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技术论文范例6篇

监测技术论文

监测技术论文范文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IPTV、OTTTV、网络视音频等新媒体不断冲击着传统广播电视的传输覆盖阵地,广播电视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市场规模份额逐渐缩小,受众大量流失,广电行业的繁荣发展遇到了严峻挑战。就当前实施三网融合来讲,电信行业发展推进最快,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受益最多;而广电行业原有的发展优势却在不断被弱化,行业市场份额逐级减少。尽管广电行业内部近年也在改革,但力度不大、进展缓慢,全国并未形成统一的整体格局,而是各省(市、自治区)各自为政,未真正实现全国广电网络的整合。此次三网融合中,广电网络并未通过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提升行业竞争实力,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优势。

2制定发展措施

面对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挑战,广电行业应当高度重视,深刻反思,找准差距,从多方面入手,制定发展措施,尽快摆脱被动不利格局。一是要重视提高节目质量,调研不同受众者的需求,认真策划和研发节目内容。二是借鉴其他传媒的成功经验,重视拓展业务空间,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用高质量的节目和周到的服务赢得客户。三是急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通过改革节目制作运作机制,提高节目制播能力,不断丰富节目内容,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多种需要。四是充分开发利用广电传媒的实用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资源优势,从抓好市场调查研究入手,不断研发更新广电传媒新产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巩固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媒体阵地。五是拓展互联网新媒体领域,争取政府在政策层面上更大力度和更有实效的协调和支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不断拓展新媒体业务发展空间,巩固农村直播卫星覆盖等优势。六是要心存危机忧患意识,积极开拓创新和锐意进取。

3加强技术监测的必要性

广播电视技术监测是政府履行监管职能与确保安全播出的技术监管手段和重要技术环节;是主管机构实施行业技术质量评比、评判和规范化管理的基本依据;是维护空中广播电视电波运行秩序、保护用户权益和监测广播电视覆盖效果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广播电视行业自身发展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实现广电行业内部自我管理和建立广播电视技术质量自我监督机制的耳目和有力助手;是加强安全播出管理、改善播出质量和扩大有效覆盖的科学技术手段,是实现广播电视事业产业繁荣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广播电视监测是伴随着广播电视传输和覆盖的发展而发展的,广播电视覆盖到哪里,相应的监测技术系统就应当跟随覆盖到哪里。一个庞大的现代化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需要构建一个高质量、高效率和完善的广播电视监测网,并且不同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手段需要不同的技术监测措施,以实现监管机构对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播出质量实时监测,对电波覆盖效果和传输情况准确、有效和及时地进行核查,维护和管控空中电波和网络频道运行秩序,核查各类播出系统是否符合播出相应的技术参数标准。广播电视监测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广播电视覆盖效果和传输及播出技术质量;监测广播电视频段无线电波秩序和网络频道秩序;监测境外电台对我国广播的动态等。这就是说,要对广播频段各种传输和播出手段的技术质量和覆盖效果进行监测;要对各种传输和播出手段是否合法、是否按政府批准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传输和播出进行监测;要严格保护并有效利用频谱资源,保证广大受众良好收听收看;要对境外对我国的广播是否按国际法规和国际协议规定的技术条件进行监测,以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加强广播电视监测,完善对广播电视多媒体播出传输的全方位无缝隙监管,是广电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广播电视行业在求生存、谋发展的同时,要牢记“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根本职责和义务,务必高度重视对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技术更新改造,采用科学、有效和完备的技术监测系统,加强对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及时进行补位、跟进和完善,加大对广播电视新媒体播出全方位的监测监管,不断增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有效地保障广播电视播出质量和传输覆盖效果。

