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作文开头范例6篇

我的理想作文开头

我的理想作文开头范文1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做事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我国古代作家对文章的开头都是很讲究,所以有“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写得好,写得漂亮,让人愿看、要看、想看下去。

1.拟人化手法的开头使文章显得活泼有趣,吸引读者的眼球

有位学生在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中这样开头: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地城堡,如果说生命是一株苍茂的大树,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海岛,那么,你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就是那深扎的树根就是那煽动的翅膀。没有你,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没有你,生命的美丽便杳然西去。”这样拟人的开头手法,既形象生动,又含有深刻哲理。对评卷老师来说既印象深刻,又有启发作用。这样的作文开头高分非她莫属,往往在48分到50分之间。

又如,有位学生在以“生活”为主题作文中这样写道:“生活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时刻告诉我们要学会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这样的开头比喻中蕴含着哲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能得高分。

2.标题撑骨式开头,这样的开头令读者对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给人清晰的感觉

“标题撑骨式”即在开头点题后,用三四个小标题概括要写的事件、故事情节、人物感情、人物特征、生活片段等。文章的主题部分就像一个人的身体,美丽的形体当然会夺人眼球,为文章设置小标题可以“塑体成功”。如有位学生在作文《我读唐诗三百首》中这样写道:“带着对自然地仰慕,《唐诗三百首》邀我共山水之气,携着这对灵魂的敬畏,《唐诗三百首》陪我共唱云天之歌,怀着对思念的遐想,《唐诗三百首》伴我共品风月之韵。吟咏着华夏经典,品悟着三百首唐诗,我诗意的前行”……然后以“山水之气”、“云天之歌”、“风月之人”的诗句,将经典的三个古代画面还原成立体的场景,语言生动,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积累,令读者唏嘘不已,感叹之极,高分非他莫属。还有一位学生写《秋》,用“镜头剪接式”分别刻画了两个镜头:“一叶扁舟浮于江中,虽是江上春好,却无奈心中的孤寂,几朵,怎敌晚来风疾。秋雨碎了我的梦,我融入了凄苦的秋。”既写出了秋的凄凉也写出了人的孤寂。

3.“穿越时空式”结构

“穿越时空式”适用于想象类文章写作,指的是我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游走历史隧道,去到你想到的任何时代,任何时光站,在那里看古人演绎人生悲欢喜剧。还可以将几个朝代的人物杂糅合并到一个朝代,上演所谓“关公战秦琼”的悲喜剧。这种构思方法的特点是:以一种情志、一种事物,一种环境等为触点,运用联想、想象,描绘意境、幻境,构建全文,显现主题。做好此类文章,关键的工作是找准切合点,这是想象的基础。找准切合点,就给我们的梦想插上了翅膀。其次,要做到想象合理有序,想象大胆创新,两条原则力求兼顾,不可轻视忽略任何一面。

我的理想作文开头范文2

…………

……………………

………………

三、xx年工作计划与目标

1、着力培养一批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干部队伍,提升公司整理竞争力。

2、严抓贯彻落实,保证公司的政令畅通,令行禁止,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公司各项任务。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公司全员的文明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明显改变,业务素质明显提高。

xx年,我们虽然在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任务还很艰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迎难而上,用更加扎实的工作争取全年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公司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一)年终总结开头概述式

概述式开头,这是全面工作总结常用的一种写法。在开头处一般要概述基本情况,把要总结的工作的背景、时间、地点、经过及有关条件交代清楚,有时也要把主要成绩、经验、问题须要提出来,先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例如,邓小平同志的《开国—年在西南》一文的开头如下:紧接着1949年10月1日开国典礼之后,我们人民解放军第一、第二、第四野战军的部队奉命进军西南,直捣美蒋匪帮在大陆上的最后巢穴,解放西南7000万人民。从11月初发起战斗到12月27日止,前后不过57天,就基本上结束了这个战役。在此期间,人民解放军前进了1000公里,消灭了敌军90万。此后,我们进行了比行军作战大为繁难的工作,9个月(云南是7个月)的努力是有成绩的。

这个开头不到200字,却概括了相当丰富的内容,将工作背景、工作时间、工作基本情况交代得清清楚楚,具体而明确,既突出了军事的成功,又照顾到其他方面的工作。整个开头部分写得简要而滇密,鲜明而突出,语言庄重朴实,没有夸张措绘,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年终总结开头论证式

