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读后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爱国主义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爱国主义读后感

爱国主义读后感范文1

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有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其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新的国际形势下,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显得迫在眉睫。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做了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实现的基本途径在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放在首位的是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忧患爱国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然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之花开满语文教学园呢?

一、提升自身素养,感染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自身素养直接影响着语文人文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语文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拥有爱国心,中华情,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的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感。一旦缺乏对人文精神的体悟,教师的教学就会易带俗气,难以迸发出强烈的激情,也无从感染学生。语文教师的人文修养包括知识的积累程度、审美的感受力度、创造力的提升程度等,加强文本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积极的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实现这一要求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应该充分理解文中作者要表达的爱国精神的实质性内容,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如在讲杜甫《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应当了解,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使得他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患,并以安定国家为己任。因此,当国家危乱的时候,他会“济时敢爱死”,立志“再使风俗纯”。教师只有在这样深刻理解作者爱国意识的前提下,才能明白杜甫与三春花、鸟移情共感的人文背景,感动自己,从而引导学生领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惊心动魄,凄呛销魂,感受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借助作者之笔,熏陶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国家初中教材编委在编纂课本选文时,选择了大量的名家名作,其中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语文教师首先自身要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这片园地。有了爱国心才能悉心地去播种美的种子。我们应借助作者之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如教学《沁园春·雪》一文,描绘了气势恢宏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祖国河山图;曹操《观沧海》表达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浑气魄;散文《济南的冬天》恰似一幅淡雅 的水墨画,使人仿佛置身于图画之中。篇篇课文都是一支支歌, 以不同的音符谱写着爱国主题的交响曲。面对一叠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教科书,面对一群喝蜜糖水长大的青少年,我们不能不负有一种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一幅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名篇的熏陶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美丽如画,自然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之情。

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感,又让学生油然生发出爱国主义情怀。

三、探究文本主题,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我手写我口”。文本是浓缩思想的载体。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我爱这土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其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中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缚、走向新生的激情。在教学本文时,教师可以把意象和句式修辞同主题分析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明确运用“我是……”的句式,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 转贴于

爱国主题的课文不乏外国作品,比如散文诗《海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变身为文中的“我”,进而激起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激情与热情。

四、提高诵读水平,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手段,特别是通过感情诵读,对作者洋溢于文中字里行间的爱国主义意境更容易受到陶冶,情感更容易被激发,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初中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读、细致体悟,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

例如,在讲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在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基调后,我们大声的诵读就可以体悟到诸葛亮不愧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楷模”。在讲授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时,我们引导学生弄懂“忧患”和“安乐”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先展开想象,思考我们当今的治国之道该是怎么样的,再感情诵读课文。这样很容易就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一个意识,明白“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义。我们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伶仃洋》等爱国诗篇的时候,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反复诵读,注意方法,把握情感的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结合语文实践,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实践。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听说读写实践不应置于思想教育之外,思想教育也不应是硬加进听说读写的“材料”。语文能力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听出“道”,说出“德”,读出“情”,写出“理”,关键在实践。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就应牢牢结合语文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悟,感受,升华。可以开展适合学生特点,易于学生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既懂得“为什么要爱”,又懂得“怎样去爱” 。组织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我爱我的祖国”诗歌分享; “我爱壮丽山河”图片展览;“奥运伴我成长”朗诵比赛;“城乡巨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根据调查写出内容新颖丰富、取材广泛、有独到见解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通过各种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深深扎下根。使思想教育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效果显著。

爱国主义读后感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爱国主义 渗透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材的内容都富有思想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金色的种子。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学生心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因为祖国语言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不少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开展得有声有色。美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老师给他们讲授星条旗的意义,美国人民自由浪漫,但爱国主义却深入人心,成为国家团结的强有力的纽带。美国绿卡的背面写着一行字,大意是:当你遇到痛苦、挫折的时候,请你不要灰心丧气,请你要充满希望,因为在你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美利坚共和国。

意大利更是把意大利诗人但丁这位文学巨匠和诗圣尊为统一意大利语言和道德规范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政府把但丁的《神曲》规定为各类中学的必修课,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代社会变革激烈,知识爆炸,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心理活动异常丰富,他们中的一些人出现精神信仰危机,表现出狂热或颓废的精神状况,过度偏激,自以为是。我认为,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促进青年学生的思想进步,心理健康不失为一条有力的途径。

