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故事范例6篇

草船借箭的故事

草船借箭的故事范文1

[关键词] 三国演义 草船借箭 筹资决策 会计文化 建设贡献

会计文化,是指以货币、实物、时间为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机关、家庭单位的经济活动或经济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连续地、系统地、全面地预测、决策、记录、计算、控制、监督、分析、考察、评价、反馈的一种管理信息系统,是指以会计工作人员遵循的法规、道德、诚信、操守、态度、修身、齐家、治国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罗贯中著作的《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历史小说就具有会计预策、决策、控制、监督、考察、评价的职能,是对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一大贡献。

一、草船借箭典故的起因就是抓住机遇,战胜困难

有一天,周瑜聚众将于帐下,教请诸葛亮议事。周瑜问诸葛亮:“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诸葛亮说:“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周瑜说:“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不得推却。”诸葛亮说:“都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周瑜说:“十日之内,可完办否?”诸葛亮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周瑜说:“先生料几日可完办?”诸葛亮说:“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周瑜说:“军中无戏言。”诸葛亮说:“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周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待说:“待军事毕后,自有酬劳。”诸葛亮说:“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饮了数杯,辞去。鲁肃说:“此人莫非诈乎? ”周瑜说:“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对众要了文书,他便两胁生翅,也飞不去。我只吩咐军匠人等,教他们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如此,必然误了日期。那时定罪,有何理说?鲁公今可去探他虚实,却来回报。

草船借箭的起因可能有以下五点原因:第一,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为了联合对付曹操集团;第二,孙刘联合团队缺乏江面上作战使用的军事工具――箭枝,困难重重;第三,由于战备迫在眉睫,孙权集团周瑜大将军限定刘备集团高参诸葛亮十日造出十万枝箭;第四,诸葛亮预计第三天晚上长江江面上有大雾弥漫,可以诱使曹操放箭,所以,诸葛亮因势利导,抓住机遇;第五,周瑜阳奉阴违,蓄谋暗地里吩咐本集团的军匠拖延推诿,延误工期,以期治罪诸葛亮。

二、草船借箭典故的经过就是借鸡下蛋,孵化雏鸡

鲁肃领命来见诸葛亮。诸葛亮说:“吾曾告诉鲁肃大人,休对公瑾说,他必要害我。不想鲁肃大人不肯为我隐讳,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鲁肃大人只得救我! ”鲁肃说:“公自取其祸,我如何救得你?”诸葛亮说:“望鲁肃大人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人千余个,分布两边排列。吾别有妙用。第三日包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鲁肃允诺,却不解其意。回报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只言道:“诸葛亮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自有道理。”周瑜大疑说:“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却说鲁肃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等候诸葛亮调用。第一日却不见诸葛亮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诸葛亮密请鲁肃到船中。鲁肃问道:“公召我来何意?”诸葛亮说:“特请鲁肃大人同往取箭。”鲁肃说:“何处去取? ”诸葛亮说:“鲁肃大人休问,前去便见。”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诸葛亮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

草船借箭的主要经过有:第一,周瑜部下鲁肃伸出了友谊之手帮助了诸葛亮,第二,周瑜部下鲁肃暂时为诸葛亮保守了向他借船、借人、借布、借草的秘密,第三,周瑜部下鲁肃为诸葛亮准备了二十条船,六百个士兵,每条船上还用青布制作了幔帐以伪装战船,并在每条船上用草物扎成假人千余个充当作战士兵;第四,诸葛亮用他平日掌握的天文知识和水文知识及利用了曹操的多疑性格,于第三日凌晨江上大雾时进发北岸曹操驻军营地。诸葛亮在这一过程中采用了谜魂阵或诱兵之计。

