教学的资源宝库。如我选择了绘本《小黑鱼》、《月亮的味道》、《给天使的一对翅膀》这几个经典优秀的绘本,进行绘画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把幼儿对儿童绘本的阅读热情迁移为学习美术的动力。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设计了一系列主体性的绘画活动,提高幼儿绘画表现能力。

绘本《月亮的味道》围绕着“品尝月亮的味道”的故事线索中,我们先引导幼儿寻找各种熟悉的动物造型,然后让幼儿通过临摹,积累个体对故事中不同的小动物造型的学习,再引导幼儿相互学习,把别人学绘画的动物造型通过学习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的分享学习帮助幼儿积累了远比课堂教学多的图像,也在比较同伴的图像中发现同一动物有不同的画法,虽然幼儿的能力有所差别,但为符合故事情节的需要,每个幼儿都在不断寻找新的动物造型,还要做到不重复,这就大大提高了幼儿独立造型的能力。这一活动让我们老师看到了幼儿具有摆脱成人的依赖,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将有利于幼儿积累更多的造型经验,创造更多的图像。

二、学习艺术大师独特的造型表现方式

绘本图像造型虽“拙”,但富有童趣,简洁的线条有助于幼儿观察。如日本漫画家宫西达在绘本《好饿的小蛇》中所应用的线条简洁精炼,造型生动有趣。寥寥几笔勾画出小蛇每吃完食物后,最有趣的是肚皮线条就变成了相应的食物的轮廓造型,如小蛇吃了苹果,肚皮线条就变成了圆形,特别是当幼儿看到最后,好饿的小蛇居然吃下了一棵苹果树,还出现了苹果树的造型,让人捧腹大笑,非常富有想像力。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猜一猜”“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帮组幼儿理解了小蛇的造型变化过程,并激发勉励幼儿大胆画一画吃了其他食物后小蛇会如何。这样的造型方式极其接近小班幼儿对事物外形认知与表现。

三、学习绘本中装饰图案的排列规律,体会有规律排列装饰带来的美感

线和面造型的基本元素,它们构成了孩子理解绘本的基本元素。《母鸡萝丝去散步》,线条与色块的排列与组合是书中最出彩的部分,也是该书最适合师幼欣赏与学习的部分。经过观察引导,孩子们发现:农场中建筑的屋顶与墙壁,柳树的树叶、青蛙身上的圆型斑纹等是单一元素的排列。而狐狸身上黑色三角形合简单的线条的交替排列的。母鸡萝丝的造型和身上的斑纹,既像剪纸又像刺绣或是毛衣上的图案,并且这些斑纹都是对称的。看上去很有节奏。至于那只倒霉蛋儿狐狸,孩子们更是喜欢它。身上面充满了由复杂的圆点、线条合黑三角组成的装饰性图案,就像一个美丽的狐妖。不但是鸡和狐狸,连背面的树、农家、风车等背景也都画得像装饰画一样。教师和幼儿了解了绘本中装饰图案的排列规律,体会有规律排列装饰带来的美感。教师将本次活动分成三种表现形式,运用撕纸粘贴的形式表现大树、房屋单一元素排列的规律美;运用黑白线描绘画形式,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狡猾狐狸优美的身段;运用彩色线描的形式将温和的、坦然、富有智慧的母鸡萝丝画的是淋漓尽致。最后,选取了农场、池塘两个画面将两种绘画形式组合进行情景再创。教师将自己智慧的结晶运用到教学中,确定了小、中、大班的不同表现目标,小班幼儿通过添画房屋、小树中单一线条排列规律,初步学习单一元素排列的方法。中班幼儿运用的是黑白线描和色彩线描的形式表现故事中的狐狸和母鸡。大班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表现故事场景。活动中都用大胆的手法展现了图形和线条排列美丽的装饰效果。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大胆表现美的本领。

四、学习绘本的构图方法,进行大胆布局画面

孩子把画画当作游戏和表达宣泄情感的方法。如绘本故事《老鼠娶新娘》主要引导幼儿学习新的构图方法,选择表现《老鼠娶新娘》中最热闹的故事结尾部分“送新娘”的场景。让孩子们画出送亲队伍中各种老鼠的姿态,然后运用不同的排列方式在长条纸上表现送亲队伍的情景,培养孩子学会根据不同的纸张形状灵活构图,更是孩子提高绘画兴趣。

