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考察报告范例6篇

印刷考察报告

印刷考察报告范文1

关键字:印刷设备;管理;操作规程;

中途分类号:G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11-0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报纸印刷也呈现逐渐发展的状况,逐渐向彩色化、多版化不断发展,而且部分发达地区的都市型报纸先后达到了近百版,青海油田新闻中心印刷厂发展形态愈加良好。针对这种现象,应该做好关于印刷设备的管理工作,因为印刷设备的管理工作对于任何一个印刷厂而言,都是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成为我省油田新闻中心印刷厂得以正常工作的较为有力保障,那么青海油田新闻中心印刷厂设备的管理措施是什么呢?

一、青海油田新闻中心的主要任务

青海油田新闻中心的主要任务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对新闻进行宣传的业务;第二方面,对电视进行转播维护业务,其中主要负责的基地数字电视的播出和维护业务包括冷湖、花土沟、敦煌以及格尔木这四个,同时四个基地对117个频道的数字电视节目进行转播;第三方面,广告、印刷以及电视收费等创收业务,现如今对于油田印刷市场较为有利的社会背景就是其受油田公司规范,因此印刷厂可以根据油田市场内部的实际情况,积极服务于油田,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进而达到树立良好信誉的效果,除此之外,广告主要的载体形式为电视或者是报纸,因此印刷厂拥有一定的广告市场。

二、印刷设备选择与评价

现代设备管理的第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设备的选择以及评价,对设备进行选择以及评价应该遵循经济合理性与技术先进性相互统一的原则。印刷设备的寿命长短、效率以及精确度高低不仅受机器自身的各种各样的参数以及本身的设计机构的影响,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受企业产品的工艺过程和生产特点的影响。因此合理的选择以及配置机器相关设备,可以将设备的工作效率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考察因素。在选择印刷设备问题上,建议对一下几点因素进行考虑:设备对印刷质量保证的可靠程度、使用以及维修是否方便、设备的生产效率、设备的使用寿命、设备的投资费用、设备的成套性、设备对环境的保护情况以及原材料与能源的消耗程度等。只有全面考虑以上各种因素,才有可能选择具有技术较为先进、经济较为合理适用特点的最优化的印刷设备。值得注意的另外一点就是,在引入国外技术设备时,尤其要注意技术经济合理性以及技术先进性的统一结合。

(二)经济评价。在选择印刷设备过程中,对设备进行经济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其中采取的经济评价方法包括以下两点:第一点,费用效率分析法,也可以称之为寿命周期法,主要用于对系统效率以及寿命周期内的总费用进行考察,系统效率指的是设备的可靠性、生产效率以及可维修性,而寿命周期内的总费用指的是设备这一生中产生的总费用,包括设备的维修费用和设备购置费用两部分组成,维修费用指的是操作人员的工资、对设备的保养修理费用、保险、固定的资产税金以及发生事故之后的停产损失等费用的总和。

三、青海油田新闻中心印刷厂设备具体操作规程

(一)东上冲版机操作的具体规程。在打开东上冲版机之前,要对进水阀门打开与否以及补充液和胶充足与否进行充分详细的检查工作,在东上冲版机开机过程中要遵循相关的操作顺序,也就是要首先打开紧急停止开关,然后再依次进行打开冲版机开关,使机器得以激活。在进行冲版操作之前,还要注意对机器进行预加热,将机器加热的温度设定为90摄氏度,将湿影液加热至25摄氏度,在显示灯处于闪烁的状态中进行冲版操作。在冲版过程中,正确放置版材药膜,使版材药膜面向上处于冲版机台上,为了出现卡板现象,要尽可能避免弯卡的发生,在完成冲版工作后,首先关闭机器的电源,然后进行五分钟的每日例行的保养清洗工作,将冲版槽内的水全部放掉,在完成清洗工作之后,保证机器自身温度低至60摄氏度后,就可以切断机器电源,关闭水阀门。在冲版机使用时间这个问题上,相关理论以及实践表明使用时间超过250小时后,需要对机器进行全面的保养以及清洗工作,排出湿影液,将清水注入槽内,保证清水可以在管路中持续转动15分钟,稀拭残留在管路中的药液,重复三次以上的清洗过程。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定期向机器加入剂,定期对冰却泵内的水进行检查以及定期加配湿影液。

(二)印刷安全操作规程。工作人员在上班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衣着整齐,避免在上衣口袋内放置物件或者是工具,禁止穿拖鞋进入印刷车间,以及禁止戴手套进行操作,同时不允许上机操作。工作人员在开始工作之前,为了避免硬物进入滚筒而引发事故,要注意检查设备上是否存在杂物,还应该避免机器周围以及踏板上出现机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行走滑到的概率。在打开机器之前,要检查机器各个部位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在保证机器正常的情况下采取低度开启机器的方式,不仅要保证机器的自动加油,还要注意对与传动相关的部位进行人工加油,假如发生异常的问题应立即停止运动,进行相关的检查,所以操作人员应该各尽其职,在机器运转过程中要坚守岗位。还要保证装印版的夹板螺丝的坚固牢靠,避免发生装印版的夹板螺丝落入机器的现象。还要注意对机器上所有的安全防护设施进行定期检查,没有得到许可不可以私自对机器进行拆除工作。

四、小结

根据以上关于印刷设备具体正确的操作规程的详细阐述,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各尽职责,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印刷设备故障的发生,及时排除印刷故障。本文从青海油田新闻中心的任务入手,进而引出对印刷厂设备选择与评价,以及青海油田新闻中心印刷厂设备具体操作规程的详细阐述,进而使青海油田新闻中心印刷厂设备管理得以保障,使其完成更好的生产任务,保证报纸具有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岳峰.做好印刷设备管理,减少维修频率[J].中国科技博览,2011, 13(3):123-124

印刷考察报告范文2

邯郸会议决定发行统一的货币

1946年12月30日,中共晋察冀解放区中央局致电中共中央,建议召开华北经济工作会议以研究华北各个解放区“统一对付”和解决“货币不统一”等问题,、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看到电文后十分赞同他们的提议,并于1947年1月3日复电,向滕代远、薄一波等发出了《关于召开华北财政经济会议的指示》,表示“此提议甚好”,同时告之“中央认为应立即召集此项会议”,并进一步指示说:“会议的议程,应为交换各区财经工作经验,讨论各区货物交流及货币、税收、资源互相帮助、对进行统一的财经斗争等项,并可由各区派人成立永久的华北财经情报和指导机关。”

接到中央的指示之后,晋察冀中央局于1947年3月下旬在河北邯郸冶陶镇召开了华北财经会议,这也被称为邯郸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各解放区首先交流了财经工作经验,之后大家研究讨论了财经工作的方针政策问题,而主要就是研究各地财经政策统一的问题,如何适应各地的不同经济形式,并初步计划在1947年底前就发行统一的货币。

