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内容范例6篇

教研活动内容

教研活动内容范文1

一、“导之以行”,教师的作用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的定位

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传统教育面临根本性的挑战,教师必须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扮演新的角色。必须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对于人类来说最重要的是创新,是开拓。获取间接经验已不是主要目的,创造性地获取直接知识经验受到空前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重点和主人目标。如果今天的教师仍固守于传统的角色,将自己简单地限定为知识学习的指导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那肯定是失败的,所以教师的角色转换已成为时代的必然。

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新的能力。使自己具有新知识的吸取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师生所获得的信息有很多,获取知识的来源也很广泛。因此教师首先应具备接受信息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学科知识,教师必须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育科研上,这并不仅是做几张幻灯片,一定要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进行了认知引导和智能辅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在这次的教改中我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教学,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学会设计,而不局限于操作。课程开发能力。要在系统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在探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学生的发展要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程的开发中去。由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由文化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体系的建构者,教师的职能也将由“教”转变为“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这样才能使教育面向未来,为社会培养现代化的人才。若忽视这一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信息日益增多、知识迅速更新的网络时代,将失去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身体力行”,学生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缺乏积极的探究精神和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行为,所以努力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参与愿望,让他们以高昂的热情参与教学,可以增强学生与教师的合作能力。学生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使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选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努力地进行探究和创新。如课下给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课题,让他们围绕自己的课题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制作课件。根据教材内容和课题内容撰写论文,而且每个小组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如分为演讲、资料收集、照相、采访、课件及多媒体制作等)。在分工协作活动中,学生能够确立起敢于负责的意识和精神,主动交往的能力增强,并使学生在与教师、同学频繁的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的艺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自始自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在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中能恰当地表现自己,可以使他们全面发展。

三、“师生互动”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展现

(一)在教材的处理中,教师与学生一道从教材本身出发,开放教材、完善教材、超越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的“跳板”,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得出开放性的结论,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已不是师生唯一遵循的对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改变。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和方案应该为课堂上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支柱。所以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发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必须要鼓励师生互动即兴创造。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师发展的根本。教案要从以显性教案为主转向以隐性教案为主,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在教学中广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不仅可以拓展时空也可以拓展师生的心理时空。在交互作用中,主体不仅获得了知识上的互助,而且也获得了情感上的沟通。这就使每个个体从封闭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在外界双向开放中增强个体的参与合作意识和社会化的意识。

教研活动内容范文2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性教学课堂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实现有效性教学的主要路径就是开展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本文简单论述了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创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有效措施,以期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力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创新措施;有效实践

新课标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思索、加强。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小学数学教材,对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进行探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和实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现状

1.教研活动没有体现出教学特色

事实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是普通高校或是中专院校毕业的,所以教研活动的开展方式也都是延续普通高校或中专院校的教研形式。对此,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多数以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为依据,很少涉及实际的数学实践以及“以学生为本”来开展教研活动,这很难体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特色。

2.对教研活动的投入不多

现阶段,大部分小学都没有建立专门的教研活动教室,也没有设立专项的教研经费。这就使得教师缺乏合适的场所进行学习,从而很难进行小学数学教研,获得创新与实践。

二、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创新与实践

1.创新教研内容,进行有效教研

传统小学数学教研活动都是以“走过场”为主,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因此要开展实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目标,就必须对教研内容进行创新。首先,在进行教研之前能明确教研活动的主题。其次,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对于部分细节问题要慎重考虑,将教研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都一一进行分析。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乘除法”的教学研究时,部分教师很难向学生详细分析这一知识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很难理解。而在教研活动中,全体教师可以共同探讨,加深教师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从而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

2.改革教研模式,开展教研活动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研模式都是以分散式教学方式为主,并没有体现出教研活动的集中性原则。在创新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时,构建专门的数学教研活动小组,对小组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对小学数学备课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此改变传说教研模式。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加减法”的教学研究时,学校要鼓励该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去,选出教研活动小组的组长,让组长对授课教师进行指导,进一步增强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比如,教师在对等腰三角形进行教学时,直接向学生讲解三角形的概念并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该项知识。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教研组长要及时对该授课教师进行指导,引导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改革,促进小学教研活动更好地开展。

3.结合课例分析,实施教研活动

一般来说,课例分析式的教研活动主要是借助观察手段和诊断手段,对特定的教学课堂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从而得出合理的教学评价,并以此作为依据,寻求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的一种教研活动新模式。课例分析式教研活动的实践对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的含义,紧扣新课标教学的要求,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更好地进行。在课例分析式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倡导自主探索、全体交流的教学活动模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我,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研活动内容范文3

