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交流材料范例6篇

课改交流材料

课改交流材料范文1

——“朝阳区初中课程改革展示交流会”成功召开

2009年4月24日上午,朝阳教委在八十中学初中部组织召开了“朝阳区初中课程改革展示交流总结会”。北京市教科院课程中心“义务教育课程实施与管理项目”负责人王婷博士及18个区县义教子项目组负责人、区县基地校领导、朝阳区教委中教科科长乔春江、教研中心副主任曹士贤、初中教研室副主任康利、朝阳区教科所科研员陆志望及朝阳各学校初中课改工作负责人共计约12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教研中心副主任曹士贤主持。

会议由课程介绍、三级课程展示和大会交流三部分组成。首先由八十中学初中部教学主任骆玉香进行了展示课情况介绍,本次交流活动共推出涉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7节展示课,较好地体现了学校在推进课改工作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在大会交流部分,八十中学的陈宇红老师结合在初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体会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研究方法及6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专题交流;初三学生李思尧和孙梦松同学结合《字体对学生视觉接收效果的影响》的课题研究,从提出问题课题研究目的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调查结论分析课题研究反思七个方面对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汇报,他们的精彩汇报为参会的领导和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八十中学肖洪普副校长从科学规范学校三级课程实施,做好三级课程融合的层面对学校的课程管理进行了“以科研引领课程建设 促进学生全面、优质、特长发展”的专题介绍。教委中教科乔春江科长以“以项目推进为重点 促进课程改革实施”为主题对朝阳初中课改的实施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从朝阳区实施初中课改的工作思路、机制建设、实施策略、课改实施成效及朝阳区今后初中课改工作重点几方面进行了重点介绍。

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义务教育课程实施与管理项目”负责人王婷博士充分肯定了朝阳区实施行政、教研、科研、学校四方联动共同推进初中课改工作的有效做法,并对八十中学在三级课程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方面进行的深入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王婷博士认为,朝阳区的初中课程实施与管理工作为各区县研究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初中义教课改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八十中学的经验做法为各区县级学校深入推进初中课改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大会上,区县代表三帆中学教学主任和昌平教委义教科史建中老师对在八十中学举办的展示交流活动给予了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

朝阳区初中课程改革展示交流总结会的召开,充分展示了朝阳区初中课改工作的实施成果,同时又进一步促使区县及学校对初中课改实施进行深入的工作梳理,为扎实推进初中课改工作,不断提升学校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中教科供稿)

“深入备考研究,提升复习质量”

——初中“中考学科复习课交流研讨活动”圆满结束

为进一步落实朝阳区“质量工程”工作,加强对学校中考学科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师深入研究备考工作,提高教学管理干部的指导能力和中考学科复习课质量, 2009年4月7日——10日中教科、初中教研室联合组织开展了以“深入备考研究,提升复习质量”为主题的中考学科复习课交流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历时一周,分别在青年政治学院附属中学进行了数学、英语两个学科,在双桥中学进行了语文、物理、化学三个学科的毕业年级复习课研讨,并从“上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分析、课后点评、如何上好复习课及如何进行复习课指导”五个环节对学校教师和教学干部进行了听、评课专题培训。经过培训,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复习课的具体要求,即上好复习课要明确复习内容,确定复习流程、找准教学难点和突破点,选择恰当的设计方法;上好复习课教师应遵循“五备两重”策略,即“研究两点备教法、启发设问备学生、钻研教材备重点、琢磨学生备难点、综合学科备实验、及时反馈重矫正、多种检查重落实”。再一次强调了备考复习过程中教师与干部的作用,即在备考中,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科知识的复习指导,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悟性;教学管理干部的备考指导要注重研究分析、落实检查和指导提高。

本次活动共有34所学校75人次的教学干部和340余位中考学科教师参加了培训活动。通过研讨交流,对学校、特别是农村校和薄弱校的中考复习课备考研究和有效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学校复习课质量的稳步提升起到了很强的指导作用,确保了复习课的扎实推进和学校对复习课的有效管理。

(中教科供稿)

朝阳区2009届高三一模质量分析会召开

2009年4月10日,朝阳区教委召开了2009届高三一模考试质量分析会,朝阳区教研中心、朝阳教委中教科相关人员以及各高中校校长及高三主管校长参加了会议。区教工委吴书记和教委副主任肖汶参加了会议。

