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人物关系范例6篇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范文1

曹雪芹的梦中国,正是以少女为主体的青春共和国,站立于泥浊世界彼岸的净水共和国

周作人说“五四”有三大发现,即发现人、发现妇女、发现儿童。《红楼梦》正是这三大价值发现的先驱,如果说,“五四”是中国现代意识的觉醒,那么《红楼梦》早已为这一觉醒拉开了序幕。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近期在各土地电视台播出后,来自学界和民间的各科质疑和批评此起彼伏,从另一角度佐证了《红楼梦》的恒久魅力。

作为读者或观众,究竟可以从《红楼梦》中得到什么?

自《红楼梦》问世226年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和议论一直在延续,以至逐渐形成一门显学一“红学”。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首创从哲学与美学角度评论《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其所著《红楼梦评论》被视为“红学史”的里程碑式著作。

“五四”之后兴起的“新红学”是考证派的天下,从胡适、俞平伯直到周汝昌,均更多地关注作者、版本问题,注重文献资料,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

近年来,著名旅美学者刘再复,在《红楼梦》的阅读与探索上独辟蹊径,如其所言,将《红楼梦》“作为生命感悟和精神开掘的对象”而非“学问对象”。在他看来,“《红楼梦》本来就是生命大书、心灵大书,本就是一个无比广阔瑰丽的大梦。梦可悟证,但难以实证,更难考证。”

他试图把《红楼梦》研究拉回文学和人生的意境。

现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座研究员和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名誉教授的刘再复,曾经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种《性格组合论》、《论文学主体性》等名作。上世纪80年代末,他旅居美国,离乡别土之际,包中仅放两本最心爱的书,其中一本就是《红楼梦》。漂泊异乡二十载,他对《红楼梦》的醉心有增无减,甚至将其视为“袖珍祖国”和“袖珍故乡”,是自己的“心灵存放之所”。

2009年初,北京三联出版社出版了刘再复所著的“红楼四书”(《红楼梦悟》、《共悟红楼》、《红楼人三十种解读》、《红楼哲学笔记》),在这些书中,刘再复一再透过《红楼梦》体认个体生命价值,用心灵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 近日,本刊记者就《红楼梦》的有关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独家专访了身在大洋彼岸的刘再复。

在洋洋数千言的回复中,刘再复谈及以“悟法”读《红楼梦》的因由,也揭示了《红楼梦》作为一部“心灵大书”对当代中国人的意义一“《红楼梦》每一页都在告诉中国人,人生的根本在于心,而不在‘色’,不在于物,千万不要心为物役”。

对《红楼梦》,他不吝赞誉,将之与《西游记》并视为中国的“原型文化”,认为这两部书是中国文学正典;而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他则认为是变质变态的“伪型文化”,是中国文学“负典”。

刘再复指出,充分尊重每一个体尊严的《红楼梦》,乃是“中国现代意识的伟大开端”,与“五四”运动灵魂相通,“如果说,‘五四’是中国现代意识的觉醒,那么《红楼梦》早已为这一觉醒拉开了序幕。”

访谈全文近万字,本刊将分两次发表,本期发表上半部分。

“红楼之心”

《望东方周刊》:当年去国离乡时你仅携两本书,其中之一就是《红楼梦》,你把它视为自己的“袖珍祖国”与“袖珍故乡”,为什么这么说?在海外这么多年,《红楼梦》对你的意义是什幺?在你看来,《红楼梦》对于当代中国人的意义又在哪里?

刘再复:《红楼梦》第一回就嘲笑世人“反认他乡是故乡”,也就是重新定义故乡。受其影响,我也一再定义故乡。界定来界定去,中心意思是说,故乡不仅是我的诞生地,更重要的是我的心灵存放之所。哪里可以存放我的本真本然的心灵,哪里就是我的故乡,哪里就是我的祖国。在海外漂流二十年,《红楼梦》和我一起浪迹天涯,有它在,我就感到心灵有落脚之处,有存放之所,所以它就是故乡和祖国。

我一直把祖国分解为表层祖国与深层祖国。表层祖国是江河土地、田园城乡,深层祖国则是中华文化。而《红楼梦》正是中华原型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儒、道、释三大文化精华凝聚的晶体,带着它东西穿行,总是感到祖国和我一起漂泊四方。这一意义的祖国,只是一部书籍,所以可称它为“袖珍祖国”。“袖珍祖国”是德国诗人海涅的概念,我只是借用它来表述一种情感。我常说,一个人,重要的不是身在哪里,而是心在哪里。我觉得自己的心灵存放在《红楼梦》之中,也就时时连结着自己的祖国。

在海外这么多年,《红楼梦》对我的意义非同一般。这除了我在《红楼四书》的总序中所说的,没有讲述《红楼梦》,生活就没趣,呼吸就不顺畅,也就是《红楼梦》与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之外,我今天还想说,《红楼梦》一直是我的“护身符”与“文学圣经”。

说是“护身符”,是因为有它在,我就能赢得身体的健康与灵魂的健康。有一点才能,读一点书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心灵方向,《红楼梦》就启示我心灵的方向。

我把《红楼梦》当作“文学圣经”,第一意义也在于《红楼梦》给了我对于真、对于美的信仰,即推动我的心灵向真向美靠近,然后才是第二意义一把《红楼梦》视为最高的文学典范与最高文学参考系,以此参考系来看文学,才明白文学为何物,也才明白各种文学作品的优劣。《红楼梦》在我心灵中不断“积淀”,这对我生命质量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我相信,《红楼梦》对中国的未来的影响将不可估量。如果暂时放下“未来”不说,仅说对当代中国人的意义,其意义也极为重大。这意义首先是调节文化心理,当下的中国追求财富的潮流席卷一切,物质崇拜、金钱崇拜、品牌崇拜正在成为时尚,在此语境下,《红楼梦》这部心灵大书,书中蕴含的心灵光辉对于抑制人的物化与异化将起巨大的调节作用。《红楼梦》每一页都在告诉中国人,人生的根本在于心,而不在“色”,不在于物,千万不要心为物役。

我国古圣人说要“为天地立心”,我们不敢作此妄念,但可以给自己和帮助同胞立心。我认为,立《红楼梦》就是立心。“红楼之心”一旦立起来,就不怕被俗气的潮流所吞没,所异化。《红楼梦》可以帮助当代中国人对物质潮流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距离。

“槛外人”是现代“局外人”的开端

《望东方周刊》:你从《红搂梦》中感悟到7哪些深刻内涵?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现代意识的伟大开端”?你认为曹雪芹是与“五四”新文化灵魂最相通的,为什么?

