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人物分析范例6篇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范文1

一、美丽动人

晴雯是大观园里丫鬟中最美丽的姑娘。作者把她比喻为“霁月”“彩云”, 其容貌“花月不足喻其色”, 可见晴雯之美。对晴雯的容貌, 作者惜墨如金, 避免正面描写, 而先是用王善保家的 “标致”“像西施的样子”“骚眼睛”“妖妖俏俏”等抽象和带有主观感情成分的字眼向王夫人进谗, 后是王夫人听了王善保家的进谗后, 猛然触动往事, 回忆出“有一个水蛇腰, 削肩膀, 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 正在那里骂丫头, 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这两处侧面描写, 使人产生想看看晴雯到底是怎样的美丽的意念。当王夫人听了王善保家的挑唆后, 立刻命小丫头到怡红院把晴雯单独叫来。王夫人一见她钗斜鬓松, 衫垂带腿, 大有春睡捧心之态。王夫人冷笑道: “好个美人! 真像个‘病西施’了。”此刻, 作者从反面写了晴雯之美。接着, 作者又借凤姐之口来直接赞美晴雯“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 都没晴雯生得好。”可见晴雯的美是公认的。

二、聪明伶俐

晴雯不仅是大观圆的丫鬟中长得最标致,而且聪明过人。机敏伶俐, 心灵手巧,这些都使她在众丫环中更显可爱之处。王夫人虽对她恨得牙痒痒的, 但也不得不承认她“处处比人强”。如第52 回宝玉的雀金褂子头次穿出去就被烧了一个洞, 偏偏老太太、太太叫他第二天还穿这件, 拿到外面, 所有的织补匠、截缝都不敢接,最后是发着高烧的晴雯“挣命咬牙几个时辰给补好的”。又第73 回贾政突然袭击要在第二天检查宝玉的功课,而宝玉大部分文章都是半生不熟的,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到半夜还没能入睡,三更时分,芳官从外面进来说“一个人从墙上跳下来了”,晴雯便急中生智, 要宝玉“快趁这个机会装病只说唬着了”,以便逃避检查, 当上夜的说“想是风摇的树枝儿,错认作人了”, 她便马上反驳: “别放诌屁,你们查的不严, 怕得不是, 还拿这话来支吾, 才刚并不是一个人见的, 宝玉和我们出去有事, 大家亲见的, 如今宝玉唬的颜色都变了,浑身发热,还要去拿安魂药去”, 一个弥天大谎被她轻而易举地编得天衣无缝, 有鼻子有眼的。此处,任何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一声:好一个能干贤达的晴雯!

三、率真洒脱

晴雯率真的个性在她生活中的一颦一笑中表露无遗。在第五十一回中,晴雯一见麝月出门赏月,为了“唬他玩耍”,竟“仗着比别人气壮,不畏寒冷,也不披衣,只穿着小袄,便蹑手蹑脚地下了熏笼,随后出来”作为晴雯这样一个因“身微下贱”而失去了全部自我的少女,能够在毫无人身自由的奴隶地位上毫无掩饰地表现其少女的童真,这种恶作剧较之其他少女就更显得可爱了。最能反映晴雯纯真洒脱个性的事件还是“撕扇子”这一细节。撕扇子之初,晴雯固然存在着赌气的心理,可当宝玉真的将扇子递给她时,晴雯竟“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成两半,接着又‘嗤’‘嗤’几声。”这里我们不能将晴雯的举动看成是胆大,说成是任性倒更有几分道理,而任性本身就是晴雯任由自己少女本性的率真表现。可当麝月的扇子也被抢来递与晴雯“撕作几半”之后,宝玉晴雯二人的大笑则完全没有了丝毫出气的样子,变成了真正的开怀大笑了。如此精透的性格刻画,让每一个人都看到了晴雯率真洒脱的可爱形象。

四、勇敢反抗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范文2

一、中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困境及其原因

古人“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今人对《红楼梦》却敬而远之。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起的一项“死活读不下去前10名图书”调查显示,近3000名网友投票选出来的“最难读”的书中,《红楼梦》高居榜首。而在学生眼中,读《红楼梦》也是十分令人头疼,大多数学生往往止步于前十页,很多学生在有充分阅读时间的情况下,终其整个中学时代,也无法读完整部。《红楼梦》为何“最难读”,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探析:

一是《红楼梦》本身“难读”。首先,《红楼梦》虽是白话小说,但与我们今天的纯白话文相去甚远。作者曹雪芹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合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形成了既精练又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白话中融入文言本就不易理解,再加上当时口语中的一些俗语、歇后语在今天已经消逝,如不结合注释,学生更是难以理解,故而,难懂的语言为《红楼梦》笼罩了一层迷雾,让学生难以亲近。其次,《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内容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整部小说的线索,四个封建家族甚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都围绕这一线索展开,叙事宏大,“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在阅读中,最令学生头疼的是书中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书中出场的有姓名的人物多达480多人,而且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姑侄舅甥、上下主仆等多种关系互相夹杂,层层萦绕,文中情节也多以人物关系为基础展开,令学生无从读起。

二是《红楼梦》难以满足学生当前的阅读期待。纵观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情节曲折、节奏紧张的小说(如武侠、言情、玄幻小说)是他们的最爱。《红楼梦》主要呈现的是古代封建大家族(贾府)的生活状态,过于寻常、琐碎,难以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厌读《红楼梦》的学生中,男生尤甚,不少男生热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热血豪情,觉得《红楼梦》太过“婆婆妈妈”,难以读下去。

同时,不少学生的阅读都是浅尝辄止,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遑论品读欣赏,有所感悟。而纵观高考语文附加题,则是要求学生要进行深入的阅读,如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附加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的内涵,学生如果对《红楼梦》只是大致翻过,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根本无处得知,无从下手。

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

故而,在学生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教师需进行指导,拨开笼罩在《红楼梦》上的层层云雾,让学生亲近书本,并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一)由兴趣入手,以谜题导入

缺乏阅读兴趣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当然,以考试作为动力和目的,只能够让学生加强对阅读《红楼梦》的重视,从而被动地去读,无法真正走入红楼世界。要让学生真正亲近《红楼梦》,需要让《红楼梦》走下神坛,走进他们的生活。其中最简单易行的途径便是观看电视剧《红楼梦》(83版),影视的形式更易被学生接受,也能使学生对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书中的人物形象“活”在眼前,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然后再来看书,通过二者之间的对比,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阅读兴趣自然也会增强。当然,此举有利有弊,不少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止步于“看”,所以,这只能作为提高学生兴趣的一种手段。

真正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还应是《红楼梦》本身的巨大魅力。《红楼梦》问世百年以来,各方面的研究渐成体系,称为“红学”。而在“红学”中,对《红楼梦》其书本身的疑惑越来越多,比如《红楼梦》是否以作者曹雪芹的家事为原型,书中主题究竟为何,后四十回是否为曹雪芹原作等。总之,《红楼梦》本身就萦绕着诸多谜题,学术上的索隐也可延伸到对《红楼梦》的阅读中,可以让学生对《红楼梦》的“谜”有所了解,让他们把阅读的过程也当作简单的索隐和解谜的过程。例如,《红楼梦》的第五回“游幻境指谜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贾宝玉游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的册子,配有图画和人物判词,听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在这些判词和曲词中都隐含着曹雪芹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暗示,学生以此为谜面,在阅读中寻找谜底。

(二)从人物着眼,搭建阅读框架

在学生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最大的阻碍是小说本身的复杂性,如场景变换、线索交叠、人物来往等,让人望而却步,因此,要从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三个基本要素入手,明确小说的主体结构,让学生有路可循,为学生在阅读中指点迷津。《红楼梦》中故事发生的环境十分明确,以贾府和大观园为主,这里无须多言。在情节上,要明确是以宝黛钗爱情为主线,来展示封建社会的全景生活,要多加关注书中的经典情节,如“宝玉挨打”“黛玉葬花”等。情节的延伸是以人物关系为基础展开的,这也是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故而,理清人物关系在阅读中至关重要。在阅读中,要明确人物身份,对人物有基本的了解和归类,如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都是夫人,“金陵十二钗”都是小姐或少奶奶,袭人、晴雯、紫鹃、鸳鸯都是丫鬟,等等。而要理清书中人物关系,可参照前人已绘制的《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展示以“四大家族”为主体的血缘、姻亲、主仆关系。同时,也要明确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关系,让情节内容沿着人物关系的框架渐渐生发出来,从而对全书内容有所了解,实现最大程度的有效阅读。例如,探春和贾环虽是贾政子女,但却是贾政小妾赵姨娘所生,Z环不受贾母重视,赵姨娘愤恨,才会与马道婆一起使用巫术伤害宝玉和王熙凤,探春虽是庶出,却十分能干,可以代替王熙凤理家,但正因为她是庶出,在她理家时,管家媳妇才敢“欺幼主刁奴蓄险心”,抄检大观园时王保善家的也敢去挑衅,等等。