首先,教研中心和中教科分别从学科教学和教学管理的的角度对此次模拟考试情况进行认真分析,肖主任对下一步的高三工作的稳步推进进行部署。吴书记对朝阳区的高考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策略,提出三点意见。第一,重申高考整体工作的基本准则就是推动上线率的提高,保持工作方针的正确性。认真分析数据,掌握近线学生人数以及具体情况,关注个体。找准提高上线率的突破口,认真研究如何把学生学业成绩上线率提高,找准办法;第二,今后要以落实重点知识内容为核心工作,不要刻意渲染,不要以分数为重点,管理方向要科学而明确。引导教师积极反思,把握学生的真实状态,遵循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对各校取得重大进步成效的案例,进行搜集、整理,认真分析成功的原因,从而很好指导自己的工作;第三,有针对性的解决师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认真分析师生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关注和体验师生的感受,同时做好心理疏导等工作。要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放在首位。切切实实使学生正确面对目前存在的差距,并找到缩短差距的办法。切实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制定复习课的课标,建立本校的复习课题库和做好专业人才的储备工作。戒骄戒躁,扎扎实实推进高三工作。

(中教科供稿)

朝阳中学班主任在北京市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中取得好成绩

为落实北京市教委班主任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工作要求,中教科在组织全区普通中学班主任全员校本培训基础上,开展了全区中学班主任基本功培训检查验收和班主任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评选出9名选手代表朝阳区参加了2009年4月12日“北京市班主任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

课改交流材料范文2

关键词:复合材料;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38-02

一、背景

学―导互动授课方式是以学习者即学生本身为主体,并与教师的传授即引导为辅助,借助于现在开放的多元网络资源,来实现“学生自学”与“教师导学”的有效结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其研究最早是1999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把这一教学方式带入课堂,借助网络大量资源平台,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效互动。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学习”代表学生能自发主动的去寻求知识,“教师导学”表示教师的引导教学行为,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为其提供各种各样全方位的服务,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另一方面也转变了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这种授课方式的实施,不仅适应当今社会教育的演变,而且改变了传统讲课方式的束缚,为现代教育方式的改革提供新思路。

对于工程教育改革,我们可以向成熟的工业化国家吸收大量的经验,避免走弯路。20世纪90年代欧盟颁布的教育改革方案中谈到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当中,欧洲维度重点提出的一些问题包括:学习者本人的动机和动力;教育的方式和主干课程;怎样改变教育方式和增强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而这正符合学导多元互动授课模式的具体内容,该项目由欧洲一些权威高等教育部分及相关机构联盟单位来主管,获得了非常好的评价。最近,国内的很多知名高校已经开始采用学导互动授课方法在大学生的教学方面开展了全面的应用和探究,比如江苏省电大的一些试点单位中整体师生积极使用这一方式成效明显,教师的讲课方法发生了显著改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有较大改善,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确保大学生人才目标的培养。

《复合材料概论》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该材料的应用领域,挖掘各类材料的应用潜能。传统的课程体系虽然充实,但缺乏各种材料的协调性,尤其是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下的结构与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的研究与设计,已不能适应新的培养目标要求。因此,对该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将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建立以复合材料基本概念――原材料性能及设计――复合界面性能――产品加工及性能为主干,适当补充材料结构及物性是必要的。从教学模式上来讲,传统模式教育以课程教授为主,学生的能动性差,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多,这对发挥学习者的个体行为不利,且与培养工程人才目标不符。所以,将“学―导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引入该课程是必要和迫切的。

二、学生自学与教师导学互动授课方法的应用研究

(一)多元互动授课方法的内涵和扩展

这种讲课方法的含义是以当今网络资源为基础,以大学生自身自发学习为主体,即学生本身自主、自发和能动性的自觉学习,与老师引导教学相结合,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把学生自主自发学习与老师引领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多元交流。在整体授课过程中,得到了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其他教师的认可,并有望在他们的课堂上应用,同时,经探讨后对教师的引导学习和学生自发学习的交流互动方式有针对性的概括为五点要素:

1.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学习方法、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自主掌控学习进度、自主利用网络资料、自主养成学习的习惯;

2.教师引导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详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仔细辅导学生的学习内容、全面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定时督导学生的学习进度、积极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学习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学习是以当代开放的网络资源为基础的授课方法,充分使用开放资源及各种平台来得到全面的信息,主要特点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最大程度利用网络资源获得最前沿、最丰富的各种知识和信息,体现了当今飞速发展下教育的主要特点。

