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范例6篇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范文1

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学术界的一位通才,他在近现代考古学兴起这样的大背景下,以思辨的眼光寻绎着传统的枝枝蔓蔓。东晋王谢家族墓志的出土使他的眼前一亮,他知道这一信息的价值与内涵。没多久,其发难之作《从王谢墓志的出土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在《文物》杂志1965年第6期刊出。这篇洋洋两万余言的论文从考古学、书体、文字、书法史乃至章法诸方面论述《兰亭序》决非出自王羲之之手,而系隋代智永的伪托。由于郭沫若本身的地位,提出问题的重大,还有其论文的条分缕析、高屋建瓴,这无疑为20世纪60年代相对沉寂的学术界注入了强有力的兴奋剂。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各路对书法有兴趣的学者纷纷亮相,撰文立说,或赞成或反对,将对《兰亭序》以至东晋书法、中国书法史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论辩中,倡辩者郭沫若及其支持者宗白华、启功、史树青等认为《兰亭序》系伪作;反对者高二适、章士钊、商承祚则研究认为《兰亭序》决非伪托。

四十年过去了,《兰亭序》的真伪问题虽然注定是一场没有结局的论辩,但它带给学术界的思考与启示是多极的。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郭沫若敢于否定已千古定论的“天下第一行书”?为什么在20世纪60年代,那个学术研究相对狭隘的时期,却可以将对《兰亭序》的研究推向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这次影响深远的“论辩”到底给当代书坛带来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一、论辩的疑古精神

也许没有一个偶像像书法史上王羲之这样稳固了。展开中国书法史绵延绚丽的画卷,我们可以信手拈来:

南朝羊欣《采古能来书人名》曰:“王羲之,晋右将军,会稽内史,博精群法,特善草隶。羊欣云:‘古今莫二’。”

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曰:“王羲之书字势雄奇,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李世民《王羲之传论》曰:“所以详古察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更言:“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

其后元明清诸朝,随着赵、董的风靡一时,“书圣”王羲之更是无人撼动。及至当代,即便是一生倾心碑学风尚的沙孟海、陆维钊等亦充分肯定“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艺术魅力。可以说,王羲之与《兰亭序》、与“流觞曲水”已融于一体。

在近现代学术发展上,考古发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甲骨文问世和殷墟发掘,改写了商代历史;西北边塞出土的汉简,改写了汉代历史;敦煌藏经的发现,不仅使佛学、史学、文学、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而且衍生出专门的敦煌学。

如果以积极的眼光关注考古学的发展,它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和现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不清楚郭沫若当时质疑“兰亭”真伪的真实背景与目的,但起码我们能判定,郭先生绝不是“造星”和“炒作”,而一定是对王、谢墓志进行深入研究后思索、梳理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考古发现为我们勇敢地怀疑古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完善,许多前人从未涉猎、难以想象的领域正为当代学术界逐步延伸、触及、展开。比如研究书法,我们可以从笔迹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用电脑放大,量化它的线条、结构、章法;可以用科技手段鉴定墨纸的年代、质地……

总之,在科技日新的信息时代,我们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多有效而直观的手段与凭借这些前人无法企及的研究参照也自然会为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研究带来更多的惊诧与欣喜。

因此可以说,当代考古学的兴盛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古人许多臆测的论断无处遁身。这便是“兰亭论辩”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要敢于打破迷信,拆除偶像,因为当代已为我们疑古提供了足够的勇气与条件!

二、论辩的立体观照

四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以思辨的眼光再去审视现代书法史上这场“论辩”时,其轰动效应,其学术上的广度与深度都掀开书论史上新的一页。

“兰亭论辩”何以能将传统的书法理论开掘得如此之深呢?让我们从论辩本身找答案,先来认识此番论辩中的几位主将。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一生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大量著作,另有许多史论、考古论文和译作,为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被称为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收入《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许多作品被译成日、俄、英、德、法等各种文字。

高二适(19031977)江台人。18岁任立达国民学校教员,21岁时为校长。建国后历任华东专科交通学校教员、华东水利学院图书馆馆员。1963年,经章士钊引荐,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一生在文史哲、诗词、书法的研究与创作方面成果卓著。著有《新订急就章及考证》、《〈刘梦得集〉校录》、《刘宾客辨易九流疏记》、《高二适书法集》等。

宗白华(18971986)江苏常熟虞山镇人,哲学家、美学家、诗人。五四时期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19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任副刊《学灯》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1920年赴德留学,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商承祚(19021991)字锡永,号契斋,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文物收藏家。幼从师于著名古文字学家罗振玉,21岁出版我国最早的甲骨文工具书《殷墟文字类编》,受到王国维先生的盛赞。为我国古文字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尤以甲骨文与战国文字考释见长。曾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

另外还有报人、政治家、律师、思想家章士钊;书画皆工,亦能刻印,尤以微雕见长的于硕;目录学家、版本学家、文物鉴定家徐森玉;著名学者,工书法、精鉴赏考古的史树青;长于诗词的书法家、文物鉴定家启功;文物鉴定家、考古学家罗长铭等。

可以看出,参加此次论辩者

大多是当时学术界的一些显要人物,许多为科学院、博物院、研究所的专家或大学教授。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平时不搞书法或鲜有书法实践,但却对《兰亭序》的真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不同的视点来思索、观照“兰亭”实质。也正因为如此,这场本来仅探讨“兰亭”真伪问题的论辩在不同思想、不同学识的碰撞中擦出耀眼的火花,成为近现代书法理论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

不同领域涉足,多学科渗透,将书法置于大文化社会背景中当然是对书法理论的一次升华。因此“兰亭论辩”带给我们另一个有益的启示是:对于书法专业学科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法本身的时代坐标做平面化的研究与思考,而应当视野更加开阔,可以从社会学、经济学、文学、考古学、文字学、美学等不同界面找寻信息,从而使书法研究建立一种开放式、立体化的空间思维形式。

三、论辩的学术突破

古代的书法理论,大多为随感式、比喻式、评点式。叙书法源流、评历代书家、论书法之道几乎成了古代书论的统一模式。毋庸置疑,现在我们再以当代学术的眼光审视古人这种论书方式的话,其局限与狭隘是显而易见的。

而这次“兰亭论辩”在学术视野上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感受。

在学术视野上,有从《兰亭序》与《临河序》的文学关联上细加推敲,“以文证书”的;有从《兰亭序》行文语调的始兴终悲与王羲之本人性格特征再至东晋时期的思想体系上分析差异,是否“文与人符”的;有从文字的发展源流、出土碑刻探讨兰亭的笔法细节、章法特点,找寻书法本体的蛛丝马迹的;有从纸帛材料的变迁商榷《兰亭》存身的可能的;还有从石刻与墨迹、南帖与北碑、大师与书匠、隶书笔意等方面详加考证的……总之,由这场论辩而生发的范围已远远超出了《兰亭序》本身的涵盖面,而牵及社会、历史、宗教、文化、思想等宏阔的背景。

四、理论与创作

前面我们充分肯定了多学科渗透对书法研究的积极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场持续近一年的大论辩中,真正书法界人士参与并不踊跃,仅启功、高二适而已,而作为当时学王书法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海上沈尹默并没有在这场“世纪论辩”中发表只字片言。这不能不说是这场学术论辩的一大缺憾。

就论辩双方的论文水平而言,倡辩方郭沫若以自己的学养与洞见信手拈来,洋洋洒洒,气势逼人;而反方领军人物高二适的论文,陈振濂评之:“高二适在创作上有开宗立派之势,但写起文章来却辞不达意。”

无疑,“兰亭论辩”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书法家加强理论修养的重要与必要。虽然有人说“理论与创作是两条线”,但这两条线绝非处于平行状,而是相互交融的。

如果说创作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探索性的话,那么理论则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导向性。在当代书坛,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书家几十年如一日地努力临帖,而真正不断进步,渐臻化境的却并不多,何故?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习书过程中由于理论修养的稀薄而迷茫地写、苦恼地写。我们常说“当代是缺少大师的时代”,其实我们往深层次分析,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当代书法创作者“书外功”的缺失。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书坛已意识到这一点,正在倡导和呼唤理论研究的回归;并且可以看到,历经二十余年的书法热,已有一批有学养的书家涌现出来,为当代书法的创作与理论提升带来一丝新的气息。

老子曰:“技进乎道。”下死工夫所能解决的最多只是“技”的问题,但如何“进乎道”?这便需要我们对“技”生发更多层面的思考与研究而这正是理论的涵盖面!比如学习王羲之,如果仅仅由他的碑帖入手而不及其人(性格、趣好、家庭、成长)、其时代(当时的文房四宝、书体发展、社会风尚、历史变迁等),那么对他的学习与把握只能流于浅层次、平面化,绝难真正得“书圣”神髓。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哲学上早就总结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于书法来说,实践指的当然是临帖和创作;认识的内涵可能更为宽泛一些,它不仅指在实践中不断体悟,而且更要求从理论的高度来总结和指导实践。如何能再认识?一是赖于再实践,而更多的应从前人“认识理论”中汲取营养。