(三)由探究深入,品读作品内涵

红学界对《红楼梦》的主题以及书中人物内涵历来众说纷纭,读者阅读《红楼梦》云山雾绕,不得其径的同时,也可以在迷茫中用自己的角度解读红楼,探析红楼。《红楼梦》中有众多别有深意、值得推敲的细节,人物的命名甚至房间的布置都有独特用意。某知名社交平台上曾发起话题讨论“《红楼梦》中那些细思恐极的细节”,引发网友的广泛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值得推敲的小细节。比如,在前八十回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王夫人和儿媳李纨的对话,那么在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原因,这对后四十回情节发展又会有怎样的作用,都值得探究。而另一个话题“《红楼梦》中哪些不被发现却很动人的小细节”中,有网友指出在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中,“呆霸王”薛蟠行商归来,特意买了许多小玩意带给宝钗,而宝钗拿起泥捏的薛蟠小像比照哥哥,“不仅笑起来了”,可见凶横暴虐的薛蟠也发自真心地关爱妹妹,而持重端庄的宝钗也有天真烂漫的时候,《红楼梦》中人物的鲜活饱满可见一斑。由此也可以看出,普通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是可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生在有人指导、有充分阅读时间的情况下,也可以对《红楼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透过重重“云雾”解读红楼的过程。

前文已经提到,阅读《红楼梦》由“解谜”入手,在“解谜”的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研读《红楼梦》,对《红楼梦》进行简单、基础性的探究,这种探究可以是对文中别有深意的命名或“细思恐极”、打动人的细节等方面的收集和归纳,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来进行探究:

1.探究人物命运

现行本《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而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并非曹雪芹原作。所以,书中对于人物命运的安排与曹雪芹本意有所差别。学生可以仔细研读第五回中的判词、曲词,分析人物在前八十回中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对于后四十回中人物的命运提出可行性的设想。如探春的判词是“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再依据前八十回中探春组织诗社、理家等情节,试分析探春在后来的命运轨迹,得出与现行本中后四十回迥然不同的答案,由此,对人物的内涵也有了新的认识。

2.揣摩语言内涵

《红楼梦》中人物语言中常常含有深刻的意义,透过语言,人物性格、情节矛盾也跃然纸上。如“元春省亲”这一情节,元春已有皇妃的尊荣,贾府为迎接她回家省亲竟不惜财力造了一座大观园,而元春在见到贾母等人后却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元春为何说皇宫是“不得见人”的去处,这背后可以看出她虽然是皇妃,但在皇宫却不见得幸福。在语言的背后,折射的是人物的性格、人物间的关系,由此也可以对作品的内涵有深入的探析。

3.推想情节意义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范文3

[关键词] 红楼文化 文化遗存 旅游开发 南京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会包含有不同程度的文化意蕴,但不是每一部作品,甚至也不是每一部名著都能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红楼梦》就属于可以独立提出“红楼文化”这一概念的少数作品之一。南京是《红楼梦》的故乡,拥有丰富的红楼文化遗存,然目前南京对红楼文化的利用尚出于起步阶段。为获得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南京红楼文化旅的现状及红楼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笔者设计了《南京红楼文化旅游市场情况调查表》,对南京市民、游客及行业内人士展开问卷调查,并对问卷所得的数据运用Excell和Spss进行了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1.红楼文化的界定

“红楼文化”是80年代兴盛起来的,涉及面甚广,从园林到饮食再发展到旅游业等等,形式各异,色彩纷呈。在1992年“中国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上,孙逸先生提出了“红楼文化”概念,他认为《红楼梦》本身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化现象。他认为《红楼梦》研究不能独守学术层面,还要注意到《红楼梦》俗文化层面,如园林、饮食、绘画、旅游等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现象。这两个层面只有相互促进,才能深化《红楼梦》的研究。杜景华认为,红楼文化实际应属于一种具有特殊内涵的文化概念,是不可以泛泛而论的。然而现实我们实际上把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红楼文化”广义地界定为:与《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有关的所有文化现象的综合,包括物质与非物质两个层面。