五、欣赏绘本画面的色彩,学习浅显的色彩知识

绘本中鲜明的色彩,能增进幼儿愉快的情感,调节和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小班绘本《小蓝和小黄》的绘画活动,教师以撕贴的色纸构图,同一角色凭借简单巧妙地背景色彩的变化、方向位置的变换(挪移、拼贴、粘连、断顿等),使整个画面空间获得了一种异乎寻常的简洁、流畅和无限延伸的美感。小蓝和小黄重叠融合成了绿色,是小班的孩子们了解两种原色互相调和形成间色的过程。

绘本《快乐的婚礼》故事充满童趣,读者伴随着情景的展开时而欢快、兴奋,时而难过、伤心。猪仔们的别样婚礼,尤其是用油漆为自己画上漂亮衣服的情景,对孩子们有着魔幻般的吸引力,激发了孩子们的绘画兴趣,活动中服饰设计的内容有助于中班幼儿学习间隔色、暖色调、渐变色等装饰涂色的方法。

六、体验绘本中多种绘画变现手法(线描、抽象、拓印、重彩、淡彩、黑白对比)

母鸡萝丝去散步范文5

在《红楼梦》中的丫环里,我最欣赏的就是晴雯。晴雯俏丽,直率,别人不敢说的,她敢说;别人不敢做的,她敢做。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病中勇补孔雀裘,冬夜穿着单衣吓唬人,曹雪芹笔下的晴雯赢得了许许多多读者的怜爱。

晴雯是赖大当礼物孝敬贾母的丫环,贾母又把她安排在宝玉的房里。她虽出身贫贱,但聪明、高傲、泼辣,深得宝玉的赏识。宝玉和黛玉私下传情的事情,很多都是差遣晴雯去办理,像宝玉病中惦念黛玉,给黛玉送旧手帕,为了不让袭人等发现,只能偷偷地让晴雯送去。晴雯也深深理解宝黛的感情,传话送物爽朗利落。既得宝玉喜欢,模样又长得标致,在众多丫环里,晴雯免不了招来嫉妒。

所以说,晴雯作为丫鬟,对上要战战兢兢侍候,对下又要操劳,跟现代生活中的上班族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种生活持续时间长了,会使人处于紧张、忙碌状态,往往会出现心烦、血压升高等症状,也会影响人的食欲。晴雯是宝玉最喜爱的丫环,想吃山珍海味,也应该不是难事,这个时候她想吃的是什么呢?

《红楼梦》通行本第61回里,曹雪芹借小丫头莲花的口说道:晴雯想吃蒿子秆,于是差人通知厨娘去做。厨娘问肉炒鸡炒,来人却说,荤的不好。

蒿子秆为何物?为什么晴雯想吃蒿子秆?

蒿子秆也叫蓬蒿或茼蒿,是草本植物。它有蒿之清气,菊之甘香,因形似菊花,又称菊花菜,在我国南北各地都能见到。它的茎与叶均可食用,并且含有丰富的营养。研究发现,蒿子秆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每100克含胡萝卜素2毫克)、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钾、钠、镁等矿物质。

中医认为,蒿子秆能宁心安神,疏肝理气,健脾养胃,润肺化痰。主治肝热头晕目眩、睡眠不安、痰热咳嗽、脾胃不和、食欲不振等症。现代研究证实,它对解除心情郁闷、驱寒、预防高血压及净血化痰颇有效。

《千金要方》记载,蒿子秆能“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心比天高”的晴雯,偏摊上“身为下贱”,自身容易招嫉,又对一些“鬼鬼祟祟”之事瞧不惯,难免心气受累,脾胃不和,而用蒿子秆正好对症,所以,也难怪晴雯喜欢了。

《得配本草》中说蒿子秆有“利肠胃,通血脉,除膈中臭气”的作用。这一作用在现代也得到了证实。首先,蒿子秆可以利尿,使人的血管内容量不至于过高;其次,每100克蒿子秆里含有的钾高达207毫克,能使血管壁保持松弛状态;再加上它自身使人身心放松的作用,三效合一,可预防高血压发生。另外,篙子秆所含的挥发性精油及胆碱类物质除了能益胃健脾,还能补脑,非常适合老人和儿童食用。

晴雯虽不爱荤的,但是鸡丝蒿子秆却是一道出了名的菜,清脆可口,深得食客的喜爱。

原料:蒿子秆150克,鸡脯肉150克,鸡蛋1个。

调料:精盐、味精、水淀粉、料酒。

步骤:

1、将叶择净,嫩茎洗净切段,备用。

2、把洗净的鸡脯肉切成丝,放进碟子里,打入1个蛋清,再加入味精、盐、水淀粉抓匀,让鸡肉更好地入味。

母鸡萝丝去散步范文6

一、为什么用绘本拓写

近几年,“绘本”进入儿童阅读视野,成为低年级儿童亲子阅读、师生共读的首选读物。

绘本是“画出来的书”。它依靠一连串的图画和简洁的文字,图文合奏,共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彭懿博士认为,一本绘本至少包含三个故事:第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第二个是图画讲述的故事,第三个是文字和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也就是说,绘本中的文字叙述是一个故事,让儿童敏感于文字的存在,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趣味;绘本中的图画给儿童提供了多元的想象空间,刺激儿童运用储备知识和经验来解读图画,说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图”“文”各种各样结合的表现关系,为儿童的创造性阅读带来无限的可能,会生发出一个又一个充盈儿童个体经验的故事。

不管是“图”还是“文”,还是“图”“文”的关系组合,都为儿童练习写话提供了优秀的资源。利用绘本写话,让儿童乐在其中。

二、怎样进行绘本拓写

根据绘本的表现形式不同(图多文少,图文各自讲述故事),采用不同的拓写方式。

(一)编写图画的秘密

每一个孩子都是读图的天才。以“图”为主导型的绘本中,文字不多,但图画精妙绝伦,给儿童新鲜的视觉享受。图画里蕴藏着的“秘密故事”,带给他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出人意料的构思。运用图画的张力,引导儿童展开丰富的想象,用鲜活的文字让画面立体、灵动起来,写出“原文本”未表达的故事。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经典绘本,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用文字讲述的,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萝丝穿过院子、绕过池塘……简单描述了萝丝散步经过的地方。还有一个是用图画讲的狐狸追逐母鸡的迭宕起伏的故事,文字里只字未提的这只狐狸,它上蹿下跳,跟在母鸡萝丝的屁股后头,一心想把她吃掉,可是却倒霉透顶,出尽了洋相。文字的简洁平淡和画面的丰富有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读来令人捧腹。

课堂上,教师和儿童一起阅读,在开怀大笑的同时,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会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时,再让儿童选择自己觉得最好笑的场景写一写,他们定会兴致勃勃,洋洋洒洒地一蹴而就。

撷取绘本中的一个场景和一位学生的作业,共分享。

母鸡萝丝昂着头,挺着胸,走过院子。这时,紧跟在她身后的狐狸想:“哈哈,机会来了,看我怎么逮住你这只肥母鸡,好好饱餐一顿。”狐狸的眼里只看到母鸡,完全没有看到倒在院子里的钉耙。他纵身一跃,一脚踩到了钉耙齿上,钉耙柄翘了起来,“砰”的一声,打在狐狸的脑袋上。狐狸被打得眼冒金星,可他不敢叫,也不敢嚷。他可不想让母鸡听到,暴露了自己!

这样的文字,因为有故事情节为依托,又有具体的图画情境,儿童写时,自然能轻松地入情入境,写起来也就毫不费力了。

像这样,文字叙述一个简单的故事,图画隐含着更丰富的另一个故事的绘本还有很多。如美国大卫·香农的“大卫”系列(《大卫不可以》《大卫上学去》《大卫惹麻烦》),瑞士莫妮克·弗利克斯的《无字书·大风》等等,都是文字非常简洁,甚至没有文字,但是从画面里却可以读出一个又一个趣味十足的故事。这样的绘本能够激发孩子突破时空限制,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儿童有话可写,又能写得兴味盎然。

(二)续写故事的主旨

很多绘本,用精简、有韵味的优美文字来铺陈故事。这样的文字叙述,不但能深深打动儿童的心,更能打开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诗文。绘本故事的主旨不是家长或老师说教给儿童的,而是儿童在听、读故事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发现,去思考,去感受,去言说,自然而然地感悟到的。

《逃家小兔》就是一个经典的范例。故事讲述了一只小兔子和妈妈在幻想中,用语言玩追逐的游戏。兔子说它要跑走了,兔妈妈说:“你要是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一场欢快而奇特的追逐游戏就这样展开了:

“如果你来追我,”小兔说,“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的。”

“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妈妈说,“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

“如果你变成捕鱼的人,”小兔说,“我就要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让你抓不到我。”

“如果你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妈妈说,“我就变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

……

妈妈和小兔子之间富有韵味的奇妙对话,构成了这个诗意盎然的小故事。小兔子还会变成什么呢?兔子妈妈又会怎么去追呢?儿童在阅读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模仿绘本中的语言格式,围绕故事主旨,进行“我来变变变”:

(1)“如果你变成树,我就变成泥土,躲在你的脚下,让你看不到我。”

“如果你变成泥土,我就变成蚯蚓,给你松土,让你能自由地呼吸。”