4甘肃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系统现状

甘肃广播电视监测工作起步较早,从最早的手动、半自动广播电视监测阶段,发展到单板机自动监测、磁带记录、及时报警、纸带打印;再到采用上海科江公司的自动化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实现了全省15个地市30多套中波广播的联网监测,以及兰州市区4套开路模拟电视、10多套调频广播的有效监测,使我们的监测工作迈上了新台阶。随着国家广电总局有线网络监测中心甘肃分中心的建成,对所辖地区有线电视播出前端的数据采集和监测终端进行质量、内容和安全的监测,实现了对全省15个地市模拟有线电视的有效监测,我们的监测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北京博汇公司TrinityAres数字卫星电视监管系统的使用,标志着我们的监测工作进入了全新的数字化时代,实现了监测手段的现代化、网络化、智能化,是甘肃省广播电视监测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图2为该系统的结构图,图中的虚线框表示可选的连接方式,因为组播数图2TrinityAres数字卫星电视监管系统框图据中已经包括监测参数及TS码流,码流监测集中监管主机与监测前端主机网络相连,前端监测主机一块板卡对应一个码流,即可完成信号监测、画面显示、集中控制等全部功能。另外还引入了博汇公司无线数字广播电视监测技术,随着新平台的建设和不断完善,逐步实现了对广大县级地区无线调频广播的远程监测,极大促进了无线广播的有效覆盖。虽然甘肃省初步建立了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卫星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对广播电视无线、有线和卫星传输与覆盖的安全播出能够进行监测,但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目前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系统还不适应新技术发展和新媒体监测管理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受当地经济条件制约,省级监测系统设备技术升级改造经费不到位,造成全省广播电视数字化节目、网络视音频信息节目和多媒体手机电视节目等至今尚未配置相应的技术监测设备,造成广播电视数字化节目和多媒体手机电视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管控,亟待引起有关方面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尽快落实技术升级改造经费,确保数字化监测系统设备得到及时更新改造,确保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得到有效监测,全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得到保障,更好地适应新媒体发展和技术变革要求。

5提升技术保障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确保安全播出关系到国家舆论导向正确性,关系到广大用户的收听收看权益,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强对安全播出重要性、紧迫性和责任感的认识,务必把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可靠性和不断提升安全播出保障能力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随着广播电视事业产业的繁荣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套数越来越多,节目播出时间越来越长,而对设备所要求的检修时间却越来越短,对维护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广播电视监测监管节目信息量的不断加大,对监测技术岗位人员带来的工作压力和难度加大。同时随着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设备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其系统设备的技术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涉及安全播出技术环节的底层设计问题越来越成为难以破解的“黑匣子”,这一系列问题给安全播出技术一线单位带来了相当大的工作难度。这说明无论是广播电视监管机构还是安全播出责任单位,都务必高度重视安全播出技术环节工作,无论对人员素质要求还是在技术设备层面上来讲,都必须想方设法地全面提升技术保障能力,特别要在两方面入手:一是播出传输机构务必要严格落实《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总局62号令)及其各专业实施细则,才能有效化解技术和管理上的难题和挑战;二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尽快提升和完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系统,对广播电视播出质量及其安全性实施全方位的全程可靠监测和有效监管,以更好地适应广播电视多媒体繁荣发展对广播电视安全运行和播出保障提出的要求。

6广播电视繁荣发展与监管监测

监测技术论文范文2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在T2与规划中的T3航站楼之间拟建两条隧道,两条隧道主体部分相互平行并穿越使用中的机场跑道。两条隧道施工时要求不能停航,为此,在两条隧道基坑开挖施工时,在两条隧道的工作坑外设立2个观测基站。以观测隧道基坑开挖施工时机场跑道及地面各建筑物和设施的变形情况,以指导隧道基坑开挖施工,确保施工和飞行安全。

2工程难点及解决方案

2.1跑道监测难点

要确保跑道正常使用不停航,对监测有以下要求:①监测人员不能进入跑道;②跑道上不能做明显的标志,确保飞行员视线安全;③根据机场安排时间进行监测,听从机场塔台安排;④确保监测精度。

2.2解决监测难点的方案

①监测人员除布点的几个小时外(安排在停航后的夜间,4h内完成)不进入跑道,采用徕卡TCRP1201+系统,对跑道进行不间断的扫描,数据通过监测基站发回办公室,进行实时处理,实时反馈;②跑道上不做明显的标志,在跑道上间隔贴上反射片,反射片数量要少,贴在隧道中间、两边等关键位置的跑道上;③采用徕卡TCRP1201+仪器进行数据采集,莱卡具有激光系统,可保证夜间正常监测;④距离观测站越远的测点误差越大,反之则越小。全站仪的误差为1s,经过计算,采用反射片的关键部位最大误差可控制在0.7mm以内(距离150m),最小误差0.3mm。通过以上措施,数据实时采集、实时监测、实时反馈,同时与其他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比对,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3监测技术要点