因此一位真正的书法家,创作与理论应当是齐头并进的,不可偏废。

五、结语

兰亭集序教案范文2

某某人民法庭是柯桥区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经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庭内设有1个诉讼服务中心,1个标准法庭,另设有旅游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尚明工作室联络点、乡贤调解室1间,ODR平台、移动微法院、网上法庭1间。

二、审判质效

自2020年4月23日成立至今,法庭共新收案件32件(立案21件,诉前引调11件),结案9件。同时,法庭刚成立,法官团队刚建立,法庭的两位员额法官仍在承办原部门的部分案件,其中我(叶新祥庭长)仍在帮助办理民一庭案件(含旧存和新收案件)、鲁国强法官仍在办理民二庭案件(旧存案件)。

三、工作亮点和思路(主要汇报下一级段的工作思路)

(一)、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这主要包含以下五方面内容:

1、加强对基层调解组织调解民间纠纷的业务指导。充分发挥法院职能优势和法官专业优势,加强对非诉解纷方式的支持、指导和规范,通过调解指导、联席会商、示范调解、专题培训等方式对调解机构和人员进行专业指导的。

2、加强法制引导。对新颁布的涉民生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典型案例,对案件审判中发现法律问题及时提出相关司法建议。

3、推动和落实人民法庭611工作机制。按照611工作机制的要求,积极建立和完善好“一村一点”“一镇一站”“一庭一网”“一周一下沉”“一月一巡回”“ 一季一通报”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611工作机制在参与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参与基层治理,法庭成立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到兰亭福全漓渚三镇街及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与党政主要领导及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交警中队等主要部门负责人就诉源治理、矛盾多元化解及落实611工作机制,进行了工作上的对接,并就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商研,2.到漓渚棠梨村、兰亭咸亨集团、西大门新材料公司,福全日月集团等辖区内的重要村企就开展三服务工作征求意见建议,3、参与兰亭街道每月15日的集中接访,参与兰亭娄宫村、联合村涉诉信访化解工作及农村房屋拆迁等中心工作。

下一步工作:1、我们将充分发挥法院职能优势和法官专业优势,加强对非诉解纷方式的支持、指导和规范,通过调解指导、联席会商、示范调解、集中授课等方式对辖区内的司法调解员,特邀调解员、当地的乡贤进行专业指导。2、为落实三服务工作,我们将借助“法庭开放日”平台,不定期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案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营企业主等走进法庭。

(二)、加强旅游领域诉源治理,努力创建特色品牌法庭

作为柯桥区人民法院旅游巡回法庭,不仅肩负着柯桥区旅游纠纷的诉讼、调解、巡回审判工作,同时,加强旅游纠纷领域诉源治理,也有助于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助力柯桥区创建部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此,柯桥区人民法院与柯桥区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建立了旅游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构建起专人对接联络、定期联席研究、联动化解纠纷的工作机制。

1、建立专门调处机构。区法院设立旅游巡回法庭,实现旅游纠纷案件集中审理,区文广旅游局在全区重点旅游景区设立旅游纠纷调解工作室,实现旅游纠纷就地调解。

2、建立特邀调解制度。选聘旅游纠纷调处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景区管理人员作为旅游巡回法庭的特邀调解员,实现重点景区特邀调解员全覆盖。协助调解旅游纠纷诉讼案件。

3、建立专人联络机制。区法院旅游巡回法庭与区文广旅游局旅游纠纷处理职能部门,建立联络专员制度,实现工作对接经常化,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解决诉调对接工作中的问题。旅游巡回法庭法官(法官助理)与重点景区旅游纠纷调解工作室建立分片联络制度,及时指导做好旅游纠纷就地化解。

4、建立网上对接平台。广泛借助移动微法院等网上诉讼平台,引导当事人快速实现旅游纠纷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和诉讼案件快立、快审、快结。让当事人旅游和纠纷处理两不误。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为进一步推动柯桥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我们确定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联络人名单,落实专人建立台账资料,定期将相关材料和信息报送区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接受了安昌古镇景区的法律咨询:游客在门票免费的景区内游玩时,不慎在通道上摔倒受伤,是否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庭回复:根据景区的管理单位有无过错进行区别对待。若无过错,景区无需承担赔偿责任,可给予适当补偿;若存在过错,根据过错大小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因景区系免费开放,并未向游客收取门票等费用,可以适当减轻赔偿责任。3、针对乔波冰雪世界在滑雪运动中存在着较高的安全隐患,为防范和减少危险情况的发生,维护消费者和滑雪场的合法权益,避免由此产生的法律纠纷,我们进行了风险防范提示,告知:1、加强对滑雪者的指示、教育和引导。对未佩戴护具、未正常使用雪具的滑雪者给予必要的警示提示,并安排足够的专业人员在场内巡视。在场内设置明显的安全提示标志,尽到安全告知义务;2、加强对滑雪教练等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按照规范动作对滑雪者进行教学;3、在滑雪场内安装监控设备,加强安全监控并保存资料;4、组建专业的救护部门,完善救护设施和用品,配备专业医护救援人员及急救药品等。4、为充分发挥《旅游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作用,定期与各景区特邀调解员进行沟通联系,确定工作机制及职责,并建立微信联络群、制作通讯录。

下一步工作:根据我院和区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出台的《关于建立旅游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为加强旅游纠纷领域诉源治理,助力我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旅游巡回法庭打算在2020年6月召开本年度第一次联席会议,研商最近工作及前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会议议程: 1、为实现旅游纠纷就地化解,商研在重点旅游景区(四A及以上)设立旅游纠纷调解工作室;2、推介移动微法院等网上诉讼平台,便于当事人快捷高效地进行诉讼;3、听取各重点景区就法庭诉调对接工作的意见建议。

(三)、打造智慧云法庭,利用信息网络解决矛盾纠纷

某某人民法庭大力推行无纸化办案办公,充分运用智能化信息技术,利用“浙江移动微法院” “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开展跨域立案、网上办案、线上调解、努力让老百姓足不出户解纠纷。

我们的工作:2020年5月25日,兰亭法庭借助移动微法院,成功跨省调解了一起离婚纠纷案件。这件跨多省离婚案件通过移动微法院实现网上立案、线上办案,在短短3天内得到圆满解决。

具体案情:2020年5月22日,原告谢某身在湖北老家,其以被告谢某长期在外失联,缺乏关心为由通过移动微法院起诉要求与被告谢某离婚。法庭立案受理后,在原告谢某无法提供被告联系方式的情况下,承办人鲁国强通过向当地村委会提供的联系方式与被告取得联系。被告表示其目前在江苏工作,路途遥远,无法到法庭参加调解或庭审。承办人了解该情况后告知被告可通过移动微法院线上参与诉讼,并耐心指导其注册移动微法院。在被告注册登录移动微法院后,承办人依法向其线上送达了相关诉讼文书。后承办人考虑到双方均不在绍兴,为便于双方当事人,选择通过移动微法院进行线上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离婚的合意,并于2020年5月25日在线上签署了调解协议。至此,一桩跨多省离婚纠纷在短短3天内得到圆满解决。双方当事人都对兰亭法庭通过移动微法院实现网上立案、线上办案给当事人带来高效便利的司法审判服务给予了高度的认可。

下一步工作:我们将以方便当事人、提高审判质效为出发点,充分运用移动微法院、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等智能化信息技术,打造智慧云法庭,开展跨域立案、网上办案、线上调解,实现“让当事人跑”向“让数据跑”转变,可让群众打官司“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

(四)、文化引领,延伸司法服务功能,着力营造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某某人民法庭(旅游巡回法庭)以“两山”理念为引领,努力为柯桥区创建部级旅游示范区和5A级景区域,为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打造部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提供优质司法保障,同时,为全面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不断延伸司法服务功能,着力营造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根据度假区主要领导的要求,我们打算在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设立司法服务联络点,(度假区为我们专门设立一间法官工作室)主要职能:防范法律风险、加强联络沟通、强化协同处置、延伸司法服务。

另外,法庭建设中我们打算将法律特点,地域特色、时代特征有机融合,提炼阳明文化中的法律思想、书法文化中的律法思维、兰文化中的君子气度,三位一体作为某某人民法庭的文化内核,奋力讲好“兰亭故事”,打造“兰亭品牌”,努力培育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特色人民法庭。

一、基本情况

某某人民法庭是柯桥区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经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庭内设有1个诉讼服务中心,1个标准法庭,另设有旅游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尚明工作室联络点、乡贤调解室1间,ODR平台、移动微法院、网上法庭1间。

