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务管理论文范例6篇

事务管理论文

事务管理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事业单位,投资

 

一、事业单位:

是指主要通过生产精神产品和提供各种劳务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为上层建筑、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接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的单位。如,工业、商业、交通事业单位;农业事业单位;文化、科学、卫生等事业单位;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事业单位等。

二、事业单位会计

是指核算和监督事业单位资金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

三、事业单位对外投资

是指事业单位利用闲置的货币资金、利用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以获得经济利益的行为。按照投资对象分为:

1、债券投资

是指事业单位购入其他单位发行的各种债券(如,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等)

2、经营投资(相当于企业的其他投资)

是指事业单位与其他单位共同出资,组成合资(或者联营)实体的对外投资。

需要指出的是,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没有对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按期限划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是因为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主要从事的是非盈利性活动。

四、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科目设置

1、设置“对外投资”科目

该科目属于资产类科目论文提纲格式。借方登记对外投资的增加额;贷方登记对外投资的减少额;余额在借方财务管理论文,表示对外投资的期末结存额。

2、设置“事业基金”科目

这个科目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会计在处理投资业务时的自身特点。

该科目属于净资产类科目。事业基金是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由事业单位自行支配的给余资金。它起着蓄水池的作用,以后年度如果收入大于支出则继续转入增加事业基金;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则用以前年度的事业基金弥补其差额。

该科目贷方登记事业基金的增加额,借方登记事业基金的减少额;余额在贷方,表示事业基金净结余额。

“事业基金”科目下设“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两个明细科目。

(1)“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明细科目核算历年滚存结余资金、接受捐赠等。

我个人在工作中的体会是:事业单位在动用资产类的货币资金、存货、无形资产等投资时,也要同时动用净资产类的“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2)“事业基金—— 投资基金”明细科目核算对外投资部分的基金。

我个人在工作的体会是: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这项资产,所占用的是“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3、设置“固定基金”科目

该科目属于净资产类,核算事业单位掌管的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贷方登记因固定资产增加所形成的固定基金增加额;借方登记因固定资产减少所引起的固定基金减少额;余额在贷方,反映事业单位掌管的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所以“固定基金”余额反应的不是固定资产的净值,而是固定资产原

五、事业单位投资业务账务处理

(一)债权性投资

【例1】 2007年3月1日,G大学开出转账支票203 000元,购入利隆公司发行的3年期债券,债券面值为200 000,年利率为9%,每年年末付息1次。2008年4月1日,将持有利隆公司的债券全部转让给其他单位财务管理论文,实际取得价款为205 000元,款项存入银行论文提纲格式。

⑴C大学购入债券时:

借:对外投资——白云公司债券203 000

贷:银行存款203 00

同时,调整事业基金明细账: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203 000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203 000

⑵2007年12月31日收到利息时:

利息额=200000×(9%÷12)×10个月=15 000(元)

借:银行存款15 000

贷:其他收入——债券利息15 000

⑶2008年4月1日将债券转让转让时:

借:银行存款205 000

贷:对外投资——白云公司债券203 000

其他收入——投资收益2 000

(二)经营性投资

事业单位的经营投资(即其他投资)一般采用“成本法”核算,即期末对外投资的账面价值按投资时的原始成本反映。

对外投资时,应区分不同的投资方式进行账务处理:

1、 以货币资金对外投资时:

借:对外投资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2、 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

借:对外投资 (按评估、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按评估、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

同时,

借:固定基金(按账面原价)

贷:固定资产(按账面原价)

【例2】D大学像秀华联营公司投入1台旧设备,账面原价值20 000元(未提折旧)经投资各方协议确认的价值19 000元。

借:对外投资19 000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19 000

同时,

借:固定基金20000

贷:固定资产 20 000

3、 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

⑴借:对外投资(评估、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

贷: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值)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评估、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账面原价值)的差额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值)

⑵借:对外投资(评估、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评估、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账面原价值)的差额

贷: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值)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值)

【例3】E大学以场地使用权向宏利联营公司投资,该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为80000元,各方协议确认的价值为90000元。

借:对外投资90 000

贷: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80 000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10 000

同时,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80 000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80 000

4、以材料对外投资时,应区分一般纳税人的事业单位和小规模纳税人的事业单位来处理:

⑴一般纳税人的事业单位对外投出已作增值税进项税额处理的材料时:

1)借: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

贷:材料(不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材料(不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差额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材料的账面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材料的账面价值)

2)借: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材料(不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差额

贷:材料(不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材料的账面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材料的账面价值)

【例4】F大学向金利联营公司投入一批多余的经营用材料财务管理论文,账面成本10 000元,原已入账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1 700元。协议确认价值15 000元,增值税销项2 179.49元[15 000÷(1+17%)×17%]。该大学为一般纳税人。

借:对外投资 15000

贷:材料1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 179.49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2 820.51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 10 000

事业基金—— 投资基金 10 000

⑵小规模纳税人的事业单位对外投出材料(已含增值税)时:

借: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

贷: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差额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价值)

2)借: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差额

贷: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价值)

【例5】G中学(为小规模纳税人)向金鑫联营公司投入一批多余的经营用材料,账面成本10 300元(含增值税)。协议确认价值15 000元。

借:对外投资 15000

贷:材料10 3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4.37 [15 000÷(1+3%)×3%]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4695.63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 10 300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10 300