时下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怎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笔者作了以下几点简单的思考:

一、充分利用教材已有文本材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它为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提供了文化平台。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将极大地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极大地激发起真正的爱国热情。

如学习《过零丁洋》这篇课文,当同学们了解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国破家亡的境地下发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慨,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感人肺腑的话语,无不为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所震撼。浩然正气激荡着同学们的心灵。

如学习《出师表》一课,了解诸葛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这种心理活动的定势,就是要匡扶汉室,实现汉室的一统天下,所以才有他六出祁山,伐魏的坚定不移的行动,至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既要认识到他忠君思想的局限,又要学习他鞠躬尽瘁的精神。

如学习徐宏祖的《游黄山记》,作者写游山的艰险,也表现了不畏艰难,知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琐忆》这篇课文使我们在学习鲁迅先生精神品格的同时,自觉地加强自身的修养。《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无不起到对学生进行教育,启发他们砥砺品格的作用。《雨中登泰山》中赞美祖国好山好水的倾向十分鲜明,我们可以用作者极尽笔墨描绘的由山岗烟云、飞泉瀑布、古祠翠柏所构成的奇伟景观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读后都能激发起学生们的一腔爱国热情,兴起一种立志报国的宏愿,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爱国主义文学的教育作用和鼓舞作用。

二、挖掘、拓展教材文本材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凡反映爱国主义思想内容的作品,其作者必然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如文天祥、鲁迅、茅盾、朱自清、闻一多等。在讲解课文之外,我们可以深入挖掘文学史有关内容并进行讲解,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了解赏析古典诗歌的“知人论世”,认识“人品”与“作品”的联系。

讲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我们可以先讲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因为这里饱含着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此来感染学生,让同学们明白了“做人”与“做事”的关系。有时,围绕作品我们还可以讲一些影响大、成就高、爱国爱党的作家的历程及事件,让他们的爱国精神影响学生,从而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学习的《沁园春・长沙》时,可以挖掘当时的革命形势有关材料进行介绍。

如学习必修二读本中流沙河的诗《就是那一只蟋蟀》,我们就可以联系时事中的“”,引导学生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制造“两个中国”或“”的图谋必将受到中国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不可抗拒,不久的将来,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还可以联系“”分子破坏祖国安定团结以及阻挠奥运火炬传递的罪恶行径和某些团体的险恶用心,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是非能力,坚定自己的立场,引导学生树立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信念。甚至在评讲试卷的时候也能拓展开来,如评讲文言文阅读题,其中涉及唐朝突厥国的史实时,可以联系新疆乌鲁木齐的“7.5”暴力事件,引导学生对分裂祖国的行为进行批判,让学生更深刻了解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

三、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文品”就是“人品”。“文如其人”。要写出上乘之作,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不难想象,一个丝毫不爱自己祖国的人,不可能高歌《祖国啊,母亲》。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时,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议论文写作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的热点,就某件重大时事写出自己的见解看法,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记叙文的训练可以通过《我爱故乡》、《故乡变了》等习作的训练,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热爱家乡、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使校内教育不断向校外延伸,从而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利用传统节日、特殊纪念日结合语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近几年,外国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却被孩子们看轻甚至漠视,不少孩子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不知道中国年的内涵,不知道中秋节和重阳节的意义。我们语文课堂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也要特殊一点。比如说端午节,我们课堂上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屈原的事迹,再次感受一下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语文课上完全可以一起朗读一下屈原的诗作。

9月18日这一天,我们语文课堂就完全应该拿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了解一下“九・一八事变”,再回顾一下文学史上有关此次事变的著名的文章,这些都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

爱国主义读后感范文3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传情达意的载体,“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挖掘教材,随机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不是按照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发展序列来组织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只能根据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序列的认知结构,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具体特点,随机进行。多年的教学使我感到,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幸福是什么》《落花生》等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反复阅读,充分挖掘蕴藏着的德育内涵。又如在教授《罗盛教》《我的战友》《》《舍身炸碉堡》《小英雄雨来》等课文,组织学生观看《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等电影时,用课文中、电影里高大的英雄人物形象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甚至能受到震撼心灵的效果,从而形成强大的思想动力。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较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到祖国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白杨》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笔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的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与这种高大挺秀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便促使学生经常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