三、草船借箭典故的结果就是神机妙算,载誉而归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诸葛亮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字儿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问:“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 ”诸葛亮笑道说:“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蚧、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曹操传令:“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合计六千个弓弩手,火速到江边助射。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诸葛亮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诸葛亮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诸葛亮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喊:“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却说诸葛亮回船告诉鲁肃说:“每只船上箭约五六千矣。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明日即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鲁肃说:“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诸葛亮说:“为将而不通天文……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鲁肃佩服。船到岸时,周瑜已差五百小军在江边等候搬箭。诸葛亮教于船上取之,可得十余万枝,都搬入中军帐交纳。鲁肃拜见周瑜,细说诸葛亮取箭之事。周瑜大惊,慨然感叹:“诸葛亮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草船借箭的主要结果是:第一,诸葛亮命令将士将船只沿江边一字儿摆开,佯装进攻曹营。第二,曹操误认为江东偷袭江北,命令弓弩手放箭射击,第三,诸葛亮待船只一边受满箭枝后,然后又命令每只船只调整方向,让没有受箭的另一半边面临曹营,诱使曹营继续射箭,直至每条船只上的草人受满箭枝为止。第四,当每条船只受满箭枝之后,诸葛亮又命令二十条船只凯旋回师。此时,曹操方才知道中了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后悔不已。

四、草船借箭典故的贡献就是中国会计文化建设

从筹资学的角度出发,诸葛亮做到了以较少的成本,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筹资成本主要表现在:一是租用二十条船使用期三天;二是借用了六百名军士;三是二十条船上使用的青布幔子;四是使用了二万多个草把子,其成本较少,但取得了十万多枝箭的巨大经济效益。在草船借箭典故中,可以看出这一事件有如下好处:第一,节约了制造十万枝箭的原材料,如竹子、翎毛、胶漆等;第二,节约了制造十万枝箭的军工费用;第三,缩短了制造十万枝箭的生产工期七天;第四,增长了孙刘联合团队官兵的士气,提高了人力资源使用效益;第五,重挫了曹操集团的锐气,削弱了曹操集团的战斗力。在草船借箭这个典故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是诸葛亮,正因为诸葛亮通天文、识地利、知奇门、晓阴阳,看阵图,明兵势,才获得如此大捷。在通天文上,诸葛亮利用了江面大雾这一天然屏障;在识地利上,诸葛亮利用了长江水域来去自由的特性。在明兵势上,诸葛亮利用了鲁肃的朋友义气与曹操多疑的性格,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一应俱全,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取得十万余箭的筹资效率。

在新中国60年发展史上,英勇的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地精神榜样。“大庆精神”、“大寨精神”、 “抗洪抢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每一个时代精神,都是人民群众的激情创造,都是国家智慧力量的不断提升,都是民族精神的丰富拓展。作为草船借箭故事中的“神机妙算”行为,具有中华民族的伟大聪明智慧和知识内涵,标志着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雄心和壮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部分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特别是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外向型企业,使人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把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型的产品,转化为高人一筹、无可替代的品牌产品,使模仿型、跟踪型、低附加值的企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经得起风吹浪打。”中华儿女要以不怕牺牲、敢于胜利、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与智慧,激励更大的信心,更强的奋斗,更多的创新,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1986

草船借箭的故事范文2

鲁肃上了孔明船——-糊里糊涂

故事源于《三国演义》草船借箭鲁肃跟着孔明上了船完全知道用方法去弄十万根箭只能糊里糊涂地跟着饮酒看着把船驶向魏军。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来源:文章屋网 )

草船借箭的故事范文3

诸葛亮,我觉得你非常了不起,你神机妙算,懂天文,晓地理,善识人心。

还懂很多计谋。

比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金婵脱壳等

这个故事讲的:是周瑜想害诸葛亮要他在十天造好十万支箭可是诸葛亮要在三天造齐十万支箭,周瑜心中暗喜想:这次我终于可以害到他了,终于可以除去这个眼中钉了,哈哈哈……不过他的心中还真有点奇怪,所以就派鲁肃去调查,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但千万不要让你们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草船借箭的故事范文4