刘再复:关于《红楼梦》的深刻内涵,我在《红楼四书》中作了比较充分的表述,

今天很难再作简化性说明。但我可以借你访问的机会,再强调一下,我从哲学上感悟到两点最重要的东西,即“最高价值”与“最高智慧”。

第一是最高价值。《红楼梦》启示我:人世间最宝贵的无价之宝是真情感,真品格,换句话说,人间最宝贵的是心灵。不管你是出身豪门还是出身寒门,不管你身处什么社会地位,从事什么职业,最宝贵、最有价值的还是内在的心灵。心灵高于一切,心灵重于一切。心灵不仅高于财富、功名、权力,而且高于知识和学问。

做人最难的是像贾宝玉那样,在什么都有(有钱有势有地位等)的时候仍然保持着质朴的内心,社会的泥浊无论如何也污染不了他。这位小说主人公五毒不伤,永远不会生长出世人普遍具有的,诸如嫉妒、贪婪、仇恨、猜忌等负面生命机能。贾宝玉的心灵是中国最美的心灵,所以我说他像创世纪第一个黎明出现的婴儿。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最高智慧。《红楼梦》充满人间智慧,但最高的智慧是中道智慧。“假作真来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中道。开篇借贾雨村讲历史哲学,也是排除大仁大恶的中道。中道是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也是浸透于《红楼梦》的最基本的世界态度与人生态度。中道不走极端,它超越世俗社会中互相冲突的两端,站在更高层面用悲悯的眼光加以审视,对冲突双方的理由都给予同情的理解。

我的确说过《红楼梦》是现代意识的伟大开端。所谓现代意识,在我的理解系统里,它乃是个人从人身依附的关系网络中独立出来的意识。简单地说,便是个体独立、个性解放的意识。应当承认,现代意识首先是在西方觉醒。其觉醒并非在一朝一夕中实现,而是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等一系列大历史变动以后才发展为包括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等内容的成熟体系。但最初现代意识的发生,是从反叛中世纪的人身依附关系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一项重大历史成果,是把中世纪的身份制(领主与农奴的固定化身份)转变成契约制(农奴开始作为独立的人与领主签约)。经济地位的转变使个人独立的意识也随之产生。我国明代李卓吾及泰州学派,其学说思想中也包含着鲜明的个体独立意识,到了清代反而倒退了,清朝的思想禁锢打击的正是以个体独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意识。而《红楼梦》恰恰在文字狱极其猖獗的时代里写成,它不是时代的产物,而是天才的个案。

《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所呈现的思想意识,正是个体独立与个性解放的意识。妙玉自称“槛外人”,实际上宝玉和黛玉才是最典型的“槛外人”。所谓“槛”,就是原有的皇统、道统观念网络,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依附等级罗网,他们意识到只有从槛中跳出来,才有自由,才有个人的生命权利。

西方现代意识成熟后,在上世纪的文学中产生了一种反抗形象,这就是法国加缪的“局外人”(也译为“异乡人”)形象,这种“局外人”从流行的中心格局中跳出来,追求人的自然化和个性化。而在加缪之前的大约二百年,曹雪芹就创造了“槛外人”形象,这种异端形象和加缪的“局外人”形象有点不同的时代内涵,但都包含着从传统格局中跳出来的个体独立意识。

我把《红楼梦》“槛外人”看作现代“局外人”的开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特点是突出个体,张扬个性。我在《近百年来中国三大意识的觉醒》一文中用“三个觉醒”概说中国近代思潮史。第一次觉醒是康、梁时代“民族一国家意识”的觉醒;第二次是“五四”时代“人―人意识”的觉醒;第三次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阶级意识的觉醒。《红楼梦》所以和“五四”灵魂最为相通,就因为它也是“人一个体意识”的觉醒。《红楼梦》要求尊重每一个体的尊严,哪怕是丫环、奴婢、戏子,也要尊重她们的生命尊严。周作人说“五四”有三大发现,即发现人、发现妇女、发现儿童。《红楼梦》正是这三大价值发现的先驱,如果说,“五四”是中国现代意识的觉醒,那么《红楼梦》早已为这―觉醒拉开了序幕。

红楼大梦:人可以诗意地栖居于地球之上《望东方周刊》:你说《红楼梦》是“生命大书、心灵大书,本就是一个无比广阔瑰丽的大梦”一能否描述一下《红楼梦》是什么样的“大梦”?

刘再复:因为现实世界没有自由,所以人类才需要通过文学艺术赢得瞬间对自由的体验,这便是文学存在的理由。梦是一种自由情感的虚幻形式,进入文学,便成了作家诗人的审美理想。

《红楼梦》中的梦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它包括梦中天(太虚幻境)、梦中乡(大荒山无稽崖、三生石畔等)、梦中国(“大观园”、诗国、理想国)、梦中人(恋人、情人、意中人)。我说它是一个无比广阔瑰丽的大梦,就因为此梦的内涵极为丰富,要详尽回答你的问题,即详尽描述此梦,恐怕得写一部专著。

不过,我认为,《红楼梦》的核心之梦,我们至少可以悟到两点:一是作为曹雪芹的审美理想的象征―少女,他希望(梦)这种生命之美、青春之美永远不要消失,永存永在。曹雪芹把“女儿”二字放到释迦牟尼和元始天尊之上,这是中国最早的“以审美代宗教”大思索的形象表述。《红楼梦》之梦,梦的是“女儿”不要出嫁,永远处于净水世界之中。因为一旦出嫁便落入男权的泥浊世界之中,便成了“死珠”和“鱼眼睛”,所以他最心爱的少女,如林黛玉、晴雯、鸳鸯等都宁可让她们死,也不让她们嫁出去。