邯郸会议期间,4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及任命董必武为主任的决定》,决定指出:“为了争取长期战争的胜利,中央决定,在太行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统一华北各解放区财经政策,调剂各区财经关系和收支,并决定以董必武为办事处主任,由华东、五台(即指晋察冀边区)、太行(即指晋冀鲁豫边区)、晋绥各派一得力代表为副主任,并经常参加办事处工作。”但由于此时董必武还在赶往邯郸上任途中,于是,邯郸会议的决议事项就等他到来后再报送中央。

5月下旬,董必武到达邯郸冶陶镇,随后就与会议代表们进行了讨论,他肯定了前一段会议的成果,但在何时统一货币发行的问题上,他主张不应操之过急。他建议取消1947年底统一货币发行的决议,而是首先解决各区货币比价的问题,调整各解放区之间的货币贸易关系,先让各区货币比价与实际物价相适应,当各区货币达到固定比价能够相互流通后,再统一货币发行。

于是,与会代表们按照董必武的指示,商议决定各解放区货币仍实行“相互支持,互不流通,及按自然比价兑换的原则,以便相互间的物资交换”的政策。统一货币发行的问题,就按照董必武的要求,分为五个步骤渐进实行。邯郸会议结束后,中共中央正式批准了这次会议决定的各解放区货币兑换的比价。

1947年下半年,华北财经办事处在河北平山县夹峪村正式设立,董必武为主任。经董必武提名,中央从各解放区调来的南汉宸、薛暮桥、杨立三、汤平为副主任。

筹办中央银行准备发行统一的货币

华北财经办事处成立后,在抓好统一各解放区货币工作的基础上,准备成立中央银行。1947年8月1日,董必武按照中央的指示,拟定了《华北财经办事处组织规程》,拟定了8项任务,其中第五条就是“筹建中央财政及银行”,然后上报中央批示。8月16日,中央回电批准,指示各解放区财经办照此实行;9月,董必武在晋察冀解放区财经工作会议上说:“成立中央银行,发行一种通行各区的钞票,这桩事虽然不能立即办到,但大势所趋,也不容我们拖延不进行。”

9月14日,中共华东局工委书记张鼎承、邓子恢就致电华北财经办事处,“建议立即成立联合银行或解放银行,以适应战争,愈快愈好”。董必武接到电报后,即派南汉宸前往山东渤海,与张、邓二人商议具体事宜。

此时,董必武已经在为中央银行的具体名称广泛征求意见,晋察冀边区银行副经理何松亭建议名称为“中国人民银行”。董必武综合各方的意见后认为,新中国的中央银行是全国的,也就是全民的,因此取“人民”二字能够表明这个性质,使用“中国人民银行”称谓应该是最恰当的。于是,10月2日,董必武首先征得刘少奇的同意,然后致电中共中央。

在陕北窑洞中收阅到这份电报,电报说:“银行的名称,拟定为中国人民银行。是否可以,请考虑示遵。名称希望早定,印钞时要用。工委已同意……”看后转递给坐在桌子旁边的、任弼时,然后说:“是应当立即着手筹划全国统一的货币了。不过这可是件大事,影响到方方面面,必须做好一切准备。”看后也说:“只有将筹备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好,方可考虑发行全国统一的货币。”

董必武在收到电报后就立即找来南汉宸,说:“现在成立全国统一的银行是早了一点,但我们准备工作松懈不得。工委已经研究,从明天起,挂出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的牌子,你就牵头做筹备处主任。”

董必武交代必须做好的3个准备工作:研究提出统一货币的政策;筹备准备金;确定统一货币票面。

南汉宸汇报说:“现在正在搜集所有的统一货币发行政策,搜集各解放区的发行指数,筹备起足够的发行准备金。还要确定出几种票面,各种票面的金额与价值含量,还要设计出票版图案,选定好纸张等等……”

接着,南汉宸提出了共产党统一货币的名称问题,他说:“既然中央和都同意我们的意见,统一的银行叫中国人民银行,那我们的货币就叫‘人民币’了。”

董必武很赞同地点点头说:“这个名字很好,说明了我们银行、我们货币的性质。既是人民的,那就不是某个地区的、部门的,而必定是全国性的,全国人民的嘛!”

南汉宸于是又说道:“到时候,钞票上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还得请您来写。”董必武微笑不语,南汉宸知道,董必武实际上是答应了。

10月8日,按照的意见复电华北财经办事处,提出“目前建立统一的银行是否过早一点。(进行准备工作是必要的,至于银行名称可以用中国人民银行)”。

12月11日,董必武在《关于华北财经办事处工作向中央的报告》中详细谈了他们当时做的准备工作。他说:“当时考虑发行票币从物质条件方面来看,我解放区最困难的是钞票纸。听东北来的同志说,东北已和远方开始通商,下一次买卖契约就要定。我们想纸总是要的,所以打电报给东北,请代买钞票纸一万令。当时又估计到关内印刷机关和彩色油墨的困难,在电报中问明哪里能否代印。东北不久就回电说,纸可以代买,也可以代印。要印钞票,必须要印出发行银行的名字和票面额。票面额我们可以自定,银行的名字则报请工委和中央核定。这是10月初所以电请中央核定银行名称的情形。东北买的纸要明年1月才能到达,印成票币还要5个月的时间,哈市印好后何时能运过来?简直无法判断……统一发行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军队转移地区的便利,以及最高领导机关容易控制发行额,和财政统一道路的开拓等等,都是有绝大积极意义的。所以华办仍在这里努力筹备统一发行诸工作。如发行统币,就要买钞票纸,要印刷费,要运输费。这要相当可观的一笔钱才能够开销。前在东北买纸和印刷就要15000两黄金,合现时西北农币300亿以上。所以我向各区要了一笔基金,希望各区在其预算中抽出1%来给华办,华办就可做不少的工作。”

众人联手设计印制第一套人民币

发行第一套人民币,首要的是设计工作。为此,董必武、南汉宸等花费了大量心血。他们提出设计原则,并对比各解放区改选的货币图案后,觉得晋察冀边区银行发行的货币样子很好,决定就把这项任务交给晋察冀边区银行,晋察冀边区银行印制局把任务交给久和沈乃镛,王负责设计第一套人民币的票版正面图景,沈负责设计背面图景。他们只用了几天时间,就设计好了。

1947年11月,晋察冀边区印刷局派王、沈二人亲自把完成的几种版别的票样设计稿送到办事处,直接交给董必武。设计者按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根据地发行货币的样子,把像设计在新货币上。对此,董必武是赞成的,他致电中央请示。得知后不同意,以中央名义致电董必武说:新币应“反映解放区工农业生产的图景,正面和背面,除必要的阿拉伯字码外,一律用中文,不用英文”。