2.南京的红楼文化遗存

南京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诞生之地。清康熙二年,曹雪芹的曾祖曹玺被皇帝派遣从北京到南京任江宁织造,以后历经祖父、父辈,先后达65年之久。曹雪芹诞生于南京并在此度过了快乐的童年,雍正五年底,曹家被查抄,次年,曹雪芹随家返回北京。晚年“著书黄叶村”,写作《红楼梦》即《石头记》,“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众所周知,“金陵”和“石头”都是南京的别名。由此可见,南京与曹雪芹和《红楼梦》关系之密切是任何一处地方包括北京在内都不能比配的。据南京红学家考证,曹家在南京曾拥有13处房产(共483间),还有做过行宫的花园、作为别墅的小仓山(随园遗址)以及曹家家庙(香林寺)等。正因为如此,南京有充分理由做好曹雪芹和《红楼梦》这篇大文章,大力开发红楼文化旅游资源。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通常将文化分为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南京红楼文化也不例外(见表2)。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计算

为获得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南京红楼文化旅的现状及红楼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笔者设计了《南京红楼文化旅游市场情况调查表》,调查内容分三大部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学历等;游客对南京红楼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包括了解《红楼梦》的方式,对红楼文化遗迹和相关名胜的了解程度等;南京红楼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与发展方向调查,包括游客对南京红楼文化旅游的现状认知及对未来旅游活动的需求。调查安排在2008年3月8日至18日进行,为期11天,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75份,其中有效问卷404份,有效率为80.8%。

对404份有效问卷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根据每一选项的选择人数分别计算百分比。

经对比分析后对游客的年龄与红楼旅游的兴趣两个要素,将调查所得的相关数据(见表3)运用Spss进行计算,得到相关系数如下:

r01=0.6531;r02=0.9192;r03=0.7438;r04=0.8858;r05=0.3115。其中r01、r02、r03、r04 、r05分别代表20岁以下、20岁~30岁、30岁~40岁、40岁~50岁及50岁以上五个年龄段的游客与参与红楼旅游的兴趣之间的相关系数。

上述相关系数表明:两要素成正相关,其中20岁~50岁游客与参与红楼文化旅游的兴趣之间高度相关,20岁以下游客、50岁以上游客与参与红楼文化旅游的兴趣之间中度相关。虽然临界值检验表明相关系数值的可信度低于90%,但可以看出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对红楼文化旅游均是有兴趣的。

三、南京红楼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除拥有丰富的红楼文化遗存,南京文化底蕴深厚,科技资源优势较强,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丰厚基础。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南京的红楼文化旅游创意仍存在以下问题:

1.资源丰富,宣传不足,游客对此知之甚少

南京红楼文化遗存丰富,物质与非物质遗存总数不下百处。但24.3%的游客选择了“不知道”,原因在于多数游客对红楼文化遗存并未做过仔细统计。此外,仍有26.2%的游客认为南京拥有“5处以下”的红楼文化遗存,27.5%认为有“5处~20处”,认为有“百处以上”的只有2.2%(如图1)。在石头城、大行宫、乌龙潭等与《红楼梦》相关的地名中,只有石头城知名度较高,知道的游客超过半数,大行宫作为江宁制造府的遗址,知道的游客只有37.4%,甚至有9.4%的游客认为这三者均与《红楼梦》毫不相关(如图2)。可见,绝大部分的资源虽存在却不为人知,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宣传,有多位游客在对“南京目前的红楼旅游存在的问题”一项中除进行选择外,还特别用文字表示“宣传不到位”或“宣传不够”。

2.文化本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游客感知度太低

《红楼梦》与《西游记 》以及大熊猫、福娃一样,都堪称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但与《安徒生童话》在哥本哈根的地位相比较,《红楼梦》在南京缺乏其应有的品牌影响力,绝大多数的人并没有认识到红楼文化对于南京的重大意义。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16.8%的游客认为“红楼文化没有知名度”,而认为“红楼文化距离人们日常生活太遥远”的占到了48.7%(如图8)。可见《红楼梦》这个品牌是有很高的知名度的,然游客的感知度太低。原因在于没有用有效的方式来传播文化,据调查,75%的游客对《红楼梦》的了解是通过电视剧,58.7%是通过看书(如图3)。可见,人们接受一种文化,往往希望通过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文学本身的深入研究固然重要,但对于旅游,文化必须进行艺术加工,使其通俗化、大众化以后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它。