一、关于教研室集体备课工作的定位思考

教研室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如安排教学、政治学习、学术活动、教师培养……等等,那么要问,集体备课在教研室的诸多工作中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对此,笔者只想借用我校解剖学教研室主任在课程评估汇报时所讲的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来进行回答,那就是:“集体备课是教研室的第一要务”。“第一要务”教学工作理念的提出,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实践出真知”这一哲理名言的真理性,亦即正确性。教研室全体教师,确立了这一正确的工作指导思想,自然就会更加自觉地投入教研室的集体备课活动。换而言之,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工作,也就有了根本的思想保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事物都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教研室集体备课工作的这一定位如从其依据审视,至少与教学、教师和教研室这“三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教学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任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也就决定了教研室集体备课工作在教研室全部工作中所处之位置,之所以这样讲,因为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集体备课又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根本任务则是搞好教学,要搞好教学就要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并借助群体的智慧、力量和经验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个人的教学准备工作,进而出色地去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教研室,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教学的单位,而集体备课又是教研室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活动形式,如果教研室不将集体备课放在“第一要务”的位置,教研室也就名不副实了,说得严重一点,教研室也就名存实亡了。以上问题的提出,既揭示了集体备课在与“三教”联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又表明了“第一要务”教学工作理念的产生是有其客观依据的。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历史唯物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吾认为,“第一要务”教学工作理念的提出,便属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首创。教学实践者既然都认可了集体备课在教研室全部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学校各级教学管理者就应正确面对它、热情支持它和充分肯定它。讲得更加具体一点,就是教学管理部门要认真清理一下自新疆医科大学成立以来所制定的有关教学管理文件,对有悖于“第一要务”的规定内容应及时予以修改,使这一观念进一步转化为全校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共同认识。

二、关于教研室集体备课作用的思考

能否正确、全面、深入地评价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之作用,一方面关系到前述的定位问题,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该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

教研室集体备课的作用同样是多方面的,本文开篇讲到的,有利于充分发挥群智和高度凝聚群力,是其基本功能。吾以为,还可由这一基本功能派生出以下作用:其一,可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施教进行集体把关,为其教学提供最基本的质量保证;其二,有利于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传帮带工作;其三,也是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因为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各教研室基本上是一个小的多民族群体,集体备课活动就为各民族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提供了最理想的场所。教学的经常的有序的交流,其结果必然会增进各族教师间的友情和团结。如果我们进一步从哲学高度来思考该问题的继续发展会是什么结果的话,笔者认定,它又会反转过来促进包含集体备课在内的教研室全部工作的开展。用一句时髦的话对这一过程进行概括,这就叫做集体备课活动的“良性循环”。在此,笔者要强调指出的一点是:教研室集体备课规定所表现出的多种作用,也可以看成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高校组织教学方面的微观体现。古人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其眼中多几分政治,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当然,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的作用远不止这些,有的作用还潜存着,笔者没有发现;有的作用还会随着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于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以及形式上的不断创新而在形成过程中,这些都有待于老师们在各自的集体备课实践中去发现和总结。

三、关于教研室集体备课內容之思考

如果说前两点思考是通过对教研室集体备课重要意义的分析来解决我们为什么要积极投入这项活动的问题,那么,接踵要阐述的则是怎样才能搞好教研室集体备课的问题。吾以为,要搞好教研室集体备课,就得在思想上明确其內容和了解其形式,否则,这项活动就会陷入盲动和形成无序状态。

