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总结范例6篇

出差总结

出差总结范文1

关于业务,这次出差,主要是进行业务交接,对我来说还要熟悉地方的种植结构、用药水平、人情风俗,以及每个客户和背景性格等等,反正一切信息都是有效信息。再都就是,自己对产品的了解把握,目前来说起码要了解产品种类、规格、价格以及每个客户卖的产品,库存等。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出差个人工作总结,请笑纳!

出差个人工作总结1一、出差前必须做好客户分析工作:

1、客户的经营状况:

了解客户的目前的经营现状:网络状况、品牌状况、资金实力、仓储状况、配送状况等。

2、客户经营竞品的状况:

A、竞品的品牌、品类,月度销量和年度销量详细情况;

B、竞品的零售价、销售量排名前三位的款型和供货价;

C、竞品给其的供货折扣,利润空间;

D、竞品的售后和服务状况;

E、竞品给其的支持和促销方案;

3、客户经营本公司产品的现状:

A、本公司产品的库存、销售额、网点分销;

B、本公司产品的零售价、销量的排名情况;

C、本公司产品给其的供货折扣,利润空间;

D、本公司处理客诉、服务的状况,客户的满意度情况;

E、本公司给其的支持和促销力度;

4、客户的客诉状况:

把客户的所有客诉单做个整理分类,给客户做个分析,根据客户的经营现状,向公司申请给该客户相关经常出现客诉的解决方案。

5、客户的需求和本公司的配合情况

6、客户应收款及明细

7、客户应该增添的品类及品项

二、出差前必须携带:

1、公司的三证、帐号资料;

2、报价单、PPT资料、目录;

3、洽谈记录表、合同范本;

4、自己的名片,需要拜访客户的名片资料

三、出差过程中必须做的工作:

1、客户终端的走访,了解竞品和我公司产品的详细情况,掌握好第一手资料,向客户的销售、采购和总经理做分析。

并给客户做好产品的规划,并做新品的推介工作。

2、走访客户的竞争对手,并了解具体情况。

并可以拜访其负责人,做个交流。

3、了解客户的分销状况,和其把规划做好。

要求客户按时间、区域去完成既订的目标,本公司可以把当地市场的客户资料给客户,并帮助其完成该项工作。

4、和客户一起制订好当地的分销和零售价格体系,可以把本公司其他客户的成功案例结合当地市场的实际情况给客户做分析。

5、根据客户的销售和库存明细做个整理,并和客户的负责人做个分析。

6、根据合同的全年目标和其负责人拿出具体的完成方案。

四、出差后的总结:

1、把本次出差的情况做个整理,把问题找出来,并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把需要本公司其他部门配合的明细列出来,并和其他部门的一起研究好,拿出具体的方案出来。

3、出差后的跟进和执行。

出差个人工作总结2受销售公司的重托,我代表销售公司向本次职代会报告20__年的销售工作情况及下半年的工作计划安排,请予以审议。同时诚挚地请各位代表以高度的责任感,对销售工作给以支持、帮助、指导和批评。

一、年销售工作回顾

年是销售公司注册独立法人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贯彻实施矩阵式销售的第二年,总部领导及各分厂领导乃至集团全体职工都对销售工作给以了极大的支持和关注,政策调整及后勤保障都在向销售工作倾斜。的工作,我们概括地说:“喜忧参半,压力与信心同在”,喜的是我们顶住了5月份原材料、外协外购件价格持续上涨,市场无序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产品销售及货款回收比去年同期明显大幅度增长,至6月21日,共完成销售手扶拖拉机93727台,同比增长16.74%,柴油机104159台,同比增长24.84%,压路机336台,同比增长-13.81%,肥料26500吨,同比增长140.01%,装载机262台,挖掘机7台,电动自行车1046辆,旋耕机3237台,同比增长141.03%,收割机20__台同比增长23.17%,共完成销售回款3.64亿元,同比增长84.77%同时处理多年积压不良资产1784.22万元。市场逐步规范,销售人员素质及销售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忧的是时间已近过半,产品销售、货款回收比年初我们的目标要求差距很大,这也是我们的压力,但是我们已充分意识到,总部在后勤保障、销售政策上都给了我们最大的优惠和照顾,各区域通过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市场已逐步成熟并规范,这都为下半年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们的信心。

纵观销售情况,没能全面达到总部要求及销售公司的预定目标,辜负了总部领导的期望,也有愧于各厂的大力支持,敬请各位领导及代表予以诚挚的谅解,并继续给以支持和帮助。

分析任务完成原因,有我们内部管理的因素,也有市场客观变化的影响。在内部管理方面,一是我们销售公司的总体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短时间内没能有质的提高,驾驭市场和统揽全局的能力相对较低,在我们要求全面发挥矩阵式销售优势的过程中,针对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对措施被动,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导致在竞争中没能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二是区域人员应变市场能力差,面对激烈而多变的市场竞争,不是想方设法说服我们的商或是寻找并突出我们的产品卖点,而是一味地等靠总部或销售公司政策的放松。年初江西市场出现了问题,总部及总公司对市场的规范使得各区域人员陷入迷茫,原有的销售模式从心底被打乱,更多的人缩手缩脚,不能放开去操作、去应对市场;三是产品质量问题再次成为制约销售的重要因素。20__年,装载机仓促形成批量,连续不断的质量问题使得业务员倾力打开的市场近乎整个丧失,尤其小型装载机,可以说是卖一台退一台,经销商及客户不同程度地失去了信心,相对成熟的压路机产品,大问题不多,小毛病层出不穷,有的一台机器短时间内连续更换零部件达七次之多;就连我们的农机产品也并未按设想的一样,具有明显高出其它厂家产品档次的优势,反而是气孔、砂眼等质量问题较往年上升,许多经销商反映,今年我们的农机产品价格高出许多,而质量却同比明显下降。在外部因素方面,一是春节过后的原材料、外协外购件价格的持续惊人上涨,我们没有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生产组织跟不上,旺季缺货,生产与销售局部脱节,保守地说,因为缺货造成的销售损失不会低于1个亿;二是农机产品短时间内的连续价格上调,使经销商利润减少,积极性下降,更重要的是助长了一些小厂家的竞争水平,不同程度地瓜分了我们的部分市场。

总之,的销售工作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喜忧参半,重要的是我们得以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回顾的销售,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销售制度逐步健全,绩效考核体系稳步完善而合理。

年是销售政策全面大幅度调整的一年,农业机械、工程机械、肥料等执行不同的销售政策、并根据不同的回款方式执行不同的价格和销售提成,根据总部的销售管理制度,销售公司以办公室为主,及时对费用及提成系数进行了测算,先后制定出台了《业务员薪给加级管理办法》、《费用报销审批制度》、《工程服务人员、三包司机、业务司机薪金费用管理办法》等十余项适合20__年销售实际的配套管理制度。

考核改变了过去的单一任务考核形式,实行以效益为中心,即以产品销售和货款回收为主,兼顾资金管理、市场开发等七项指标在内的绩效考核,通过对业绩的考核累加,使业务员分级分等,按级按等加薪,形成一种相对永久性的激励。

2、严格规范市场运作,严谨销售作风,强化业务员忠诚度教育,着手培育的销售铁军已现雏形。

针对20__年个别市场出现的不规范现象,销售公司主动并配合总部出台了系列规范措施。在费用控制上采取定向区域包干、权力下放、总公司调控;在风险防范上继续推行风险金保障制度和区域分片联保、业务员互保制度;对不规范合同、潜在风险合同,加大审批把关力度;配合纪委成立了市场核查清理领导小组,定期对区域的自查自纠进行督促和检查。

