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十二钗范例6篇

红楼十二钗范文1

关键词:构图;造型;剪纸;壁画;装饰性

广州花园酒店大堂以《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为题材的镶金剪纸造型壁画,由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创作剪纸稿后再雕到大理石而成。其构图严谨、注重外轮廓的整体效果,人物在构图中的安排分组循序映出,很有层次;其人物形象简洁生动,造型精练明确;黑金强烈对比的色彩[1]呈现出画面较强的古典韵味与装饰风味。创作《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剪纸艺人,以他们特殊的认识、思维方式与完整丰满、对称偶数、硕大为美的审美,产生出重于表意的造型规律和自由灵活的表现手法,使得这幅以剪纸形式表现的壁画独具一格。

一、辉煌的壁画剪纸《红楼梦——金陵十二钗》

佛山的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佛山剪纸,按制作方法分别有衬料剪纸[2]、写料剪纸[3]、纯色剪纸三大类。在这三大类中按其制作技艺、使用材料的不同而细分为铜衬料、纸衬料、铜写料、银写料、木刻套印、铜凿料、纯色等大类。其中用铜箔刻线衬色叫铜衬料,《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剪纸类型就是以铜衬为表现形式。铜衬料是从“花钱”(俗称春节剪纸)的装饰绘画演变而来的。佛山剪纸利用本地特产的铜箔银箔(电化铝),用剪、刻、凿等技法,套衬各种色纸和绘印上各种图案,形成色彩强烈、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是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纸。

恰当的题材选择是创作壁画的重要环节之一。壁画除了要采用多种装饰性的表现技法,形成装饰韵味、装饰效果,还需用抒情、理想、象征、浪漫的手法,以歌颂为主题的题材表现美好的、正面的人和事。装饰于花园酒店大堂以《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为题材、结合佛山剪纸艺术趣味的大理石镶金壁画,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整幅壁画金碧辉煌,极具视觉张力。“大观园”内的假山池沼一览无余,假山的堆叠或是重峦叠嶂、或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池沼上安排有桥梁,一座一个样,池沼里荷花盛开,鱼儿在莲叶间戏水,人物与景物之间相互映衬,刻画得栩栩如生。从各个角度各个局部看都成一幅画。整幅壁画全在乎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观赏者忘却了繁华的都市,只觉得身在大观园中。

这幅“金陵十二钗” 剪纸造型壁画长24米、高6米,壁画的构图及剪纸造型设计是由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的剪纸艺人林载华、张拔、潘保琦、邓本圻创作,经原作者将剪纸稿(240×60厘米)放大后,再由三十多位艺术家用了七个多月的时间将两公斤的金箔贴于手雕上海黑色大理石而成的。据张拔、潘保琦介绍[4],1984年在创作这幅广州花园酒店大堂壁画时曾经将另外两个传统的题材与《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同时提交给委托方,这两个题材分别是

⑴ 以王羲之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聚会,做曲水流殇之饮,之后王羲之将众人诗作集结成《兰亭集》,并作序《兰亭集序》的故事题材[5];

⑵ 有以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乃逍遥山林,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不与统治者合作,世称“竹林七贤”的故事题材[6];

最后,在三个传统题材中,委托方选定了以《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作为广州花园酒店大堂壁画的题材。因为委托方觉得这题材比较具有大众性,既通俗又高雅。其中的故事情节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大众所熟悉的,而且对女性美的刻画能使人们获得一种观赏式的审美享受。小说中对庭院环境、居室陈设的描写也有利于艺术家在壁画构图和造型的构思中有所启发。

壁画剪纸《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以艺术创造的想象空间打通了被墙面隔绝的自然空间,其设计从构图到形象到色彩制作材料的选用和工艺手段,是服从于环境,与所处的环境和谐一致,成为了建筑的一部分。

二、壁画剪纸《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构图形式

构图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属于形式范畴,从内容出发,不为形式而形式,不能硬性拼凑一些构图形式,或者死套构图学的一些法则。构图不仅是形式处理的过程,也是形象化和丰富最初思想的过程。

装饰性壁画这种非常讲究形式美的艺术,在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也要遵循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这一基本原则。因此,装饰性壁画的构成,无论构图的动与静,无论图形定位的上上下下,都应根据内容的需要予以安排。

红楼十二钗范文2

2、薛宝钗:是曹雪芹著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与林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群芳之冠,贾宝玉的从母姊(姨姊)、妻子。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博学多才,通达了悟。

3、贾元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嫡长女,贾珠的亲妹妹,贾宝玉的亲姐姐,比贾珠小一两岁,比宝玉大十一二岁,贾府通称娘娘。

4、贾迎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登场的虚拟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贾宝玉的堂姐。

红楼十二钗范文3

摘 要:“钗黛合一”是《红楼梦》太虚幻境中的意象,因内蕴丰富而引得众说纷纭。文章以小说文本为基础,结合曹雪芹的性格和命运,分析了“钗黛合一”的象征意义。认为:钗黛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女性美的两种典型,“钗黛合一”反映了作者对女性的审美理想;钗黛分别体现了两种处世态度:现实主义的入世哲学和理想主义的出世哲学,“钗黛合一”象征了作者希望兼具二者之美处世的人生理想。

“钗黛合一”是俞平伯先生于1922年出版的《红楼梦辨》中首次提出的观点:“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上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妙,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其文本依据是:一,太虚幻境中薄命司正册将钗黛合写为一图、合吟为一诗,而其他女子则一人一图一诗;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将一女子许配于宝玉。这女子“乳名兼美字可卿”,“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俞平伯先生的“钗黛合一”说侧重的是“钗黛每每并提”,在艺术上起到了对比映衬、相反相成的作用,但未能顾及“兼美”一词的含义。后人对俞先生的观点有批评,有认可,有进一步的阐发。由于《红楼梦》是从书名、人名到物名都包含象征意义的一部奇书,本文尝试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曹雪芹的性格和命运,解读蕴含在“钗黛合一”即“兼美”意象之中的、作者欲言未言的象征意义。

“钗黛合一”是作者通过贾宝玉表现出的对女性的审美理想。

从外表上看,薛宝钗和林黛玉代表了中国古典女性美的两种典型,即“环肥”、“燕瘦”。小说第二十七回的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就明确地以杨妃、飞燕指代宝钗和黛玉。从性情气质上看,秦可卿行事的温柔和平,临终托梦的深谋远虑,甚至于她的香气袭人、铺陈华丽的卧室,则代表了成熟女性的绰约风韵。