(三)投资期内收到分派来的红利时,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收入

(四)收回投资的账务处理

1、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回额)

贷:对外投资(账面投资成本)

其他收入(实际收回额>账面投资成本)的差额

同时,

借: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账面投资成本)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账面投资成本)

2、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回额)

其他收入(实际收回额<账面投资成本)的差额

贷:对外投资(账面投资成本)

同时,

借: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账面投资成本)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账面投资成本)

限于篇幅,举例从略。

参考文献:

[1]罗绍德.预算会计[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3版

事务管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措施及建议

从历年的财政收支情况来看,乡镇几乎所有财力,县直大约三分之二财力,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论文工资发放及办公经费的开支。可以说大部分财政收入都是在行政事业单位“花”出去的。目前,尽管县财力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开支需要,部分单位经费开支还十分紧张,但从全县总体情况和资金的总额来看,涉及所有的乡镇和县直八十多个单位,资金数千万,面广量大,这就不容忽视地存在财务管理的问题。为此,我们展开调查,试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角度,寻找一些突破,以规范管理、节约和有效使用资金,促进财政工作上水平。

一、基本情况近几年,为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利津县相继出台了《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乡镇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等规章制度,同时,结合上级要求,推行和落实了“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政府采购、试编部门预算等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另外,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一是从基础工作抓起,自2003年开始,财政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了会计帮扶达标工作;二是注重日常监督管理,每年都由县财政监督局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类检查,如:预算外资金管理大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三是每年财政部门都组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开展各类业务培训,如:会计电算化培训、会计人员上岗培训等。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县所有独立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都配备了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都制定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基本上按规定完成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一)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力1、部分单位领导认识存在偏差。一是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不搞经营,抓不抓财务管理无所谓。二是认为抓内部财务管理是“作茧自缚”,捆了自己手脚,开支卡严了,得罪干部职工。三是认为抓管理是单位领导的事情,会计人员只要把数字搞准就行了。领导认识存在偏差是导致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力的关键所在。2、审批控制制度存在缺陷。仍坚持财务审批“一支笔”制度,这项制度是对领导决策事项合理性的规范,但缺乏科学性。一是权力比较集中,开支不管是否合理,单位领导说了算。二是凡是领导签字就能开支,直接把财务人员排除在管理范围之外,不利于财务人员进行核算。三是单位领导对财务规定不一定熟悉,缺少专业财务人员的审核和把关,签批质量难以保证。3、缺少真正的第三者监督。尽管有的单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落实明显不够到位。有的单位以成立民主理财小组、设定财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监督,但由于单位内部千丝万屡的利益关系,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各类外部检查不及时、不全面,大多是事后监督,处罚的力度也不够,有的单位屡查屡犯,甚至是明知故犯,效果不佳。没有真正的第三者参与,仅靠自我监督,零星的检查,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很难落实到位。(二)会计人员作用难以有效发挥。1、会计人员的撤换领导说了算。会计人员是单位根据需要设定的,撤换是单位领导说了算。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法规和领导之间该遵循那一个?违反法规,处罚的一般是单位,违抗领导,影响的一定是个人,权衡利弊,会计人员往往只能是倾向于领导。自身难保的境地,会计人员的作用确实难以发挥。2、会计人员的职责不明确。调查中发现,很多单位的会计人员是兼职,会计人员可能是打字员,也可能是档案管理员,或是其他岗位,身兼数职,更有甚者身兼要职,会计业务成了附带工作。个别单位违反规定设会计和出纳员为一人。3、外界的支持比较弱。财政、税务、审计等业务管理和监督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之间,多是部署工作、监督检查,对于出现的问题,或批评、或通报、或处罚,真正深入单位帮助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少,另外,定期的、系统的专业培训组织开展的少,而且培训多为业务基础工作培训,不注重加强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使会计人员在参与管理上产生惰性。(三)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调查中发现,县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明显偏低。截止2007年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共计125人,第一学历为财会类院校毕业的13人,占总人数的10.4%;具有会计系列初级以上职称的22人,占总人数的17.6%;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11人,占总人数的8%;从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知识水平明显偏低。调查中还发现一种现象,部分单位会计人员对核算内容及会计科目的应用,模模糊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有甚者,延续了一种“师教徒”的做法,前任会计怎么记,后任会计就怎么学,照猫画虎,不问对错,新的会计制度实施了,也不会运用,依旧是老一套。从此可以窥见一斑,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素质问题成为制约会计作用发挥的内在原因。