年销售公司重点强化全体业务员的忠诚度教育,培育销售队伍成为懂经营、善管理、求实效、讲奉献、作风严谨、团结一致的销售铁军,从业务员的日常行为开始到业务运作、市场谈判都严格按制度按规定要求及考核。我们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深入贯彻学习《棋行天下》中著名人物董明珠的销售理念及对企业的忠诚,强化培训业务人员的销售技巧、业务能力及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6月1日,首期46名销售骨干人员封闭式脱产强化培训班已开始按计划军训及学习,将为销售铁军的培育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3、初步确立了以办公室为核心的销售信息中心,销售工作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大幅度增强。

根据矩阵式销售模式的特点,销售公司确立了以销售办公室为核心的信息中心,辐射各市场区域及后勤处室,从计划提报、生产组织、业务发货到市场销售、服务反馈,办公室积极协调各部门进行,通过办公室及时收集市场反馈的销售信息、产品质量、同行业产品市场状况以及售后服务等各种情况,汇总后报有关领导及部门,为领导决策调整及工作改进提供客观真实的参考,同时把集团生产情况及产品改进或总部决策等信息反馈到市场,便于市场灵活调整销售策略。信息中心的确立,使市场信息及总部决策在第一时间内汇融,销售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大幅度增强。

4、严抓内勤管理,严格区域考核,军事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

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变化,面对纷繁交错的市场业务,销售公司通过严抓内勤管理及严格区域考核来弥补我们产品质量、价格、品牌无明显优势的不足。后勤处室严格按目标卡中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考核,各区域按市场七项指标考核。5月份报请总部同意,对连续三个月销售业绩完成较差的区域,已有12位经理9位副经理被降级降职使用。

5、较成功地推行了目前国内较先进的厂、商、银联合经销模式。

在工程机械销售全国性银行按揭停止,工程机械销售受阻的情况下,我们与武汉道远公司、广东发展银行湖北分行经过探讨论证,三方相互多次的深入考察,成功地推行了厂、商、银联合销售模式。此销售模式弱化了三方风险,提高了生产厂的生产组织能力,有利于减少库存,实现订单式生产,更能促进产品销售,在局部地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乃至垄断该市常

出差个人工作总结3(一)基本情况:

经过九天对区域市场的开发,我们的产品也经历了一次考验,在我走访的九江、南昌、吉安、赣州这四个城市里生根发芽,在这期间里,开发了2家意向客户,第一家是南昌的首批打款在15万元左右,商需要公司提供更大的支持,但我认为公司无法做到,正在协商其它操作方法;第二家是赣州的首批打款在10万元左右,由于商没有做过厨卫,正在了解市场行情和品牌对比。

主观看法: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前景是非常好的,我本人对这个市场,对产品都很看好,我们的产品质量好,包装精美,品种齐全,售后服务好。

对市场而言,我们的价格比同类同品牌的产品要略低,但产品外观似乎是我们的瓶颈,无法和同类同品牌相拟比;但我们给了客户足够的利润空间的同时又给了他广泛的区域市场,减小其销售难度,这样一来,绝大部分客户都愿意了解我们的全部产品。

对于我个人的成绩来说,对部分地级市场都有了详细的走访和了解,了解到了客户的需求,在区域市场中开发出部分意向客户。我觉得这个成绩不是我预期想要达到的一个效果,任务虽然没有完成,但我还在努力也还有许多方面没有做到,对于地区市场做的过于急躁,在市场开发中做的不够细致,粗枝大叶没有给客户更好的引导。

(二)市场总结和计划:

对于我ZUI近走访过的客户,他们目前都希望现在能有一款价格合理,质量满意的产品进入市场,对于方太、老板、帅康、樱雪、樱花、华帝、美的等几大品牌的价格贵、市场管控严格、价格透明,这几个点来说,我们的产品竞争优势很大,但是,这些品牌的牌子大,名气响,在老百姓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不利于我们的产品进入市场。个人认为,我们的市场切入点就在于我们给予客户的厂家支持、利润空间、足够大的区域市场,这样会充分调动经销商和批发商的积极性。

1、价位方面:市场上总体来讲,对于一个新品牌,要想打入这个市场,抢占市场份额,按目前的价格来看,只能说是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有一部分客户是用一种完全不接纳新品牌的目光看我们的产品,还有部分客户是无法接受品牌的价格,只拿我们和一些擦边球品牌的价格相比较;

记得南昌的一家客户跟我说,产品本身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一家新牌子,这个价格在销售过程中会增加一部分难度,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客户,哪个公司没有一个新开始呢,价格永远没有可比性。

2、产品定位:我觉得上述几大品牌在终端用户心里已经有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么这样的一些品牌也就成了本行业的标杆,因此有很多终端用户会用这些品牌的产品外观、品质盲目的去判断其他品牌,那么我希望,既然老百姓选择这样一种方法作为衡量好坏的根据,那我们的产品就应该保留其现有的长处,或者说是生产方面也以这些子做标杆,做到老百姓喜欢什么样的,我们就生产什么样的!总而言之,产品的定位就要以大品牌为基准线,做到新的款式及时跟进。

3、产品包装::大多数客户都很喜欢我们小家电系列,还有一少部分也会选择厨卫系列,但有客户反应我们厨卫系列的包装有点老气横秋的感觉,色彩不亮丽,没有眼球效应,我个人感觉此系列产品包装还算不错,但部分客户觉得既然小家电系列的能做如此漂亮和特色,为何厨卫做不出来这种效应呢?

在这里我要提出一点建议,现在无论是哪家大品牌的产品,都是厨卫产品列占所有品类的主导地位,很多客户反应我们的厨卫系列产品不够新颖。而且终端用户也认为小家电产品和包装会比厨卫的高档一些。

4、销售策略:目前,我司销售支持政策非常大,可以以前期不赚钱形式去抢占市场份额,给我们销售人员在工作中带来很多协商的空间,我觉得一个新品牌想占领市场,无论通过任何形式,任何方法,都应该勇于尝试,想尽一切办法去进入到经销商的门店。

如果没有政策支持大这一策略,那我想我这次出差连意向的客户都不会有了。

5、渠道方面:个人认为目前我们的品牌只是一个孩子,市场刚刚起步,

认识我们品牌的渠道客户不够,市场认可度非常低,,我觉得应该投入一些宣传到重点城市,可以有选择性的去挑一些优质客户,培养起来,会很容易引发邻省市的连锁反映,等到客户稳定,地级市场精耕细作之后,有老百姓拿着我们的VIP防伪卡去找经销商买东西的时候,我会拿着我所有的发货单子和客户资源去找一家可以控制江西的省级商。

下一步的计划,我个人还是要把区域市场内没有到过的城市,未开发出来

的城市逐个击破,巩固现有的客户资源,多了解经营情况,先得到终端用户的认可,然后才开发适合我们的省市级商,现阶段,想找一家商非常有难度,并且这次出差遇到阻碍我们成功并且ZUI普遍的问题就是诸多批发商2和3月份展会已经选好了品牌及市场反映惨淡,给商心理上不敢轻意下决定。

总之,老百姓喜欢的是包装颜色靓丽,价格合理,但看起来高档的产品,经销商喜欢的是没有竞争对手,利润空间大,便于市场控制,质量过得去的产品。目前,要做的就是要想着怎么样让我们的产品去适应这个市场,而不是让用户适应我们,我们要做的就是老百姓喜欢什么样的,我们就做什么。

