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活动计划范例6篇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范文1

一、教育载体创新——素质拓展计划必然要求

文章在上部分简单介绍了我国提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计划中所应该贯彻的理念与原则,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校素质拓展目标的充分实现,绝对不能够仅仅在传统、既有的教育模式之下进行,而是必须通过大量、丰富、科学、有效的素质拓展训练来实现,才能够达成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让大学生在社会时间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感受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提高时间能力,同时通过让大学生在参加活动中营造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符合素质推展教育的要求,其对载体的要求必定是多元化,立体化的。笔者在此欲对高校素质拓展计划载体所用当具备的新特点做一下简单的概括:第一,载体形式的多元化:素质拓展计划是针对高等学校学生的一种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引起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也就要求要有不同丰富活动来完成其中不同的目标,如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志愿者活动的积极组织,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则需要科创平台的提供。其次,在教育载体分层方面,要实现教育载体的多层次化,我们说,高等教育中,虽然有着共同的目标,但是其目标的教育对象却是每一个立体的、丰富的个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要求我们做到对于高校个体的个性尊重,在此之下,素质拓展计划的提出,也正是试图向学生提供一种菜单式的教育选择模式,能够使每一个在校的个体,针对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或者不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更好地在大学生活中完善自己,以上海金融学院为例,我校提出的学发行这一创新模式,正是尝试为学生提供一种校园活动的个性化的菜单式选择,并在实现资助育人。因此,多层次立体教育的实现,对于教育载体是一种挑战式的尝试,对其所提供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三,教育载体的开放性,大学是半个社会,教育方式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之中,我们需要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对社会的关注度与社会责任感,这是高等教育的共识,素质拓展计划也是对于高等教育这一理念的深化与补充,为我们更好培养与社会接轨的人才提供一个新的契机与平台,因此,作为教育载体,势必对其有着开放性的要求,首先就活动范围而言,绝不能够仅仅局限在校园之中,另外就活动的广度与高度来讲,更是要着眼于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如我校会计学院全面推进co-op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拓展并巩固校外实习基地,将之纳入到日常教学目标与计划之中,这正是应对教育载体创新所提出的方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提出,要求的是教育方式与载体的变革,探索一条最适合当今素质教育的道路,则是高等教育当前所面临的任务,因此,笔者接下来要分析的则是第二课堂作为当今高等教育环境中,既有的比较成熟的课堂模式,对于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必要性。

二、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拓展载体的优势凸显

就教育载体的分类而言,现在比较公认的有两大课堂教育,一是传统的理论教学第一课堂、二是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另外,现在教育界又有提出网络教育第三课堂,目前既有的这三大课堂涵盖了高等教育载体的全部。作为对本文题目的契合,对于素质拓展的要求的回应,在此,笔者主要对第二课堂的教育载体与模式加以分析,以期能够在这个分析过程中,能够明了第二课堂作为高校教育载体的优势,以及其与高校素质拓展计划的相契合之处。第二课堂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在传统第一课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至今,学术界未对其定义,但就这一概念的提出而言,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朱九思在《高等学校管理》中最早对其进行了论述,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这个课堂的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有酬性的活动等等。”结合朱先生对于第二课堂的描述以及我们日常的学生工作而言,高校的第二课堂可谓是包含了出传统教学任务之外的全部校园以及校外活动,涵盖有各类社会实践以及校园活动。那么,作为我们日常所接触的第二课堂本身而言,我们可以明显总结出其有以下特点:首先,第二课堂内容丰富,组织形式多样,针对于教育而言的第二课堂包含有校园社团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各种层次平台的科创项目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活动,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对于自己不同发展需要的选择。其次,第二课堂组织者多为学生自己,第二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授模式,不再是一种灌输式的学习理念,而更多地提供一个平台或者契机,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在其中,学生可以收获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第三,第二课堂活动空间的开放性,第二课堂打破了教室教育的时空局限性,甚至于打破了校园教育的局限性,当前社会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类爱国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教育基地,都可以成为第二课堂的教育资源。第四,第二课堂对于专业要求并无明确界限,第二课堂所针对的是能力的培养与素养的提高,相对于专业知识的教学而言,具有更强的通识性与社会适应性,这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言,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二课堂活动与大学生素质拓展可谓是相得益彰,首先第二课堂能够为大学生素质拓展提供有效的途径与资源,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提出则是补充和完善了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因此,就当前高等教育,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必须充分依赖并利用第二课堂这一平台。“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旨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以应对社会激烈竞争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其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正是因为其有着如此重要之意义,才必须对质平台与载体加以创新与完善,本文正式在此基础上,将第二课堂的理论研究纳入素质拓展计划之中,充分分析其在素质拓展计划中所拥有的必要性与优势。然而,如何能够更好、更完善的实现素质拓展计划的目标,必定是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虽然第二课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切不可认为第二课堂在此方面就是完美无缺,比如评价机制,资源拓展等方面,第二课堂依旧有着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在以后的研究学习中,笔者会对这一方面进行进一步探讨。