论证式的开头,这是全面工作总结的另一种开头方法。在开头处不写基本情况,而是直截了当提出上级指示精神,或有关方针政策,然后通过事例来论证这种指示、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例如,毛泽东同志的《三个月的总结》一文的开头如下:

7月20日中央对时局的指示上说;“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有充分的信心。”7、8、9三个月的作战,业已证明了此项断语是正确的。用3个月的解放战争的实践论证了中央指示的正确性,这….开头,形式新颖,别具一格,文字不多,却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

(三)年终总结开头结论式

结论式的开头,就是先作结论,后叙述概况。这种开头方法最为常见,而且多用于全面性的工作总结。其写法就是在开头处.以高度概括的笔法,说明工作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并对此项工作的结果,做出明确的结论,然后,用一过渡句,自然引出下文。例如.各单位财务工作总结的开头如下:一年来,我们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坚持为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严格执行国家的规章制度,实行经济核算,加强财务管理,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发挥了财务工作的作用。我们在工作中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这个开头.既写了背景、情由、依据,又点出了做过会么,结果怎么样(即结论)——“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发挥了财务工作的作用。”文字虽然不多,但它直接把总结的内容,显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一看便得到全文的要领,开头总述完了以后,接着用了—个过渡句,自然引出下文的详细叙述,这样的开头,条理清晰,概括性强,过渡自然,便于读者理解总结的内容。

(四)年终总结开头提问式

提问式的开头,是在开头处根据主旨的需要,先提出问题,然后引起下文;这种开头方法多用于专题经验性的总结。例如,朱德同志的《八路军抗战两年来的经验教训》一文的开头如下:八路军抗战两年以来,我们得到了一些什么经验教训呢?

这样的开头,就是用简洁精练的文字,以提问的形式,直接点明了总结的重点。这种开篇设疑的写法,比较新颖、生动,很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吸引力,既省笔墨,效果又好。

(五)年终总结开头对比式

对比式开头,是在开头处对有关情况:如过去与现在、后退与前进;错误与正确等等做一番概括交代与比较,在比较中表明所是与所非;这种开头方法多用于专题性的经验总结。例如,黑龙江省肇洲县人民政府写的《横向联合架起致富的金桥》“—文的开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初步改变了落后面貌。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可达24万元.比1980年翻一番。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比1984年增长45.19%,比1980 年增长了31.7倍。1985年县办工业亏损企业由1980年的13户减少到4户,国营预算内工业企业全部消灭亏损。结束了我县工业连续4年亏损的历史。肇州县一不通铁路,二不靠江河,三没有森林,缺乏天然资源,工业基础薄弱,财政经济状况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得到明显好转,靠的是什么呢?是联合协作发展工业。它为我县的经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这个开头的落笔重点,是放在经济发展变化上。通过前后两个阶段的、几个典型数据的对比,有力地说明了县办的工厂企业,要增产增收扭亏为盈,关键是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合协作发展工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这样的对比.材料翔实,言之有物,有说服力,能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六)年终总结开头提示式

提示式开头,这是专题性经验总结的一种常用开头方法。在开头处对工作的主要内容做提示性的介绍,其目的就是引出对于所取得的经验的叙述。例如,《深入开展理想教育,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一文开头如下:几年来,我们围绕企业改革和生产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理想教育。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又如,《以改革的精神,推进班组民主管理》一文开头如下:在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班组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下面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再如,《我们是如何使用干部任免权的》一文开头如下:近两年来,我们按照中央的“四化”要求,在改革干部管理制度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年终总结结尾:

1、在将来迎来的一年中,我会继续努力,将我的工作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我会尽我所能的工作,帮助公司实现发展,相信公司的明天会更好!

2、新的一年里,要继续认真学习xx大文件精神,以“xxxx”思想指导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新的努力。

3、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取得了新的进步,但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理论知识水平还比较低,现代办公技能还不强。今后,我一定认真克服缺点,发扬成绩,自觉把自己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自己的贡献!