出差个人工作总结4为期27天的出差结束了,此次出差可以说收获颇丰,同时也认识到自己还有好多东西要学。

作为见习业务员的我初次接触到公司业务,可以说一切是从零开始,但是我相信只要有颗爱学的心,只要谦虚的学习,肯定会在业务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出不一样的精彩。现将出差期间主要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关于与客户的关系,公司与客户是健康的共赢合作关系,正常情况下没有谁牵制谁,可是在众多客户中肯定会有部分客户为了种种利益,难为公司,不好好配合。

做为公司与客户的桥梁,我们业务人员,首先在保证双方利益的条件下,拉近与客户的关系,让客户对咱既有顾及但又不失情面。人际关系是一门艺术,这方面我想在未来的路上我要细心体会。

2.关于业务,这次出差,主要是进行业务交接,对我来说还要熟悉地方的种植结构、用药水平、人情风俗,以及每个客户和背景性格等等,反正一切信息都是有效信息。

再都就是,自己对产品的了解把握,目前来说起码要了解产品种类、规格、价格以及每个客户卖的产品,库存等。再进一步要掌握每种药在当地的习惯用法。当然这些我要好好学习,这是最基础的。我说我现在只懂了业务的5%,因为前面的路还很长,没走过之前千万别说自己懂了。

3.关于哈尔滨植保会,作为业务员第一次出差就赶上了东北农业盛会:黑龙江植保会。

开会期间主要工作是接待客户与收发名片。总的来说体会可以分为三点:a.__年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公司在下边的名声还是不错的,来了不少零售商都有一些跟公司合作的意向,但是零售商有零售的缺点——量少且容易把市场搞乱。反过来说咱也不能放弃作协一个有意向的客户,可以针对不对的客户,做一些适合的产品,尽量在产品差开的情况下增加销量。b.收到的名片该怎样处理?在接下来的几天陆续与名片上的客户进行了一些交流,在此也做了一点小结,以备以后参考,必竟刚入行业,刚接触业务。首先,初次给客户打电话要正式一点,要清楚的说出自己是哪家公司的,要问客户对自己公司及产品的了解情况以便进一步沟通,要问对方以前都做哪家的产品、是否有空缺,这样给自己的产品找定位的时候可以参考以前做谁的,卖的啥多。其次,等了解差不多了再推荐咱公司的产品,要多说产品的卖点,或都直接说自己的产品有品牌、有市场。最后,要把客户对公司的影响,意向做一个评价,确定是直接定下产品,还是面谈或者再电话联系。跟他们交流过程中要尽量引导他们跟着自己走,不能光让他打听咱公司的价格政策,要注意不能透露其它客户及公司听重要信息,等等。

4.关于冬储与预付,与去年相比,今年咱我区域内有了大客户称没钱做咱的冬储,直接导致今年的冬储量骤降。

目前各公司出价参差不齐,有些客户在观望,而有些客户确实没钱做。在这场战争中我还没看出谁胜谁败。因为知道的这几家客户定哪个公司的都有,我要做好的就是多跟客户交流把自己这片做好,多劝他快做咱冬储。预付只有一个客户答应给打钱,说要等月底钱收的差不多了多打些。

5.关于近期的工作,要多询问潜在客户意向,尽早定下产品;

发包装物的单子,把包装物这块清完;不定时的询问冬储预付情况,多点是点;熟悉产品,要做到了解产品规格、价格、使用范围、使用方法、每个老客户那以前放的货的种类。

做为新人,要做事严谨、凡事多想、多学多问、尽快充实自己。

出差个人工作总结5我于月日至月日至北京等地参加由清华紫光培训中心举办的《绩效实务管理》,现将此次培训总结如下:

一、培训课程有《如何设计合理的绩效目标》、《绩效工具的有效应用》、《绩效推进中的辅导与沟通》、《战略的执行者》,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了解到:

1、绩效不能单纯叫做绩效考核,而应该称之为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只能是一种沟通和跟进的管理工具,而非是用于衡量工作好坏、薪资领取多少的手段,而且它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程。

2、绩效的实施需要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紧紧相连的,它是以公司目标为总目标分解到部门当中,再由部门分解到员工个人。

绩效计划的制定应是由全员参与共同设计共同签署的一项协议。

3、绩效管理应与培训同行,用培训的手段加强员工对它的了解度,再用物质激励的方式来刺激员工的接受度。

4、绩效管理的工具有两种:目标管理法、平衡积分卡;

通过对这两种工具的学习,我认为目标管理法较适合我公司,但对公司有些部门可以将平衡积分卡的一些用途用在其中。

二、与清华紫光沟通的问题:

1、明年推进mba事宜:与清华紫光培训中心总监王玲沟通了关于明年推进mba培训一事,她对我公司推行提出两点方案:(1)可先行在明年也做为介结客户的形式运作;

待时机成熟后再考虑注册公司专门从事。(2)直接注册公司运作。(3)关于课程的价位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清华紫光爱代购网:与清华紫光爱代购网销售经理曹阳沟通爱代网的一些业务往来。

我向其介绍了明年我公司可能需要的几个方面(1)财务系统(2)推行培训教育(3)公司对外网站的建立(4)公司内部网络的建立。

三、宜春、吉安新店情况

1、宜春:于8月20日抵宜春,对宜春即将新开的两家店进行走访。

步步高店及一中店,步步高店店面墙壁颜色不一。一中店排班安排已安排好并通知了邓海龙。

2、吉安:吉安阳明店后藏间设计不够理想,空间太小,不易存货。

墙壁颜色与环城店色彩不一,空调位置管处理不当。

出差总结范文2

(一)区域知识经济系统认知模型系统是由要素组成,要素之间的位置、比例、组合与作用关系构成结构。结构是指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在该系统范围内联系的内在形式,系统要素及其结构所构成的空间到达的范围就是系统边界。要素和结构反应的是系统内部状况,影响其运行的基础和作用的范围则构建了系统环境。系统“功能”指各要素在一定的环境中相互作用产生的效能总和。从系统论出发,区域知识经济也是一个系统。知识经济投入要素是该系统的最基本成分,不仅包括知识的载体劳动力的输入,也包含资本、技术和研发主体。任何系统都需要要素的投入,但是,各种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素的地位会出现变化。1.区域知识经济系统的结构。区域知识经济系统结构是指知识经济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其时空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结构反映系统内部关系。知识经济系统结构可以表现为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市场结构等。由于结构不同,同样的要素投入会具有不同的效益,结构状况会影响到系统功能,从推动创新的角度而言,高级结构意味着知识经济功能强劲,低级结构意味着知识经济功能弱小。2.区域知识经济系统环境。区域环境是知识经济系统存在和演化的必要条件,包括知识经济系统运行的经济基础环境、消费市场环境、对外开放环境、制度环境。区域知识经济系统与环境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这些交换关系既影响区域知识经济要素的投入特征、又影响知识经济系统的结构特征,当然环境也可以直接影响到知识经济功能。3.区域知识经济系统功能。功能是指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区域知识经济系统功能包括内部的自组织功能和外部的适应,知识经济自组织功能包含了自我发展功能与创新功能,外部的适应包含了社会带动功能和自然环境保护功能即生态效益。对于区域经济知识系统,功能是核心,是知识系统内部固有能力的外部表现;要素、结构、环境都是影响功能的因子,知识经济功能的大小是要素、结构和环境的集中综合反映,知识经济系统的要素及其结构是它之所以具有对外界发生作用内在根据,而外部环境则影响和制约着知识经济系统功能的实现和发挥。