教研室集体备课之内容非常丰富,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规范型内容和非规范型内容。规范型内容是指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手册中要求实施的内容。此类内容又分为两部分:一类系教案首页规定的内容,即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更新情况、教学方法和组织安排、教学手段、基本教材和参考书等六大项。这六项内容既是教师个人备课需要认真思考并填写的,同时也是教研室集体备课必须研讨的,特别是新版教材,一定要在使用前进行集体讨论。另一部分是教案尾页的规定内容,这一部分内容,没有像教案首页那样书面化和格式化,只是在学校2003年12月下发的《新疆医科大学教学管理工作手册(试用本)》(以下简称《工作手册》)第二季度78页提到其规定内容,即“包括小结、复习要点或思考题(应围绕知识点出思考题)、教学实施情况及分析等”。笔者之所以这样归类,因为学校办1999年12月6日颁布施行的《新疆医科大学教学管理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和《工作手册》中有关教研室集体备课的规定内容,都不如教案首、尾页所规定的内容那样详细和全面。非规范型内容是指上述规定项目以外而与提高教学质量有密切联系的内容。此项内容虽较前者来得更为广泛,但是由于其缺乏规范性,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增加一定的难度,不过它却能让广大教师在这一领域更加自由地进行创新实践。这种情况便是人们常说的事物的两面性在该活动中的具体表现。非规范型内容虽无章可循,然而教研室可以因时、因教师情况和学科特点制宜。有关这方面的做法,笔者仅向同仁献上两例:一是针对刚步入教坛的青年教师,为使其首战获得成功,某教研室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专门安排了一次“如何上好第一堂课”的研讨活动;二是某教研室抓住民族教师通晓本民族语言的优势,开展了怎样运用民族语言去解释和阐发学科中的疑难概念与问题的探讨活动。笔者深信:功夫是不负有心人的,只要老师们在这块土地上进行辛勤耕耘,就定会获得丰硕的回报。

四、关于教研室集体备课形式之思考

明确教研室集体备课之内容,是开展好该项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継踵我们需要了解的另一重要条件,即集体备课之形式教研室集体备课之形式,同样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它也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与规范型内容相适应的常规型形式,另一种是与非常规型内容相适应的较为灵活的非常规型形式。常规型形式可分为三种子型:主讲型、示范型和试验型。主讲型:由任教的主讲教师根据教案首、尾页的规定内容先行介绍个人的备课情况,然后展开研讨,这是集体备课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示范型:由经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从教学进度到知识点再到讲授技巧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示范性演教,然后大家进一步补充完善,这一形式主要适用于新任教的青年教师(儿少与妇幼保健学教研室进行过这一形式的尝试)和新版本教材的使用(免疫学教研室一直坚持这一活动);试验型:由初出茅庐的年轻老师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试验性讲课,然后由大家评教,这种形式教研室经常使用。非常规范型形式也大体上分为三种子类型,即交流型、学习型和专题型。交流型有内部交流和对外交流,如将本校相关学科教研室的老师或兄弟院校同行请进来和走出去进行经验交流,民族理论教研室做过这方面的成功尝试;学习型:指组织对备课知识、有关规定和经验(指书面类文章)的学习,如哲学教研室曾组织学习过《“十二备”要义综释》等文章;专题型:指根据教研室集体备课之需要,确定研讨专题,然后由专人进行准备,再在安排的时间内开展研讨活动。集体备课需要研究的专题极其为丰富,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它基本上是一块有待大家去开垦的处女地。为了更好地开展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笔者拟出以下专题,供老师们运作时参考。

怎样备好开讲语和结束语;怎样运用新知识去巩固旧知识和运用旧知识去领会新知识;怎样处理好相关学科的重复内容;怎样收集和用好教学事例;版书安排的技改和艺术;怎样制作和运用好教学课件;实验课和理论课如何衔接;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如何配合使用;怎样用好彩色粉笔;怎样把握讲课时的语速和音量;怎样以姿势助语言;提问的技巧与艺术;怎样组织好课堂讨论;……等等。

五、关于教研室集体备课与提高教师素质之关系的思考

提高教师素质的办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等,这些教育是需要的,但吾以为,在“求远”(如赴外地学习、进修等)的同时,决不要“舍近”。其实教研室集体备课也是提高教师素质业务和思想的重要阵地,而且它具备了到外地进修学习所不具有的各种优越性。首先,集体备课与自身的教学业务结合最为紧密,可直接服务于教学,这对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到外地学习则不一样,其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还有一个结合教学对象和教学专业的转化过程;其次,集体备课对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的优点:系统性是指对本学科知识内容能够从不同角度如重点难点……等进行系统学习和科学把握;全面性是指对本学科知识的讲授可从施教方法、手段、板书……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准备;针对性是指对本学科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进行专门性的研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这一点,在外地学习则难以做到;再次,集体备课活动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责任心、奉献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最后,我们还可以从经济角度来进行审视,教师在教研室开办的“集备学校”学习是免交学费的,如果细算这笔账,给学校节省的开支,那是相当可观的。故此,笔者建议:实施远近结合、内外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以加速提高我校教师的业务和思想素质。换而言之,就是要充分利用和积极开发教研室集体备课这一教育资源,将教师认真、主动、热情、积极投身集体备课活动,也纳入毕业后教育或继续教育的轨道。当然这样做是有条件的,至于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符合上方有关规定的精神,请学校予以考虑。