梦游太虚幻境时的贾宝玉大概十二三岁,属于刚入青春期的少男。“从心理学分析,少男少女进入青春期之初,对异性的情感还很不稳定,爱慕中感性几乎压倒一切,理性成分很少,而且往往希望自己将来的妻子或丈夫兼有几个人的优点。”①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实现。贾宝玉梦见“乳名兼美字可卿者”,正是他青春少男愿望的反映。潜意识中,他既眷恋宝钗“鲜艳妩媚”的姿容,又喜爱黛玉“风流袅娜”的气质,同时还倾慕秦可卿成熟的风韵。这种“兼美”的爱慕还不是成熟的爱情,和后来宝黛二人志同道合的“知己之爱”不在同一个精神层面上。曹雪芹将爱情写成由爱慕外表的美丽到注重心灵的契合,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不同于以往小说戏剧中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爱情俗套,因而更自然真切、更动人心魄。

只是宝玉梦中的“兼美”毕竟是“太虚幻境”中的女子,这喻示了在现实世界中,“她”终究是虚幻的妄想,是不可能存在的,恰似红尘中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兼美”只能是存在于曹雪芹笔下、贾宝玉梦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钗黛合一”是作者理想化的人生哲学。

十八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对哲学下过一个绝妙的定义:“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这里所说的家园,并不是指某国某地那样具体的家乡,而是指精神的家园,哲学意义上的家园,内心的家园。”②既然哲学可以这样理解,那么人生哲学就是人生在世的处世态度,决定这种处世态度的是非利弊价值观就是可以令一个人心灵安适的精神家园。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思想性格,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命运。

(一)薛宝钗所体现出的人生哲学可以称为现实主义的入世哲学。

1.入世哲学首先表现在她随分从时的正统思想。

封建社会末期的正统思想要求男子要“读书明理,辅国治民”,女子要“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作者在小说第五、八回介绍宝钗的时候,用了两个同义词:“随分从时”、“安分随时”,点明宝钗的性格底色,以后对这一底色又反复皴染。例如小说中多次提到她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以立身扬名,引得宝玉十分反感。她教导黛玉不要读杂书:“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第四十二回)她批评湘云、香菱谈诗:“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第四十九回)她评价黛玉做《五美吟》:“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第六十四回)从中可见宝钗思想中谨守封建道德教条、不重文学艺术只重实用功利的特点。

封建正统思想还非常讲究上下尊卑的秩序。这表现在宝钗常常为人诟病的评价金钏之死的言谈中:“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第三十二回)还表现在她安慰无辜遭打的平儿的话:“他(凤姐)可不拿你出气,难道倒拿别人出气不成?”(第四十四回)这些话语透露出宝钗意识中强烈的等级秩序感。

今天看来,这种随分从时的正统思想散发着久埋地下的腐败气息,但在当时的社会,这才是符合世情的主流思想,因此她深得主流社会代表人物贾母、王夫人、元春的青睐。

2.入世哲学还表现在她具有通达世事人情的生存智慧。

小说第五回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见了极厌,宝钗却做得极好。

宝钗的“世事洞明”。出身于皇商之家的宝钗因为“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具有精明的经济头脑。宝钗懂得“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她不仅极口赞扬探春的承包制,而且拾遗补缺,从人性自私逐利的角度提出利益均沾的补充措施,使得众人感服。众千金小姐不解当票为何物而宝钗明白,因为她们家就开着当铺。在荣国府当了半辈子家的王夫人不懂得参行牟利的手脚而宝钗知道,因为她们家铺子常和参行交易。家庭环境的历练使得她的经济头脑与王熙凤堪有一比,只是宝钗言说之间有学问提着,不似凤姐那般“流入世俗去了”。 

宝钗的“人情练达”。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的大家族中,她抱着“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客之道,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合宜得体的关系,连著名的是非女人赵姨娘都夸她“又展样,又大方”。同时,她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例如贾母给宝钗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曾当面奉承贾母:“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结果是贾母夸奖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第三十五回)再如王夫人为金钏之死内疚的时候,她赶去以主仆之理安慰姨娘,并送上两套衣裳为死者装裹。王夫人感叹家道中落,配药时二两好人参都没有,宝钗笑道:“这东西虽然值钱,究竟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咱们比不得那没见世面的人家,得了这个,就珍藏密敛的。”(第七十七回)相比于凤姐在老太太面前露骨的拍马逢迎,宝钗这种自持身份的淡然话语显得自然天成,应该特别迎合王夫人的心情。

宝钗因为明世事通人情而知进退。作为寄居贾家的亲戚,平日她从不涉及贾家的纷争。但管家的凤姐病倒,王夫人亲口嘱托了她三五回,她才参与了理家工作,并展示了自己在平衡人际关系方面的卓越才能。她住在大观园时与众姐妹亲如一家,但听到抄检的消息,立刻以体面的理由搬出园子。王蒙评价:薛宝钗的表现堪称是文化理想的化身:进退有据,刚柔得度,行止得体,藏用俱时。这实是一种政治家的素质。③

(二)林黛玉所体现出的人生哲学可以称为理想主义的出世哲学。

1.出世哲学首先表现在她超凡脱俗的非正统思想。

前世为“绛珠小草”、“绛珠仙子”的神话背景暗示了今生的林黛玉具有不同凡俗的品性。

黛玉是诗的精灵。在芸芸众生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时,黛玉以其出众的“咏絮才”卓然于世。元妃省亲之夜,黛玉的题咏已让元春另眼相看,替宝玉捉刀的那首《杏帘在望》更受到元春的特别赞誉。以后历次的诗社活动,咏白海棠、咏菊、咏雪、咏柳絮,黛玉都表现得才思敏捷、自信快乐。诗社之外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花谢花飞的暮春,还是雨滴竹梢的秋日黄昏;无论是自家身世的飘零,还是世上红颜的薄命,都引动她缠绵的思绪,不尽的诗情。宝钗也善诗,但她视诗词为小道,她写诗用的是学问和技巧;而黛玉将诗作为情感的寄托,诗里浸着她的心血和泪水。

黛玉是情的化身。在婚姻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背景下,在外祖母评说戏中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的道德训教中,黛玉执着于心中的那份情。她和宝玉情趣相投,同样厌恶为功名利禄而蝇营狗苟,同样感受着生命的孤独和欢悦,同样追求着个体的幸福,两人产生了真挚的恋情。为了这份情,她猜疑、嫉妒、惧怕、忧伤,流尽了所有的泪水。