3.游客需求较大,但现有的产品数量少且缺乏吸引力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5.3%的游客表示对红楼文化旅游毫无兴趣或无太大兴趣,29.5%的游客表示对红楼文化比较有兴趣,22.3%的游客表示对红楼文化非常有兴趣(如图4);87.9%的游客认为红楼文化旅游开发是必要的,其中24%的游客认为是非常必要的(如图5)。可见,红楼文化旅游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然而在调查中也发现,33.4%的游客认为现有的旅游产品数量较少,22.5%的人认为现有的产品缺乏吸引力,尽管这两个值并不是很高,但仍可以反映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此外,调查显示到过南京曹雪芹纪念馆、红楼艺文苑和云锦博物馆游客人数略高于北京大观园和上海大观园,这证明南京红楼文化旅游产品是有市场需求的,但现有的产品在量上仍然偏少。

4.参与性体验不足,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南京目前的红楼文化旅游资源,大多是以对文物古迹加以修缮和保护形成的静态旅游资源形式来呈现。而在 “喜欢的旅游项目类型”一项中,51%以上的游客选择了“参与体验型”(如图6)。在“南京目前的红楼旅游存在的问题”一项中,34.4%的游客选择了“可供游客参与的机会太少”。21世纪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也步入了体验旅游阶段,参与性是游客体验的直接体现。随着体验旅游的不断发展,游客的参与体验需求将会越来越明显,然现有的产品体验参与性不足,对游客的吸引力将会大大降低。

5.红楼文化品位较高,然旅游形象有待提升

红楼文化可谓南京的文化精髓,然在区域内能代表、反映这一文化的东西很少。调查结果显示,74.5%的游客认为红楼文化是能够代表南京旅游城市形象的,其中39.4%的游客选择了“一般”(如图7)。这里反映出了问题,人们似乎认为红楼文化是可以成为南京这个旅游城市的形象代言的,然而目前,这一形象并没有很好地被体现出来。在南京的街头,几乎难以见到跟《红楼梦》有关的公众宣传,也难以见到具有红楼意境的日常消费场所,在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和宣传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6.开发手段落后,经营管理现代化进程较慢

在“南京目前的红楼旅游存在的问题”一项中,34.9%的游客选择了“旅游开发手段太落后”(如图8)。正在建设中的“江宁织造府”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向市民展示江宁织造府历史、曹雪芹家世历史、《红楼梦》文学艺术等。除博物馆中的专题陈列外,还将常年引进各类艺术展览、文物鉴赏、红楼讲座,常年举办大型情景再现表演,包括康熙南巡情景和云锦服饰变迁艺术表演等。这一信息不仅说明了游客对当代旅游环境的需求,也反映出现有旅游开发手段的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对相关人士访谈得知,目前南京的红楼文化旅游景区,大多数还未能实现信息化管理,售票、验票还是靠人工进行,导游方式以人工导游为主,网络营销、数字化管理等的现代化进程较慢。

通过对南京红楼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的实证研究,笔者对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有如下思考:(1)对南京的红楼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挖掘与整合(2)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红楼文化大众化(3)运用现代化手段全方位打造、经营红楼文化旅游产品(4)塑造南京的区域旅游形象。

参考文献:

[1]杜景华:八十年代红学研究述略[J].学术交流,1994,6

[2]92中国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纪实[J].红楼梦学刊,1993(1)

[3]严 中:红楼丛话[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郑云波:南京概况――邢定康.导游南京[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7

[5]吴新雷 黄进德:曹雪芹江南家世考[M].黑龙江出版社,2003

[6]阿 英:红楼梦戏曲集[M].中华书局,1978,01

[7]王士超 李永田:红楼梦诗词鉴赏[M].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4,01

[8]曹雪芹:红楼梦[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10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范文4

 

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长廊中,呼之即出的鲜活人物 ,洋洋大观形象万千。《三国演义》中的“智雄”诸葛亮,“奸雄”曹孟德;《水浒传》中的英雄武二郎,《西游记》中的“魔雄”孙大圣等等,他们,听名如闻黄钟大吕,品味如赴满汉全席,但真正令我“入魇”难返的还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境。我以为,能以《红楼梦》中众儿女为梦中情人,当是人生最惬意的事情,但我不配,只能为曹公“造人”手段之高妙唏嘘俯首。并且一梦三十年,至今不醒。