二、审判质效

自2020年4月23日成立至今,法庭共新收案件32件(立案21件,诉前引调11件),结案9件。同时,法庭刚成立,法官团队刚建立,法庭的两位员额法官仍在承办原部门的部分案件,其中我(叶新祥庭长)仍在帮助办理民一庭案件(含旧存和新收案件)、鲁国强法官仍在办理民二庭案件(旧存案件)。

三、工作亮点和思路(主要汇报下一级段的工作思路)

(一)、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这主要包含以下五方面内容:

1、加强对基层调解组织调解民间纠纷的业务指导。充分发挥法院职能优势和法官专业优势,加强对非诉解纷方式的支持、指导和规范,通过调解指导、联席会商、示范调解、专题培训等方式对调解机构和人员进行专业指导的。

2、加强法制引导。对新颁布的涉民生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典型案例,对案件审判中发现法律问题及时提出相关司法建议。

3、推动和落实人民法庭611工作机制。按照611工作机制的要求,积极建立和完善好“一村一点”“一镇一站”“一庭一网”“一周一下沉”“一月一巡回”“ 一季一通报”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611工作机制在参与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参与基层治理,法庭成立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到兰亭福全漓渚三镇街及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与党政主要领导及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交警中队等主要部门负责人就诉源治理、矛盾多元化解及落实611工作机制,进行了工作上的对接,并就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商研,2.到漓渚棠梨村、兰亭咸亨集团、西大门新材料公司,福全日月集团等辖区内的重要村企就开展三服务工作征求意见建议,3、参与兰亭街道每月15日的集中接访,参与兰亭娄宫村、联合村涉诉信访化解工作及农村房屋拆迁等中心工作。

下一步工作:1、我们将充分发挥法院职能优势和法官专业优势,加强对非诉解纷方式的支持、指导和规范,通过调解指导、联席会商、示范调解、集中授课等方式对辖区内的司法调解员,特邀调解员、当地的乡贤进行专业指导。2、为落实三服务工作,我们将借助“法庭开放日”平台,不定期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案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营企业主等走进法庭。

(二)、加强旅游领域诉源治理,努力创建特色品牌法庭

作为柯桥区人民法院旅游巡回法庭,不仅肩负着柯桥区旅游纠纷的诉讼、调解、巡回审判工作,同时,加强旅游纠纷领域诉源治理,也有助于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助力柯桥区创建部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此,柯桥区人民法院与柯桥区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建立了旅游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构建起专人对接联络、定期联席研究、联动化解纠纷的工作机制。

1、建立专门调处机构。区法院设立旅游巡回法庭,实现旅游纠纷案件集中审理,区文广旅游局在全区重点旅游景区设立旅游纠纷调解工作室,实现旅游纠纷就地调解。

2、建立特邀调解制度。选聘旅游纠纷调处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景区管理人员作为旅游巡回法庭的特邀调解员,实现重点景区特邀调解员全覆盖。协助调解旅游纠纷诉讼案件。

3、建立专人联络机制。区法院旅游巡回法庭与区文广旅游局旅游纠纷处理职能部门,建立联络专员制度,实现工作对接经常化,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解决诉调对接工作中的问题。旅游巡回法庭法官(法官助理)与重点景区旅游纠纷调解工作室建立分片联络制度,及时指导做好旅游纠纷就地化解。

4、建立网上对接平台。广泛借助移动微法院等网上诉讼平台,引导当事人快速实现旅游纠纷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和诉讼案件快立、快审、快结。让当事人旅游和纠纷处理两不误。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为进一步推动柯桥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我们确定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联络人名单,落实专人建立台账资料,定期将相关材料和信息报送区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接受了安昌古镇景区的法律咨询:游客在门票免费的景区内游玩时,不慎在通道上摔倒受伤,是否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庭回复:根据景区的管理单位有无过错进行区别对待。若无过错,景区无需承担赔偿责任,可给予适当补偿;若存在过错,根据过错大小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因景区系免费开放,并未向游客收取门票等费用,可以适当减轻赔偿责任。3、针对乔波冰雪世界在滑雪运动中存在着较高的安全隐患,为防范和减少危险情况的发生,维护消费者和滑雪场的合法权益,避免由此产生的法律纠纷,我们进行了风险防范提示,告知:1、加强对滑雪者的指示、教育和引导。对未佩戴护具、未正常使用雪具的滑雪者给予必要的警示提示,并安排足够的专业人员在场内巡视。在场内设置明显的安全提示标志,尽到安全告知义务;2、加强对滑雪教练等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按照规范动作对滑雪者进行教学;3、在滑雪场内安装监控设备,加强安全监控并保存资料;4、组建专业的救护部门,完善救护设施和用品,配备专业医护救援人员及急救药品等。4、为充分发挥《旅游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作用,定期与各景区特邀调解员进行沟通联系,确定工作机制及职责,并建立微信联络群、制作通讯录。

下一步工作:根据我院和区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出台的《关于建立旅游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为加强旅游纠纷领域诉源治理,助力我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旅游巡回法庭打算在2020年6月召开本年度第一次联席会议,研商最近工作及前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会议议程: 1、为实现旅游纠纷就地化解,商研在重点旅游景区(四A及以上)设立旅游纠纷调解工作室;2、推介移动微法院等网上诉讼平台,便于当事人快捷高效地进行诉讼;3、听取各重点景区就法庭诉调对接工作的意见建议。

(三)、打造智慧云法庭,利用信息网络解决矛盾纠纷

某某人民法庭大力推行无纸化办案办公,充分运用智能化信息技术,利用“浙江移动微法院” “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开展跨域立案、网上办案、线上调解、努力让老百姓足不出户解纠纷。

我们的工作:2020年5月25日,兰亭法庭借助移动微法院,成功跨省调解了一起离婚纠纷案件。这件跨多省离婚案件通过移动微法院实现网上立案、线上办案,在短短3天内得到圆满解决。

具体案情:2020年5月22日,原告谢某身在湖北老家,其以被告谢某长期在外失联,缺乏关心为由通过移动微法院起诉要求与被告谢某离婚。法庭立案受理后,在原告谢某无法提供被告联系方式的情况下,承办人鲁国强通过向当地村委会提供的联系方式与被告取得联系。被告表示其目前在江苏工作,路途遥远,无法到法庭参加调解或庭审。承办人了解该情况后告知被告可通过移动微法院线上参与诉讼,并耐心指导其注册移动微法院。在被告注册登录移动微法院后,承办人依法向其线上送达了相关诉讼文书。后承办人考虑到双方均不在绍兴,为便于双方当事人,选择通过移动微法院进行线上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离婚的合意,并于2020年5月25日在线上签署了调解协议。至此,一桩跨多省离婚纠纷在短短3天内得到圆满解决。双方当事人都对兰亭法庭通过移动微法院实现网上立案、线上办案给当事人带来高效便利的司法审判服务给予了高度的认可。

下一步工作:我们将以方便当事人、提高审判质效为出发点,充分运用移动微法院、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等智能化信息技术,打造智慧云法庭,开展跨域立案、网上办案、线上调解,实现“让当事人跑”向“让数据跑”转变,可让群众打官司“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

(四)、文化引领,延伸司法服务功能,着力营造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兰亭集序教案范文3

《兰亭集序》全文仅324字,却成为千古绝唱,奥秘何在?本堂课的教学完成之后,必须要使一般学生能感觉得这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那么教师自己就必须首先对此有一番研究体会,在此基础上方能找准教学的目标落点,确立文本教学的价值核心。

此文是书文俱佳的典范。首先,从书法上说,是“书圣”的平生绝唱,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其书风及其确立的书法美学范式几乎笼罩往后的整个中国书法史。让学生由此略微感知一下中国书法之美非常必要,这是语文教师的道义和职责所在。在整套教材中,必修第一册已有 “梳理探究”部分的《美丽的汉字》作为前期铺垫,温故知新,可以考虑整合这个书体资源,将书法审美适当渗透在教学中。

其次,从文章语言形式上说,骈散结合。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的形式的对称性美学,可考虑整合高中新教材第一册“梳理探究”部分《奇妙的对联》的相关资源,适当挖掘本文语言的形式美。如果时间有限,可采取课堂激趣,课下探究的方式灵活进行。

再次,从内容本身来说,此文也是中国传统散文的艺术审美典范。思维上艺术的感性与哲学的知性水融,内涵上横跨越生死两界,追问存在根源,拷问人生意义。为后世中国大多数文人的终极信仰提供了“美学代宗教”的世界观参照。个人以为本文的最难处不在于理解一般人所谓的“生死观”,而在于理解王羲之面对生死大事所采取的美学实践应对方式。

