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教学论文范例6篇

创作教学论文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1

舞蹈是一门高雅艺术,这种特性需经过严格的理论指导和艰苦的日常训练才能体现出来,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中舞蹈专业的课程教学,在考虑高雅性的基础上,还得兼顾通俗性,这个专业培养的是学前教育的老师,这些老师要跟孩子们打交道,一些舞蹈动作太过于高雅的话,孩子们看不懂,自然起不到教学效果,故此,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的根本要求除了高雅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出通俗性,实现雅俗共赏。

1.1舞蹈教学得培养学生动作的规范性

在学校学习时,他们是学生,但毕业后他们会走进相关机构,成为幼儿教师,他们在从教时,必须展示出过硬的业务素质,基本动作得规范、得体、认真,基本功得过关,只有这样才能当好孩子们的启蒙教师。他们这种规范性的动作培养,主要来源于中职学校里老师的严格指导和自身的科学训练,日常训练工作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舞蹈的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教学一般以“手把手教”“、现场点评”的方式来进行。

1.2舞蹈教学得塑造学生的艺术气质

舞蹈是一门形体艺术,除了一些基本动作之外,还需要有表情语言、肢体语言、和人体气质来共同展现出艺术的美感。音乐家、艺术家、舞蹈家与身都有一种艺术气质,这种气质的培养来源自与专业学习和训练。在孩子们的眼里,幼儿园的阿姨和老师是最美的,这种美不仅仅出自外表,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亲和孩子、征服孩子的形象气质,这种气质的培养就得依靠日常学习和训练和专业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使舞蹈学生的肌肉呈条形生长;以柔美的身体韵律训练,使身体曲线优美舒展;以欢快的动律训练和轻松的舞步,使骨骼、韧带、关节在灵活性和柔韧性等方面都得到运动和发展。通过舞蹈基本功训练,使学生的身体、形体、肢体更加美好,身形更挺拔,使肢体更灵活,躯干与肢体等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协调地发展,最终成为形象气质极佳、基本功过硬的专业幼教老师。

1.3舞蹈教学得融会贯通其他艺术元素的营养成分

舞蹈专业不是单纯跳舞,还应吸收武术、体育、戏曲等其他艺术元素的营养成分,舞蹈同这些元素之间,不是分割开来独立存在的,而且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只有吸取这些元素的营养成分,才能壮大舞蹈的艺术内涵,扩大艺术表现力。在教学中,舞蹈教师可以借鉴体育训练中的人体结构、关节机能等专题研究成果和高难度技巧及防伤等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质和掌握高难技巧的能力。武术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继承了古代技击、身法、剑术、气功等养生与技艺之精华。教师武术中的身法、技艺引入到舞蹈教学之中,把可以增强舞蹈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既强化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又增加了教学效果。

2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的改进措施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是一门必修课,学生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专业训练,增强舞蹈的专业基本功,以满足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的现实需要。舞蹈教学有着一些基本要求,这就需要相关学校正是目前存在的现实困难和不足之处,采取有效措施来改进教学,切实提升舞蹈教学的授课效果。

2.1重视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作,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建设等内容,中职院校应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这些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应进行合适的定位,摆脱模糊不清的定位范式,加强专业型、实用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模式中,学校和教师应把握舞蹈的内在规律和现实要求,有的方式的教学,把音乐、德育、美育等内容也纳入教学之中,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舞蹈教学离不开专业教材,目前市场上出版的舞蹈教材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认真挑选,订购到内容齐全、浅显易懂的教材,作为理论授课的依据,等等。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构建符合舞蹈教学的课程体系。

2.2保证资金供给,满足教学需要

舞蹈课程的开展,不论是师资力量规划,还是专业的训练场地的建设,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故此,相关中职院校应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满足教学需要。师资力量规划工作,学校除了提升一线教师的业绩待遇之外,还应设立专项资金,一是用来诚聘优秀人才,二是加大现有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授课经验,只有具备优秀的师资水平,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除此之外,相关学校还应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训练基地建设,建设几个标准化训练场地,满足教学需求,防止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

2.3强化日常训练

对这些已经过了学习舞蹈最佳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教师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采用笨鸟先飞的方法,加大训练量,指导学生进行艰苦的课后训练,让学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任何成功和成绩的提升,都是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学校也可以相对做出安排,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把早晨、晚上和周末的部分时间也都纳入教学课时之中,适当加大训练课的课时,通过扩大训练时间来提升教学效果。

3学前教育舞蹈创作的指导原则

前文所述,舞蹈是一门高雅艺术,但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学还应考虑儿童教学的实际情况,应具备通俗性。学前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也应考虑到这种实际情况,按照一些基本原则来实施创作,力争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既具备一定高雅性,还能浅显易懂,使幼儿乐于接受。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首先得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艺术创造。

3.1把握儿童心理特征原则

学前教育的学生,他们毕业以后的工作对象是一群学龄前儿童,这样的孩子活泼、善良、调皮、好动,他们对未来世界的任职还不够,处于童心童趣的世界中,这个时间内他们接受的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让他们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学习一点知识就行。学前教学的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必须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不能过于高雅、过于专业,这样会脱离儿童的认知能力。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这种变现特征应该成为舞蹈创造的源泉。

