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培训总结范例6篇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评价指标体系;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3-3210-02

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企业对软件产业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则日益扩大。而近几年软件人才尤其是初级软件人才却十分匮乏,这已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担负着初级软件人才培养重任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亦成为了国家大力发展的70个重点专业之一[1](以下如无特别说明,所用“软件专业”均指“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为尽快完成初级软件蓝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工作,“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师资培训包” 项目于2007年立项,开始调研,并希望构建科学、有效的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保障软件专业师资培训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1 软件专业及计算机类教师培训评价的现状分析

软件专业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分支之一,目前还未有专门针对软件专业教师培训及评价体系的成规模的研究。笔者分别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平台,检索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评价的相关文章,均未搜索到结果。而检索与软件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类教师培训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也是凤毛麟角,其主要代表有:

1)、赵建功 、赵香兰、刘燕等发表的《河北省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教学设计研究 》,[2]他们从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效果评估及巩固四个方面对未来计算机专业培训工作提出策略性建议;

2)、岳小婷发表的《辽宁省高校计算机骨干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及启示》中,[3]分析总结了历届辽宁省高校计算机基础骨干教师培训实践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产学研结合的全方位立体联动师资培训体系;

3)、刘广、王小梅发表的《中职教师培训中教育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中,[4]以中职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部级培训为例,分析了中职计算机教师培训任务和培训方法,探讨了改进培训效果的途径。

这些针对计算机类教师培训的评价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尤其不适用于知识更新换代较快、讲究时效性的软件专业。

2 构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2.1 计算机软件行业的战略地位

我国软件产业战略地位是由发展趋势决定的,而作为本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软件产业是一种“无污染、微能耗、高就业”的产业。软件产业不但能大幅度提高国家整体经济运行效率,而且产业自身也能形成庞大规模,拉升国民经济指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产业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因此,发展和扶持软件产业,是一个国家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与战略制高点。基于这样的战略地位,振兴软件产业势在必行。

2.2 软件人才结构有待转变

软件产业调整与振兴需人才先行。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师资培训包” 项目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呈“橄榄型”结构。这种结构严重限制了产业与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而理想的软件人才构架应为“金字塔”型,即初级软件人才的需求应远高于中、高级软件人才。只有尽快完成软件人才结构从“橄榄型”到“金字塔型”的转变,才能在产业规模、企业实力、技术水平、竞争能力上与世界软件产业水平缩短距离乃至步入前列。从我国现状看,完成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学校配合企业对“金字塔”基础软件蓝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2.3 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软件基础人才的重任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是软件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定位于“金字塔”基础人才的培养,因此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担负着软件人才结构从“橄榄型”到“金字塔型”转变的重任。但项目组调研显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等多方面都与企业及信息化应用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 构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殊性及重要性

3.1 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性

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而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师资培训的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迅速满足市场对初级软件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应缩短软件专业教育的探索阶段,尽快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了解、监督和控制中职师资培训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培训质量评价,了解和掌握培训效果,发现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研究和改进培训工作,以保证培训的质量始终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任何一种培训都必须接受客观、公正、可靠、有效的评估和考核,否则培训将流于形式,为培训而培训,这对师资培训质量的提高乃至整个软件人才的培养起不了积极作用。因此,为了避免培训的盲目性,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5]

3.2 软件专业的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殊性

当今市场上,新的软件层出不穷,旧软件也在不断升级,支持软件运行的硬件平台也越来越先进,所以与其他专业相比,软件专业的教学内容更讲究时效性。因此随着软件的日新月异,软件专业的师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在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培训条件乃至培训环境的权重设计上都需因时而异,与时俱进,以最快的速度跟上软件市场发展的步伐。软件需要硬件平台的支持,在培训环境中,各种硬件设备的条件制约着培训的效果,而其他专业就少受这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因此,其他专业的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不适用于软件专业。

4 构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4.1 政策支持

国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软件人才培养,尤其是面向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实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并在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方面做出支持,以加快软件人才培养的步伐。

2002年国务院下发文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

教育部于2001年出台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指出: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努力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2007年又接着印发了《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还强调: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技术指导,开阔教师视野,跟进技术发展,密切与社会的联系。

