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书法范例6篇

兰亭序书法

兰亭序书法范文1

我小时候学写字,大人都说《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是必须要认真临、反复临的帖,临了《兰亭序》,不但入手能正确掌握行书技法,而且高雅不蹈俗格。但说实话,尽管我从小对写字就很痴迷,但这《兰亭序》似乎未能引起我去认真临写的兴趣与激情。《兰亭》写得不温不火,不咸不淡,就像吃一碗少盐缺油的面条,能吃饱肚子,但说不上有什么滋味,是什么美食。当时对其中内涵的深刻与境界的深远不可能有什么认识与思考,再加上河南自民国以来的书家多是重魏碑、重隶书,没有写《兰亭序》的大氛围,所以我对《兰亭序》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

在这个氛围中,我小时候写字也一直是写魏碑,写隶书,对帖派书法接触的只有王铎的《拟山园帖》,这是因为王铎是我的老乡,被乡里誉为“神笔”,有太多太多的传说,不由得我不去关注他、景仰他。身边的老师朋友也多是写魏碑、隶书、章草的,真正写“二王”一派行书或小草的很少。十五六岁时,我借得一册石刻本的赵孟頫书大字《寿春堂记》,因为急还书,连夜用薄薄的有光纸双钩了一本,同时也引起了我临写的兴趣。赵书虽然有人说是媚而无骨,学赵书“如与小人游,不觉日亲”,但我还是从中得到了好处,改去了儿时临写颜柳大楷用笔起止过于刻意着力的毛病,以及写魏碑时囿于刀刻斧凿痕迹的弊端。后由赵书上溯学初唐虞世南《夫子庙堂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能脱颜柳书的用笔“障碍”,为今后学习行书打下了基础。二十几岁时,我得到一本唐陆柬之书的陆机《文赋》,这是正宗二王一脉书,认真临写了一段,对二王一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有了兴趣,觉得写帖比写碑放松。陆柬之书虽属二王帖派正脉,但临写之间,觉得气息甚好,可是用笔技法比起米芾的生气勃勃要逊色多了。之后,我又较长一段时间沉浸在米南宫书法之中,深刻体会到用笔不都是中锋,侧锋的生动鲜活是中锋所不可取代的,对书法的唯中锋论产生了疑问。但我写米总是写不像,米芾用笔可谓神出鬼没,如刻意在细节上求“像”,反而把米芾“掷腾跳荡”的毛病学到手了。

再后来很喜欢杨凝式的《韭花帖》。我对杨凝式很崇拜,甚至觉得他很神奇,能写清雅脱俗的《韭花帖》,又能写凝重古厚、风格近颜真卿的《卢鸿草堂十志图跋》,还有被黄山谷誉为“散僧入圣”、今天看来有点现代派味道的《神仙起居法》,书路如此之宽,是其他书家所比不了的。《韭花帖》在骨子里与《兰亭序》是一脉相承的,但我觉得此帖比《兰亭》要有味道,其章法疏朗,字势舒展,如众星丽天,一派神行。黄山谷有诗赞曰:“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说明《韭花帖》得到了《兰亭序》的神髓。这里选的一幅是2002年我临写的《韭花帖》(97cm×31cm)。某日,我看到装裱师傅揭裱古字画,从原画上揭下来的複背纸被师傅揉作一团,顺手扔进了字纸篓,我把几张又湿又皱的旧画複背纸从垃圾里拣了出来,回去展平晾干,古人,十分可爱。这幅临作正是用这拣来的旧画複背纸上写得,其古旧斑斓之色是自然天成而非刻意制造出的,而发现美何尝不是一种创造?我临写得比范本显得“硬”了一些,融入了唐人写经的笔意,结构虽然努力去忠实于原帖,但自己的习惯还是顽固地透露了出来。由于这幅字在视觉上具有装饰效果,2003年、2006年两次出版我的书法集时都选用了。

兰亭序书法范文2

岁岁年年,三月初三是令人期盼神往的日子。1660年前的这一天,书圣王羲之和当时的文人墨客相约兰亭,曲水流觞,吟诗唱和,尽情抒发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怀,王羲之留下了传颂千古的美文和“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这个兰亭雅集的佳日,成为中国文人雅集的首创。

2012年3月24日,农历三月三,连绵阴雨后的晴好天气令人神清气爽,全国各地的书法家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绍兴兰亭,参加第二十八届中国兰亭书法节。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专门为本届书法节发来贺信。