2.出世哲学还表现在她孤标傲世的理想节操。

林黛玉住在“窗前亦有千竿竹”的潇湘馆,她做的《问菊》诗透露出“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清高,她掣到的花签是“风露清愁”的芙蓉,她理想的归宿是“质本洁来还洁去”,这一切象征了黛玉“出世”的品格与节操。

黛玉是天然率真的。她心情愉快的时候会顺手抓两把钱给怡红院送茶叶来的小丫头,她感到周瑞家的送宫花有意歧视自己时会冷笑着发泄不满。她嫉妒金玉之论,疑心宝钗“心里藏奸”,常常讽刺挖苦,当她一旦感受到了宝钗的宽厚情意,她就真诚检讨。她外表孤高自许,内心不乏热忱,她耐心教香菱做诗,与丫鬟紫鹃情如姐妹。

黛玉懂世故但不世故。初入荣府,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连每饭后必过片时方吃茶的习惯都改了过来。奔父丧归来,也懂得“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她看出凤姐的行事风格,知道“便是有事缠住了,他必定也是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才是”(第三十五回)。每常闲了,她也会算计家里的开支,明白“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俭省,必致后手不接”(第六十二回)。对于人情世故,她虽不如宝钗通达,但也不是不懂,只是她从不弄世故。小说中从未见她像凤姐、宝钗那样刻意逢迎贾母、王夫人等实权人物,对赵姨娘等恶俗的女人,她也只是礼让,从未见她像宝钗似的主动交接。

(三)“钗黛合一”体现的是“兼美”的人生理想。

1.“任是无情也动人”是作者对现实主义者的客观评价。

薛宝钗所体现出的入世哲学是世故的、随俗的,符合现实社会实用功利的原则,往往畅行无阻,甚至获得成功。其上品具有政治家的素质:洞明世事、练达人情、韬略在胸、因时而化,如历史上的范蠡、张良、萧何等;其中下品具有极强的世俗生存能力:世故圆滑、庸俗奸诈、随波逐流、如鱼得水,即为市井小民或小人。小说中宝钗身上隐约展现其上品风格;凤姐在表现理家才能时是上品,在弄权贪财时是下品。

前八十回中的宝钗还只是居住在大观园中未出阁的小姐,远离大的是非漩涡,她的入世哲学虽然因为“重理不重情”稍显冷酷,但她有所为有所不为还是令人叹服甚而仰视的。然而宝玉有个著名的论断: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宝珠;出了嫁,就变成没有光彩宝色的死珠了;再老了,竟是鱼眼睛了。揭示的是清净洁白的女儿身陷世俗的烟火逐渐蜕变的过程。不知佚稿中走出大观园升格为宝二奶奶的宝钗面对家族颓势会有何种作为,她会在官府上下打点吗?会开当铺牟高利吗?宝钗可是深知“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的现实并认同它的存在的。在理想主义者看来,这种人生哲学未免“无情”甚而“无义”,但谁都不能否认它在世俗社会顽强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评价它“任是无情也动人”。

2.“莫怨东风当自嗟”是作者对理想主义者的无奈喟叹。

林黛玉所体现出的出世哲学是率真的、脱俗的,代表着人们纯真唯美的理想、情与爱的追求,但在滚滚红尘中却常常碰壁甚至寸步难行。正如学者吴宓所说:“黛玉一诗人,与宝玉性情根本契合,应为匹配,而黛玉卒不得为宝玉妇。作者不特为黛玉伤,亦借黛玉以写人在社会中成败之实况也。”④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屈原、陶潜、嵇康、阮籍、李白、苏轼……便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何尝不是如此呢?

许多研究者都认可贾宝玉身上有曹雪芹的影子,其实林黛玉身上也有曹雪芹的影子。曹雪芹的朋友张宜泉在《题芹溪居士》诗中这样描摹他的人格:“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本羞。借问古来谁得似,野心应被白云留。”⑤大量的研究认为:曹雪芹是一个性格傲岸、愤世嫉俗的文人,晚年过着“举家食粥”的困顿生活,倾十年心力创作《石头记》,终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一病无医,于“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戌本第一回眉批)。这种性格与命运与他书中的女主人公何其相似!林黛玉孤标傲世,懂世故而不世故;曹雪芹愤世嫉俗,深谙世情而不入世情。我们看他写四大家族官官相护,王熙凤玩转官场,刘姥姥到豪门打秋风,贾芸和小红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巴高望上,若没有对世情的洞悉与把握怎写得这样入木三分!但他怎么生活得那么穷困潦倒呢?虽然家族的败落断绝了他“补天”济世的仕进之路,但凭着卓然的才华,他只要稍稍低一低高昂的头颅,可能就不会落入如此悲凉的境地,当然,也可能不会给后人留下一部伟大的《红楼梦》了。

聪明如曹雪芹,当然明白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他在黛玉掣的花签背面引了一句古诗“莫怨东风当自嗟”感叹黛玉的命运,他何尝不是在感叹自身的命运?

3.“钗黛合一”是作者希望兼具二者之美处世的理想。

钗黛对香菱的指导颇具象征意义:宝钗教香菱做人,黛玉教香菱做诗。最终,善做诗的黛玉成了精神上的胜利者,现实中的失败者;善做人的宝钗成了现实中的胜利者,精神上的失败者。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入世与出世,各饶其美、各具其陋:宝钗的入世哲学适应现实但难免世故庸俗,黛玉的出世哲学清高脱俗却难容于世。作者通过“钗黛合一”的意象,试图传达给读者一种“兼美”的人生理想:以黛玉般脱俗的性灵,如宝钗般处理世俗的事务。借用一句现代社会的格言为:以出世的精神,过入世的生活。

“钗黛合一”的象征意义无论是对女性的审美理想,还是“兼美”的人生哲学,都存在于缥缈的太虚幻境,都是一场绮丽的红楼之梦,好似陶潜的桃花源,令人神往,使人追求。人类恰恰是在对理想的神往与追求中,走向愈加灿烂的文明。

① 周思源:《周思源看红楼》,中华书局,2005年6月第1版,第20页。

② 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第4页。

③ 王蒙:《王蒙活说红楼梦》,作家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76页。

红楼十二钗范文4

关键词: 《红楼梦》 薛宝钗 “和谐大使”

在红学史上,薛宝钗是一个一直被热议的人物,是是非非两百多年,在“薛林之争”中被尊被抑总无定论,但是就人际关系的处理而言,却是独占鳌头。山西大学文学院赵景瑜教授对她的性格、人品和处事谋略推崇备至,认为她是“我国文学作品中较早具有公关意识的女性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关小姐”。[1]