三、措施与建议调查分析中我们认识到,搞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仅仅依靠单位本身是无法实现的,有些问题单位解决不好,甚至(一)政府介入,财政部门负责,全力抓好单位内部财务管理1、合理是界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区分哪些是应该由政府管理的内容,哪些是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哪些是单位有能力做好的,哪些是无能力管好,甚至是管不好的。区分责任,区别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管理。2、制定监督考核机制,对单位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以引起单位负责人的重视。把对单位财务管理的考核纳入县委、县府对单位的综合考核和单位领导的政绩考核。3、认真修订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管理经验,广泛听取各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论证,按照“统一尺度,统一要求,便于操作,便于考核”的要求,认真修订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真正实现有章可循。(二)财政部门参与,支持会计人员作用的发挥1、做好会计人员的保护者。《会计法》尽管对会计人员的保护做了明确规定,但仅限于受到打击报复的,对会计人员的撤换和任用没有明确规定。受到打击报复才去保护,“亡羊补牢”,这项规定不全面。我们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任用与撤换,不管什么原因,都要经过财政部门的审批,不能单位自己说了算。2、做好会计人员的管理者。主要是抓好会计队伍的建设,保障会计队伍质量。必须坚持持证上岗的做法,同时严把会计证的发放关,不合格人员一律不能从事会计工作。3、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对现有会计人员定期进行考核,建立会计人员档案,对于优劣情况进行评议和奖惩,对于不胜任人员进行撤换。(三)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一是通过一年一度的继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尽快提高个人业务素质和参与管理的能力。二是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培训要形成制度化,要严格考核,避免流于形式。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我县五年以来的会计基础工作帮扶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应该继续坚持,》接259页

【参考文献】

1、葛劭芳.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J]现代商业,2006,(08).

事务管理论文范文3

精细化管理既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精细化管理指的是将责任落实到实处,使管理责任变得具体化、明确化。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一位管理者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并真正做到尽职、尽责;要求管理者每天都需要对自己当天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纠正,处理好个人与整体的关系。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管理学中指出,当前社会科学管理共分为三个层次,一为规范化,二为精细化,三为个性化。精细化管理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充分展现了人们思想的进步,对社会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方法实施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方法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一“精”、二“细”、三“化”的基本原则。

(一)“精”

高职院校精细化管理方式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以“精”和“细”为代表的文化建设,以鼓励创新意识为基本的核心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是学生,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也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展开管理活动,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与学生实际性格特点以及学校的特色相结合,以实际出发,明确每一个时间段中,每一个人的具体任务,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明确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事物的完美,追逐期中包含的精神内容,使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能够真正发挥影响人、改变人、塑造人的价值和作用。

(二)“细”

“细”即为学校管理工作覆盖环节的全面和细致。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不但人治,同时也需要法律的制约和学校制度的制约。在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科学制定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注意从小事出发,从细节出发,真正力求将每一件事情都能够融入于制度当中,真正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

(三)“化”

“化”指的是学校管理工作要做到制度化,重点强调将制度落实要到位并内化为自觉行动,使学生和教师能够自觉遵守制度安排,保证自己行为规范的合理性和正确性。高职院校精细化管理的开展要保证“四个化”的原则。一“化”为数据化原则。以真实的数据和分析结果表明事情的真相。二“化”为程序化原则。将工作任务按照特定的流程进行合理、科学的工作安排,使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能够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整合和优化。三“化”为操作化原则。实施过程要有人监督,保证操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四“化”为标准化。统一对学生事务进行管理,树立标准的规章制度,避免管理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三、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创建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制度、建立日常工作系统化管理模式、将创新意识融入管理过程当中等几个方法来执行,以下为具体论述。

(一)创建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制度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方法实施之前,首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性格特点、发展规律、未来工作环境等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科学管理制度。迈克尔•富兰曾经说过,“教育变革的最终力量来自于个人”。在制度设定的过程中,必须要牢记人是管理的重点和管理的主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保证制度的精细化。例如,在制定制度之前,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听证会、举办投票选择、设立建议箱等方法,广集学生的想法和建议,真正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制度制定的过程中,使制度更加的完善而全面,也能够展现当前学生普遍在意的问题,为制度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保证,确保制度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

(二)建立日常工作系统化管理模式

在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精细化管理模式实施之前,首先要建立日常工作系统化管理模式,理清当前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和中心矛盾,将日常管理内容进行清晰化的整理,理清前后关系,将学生管理分项工作按照完整体系进行整合,确定事务处理的逻辑关系。在教学活动、学生活动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日常工作体系进行科学的管理模式设计。比如,学校可以根据教学培养方案,明确主要的教学监督内容和教研活动开展形式,并根据这些活动,产生教学档案,将这些内容视为基础材料,以此为开展教学日常工作系统奠定良好的资料基础,确保工作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另外,在精细化管理模式执行的过程中,要将每一个任务明确的分配到个人身上,以至少2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工作任务的开展。在一项任务完成之后,要进行签字确定。一旦出现任何差错,直接寻找责任人进行追责,最大程度的保证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科学、有效实施。

(三)将创新意识融入管理过程当中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必要保证。在高职院校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同时也需要将创新意识融入精细化管理的过程当中,融入于每一件小事当中。在实施高校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把规范性和创新性相结合。规范化的管理方法、管理程序、管理实施步骤是精细化管理方法实施的基础,而创新性的方法、创新性的技巧和创新性的手段是高职院校精细化管理方法发展的保证,规范性是精细化的表现形式,而创新性则是精细化的方向和动力。在高职院校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于细微处见精神”,使一个小小的改变,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

四、结束语

事务管理论文范文4

上述分析基本上可以视为当前中国证券市场引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双审制度的理论支持的脉络。2001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6号——A股公司实施补充审计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16号规定),其主要内容是:公司在证券市场首发募集融资、配股增发再融资时,应聘请具有证券执业资格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按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其依据中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规范编制的法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同时,应聘请获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特别许可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按国际通行的审计准则对其按国际通行的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编制的补充财务报告进行补充审计。这种在审计服务中引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通常简称“五大”)的制度就是当前证券界所谓的“双审制度”。