3.2使用夸张、戏谑、变形动作的原则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生活中精华元素的结晶,舞蹈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行为动作的艺术变现。教学和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应充分考虑到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特征,和一些能增强他们记忆力的表情和动作,多多使用夸张、戏谑、变形动作,增加舞蹈作曲的童趣。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动作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

3.3添加游戏元素元素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学习方式,通过游戏的学习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可以把游戏元素添加到舞蹈动作中去,增加一些游戏情节,提升滑稽感和童趣,便于儿童学习和模仿。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捉迷藏等等游戏活动都可以添加到舞蹈作品中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和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

4舞蹈创作中综合技术的应用

舞蹈教学授课效果的提升,除了加强教学管理和强化日常训练之外,教师和学生还应合作,进行一些简单的的舞蹈曲目和舞蹈动作的创作。根据相关教学和创作经验,一些综合技术可以作为舞蹈创作的辅助手段。从实践效果上来看,一些技术挺受学生的喜好和欢迎,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关学校可以根据经济实力来推广相应的辅助技术。

4.1基础辅助技术

舞蹈创作中,一些不需要太高投入的辅助技术,基本上都能满足一般创作的需要,相对来说,原则上每所学校都具备推广这些技术的经费基础。这些技术包括幻灯片、音频技术、录像技术等,只要学校购买普通的磁带、录像带、留声机、录放机、收音机等设备,就可以播放相应的音乐和旋律,营造教学氛围,提供艺术节奏,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

4.2电化辅助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广播技术、摄录像技术、卫星传播技术逐渐运用到舞蹈教学之中,有实力的学校就可以根据要求来建设电化教室,播放舞蹈教学过程,教师本人可以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训练,舞蹈科研人员也可以进行舞蹈力学、美学的研究,这种技术革新了舞蹈课程的教学方式,将现代技术运用与传统教学之中,用现教现学的电化技术来帮助学生开展舞蹈创作工作。

4.3信息辅助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舞蹈教学和舞蹈创作进入了全新的模式阶段,当然,这些技术的采用,需要学校具备足够的资金供给。多媒体技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将计算机、网络等新的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应用于舞蹈课堂教学之中,满足了教师进行舞蹈力学及美学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教师还能在网上捕捉学生的排练动作,已发现个别学生的不规范动作、进行单独纠正。运用这种技术,教师还可以把教学动作进行图像处理,进行力学及审美分析,进而提升授课效果,学生也可以根据舞蹈过程中拍摄的图像、照片、动作帧等等,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错误的环节,并及时改正,保证舞蹈创作工作的顺利完成。

5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创作

对老师和学生而言,舞蹈创作也是舞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通过事先准备好一定的题材,让学生自由创造一组或多组舞蹈,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教师互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5.1指导学生创作芭蕾舞和古典舞

芭蕾舞最有助于学生基本功的练习,芭蕾舞的学习重点训“开、绷、直、立”等动作技巧,可以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的训练,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纠正学生形体上的不良习惯。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适合芭蕾舞蹈的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情节意境来构造简单的舞蹈,多多练习,提升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性和协调性。学生在练习完芭蕾舞之后,具备了一定的舞蹈基础,就可以进行古典舞蹈的学习。教师在这个时期内,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古典舞,古典舞身韵主要针对学生气息的运用和身体的韵律感、节奏感的训练。这样循序渐进的创作训练,完全适合舞蹈教学的内在规律,减少学生不必要的时间付出。

5.2指导学生创作民族舞曲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舞蹈,这些不同特色的民族舞蹈都可以成为创作素材,教师可以讲解几个典型民族舞蹈的特征,让学生进行组合创作,然后分组练习,多做练习,让学生做到掌握好众多典型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为今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5.3指导学生创作幼儿舞蹈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要面对的是幼儿,所以幼儿舞蹈的学习和创编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专业的学生应明白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掌握孩子们的喜好,创作儿童喜爱的舞蹈,这样才可以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指导教师可以根据科学性、适用性的原则,引导学生创作一些幼儿舞蹈,然后进行严格训练。这种以实践为主的舞蹈创造,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的,积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的专业意识,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充分发挥才华,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6结语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学生创造力;写作兴趣;方法

一、钻研理论,把握作文心理

学生是作文的主体,作文要求只有符合儿童语言思维发展特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理论书籍,丰富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学生作文心理。明白小学生作文心理过程是一个准备、构思、行文、修改、总结提高等五个环节连贯贯通,不断循环的活动过程,是一种双重转化的心理过程。这里既有形象思维的训练,也有逻辑思维的训练,据此找准切入点、及时、恰当的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创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活跃民主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许多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能在良好的民主的教学环境熏陶下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便会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的人,这就要求作文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首先,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不要以绝对权威自居,独占课堂,而应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无顾虑的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摆出来。相互鼓励,相互启发,将课堂变成一个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在平等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作文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及创造力,如我在讲评《一件难忘的事》时我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先让他们互评,使所有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然后挑选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评议。由于师生全员参与、气氛相当融洽,学生在这种愉快的环境中不仅再现了写作基本过程,而且又将自己的作文通其它同学的作文进行了比较,在纵横比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经验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活动,较好地锤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其次,教师要灵活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特点。师生思想相通,使学生感到老师不光是“良师”而且是“益友”,师生心里达到最佳,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从而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可采用“四允许”的方法,即“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课堂中老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生视作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三、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