漫步兰亭,这里依然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在先人们雅集畅叙的兰亭故地,品酒吟唱,挥洒激情,中国文化中最富有诗意的一幕,又在这里优雅再现。

祭祀书圣是每年中国兰亭书法节的一个重要仪式。宣读祭文后,身着晋服的孩子们,朗诵了千古美文《兰亭集序》。右军祠内翰墨飘香,墨华亭边龙蛇走笔。在开笔仪式上,赵长青、邵秉仁两位书法大家饱蘸激情,分别写下了“翰墨声高远,道法自然成”和“流觞不逝,雅韵永和”几个大字,为本届书法节开笔。

兰亭雅韵,代代相传。在兰亭景区现场表演的兰亭小学学生书法高手,吸引了众多游客围观,孩子们却依旧专心致志书写,沉浸在意到笔随的书法世界。景区内散落着不少石书桌,游客们欣然用蘸水的毛笔在吸水的石书桌写字。往事越千年,人们在这里感受到千年文化传承的魅力,默默表达对书圣的敬意。

参加曲水流觞活动的书法名家们,穿上古装吟诗唱和,心境也变得怡然悠远。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仿佛看到王羲之和他的朋友穿越千年而来。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黄君即兴赋诗一首“借得祥云翼,又来曲水滨。佳朋四海会,美酒列仙陈。微风摇弱柳,妙乐想灵均。年年欣此契,万象与时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种豁达舒朗的人生襟怀正是我们要追寻的。王羲之把人生的乐事列为两种,“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中国书法从王羲之这里,才从技艺上升到艺术,从工具上升到文化,从自在上升到自觉。中国书法博大精深令人感慨万千,当代书法大家钱君匋先生把日落、希腊艺术和中国书法并列为宇宙三大奇观。

对《兰亭集序》的尊崇,不仅有历代文人骚客,也让后世的帝王为之折服。传说《兰亭序》的真迹伴随唐太宗李世民长眠于地下。在兰亭的碑亭中,清代两位帝王康熙和乾隆的祖孙御碑,国内罕见,堪称“江南第一碑”。

兰亭雅集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一代名士风范的典型体现,是魏晋风度久久酝酿后的醇化,是瞬间而永恒的光芒闪现。兰亭雅集所赋予的浪漫、飘逸、才情,既是晋人为后人树立的历史风标,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身泰心宁是归处”,书法让现代人在喧嚣浮躁中宁静下来,在轻舞飞扬中感悟人生,在从容握笔中追寻诗意境界。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会稽山水孕育了兰亭精神。连续28年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不仅成为我国书法界的盛事,也是绍兴市重要的城市品牌节庆活动。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赵长青认为,经典和大家是衡量一个时代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民族文化高度认同的体现,兰亭雅集这样的品牌活动,对广大书家乃至普通公众认识经典、崇尚经典、走进经典是一个极好的引领。

兰亭序书法范文3

“兰亭修禊晋永和,风雅犹传醉山阴。”

兰亭,是东晋士族兼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这一带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曲水流觞,群贤毕至”,是人文风景绝佳之处。春秋时越王勾践在此种兰,汉朝设驿亭,故名兰亭。兰亭盛会,会稽内史王羲之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自此名扬天下,兰亭成为书法圣地、回味魏晋风流的好去处。

走进绿树掩映的小山村,除了浓浓的乡土气息,你还会从中闻到一阵阵翰墨飘香。沉浸在“桃花源”里的兰亭村村民们,无论是古稀老人,还是学童稚子,拿起毛笔,都能写上几笔。走在乡间,溪水潺潺,仿若还能倒映出当年王羲之与文人雅士曲水流觞的情景,而这片土地在《兰亭集序》经久的熏陶中也自有了另一种秀美。

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光彩夺目,被称为“有情的国画,无声的乐音,纸上的舞蹈,砚中的云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在兰亭村书法活动室,只见村民们或潜心练书法,或三五成群观摩研讨书法作品,这一份认真劲谁看了都会动心。他们用毛笔和水墨,在纸面上形成黑白的意味,毛笔的疾运、徐缓、飞动、顿挫所抒写出的与其说是高雅艺术的表达,不如说是朴素生命的流淌。