另外,从教材编排上看,本单元突出山水游记散文,此文与下篇《赤壁赋》都属于中国散文中的上上品,其深远的内涵理解或许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尤其是一般高中学生包括教师的人生体验和思维精神都不可能达到作者的高度,所以一切分析都只是暂时的辅助,最终都只能转化为一种美感一份敬意,转化为对本文的熟读成诵上。只有熟练背诵,才能谈得上未来的透彻理解,掌握属于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密码。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将此文的核心创意定位在“美”字上,将本课主题定为《美在生死间》,以“美” 字和“悲” 字统帅两大主体段落教学,同时以“美”与“悲”之间的交融互动凸显生死两岸的矛盾张力,最终烘托出作者独特的从瞬间叩问终极永恒的“美”的核心价值。最终以背诵落实本课的具体目标。

【目标定位】

1.培养语感,积累基本的文化常识、文言常识。

2.能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感知全文多层次的美。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及其美学实践应对。

【重点难点】

背诵全文是重点。美感及生死之间的美学信仰为难点。

【导学过程】

一、导入书法之美

以《春城晚报》的报头集字激趣,引出“书圣”的书法威名,以欣赏王羲之平生书法绝唱《兰亭序》帖之美导入,简单介绍王羲之与兰亭集会的情况。在预习基础上观帖试读全文。

二、整体感知声韵之美

1.细听,发一份无标点断句的简体字白文给学生,听课文朗读,简单断句,标注难字读音。

2.密咏,学生自读,读准字音;多遍快读,熟悉词句

3.静习,参看课文注解,在白文上简单作注,熟悉内容,疏通大义。教师适时简单点拨关键字句。

4.齐读,恬吟,把握情感。教师请学生找出并板书“乐”“痛”两字作情绪提示。

5.直观法帖,回帖赛读。先分段落,一人一段,实在生疏,可参看白文。其他人看课文评判。鼓励学生多背多试。

三、细寻文本深处的内涵之美

(一)一次永恒的郊游之美

汤显祖《牡丹亭》里的唱词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说“四美具,二难并”,认为这是极为难得的美事。“二难”就是贤主、嘉宾;“四美”就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文中作者也为此感到“信可乐也”,请同学们从这几个美的角度梳理一下使作者极为快乐的这次具体的郊游事件。

“二难”: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才德盛美

“四美”

1.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2.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3.乐事:(修禊事也)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4.赏心: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教师提醒分析“暮春之初”的时节之美(“暮春之初”大约有生命象征意义。既是青春的绚烂之极,又是春意凋零的开端。)“禊”“幽”隐藏的悲情之美,伏笔之美。

郊游是生命的闲适、青春的挥洒,在天宽地阔的大自然中,人的感官得到自由的解放。在对万物的仰观俯察中,人的视野开始扩展并寻求自我超越。而超越的视野使人有了对比,有了对自我生命的进一步反思。在生之乐的自然审美中又有对生的疑惑,对神秘天命不可把握的敬畏。乐极欢极,而短暂的欢乐更容易对比显出人生长久的寂寞,让人在瞬间洞见存在的虚无。这一切就乞灵于山水自然的宗教式祈祷仪式。《兰亭序》中的“修禊事”就是这种暗示。

请学生分析“曲水流觞”这个中心游乐事件的野性与雅趣之美。“满腹诗书吟胆壮,一襟风月酒肠宽。”曲水添野趣,诗酒助吟胆,游乐的兴致愈发高昂。重点字词在分析文意中带过,如:曲、觞等等)

(二)汉语的形式与描写之美

这本是一次具体的郊游,尽管很美,毕竟短暂,但因为有了美丽的汉字,有了作者的生花妙笔,这次具体的郊游之美才得以永恒,作者的古雅简洁的描写功不可没。文辞之美已在我们的反复诵读中感受到,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他的语言形式。

[课堂活动]在骈文兴盛文体自觉的魏晋,文章一般很讲究外表的华美,此文虽然骈散结合,一扫当时的雕琢之气,但作者还是特别注意适当用一些对称式的句子来增添文章美感,请你在文中找一找这样的例子?

(示例)

乐 悲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在分析对称之美时顺便解决难字难句的理解和翻译。如“咸”“趣”“一”“齐”“彭殇”“虚诞”等)

除此之外,由于本文选字精准,几乎将可以表现中国文人情趣的重要山水意象都囊括其中,后人可从中集字成佳对,看几个示例后下去尝试写作或收集。

[课堂活动]

除了这种语言形式上的对称之美,本文还有很多内容上也具有类似的思维对称之美,从表现方法上我们把它叫做对比或对照,试从课文第三段找一找具有这种思维对称之美的语句。根据这些语句提示背诵段落。

两类人的对称――地位高低(俯仰);处世方式(内外);性格趋向(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欲望得失(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情态的逆转对照(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学生找谈,老师点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短暂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 欲望之痛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世事变化之快(无常)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生命终归于毁灭。(虚无)

痛――生命短暂 世事无常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背诵这部分时,请同学们结合文句表达的具体内容想一想,作者在内容的思维上借鉴骈文的对称美学形式,如仪仗队一般两两列队而出,简洁而又齐整,为什么不在句子组合上也使用对偶长句,相反却大量使用散句和短句?这里有没有美的考虑?

用散句能显语流的流畅自然之美,与内容上的齐整构成相反相成的和谐之美;短句语气急促,流转自如,刚好可以模拟出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急”与“促”之意。

注意此段大处着眼,直透人类人情本心的洞察和议论,让学生贴心细思,世间万事人情,是否如是。注意“暂得于己”的“暂”字力量:美之乐的短暂与不可靠以及人心欲望的无穷无尽。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言人生就是一个悲剧,人因欲望而苦,追逐欲望不得更苦,欲望暂时满足复转为无聊亦苦。此处可以“倦”字和“情随事迁”等语互证欲望此消彼长之善变特点。又须注意提请学生品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中“随”“终”字语气之无奈与悲凉。最终落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中的“死生”二字上作结。

(三)命运的悲剧与哲思之美

有一种美学观点认为,美都是不幸的。世上真正的美很少清浅单纯的,它的明丽的外表,或许浸透了另一种隐伏的哀痛。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也认为,动人的美必定要与悲相连,愈悲愈美,愈美愈悲。在此文前面的美的乐章中,我们分明已经听到了不祥之音。人在天地间纵横驰骋,生命可以欢乐,可以创造,但是有另一种我们无法把握的力量在掌控着我们。无论何人都无法避免,当它到来时,我们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这种力量可以让意义完全取消,可以将一切化作虚无。这种毁灭一切美的力量就是死。

正是认识到死的存在,乐极生悲, “生”之美突然之间变得忧伤变得不可靠了,作为睿智而又极富艺术才情和敏感的王羲之,这种对人生悲剧的直觉洞察引起了他的疼痛,引发了他的思考。心底一直无法抗拒的 “死”的幽灵威胁,令人耿耿。这种“幽”情让作者在这次郊游之后有了一次淋漓尽致的“畅叙”的机会。悲情议论与美感水融,升华出一种更深刻更普遍的美。

讨论一: 作者由兰亭盛会的乐转入到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之“痛”中来。是不是只有王羲之一人有“死生亦大矣”的痛惜呢?看看第三段找出相关的语句思考这一问题。找出上段提到的使作者“兴怀”“痛”以及昔人兴感,后人有感于斯文而“若合一契”的共同原因。

昔人

时人 同痛“生命短暂 世事无常”

后人

“佛为一大因缘降生于世”,此因缘,即是生死。人问孔子生死大事,孔子亦觉纠结,乃以“未知生焉知死”的搁置态度,劝人将对神秘彼岸的死的恐惧与悲情转化为现实理性的积极行动创造,去置换之。老庄道家则以生死为气之聚散说泯灭生死界限,以智慧消解痛苦,达到自我逍遥的解脱;基督教则在上帝的终极信仰中完成生死的精神拯救。当世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几乎都以死亡为思考起点,或乐观或悲观,古今中外的哲人无一例外都对这个重大问题产生纠结疼痛,都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解释和解决方案。正是“若合一契”的今昔人兴感之由。这是不能彻底消除的永恒之痛。“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讨论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王羲之怎样的生死观,王羲之是怎样解决这个令人痛苦的永恒的生死问题呢?