(二)区域知识经济系统测度模型基于系统论的观点,本文建立基于知识经济要素-结构-环境-功能的测度指标体系(见表1)。根据研究对象和测度指标体系,选取1999-2011年东西部23个地区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劳动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采集数据;个别缺失数据,由中位数值推算得到。采用熵值法计算要素-结构-环境-功能各部分各个指标的权重(权重见表1)。按照熵值法标准化的要求,本文选择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17)、国有控股工业占工业企业的数量(X19)、恩格尔系数(X29)、单位GDP能耗(X45)为负向指标,其余的指标为正向指标。根据权重值计算1999-2011年东西部的各省市区知识经济要素-结构-环境-功能各个部分以及综合得分,再运用泰尔系数评价东西部知识经济系统要素-结构-环境-功能的差异情况。

二、东西部知识经济系统发展差异趋势分析

(一)东西部知识经济投入要素差异趋于下降,资金差异较大从表2可以看出东西部地区知识经济投入要素的差异较小,而且趋于下降。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内差异,达到总差异的70%以上,而区间差异则相对较小,这也说明了要素的流动性与集聚的性质。东部地区内部的差异是区内差异的主要来源,达到了0.098,而西部地区内部差异为0.038,可能因为具有较高流动性的要素趋向于向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几个发展较好的省份集聚。从二级指标的差异情况可以看出,差异由大到小依次是资金、技术、主体、劳动力,技术的差异值下降趋势明显,而劳动力的差异值的变化相对来说较平稳。表1熵值法权重的结果可以看出,权重由大到小以此为劳动力、资金、主体、技术。权重高的劳动力差异较小,而差异较大的资金权重较小,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东西部地区知识经济投入要素差异较小的原因。

(二)东西部知识经济发展结构差异趋于下降,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差异较大表3显示,知识经济发展结构的差异较大,整体趋势是逐渐减小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内差异,基本上达到总差异的90%,区间差异则相对减少。区内差异方面,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稍大于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从二级指标差异结构看,差异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要素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基本相当,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相对与其他部分的差异来说仍较大,平均值基本上达到0.3。市场结构的差异相对来说较小,但是整体来看趋于上升。由表1熵值法的权重可以看出,三者的权重相对均衡都较高,因此总的来说要减少东西部知识经济发展结构的差异要更加注重减少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差异,同时要关注市场结构差异上升的问题。

(三)东西部地区发展环境差异趋于下降,经济基础、市场环境、对外开放差异较大表4显示,知识经济发展环境的差异较大,但整体趋势是减小的,区内差异约占总差异的70%,而东部内差异稍大于西部内差异。知识经济发展环境的二级指标中,经济基础环境、对外开放环境、消费市场环境的差异较大,平均值分别达到0.349、0.269、0.274,而且整体的趋势有所下降,这也印证了东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二级指标中制度环境的差异值相对来说最小,平均值仅为0.138,不足其他三个二级指标的一半,但是其发展趋势在2006年以后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即说明近几年东西部地区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科技费用的比例的差异是在扩大的。由表1熵值法权重可以看出,经济基础环境、对外开放环境权重较大,消费市场环境次之,制度环境最小。因此总的来看,要减小东西部地区知识经济发展环境差异,需要关注改善知识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基础环境与对外开放环境,其次是消费市场环境。

(四)东西部知识经济发展功能差异趋于下降,自我发展、创新功能差异大表5显示,知识经济发展功能差异是趋于减少,区内差异是总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内差异稍大于西部内差异,其中东部内差异是趋于减小的,而西部内差异相对来说较平稳。二级指标中,自我发展功能的差异最大,总体来说是上升的,近几年有稍微下降;社会带动功能的差异也较大,而且下降的趋势明显;创新功能的差异相对较小,整体趋势较平稳;生态效益的差异一直较小。由表1熵值法的权重结果显示,创新功能、自我发展的功能的权重较高,社会带动功能的权重较小。因此,要减小知识经济发展功能的差异,要注重落后地区知识经济的自我发展功能、社会带动功能的发挥。总体来看,知识经济系统各部分差异最大的为知识经济发展环境,最小的为知识经济投入要素,知识经济发展功能差异与结构差异则大致相当,且差异基本上是在逐渐减小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内差异,且内部差异的来源主要是东部地区内部差异。知识经济投入要素差异小,而且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值远远高于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值,基本上达到2倍以上,而知识经济发展环境、结构、功能方面东部内部差异值与西部内部差异值基本相当,原因可能为知识经济投入要素相对于其他部分具有较高的流动性,造成东部内部差异远大于西部内部差异,而相对而言知识经济发展环境、结构可控性要小,且受到区域经济基础影响。

三、东西部知识经济发展功能差异的原因解析

(一)要素、结构、环境差异对功能差异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得到东西部知识经济系统各部分的1999-2011年的差异的基础上,基于投入-产出的角度,考虑东西部知识经济投入要素差异(DYS/DYS0)、发展结构差异(DJG/DJG0)、发展环境差异(DHJ/DHJ0)对于知识经济发展功能差异(DGN/DGN0)的影响。DYS、DJG、DHJ、DGN一组分别代表要素-结构-环境-功能的总差异;DYS0、DJG0、DHJ0、DGN0一组分别代表区间差异。为了保持数据的优良特性及避免异方差,这里将数据取对数进行分析。在进行分析之前为了避免伪回归,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的结果显示各时间序列均为1阶单整。在此基础上考察是否指标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对总差异与区间差异分别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回归结果。分别对上述2个模型得到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判断其是否稳定,运用ADF检验结果显示,均拒绝原假设,即残差E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即LOG(DYS)、LOG(DJG)、LOG(DHJ)、LOG(DGN)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LOG(DYS0)、LOG(DJG0)、LOG(DHJ0)、LOG(DGN0)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表6结果显示,知识经济发展结构总差异、知识经济发展环境总差异对于知识经济发展功能总差异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知识经济发展环境总差异影响较大,知识经济投入要素总差异与功能总差异负相关,且不显著。可以说明,功能总差异受到了要素投入之外的因素的影响,要改善功能缩小差距,就需要大力改善环境和调整结构。表7的区间差异的回归结果显示知识经济投入要素区间差异对功能区间差异影响较小,且仅在10%显著水平上显著;知识经济发展环境区间差异对功能区间差异的影响最大,正相关且显著;知识经济发展结构区间差异对功能区间差异的结果显示负相关。结构区间差异与功能区间差异的负相关,可能是功能调整与结构调整的不匹配,即结构优化、结构区间差异减小,东部地区功能的改善更多,造成东西部地区功能区间差异的增大。

(二)减少东西部知识经济发展功能差异措施分析从表6的结果可以看出,要改善知识经济发展功能的差异,主要从知识经济发展结构、环境两个方面考虑,尤其是知识经济发展环境,即可以通过大力改善环境、调整结构来减少知识经济发展功能的差异。由第三部分知识经济发展结构差异的分析可知,减少东西部知识经济发展结构的差异要更加注重减少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差异,同时要关注市场结构差异上升的问题。指标层面主要影响指标为反映要素配置的R&D经费/教育经费(%)、高技术产业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反映产业结构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反映市场结构的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工业企业的比重(%),即总的来说知识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要减少功能差异首先可以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等措施,其次也要关注三资企业引进问题。由第三部分知识经济发展环境差异的分析可知,要改善东西部地区发展环境差异更需要关注改善经济基础环境与对外开放环境,其次是消费市场环境。指标层面的主要影响指标为反映经济基础环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人均各项存款余额(元)、银行业金融机构人均各项贷款余额(元),反映对外开放环境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百万美元)、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进出口商品总额(千美元),反映消费市场环境的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元)、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元)。总的来看,知识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首先要注意改善自身的金融环境、提高对外开放的能力,其次要关注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消费等措施来改善知识经济发展环境,进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知识经济发展功能的差异。表7的结果可以看出,要减小东西部的功能差异,西部地区主要可以通过改善其环境,减少知识经济发展环境与东部的差距;增加投入要素,减少知识经济投入要素与东部的差距;注重结构优化与功能改善的匹配,即优化结构的同时注重发挥其对发展功能增强的带动作用。总的来看要减少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知识经济发展功能方面的差异,主要的措施与减少总差异的措施是一致的,除此之外西部地区也要增加自己的投入要素,如高技术产业就业人数、研发经费等措施来减少要素差异。同时西部地区要注重结构差异与功能差异调整的匹配,即发挥结构优化对功能优化的带动作用,进而减小东西部间的功能差异。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出差总结范文3