4、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们办公室全体成员决心再接再厉,使工作更上一层楼。

5、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队将一如继往地对安全工作狠抓落实,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更好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

6、新的一年已经来临,我们将在总结过去得失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创教导工作的新局面,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7、总之,这一年以来,我们有得也有失,有苦也有甜,但是不论欢笑或泪水,都将会是我们每个人在爱心社弥足珍贵的珍藏。相信爱心社的明天会更好!

8、xx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公司各项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各项经营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在面对成绩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在营销工作及售后服务工作中的诸多不足,尤其在市场开拓的创新上,精品服务的理念上,还大有潜力可挖。同时还要提高我们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为此,面对xx年,公司领导团体,一定会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群策群力,紧紧围绕“服务管理”这个主旨,将“品牌营销”、“服务营销”和“文化营销”三者紧密结合,确保公司xx年公司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9、一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在即将迎来的一年中,我们会继续不断的努力的,这是一直无法拒绝的问题,这是一直以来我们在年终时候的总结。每一年都有自己的进步,每一年都会有自己的成长!相信大家在来年中一定会取得最圆满的成功的!

10、在xx年的工作中,我会尽我的全力来参加工作的,毕竟现在还年轻,需要更好的奋斗,在年轻的时候多拼一拼,这才是一生中最好的奋斗时刻,过了这个年龄就是想拼也没有精力和能力了,我会趁着我年轻的时候努力拼搏的,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蔚蓝的天空!

11、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这些基本工作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进步,虽然质变还是没有发生,不过相信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我就会迎来自己的质变和升华。我在不断的提升我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我相信只要我做到了这一切,我就会迎来一个美好的未来!

12、xx年的工作还是会更加的困难,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压力,但是化压力为动力,这才是我们一直以来不断的进步的最根本。在不断的进步中,我们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进步中我们也有阵痛,但是这些都是暂时的,长远的发展才是我们一直想要的结果!相信在xx年我们会做的更好!

13、在以后的岁月里,我的工作一定会越来越努力的,尽量不会出现任何的差错,这对我是必须要要求的,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最严格的,一定要做到为公司的事业尽出自己最大的

14、提起工作我就会想起曾经的我是多么的努力,不过现在的我已经没有当年的尽头了,我想我会在现有岗位上积极努力工作,来回报工厂对我的信任,我相信我能够做好的,我会为工厂的未来发展贡献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15、我相信在公司全体领导职工的集体努力下,我们公司的业绩一定会较去年去的长远的进步,公司的明天也会更加的美好、强大!我也会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帮助公司实现梦想,也不辜负领导和同事对我的期望!

16、回想xx年的工作情况,找差距、比贡献,工作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如各种学习还不够好,服务质量还不是很高,思想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身心修养,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克服困难,力争上游,改正缺点,搞好服务,加强团结,遵守纪律,按时上下班,不早退、不迟到,诚心实意接受批评。工作中要和局里同志搞好团结,协调工作,强化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把安全责任落到实处,爱岗敬业,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争取做一名称职合格的好职工。

17、今后要加强业务知识方面的学习,更多地深入经营户当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及建议。不断开拓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努力开创个协、私协工作新局面。

我的理想作文开头范文3

一、写好开头,先声夺人

1.解析题意,自然落笔。学生习作的自主性较强,有广阔的表达空间,文题也多数是自拟的,敲定了题目,也就对整篇习作有了一个整体的构想。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可以从解析题目着手,开宗明义,自然落笔。如课文《烟台的海》开头:“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接着,作者写了烟台冬天、春天、夏天、秋天的海景,让我们看到烟台的海的确与众不同:它“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2.即景联想,倒叙开头。这是目前在习作中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由生活中的眼前景物,勾起心灵深处的美好回忆。如课文《赶海》的开头:“‘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我唱起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这篇课文采用的就是倒叙。“赶海”这件事发生在“唱歌”之前,当“我”唱起这支歌时,不由地回忆起童年时赶海的趣事。接着,作者由现在写到以前:“那是暑假的一天,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舅舅答应了……”很自然地叙述了赶海的经历。

3.问题激趣,唤起注意。用提问式的开头,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不由得他不往下看,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抓住读者,感动读者,激起读者的共鸣。如课文《海底世界》的开头:“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确实,许多人都不知道大海深处的情况,但人们都有好奇的心理,必然会随作者的笔端看下去,认识海底这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作者在开头就落笔扣题,直截了当地讲明自己将要阐明的道理。如《学会合作》的开头:“今天,我想跟大家谈一谈‘合作’的话题。”开门见山的方法,开头不加任何修饰,不作铺垫与渲染,直接进入正题,揭示主题,特别适合小学生学习运用。

5.揭示矛盾,引出故事。文章的开头,先创设一种情景,把主人公置身其中,在活动中产生矛盾。问题出现以后,必然要设法解决,便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故事。如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开头:“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就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你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睫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呀!’”