3.1测点布置

在跑道设31条测线,共设置测点402个。根据专家意见,为尽量减小影响,将贴反射片测点位置定为10m。平面布置见图1。为确保反射片与跑道粘结紧密且不受飞机发动机气流影响,用打磨机在跑道上打磨,测点比跑道低3mm,清理干净,用环氧树脂胶打底,将10cm×10cm反射片贴在跑道上。

3.2监测基站设计

监测基站(见图2)设置在工作坑与隧道开挖影响范围外,基站位置距离跑道150m,视野通透,可以观测到每个监测点。根据方案比选,为满足机场安全要求,基站材料采用易碎的PVC材料,确保即使飞机冲出跑道与基站相撞基站首先碎裂。基站做成一个高6m、边长3m的等边锥形网架结构,全站仪在结构顶部,并设置防护。在基站顶部设置太阳能警示灯,夜间警示灯自动工作。基站结构底部采用1 000mm×1 000mm×500mm素混凝土底座,底座内埋设锚杆螺栓,螺栓与钢板连接,钢板上焊接钢管,钢管与PVC塑料管热熔连接。基站结构表面刷红白相间的警示图案。每次运送仪器及测量人员通行采用升降梯,测完升降梯收回。在网架结构顶部设操作平台,平台上设全站仪保护装置。

3.3数据采集

3.3.1监测点坐标的测量

如图3所示,A、B、C三点坐标分别为(XA、YA、ZA)、(XB、YB、ZB)和(XC、YC、ZC),假设全站仪位置为A点,B点为后视点,D点为瞄准点,则由A点的三维坐标(XA、YA、ZA)和B点的三维坐标测量出D点的三维坐标(XD1、YD1、ZD1);同样,后视点为C时,也可测出D点的三维坐标(XD2、YD2、ZD2)。直接按三维坐标精度分配,两次得到的坐标取平均值,即为最后得到的布置点D的坐标(XD,YD,ZD):XD=(XD1+XD2)/2,YD=(YD1+YD2)/2,ZD=(ZD1+ZD2)/2。

3.3.2地表位移

先测得监测点D的初始坐标为(Z0D),随着施工的继续推进,根据监测频率的要求跟踪监测坐标的变化,当监测点的坐标基本稳定时可停止监测。第k次测量后,计算得D点的坐标为(ZkD),则有在k周期的垂直位移为:ΔZkD=ZkD-Z0D。

4实施效果

为比对监测基站测量的数据是否满足监测要求,在机场停航期间,采用人工测量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比对,发现人工测量误差与基站测量误差在0.5mm以内,监测基站数据采集真实有效,方案取得成功。

5结束语

监测技术论文范文3

1.对相关的技术进行集中收集

计算机技术能够对环境监测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然后就能够在内部形成与之对应的信息数据库,能够方便的对周围存在的噪声、无线电、电场以及磁场的干扰进行及时的监测,准确的将各项监测指数提供给监测部门,也能够对变电站周围的学校、村庄以及办公大楼等进行敏感点的测量,使相关的用户能够在数据库里查询到最全面的环境信息。

2.对相关的环境情景进行模拟与分析

环境监测部门能够通过统计学上的分析模拟技术,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环境模式进行具体的模拟和分析,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输变电的环境模拟,首先就是先对噪声、无线电干扰以及电磁辐射等进行分析,然后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限制进行检测,最后进行检测现场的数据存档。对相关的环境情景进行模拟和分析,能够正确的判断出监测部门的行为是否符合国家的安全标准,并且还能够为之后的监测工作打好基础,方便工作的进行。

3.对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进行规划和决策

监测部门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对相关的环境数据进行第一阶段的监测,然后对具体的环境进行模拟与分析,并将相关的环境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将这些整理好了的信息提供给主要的监测工作人员,让管理人员对有毒、有害的物质怎样进行处理作出恰当的决策,并且对相关的技术风险、环境影响因素以及替代方案的选择作出正确的规划和决策,使其能够最充分的保护相关部门的利益。