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九部委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快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国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及加快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并指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是软件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

4.2 教师的迫切需求

目前任教于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师中,绝大部分教师期待高质量的培训。“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师资培训包”项目组对中职院校的125位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7%的教师表示曾接受过培训,但是接受企业实训实践的仅占17%,绝大部分教师没有系统、规范的软件项目开发经验,对软件项目的组织和流程没有感性认识,对软件开发企业采取的主流技术、项目管理方式和岗位配置情况了解很少,不熟悉软件开发企业的软件开发流程。对教师知识欠缺调查的结果显示:74%的教师表示欠缺操作实践实训知识。70%的教师表示有待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在培训效果的认同上,53%的被培训者觉得培训对自身工作有帮助,41%的被培训者认为只有一定的帮助,另外2%的被培训者觉得纯属浪费时间,还有4%的被培训者觉得没有帮助。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的教师培训体系混乱,而对于培训效果的评估,也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只仅仅依靠被培训者带有主观性的个人感知。而真正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建立在一系列的信息、资料、数据上,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以提高培训质量。并且在培训的各个环节都应进行培训评估。可以说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环节中的两个关键点。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对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应进行评价;在培训进行的各阶段应及时进行评估,以保证培训沿着既定的方向运行;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成果应进行不同时段的跟踪评估,为下一次培训提供依据,使培训工作的质量呈螺旋式上升。

4.3 培训评价指标体系的可实现方案

构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采用调查法收集体系中的各层级指标,其调查对象为参加培训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及其所在单位的部分教师、培训基地的管理者、负责人等。然后聘请几个专家来商讨量表的构成,再采用特尔斐法Delphi method ,用书面形式广泛征询专家意见。最后经过反复的研究、修改,确定指标体系的层级指标构成,以及所分配的权重和分值。在培训评价指标体系平台的设计上,可采用数据库软件建立相关表单,搭建后台数据库,再应用编程语言设计培训评价的平台,实现学员和培训教师都能在培训的各个环节中,登录平台为培训效果做出的评价和反馈。

5 总结和展望

为了让软件人才的培养跟上软件产业发展的步伐,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刻不容缓。然而软件专业又有别于计算机的其他专业,软件随着IT行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软件企业的岗位要求以动手实践为主,“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师资培训必须要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师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教师自身知识技能的更新与软件行业技术发展同步的培养。这就要求软件专业教师培训的形式、方案、内容等都必须与时俱进,跟上软件发展的步伐。由此可见,针对计算机软件教师培训质量的评价体系亦有着特殊的要求,比如加大培训环境的比重,强调培训师资的素质与构成的专业性、注重教学设施和实训条件的设计等。因此,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培训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06〕13号)[Z].2007.

[2] 赵建功,赵香兰,刘 燕等.河北省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教学设计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9):23-26.

[3] 岳小婷.辽宁省高校计算机骨干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及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9):67-68.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范文2

对于此类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的财经院校,属于工学学科性质的软件工程专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结合西部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在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突出特色之间找到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结合点和平衡点,按照“面向西部,服务基层,培养信得过、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结合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把工程经济学领域的知识包括进来,课程设置应始终以软件开发的整个流程为主线,培养学生良好的软件编程思想、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开发的团队合作精神。财经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避免照搬其它工科院校的培养方案,应该以教育部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梳理软件工程系列课程之间与其它相关系列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衔接,避免重复。课程设置要突出软件工程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专业模块的划分要突出行业特点及行业市场的需求。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互相衔接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增加案例教学、添加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课程,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课程体系的作用。

1.1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中的位置

通过调研、走访、学习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经验和做法,总结财经类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依托财经类院校在经济、会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建设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总的建设方案指导思想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配置与建设、实训环境建设(包括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和课程体系建设。对于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课程关系、夯实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和实践体系建设。为保证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质量,构建质量保障与反馈体系,总体建设结构如图1所示。

1.2课程体系主要建设内容

(1)梳理课程关系。通过划分课程群,梳理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之间的关系,重新梳理和制定大纲,确保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特色专业课知识衔接合理,保障知识体系的连贯性,避免知识点缺乏或知识点重复,以及知识体系不连贯等问题。