(二)学生自发学习

大学生自发自主的学习是整个学导互动交流方式的核心部分。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地营造一个自由、开放、宽松的学习气氛,使大学生在舒适的气氛中可以自由自在地、无束缚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内在的情感,达到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互动,使大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才能使他们培养成创新型思维。

1.课前预习,分配任务:各个小组从老师那里选择、领取各自的任务,并且利用相关书籍、网上资源等了解一些初步的相关内容,提前准备。

2.课上研究,积极讨论:在上课及小组讨论时把每个人掌握的知识资源与其他人进行充分的共享,互相取长补短,充分交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课后扩展,积极思考:上课结束后学生对上课的知识还存在一些延伸的想法,课后继续对课上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形成各自的想法和观点,这样亲身经历的所获得的知识掌握的较牢固,即变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真正核心。

(三)教师导学

教师导学是整个授课教学的关键部分。老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从“灌输”改变为“引导”,变成大学生的朋友、鼓励者、引导者、激励者、整个讲课过程的设计师、课堂质量的掌控者。在授课的各个阶段,老师的适当引导不仅使整个授课活动顺利进行,而且能够使大学生的学习处在一个积极可控的范围,不会偏离教学主线或者被一些不恰当的言语所干扰。

1.适度导学。授课过程设计时,每个老师要根据所上课程的特点,仔细设计适合于大学生自发求知的讲课实施方法,全面使用网络资源的丰富、快捷帮他们整理素材,指导各分组的呈现方式,结合授课思维,使学生创立正确的想法,迈出网络资源的误区。

2.适当监督。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由于他们社会阅历尚浅,往往对问题的看法、思考、解决能力不太全面,这就需要教师适当调节知识的层次,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要点、培养目标、整体授课的难点和重点,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内容和理论,而且使他们锻炼通过表象看核心的本领和全面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自我约束网络诱惑,积极正确使用资源。

3.定时开导。网络资源是双方面的,因为一些原因,目前的网络系统还不十分成熟,还需进一步的建设和完善,但是现在的很多学校老师和家长把网络看成是毒瘤,他们不让孩子上网,怕影响学习,想尽办法让孩子不与网络接触,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可以采用适当疏通的方法来改善,使学生自发学习一些有益的丰富知识,树立正确学习的方向,让网络资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四)学导交流互动授课理念的成效

新授课理念的诞生是以实际教学活动为起源,也必须经过实际教学活动来验证,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由学习者本身对需求的满足程度来决定的。

1.教学和讲课方法的变化。教师角色发生改变,从灌输教学转变为引导教学,在讲课中教师基本采用多媒体资源实施教学活动,而且适当使用丰富网络信息来交流互动。在这种方法下,教师本身必须提高要求,不能像以往上课时的死记硬背,要采用引领式、启发式、互动式、激励式等,来实现与学生之间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改变过去上课方法。这种老师的授课方法和教学细节展现了以多媒体资源为中介,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当代教育新思想,也突出了教师引领学习的重要地位。

2.学习方法的改变。学导交流互动授课方式的实施和应用,使学生转变了学习的方法,引领学生者本身使用网络资源来自发学习,增强了学习者采用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来自发自主求知的意识,自学能动性显著提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互动大大增加,而且,这种交流互动方式的应用提高了网络教学和网络信息的利用率,增强了学生自发学习的能动性和自发性,学习能力得到增强,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显著改善。

3.提升了远程开放授课质量。学导交流互动授课方式的实施,得到了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充分展示了当代飞速发展社会教育体制下教学模式的前瞻性。第一,老师的授课方法、授课思路、授课手段发生显著的改变,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桎梏,展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发自主学习及网络资源等最佳组合的现代教育思维和方法。第二,大学生本身的求知方式改变了,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明显增加了,不仅使学生自发学习的能动性得到提到,而且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第三,这种交流互动教学方式的创立,使学生对网络世界的丰富资源和大量功能得到了解,对使用技能和知识素养不断提高,建立了良好的网络服务意思。

三、结语

学―导多元交流互动教学方式在《复合材料概论》课堂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获得了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表现了现代高速变换社会下大学教育方式的华丽转变,也使学生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树立起良好的求知欲,不仅使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引导”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而且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桎梏,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左成钢,肖安国,周诗彪,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J].广州化工,2014,42(4).