好的开头,不胜枚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切题、新颖、精练。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慢慢领悟,迁移仿写,经常练笔。

二、收好结尾,余音绕梁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要精雕细琢,收官之笔,当如丝竹之音,余音绕梁,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下面,笔者继续结合有关课文,说说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水到渠成,呈现结果。叙事的习作,一般都要描述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几个层次的情节变化,由因到果,自然发展。事情的结果,读者与作者的情感认同基本一致,从而形成行为共识。如课文《二泉映月》的结尾:“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文章的结尾交代了《二泉映月》乐曲的诞生,肯定了它在国内外乐坛的价值,也是故事发展顺理成章的结果。

2.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结尾与开头互相呼应,这是学生在平时习作中用得较多的方法,许多课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白鹭》一文的开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白鹭是诗”,这一不寻常的比喻,文字清新纯美。开头说它是“精巧的诗”,结尾又说它是“韵味无穷的诗”,是作者对白鹭赞美之情更为强烈的流露,气氛、情态、基调等方面与开头相照应,有着复沓回环的节奏,显出浑然圆合的韵味,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

3.画龙点睛,揭示哲理。这种方法,在写寓言故事或哲理故事时运用得较多。如课文《最大的麦穗》的结尾:“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摘一个最大的麦穗是不起眼的小事,作者却把在麦地中行走比作人生,将摘取最大的麦穗与追求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赋予了“摘麦穗”深刻的意义。

4.意犹未尽,联想补白。习作中,有时故事的发展似乎一切都已成定局,读者都在期待预料的结果出现,作者却就此搁笔,故事戛然而止。写作技巧熟练的人,常常就在这里设下悬念,留出读者想象补白的空间。如课文《第一次抱母亲》的结尾:“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几十年来,母亲挑着家庭生活的重担,不怕劳累,毫无怨言。现在,母亲病倒在床,“我”心存愧疚,决定反哺母亲——抱母亲睡觉。故事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浸满浓浓的母子亲情。

我的理想作文开头范文4

文学类文本阅读关键把握作者的“情”,所谓“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如何把握这个“情”,现在提出以下解题策略:

一、看开头和结尾

1. 看开头

文章的开头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文章一开头就直截了当地点明了中心。《桂林山水》一文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的开头,落笔就点明了中心,作者的“情”当然也就不难捕捉到。

2. 看结尾

文章结尾虽然各异,但一般总结性的结尾作者的写作意图都比较明显,容易捕捉。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卒章显意:“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开头作用往往比较明显:点明主旨、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设置悬念等等,我们要细细分析,不可一概而论。而文章结尾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等,需要我们仔细甄别,从而领略作者的“情”。

二、析文章标题

按照是否直接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标题分为直接型标题和联想型标题。

1. 直接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章,看题目就知道它的中心意思。如《为人民服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课文。有的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思想意义,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如《种子的力》一文,就是借助种子的力来赞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力量。

2. 联想型

联想型标题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含义,需要我们进行合理想象,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竹》初看此标题,只知道本文写的是竹子,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比较难了。我们对于这样的文章标题就要反复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大胆想象,看看是否有哪些事物与文章的标题可以联系在一起,找出其共性所在。“岁寒三友”:松、竹、梅。松:四季常青;梅:傲然而立;竹:宁折不屈。想到这,我们就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轻松地挖掘出作者的“情”了。

三、找中心句

所谓中心句,就是概括了段落的主要内容,反映作者情感的句子。中心句一般放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需要我们用慧眼把它找出来。