赵教授看到了薛宝钗形象的社会价值,或者说发现了这个人物的现代品质,但是把宝钗的行为提升到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显得有些夸张。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行为,目的性很强,塑造组织良好的市场形象是其主要功能,而宝钗身处大院,显然缺乏现代公关学意义上的公关目的、公关条件和公关的必要性。

宝钗形象通篇贯穿着一个重要的传统品德,就是和谐。就其在作品中的行为表现和形象特质,有人说她像“和事佬”,但我认为,宝钗在“和事”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超常的冷静与智慧,能够把当时社会的规范、要求和涉事各方的心态目的有机结合,并在其间找到巧妙的恰当的、能够为各方所认可的切入点,理顺关系,实现沟通。有人戏称之为大观园里的“和谐大使”,我认为,倒也不失公允。

一、宝钗的健康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健康美本身就是一种和谐,既是人类自身的和谐,又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环节,与黛玉的病态美相比,宝钗的美更显得耀眼醒目,更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薛宝钗初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是在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作者介绍她说“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开头就写她“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作者把薛宝钗比做杨妃,属于丰满型的美女。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贾宝玉看见薛宝钗“肌肤丰泽”,“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再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呆了”。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中,新娘薛宝钗“盛装艳服,丰肩软体,鬟低鬓,眼润息微,论雅淡似荷粉露垂,看娇羞真是杏花烟润了”,真可谓美若天仙。

当然,有人喜欢把宝钗与黛玉相比,认为黛玉的美不够健康,多少有点道理。一直以来,无论是“尊林抑薛”派还是“尊薛抑林”派,都认为两人一个“环肥”,一个“燕瘦”,不分伯仲。但在两人谁更健康的问题上,答案是出奇的一致。林妹妹可以说是个药罐子、病西施,没有一天不在吃药,天气稍一变化,就会卧床不起,延医治病。而宝钗就不同了,虽然从胎里带来了一股热毒,偶尔也会来个头疼脑热的,但“犯了时吃一丸”“冷香丸”就好了,不必费事去找大夫。

长相漂亮对社会是一种贡献,健康则更多地体现为和谐。

二、宝钗渊博的才华学识体现了人与文化的和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人与文化的统一是天然的。宝钗博学多才,涉猎广,理解深,深得封建文化精髓。

宝钗的诗风含蓄蕴藉,诗才与黛玉并举。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元妃看了诸姐妹题写的匾额,当堂评价“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所及”。第三十七回海棠诗社首次开展活动,宝钗的诗就被“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的稻香老农李纨所推崇,认为她的诗“有身份”,评价薛林二诗“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黛玉所写);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第三十八回的诗会中林黛玉三首皆好夺魁,而探春评价:“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接着的咏螃蟹诗,宝钗的诗被众人“叫绝”,称“这方是食蟹的绝唱”。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薛宝钗所填的柳絮词《临江仙》才写出第一句,史湘云就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待宝钗写完,“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自然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子;……”

宝钗的学识可以用她评价宝玉的“杂学旁收”来评价。她的诗论很有水平。第三十七回中她与湘云夜拟题时就说:“诗题也别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中哪里有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呢?若题目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好诗,倒小家子气,诗固然怕说熟话,然也不可过于求生;头一件,只要主意清新,措辞就不俗了。……”第六十四回中,宝钗看了黛玉所作的《五美吟》,也发表诗论:“作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

宝钗精通画艺。第三十五回她建议宝玉“打个络子把玉络上”时,宝玉问她配个什么颜色,宝钗道:“用鸦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太暗。依我说,竟把你的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地拈上,打成络子,那才好看。”充分体现她高超的配色技巧。

第四十二回中帮惜春解围更能显示宝钗对绘画的理解。贾母叫惜春画大观园,擅长作画的惜春叫苦:“我又不会这工细楼台,又不会画人物。”别人不知就里,也无法辩解,只有宝钗有仗义执言的品质,又明白其中难处,便说:“藕丫头虽会画,不过是几笔写意;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些丘壑的,如何成画?”一句话道出了艺术的真谛。接着列举了画大观园的种种细节,详说用什么样的纸好,怎样构思,还开具了一整套操作清单:用什么染料,什么画笔画具,等等,充分显示了她对绘画的深刻理解。

宝钗熟悉剧曲。第二十二回,贾母给宝钗做生日,问宝钗爱听何戏,宝钗知道贾母喜欢热闹戏,就点了《西游记》和《山门》两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知道《山门》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那音律不用说是好了,那辞藻中有只《寄生草》,极妙”,而且随口就吟出了这只曲子,宝玉听了之后,赞叹她“无书不知”。

宝钗对医药也有见解。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宝钗和黛玉谈及黛玉的病症时,对黛玉说:“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养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铞子熬出粥来,要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至于她在第八十四回中为薛姨妈救急和第九十八回中替宝玉治病,则更能显示其果敢和博学的一面。众人都认为宝玉之病在“失去通灵”,只有宝钗“深知宝玉之病实因黛玉而起,失玉次之”,就狠心告诉他黛玉已死,“使其一痛决绝,神魂一归,庶可疗治”。正是这“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才将宝玉挽回人间。

三、宝钗左右逢源的人际关系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2]有人评价宝钗虚伪、保守、狠毒,我觉得不够公正。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形象是“中国封建时代最美满的女性”,[3]得到《红楼梦》中所有人的推崇与赞美。“读花人”涂瀛认为宝钗是在“做面子”、“收人心”;王昆仑先生认为薛宝钗是“《红楼梦》所有人物中第一个生活技术家”,认为“黛玉是恋爱,宝钗是‘做人’”。但是,无论是“做面子”、“收人心”,还是“做人”,都只能说明宝钗的人际关系和谐、处事得体,说明她“随分从时”,适应时代。

(一)宝钗深谙“孝”道,是长辈心中的“乖乖女”。贾府的最高领导人贾母喜欢宝钗的稳重和平,自己捐资给宝钗做生日,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宝钗分析贾母年老之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深得贾母之心,贾母人前人后的赞美她,并最终决定了宝玉和宝钗的亲事。

第三十四回中贾母当众赞宝钗:“千真万真,从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第八十四回贾母和薛姨妈谈起金桂和宝钗的争论时说:“我看宝丫头性格温厚和平,虽然年轻,比大人还强几倍。……都像宝丫头那样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不是我说句冒失话,那给人家做了媳妇儿,怎么叫公婆不疼,家里上上下下的不宾服呢?”谈论黛玉的病时就说黛玉:“……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她宝姐姐有担待、有进让了。”第九十回中贾母认为能给自己的宝贝孙子做夫人的,“只有宝丫头最妥”。第一百八回中贾母和史湘云商量着要给宝钗过生日,赞宝钗:“你宝姐姐生来是个大方的人。头里他家这样好,她一点儿不骄傲;后来她家坏了事,她也是舒舒坦坦的。如今在我家里,宝玉待她好,她也是那样安顿;一时待她不好,也不见他有什么烦恼。我看这孩子倒是个有福的。”可见贾母打心眼里喜欢宝钗。