【关键词】 农产品贸易农业经济增长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差距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空前增长,1977―2008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9.66%。同时,中国由开放之初的贸易小国发展成了2008年占世界贸易总额7.88%的贸易强国,外贸依存度(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9.8%上升到了2008年的26.45%。就农业方面而言,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08年中国农业生产总值占我国GDP的19.3%,且已经成为继美国、欧盟、加拿大、巴西之后的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毫无疑问,迅速的农业经济增长和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开放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立足国情,我们也必须看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内各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人口、资源禀赋以及初始发展条件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并且政府对各地区的经济政策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必然导致地区间经济增长的不均衡,同时加剧区域间农业经济发展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城市间差距、沿海和内陆的差距等等,从而严重影响中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均衡。

一、文献综述

1、农产品贸易能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Kwan and Cotsomitis(1991)最早根据中国1952―1985年和1952―1978年两个样本期的数据,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1952―1985年期间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在1952―1978期间则不存在这种关系。世界银行在1993年的积分报告中指出,出口增长和贸易导向政策均会促进经济的迅速增长。郑云(2006)、李练军、王树柏(2007)均根据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的检验结果表明,农产品出口总额与农业经济增长以及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农产品出口增长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没有Granger因果关系;并且农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农产品进口。蔡文静(2009)通过对农产品出口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农产品出口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农产品出口的短期变动对农业经济存在着正向影响。

2、农产品贸易与地区间农业经济增长不均衡关系的文献综述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文献都是关于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Tsui(1991)对1952―1985年中国国民收入和国民收入使用额的省际差异指标进行了估算,发现在改革前,尽管存在着强有力的财政转移机制,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并未缩小。魏后凯(1992)和杨开忠(1994)分别计算了1952―1990年主要年份的全国和三大地带间人均国民收入的加权变异系数,结果表明,建国以来中国各省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动格局大体呈倒“U”型,即1978年以前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其后逐渐缩小,而三大地带间收入加权变异系数呈S型变化。T.Jian、Sacks&Warner(1996)、Démurger S.(2001)、Fujita&Hu(2002)的研究则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省区经济差距有扩大之势。李国柱、马树才(2007)利用标准差系数来反映出我国区域间对外贸易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存在不收敛性。陈开军、李斌(2008)利用变异系数度量了1981―2006年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的地区经济差距及出口、进口贸易差异度,描述了改革开放至今三者的变动趋势,认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出现了先缩小后再不断拉大的趋势。以上学者均认为区域贸易差异也是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前人的研究多是基于经济总量层面的分析,在区域、行业等层面展开进一步分析的较少,实际上,不同区域的各行业均存在贸易差异,从而对各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着重从农产品的贸易差异对农业经济增长不均衡性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数据说明及差距度量

在这一部分,本文将对地区农业GDP、地区农产品进口、出口贸易的规模差异进行统计度量,通过直观分析描述在样本期内三者的总体发展趋势和可能存在的联系。在分析地区差异问题的时候,本文采用变异系数(CV)对1995年以来中国各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差距和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差距的演变趋势进行定量分析。在进行分析时,按照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划分依据,将我国划分为沿海经济区和内陆经济区两大区域(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内陆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等中部内陆和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部内陆两部分)进行研究。

本文选取了1995至2008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香港、澳门、台湾在研究中予以剔除)的农业总产值、农产品进口总额、农产品出口总额进行分析。所用数据取自各期《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数据库。

首先,我们用第一产业GDP的统计数据代表农业经济增长,并用符号NYGDP表示。农产品进口总额用符号NYIM表示,农产品出口总额以符号NYEX表示。根据可获得的资料数据,对样本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进行汇率折算,将各地区的统计的农产品进口额和出口额折算成为人民币计价。

其次,为了消除物价影响,利用样本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总产值指数,将各地区每年的NYGDP折算成1995年不变价格。以1995年人民币不变价格计算的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出口额、进口额的变异系数折线图如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样本期内,以农业总产值衡量的中国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差距总体上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1995至1997年间,变异系数小幅增大,总体农业经济呈发散态势,差距扩大。1998年变异系数出现小幅下降,并达到样本期内最低点,总体农业经济增长差距最小。1999至2003年间,变异系数保持着缓慢的上升速度,呈现平稳态势,总体农业经济增长差距缓慢拉大。2003至2008年间,上升速度有所加快,总体差距不断拉大。从沿海和内陆地区内部来看,各区域内部农业经济增长差距都出现过下降趋势,但总体均呈现上升态势。1997年后,沿海地区省份内部的差距要高于内陆地区。

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在样本期内地区农产品出口额变异系数一直缓慢增大,而进口额变异系数变化幅度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农产品进口额变异系数均要高于出口额变异系数,即农产品进口贸易发展的差距要大于出口贸易发展的差距。

从变异系数的度量,我们仅能看出农业总产出差异、农产品出口额、进口额差异的独立趋势,而无法分析三者的相互关系。本文下面将利用多变量协整技术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三者的相互关系。

三、实证检验

该节是本文的实证检验部分,共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利用ADF检验法对lncv(nygdp)、lncv(ex)、lncv(im)做单位根检验以检测它们的平稳性;其次,对平稳的数据做协整检验;再次,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通过以上检验的数据做回归分析,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影响程度。

1、平稳性检验

在对变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时候,经常会使用回归分析方法,但是这种回归分析要求所有的变量都是平稳的。当变量非平稳时,有可能会产生“伪回归”,这种回归分析结果不能作为推断的依据。为了得到平稳序列又不改变变量的特征,我们对第二节计算出的农业总产值变异系数、农产品出口额变异系数和农产品进口额变异系数分别取自然对数,记为:lncv(nygdp)、lncv(ex)、lncv(im),它们的一阶差分记为:dlncv(nygdp)、dlncv(ex)、dlncv(im),设定显著水平为5%,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判定三个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的检验结果我们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Lncv(nygdp)和Lncv(im)是平稳的,Lncv(ex)没有通过5%的显著水平下的平稳性检验,但是它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且三个变异系数序列都可以是一阶差分平稳的。

2、协整检验

我们可以使用基于回归系数的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和Juselius(1990)提出的一种以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一种检验方法,它是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的较好的方法。

由表2、表3分析得知:在不存在协整关系这一零假设H0:r=0时,迹统计量的值为37.24,最大特征值为22.24,均大于在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29.80和21.13,用这两种办法都表明应拒绝零假设H0:r=0,而接受备选假设H1:r≥1。当零假设H0:r≤1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被接受,即在5%的显著水平下,农业总产值变异系数、农产品出口额变异系数与农产品进口额变异系数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3、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证明了中国农产品出口额、进口额变异系数与农业总产值变异系数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借助Eviews6.0软件进行进一步验证。下面将借助Granger1969年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涉及到滞后阶数的选取,根据AIC确定各个变量的滞后阶数为2,详细的检验结果见表4。

从表4的检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1)检验结果表明Lncv(im)是Lncv(nygdp)的Granger原因,即地区间农产品进口额的差异会导致地区间农业经济增长差距的拉大,但是农业经济增长差异却不是地区农产品进口额的差异的Granger原因。(2)检验结果还拒绝了Lncv(nygdp)不是Lncv(ex)的Granger原因,但是接受了Lncv(ex)不是Lncv(nygdp)Granger原因的零假设,表明地区农产品出口额差异不是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差异的Granger原因,但是农业经济增长差异会导致地区农产品出口额的差异。

四、结论

本文通过计算分析地区间农产品出口、进口和农业总产值变异系数,发现中国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差距和农产品出口额差距总体上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地区间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不均衡。从总体来看,三个变异系数序列存在着稳定的协整关系。在长期内,地区农产品进口额差异可以引起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差异,而地区间农业经济增长差异又会导致地区农产品出口的差异。我国的农产品进口远远大于农产品出口,可推断出地区农产品进口差异对农业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大于地区农产品出口差异,本文的检验结果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 Tsui,Kai Yuen.“Economic Reform and Inter-provincial Inequaliti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50.――“Economic Reform and Inter-provincial Inequalities in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60.