别忙做出选择,咱先来重温“草船借箭”这个桥段,看孔明、鲁肃等人怎么玩“柔道”,或能从中得到一点激励,汲取一些营养。

故事本身比较好玩

《三国志》引《魏略》说:“(孙)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孙权既未用草船,也不是借箭,而是去侦查敌情的,结果挨了一顿猛箭,差点儿翻船。幸亏他脑瓜好使,将船掉个头,两面挨打,才安全回寨。

宋元话本《三国志平话》是这样写的:“周瑜用帐幕(遮住)船只,曹操一发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却射右面。移时箭满于船。周瑜回,约得数百万支箭。周瑜喜道:‘谢丞相箭。’曹公听得大怒。”周瑜用帐幕迷惑曹操,想必是近距离撩拨一下阿瞒,倒不是存心借箭,便宜是捡来的,气一下曹操才是主因。至于“约得数百万支箭”,显然夸张过分。

也就是说,至少在元代之前,“草船借箭”根本不存在。自打《三国演义》横空出世,所有所有的好事全归了诸葛亮,桥段也变得更为丰满,生动好看,但只是故事罢了。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第四十六回),舌战群儒之后,孔明以客卿身份留在东吴襄赞军务,小日子过得也挺不如意的。

周瑜是前敌总指挥,一把手,心眼儿却比针尖还小,就因为蒋干中计那点芝麻绿豆的事儿被孔明猜中了,鲁肃又不听孔明的劝,回去就跟周瑜说孔明未卜先知。于是,周瑜打算消灭诸葛亮肉体了,先下套子,命他十天监造十万支箭,还诱使他立下军令状;再使绊子,私下里怂恿工匠们偷工减料不配合。

还好诸葛亮有几把刷子,利用大雾,跟鲁肃坐草船逼近曹营,一边喝着小酒唠闲嗑,一边顺顺当当就借来了箭。可以这么说吧,草船借箭是周瑜给孔明挖了陷阱给逼出来的段子。

辞职自污肯定不妥

监造十万支箭,就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熟练工数量,一个月都够呛,别说十天了。但诸葛亮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说他当时就成竹在胸,那是神话他了,憋屈肯定是有:你小子想整我就明说,不带这么玩的,我又不是七仙女,可以焚香叫神仙姐姐帮忙。

正如他随后抱怨鲁肃的那样:“吾曾告子敬,休对公瑾说(蒋干的事儿),他必要害我。不想子敬不肯为我隐讳,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遇到这种事情,可以推想工作环境还能好到哪里去?没有深厚的内功与怀,怕是混不下去。

许多人在这种情形下撂挑子打报告要求调动,都可以理解,树挪死,人挪活,换一个环境换一片天,未必不是明智之举,但不值得鼓励。从头做起有多难?书里都说尽了。

孔明如想离开,略施小计即可,但之前的种种努力可就泡汤了,刘备怎么看他?天下人怎么看他?辞职,不是良策。

还有一些人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也不甘心长期做受气包,更不愿意在这种环境里努力工作用业绩说话,于是,就出现了另外一种极端――“不让我好过,大家也别想好过”。这种事儿在现实生活中常见吧?譬如写个匿名信、发个匿名微博啥的,先让纪检监察组个团介入再说,至于结果如何,那不重要,反正目的已然达到。

污人者,必自污。撇开道德评判不说,作为一种手段,委恶于敌可以称为智谋,它的具体操作就是想方设法给某人某单位加上“恶”的标签,然后利用舆论把某人某单位搞臭。

诸葛亮肯定没罗玉凤那样牛逼能够后知三百年,但他前知五百年甚至一千年,大概不是吹牛。舌战群儒时,讥刺薛综“真无父无君之人也”,连陆绩在宴席上偷橘子的事儿也拿出来晒;骂王朗的时候,更是淋漓尽致,无需栽赃陷害搞莫须有,也足以让当事人小宇宙萎缩、心律失常,活活憋死。但孔明没有这样做。