六、关于健全教研室集体备课保障体制的思考

人们常说:“一朵红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教研室这个群体中,出一两位教学能师不足为奇,最可贵的则是,让能师借助并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将全室教师带动起来,使之都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能师的这一表现,在政治上称之为无私奉献精神或曰集体主义精神。只有这种精神,才是高质量教学所需要的。因为一两位能师至多解决了自己所教班级的教学质量问题,而绝大多数班级的学子则不能受益。基于这一考虑,笔者呼吁请学校各级教学管理者,应在原有基础上尽快健全和完善我校的教研室集体备课保障体制。教研室集体备课保障体制基本上分为三个层面,即教研室、教务处(科)和校院两级主管教学的领导。

教研室:(一)制定和进一步完善本室的集体备课制度,使集体备课活动制度化,亦即为集体备课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在这一方面,皮肤科教研室有一条规定是可取的,即“没有三件法宝(手写教案、电子讲稿和自制多媒体课件),不能进入课堂”(这是室主任在课程评估会上所讲的原话)。当然这“三宝”需经集体备课讨论认可。(二)人数较多的教研室,可设立集体备课督导小组,为集体备课提供组织保证。(三)教研室主任应和教学主管部门尽量协商,确定本室的集体备课时间,在该时间内避开给该室教师排课,从而为集体备课活动提供时间保障。(四)制定本室一学期或一学年的集体备课计划,以保证该活动的有序开展。

教务处(科):应还教研室集体备课工作的本来地位,这是针对《条例》而言的。该《条例》共三章二十八条,而集体备课只是在第十四条第一款的第4点中作了规定。其具体内容是“4、集体备课:各教研室应1—2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协商讨论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要有记录和存档。”如果说这一规定在当时条件下,还能适应教研室的工作需要的话,那么,在五年后的今天,它则失去了该点的规范意义了。因为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实践,从内容到形式早已超越了其规定的范围。即使是后来出台的《工作手册》,虽然补充了一些内容,但也还是满足不了教研室集体备课工作之需要。针对《条例》和《工作手册》的滞后现象和教研室集体备课实践发展的良好趋势,笔者建议,应尽快修改补充《条例》和《工作手册》的有关规定,在条件成熟时,出台专门的教研室集体备课管理单行条例。以此来详细规范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工作,使该项工作早日走上按章操作依规运行的轨道。

教研活动内容范文4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校本教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推动器”。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赋予校本教研更高的使命,所以“校本教研的改革与创新”必然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而目前较薄弱学校的各项条件较差,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创新校本教研,优化校本教研效果,显得更为重要。下面对较薄弱学校校本教研的改革与创新,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更新观念,激发教师校本教研新动力

提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已有十多年,但一些较薄弱学校由于条件较差,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动力,所以给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激发校本教研的新动力,首先要更新我们教师的观念,即要改变“搞教研是专家、领导的事,是城里条件较好的学校的事,我们农村小学哪能搞出什么名堂来。”的传统的狭窄的教育观,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者型教师新观念。为了改变教师的旧观念,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教师理论学习或多听专家讲座,分析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等途径,让教师从理论上和具体的教育现象中获取更多的新信息,让这些信息慢慢地冲淡、过滤旧观念,再经过反复强化,认识校本教研对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形成新的校本教研观,从而激发教师的校本教研新动力。

二、制订教研新制度,为校本教研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校本教研是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必需要有更科学,更完善的制度进行科学管理,才有保障。目前,一些较薄弱学校,有的没有制订制度,做到那里算那里,更谈不上规范管理。有的学校虽然有制度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一方面由于这些制度不适合本校的实际,或要求过严,或目标过高,或漏洞较多等;另一方面由于考虑经济原因而缺乏激励性。如是前者问题,制度就脱离了“本”,这种不着“本位”的制度是无效的;如果是后者问题,制度就存在不完善,缺乏“人本”思想,是被动无力的。

面对存在的制度缺失或不完善现象,较薄弱学校应引起重视,及时制订新制度或更新不科学的制度。那么,制订制度应注意哪些方面呢?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以学校本身的实际“为立足点”;②以指导性、规范性、可行性为“中心内容”;③以激励性手段为“动力”。这样制订的制度就更能为我们的校本教研工作给予更规范的管理,为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构建新模式,优化校本教研效果