本文是我结合《基础写作学》授课 的需要,析《红楼梦》高人笔法,正学子视听,避免人物描写时的千人一面,异口同声。

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个人的眼光不同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本人非经非道,无才有德,也不怎么革命。只是对《红楼梦》中曹公雪琴“以笑传神”的艺术手法,情有独钟。最为我称道的就是对同一个场合里的不同人物,作者写他们不同的外部行动,来展现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使每一个“这一个”都栩栩如生。

空谈无益你我,现有《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当中的一幅“群笑图”为证:下面,我就来探讨这幅“群笑图”中,作者在“以笑传神”方面,怎样用“笑”的不同举动,来表现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人的音容笑貌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主要外在形式,是人的内心世界向外敞开的窗口。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必须通过对人物音容笑貌的描写,来达到塑造鲜明人物形象的目的。曹公雪琴在“群笑图”中,正是通过对特定场合,特定人群,各自笑貌的 “同” 与“不同”的描写,来表现他们各自的出身、地位、身份、教养,对他们“笑态”的影响作用。作者以发笑人群中各自笑态的“专利”,来达到使形象本身增值的目的。为分析的方便,现将《红楼梦》第四十回的“群笑图”一段转引如下: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盘子站在当地,一个丫环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 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哎吆,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曲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这幅“群笑图”的背景是刘姥姥到贾府打打牙祭。家宴之前, 她在被凤姐掂掇,鸳鸯嘱咐之后,明白了自己今儿个要扮演的角色 , 果然,刚刚开宴,刘姥姥的一句自嘲,一个扮相,就把在座的太太夫人姨妈公子小姐侍女丫环一起逗乐,上上下下都一起哈哈大笑起来。下面我要重点分析的就是这幅“群笑图”中的每个人都为 什么要那么笑?这样各自的笑态和他们的性格有什么相关。

首先撑不住的是史湘云,这位豪门千金。“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举止洒脱,性格豪爽,酒场轮盏,撸袖搳拳,不让须眉半点。听到刘姥姥粗话,看见她猪的扮相,竟至于嘴无遮拦,一口饭都喷出来,没剩星点。这场合,这方向,这速度,这数量,真不辜负了“英豪阔大宽宏量”。哪里还有半点,史家千金,小姐模样?作者写史湘云笑样,突出的是她的“喷像”。接下来写林黛玉笑样,表现的则是一棵“病秧”。林黛玉这棵终生背着“还泪宿债”的绛珠仙草,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谁曾见她几次笑过?但今天外来的这位“野意”儿,刘姥姥粗俗的话语,拙劣的表演,林黛玉可是第一次见得,这些都着实让她想笑了。但笑首先 要呼入大量空气到肺里,再从气管喷出,才能发声的。这个过程对在座的任何一位来说,平常得就像打个哈哈,但此时在笑的不是别人,而是林黛玉,一个得了阴虚症的忧郁患者。她的肺叶怎么经得起着剧烈的胀缩呢?

以上是我分析的曹雪芹传神文笔,在写笑的动作手法的高妙之处,你若是今天的写作者,该从中悟出些什么呢?

 

参考文献:

[1]《红楼梦》曹雪芹 高鹗 著 华夏出版社 2007年1月北京第1版 第335-336页.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范文5

关键词:语言前景化 视角 《红楼梦》译本 解读

《红楼梦》译本作为一种有着丰富内涵的艺术作品,在整体的运用中能构建出全方位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在整个前景化视角下进行深入分析,能形成整体的艺术魅力,因此,通过采用前景化的翻译方式,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个性化语言等给予综合分析,从而实现对整部作品的风格把握。

一、简述前景化视角的理论运用

(一)概念分析。前景化是功能文体学极其重要的概念。布拉格学派穆卡洛夫斯基率先明确提出前景化的概念,后来经由雅各布森、韩礼德、利奇等语言学家对前景化理论做了补充和发展。穆卡洛夫斯基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前景化”的概念,他认为:“前景化,是‘自动化’的对立面,是对一种行为的‘非自动化’;客观地讲,‘自动化’能使事件‘程式化’,而‘前景化’是对‘程式’的违背”。韩礼德认为前景化是“有动因的突出”;利奇则认为“前景化就是一种对艺术的偏离”。前景化把标准语言推到背景位置,从而把对标准语言的种种违反推向前景。由此可见,前景化是将变异的语言表现形式凸现出来,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使他们感到惊异和陌生,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