[2]秦来顺,王疆瑛,史宏声,等.《无机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改革思路和课程体系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9,(26).

[3]侯宝力.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现代教学科学,2003,(4).

课改交流材料范文3

论文摘要:材料工程基础是教育部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中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是材料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能力培养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了课程改革的思路。

“材料工程基础”是教育部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中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备受学校和院领导的重视,这对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的改革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对材料工程需要的新型人才是材料工程教学团队需要认真思索的关键问题。

1 课程体系

材料学是一门试验性科学,涵盖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四个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材料制备与加工的科研与生产工作,材料的多样性,各种材料制备、加工方法千差万别,材料工程问题就显得错综复杂了,这就要求从这多种多样的工程问题中提炼出各种材料制备与加工的共同涉及基础问题,建立材料学学的平台课程—材料工程基础完整的知识体系。

“工程”是科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是以最短的时间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工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狭义而言,工程定义为“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就广义而言,工程则定义为由一群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又根据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的定义:材料是人类制造生活和生产用的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物质。显然,材料工程属狭义工程的范畴,材料工程应为是有组织活动将自然的或人造的物质制造成生活和生产产品的活动或过程。因此,从这个定义出发,凡是材料制备过程中所涉及技术和方法问题都属材料工程问题包括原材料的输送、原材料精制、合成、产品精制、后加工、包装、运输等生产工序原理以及为完成上述工序的一些配套工序如生产过程中的传热问题、三废处理问题。由于材料的多样性,各种材料制备、加工方法千差万别,材料工程问题就显得内容庞大、错综复杂了,避开各种材料的制备的特殊工艺问题,各种材料在制备过程中所涉及的共同的基本原理应成为材料工程课程中的基本问题。我们以自编《材料工程基础》为教学的教材,教授物质输送原理及设备、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并对质量衡算、能量衡算、经济衡算做简单介绍。

2 教学手段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得以实现的。材料工程基础的教学拟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除在知识点的传授方面如基本公式的推导、理论的讲解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方式外,在课堂教学中还采用一下的教学手段。

2.1 多媒体课件

当今的学生,从校门到校门,多数学生既没有生活经验,更无工程概念,要学好材料工程基础这一工程类课程,老实说,有一定的难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际生产工艺和流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繁琐的内容精炼化,实际问题形象化,为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生产原理和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2.2 讨论式教学及设计演练

课堂设置讨论课,引导学生探究各种材料制备过程中所共性问题,生产过程技术经济评价问题,分层次布置工程设计任务,使学生能全面思考工程问题。例如在传热部分,进行板式换热器的设计;在传质的几个章节中,吸收部分设计煤气中苯类物质吸收工艺流程;精馏章节中,进行年产8000吨乙醇板式精馏塔工艺设计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设计程序与步骤:设计任务下达后,通过资料的收集,流程选择,基本计算,确定工艺路线,确定生产设备大小,进行设备平面布置,完成设计任务。

2.3 双语教学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在国际交流日夜频繁的今天,语言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原版教材,双语教学无疑能使学生掌握原汁原味的英语,为其日后的交流扫清障碍。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意识,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优质生源,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

3 能力培养

在互联网时代,全民都面临同样的信息平台,甚至我们的学生比教师有更好的计算机能力,轻点鼠标就可能获得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这就给我们提出新的问题和面临严峻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专业课我们应该教学生什么以及如何教,培养学生那些能力。首先是收集信息的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大量信息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数据库可以利用,掌握了信息资源,就是掌握了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然后是自主学习能力,收集到信息,怎样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思维与人格以及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健康向上的学习精神;接下来是合作精神,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完成一个工程问题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人员的相互合作,因此合作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工合作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本门课而言可以采用分组进行课程设计,同组同学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已达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目的。

4 评估体系

理论考试不在作为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可以从多层面进行评价如理论考试成绩、课程设计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平时作业成绩等。

5 结论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执行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手段、能力培养目标,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和探索,真正实现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昆林.材料工程基础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9,9.

[2] 冯晓云,童树亭,袁华.材料工程基础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

[3] 徐德龙,谢峻林.材料工程基础 [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0.

[4] 周美玲,谢建新,朱宝泉.材料工程基础 [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1.