目前大多数较薄弱学校实施的校本教研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是“学理论――学经验――听课――评课――教学反思”,这是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的研讨过程(以学为主,研为辅),但教师仍然是被动的学习者;组织管理模式是“主管教学副校长设计研究学习内容和思路,教导主任组织实施,科组长具体安排,教师参与”。即是一种领导唱主角,骨干教师唱配角,教师当观众的灌入法被动模式。不难看出这种校本教研模式存在的问题是:目标不明确,领导干得苦又累,骨干教师没研出味,其他教师研不到位。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当然是效果甚微。那么,要构建怎样的模式,才能优化校本教研的效果呢?下面是本人设计的校本教研新模式:

从上面的模式图可以看出,横向体现了研究人员的安排是自下而上选代表,自上而下重组织,符合较落后学校的实际;纵向看,目标明确,立足本位,分步实施,全面开花,注重激励。这种模式以“校为本”,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激励手段为动力。这种新模式,自然能使校本教研工作获得优质高效的教研效果。

四、创新教研内容,解决教学问题,促教学质量长足提高

由于较薄弱学校地处农村,远离市区,信息不通,教师交流较少,思路不广,加上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对于哪些是最值得研究的内容,哪些是在我们的现有条件下或可以创造的条件下,能进行有效研究的内容等都要认真考虑清楚。否则,如果选错内容的话就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无效果,要么无结果。

目前,这些较薄弱学校多数把校本教研活动变成了校本培训,

注重对教师的理论学习或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也有的学校把一般的常规教学研讨课当作是校本教研内容。以上这些做法,从教学角度来看是可以的,但从校本教研的要求来衡量,是肤浅的,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要改变原来简单的做法,创新校本教研内容,选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可能有些人会说,教学上的问题都是我们每天面对的问题,哪有什么新内容,但我认为只要是对我们的教学质量有较大促进作用的内容就是新内容,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就是新问题。这样的新问题的特点是教师既熟悉又陌生。如研究一种教学方法,积累一种教学经验问题;研究学生一种学习心理,解决一群学生的学习问题等都可作为校本教研的新内容来研究。

下面谈谈本人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如何挖掘研究新内容的。

首先,通过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根据学科的实际找出教学中的

问题,进行讨论分析,集思广益。然后,选出一个大家都认为最需解决的,通过大家的努力又能解决的问题,作为本学年或更长时间校本教研的目标内容。最后,针对内容提炼出研究课题,围绕课题制订出可行的专题教研计划,并组织教师学习计划,形成共识。如我校这个学年,针对学生写作水平不高的问题,在语文科组中,以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研究课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一年来,教师们有针对性的努力研究与探索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各人都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方法。他们的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四种: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怎样开头结尾,布局谋篇的方法;②情景教学法,即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感受生活,为作文时写出真情实感做积累经验。③用好教材,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④示例法,即以“下水文”为学习范例,让学生能从文中直接掌握写作方法。这次教学研究活动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学生的写作兴趣较浓了,写作水平也提高了。

教研活动内容范文5

关键词:幼儿体育;体育活动;内容;幼儿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13.7

引 文: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中教育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比如小到能关系到每个人健康的身心发展,而且还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到能够培养国家全方位的人才,直至对国家的繁荣昌盛造成一定的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对一个国家的希望所肩负着,因此,幼儿体育作为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份子,它不但在幼儿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在教育中对不可或缺的新角色担任着,因为体育在教育领域、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它也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教育目实现的的主要手段,并且还能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起着一定的推进作用。

1关于幼儿体育活动内容种类的研究

在《山东省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刘美奋等人在调查中对比了山东省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的现在与过去,他们认为其还是有一定的进步,但同时也有相应的问题所存在着,比如比较单一的体育活动内容,另外科学性与教育性不足的活动内容, 而体育游戏、基本动作、基本体操、身体素质等则是其主要的体育活动内容,同时导致运动负荷不足的就是游戏化过重、对游戏一味的重视,而导致促进身体素质发展不够的就是运动负荷不足,不能够更充足的让幼儿的身体得到锻炼,并且对明确的幼儿体育目标也没有形成,对统一的教学内容与标准缺乏。

《南京市幼儿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袁金花经过调查与分析,分别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市幼儿体育活动所处的现状,其中体育游戏、基本技能、球类、体操和舞蹈、武术、游泳及其他运动项目是在幼儿体育活动方面主要的内容。在《广州市幼儿体育活动现状研究与分析》中张晓红进行了论述时就分别对广州市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时间安排、教材情况、师资力量、场地器材以及教研活动等。广州市在活动内容方面主要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就是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去掌握最基本的动作,而让把幼儿那些单调、枯燥、难以理解的动作和身乏味的体素质等练习,变成有趣的模仿活动或是具体的游戏情节。

