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教案范例6篇

角色游戏教案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1

关键词:个性发展;生活即教育;角色游戏

陶行知指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而在幼儿园的诸多游戏中,无论是刚进幼儿园的小班幼儿还是大班幼儿,最喜欢的都是角色游戏。角色游戏贴近幼儿生活,能引起幼儿的共鸣,让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和模仿,了解生活,巩固生活经验,还能从中学习到新的有用的知识。因此,如何有效运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导角色游戏的进行尤为重要。

一、陶行知: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案例一:

在我班“公共汽车”角色游戏中,司机开×正开着汽车到处乘客人呢!突然,我听到圆×和开×的争吵声,过去一看,圆×想要乘公共汽车,但是开×用小手挡着,不让圆×上去,我生气地把开×叫到一边:“你怎么不让圆×上车啊?”开×不太开心地说道:“她上车没有刷卡。”圆×委屈地说:“我没有卡啊?”开×想了想:“那好吧,先借我的卡给你用一下。”说完将拿出的卡纸在车上一刷说:“请进吧!”

案例二:

今天的娃娃家真安静啊,我来到开×家,发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我在教室外的草坪上找到了开×一家,他们正坐到草地上,杯子、帽子、水壶、娃娃等扔得到处都是,我批评指责了他们,爸爸未×说:“我们在郊游呢!”妈妈甜×马上也说:“放假的时候,爸爸妈妈都要带我和弟弟出去郊游的,很开心!”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社会生活在变化,生活工具、方式也在日新月异。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意愿扮演角色,通过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经验的一种活动,并不是来自于教师一点一滴地教授,而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从游戏中学习,会让幼儿学得更扎实,从游戏中学习,会让幼儿学得更有趣,从游戏中学习,还能加强幼儿间的交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幼儿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接触外界的机会日益增多,生活经验自然也越来越丰富,这时我们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善于捕捉新生事物,不断向角色游戏中注入“新鲜血液”,如coco奶茶店、五星团购、自动取款机、红红火火火锅店、公共汽车卡等,让幼儿能够与时俱进地游戏,在游戏、生活中快乐成长。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案例一:

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中,鸿×、宁×、娜×等正在心×家玩游戏。过了一会,突然传来宁×的哭声和大叫声:“老师,老师,鸿×打我,好疼啊,呜呜呜……”我走进一看,鸿×正把宁×压着,用小手打着宁×的小屁股呢,嘴里还在说:“让你不听话,让你不听话,乖不乖了……”我赶紧上前制止他,并严厉地批评鸿×不该欺负宁×。鸿×很不服气地说:“我不乖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是这样的,我是爸爸!”

案例二:

今天的乐×超市真冷清啊,一个人也没有,咦,售货员和收银员呢,我在小小建构城里和理发店里找到了他们,我问他们怎么都不在乐×超市招待客人啊?他们说都没有人来买东西,就到别的地方玩了。我和他们讨论:“为什么会生意不好?”“没人买,都不想买东西。”我就对他们说:“你们看我的。”我跑到各区域,边跑边喊道:“大促销啦!超市东西便宜啦!买一送一啊!”不一会儿,超市里就挤满了人。销售员热情地招待客人,还不时地说:“大促销,这个便宜,买一送一!”收银员都来不及收钱了,他们开心地笑了!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过怎样的生活就受怎样的教育,受怎样的教育就过怎样的生活,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

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幼儿自由选择游戏角色,扮演着一个角色,对角色的理解决定着幼儿游戏进行的是否顺利,决定着游戏的质量和水平,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接触的教育也不尽相同,因此,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也都不同,如,有的幼儿父母教育孩子比较暴力,因此,孩子认为做父母都是这样的,会不由自主地体现在娃娃家游戏中;有的孩子父母在超市工作,就知道售货员在一天的工作中需要做些什么,不能做什么;有的孩子是跟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在游戏选择时很喜欢爷爷奶奶的角色;有的孩子经常乘公交车,知道公交车是做什么的,要怎样上车下车……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对角色的理解也不一定相同,如上述案例中的鸿×,因此,我们应多与家长沟通,加强家园合作,请家长尽量在生活中给予幼儿正确的榜样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思考,让幼儿多说、多看、多听,如,餐后让幼儿观看一些关于某一角色游戏的视频;或每次游戏前教授幼儿一些新投入的角色游戏材料的玩法;或在游戏点评时,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角色理解,共同讨论如何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等,让幼儿进一步理解角色,从而认识到生活中每个角色的重要性。

三、陶行知: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

案例:

在今天的加工厂游戏中,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折康乃馨呢。突然,传来了星×的哭声,我过去一看,旭×正拉着星×想要抢下她手中的康乃馨,星×边哭边左右躲开。我赶紧把他们俩拉开,问怎么回事?我话刚落下,旭×就指着星×大声说道:“老师,那是我折的康乃馨,她抢我的。”我问星×为什么抢别人的康乃馨,她只是紧紧拿着康乃馨不说话,最后在我多次提问下,才说了“送妈妈”三个字。我没有多责备星×,而是告诉她抢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妈妈也不会喜欢的,她把康乃馨还给了旭×,并向他道歉,最后我陪她一起折了一朵康乃馨,她很开心!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我和小工人们说,马上就要母亲节了,请他们制作一些康乃馨,送到超市里,让客人们购买,送给妈妈,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即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维果斯基说过,儿童在游戏中创造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游戏行为总是趋向于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而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能,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如在医生游戏中,扮演护士的幼儿会边打针边说:“小朋友,别害怕,阿姨轻轻地打。”“小朋友,真勇敢!”等。