(2)夯实课程内容。通过梳理好的课程关系,筛选课程内容,保障课堂内容充实。为增强对课内内容的巩固,在课外开展“软件工程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以及认证类课程等作为补充,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软件开发素质。

(3)教学方法建设。按课程群划分,组织同类课程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改革现有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精炼教案内容。以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激情为出发点,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通过增加案例教学、添加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课程,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实践实训课程的作用,真正使学生体会和做到学以致用。

(4)课程教材建设。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群体系研究的同时加强教材建设。目前采用“内编外引”的方式,做好教材的自编与挑选工作。在软件工程类课程中的教材都要求是重点教材,规划教材或原版外文类教材,选择质量高、特色鲜明的教材。

(5)实践体系建设。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与课程群体系相适应的实验、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训练课程划分五个层次,分别为基本训练、基础理论训练、专业训练、工程训练和创新训练。使实践类课程涉及到的理论由浅入深,程序规模由小到大,开发队伍由个体到团队。实训环节中还考虑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的资源优势与学校的理论知识优势充分结合,共同设计和建设课程群中的实训项目。

2解决的关键问题

(1)把握主线与特色的关系。目前已有多个示范的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根据目标不同,有向高层次培养也有的向国际化目标培养。如何地足于地方,结合财经类发展特色,对课程群内容进行筛选和改革是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特色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方针是首先确立以软件工程为课程群的主线,保障基础内容的涵盖和衔接。另一方面,结合财经学院特点,在开发案例、管理项目和课程选择上体现特色,如面向金融软件开发实践,因材施教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开设《软件项目管理与工程经济学》等课程内容。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范文3

为了培养一支掌握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教师和干部队伍,从而实现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目的,我们可以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1、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为全面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是否需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以及如何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首先有一个认识问题。只有真正认识到: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进步与利用在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中,在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才可能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全面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我校培训教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观点讨论、每月文摘、课题研究、论文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教师真正能体会到在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中,人是关键因素,高素质的教师能积极推广和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而低素质的教师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推广和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促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具有教育科研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努力调整和改进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2、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高为主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形成一支掌握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教师和干部队伍。

我校的教师计算机培训经过部分教师带头学、全体教师参与学和不同教师分层学习三个阶段,经过前两年的努力,我校所有教师都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教师们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据统计,我校有90%的老师在备课、作业时能主动想到用计算机;57%的教师用计算机来处理日常书写工作已成习惯;所有年青教师都能利用平台制作课件并用于教学中。计算机辅助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一出台立即被教师所接受,应用后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赞赏。在此基础上学校要继续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以胜利小学师资培训五年规划为指导,以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素质的培养课题研究为主线,开展有效的活动,实现师资队伍现代化。 

一方面抓好常规电教设备使用和常规电教教材制作的培训。定期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视频实物展示器等常规电教设备的使用和简单维护,使教师能掌握和利用常规电教设备的一般功能和深层的功能,进一步提高常规电教设备的有效使用率。不断提高教师制作常规电教教材的能力,制作出更高档次的常规电教软件。

另一方面继续对所有教师按不同要求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使每位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培养一批有一定综合开发能力的软件设计人员和学科软件开发的带头人。九八上半年我校对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采用的是分层次培训,目的是使教师进一步熟悉计算机的功能,具有使用计算机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的意识,提高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能力。具体安排如下: 

甲组:每月活动一次,内容以进一步掌握汉字输入、进一步学习word7.0的操作技巧,学会不规则表格的制作、图片的插入和艺术字的处理为主。由吴繁负责教学。

乙组:每月活动一次,内容以学习windows95的操作技巧,学会资源管理器的使用,进一步学习powerpoint的操作技能和能利用powerpoint制作自己需要的教学投影片。一学期每位教师能制作2张教学投影片并在课堂上使用。由马防震负责。

丙组:每周三晚活动,内容以掌握简单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中应用为主,由徐阿艳负责。

XX年年下半年采用的是青年教师专项培训,每周一例会为学习时间,内容以学习软件制作平台,交流课件设计原则,完成课件制作为主,坚持学习一个学期,使个个青年教师都能独立地、熟练地设计并制作课件,最后将教师们制作的课件刻成光盘。其余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继续学习、使用计算机为教学服务。