曹雪芹的梦中国,正是以少女为主体的青春共和国,站立于泥浊世界彼岸的净水共和国。“大观园”里的诗社,便是梦中国(理想国)的一种具体存在形式。这一理想国和柏拉图理想国相反,柏拉图把诗人逐出理想国,曹雪芹则以少女诗人为理想国主体。

在这一国度里,有抒写自由、言论自由、批评自由,而且“一国两治”(一府两治,园内园外是两种世界)。最宝贵的是虽有赛诗,却人人皆有“不争之德”,贾宝玉(怡红公子)每每被评为最后―名,但他却鼓掌拍手称赞“评得好”,身上没有嫉妒等生命机能。

这是直接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意象展示出来的梦。还有一个是蕴含于《红楼梦》全书的大梦,也可以说是小说的主旨,这就是它梦想人们可以诗意地栖居于地球之上。我在《红楼梦与西方哲学》一节中,说曹雪芹与德国诗人哲学家荷尔德林很相似,都在做“诗意栖居”的大梦。

人到地球上来走一回,时间很短,生命只有一次,人该怎么生活?《红楼梦》展示了两种活法,即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非诗意的活法,这就是《好了歌》所嘲讽的“唯有功名忘不了”、“唯有金钱忘不了”,把人生投人追求财富、权力、功名的活法,这是贾府大小权贵的活法,另一种则是诗意活法,则远离功名利禄的妄心妄行而追求生命个体的自由、尊严与幸福,这是贾宝玉的活法。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范文2

关键词:《红楼梦》;《金瓶梅》;继承与超越

0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文化领域也逐渐开放活跃,对于《红楼梦》和《金瓶梅》这样的不轻易触碰的书籍,也开始有学者尝试进行深度的解析,但是在国内的文化领域对于《红楼梦》的研究者相较而言更多一些,甚至形成了以一本书为基础的“红学”科目,但是反观《金瓶梅》却乏人问津被遗落在故纸堆中,本文试图分析《红楼梦》与《金瓶梅》的内在联系,让人们知晓《红楼梦》是对同样优秀的《金瓶梅》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从而说明《红楼梦》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品位。

1 《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

1.1 在题材选择上,两部小说写的都是俗人俗事

《金瓶梅》是一部以一个家庭的世俗生活牵扯出广泛的社会生活的,以小见大的小说题材,在《金瓶梅》中虽然是以一个市井中的小人物起笔,但是你在小说中可以看到晚明时期的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了解当时各个阶层的现状和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关系,小说的中心人物是集商人、官僚、恶霸于一身的西门庆,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围绕着他,《金瓶梅》却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几乎所有人物,从皇帝、权奸、太监,到僧尼道姑、巫医媒婆、流氓无赖……当时社会存在的行业、人物几乎无所不包,而且在《金瓶梅》的写作过程中,其中描写的人物并不像《三国演义》那样是主宰国运的帝王将相,不像《水浒传》那样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不像《西游记》那样是光怪陆离的神仙魔怪,甚至不是我们茶余饭后的才子佳人的故事,《金瓶梅》中描写的人物就是切切实实存在于当时生活中的人物,而且《金瓶梅》在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中没有掺入一点超越现实的艺术手法,对人物的描写没有一点高于生活的夸张,整篇小说的叙述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似的历史画卷,是晚明的《清明上河图》,所有的人物都如实地展现让你身在其中。《红楼梦》的开头虽然像是一部神话,但是我们深入其中却发现并不如此,红楼梦那些神话部分并不是小说的主旨,只不过是小说开头的引言和小说结尾姻缘宿命的一个推诿借口,小说的开头贾宝玉那“衔玉而生”的神奇出场方式和在当时礼教下如狂似傻的行状,还有众多佳人的非凡才情,似乎给作品增加一些明亮的颜色,但是整部小说读过之后,那些诗词歌赋的浪漫欢乐只是让衰败的历史必然看起来更加悲伤而已,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写作过程中“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正因为《红楼梦》所选择的题材是人们最常经历的家庭生活题材,而且毫不矫揉造作地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族坐吃山空,最后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所以胡适才说:“《红楼梦》的真正价值正在这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上面”。

两部小说都取材于俗人俗事,写作中艺术夸张较少,但是对当时的生活描写却极富质感。

1.2 在构思立意上,两部小说都旨在通过一个家庭反映一个社会,都是悲剧结局

《金瓶梅》托名于宋,却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了作者所生活的晚明时期的腐败社会,在对腐败堕落的旧社会的描写中也显露出一些新的正在萌芽的东西,小说的主人公是西门庆,作为西门家的一家之主,是封建社会典型的“官商”,在官僚中他是商人,不讲律法、只讲利益,匪气十足;在商人中他是官僚,经商过程中毫不讲商人的信誉行规,依靠权奸,由官而商、以官经商,只追求自己的泼天富贵。在对西门庆的描写过程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社会晚期的腐化堕落,看到封建制度崩坏之后产生的权柄与商人相结合,由权为牟利,牟利后攫取更大的权利的周而复始的权利与利益的运作模式,同时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崩坏的时期,我们在《金瓶梅》中也看到了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势头,而西门庆就是典型的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企业主的形象,由此可见《金瓶梅》由一个典型社会中的典型家庭,反映出了一个时代社会的特点。

《红楼梦》虽然描写了四大家族,但是主要写的就是贾家,小说的一个主线就是,描写贾府这样一个士家大族是如何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描写了封建士族在礼仪文明之下是怎样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环境,揭露了封建社会在文明嘴脸下掩盖的贪婪、虚伪、荒淫等等罪恶,尤其在贾府开始衰败的过程中,封建家庭中的人是如何挣扎、如何“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一线希望之中希望将封建制度延续下去,又如何从希望走向幻灭,总之在《红楼梦》中描写了一个封建家庭由盛转衰的过程,但是在那样的社会中,贾府就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缩影,贾府的覆灭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自身的腐败堕落和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以及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1.3 在人物塑造上,两部小说都写了一个有追求的女性世界