总之,孩子的生活经验是游戏的基础,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愉快游戏,健康成长。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2

角色游戏是指幼儿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如:娃娃家、医院、超市、快餐店等。这种游戏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社会需要,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再现,是幼儿游戏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指导对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幼儿园游戏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在角色游戏指导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兴趣性原则:

角色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自由自主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兴趣、需要、想法、困惑、理解、愿望和期望,因此开展任何一个游戏主题必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即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小班第一学期9月份一开学,教师可以以情感和教育为着眼点,从稳定幼儿情绪入手,采取各种教育手段,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满足幼儿游戏的愿望。从幼儿感兴趣且熟悉的生活入手,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参加游戏的愿望。

(二)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在游戏的开展中从目标的制定,主题的开展,游戏内容的选择,游戏材料的提供,各活动区环境的创设,情节的丰富,指导及幼儿的发展都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尊重儿童的原则:

游戏是一种自主的活动,幼儿只有在没有来自成年人压力的游戏环境中,才能真正体现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首先要尊重幼儿、一是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在各年龄段游戏的状况是不同的。例如:年龄越小,游戏越出于满足感知运动机能的需要,年龄越大,游戏越出于满足社会交往的心理需要。二是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我们通过对全市一百多所幼儿园教师组织的角色游戏现场的调查得出: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行为与幼儿的游戏进展及幼儿的游戏体验并不一定成正比,即并不是说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频率越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发展就越快。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教师在游戏中不能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有直接关系。三是尊重幼儿支配游戏材料的权利。幼儿游戏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游戏材料的操作,因此教师在材料的摆放上、材料的种类、数量都应该尊重幼儿。

(四)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原则:

幼儿园课程实施预设性和生成性两个种类不同的建构模式。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也必须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统一,在游戏主题的产生中,教师可以把预设的游戏主题和幼儿自然生成的主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室预设娃娃家的主题中,随着游戏情节的变化,幼儿根据需要生成了“作客”、“娃娃过生日”、“医院”等主题。幼儿生成的游戏主题丰富了游戏情节的发展。

二、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方法

教师在游戏中采取哪种指导方法,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游戏开展的具体情况进行,游戏中常用的指导方法有内指导和外指导两种。内指导是指教师以游戏内部的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

案例:超市

某中班活动室内,正在开展超市的游戏。由于第一次开超市,很吸引人,有的幼儿扮演“超市”的工作人员,有的扮演顾客。看到货架上琳琅满目的摆放了很多的商品,扮演顾客的幼儿认为开放式的货柜不要钱,许多孩子把货架上的商品放到自己手提的筐子里,走出了“超市”。教师看到这种情况,并没有指责这些不付钱的顾客,同样以一个“顾客”的身份到超市去拿东西,同时大声的对“超市”服务员说:“谢谢、谢谢、这里买东西不用付钱,太方便了。”这样马上引起了超市工作人员的注意和异议,他们立即纠正了超市游戏的购物规则。

外指导是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并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保持一个外在的角色来引导说明,鼓励游戏中幼儿的行为。例如案例中的超市游戏,如果教师采用外指导的方法,教师在发现“顾客”不付钱时,一般会马上走过去说:“买了东西要付钱呀!”同时会指导“收银员”要提醒顾客付款。

三、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应体现的角色

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不同进程中应该根据不同游戏的需要,体现观察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一)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可以说游戏是观察幼儿心灵的窗户。教师作为游戏过程的观察者,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孩子,推动游戏的开展。

教师在游戏中的观察有两种:一种是随机观察,指教师从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动作、表情所发出的信息,了解幼儿的行为动机、幼儿的即时需要,幼儿的意愿、困难和情绪的体验等作为指导游戏的依据,以便把握指导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做出适宜的应答行为,以满足游戏的需要,推动游戏向纵深发展。二是有目的的观察,主要根据事先设定好的幼儿各种行为的发展水平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其目的是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发展的个别差异、发展的最近趋势作为教育的依据,以便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育方案,为教师进一步创设环境有针对性的指导游戏,提高幼儿游戏水平服务。

案例:大班一餐厅

餐厅游戏开始了,幼儿按照各自选择的角色,协商布置游戏场地。教师今天的观察目的是了解幼儿在游戏中如何解决问题的。通过观察,教师发现有很多幼儿点了红烧带鱼,摆放红烧带鱼的架子已经空了,于是教师走过去以顾客的身份向服务员点了红烧带鱼,服务员说:“今天的红烧带鱼已经没有了,明天再来吧!”教师说:“我家孩子今天特别想吃红烧带鱼,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解决一下?”服务员想了想,然后走到餐厅的烹调区和做莱的师傅商量着如何解决。一会儿,服务员走了过来,说:“可以,厨师说再买几条带鱼就行了,请到2号桌就座,一会就好。”过了没多久,服务员就端上了香喷喷的红烧带鱼,教师高兴地说:“谢谢你们!”