[2] Fujita,M. and Hu D.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1994.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1,35.

[3] 魏后凯、刘楷:我国地区差异变动趋势分析与顶侧[J].中国工业经济,1994(3).

[4] 赵伟、何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收敛性分析[J].财贸经济,2006(9).

[5] 蔡文静:中国农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科技信息,2009(4).

[6] 郑云: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J].经贸论坛,2006(7).

出差总结范文4

关键词:地区差距;研究综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演变特点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6)01―0087―06

一、引 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良好、持续增 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 长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增长在地区间却 突出的表现出非一致性,各地区间和地区内部因差 距导致的矛盾日益凸现,地区差距已成为中国政府 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 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中国地区差距问题。

目前在研究中国地区差距时,有的学者将全国 分为沿海和内陆两块。大部分学者是按东、中、西 部来划分的。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将地区差距 分解到省或是直接按省来测算地区差距。从 他们的研究结果来看,三大地区间的差距开始占总 体差距的比重不大,但上升势头很快;东部地区内部 收入差距近年不断减小,对总体差距的贡献也日益 下降;中、西部地区对总体差距的影响趋于平 稳。采用沿海―内陆划分所得出的结果也基本 一致。以省为单位的差距研究表明,省间差距在 总体差距中占绝对重要的份额,其次是省内差距,且 前者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但具体 对比学者研究得到的结论,发现有许多不一致的地 方。例如,Tsuir根据人均国民可支配收入测算 得到1985年之前的省间不平等趋势在扩大,而用人 均GDP得到的结果却是差距在减小。Lee用人 均消费来估算,省内不平等占总体不平等的63. 2%,而省间不平等占36.8%,但用人均GVIAO来 估算,省内不平等却只占总体不平等的48.5%,而 省间不平等占到了51.5%等等。

由于各学者的研究方法各异、数据来源也不同, 所以研究成果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区域经济差异在 不同空间层次和空间格局上、在不同的时间段上所 表现出的特征是不一样的。地区差距的变动与 地域单元密切相关,不同地域单元间收入差距的变 动呈不同格局,有时甚至截然相反。而我国幅员 辽阔、各地区间在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和社会 泰尔指数,可用上述公式(2)中c:0时的GE指数 计算公式计算得出),F(yi)是第i组的收入占总收 入的比重。

三、中国地区差距的实证研究及分析

本文通过整理得到从1978―2003年间中国的 省际GDP、人口、人均GDP等的宏观统计数据(u,计 算得到了中国31省际间、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 的基尼系数和零阶泰尔指数及其对地区差距的贡献 值(见表1、表2、表3)来分析中国地区差距的构成 及其时空演变的特点和趋势。

(一)地区差距的初步测度

表1利用基尼系数初步测度了1978―2003年 间全国和地区内部及之间地区差距的水平。从 表中我们可得到中国地区差距的总体情况是:

第一,总的而言,从动态的角度看,以省际人均 GDP衡量的中国地区差距呈逐渐扩大趋势。具体趋 势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省际人均GDP差距在 缩小,从1978年的0.240下降到85年的0.220;80年 代中期之后又逐渐扩大,但增长幅度并不很大;进入 90年代之后,地区差距上升的幅度有所增大,2003 年的地区差距比1990年上升了近30%,达到历史 最大值0.274。

第二,各地区内部差距有升有降,变化趋势各异。 不同地区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其 内部相对发展程度有快有慢,因此其内部差距也有不 同特点。北部沿海、东部沿诲、黄河中游等地区内部 差距呈缩小趋势,基尼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0.225、 0.351和0.099下降到2003年的0.145、0.127和 0.044,下降幅度分别达55.2%、176.4%和t25%; 东北、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内部差距略有波动, 变化趋势较乎稳;西南和大西北地区内部差距则呈 逐渐扩大的趋势,基尼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0.066 和0.043增加到2003年的0.094和0.156,增幅达 42.4%和262.8%。

第三,各区域之间的差距近年来迅速增长,从 1978年的0.189到2003年的0.247,增幅达到 31%,已经成为地区差距构成的最主要来源。

(二)地区差距的深入研究

为了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全国省间差距的构成特 点和时空演变规律,地区内部及其之间差距各 自对地区总差距的贡献份额,影响地区差距增减的 关键因素,我们再运用零阶泰尔指数把省际人均 GDP差距分解为:地区内部差距和块地区 之间的差距,并以总差距为100%,分别观测以上各 种差距在总差距中的贡献值(详见表2、表3)。

总的而言,以省际GDP数据运用零阶泰尔指数 计算得出的整个地区差距也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 过程,这与基尼系数计算得到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通过零阶泰尔指数对地区差距的测度、分解和贡献 值的计算,我们可得出1978―2003年间我国地 区带内部及之间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主要有:

第一,改革开放初期地区内部的差距一直是中 国省际差距主要的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地区内部的 差距快速缩小,呈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其对总地区 差距的贡献值由1978年的42.4%降至2003年的 17.3%;特别是北部沿海、东部沿海等我国传统意义 上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内部差距下降速度最快, 其内部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份额分别从1978年的 15.2%和26.0%降低到2003年的5.24%和3.8%, 占地区总差距份额急速缩小。这也比较符合北部沿 海、东部沿海等东部地区发展的现状,该地区既有中 国最发达的北京、上海等省市,也有比较落后的广西 等地,改革初期地区内部差距还是较大;而近年来, 由于国家对东部地区发展改,策的相似、地区地理位 置的相似、发展模式的相似、互相带动等因素,所以 北部沿海、东部沿海等东部地区内部的差距快速缩 小。这也符合了随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缩小的倒U 理论。

第二,大部分地区内部差距对总地区差距的贡 献份额持续下降。2003年地区内部差距对总 地区差距的贡献值之和仅为17.3%,单一地区对总 地区差距贡献最大的北部沿海内部差距也仅占总地 区差距的4.89%。地区内部发展表现出十分明显 的内部群体趋同性(ClubConvergence),各地区内部 控体发展比较一致,地区内部差距不断缩小。

第三,各地区带之间差距急速扩大,已经成为中 国地区差距的最主要来源。用泰尔指数衡量的 地区之间的差距从1978年的0.057飞跃到2003年 的0.099,直接增幅达73.7%;对总差距的贡献值也 从51.2%增加到81.3%。该结论清晰的指明了当 前我国地区差距的最主要来源与成因,也是我国目 前大力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推进西部大开发政 策,缩小地区带间差距,先富区域带动落后区域,追 求整体协调发展的动因。

四、研究启示

通过本文研究使我们不仅对目前地区差距的 现状和时空演变特点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还得到了 相当多的研究启示。