市场利益的重新分割必然会引发争论,例如在美国市场上,一些小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就指责一些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优先选择“五大”等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是对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歧视等等。中国证监会此次引入的双审制度,也自然会可能被批评为将国内会计市场拱手奉送给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震动一时的美国安龙事件更是加剧了这一争论,为安龙担任审计师的安达信公司为此收到广泛的指责,国内市场也对安达信等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能否在中国市场履行独立的审计指责表示怀疑和猜测。

因此,撇开情绪化的争论,我们需要讨论的是,究竟在当前的中国证券市场环境下,是否具有对会计师事务所独立审计服务的需求?现有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否能够高效率的提供独立的审计服务?如果要引入“五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话,这些大型的国际事务所是否有更强的动机提供独立的高水平服务?

一国际经验表明,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服务市场上,通常是“大的就是美好的”

要比较不同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的差异,首先需要分析审计服务市场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特点。从经济学意义上说,审计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服务活动,具有许多与通常的产品市场所不同的重要特点,例如,审计服务不能被批发销售,而且几乎每一项服务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审计服务市场上,产品区分的程度、价格的差异、以及审计服务购买者所应当具备的知识等方面与通常的产品市场相比,基本上都是不同的。归结起来看,审计服务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产品的区分和价格的差异十分明显,但是消费者在报复市场、以及采取主动举措等方面的机会又十分有限。这些都是影响不同规模事务所审计服务差异的因素。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之所以具有更强的动机来提供独立的高水平审计服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其是否提供独立的高水平服务,通常取决于其对于风险收益的权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形下,通常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客户基础越大,这家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某一个客户的压力等而为其隐瞒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小。就审计服务而言,客户基础越大,会计师事务所就可以节省相当规模的审计服务的启动成本(也就是初次提供审计服务时熟悉客户的学习成本),同时客户变更事务所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如果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出于利益方面的考虑、在客户的压力下隐藏真实的会计信息,那么。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显然会比小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失去更多的利益。这样,客户基础雄厚的会计师事务所就有可能提供相对更为独立的、效率相对更高的审计服务。

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入来源的集中度也是影响其提供审计服务的独立性的重要因素。现实表明,当一家或者几家上市公司所提供的审计收入占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个收入的比重相当大时,事务所在审计客户时就常常难以保持良好的独立性。有鉴于此,美国的一些会计学术团体要求其会员披露那些审计收入占事务所总收入5%以上的客户。事实上,美国安龙事件中安达信没有很好地履行独立审计职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安达信对来自安龙的收益过于依赖。

第三,从国际会计师界来看,通常采用的衡量审计质量的主要线索和参考标准为:专业水准高低(也就是会计师收集审计证据的能力)、可能面临的诉讼压力(也就是会计师审计失败所可能受到的潜在损失)、客户收买事务所独立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就是审计师受到客户压力或者利益诱导等而不能真实地披露信息)。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家才能相对更强,由于出现购买审计意见问题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受到的损失会远远大于小型事务所,因而通常来说大型事务所发生客户收买独立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同时,尽管大型和小型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可能会面临诉讼的压力,但是通常大型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涉及针对事务所的法律诉讼方面具有相对较好的记录。

另外,从国际市场看,作为一个客观的印证,上市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事实上也成为影响投资者决策行为的一个重要信号,国际经验表明,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能够让公司的所有者和投资者获得更为优质的会计信息,使得上市公司愿意对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支付更高水平的审计费用。

因此,仅仅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提供审计服务市场上更有可能提供独立性更强、效率相对更高的服务,因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服务市场的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也是推动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不断整合、以及行业集中度稳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观当前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市场,则刚好呈现出与这种国际趋势相反的趋势,即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在趋于下降,一些挂靠型的小型事务所则瓜分了这些大型事务所的市场份额,这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当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市场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无序化。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如果会计师事务所违规,可能会被取消证券从业资格,由于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客户要远远多于小型的事务所,因而如果因为违规而被取消证券从业资格,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损失更大,因而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经济动机上具有保持更强的独立性的动机。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通常需要更为配合的会计师,加上不同级别政府的干预,在证券上市等业务上的一个现实就是,中国的一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因为其较高的独立性而不断下降,加之会计师事务所市场的优秀品牌缺乏,来自法律诉讼的压力不高、以及事务所的治理结构和外部管理体制等的缺陷,使得事务所的违规退出成本相对较低,从而使得当前的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上没有出现集中度提高的市场整合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81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至今,有关方面对从业人员实行“终身不得从事注册会计师行业”处罚的,不过10人左右。

二当前阶段的中国证券市场还缺乏自愿需求高独立性审计服务的制度环境

通常在完善的市场环境下,审计服务市场会存在自愿的、或者说是自发的对于审计服务的需求:投资者希望获得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管理层希望通过事务所的独立审计获得市场的信心,上市公司经过人们认为独立性更强的事务所审计之后能够获得更高的溢价。在这些自愿需求的推动下,会计师事务所也有动机来提供独立的审计服务。