案例中的教师通过参与游戏,有目的的观察,发现了问题。通过设置难题“我家孩子今天特别想吃红烧带鱼”,观察游戏中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仅处于辅助地位,这意味着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对游戏的鼓励、帮助和推进。教师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材料的支持: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随机进行材料的支持,其目的在于支持幼儿延伸和扩展游戏。

案例:娃娃家中的自选材料

小班娃娃家开始了,为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教师讲娃娃家的相关资料,如:餐具、娃娃、床、沙发、电视等分类放在活动室的中间,便于幼儿根据游戏需要自选游戏材料。游戏一开始,班里的幼儿经过协商,自由选择,两个小朋友结伴,扮演爸爸妈妈,每一家确定好家的位置后,开始选择材料,布置摆放娃娃家。只见大多数幼儿都在满足于跑来跑去拿材料的过程,而忘记了自己此时扮演的角色。教师观察到这种情况后,走到一个娃娃家说:“呀!你们家这么多孩子啊?”爸爸说:“妈妈抱回来两个,我也抱回来两个。”教师马上说:你们家这么多孩子,能照顾过来吗?爸爸说:“我们家只有一张床,其他孩子睡觉就没有地方了,而且吃饭的碗也只有两个。”妈妈马上说:“这样吧,我们家要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其他的放到别人家去吧!我们再去拿一张小床和一些碗。”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建议爸爸妈妈协商好后再去拿材料。

案例中的幼儿由于思维方式和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协商意识比较欠缺,各拿各的游戏材料,而且满足于拿材料的过程,出现了一家一张小床,4个孩子的情景。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根据主题目标,为幼儿提供循序渐进的游戏材料支持的同时,制定相应的使用游戏材料的规则。这样既保证了游戏材料的丰富性,同时又有利于游戏情节的发展。

二是语言的支持:教师在游戏中除了给予孩子材料上的支持外,更多的是语言上的。教师如何运用语言上的指导,很大程度上会左右孩子的行为,以至于影响孩子游戏的情趣体验。支持性的语言指导,主要根据孩子当时的游戏方向,提出问题或建议,并最终给与肯定和赞许。

案例:买盒装豆腐

在一次游戏中,娃娃家的妈妈到超市去买盒装豆腐,可超市里没有这种货。营业员答应马上去进货,并送货上门。这时营业员到百宝箱里找来找去,找到了一个小的塑料盒,里面放了一块积木,就给娃娃家送去了。但妈妈说这块豆腐太硬了,孩子吃不动。这下营业员急坏了,忙说:“我再去准备,你一会来拿。”这时营业员在盒子里面装了一些水,又剪了一块长方形的纸放到了盒子里,看了又看觉得不像,当他感到困惑时,老师走过来说:“你想的办法真是多(肯定),你能不能找一块又软又能放进盒子里又像长方形豆腐的东西。”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3

关键词:游戏;小学数学;教学

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无法较好地接受新事物,游戏是大多数教师均采用的方式,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数学知识的学习。本文具体论述游戏化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

一、将游戏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一些知识,思维方式也较为简单,因而也不适用于传统的通过二次提问教授新知识的教育方式。为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就目前而言,把游戏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深受教师们的青睐且效果良好。比如,在教学图形知识时,教师可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将三张大小不同的彩纸发给每组,让学生自己裁剪出知晓的图形图案,若还能将这些图案与实际物体相连就更好了。最后比拼每个小组所剪图案的数量,以图形剪得最多、颜色利用最好的小组获胜,这样的游戏形式,既可使学生对图形概念有一清晰的掌握,进一步了解图案颜色,又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渗透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把游戏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一来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予以激发,另外也可对学生的积极思维起到启发作用。比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借助游戏完成这一课程的学习,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组两人,进行黑白棋游戏。二人分别执黑棋与白棋,轮流进行,按照非重复统计原理对所得结果进行计算,并把棋子任意放在加法表与答案卡中。比如,第一人算1+1=2,就把结果体现在加法表与答题卡上,再将一枚白棋放在加法表对应位置与答案卡第2格处;第二个人算2+3=5,同样按照自己的计算结果把棋子放在加法表与答案卡中,交替进行,直至填满加法表中的所有空格。在填充答题卡时依据“覆盖原则”,后面的答案替代先计算的答案。最后,对答案卡每种颜色的棋子数予以计算,比较谁的棋子数最多,多的即为胜利者。通过这个游戏,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又可对学生的积极思维起到启发作用,让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选择多样化的游戏形式

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自然也应选择不同的游戏方式,如此不仅可将游戏的多样化体现出来,也能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1.采用角色游戏,强化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学

数学教学中的y点与重点部分非概念教学莫属,一旦学生不了解概念,就难以对知识做到全面正确的掌握。比如,在教学“时、分、秒”的知识时,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各自的概念之后才能正确区分,进而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弄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采取角色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时、分、秒,再将他们带入角色大变身的游戏中,把“秒”变成“分”,怎么变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解释时利用钟表上的指针让秒针走一圈,在走过60个小格时就变成分,这时扮演“秒”与“分”的学生就可合体,接着变“分”为“时”时也采取同样的方式。利用角色变身让学生明白时、分、秒均为计量时间的单位以及他们的概念与关系,使学生对它们的关系做到准确把握,正确区分。

2.开展竞赛游戏,进行巩固练习

当小学生完成某个章节的学习后,若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游戏,则会对课堂学习成果起到有效的巩固作用。为此,教师要善用此方法。比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的知识后,教师可把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组成员四人,比赛哪一小组最快得出结果和结合方式最为合理。教师负责计时,评判小组的准确率与做题速度,选择优胜小组。借助竞赛游戏,可对学生所学知识点予以巩固。

四、利用游戏验证学生成果

课后的及时巩固,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对学习成果的及时检验非常有必要。教师可通过游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检验。比如,在完成乘法教学后,教师可在全班举行小游戏,以对学生的乘法口诀掌握情况进行检验。让学生轮流报数,但5倍数的学生只轻敲桌子,不报数,以此类推。利用这样的方法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以游戏的形式代替过去做练习、留作业的方式,往往取得的效果也比直接提问要好,也更有助于巩固知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游戏,既可将学生注意力成功吸引过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可以说完美实现了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4