二、把握过程,全程渗透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贯穿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渗透理论,即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第二是指向理论,即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指向课文结尾或总结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我在教授《詹天佑》一文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采用渗透理论,课文第三段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国家的嘲笑,敢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不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教师在导读第三段时,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导读第四、五自然段“勘测线路”时,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遇困难身先士卒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导读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领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举,进一步感受詹天佑行为的强大动力。《翼中的地道战》一文,教师在导读第四至七自然段“地道的结构特点”时,引导学生领悟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教授《夜莺的歌声》一文的过程中,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和表演课本剧,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敌人的教育。……通过类似课文的学习,教育学生对祖国衷心地热爱,同时也是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

爱国主义读后感范文4

爱国主义教育小学语国情怀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并且提高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灿烂历史,还能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学习的远大理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

一、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依据

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语言能传达感情、表达思想,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语文学科不仅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且逐步形成了独有的传统美德。我国国土面积庞大,山河秀丽,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这些涵盖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丰富素材都是小学语国主义教育的源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仅应深掘、整理这些素材资料,还应利用这些丰富的素材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结合教材有的放矢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记叙文课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分析记叙文中关键人物的形象是理解记叙文主题的重要方法,并且细致的人物形象刻画有利于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在讲授传达爱国精神的记叙文课文时应使学生充分理解人物形象和精神,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人物形象是教师教学面临的问题之一。例如,在讲授《》这一课时不仅要分析舍身堵枪眼的动机、目的,还要分析当时的想法并且是怎样去做的。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情感上感知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还能从根本上理解主人公英雄行为背后的内涵,这样才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

(2)诗歌课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古诗词有很多都是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素材。例如,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唐代张志《渔歌子》、唐代李白《望天门山》等;描写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关切之情,宋代陆游《示儿》、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等;表达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和对底层人们的关心之情的,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唐代李坤《悯农》等。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诗歌意象和诗歌含义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吸取古代有志之士爱国精神的精髓,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3)说明文课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说明文体裁的课文,这些说明文有些是对我国著名的景观和建筑进行介绍,表达我国锦绣河山的壮丽和中华民族的智慧。例如《苏州园林》《台湾日月潭》等。在讲授这些说明文课文时可以通过文章说明的对象进行爱国主义渗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叶老笔下的苏州园林不仅传承了我国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园林艺术,还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教师可以从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艺术特点加深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弘扬学生的爱国精神。

2.在课后阅读和写作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选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作为学生课后小练笔和作文的题目。作文训练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息息相关,把写作与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也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宋代文学家周敦颐曾说过“文以载道”,作者通过文章传达某种思想表达某种感情,作文就是把内心想说的话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把内心的想法、感情、思想、理想等表露出来。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写作练习相结合,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明确的规定,教师在布置学生的课外读物时可以选择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文章,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的阅读之中。近几年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电影、电视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这些影视剧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举办各种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生由于知识结构水平有限,课外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实质。以举办朗诵会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带有爱国主义主题的文章,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朗诵水平和技巧,还能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爱国精神的认识,有助于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进语文能力训练之中。例如,朗诵《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描写八国联军入侵毁掉我国闻名遐迩的皇家园林的课文,在朗朗上口的课文中体会这种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振兴中华而好好学习;以举办演讲比赛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演讲比赛的主题应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生结合课文谈谈感想或者结合学过的课文树立理想都可以是演讲的内容;举办“祖国辉煌历史”知识比赛,爱国主义主题的板报设计比赛等这些语文课外活动都能将爱国精神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洗涤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引导学生在具体行动中热爱祖国。优化教育方法、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将课文内容升华,让学生以实际行动热爱祖国。在语文教学中,应避免把原文中本来没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课文硬说成具有爱国精神主题这种牵强附会式的教学模式;也应避免脱离课文实际主题套用到爱国主义教育上这种牵强附会式的教学方式。巧妙借助课文传达爱国主义精神,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给传播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载体。因此,语文教学应利用内涵丰富的汉字和语言以及广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文思想,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

参考文献:

\[1\]邱柏杰.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J\].新课程,2011,(11):105.

\[2\]王胜利.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培养的应用研究\[J\].中学英语园地,2012,(18):6-7.

\[3\]张燕军.初中英语教学情感策略运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逄宗宝.浅谈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渗透\[J\].新课程,2013,(9):155.

\[5\]赵生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A\].萃英集\[C\].2000.