陆小华的妈妈王文雅是村里远近闻名的书法好手,已经当了外婆的她从年轻时候就酷爱书法,作品更是被村里人认为是“精品”,经常会有一些村民来讨要作品。由于书法之风盛行,村里逢年过节,总是少不了一群书法好手送上自己亲笔书写的春联、“福”字、“喜联”,挥毫泼墨间也使得彼此关怀的情意绵绵,村风和谐。更有人将自己的书法技艺搬到了兰亭风景区门口!村民袁张龙现场题扇,现场卖扇,他题写的《兰亭集序》纸扇深受游客欢迎,有的客人一次就买走几十把,成为了风景区外的又一道靓丽风景线。

“曲水流觞,茂竹修林”已升华为一种书法文化的意境,一种至高无上的艺术情趣。《兰亭集序》引领着书法艺术的前进道路,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最广、渊源最深的传统宝典。兰亭,也已经成为了一方孕育书法艺术的沃土。兰亭镇中学是省级“书画特色学校”,兰亭镇中心小学是“全国书法艺术教育实验学校”。兰亭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书法村”,并被命名为市级“文化特色村”。

从民间到学术,“书法朝圣地”的美名,让它继续沿着历史的流脉,越飘越深远。

坐落于清幽之境的中国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气韵非同凡响。它的成立使得书法正式纳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它的创办也拓展了兰亭书法在国际上的影响,欧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书法爱好者纷至沓来。建于1988年的书法博物馆依山傍水,里面陈列着中国书法简史和古今中外书法精品。没有曲水,照样流觞。文运方随国运盛,心花喜逐笔花生。无论是业余爱好,还是致富途径,又或者是学术交流,兰亭得天独厚的艺术渊源,正使之日益成为欣赏、品味、体验和解读书法艺术的摇篮和乐土。

幽香致远识兰韵

流觞亭有竹刻楹联:竹阴满地清于水;兰气当风静若人。

沿着绍大线驱车前往浙江海峡两岸兰花科技园,在入口处随意洒下的几把花籽,已经烂漫成了一片野花,情趣盎然。走进园区,一排排智能温室大棚,专为兰花量身定做,工作人员正在为幼苗浇灌营养液,花苗长势喜人。

兰亭位于绍兴城西南十三公里处的兰渚山下。《越绝书》记载:“勾践种兰法山。”诗人王十朋在他的名作《会稽风俗赋》中,热情讴歌“兰亭国香”。绍兴是中国春兰的故乡,而兰亭恰是绍兴种植兰花的中心地区之一。据传世界上有七处兰亭,分别在北京、宁波、台湾及日本等地,但是真正以兰名亭的可能只有绍兴的兰亭。但可惜的是,一直以来该镇境内缺少有规模上档次的兰花休闲观赏地。现在,随着由台商投资的浙江海峡两岸兰花科技园的进驻,兰亭“无兰可赏”的局面得到了改观。

据了解,这一项目由绍兴县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推荐,台湾东明兰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350亩,计划总投资720万美元。主要依托台湾兰花种植、研发技术优势和国际知名度培育蝴蝶兰、明日叶,并利用温室大棚,采用组织培养方式进行品种繁殖与优化,其规模在全省独一无二。“兰花科技园落户兰亭,将对兰亭镇兰花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兰亭镇党委书记陈学军说。

兰亭雅集选择三月初三上巳日,正是兰花盛开之际,也是采兰、赏兰、画兰、颂兰最好时节。在《兰亭集》的37首诗中,有些诗就触景生情,由兰起兴。这些佳作可说是一幅幅蕙兰吐芳、清香送远的“兰亭国香”图。在兰亭湖生态休闲区南侧,一个占地约70公顷,总投资2000多万元,集兰花栽培、科研、展示、交易及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兰文化博物园即将完工。至此,兰亭人将会把更多兰花的芬香与远方的来客分享。

而在兰亭人的日常生活中,兰花也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点缀小品。古有屈原颂兰之美、孔子扬兰之善,他们通过兰花来求真、求善、求美,来追求高尚完美的人格修养。今有兰亭人,以兰为美,人品如兰。他们充分利用“兰的品质”来熏陶人,激励人:如兰那样一身正气,清耿廉洁,鼓励人们陶情与立德;如兰一样真诚与芬芳,团结人,凝聚人,形成温馨和谐的友居氛围……当兰文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达到无所不有,无所不在,兰文化也融化为兰亭新型城市化建设中的时代风采和精神内涵。