二、如何提高环境监测部门工作的质量

提高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质量,不仅能够为相关环境的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提高对环境进行评价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够加强对于污染物的监察与控制,能够保证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且还能够推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想提高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质量,不仅要充分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检测部门的日常工作当中,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监测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

在进行实际的监测工作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影响工作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只有正确的操作才能够保证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也才能保证环境监测的可靠性。我国的相关监测部门要加大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培训,要将工作人员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更新,使他们能够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对新的计算机技术进行的了解和掌握,这样就能够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并且还能够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效率。

2.增加监测部门对于监测工作的资金使用

相关的环境监测部门要想进一步的将监测的范围扩大,并且提高监测工作的准确性的话,就需要进一步的加大自身的资金投入,在第一时间内将所使用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相应的更新,学习国外先进的对于环境监测所使用的方法,以此来将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不断的提高,促进其更好地为环境监测的工作进行服务。

3.加强监测部门对于工作的管理

环境监测部门要加强对于相关工作的管理,要将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等价挂钩,同时还要能够执行相对应的奖赏和惩罚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以及工作责任心;并且还要将管理工作进行改善,从根本上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使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结语

监测技术论文范文4

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编写完成后应立即启动审核程序,尽快完成报告的审核工作,报批准人批准后对外。一般来说,监测报告的审核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工作环节。

1.1成立内部审核专家组由本机构具有一定资质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审核人员组成,也可聘任外单位的专家人员。

1.2报告审核根据监测报告性质和类型,一般可采取会议审核和咨询审核两种方式。对于监测内容较全、涉及专业面广的重要的大型海洋环境监测报告,采用会议审核的方式进行全面、详细和严肃的审查,会上充分讨论后最终形成书面修改意见,根据意见组织编写人员逐条修改,完善监测报告;而对于监测内容较少的小型监测报告,可采用咨询审核的方式进行内部技术审查,收集各审核专家的书面修改意见后,由报告编写人员按要求进行修改。

1.3报告批准与经过反复多次的慎重审核、修改和完善后,送报告批准人(一般为监测机构负责人或者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对外或者提交委托人。

1.4监测数据审核程序监测数据是高质量的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的前提和保障,是监测报告编写工作重要的基础资料之一。针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则应按计量认证的有关规定要求实行“三级”审核程序。一审:由质量监督员(或科室负责人)对编制人员签字后的《检测报告》、原始记录进行审核。二审:由数据审核(或质控)部门对《检测报告》、原始记录进行审核,对不合格的《检测报告》或者数据记录应附修改意见后退回,并要求重新编制,必要时则应重新开展实验室分析工作、甚至重新开展监测工作。三审:由监测机构实验室授权签字人对《检测报告》进行最后审核,审核结果无误,签字后(并明示其职务)进行结果的报告。

2审核人员资质

审核专家组一般由3~5名具备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组成,能覆盖监测报告涉及的各专业领域,如海洋化学、物理海洋、海洋生物生态、海洋地质、海洋测绘等。审核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长期连续从事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达8年以上;熟悉和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标准、方法;具备对监测结果作出相应评价的判断能力。监测报告批准人(授权签字人)应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具备相应的职责权利;熟悉或掌握检测技术及实验室体系管理程序;熟悉或掌握所承担签字领域的相应技术标准方法;熟悉监测报告的审核签发程序;具备对检测结果作出相应评价、判断、分析和推理能力;熟悉和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标准、方法等。

3审核内容

3.1监测工作的规范性

监测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和具有针对性,包括:监测频率、监测内容与项目、采样方法、站点布设、评价方法等;根据不同的海洋工程性质正确选取监测内容与项目,根据污染特征物正确选取评价因子。具体应以国家海洋局颁布实施的各监测技术规程为审核依据,如《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和《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技术规程》等。