教师应设法在教学中建立一种支持创造、鼓励创造和推崇创造的集体舆论,在这种心理氛围中,学生就会最大限度地获得“创造安全感”和“创造光荣感”,就会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

其一,设疑引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难,有所进取,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思考,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习作的具体要求,巧妙的提出问题,用正问或反问,直问或曲问等方法,引起思考,结合课文指导学生作文想象力的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比如我在指导第九册第九课《鸬鹚》一文中关于想象“鸬鹚不断跳上来,渔人都要忙不过来”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时,问“我们抓住这一句中的那些词来想象?(不断忙不过来),怎样才能把“忙不过来”突出地表现出来?(神态、动作、语言),渔人会有哪些神态、动作、语言呢?”这样一步步地设置疑问,每个问题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他们畅所欲言,想象丰富而奇特,我顺势让他们用笔当场记录下自己的想法.谭琛同学写到:在宁静的小湖上,一只又窄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船上的渔人拿着竹篙在赶鸬鹚下水捕鱼.鸬鹚拍打着翅膀纷纷跳进水里,水面上立刻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不一会儿,一支鸬鹚就扑着翅膀跳上了渔船,渔人一把抓住它,把喉囊里的鱼挤了出来.这是,另几只鸬鹚也跳上了渔船,伸着脖子争着往前挤,渔人笑呵呵地说:“别挤,别挤,马上就好”。渔人挤了这只挤那只,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不过看着越来越多的鱼他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其二,以辩促思。“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这是英国大文豪萧伯纳的名言。由此课堂教学中的集体讨论或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应结合作文教学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就某个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回答自己所关心的问题。通过交流争辩,以辩促思,以辩明理,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四、形式多样,富有情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强烈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它会像磁铁那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他们去思考,观察和研究.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富有创造意识的采用新颖多样的训练形式,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如:模仿性练笔、趣味性练笔、想象性练笔、创造性练笔,亦可进行情境作文、演示性作文、读写性作文、视听性作文等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训练,会使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思考,想象直至完成创作。例如:《火烧云》一课,作者在描写火烧云变成马、狗、狮子的形状时,采用了相同的结构:是什么——什么样——怎样变化的。在学生学完这段话后,我说:火烧云的变化怎么着千姿百态,课文只写了三种形状。大家想想,天空中的火烧云还会有怎样的变化,模仿课文结构说一说”。有的同学说:“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只狐狸,那得意的样子仿佛是刚刚每餐过一顿。忽然,天空又跑来一只鸡,它的羽毛非常美丽,色彩斑斓。一会儿,狐狸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站在那里,它扭向那只鸡,仿佛又去捕捉新的猎物了。一会儿鸡消失了,狐狸也变模糊了。”有的同学把云想象成弯腰驼背的老人拄着拐杖走亲访友;有的把云想象成报晓的雄鸡,嫦娥身边的小兔等。他们结合生活实际,纵情想象,踢现了思维的流畅性和想象的丰富性。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写作方法,同时思维也到得了训练。

五、创造美的课堂环境

审美意识对人的创造能力具有推动作用,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往往是构成创造力的动力,直接成为科学创造的重要因素或科学研究提供必要手段。审美教育发展着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把美育透到教学中,是真善美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求不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通过细致入微观察会使学生对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了解,从而寻觅到生活真谛,激发出热爱生活,向往真善美的感情。

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未来社会需要许许多多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造型人才。列夫?托乐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型作文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造性教育需要我们去开拓,去探索,去创造。

参考文献: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3

一、重视课堂教学,培养写作创新思维

老师按部就班地提出写作内容与要求,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写作,直接制约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很容易遇到瓶颈,造成学生写作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改变教学模式,在学生进行写作前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学生完成写作后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提倡学生互相交流写作心得,重视学生在写作中的想象力,激起学生对写作的欲望,让学生热衷写作,敢于写作,勇于创新。写作教学中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应从课堂教学着手。

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相互讨论,这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创新。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作文题目制定相关教学方案,老师可带领学生去寻找写作灵感,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看到,让学生了解写作对象。

例如,作文题目为《一处美丽的风景》时,老师可带领学生到乡野间,到大自然中去观赏、感受风景的瑰丽,也可逛逛校园里的花园、水池,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要写一种水果,不只是把果实带给学生看,还可带学生去看果树,看看甜美果实是如何长成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发表意见,学生回到课堂把自己的感受、体会说出来,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最后进行写作,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真实情感进行写作。以真实情感为基础,学生发挥想象力,写出具有新意的文章。在题目定制上,老师可以出半命题或是让学生自定义题目,这样更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学生写作过程中,老师可以进行巡堂,注意提醒学生写作形式,尽量避免老旧的写作方法,如看到学生写有错别字,及时纠正,不要等到写完后才进行点评,提醒学生在写作时字迹要端正,卷面要整洁,这些小细节做好能够让文章更加赏心悦目。老师尽量放宽学生的写作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组织语言,不要急于催促学生上交作业,只要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即可,这样学生能够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对日后写作有很大帮助。在写作上出现偏题的同学老师也应该及时纠正,在字数上有明确的要求,要围绕主题进行写作。