董必武收到中央的回电后就赶紧把南汉宸找来,告诉南汉宸,不同意自己的像上人民币。他指示要修改,说:人民币,是人民自己的货币,应当以反映解放区人民从事工农业生产为主。另外,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人民币是新中国的货币。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在票版的正面和背面,除了必要的阿拉伯数字外,一律用中文,不能像某些货币那样,掺杂着英文字。这样,人民币不上像就确定下来了。

关于中国人民银行六字书写之事,此前南汉宸就和董必武讲过。现在到了书写的时候了,董必武并不推辞,他在西柏坡的一个农家小院里,铺开白纸,为第一套人民币用横竖两种方式,写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华民国”、“壹、贰、伍、拾、佰、仟、万、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年”等许多字。为了让设计人员有更多选择余地,他书写时,还特意写了几种不同的写法。写罢,他交给南汉宸。南汉宸带着董必武的手书,找到久、沈乃镛,向他们转达了关于人民币不上自己像的指示精神,把董必武的手书一并交给他们。王、沈二人重新调整了票版设计,形成了不上像的图案,最后由董必武拍板确定下来。

重新设计的票样是:10元券的正面是农民水车,右侧是矿井场区;20元券的正面左侧是农民牵驴驮货,右侧是一列火车在急驰;50元券的正面左侧是毛驴井边车水,右侧则是煤矿的矿车,后来的100元券、500元券、1000元券、5000元券和50000元券也都沿用了这种工农业生产风格的设计,只有山东解放区北海银行印钞厂印制的10元券和50元券采用了人物画像。这些画像,反映的是劳动情形,赞颂的是最基层劳动人民,形象设计朴实大方,一扫过去中国发行的货币的旧风俗,吹进了一股新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从总体上反映了共产党团结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主张。

这套人民币彻底清除了货币上半殖民地的色彩,凡是带有殖民地色彩的图案、文字都一律不使用,因此,在第一套人民币上没有任何英文字母。同时,为避免突出任何个人特色,第一套人民币的票面上没有印制中央银行行长的签名。

这套人民币也不同于此前共产党领导的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它的用纸和印刷质量明显高于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它的券种比各解放区货币多;它的画像艺术水平也比各解放区货币高得多。

第一套人民币在数字使用方法上既有别于的金元券,也有别于各解放区货币。它使用罗马字体数码为冠字的方法,不同于金元券使用英文字母作为冠字的习惯。由10个罗马数字中选出三个不同的数字作为一组来排列组合的话,可以演绎出720个冠字,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冠字排列顺序。自然,这是借鉴了苏联的卢布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货币采用的方式,但也有创新。

例如,罗马数字中并无“0”这个数字,中国人民银行在内部公布《中国人民银行钞票冠字排列顺序表》时,把罗马数字简化为阿拉伯数字填入其表格内。即:0=X、1=I、2=II、3=III、4=IV、5=V、6=VI、7=VII、8=VIII、9=IX,而在罗马数字中,“X”代表的是“10”而不是“0”,结果很多人不知此中缘故,误以为“X”是某种特殊的符号,其实它就是代表阿拉伯数字中的“0”。后来的许多收藏家都收藏这套人民币,也是因为它在这方面有特殊性,不同于其他货币。

第一套人民币在设计上也有不足。主要是它的号码显得较为混乱,这是因为当时受到技术条件所限。如在东北印钞厂,当时东北尚未解放,需要派人化装成商人到大连购买印钞所用的号码机,而这种号码机没有八位数,只能提供2+6或4+4两种组合,结果有些钞票印出来后,号码不整齐。上海印钞厂大量印制,六位号码不能应付,不得不把原来的六位数扩展为八位数,加重了编号的混乱。在第一套人民币中,票面的正面采用的都是中华民国的纪年方式,而在背面才使用公元纪年,这是因为当时解放战争还未结束,中央人民政府尚未成立,所以仍然采用了中华民国的纪年方式。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局限的。

在准备工作差不多时,于1948年5月来到河北西柏坡,代表中央作出了简捷的指示:改华北财经办事处为中央财政经济部,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6月,按照中央的指示,中央财政经济部成立,董必武任部长。此时,东北银行印钞厂已完成4000令纸的印钞工作,6月5日致电中央:“4000令纸的1000元券已印制完成,计1280亿元。”董必武请即将去东北的吕克转告东北局,将已经印好的1000元券人民币暂时封存,余下的6000令纸也暂不印刷。

当时,已经印好的1000元券是大张,未裁成小张,此后,这批半成品于1949年2月9日经大连、烟台运抵石家庄,交给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的第三印刷厂加印号码和经理图章。由于这批1000元券人民币与其他版本的人民币差别较大,因此决定在印制号码的时候将罗马冠字和号码位置颠倒,形成了冠字在右、号码在左的样式,以示区别。

1948年6月6日,筹备处在上报中央的《关于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券的补充意见》中,把第一套人民币的设计稿送交中央政治局审核。中共中央很快批准照设计样稿印制。

10月3日,中共中央给筹备处发出了《关于印制新币问题》致华北局、华东局、西北局并董必武的电报,指示说:“决定中国人民银行新币与冀南钞、北海币为一比一百……决定由华北财经委员会指导,人民银行负责计划,委托华北、华东印制10元、50元、100元之新币,尽可能于年前完成50亿元。”

《关于印制新币问题》的指示发出后,各解放区印钞厂就按照董必武的部署,开始印刷工作。根据当时需要,已经改组为华北银行第一印刷局的原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率先赶印10元、20元、50元券人民币。接着,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各解放区印刷厂,北平、天津、上海、汉口、重庆解放后接管的印刷厂,以及在上海、北京两市委托的印刷协作厂等共计21家印刷厂也投入印制第一套人民币。一批批新币陆续运到人民银行筹备处,

第一套人民币是交给各解放区印钞厂印刷的,由于交通、信息不畅,因而各地印钞厂所采用的版式也有所差别,因而最终第一套人民币实际上采用了7种印刷技术,产生62个版别,这也是人民币历史中版别最多的,仅100元券就有10个不同的版别,是第一套人民币中版别最多的。当时在各地印钞厂中,只有北京和上海两地能够自行设计版式,其他的印钞厂不要说设计版式,就是印刷材料也是有什么就用什么,因此,这62种人民币不仅版式有差别,在印刷技术、纸张、油墨、防伪等各方面都有差别。受条件所限,各印钞厂的纸张和油墨都不充足,每批纸张和油墨使用完之后就得使用另一批不同的纸张和油墨,因此也就不得不重新调整设计来配合这些材料,于是,最终产生了62种版别。但上面这些不足,毕竟只是枝节问题,并没有影响第一套人民币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提前一个月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董必武在1948年10月2日主持华北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作出决定:一、人民币定于1949年1月1日起发行;人民币分别与三大解放区货币的比价为:与冀南、北海钞比价确定为1:100,与边币、农币比价为1:1000与1:2000。二、华北、华东、西北三大解放区货币比价已接近邯郸会议既定标准,华东北海币与华北冀南币确定比值为1:1(北海币比边币为1:10),自10月5日起由两区政府布告统一行使。西北农钞与冀南币,确定比值为20:1(与边币为2:1),自10月20日起,由两区政府布告统一在三区行使。三、责成南汉宸起草关于发行人民币的指示,说明新币的发行是统一货币、整理旧币,不是币制改革,号召人民群众予以支持,各级党政注意掌握市场物价稳定。