作者:丁琳 姜雅净 单位:上海金融学院会计学院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范文2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建议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它具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组织灵活机动等特点,而且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无疑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目前,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条件还很有限,特别是校企合作实训条件还不能较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因此,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使其成为该专业实践性教学阵地,无疑是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和现实需要。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建设现状

目前,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第二课堂的功能作用基本都定位于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上,还没有与该专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更没有与该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第二课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普遍存在教学缺乏系统谋划、缺乏专业老师指导、参与学生覆盖面小、缺乏科学评价与激励等问题。

1.教学缺乏系统谋划。目前,第二课堂主要集中在第一学期,后面的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则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社团活动。而很多学生由于自身主动性较差,再加上相当部分社团本身就只是徒有其名,没有实际活动,以致很多学生在后面的三个学期中基本只有课堂学习。

2.缺乏专业老师指导。目前,第二课堂教学项目主要由学校、教学院系两级学工部门、团委负责安排,由学生会或班委会具体组织实施,没有专业老师指导。这样一来,导致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质量保障。

3.参与学生覆盖面小。目前,第二课堂开展的活动基本都是由学生会干部、班干部包场,实际参与学生数很有限,覆盖面小,无法让全体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和受益。

4.缺乏相应的评价与激励。目前,对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既没有开展针对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效果等的过程分析与评价,也没有开展面向活动参与者的状态、优缺点、改进方向等的分析与评价。由于缺乏评价与激励,学生完全凭兴趣和个人感觉参与活动,直接影响参与人数以及参与质量。

二、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建设的几点建议

既然第二课堂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那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完全可以将其作为该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将其从后台推向前台,由配角变为主角,使其得到更好的关注和利用。

1.将第二课堂教学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与第一课堂进行统筹策划与安排。要想科学有效利用好第二课堂,就应对其功能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形式等均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与第一课堂进行统筹策划与安排。(1)在功能定位上,可以根据第

一、第二课堂的教学特点进行一个相对分工。(2)在教学内容方面,第二课堂可以进行环境与职业认知、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等的教育与训练。其中,环境与职业认知教育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形势教育、实习与就业辅导等;专业基础能力训练主要包括:office办公软件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统计分析能力等的训练。专业技术能力训练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方案策划与组织实施能力、现场管理能力、质量管理能力等的训练。专业素养训练主要包括: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等素养训练。(3)在教学形式方面,可以采用主题班会、晚会、竞赛、社团活动、参观考察、以及学术报告等形式实现。(4)在时间安排方面,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素养形成规律,结合第一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2.对第二课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激励策略。一是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即针对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明确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利用,确保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设计的科学有效。二是建立学生参与评价体系,即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容、次数与效果等,分单项、学期、学年以及在校总体表现等分别进行评价,目的在于确保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以及同伴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他们今后能更好地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打下基础。如对比赛类活动,一方面,通过设置单项奖,并在活动结束时及时到位的形式对参与者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在活动结束后,应分别组织开展活动总结和参与者个人总结,即要对活动策划、组织、实施、效果等进行系统总结与评价,引导和帮助组织者反思活动过程,积累经验教训,为下次类似活动的成功举办奠定基础;也要帮助参与者正确认识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便其对症下药,加以改进。对综合表现突出、效果较好的,给予学期、学年、大学期间实践积极分子、优秀实践者等荣誉称号。同时,评价结果计入学生档案,既作为其学期成绩的一部分,又作为其参评奖学金、助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大学生等的重要依据,还作为优先推荐其实习、就业的依据。