在《金瓶梅》中围绕西门庆这一个主人公,描写了很多的女性。例如,金、瓶、梅以及王六儿、林太太等,她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但是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金瓶梅》这样的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我们不能用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去进行评价,也不能用今天的道德礼仪观念去要求她们,在特定的环境下,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禁锢下,她们追求的满足被视为一种罪恶,但是她们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了,这样一种放荡应该被看做对当时封建礼教束缚的最直接和最本质的挑战,在艺术创作中作者这样的描写只是对传统礼教的一种挑战,而且是对传统礼教中最不能容忍的的挑战,可以说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本质上的挑战。

《红楼梦》中也是围绕一个主人公描写了众多的女性,最有代表性的是金陵十二钗。在与《金瓶梅》中女性的对比中,《红楼梦》中的女性没有了一点的表现,但是却仍然存在着自己“人欲”的要求,个性的张扬、才华的表现、追求自己的幸福等等,可以说《红楼梦》中的女性一样反抗礼教追求自我,只是她们的方式不同,人物直接表达自我意识的强烈程度不同。

2 《红楼梦》对《金瓶梅》的超越与发展

2.1 《红楼梦》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文化思想底蕴

《红楼梦》虽然和《金瓶梅》一样描写俗人俗物,但是《红楼梦》的写作并没有像《金瓶梅》一样在写作过程中,将小说的内容停留在对社会现状刻画和真实反映上,《红楼梦》作者利用他高超的写作技艺将对封建家庭的描写与对封建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大势的描写结合起来,在描写微观的封建家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人们展示了封建社会的倾颓趋势,我们比较两部小说的结局就可以看出,西门庆家族的衰亡是因为西门庆的暴亡,西门家因为家主的暴毙一夜之间崩溃,表现出了一种偶然性,但是贾府的衰败是一个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贾府中的中坚人物不断去世、贾府不断失势、家境每况愈下,是人们可以看到的一种衰败,甚至是贾府中人都深刻感受到的衰败,这种衰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样一个对衰败过程的描写,不仅是一个封建家族的毁灭,也在事实上动摇了封建社会与日同存的人们心中的固有观念,人们开始对封建社会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衰败,在这一点上《红楼梦》要比《金瓶梅》广泛得多也要深刻得多。

在中国文学史上甚至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就在于作者曹雪芹的超凡才华,很难想象一个作家能够有如此渊博的杂学知识,正像周汝昌说的一样:曹雪芹是古今罕见的一个奇妙的复合构成体,他是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大服装、陈设学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作者本人的知识令人恐怖的广博,所以在作品《红楼梦》中对于当时社会的描写几乎无所不包,而且都极为深刻,很多红楼梦中的诗和词在现代还有传唱,可以说《红楼梦》超越、发展《金瓶梅》的根本就在于此。

2.2 《红楼梦》具有更为深厚和精湛的艺术功力

《红楼梦》虽然在选题和人物刻画上有不少借鉴《金瓶梅》的地方,但是对于《红楼梦》这样的百科全书似的小说来说,小说中更多的是作者原创的东西,如果说《金瓶梅》是从世俗事件中用一种对抗的方法,以描写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的人物和人物行为的方式,来表达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对人性的从反面的疯狂歌颂,那么《红楼梦》中的那些“水做的骨肉”那些美女佳人就是从正面的,符合礼教的角度出发,用那些在礼教下勇敢追求自我的女孩们的悲剧经历,来诉说如此人物、如此才情的佳人即使顺应礼教要求,也不会实现自我、不能得到好的结果,用这样一个个鲜活的正面人物的悲剧,抨击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指出了封建礼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即使只是生活在礼教之下也会让人失去自(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我。

2.3 《红楼梦》“蝉蜕于秽”,具有更高的境界和艺术品位

如果说从单纯的到情爱是一种感情的发展,那么从《金瓶梅》的“肌肤”到《红楼梦》的“”,则是作者和小说追求的一种升华,在《红楼梦》中脂批“”为“体贴”,实际上是对文中描写的那些美好女子形象的一种体贴和近似怜爱的同情,是一种完全祛除了的纯粹的尊重与爱护。小说全文都遵循了这样一个主旨,并不是因为作者不可以写,因为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涉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是作者从全文的角度出发,从更高的审美视角出发,为小说选择了一个更加透彻纯洁的角度,所以《红楼梦》中贾府的那些追腥逐臭的事情都经过作者的润色变得含蓄起来,而不是像《金瓶梅》那样将裸的欲望展现在人们面前,相比较而言人们还是愿意接受这样修饰过得更显含蓄的表达方式,所以在《红楼梦》中本可以写的放肆露骨的情节变得可喻可观了:贾瑞被凤姐毒设相思局害死,并无多少淫邪笔墨;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写完之后又删去了;贾宝玉只身来到午睡的黛玉身旁,也并没有任何不轨之心,《红楼梦》对这些事物的处理可以说显示了作者的高雅情趣和超越《金瓶梅》的审美追求。

3 结论

《红楼梦》作为封建时期创作的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它并不是基于一个时代创作的,而是站在一个时代的尾巴上对旧时代的腐败堕落进行了深刻入骨的刻画,对新的时代从反面进行了揭示,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现代文学界“红学”的兴起,可以说既是对《红楼梦》作品的肯定也是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希望我们的文学和我们的文学工作者,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承和发展红(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楼梦精神,在它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刘妍雪.《红楼梦》审丑艺术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 2012.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范文3

关键词:女性视角;红颜早逝;《红楼梦》;《源氏物语》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分别为中日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虽然两书在时间上相差七百多年,创作背景大不相同,但两书所表现出的相似性却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最早将《红楼梦》与《源氏物语》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章是日本学者依田学海1909年发表的《〈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其后,日本学者如松枝茂夫等对这两部著作也有较多研究。相比而言,国内关于《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比较研究则相对落后,这主要与我国对《源氏物语》的译介滞后,研究不够相关。自《源氏物语》中文全译本(1980―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丰子恺译本)出版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我国学者对于《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比较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相关论文数量也逐渐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对其中女性人物的分析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在所有论文中占据了重要一部分。本文即从两部作品中选取了相似的两个人物形象――红颜早逝的秦可卿与夕颜进行比较,希望以此为入口,分析两部作品对待女性态度的相似与不同。