中央银行发行人民币的工作已经做得很快了,但仍然没有跟上解放战争的步伐。辽沈战役胜利后,淮海战场我军也胜利在望。平津战役的序幕也悄然拉开,全国解放已经为时不远。

在百忙中打电话给南汉宸,告知要赶紧动员一切力量发行统一货币,否则就不得不另外采取措施。接到电话后,董必武、南汉宸商议后,决定按照中央指示,提前第一套人民币发行时间。他们的意见报中央后,中央马上批复:根据形势的变化,将人民币的发行时间提前一个月,定为1948年12月1日发行。

中央批复下来后,当时兼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在1948年11月18日召开第三次政务会会议上,作出“发行统一货币,现已刻不容缓,立即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并任命南汉宸署理中国人民银行总经理。一面电商各区,一面加速准备的决议。”

但在这次会议上,有人提出了一个货币发行的基本问题:人民币是否应与黄金挂钩?会后,董必武与南汉宸商议了这个问题,决定不实行“金本位”。董必武的观点十分明确:“现在大兵团作战,开支很大,在新解放区的粮食、税收又一时收不上来的情况下,稳定货币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千方百计使物价涨得少一点、慢一点就不错了。如果人民币现在实行‘金本位’或‘银本位’,通货稳定将又加一层金银价格变动的不稳定因素,这对稳定通货十分不利。就是将来全国解放后,说实在的话,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金银可供兑换,实际上仍是不兑现的纸币。无论从现在还是从将来考虑,人民币以不实行‘金本位’或‘银本位’为好。此外,从咱们解放区多年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只要有了吃的、穿的、烧的,物价就算稳住了,并不需要什么金银。”南汉宸完全同意董必武的意见。董必武最后拍板人民币不实行“金本位”,向中央报告,中央同意,再向群众宣传、讲清道理。

这次会议后的11月22日,董必武在华北银行总行签发了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的训令。25日又向华北、山东、西北解放区的银行发出《关于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的指示信》说:“经华北、山东、陕甘宁、晋绥边区政府会商决定,以人民银行准备基金及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之全部资产统一为中国人民银行之资产准备。即于本年12月1日起施行。并于同日开始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统一华北、华东、西北三区货币。”

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和副主席薄一波、蓝公武、杨秀峰了《华北人民政府布告――[金字]第四号》,宣布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布告说:“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之需要,特商得山东省政府、陕甘宁、晋绥两边区政府同意,统一华北、华东、西北三区货币。”布告公布的具体内容是:

一、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以原华北银行为总行。所有三行发行之货币,及其对外之一切债权债务,均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承受。

二、于本年十二月一日起,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下称新币)定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本位货币,统一流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新币为本位货币。新币发行之后,冀币(包括鲁西币)、边币、北海币、西农币(下称旧币)逐渐收回,旧币未收回之前,旧币与新币固定比价,照旧流通,不得拒用。新旧币比价规定如下:

(一)新币对冀币、北海币均为一比一百,即中国人民银行钞票一元等于冀南银行钞票或北海银行钞票一百元。

(二)新币对边币均为一比一千,即中国人民银行钞票一元等于晋察冀边区银行钞票一千元。

(三)新币对西农币均为一比二千,即中国人民银行钞票一元等于西北农民银行钞票二千元。

印刷考察报告范文3

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朝廷批准户部(后改称度支部)创建印刷局,准备统一印刷、发行钞票,控制财政;同时,也为用纸币取代沉重的银两,方便市场货币的流通。于是选定北京外城西南的白纸坊原“工部火药局”旧址建厂,不惜重金引进美国机器设备并聘请美国技师,建成在当年属世界一流的印刷局。宣统三年(1911年)生产出钢板凹印“大清银行兑换弧保揭开了中国印刷技术领域新的一页。不久,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第一批“大清银行”纸币则落得个胎死腹中,没能够发行流通。印刷局也随着国家政局历史性的大变动,归属于北洋政府财政部管辖。

财政部印刷局因其业务的特殊性,管理严格,但工资收入也高于其他行业工人,技术要求最高的“钢板课”,组长、技士月工资78至150元,技手48至120元,艺徒7.5至30元。一般课组长月工资24至78元,领班、工匠12至45元,工徒6至10.5元,新入厂工徒4.5元。不过,挣到百元以上高收入的技术工人仅占2%左右,月工资10元左右的则占70%以上,这是由于新工人众多所致。民国初年,虽然时局动荡,但北京的物价却相当低廉,1911年至1920年,大米三分一斤,白糖五分一斤,猪肉0.10至0.11元一斤。20世纪20年代,一个四口之家,每月伙食12元便足可维持小康水平。因此,印刷局大多数工人生活比较稳定,但作为出卖劳动力的工人,毕竟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

早在1912年春,财政部印刷局就开始有少数进步工人参加了社会上的“印刷同业进化会”组织,开会研究过“要团结、要组织、有话就说,研究技术,改善生活”等问题,为时不长,便不再活动。同年6月,又有部分工人在厂外集会,成立了印刷局“工务急进会”,入会者猛增至300余人,占当年全厂员工总数的3/4。这就成为1916年工潮的组织基础。

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家并未统一,军阀割据,政局动荡,财政总长一职不断变更。大总统袁世凯的老部下周学熙于1912年8月,受命出任财政总长,1913年5月因故辞职。1915年3月至1916年4月,周学熙再次出任财政总长。

工潮的爆发有个前因,1914年,由于生产繁忙,工人加班增多,当时规定每加班三小时为半个工,六小时为一个工,每月结算发薪时,工人所得的加班费出现了比正常工资还多的情况。财政部鉴于开支增大,强令取消加班,改用延长每日劳动时间、减少休假来解决完成生产任务问题。即把每日八小时工作制改为十小时,每周工休一次改为每两周工休一次,这自然是关系每个工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因此,当1914年12月25日局方贴出布告后,立即遭到全局工人的一致反对,纷纷起来提出质问、抗议,乃至影响到生产的正常进行。印刷局局长张德薰不得不于当月30日再次张贴告示,暂缓延长工时的改变,仍按原工作时间的制度执行。后经张德薰与财政部多次商讨,财政部终于撤回了改变作息时间的饬令。工人为争得劳动休息权的抗争获得胜利。这些都是周学熙第一次出任财政总长辞职后发生的。