(2)“如果你变成树,我就变成蜜蜂,让你抓不到我。”

“如果你变成蜜蜂,我就变成蜂窝,采完蜂蜜你还是会回到我的怀抱里。”

(3)“如果你变成小鸟,我就变成夜空,让你看不见我。”

“如果你变成夜空,我就变成星星,跟你在一起,照亮你。”

更为有趣的是,他们还会几个人合作,挑战自己,“快乐接着变”,好玩又开心:

“如果你变成大树,我就变成火车,呜呜开到远方去。”

“如果你变成火车,我就变成铁轨,让你永远在我身上跑。”

“如果你变成铁轨,我就变成棒棒糖,躲到瓶子里。”

“如果你变成棒棒糖,我就变成大嘴巴,把你含在我嘴里。”

“如果你变成大嘴巴,我就变成长铅笔,不让你放进嘴巴里。”

“如果你变成长铅笔,我就变成铅笔盒,还是要把你抱在我怀里。”

儿童文学家波罗·福克思说:“当你把一本书交到孩子手上时,你便带给孩子无限人生的可能性,你便成为一个启发者。走进书香的世界,走进人类文明的殿堂,走进人性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儿童在读绘本的时候,是没有故事主旨的概念的,他们能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到故事的主旨,但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因此,教师要提供给儿童“续写自己故事”的机会。让他们根据主旨,采用绘本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述。把绘本语言迁移运用到自己熟悉的、相似的情境中,实现语言的学习迁移。这种选择性的模仿,不是对绘本语言的机械模仿,也不是在强化和训练的情况下发生的,而是从正常的自然情境中发生的语言获得模式。这样获得的语言既有学习和模仿的基础,又有新颖性。儿童不但积淀了富有童趣的典范语言,更为重要的是愉悦了心灵,丰富了精神。

围绕故事主旨,采用重复段式的表现手法,可以开展续写的绘本故事也有很多,如《小猪变形记》《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等。

(三)补写文本的留白

绘本中的图画,画面表现非常充分,蕴含着文字故事没有表达出来的语意。文字叙述的“留白”,给儿童的阅读预留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正如画家期待的那样,儿童在阅读时,会依托绘本中的图文,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留白”的天空中自由飞翔,还这些“言简意赅”处一个“言丰意浓”。故事,在儿童的讲述中飞舞起来。

日本田村茂的《蚂蚁和西瓜》就是一本“文字留白”的经典绘本。故事的情节非常简单:一个炎热的夏天午后,四只蚂蚁发现了一大块西瓜。“真好吃,赶紧搬回家吧。”几个蚂蚁一起使劲,可西瓜一动不动。把伙伴们喊过来一起使劲,可是西瓜还是一动不动。一个蚂蚁有了好主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漫画式的夸张,将蚂蚁如何分割西瓜,如何搬运西瓜,如何运进蚂蚁窝,最后又如何用西瓜皮做了滑梯的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故事本没有多少文字,但是,在画面上,每一只蚂蚁的神态、动作和其他蚂蚁都不同,儿童完全可以根据这些画面,自己讲出一个个有趣、好玩的故事来。

上面的两幅图,第一幅是蚂蚁把西瓜切块搬回家。在西瓜上,众多的蚂蚁分工合作:有的拿铲子铲西瓜;有的在搬铲下来的西瓜块儿;有的把西瓜装在篮子里往下放……右上角还有几只贪吃的小蚂蚁,正“啊呜,啊呜”吃得起劲,旁边两只蚂蚁或许吃撑了,躺在那儿“呼呼”睡着了……地面上又是一番热闹的搬运场景。第一幅图在绘本的文字叙述中只有五个字:“喂,放下来喽!”第二幅图,图画中的蚂蚁也是千姿百态,花样百出。可文字也只有七个字:“蚂蚁的西瓜滑梯”。这样文本表达远远满足不了儿童的阅读期待,于是,他们自己开始创作:

蚂蚁的西瓜滑梯做好喽!小蚂蚁们一窝蜂似的涌过去。他们有的头朝下,身体伸得直直的,往下滑;有的弯曲着身子,坐着往下滑;还有的翻着跟头往下滑。最有趣的是有三只蚂蚁坐着“树叶划艇”,从高处冲下来,啊,太快了,太快了,就要撞到前面的那只小蚂蚁了!那只小蚂蚁吓得撒开腿就跑。哦,真是太惊险了!