3.2监测报告的数据

3.2.1数据的可靠性采样分析人员是否持有上岗证;实验室分析仪器设备是否经过计量检定并在有效期内;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应优先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指定方法,如使用非标准方法(仪器说明书、自行研究设计),在使用前应经过方法确认。以上均为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和提高监测数据出门合格率的必要条件。数据处理要符合方法标准规范的要求,按照规范进行数值修约和保留有效数字,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符号规定、名词术语应按标准规定的称谓。监测数据的计算公式、统计和评价方法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如监测项目有未检出现象时应按约定的方法进行统计和计算,对可疑数据、离群数据和异常值是否按《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判别等。各项质控指标是否符合要求,如空白值、精密度、准确度是否都在技术文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3.2.2数据的相关性结合现场采样情况,分析在同一站位、同一次监测中,不同项目的监测结果与其相互关系项是否吻合、数据逻辑关系是否合理,从而分析和判断数据的可靠性。如某些研究表明,在海洋环境中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以及生化需氧量(BOD)3项参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同一水样中COD>CODMn,COD>BOD5,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之和小于总氮浓度。充分利用各监测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使数据审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临界性数据要进行详细的审核,即对环境标准附近的监测数据进行全面细致的复查,防止由于小的失误,导致监测结果质的变化。

3.3监测报告的内容

各监测技术规程、导则等技术文件的规定均有具体的编写内容要求,如《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和《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等都对报告的内容作出了规范性规定。但是,依据海洋工程或者监测工作的特点和监测的具体内容,可对个别章节和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对于监测报告内容的审核,应严格按要求执行审查,各章节内容必须严格要求做到与技术文件规定的报告内容一一对应,求全不缺;数据要翔实,分析要透彻,论述要求既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纵横结合,论证充分;各章节间应相互联系,前后不矛盾,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文字表述要求做到,文字简练,意思明确,语句通顺。

3.4测报告格式的统一性

监测报告的格式应按照各监测技术规程、导则等技术文件规定的要求统一编制,审核时按要求执行。监测报告文本外形尺寸为A4(210mm×297mm),封面各行文字间距应适宜,整体保持美观;封里1分行写清:报告编制单位、编制单位负责人、单位技术负责人、监测项目负责人、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等;封里2一般为监测机构的资质证书彩印件(A4规格),《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等大型报告还应有封里3(各专题报告名称、协作单位全称、负责人)和封里4(报告各个章节的编制人、审核人)。监测报告最后还应有附件、附录、参考文献等。

3.5监测报告与合同规范的符合性

监测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测绘工程,监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 P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测绘信息产品的需求开始旺盛。测绘工程属于一种技术、知识密集型的地理信息建设项目。当前,很多测绘项目其投资都是非常大,技术比较复杂、建设的周期和组织管理的难度都是与以前测绘工程有很大的区别。监理工作是对工程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的控制、管理和检测,能够有效预防和避免工程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的产生。因而,测绘工程监理是当前测绘工程所需要的,其能够有效消除测绘业界经常出现的违法问题、质量问题和粗制滥造问题等等,能够有效的约束测绘行业的不正当竞争,达到控制工期、保证质量和降低造价的目的。因此,在测绘工程中引入监理机制可以说是保证工作质量最为有效的手段。

一、测绘工程监理的概论

测绘工程监理是监理方和建设方签订合同,监理方依法为测绘工程项目的工程方提供的智能的监理服务。双方建立的合同是一种服务合同,依据合同的要求,监理方受到建设方的委托对实测单位的生产进行全程控制、服务和管理。

(一)测绘工程监理的基本依据

测绘工程监理是一项比较社会化、专业化的的单位项目管理,其是以控制理论、管理理论和组织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的。测绘工程监理跟其他的行业监理一样,有着相同的基本依据。首先,是法律依据,比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合同法》、《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测绘法》《测绘管理条例》、《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其次,是技术依据。测绘工程的技术依据,就是在监理的监督下,工程的质量是符合合同、工程质量标准所要求的工程质量。技术要求就是监理单位通过审查测绘生产技术设计书,建设单位和测绘生产方所签订的合同中明确要求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等。目前的技术依据主要有:《国家Ⅲ、Ⅳ等水准测量规范》、《1:500,1:1000,1:2000 地形图图式》和《城市测量规范》等。

