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例6篇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 三国演义 草船借箭 筹资决策 会计文化 建设贡献

会计文化,是指以货币、实物、时间为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机关、家庭单位的经济活动或经济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连续地、系统地、全面地预测、决策、记录、计算、控制、监督、分析、考察、评价、反馈的一种管理信息系统,是指以会计工作人员遵循的法规、道德、诚信、操守、态度、修身、齐家、治国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罗贯中著作的《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历史小说就具有会计预策、决策、控制、监督、考察、评价的职能,是对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一大贡献。

一、草船借箭典故的起因就是抓住机遇,战胜困难

有一天,周瑜聚众将于帐下,教请诸葛亮议事。周瑜问诸葛亮:“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诸葛亮说:“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周瑜说:“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不得推却。”诸葛亮说:“都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周瑜说:“十日之内,可完办否?”诸葛亮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周瑜说:“先生料几日可完办?”诸葛亮说:“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周瑜说:“军中无戏言。”诸葛亮说:“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周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待说:“待军事毕后,自有酬劳。”诸葛亮说:“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饮了数杯,辞去。鲁肃说:“此人莫非诈乎? ”周瑜说:“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对众要了文书,他便两胁生翅,也飞不去。我只吩咐军匠人等,教他们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如此,必然误了日期。那时定罪,有何理说?鲁公今可去探他虚实,却来回报。

草船借箭的起因可能有以下五点原因:第一,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为了联合对付曹操集团;第二,孙刘联合团队缺乏江面上作战使用的军事工具――箭枝,困难重重;第三,由于战备迫在眉睫,孙权集团周瑜大将军限定刘备集团高参诸葛亮十日造出十万枝箭;第四,诸葛亮预计第三天晚上长江江面上有大雾弥漫,可以诱使曹操放箭,所以,诸葛亮因势利导,抓住机遇;第五,周瑜阳奉阴违,蓄谋暗地里吩咐本集团的军匠拖延推诿,延误工期,以期治罪诸葛亮。

二、草船借箭典故的经过就是借鸡下蛋,孵化雏鸡

鲁肃领命来见诸葛亮。诸葛亮说:“吾曾告诉鲁肃大人,休对公瑾说,他必要害我。不想鲁肃大人不肯为我隐讳,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鲁肃大人只得救我! ”鲁肃说:“公自取其祸,我如何救得你?”诸葛亮说:“望鲁肃大人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人千余个,分布两边排列。吾别有妙用。第三日包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鲁肃允诺,却不解其意。回报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只言道:“诸葛亮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自有道理。”周瑜大疑说:“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却说鲁肃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等候诸葛亮调用。第一日却不见诸葛亮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诸葛亮密请鲁肃到船中。鲁肃问道:“公召我来何意?”诸葛亮说:“特请鲁肃大人同往取箭。”鲁肃说:“何处去取? ”诸葛亮说:“鲁肃大人休问,前去便见。”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诸葛亮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

草船借箭的主要经过有:第一,周瑜部下鲁肃伸出了友谊之手帮助了诸葛亮,第二,周瑜部下鲁肃暂时为诸葛亮保守了向他借船、借人、借布、借草的秘密,第三,周瑜部下鲁肃为诸葛亮准备了二十条船,六百个士兵,每条船上还用青布制作了幔帐以伪装战船,并在每条船上用草物扎成假人千余个充当作战士兵;第四,诸葛亮用他平日掌握的天文知识和水文知识及利用了曹操的多疑性格,于第三日凌晨江上大雾时进发北岸曹操驻军营地。诸葛亮在这一过程中采用了谜魂阵或诱兵之计。

三、草船借箭典故的结果就是神机妙算,载誉而归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诸葛亮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字儿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问:“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 ”诸葛亮笑道说:“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蚧、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曹操传令:“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合计六千个弓弩手,火速到江边助射。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诸葛亮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诸葛亮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诸葛亮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喊:“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却说诸葛亮回船告诉鲁肃说:“每只船上箭约五六千矣。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明日即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鲁肃说:“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诸葛亮说:“为将而不通天文……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鲁肃佩服。船到岸时,周瑜已差五百小军在江边等候搬箭。诸葛亮教于船上取之,可得十余万枝,都搬入中军帐交纳。鲁肃拜见周瑜,细说诸葛亮取箭之事。周瑜大惊,慨然感叹:“诸葛亮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草船借箭的主要结果是:第一,诸葛亮命令将士将船只沿江边一字儿摆开,佯装进攻曹营。第二,曹操误认为江东偷袭江北,命令弓弩手放箭射击,第三,诸葛亮待船只一边受满箭枝后,然后又命令每只船只调整方向,让没有受箭的另一半边面临曹营,诱使曹营继续射箭,直至每条船只上的草人受满箭枝为止。第四,当每条船只受满箭枝之后,诸葛亮又命令二十条船只凯旋回师。此时,曹操方才知道中了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后悔不已。