转眼进入了1915年,张德薰于春节前夕,根据上年业务盈余情况,呈报财政部拟向员工颁发“奖金”,拟定员司奖予月薪两个月,工人奖予月薪一个月。而财政部批准“员司按一个月薪水,组长、匠徒、夫役按十日工资计算发给”。周学熙于1915年3月再次出任财政总长,4月,在他的主持下,财政部制定了《官营员司奖励章程》,张德薰参照章程,规定局内不足六元月薪的工徒,三个月调升薪资一次,其他员工半年增加薪资一次,年终凡有盈利还可分得“花红”等办法,工人对此当然表示满意。

然而,张德薰于1915年6月14日率相关人员赴美进行业务考察,财政总长周学熙派曾担任过印刷局总办的陈秉鉴来此主持局务。张德薰于当年9月归国,10月调任奉天造币分厂厂长。于是,陈秉鉴正式主持局务,接任局长。他参照张德薰考察美国的管理经验,实行了不少极为严格的管理措施,如实行员工进厂要通过三道关卡,上班摘挂名牌,迟到不准进厂,工作疏忽,不服指挥……轻则罚扣工薪,重则除名。仅1915年7月至12月,就开除了191名工人,记大过、扣罚工资达347人,这些举措已然引起工人们的强烈不满。

1916年3月初,春节已过,加薪、分红的事杳无消息,以厂内工人最集中的印刷、完成两课为中心,自发地联合起来,由李凤宝、王梦兰等几名热心、勇敢的工人带头,仿照封建时代百姓向官府写“联合禀”(也叫“藏头单”)的办法,由参加讨薪的工人,在一张呈文纸上围成一个圆圈签名,使官府没有办法找出带头的发起人。

经过一番准备、串连,印刷课200多名工人于3月3日开始怠工,聚集在更衣室商讨如何进一步行动。此时工务课长褚克明来工人中探听情况,被工人围住质问奖金、分红问题,褚表示同情工人处境,将向局方转达,并在工人强烈要求下,承诺次日给予答复。而当天实际已停工约一小时。

3月4日,因不见褚克明答复,工人们情知有变,便要求直接面见局长。下午2时开始停工。殊不知局长陈秉鉴已于是日清晨通报警察署,要求出警镇压,并附有擒拿17名工人的名单。下午1时,外右四区警察分署署长郑淑伦带领47名警察来到印刷局,在同局长接头后,即布置部分警察封锁厂内各条通道、各工房出入口。同时,派人到各课讲话,恫吓工人“勿听蛊惑”。又以“参观”为名到东楼工房,假借“约谈”,招完成课组长韩广利等三人到稽查课软禁了起来。继而到西工房“约谈”印刷课组长张玉林等人。此时工人们见来势不善,阻止警察进入工房,并齐声说:“我们没有代表,要去一块儿去!”郑淑伦见诱捕无效,便下令强行抓人。在双方对峙、争执中,工人马庆云的嘴部被警察的刺刀挑破,当即激起工人们的强烈愤怒,一时间,夺枪、抄工具、拆下机器上的铁棍同警察搏斗;砖块、茶壶等纷纷由窗口抛出,许多玻璃被打碎,警察纷纷退却,工人们紧追至稽查课门口,将郑淑伦团团围住,郑淑伦下令鸣枪示警,工人们不得不退回工房。在混乱中,有几名警察被打伤。

于是,陈秉鉴以夸大的“纵火烧局,全工反抗”“乱党滋事,力不抵众”为由向警方告急,以致引来上千军警进厂镇压。然而,江朝宗等在现场看到的并非接报所称“纵火烧局”等严重情况,担心事态扩大将更激怒工人,于是先放出一批工人,并胁迫223名工人到稽查课签名,同意继续上工。这一天11名工人先后被逮捕,另有不在名单内的六名工人,因当场与警察抗争、搏斗而被捕。此外,还有列入名单的六名工人,因不在班或事先避走,警察署下令通缉。

3月6日,印刷局恢复生产,局方贴出布告宣布开除为首的17名工人,同时,致函京师警察厅,称工人“互相煽惑,聚众演说,结合团体,以鼓众心”,“声势嚣张”,要求严惩;对未捕到的工人“迅予缉拿到案,一律惩办,以免漏网”。在警方抓捕的工人中,有六人因不在名单,次日即行开释,另11人一致申诉工人不过是要求分红、加薪,且都是局方规定,并不违法。警方找不到判罪证据,又怕调集重兵、小题大做,被张扬出去,反而会使局面难以收拾。最后,警方以判处罚工一至三个月,由教养局执行交差了事。在这些工人被关押期间,他们的亲友以其本人有病、家有供养老人等理由要求提前释放,却未获批准。

印刷考察报告范文4

――题记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报业噩耗频传:具有150年历史的《旧金山考察家报》于3月初关门大吉146岁高龄的《西雅图消息邮报》于3月17日停刊;百年老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于3月27日出版了最后一期印刷版报纸;《纽约时报》为缓解资金紧张,将出售总部大楼部分楼层,以筹集2.25亿美元缓解资金紧张;此外,旗下拥有《芝加哥论坛报》《洛杉矶时报》《巴尔的摩太阳报》和十多家电视台的美国著名媒体集团――论坛公司于去年12月提交了破产申请。正可谓:“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美国报业的冰河时代,正摧枯拉朽地到来。

寻根究底,这一现象并非突发事件,而是互联网时代久已衰退着的美国报业在金融危机中所呈现的自然状态。令人扼腕的是,报业今日的祸端曙光初现那一刻,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互联网刚刚萌芽之时。

1981年,错失良机

在YouTube上搜索“1981年KRON的主要网络报道”,你会找到一个28岁的旧金山地方电视新闻短片,关于该城市两家报纸

Chronicle和Examiner的网络前试验。这两家报纸利用最初的电话拨号上网向读者发送作品。当时湾区最多只有3000人拥有PC机,却有500人申请了Chronicle的服务。只是鉴于长达两小时的下载速度和每小时5美金的收费,这一新型报纸形式迅速夭折了。如今,Examiner仅剩下了名字,而Chronicle正面临关门大吉。

在互联网诞生之初,设若这一报纸进军网络的尝试被坚持下来并广泛采用了,今日的报纸可能正骑在互联网高飞的羽翼上一往无前。可惜事实正好相反:报纸未能把握住机会,在已过的三十年里,互联网这个小字辈已成长为美国报业的头号强敌和终结者。