(一)地区差距测度结果偏小的启示

仔细观察本文前面测度得到的中国地区差距, 我们发现我们的研究结果与目前大家普遍认为的中 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达0.4以上的结果有较大出 入,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计算结果都明显偏小,并 且回顾前人类似研究成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学者研究 所得结果都比大众实际认为的要小。究其原因,我们 认为有如下三点:

第一,地区差距的衡量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它受所选择的经济指标、分析时期、地域单元、测量 方法及数据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学者研究 地区差距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结构、方法等都有 所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往往有所出人。

第二,在本文中我们研究的是中国地区的差距, 用的是3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际数据,研究结果 只包括省际之间的差距,没有包含各个省内部的差 距,而中国省内的差距尤其是省内农村和城镇地区 的差距也是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之一,因 此用省际GDP测度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比大众 认为的偏小是正常的。

第三,我们所使用的是国家统计局的宏观统计 数据,该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本来就进行了平均 化的处理,所以缩小了地区之间的差距,加之为了某 些利益关系各省GDP数据可能存在一些失真(如各 省GDP按比例平行增长),也可能会造成我们计算 的省际差距偏小。

综上所述,本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研究所 得的中国地区差距同实际相比存在偏小的情况。但 是,省际GDP数据虽然有缺点,但它目前仍是我国 最权威、客观、全面的分析省际情况的数据;且作为 研究同个指标的一个较长时间序列上的时空演变规 律的数据,它仍是目前可取得的最好数据。再者,基 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本身计算的都是一个相对差距, 测度的是一个相对值;所以总的而言,对我们研究结 果(特别是各种差距对总差距的相对贡献值)的分 析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不过,在今后的研究中若条件 允许还是应尽量使用家户调查数据,毕竟它能更加 全面、准确的揭示地区和居民收入分配的真实差距, 得出更可靠、更接近真实结果的不平等值;当然它的 缺点就是难以取得,并且难以维持其在一个较长时 序上的同一性。

(二)倒U假说在中国实现的启示

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 “倒U假说”以来,相关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从 世界各地发展的实际来看,有的地方出现了与“倒u 假说”相一致的情况,有的地方出现了不一致的情 况,这就使争论更为激化。转型期中国居民收入差距 的演变是否存在着类似于库兹涅茨“倒u假说”的 演变趋势呢?对此我们还很难作准确的判断,因为在 未来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例如体制、发展、政策、开放 等各种影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对收入差距 变动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的“组合”是不同的,而 且还会不断的演变。

但是,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可大致的判断出中 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是符合库兹涅茨“倒U假 说”的。观测表1,表2我们发现:伴随着经济水平的 不同发展,地区居民的收入差距从逐渐上升(大西 北、西南地区),到比较平稳的波动(长江中游等地 区),最后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具体 分析比较见图1―4)。其结果表现出了明显的库兹 涅茨的“倒U假说”发展特点。

因此,我们可得出:虽然,我国目前总体的经济 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整体的居民收入差距随经济 增长还没有体现出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但比较 局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如东部沿海地区和西 南、大西北地区就可以较为明显的发现在中国的确 存在着地区差距随经济增长而逐渐缩小的“倒U假 说”趋势。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还可得到如下 启示:存在地区差距并不可怕,也不影响我们“共同 富裕”的目标,关键是只要政府继续采取合理、有效 的宏观调控和适当的政策倾斜,在竞争中求发展,先 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我们 是能够在发展中逐渐缩小地区差距,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

出差总结范文5

关键字:县域经济;经济差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至2010年底,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41425.4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840元,全国排名第四。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地区间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县域人均生产总值最大的昆山市(142185元)是最小的丰县(15414元)的9倍之多,可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江苏省突出的地区差异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二是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收敛性研究,三是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描述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结构作用机制及变化状况。但是“十五”以来,关于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集聚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研究不足,而这对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借助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方法,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进行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提供参考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区域单元的划分与指标选取

本文以行政县(含县级市)作为基本研究单元。考虑到江苏省各县的地理位置关系、经济水平状况以及过去的划分惯例,将江苏省50个县(含县级市)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其中苏南有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的14个县;苏中有扬州、南通、泰州的13个县;苏北有徐州、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的23个县。人均GDP可以综合全面的考察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本文选择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和年平均人口作为基础指标,以2000~2010年为研究时期,相关数据来源于2001~2011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二)研究方法

本文参考以往的研究方法,选择泰尔系数法(TH)和基尼系数法(G)。Theil系数是通过把区域经济总差异划分为组内差异(TWR)和组间差异(TBR),进而比较不同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和影响,Theil系越小,表明区域差异越小;反之,表明区域差异越大。基尼系数是总体上衡量一国或地区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统计指标。基尼系数越大说明区域间的差异越大;反之说明区域间的差异越小。考虑误差最小原则,本文选择直接计算法,其公式为:G=Δ/2u=■∑■■∑■■|yj-yi|;其中:Δ=∑■■∑■■|yj-yi|/m(m-1)表示基尼平均差;yi、yj表示各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v表示平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m表示所计算区域内县的个数。为了进一步了解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空间布局变化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按照产业结构对其进行分解,基尼系数变化量分解为三部分:由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结构效应;由三次产业集中度变化引起的集中效应;由产业结构变化和集中程度变化共同作用引起的综合效应。

三、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0年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截止2010年,江苏省50个县份的GDP总量达到21779.98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89%,占全省GDP的比重相比2001提高3.49个百分点,达到52.58%。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县域经济差异也逐渐突凸显。根据统计,2010年人均GDP大于10万元的县苏南有4个,苏中和苏北没有;人均GDP在5万元以上的县苏南有13个,苏中3个,苏北没有。可见苏南地区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间人均GDP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同时,江苏省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产值最小且增量最少,第二、三产业产值均有大幅增加,并与第一产业的差距逐渐扩大。

四、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结构分解

(一)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结构分解

根据公式计算得到江苏省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部差异的Theil系数并绘制图1,同时得Theil系数贡献率(见表1)。从Theil系数的变化趋势来看,江苏省县域经济总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均在2001~2005年期间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2006略微缩小,2007年回升至最高值后逐年缩小;区域内部总差异以2008年为转折点,呈现先缓慢增加然后缓慢减小的变化过程。

对于三大区域内部的Theil系数,苏南地区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且整体上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说明苏南地区各县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区域经济发展最不平衡,并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苏南地区内部各县的区位以及历史因素造成,像昆山市、张家港市等发展较快,而句容市、金坛市等发展缓慢。苏北地区Theil系数在2000~2005年期间整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在三大区域中苏北发展相对最为平衡,主要是由于苏北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导,虽然苏北5市各有独自工业企业,但是没有形成能够带动整个苏北地区发展的增长极,苏北各县经济始终没有拉开差距。苏中地区的Theil系数基本较为稳定,“十一五”以来,苏中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扬州、泰州、南通三市经济水平相当,且增长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区域内差异基本保持不变。

根据表1中地区Theil系数贡献率来看,2001~2010年期间,地区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远大于区域内部差异的贡献率,前者的贡献率一直在74%以上,表明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差异主要由三大区域间的差异造成。对于区域内部差异;苏南地区贡献率最大,苏北次之,苏中最低,并且呈现增大的趋势。这表明虽然苏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但地区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苏北和苏中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是地区内部经济差异较小,发展相对较为平衡。