“柔道”须有所牵系

诸葛亮既无躲的意思,也没跟周瑜玩心眼,甚至连基本的争执吵闹也未发生,原因何在?一,当时的周瑜并非敌人,而是合作伙伴;二,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江北有八十万曹兵在那虎视眈眈,这时候玩耗子扛枪窝里横,除非诸葛亮跟周瑜一样骄傲自大;三,水战需要及远的箭,是客观事实;四,诸葛亮预先料到三日后会有大雾,这个自然条件或许可资利用。

我之所以把诸葛亮的行为称为“柔道”,是因为古人说过:“阴柔之道,必须有所牵系也。”诸葛一生唯谨慎,若心中没有上面的几个“牵系”,草船借箭大概玩不转,小命也保不住。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小说,自然会发现,草船借箭是一环套一环的一个整体,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诸葛亮只能抓瞎。

譬如鲁肃的配合就是最重要的一环。没有鲁肃,孔明调不来兵借不到船,所以,他对鲁肃也用了“柔道”,有抱怨有求肯,却并未学后来的嵇康写《绝交书》。如此一怀柔,鲁肃也投桃报李变得柔道起来(同僚同事之间本该如此),“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候孔明调用。”也不再向周瑜打小报告了,这就为计策的实施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譬如三日后没有大雾怎么办?那个时候又没天气预报,就算有也未必准,人算不如天算,老天爷爱帮忙,那是运数。唐代张九龄说:“清德之鉴,柔道之体。洪源规,实天之启。”还是柔道使然。

再譬如周瑜又不是傻瓜,只要派几个哨探监视一下,扣下船只与兵士,这事儿还是做不成。如果诸葛亮不是当时主动入其毂中,说“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又立下军令状,使得周瑜自信满满,而是顶撞争吵,不得已才接受任务,那么周瑜焉能不进一步地加以防范?

可见做人做事留余地是多么的重要,心中有所牵系,才能多补台、少拆台――给人方便,与己方便。俗话其实也是包含大智慧的。

事业成败在于怀柔

晚清有个臣子叫薛允升,曾说过“迁就定谳”则“负疚益深”的名言,固然伟光正,但要搞清楚,怀柔并非无原则的迁就,主要看结果是否正义。原则往往是静态的,而人一直是动态的,如果单纯强调原则对人的刚性约束,可能会忽略人对原则的主观能动,从而导致结果的不妙。

就草船借箭而言,若诸葛亮不以柔道应之,而是处处较真讲对等原则,针锋相对以维护所谓尊严,甚至于受到委屈一走了之,或私下里怨言不断打击报复,等等,那么,只能说明诸葛亮缺少修养、胸怀等高尚的道德品格,就更谈不上对正义事业的执着追求了,终将沦为军法与制度等原则的牺牲品。

草船借箭的故事范文5

四(2)班 欧阳嘉荣

和诸葛亮学智慧——读《三国演义》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看这词就知道是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

它讲述的是东汉末年蜀、魏、吴三国之间的事。书上一共有39个故事。其中有3个故事我很感兴趣分别是:孔明草船巧借箭、空城巧计退仲达和死孔明吓活仲达。诸葛亮的智慧让我佩服,使我钦佩。

孔明草船巧借箭主要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聪明,甚至想除掉他。但必须要找一个好借口才可以。他想了很长时间,于是他请来诸葛亮说:“我们和操曹的水战马上就要开始了,在水中弓箭是最厉害的武器,可我们的箭不够,你十天之内要造出十万支箭,不然就要斩首。”诸葛亮告诉他三天就可以了。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又让士兵在每条船上扎了多个稻草人在船的两边。第三天晚上雾很大,诸葛亮让二十条船向北岸曹军的营地划去,接近操营时诸葛亮让士兵擂响战鼓,曹操以为周瑜来了,可雾大看不清,他就让士兵射箭。不一会稻草人的身上就有了很多箭,远远不止十万支。我真佩服诸葛亮,他知天文地理,能把这些运用到在现实中。