秦可卿和夕颜在两部作品中所占角色颇有相似之处,两人都不是书中的核心人物却也绝非可有可无。秦可卿与夕颜都是孤儿,出身相对低微。秦可卿为秦业从养生堂所抱养,而夕颜则早岁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两人性格也有相似之处,都偏于柔弱。其中秦可卿“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①,夕颜则是“温柔绰约”、“天真烂漫”②。与多名男性之间的非正常关系也是二者相似的重要一点。虽然在此方面关于秦可卿的描述颇为隐晦,但她与贾珍间的关系应是确定无疑,而且她与贾宝玉之间的关系也颇有可疑之处。③在这方面关于夕颜的描写则是要明确的多,她先是与头中将一见倾心、恩爱不绝并生有一个女儿,后又与源氏公子亲昵无间,发生关系。当然正如本文题目所示,两人红颜早逝的悲剧命运应是二者最为相似之处。下面即结合文本来做具体的分析。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其位置之重要自不必言说,然而,书中对其描写却是颇为矛盾且带有神秘色彩。在众人眼中,秦可卿是被一致称赞的对象,如在贾母心中秦氏是“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尤氏则夸赞说“这么个性情的人儿,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然而另一方面,作者在第五回的判词及《红楼梦曲》之“好事终”关于秦可卿的表述却是颇有微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而甲戌本、庚辰本回后总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心也,叹叹。”④更是说的相当露骨。前后差异之大不难从中看出。

有关秦氏的死因,古今中外的学者有过种种推测,这里不再多说⑤。综合来看,秦氏的死在书中起到了如下几点作用。第一,秦氏的死是贾府家事消亡之始。虽然之前也曾多次提到贾府的衰败,“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索了,不比先时的观景”,“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但秦氏之死却是书中一具体的标志性事件。第二个作用是促成了王熙凤掌权宁荣二府。王熙凤与秦可卿是《红楼梦》中颇有可比性的一组人物。秦氏虽然平时表现的温和可亲,但其实也是“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这与王熙凤并无不同。只不过二者在治家手段上恰好相反。秦可卿治家主要以“恩”以“赏”,这虽为她在众人之中赢得了不错的名声但于治家其实并无益处,而是留下了诸多积弊。王熙凤擅长的却是杀伐决断,以威服人,以罚治人。在秦氏的丧礼上,表现最为抢眼的便是凤姐,因而甲戌本夹批说“写秦氏之丧,却只为凤姐一人”⑥。这便是凤姐掌权贾府的一个开端。

秦氏之所以行事如此,一方面是性情所致,更重要的则是其出身低微且无后援的缘故。秦可卿也必明白自己无力承担扭转乾坤的大任,因而才有了后面魂托凤姐后事一节。虽然相比秦氏,王熙凤出身高贵且确能弄权贾府、风光一时,但最终却也免不了“力诎失人心”的悲剧命运。另外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全书中都颇为男性化的王熙凤却也同秦氏一样为女性病所困扰,先是行经不正常,继而流产,后来则落下了血崩的病根。关于秦可卿与王熙凤的对比,还可注意的是安插于秦氏死之前的贾瑞一节,显然,作者作此安排是极有用心的。不难想象,贾瑞的死并非是他为非作歹的报应,而关键是他调戏错了人。如果贾瑞调戏的不是王熙凤而是性格怯弱有如秦氏这样的人,又会如何呢?结果并不难推测,因为在当时的男权社会背景下,受到侵犯的女性并无多大的选择空间。其选择之一便是像王熙凤那样奋起反抗,但要做到像凤姐那样反弱为强、反败为胜,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且受害者最后还要背负泼妇、毒妇的恶名。另一选择不外乎为求息事宁人而默不作声。虽然这种做法更为普通女性所采用,但它也存在风险,那便是一旦被人发现,受害者又不免要背负的罪名。那么,对比凤姐的反抗,秦氏若遇到此类事情肯定会作第二种选择,她与贾珍的关系也就不言自明了吧。⑦由以上两点我们不难看出,秦可卿实为侯门末世的一无辜牺牲者。或许正是其低微的出身及无可逃避的悲剧命运令人悲切感服,以至于让作者对之前的红颜祸水及偏于色情的主题产生了怀疑,才有了后来删去天香楼一节之事。由此,秦可卿的死便成了全书的一个重要转折,它反映了作者试图消除冲动的愿望⑧,以及作者为区分“乌托邦世界”与“现实世界”所做的努力。秦氏之后,全书便开始偏向于更理想化、更纯洁的大观园世界⑨。这是秦氏之死的第三个作用,也是对全书影响最为深远、最为重要的一个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秦可卿之死是《红楼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秦可卿的死不仅使得作品前十一回中表现出的尖锐矛盾思想得以缓和,而且为后面文章的展开(王熙凤掌权,大观园时代)做好了铺垫。另外更为重要的是,透过秦可卿形象,可以明显发觉作者对待女性态度的转变。作者虽然最终未能突破“红颜祸水”的模式,但已开始对此产生怀疑并极力修正,在秦可卿之后,可以看到作者开始致力于彰显女性的主体作用或是以这种主体性为其依据,虽然男女之间的政治及性别等级系统仍然极不平衡⑩。

《源氏物语》中,与源氏公子息息相关的女子有葵姬、空蝉、夕颜、六条妃子、藤壶皇后、紫姬、花散里、胧月夜、明石姬、末摘花、三公主、玉等十二位,夕颜是其中重要而且神秘的一位。从夕颜的身世来说,她是一位中将的女儿,且很早便父母双亡,出身并不高贵。在遇到头中将之后,两人“一见倾心,情深如海,三年以来,恩爱不绝”,并且已生有一个女孩。后来因为受到头中将正妻的恐吓夕颜不得已躲藏起来,不想却在躲藏期间遇到了源氏公子。有关这一段的结构安排也是颇为精致,先是从头中将口中以回忆的形式讲了出来,在夕颜死后最终由侍女来确认,夕颜始终不曾有所表示。

