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范例6篇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范文1

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方设法刁难他。

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让诸葛亮十天赶造十万支箭,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并立下军令状。周瑜吩咐军匠们故意延迟时间,再次陷害诸葛亮,并让鲁肃去探听。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了二十条船,分配好军士,布置好草把子和青布幔子。

第三天,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上,朝北岸开去。这时,江上大雾漫天,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船头朝西、船尾向东,擂鼓呐喊。曹操听到声音,说雾大,看不清敌人,让弓弩手射击。万名弓弩手朝船射箭,不一会儿,船上的草把子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让另一面受箭。天亮了,雾还没散,二十条船守满了箭。诸葛亮让军士大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此时知道上当,但已经来不及追赶了。诸葛亮下令讲船驶回南岸,靠岸时,五百个士兵正好来搬箭,10万支箭“借”到了手。

周瑜听了诸葛亮借箭的经过,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范文2

历史上懂天文晓地理,有知识,有胆量有计谋,而且又知人心的人是谁?不用猜了,一定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这一个故事,也证实了这一点。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草船借箭》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1这个周末,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三国演义》。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想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文字是文言文,很难懂,需要仔细推敲,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是,经过妈妈的一翻软磨硬泡之后,我才开始看它了。才看第一章,我就觉得有点意思了,就开始往后看了。

这本书上形形色色的故事,十分打动我。上面有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十分深刻: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记报复。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借到箭,且这些箭需解决军队的燃眉之急。诸葛亮却说,只要3天。本就想借着天数短而想使诸葛亮出丑的周瑜,听诸葛亮这么说,开心不已,还立下军令状,心想着要借此机会让诸葛亮身败名裂。可诸葛亮却想出一个好的计谋,不仅超额完成任务,还让敌方损失惨重。

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候,压迫感也能成大事。压迫,本是一个贬义词,可是,我确认为,如果没有了压迫,我们有时候反而不能成就大事。正是因为有了周瑜的压迫,才会让诸葛亮想出了至今还广为流传的草船借箭的故事;正是因为现实的压迫,才会让居里夫人取得伟大的成就;正是因为有着“不是妇女的事业”的理念的压迫,才会让夏洛蒂勃朗特创作出《简爱》这部举世闻名的作品。

还记得我们以前的老师:王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十分地高,每次的期末考试,语文都要是全年级第一。当然,这可不是突发奇想,每天,我们的作业都是全年级最多的,连完成作业最快的同学,也至少要到晚上8点,才能完成所有的作业。每天都有抄词、听写的作业,有的词一而再再而三的听写、抄写,就连复责报词的家长都烦了。我们最不愿意的日子还不是这个,是接近期中、期末考试的那些日子。卷子总是做一遍,讲一遍,到了期中、期末考试完了以后,收拾卷子,足可以赶得上新华字典的厚度了。正是有着如果考的不好,王老师在这个暑假、寒假布置的作业,肯定比一座大山还多的压迫,每次期中期末考试时,总是保持120分的精神,一刻也不敢马虎。

压迫在成功的道路上也很重要。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2《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最喜欢里面《草船借箭》的故事了。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一直想找机会铲除这个“眼中钉”。在一次喝酒时,以军中缺箭为借口,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请鲁肃私底下帮他借二十条船和六百名士兵。在第三天的半夜,诸葛亮带着鲁肃做着船渐渐逼近曹操的水寨,令士兵擂鼓呐喊。曹操的士兵见雾大,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拼命地射箭,而他却和鲁肃悠闲地喝酒。一顿饭的功夫,草船上插满了箭。诸葛亮高声喊道:“谢谢曹丞相增箭。”回到东吴,仔细一数足有十万支箭,令周瑜自叹不如。

我非常佩服诸葛亮。他的聪明才智,他的神机妙算,无不令人倾佩。他为了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放弃了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陷入了打打杀杀的生活。而且,诸葛亮之所以能那么顺利地借到箭,是因为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从中可以看出,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提前做好准备。部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为了打胜仗,部队进行了艰苦训练,他们每天5:00起来跑步,队列训练……7:00才吃早饭。他们吃早饭时也是非常严格的,不准有一个人说话,只要有一个人说话就让所有的人站起来全部不准吃饭。由于这样的长期训练,他们有了良好的习惯,一旦打仗或完成其它的任务时才有过硬的体魄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