茂林修竹见精神

兰亭序书法范文4

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的南边。距市区十余里。这是一千多年前大书法家王羲之研习笔墨的地方,并给后世留下千古绝唱的《兰亭集序》。绍兴市每年都要在兰亭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邀请中外书法名流来此一聚,以纪念王羲之先生,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昌盛。

金秋时节,大地金桂飘香,硕果累累,我有幸游览了兰亭,当我们一脚踏进兰亭大门时,展现在眼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致,葱葱绿绿的竹林,秋风吹过,婆娑起舞。大地深情的泥香和清馨的竹香扑鼻而来,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幽静的曲径是用鹅卵石铺成,仿佛走进了王羲之的时代。再往深处缓缓步去,曲曲的羊肠小道由青石铺成,让人浮想联翩,顿生诗情画意。

在竹林深处,有一口古井,边上养了十几只大白鹅,三岁的女儿说要同鹅嬉戏,我便有意要拍这一景。鹅却不怕小孩子,女儿是又惧又喜,与鹅逗来逗去。王羲之喜欢鹅,并给后人留下了那苍劲飘逸的“鹅”字艺术,记得第一次欣赏到王羲之的“鹅”字是八六年在庐山开会期间,参观博物馆时,是最早一次欣赏到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走出竹林,便是鹅池了,水池不大,上游潺潺的流水缓缓流进水池,想必当年王羲之在此养鹅,研墨挥毫,鹅池边上,立有一块石碑,上书“鹅池”二字。许多游人在此照相留念,我们也兴致勃勃地留影,更希望沾一点书圣的灵气。

园子内有一荷塘,秋天的荷塘只剩些残枝败叶,水不深,有小鱼游动,阳光一照却是另一番情趣。

园子深处有一个碑林,最引人注目的大约便是乾隆与康熙二帝的祖孙碑了,碑有丈余高,全文书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游人均要抑目读之。由此可见王羲之的书法地位了。

到过兰亭的人,不知“曲水流觞”的典故,是很可惜的,适逢一游览团,请有导游小姐。听她款款说来,添趣不少。也许是巧合,当我无意在一小沟旁的石凳上小憩片刻,导游小姐却指引众人在此地停下。原来,我坐的石凳上,刻有“典水流觞”四字。“兰亭集序”这篇千古绝唱的书法精品就因它而诞生。我不由地兴奋起来,赶紧拍照留影。

原来王羲之常常邀朋友们到此,坐在竹林,在水渠旁饮酒作诗。这真是个世外桃园。所谓“曲水流觞”,便是将一个腰形杯子(古称:觞)注满绍兴老酒,然后将杯子从上游放飘,酒杯飘到谁的身旁,谁便要饮酒作诗一首。于是王羲之在一次朋友们聚会之后,便作了《兰亭集序》这篇书法绝唱,留下千古不朽的书法艺术作品。

兰亭序书法范文5

三月上巳 暮春郊游

古代使用“干支”纪年,也使用“干支”纪日。著名的周武王伐纣灭商的牧野之战,就是发生在“甲子日”的早晨。“巳日”每隔十二天出现一次,每个月会有两次或三次“巳日”,每个月首次出现的“巳日”就是“上巳日”。古代虽然以正月、二月和三月为春季,但是孟春正月和仲春二月依然春寒料峭,不宜户外活动。只有到了气候回暖的暮春三月,人们才会在“上巳日”结伴郊游,而且在踏青赏花的同时,还要到水畔洗去身体积存多日的污垢,并且由女巫举行祛除不祥的仪式。这种活动被称为“祓禊”,始见于儒学经典《周礼·春官》的记载。

另一部经典《诗经》里的《郑风·溱洧》诗篇,讲述了郑国的青年男女在三月“上巳日”到郊外的溱水和洧水之滨举行祓禊活动时结伴嬉戏、采集兰花、互赠芍药、彼此谈笑倾诉爱慕之情的欢快场景。

《诗经》也是孔子传授弟子的一门必修功课。《论语·先进篇》记述了孔子在一次讲学时,要求弟子们阐述各自治国理念的经过。不懂谦让的子路说,他可以用三年时间治理好一个中等国家;比较谦虚的冉有说,三年时间他只能使一个小国富足,还不能做到礼仪教化;更为谦虚的公西华说他只能参与一些礼仪活动,还谈不到治国之术;轮到曾子的父亲曾皙发言时,他说的却完全是另类的事情。曾皙说他喜欢在换上了春装的暮春时节,约上十几个同伴,到曲阜城外的沂水边去洗个澡,到祭神求雨的高台上去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曾皙所说的就是传统的三月“上巳日”祓禊活动,他那恬淡适意的人生向往,得到了孔子深切的赞同与由衷的叹赏,不由高呼:“吾与点也”。