3.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活动的专业指导。一是为第二课堂配备足够的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指导老师负责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全程控制指导,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开展,为全体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并能在其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提供保障。具体可以单个活动项目为对象,视活动大小配备1~2名专业指导老师。也可以活动类型、小组或社团为单位,配备2~3名专业指导老师。二是加强指导老师的选聘、考核、与激励管理。第二课堂指导老师不仅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还必须拥有较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强烈的责任感,热心学生工作。具体选聘程序可以由老师或学生推荐,再由专业教研室考查,报院系批准。对被聘为第二课堂指导老师的,应给予其适当的课时外津贴或项目指导津贴。当然,还应定期对指导老师进行考核与激励。如可参考第一课堂学生评价的方式,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态度、方式、以及效果等进行评价,一是帮助指导老师正确认识自己的指导工作,二是敦促指导老师不断改进自己,确保指导效果。对被评价为优秀的指导老师,可作为老师年终评优、职称晋升等的重要参考。

总之,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结合,感性获取与理性认知相结合,能突出学生特长,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加强。

参考文献:

[1]第二课堂[DB/OL].2013-9-20.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范文3

关键词:第二课堂;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特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194-02

所谓的第二课堂教学,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大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教学、科技、文化活动的总称[1]。第二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它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续。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以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类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需要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刚好与第二课堂丰富的资源、广阔的空间和灵活的形式“契合”,因此,把第二课堂教学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将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构建经济类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经济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经济类专业学生应该获得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然而当前的教学中存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课程设计与社会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脱节的现象。因此,通过第二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第二课堂能延伸教学时间,可以弥补课堂教学课时的不足。当前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学时一般安排在32-48学时,只能向学生讲授专业的基本理论以及核心专业知识,而经济学专业知识随着经济形势变化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仅利用课堂时间肯定不够,因此,第二课堂是学生在必修课程之外参加的各类有益活动,能增加教学时间,弥补课堂教学学时的不足。

2.第二课堂教学形式灵活,能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大多数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仍停留于理论部分,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学生“死读书,过考试”,整体的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缺乏足够锻炼。这与经济类专业“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操练及技能竞赛活动,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学生在培养专业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间搭建桥梁。

3.第二课堂能整合广泛资源,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当前大多数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仅以实验室实验或模拟实习形式开展,缺少真实的实践项目,难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第二课堂能充分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广泛地参与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工作,同时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有目的性地学习理论知识,这既锻炼了才干,又提高了专业技能。

二、经济类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实施

(一)第二课堂的组织体制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的第二课堂由团委、学生会、教务秘书以及各专业系主任进行统筹规划和指导。团委负责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领导、策划和组织工作,负责对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承担第二课堂的组织和保障职能。学生会和学生各社团负责第二课堂的文体活动、宿舍文化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术文化讲座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的具体实施。教务秘书和各专业负责人主要承担学生校外实践、专业实训以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项目。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序实施,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第二课堂的实现途径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设置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学生课内外的学习、生活及社会需要与兴趣紧密结合起来,以“专业指导+实践创新”的模式构建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的活动化与实践活动专业化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内容丰富、专业水平高的综合教学体系。

1.第二课堂与专业技能培养的结合。长江大学经济学院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专业教学活动与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恰当地整合在一起,寻求课堂教学知识、大学生能动性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三者之间的一种融合、互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实现的方式如下:第一,成立了“经济之声读书会”。长江大学经济学院团支部成立的“经济之声读书会”是一个由爱好读书并有志在经济学及其交叉学科内有所作为的师生资源组成的社团组织。依托读书会,加强学生间、师生间思想交流,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第二,举办“经世济民”专业基本功大赛。长江大学经济学院“经世济民”杯专业基本功大赛由4个院级大赛(国贸风韵、经济风云、三农动态、金融股市)组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主动实践运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第三,参加各种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经济学院领导和专业课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省级乃至全国性的“挑战杯”创新计划大赛,并安排学院资深教授进行专业指导。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三年级的学生可以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由专任教师督促和指导,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和训练大量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第四,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在大二后学院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在大学期间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检验、巩固和深化。同时了解社会对经济类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与技能结构,适应当前社会竞争的形势和就业需要,增强就业择业竞争能力。