[5] 毕大森.材料工程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

[6] 谷臣清.材料工程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

[7] 蔡珣.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7.

课改交流材料范文4

改革的各项工作:

一、首要任务是做好课程改革的学习,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带领全组的数学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我市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具体操作指导为依据,结合我校的数学教学实际,确定本校数学科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研究、制定课改的具体计划,实施方案。

二、由派到省里学习的课改人员、参加市里课程改革学习培训的教师,参加市、地培训的各骨干教师带回课改的指导理论、材料、方法获得课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理念,指导、示范课改工作。

三、通过集体备课,每个星期组织实施一次课改公开示范课检验实践课改研究成果,提出改进方案和形成成果总结,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反馈,得到和一手的课改评价认识。

四、通过请教师进修学校、局里的中教股等各方面的数学课改骨干教师来我检查数学课改情况以得到指导和改进,也可以由我校数学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到市一中、二中以及其他教学水平高的学校学习交流数学课改成果。

课改交流材料范文5

材料物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教学方法一、专业英语在材料物理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当下的高等教育形势下,专业英语作为学术机构与组织在国际学术会议及交流中的重要工具,已经受到在校大学生的高度重视。高等院校亦将专业英语设置为各专业的专业课,材料物理专业也不例外。材料物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重要的二级学科,对专业英语的要求更高,对英语描述的准确性、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词汇的专业性都有着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殊要求,以满足材料工程领域对于国际化信息表达与交流的需求。因此,熟练掌握并运用材料物理专业英语,对于学生的科学研究生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二、材料物理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材料物理专业英语的教学环节常分为理论教学和应用教学。理论教学主要集中在材料物理研究领域中的专业词汇和常用语法等方面,应用教学主要学习专业英语在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及口语表述等综合运用方面。两种教学环节的教学方式及方法也不尽相同。理论教学注重专业词汇的准确性、与非专业词汇的搭配运用方式、语法及语态在不同语境下的规范性;应用教学注重专业英语的口语运用、内容叙述、写作表达等方面的流畅性和专业性,二者都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基础、英语水平及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然而,现阶段材料物理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概括来说,材料物理专业英语的教学活动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无法有效体现材料物理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性

材料物理专业英语的学习,最终还是要体现在综合运用这一实践环节中,但是目前的教学现状依然是教材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材料物理专业英语所使用的教材参考书自2008年起就一直选用《材料专业英语译写教程》(2008版),该教材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改革教材,严格来说并不适合材料物理专业教学使用,但现阶段所出版的著作中并无一本专门适合材料物理专业英语学习的教材。这就导致教材选择的困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前沿性。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若不引入应用实践教学方式,恐无法有效实现教学实践性。

2.学科前沿把握程度不够

材料物理专业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掌握必要的专业词汇、熟练撰写英文科学研究论文及报告以及较为流畅地运用口语进行学术交流。要达到上述目标,不仅需要扎实的外语基础,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材料物理专业能力和素养体现在学科知识的运用程度和对学科前沿性的把握,该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大多是外国权威人士所提出的。若在教学内容上引入他们的观点与论断,自然会体现出学科前沿性。但是,现在的教学内容中学科前沿所占的比例较小,教材中无法涉及更多;另外,学生和教师亦需要通过英文文献检索的方式来获取学科前沿的信息,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3.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通常都具备一定的材料物理专业知识,但是教师个体英语水平与学术能力的差别却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英语水平较高,但缺乏系统的材料物理专业基础素养;还有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较强,但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略有欠缺,这造成了教师个人能力和专业外语教学能力的矛盾,教师的个人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完善材料物理专业英语教学的途径

1.注重教学实践性

首先,选择适合材料物理专业外语教学实际的教学参考书,并不一定局限于著作,还可引入学术报告、论文等其他出版物,多渠道扩展学生及教师的专业视野。

其次,以视频、英语角等多种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亦可从主导者转变为参与者,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最后,可以通过模拟学术报告、论文答辩、求职简介等英语活动,锻炼学生进行专业英语交际,达到寓教于实践的目的。

2.紧跟学科前沿性

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引入学科讨论内容,可在每堂课中抽出10分钟时间进行本领域研究进展的介绍,在课程即将全部结束之前,专门留出1~2次讨论课,组织全体同学参与,并用英文撰写讨论情况。另外,引导学生定期进行外文文献检索,以某一研究方向为例,用英文献综述,对现有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加大学科前沿信息在考试中的比重。