(二)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产业结构分解

1.县域经济差异的产业构成分解

从表1可以看出,在考察期内总基尼系数在0.422~0.498范围内波动,且在2000~2007年期间基尼系数呈现上升的趋势,虽然2007~2010年间呈现下降的态势,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在考察期内第一产业的基尼系数和贡献率均最小,2001~2006年期间基尼系数略微上升0.011,接着2006~2009年期间基尼系数下降了0.03;第一产业贡献率不足7%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相对集中系数小于1且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从贡献率和相对集中系数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具有缩小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作用,这主要由于目前江苏省第一产业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且产值规模较小,对基尼系数的贡献不大。第二产业基尼系数和贡献率均最大,基尼系数在0.5以上,贡献率在57%以上,且两者均以2005年为转折点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峰值分别为0.561和63.4%,原因在于随着“十一五”期间苏北地区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第二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使苏北地区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间差距逐渐缩小;此外,第二产业的相对集中系数大于1,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说明相对集中系数对基尼系数虽然有促进作用,但是逐渐减弱。从贡献率和相对集中系数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差距是导致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第三产业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上和总基尼系数保持一致,贡献率维持在30%~40%范围内,说明第三产业也是导致县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2.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产业效应分解

根据表1可以得出,2002~2007年总基尼系数变化量为正值,2008~2010年总基尼系数变化为负值,说明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自2008年以来逐渐缩小。在三种效应构成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综合效应作用很小。集中效应与总基尼系数变化轨迹基本一致,且集中效应的绝对值比结构效应大,说明集中效应是导致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除了2009年为负值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值,说明结构效应基本上起着扩大县域经济差异的作用。在2005年以前,集中效应具有扩大基尼系数的作用,2006年以来具有缩小基尼系数的作用;以2005年为分界点,集中效应经历了先大于后小于结构效应的变化过程。2005年、2006年、2009年、2010年综合效应为负值,其余年份为正值,但数值均较小,对基尼系数变化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在结构效应构成中,第一产业除了2009年外,其余年份一直起着缩小结构效应的作用,但影响不大。第二、三产业对结构效应起主要作用,第二产业除了2009年、2010年为负值具有缩小结构效应的作用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值具有扩大县域经济差异的作用;第三产业对结构效应的贡献处于波动状态,且以2005年为界先负后正,对县域经济差异起到先缩小后扩大的作用。2002~2005年和2009~2010年时间段,第二、三产业对结构效应的作用相反;但2006~2008年二者均对结构效应具有促进作用。在2007年以前,第二产业对结构效应的贡献大于第三产业,2007年以后小于第三产业。总体上第二、三产业变化趋势相反,第二产业增加,则第三产业减少;第二产业减少,则第三产业增加。在集中效应构成中,第一产业除2009年为负值外,其余均为正值对集中效应具有促进作用,但第一产业对集中效应作用很小,第二、三产业在2005年前均为正值,促使集中效应扩大化;2006~2008年,第二产业为负,第三产业为正,二者对集中效应作用相反;2009年、2010年,第二、三产业均为负值,具有缩小集中效应作用。

根据基尼系数变化量可得各产业对基尼系数变化贡献率,其中第二产业对基尼系数变化贡献率最大;第一产业对基尼系数变化的贡献率在2007年以前为负值,2007年以后为正值;第三产业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除了2005年、2008年、2010年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值对总基尼系数的变化具有促进作用。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县域经济差异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1)从空间结构角度上看,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总体上呈现扩大的趋势,主要体现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间的差异。苏南地区的差异相对较大且呈现扩大的趋势,苏中和苏北地区对全省经济差异的贡献均较小,但苏北地区的县域经济差异对总差异的作用日益减弱。(2)从各分解效应上看,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形成主要是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的共同作用。第二、三产业差异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贡献最大,其中第二产业分布不均衡是导致县域经济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江苏省要实现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重要的是加快苏北地区的发展,促使苏北地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苏南地区应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协调各县之间的投资分配;同时依托苏中为跳板,支持苏北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华.路正南.江苏省县域经济及产业结构区域差异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0(31).

[2]顾万炎,严忠.江苏省经济增长趋同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3).

[3]蒲英霞,马荣华等.江苏省区域经济趋同的空间特征与成因[J].现代经济探讨,2005(07).

[4]蒲英霞,葛莹等.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5(06).

[5]蔡芳芳,濮励杰等.基于ESDA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模式解析[J].经济地理,2012(03).

出差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中学生;同伴;性话题沟通

同伴沟通是指同龄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同伴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中学生时期,由于家庭和学校在青少年性教育过程中发生角色失灵现象,同辈群体在此时期比父母更有影响力。同伴之间的性话题沟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对象和方法

方法:采用自编中学生同伴性话题沟通问卷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正式问卷共发出了600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有明显反应倾向的问卷,再根据测谎题去掉废卷(4道测谎题有三道答错则认为其问卷作废),剩余445份有效问卷。

二、结果

(一)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及各维度的特点

1.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特点及各维度的总体特征

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特点在总量表及各维度的总体测试结果显示: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在各维度上的沟通得分依次为:沟通状况沟通态度沟通内容沟通动机,其中沟通状况维度均数最高,而沟通动机维度的均数水平要明显低于其他几个维度的均数水平。

2.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及各维度的方差分析结果

对性别、学校、父母受教育水平在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问卷及各维度上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从具体因子水平上看,沟通动机维度在性别上的主效应显著;沟通内容维度在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四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没有显著差异。

(二)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及各维度的性别特点

1.不同性别中学生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及各维度的测试结果

2.中学生在沟通动机维度和沟通状况维度上的性别差异

中学生在沟通动机维度和沟通状况维度上表现出极显著的性别差异,因此采用多重比较法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男生沟通动机维度(F =7. 203)和沟通状况维度(F= 11. 364)上均显著高于女生。

(三)中学生同伴性话题沟通在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上结果与分析

1.不同性质学校的中学生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及各维度的总体测试结果

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方面,普通中学的学生在总体沟通上的平均分均要高于职业中学的学生,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3. 3593. 259,F=2.069)。在各个维度上存在的差异相同,都表现为普通中学的学生在具体维度上的沟通水平均高于职业中学的学生,并且在沟通内容和沟通状况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2.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学生在沟通内容维度与沟通状况维度上的差异

统计结果显示,中学生在沟通内容维度与沟通状况维度上表现出极显著的学校差异,因此采用多重比较法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普通中学的中学生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内容维度(F=5. 741)与沟通状况维度(F=6.440)上均显著好于职业中学的中学生。

(四)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在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上的存在的差异分析

由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的主效应及与性别和学校两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而把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分开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上及在沟通内容、沟通状况和沟通态度维度上存在的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为:在沟通内容、沟通状况及总体沟通上,父亲学历为大学及以上的中学生沟通要好于学历为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而父亲受教育水平为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沟通态度维度上也存在的差异为:父亲受教育水平为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中学生在沟通态度上明显好于父亲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学历的中学生,而与另外2个受教育水平差异不显著。

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上及在沟通内容、沟通状况上存在的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为:在沟通状况及总体沟通上,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中学生在沟通上明显好于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学历和小学及以下的中学生,而与母亲受教育水平为高中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沟通内容维度上也存在的差异为:母亲学历为大学及以上和高中的中学生沟通均要好于学历为初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而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大学及以上与高中水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三、讨论

中学生同伴性话题沟通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男生在同伴性话题沟通总体上平均分高于女生,男生在沟通动机和沟通状况维度水平高于女生并表现出了显著的性别差异,这可能与我国传统文化对男女不同角色期望有关,传统上更强调女孩子文静、内向、顺从,男孩子则更独立、叛逆。刘霞等的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发生边缘性行为的次数高于女生,报告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韩仁生等对中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调查结果也显示,男生交友数量显著地高于女生。郑琰对广东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女生由于比较敏感,所以自尊心水平比男生低。男女在交友数量、角色期望和心理素质上面的不同,造成了沟通动机和沟通状况的显著性差异。

上一篇师徒总结

下一篇检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