夕颜的死在书中表现的非常离奇,作者在源氏与其相遇之时便已有所暗示,“可怜啊!这是薄命花。”源氏与夕颜相识不久,二人幽会于荒凉的河原院,不想半夜着了梦魔,夕颜为妖魔所侵,最终将其害死了。在夕颜的死上,最可怀疑的是六条妃子,因为之前曾提到,“此时想起六条妃子那种多心过滤令人苦闷的神情,便觉稍稍减色了”。而且梦中的鬼魅也曾说道“我为你少年英俊,故尔倾心爱慕。岂知你对我全不顾念,却陪着这个毫不足道的女人到这里来,百般宠爱。如此无情,真真气死我也!”不过作者始终不曾正面透露。从书中描述来看,不论生前死后,夕颜的命运都是非常悲剧的。生前为人嫉妒,东躲,以致丧命。在夕颜死后,源氏公子虽也“伤心惨目,悲怆欲绝”,但却更怕被人知道而背负恶名,因而夕颜的死讯便秘而不宣,始终不为外人所知。不能说夕颜的死对于源氏公子毫无触动,因为他也为此而大病一场并且“觉得如梦初醒,仿佛重生在一个新世界里了”,但病好后不久,他就将夕颜忘在脑后,“又想再惹起一个风流名声来”。然而,作者安排这样一场短暂的欢会之期有何用意呢?

夕颜在结构上最直接的一个作用便是为其女儿玉的出场作好了铺垫。玉在《源氏物语》中所占篇幅要远远大于夕颜,不过其出场要在20回以后,这显然无法解释夕颜为何会在第四回便突然暴亡退场。综合全书来看,不难发现另有多人与夕颜的角色有相似或相近之处,包括藤壶皇后、空蝉、胧月夜、三公主、浮舟。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两男一女的模式。藤壶皇后名义上为源氏公子的继母,但二人发生关系并且生有一子,即后来的冷泉帝。源氏公子对藤壶皇后一直是倾心爱慕,但藤壶却为此关系而深深自责,痛苦不堪,后来出家为尼,最终生病而死。三公主是源氏的年少妻子,后来头中将的大公子柏木偷偷与她发生关系并致使其怀孕。在被源氏发现之后,两人陷入了深深的恐慌之中,最后柏木病死,三公主在生下薰君之后出家为尼。浮舟是源氏公子去世后出场的人物,其处境与夕颜最为相近。浮舟先是与薰君在一起,后被三皇子发现而又倾心于三皇子。因无力承受来自于两个男人的沉重压力,浮舟选择了投水寻死。不过,她并未能得偿所愿,在被人救起之后,最终也是出家为尼。而空蝉与胧月夜也无不以出家为结局。可以说藤壶、空蝉、胧月夜、三公主、浮舟为我们提供了“两男一女”模式的不同发展路线,但结局却是如此单调,不是出家即是死亡。因而不难推测,即便夕颜不在第四回中暴亡,最终也难逃出家或死亡的悲剧命运。

男性的为所欲为所对应的正是女性的悲惨命运,然而,作者却始终偏向于男性主人公的立场,虽然作者自身即为女性。或许这正是让女性主义者对此书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然而不能忽略的是,《源氏物语》原本即是一般意义上的宫廷女性文学,主要是面对女性读者,供其娱乐消遣之用。按照传统观念,它应多为男欢女爱的欢喜场面,为何又会出现像夕颜这样的悲剧呢?或许可以推测,作者自身及其身边女性的悲惨经历是作者无法忽视的资源,因而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才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娱乐小说而将女性的悲惨命运加入作品之中并加以客观表述,让其传之后世。

近年来,日本学者武田宗俊经研究发现,《源氏物语》的前33回可分为A、B两个系列,A系列包括第1、5、7~14、17~21、32~33回,其余的为B系列。简单说,武田宗俊认为A系列的故事为大团圆的结局,是作者最初的创作,B系列所涉及的故事如空蝉、夕颜、末摘花、玉都与源氏公子的失败有关,是作者后来补充的。这一说法或许能够解释之前的诸多疑问,也可以印证我们的推测。按照武田宗俊的两个系列说,《源氏物语》应与《红楼梦》相似,作品主题在写作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添入B系列时作者着意在作品中客观展现女性悲剧的命运,虽然做的还非常不够。

综合全文分析我们会发现,红颜早逝的秦可卿和夕颜在《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秦可卿之死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转折,表达了作者试图消除之前章节所表现出的情与淫那令人不安关系的努力,而这也正体现出了作者对女性主体作用的一种尊重。夕颜这一人物形象展现的是作者在传统男性文化背景下,利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为客观展现女性的悲惨命运所做的努力,虽然这种努力极其隐蔽,以至被大多数人所忽略。(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注解:

①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第69页。以下《红楼梦》引文未作特别说明者均出于此书,不再一一标注。

②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第60―61页。本文所引《源氏物语》皆出自此版本,以后不再一一标注。

③相关论文颇多,却又难有定论。此处只援引余英时相关观点,其认为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必由秦可卿引入者,即在借“秦”与“情”之谐音。自来红学家颇有疑宝玉与秦氏有染者,实因不深解作者“情”“淫”之别而致。盖作者喜用险笔,读者稍不经意,即为所惑……参见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第55页。

④俞平伯辑:《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第174页。

⑤关于秦可卿的死因有诸多说法,俞平伯认为是秦氏与贾珍私通被婢撞见,羞愤自缢而死,可参考《论秦可卿之死》(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第118-125页。);艾浩德在《秦可卿之死》一文中提出,秦氏可能怀了贾珍的孩子;有人怀疑她与贾敬的关系,如洛地《关于秦可卿之死》;还有人认为秦氏之死是因为与贾宝玉暗恋而相思成疾所致,邹少雄《秦可卿之死辨》。

⑥俞平伯辑:《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第81页。

⑦有学者认为秦氏与贾珍的关系起因于秦氏的,更有甚者认为那是一种“畸恋”或爱情,这都是笔者不能赞同的。可参见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杨岚清、梅培彦《珍,秦关系;真情关系――从秦可卿形象出发再论她和贾珍的关系》等。

⑧艾浩德著,胡晴译:《秦可卿之死――〈红楼梦〉中的情、淫与毁灭》,《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04期。

⑨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第55页。按照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理论,秦可卿正处于“乌托邦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矛盾交汇之核心,秦可卿的退场最重要的作用便是让此尖锐矛盾得以缓和,从而为后面大观园世界(即“乌托邦的世界”)的展开铺平了道路。