《北大荒的秋天》这篇文章中心句比较多。第二段“天空一碧如洗”,从这儿就可知道本段讲了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天空的特点是“一碧如洗”。从这个“一碧如洗”,就可得知作者对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喜爱之情。第三段“小河清澈见底”,第四段“原野热闹非凡”,从这三个中心句中,我们就可以断定作者对北大荒的秋天充满了喜爱之情。由此可见,中心句对解决阅读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挖细节描写

细节是对重大情节而言。文学作品往往是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于细微处见真情。具体说,细节描写是通过对一些具体而又有典型意义的细小动作、细微的生活情节进行描写,写出一个人的特点,表现出一个人特有的精神面貌,把人物性格刻画得非常深刻来突出中心思想。细节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所以,我们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一定要把文章的细节挖掘出来。

1. 细节与故事情节

在《故乡》这个故事中,闰土的着装以及表情的变化,与故事情节紧紧联系在一起。文章具体而且细致地描绘了闰土的着装以及表情,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有着截然不同的语气,这反映了被压迫农民的辛酸与不幸。

《小英雄雨来》的第一段里有“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的细节描写,表面看,这些细小动作的描写在文章中好像没有多大的作用,其实不然,这个细节不仅为雨来能逃跑,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做了铺垫,而且通过“露、抖、抹、吹、忘”等动词,进一步从行动上准确地反映了雨来机智勇敢的性格。

2. 细节与人物性格

好的细节应该真实、典型,在刻画人物时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雪地里的红棉袄》一文,只要你挖出来“那天,风大,雪大。嫂子穿着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这些细节,然后对其反复读、细细品、慢慢嚼,把这些细节描写与理解课文的思路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你就可以感受到嫂子那淳朴、无私的情感。

3. 细节与文章结构

《妈妈喜欢吃鱼头》一文中“妈妈喜欢吃鱼头”这个细节是文章的“文眼”。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这个细节有力地刻画了含辛茹苦、对后辈呵护有加的母亲形象。如果你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你就明白了,“我明白了,人做了母亲之后,都喜欢吃鱼头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了。

《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紧紧围绕“有趣”这个文眼进行描写。一方面细致地描写了金先生令人忍俊不禁的外貌,另一方面又细致地描写了金先生不同寻常的提问方式与讲课方式。这些细节贯穿文章之中,无不体现出金先生的“有趣”。

在课文中,有许多出色的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精彩之笔。别看是一个简单的情节,一个普通的句子,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对于这些细节描写,我们一定不要轻易地放过。

我的理想作文开头范文5

一切皆在我的掌控之中,按照课前的预设,这节课波澜不惊顺利地进行着。快下课时,我问学生:“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们有哪些收获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还有什么疑问要与老师一起讨论呢?”

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手,表达着自己的见解。有个孩子说“我要学林子里的松树,奋力向上生长,成为有用的人”,还有一个孩子说“人要成才,不能离开自己的小集体”。正说着,下课铃响了,完满的课尾戛然收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心中自然挺舒坦的。

正当我要宣布下课时,突然有个孩子插嘴道:“老师,课文这样写不好!”

我一时理不出头绪,看看后面听课老师还没走呢,只好示意他已经下课了,下课再说。

课后,几个同事在集体评议时,都说这节课上得不错。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书读得不错,对课文的理解也比较深入,真正领会了文章的含义。整节课收放自如,节奏稳控。显然,没有人提及课尾那个插嘴的孩子。

看着大家的评议,我心里也感到轻松,教研课任务完成了,好几天的辛劳总算没有白费。可那句“老师,课文这样写不好!”又让我心里堵得慌。

于是我把那孩子找来,让他说个明白。

很快,我知道了缘由。孩子发现课文第6小节开头说:“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先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三两棵松树。”他觉得前后的描写有点矛盾,读不通。

细细读来,确实有些不顺,明明“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上文方丈还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怎么一走就走到了“树木稀疏”的“山头上”?孩子读书发现了课文写作上的问题,举手要说,偏偏这时铃声响起,老师宣布下课,眼看没有机会了,一着急就插嘴了。

孩子这番话,让我很吃惊。自以为备课比较充分,课文前前后后读了不下20遍,硬是没发现孩子指出的毛病,这到底是怎么了?该文教了几遍,眼力不及十来岁的孩子!望着稚嫩笑脸上忽闪忽闪的眼睛,我陷入了沉思……