带领孩子们走进故事情境,在文本“留白”处,让儿童停一停、说一说、写一写,给绘本补白,收获的会是别样的精彩。

(四)猜写悬疑的情节

一本优秀的绘本,一定有一个好看的故事,让儿童着魔,非要一口气看完不可。故事有情节、有悬念,有一个又一个的因果关系,这些因果关系隐藏在故事里,就像一个个预先设计好了的问与答,它们会激发起儿童的好奇心,邀请读者参与到故事之中。塞缪尔·约翰逊曾说:“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孩子们的好奇心总是非常强的。他们总是想探究未知的事物,寻找未知的答案。”绘本故事创设的悬疑,令儿童乐此不疲地参与猜测,每个儿童都希望自己能猜得和绘本描述的一致,他们表达的热情空前高涨。

《苏菲生气了》这个绘本故事,讲一个叫苏菲的小姑娘,因为姐姐抢了她的玩具,妈妈还帮姐姐说话,她非常非常生气,绘本中用了“竖起的头发、狮子、火”等形象,来表现苏菲愤怒的情绪,而后出现了这样两幅图画,文字是“苏菲现在是一座火山,就要爆发。当苏菲生起气来——真的真的生起气来……”

苏菲真的真的生起气来会怎样呢?故事讲到这儿,孩子的心会不由自主地提起来,内心在揣度,在猜测,在根据自己的生气模样编织着故事。

当苏菲生起气来——真的真的生起气来,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她一脚踢翻了地上的玩具卡车,扑到姐姐面前,抓住大猩猩的腿,叫嚷着:“你不让我,我也不会让你玩的!放开你的手!”

当苏菲生起气来——真的真的生起气来,她就像一座火山爆发了!她气呼呼地冲进自己的房间,“砰”地一声关上门。她在里面尖叫、乱扔东西。苏菲生气极了!

当苏菲生起气来——真的真的生起气来,她可能会离家出走,离开这个让她伤心的家,离开让她生气的妈妈和姐姐。

每一种猜写都烙着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从心底滋生出的是属于自己的那个故事。绘本中的省略号,往往会出现在前一页文字的末尾,给儿童提供了猜测的想象空间。《爷爷一定有办法》《有个性的羊》《小猪变形记》等绘本,无不如此。

(五)创写可开发的题材

绘本的创作主要是面向低龄儿童,因而情节会比较简单,一般是围绕主人公讲述一个故事。但故事的配角身上,往往还会隐藏着更多有趣的故事。这些“配角故事”,就是可开发的写话题材。儿童阅读完绘本故事后,教师如能创设情境,把主人公经历的某个情节、某个片段“转移”到配角身上,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儿童对这样的假设是非常乐于挑战的,写话的兴致又会在瞬间绽放。

《笨拙的螃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螃蟹尼尼不喜欢自己的大钳子,因为不管他干什么,笨拙的大钳子总是碍事儿。后来,章鱼被水草困住,尼尼用大钳子剪断水草,救出了章鱼。原来,笨拙的大钳子也有很管用的一面。从此,尼尼终于不再嫌弃自己的大钳子了。

故事中的配角章鱼、水母、乌龟最大的缺点在哪里呢?这些缺点又会怎么变成优点?讲完螃蟹尼尼的故事,教师就可设计“章鱼嫌自己喷出来的汁液黑,太脏了,要把汁液变成无色的”“水母觉得自己的触手太多,把脸都遮住了,要把触手都去掉”“海龟觉得自己天天背着龟壳,太累了,想把龟壳拿掉”三个话题,让儿童辨析:它们的想法对吗?为什么?然后请他们选择一个动物,写一写,劝一劝。

乌龟呀乌龟,虽然你背着龟壳,是很累,也很不方便。但是,万一有一天,其他动物来攻击你的时候,你就可以把头和脚缩进龟壳里,他们就咬不动你了。你怎么能把龟壳扔掉呢?

章鱼啊章鱼,你黑色的汁液是你逃命的法宝呀!别人来袭击你的时候,你喷出黑色的汁液,人家就看不到你了。你就可以借机逃走。如果是无色的汁液,你喷了有什么用呢?人家还是可以看到你、抓住你的。

水母啊水母,你的触手作用可大了!每一个触手上都有刺(刺胞),这些刺(刺胞)可以帮你捕捉食物,还可以攻击敌人呢!没有了触手,你该怎么生活呢?

如果说螃蟹尼尼对自己大钳子的认可是儿童初始的学习,那么写“劝解词”,就是后期的运用。在“劝解词”的撰写过程中,儿童实现了把从一种情境中学习的知识或技能迁移到其他情境中,从而促进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儿童会再次感受到,自己认为难看的、没用的东西,在适当的时候,能起到关键的作用,甚至会保护自己的生命。

上一篇毕业实习小结

下一篇白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