二、改变教学态度,以鼓励创新思维

在写作中丰富的想象力是关键,应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开发想象力。初中作文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融入真实情感,给学生想象、创新的空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初中生处于成长的敏感时期,不要对学生写作手法轻易做出批评,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课堂上多读些优美散文或是获奖作文,教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这些写作手法,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慢慢地把这些写作手法运用到写作中。在批改完学生的作文后,教师应把学生写得好的句子或段落标注出来,在课堂上朗读,让全班同学都能够欣赏到,起到鼓励的作用。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拥有成就感,写作就会更加积极、更加大胆的进行。

学生完成写作后,老师要认真批改学生的作文,老师给学生的评语是学生写作过程中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通过老师的评语对作文进行修改,更好地把握写作质量。对写作有较多问题的学生,老师可进行面对面的教学,这样形式的教学效果较明显。对于出现小问题的学生,老师可在作文本上写批注,要求学生进行改进,对作文中写得好的部分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发挥想象力,挖掘潜在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多做读书笔记,把文章中的优美句子或段落抄写下来,然后写下心得体会。随身带着纸笔,有灵感时随手写下,不论长短,学生的有感而发是最真实、最能打动人的。长久下来,形成一种写作的好习惯,之后考试写作就可以信手拈来,轻松容易。

加强学生课外阅读量,多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时文章结构的安排。写作时,确定主题后就要考虑文章结构布局,要有逻辑的安排,组织空间顺序,这些在读过大量文章后自然懂得如何去写。可让学生打破常规的写法,发挥想象力自己思考怎样写可以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多做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把自己读到的好文章拿出来与同学分享,达到资源共享,出现问题有不懂的,也可进行交流讨论。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能够锻炼思维能力。

三、积极组织活动,用实践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写作,还应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在实践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创新思维的培养目的。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写作创新能力,除了让学生大量阅读优秀作文外,还可让学生进行互相批改作文的活动。在批改过程中,学生要认真阅读并找出不足之处,对其进行修改,以此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批改作文后,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评。首先应把原文读出,简单介绍原文中心思想,然后具体分析并指出文中好与不好之处,说明原由,读出自己修改后的句子。之后,作文被批改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用讨论得出的最佳修改方案对原文进行修改。在整个批改过程中,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提出建议。在讲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意见分歧,这是好事,说明学生都认真思考得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只要适时地做出引导,给出意见,帮助解决问题就可以。

让学生多参加作文比赛,不要仅仅局限在班级里,在班级小环境里不能体现出真实的写作水平,要跟更多人竞争,有竞争才有进步。多参加作文比赛,不仅能提高写作水平,还能适当打压学生在班级里膨胀的自大心理,在众多参赛者的作文比赛中,只有靠创新思维的写作方法才能让作文能够脱颖而出。古板老套的写作手法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参加比赛能够锻炼创新思维,使自己作文能够更出色。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4

这就要求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在写作时受思维定势的束缚有关,很多学生由于课外阅读有限,平时生活中不注意观察思考,因此看到作文题目首先会联想学过的课文,写作的思维也会围绕课文内容稍加改动,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因此,要改变这种现象,主要在于拓展学生的思路,要引导学生以某一特定的事务为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讨论,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拓展思维方式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多角度选材

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布置题目时,给学生以启发,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题目,从自己最熟悉的角度去组织材料,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最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写《我第一次......》,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围绕题目选取自己印象深刻的经历来写作。人生有很多第一次,既然是第一次,总是以做的不够成功,不够好为主要内容,这样的内容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吸取教训,以后做得越来越好。但是也可以写自己的小成功,比如:第一次登上领奖台,这样的第一次经历是催人奋进的,得出的结论可以是我们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成就,可以更加的努力,去争取更大的成功。经过几次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养成围绕题目选择自己最有感想的事件去组织材料写作,就会丰富文章内容,避免雷同。

二、同一个题目中心,多方面选材

对于文章的中心的作文题目,学生在习作时最容易出现雷同。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根据题目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摆脱思维的空间束缚,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章来。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题目,一般来说,这个题目的中心就是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学生很容易就囿于做好人好事这个狭窄的范围内,简单写几个类似的事例应付了事。教师在指导时,可这样引导学生。

(1)可以采用反衬的手法,选取一些自私自利,不考虑他人感受的反面例子,来衬托乐于助人这种积极的社会现象;

(2)从社会需要热心肠这种思维发散开去,积极提倡做一个乐于助人的自己,以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目的,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去学雷锋;

(3)可以拓宽一下思路,从帮助别人克服困难,到帮助别人改变思想,帮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雷锋;也就是把这个题目涉及的很多相关意义讲解出来,启发学生去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我班的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太高兴了!我恨不得一下飞到学校。”一个“飞”字传神的把开学时那种喜悦和兴奋的心情真实的流露出来,这就是创新。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一点一滴的引导去发现,小到字、词、句,大到段、篇、章,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经过长时间耐心细致地指导和培养,写出创新文章不再是难事了。结合教材指导学生进行有自己个性的创作主要形式有。

(1)就课文中的某一个情节扩展成短文。例如,《我的战友》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由的表情,推想的内心活动,把这两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2)续写文章的结尾,充分发挥想象力,体现个性。如续写《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想象桑娜拉开帐子以后应该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想象来到天堂的小女孩;;续写《凡卡》一课的结尾,让学生就凡卡梦见了爷爷这一事件展开描写。

(3)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改变人称、改变叙述的顺序、改变体裁等多种形式的写作练习。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5