学校每学期均要专门制订教师培训计划,教师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培训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具体安排详见每学期的培训计划。

3、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专项实验研究,提高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意识。

由校长主要负责开展有关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实验,以中青年教师、主管教学、教研、科研的行政、学科组长、软件开发的技术骨干教师为主,大胆实践,探索教改新路子。在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性研究的总课题指导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地开展一系列课题研究。如:继续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杭州市级课题《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研究工作,探索在学科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人机交互式的辅助教学模式;组织教师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大屏幕投影式的辅助教学模式,开发适合课堂教学的优秀cai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研究利用计算机优化学科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等问题(主要结合语文四结合实验开展);开展计算机与小学语文、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提高计算机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效率,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索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还要巩固和发展投影、录音、录像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开展多媒体组合教学研究;注意对发挥闭路电视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并鼓励教师对网上学习的研究等。『 1

4、做好各项工作的定期自检、总结和汇报工作,提高教师学习、研究、总结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能力。

每学期进行一至二次校内的自检工作,对课题研究、软件开发、教改试验课展示、教师培训活动等计划的实施情况作认真检查落实,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学校要鼓励教师总结经验,撰写有关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实施情况的论文和总结,以便于各地交流。同时要做好软件资料的收集、推广和应用工作。

建立各学科的学习制度,各学科每学期安排一至二个单位学习时间,由电教组统筹安排,学习软件资料的使用;电教组要及时向各学科提供软件资料和最新计算机教育方面的信息,将各学科的软件资料分别立册,把有关文字材料复印给各学科组,供老师参考和选择,所有软件资料逐步实现计算机管理;有针对性地选录教育教学资料,并整理编辑成教学软件,学科教师间合作编制一些简单的、适合课堂教学的软件,学校将教师们设计并编制的好的软件和课堂教学片断收集起来,争取每年至少出一张教学光盘。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范文4

    一、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模糊

    按财政部在《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出的中级培训目标为“通过中级培训,使一部分会计人员能够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为会计软件开发提供业务支持”。据此可以认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内容与大学的会计专业以及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同,在职会计人员主要应注重非程序性的会计软件应用及一定的系统分析能力,而不应像大学要求学生具备系统分析能力,并学会计算机语言,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但实际上各地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点进行在职人员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时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只是选用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讲授,造成在职会计人员无法对财务软件数据系统地进行运用、分析。

    2.亟待改进和更新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材内容

    目前,各地进行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的教材,基本上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运用财政部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写的《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1999年4月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二是由当地财政部门选中的各软件公司针对本公司财务会计软件编写的中级教程。在《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中,讲课内容较多涉及到windows95的基本操作、visual foxpro数据库和access数据库等内容,却缺少在职会计人员应当掌握的非程序性内容,如会计软件总体结构的认识、了解,运用excel进行企业成本计算、生产费用汇总分配、财务分析,会计软件维护的技巧与方法等内容。

    3.各培训点培训学时少,教学内容不能参照《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学大纲执行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一般各培训点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应为120学时左右,而实际上有的培训点仅有50一60学时,甚至更少,特别是在上机过程中,布的培训点甚至出现两人共用一台微机的情况,这样,每个人的学时就更少,同时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教学大纲,也谈不上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其后果是严重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当然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4.各培训点聘请的培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质量

    一般说来,各培训点应该选聘参加过会计电算化中级师资培训的教师,或选聘大学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经验丰富的专门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但有的培训点从节约资金角度出发,请一些根本没有师资证书或只懂一点电脑知识而不懂会计的人员充当教师,这显然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要求。

    5.各培训点生源大战、降价培训,降低了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质量

    据考察,随着各地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工作的进行,在职会计人员的生源在逐步减少,于是各地出现了各培训点进行生源朵战和降价培训的情况,单从降价来看,看似有利于会计人员,可实际上会计人员所得到的培训知识更少,效果更差,只相当于买了一个会计电算化中级证书。