2.第二课堂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长江大学经济学院依托学科优势,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层次不一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二课堂实践教学通过如下方式实现:(1)组织专业实训活动。在学生大二会利用学院商业银行实验室资源开展商业银行存款贷款业务流程的专业实训、在学生大三会利用学院钱龙金融学实验室开展投资银行证券投资业务和外汇买卖业务的专业实训教学活动。(2)建立了校外实践与科研基地。学院利用校友资源在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荆州营业部和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荆州营业部建立了长期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暑假安排学生到理财、投资顾问、财务部门实习,让同学们全面了解证券公司的基本业务和经营情况,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表现优异的同学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就业。(3)成立了证券投资协会。每年证券投资协会和经济学院团总支会承办一次校级股评大赛,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证券基本面分析、技术面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实际选股中,能真正把自己置身于股市中,积累宝贵的理财知识,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意义深远。(4)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能通过系统地科研创新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人才。

3.第二课堂与综合素质拓展的结合。大学生除了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长江大学经济学院学生会每年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文体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强健体魄,历练心志。还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室,以保护隐私的个体咨询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经济学院每年的寝室文化节会举办以“爱舍・我型我宿”为主题的之明星寝室评选活动和寝室才艺大赛,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了寓教育于活动中,经济学院团支部和学生会会设计各类主题的征文、座谈、演讲、辩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经济类专业第二课堂教学取得的成绩

1.人才培养的质量明显提高。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积淀,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了适应社会的就业择业能力。长江大学经济学院第二课堂教学资源最丰富的金融学专业,在研究生考试方面,2014年全院保送研究生共6人,其中4人是金融学专业学生。2014年全院毕业生中有24名学生考取了研究生,金融学专业就有9人。在就业方面,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2014年8月15日统计时达到95.31%,高出全院的平均就业率4.3个百分点,而且金融学专业毕业生中有2个学生因在长江证券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成绩表现优异,被长江证券荆州营业部直接聘用。

2.科研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第二课堂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3经济学学院学生在专业刊物和会议论文集上公开发表13篇科技作品,2014年发表了27篇科技作品。2008年至2014年学院共获批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20项,其中2012年获批了6个创新计划项目,其中4个校级,1个省级和1个部级项目,2014年项目结题时1个项目获得校级优秀奖,1个获得省级优秀奖。2014年学院有9个学生的毕业生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2个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论文。

3.特色社团活动逐渐形成。长江大学经济学院团支部组织的“经世济民”杯专业基本功大赛,因为规模大,赛事新颖,兼顾各专业学科特色,极大地提升了学子研习专业技能的热情,且取得良好反响,颇受广大师生好评。经济学院团总支和证券投资协会承办的“股评大赛”,因为注重知识积累,着重专业技能能力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素养,被评为长江大学优秀社团活动。在长江大学经济学院和政法学院共同承担的“春晓杯”辩论赛中,经济学院已经连续5年夺得辩论赛总冠军。

实践证明,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注重实践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展了学生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课堂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有力地支持、弥补和延伸了第一课堂教学,同时也较好地实现了高等院校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入探索,并逐步建立更加系统规范的第二课堂新的长效运行机制,为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可化.第二课堂活动平台构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8(12):38-39.

[2]张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8):188-189.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范文4

【关键词】 民办高校;第二课堂;现状;构建对策

当今社会,我国民办高校是过分重视让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而忽视大学生的素质的培养,缺乏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集体观念等培养。这些能力仅靠第一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培养。高校的第二课堂并不是第一课堂的补充,而是与第一课堂一样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占据同等重要性,是我国民办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民办高校第二课堂的现状分析

1、民办高校的第二课堂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建设,对第二课堂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程度还不高

我国民办高校第二课堂尚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而且民办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趋于形式化,对大学生的素质拓展和全面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大学生关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存在泛娱乐化倾向,文娱活动参与人数众多,但思想引领和专业技能提升方面的活动学生热情不足。

2、社会实践工作尚未入人才培养方案,未按必须课来修学分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尚未形成完整的评价考核体系,各民办学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同,开展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在社会实践的立项、项目指导、经费等各种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

3、民办高校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参与深度与广度还存在不足

民办高校的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主导性不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也没有搭建起比较好的实践平台。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还处于凭兴趣和热情自主开展阶段。而且在学生创业方面,在政策、经费、场地、指导、培训等方面尚未给学生提供渠道和发展路径。

4、专业社团建设系统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

学校专业社团数量少,规模小,专业社团建设中经费、场地、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制度不够完善,二级学院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学生和教师参与度不高,主动性、积极性不够,专业社团建设系统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