一、呈现“简约”:追寻创意教学

【课堂速描】前不久,台湾的王家珍老师在福州上了一节《类叠法与短诗创作》的作文指导课。这节课紧紧抓住“叠词”这一重点展开教学:先情境导入,教师用的是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牛肉面,让学生在闻、尝中,回忆曾经学过的类叠修辞法;接着进行句式比较,妙用生动的“一毛”、“二毛”的漫画,为课堂增添了许多情趣;再实践创作,教师只在黑板上信手画了一个圆,让学生以此展开联想;最后的评议阶段,师生也是围绕“叠词”的使用来进行评价的。

【视点透析】王老师这节课给人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简约。“简约是最终的成熟”(达芬奇)。近年来,台湾的国文教学最热门的是作文创意教学,屡受广大教师的热烈推崇和提倡。因为创意教学彰显了这些特点:篇幅短小精致,形式活泼自由,目标明确集中,非常适合高节奏化的台湾生活――追求一种速食文化,寻觅一种多元表达。他们关心的甚至不是如何使学生获得一整篇作文写作能力,而更注重作文过程中学生思考力和想象力的激发与培植。

1.目标简明

台中师范学院王财贵教授就说过:“教书是件很简单的事,只要你找对了方向。”其中的深刻内蕴耐人寻味。王家珍老师把本节课的认知目标确定为:指导学生学习类叠修辞,使文辞更优美。至于技能目标、情感目标,贯穿作文的每一节课。这节作文课目标单一,要求明确,就像这节课学会认识和运用叠词那样,下节课就学习和运用比喻,再下节课学习和运用拟人……我们的课程从三年级开始作文,一周安排一次,假如一周学会作文的一种方法,一学年按40周计算,到小学毕业就学会160多种作文方法,试想还有什么方法没学到?到那时候,写不好作文都难!有人说,对四年级学生而言,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太简单了,大陆的孩子二年级就知道这类叠词了。但问题是,这些二年级的孩子,只知道在书本上画出各种形式的叠词,只知道在考卷上照样子写出各种各样的叠词,可是有多少孩子知道在自己的作文中自觉运用、灵活运用、准确运用这些叠词呢?综观这节课,叠词的学习和运用就是教学的核心所在,舍此其谁?这样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保证师生在40分钟时间里,心无旁骛、“无牵无挂”地到达目的地。实践表明:最有创意的答案往往在后面。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目标繁多,学生还在“中途”就戛然而止,而王老师的教学目标单一明了,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相互“碰撞”,直到“后面”,点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表达的火花。

2.过程简化

作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简化教学程序,挤出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修正补充、实践创作。王老师这节课按“概念生成――概念澄清――概念应用――概念形成”四个版块展开教学:先复习导入,丰富学生的叠词;接着句式比较,感悟叠词的神奇;然后实践创作,灵活运用叠词;最后评议阶段,准确运用叠词。整节课紧紧抓住“叠词”这一重点学习和运用。从教学进程上看,“比较句子,感受叠词之美”这个环节,几乎占整堂课的一半时间,遵循认识、积累、运用的创作顺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线条明晰,指向明确,效果可想而知!我们的作文课上只是出现一道道精心设计的作文题目,教学生既要立意选材,又要布局谋篇;既要语言表达,又要结构安排;既要开头结尾,又要照应点题……篇篇如此,课课如此,像走马灯似的,“教”也匆匆,“学”也匆匆,云里雾里,一个学期下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痕”的,几乎没有。我想,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推进,各种教学都值得尝试,作文课怎样让学生学得更有效,如何让学生的个性更张扬?“目标简明、简化头绪、细化过程”的教学处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3.方法简洁

有人说,蠢材用简单方法解决简单问题,庸才用复杂方法解决复杂问题,天才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王老师整节课只设计了三个相应的课堂活动,看似简单,恰是尽显她的才智。一是引导儿童回忆曾经学过的类叠修辞法;二是超级比一比;三是妙笔生花。对三个活动的指导,方法非常简洁,如百合花开,虽一身素白,但缕缕清香,沁入心肺。活动之一:观察法。教师用的是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牛肉面,让学生在闻一闻,尝一尝,这种原生态的方法,却激发学生产生出“香喷喷”、“热乎乎”、“热辣辣”、“香辣辣”、“滑滑溜溜”等鲜活的叠词,这对“简单是智慧的孪生兄弟”作了最好的诠释。活动之二:比较法。王老师摒弃了现代的媒体,选择了充盈中国文化的毛笔抄在白纸上,来展示要比较的两个句子,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她的别具匠心;用形象生动的“一毛”、“二毛”的漫画,跟平实的比较法,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真可谓“看似平常最奇崛”。活动之三:想象法。教师只在黑板上信手画了一个圆,让学生展开联想。一个简单的“圆”,让学生无穷的思考:有形的“圆”,无形的“圆”,现实存在的“圆”,意念产生的“圆”……为他们的创新思维提供了驰骋的天地。纵观整节课,没有新颖的教法,没有精美的课件,没有百出的花样,但有妙趣横生的场景、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能不叹服教者的智慧。