在学生翻译后,教师须在此作一铺垫。先介绍庄子《齐物论》中的生死观。学生基本理解了庄子的说法后,再请学生回到本句分析王羲之的观点态度,那就是对当时处于上升阶段的时代思潮――以易老庄为思想主体的魏晋玄学的鲜明批判,或者说反叛。不盲从,独立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否定之否定,王羲之采取的是一种最无哲学意味的普通人的态度,也是艺术家的感性态度:生死不可齐一,生就是生,死就是死;生就是美好,死本就凄凉;寿夭者堪悲,寿长者喜悦,这才是无可回避的真实,也才是正常人生应有的反映。相反,许多看似高深的处理死亡的理论,都是虚无怪诞而不可相信的胡说八道。

王羲之并没有明确回答这个问题,从文中看,似乎只有承受而已。但是,王羲之认为古往今来的人都不可能解决这个短暂与永恒的矛盾问题,这是存在的最大秘密。王羲之在悲痛中只是感到,这种疼痛代代相传,前人写过它,今人读了引起共鸣,痛仍在,但是读的人知道为这事痛苦的人是很多很多的,自己并不孤独,融入了古今哲人觉悟的长河, 就不是一个人在拒斥死亡,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样也许就有了更好地生活下去的勇气,那么后来的人,一定也会从我这里受到启发,获取力量。因此,有必要把自己的生命感受真真实实地表达并流传下去。这就回到了这次郊游的快乐和悲伤本身,回到了这次聚会的成果《兰亭诗》,而这篇文字,正是解说这一切因缘的,放在集子的开头,我们叫它《兰亭集序》!

至此,王羲之用自己的行动,而不是理论,告诉了我们怎样解决生死大事,那既是艺术家的解决方式,也可以说是普通人的方式,说起来就像废话,还是一句:好好活。在没有意义的虚无主义的绝望废墟上,我们用自己的主体力量给生命以意义和希望,活得充实、自在,活得美丽光彩。那一天,艺术家趁着酒性,一气呵成,挥笔写下这篇千古文字,其光辉灿烂的美震古烁今。从此,王羲之超越了短暂个体生命局限,超越了具体时空,凭借《兰亭集序》之大美,他微笑着跨越了生死,得以永恒。人称“书圣”,书就叫做 “天下第一行书”,文则让人叹为“观止”矣。

(此部分分析完成,全班同学看《兰亭序》法帖提示试背。)

四、结尾

全班同学带着自身的美感体验再观书帖,诵全文,以虔敬之心向王羲之致敬。

五、作业

(一)基础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3.课外继续欣赏并临习《兰亭序》帖,可以用钢笔,最好用毛笔,体会书法之美。

4.复习对联知识,根据课堂上的对联示例,试就本文写作或收集一些集字联。

(二)探究性阅读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片段)

请分析比较《兰亭集序》第一部分与上面《论语》片段的异同。

2.“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王羲之《兰亭诗》(其三)

张玉谷读了上面的《兰亭诗》(其三)后这样与《兰亭集序》作比较:

即序中“仰观宇宙”数句意。“寓目理陈”,贴视说,“群籁”、“适我”贴听说。只渌水滨,略带兰亭,绝不粘滞,诗境清越。

对照课文,请你把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具体阐述一下。然后,如果你有自己新的理解,不妨继续说说。

3.下面是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②。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③,大块④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⑤俊秀,皆为惠连⑥;吾人咏歌,独惭康乐⑦。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⑧。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注]①旅舍。②古人(白天还玩不够),夜间持着烛灯游玩,是很有原由的。③烟景,水气朦胧的春景。④大块,大地。⑤季:弟。⑥惠连,人名,谢灵运的族弟,很有才华。作者借用谢惠连赞誉其诸弟的才华。⑦康乐即谢灵运。此句言外之意是自己才华比不上诸弟。⑧在花丛中间摆开华贵的筵宴,飞快地传递着雀鸟状的酒杯,醉于月下。

(1)从标题看,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属于什么文体?

(2)本文所叙之事及一些细节与《兰亭集序》颇有相似之处,请一一罗列出来(引用两文中的原句)。

(3)两文在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

【预期效果】

此设计的学生基础应该假定为中上。否则讨论部分可能无法深入。难点突破带有一定偶然性,可能比较难于在一般学生和常规课堂中实现。

【反思改进】

兰亭集序教案范文4

(这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疏通了《兰亭集序》的字词句,学生已熟读课文。)

一、课堂导入

师:昨天,我介绍了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看到大家兴趣浓厚,今天我特地把“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拓本带来,让大家看看这一“书中极品”。324个字,字字笔力挺拔,笔势纵横,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学生争看)《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色,其文也是“文中上品”,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关注点1】尽管教师出示的只能是“摹本”,也足以让学生获得欣赏“书中极品”的愉悦和感动。课堂上多设计一点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的期望才不至于落空。

二、检查预习

师:先请同学们朗读一下《兰亭集序》。

(众生齐读课文。)

师:现在来看看同学们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师以投影呈现,学生互问互答。)

解释字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解释字义:俯仰一世、取诸怀抱、因寄所托、放浪形骸、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所之既倦、感慨系之、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句子: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③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关注点2】检查预习,包括两项内容。一项是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不过,仅从“众生齐读课文”一句看不出读的质量,特别是无法从读的水平了解对课文理解的情况。另一项是检查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解释词义”和“翻译句子”,有意识地为下面的文义理解作好了铺垫,这就是教学艺术!

师:请同学来简洁明了汇报一下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首先是“两晋政治思想与士人人生观”,谁自愿发言?

生:晋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政治黑暗。士人受到道家人格观念的影响,普遍崇尚老庄,大多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耽于清谈。士人人生态度也有不同,有沉湎悲哀的,如阮籍;有及时行乐的,如刘伶;有想避祸全身的,如嵇康;也有少数人珍惜时光,想奋发有所作为。

师:很好,显然认真做了预习作业。再请一名同学汇报“王羲之的生平与思想”,谁自告奋勇?

生:王羲之是“清官循吏”,个人兴趣爱好是书法及悠游山水名胜,最后他“辞官归隐”。作为东晋世族门阀的后裔,他的思想中有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写《兰亭集序》时,正有“济世”之志。后来离任去官后才以玄学为重,从玄学、佛学以至道学中寻求解脱。

师:挺简洁的。课前预习作业完成得不错。

三、文义理解

师:了解背景之后,我们来研习课文。暮春之初,王羲之与众友在山水怀抱中曲水流觞,畅叙幽情,其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文中哪三个字可以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生:乐、痛、悲。

【关注点3】作者写文章“纲举目张”,读者读文章自应“提纲挈领”,这样切入“文义理解”,很聪明,很轻巧。

师:找得准确。那么,王羲之参加兰亭修禊,乐因何而生?

生:因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群集而乐。

生:因名士相聚而乐、环境优美而乐、气候宜人而乐、相聚狂欢而乐……

师:确实,这些都让人感到快乐。在这些快乐中,你觉得王羲之主要因什么而快乐呢?

生:我觉得主要是因景美而乐。“景”是清幽的景色,即清新雅致的,你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景色的着色素雅清淡;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是开阔的景色。“景”与作者高雅脱俗且旷达的情怀一致,所以,王羲之处于这种美景之中,因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感到快乐。

师:你认为是因天人合一而感到快乐。

生:我觉得主要是聚会之乐。“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聚会”洋溢着清雅的情趣,是贤人,干的又是古代风俗流传的风雅之事,饮酒赋诗,又无管弦,是天籁与叙谈之音,这是“人与人和谐”的快乐。

师:有道理。美景中有知己,可以一吐怀抱,能够共鸣,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乐。

【关注点4】看来,学生对“乐因何而生”理解得比较顺利。有一点质疑:教师为什么提出“你觉得王羲之主要因什么而快乐”这一问题?两个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哪个回答正确?倘若都正确,那么“主要”从何谈起呢?

师:还有人有别的见解吗?没有呀,那么请哪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第一段?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出这份快乐呢?

(一生以清新明快的语调朗读第一段,效果较好。)

师:情感把握准确,读得好。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王羲之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

(生都低头看第二段,静悄悄的。)

生:“痛”是心中难受,伤感,是因为……(回答不下去。)

师:提醒大家注意,自读第二段时画出四字词语,然后合并同义或近义的,剩下的是关键词。

(众生在书上勾画。)

师(启发):第二段在“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慨发出前,可分为哪两层呢?

生:第一层由“夫人之相与”到“感慨系之矣”;第二层由“向之所欣”到“终期于尽”。

师:在这两层中请同学们圈出“及”“况”两个字,请人上黑板在括号中填写上这两个字的前句与后句构成的关系,在横线上各填上句中摘录的一个关键词(四字词语)。

(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横线,两线中间写“及”和括号。“况”同前。学生上黑板填写,全班集体讨论纠正。)

师:“及”的前后句是承接关系,前后可填的关键词是“快然自足、感慨系之”;“况”的前后句是递进关系,前后可填的关键词是“已为陈迹、终期于尽”,当然刚才讨论中我们发现答案并不固定,选的词有代表性即可。对照板书我们可以思考,王羲之的痛由何而来?