王夫人也很中意宝钗,宝钗也会适时宽慰王夫人。宝钗听到金钏被赶出贾府,含羞跳井自尽的消息,“忙向王夫人处来安慰”,王夫人得到了她的宽慰,心里很快也就放松了。第一百二十回中当知道宝玉出家后,宝钗固然悲痛欲绝,哭得死去活来,但也没有忘记安慰王夫人,难怪王夫人跟薛姨妈说:“早知道这样,就不该娶亲,害了人家的姑娘。”“若说我无德,不该有这样好媳妇了。”

且不说宝钗是薛家的顶梁柱,是薛姨妈的心肝宝贝、宽心的小棉袄,就是整部《红楼梦》中最讨人嫌的赵姨娘,对宝钗也是赞叹有加:“宝姑娘……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又展样,又大方。怎么叫人不敬奉呢。”(第六十七回)可见宝钗的人缘有多好。

(二)宝钗关怀平辈,是平辈心中的“知心姐姐”。宝钗的心地善良,行为豁达,为人处世通情达理,她对黛玉、史湘云和邢岫烟的关心与爱护,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红学”史上,很多人都认为宝钗是黛玉的情敌,她对黛玉的示好,完全是虚伪。其实宝钗是一片真心。因为她十分清楚,宝玉并不是她理想中的配偶,宝玉心中只有一个黛玉,所以她处处远着宝玉,她最终嫁给了宝玉,只能说明封建的礼制、伦理道德对她的毒害之深,她所接受的教育使她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黛玉是一个多心的人,她也曾认为宝钗是个心里藏奸的人,所以开始的时候对宝钗是处处设防,说话更是尖酸刻薄,像刀子一样,随时随地就可能对宝钗投去冷枪冷箭。面对黛玉的这一切举动,宝钗总是忍让,绝少还击,因为她知道“黛玉是如此惯了的”,所以“也不理她”,而她自己呢?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对待黛玉,甚至是对她更好。从黛玉的“心下暗服”(第四十二回)到后来的冰释前嫌、姐妹相称,直到第四十九回黛玉对宝玉说:“谁知她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她藏奸。”充分说明了宝钗对黛玉的真情。

史湘云无疑是大观园里的“快嘴李翠莲”,说话做事从不瞻前顾后,参加海棠诗社后,立即表态要自己做东,忘了自己的手头紧,根本拿不出这些钱来。宝钗明察其中甘苦,及时援手,帮助她组织了一个“自己便宜”,又不得罪人,又有趣的螃蟹大宴,湘云对宝钗感激不尽,只恨自己没有这么个亲姐姐,认为:“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没妨碍的。”(第三十二回)

而对于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从她进入大观园起,宝钗就一直在暗暗接济她,完全是出于其为人的本性,后来的情节安排邢岫烟嫁给薛蝌又好像在说好人有好报。

当然,宝钗也能够放下身架,善待下人,是下人心中的好主子。宝钗刚到贾府,就因为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之流“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而“深得下人之心”。

王昆仑先生在《红楼梦人物论・薛宝钗论》中说:“宝钗对人事的警觉性是最高的,她从不做一件妨碍人的事,从不说一句刺激人的话。”[4]

宝钗体贴下人最典型的表现是在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贤宝钗小惠全大体”。探春要把大观园里的花果生产管理承包给几个老婆子,宝钗就提出收入的钱不用归到里外的账上,只要包揽一宗园里人的动用,比如头油、胭粉等,其余的贴补自家,除此之外,无论有余无余,一年拿出若干吊钱,散与那些未承包的诸人。结果“众婆子听了这个议论,……个个欢喜异常”。

宝钗的冷静、稳妥和智慧历来受众人赞赏,但由于她所处的时代与家世所限,其身上也还有一些不符合当代人审美要求的东西,主要是她对自身性别地位的认识和对落后世俗的过于迁就。毕竟她是一个封建人物,现代人尽管不必苛求,但其历史局限仍然应该加以足够的审视。

参考文献:

[1]赵景瑜讲稿.山西大学教务处整理,2006.

红楼十二钗范文5

关键词: 《红楼梦》 封建婚姻观 宝黛爱情悲剧

品读《红楼梦》,很容易使人想起人生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圆。《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其悲剧性自然被总结为人生中最大的恨事。从美学和社会学角度看,宝黛的爱情悲剧的根源,正是宝黛之间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新型爱情观和这种爱情观在当时被封建婚姻观否定所造成的悲剧。可以说,封建婚姻观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最根本的原因。封建婚姻观是指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婚姻制度,以及人们对婚姻的基本看法,以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阴阳八字为特征。

一、门当户对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在封建的婚姻观里,婚姻首先要讲究门当户对,门当户对是介绍婚姻的前提条件,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在封建社会里基本不存在,即使偶尔有一两个特例,也往往以悲剧告终。关于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小说里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张君瑞到柳梦梅,他们的爱情都是因为男女双方最终获得了相同的地位而得以圆满。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宝黛二人虽然有纯真的爱情,但其家世背景显然是门不当户不对的。

首先,贾宝玉和林黛玉门第悬殊。林黛玉只是出生于中层仕宦之家的女子,而贾宝玉是出生于钟鼎之家的公子,按照封建婚姻标准,林黛玉是不可能嫁入豪门贾府而成为宝二奶奶的。《红楼梦》中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就有这样一段描写:“……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红楼梦》第三回)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已让黛玉感到不凡,更何况其家的富贵豪华,那一定是黛玉的家庭所难以企及的吧。

其次,宝玉和黛玉的经济地位不平等。从《红楼梦》第四回贾雨村手下门子手里的护官符,我们可以知道:贾、王、史、薛四家能成为当时盛极一时的四大家族并不仅仅是由于其政治地位,经济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贾府盛极一时是由贾家的政治地位决定的,而同样身为四大家族的薛家就是由其经济地位所决定的。