2关于幼儿体育活动内容选择方面的研究

《如何选择幼儿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是胡祖样写的论文,其中他认为在选择内容方面目前有两种现象存在:第一,教师非常盲目的对幼儿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教师不知道到底应该教些什么;第二,教师表现的比较死板,因为目前在学习运动技能上幼儿的身体条件有一定的局限性。作者就针对以上两种现象从而给出了一下具体措施:第一,对幼儿体育活动的目标体系进行详细的建构时要依据《规程》。关于对幼儿体育活动的目标体系建立时要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所以都应该以目标为前提,幼儿体育活动内容、组织形式、方法要使得幼儿体育活动的发展得到切实的保证。第二,对 “目标在先,内容在后”的原则遵循, 对活动内容选择并序化。

在《南京市幼儿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袁金花(2013)在内容的选择方面认为要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根据教学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遵从,从而为依据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选择,同时还要对幼儿目前本身现有的水平符合,使他们的能力范围不能超出,但是对他们来说又得有一定的挑战性; 统一协调他们目前的现实需要和今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让两者都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3关于幼儿体育活动内容作用的研究

在《广州市幼儿体育活动现状研究与分析》中张晓红(2004)所写到体操、田径、球类、游泳和武术使主要的活动内容。同时也对游戏特别注重,并且把一些枯燥、乏味的动作在游戏中贯穿,可以开展活动时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条件下,并使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目的达到。《浅谈如何开展幼儿体育活动》中伍春艳认为,在内容上对传统的基本动作、基本体操和基本游戏不能局限于,应该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到,因为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要对个性差异充分考虑到,因材施教。

在《论幼儿体育游戏的开展》中严良地对体育游戏的作用充分说明了,首先,结合体育游戏与基本动作、运动技能以及器械等练习,能够使幼儿的机体健康充分的增进,并且使体质增强;第二,体育游戏不仅可以使幼儿身心健康得到促进,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第三,体育游戏可对幼儿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在游戏中让孩子们对那种团结互助所体会到。

4Y语

综上所述, 对本研究来说,以上所有文献的借鉴作用都非常重要,从而进一步为我提供了很多用的信息,让我对目前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开展所处的态势了解到。幼儿园体育从中可以看出,它不但是受教育者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而且还是全面发展受教育者教育的一个特殊手段,所以我们现在研究的一个热点就是幼儿园体育的研究。

我国在专门研究幼儿体育活动内容方面目前还比较少,就算有也只是简单粗略的调查, 所以研究时并没有对它们进行深入细化。我们必须在对现有体育活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对新观点和新理念学习和引进,对我国幼儿期体育活动实践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紧扣,本着思辨、创新和务实的态度,对我国幼儿期体育活动内容的问题深入认识和探讨,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进一步为幼儿体育活动内容更好地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海涛.幼儿体育活动内容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袁金花.南京市有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12(3):100-104.

教研活动内容范文6

一、“六题”明方向

将发展目标和高考目标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教育改革的深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考命题也不断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过渡。2008年1月11日,《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从这些年高考命题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导向还是很明确的。因此,教研工作确实要将研究高考改革、高考命题改革作为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师发展的助推器。从2008年开始,教研室就开始逐步探索教师做题、考题、研题、说题、命题、磨题的系列活动。

(一)做题和考题

做题就是倡导高中教师扎实地去做高考题;考题就是由教研室组织高中教师参加高考题的解题比赛,并将它作为青年教师素质比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题和考题主要是让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熟悉高考命题、深化学科知识。

通过做高考题,教师可以了解高考的知识重点、能力要求,同时提高学科知识水平和解题能力。虽然做题是教研室和学校大力倡导的活动,但是,总的来说仍然属于教师的个体行为,事实上存在着有些教师做得多有些教师做得少、有些教师做得扎实有的教师做得马虎的现象。为了督促和激励教师切切实实地去做题,教研室从2008年开始组织青年教师素质比武,将做高考题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这就是考题活动。为了扩大教师的视野,青年教师素质比武中的考题部分,不仅仅局限于浙江卷,还包括近几年内其他省市的高考卷。

(二)研题和说题

通过做题和考题,教师对高考题已经比较熟悉了,自身的学科能力也有效提高了。但是,要清晰认识高考题背后的目标、导向还需要作更深入的研究。所以,教研室及时推进了研题和说题的活动。研题就是倡导高中教师研究高考题;说题就是把自己的研究心得与同行共享、交流。虽然,研题主要是教师在教研室和学校倡导下的个体行为,但是,教研室也提出比较成熟的研题思路和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分章研究历年试题,找出共性。久考不衰的知识就是学科的主干知识,要讲活讲透。