(二)整体作用。“前景化”的概念来源于俄国形式主义,经过穆卡罗夫斯基、雅各布森等布拉格学派学者的阐发,后又经过利奇、韩礼德等英国文体学家的加工与发展而最终形成。“前景化”的概念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则是由穆卡罗夫斯基(JanMukarovsky)首先提出,根据他的观点,诗歌语言并不构成标准语言的一种,但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标准语言构成诗歌语言的背景,对标准语言的规则系统的违反使得语言诗意(化)成为可能;如没有这一可能性,就没有诗歌,而否定诗歌作品对标准语言规则的违反的权利就等于否定了诗歌。在文体分析中,“它指一种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东西的前景化,或从背景中突出的技巧。被突出的特征是语言上的偏离,而背景是人们一致接受的语言系统。语言可看作必须遵守的一套规则,而‘突出’是违反这套规则,是出于艺术目的的偏离。”

二、分析《红楼梦》译本的风格作用

(一)不同译本的特色分析。《红楼梦》在1830年就有了第一个英文译本。在1830-1892年,总共出了4个版本的《红楼梦》英文译本。这些译本不仅不准确,而且显得很荒唐,译者为了渲染这部书的“异国情调”,满足异国读者的猎奇心理,把黛玉翻译成Black Jade,(虽然字面上的翻译还说得过去,但是,却不顾这个名称在英语中的引申意义,给外国读者在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时候带来了极大影响。进入20世纪,《红楼梦》又陆续出现了3种英文译本,其中一个是从《红楼梦》德文版转译的。另外两个译本,分别由王良志和王际真翻译。王良志,纽约大学中国古典文学教师,在1927年出版了他的译本;王际真,哥伦比亚大学中文教授,在1929年出版了他的译本。

(二)文化艺术的表达方式。这两个译本都有鲜明的特点,就是服从了美国出版界的要求。在美国读者看来,他们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常常集中在两点:一是通过小说去接触异国风情的生活,二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传奇情节,也让美国读者感到好奇。所以,美国的出版商们严格规定两位译者必须按照读者的需求进行翻译。于是,这两个译本就只保留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删除了一切和宝黛爱情无关的内容,《红楼梦》的主题也被简化为“浪漫的之爱”。两位译者把《红楼梦》中几乎所有描写封建社会生活的内容删掉了。所以,王良志和王际真两位译者,虽然扩大了《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但是他们翻译的《红楼梦》是“西方化”的《红楼梦》,而不是原汁原味的《红楼梦》。直到1973年,才有第一个英文全译本《红楼梦》面世。这个《红楼梦》才是中国全景的红楼梦,呈现出了全部风采,可是这时距离《红楼梦》开始西传,已经有143年了。也就是说,经过了143年,英语世界的读者们才第一次全面领略《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三、探讨语言前景化视角下对《红楼梦》译本的解读

红楼梦中人物分析范文6

关键词: 歇后语; 语用功能; 元语用; 语用缓和; 语境联系

一、引语

歇后语是俗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和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而受到大众的喜爱。它由含有关联的两个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进行形象的比喻描述,后一部分像谜底,对前面的比喻做出解释说明。运用时形式非常灵活,既可前后文并列,也可隐去后文,以前文示义,还可隐去前文,加强联想。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歇后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富于深刻的哲理和浓厚的民族气息,在形容或描写事物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不仅广泛应用于日常口语中,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极为频繁。《红楼梦》的歇后语形式富于变化,不拘一格,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力求形式和内容的一致,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并实现了理想的交际效果。本文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红楼梦》中具体的歇后语语料进行分析,根据它们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以揭示歇后语在不同语境下的语用功能。

二、歇后语在《红楼梦》中的语用功能分析

语用学是以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为研究对象的学问,主要研究语言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语言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关心的是语言被用来交际的方法,而不是语言组成的方式。verschueren(2000)提出的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性,既包括语言形式也包括交际策略,并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以确保交际的圆满成功。因此,在verschueren顺应论的框架内,《红楼梦》中歇后语的使用是一个在言语交际中对语境和语言结构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它的出现体现了不同的语用功能。