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对拥有知己之爱的恋人在经济地位上极其不平等。贾府的经济实力,先不说元妃省亲耗资巨万,我们单看宝玉和黛玉本身的差别:宝玉房中的丫头晴雯生病请来了胡庸医,要打发车马钱,本应以一两银子为例,但因宝玉的丫头麝月已拿出了一块二两的银子,又懒得去换,就把这块二两的银子交给了婆子(《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而黛玉生病期间,黛玉的丫鬟紫鹃却去求凤姐先支自己的月例银子已备零用(《红楼梦》第八十三回),而紫鹃的月例也只不过是二两。从这数量相同而意义不同的二两银子,我们可以知道宝黛二人的经济地位是不平等的。宝玉和黛玉虽然拥有木石前盟的知己之爱,但木石毕竟是易碎之物,当它遭遇残酷的社会现实时,必然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宝玉在木已成舟的情况下仍然屈从了社会现实,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身上(《红楼梦》第九十八回)。

同时,在《红楼梦》这部作品对薛蟠成婚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知道薛蟠、夏金桂之所以可以成婚,就是因为双方拥有平等的经济地位。而薛蟠的妾香菱虽为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又深得薛姨妈和众人喜爱,但仍然没有取得正房的地位。对《红楼梦》稍有了解的读者都知道,曹雪芹写《红楼梦》历经几十载春秋,数易其稿、惜字如金,这样的安排,应该是对后来的某些事件的一种暗示。暗示什么,因为曹雪芹没有最终完成这部巨著,我们无法知晓,但用在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暗示也不无道理,因为宝黛爱情悲剧是这部作品的主线。

再次,贾府支派繁盛、人丁兴旺,而林家家世凋零。贾雨村手下门子手上的护官符上有这样的说明: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而在《慧紫鹃情辞试莽玉》一回中紫鹃对宝玉说,林家实没了人口,纵有也是极远的。族中也都不在苏州住,各省流寓不定。(《红楼梦》第五十七回)由此可见,孤苦无依的黛玉的家世背景与支派繁盛的贾府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最后,黛玉的情敌――宝二奶奶争夺战中的胜利者薛宝钗有与贾府相匹敌的家世背景。宝钗出生于四大家族中“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而且薛家又是“现领着内努钱粮,采办杂料”的“皇商”,所以,薛宝钗的家世与贾宝玉是门当户对的。

虽然,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坐在封建家庭最高位置上的贾母,在对待宝玉的婚姻问题上,表面上似乎表现出了不以门第择婚姻的态度,但是,在贾母的内心深层,以及以王夫人为代表的贾府的世俗社会中,“门当户对”仍然是沉淀在众人内心深层的首当其冲的婚姻标准。马克思认为:“不论在哪种场合,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决定的。”(《马克思选集》第二卷)因此,门当户对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二、“金玉良缘”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关键原因

“金玉良缘”是封建家长制造的一个神话。这个神话以“金锁须的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开始,以埋葬“木石前盟”的宝黛爱情,从而成就“金玉良缘”,使宝钗成为“宝二奶奶”为终结。说金玉良缘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源,首先要从封建家长为什么制造“金玉良缘”说起。“金玉良缘”是薛家制造的。薛姨妈曾对王夫人等提过,宝钗的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红楼梦》第三十回)。所有读者都不难看出,这是薛姨妈一种聪明的暗示,暗示希望薛宝钗能嫁给贾宝玉,而这种暗示正好契合了封建社会想要成婚的男女八字相合的观念。薛姨妈和王夫人是亲姊妹,王夫人生了一位衔玉而诞的哥儿,薛姨妈肯定是知道的,也许玉上的字迹王夫人也曾对薛姨妈提起过,因为薛姨妈在进京都的路上,曾对薛蟠说:“……你舅舅姨娘两处,每每带信捎书,接咱们来,……”(《红楼梦》第四回)带信捎书除了请薛姨妈进京都而外,说说各自家里小孩的情况,也是人之常情。那么请一位高僧给宝钗一个与宝玉玉上字迹相对的金锁,也不是什么难事,而且南京与京都远隔千里,有谁会去考证金锁的真实来历呢?对薛家来说,制造一个金玉良缘的神话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薛家为什么要制造这个神话,我们可以借用恩格斯的一段话来加以说明。恩格斯曾说:“婚姻是一种政治行为,联姻者借婚姻来扩大自己在政治上的势力。”当时的薛家已走向没落,薛宝钗是因入宫待选而进京都的,深谋远虑的薛姨妈一定会为薛宝钗想到如果不能入宫的退路:如果宝钗不能入宫,嫁给贾府的唯一接班人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贾、王、史、薛四大家族早有姻亲,薛宝钗嫁给贾宝玉,既可以巩固这种关系,又可以借贾家的贵来补薛家的富。

“金玉良缘”的命定婚姻论对宝黛的爱情造成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是促成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因素。“金玉良缘”造成了黛玉的自卑,因为既没有金锁又没有金麒麟,而且没有像薛、史两家的家世,所以黛玉就开始变得自卑、小心眼儿。她的小心眼既折磨着别人,同时又折磨着自己,最终致使她连自己唯一的友军史湘云也失去了,在众人都拥戴宝钗的情况下,她孤军奋战。“金玉良缘”的命定婚姻论也同时让封建家长在宝玉失玉昏厥的情况下想到的是借宝钗的金锁压邪气,娶宝钗冲喜,而不是娶黛玉治宝玉的心病。所以最终宝黛二人的爱情被否定了。同时,舆论还对人的行为有导向和暗示的作用,尤其是在迷信的封建社会,不是连宝玉最后在生米煮成熟饭,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都不得不信姻缘前定的说法吗?所以金玉良缘也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又一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封建婚姻观否定了黛玉,这同时也是对宝玉的否定。因为宝玉认同了黛玉,不论是她的出生,还是她的情感,以及她的爱情观。因而,正是宝黛的爱情观和封建爱情观(准确地说是封建婚姻观,因为在封建社会,婚姻是不需要经历爱情这个阶段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成就或者毁坏一桩婚姻)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了他们的悲剧。在巨大的封建爱情观的压力之下,在封建家长对自由爱情的围追堵截下,在自身面对前途的迷茫和不能克服自身局限性的环境下,宝玉和黛玉在这场斗争中败下阵来。是封建传统道德扼杀了他们的爱情,是封建传统思想、传统婚姻观、传统文化让他们的爱情找不到出路。但是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作者所描写的宝黛二人之间建立在相互了解、志趣相投基础上的纯洁的爱情是进步的,作者对他们的爱情观是肯定的,然而,他们合理的爱情是被当时社会环境所否定的,因而必然是悲剧。社会发展到今天,研究他们的爱情悲剧,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必然造成悲剧。

参考文献:

[1]李欧,周子渝.梦与醒的匠心――蠢测缕析《红楼梦》的写作技法[M].成都:巴蜀书社.