关键词:虚拟现实;科普游戏;Unity;沉浸;动机维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92-05

一、引言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科普意识薄弱,体现在ξ⑿排笥讶Φ壬缜中传播谣言的轻信,网络的快速转发率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隐患,科普教育亟待加强。作为信息时代的年轻用户,更需要普及科学意识。然而,目前对于科普教育的传播仍然停留于平面载体,如社区公告亭张贴、宣传单分发等,缺乏立体化的现场感染力,实际效果不理想。众所周知,游戏是一种深受全年龄段用户喜爱的媒体,而虚拟现实技术则让游戏沉浸体验再获提升,应用其媒体视听优势有望加强科普教育的教学效果。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概念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的Jaron Lanier所提出,指的是由计算机构建的对真实世界或现象的模拟。随着Oculus Rift等消费级虚拟现实设备的推出,虚拟现实重新成为市场的关注热点,Facebook、三星、SONY等大型科技公司大力研发虚拟现实应用,尤其是虚拟现实游戏,2016年由此被称为“虚拟现实元年”。目前,虚拟现实已经被应用于教育、培训、文化等领域,如教育平台Unimersiv设计了罗马竞技场、乘坐宇宙飞船探索太阳系等虚拟现实案例,通过沉浸感教学将最枯燥的课题变得生动,获得良好反响[1]。根据Digi-Capital预测,虚拟现实软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未来5年将实现超高速增长,虚拟现实依托移动互联网等优势呈现巨大发展潜力[2]。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以野外求生作为科普教育内容题材,提出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一款支持包括Web在内主流平台的科普游戏案例,阐述虚拟现实与教育游戏载体结合的方法,以此作为互联网+时代科普教育宣传新范式。

二、理论基础

本研究的游戏案例基础理论为Mihalyi 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理论(Flow Theory,有时也称沉浸理论),心流(Flow)是一种在活动中因意识投入情境而进入到忽视其它知觉的愉悦状态。研究表明,心流的产生,可通过调整游戏情境中的挑战与能力以影响用户心理状态偏离焦虑与厌倦区,靠近心流区所激发[3]。

有别于常规媒体设计,虚拟现实游戏中的挑战与能力,主要是经由虚拟现实3i特征(沉浸:Immersion,构想:Imagination,交互: Interaction)调整实现。当今虚拟现实的优势在于沉浸(Immersion),可帮助用户快速构建对虚拟环境的认知,是获取心流的必要前提。基于虚拟现实的科普游戏首当需要考虑虚拟环境的真实程度,三维建模正是还原对象特征的优先选择,可有效连接用户行动与知觉,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虚拟现实应用的首选呈现方式。构想(Imagination)体现设计者的创造思想,交代游戏的世界观,在科普游戏中表现为当前知识内容的性质、意义、因果、参照等客观事实。沉浸与构想的设计,加速了用户对于科普游戏案例的熟悉过程,有利于沉浸阶段中的目标设立。交互(Interaction)反映游戏的人机交互理念,是沉浸持续发生的重要阶段。在科普游戏设计中,利用游戏的天然优势――快速反馈保持用户注意力的集中,并通过设计趣味性的游戏任务保持用户参与动机的持续,同时在任务中设置与能力相平衡的挑战以促进行动与意识的融合,引导用户进入沉浸从而激发心流[4]。

三、游戏设计流程概述

基于虚拟现实的科普游戏的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分为设计、开发、应用三个阶段。设计阶段包含概念创意、游戏背景设定、游戏剧情设计、游戏任务设计、游戏关卡设计等,这部分工作由整个游戏团队共同参与讨论,并由游戏策划人员将游戏设计思想编写为游戏脚本,方便游戏团队了解游戏的各个组成部分与游戏的分解,并制订开发计划,其重点关注游戏内容与教学内容融合。开发阶段包含游戏三维建模、游戏程序开发等工作,由专门的美术人员、建模人员、音频设计人员、编程人员等负责,致力于整个游戏程序的开发实现。应用阶段包含游戏测试与推广应用,分别由测试群体与市场管理人员负责,在游戏测试中通过判断是否发生沉浸学习决定游戏修改或,目的在于保证游戏项目的质量以及顺利推广。

四、游戏脚本设计

游戏脚本(也称游戏设计文档),主要用于指导游戏项目的持续性、游戏主题的连贯性以及游戏开发的顺利进行[5]。本研究的科普游戏案例脚本设计包含下列步骤:首先,讨论决定概念原型,确定游戏的背景设定,保证科普游戏时空背景与现实的一致。其次,设计游戏剧情,创设出野外求生的形象情境,增强用户的代入感。再次,设计游戏任务,将遇险自救的知识内容分解到各个任务,并与剧情主线走向融合。最后,设计游戏关卡,将自救技能的虚拟现实操作与游戏难度系数进行关联并趋向平衡,利用互动设计理念优化关卡的人性化操作,以做到对大部分用户的友好适应。

1.概念原型

本游戏案例的概念原型是,利用Unity引擎开发一款野外自救题材的科普游戏,强调三维场景的真实展示,在虚拟情境的交互练习过程中助其达到沉浸学习。鉴于目前头盔沉浸式等虚拟现实类型对点击、选择等精确交互的不友好,且体感操控、增强现实式虚拟现实则对设备或场地要求较高,较高的成本不利于推广,与科学普及面向广大普通用户的原则相悖;而桌面仿真式只需要普通的个人电脑、较小的物理空间就能够满足运行条件,基于上述原因,本案例在游戏模式上主要采用桌面仿真式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开发。