1.元语用功能

语言具有元语言功能,即语言可以用来谈论语言本身,这样的功能表明人类能谈论“说话”,也能思考“思考”。言语交际是一个具有意识凸显性的顺应过程,所有的语言选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在交际中,元语用意识指导人们做出语言形式和语用策略的选择,对语言选择的指导和调控作用最终会在语用层面上得到表现。《红楼梦》中歇后语的使用不管是在语言形式上还是交际效果上都体现出强烈的元语用意识。例如:

(1)鸳鸯听说,立起身来,照他嫂子脸上下死劲啐了一口,指着他骂道:“你快夹着嘴离了这里,好多着呢!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话(画)儿。……”(《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这是一个典型的双关型歇后语,前一部分“宋徽宗画的鹰,赵子昂画的马”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这样的形象描述可得“好画儿”。而“画”的谐音是“话”,得到后半部分“好话儿”。“宋徽宗画的鹰,赵子昂画的马”是对后半部分的具体描述,“好画”是对前半部分的理解解释,它们在结构上相互依存,在语意上互为说明,互相行使了元语言功能,这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元语用功能。并且,“好话”和“好画”在语意上原本毫不相干,没有任何联系;“好画”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两人的画进行评论,毫无深意,但在利用同音现象和前半部分联系起来之后,便通过深层意义产生了特殊的交际效果。无疑,折射出来的是歇后语的元语用功能。

2.语用缓和功能

语用缓和存在于冲突性交际事件中,指为了避免和减少话语可能带来的矛盾、冲突、交际失败等负面结果,说话人在其元语用意识的指导下对话语进行调控,以保持人际和谐并达到交际目的。《红楼梦》中,说话人常使用歇后语作为一种语用缓和策略来调控面子威胁程度,将其作为人际关系和交际场面的润滑剂以保持人际和谐并达到交际目的。例如:

(2)宝钗笑道:“……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一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通无”)’”。故宝钗提到的歇后语“司马牛之叹”后半部分为“无兄无弟”。这里,宝钗和黛玉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宝钗想安慰黛玉,表示对她的同情,却又深知黛玉高傲自赏多愁善感的性格。若直接提到“无兄无弟”,必然严重伤害黛玉的自尊,导致交际的失败。而宝钗虽然有薛蟠这么一个哥哥,却不断地招惹出是非,有兄亦如无兄,因此,宝钗先采用了语用移情的策略,使黛玉明白两人拥有共同的立场,再借助歇后语作为语用缓和策略,劝黛玉不必作“司马牛之叹”,省却了后半部分“无兄无弟”,不把话说满,给黛玉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至此,歇后语作为语用缓和策略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见,《红楼梦》中歇后语这一语用缓和策略是人际与交际的最佳平衡点,它对面子威胁程度进行了有意识的调控,构建并维护了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3.语境关联功能

语境是指在语言选择过程中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因素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物理世界。作为语境的焦点,交际双方在话语的产出和话语的解释起着不可分离的作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而不是生活中的具体人物。《红楼梦》中歇后语运用取得了极佳的表达效果,原因之一就在于在语言选择过程中集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为一身,不断顺应交际双方的社会世界,加强了语境关联。例如:

(4)因此刘姥姥看不过,乃劝道:“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红楼梦》第六回)

例(4)中,刘姥姥是一个生活经验丰富却只字不识的实诚农妇,她所使用的歇后语顺应了她的文化背景和性格。作为贾府的穷亲戚,身处底层,处境艰难,她对民间歇后语使用得得心应手,“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虽然言语粗鄙,却趣味横生,自然朴实,浓烈的乡野气息扑面而来。从以上分析可看出,《红楼梦》中歇后语的使用贴合人物的社会语境,在加强语境关联性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顺应语境的语言选择形式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使得作品带上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推动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作为一种语言选择,歇后语在言语交际中明显地体现了对语境极富意识的顺应。尽管前人对歇后语进行了诸多研究,但针对歇后语的语用功能所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通过对《红楼梦》中歇后语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分析,可发现《红楼梦》中的歇后语用得流畅生动,切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是人物在不同语境下充分发挥歇后语语用功能有意识地进行顺应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brown,p. & levinson,s.(1987).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verschueren,j.(2000).understanding pragma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4]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