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好做足了准备工作,就多一分胜利的把握,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3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些人,看到别人有才干,比自己强,不是奋发努力去赶超人家,而是怀着嫉妒心,不择手段地去陷害人家,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个人。

文章《草船借箭》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己一招,便心怀妒意,甚至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名,生出一计,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妒忌心强,而且又十分阴险狡猾。然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从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又一次破产,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本性。

有些人为什么会有妒忌之心呢?那就是怕别人超过自己。当别人有了成绩,做出了贡献,受到众人尊重和爱戴的时候,这种人不是探究别人取得成绩的原因,不是虚心学习,顽强拼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是讥讽、造谣,甚至中伤陷害,这是多么愚昧无能的表现啊!

读《草船借箭》,我不由得想起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华爷爷可以说是知识渊博,名扬天下。可是他在读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好,算术常常不及格。在这种情况下,他并没有灰心,更没有嫉妒学习好的人。他自信“名人”是人,自己也是人,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经过刻苦努力,华爷爷终于成了举世闻名的数学家。就此华爷爷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又发现和推荐了陈景润叔叔,去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华爷爷这种精神是多么值得学习呀!

读《草船借箭》,我又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嫉妒的心理不是也曾有过吗?自己考试成绩不好,不是去分析原因,找出错在什么地方,以便脚踏实地地学习,相反,却希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在下次考试中也出个大差错,可以和自己拉平。事情虽小,这不也是妒忌吗?回想起来,真是惭愧呀!妒忌这个东西,害处是非常大的。我们一定要从小就杜绝它,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4读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章节,使我深受启发。

《草船借箭》讲了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了诸葛亮处处比自己高出一筹,便十分嫉妒,甚至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而后快,他左思右想终于生出一计,他以军中缺箭为名,在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命令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否则就军法处置。而独具慧眼的诸葛亮神机妙算,趁着大雾弥漫,只用三天时间就用草船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

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之所以能神机妙算,主要由于四个原因,其一,他明知道周瑜想陷害他,却仍然顾全大局,为他借箭;其二,他熟读兵书,有计划有谋略,知已知彼。他知道鲁肃忠厚老实,所以让鲁肃帮他准备船只;深知曹操生性多疑,大雾天决不敢大举进攻。其三,他识天文、懂地理,他算准了那天有大雾,敌人探不清虚实,又算准了那天有大风,借风势顺水推舟,可以很快把借了箭的草船送回去。其四,他认真仔细地安排好完成任务的每一个步骤。他在借箭时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受箭时调转方向,使船两面受箭。

《草船借箭》饱含人生哲理,使我大开眼界,对我有着非凡的意义。

当我们羡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千万不要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要踏踏实实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我是个粗心的人,数学很少考满分,老师说我犯的都是低级错误,很可惜地被扣1至5分。我有时还会小鸡肚肠,听到批评自己的话,往往不是考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是追究别人给我提意见的动机是什么。我要向诸葛亮学习,要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博学多才;做人就要虚怀若谷,心胸宽广,宽宏大量;做事就要顾全大局,鞠躬尽瘁,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5今年暑假,我看完了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这本书,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草船借箭》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很有才干,在一天商议军事的时候就叫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说可以在三天之内造完,并且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周瑜听见了很高兴,就用酒席招待了诸葛亮。之后周瑜就派鲁肃去诸葛亮那里探听情况,诸葛亮就请求鲁肃帮他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有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而且这件事不能让周瑜知道。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就叫上鲁肃一起去取箭,他们向曹营驶去,诸葛亮命令军士们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曹操听到了,就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叫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放箭。则这些船都靠近曹营受箭。后来诸葛亮就叫这些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当了,下命令追已经来不及了,诸葛亮他们回到营地,鲁肃把整件事情的经过告诉告诉了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周瑜的狡诈、骄傲和妒忌他人的才华,他不希望有人比他强就设计陷害别人。诸葛亮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他一下子就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并且还给了他一个满意的答复。通过这件事情,让我联想起,这个学期有一个同学她学习不如我,而且还非常瞧不起我,这让我非常讨厌她,到了学期末,她的成绩居然比我好,这让我十分吃惊,也十分懊悔,我就是因为太骄傲,所以才落后于她。下个学期我一定要超过她。