不过,与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下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照的是,中国当前阶段的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上,通常需要的是独立性较低、能够主动配合上市公司需要的事务所。基于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环境和制度条件看,上市资格的取得通常意味着获取大量廉价资金的权力,上市资格成为相当稀缺的资源,上市公司通常只是希望事务所在为公司争取上市资格方面提供合规或者不合规的支持,而并不一定希望其提供独立的审计服务。当前审查公司上市资格的主要财务指标表面上看是企业得有连续三年10%以上的净资产回报率,即若企业近三年的业绩均达到10%以上的净资产收益率,理论上就可以申请在一级市场筹资。在高市盈率下,仅仅一次IPO发行的溢价即可积存大量的资本公积金。这样,就有可能刺激企业为了追求上市资格从报表上操纵帐面“利润”。据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耿建新和杨鹤对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情况的分析,1995年以来,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比重呈逐年上升之势,由1995年的0.7%上升到1999年6.06%,而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两个主要原因之一是收买会计政策,即上市公司变更与其在会计政策上意见不一致的事务所,转而聘用与其在会计政策上意见一?碌氖挛袼?BR>从证券公司的角度看,一级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证券公司将主要精力放在满足上市公司的各种期望方面,通常要求的也是比较合作的事务所。而在发达的证券市场上,股票的承销商一般都会要求发行人聘请有市场声望的会计师事务所以作为其主审事务所,以增大投资者的信心和发行成功的机会。

当前的一些上市国有企业很多属于地方政府控制,因而企业上市在一些地方往往意味着减轻财政负担和增大地方领导人政绩,此时如果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又在地方政府官员手中,那么,为了达到上市资格,就可能诱导其迫使会计师事务所造假。

进一步看,即使企业在上市以后,不能流通的公股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特定的股权结构,使得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据了绝对的控股权,社会公众的用手投票的权力几乎难以发挥,用脚投票也往往只能是事后的补救性举措。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社会公众难以通过关注会计信息的披露等成为长期投资者,而通常会演变为寻求短期利益的投机者。上市公司为了维持配股资格、或者是为了避免被摘牌和被特别处理、以及一些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需要等,也刺激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审计施加压力和影响。

一方面是现实的、缺乏对于独立审计服务的自愿性需求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从供给角度业存在不少问题:中国注册会计师实际上分为考核过的和考试过的两种,行业人员执业水准参差不齐;不少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上都由各行政部门或事业单位主办,不够条件的事务所大量产生,为争夺市场而不惜降价甚至造假迁就客户,而且大量的小型事务所的业务往往高度集中在几家客户身上;从治理结构上,绝大多数事务所采用了有限责任制。

三美国安龙事件正好显示了成熟市场上对于会计师独立审计服务的自发需求及审计市场上的制衡机制

在中国证监会决定引入“五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推行双审制之后,安龙事件的爆发引发了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五大”事务所的反弹。

实际上,作为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安达信公司在提供审计服务时同样面临风险和收益的权衡,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并不能保证不会出现审计服务独立性缺乏的问题,事实上在美国美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历程上也出现了不少作假事件,即使是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涉嫌作假被调查及被的案例也不少,例如1985年美国证监会对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对Hutton公司审计的质疑;1987年美国证监会SEC指责毕马威在两起审计中的非法行为等。即使出现这些问题,美国会计行业依然能够在整体上能够保持相当的公信力,其原因就在于美国市场上通过特定的制度设计,形成了不同市场主体对于独立的审计服务的自发性需求,同时监管当局则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控和约束机制对审计市场进行良好的制衡。

因此,在分析安龙事件时,就审计服务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而言,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安龙事件的进展也显示了成熟的市场上对于会计师独立的审计服务的自愿性需求,这种自愿性需求在美国证券监管当局的推动和强化下,已经形成了审计市场上比较严密的制衡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如果有充分证据证明安达信存在蓄意隐瞒的技术性问题,那么它有可能面临巨额的惩罚,其在全球的信誉业会荡然无存。此时,不同的市场主体出于自我利益的驱动而提供制衡,美国监管机构只是为这些利益主体提供了实现自身利益的合法途径,同时无限责任的合伙人制度使得会计师以无限责任的形式承担了业务失误或作假造成的风险。

四从引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着手,促进中国证券市场审计活动独立性的提高

因此,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中国证券市场还比较缺乏对于独立性的审计服务的自发性需求,现有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等也约束了独立的审计服务的供给,同时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散和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也使得有公信力的优质审计品牌难以通过市场的自发整合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这样,引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就成为促进证券市场审计活动独立性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

其实,从短期来说,引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并不一定是对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的冲击,因为国际“五大”在进行补充审计时就需要按照要求先让出在国内已占据的市场分额。

不过,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证券市场审计服务的独立性问题,则需要进一步从独立审计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着手:

首先,要着手培育中国证券市场上对于独立审计的自发性的需求,这当然首先是要完善市场化的上市资格审查机制和上市定价机制、合理界定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等。从不同市场主体的角度看,这主要包括:从上市公司角度,要推进国有股的流通,改进公司治理结构,改变目前“公股一股独大”的股权格局,增大市场流通股对于公司运作的影响力,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性更强的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当主要由具有财务经验的独立董事组成。从承销商角度,通过完善市场化的上市资格审查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上市定价机制等,促使承销商注重通过选聘独立性高的事务所来作为潜在投资者的“信号”。