每年三月的“上巳”日期并不固定,自魏晋以降,遂从俗定为三月三日。水畔洗浴和祓禊仪式也逐渐被淡化,人们踏青时会携带着食物在郊外饮酒野餐,文人雅士还会赋诗纪胜。杜甫的名篇《丽人行》就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东晋时期一群名士的一次踏青郊游,因为王羲之的书法名篇《兰亭集序》而被传颂不绝,堪称是古往今来知名度最高的一次春游盛事。

解读曲水流觞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是王羲之写在《兰亭集序》篇首的文字。

兰亭,常被人误解为是一座凉亭,还有人误认为《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坐在这座凉亭里边书写的。其实,“亭”在古代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郡下面是县,县下面是乡,乡下面是里,十个里设有一亭。《史记·高祖本纪》记述,汉高祖刘邦故乡是沛县丰邑(乡)中阳里,刘邦曾经当过泗水亭的亭长。“亭”类似治安哨所,所以刘邦部下有一名负责追捕盗贼的“求盗”,其职责相当于刑警。王羲之在序文之首就交待了活动时间是在“永和九年”的“暮春之初”,随即交待了活动地点是会稽郡山阴县郊外的兰亭,然后说明这次活动是举行“祓禊”之事,继而又说到了与会者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活动的方式是“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和“一觞一咏”,行文完全符合记叙的要领。

“永和九年”是公元353年。那一年的三月三日,时任会稽郡地方长官的王羲之依照“上巳日”水畔祓禊的传统,约集谢安、孙统、孙绰等众多名士共42人,来到山阴县(今绍兴市)郊外二十余里的兰亭,举行了“流觞曲水”的文人雅会,所谓“少长咸集”的“少”,是指与会者中还有王羲之的三个儿子王凝之、王徽之和王操之。

兰亭位于兰渚山下,所以王羲之说这里“有崇山峻岭”。“觞”是一种木胎髹漆质地轻薄的酒杯,两侧的杯耳形似鸟翼,所以又叫“羽觞”。“流觞”就是让斟入了酒的羽觞浮在水面顺着弯曲的水渠漂流而下。“一觞一咏”,就是等顺水漂流的羽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饮了这杯酒然后当场作诗一首,如果未能作诗就要罚酒三杯。

人们往往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是与会者42个人围坐在一条小河两岸,但是忽略了“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这句话。试想“激湍”的“清流”,如何能让斟入了酒的羽觞顺水漂流而不倾覆?又如何能让羽觞中途停住?42个人分散围坐在一条小河两岸,彼此又如何可以交谈论诗?其实,“引以为流觞曲水”的一个“引”字,透露了当时是人为地在小河岸边挖掘了一条弯弯曲曲的不会很宽的水渠,引入了河水。水流平缓,可以让羽觞漂浮不致倾覆,水渠弯曲可以让羽觞易于停住,弯弯曲曲的水渠还可以使列坐两旁的人们位置集中,利于交谈对话。王羲之和谢安都是东晋的名门望族,“旧时王谢堂前燕”说的就是他们两家,孙统、孙绰等人也都是官员。可以想见他们离开山阴县城二十余里,是带着仆人前往的。挖掘水渠,斟酒流杯,预备酒食及伺候笔墨这些琐事,应该都是由仆人们操作的。

《兰亭集序》遗踪

当天,有王羲之等11人各作诗2首,另有15人各作诗1首,还有16人只被罚酒没有成诗。那次聚会共计得诗37首,按照惯例事后要结为诗集,大家公推发起这次活动的主人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作序。王羲之乘着酒兴,当场使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记述了聚会的盛况,抒发了人生的感怀,即名垂千古的《兰亭集序》。其实流传后世的《兰亭集序》法帖,只是王羲之乘兴书写的稿本,所以字迹多有涂改。相传王羲之过后又书写了很多次正本,但是他认为全都不如在兰亭聚会时当场书写的稿本更有神韵。