    二、提高会计电算化培训质量的保障措施

    1.财政部门加强对各培训点监管力度

    在当前,各财政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实时规范各培训点的行为,主要包括:(1)检查各培训点的硬件设备情况。主要检查能保障培训使用的计算机数量,特别要规定各培训点能进行中级培训电脑的最低数量,凡是低于最低数量的培训点,要限期整改,到时还达不到数量要求的可取消该培训点。(2)检查机房是否采用局域网系统,是否方便学员了解中级培训中的网络知识内容。(3)检查培训点所用财务软件。主要检查财务软件的可用性以及excel软件的完整性。由于要运用excel对财务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就要求运用excel中的“加载宏”功能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功能。(4)检查学员情况。主要检查在学员招收中,是否有学员未参加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而直接参加中级培训的情况,并抽查了解学员的学习培训情况。(5)要求各培训点建立培训教师挂牌教学,实行竞聘上岗制度。从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考虑,一方面要求对培训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审查,主要内容包括培训教师的职称、学历、经历以及以前的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进行竞聘上岗制度,由学员选择教师进行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学。(6)加强对各培训点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的过程管理。主要是针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课表对学员进行一定的回访工作。同时,公开财政部门主管该项工作人员的办公电话号码,一方面有利于解答学员提出的各培训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与培训点相互沟通,从而规范各教学点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工作。(7)建立各培训点的年审制度。财政部门每年可根据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点的实际情况和学员反馈的信息,在广泛调查研究后决定是否继续或取消该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点。(8)要求各培训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培训内容中既有程序性操作的软件知识,又有非程序性操作的财务软件数据汇总合并等内容,因此要灵活地展示该过程,仅靠“黑板+粉笔”方式是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财政部门应要求各培训点运用投影仪等设备,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网络教学。

    2.明确在职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的教学目标要求

    对在职会计人员主要强调对财务会计软件的总体结构和应用情况及软件一般性维护工作。主要包括:(1)会计软件的总体结构;(2)财务软件的最优化初始化设置;(3)运用excel对会计软件的数据进行汇总、合并;(4)运用excel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成本计算及费用汇总分配方法;(5)运用会计数据进行财务会计图形分析工作;(6)会计软件的一些相关维护知识等。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软件蓝领;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

中国的软件业正遭遇着人才瓶颈。据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卫生部等6个部门的调查研究.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技能型人才严重紧缺问题,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领域尤为突出。调查表明,在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中,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需增加百万人左右.在数控应用技术领域。需培训和造就数十万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护人员。这些人员被业界人土称之为实用型、技能型“软件蓝领”。

一、软件业的现状及其“软件蓝领”需求趋势

在世界软件业进入工业化生产的今天,中国的软件业已初具产业规模,与国际软件业领先水平相比,全球软件产业正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阶段,而中国的软件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长期,中国软件市场正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在计世资讯的年度报告中,其研究分析表明了中国软件产业规模现状,2004年产值规模达682亿元,比2003年增长30%,其中国内用户的软件投资总量达539亿元,同比增长25.3%,预计 2005年增长速度将为28.1%,软件市场总体规模将达907亿元,增长率将达33%。2010年左右,中国软件产业将步入成熟期。[1]据湖北省软件培养基地的求职信息表明,全国已建成“国家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重点软件园”,基地与园内至少已培育出上万家软件企业,仅湖北省软件产业基地就有600多家软件企业。[2]我国上千人的软件企业已有北大方正、中软总公司、东大软件集团、用友软件集团等等。而异军突起的印度软件业.因培养出了庞大的软件产业工人群.促成其号称世界软件业第二大国。印度的软件公司,动辄上千人,其中超过5000人的企业就有18家,企业中除少数的高级开发、项目分析人员外.其余的人都是从事基础编程的“软件蓝领”,软件生产如同传统产业的流水线作业,而每个基础编程人员则按规定加工整个工程中的某个标准件,从而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中国软件业要形成规模化经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软件人才匮乏与改进人才结构是首先要打破的瓶颈。从美国、印度等国的经验来看,软件企业需要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软件从业人员理论上可以分为软件工人、软件开发人员、项目负责人三个层次。在这一结构中每个人都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进行流水作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从事软件编程工作的基础程序员——软件蓝领。