其次,从会计师事务所独立审计服务的供给角度看,要在会计师事务所中全面推行合伙制,建立相关的民事赔偿机制,完善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治理结构;发挥中介组织(主要是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的作用,使其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既能维护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利益,又能负起监管和处罚行业不正之风的责任。

值得强调的是,即使全面推行了当前中国证券市场会计师事务所市场的制度创新和市场化改革,也并不能完全杜绝会计信息的虚假和审计服务的独立性缺乏等问题,但是,因为有了能够对于自发性的独立审计服务的需求,同时市场也有能力提供这种需求,加上中介组织和监管机构通过市场制衡建立的约束机制,则对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提高市场的公信力无疑是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的。

主要参考文献

事务管理论文范文5

【内容提要】文章对共有制的由来和从“公有”到“共有”的转变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从公共事务治理角度分析了这些转变对公共管理实现形式和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影响和启示。最后,指出现代公共管理保持与时俱进品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有共有所有制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公共管理

一、“公有”与“共有”: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深圳市万丰村,毗邻香港,最早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然而,与全国其它地方相似,万丰人也受到来自“姓资”与“姓社”争论及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的困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度固守贫困。随着改革的深入,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万丰人认识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它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不可磨灭。然而,随着各国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公有制也暴露出其矛盾的一面。例如事实所有权与名义所有权的背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集中与重合,国家所有权的人不能正确行使权等。公有制的不足反映出它自身需要在实现形式上加以完善和改进。以此为契机,万丰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特别是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钻研,由此提出了既能体现公有制性质,又具有灵活性和兼容性的生产资料“共有制”理论。

按照万丰人的理解,所谓“共有制”,就是以财产社会化为特征,具有多元化产权主体的一种新型公有制模式。这种新的模式的具体内容有:(1)共有制包涵了包括公有制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在共有制条件下,公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其内部组成部分。(2)人人占有生产资料;(3)化公为私,本质是一种重新组合了的公有制;(4)剩余价值合理分配;(5)既是一种经济形态,又是一种社会形态;(6)实现了财产最大社会化。[1]由于“共有制”的这些内涵,使它具备多元化主体、开发性体系和灵活多样的适应性等不同于传统“公有制”的基本特征,也保证了它能够克服在“公有制”下不能实现的诸如所有权、经营权、利益分配权等明晰化的弊端,尽可能使公有制的优越性发挥出来。共有制是从公有制的基础上来,又不断超越公有制。它通过改变公有制单一的所有关系为多元成份的所有关系,使共有制在实践中更体现出公平和效率,更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

从“公有制”到“共有制”的转变,建立在万丰人对社会主义所有制本质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万丰村党支部认为,公有制的本质特征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内涵,后者是表现形式。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公有制本质不能变,但其具体的实现形式却是多样化的。“共有”与“公有”,虽然都表明非私有、非独有,但二者的差异也泾渭分明。“公有”按其实际意义是对“私有”的否定,是排斥私有的。而“共有”按其本意是排斥“独有”的多元占有,各自拥有一份自己支配的份额。这一系列关系在所有制上就表现为下述形式:

全民所有制对立私有制

集体所有制

公有制私有制

融合

国家与团体共有团体、个人共有

国家与团体、个人共有国家与多个团体、个人共有

共有制

二、从“公有”到“共有”:转变的基本内容及对公共管理的启示

万丰的改革实践,实现了从公有制到共有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既表明在实践中人们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开拓性探索,也孕育着深刻的内涵嬗变,背后存在着深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我们认为,从“公有”到“共有”的转变,实质上是万丰人积极探索一种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的最佳形式的过程。这种有益的探索,不仅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对其它学科理论的钻研也有启发作用。当前,公共管理特别是政府公共管理如何更好地寻求多样化、社会化的治理模式,构筑新型的社会治理框架,是摆在学术界和实务界面前的共同课题。对此,万丰人的探索成果提供了多方面的宝贵借鉴。

1、真正实现所有权

尽管在公有制和共有制下,都同样强调全体成员享有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人人都是所有者,共同拥有所有权。但是,由于财产的所有权只有通过占有权、支配权、分配权和受益权的具体运作,才有实际意义,离开具体的所有权的实现方式,无视实际上的差异性,只会导致事实所有权与名义所有权的分离。共有制通过具体的体制安排恰当实现每一个共同所有权者的愿望和利益,使生产资料更加体现出共同占有的性质。共有制通过实行股份制,以集体股、实物股、“干股”等形式,实现人人都是股东,人人享有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处置权和受益权。同时,通过具体的投资方式,也使个人对集体使用的财产密切关注,改变了在公有制虚幻所有权下对国家或集体财产的漠视和浪费的状况。

在公共管理角领域,实际上也有一个委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状况。由于政府是公众利益的二次人(由于人民与国家的关系为第一层次的,故这里把国家与政府的关系称为第二层次),与公众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对公众而言,共同利益是个虚幻的概念,如果无视这一现实,实现公共利益的方式可能是高成本的,无法真正使所有人获得利益。这时候政府就承担起人角色,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各种需求。这样,公众成功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对政府而言,从公众那里取得了经营公共物品的权利(力),并不意味着就是独自或垄断了公共服务。相反,取得公众参与和支持是公共管理的有效途径。在传统公共行政那里,由于政府的行为出发点是自上而下的,缺少参与和来自公众的积极认同,公共管理变成政府内部事务管理,与公共部门的根本目标的本质根本相悖。现代公共管理把公共服务看成是公众导向和结果取向的统一,在坚持公众利益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实现公共利益的最佳形式,如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社会供给等等,都显示出它的开放式姿态。