时隔三百年后的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他感觉“戈”字很难写好,一次写了半个“戬”字,让书法家虞世南补写了右边的“戈”。此后,他把作品给被同样精通书法的魏徵评论,结果,魏徵说,全篇字迹之中只有这个“戬”字半边的“戈”字最好。唐太宗收集了许多王羲之的法帖,只有《兰亭集序》没有到手。这份传世珍宝当时被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传给了弟子辩才和尚,收藏在山阴县的永欣寺里,秘不示人。唐太宗派遣监察御史萧翼携带着王羲之的另外几幅法帖去和辩才和尚谈论书法,引诱辩才和尚拿出《兰亭集序》真迹观赏。结果萧翼乘机换取真迹进献给了唐太宗。唐朝的宫廷画师阎立本曾将这件事画成了《萧翼赚兰亭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唐太宗对于《兰亭集序》爱不释手,他让书法家们临写了多幅摹本,死后又将真迹陪葬于昭陵。相传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违背了遗嘱,只是将一幅摹本陪葬于昭陵,后来真迹又被陪葬于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陕西耀州节度使温韬盗掘了唐太宗的昭陵,在石函铁匣之中发现了王羲之的多幅法帖,此后流落民间,但是其中未见《兰亭集序》。所以关注《兰亭集序》的人们认为这件真迹可能仍在未被盗掘过的乾陵之中。现在流传于世的《兰亭集序》都是摹本,其中以唐太宗时期见过真迹的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和冯承素的摹本最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兰亭雅会 后世仿之

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他将圆明园里仿照“流觞曲水”意境建造的“坐石临流”景观列为“圆明园四十景”之第三十八处,并且题诗说“白石清泉带碧萝,曲流贴贴泛金荷。年年上巳寻欢处,便是当时晋永和”。“坐石临流”景观始建于雍正初年,位于圆明园福海西岸的舍卫城南面,是一条两岸砌筑着怪石的水渠,水渠之上有一座敞轩。后来乾隆皇帝将敞轩改建为八角亭,并且在八根石柱上边镌刻了八幅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柳公权、董其昌等人与乾隆皇帝自己摹写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兰亭八柱”。1917年,兰亭八柱由圆明园废墟运至北京中央公园即现在的中山公园。1971年,兰亭八柱被安置在中山公园的“景自天成”亭内。

兰亭序书法范文6

滕王阁感怀

邱明强

当我置身于滕王阁上,面对天风浩荡、烟波浩渺,不禁思接千载,“梦飞唐朝”。遥想当年,也正是这个时节,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王勃应邀前来这里,在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的聚会上,才情横溢地留下了《滕王阁序》名篇,留下了“落霞”“秋水”名句。

我慨叹王勃的不幸,他27岁那年在渡海省亲途中溺水而死,一颗俊采之星过早地消逝在历史的天空;我赞叹王勃的有幸,他的名序名句,使他的生命获得了不朽;我感慕历史的垂青,时势造就了生在初唐、长在北方的王勃,机遇安排了渔舟唱晚、雁阵惊寒的江南滕王阁,让多情的王勃面对多娇的江山,写出了气象万千、如梦如幻的唐代大景致,写出了初唐人的雍容放达和雄浑豪迈,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少年壮志和青春之歌!

我怀着追思王勃“而今安在哉”的苍茫心境,若有所失地步出滕王阁,回眸滕王阁的刹那间,仿佛有天籁之音在耳际响起:何须上下寻求,应懂“实”中含“虚”与“无”中拥“有”。我蓦然醒悟――滕王阁,不正是王勃的化身;王勃,不就是滕王阁的象征!是啊,自从王勃欣然命笔、展纸写序的那一刻起,历史就把他与滕王阁定格在一起,千百年来何曾分离!

世上许多胜迹,包括滕王阁,历尽沧桑,屡经废兴,其匾额、楹联等如能传承有序,虽经风雨岁月或后代重制,只要用心去感应,我们的目光依然能穿越时空的漫漫隧道,触觉到古人的心迹和手泽。遗憾的是,在滕王阁、在中国文学和书法的历史长河中,王勃没有留下点滴笔迹。倘若有的话,以书法和笔迹学的独特视角,一定能感觉到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响、从逝去的遥远岁月中透来的气息。