这一自我破坏性的撤离创新的举动在美国通讯史上屡见不鲜。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互联网之前的最后一次转型性技术革命――电视出现了。娱乐业称其为“怪兽”。这一“怪兽”威胁着当时的广播,电影,百老汇,夜总会及马戏团,也包括报纸。怀着深深的恐惧和敌意,很多电影工作室拒绝向电视出售自己的老电影,不许自己的明星出现在电视上。1952到1953年间,宽银幕,3D等技术被大量开发,意欲留住电影观众。报纸也不例外。“NBC的新《今天》遭到报纸竞争者的攻击”曾在1952年成为报纸的头版头条。遭到威胁的产业不约而同想要围剿电视,极少有人抓住时机去为新媒体生产一些节目。但,所有这些绝望的后卫式举动都无法减缓视频革命的步伐。新闻影片,电影宫殿,收音机喜剧和戏剧,以及午后报纸,包括所有其他重要的美国文化饮食,全军覆没。

而直到今天,好莱坞电影工作室,收音机和百老汇仍然活着,尽管小了许多,改变了许多。这是因为他们学会了适应,学会了与狼共舞。

历史证明,当新媒体异军突起之际,传统媒体的最佳姿态不是漠视,不是遏制对方,而是力图从中发掘出可利用的新元素,用以革新自己的经营模式和产品。唯有如此,才能与时俱进,不至他日惨遭灭门之灾。

印刷广告正沦为鸡肋

广告是媒体的重要生命线。其收益如何,常常关系着媒体的生死存亡。

无疑,互联网是报业迄今为止遭遇过的最致命的竞争者。它不仅改变了以往的新闻和信息传播格局,还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和生活习惯,致使报纸发行量和广告业务锐减,势如自由落体。以往的广告客户纷纷转向受众更广、影响力更大却又更经济实惠的网络媒体。在北美,单是Craigslist一家就夺去了北美印刷广告上亿美元年收入。相比印刷广告,网络广告的优势显而易见:

即时在印刷广告领域,通常是由电话中心向民众兜售广告服务,包括解说,报价,游说,一连串下来,虽然并不那么麻烦,还是要花掉你一些时间。而广告最早要次日才能见报,有时是几天后。

在网上投放分类广告就快多了。这类广告传统的尺寸和简单性使之成为自我服务模式的最佳选择。客户无需和广告销售人员交谈或等候广告出现。广告即时就能呈现在网上。虽然一些报纸如今也开始提供自我服务模式,但以字数或行数来计算印刷费用的复杂性使得它实行起来麻烦重重。

简单报纸在传统分类软件上投资巨大。这些软件包括电话中心和发行前系统,都十分复杂和难于实行。由于被设计用来满足印刷品的需要,它们的网络功能非常有限,甚至不存在。当需要以多张照片和更长描述来促销产品和服务时,这些系统就会将印刷广告置于巨大的劣势。

一些报纸试图在网络空间进行竞争,但结合印刷和网络广告的难度超出任何人的想象。除非愿意放弃印刷部分,报纸将难以竞争。

费用低廉网络广告低廉的费用是令印刷广告江河日下的根本原因。很多网络服务提供免费分类列表,而报纸很难与此抗衡。

有人预测,随着网络分类广告服务持续攫取市场分额,报纸可能会被迫放弃所有地盘,而分类广告可能会成为报纸上第一个消失的印刷单元。

报纸粉丝:报纸死了,新闻和民主也将亡

基于报业多米诺骨牌式的倒闭潮,很多人认为报纸的末日到了。美国资深新闻教育家菲利普・迈耶就做出了如下预言:报纸将于2043年某日的清晨寿终正寝。

此话无论靠谱与否,都令人唏嘘。但一项民意测验却显示,仅有33%的美国人表示,如果报纸消失,他们将非常怀念。超过25%的被调查者称自己完全不会难过。而另外16%则表示无所谓。很多人认为,报纸关门大吉的影响会微乎其微,因为人们在任何地方都能读到消息。

对此很多报纸的拥护者在博客和论坛中慷慨陈辞,为报纸鸣不平。观点大致如下:

2008年,ScrippsHoward新闻服务和俄亥俄大学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75%的美国成年人认为联邦政府鬼鬼祟祟,而2006年,这一数据只有62%。随着公共忧虑增加,对抗政府秘密的报纸数量却持续减少。虽然网站和博客的数量不断激增,但只有极少数关注校董,市议会,县政府,警察局,法院和州立法机关。即使能做到,他们也很难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另外,他们也无法维系长时间的对法律案件的后续报道。因此,报纸的让位不仅仅是记者失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令民主蒙黑。

此外,报纸的死亡也关乎新闻本身的命运。很多通过走街串巷采访真人而诞生的原创作品,是由新闻记者完成,不是博主,也不是电视工作者。

在报道国内外大事上,互联网和电视的确功劳卓著,尽管深度无法与《纽约时报》相提并论。但除非你后院 里来了场龙卷风,CNN不可能报道那些只对你家乡来说很重要的每日新闻。只需想想,你当地的电视新闻最后一次报道枪击和火灾之外的事是在什么时候?你最后一次从博客里了解当地学校运作情况又是在什么时候?当然会有例外,但大多当地电视新闻太过忙于追逐近期警察和劫匪的故事,根本无心其他。而大多博主都在花时间反刍报纸上的事。

调查性报道又如何呢?如果报纸消失了,谁将揭露政客和总裁们的腐败行为呢?确实,网络也有这方面的报道,但这些报道大多都起源于报纸。

可以肯定的是,报纸所提供的服务――从当地校董会议到伊拉克战争的客观而深入的报道必须予以保留。这是因为,如果新闻死了,美国的民主政治将会面临灭顶之灾。

“创造性灭亡”

针对报纸捍卫者们的辩辞,有人认为应该让报业“创造性灭亡”。所谓的“创造性灭亡”是指新技术取代旧技术,建立起新架构的过程。按这一构想,报纸将不再以印刷品的形式存在,而全线转向网络。这一过渡将是技术驱动进化的一个健康步骤。尽管短期的痛苦会存在,从长远看,互联网将具有更广阔更深入报道新闻的潜力。

继《落基山新闻报》关门大吉后,《西雅图邮报》也停止了印刷,集中于网络。这一过渡吓坏了印刷产业的一些人。但在很多人眼里,这仅仅是从长期看会激发出更多选择和商业行为的“创造性灭亡”的一种形式。尽管大多数人都承认,创造性灭亡会给社会带来良性结果,却并非每个人都乐意让这种革命平平静静地发生。一些政客已提议联邦政府像拯救衰落的汽车产业那样,拯救报纸。