一个人只要克服了妒忌心理,心胸宽阔,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会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如果克服不了,就会像周瑜那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那样豁达大度,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信赖,那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是多么美好呀。

《草船借箭》读书笔记6历史上最懂天文晓地理,有知识,有胆量计谋,而且又知人心的人是谁?不用猜,一定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东汉末年,诸葛亮到周瑜阵下助援,周瑜看他有才能,比自己强,就十分不服气,想找一机会置他于死地.一次机会来了,他以与曹军水上,交战来陷害诸葛亮,命诸葛亮三天只内造十万只箭,诸葛亮答应了.周瑜以为诸葛亮上了他的套,实际上,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的作法,暗地里已计划出一套借箭方案,只等那一天取箭了.经鲁肃的一手帮助,在第三天早晨,诸葛亮便开始了取箭计划.他的预料是那么准确,一步也没错.到了天亮后,雾散了,船也回来了.在周瑜面前,正好十万多只箭,周瑜惊讶极了,连连称赞诸葛亮,说自己也比过他,神机妙算,天下第一!

诸葛亮确实是天下第一,读后我们都十分认同这个观点.周瑜是那么小心眼,为了自己聪明,千方百计陷害诸葛亮,但幸好没被他得逞.诸葛亮的品质、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他做事认真仔细,多观察思考,有计划谋略,不能马大哈,不细心!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疑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根据教材发展智能的因素,结合学生实际,讲究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内容,在教学中加强了“导疑”的活动,并逐步把质疑的方法交给学生,努力使学生能质疑、辨疑、解疑、从无疑到有疑,又从有疑到无疑。现以《草船借剑》为例。谈谈“导疑”的方法。

一、情境激疑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形象化的景物描写,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学生设身处地、入情入境、想象当时当地的详细情形和具体景象。如教学草船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时,结合指导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引导想象:为什么要令船朝东西方向排列?“一字儿”摆开是怎样的阵形?诸葛亮为什么要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样学生的思维海洋就激起了千层波浪:从故事的地点-长江,想到它的东西流向,想到船的东西方向,就是船的头承尾、尾接头,一只接一只,排成一行横队,船侧朝向北岸;又从这个“一字儿”横对的阵形,想象到这样排列受箭面广,获箭多。并在这个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深入一步的认识到这巧排“一字儿”阵形的事例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由于创设了情景,诱发了思维,就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想象力。

二、对比启疑

抓住教材中相似或同类相近的内容,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比较鉴别,分析判断。如教学“借箭”的情景时,抓住描绘“草船”受箭场面的一组近义词,即“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中的“靠近”,和“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就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中的“逼近”,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靠近”和“逼近”同时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各又有什么不同?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析、比较、认识到:共同的是写出了两军对峙距离很近,战斗一触即发。这时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抓住曹操多疑心理的果敢行动;不同的是“逼近”比“靠近”从举例来说是更近了。“逼”字写出了紧张的战斗气氛。在比较的基础上,又提出问题;这时诸葛亮为什么敢下令“逼近”呢?引导学生联想时间和环境:“天还没亮”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方面又擂鼓呐喊,虚张声势,曹军看不清不敢轻举妄动,所以诸葛亮敢于下令“逼近”。这是诸葛亮的当机立断。这样不但学生掌握了体会语言文字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的方法,而且也学会了分析判断的思维方法。

三、设疑激趣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估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矛盾发疑