二、聚焦“情趣”:放飞学生的思绪

【课堂速描】一位台湾国文教师在作文课上要求每个学生笔录或讲述有关班级的轻松话题一二则,叫“班级趣谈”,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写作。分组,教师没有指定,让学生自由选择同伴;讨论,非常随意,没有正襟危坐,大家畅所欲言,教师也参入讨论的行列;话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阅历、作文水平等自由选择,体现学生是作文的主人。有一位同学讲述了这样一则趣事,题为《“报告”,“进来”》。上课时,常有同学故意晚到,然后喊“报告”,因为班上有个同学的爸爸叫“王进来”,所以每个同学都爱作弄他。有一次上国语课,老师正讲得津津有味时,一个同学突然喊“报告”,全班大喊“进来”,一片哄堂大笑。

【视点透析】经济高速发展的台湾,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竞争的压力愈来愈大,人们对传统的这种文雅教育提出了挑战,公开宣称:“人,就是目的,不该被当成工具。”、“让作文成为一种快乐的历程。”他们认为学生是有感情有灵性的人,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更应该使学生学会丰富、安排和消遣学习、工作以外的生活。其实,生活也充满了情趣,关键要看教师是否有一颗“有趣的心灵”(台湾林文生)。有了一颗“有趣的心灵”,课堂就成了放飞生命的快乐园地,学习就成了充盈笑声的快乐之旅。台湾作文教学追求趣味性、幽默性和游戏性的趋势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

1.在兴趣的话题中飞扬

纵观台湾近年高考作文,钟情于一题小作文和一题大作文,并将其固定为高考的作文模式,但形式活泼,流淌着浓浓的情趣。如小作文:1999年题目是从“车站”、“夏天的骤雨”、“深夜的犬吠”三种意象中任选其一,展开联想;2000年题目是从以下是有关“鱼”的两种不同情景,选择其中一项,写一段散文,可以从“人”的角度写,也可以从“鱼”的角度写:(一)餐桌上的鱼;(二)水族箱中的鱼。大作文:2003年作文题《猜》,由于题目引导语中有一句“上课中猜想暗恋的人会不会经过门外?”于是引发了很多考生都以猜“对方”的恋情为写作主题。有一考生陈述自己在公车上受到美女的注视,心中飘飘欲仙,猜想对方一定是对自己颇具好感,后来才猛然发现原来是自己的裤子拉链没有拉好。严肃的高考作文题都充盈着情趣,小学的作文题更是情趣盎然。这些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话题,改变了传统那种以很沉重的使命感和道德感的面孔,着力于开掘学生身上的各种潜能。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太严肃、太文雅了,反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教育家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发展人的潜能,以适应多元的环境。潜能的类型有多种,层次也有别,但每一种潜能,都具有发展价值。诸如人天性中的幽默、滑稽、轻松、机智、顽皮……只要能加以正确引导,它们都直接指向创造性。比如幽默的特性,就是以愉快的方式输入生活,享受心灵的散步与休憩,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力。

2.在温暖的氛围中徜徉

台湾教育指导大纲要明确提出:“重视联络教学与随机教学”,这跟大陆《标准》注重多种方法的运用,尤其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有很大的差异。不管是联络教学,还是随机教学,课堂呈现出来的是:平等、自主、开放和温暖。①让学生在教师温情的行为中张扬情趣。教师真正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只有在“蹲下身子看孩子”的平等对话中,才能看到一个儿童的世界。这位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一种俯下来与孩子对话的略微前倾的身姿,这样的身姿传达给孩子们的是温情的信息就是:老师在听着你,老师在看着你,老师在关注着你!在十几分钟时间里,她始终都沉入到各组,弯着腰、俯着身子与学生融为一体。“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本来只是一句口号,但经由这位教师的践行,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直接、强烈、有效的心灵冲击。②让学生在教师亲切的语言中放飞情趣。王老师创造性地使用了一种别样的语言与孩子沟通:“亲爱的――”像妈妈温柔的呼唤,它代替了“注意了”、“请看黑板”、“请看过来”,它包含了提醒、关心甚至表扬和批评,它比所有的语言都富有亲和力,它改变了整个师生关系!③让学生在温馨的氛围中尽显个性。教师营造让学生感到温暖的课堂气氛,于是孩子放松了,课堂活跃了;于是孩子兴趣了,作文精彩了!作文心理学家认为,愉悦温情的写作氛围,会使儿童在情趣盎然、动机蓬发、情感充沛的状态下学习。他们在大胆地、自由地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中,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创意表达得到充分彰显。

3.在团队的合作中驰骋

台湾也提倡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但跟我们大陆的“全面发展”有所区别:增加了“群”,即“德智体群全面发展”,把“合作”作为全面发展的硬性指标。台湾比较有影响的作文分组教学,即根据教学的需要,各尽所能,将一班分成几组,自由结合,由老师出题,交给各组讨论,然后有选择的完成,这其间学生就有充足的合作空间和机会。因为作文过程是感知、注意、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而小学生作文是对事物直观的描述和单一的表达,这基于他们思维活动仅处在对事物的表层现象上,对事物间的关系也仅局限在一种线形的因果关系的认知。这就产生了作文过程的“复杂性”与小学生认知水平“单一性”的矛盾。如何让学生的认知从“线形”向“立体”跨越?教师就得充分利用班级资源的优势,进行有效的分组合作学习。如这位教师创设轻松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学生合作去了,教师干什么呢?许多教师不是装模作样地这组走走哪组看看。她是在忘我地“扶”学生一把,“送”学生一程。这种忘我、细致、真实的指导,不是为了应付上课的一个环节,更不是装腔作势做给台下听课者看的,而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职业行为。在学生自主合作中,在教师精心帮助下,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不断丰富了起来,思维也不断地丰满了,创新潜能得到了开发。