王勃之后,历他名篇名句的文学家、书法家大都留下了墨迹。也许是“江山异代不同时”和“时过境迁”的缘故吧,我总感到墨迹中缺少点什么。哪怕名家圣手也不例外。现今滕王阁中,悬挂着宋代大文豪、书法家坡书写的《滕王阁序》,可以看得出,他当时是怀着恭敬的心情写就的。但那字里行间,内敛紧结有余、放怀拓张不足,很难说是表达了“落霞”“秋水”的壮阔之美和王勃序中所折射出的朗朗英气。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也曾写过《滕王阁序》,其求工求稳、放不开的心态同样显而易见。我不敢妄评历史上的名家书写王勃序句之得失,只是想,自唐以来许多名家的作品,从表象直观,似乎多重法轻意。而往深层探究,所缺的大概正是光射牛斗、气贯长虹、昂扬勃发的精神。

沉思中,我把目光投向滕王阁硕大的楹联柱,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楹柱上镌刻着挥写“落霞”“秋水”名句的手迹,那放怀畅达、横空出世的浪漫轨迹,大处落笔、神完意酣的蓬勃气格,仿佛在不经意间包容了天地。王勃的这一名句,能真正读出性情特别是写出性情的,古往今来,恐怕只有!

遥想千年往事,眺望眼前胜景,正是阁因文享誉,文因书增辉。王勃的诗意、的笔意,是滕王阁之瑰宝,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它们的宝光,横贯于古今时空;它们的灵气,散漫于秋水长天……

物华天宝中的滕王阁,单拥有这一古一新“两宝”,就足以让世间的景仰延续千秋、传颂万代!

(选自《湄州日报》2002年11月14日,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后文中的哪一句与此相照应?

答:

2.文中说:“何须上下寻求,应懂‘实’中含‘虚’与‘无’中拥‘有’”, 结合文意,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答:

3.文中说宋代大文豪、书法家坡和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都书写过《滕王阁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选文2

重游兰亭

王琪森

绍兴兰亭,是个景色秀美、人文丰泽、诗意弥漫之地。春秋时越王勾践曾种兰于此,东汉时建有驿亭,兰亭之名由此而得。东晋时,书圣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暮春,邀请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此修禊雅集,曲水流觞,诗文唱和。王羲之在酒酣神畅之时,以鼠须笔、蚕茧纸写下了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从此,兰亭成为名闻遐迩的书法圣地。那幽幽的兰馨和淳淳的墨香,一直拂郁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记忆之中。由此孕育了独特的兰亭文化,传递了雅集的笔会精神。

如今,又到了“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光景,我重游兰亭,倍觉亲切。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整个兰亭景区已是今非昔比,呈现了精致、博雅、空灵的特征,集山水风光与园林景观为一色,融史绪艺脉与书香诗文为一体,形成了“一序、三碑、十一景”的格局。而在当年,来自全国的20多位书画家相聚兰亭时,这里仅修复了鹅池碑、曲水流觞、王右军祠等几个景点,透过茂林修竹,清流激湍,还可看见“”后留下的残碑断垣。

当我和友人来到曲水流觞处时,见一位穿着汉服的姑娘正在为客人们漂放流觞,那醇厚的酒香洇润着往事:记得那时也就在这条婉约清亮的曲水边,沙孟海、陆俨少、田桓、钱君、费新我、程十发、冯亦摩等老书画家列坐其次,大家兴致盎然,畅叙幽怀。是啊,这些中国当代书画界的大师们,曾从“万家墨面没蒿莱”中走出,劫后余生,枯木逢春,今又得到挥毫从艺的权利,重又获得泼墨赋诗的雅兴,怎不“漫卷诗书喜欲狂”。他们那爽朗的笑声和舒展的神情,融入了千年兰亭和畅的惠风和清逸的景色,昭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已翻开了亮丽的一页。

在古朴雅致、飞檐翘角的“流觞亭”内,挂着一幅扇形的“曲水流觞图”,向游人生动地演绎了王羲之和友人曲水流觞的场景。

迈过翠竹掩映、绿水相拥的一座石桥,便是整个兰亭的主体建筑王右军祠。池内清波荡漾,锦鲤戏水。池中建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墨华亭,亭旁连桥,与环廊相接。廊壁上镶有历代名家临写的《兰亭集序》刻石,廊阶上供着清香四溢的惠兰,如此浓郁的书香雅韵,涵养着悠长的古意。记得当年初次兰亭书会的开笔处就设在这里,沙老首先挥毫,他以酣畅的气势、雄健的笔力写下了“清响似丝竹,真契齐古今”。钱君以潇洒的笔调写了“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的狂草对联。左笔书法大家费新我以奇崛的笔势写了“名山重秀,书圣千秋”。而程十发则别出心裁,即兴画了一幅《汉姑流觞图》。一时笔歌墨舞、书意飞扬,真是信可乐也。从此,兰亭历届书法节的开幕式和书艺笔会也就都在王右军祠内举行。兰亭,成了中国书法的精神家园。