从教材记叙的事件存在的矛盾中,去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如教学周瑜叫鲁肃去探听孔明的虚实时,教师抓住诸葛亮对鲁肃说一段话的矛盾处发问:诸葛亮一方面是向鲁肃求援,说“三天要造好十万之箭,这件事得请你帮帮我的忙。”“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另一方面又说“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周、鲁同是孙权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只怕周瑜而不怕鲁肃呢?学生从这些前后矛盾的语言中,去剖析周、鲁为人的不同,了解诸葛亮的知己知彼,料事如神,并从中学会怎样发现事物的矛盾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五、概念引疑

教学时抓住文中有概括性的中心词,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联想课文的内容,进行形象思维。如教学最后一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时,提出以下问题进行引导:这“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料事如神算得准确)在学生理解词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这是对诸葛亮概括性的评价,从什么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呢?启发学生联想课文有关事例,诸葛亮与周瑜谈水上交战是已预测到什么?-三天后要发雾,敢于立下军令状,三天造箭十万只,与鲁肃谈借船之事时估计到什么?-熟知鲁肃忠厚老实,估计借船之事瞒得过周瑜;草船借箭的活动中他深知什么?-深知曹操多疑,在江面大雾漫天的情况不敢轻举妄动。这样由抽象的概念到具体事例的思维,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的能力。

六、循序设疑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范文4

一、明知是计偏受计立下军令状真玩命

“三天内造十f支箭”这是一个常规方法无法完成的任务。

从造箭的工序看:制造一支正规的箭,包括打箭头,削箭杆,漆箭身(防水),箭尾胶羽毛,箭的末端还要削出射箭时防滑的棱线,真造起来,是要花时间的。三国时代造箭的程序和一天的工作量,可能无法考证,但考虑到箭的造型变化不大,用宋代的数字大概也可以反映了。沈括《梦溪笔谈》提到,宋代的工匠造箭,三个工匠两天的时间造箭一百五十支。那么,平均一下,一个工匠一天可以造箭二十五支。按照三国评话,当时吴军中专门有一个箭匠营,共计一百人。那么,一天约造两千五百支,三十天可以造七万五千支,这样,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实在离谱。

从文中人物反应,也能找到依据:

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

周瑜、鲁肃不是傻子,周瑜是偏将军、南郡太守,孙策临终,嘱弟权日:“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孙权非常器重鲁肃,与他“合榻对饮”,议论时事。这样的人物,他当然知道如何造箭及造箭的速度。从周瑜认为诸葛亮“开玩笑”的质疑,到鲁肃认为“诸葛亮说的是假话”的反应,都能想象,当时条件下,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肯定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而诸葛亮,非但没有和周瑜在时间上讨价还价,反而“减价”处理(十天变成三天),并且立下军令状。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立军令状是有极大风险的,因为军中无戏言,立下军令状,白纸黑字,那是要兑现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例证。诸葛亮却把常人看来无法完成的任务接受下来,并立下了军令状,实在不可思议。一心想害诸葛亮的周瑜自然“很高兴”。一直支持吴蜀联姻,又比较老实的鲁肃暗自捏了一把汗,而读者,在担心之余,自有了大大的问号。

真是,布局得手暗自喜,受计之人真堪忧。

二、造箭不用竹与翎只备草船无动静

如何造箭?自然得用工匠和造箭的材料。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准备竹、翎等相关工具(联系上文周瑜准备拖延材料的语言,看看诸葛亮的行动,周瑜连刁难的机会都没有,更显两个人物的差异),却吩咐鲁肃“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工期紧,得抓紧干才行,诸葛亮似乎并不着急――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诸葛亮的造箭之法,鲁肃搞不清楚,“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周瑜甚是疑惑,“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读者自然如坠雾里,更有解开谜团的期待。

真是,行如谜团看不清,众人皆成谜中人。

三、雾天草船逼曹营擂鼓呐喊魂魄惊

第三天,行动开始――

出发时间:“第三天四更”。四更天是什么时候?旧时把一夜分为五更。四更在丑时,指凌晨一时至三时。虽说,三更过后,天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所以四更称为是“狗盗”之时。

天气情况:“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漆黑的夜晚,迷雾重重,二十条草船逼近强大的曹营。随行的只有几十个士兵,怎不令人心惊肉跳。

悄悄驶近,还要弄出动静,造出声势:“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不明就里的鲁肃自然吃惊不小:“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读者呢?读到这儿,心里肯定怦怦直跳。诸葛亮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真是,借天布下迷魂阵,雾中之人徒心惊。

四、草船借得箭十万一句感谢扬威名

看曹操的反应――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曹操的命令和安排,正中下怀,箭如雨下之时,谁不暗暗叫绝?