2、全部过程的社会化

共有制所反映出的所有制社会化的特征,不是单一的,而是全方位的。首先,它突出所有者社会化。共有制面向社会,容纳了公、私两类经济成份,所有者的主体不仅有国家、集体、个人,还兼公私两大领域,是典型的多元主体混合制。其次,关于生产资料占有、处置上的社会化。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建立在固定的契约之上,任何单个所有者无法直接或随意处置,而必须得到共同制定的规则的许可,这就意味着在所有权问题上,既要承认其多元化,又必须保证其社会化的运作。再次,生产社会化的基础是市场化,它改变了过去政企不分,政社合一的运行机制,在经营体制上主要由市场起引导作用。

共有制反映出来的社会化特征,实质上有更深的上层建筑意义。无论是西方国家流行的以放权和财富再分配为内容的“共有主义”,还是我国兴起的政府治理理论,都强调社会力量的作用和还权于社会的重要性。因此,社会化在经济所有制上的表现与政治领域的要求是一致与同步的。

在公共管理领域,社会化也已经是一种最新的趋势。所谓公共管理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要改变传统的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将一些政府职能通过向社会转移或委托等方式,转移出政府,以达到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财政开支的目的。其本质是要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政府管理现代化。[2]可以说,社会化贯穿公共管理整个活动的始终。首先,从公共管理的起源看,它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笔者认为,国家或政府不是从外部强加给社会的力量,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是国家或政府产生、存在的基础。其次,从公共管理的过程看,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对社会也发生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说,国家对社会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整体发展趋势和规律而言,社会越向前发展,社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强,国家对社会发生作用的领域就越小,作用的强度也越弱。[3]最后,从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看,现代公共管理要求政府不仅要下放权力,更多地是要认真考虑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公民。要不断深入强化公共管理理念,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4]

3、所有制主体的多元化

共有制的第三个转变是变公有制单一的主体为主体多元化。在传统公有制下,不论是国家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其所有者主体是单一的或比较单一的。依国有制为例,其所有者主体就是一个笼统的国家,既单一,又不分层次。而在共有制下,其共有者主体不仅是多元的,而且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它可以是国家、集体或个人;也可以是代表公有的单位和个人、代表私有的企业和个人;还可以是法人与自然人等等。共有制下主体多元化的实质意义在于,正视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使所有者分层次与多元化,从而具有更大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实践上,这种做法可以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及时做出形式上的调整与改变,从长远目标看,更有利于公有制的最终实现。

尽管,在所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上的争论已经尘埃落定,但在公共管理领域,这种艰难的转变却还有待时日。一方面,在新公共管理大张旗鼓的市场化和顾客取向的理念影响下,我们可能已经认识到传统公共行政以政府管理为核心的治理方式可能存在的低效,以及官僚制度下效率悖论。因此,现代公共管理就是要在打破政府一元垄断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公共事务管理的多元化,寻找一种真正有利于公共利益实现的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公共管理不是政府管理,而是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政府需要来自市场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协助与参与,政府同时又必须做好属于自己的份内事务。因此,多元化治理既是灵活的形式,又是系统的责任关联机制。另一方面,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要受到当前社会条件的制约。具体地说,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初期,市场与社会力量还不足于强大到独立承担许多公共治理任务的程度,因此,现阶段政府仍然是公共利益的最大维护者,而市场化与社会化也只能作为一种手段在有限范围内发挥作用。这就要求现代公共管理在构建公共治理的模式时,既要从根本上保持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又要在具体实践中则尽量社会化与市场化,凸显公共管理的管理性,做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4、实现兼容与互补

共有制理论认为,在传统公有制下,无论是国家所有还是集体所有,都具封闭性和排他性。由于对公有制的过分强调,使公私对立严重,到了“不是我吃掉你,就是你吃掉我”的境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合理的正当的私人利益而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而“共有”本质上不排斥“个有”,相反能容纳许多“个有”。共有制的这种容纳不是简单地组合各种“个有”,而是一种兼容互利的机制。它保证了各种所有者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运做体制上的灵活多样,是单纯公有制无法比拟的。例如,在共有制生产关系中,多元产权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多层合作关系、多种融资渠道并存,各要素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彼此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相互贯通和促进,共同维持系统的良性运行。当然,兼容与互补必须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之下,不是公私趋同论,更不是私有化。共有制能够成功实现公有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用公有制这张大网,容纳了各具优势的不同经济形式,从而能自如应对各种复杂的环境,不断向伟大目标迈进。