软件业内人士认为.新的软件生产模式需要的人才将呈“金字塔”型:大量需要的是处在生产:第一线的编程人员(软件工人),占总人数的60%—70%;中间层是从事软件设计、测试设计的人员 (软件开发人员),属企业的高级人员,占总人数的20%-30%;处在最顶端的是社会需求的分析人员(项目负责人)。

目前我国的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即中间层次的人才相对较多,生产第一线的编程人员 (软件工人)甚少。软件企业基本上还处于作坊式生产,高学历人员在软件企业中,还要冲杀在编码第一线,集设计、施工、销售等于一身,从而造成软件成本居高不下,效率、质量也难以提升.降低了其价格上的国际竞争力。

不难看出,“软件蓝领”是软件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底座,而现有人才又供给不足。总之,我国软件业在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①人才数量不足;②人才结构不合理;③人才培养模式有待革新。

二、培养适应软件业需求的“软件蓝领”

当前,我国的软件业需要大量的“软件蓝领”.然而,能适应软件业需求的“软件蓝领”又供给不足,导致软件企业不得不使用高学历人才从事简单的“软件工人”就能胜任的基础编程工作。

(一)高职院校应当且有能力承担起培养“软件蓝领”的重任

软件产业的发展必须以人才培养为起点。我国的软件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各级高等院校,从教育行业人才培养定位来看,大量的应用型、操作、动手能力强的低层次“软件蓝领(工人)”,应由高职高专院校承担起培养与输送这类人才的重任。

高职高专院校所开设的计算机专业(软件技术方向),其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就定位为应用型或称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也应是向软件企业输送“软件蓝领”、“软件工人”、“软件基础程序员”的培养基地。

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和软件人才的匮乏,而衍生培育了IT人才培养企业,如北大青鸟 APTECH计算机教育培训中心、NIIT、神州数码和 ATA等,他们从一开始就以全新的培养模式,以短、平、快、专的手段为软件企业培养输送实用、急需的人才。一些在校大学生和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不是选择直接就业或考研,而是纷纷选择到这样的培训企业中深造一至二年,学习他们心仪的知识和技能,报考和获取他们向往的某类程序员认证证书。这预示着新型的人才培养企业向传统的教育行业发起了挑战,预示着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输出模式需要改革。

(二)建立高职高专“软件蓝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明确“软件蓝领”培养目标。借鉴IT人才培养企业对软件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应将“软件蓝领”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政治上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是能适应软件企业编程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J人才;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能适应软件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基础程序员,他们是软件中、高级人员提出制造某一软件方案的编程执行人员,他们也应按编程工序划分专攻方向,充当整个软件工程中的某个标准件生产的专门人员。

2.注重培养并开发“软件蓝领”的基本素质。IT业界人士认为:高职院校向软件企业输送的生产一线的“软件蓝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①具有软件开发实用知识和技能,良好的项目开发编程能力。至少精通一门编程语言,如当前国内企业常用的C/C++、VB和国际上最流行的Java语言,熟悉它的基本语法、技术特点和API(应用程序接口)、、②认识和运用数据库的能力,即会使用目前常用的数据库软件,如甲骨文公司的Oracle数据库软件、微软公司的SQLServer软件等。③具有软件工程的概念。从项目需求分析开始.到安装调试完毕,基础软件编程人员都必须能清楚地理解和把握这些过程,并能胜任各种环节的具体工作。④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特别是掌握专业英语(计算机编程所需)的基本词汇,及其相关的英语语法。⑤自觉的团队精神,较强的求知欲和进取心。软件业是一个高速发展、快速变化和不断创新的行业,软件人才的与人合作意识与精神、求知欲与进取心都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在激烈竞争的行业中立足的基本条件。⑥熟悉国家信息产业的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与创新精神。

培养适应IT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软件蓝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一要让学生掌握适度的文化科技知识和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软件编程专门知识,使之具备从事软件产业职业要求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二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能满足软件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需要;三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四要培养学生的延展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IT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其技术发展与更新的速度,需要软件职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掌握新技术的潜质,即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战技能,同时具备可持续学习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探索适应IT企业需求的“软件蓝领”培养模式

首先。以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通过优良的课程体系,传授实用的教学内容,同时辅以有效的教学手段,强化外语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使高职高专院校打造的“软件蓝领”掌握最新IT业界、软件业界的实用知识与技术。