看诸葛亮的表现――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

读到这里,前疑尽释,豁然开朗。诸葛亮敢于受命,立下军令状,是胸有成竹:三天后,有雾,知天文;巧用草船,有谋略;曹操多疑,不敢轻举妄动,识人性。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充分利用,灵活调度。真是智慧过人。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范文5

一、引导学生学习老师的书写笔法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的板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书写能力。小学生正处于识字、认字的阶段,老师的板书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

二、引导学生学习老师板书的方式方法

教师板书的语言确切、精当、言简意明、一目了然,给人以凝炼之感,能起到“画龙点睛”、指点引路的作用。老师的板书正是边教边作的记录,是抓要点、理思路的范例,要求学生用好老师的板书就得要求学生学习老师板书的方式方法,在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候,在纸上边阅读边思考边作“纸书”,来提高阅读和思考的效率。

教师的板书内容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达到了科学、精炼、好懂、易记的要求。要使学生能利用好老师的板书学习,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因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预习,并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预习时首先做到认真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在书上批点勾画,把生字、生词、重要词、重点句段画下来。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补充老师板书

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一人板书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看重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自己补充板书,并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也就加深了。一堂课的板书是对该堂课讲述内容的浓缩,是一个完整系统,学生在课后利用板书的章、节、目、条、款进行归纳小结,能收到再现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

四、指导学生扎实用好老师的板书学习课文

让学生学习老师的板书,除了老师边教边板书边让学生理解以外,适当的时候——特别是板书内容已构成一个相对整体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围绕板书作一些复述、答问、补写等等练习。如《草船借箭》一课,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枝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扣住题眼“借”字,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设计说明:

1、以文章题眼“借”为突破口导出纵向思路“为何借 怎样借结果”,这样既分散了教学难度,又放缓了教学坡度,还使文章叙述的线索一目了然。

2、“嫉妒斗智自叹不如”准确地概括了故事的经过,便于学生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既突出了本课重点,又突出了本课难点。

3、本板书以箭为突破口,使得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学生从我的板书中学习《草船借箭》,就会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知道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教给学生做人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草船借箭”的根本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其次让学生自学这件事的最终结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最后激疑:周瑜为什么会发生思想转变呢?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就是按照上述思路进行设计的。

学生看到我的板书后就会做如下学习和思考:

1、会找出本文中的主要人物:周瑜、诸葛亮。

2、会找出“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及后果。根本原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是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3、会知晓周瑜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是草船借箭的成功。

4、会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

①由板书“逼迫造箭”知道周瑜借假公事,逼迫诸葛亮造箭。

②由板书“承担”理会诸葛亮巧识阴谋,承担了造箭的任务。

③由板书“不给材料”明白周瑜暗中使坏,不给材料,故意延误期限。

④由板书“不要材料借箭”惊叹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做安排。

⑤由板书“成功”佩服诸葛亮巧妙地利用天气、地形,了解曹操性格以及周密的安排,正好“借”了十万支箭。这样,全文的脉络就全部展示出来了。

学生还可以在老师的板书上利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以表示人物的对立及人物心理的变化。

学生可以从上述板书中做如下练习:

1、根据板书复述课文内容,背诵。

2、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3、各段中层次的划分。

4、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添加诸葛亮的特性。

①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添加板书:知天文。

②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添加板书:晓地理。

③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添加板书:善知人。

④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添加板书:善知人。

5、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范文6

关键词:课后练习;课堂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69-02

人教版课后练习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前面的课文是密不可分的,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每篇精读课文一般安排四道题,有的引导朗读或默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有的抓住重点段落或重点语句进行深入理解;有的从表达方式上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特点;有的从抄写、背诵方面提出要求。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阅读方法,同时也更加关注文本,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另外,“思考・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部分”“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有的课文则明确指出“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增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那么,牵手助读系统中的课后练习对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有什么益处呢?结合前面所述的“”课后练习”的导学功能,我们不难发现,对教师而言,课后练习是编者对课文重点或难点的暗示,是编者与教师的特殊对话。它的设置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能帮助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活动、检测和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并为教师修正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对学生来说,课后练习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增强语文学习自信、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方式。

但在日常备课中,不少老师常常本末倒置,在研读教参及搜索参考信息上花了很多工夫,而忽视了文本的研读以及对课后练习的精心揣摩。要么题题落实,你讲我抄,浪费时间;要么一笔带过,无形中课后练习成了课文的尾巴、附属品甚至累赘,失去了其让学生思考、领悟的独特价值。

只有认真钻研助读系统中的课后练习,了解编者意图,才能充分发挥课后练习在教学中的作用,笔者以《草船借箭》为例,谈谈自己在运用助读系统中的“课后练习”,舒展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牵手“课后练习”,培养预习能力

思考课后练习题或阅读课后资料袋,可作为预习的一个组成部分布置给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为新授课文作了前奏准备,打下了基础。如第十册《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四十六回情节改写的,学生预习过程中,通过阅读资料袋,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以及作者罗贯中的一些资料。我利用“课后练习” 第二题“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理清文章的脉络思路,了解到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先写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就写了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事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给了周瑜,周瑜自叹弗如,这样一来,激发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二、牵手“课后练习”, 引领研读主线

有些课后练习紧扣文本,可以作为研读主线,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结合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因此,讲读《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我没有逐段讲解,而放手引导学生质疑,然后自主探究,直入研读问题----“课后练习”问题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比不上他!‘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先引出“神机妙算”,解词后,抓住“诸葛亮在立军令状时到底考虑过哪些问题?”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然后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中互相启发。全班交流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的读书方法,如学生找到“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样一句,说明诸葛亮算到了天气,老师追问:光看这一句,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会不会是恰巧碰上的?再让学生联系上文的句子,学生马上找到“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通过有联系的句子,引导学生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通过“课后练习”的提示,加上自主的阅读,概括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⑴准备充分;⑵知晓天文;⑶熟知对方;⑷布置周密。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我是分两步进行的:A.先找出“知晓天文”的有关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他有什么动静;直到……B.读句子,读关联词:从“不见”,“仍然不见”,“直到”中体会出他的什么?学生回答:“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并引导学生读出这种体会,在读中领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所以他敢在周瑜面前立下军令状。这样紧扣课后练习,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深入理解课文,学习文章的表达手法。

三、牵手“课后练习”, 通过感情朗读,感知人物形象

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的方式,抓住课后练习,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阅读教学必须借助文本,培养学生的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的能力。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我抓住课后练习一“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下面以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为例子,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段落。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接着是小组内表演读、班上展示读,课堂上充满琅琅的读书声。课文中有不少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句子,如诸葛亮的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料事如神,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感知人物的形象。

四、牵手“课后练习”,在阅读中学会积累

注重课堂阅读,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积累,是当前新课标所强调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已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从小学生作文来看,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因此,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教会学生品词析句,并充分利用课后练习,让学生学会积累。《草船借箭》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的,语言描写,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和性格,教学时,我抓住课后练习的第四题“抄写本课学到的词语。”让学生有目的地去积累好词、佳句,并互相交流。

五、牵手“课后练习”,设计作业,拓展延伸

很多“课后练习”的设计,使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上走出来,走向了生活和家庭,走向了自然和社会,走向了实践和创新,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增设选做题,又体现了教材的弹性和课内外结合。以综合实践的形式进行“表演课本剧”、“图片展览”、“我是小小发明家”、“我是小诗人”等拓展活动,很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