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报纸的灭亡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资源局限使报纸很难独力报道当地每一个故事。当互联网占据了压倒优势,大量提供新闻报道的博客和公司将涌现,新闻将变得更加广阔丰饶。一项关于网络报道技术新闻的发展研究反映了网络报道其他类型新闻的潜力。最终,一种新型的当地新闻网络服务必定会诞生。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一变迁开始时不会容易。像一百年前的四轮马车夫一样,很多守旧的新闻工作者将发现自己不得不寻找新的工作。然而这一变化作为创造性灭亡的一种清晰的形式,将带来一个更快捷更丰富的媒体世界,新闻自身将以更好的形式繁荣。这样的结果是未来民主的一线明光。政客们应该让它发生。

向有“报”无“纸”的时代进军

200年前,美国民主之父托马斯・杰佛逊曾说:如果要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毫无疑问,我会选择后者。

眼下,报纸的捍卫者们常用领袖这句话来为报纸辩护。但是显然他们忽略了杰佛逊所言“报纸”的真正含义。这里的报纸不是指作为新闻载体的报纸,而是指新闻自由。由于两个世纪前还不存在报纸以外的任何先进媒体,更不用说互联网,是以报纸在当时几乎是新闻的代名词。如果当时报纸死了,几乎就等同于新闻自由也成了空中楼阁。但今天就不一样了,除了报纸,还有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以及更多即将横空出世的新媒体。因此,报纸这一新闻载体的灭亡并不再能触动新闻自由的精神。至少不会触动根本。

但如果说报纸在网络中也会丧失立足之地,就太过危言耸听。据一项市场调查表明,美国报纸网站在2008年平均每个月的访问人数达到了6730万人,比2007年增长了12.1%;仅2008年第4季度报纸网站的每月平均访问人数就达到了6820万人,比2007年同期的平均值增长了8.6%;而且每人在新闻网站的平均停留时间比2007年多出了1分02秒,达到44分01秒,其中第四季度的平均停留时间达到45分29秒。

这些数据是一个清楚的信号:民众仍然依赖报纸提供的新闻,只不过这报纸是网络版的,而报纸,正在互联网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被迫转型,向网络进军。

以《纽约时报》为例,其网站如今每月已有令人瞠目的1950万的读者群,笔者也是其忠实的粉丝之一。这个数字充分显示了报纸网络化的无穷潜力。不过目前该报的主要盈利渠道仍是传统的白纸黑字。如何靠网络来安身立命,仍是有待其解决的问题。

此外,传统报纸向网络的转型也将是环境的福音。美国各家报纸都像美国人的身板,厚厚一摞,分类多如牛毛,极尽铺张。而在报纸快餐化的时代,大多读者都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有的甚至只阅读头版头条,之后整叠报纸就进了垃圾桶。在全球暖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如果报纸摒弃了传统印刷版,将节约不计其数的纸张,油墨,电力等资源,对环境的良性影响可说会立竿见影。

印刷考察报告范文5

3月19号,我们重点考察了分公司的办公用品的供应商,三家分别为上海弘栩商贸有限公司,国誉商业(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捷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我们对每个供应商进行询价,并重点向供应商提出了分公司的使用需求,应急服务,质量标准,要求供应商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价格要公道,送货要及时。由于上海的企业已经在陆续实行“营改增”,因此我也向供应商的代表提出了分公司对供应商开具增值税发票的要求,并听取了对方对我们的付款周期等服务的意见,最后分别对三家供应商的实地厂房进行了考察。

3月21号由综保部肖剑经理带队考察了分公司的印刷品的供应商,分别为上海新航空印务有限公司,上海新康印刷厂,上海英之华。新航空印务有限公司是中航集团的关联方单位,也航空公司行程单印刷单位的唯一制定单位。我们重点考察了各供应商的实地厂房,了解到了供应商的的生产流程,弄明白各个生产环节。此举也对供应商的生产规模,印刷品质量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3月23号我们重点考察了分公司的标识标牌的供应商,也为三家,分别为上海常青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铂金展示设计有限公司,上海沈远图文广告有限公司。标识标牌基本用于公司办公地,机场办公地等场所。标识标牌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外部形象。我们认真听取了供应商的公司简介,产品介绍,我们也提出了分公司对标识标牌的质量高标准,应急快速反应能力,以及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的服务意识。

3月29号上午考察小组成员通过供应商邮寄到党群纪检室的询价产品报价单,相关资质,结合分公司实际服务需求,进行全面的考量与探讨,以不记名投票方式最终选择了弘栩,新康,铂金为分公司办公用品、印刷品、标识标牌的供应商。此次考察也圆满结束。

我认为对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比较,有利于了解供应商的实际生产现状及采购流程,减少采购费用,减少人力物力消耗,更加能保证服务,提高效率,满足分公司的各项使用需求,希望公司能加大对分公司其他采购供应商的考察,让采购透明化,效率最大化。

供应商考察报告范文(二)

20**,铝杆型的笔在市场中找到了新的突破口,需求量在不断的提高,客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反思,为什么这些铝杆能够得到是市场的青睐呢?除了设计上的亮点之外,更多靠的是高质量、低价位的销售策论,质量是靠我们这些合作伙伴生产出来的,在这里,先感谢我们的合作伙伴,在过去的一年中还是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基本是上还是满足了客人的需要,但是在新的一年中,我们将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和困难,今年的原材料在不断的上升,劳动力的费用增加,客人的量在不断的提高,量大了,价格就要求我们下调,薄利多销嘛!这也是能够理解的。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提出过,因为量大了而要求我们的合作伙伴降价。现在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了,以前的利润可以达到20%、30%甚至更高,但是如果现在还有企业的老板抱这这样的利润目标不放,那么,它最终的出路就是被市场淘汰!原材料上涨、劳动力的成本增加、客人有不给我们加价,那我们的出路在那里呢?只有等死吗?我想,没有一个老板会同意这样做的!那怎么办呢?我们这样做的:

1、提高生产效率

加大工人的培训力度,优化生产工艺,用机械化代替人工。

2、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立足之根本,要完善公司内部的质量体系,要把质量的要求贯彻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让他们了解自己生产的东西怎样的是好的,怎样的是不好的,标准要明确。

3、提高员工的待遇,减少老员工的流失率

老员工是企业的财富,他们了解公司,熟悉自己的工作,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很清楚。

还有很多的方式方法,当然也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总之,通过内部的管理去平摊外界的各种费用的增加还是有很多努力的空间的!

去年,我们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1、无法正常满期

2、质量不能稳定

今年,客户给我们的铝杆目标量在3000万支左右,就现在的供应量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那我们就必须要调整,要加量!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我们就会被市场淘汰,很现实,但更残酷。

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一起努力,今年我们一定会开拓一片更好的市场,让我们为了美好的明天共同努力吧!