二、民办高校构建第二课堂应采取的措施

第二课堂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应加强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设,以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专业社团建设为重点,以校园精品文化活动为亮点,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着力点,不断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完善思想教育内容,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促进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现有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梳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个人成长融入到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上来,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把学生乐于接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出“思想教育成长计划”,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通过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校各部门共同来研究制定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案,形成合力,避免教育的碎片化和形式化倾向。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学生为本,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2、以专业社团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尽快建设学术性、专业性社团,调整社团结构,积极建设专业社团;出台促进专业性社团持续发展的配套制度。鼓励各专业性社团开展专业活动,提倡专业性社团以赛带练,参加各类专业赛事,展现专业成果,提高专业能力。把专业社团建成专业强、层次高、深度广,使社团活动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专业社团在学生课外科技文化平台中的重要作用。

3、以校园精品活动为亮点,提升学生各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对现有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梳理,巩固现有的活动品牌。对在学生中反应比较好的精品文化活动,应长期坚持,确保活动的参与度。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进行系统设计和安排,为提升第二课堂的效力,以学生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为导向,每年针对不同素质提升,要求规划好每一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

4、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以创新创业为着力点,缩短学生融入社会的时间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在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从入学开始就应该让每一位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和走向,并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而有针对性地规划好大学生活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同时还应该理清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思路,归口管理。改变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多头管理、业务分散的格局。把创新创业作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支持与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

5、建立第二课堂体系

从学校层面提高对第二课堂的认识,发挥第二课堂成为育人作用,把第二课堂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同时把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行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内容建设方面,以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大胆改革课程结构及教学方式,减少第一课堂课时,拓展第二课堂,整合公共基础课,推行第二课堂学分。设定若干选修模块,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程,实行选修学分的认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第二课堂,从教师教学到学生学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政策保障方面,制定第二课堂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实施学生素质拓展的计划,保障参与学生的权益,鼓励指导教师的参与,在各类评优、评奖、晋升等政策制定上,给予倾斜;经费方面,给予专项的支持,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第二课堂的建设。

三、结语

第二课堂活动所具有的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急需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有力配合。第二课堂能够有针对性地拓展专业相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在各种活动中知识与实践的融通,从而促进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实践参与中培养团队精神、组织协调、应急应变等非专业素养,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秦行音.我国义务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矛盾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2] 郝园园.浅议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定位与实现,2010.

[3] 黎艳阳.坚持科学发展观 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02.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范文5

关键词: 工科高职院校 第二课堂 素质教育 体系构建

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风、学风建设的主要载体之一。作为工科高职院校的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建院”)为积极响应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积极创新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等教育活动的育人功能,特别是在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上进行了积极和有益的探索。

一、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

工科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均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预防人文素质欠缺,实现学生的全面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构建的必要性

第一课堂教育的局限性使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显得十分必要。长期以来,工科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第一课堂建设,而对学生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比较忽视,认为只不过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可有可无。在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今天,工科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局限性也在逐步显现,主要在于:第一课堂以其标准化、专业化和集中化的显著特点,解决的主要是学生的认知、专业能力问题,学生被动接受性强,而诸如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优良社会人格的塑造、团结协作精神、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仅靠第一课堂教育是无法实现的。而在这些方面,第二课堂便体现了它的优势。

(二)构建的基础

第二课堂本身的特点奠定了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相对而言的优越性为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课堂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方式灵活,大多是学生自愿参加,满足了他们的自身兴趣和特点,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第二课堂集中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受教学计划和大纲的严格束缚,让学生按照各自兴趣和特点选择发展方向和培养领域,鼓励优秀人才冒尖。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将固态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活化,克服思维上的惰性,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丰富想象力,发挥创造潜力,形成合理的智能结构。第二课堂缩短了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前都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而大学沉重的学业压力和固定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深感失望和压抑,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充分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提供了开放的环境,以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第二课堂不是第一课堂的简单延伸,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课外活动,应作为学校整体教育计划的共同组成部分,作为学生总体培养目标来规划和教育实施。