⑩马克梦著,王维东,杨彩霞译:《吝啬鬼・泼妇・一夫多妻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第192页。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范文4

《红楼梦》绘画成为

古籍拍卖专场抢手货

据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获悉,现在我们仍能看到的较早的《红楼梦》绘画作品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一七九一年)由萃文书屋木质活字印刷的、一百二十回本的二十四幅《红楼梦图咏》木刻插图本。《红楼梦图咏》为清代著名画家改琦所作。作品采取我国木刻版画的传统形式,精心描绘人物情状,虽然是以白描手法绘制,但“铁划柔丝,蓦然销魂”(此言系后人评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原作的精髓。后者评价《红楼梦图咏》为“愈拙愈媚,跌宕入古”。清代画家吴友如等人根据《红楼梦》所绘的《点石斋画报》,将西方绘画的透视技巧揉合进去,构图紧凑,典雅大方,在绘画手法上又前进了一步。清末画家王钊所绘《红楼梦插图》精美细致,线条流畅,至今仍为不少《红楼梦》绘画爱好者所津津乐道。

目前像《红楼梦图咏》、《点石斋画报》等仕女画图谱早已成为国内春秋两季拍卖会上“古籍善本专场”的抢手货,其价值不可估量,如在2010年1月下旬江苏省拍卖总行举办的古籍善本专场拍卖会上,一套1函4册的清光绪年间线装刻本《红楼梦图咏》以6000元的底价起拍,该书采用上等白纸精刻,书中人物脸部表情生动传神,原函原套,品相上好,在经过众多买家的激烈竞拍后,最终以38000元的价格落槌。据古籍专家介绍,如果拍卖会上有清乾隆年间活字印刷的一百二十回本二十四幅《红楼梦图咏》的木刻插图本,那拍卖价格最起码要达到数十万元一套。

《红楼梦》连环画

市价高达五万多元

一部《红楼梦》,成了仕女画创作极好的题材,数百年来长盛不衰,并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画家。我国现代许多著名的人物画画家对《红楼梦》也是情有独钟,一套精美的《红楼梦》连环画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轰动一时,著名画家张令涛、胡若佛、董天野、钱笑呆等人,有着雄厚的仕女画功底,所绘《红楼梦》人物个个神形兼备,气韵生动,栩栩如生,可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目前这套存世很少的、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品的老版本连环画已成为广大收藏爱好者竞相追逐的精品,市场价高达人民币五万多元。

其他如刘锡永创作的《鸳鸯截发》、江栋的《黛玉焚稿》和李成勋、朱元红的《元春省亲》等作品在当年也多曾风靡一时,并广受书画爱好者青睐。“”运动结束后,国内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画家也开始涉足《红楼梦》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仕女画创作领域,当年曾涌现了刘旦宅、郑家声、丁世弼、戴敦邦等著名画家,其中以刘旦宅的红楼梦绣像、戴敦邦的红楼梦插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仕女画题材佳作。在近年来的一些拍卖会上,刘旦宅、戴敦邦等名家创作的《红楼梦》题材仕女画也频频以高价拍出。

《红楼梦》小型张走俏邮市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范文5

胡玫导演为重拍《红楼梦》启动大型“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引发的争议尚未止息,由87版《红楼梦》编剧周雷发起的重拍111集新版《红楼梦》已蓄势待发。

不得不拍的理由

对于周雷而言,他顶着压力不得不拍的理由是,“87版《红楼梦》仍是不完美的艺术作品,曹雪芹未完成的四十回带给我们很多遗憾。”

他说,多年前,茅盾先生还在世时,他曾和茅盾提过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我对茅盾先生说,‘若说当今世上能有人续写红楼,唯有你。’结果茅盾先生很谦虚,他用我俩的家乡话说,‘我续不来’。重拍《红楼梦》如何处理后四十回,一直很困扰我。”茅盾虽然也说续不来,但周雷却一直想实现这个愿望。

红楼演员:专门开设万人学院

不同于胡玫为重拍《红楼梦》启动大型选秀,周雷仍坚持“培训演员”的老规矩,他还将为111集《红楼梦》开设“红楼梦品牌万人学院”,为重拍111集《红楼梦》培训演员。

故事改编:12位女编剧联手

四川一位女教授写了39集《红楼梦》新续,他这次特意请她与另外11位女编剧参与改编《红楼梦》,这个数字刚好暗合金陵十二钗,“我想女编剧会对《红楼梦》有新的认识。”

周雷预计111集《红楼梦》将于2007年5月开拍,“我希望111集《红楼梦》能在2008年8月和世界观众见面。”

(以上摘自2006年11月29日《竞报》,标题有改动)

与周雷面对面

对经典的完美追求

“尽管追求完美,但因为条件所限,36集的《红楼梦》还是有些遗憾……”周雷以这样坦白的语言开始了与记者一个多小时的谈话。

在这之前,《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以及各大网站的有关周雷版《红楼梦》重拍的消息很多,但记者还是向周雷老先生求证了其重拍经典的初衷。身为已经被奉为经典《红楼梦》编剧的周雷如此求全责备的原因何在呢?周雷的解释是:

首先,篇幅太短。根据红学家的研究,曹雪芹的《红楼梦》应该为110集,但87版《红楼梦》只有36集,不能反映《红楼梦》的全貌。

其次,人物命运交代不清楚。87版《红楼梦》对于曹雪芹原著后30回人物最终命运的展示,只用了6集就草草收场,不足以将《红楼梦》主要人物的命运交代清楚。

再次,制作过程中有些小的缺憾需要弥补。比如由于拍摄时间紧,有些演员不尽如人意。配音以及字幕中出现了一些错别字等等。

最后,现在的技术水平比20年前有了很大提高,一些那个时候拍摄无法实现的效果,都可以通过新技术的应用达到完美。

那么,周雷为什么将新版《红楼梦》定为111集呢?他的解释是,曹雪芹《红楼梦》原著是110回,“如果用110的话很容易让人想到报警电话,因此,我增加了一个序,专门介绍作者曹雪芹,这样就成了111集”。