生:因为以自己的方式求得一时的快乐,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生命短暂,所以“痛”。

生:而且欢乐短暂,人生总在满足与厌倦间游走,欲望无厌。

生:由于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感到欢乐短暂,人生无常,生命有尽,从而感到痛。

师:对呀,痛是因这些而起。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我们通过板书,把文本中作者发出“痛哉”感慨前的文中关键词提取了出来,进而分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一小节应以怎样的语气语调读?

生: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最后的“痛”,慨叹,重读。

(由一生朗读,读后众生自读。)

【关注点5】分析语句之间意义关系,找出关键词语,进而理解“王羲之的痛由何而来”,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我不理解。为什么不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进而弄懂“痛”的含义呢?为什么不要求学生概括第二段中作者阐明了什么观点,进而明确“痛”之由来呢?值得研究。

师: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悲缘何而发?

师(启发):我们可以借鉴解决第二段问题的方法。在发出“悲夫”感叹之前,作者写了几个时期的人?他们思考死生,有着怎样的表现?

生:昔人、今人、后人三个时期的人。对于“死生”,昔人“兴感”;今人“嗟悼”;后人“有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生一边答,老师根据生的回答一边板书。)

师:他们的表现有相同之处吗?

生:他们的表现都是“悲伤、感怀”。

师:那么,他们“悲”什么呢?能否从板书中看出些什么?

生:“悲”的是代代人感伤人生短暂,欢乐短暂,这种悲伤永无休止。

生:古、今、后人对“死”都哀伤、感触,有认识,古今同悲生死,但都无奈,这对矛盾永恒。

生:古今之人,对“自己”对“死”都在探讨,但并不很明白。认识局限,扑朔迷离。

师:显然,时代虽不同,感悟却是一致的。“悲”的是宇宙是永恒的,人生却是短暂的;这种生命的体验让人无奈而惆怅。这是跨越千古之悲。请同学们小声朗读第三段,读出“悲”的情感体验。

(众生小声读。)

【关注点6】帮助学生理解“悲缘何而发”这个环节,处理得简洁、顺畅,也为后面的“文本探究”预留了空间。

四、文本探究

师:王羲之参加集会,乐而痛,痛而悲,让同代人、后代人都感伤不已,也有人认为,好好的参加聚会,怎么会伤心,似乎不合情理。你觉得由乐转悲,有无道理?

生:有道理。乐极会生悲嘛。

生:许多人有这种感觉,盛宴欢乐,却有人感伤“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春光正好,也有人在赏春时伤春,比如《红楼梦》中林妹妹。(众笑。)

生:人们认识到欢乐短暂,生命短暂,死亡必至;实际上畏惧死亡,认识到生与死相随。

生:也因王羲之内心早就怀有的淡淡伤感悲凉,至于为何“悲凉”,有刚才背景材料中说的那些政治黑暗、国家危机、个人经历、个性因素等等。

师: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否这样看:由乐转痛不突兀,是符合人之常情,事之常理,而且表现出一个人的思想认识。

师:另外一个问题是:一段说痛,一段讲悲,悲比痛深沉吗?深沉在何处?

生:深沉。“痛”是一时一地一人的对死生的感性认识,而“悲”非一时一地一人,它是千古同悲,概莫能外。

生:“悲”是整个人类千载以来关于生死问题的理性思考,“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悲人生无常”。

师:你怎么知道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悲人生无常”?

生:有诗文为证啊。比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师:别的同学也想想有哪些诗句可见悲慨人生的?

(众生七嘴八舌: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等。)

师:确实,悲比痛深沉,深沉在那是代代人仰望星空后的理性思考。中华民族理性思考死生问题可谓是一以贯之,而且,不仅中方思索,西方也探索,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了这个永恒命题:“to be,or not to be!”

【关注点7】引导学生探究“悲”与“痛”的关系,正是对文本含义的深入挖掘,也是有意义的挖掘。

五、拓展提高

师:在《晋书・王羲之传》中有与本文相关的几句:“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结合文本,你怎样理解王羲之的“志”?你有怎样新的人生体悟?

(可以与周围同学讨论,然后回答这个问题。众生讨论。)

生:寄情山水,陶冶性情,是超然世事,是化其郁结,畅享人生。这是许多东晋名士所为,王羲之也不除外。

生:王羲之否定“一死生,齐彭殇”,在死亡感慨中,藏着对生命的珍惜,追求和留恋。

生:王羲之的其文其字告诉了人们,人生虽短暂,但有些精神的东西可永恒!

生:人生是短暂的,应该抓住有限的时间,拓展生命的宽度、广度、浓度。

师:自然中有生命的快乐,要有一定的人生境界。在优越的地位环境中,不能蝇营狗苟,而要仰望星空,永恒的自然,让自己脱离尘俗,得到精神的超越;在平常的生活或污浊的泥淖中,应仰望星空,让精神自由,保持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以诗意的审美心态对待人生的各种艰难。

【关注点8】这个教学环节涉及的是否属于“拓展提高”的内容?值得研究。

六、总结全文

师:全文感情曲折深沉,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亡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情感起伏,脉络清晰,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晋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修养、精神状态,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作者对“死生”的理性思考,激发我们去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存的意义。

最后,请大家一起朗读全文。

【评析】

这是一节好课。主旨明确,脉络清晰,环环相扣,逐层推进,引导学生有效地研读文本,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尽管如此,我仍然想围绕这节课谈点认识和感想,以就正于于扬老师以及关心这节课的同仁们。

“关注点5”中谈到,我不理解“分析语句之间意义关系,找出关键词语,进而理解王羲之的痛由何而来”,这样做的意义。让我们回忆一下这部分的教学过程:(1)指导学生划分第二段的层次;(2)“手把手”地让学生圈出“及”“况”两个字;(3)请人上黑板在括号中填写上这两个字的前句与后句构成的关系;(4)在横线上各填上句中摘录的一个关键词语;(5)对照板书思考,王羲之的痛由何而来?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内容理解问题,却不从梳通文义入手,而甘愿绕那么大的一个弯子,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我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同于扬老师进一步交换意见。

“关注点8”中我问,这个教学环节涉及的是否属于“拓展提高”的内容?目的是希望借此研究一下该怎样把握研读文本的“度”。教师引《晋书・王羲之传》中一段话,其中有“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谈出“你怎样理解王羲之的‘志’”。请读读学生的回答,我怀疑他们所说的“志”与引文中所说的“志”不是一回事;之后又衍生出“人生是短暂的,应该抓住有限的时间,拓展生命的宽度、广度、浓度”一番读后感式的议论,哪里还顾及什么文本!笼而统之地肯定学生的这些回答,势必很容易混淆深入研讨与信马由缰的界限。近年来,语文课堂上这类情况尽管少了许多,却依然常见。

兰亭集序教案范文5

有必要说说“西安回坊”。“坊”源于唐代,是唐时的一种区域划分。唐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容纳了大量从西亚、中亚迁入的穆斯林。随着大量穆斯林的涌入,伊斯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的方便,穆斯林们形成了“依寺而居”的生活习惯。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每座清真寺周围都形成一个“坊”。西安古城西北一隅,聚居着约8-9万回族同胞,当地人习惯称那里为回坊。它以浓郁的穆斯林文化和氛围,为古城构筑了一道特异的风景线。西安回族分布集中在“七寺十三坊”,七寺指:化觉巷大寺、大皮院寺、小皮院寺、广济街寺、大学习巷、营里寺和洒金桥寺。十三坊指:化觉巷、西羊市、北院门、麦苋街、大皮院、小皮院、北广济街、狮子庙街、大学习巷、小学习巷、大麦市街、洒金桥和城南的回回巷。“坊上人”是西安地区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的一种亲切的称谓。

当你游览完西安市中心壮丽的钟楼,走下鼓楼步入西侧回坊化觉巷旅游品市场,沿着曲曲折折的小巷,穿过琳琅满目的店铺,就可以看见一座高大的影壁,这便是化觉巷清真大寺的东墙。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清真大寺创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50余年的历史。历经宋、元,特别是明、清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形成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严谨紧凑,楼台亭殿一应俱全,布局和谐, 庄严肃穆的一组古建筑群。由于其大,故又被称为清真大寺。

远离尘嚣的美地

我们知道,西亚的伊斯兰建筑有其自身独特的语言形式,而民居围拥的回坊风情街小巷深处的大清真寺和世界上大多数清真寺不大相同。这里你看不到高高的圆形绿色望月尖塔、雪白的粉墙绿绿的穹窗。你所欣赏的,是我们中国人用自己中式建筑空间语言,诠释着伊斯兰的精神内涵。