2.背景设定

游戏背景设定主要用于描述游戏世界观,本案例将其定位于现代时空下的户外场景事件,主要交代故事的由来、用户可以在游戏中具备何种程度的能力、世界是怎样一种物理运行规则等背景,以此匹配用户对于现代社会野外自救行为的认知习惯。

3.剧情设计

本游戏案例的剧情设定为主角与伙伴在丛林走失,依靠自救技能在丛林内冒险寻找伙伴的故事。叙事采用影视媒体常用的三幕式结构,易于用户理解剧情。第一幕(Act1)讲述游戏主角与伙伴走失,从而深入丛林寻找伙伴,确定了游戏的人物关系、所处形势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所占内容比例较少[6]。这一幕主要在于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尽快将其引入游戏情境。第二幕(Act2)讲述主角穿越丛林的密林区、水域区以及村庄,在每个场景地图内完成自救冒险的故事,确立主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与困难做斗争的事件关系。这一幕作为游戏剧情的展开,占据游戏大部分的内容比例,给予用户自由,允许其控制自己的虚拟现实游戏体验[7]。第三幕(Act3)v述主角历经艰险,成功找到伙伴,为游戏故事划上结局。这一幕对用户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总结,通过游戏成就的反馈结束整个游戏。其地位相当于电影的高潮,虽然篇幅内容不多,但是对于用户的沉浸体验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增强或持续激发心流。三幕式设定由于在影视媒体中应用较广,用户对其接受度较高,可较好理解游戏情节,便于教学内容的融入。

4.任务设计

与商业游戏有所不同,科普游戏的任务设计除了创设游戏趣味性,还需要兼顾游戏项目的科学性。因此,必须考量游戏性与教育性的融合问题,即游戏任务与科普知识如何有机结合。

在游戏性与教育性融合样式处理上,本案例的游戏任务应用了“1主线任务+3子任务”的直线型任务结构,与三幕式剧情结构呼应,利于对游戏不熟悉的用户理解教学内容的阐释流程;并采用游戏设计中的模糊策略,将科普知识与游戏任务设计为一种“互为彼此”的交融状态,缓解教学内容融入游戏内容的突兀感。游戏任务在前提上仍然遵循于游戏背景与剧情设定,确保用户顺利按照任务主线进行冒险,而知识内容则通过寻找游戏地图的物理特征与野外自救知识的性质特征的联结点将其融入到对应任务,实现样式如图2所示[8],可以看到树林、水域、村庄等场景内的任务均与相关知识进行联结。例如,树林中枝叶密集的物理特性决定其易致人迷路,而如何应对迷路的科普知识包含了指南针的使用、对陌生树林内毒蛇的防患知识,通过两者的关联点将指南针与防蛇知识融入到树林地图的迷路任务。采用模糊策划的好处是,可助科普与游戏主线吻合,避免产生知识点游离于游戏之外的情况,既保证了良好、完整的游戏体验,又确保科学普及的正确性。

5.关卡设计

关卡作为游戏可玩性体现的环境,拥有分界线,入口与出口,以及一定的目标、开头与结局等特征,一般包含地形、目标(任务)、情节、对手与NPC(非玩家角色)、物品道具等要素[5]。关卡在本案例中是用以划分知识单元的重要依据,便于用户了解自身的学习进度。本游戏案例的关卡设计(Stage)较为明确,以区域地图为单位,划分为丛林、水域、村庄三个关卡。每个关卡的目标导向均明确当前任务目标,关卡内的每件道具都与自救技能的练习存在关联,始终考虑游戏的科普宗旨,如丛林关卡中的指南针道具就是为了锻炼寻路技能而设置。此外,关卡中的地形、道具、挑战、难题等资源都是逐渐呈现给用户,以保持进入下一个关卡的乐趣。

五、游戏平衡设计

在本游戏案例中,游戏平衡的类型属于玩家用户/游戏性平衡(Player/Gameplay Balance),为了有效触发心流,其重点在于调整游戏挑战难度与用户能力的相适应,以此提升用户在游戏过程中的愉悦感,保持用户的学习动力。具体的平衡技巧有以下几种[7]:

1.保持设计动机一致性

确保游戏的核心玩法,使之保持科普游戏的纯粹性,令游戏特征得到良好控制。若因为过度强调趣味性而加入太多不相关的游戏特征,容易分散用户的注意力,且影响到科普宣传目的,如在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中,设计动机就是对抗僵尸、防卫家园,始终贯彻如一,最终获得市场肯定。在本案例中,设计动机始终是以科普为导向,野外自救为内容题材,追求虚拟现实带来的沉浸体验,特征集小而精炼,游戏任务等各项内容均为保持游戏设计动机的一致性所服务。

2.概率统计

游戏中发生的不平衡现象存在个体性、偶然性,因此需要通过测试人员对游戏程序进行测试分析,确定数据是否存在群体性异常,进而使用数学工具改善原有游戏数值或公式,使之与多数用户的能力水平匹配。例如,在本案例的渡河任务中,若100名测试人员内有60名均长时间无法完成任务且表现出沮丧情绪,则说明游戏难度可能偏高,需联系游戏数值策划、游戏程序员等讨论、修改。