第二,以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模式为辅线。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能满足软件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需要;又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团队工作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延展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IT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其技术发展与更新的速度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掌握新技术的潜质,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具备可持续学习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以学历教育与岗位技术培训相结合的“软件蓝领”培养模式。学生在校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其表层结果是使学生取得日后立足社会的名片——学历证书,其深层结果是让学生在校完成“软件蓝领”的培养目标、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开发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开发。然而,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高校向企业输送的毕业生有的要再接受近一年的教育与训练才能胜任工作。因此,为适应IT技术高速发展.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的现实,高职院校应该开辟走出去、请进来之路,走校企联合培养实用人才之路,校企共同探索“订单式”“软件蓝领”培养模式,适当引入著名IT企业的程序员系列认证,按照IT企业具体岗位需求,对“软件蓝领”进行再分类,突出具体岗位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必要的IT职业岗位技能培训,取得步入企业的名片——某类程序员认证证书。另外,为了使高职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胜任“软件蓝领”岗位工作,高职院校应注重依托IT(软件)行业.聘请IT行业的专家学者、资深人士参与学校教学运行的全过程,将一些国际流行的IT产业最新技术及时引入教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更新教材等,使学生更快捷地接受IT职业需求培训,增强直接就业的适应性。这样既可树立高职院校为企业输送“高级蓝领”的形象.也可改善高职毕业生不好找工作的现状。

三、适应“软件蓝领”培养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蓝图。它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设定预期的学习结果,并通过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安排科学的教育教学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进程,规划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与技能结构和专业个性化、层次性结构,以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整体职业能力的教育目的。

在目前的高职IT教育中,由于延用或效仿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有的高职院校仍以“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高职教育,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尚未形成科学适度的课程体系,因而带来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一系列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①理论课程相对过多,同类课程重复设置,无故提高了学时数的占用率,既不能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高职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的求学愿望;②实习实践课程相对较少,难以达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校内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辅助教学条件有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足,学生很少有(几乎没有)机会参与模拟的软件项目开发,更别说参与具体的软件项目开发,因此也无法在老师、项目经理或技师的指导下,感受亲自动手进行项目开发出成果的充实感,或是自己独立或与同学(项目组成员)协同进行项目开发的学习氛围,因此也就无法从实训教学环节中积累项目开发经验。在毕业应聘工作时,一谈到软件项目开发等实际问题时,则张口结舌,不知所云。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课程设置跟不上且脱离IT软件行业发展的市场需求;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环节教学;双师型师资力量有限(几乎没有);实习实训教学指导书缺乏,教材落伍;教学模式正处于摸索改革、寻求发展之路的初级阶段等等。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以IT软件行业职业或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技能本位”为指导思想,即强调实用技术和规范的应用,而不探究深奥的理论.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不拘泥于学科的系统完备.设置高职“软件蓝领”培养课程体系。

与课程教学相匹配相配套的是教材和实习、实训课题教学指导书,以及单项或模拟项目开发指导书。高职教材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必须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教材编写的模式应该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心,以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指导思想。理论叙述体系要反映高职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衔接的循序渐进原则,从基本的概念和知识点出发,对于单项职业能力或证书类培训教材与教学指导书,最好采用完整的案例人手,逐层引入知识和理论,使高职学生带着实际问题,从案例的整体知识考虑,将局部知识逐层分解学习,以减轻高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学习压力,培养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针对“软件蓝领”培养特点,加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而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高职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除应具备较深的理论功底外,还应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高职现有的教师,特别是IT类教育的教师多是由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没有在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工作劳动过,一般都对一线的实用技术、技能比较生疏。众所周知,讲授应用课程的教师,如果长期脱离企业界,是很难跟随技术的发展而一起发展的。因此,一方面应对教师进行高职教育基本理论的培训,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大型软件企业进行深造。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训,经常选派中青年教师到软件企业去强化技术与实践能力。再一方面是制定相应的选拔制度,直接从软件培训机构和软件企业生产一线聘请懂理论、有经验、会讲课的研发人员来作兼职教师或作论坛性质的学术、技术报告,以加速“双师型”队伍的建设,适应高职院校培养与输送“软件蓝领”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华芳.2005年中国IT趋势论坛称ICT市场:站在新一轮起跑线上.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4日(第6版)