(选自《王琪森散文随笔精选》)

阅读上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方法,其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2.“这些中国当代书画界的大师们,曾从‘万家墨面没蒿莱’中走出,劫后余生,枯木逢春”,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答:

3.最后一自然段作者通过回忆叙述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选文3

爱晚亭怀古

杜思高

橘红色的夕阳在天边云层里踯躅徘徊,胭脂般的阳光洒在岳麓山浓林遮蔽的山坡上,爱晚亭旁那株高大的枫树以及远处那一层层枫叶,如一团团跳跃的火焰,热烈燃烧。这是冬日的一个黄昏,整个清风峡谷,寂静而空旷。寂静得只听得见风爬过树叶的沙沙声,那是时光蹑手蹑脚行走的声音;空旷得只有林木溪流和云朵,那是诗意在历史上空飞翔的翅膀。爱晚亭上独坐的一代诗人杜牧,那个用一支笔而使这座山扬名的前辈,可曾想到,在1200年后,仍有人铭记他、拜访他。

山脚下,一条窄窄的斜路,沿着曲折蜿蜒、清水潺潺的涧流伸向树木茂密的山林,岩突兀的山峰显得峻奇磅礴。半山腰处,爱晚亭巍然屹立。飞檐斗拱,琉璃卷瓦,大气凝重;石桌石凳,苍褐厚实;廊柱护栏,古朴典雅。登栏远眺,清澈的池塘,起伏的山林,洁白的云朵,远处的人家,无限风光,尽收眼底。这就是爱晚亭,一个造就千古名句的地方,本身就是这样诗意浓浓。

他来了,山道上,一辆马车驮着诗人,载着他满腹的诗书才华,缓缓地行走着,马蹄笃笃,佩铃丁当。寂寞落魄,这个诗书等身的唐代诗人四处寻找着实现理想的机会。这―次,他是来岳麓山拜访他的朋友的。岳麓山优美的风景让他陶醉不已。至爱晚亭旁,他令书童停车,下车沿着青石小径,攀上爱晚亭小憩。一杯清茶,一樽老酒,此时此刻,这个满腔抱负的诗人,是这样的惬意自在。

一阵晚风,吹动他的缤纷思绪。几盏米酒下肚,他胸中的诗意如同燃烧的红叶一样,飞扬奔涌起来。这个写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晚唐著名诗人高大魁梧的身影被夕阳拉得斜长,满脸被翻飞的诗情烧得通红。他捋了一下俊美的髭须,拿出笔亳,在亭壁上笔走龙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写毕,悄然离去。

时光流逝了1200年,如今,石凳依然古朴,石桌依然苍褐,爱晚亭畔的两株老树也已合抱有余,青苔布身,可诗人却不见了,他的马匹、他的杯盏都不见了。徐徐微风里,不禁令人欷叹息。我曾想,何不在这爱晚亭旁塑一尊杜牧的雕像,供后人瞻仰?及至后来参观了岳麓书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始知湖南人是何等的聪颖。法乎自然,文学的精神已经浸润到人们的骨子里,他们不会去做表面文章。把文学的精神,当做粮食,滋养人们的灵魂,不是更好吗?在以后的日子里,有多少人沐浴着这自然的灵光。当年,与曾在这里韬光养晦,孕育出一生的蓬勃精神。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诗人的诗歌依然璀璨夺目。如此,诗人仍然活着,诗人的诗歌,不仅属于岳麓山,更属于世人!

与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起,拜谒爱晚亭。沿着台阶,弯下腰去,欣喜地捡拾起一片红叶。挥手作别,霞光万道,那该是诗人燃烧的诗情吧!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08年12月24日)

阅读上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爱晚亭位于湖南省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名字取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意。

B.作者从巍然屹立的爱晚亭联想到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向对历史的回顾。

C.飞檐斗拱,琉璃卷瓦,石桌石凳,廊柱护栏,形象地点染出爱晚亭的秀美、迷人。

D.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叠音叠词的使用,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的美感。

E.本文想象丰富,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满腹诗书才华的杜牧的缅怀之情,也流露出对爱晚亭旁没有一尊杜牧雕像的惋惜和感叹。

2.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画横线的两处句子加以赏析。

答:

3.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怎样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