空城巧计退仲达主要讲了:诸葛亮下令全军退回汉中。然后带着五千士兵来西城搬草粮。可刚到西城,司马懿领了十五万大军进攻西城!诸葛亮登上城楼,看见魏军往西城杀来,他低头沉思了一会儿,让把城门全打开,每个城门前要有二十个士兵扫地。他带了两个童子上楼悠闲自得的弹琴,司马懿来到城下看见诸葛亮在城上弹琴,自己来了也没反应,他深知诸葛亮行事谨慎,认为城里有埋伏:“让我进去,我才不上当呢!”于是他带着军队退了回去。看见魏军走了,诸葛亮终于舒了一口气。这点我们要向诸葛亮学习遇事不惊慌。

死孔明吓活仲达主要讲了: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听说后,高兴极了,急忙带着军队追杀蜀军。魏军刚进入蜀军的营地,就听见四周一阵鼓声,蜀军把魏军包围了。司马懿惊慌是错时看见“诸葛亮来了”。司马懿吓惨了,原来诸葛亮没死,又中了他的计。他赶紧跑出了蜀军的包围圈,逃走了。其实一切都是诸葛亮生前的计策,刚才的诸葛亮是木头做的。所以说诸葛亮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死诸葛吓跑活仲达,一直传到今天。死人用生前的智慧吓跑了活人,太了不起了!

草船借箭的故事范文6

一个小男孩在院子里搬一块石头,他的父亲在旁边鼓励:“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来!”但是石头太重,最终孩子也没能搬起来,他告诉父亲:“石头太重,我已经用尽全力了!”父亲说:“你没有用尽全力。”小男孩不解,父亲微笑着说:“因为我在你旁边,你都没有请求我的帮助!”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那个小男孩,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全力以赴了,但却不知道,所谓的全力以赴,不光光指的是尽自己的“全力”,还应当是善于借助别人的“外力”。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者并不一定是他个人的能量有多大,而是他们更善于整合资源,巧借“外力”。

“草船借箭”讲的其实就是一个“借力”的故事。当年,周瑜嫉恨诸葛亮的才能,就故意设计陷害诸葛亮,他要求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这在常人眼中当然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诸葛亮还是满口答应了。原来,诸葛亮善观天象,他早就算定了一个大雾之日,便借鲁肃二十只草船驶往曹军的水寨,曹操因疑雾中有埋伏,便下令以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诸葛亮令收船急回,船轻水急,曹操追之不得。诸葛亮既从曹军的水寨安全借得了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草船借箭”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更给后人以无限启示――善于“借力”往往是成功的关键。难怪以周瑜之聪敏,面对诸葛亮之才智,最终也只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旷世之叹。

还有一个大英图书馆搬家的智慧故事。大英图书馆是世界上著名的图书馆,里面的藏书非常丰富。有一次,图书馆要从旧馆搬到新馆去,结果一算,搬运费要几百万,根本就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有一个高人,向馆长出了一个点子,结果只花了几千块钱就解决了问题。图书馆在报上登了一个广告:从即日开始,每个市民可以免费从大英图书馆借10本书。结果,许多市民蜂拥而至,没几天,就把图书馆的书借光了。书借出去了,怎么还呢?大家给我还到新馆来。就这样,图书馆借用大家的力量搬了一次家。

古人说,智者当借力而行;今人说,借力而行当为智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汉高祖刘邦是最高水平的借力者。刘邦登基之后,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刘邦能当上皇帝,成就霸业,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善于调动身边的资源,利用众人的力量,为自己开道。

你聪明,我会用你的聪明,那我就比你更聪明。借力借力,一个“借”字,天地广阔,大有作为。对于身在职场中的我们,善于借力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需要我们细细地琢磨和践行。

上一篇秋分的诗句

下一篇失恋三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