[2]丁维忠.红楼梦――历史与美学的沉思[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0,第1版.

[3]俞平伯.说《红楼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2,第1版.

红楼十二钗范文6

《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暑假中学生读书心得800字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书心得800字1最近,某地方台重播经典电视剧——老版《红楼梦》,闲暇时间便又追了几集。经典就是经典,有嚼头。无论经过多长时间,再看时总有一些新的体会与感悟。

曾经看到很多的点评,在红楼众多女子中,最得人心的是薛宝钗。无论是读者还是老太太、夫人、一众的丫鬟婆子心中,她都是个端庄大度能容忍的主儿,俘获一众人心。就连宝玉身边的袭人,将来是要做宝玉的妾,心里都愿意让宝钗来做将来的宝夫人,只因为这样的主子好相处。

宝钗确实是个端庄的大家闺秀。不似林妹妹似的,动不动就与宝玉耍性子闹脾气,也不会因为礼物来的迟些便揣摩人情的冷薄。在王夫人因为金钏与宝玉调笑而将其打骂撵出府去后,金钏不堪这番遭遇投井身亡。后来王夫人回过神来,觉得自己难辞其咎,流泪伤心,懊悔不已,宝钗却一味把责任推到了金钏的身上,道她年轻贪玩不小心失了足,纵使别的,也是脑子糊涂之人。看到这里,惊觉宝钗之冷漠,竟如此说一个枉命的烈女子。宝钗的心机之深,令人发寒。她此时宽慰本就犯错的王夫人,虽然能令王夫人欣慰,为他日自己的前程谋利,但到底于道义上有所失。宝钗到底是工于心计之人,纵然一味的不与人计较,多半也是因为并不把他人看重罢了。

后又看到薛蟠因为妻子夏金桂的挑唆,对无辜的香菱一番怒打。薛姨妈怒而指责薛蟠,为香菱打抱不平,可以说是明是非,有爱心有正义感的了。宝钗是与薛姨妈一同听到吵闹声前来的,却没有为香菱说上一句。只道不要因为一个香菱而伤了家人和气,卖出去就是。剧情到此,更觉宝钗之人,真是面热心冷之至了。从这两件事里,不难看出宝钗之人,虽是心中是非人情世故无一不察,却从来没有为谁而出头为谁而打抱不平。在她心里,有自己的一套做人哲学。这哲学让她从不沾惹是非,保她进退有余,却失了一份真性情。人无情字,纵然是一身的优点,也不会让人觉得可爱。

想来宝玉亲近黛玉,也多是因为两人都有一份真性情。在当时的社会里,这样真性情的人少之又少,像宝钗一样有一套处世哲学的人却多之又多。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情况下,宝钗的心机与哲学只会为她添力增色,到底是不能对其指摘的。但是,时光流转,唯有真字才能打动人心。就像宝黛的爱情。

红楼梦读书心得800字2划几许流光,落几许苍凉,一世繁花似锦,奈何离散使人伤。情太真,意太浓,红楼一梦,惹人怎敢忘。

《红楼梦》既是女子的歌颂,却又是女子的悲剧,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巨著,在以往的中国你,古典文学中尽管有许多美丽的女子形象被塑造,但最高也不过像《牡丹亭》这类,敢于为自己的爱和幸福而斗争的“女子觉醒”形象,而红楼梦中却带来的是全新的也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对女子的尊重,就像曹雪芹本人所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比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他依他所想而写,也因此写出了不朽。

《红楼梦》是对女子的颂歌,赞美黛玉“世外仙妹寂寞林”宝钗“山中高土晶莹雪”,湘云“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寄月光风耀玉堂”,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孤僻世罕见。”……但又是女子的悲剧,含恨结郁而死的是林黛玉,青春守寡的是史湘云,李执,出嫁一年就被丈夫折磨而死的是贾迎春,远嫁他方的是贾探春,对人生悲观绝望而出家的是贾惜春,跳井而死的是金钏,含冤而亡的事秦可卿和鸳鸯,被强盗强抢去的是妙玉……她们都是“红颜薄命”是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

《红楼梦》中的悲剧震撼人心,使人荡气回肠,不仅仅写了一群青年女子的毁灭,也写了整个贾府的衰落。许多人曾说这就是整个封建社会衰落的象征。但从精神上、思想上,却是因贾宝玉,这种新思想人的出现,宣诉这个社会的不合理性,这才是封建社会衰落的真正预兆。

宝玉在作者笔下是一个封建社会末期孕育的一个“新人”,他尊重女子,爱惜女子,她从小就宣布“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他尊敬每一位女子。鲁迅就曾深刻的指出“昵而敬之,恐拂其意,意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也。”他爱惜他身边的每一位女子。把她们的悲欢哀乐,荣辱得失,都包括在自己的关心注念中,几千年来被否认的女子价值,仅在宝玉眼中充分反映,几千年来被遮掩的女子悲剧,也仅宝玉眼前展开,所以鲁迅又说;“悲凉之物,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着,独宝玉而已。”

云卷云舒,踏遍世间繁华,风气风停,荡涤红尘烟波,昔日纵使荣华再过,到头来,不过一梦而已,终究曲了人皆散,究竟谁奏的'挽歌?又该为谁悲伤?红楼一梦,阅尽世间沧桑!

红楼梦读书心得800字3电视剧《红楼梦》全剧共36集,由王扶林导演,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电视剧经典之作。

我未曾看过《红楼梦》一书,有幸观看电视剧《红楼梦》,内心一次次被触动,整个剧情如曹雪芹在开篇诗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在剧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些争奇斗艳的丫鬟小姐了。她们指与贾宝玉关系密切的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妙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贾巧姐、秦可卿、李纨。其次是副金陵十二钗甄香菱、薛宝琴、尤二姐、尤三姐、邢岫烟、李纹、李绮、夏金桂、秋桐、林红玉、龄官、娇杏和又副金陵十二钗晴雯、花袭人、平儿、金鸳鸯、黄金莺、紫鹃、白玉钏、白金钏、司棋、麝月、彩云、芳官,她们也都个个俏丽,妩媚动人。在剧中,三十六钗各具特色,她们都值得怜爱。林黛玉知书达理,心思缜密,擅长诗词,教起香菱来也是一位好老师;薛宝钗聪明美丽,活泼爱笑,识大体顾大局,从不在小事上与人计较;探春身为贾府的三小姐,她精明能干,志向高远,不被富贵蒙昏了头……