也许,我信奉课本,手上捧的可是教材,总在揣摩课文的特点,想着怎样教给自己的学生,哪里注意作者笔下的疏忽呢? 这么想来,不是我不能发现这种近乎明显的失误,而是我戴上了有色眼镜,我的判断力被自己禁锢了,总是围着教材抱着课文在想教学,没有跳出教材,站在课程的角度去思考。

也许,我被教学的认识牵制了自己。曾几何时,我敬慕从容不迫、滴水不漏的课堂,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师生合作默契,时间控制精准,以为这样的课堂便是理想的课堂。刚工作那会儿,上课总不自在,有时学生硬是不领你的情,不走你的路。同事劝慰说那是学生不懂得配合,等时间长了也就好了。想想也是,光自己着急有什么用,剃头挑子一头热呢。再说,等一等还真有点儿效果,学生渐渐地适应了(也许是我渐渐适应了),当时还觉得自己总算有了点儿教学经验,沾沾自喜呢。这回教研课上学生插嘴,还真出乎意料,一时间难以应对。

回想世纪之交,课改启幕,学习培训交流研讨评比检查忙个不停,实践在摸索中展开,可想法却难从混沌变得明白,好几年中各种新名词新理念在头脑里打架,后来才慢慢理出点头绪。这才知道课堂教学不只是“特殊的认识活动”,更是师生的生命活动,老师上课时面对的可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是成长中的人。教学是引领孩子成长、体验生命价值的过程,单纯重视知识传授、看重外在表现的课堂不再是理想的课堂,哪怕课堂上的一切都在老师精准掌控之中,每个环节都无懈可击,因为它无法“焕发出生命活力”。

刚刚自许有了点教学经验,转眼间又遇新的挑战,思想虽说开始更新,行为还得逐步拐弯——惯性太大了。我想,这就是备课没能发现课文存在问题的关键,也是我面对学生插嘴时无言以对的原因。其实,这插嘴的背后,问题的实质是,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语文素养和生命活力的体现,我再不能轻易放过!要知道,“以后再说”常常意味着“以后不说”,不过,这一次我不会了!

问题想明白了,办法也就找出来了。第二天语文课上,我请他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发现,启发大家一起思考。很快,大家认可了他的发现,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还有人转过头朝他看,眼里满是羡慕,他带着腼腆,带着兴奋坐下了。

接着,我们一起寻找修改方法。有同学建议去掉第6小节开头“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一读,果然好多了,顺畅了。可是,新问题出现了——马上有同学举手发言,第7小节开头写着“方丈又带玄奘到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子中去”。我不着急,静静地等待,果然,没多会儿,有人想出办法来了:把“那片”换成“一片”,教室里掌声再度响起,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

我的理想作文开头范文6

关键词:艺术;诠释;艾未未;剃发系列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171-01

我要谈的是大胡子艾未未的作品――《剃发系列》。

《剃发系列》是艾未未近几年给人理发的一系列相片。他把各种符号安放在每个理发者的脑袋上,待路人去解读。

比起《童话》,《剃发系列》似乎显得很不震撼。因为这太容易被模仿了――只要有人配合,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尝试。朋克风格的发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设计一些更具颠覆性的发型也不是什么难事。而且,它的展出形式采取的不是录像,不是现场作为,而是小幅图片的形式,因此从视觉效力来看并不是非常强烈。表现形式也许是相对随意的,但是,丝毫没有减弱它在观念上被诠释的力度!在广泛的受众空间里,它可以轻易地被诠释出许多特定地域文化下的特定语境。

我们理解一个作品,首先要辨别它有没有在形式或内容上对文化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拆迁”, 有没有形成一种或间接暧昧或直接的对话。如果有“拆迁”,我们要进一步追究它为什么要拆,拆了些什么,结果拆成了啥样……如果有“对话”,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它对话的对象是谁,对话的主题是什么,对话的语气是什么……

那么,抛开直觉,通过理性地去解读这件作品后面的抽象元素的符号意义,我们来寻求答案。

一、 关于脑袋

脑袋是人类的主导的身体媒体。人体的信息枢纽中心正是在脑袋。因此脑袋代表思想,代表思维方式。脑袋通过五官所传递的信息是繁复多样的,佛教的六尘“色声香味触发”中,除了“触”,其余五都必须通过头部来产生相应体验。