(二)测绘工程监理的内容

测绘工程监理是根据工程进度而进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准备阶段的监理

根据有关国家的规定,在施工前期的时候,首要对测绘单位的生产条件进行检查,比如资质是否符合测绘规定、项目人员资质、人员构成进行审核,对人员的施工前的培训情况。其次,要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比如全站仪、水准仪、GPS接收机等,主要是其检查其时间是否有效,仪器的精密度是否达到质量规范和目标的要求,设备是否满足作业的要求和进步的要求。最后,要对进入工地的原料进行审查分析,主要是地形图纸是否准确和实时,控制点的资料精度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2.实施阶段的监理

工程实施阶段,是一个动态过程,对于实施阶段的监理关系着工程质量。因而监理单位必须对地形测绘工程实施全程、全方位的建立,主要分为控制阶段、野外数据采集极端和数据编辑成图阶段。在野外作业的时候,一定检查安全措施,做到文明、安全生产。在对这些活动中,一旦发现有质量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整改,弥补缺陷。如果这个质量问题施工方并没有整改,就要及时通知建设单位。

3.验收阶段的监理

验收监理的内容为:第一,对测绘生产方提交的资料的检查:技术总结报告与技术设计书一致性;首级控制点布网略图导线布网略图四等水准布网图应清晰,点之记、导线、水准资料观测原始记录无遗漏,成果资料提供符合合同,技术设计书要求,坐标系高程系表示清楚;子文档(GPS数据电子记录的导线水准原始资料电子地图文本文件)的格式统一等。[1]第二,对生产的过程、质量检查的记录进行验证、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等。第三,根据监理过程做出的质量记录进行总结,进行数据分析,撰写监理报告。

二、测绘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

测绘工程监理虽然在实践过程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测绘质量管理体系还是沿用了计划时期的管理模式,没有很好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在监理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一)测绘工程监理单位不够规范

测绘工程监理是一个专业化、技术性的工作。目前在市场中从事监理工作单位简单可以分为3类:省级测绘质检站、测绘生产单位、地理信息软件公司和数据加工公司。但是从专业型的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监理单位,只是承担了监理中一部分工作,这与真正的监理是有很大差距的。另外,工程监理单位中的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技术能力、专业结构都是满足不了工作需要的。很多监理人员对监理工作的性质、行为准则、技术标准和定位都缺乏掌握,这些人员的工作能力无法满足业主的需要,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行业技术规范、法规都比较缺乏

测绘工程监理貌似有很多的规定,但是并没有针对性的立法规定,都是参照或者适用其他的规定,使得测绘工程监理没有明确的支撑依据,给适用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由于监理在测绘工程的时间不是很长,没有明确技术规范、等级标准和费用标准,使得监理单位没有明确的操作规程,容易出现混乱。

(三)监理单位的工作环境不理想

目前,很多业主和监理的单位签订合同后,不能以平等的身份跟监理单位合作,而且对于监理单位的要求很多超出合同的要求,其授权过于狭窄,导致监理单位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很多业主在招投标对监理单位是规定的,在实施过程无法改变,导致监理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无法改变人员配置和技术方案,出现问题后,监理单位工作很难令人满意。

三、对测绘工程监理的建议

(一)建立监理单位等级,严格审核资质

针对当前监理单位的混乱,在我国应当建立监理单位等级,并且促使监理单位进入市场,转变运营的方式。对其上报的资料要严格审查,保证期的资质是符合国家规定,也是符合行业规范的,促使测绘工程监理单位的规范化,保证监理单位的秩序化。

监理单位人员的资质也要进行审核,对于不符合的资质的人员淘汰,对不符合的单位淘汰,并且及时对监理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法律、技术规范的培训,促使其有较高的管理协调能力,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提高,提高监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建立健全监理法律法规和行业技术规范

目前测绘工程监理单位是比较缺乏的,促使其的发展,这就要求立法上对其明确,制定测绘工程监理规定和行业技术规范,为其在实践中提供法律依据和技术规范,促使其的健康发展。