软件开发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在线培训系统 培训资源

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线培训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培训方式,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员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企业培训成本以及提高了培训效率。同时,在线培训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员工的需求进行内容的更新,扩大培训面积。我厂与常州金智能软件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的《网络培训考试管理系统》,使得我厂的各种培训资源真正达到了共享,全厂员工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培训、考试及试题库建设,使我厂的培训管理工作得到了质的飞跃。

一、在线培训系统,现代企业培训的发展方向

作为技术、技能密集型企业,火力发电厂的员工培训一直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各个岗位的培训标准也非常明确。一直以来,我们都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培训,其培训资源整合的不完整性、不透明性,以及员工培训时间的不灵活性,越来越影响了我们的培训成效,也间接导致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培训系统因其培训方式的灵活性、资源完全整合共享等优越性,已成为现代企业培训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联合常州金智能软件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网络培训考试管理系统》,采用的B\S多层机构的个性化在线培训,应用反响良好。

二、系统结构设计

1.构建在线培训系统所采用的软件配置

对软件配置主要分为以下服务器软件配置以及客户机软件配置。①服务器软件环境要求:MS Windows2007 Server的操作系统,安装 MS SQL Server 2003的数据库系统。②客户机软件环境要求:采用的是Windows 7本操作系统;客户端IE浏览器应使用8.0版本;采用2007的Word软件。

2.在线培训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采用的是B\S的多层次结构,对于客户端的用户主要是分为学员、管理员以及专家三大类,使用Brow ser的访问服务器,主要依次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表示层、应用服务层、公共服务层以及数据可层。

3.构建个性化在线培训模型

(1)学员学习信息采集模块。在线培训系统对学员的学习活动进行实时的跟踪以及调查,主要是通过学员学习行为的“点击流”以及依据采集到的测试结果,来掌握每一个学员的学习情况以及检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学员学习知识点的掌握主要是通过测试收集策略,来采集每一个学员在测试中所暴露的缺点,同时,系统也及时地记录了每一个学员总体得分情况,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学习情况。

(2)课程知识模块。建立知识库、课程库以及试题库。对于知识库的建立,知识树的数据结构主要是知识关系表以及知识表,知识库的字段主要包括:知识点的编号、知识点的重难点、重要度以及所述的课程编号。培训课程的建立主要依据本厂培训手册,并根据培训的内容和层次要求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授权。因此,无论培训学员来自于不同的部门,以及不同的等级,都能在该系统友好的界面下完成在线测试、自我测试、视频点播、试题浏览等培训功能。

(3)个性化引擎模块。这个模块主要是向学员推荐学习的方案,可以根据学员测试成绩以及学员浏览次数自动生成日记,从而向用户推荐较好的学习方案。另一方面对于内容的推荐主要是通过学院信息模块来推荐学习内容。具体的操作步骤是:对学员个性化学习数据的处理以及分析;对学员测试数据的分析;最后推荐个性化的学习内容。

(4)学员信息模块。构建的在线模块主要是以覆盖模型为基础的,建立学员在每个知识点上的认知信息,形成独具一格的学员信息模块。这个模块信息主要包括:学员的编号、姓名以及单位、所述部门等等;学习知识点的时间以及学习这个知识点所用的时间,学习地点和点击的次数等;学习测试历史,测试所需要的知识点,记录测试所得的分数以及是否通过;学员做错的题目,错误的类型以及所属的知识点等等;最后是学员最近登录的时间、登陆次数以及在线的总时间都所有体现。

三、在线培训在我厂的应用

目前,该系统已经整合到我厂门户中,员工采用单点登陆模式,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培训和考试。自系统投入使用以来,我们已策划进行了多次的全厂性在线考试竞赛活动,同时,员工培训资源得到了完整地整合和共享,员工的培训更加自发自觉,使我厂的培训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总而言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位,对员工的在线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与传统的培训方式相比,在线培训能够有效地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拓宽员工的知识面,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勇,牟艳娜.网络培训服务系统:推进企业培训变革的源动力[J].中国远程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