3.动态难度调整

游戏动态难度调整指的是依靠游戏系统对用户的各种行为进行监听,如用户的操作方式、行为方式、判断能力等信息,以此作为用户的度量标准判断用户的能力水平,进而调整游戏的难度,如游戏《暗黑破坏神III》就根据用户的角色等级自动调整游戏难度。在本案例中,这一措施的关键是,需确定环境障碍或威胁的数量、用户的任务持续时间、任务完成度、操作有效率等参数,以这些参数为基础构建游戏变量并形成度量标准,配合后台监控系统即可作出及时的自动难度调整。

4.改善用户选择

游戏中存在多种类型的选择,越靠近上层的选择对游戏的影响越大。用户最想要的是在游戏中获胜,游戏设计者必须为其定制有意义的选择,即对胜负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选择,如在游戏《扫雷》中,用户每一次目标区的选择都可能对生死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其决策等级较高。在本案例中,对于科普知识传达及游戏任务结果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用户选择会得以保留,以保证游戏的趣味性、戏剧性。其它空洞的、无根据的、无关紧要的选择都必须摒弃,避免用户的无意义思考影响沉浸学习。

六、游戏交互机制

心流理论显示,清晰的目标、及时的反馈等维度都属于影响心流产生的条件,而这些正是游戏交互机制中的关键因素。Werner Wirth等研究者认为,沉浸的发生需要经由用户在头脑中形成游戏展示给他们的世界印象,继而以游戏世界作为自己“在”哪里的参考点,最终获得空间临场感(Presence)[9]。因此,良好交互机制的设定也是维持沉浸的重要条件,可减少用户对游戏的熟悉时间,有利于快速激发心流。结合上述理论,本游戏案例设定如下游戏交互机制:

1.清晰的目标

清晰的目标,要求游戏明确表达用户参与游戏任务的原因以及要完成的目标要求。通过目标设定,用户可以有效定位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使命,更好的获取游戏中的参考点,有助沉浸产生。在本游戏案例中,所设定的目标为主角在丛林中寻找失散伙伴,用户以此在寻找过程中探索未知的地图,并清晰表述于游戏的开场动画内,为沉浸体验奠定基础。

2.及时的反馈

及时的反馈,指的是游戏必须就用户参与的游戏行为给予实时或者几近实时的清晰、准确的反馈[10]。反馈是电子游戏区别于其它多媒体软件的最大特点之一,其传达速度极快甚至密集,内容涵盖环境状态、人物状态、能力状态、物品状态、NPC(非玩家角色)状态、任务状态等在内的游戏常见状态。在本游戏案例中,以渡河任务为例,用户可以实时观察游戏HUD(抬头显视设备)界面所反馈的渡河里程、人物方向、浮力状态等信息,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掌握任务的完成进度,激励用户取得游戏的胜利。

3.信息的关联展示

Werner Wirth等认为空间临场感的发生,是经由各种线索形成对虚拟空间感知的定位,从而进行判断,进入沉浸状态的心理模型。这个前提是用户在游戏世界中遇到的(线索)信息应该是有所关联的,如在本案例中会遇到树丛下的毒蛇,这种遭遇并不会产生突兀感,用户只会觉得毒蛇增加了森林的危险性,制造了冒险的冲突感,游戏环境在用户心中会产生更加立体的印象;但如果树丛下露出的是“迪斯尼米老鼠”,整个游戏的严肃氛围就会被打破,导致用户思维可能跳出野外自救的范畴,构建出其它世界观背景,从而影响到科普游戏的目标与动机。因此,信息的展示设置需要顾及到游戏对象间的关联,对视觉、因果、行为完整性以及物品对象间的互动作用进行协调,促进临场的沉浸。

4.操作方法的简化

Alan Cooper等设计专家认为,面对一个陌生的系统,每个人在一段时间内都是以新手形式存在;随后迁移到中间用户,成为大部分用户的代表,且最为稳定;最后仅有少数中间用户会转变为专家[11]。

基于虚拟现实的科普游戏案例,也遵循这种用户曲线规律,鉴于科普案例的持续使用时间通常小于商业游戏,可以预计用户层次会停留在新手与中间用户为主。因此,在游戏进程的初期,通过简化操作方法,让新手快速进入熟悉阶段,并助其无痛苦的成为中间用户,具体措施有同时支持鼠标左键单击行走与键盘(WASD键)控制四向行走,支持滚轮缩放视角、右键选择视角、任务自动寻址等为用户普遍认可的三维游戏操作。在游戏进程的中后期,为稳定的中间用户优化操作体验,具体措施有设置易被发现的导航与功能交互区,提供侧边、半透明、自动移除等形式的工具提示条,永久支持调用的操作帮助界面等。通过上述操作方法的简化,可保证大部分用户对于游戏案例不存在使用障碍,有效增加新手成长为中间用户的信心。

七、游戏程序开发

游戏程序的开发实现主要包含两部分,首先采用3dsMax进行三维建模,再使用Unity引擎开发与游戏程序。期间所用到的媒体素材则由专门多媒体软件设计实现,如图片采用Photoshop设计,音频采用Audition设计。

1.3dsMax三维建模

本案例中的游戏角色、物品道具、植被建筑等对象均采用3dsMax进行建模。物品道具与简单的建筑主要采用内置模型建模,使用基本几何形体和扩展几何形体快速实现。相对复杂的植被建筑采用复合对象建模,对基本模型对象进行合并与修改,采用变形、连接、地形、散布等方法构建。对于最为复杂的人物、动物等模型,采用网格建模法对其设计,主要从顶点、边和面进行精细化编辑;其中部分复杂的布线(如脸部),借助Photoshop绘制二维参考图导入3dsMax作为底图,实现三维布线绘制。最后,使用UV贴图方法进行贴图,VRay插件进行渲染,完成模型的设计工作。