爱国主义读后感范文5

我校组织学生观看了《红孩子》《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上甘岭》、《雷锋、》《》等几十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片。同时还进行了“爱国主义影视片推荐”活动,及时把每周电视节目中的爱国主义影片名称写在黑板上,推荐给学生。

二唱。自1988年开始,我校举办了“每周一歌”活动,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10分钟为全校学生学唱“每周一歌”时间。我们搜集了各个时期的革命历史歌曲。

少儿歌曲的录音,在学校广播中播出。铃声一响,全校学生便在音乐的伴奏下放声高歌。我校还将“每周一歌”与观看影片紧密结合,观看之前唱该影片的主题歌。如学生观看影片《闪闪的红星》,当剧情发展到高潮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伴随音乐主旋律唱起了《红星歌》,影院内群情激昂。电影结束时,学生们还沉浸在剧情之中,意犹未荆如今,“每周一歌”已成为学校的传统教育活动,学生们学会了《共产儿童团歌》、《歌唱二小放牛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我们荡起双桨》、《劳动最光荣》、《学习雷锋好榜样》等几十首歌曲。在广泛学唱“每周一歌”的基础上,学校每年五月都组织“五月的鲜花”歌咏比赛,师生同场表演,气氛欢快而热烈。歌声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在歌声中孩子们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读。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持久地开展下去,我校结合实际,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读百卷书。激爱国情”活动。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购置图书,现已达生均30册以上,并由教导处一位主任主管学生的阅读活动。各班级充分利用阅读课和班队活动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学校要求学生在双休日、节日。寒暑假开展读书活动,定期总结、表彰;并主动与区图书阅览中心联系,为学生办理图书借阅证;还通过广播,板报,橱窗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读后感交流”、“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我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读书竞赛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我校学生在北京市读书工程委员会组织的读书竞赛中,四人获一等奖,五人获二等奖;我校还在“全国小学生红领中读书读报”活动中被文化部。、团中央评为全国“红读”先进集体。读书活动的广泛开展,丰富了学生生活,并使他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正如学生在日记中所写的:“读书活动不仅使我增长了知识,而且让我从中深切领悟到‘落后了就要挨打’的道理。为了祖国的富强,我们从小就要发奋学习。”

爱国主义读后感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74-01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或深情款款,或悲壮崇高,或闲适淡泊……在教学时,教师应当让学生感受文中跳动的情感脉搏,真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移情教学法”是目前初中语文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的挖掘和解读,认真感悟和体会文本中的思想情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体悟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也受到感染的教学方式。移情教学法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堂的开端。优秀的导入语往往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上,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移情教学法”要求教师对课堂导入环节进行合理设计。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此,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应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例如,在执教《背影》(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文本中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课堂导入。如可以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父亲》,让学生在音乐中回想父爱的种种细节;之后,用平缓、温情的语言来讲述写作背景,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营造教学氛围;最后,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父亲对自己的关爱。通过这样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堂导入方式,教师自然而然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到文本中所描写的情境之中,理解作者的情感。

如在执教《苏州园林》(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这一节课时,笔者考虑到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这一景点,难以体会苏州园林“如在画图中”的美感。为此,笔者利用网络或者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用图片、视频为学生展现苏州园林的美丽,让学生看到苏州园林假山、建筑、花草树木、池沼的样子,体会文中“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等描述,让学生在观赏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仿佛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教学情境中,充分感悟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的美,体会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之情。

三、反复朗读课文,促进情感迁移

语文教学的开展离不开阅读,而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就是朗读,朗读是帮助学生感知作者思想情感的有效方式。教师应发挥朗读这一手段,把朗读作为一种传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朗读功底与有效的朗读技巧,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在朗读的时候避免平铺直叙,融入自我的感情,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朗读的方式有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等。在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这一节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国家的忧思,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齐读,反复品味字里行间的情感,然后重点朗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一句,感受这句诗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感受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希望。

四、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推动情感升华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过去时代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与现代社会有一定的距离,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联系现实,这样才能让学生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执教《过零丁洋》(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到: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比较狭隘的爱国主义,与现代提倡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对此,教师可以把文天祥的爱国热情与学生对日本的态度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古代文天祥保卫汉族的情感是所处时代的爱国主义热情,与今天国人抵制日货的爱国热情是一致的。然而,在国与国之间竞争上升为科技与人才较量的今天,真正的爱国不应该只是像文天祥那样视死如归,而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提高综合国力上。所以,对于日本先进的东西,我们应采取学习的态度。这样进行教学,能推动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升华,成功实现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