三、注重“弹性”:传递学生的思想

【课堂速描】一位台湾国文教师翁老师在作文上这样描述:今天早上,我上班走在街上看到一件令人震撼的事(教师贴出这则《寻人启事》),我看后想了很多。假如你看后会怎样想的,怎样做的?请同学分组交流,编一则故事,或写一个场面。

这种方式新颖,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聚焦小女孩出走的“原因”作为重点,有的捕捉人们看见《寻人启事》后为寻找小女孩出谋划策,凸显人们的“关心”,有的则从清洁工阿姨为了留下这张《寻人启事》,被别人误解,受领导批评……课堂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景。

【视点透析】经济的高速发展,时代的迅速发展,人们明显感到这种主要依据课本的作文训练,不但内容与时代相隔,形式单调、枯燥,而且根本不能适应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与《纲要》提出“要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很不相符。因之,在作文教学中倡导的多元化和弹性化,就应运而生。在内容上,他们更灵活地有选择地处理教材中作文训练的内容,增加教材之外的作文训练量,寻求自由的、更富有创造性的训练内容;在形式上,变过去一味地从教材出发的固定方式,为有趣、自主、创新的方式,如漫画作文、接力作文、即兴作文、想象作文等,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呈现以下几种趋向:

1.创设“多元”的表达空间

台湾教育始终秉持这种理念:知识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仅是使之成为有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使之成为有创造力的人。学生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积极拓展的意识――在课堂上善于精心引导,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和剖析,立足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深入挖掘,充分借助推测和想象,让学生的思维由一点到无限扩散。创设了“多元”的表达空间,培植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新性,这成了台湾教师创意课堂的教学常态。

一是逆向思维。摒弃在通常情况下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从完全相反的思路,对立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如《寻人启事》中11岁的小女孩,是充满快乐的花季少女,是尽情享受家的温暖,为何采取极端的行为:离家出走?众多学生从“批评”的角度来写:或因学习成绩差,躲避学习而出走;或因跟同学有意见,对周围的人抱有敌意而离家;或跟父母闹矛盾,玩起“人间蒸发”的游戏……这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跟这个小女孩相仿,有相似的心理想法,或类似的生活经历,容易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有一学生独辟蹊径,摈弃从众心理,从“欣赏”的角度写:小女孩对学习不感兴趣,但心灵手巧,又肯于吃苦,想尽早参与社会实践,但她的父母反对。于是她悄悄离家,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让学生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让课堂成为培植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摇篮。

二是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思维,但流向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如有些学生同样从“批评”写,但角度较新。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小女孩迷恋于电子游戏,父母怕她游戏成瘾,不给她钱玩游戏。她天真地想自己挣钱玩游戏,于是她离家出走。这样改变学生固有的观念,增进他们对事物的敏感度,促进创新潜能的发掘。

三是多向思维。是正反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他发散形式的综合,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使学生思维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有的学生突出人们对小女孩的关注、关爱:一个11岁的小女孩离家出走,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引发多少路人的关注,小女孩为什么出走,怎样才能更快地找到她,为何采取如此的极端行为等等,作为情节设置的主要内容;有的学生凸显清洁工阿姨的可敬:我走在街道上,望见清洁工阿姨在清理广告,当撕到最后一张广告时就不撕了,我感到非常奇怪。我走进一看,是一则《寻人启事》,为了尽早找到小女孩,宁可受领导的批评,遭别人的误解,多么善良、多么可敬啊!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和狭窄,显得新颖和独特。

2.提供“思辨”的思维沃土

台湾《纲要》指出:“语文教育应提升学生思辨、理解、创新的能力。”思辨能力,很大取决于天赋,但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尤其是思考的深刻度和慎密度,是可以通过正确掌握思维逻辑和学习相关知识技能而提高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以辩证的思想,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审视事物,鼓励学生从创新思维出发,学习挑战传统与权威的勇气,以开辟作文教学的新天地。思辨能力对小学生来说,主要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多角度,看待问题一分为二,不能以是非对错简单下结论。台湾这位教师《寻人启事》就非常注意培植学生的思辨能力。如一些学生对小女孩的离家出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小女孩的遭遇值得同情,但选择离家出走的做法欠妥;有的觉得小女孩这种做法让人恼怒,但只身在外非常可怜,我们要竭尽全力找到她;有的则盼望她的父母给孩子一个和谐温暖的家,让小女孩早日回家。随着社会的全球化,社会日显多元存在,因此思辨能力日臻重要。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场所,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提供“思辨”的良田沃土,这是创意课堂的一种境界。

3.培养“问题”的解决能力

创作教学论文范文6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hot spot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education and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phase, analyzes both relationship,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enterprise aim of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spirit, university education goals, presented by the national interest as the highest value of conduction, university spirit, the core concep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moral and to come to ensure the education quality.