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全面发展的原则

一方面是要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相一致,专业素质的训练与基本人格的培育相结合,在德、智、体、美以及心理等方面协调发展,实现工科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照顾到思想上、经济上、学习上、行动上及心理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要把提高绝大多数学生的素质作为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一是第二课堂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根据学生素质提高的需要,有目的地开展教育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有特殊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充分发展,为他们创造尽量宽松的环境,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专长人才的培养。

(三)适应竞争的原则

现代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协作中竞争,竞争中协作,这将是社会的主旋律之一。要主动适应这一新变化,必须提高学生的社会环境适应力,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增强心理适应性,锻炼社会工作能力,提高竞争力。

(四)创新实践的原则

一是在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中坚持创新性实践。创新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加强创新教育,开展创新性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在校内外活动及社会实践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二是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具体措施要不断创新,教育活动要简易便于操作,覆盖面广且成本低,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三、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

浙江建院总结长期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经验,将第二课堂纳入了学生的总体培养计划,作为其中的一个必修模块,规定了四个必修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完成。将第二课堂活动系统化、规范化,分为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工作及公益服务四大组块,分别给予一定的学分,并规定各组块的学分分布和完成的年学分上限,不同组块的总体培养目标和分年级应达到的要求,并根据其专业特点制定了分类培养计划表和详细的评定程序与指标,促使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安排,保证各项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使学生在调查、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社会,增强服务社会意识。主要包括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团队活动、社团活动,参加马列、、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学习、党课或团干培训,利用假期进行的社会调查等。整个实践活动要求有详细材料记录、实践单位的证明、实践报告和总结等,由分团委负责审核。根据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累计一周得0.5分。同时,为强化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学生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1.5及以上分后方有资格获得第二课堂学分。

(二)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包括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开展科技发明创造、撰写论文、担任校内外科技助手、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听学术报告等。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和新苗人才计划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并按有关标准进行加学分。

(三)文体活动

文体活动是陶冶情操,提高广大学生的文化、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素质。主要包括参加文体活动、文体社团,在刊物上发表文艺作品,个人举办文化展览等。根据参与文体活动的情况和获奖级别分别给予不同加学分。

(四)社会工作及公益活动

社会工作主要是锻炼学生的社会工作及活动能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思想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学生参与组织活动或承办校级及以上层面的各类活动,骨干成员可加0.5分,一般成员可加0.2分,具体加分人数由举办或承办的部门报院团委确定,一学期此项最高不超过1分。公益服务主要是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服务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树立奉献精神。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公益服务活动,并视具体活动按有关标准加学分。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浙江建院以必修学分作为引导和约束,增强了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计划性,同时也规范了各项第二课堂活动,提高了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和水平。然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作为一种可以不断创新的教育手段,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发挥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范文6

【关键词】教学行动研究;小组专题活动;英语输出;最大化

一、教学行动研究概述及步骤

教学行动研究是实施反思性教学的重要策略。20世纪50 年代初,美国学者 S. M. Corey 和 H.Taba首次提出用行动研究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学行动解决了教学与研究领域脱节的问题,这种在实践中反思、研究的探索性活动对职业教师的自我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陈坚林在总结众多学者对行动研究的评价和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行动研究具有实效性、合作性、反馈性和灵活性等四个特点并指出行动研究法五步骤程序,即:①问题:目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确定研究课题。②计划;包括确定目标、拟定变量(为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方法),安排步骤和时间,收集资料。③行动:要注意行动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非检验计划的手段;注意信息的反馈;注意行动的灵活性,不断地对所制定的研究计划加以调整。④观察:对行动过程、学生反应、研究结果、实施背景及行动者特点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观察,不断完善行动计划。⑤评价:对研究计划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周期。

为方便在这里表述,笔者根据这五个步骤设计出更实用的方案:a.计划与行动;b.观察、评价及问题;c.问题分析。而重要的是,教学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二、行动研究在大学英语小组主题活动中的应用

鉴于自主性课堂教学有赖于口头输出互动活动的展开,所以笔者将课堂口头输出最大化作为本行动研究的课题和教学的目标。输出活动最大化包括输出数量的最大化和收效的最大化。以下是笔者将笔记整理后的有关行动研究的内容。