西安大清真寺大门入口设在北侧,门楼不大,却平和安详。“我们知道,在中国伊斯兰的礼拜殿都是面东朝西,这是因为穆斯林礼拜时须面向圣城麦加,圣城麦加就在中国的西方。西安大清真寺的建筑主线都是在这条由东向西的轴线上。”在东西246米的狭长空间,布置了五进院落,每进皆有不同的表现内容,层层铺垫,循序渐进,井然有序,韵味十足。

进入北侧大门,迎面耸立一木质大牌坊,翘角飞檐,斗拱层叠,阳光照射下的琉璃瓦,熠熠生辉。有趣的是,入门不像常规的迎面是木牌坊的正面,这里对着的是侧面。牌坊东面是影壁,引出空间的主轴线,西面是人字墙托出的大门,这里是第一进院落。建筑布局东紧西松,引导路径向西发展,但在这里路径不是在中轴线上,而是由北曲折向西发展,对位关系也不同常理,表现出一种世俗的迷茫与皈依的渴望,而人字墙的环抱态势显示了真正的宽容与对大众的接纳。

经过五间楼进入二进院落,路径转向中轴,仿佛是步入神圣的核心之域。院落中轴是一三间四柱石牌坊,中楣镌字“天监在兹”,两侧为碑亭夹峙。宋米芾明董其昌所书石碑赫然在目,布局严谨而疏朗,人文韵致徐徐扑面。往西是二门,引导入第三院落通过之敕修殿。敕修殿是这座大寺历史最早的一座殿宇,用木柜封藏的“清真月碑”阿拉伯文字书写记录着陕西伊斯兰发展史。院落中央有一重檐式三重楼阁,八角攒尖顶,造型玲珑,似乎在透视人的心灵,故名“省心楼”,为宣礼者呼唤教徒礼拜的制高点。第二第三进院落都是纵向深入,第四进则横向排列递进。第四院落的入口是雕镂精美的青砖“连三门”,尺度小巧,是为突出大殿的雄伟做铺垫。院后中部为一翼六角亭,飞檐尖顶,横向舒张,左右翘翼,三亭相连,貌如凤凰展翅,栩栩如生,是曰“一真亭”。进入一真亭后气象豁然恢宏起来。宽大的月台上,面阔七间进深九间的大殿端然亮相,屋顶覆以蓝色琉璃瓦,飞檐斗拱宏大,殿内天棚藻井彩绘蔓草花纹套刻经文六百余幅,由于穆斯林禁止偶像崇拜,所以殿内无任何人或动物图案,殿内墙壁四周镶嵌着大型木版雕刻中、 阿文《古兰经》共30本114章,是目前世界伊斯兰教寺院中极为罕见的巨型《古兰经》雕刻艺术。大殿可容纳一千多人同时做礼拜。

从第三进到“一真亭”,两侧均有配殿,将空间塑为狭长的纵深关系。到大殿,两侧减为围墙,使空间单纯而开朗,路径到月台也变成高起的开放形式,皆凸显大殿的壮丽气势,空间旋律到此达到高潮。第五进院落在大殿后身,有望月台以平静的气氛结束整篇乐章。这五进院落奏出一部心灵纯净的历程的交响乐:第一进路径茫然,空间迷惑,意为真主的轻声呼唤;第二进路径有了方向,是如聆听真主教诲般的喜悦和欢快;第三进路径清晰,空间严谨,是自身反思与领悟的过程;第四进,路径变化跨度大,空间对比强烈,释为诚心认主独一的高潮;第五进路径消失,空间平静,是成就后的安详。

虔敬的朝觐 欢庆的节日

安详来之不易,一生必练五功。穆斯林的五功指的是“念、礼、斋、课、朝”,即念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是主使者)、谨守拜功、封莱曼丹月(伊斯兰教历九月)的斋、完纳天课(法定施舍)和有能力者一生一次的麦加朝觐。

清真寺大殿正门悬挂着一日五时集体礼拜的准确时间,虔诚的穆斯林信守自己的传统教义,一生坚持“百忙不脱五时拜,千辛应守一月斋。”每当时辰来临,依寺而居的穆斯林头戴白帽,沐浴更衣,身着素服,儿孙随同,从四周陆续入寺,脱鞋正冠,无声径入大殿,随着庄严的宣礼声,簇拥着聚拢向前,面朝西方,抬手、立站、诵经、鞠躬、叩头、跪坐,虔诚同心守纪的人群,整齐划一的礼拜动作,庄严肃穆的气氛,大殿光影的幽深,心灵的净化,境界的提升,礼拜的虔诚与神圣,令观者动容。

汉族一年之中有着春节、端午、中秋等等几大节庆,全世界穆斯林依据伊斯兰教历,按照时间顺序一年之中有着“圣纪节”“开斋节”“宰牲节”三大节日,这也是中国各族穆斯林的三大节日。圣纪节,教历三月十二日;开斋节,教历十月一日;70天以后就是宰牲节,教历十二月十日。由于伊斯兰教历一年只有354天,所以换算成公历每年时间都不同。朋友们要记住这些节日的日期,到时候择日入寺,与穆斯林朋友共度节庆,感受一下与自己传统节日风俗的不同。

圣纪节,伊斯兰教传统节日之一,亦称“圣纪”。据传,阿拉伯太阴历元年(象年)三月十二日(公元571年4月20日)为伊斯兰教最后的使者诞生之日。希吉莱历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632年6月8日)又是先知归真之日,故称“圣纪”。在圣纪或周围的日子里穆斯林来到清真寺一起学习穆圣的生平和圣训,缅怀先知穆圣,亦称”办圣会“。有些清真寺还要杀牛宰羊设宴款待前来的穆斯林。

宰牲节,阿拉伯语“尔德·乌祖哈耶”的意译,亦称“古尔邦节”,意为“献祭”、“献牲”,亦为朝觐功课的主要仪式之一。中国通用汉语的穆斯林又称“忠孝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即朝觐的第三天。是日,当地的各族穆斯林,盛装赴寺参加会礼。礼毕有条件者宰牲,其中一份牲肉施散穷人,一份馈赠亲友,一份留为自用,并宴请亲友。

开斋节,中国通用汉语的穆斯林视为盛大节日,称之为“尔德·费特勒”。时间是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当日清晨沐浴涂香盛装,喜气洋洋地赴寺参加会礼,并按规定交纳开斋捐,藉以完善全月斋功,周济贫穷,共度佳节。会礼结束时,互道“塞俩目”,表示节日祝贺,并依礼俗宴请宾客,互赠节日食品。开斋节始于伊斯兰教纪元第二年。此后,每逢此节,世界各地穆斯林都以热情和虔敬的心情参加节日活动。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庆祝形式不尽相同,有的炸油香制美食互赠或款待亲友;有的请阿訇诵经祈祷;有的聚会联欢等。

一年一度的斋月2013年7月9日拉开帷幕,在这盛夏酷暑的30天里,穆斯林每天黎明到黄昏不得进食饮水、不得,夜深后还要一起到寺里礼上一个多小时的间歇拜功,祈求在尊贵的月份里能得到真主更大的赏赐,做一个两世吉庆的穆斯林。30天的修炼,修身养性,净化心灵,以自愿行善的举动,自觉接近真主,去完成斋月的功修。穆斯林认为,在斋月的昼夜是尊贵,封斋者的呼吸是赞主,睡眠是纪主,善举被接纳,罪过被饶恕,祈求被答应。开斋节八月八日的“会礼”在清真大寺隆重举行,83岁的大阿訇橘红布缠头,银须飘飘,神采奕奕坐轮椅前来出席,这是大寺的福,回坊万众为之欢腾。大殿内外,一尘不染,广场上下,人头攒动,男女老少,喜气洋洋,参天大树古井古树古亭,人流延伸到连三门之外省心楼下,足有6000人之众,声势浩大,蔚为壮观,表现出伊斯兰群众万众一心、团结友爱、和谐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西安清真大寺沉侵在幸福、吉祥、平安、圆满之中。

TIPS

地址:西安清真大寺,西安市北院门化觉巷30号

地铁:动车西安北站2号线钟楼站下车,地下通道钟鼓楼广场世纪金花通道上去。

公交:火车西安站201、251、603、611、游7、游8等凡是可到达市中心“钟楼站”各次公交都行,5-6个站15分钟1-2元。

兰亭集序教案范文6

【关键词】课堂设计 形式 技巧

语文,是一种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考方式的对语言文学有着审美享受的学科。其深度与广度及其特定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给教师教学上带来的是一个巨大的艺术空间,给学生带来一种审美上的现实存在。在其课堂教学中,因其穷极不竭的层面而呈现出异彩纷繁的设计形式。本文笔者就其课堂设计形式略谈一二。

一、导入设计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伊始之际,若能设计得当,能有一石数鸟之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这艺术性首先体现在导语的艺术性上。精心设计的导入林林总总,花样繁多,现就三种略说一二。