作为有着多元主体的公共管理活动,同样存在着各个主体间的兼容与互补问题。国外主张政府与私营部门合作,吸收私营部门的长处以克服公共部门的不足。这与国内改革提出的政府放权让利,培植社会力量的主张是一致的。以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为例,过去一直以来都认为政府是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当然供给者,理由是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自身的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使用上的排他成本高的特性。然而这种单一的供给模式最终将导致效率低下甚至腐败的产生。在现代经济学的努力下,人们认识到有些公共物品或服务可以通过私人渠道供给,比如付费的“俱乐部产品”,更进一步提出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生产与供给可以分离,主张构建由私人生产而由公共部门供给的模式,譬如政府采购。如此等等。

现实的状况是,政与市场都是不完善的物品供给渠道,二者的结合可能弥补这些不足。由于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搏弈并非零和结果,未来公共治理中仍然期待更多的公私合营。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力量的壮大,社会自治组织的参与能力凸显,如何把新兴的社会力量纳入治理体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合作,是公共管理者最为紧迫的任务。而实际上,随着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形成,多中心治理模式已经成为各国达到善治的理想途径。由此,“我们不是在完善的政府与完善的市场中选择,而是在不完善的政府和不完善的市场之中选择”[5]的悲观观点可以改变为“尽管有不完善的政府、不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社会,但我们是在完善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中做出选择”。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万丰“共有制”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创新;现代公共管理之所以成为继传统公共行政之后新的治理形式,关键也是创新与发展。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5]这是我们国家总结多年经验得出的科学论断,也为我们构筑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指明了方向。正如万丰人在实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大胆提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封闭的体系一样,现代公共管理也是可以和必须创新与发展的,任何理论的重要价值都在于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的推动下创新,永无止境。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作为新的公共部门治理形式已经为各国实践所采纳,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可以预见的是,作为公共行政百年历史发展的继续和创新,现代公共管理必然也会随着公共部门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向前发展,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本文案例部分参考了《共有制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和《论共有制与私有制》(潘强恩主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5年版)两本书有关内容,此后出现不一一注明。

[2]汪玉凯:“公共管理趋向社会化”,载《管理科学》1999年第6期。.

[3]王乐夫:“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载《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4]陈庆云:“强化公共管理理念,推进公共管理社会化”,载《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2期。

事务管理论文范文6

(一)财务预算编制起步时间比较晚

一般而言,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过程中,上年年末编制下一年的部门预算,而且财务预算编制仅有1至2个月的时间,因下年年初预算批复还没有下达而导致年初没有预算可执行。在该种情况下,由于没有预算,因此资金支出控制缺乏规范性。

(二)财务预算编制粗放化

在项目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虽然有项目名称,但是没有对应的财务预算指标列支内容,以致于预算执行缺乏监管依据。在此情况下,项目经费成为预算经费调控的蓄水池,存在着严重的项目预算补充经费预算挤占问题。同时,财务预算编制过于粗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算审核批准、执行以及监督和业绩考核。

(三)财务预算管控监督乏力

实践中可以看到,国内很多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控、效益考核等,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以致于监督乏力。从国内事业单位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很多地区的支出预算分配、管理模式等,依然表现出粗放性特点,支出管理、监督考核等,缺乏监督控制和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

二、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

基于以上对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财务管理方法和方案

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为了确保财务预算管理质量,需先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构建高效可行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以此来指导实践,规范财务预算行为。首先,建立有效的财务预测方法、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事业单位应立足实际,从本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现状出发,对未来的财务预算工作进行科学预测,并以作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参考和行为方向。其次,建立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计划、具体落实方案。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总结教训,建立科学、高效的财务预算管理方法体系,细化、改进和完善财务管理中的预算工作;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规划、分析,以此来提高财务资金有效应用率。

(二)创新财务报告编制机制

从目前国内政府预决算报告制度来看,很多时候与不断改革和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出现了矛盾,无法有效满足应用要求。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为适应经济发展,必须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机制进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科学、完善以及先进和有效的财务报告编制制度,明确规定之。比如,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一套可规范财务报告的准则,并且规定会计核算所涉及的内容、财务报告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料,从而使会计核算成果客观地呈现出来。

(三)科学合理地安排财务预算时间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财务预算时间短暂、预算编制比较仓促,必然会影响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对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而言,其涉及到多个部门,而且时间比较长,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有效完成资金的应用调研,因此应当科学合理地安排财务预算时间。第一,提前启动预算编制工作,亦或是适当地延长预算编制时间,给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留出足够时间用来调查、分析和研究,以此来有效提高财务预算编制质量。第二,积极推广零基预算与应用。对于零基预算而言,将往年基数去除掉以后,在从零开始的基础上,根据事业单位及相关部门的任务、职责等,对预算经费的支出需求进行重新界定。从实践来看,这中财务预算编制方法比较科学、切合实际。

(四)健全和完善考核管控机制

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实践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细化管理机制,对预算执行加强约束,并且还有对财务预算项目、内容等进行明确。第一,积极推行岗位财务预算执行考核制,并且将财务预算管理任务具体落实到部门和岗位,财务实行岗位负责制。同时,还有对各个岗位财务预算执行状况跟踪评价,以保证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能够落实到位;第二,建立和完善高效的执行激励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对财务预算执行比较好的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对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非常随意、盲目的行为,比如任意改变资金的应用、超额应用等行为,都要追求其责任人,采用该种方法可以保证财务预算资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在此过程中,还应当主动接受各部门、各单位的监督管理,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及其缘由,对其及时纠正,并为日后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提供经验和参考依据。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