(一)课堂小组活动英语输出最大化第一轮行动研究

1.计划与行动A

2012秋季开始行动研究的第一轮。笔者对2012级英语专业本科授课大班进行了小组口头主题活动的尝试。具体做法是:①通过问卷调查,将授课大班72人按照高考成绩、英语兴趣高低、性别等情况混合搭配分成固定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8人小组。②在讲解课文A后,利用两个课时的时间进行主题讨论汇报、讲故事或短剧编演等活动,以此取代原模式中课文B的讲解。③固定的活动程序:活动首先在各小组内展开——组员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或共同排练演习,而后,每个小组到前台轮流展示或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轮流作汇报。④任务提前布置,学生需课前有所书面准备,便于以写带说。⑤小组或小组值班成员展示后,教师及全体同学给予计分评价、指导和鼓励。⑥课堂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既解决大班打分困难又促使组内配合,加强组间竞赛程度),计分当堂公布。打分由教师、同学和被评组根据评分标准共同完成,为每小组打分时间最多两分钟。

2.观察、评价及问题A

①第一学期,课堂气氛较原来的单一的被动阅读模式大有改观,课上小组活动都较活跃,但主题汇报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质量和数量均较差;②小组各项专题活动中,虽然表现活跃,但学生的言语输出量很多时候仍普遍较少。

3.问题分析A:

经分析和调查得出的原因如下:①有些主题题目难度过大,超过学生的水平;②缺乏对言语输出数量的要求。

(二)课堂小组活动英语输出最大化行动研究第二个轮回

1. 计划与行动B

从第一学期第五周开始,行动研究进入第二个周期。①注意任务难度的适宜性,避免在语言和思想上双重要求均过高或学生不甚感兴趣的主题题目,或代之为较有趣、难度较小的专题题目(如第一册第3单元 “How Science Changes Our Lives”代之为 “Do you think the royal family in the Tang dynasty enjoyed a much better life than us today? Why or why not?”, 学生或使用课文的言语模仿性地表达自己否定的观点,或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英语表达自己肯定的观点。),或在难度大的任务上教师给予信息提示(如第二册第7单元“What do you think has made English the first truly global language”任务之前,教师提示可从语言本身和历史两个角度议论。教师提醒英国移民和太阳不落国的简史);②完善打分标准:将各小组成员汇报演讲和小组表演的英语输出量纳入计分标准。

2.观察、评价与问题B

①小组活动中学生的言语数量有了明显提高,语言质量也有很大改进。很多次各小组的表现精彩得令人激动。②活动过程中,课堂秩序有些混乱;③班容量大,小组编制大,学生轮到的输出机会少。

3.问题分析B

经调查和教师本人反思,分析问题原因如下:①班大人多,课堂秩序缺乏纪律约束;②教师在大班课堂组织编制上缺乏创新性。

(三)课堂小组活动英语输出最大化行动研究第三个轮回

1. 计划与行动C

为及时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第二学期第一周开始第三轮行动研究。具体做法:①将原来的8人小组改为4人,将之前的72人大班的9个8人小组分为各有9个4人小组的两个二级集体单位,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机会增加一倍。课堂上组内活动后,两个集体分别占据教室的前、后部,在本集体中汇报或表演,其后每个集体选出三组前台展示,按等次计分。②纪律保证:进一步完善打分标准:将课堂执行纪律情况列为小组计分,并做纪律规定:为使前后集体互不受影响,对于表现精彩的个人或小组,大家竖起大拇指来取代鼓掌以给予赞扬鼓励。

调整:后来有新发现,可以利用室外场地展开活动。改编制:将两个二级单位集体分别再分成三个三级单位集体。在三级单位中的三个四人小组间比赛听取或观看后,选出两组参加二级单位内的竞赛,后经筛选,进入一级赛。同组组员间较之前增加了10分钟互相交流修改稿件或改编节目时间,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多增加一个轮回的展示。

2.观察与评价C

①随着大班小组输出活动组织的完善,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而持久。第三学期末问卷调查显示,87.50%的学生认为,通过课堂英语口头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开发,86.11%认为自己说英语的勇气和习惯得到培养,81.94%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说与写的技能有所提高;②第三学期期末测试结果显示,本班平均成绩与全校同届同水平级的平均成绩相比,高出3.8分。至此小组专题合作学习活动的教学行动研究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收效。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本人也收获很大。在教学中学习,学习中研究,研究中解决问题,其乐无穷。

参考文献:

[1]陈坚林.《现代外语教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99

[2]Carola Conle(2000): Narrative Inquiry: research tool and medium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Vol.21,No.1

[3]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 4)56-6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