2.Unity游戏开发

Unity引擎是Unity科技公司开发的支持三维虚拟现实、三维游戏等互动内容的综合性开发工具,兼容Windows、Mac、iOS、Android、WebGL等21种主流平台,开发周期短,对虚拟现实支持良好,极为适合作为开发科普游戏案例的首选平台。

本案例的Unity开发流程如图3所示,包含场景绘制、参数设置、C#编程、美化渲染等工作。

首先,导入模型、音频、UI(User Interface)等素材文件,做好分类管理。其次,创建Terrain对象,绘制地形,设置材质纹理,并将植被、建筑等模型插入到场景,通过调整⑹完善地图外观。接着,按照角色、NPC、物品道具等门类,插入到场景中对应位置,以及添加碰撞体,为角色各类动作设置动画。然后,为全局事件、动作事件等编写C#脚本,绑定到场景中的指定对象,具体包含角色的视角控制、角色的移动、角色与任务对象的碰撞交互、UI组件的数据显示、游戏成就记录保存等,实现游戏案例中的各种交互功能。其中,应用Unity自带的Nav Mesh Agent组件,对地图对象进行烘焙与设置行走区,为角色与NPC等对象在碰撞半径范围的自动响应触发,以及实现标记节点的自动追踪等智能功能提供支持,提升游戏的人工智能。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人称视觉的统一化设计以及交互操作的简化,可为引入Google VR SDK预留接口,若头盔显示器条件足够成熟,只需要将主摄像机添加Google VR SDK的StereoController组件即可创设立体视觉。最后,为场景添加粒子特效、天空盒,渲染美化视觉,为支持Windows、Mac OS、Web等主流平台的应用程序,可直接本地运行或依托Unity Web Player在浏览器中解析运行,保证程序的强大兼容性。最终效果如图4所示。

八、结束语

虚拟现实与沉浸的交集历来是用户关注的焦点,在2016年更是掀起市场热潮,本研究即基于此背景,采用Unity引擎开发基于虚拟现实的游戏案例,将其应用于科普教育领域,丰富原有的科普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效果。优秀的游戏设计,可以更好地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有助用户达到沉浸、激发心流。

展望未来,科普游戏的创新方向也许是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混合应用,如将本案例中的迷路任务进行增强现实设计,可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印有指南针的照片,屏幕立刻呈现三维指南针模型的虚拟现实交互操作,在身临其境的基础上更易克服眩晕这一典型问题,突破教育游戏的技术普及型问题,这值得教育游戏设计者去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Andrew T. 7 Unexpected virtual reality use cases[EB/OL]. https:///gallery/7-unexpected-virtual-reality-use-cases.

[2]Manatt Digital Media. The reality of VR and AR[EB/OL]. http:///reality-of-vr-and-ar/.

[3]陶侃.沉浸理论视角下的虚拟交互与学习探究――兼论成人学习者“学习内存”的拓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9(1):5-15.

[4]王永固,张婷,李玮等.基于心流理论的教育游戏设计框架要素研究――以特殊儿童言语学习游戏为案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4(3):97-104.

[5]黄石,李志远,陈洪.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29-232,147-155.

[6]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120-128.

[7]余庆年.游戏设计基础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98-104,141-143.

[8]顾汉杰.基于模糊策略的教育游戏设计[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3):1-5.

[9]Jamie M. The psychology of immersion in video games[EB/OL]. http:///2010/07/the-psychology-of-immersion-in-video-games/.

[10]胡沫.交互设计对游戏沉浸感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11:23.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5

一、用心观察,留心结点

案例:数学区只有杨宸一人茫然无趣地坐在那里。我看到桌上只放了一盒子的算术操作题卡。难怪小客人这么少,都没人来做题赚钱。我上前跟工作人员杨宸说着,边拿出数字钓鱼游戏盆子,拿来铅笔橡皮,引导他还可以请小客人写写数字,玩玩钓鱼的数字游戏。工作人员依据小客人的表现发工资,非常好的发3元钱,比较好的发2元钱,一般性的发1元钱,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样做后,小客人较先前多了,杨宸在数学区当小客人也很有积极性了!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进行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游戏得以延伸。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二、了解幼儿的需要,做及时的补充

案例:“美美服装店”开业啦!刚开始营业的几天,我观察着孩子们的游戏,幼儿对这个新游戏很感兴趣,同时我也琢磨着还能增添什么新材料。幼儿缺什么我添什么,和孩子们一起动脑增添材料。后来服装店提供了各色的即时贴和彩纸,各种图案和颜色的印章,还有数学操作卡上多余的小动物卡片,一些丝绸、水彩笔、剪刀等。幼儿在其中可以大胆创意,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小客人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他们自己喜欢的创意作品。同时幼儿在剪一剪、贴一贴、画一画的过程中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动手动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

三、扮演角色,适时提升

当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当幼儿的游戏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向游戏的高级水平发展。

案例:游戏开始好一会了,“理发店”里还是没人光顾,两个幼儿无所事事地玩弄着材料,这时我走进了理发店:“请问,可以洗头吗?”一听这话,两个幼儿一起上前忙开了。……淇淇拿来围兜给我围上,汪睿拿出了洗头膏在我头上挤着,热情地问:“老师,你要按摩吗?”“好的,在哪里按摩?”她立刻牵着我的手,来到小屋里,随后两个“工作人员”把我好一阵的折腾,终于一切都做好了,我站起来表示感谢,然后接着说:“你们的服务那么好,可惜大家可能不知道,如果你们能上门服务就好了。”两个幼儿一听都说:“我们出去给大家洗头按摩吧。”我问:“你们出去了,店里就没有人了,有人来了怎么办?”他们想了想,都没有离开“理发店”。为幼儿设计游戏情节,丰富游戏内容,帮助幼儿更好地扮演角色,需要老师用心观察,适时参与,出谋划策,为游戏注入新的活力!