2.对比研究相同试题,找出变化。发现相同知识点的不同考查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同一知识。

3.纵向研究重点试卷(如浙江卷、上海卷、全国卷)的试题,找出趋势。浙江卷反映了比较突出的浙江特色,是我们分析命题趋势的主要依据。但其他地区的试卷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上海自主命题二十多年,在命题指导思想上经历了几次大的演变,每一次改革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分析上海试题,对高考命题趋势的把握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4.横向研究当年的试卷,找出有用信息。《考试说明》规定着考试的性质、内容、结构、分值等原则性的东西,在一标多卷的高考形势下,命题人员虽然在努力体现一标这一共性的基础上肯定想在地方特色上有所作为,但“平稳过渡,稳中有变”的命题指导思想还是使试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教师横向研究各套试题,对比各套试题,寻找亮点,有助于获取有用信息。

5.单独研究新增内容,找出命题方向。许多学科引入新增内容以后打破了原来的学科结构体系,导致高考结构的变化。新增内容对高考命题方向的影响已不言而喻,对新增内容考查方式的单独研究,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看清命题方向的演变过程。

为了将研题的成果进行交流和推广,教研室组织两项活动:一是组织县“教学评价与考试”专项论文评比,把研究成果以文本形式呈现;二是组织了同题异构式的说题活动,并将说题活动纳入青年教师素质比武当中。说题的范围,一般是近几年的浙江省高考真题或当年绍兴市的模拟考试题。说题的基本要求是:分析试题的命题意图和导向、考生的典型困难和错法、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也可以涉及相关的知识拓展和变式训练等。

(三)命题和磨题

命题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命题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对于高三教师来说,命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弄清教学边际、明确教学目标。教研室将命题和磨题纳入教研重点,就是要通过命题的实践,改变知识本位的教学导向,探索学科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手段。

从教师个体和学校的层面,教研室要求各校将命题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重要内容。为了推动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命题技术,提高命题能力,教研室又将命题能力的测试纳入青年教师素质比武之中,主要内容就是根据要求命制相应试题,并说明命题意图。

教学测试的命题工作是带有指导性的教研任务。从新昌县教师整体命题能力不强的现状出发,教研室重视命题工作规范的建设。在期末考、模拟考等重大考试中,逐步建立起团队磨题的制度。在外聘专家、县教研员和县内名优教师的引领下,教研室组织县内骨干教师形成命题组,通过集体磨题,提高命题质量,同时培养学科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在各学科中探索“物色骨干教师组建命题组―命题组教师独立命题―命题组讨论磨题―教研员最后审题校对”的工作程序,逐步探索命题过程中“原创为主、适当改编”、磨题过程中“充分交流、全体一致”、审题过程中“三读校对、试答再校”等三大基本原则,提高命题科学性和艺术性,增强命题工作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并通过命题培养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从2013年开始,我们将磨题活动从高中推广到初中,成功地组织了几次初中学科的磨题活动。

二、“三课”求实效

复习课、小专题课和试卷讲评课是高三年级教学的主要形式。为了提高高中复习教学的效率,教研室以这“三课”为抓手提高高三教研活动的实效。

(一)复习课展示活动

如何使复习课的教学更为高效?教研室在改进复习课教学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从2008年开始,教研室进行了持续探索。主要思路是着眼于复习教学的理念跟进和复习教学的课堂变革。

1.转变高三复习课教学的理念和导向

重视知识巩固和深化、重视练习和讲评是传统高三复习教学的基本观点。这没有错,但在新的背景下,这种知识中心、行为主义的复习观仍不能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几年来,教研室致力于倡导落实新课程理念,研究高考改革方向,体会高考命题改革思路,努力建立民主、开放、探究型的复习课堂;把应试和学生成长结合起来,着重启发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教法的研究和学法的指导,重视开拓性思维的训练、良好个性品质培养和丰富情感的体现;努力做到复习课教学的扎实、充实、丰富、真实,使复习课教学真正变大、变活、变新,为学生适应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命题原则创造条件。

2.交流高三复习课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为了打造高效的复习课堂,我们在每学年第一学期的高三复习会议上统一组织复习课展示活动,交流高三复习课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复习课展示活动由三部分组成:外聘专家的专题报告或示范教学,本县教研员的示范教学或讲座,本县骨干教师的示范教学。我们通过这种大规模的展示活动,探索复习课教学的有效途径,交流复习课教学的研究成果和心得,讨论复习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在高三教师中形成了研究复习课教学的良好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总结推广高三复习课教学的研究成果