3.提升教师专业性

要保证专业外语教学的有效性,势必要匹配具备专业能力的教师。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要建立专业英语教师的考核与培养机制,将教师的培养与考核纳入到教师培养体系中来;其次,应该对专业外语教师的人才储备进行积累,可以将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不断补充进来;最后,依托课程教学团队,认真研究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诸多问题,使任课教师在专业外语和材料物理学术两方面,都能够取得进步,给予学生一个严谨的学习平台。

总之,材料物理专业外语作为学生及教师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必要工具,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必须转变教学思路及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上课热情,达到改善材料物理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推动了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完善,势必会推动该学科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俊红,麻秋娟.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2,(255):93-94.

课改交流材料范文6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

高等院校是培养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培养方案设计科学性、合理性、质量及培养过程监控的影响。如何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质量,就摆在从事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这需要我们去思考、分析、探索并付诸实践。

结合我校“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如何让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有质量,有科学性、合理性呢?为此,我们在国内外相近专业培养方案概况、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市场对人才素质需求等方面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探讨并得出了有益的思考。

一、国外大学培养方案分析

国外专业设置与我国的专业设置情况有所不同,与我国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相近专业名称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当于我国的一级学科专业,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属于三级学科专业。首先以被调研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以及英国伦敦帝国大学等部分国外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为对象,深入分析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结构、内容、学分要求等特点,从而探索并改革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所调研的学科专业具有范围大的特点,未被细化,该专业包括材料化学、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等三级学科专业。因学科专业没有设置具体方向,所以其课程内容范围宽广,涉及专业知识面宽。

威斯康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如表一所示,通过该表主要分析其课程之间、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联。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它们之间关联度较大,有不分家之说,是学科基础的基础,更是专业基础的基础。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类课程,是专业课程的理论模块,注重材料的结构、组织与性能间关系的原理或理论知识。材料性能取决于其组成结构,如原子、分子、离子等。材料的研发设计、生产或制备影响材料性能,只有了解其内部组成结构,才知道应用数理化相关知识分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规律,才懂得用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方法手段对材料改进结构、改变性能、加工、成形和应用。这类专业基础课包括材料科学(固体中材料的结构和属性关系、材料科学)、固体相变学、材料相变学、材料力学。专业课程包括材料设计类、材料加工类、材料性能学类。材料设计类包括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导论、材料体系、设计项目规划学。材料加工类包括宏处理材料、材料微加工、固体(塑性)变形。材料性能学包括材料的电学、光学和磁学性能。材料选修课包括材料体系设计、各类材料学,这类课程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与个人发展而选修,主要培养个人专业特长、创造性以及研究能力。工程类课程包括工程导论、工程应用统计学、工程基础等,主要培养具有材料工程理念或观念,强调材料工程设计、组织、管理、经营、质量控制等。

通过培养方案中各学期课程安排,可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各学期学分分布比较均衡,各学期负担不重,学习压力不大,这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学习,不会打疲劳战。

(2)反映了知识、能力培养过程,其特点是课程安排与其间的衔接先后有序且紧密,课程内容复杂程度由低到高,内容由浅入深。先学基础课,接着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限选课,最后材料体系设计与材料工程项目设计综合。

(3)注重个性发展,依学生兴趣选修课程,激发其创新能力,这主要通过选修课程实现,包括科学类选修课,如化学类、物理类、土壤、生物类,自由选修课。

(4)注重人文社会素质的培养,主要依据文学研究类选修课程。

(5)注重交际能力培养,主要依据基础交际、专业技术写作课程。

(6)注重工程观念或理念培养,通过工程导论、工程应用统计学、工程基础选修课的学习。

(7)注重培养学生国际视野,通过走进跨国工厂或国际学校锻炼或实习环节来实现。

二、国内大学培养方案分析

国内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因学校定位不同会导致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侧重点不同。现以吉林大学、上海大学、

常州大学等三所高校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为例分析其

特点。

通过高校培养方案可以分析出各课程之间、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课程依据其性质可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普通教育课)、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专业教育)课程等三类。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思想政治、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含工程图学等机械设计制造类课、电工电子类课、计算机软硬件类课及材料科学类课。专业(专业教育)课程包括表面工程、复合材料、凝固和组织控制、功能材料、粉末冶金、热处理、腐蚀与保护、焊接等方向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