当教师在参与表演游戏时,可以在小舞台上向孩子们进行示范性演出,这不仅能激发起幼儿的表演欲望,而且能将各种表演技巧展现给幼儿,供幼儿模仿,教师还可与幼儿一同表演,表演中就隐含着示范。

四、辩证看待幼儿的“出格”行为

在游戏中,幼儿往往会玩一些“不合适”的游戏情节。如小吃店有几个孩子学“叫花子”讨饭,医院里有孩子“怀孕”生产,有一些幼儿平躺在地上玩“装死人”的游戏,等等。游戏是幼儿经验的反应,在幼儿眼中,这些经验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上述所谓的“出格”游戏只是幼儿对没有“筛选”的生活经验进行的“复刻”,其实质和幼儿玩的其他游戏情节一样,都是生活经验的一种反映。因此,“出格”游戏并非真的都“出格”。

当发现幼儿玩所谓的“出格”游戏时,教师应深入观察并思考:幼儿为什么会这么做?其行动的意义和原因是什么?该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有什么意义?可以让他们学到什么?需要帮助幼儿扩展的经验是什么?要达成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幼儿还应当做些什么?应当用什么方法来帮助幼儿?等等。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6

关键词:教师;幼儿角色游戏;策略

《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教育活动。其中,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开展最广泛的一种游戏活动,是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扮演各种角色,模仿角色的行为方式进行的活动,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种好形式。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鼓励幼儿制作玩具,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但如果教师缺乏对游戏的指导方法、策略,就难以达到游戏的教育性,也难以保证通过游戏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是主导,幼儿基本上是被动的,教师怎么安排,幼儿就怎么玩,教师机械地安排,幼儿机械地玩。有的教师甚至不去指导、参与、观察,为幼儿安排完角色,就站到一边去了,幼儿自己玩一会也就索然无味了。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就教师指导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活动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做游戏活动的促进者

角色游戏要求幼儿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按照他们对角色的理解,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生活,从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幼儿掌握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游戏的内容也就越生动,幼儿的想象力也就越丰富。因此,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幼儿开展创造性角色游戏的基础。有一次,我请几名幼儿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一位幼儿模仿警察叔叔抓坏蛋的姿势特别逼真,之后我问他,怎么这么熟练,他说:我爸爸就是警察,我在家和我爸爸玩过。还有一个幼儿模仿护士打针,边打边对扮演患者的幼儿说:不疼,马上就打完了。那姿势、神态、表情,俨然一位经验丰富的护士。原来他的母亲就是护士,他了解病人的感受,也观察到妈妈的工作,他还说,他长大了,要像妈妈一样,为病人治病,解除痛苦。从这些案例中我们想到,教师应通过带幼儿外出参观,讲解有关不同职业的人物故事等,帮助幼儿理解各种人物的职责。

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做游戏的观察者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使幼儿按自我意愿进行游戏,并不是教师放任不管,而是在旁边做一个观察者,不要轻易打断他们的游戏,让幼儿做游戏的主人。不要强加给幼儿,在游戏结束时做小结,赞扬幼儿哪些地方做得好,鼓励幼儿哪些地方在平时的生活中再深入观察。当游戏中角色分配发生争执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中周旋,将教育隐含在游戏之中,加以引导,转化为幼儿本身的需要,使游戏符合幼儿的心愿,达到充分发挥幼儿自主性的目的。

三、教师以角色身份出现,进行间接指导

观察是指导的前提,教师以角色身份出现,通过周密的观察,发现幼儿进行游戏的需要,从而为制定切合实际的指导方案做准备。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使教师的指导可以根据幼儿当时的兴趣和需要加以指点,让幼儿得到及时的暗示和启发,丰富游戏内容,发现游戏情节。如在“服装店”游戏中,教师发现“裁缝”总是给“顾客”量尺寸后记下数据就行了。我就以顾客的身份去做衣服,对“裁缝”说:我要做件合体、漂亮的衣服,不知有哪几种样子适合我?经教师提醒,“裁缝”拿来纸笔画了三个衣服样子,说:您看着几个样子,您喜欢那个?我选择了一种,幼儿这时才量尺寸记数据。教师又说:“师傅,我什么时间取呀?”“裁缝”拿出纸算了一下日期说:“过几天来取吧。”我高兴地说:“谢谢你,你今天的服务真周到。”“裁缝”说:“欢迎您下次再来。”可见,整个游戏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师在参与游戏的同时,进行了间接指导,不但丰富了游戏的情节,增加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而且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供游戏材料,是开展角色游戏的关键

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必备物质条件。幼儿手中只有有了游戏材料,才能很好地进行角色游戏。教师、家长、幼儿一起搜集准备一些材料,不一定是成品,如,卫生的废旧易拉罐、牙膏盒、冰棍棒、小瓶子、瓶盖、棉花、泡沫等废旧物品,引导幼儿自己制作、加工玩具,这实际上是一个以物代物的创造性过程,是发展幼儿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过程。

五、与时俱进,创新角色游戏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增添新的游戏内容,挖掘新的游戏素材。如手机、游戏机、电脑、汽车、微博、网上购物、超市、旅游等。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对现代社会的认知,都是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新内容,有效地提高游戏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