供应商考察报告范文(三)

时间过得真快,的脚步即将迈向身后,回想走过的脚印,深深浅浅一年时间,有欢笑,有泪水,有小小的成功,也有淡淡的失落。这一年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收获的。在工作上我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坚持学习,与时俱进,对领导交办的事项从不马虎,工作兢兢业业,忠于职守,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知识、写作水平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和提高,在作风上廉洁奉公、务真求实。是我们公司创业的第二年,也是我们公司产销量全面提升的一年,从去年的创业年到今年的效益年我们走过了一段艰苦的历程。虽然在今年我们遇到了汹涌的金融危机,企业的产销量随之下降,但是我们更加明确了质量的重要性,并加强了质量管理。我作为供方质量管理员,在部门领导的带领下不断创新供方质量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使得进货检验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坚持政治思想学习

本人严格按照同志提出的“勤于学习、善于创造、乐于奉献”的要求,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始终把耐得平淡、舍得付出、默默无闻作为自己的准则;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用各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加快知识更新,增强应变能力。

二、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狠抓供方质量管理

年年外检站只单纯负责进货检验,没有采购质量控制的职能,与供方的沟通交流少,进货检验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和跟踪验证,每月的进货检验合格率都与目标值相差甚远,错漏检现象时常发生,检验员的检验技能急需提高。

我们强化了外检站职能,将进货检验与供方质量管理有机了结合起来。供方质量管理以前是检验和供方审核、评价、信息反馈分开,现在,我们将供方的质量管理员与外检站整合到一起,有效缩短了供方质量问题的处理时间,提高了效率。与此同时,我们加大了对供方的管理力度。一方面针对内部反馈的供方异常信息、经常出现的不合格项与供方进行沟通交流的频次大大增加,督促供方整改,第二是加大了对供方的考核力度,每月按时对供方造成的损失进行考核和索赔,使供方对质量问题更加重视。第三是实施了红黄牌制度,对重复出现同一质量问题的供方采取警告、停止供货等手段,及时督促供方改进质量。第四是加强了供方审核工作。今年首次将检具、工装的供方纳入了供方审核的范围。通过这些措施,供方质量意识有了明显的好转,进货合格率逐步提高。

我们还建立了《供方异常质量信息台帐》对供方产品质量实施动态管理,特别注重加强与过程检验、剖壳分析、市场反馈信息的沟通,及时反馈属于供方责任的质量问题,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将质量检验、质量信息反馈和质量改进有机结合,适时地了解供方状况和质量改进的进展情况,同时还要求外检站检验员参与到供方质量问题的跟踪验证中来,做到人人落实职责,人人负责检查验证。

我们针对外检站检验员检验水平不高的问题举办了专门的培训,如:零件质量特性的重要性及对成品的影响培训、gb2828抽样培训、量检具选择和使用的培训等。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员工培训工作,通过前期公司举办的培训严格按照此模式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增强员工的检验技能。我们将加强供方质量控制。一是培养基地式供方,对质量长期稳定的供方采取放宽检查的优惠政策,提高供方质量管理的积极性,提高检验效率、降低检验成本。二是策划适宜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用受益者推动的方式促进供方提高管理水平,适宜时帮助供方推行spc管理。三是加强供方信息沟通和交流,加大供方考核力度,及时向供方反馈物资质量信息。为了解物资在使用中的质量情况,确保生产,积极主动与车间和生产部门沟通,掌握物资在生产中的质量信息,并及时反馈给供方,提出质量控制要求,使物资质量更加符合生产的要求。

三、认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

本人努力坚持“向人学、向书本学”的学习型适应思路:一方面,虚心向有经验的工程师请教,通过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来规范自己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压缩机专业知识培训教材、质量工程师教材和机械制造专业相关书籍,从中汲取营养,努力掌握有关质量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最短时间内把自己塑造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供方质量管理员。

四、不足之处

一年来,本人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领导和同志们的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

1、在工作中与领导交流沟通不够。

2、由于自己比较年轻,工作经验不足,所以在开展工作时缺乏魄力。综合协调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欠缺,在工作的组织指挥上,缺乏坚定性。

3、具体工作当中存在检查力度不够和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缺点。有时考虑问题不够周全,处理问题不够细致。学习不够,知识面不广。

印刷考察报告范文6

印刷客户选择“环保”

《印刷印象》是美国一本专业性的印刷行业杂志。在今年4月,该杂志发表了由印刷供应商在线网站对主要的印刷客户进行的一项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印刷客户要求使用环保纸张。

在“您要求印刷厂为您的项目使用经过森林管理委员会或美国可持续林业倡议认证的纸张的频率是多少?”的问题上,52%的受访者回答,他们只有在不到20%的情况下才会对印刷用纸提出这类要求。表明大部分受访者在通常情况下已经开始使用环保纸张。

“我们目前正在试图用100%经过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的纸张来印刷自己的营销材料。我已经通知了几家主要的纸张供应商,如果他们想要继续跟我们合作,就必须通过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在调查中,印刷客户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以下是这项调查的具体情况。

51%的受访客户 “在不到20%的情况下会使用经过认证的纸张。”

11%的受访客户 “在20%到39%的情况下会使用经过认证的纸张。”

1%的受访客户 “在40%到59%的情况下会使用经过认证的纸张。”

5%的受访客户 “在60%到79%的情况下会使用经过认证的纸张。”

11%的受访客户 “在80%的情况下会使用经过认证的纸张。”

21%的受访客户表示 “我们从来不购买经过森林管理委员会或美国可持续林业倡议认证的纸张。”

某位受访的印刷客户说,“我们对自己在过去几年中使用的多种纸张都通过了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感到非常高兴。而在一些纸张没有通过认证的情况下,我们也改变了活件的印刷规格,并希望能借此找到符合要求的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纸张。只要有可能,我们就会选择通过了环保认证的纸张。”

“环保”之路刚刚开始

在《印象美国》的调查中, 从印刷服务供应商方面反馈而来的信息表明, 6%的印刷服务供应商表示80%客户会要求他们使用经过认证的纸张。只有3%的印刷厂表示自己从来没有为客户提供过经过认证的纸张。美国的“环保纸张”之路才刚刚开始。

在“您要求印刷厂为您的项目使用经过森林管理委员会或美国可持续林业倡议认证的纸张的频率是多少?”这个问题上,受访客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们的环保之路才刚刚开始,随着上级主管部门教育力度的不断加大,选择环保纸张的印刷客户的比例将继续升高。”

与此同时,另一项调查也表明了这点。美国研究人员对出版行业纸张使用与消耗能源状况进行了关于出版业对气候影响的调查,这项调查涉及76家出版社,这一数字接近美国市场出版社总数一半,另有13家印刷厂和六家造纸厂。

调查发现,不少出版商已察觉到“绿色革命”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已经成为不少小说、儿童读物以及商业书籍的青睐主题。然而,还不少出版商并未实行节能环保计划。仅有过半数的出版商已制定有关增加环保纸张使用的具体计划,约60%的出版商拥有正式节能环保政策或正在完善这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