(三)积极规范监理市场,提倡契约精神

监理单位的工作环境不理想与当前建设单位的人员素质有关系,也与当前测绘工程监理市场的无序化有关。只有促使监理单位的规范化,人员的法制意识提升,才能够保证专业化,符合资质的监理单位为建设单位服务。另外,在我国积极宣传策划工程的法律法规,提倡契约精神,促使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监理平等关系,监理单位积极争取权利,才能够更好为建设单位服务。

监测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灾害监测;综述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177-03

森林病虫害监测,是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森林病虫害预报、预警与防治作业规划、实施的基础,实时调查并掌握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情况,以为科学制定宏观防治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1 地面调查技术

1.1 地面人工调查技术

地面人工调查是传统森林病虫害监测的重要方法,随着数学技术的发展,森林病虫害地面调查引入了现代统计学方法,抽样调查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森林病虫害监测地面调查,根据不同森林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密度和林间各种环境因子的分布差异,按照森林病虫害林间分布型,选用适当的取样方法和调查项目,开展林间调查,再选择适用的计算指标和计算方法,以准确描述森林病虫害发生和危害情况。

林业调查常用取样方法主要有分级取样、分段取样、典型取样、随机取样,其中随机取样常用方法主要有五点式取样法、棋盘式取样法、对角线取样法、“Z”字形取样法、平行线取样法。常用调查方法主要有捕捉法、搜索目测法,其中捕捉法包括网捕法、震落法等。

描述森林病虫害危害情况的指标主要有绝对指标和相对量指标。时间指标用发生期表示,如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止期,也可以用发育历期和期距表示。危害程度用发生程度表示,常用指标主要有感病指数、虫情级、有虫株率等。发生范围一般用分布面积、发生面积、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等表示。

1.2 诱捕法调查监测技术

利用害虫的趋性诱捕害虫,根据诱集的数量来调查害虫的分布或发生状况,主要有性诱剂引诱法、灯光诱捕法、食物诱捕法等方法。

1.3 地面远程监测技术

利用雷达监测害虫迁飞动态,或者利用现有视频监控设备与网络对重点区域森林进行实时监测,以及利用化学传感器、声学传感器等实时监测重点区域森林背景信息变化状况并据此评估森林健康状况。

1.4 地面自动监测技术

利用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器、小气候信息采集系统等自动地面监测系统,或者将其组合成森林生态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用来监测森林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

1.5 GPS与GIS技术的应用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展森林病虫害监测调查与数据处理,从而快速获得高质量的森林病虫害监测数据[1]。

2 遥感监测技术

森林病虫害对森林植物的危害,引起森林植物叶片中细胞活性、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等的变化,导致森林植物的光谱特性,尤其是其强吸收区和强反射区2个波段的反射率值的变化,使得林冠在蓝光、红光、绿光和红外波段的吸收率和反射率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遥感影像上,然后根据遥感图像上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和结构异常,运用图像增强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和专家系统的支持下,就可以实施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

2.1 空基平台遥感监测

航空遥感监测森林病虫害的方法主要有航空目视勾绘、航空电子勾绘、航空摄影、航空录像,随着航空摄像成本的降低,航空勾绘技术已经被淘汰。随着GPS与GIS技术在航空遥感上的应用,已经实现了遥感信息的快速提取与处理,大大降低了航空遥感监测森林病虫害的成本。

2.2 天基平台遥感监测

森林病虫害卫星遥感监测,主要是利用地球资源卫星照片的林冠光谱特征,对森林健康状况进行评估。随着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光谱分析技术、参数成图技术、数学技术、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的发展和GIS的应用,森林病虫害卫星遥感的时间与空间分辨率越来越精细,所获得的森林病虫害监测数据越来越精准。

2.3 地基平台遥感监测

除了远程视频监测之外,雷达遥感对害虫迁飞进行监测,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监测结果[2-3]。

3 监测数据处理技术

传统的森林病虫害监测数据处理都是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随着数学和系统学技术引入,在森林病虫害监测数据处理中除了采用现代统计学方法之外,还普遍采用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灰色分析、神经网络分析等方法,再加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现代森林病虫害监测数据处理与预测预报的时效性。