如同国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样,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同样也要注重各类及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联系。因此,各门课程的安排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也要符合科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并应用之学习与掌握专业(学科)基础理论,从而为发现金属材料工程中某一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服务。

三、分析与思考

通过分析归纳与总结,可以将国内外的近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课程归类并将其所占理论总学分的比重进行统计,结果如表二所示。

从表二中可以分析得出以下思考:

(1)理论总学分与国外相比,国内大学理论总学分因大学定位不同而差异较大,常州大学的与国外的相近,而985、211类的大学达200学分甚至300学分。理论总学分不同,对应学时数量也会不同,总学分多,则总课时量也多。然而总学分多,则表现为各学期学分平均量也多(国外每学期平均约16学分,国内三所大学每学期

平均约为25、38.9、18学分),周课时量也多。学生学习负担及压力大,致使学生疲劳应对修满学分,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个性发展,也不利于充分培养课余时间思考与创造性思维。

(2)科学类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三类课,国外三所大学这类课所占比重约为23.4%~26.6%,国内三所大学这类课程所占比重约为18.8%~15.9%,但是数学与化学两类课程所占比重差异非常大。

(3)工程基础与专业(学科)基础类课程,国外三所大学这类课所占比重约为36.%~32.9%,而国内三所大学这类课的比重约为37.8%~34.3%,由此说明这类课程的差异不明显。

(4)专业类课程,国外三所大学此类课程所占比重约为3%~18.8%,而国内三所大学这类课的比重约为9.9%~12%,这表明专业方向或特色课程因设置情况而发生变化,专业方向或特色越明显,则专业课所占比重越少,如威斯康星大学的专业课主要限定在专业特定某方向。

(5)交际类课包括写作、交流等课程,国外比较重视此类课,所占比重约3.1%~3.9%,国内三所大学这类课程体现得不多。由此表明,学生的写作与交流交际能力及各种表达能力在培养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应该在这方面促进与提高。

(6)人文学类课程,国外此类课所占比重约为11.7%~12.5%,而国内这方面课比较欠缺,文学修养类素质培养在国内三所大学的培养方案中表现不足。然而思想政治类课程是我们非常重视的,约占8%~11.1%,培养思想政治素质,是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之一。这两种素质如何有机结合,值得我们好好思量。

(7)英语、计算机、体育、军事等类的课程,国内大学优势较明显,约占16.4%~22.8%,尤其是体育、计算机、英语三门课程所占学分比重较大。英语是美英等国的母语,也是国际交流的必备素质之一,课程安排非常重要。如何有效提高英语学习,如何有效提高英语利用,如何发挥英语工具的作用等等一些课题,值得我们深思。

(8)其他类

包括个性发展或兴趣类型课程,是大纲规定专业课程外的一类课程。国外所占比重约为3.9%~4.7%,国内所占比重约为4.2%~9.3%,在个性发展或兴趣类课程相差不大,国内某些方面有优势。但是,国内在国际视野培养方面存在不足,我们仍要加大与国际高校或跨国工厂间合作交流,以有利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注:伦敦帝国大学培养方案只有总学分要求,课程学分情况不详)

四、结论

综合上述调研分析与思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对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等要全盘考量,使其具有数学、化学、物理、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特色、国际视野、交际、人文、思想政治、英语、身体素质等方面素质与能力。

(2)培养方案中总学分要求可适当减少,以促使各学期学分分布均衡且学习负担不太重。

(3)课程类型设置方面可适当增加,使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得到加强,促使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课程知识间关联性强,要突出重点知识、能力等的培养,以达到各种素质的养成。

(4)课程体系方面,国内培养方案存在一些不足或有待改进之处:有待加强学分比重的课程包括数学与化学类、工程基础类、交际类、人文类课程;继续保持(最好能优化)英语、计算机、思想政治、体育、自由选修等方面课程所占学分;适当精减学分或突出专业特色学分的课程,应当在办学过程中凝练专业优势,进而突出各校的专业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纲领性文件,所有教学、监督、管理等围绕它开展活动,高等院校在制订该方案时充分结合专业特点与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素质体系斟酌知识要素、组成及其关系,通过上述分析与思考,以便我们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中借鉴,在人才培养道路上少走弯路。上述结论有不妥之处,还请读者不吝赐教。

基金项目:厦门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JG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