脑袋是不可侵犯的领地。人们一般只有孩童时才常常被长辈摸头,摸头表示关系的亲密。

想起一个笑话,和剃发有关,和脑袋有关:几个小孩在吹嘘自己爸爸厉害,最后一个说:“我的爸爸,连国王都要听他的话!”“你爸爸做什么的呀?”“理发师”“(汗)……”这个笑话可以看出脑袋和尊严的必然关系。脑袋的这一意义也决定了鞠躬与尊严的关系。

二、 关于头发

头发是人的个体身份标签。用头发检验DNA是目前最常见的检测方法。

据说中国古代有一味药就叫血余。如果不小心把头磕破了,在没有急救药品的情况下,可以先清洗伤口,然后再把伤口周边的头发剪下来,拿打火机点着,烧成炭状,糊在伤口上,可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孝经》开宗明义章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头发于古人的深层含义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头发别称“青丝”,也称“烦恼丝”。烦恼的“烦”字可拆解为“火”和“页”。“页”在古代读作“xié”,凡是偏旁为“页”的字大多跟头有关。那么一个“火”字加一个“页”字组合在一起,意思就是指人的虚火上炎,老在头上飘着,生出烦恼。因此,头发常常代表惆怅失意。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另外,头发还是巫术作法时不可少的一种物品。‘断青丝赠情郎”――青丝可以作为不可替代定情信物。

三、 关于剃发

关于“剃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满清对明朝子民的统治。满清入关逼汉人留辫子,要留辫子必须把头发剃掉,只能留头顶上金钱大的一块头发,然后扎成辫子。许多汉人不愿剃发,奋起反抗。对不肯剃发的官民,满清政权实行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等到辛亥革命后,革命军针锋相对的喊出了“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的口号,结果几乎所有汉人满人都开开心心剪了辫子。

其实早在古代,剃发就是一种刑法,古代强制剃去犯人头发的刑罚叫“髡”。

然后,我们想到的是佛教的皈依剃度(当然,艾未未作品里的发型并不是剃光头)。“寸草不留,六根清净”,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及其功能。剃了三千烦恼丝,也就剃了尘世间的无限烦恼,剃度后便度越了生死,六根便清静了,便可进入极乐世界。

如上文所引《孝经》所言,头发是父母给的,如同肌肤一样,不能随意损伤,否则,视为不孝。有意“剪发”“断发”“被发”,无异于毁容。是为泄心中极度悲愤忧伤之情。

即便在今天,人们在受到严重打击的时候,仍然常常以剪发来泄苦。

最后,再来关注其信息的形式和作品的保存形式。

这个作品的信息形式和保存形式都很有趣。被理发者陆陆续续被作者造型,整个过程是非紧凑的具有时间间隔性的。几个月或一两年后这些照片被作为作品在展览馆展出,而此时的发型已不是原来的了(变长了,或被某第二作者修改,或被重新塑造)。成品会被时间掩埋,直至消逝。

从剃头结束开始,被理发者会离开,作品被每个人用头顶着作品带走。带到美术馆,带到校园,再带到公共汽车,带到菜市场……这一切在时间空间上完全不能预知,也完全不能控制。

而至于作者本身对这件作品的态度,我们可以从下面几句对话中看出端倪:

……

艾:不存在作品不作品的,任何事情都是作品,早晨起来放个屁也是,想说不是都很难。

问:是不是就觉得理发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艾:没有,我们那时候没钱理发,班里同学都是我来理。

问:你欣赏你为他们做的造型吗?

艾:无聊吧,都是无聊,谈不上什么造型。你想做吗?我也可以帮你。

问:这些被理发者,有没有不太喜欢的?

艾:不喜欢的不会跑这么远来的,这他们先想清楚了再来。就像九十年代那句话: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我真的相信并且愿意相信,艾未未心里想的其实并没有我们所竭力强加的诠释那么复杂。他只是无意借别人的脑袋不小心给大家幽了一默。没有做作,也没有哗众取宠。

我们都太世故。一切都只是巧合……

参考文献

[1]许慎,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湖南:岳麓书社,1997

[2]汪受宽.孝经译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查常平.当代艺术的人文追思[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