1.激趣型

有人说,课堂教学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或“前奏”,戏剧的“序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课堂的高昂兴趣。任何一门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这浓厚的兴趣,有了这对课堂知识的高涨求知欲,势必会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也必定会把学生的内部动机的源动力推得更强更大,产生的良好效果更持久。

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温故”,引发学生“知新”的欲望;通过营造气氛,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的冲动;通过启发性提问,激起进一步思考的愿望。如:在导入《失街亭》时,可复习杜甫的《蜀相》留下疑团:为何“泪满襟”?亦可辅之以杜甫《八阵图》,引起知“遗恨”的欲望。在导入《兰亭集序》时,可以用书法上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帖被唐太宗带入坟墓的故事入手,营造学生欲知的气氛,引起参与学习的冲动。在导入《归去来兮辞》之时,以“五斗米”的典故入手,启发提问:为何要归去?是归在何处去?又是如何归的呢?激起学生去思考的愿望。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动力,而课前导入的设计,正是冲着这种倾向和动力来的。只要能达到点燃其求知欲,方法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2.铺垫型

导入激趣,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深入扎实,这是受到一般教师普遍重视的,这也是从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上去实施的,但对文本,或理解作者的情感,或理解作者的意图,或理解文本的文旨等等,则又可以从另外的途径设计。有些文章,由于流露的情感深沉,又有水到渠成地推到爆发程度。这层层的积累与沉淀,就需要有导入的铺垫作呼应,使学生能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不至于感到唐突。如:在导入《失街亭》时,亦可以杨升庵之词《临江仙》谱就的歌曲入手,既能营造气氛,又能为下文的学习打下铺垫,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作楔子。在导入《道士塔》时,亦可以舞蹈《千手观音》入手,为下文之“恨”作情感与文旨上的铺垫。

3.入旨型

导入中激趣、铺垫,既有交叉又有之别,一个从学生主体入手,一个从文本内涵入手,可学习文本的最终目标是对文旨的领会与理解,是对人之心灵精神上的陶洗或感化。那么在导入之时,亦可紧扣文旨。用文旨之要与之道引起文本的重点之所在,使学生能扣住文旨充分理解文本。如:在导入《漫话清高》之时,亦可用一个小故事入手,说乾隆当年游江南之时见到河道中往来穿梭的船只,问大学士纪晓岚,江上的船有几只,纪学士说有两只:一曰名,一曰利。把此文的文旨“名利”的界说凸现出来,与文之写作意图,即在商品大潮之中要有点清高之旨相统一,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诚然,导入之法博大精深,艺术性极强。以上三种亦有相互交叉互补之处,不能能有很明显的界线,不过使用何种方式,如何设计,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得快乐,学有所得。

二、朗读设计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诸多信息的心理过程,是直接从文本中学到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读之中,由于学生眼口耳直接参与,从不同的感官里去吸收信息,受到文本的浸染与熏陶更丰富多彩。课堂里的朗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有助于拉动课堂氛围,有助于增强对知识的巩固。朗读的方式亦因文因人而导,设计亦有不同。

1.多媒体读

科技的先进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教学上的便利。媒体的使用,能有效地发挥其声音的审美效果,不仅口至声到,而且画面亦充其间,使人如临其境,对文本有更好的体悟与理解,不失为一种上好的朗读方式。如:在《我愿意是激流》课堂中,用多媒体播放这诗意明艳充满虔诚的句子,甜美的声音攫住了心绪,亮丽的相关的画图映亮了眼帘,就会使学生在这优美的音响视觉效果中全身心投入到诗意里去,加深对意境的把握。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音响与画面应相互补充,意趣一致,不能音在此而画在彼,使音与画风马牛不相及,让人如坠云里一头雾水。

2.教师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凭着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教师若在课堂上根据相应的情感示范朗读,将给学生以莫大的鼓励与熏陶。不仅以身感染学生,还可以自身的情感去表达对文本的领会。也许很多教师都觉得让学生读读就行,自己不去“下水”,怕自己出丑。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多余,教师即便做不到腔圆字润,一字一句全乎标准,但只要以情贯注,亦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味。如在《陈情表》或《祭十二郎文》等情浓之文的课堂朗读中,教师凭着自己对文中至爱亲情的体验,用自己的真情朗读,必能催开学生的情怀,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把握。

3.学生示范

如果说教师的朗读让学生觉得有些遥远,那么让同学之间朗读就显得如此的亲近了。学生只要用心去读,定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如在《兰亭集序》课堂朗读中,不同的学生读到“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一句,就有不同的句读,不同的句读就有不同的理解,根据文中的注释的提示,比较得之孰优孰劣。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中,教师往往喜欢请朗读能力较为好的同学来示范,以为有“板”可样。可笔者觉得,只要能用情用心去读,哪怕字调走失,亦能产生应有的积极效果。朗读,别拒绝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敢用真情去感悟,给他们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展现他们多姿多彩的不同意味。不管何种设计,都要以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为旨,更好地把握体味文意为上。

三、赏析设计

不管是何种语文课堂,能在其中让学生得到精神陶治情感充实审美愉悦,就不失为好课堂。在这其间,这种赏析设计应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的文体内容作出相应的设计。从文体的表达方式来看,一般有叙事类、抒情类与说理类三种,现从这三种略窥其方略。

1.叙事类,重在事与人之赏析

叙事类文本,都有相关的人与事,有其情节故事,人物形象。在赏析中,可以紧扣两个方面:①抓住情节,理顺人物如何在情节中丰富与丰满。情节是矛盾冲突的表现,在矛盾中人物得以展现其特征而让人感到充实。如《失街亭》,故事情节的矛盾凸显人物性格,在“失”的过程中,从立状、扎营、交锋、鏖战、退守几个情节中,丰富了马谡及孔明的形象,马谡的张狂与刚愎自用,孔明的深谋与严律自责便在其中更完美了。②品味语言,定格出人物个性特征。叙事是为了表现人物之性格,对人物的刻划方法是直接凸显其特征的有力手段。写人,往往有其言行与神情的描绘,或状其形,或摹其态,或露其神。形与神之中,使人物更趋丰满。如在《失街亭》中,对马谡之“三笑”之“笑”至“大笑”的神情及言行的描绘,其人之轻狂矜伐遗露无余;对孔明的“三哭”之“挥泪”“流涕”至“大哭不已”的描绘,其人之严法自律明白了了。

2.抒情类,重景(事)与情的赏析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抒情服务。鉴于此,就应设计景与情之关系的剖析,是景中含情亦是景情交融,弄懂彼此关系,正确把握情的内涵。如在《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细致描绘,就是人物内心情感的状态变化所得到的契机,景促进了情,让读者理解地坛作为人生之师对作者的造化之功。景与情如此,里面的事亦如此。

3.说理类,重在事、情、理三者的有机赏析

正像抒情类文章文本一样,说理类文本的理是在景或事的上面粘附着的,是一种内在的旨趣,既要依托于景与事,又要超越景与事。此类文常有议论性的句子,那么抓住这个点由此去溯源相关的景或事,从中得出理之依附与理之所在出处。如在《过秦论》中,叙秦史的四个段落与议论的第五个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史与议是如何相结合的,即秦之崛起、发展、一统、灭亡,这攻与守的差别在哪,在这事件之中就暗含了文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诚然,语文课堂对文本的解读,主要是要让学生获得素养,其设计方略与文本的重点要求应当相得益彰,在审美愉悦中感受文本诗性的光芒。

四、课堂作业设计

学是为了不学,学习的目的是能力的养成。作业是验正能力的有效方式。为此,理应设计妥当。从能力养成层面上来看,可以有以下类型:

1.巩固类

这类作业以对知识点的掌握和文旨理解为目标,让学生加深已有的知识,牢固地掌握与灵活运用。如,当学习了《沁园春・雪》后,可让学生抄写默写。在学习《兰亭集序》后,除抄写练书法外还由此去断句。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虽然看起来简单,可是能巩固。只要是能加深印象加深理解而养成运用能力,都是好的设计方略。

2.拓展类

有了基础,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走得更远,了解更多理解更深,设计一些由文本引发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探究,不时为一种补充与吸纳。如,在《〈呐喊〉自序》学习后,布置学生去完成“走近鲁迅”之类习作任务,可查资料,可讨论互助,以期对大师的更多了解。

3.提升类

基础牢了,面识多了,接下来要让学生的眼光和心胸更高远。这类设计,主要以提升思想与情感为主。如,在《祝福》学习后,可让学生去完成思考:谁杀害了祥林嫂?让学生对整个社会的性质以及不同人的思想造成的伤害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在《巴尔扎克的葬礼》学习后,可让学生界说人之生死意义,以便更好地树立自我的人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