关键词: 创业教育;大学生;校园文化;促进

Key words: enterprise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campus culture;promo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60-02

0 引言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在传统价值与市场伦理、民族道德与外来观念同时作用下,大学生个体处于多元价值之中,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追求实用主义、理想追求荒芜、传统美德弱化等并不鲜见,导致人文关怀在学生群体中贬值,其创新与批判精神失去了价值归依,令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1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作为继承和弘扬有中国优秀文化的主阵地,现代大学对于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先进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有着重要的功能与地位。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既吸收着社会文化的精髓,同时又是推动社会文化前进与发展的重要“内核”和杠杆。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由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与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文化系统,是大学长期以来所积累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具有先导性、创新性的特点。”[1]而“大学精神”则是其最高表现。所谓大学精神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拥有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稳定的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该大学感召力、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是学校办学历史的文化积淀与价值追求,是“能激发师生积极性,增强学校活力的群体意志”,“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动力”,“从本质上讲,它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2]大学精神的形成,同学校的独特历史、地理环境、文化特色密切相关,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强的融合性和渗透性。校园文化既体现了高校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又充分发挥其内在凝聚力和对外吸引力,并能有效促进教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这三大基本职能的完成,故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和声誉;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是办好大学的根本性问题。儒家经典《大学》中的“大学”概念包含了四种意义:成人终生教育、“大人”教育、大学校、大学问。其根本则指向“大学问”,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通过教育发扬人性中本来的善,培养健全的人格(“明明德”);通过教育达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以改良社会风气(“新民”);通过教育使整个社会达到古之谓“至善”的理想境界,也即教育的终极目标(“止于至善”)。

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要求为依据,培养大学生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强化创业创新意识,开发、提高其创业知识、能力和精神品质,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择业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形成一定的创业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的成才。而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优势条件。校园文化对创业素养的提升具有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的功能,具有耳濡目染、点滴渗透的效果。把创业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对学生思想行为可以产生持久而深入的影响,并能有效地诱发受教育者的某些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

2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

2.1 以“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淳化师生道德

创业教育是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人的创造价值观,是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传统的适应性、守成性、专业性教育的改造、延伸和提升,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整合,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或创新性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然而,部分大学生片面地认为,既然市场经济为发展个性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就应当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要设计自我,突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甚至错误地认为市场经济是以追求金钱为目的的,创业的价值就在于不择手段地获取金钱,获得的金钱越多,实现的自我价值就越大。某些大学生则认为,创业的目标是“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美满”,因此过分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而轻视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创业价值取向呈现出重个体价值轻社会奉献的不良倾向。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必须凸显文化自觉精神,尽可能消除市场经济使人“物化”的危险;必须进一步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而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与高尚的师德风范是一种无形但十分有效的教育力量,因此,以“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为导向,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将有益于广大学生形成“为国求学”、“为国成才”的共识,增强学习动力,自觉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

2.2 弘扬大学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原则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更多的大学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短暂的建校历史并未形成真正有特色的精神;另一方面,学校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资金短缺与人才流失的双重矛盾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师生不再守望人类的精神家园,不再持有高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良知。

一所大学能否称得上一流的学府,在于它有无独树一帜的教育理念;一所大学具备多少独特的魅力,在于它有多少让人铭记于心的校园故事与梦想;一所大学的品位如何,在于它塑造人格、凝聚人心、感召人情的大学精神之“厚”与“薄”。要摒弃单纯把人当作自然人、经济人或社会人的偏见,要以彻底解放人、全面发展人为目的,使人的主体精神真正确立,成为具有独立健康人格、自由意志和主人翁地位并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和潜质、实现其个体价值的高素质的人。大学精神所含纳的创造性、先进性、独立性、民主性、开放性等特质,将最终体现并实现于它的教育性上。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精髓与构建和谐校园之真谛所在。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高校的创业教育应侧重于“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上。我们应该以“能力为中心”的新型人才评价观代替以“知识为中心”的评价观;以“人的全面发展”评价观代替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观。

2.3 坚守大学核心理念,保证创业教育品质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少数学生很容易急功近利,忽略自身思想品质的培养,只求一份地位荣耀、平安稳妥的工作,而不考虑所应承担的社会义务。针对这样的问题,高校应在创业教育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应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具有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具有广泛关怀的责任心;具备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具备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具备为理想奋斗的实践能力。

作为一种心理资源和精神动力,校园文化是高校珍贵的无形资产。大学自成一体、独具一格的品质正在于坚守了公正、宽容、创新、奉献、追求等等核心理念。放眼世界,众多一流大学都是在精神领域有所坚守与维护,才硕果频出、独树一帜。哈佛大学倡导“以柏拉图为友,以亚理斯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耶鲁大学则信守“以书建校,以书立言,以书传世”的传统、斯坦福大学“一切指向前方”的创新求异精神、牛津大学的理想主义和博大宽容之胸怀、柏林大学独立自由之思想……“大学是最高的学府:这不仅仅因为在教育制度上,它达到了最高的一个阶段;尤其因为在人类运用他的真善美的探求上,在以这探求所获来谋文化和社会的向上发展上,它代表了人们的最高努力。”[3]

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个人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是整个社会自由发展的前提。”“没有大多数个体的道德自觉,没有他们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就难以为社会有序运行提供道德上的保证,更不可能有社会道德的进步。”[4]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兼具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等特征,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也是学校与社会互动、教与学相长、自然与人文共融的整体效应,将有利于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首创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培养团队合作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所需的专业技术、社会交往、管理技能,这不仅在创业起步阶段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2]王强,杨洪义.大学精神及其建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5卷第2期,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