在我国,国家林业局开发了森林病虫害信息处理系统以及相关数据处理工具,并建立了部级中心测报点基础数据库,解决了基层监测预警单位数据处理的难题。

3.1 部级中心测报点基础数据库

我国目前建立的基于WebGIS部级中心测报点基础数据库(图1),通过网络将中心测报点基础信息上报,随着数据库扩展和相应应用程序的开发,以及森林医院网站的建设,还可以实现远程咨询、培训、诊断等功能。

3.2 森林病虫害信息处理系统

国家林业局建立的以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软件(图2)和病虫害防治信息中心处理网站(图1)构成的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搭建了虫情信息网络传输和管理通道,实现了对上报数据的有效管理,推进了森林病虫害监测信息的网络化、自动化管理。

3.3 研制监测预报工具软件

国家林业局自主研发的“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软件”和“中国森林病虫指数系统”2个实用森林病虫害监测数据处理工具,这2个工具对部级中心测报点上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一方面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基层测报人员提供了简便、高效、准确的数据处理与病虫情预测工具,大大缩短了数据分析周期,提高了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效率和质量。

4 监测技术的集成

传统的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以地面人工调查为主,存在技术手段落后、劳动强度大、效率和预报准确率都不高的问题。现代的森林病虫害监测调查,在积极运用航天遥感技术的同时,还在地面调查中集成了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性信息素诱集监测调查技术,以及GPS和GIS技术,我国还在监测信息处理中全面普及推广运用“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软件”,大大提高了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的水平。

5 预警技术

5.1 预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森林病虫害预报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尽管如此,传统的电视预报与纸质预报,在一定的范围内,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6年,国家林业局组织成立了“林业生物灾害监测预报专家咨询组”,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对重大突发性林业生物灾害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07年开始,国家林业局还与气象局联合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林业生物灾害预警信息”,为社会公众和广大林农提供了及时的森林病虫害预报服务。2009年建立的网络森林医院(图3),是一个综合性森林病虫害防治政府服务平台,对指导全国各地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检疫检验、防治救灾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以及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行业管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2 预警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引入灾害管理理论,即林业生物灾害管理。预警是灾害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中的基础性工作。林业生物灾害预警包括潜在威胁分析、真实威胁检定、警情和威胁的响应。国家林业局和部分省市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先后了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或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对森林病虫害的灾害事件进行了分级,规定了应急响应程序与应急管理办法[4-7]。

6 精细化监测预报技术

2006年,张国庆提出了生物灾害“双精”管理(precision monitor,precision management,2P)理论,2010年张国庆又在《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与生物灾害精确管理》和《生物灾害学》等文中,将“双精”管理理论提升为精确管理理论,其中就包括了森林病虫害的精密监测,即森林病虫害的精细化监测预报[8-13]。

森林病虫害精细化预报,是建立在生态学理论基础之上[14],通过长期的森林病虫害监测数据的积累,根据森林病虫害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建立起森林病虫害的种群变化动态与环境因子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森林病虫情预测预报。

森林病虫害的精细化预报也包括“精”和“细”2个方面,即在预报准确率要高(“精”)的基础上,还要将预测预报的时间、空间、强度等维度的分辨率尽可能地做到小(“细”),最大限度地满足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践的需要。

7 参考文献

[1] 张孝x,张跃进.农作物有害生物预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08-476.

[2] 武红敢.遥感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EB/OL].2011-07-01)[2015-03-22]..

[3] 张国庆.农业航空技术研究述评与新型农业航空技术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11,205(1):25-31

[4] 张国庆.林业信息管理系统[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164-166.

[5] 张国庆.利用Intrannet建设林业“金关工程”[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165-166.

[6] 张国庆.林业信息管理系统[EB/OL].(2002-08-16)[2015-03-16]..

[7]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8]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9]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2013-03-27)[2015-03-16].http:///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01npp 13fnh5bllmra3.attach,http:///home.php?mod=space &uid=3344&do=blog&id=674444.

[10] 张国庆.基于高分数据与TSE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EB/OL].(2015-03-07)[2015-03-16].http:///home. 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872568.

[11] 张国庆.基于TSE分析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53-155.

[12] 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