为了推动各校打造高三复习的精品课堂,教研室指导各校启动“寻找精品课”“分析精品课”“归纳精品课”“整理精品课”的活动,向各校征集优秀的高三复习课。目的是将高三复习教学的研究成果以课的形式汇集起来,并在县域范围内推广精品复习课,供全县所有高三教师参考、借鉴。

(二)小专题课研究活动

在二轮复习中,小专题常常是各个学科复习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这一阶段教研如何跟进?教研室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

1.组织教研团队,确定小专题

每年第二学期前,由教研员领衔,组织高三骨干教师形成教研团队,梳理后阶段复习中重要的内容,确定小专题,供各校选择使用。确定小专题的基本要求是突出重点、针对性强、体现学科特点。具体而言就是结合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考点设计复习内容,角度要小、分析要透、训练要实,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一环节的研究,主要是明确小专题复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当然,在最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小专题教学的内容。

2.关注教学过程,上好小专题课

教研室以教学调研的形式关注小专题复习课的各个环节,包括问题分析、教师点拨、典型例题剖析、解法展示、错误剖析、规律总结、变式训练、反馈检测等。我们着眼于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这两个关键,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讲与学生学的关系。有些教师觉得专题内容多,就满堂讲;有些教师认为一轮复习时知识都讲过了,就放羊式地让学生自己复习,或以练代讲。所以这一阶段的教学调研,重点关注小专题教学中哪些内容教师必须讲、讲多少时间,哪些内容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完成、用多少时间去完成。二是教材与复习资料的关系。在二轮复习中,一些教师会迷失在高考辅导材料和题海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抓了专题复习材料而丢了教材的现象。因此,各学科教研员重点强调:小专题复习不是抛开课本另起炉灶,而是通过对课本知识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视角,习得新的方法,实现能力提升。

3.推广教研成果,形成“微课程”

为总结推广各校在小专题复习方面的研究成果,教研室开始组织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设计的“微课程”开发评比工作。对复习小专题“微课程”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又低又高”:“低”就是课程开发的程式要求不高,一般由3~5个课时组成,要求有明确的专题教学规划、思路和目标,但不要求有详尽的课程方案,目的是将高三教师从烦琐的课程建设文本中解放出来;“高”就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要深入,要求通过“微课程”的开发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将国家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吃透、讲明、用活。在“微课程”开发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将小专题复习课制作成微视频的探索。

(三)试卷讲评课评比和展示活动

高三复习教学中,试卷讲评和练习讲评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在冲刺阶段,试卷讲评和练习讲评甚至成为主要课型。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实效?针对试卷讲评课标准模糊,讲评的效率各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差异较大的现实,教研室从2009年开始探索开展县域大型“高三试卷讲评课评比和研究”活动。具体思路是:以县域试卷讲评课堂教学的评比活动为平台,发动全县高三教师研究试卷评讲课,反思和发现试卷讲评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效的试卷讲评课范式,并实现经验总结和辐射、问题发现和改进两大目标(这些经验和问题又可成为下一轮教研的主题),进而实现有效教学和有效教研的同步推进。

1.前期准备:从反思、讨论到实践探索

教研室充分重视活动的组织和准备。首先,以教研员的研究引领试卷讲评课的探索,初步形成试卷讲评优质课的评价标准。其次,以学校政策导向推动试卷讲评课的探索,使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校内试卷讲评课的初评、试讲等工作,从而使试卷评评课的研究进入实践领域。最后,以评价标准为依托实现经验的初步总结。在此基础上,教研室利用学期初第一次下校调研的机会,收集各校的意见与建议,整理出《试卷讲评课的评价标准(草案)》,并下发各校。

2.活动程序:从实践探索到经验提升

试卷讲评课评比活动的程序包括领卷与分析、评比与观摩、点评与研讨、整理与反馈四个环节。其中,评比课可以作为讨论分析的平台,起到实践经验的辐射作用。各教研员对试卷讲评课的教学功能、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学习的做法进行整理总结,反馈给各校备课组。这样,通过点评、研讨、整理、反馈,《试卷讲评课评价标准(草案)》得以进一步完善,使活动避免出现为评比而评比的情况,真正起到范式探索和经验辐射的作用。

3.教研跟进:从有效教学到有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