经典的超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克服观众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呢?周雷说:“因为超越的是自己的作品,20年来,我一直专注于《红楼梦》的研究,就是期待给大家一个完美的解释。另外,我们将用最好的制作班底来保证新版《红楼梦》的制作质量,超越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达摩曾“面壁十年图破壁”,今天周雷积20年之功来打造一部新的经典,这部周雷新版《红楼梦》留给我们的会是什么样的悬念呢?(本刊记者郭凤琴)

人物

周 雷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范文6

关键词:红楼梦;金瓶梅;描法;思想内容;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008—02

20 世纪的《金瓶梅》研究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中除“红学”之外的另一个学术热点, 故尔继“红学”之名而又有“金学”之称。《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奠基作,《红楼梦》是世情小说的最高峰。两书同属于我国长篇小说名著, 相隔近两个世纪。虽然从外表看来似乎有着天壤之别,但其中却包含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从电视剧道德角度来评价者两部小说的话,《金瓶梅》就像是一部社会历史剧,是适应成年人看的,而《红楼梦》则像是一部青春偶像剧,是众多少男少女心中的一个美梦。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红楼梦》捧得过高,而《金瓶梅》却无人问津,过去很多人都认为《金瓶梅》中包含太多的色情描写,因而人们主观地把它断定为一部黄书。其时我个人认为不同的小说都有其不同的风格,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也有一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比较欣赏某一种风格的小说,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其他风格的小说是不好的甚至是无意义的。其实仔细来看这两部小说,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似性,但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红楼梦》红透半边天,《金瓶梅》却门可罗雀呢?

本文就是要通过对《金瓶梅》和《红楼梦》在描法、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特色,从而来挖掘《红楼梦》对《金瓶梅》的超越之处。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来理解这两部小说,发现它们两者的不同特色。

一、描法上的借鉴和超越

两者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描法。这两部书写的都是剥削家庭的兴衰史,都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相似之处显而易见。《金瓶梅》是17世纪初一部新颖的以家庭和商业城市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的作品。在它之前,《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封神榜》这些作品都是通过帝王将相、神怪和英雄的形象曲折地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和愿望,然而一般劳动人民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并未被长篇小说采用为作品的题材。他们限于作短篇话本的主角,在长篇小说中却只能当配角。尽管《金瓶梅》所刻画的劳动人民是被歪曲的不真实的,但毕竟是对传统的突破。《金瓶梅》所描写的人物和生活风习无不带有明代嘉靖、隆庆之际新兴市民阶层的烙印,反映了明末清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而后出的《红楼梦》则以封建大族的家庭生活为题材,较少地涉及到荣、宁二府以外,这和明代以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因素在清朝统治下重又萎缩有关。但是在人物的描写上,两者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描法。不同的是,《金瓶梅》采取了“以丑为美”的手法,把人性的丑陋面过分的夸大,以期达到其写作的目的。而《红楼梦》却是以一个封建大族及其周围内外不少下层人物的真实生活为题材。

二、思想内容上的借鉴和超越

《金瓶梅》和《红楼梦》都以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背景,向我们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的黑暗,政治上的腐败。在小说的情节上,两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红楼梦》第十三回贾珍为亡妻秦可卿采购名贵棺木一段,显然和《金瓶梅》第六十二回两小段、第六十四回一小段雷同。脂砚斋的批语是“写个个皆到,全无安逸之笔,深得《金瓶》壶奥”。而《金瓶梅》和《红楼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俗一雅。《金瓶梅》突出人之俗, 而《红楼梦》突显人之灵性;《金瓶梅》写的淫滥, 而《红楼梦》写爱情的纯洁美幻;金瓶梅写人的纯粹, 而《红楼梦》写情感。这也是为什么《金瓶梅》长时间以来被列为禁书,遭到读者的鄙视和唾弃,而《红楼梦》却能从一开始就受到众多读者尤其是青年男女喜爱的重要原因。

在性观念上,《金瓶梅》中的人物就好像是性的奴隶,各种裸的性描写充斥着文章的各个角落。其中的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西门庆视满足为自己的生命,为了满足自己的可以不择手段,无法无天,成了他生活中的唯一。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此却不是持单纯的喜好或厌恶的态度, 而是视之为正常的欲望, 并肯定了其中的美幻色彩,把男女间的正常写得非常唯美。胭脂斋曾批评贾链与多浑虫媳妇的描写:“一部书只此一段丑极太露之文”,但与《金瓶梅》中的性描写比起来, 不知要雅洁多少倍。

三、人物形象上的借鉴和超越

在某些人物形象上,两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金瓶梅》第二十五回,二十六回来旺儿女人的故事同《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鲍二妻的遭遇相像,他们都是因为同自己的主人(西门庆,贾琏)私通,得罪了泼辣的妻妾(一是潘金莲,一是王熙凤)而自尽。还有《金瓶梅》中绵里藏针的孟玉楼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与《红楼梦》相比,《金瓶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最大的缺点, 就是毫无灵性之笔, 每个人的生活好像都被原始的欲望所左右着。其中的主人公西门庆, 号四泉, 所谓的“四泉”就是酒色财气都为其所备的缩写语。总起来说, 《金瓶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真实的、可读者又多不能接受的人物。而翻开《红楼梦》,则是另外一幅画面。且看对宝玉、黛玉的描写。黛玉见宝玉:“面若中秋之月, 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 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 即嗔视而有情。”宝玉眼中的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从俗不可耐到超尘脱俗, 是《红楼梦》在人物形象上对《金瓶梅》的超越。

当然,我们不能片面的说俗和雅哪一方面更好,也不能因为《金瓶梅》中的“俗气”而就此认为《金瓶梅》的艺术价值就不如《红楼梦》,《金瓶梅》毕竟是中国世情小说中的杰作,虽然几百年来都承受着污秽的骂名,但是它的文学价值,文学地位仍然是不容置喙的,其中对各种人物的描绘更是十分精彩。在20世纪之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少有人下功夫作系统的剖析,这是令人遗憾的。今天的情况不同了,在文艺百花齐放的春天里,众多研究《金瓶梅》人物艺术的著作出版,对人物从多方面作深层次剖析,这对于扫去加于《金瓶梅》的种种恶俗的尘埃,正确评价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和进一步认识它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徐朔方.古代戏曲小说研究.第一版.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4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