在剧中,最隆重,最盛大,最热闹,最风光的场景莫过于“元春省亲”的场面了。荣国府贾政的大女儿元春被封为贵妃,皇帝恩准她元宵节回贾府省亲。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专门修了一座大观园。元宵节之日,元春乘坐绣凤金銮大轿,前呼后拥来到大观园。大观园内,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既有竹林掩映的江南风景,也有桑榆成荫的乡间田舍;大观园内,上至贾母下到丫鬟,个个穿着绫罗绸缎,戴着金银珠宝,喜气洋洋地迎接元春。

在剧中,作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贾宝玉,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不喜欢读追求上进的书籍,却偏爱读《牡丹亭》、《西厢记》等杂书。他喜欢和女孩一起吟诗作乐,一比高低。他与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相爱了,爱得纯洁,爱得执着,致使他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

《红楼梦》可谓大悲剧。起初,随着元春进宫,贾府逐渐昌盛;随着元春封为贵妃,贾府达到鼎盛。后来,随着元春生病暴死,贾府逐渐走向衰败,大观园内的不幸事接二连三。被称为“多愁多病的身,倾国倾城的貌”的林黛玉病死了,当年叱咤大观园的二奶奶在牢狱受尽折磨,死后用席卷着埋葬,真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宝玉和宝钗虽喜结良缘,但也难逃厄运……偌大的一个家庭,说败就败,一败涂地,无不让人惋惜啊!

红楼梦读书心得800字4“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终于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溪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

若是把《红楼梦》单纯地当_情悲剧来读,未免低估了其中的内涵。宝黛的爱情悲剧,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_和那时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痛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曹雪芹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而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物,是否都可以代表封建时代某些典型的人物?贾府的兴衰史,是否又可来影射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亡?当然,这都是一些宏观的角度。就个人而言,贾府的命运是否也就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的命运?他思想的先进,又未尝不是隐含着对功名未就的抱怨?

这些的确是读过《红楼梦》之后应有的共识,但从那些华美传神的文字背后,我读出的则大多是曹雪芹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每每读到贾府丰裕的家产,诸如黄金几千两,白银几千两,绸缎多少匹,总会隐隐担心,如此富贵的家族到底能不能成功地延续下去,毕竟“富不过三代”的定律似乎很少被打破。果不其然,贾府中鲜见勤奋的身影,大多是笙歌不断,鼓乐不休,结果难逃败落凋敝的命运。这不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曾经活跃于历史风烟中的那一群五陵少年。他们多是皇亲国戚的后代,大富大贵,衣食无忧,不必考虑学业,不必操劳生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变得百无聊赖。为了打发难以消磨的时光,他们互相攀比,互相炫富,为非作歹,花天酒地,结果如何?终被世人遗弃,被历史遗忘。现今中国人常怀着一种暴富的心态,各式各样的奢侈品难以满足其欲千金散尽的胸怀,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风气正逐渐蔓延至年轻一代的学生身上,并且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不难想象,这种无节制的享受最终将演变成国民性,让整个中华民族都失去前进的_,更难以完成复兴的使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巴西的一只蝴蝶挥动翅膀尚能引发美国一场龙卷风,一代一代的“耳濡目染”又何尝不会酿成不堪的悲剧!我不愿再进行痛斥,柏杨先生早已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我唯愿独修其身,却又不忍责任的折磨。整个社会的大风气,早已不是你我能够左右的了,保持住内心的一方净土,是周国平先生、余秋雨先生、王蒙先生等,以及所有有良知的读书人的心愿。我愿做这样的践行者,践行着心中永远简朴安静的生活,践行着美好的祈愿。想必曹雪芹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字里行间,他仿佛在对我们说,一切繁华都是红楼一梦,何苦为儿女情长苦苦纠缠,何苦为人情世故操劳奔波,何苦为琐屑小事争喋不休,何苦为追求金钱呕心沥血,何苦徒增无尽烦恼。心安即是归处。

虽然《红楼梦》只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真是把“人”写绝了:人的美好,人的智慧,人的劣性,人的悲哀。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便懂得了自己,懂得了我们的家庭,懂得了我们的民族国家。向曹雪芹先生致敬,正因有了他,荣辱兴衰、人性冷暖尽收眼底。向那些努力修行品德的志士致敬,英雄造时势,唯愿不再是个传说。

红楼梦读书心得800字5风花雪月之事,假假真真之幻,有有无无之乱。或许没有战三国的雄伟壮观,或许没有水浒汉的忠义情深,或许没有梦西游的虚幻迷人,但红楼有着一种千古不变的发人深思。

《红楼梦》乃曹雪芹先生之心血之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本书贯用北京方言,看官可透过表面用心观测到曹雪芹先生极力反对封建思想,批判封建_。读红楼,令人叹为的可不仅仅是家族兴衰史,还有种种风流事,种种风流情。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木石前盟,那金玉良缘,勾出了一段段风流俗事。林黛玉本就是多病身,幼年丧母,寄身于外祖母家中,少不得处处留心、小心多疑。而表哥贾宝玉又是个“只爱在女儿们身边的”。两人一见如故,更少不了些冤家琐事。她是一向娇弱的林妹妹,他是始终爱女儿之洁的宝哥哥。他们日夜相伴,情味相似,厌恶世俗。宝黛之恋缠绵辗转,可最后,也不过是“卿于新房花烛中,余则凄然焚稿末。”

身带金锁的薛宝钗是位极符合封建思想的女子。待人宽厚,不得罪他人,脾气和顺。可也正因为与林黛玉性格的反差,造就了一系列的悲剧。封建包办婚姻不仅没能为贾宝玉带来幸福,还让他经历了生死离别。薛宝钗从小灌溉封建妇女思想,时刻铭记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场所谓的婚姻,亦是悲剧。

有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红楼梦》前几十回是一场美轮美奂的精神盛宴。元妃省亲建大观园,何不宏伟?元宵众人同乐猜谜,何不愉悦?林黛玉等人起诗社,何不自在?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衰弱往往都是从那最繁华的一瞬开始的。这一切都如一场梦,家族兴衰的梦,讲述封建礼教的梦。过眼云烟。烟消云散。最终,大观园的繁荣仅仅止步于过去。

张晓风曾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有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不仅是一本讲述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经典之作,而且,在更多人眼里她就是对某一个时代的回忆,能触发人心底的温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葬花,葬的不仅是桃花,还有她居人篱下的惆怅。红楼,梦一场,到头来,惹得那人憔悴。

上一篇库存商品

下一篇梅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