四、草船借箭典故的贡献就是中国会计文化建设

从筹资学的角度出发,诸葛亮做到了以较少的成本,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筹资成本主要表现在:一是租用二十条船使用期三天;二是借用了六百名军士;三是二十条船上使用的青布幔子;四是使用了二万多个草把子,其成本较少,但取得了十万多枝箭的巨大经济效益。在草船借箭典故中,可以看出这一事件有如下好处:第一,节约了制造十万枝箭的原材料,如竹子、翎毛、胶漆等;第二,节约了制造十万枝箭的军工费用;第三,缩短了制造十万枝箭的生产工期七天;第四,增长了孙刘联合团队官兵的士气,提高了人力资源使用效益;第五,重挫了曹操集团的锐气,削弱了曹操集团的战斗力。在草船借箭这个典故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是诸葛亮,正因为诸葛亮通天文、识地利、知奇门、晓阴阳,看阵图,明兵势,才获得如此大捷。在通天文上,诸葛亮利用了江面大雾这一天然屏障;在识地利上,诸葛亮利用了长江水域来去自由的特性。在明兵势上,诸葛亮利用了鲁肃的朋友义气与曹操多疑的性格,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一应俱全,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取得十万余箭的筹资效率。

在新中国60年发展史上,英勇的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地精神榜样。“大庆精神”、“大寨精神”、 “抗洪抢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每一个时代精神,都是人民群众的激情创造,都是国家智慧力量的不断提升,都是民族精神的丰富拓展。作为草船借箭故事中的“神机妙算”行为,具有中华民族的伟大聪明智慧和知识内涵,标志着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雄心和壮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部分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特别是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外向型企业,使人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把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型的产品,转化为高人一筹、无可替代的品牌产品,使模仿型、跟踪型、低附加值的企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经得起风吹浪打。”中华儿女要以不怕牺牲、敢于胜利、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与智慧,激励更大的信心,更强的奋斗,更多的创新,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1986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2

教学内容:《草船借箭》

背景:长久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去赶环节,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我们可能更会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但是难道顺畅的教学流程、先进的教学手段、热闹的教学气氛,就是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吗?答案是应该是否定的。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正确对待“意外”,妥善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意外”使我们的课堂“出彩”。

故事情景:记得去年我向全校语文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草船借箭》,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引发了我的思考。

在这节课上,我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大刀阔斧,对教材作了独到的处理,教学按照我的预想很顺畅。当我总结完诸葛亮能借箭成功的原因是神机妙算时,不料,我们班的“调皮鬼”陈鑫举手说:“诸葛亮能借箭成功,我认为并不完全是他的神机妙算,其中也隐含着很多侥幸的因素。”这个问题使我的脸“唰”的一下变得火辣辣的。但是我马上调整了情绪,说:“好!既然你怀疑连周瑜也不得不佩服的诸葛亮,足见你有胆识,有勇气。说说看法。”“诸葛亮的20只快船上装的是易燃的青布幔子和草把子,曹操一旦射来火箭,岂不船毁人亡。你说,这不是侥幸吗?”这时候,有部分学生也赞成这种看法。我转向全体学生,笑着说:“陈鑫同学不简单,说得有理有据。现在有了两种不同的看法,我建议大家再把课文读一读,看看诸葛亮借箭成功靠的是神机妙算还是偶然和侥幸。”我刚说完,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读文、思考、讨论、交流。随后,我把学生分成正、反两组进行辩论。正方组代表张慧说:“我同意诸葛亮借箭成功隐含着侥幸因素的说法。因为,船上不但装满易燃物,而且20只船还用绳索连接起来,一旦着火,根本无法散开。”反方组代表张小燕马上反驳说:“我认为,说诸葛亮借箭成功靠侥幸是不对的。因为诸葛亮的船与曹军水寨仅相距一箭之遥,曹操如果真用火攻,岂不是自取其害?”“我认为曹军若用火攻,对自己的威胁并不大。诸葛亮借箭成功后顺水顺风返回南岸,这说明风向是由北而南,火苗不会自动烧到北面的水寨。”“曹军是不会放火箭的。你想,如果诸葛亮的船果真着了火,船上的军士一定会抱定与曹军同归于尽的决心,这么近的距离,就是推,几百个军士也能把火船推到曹军水寨。到那时,曹操的损失更大。”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很精彩,但争论的结果已经很清楚了。于是,我转向陈鑫说:“现在,林老师打算再次听听你的看法。”“老师,听了大家的辩论我认为诸葛亮借箭成功靠的并不是偶然和侥幸,完全在于他的神机妙算。他知道连在一起并布满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的船很容易着火,但他更知道敌我双方近在咫尺,曹军是不敢用火攻的。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真是神机妙算。”陈鑫一讲完,同学们都鼓起了掌。

课后进行评课,大家对我的课,特别是在处理陈鑫同学提出的问题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是一堂“意外的精彩。”课后,我自己也进行了反思,之所以出现“意外的精彩”,是因为采用了“导”的方法,当学生鼓足勇气向教材、向诸葛亮“挑战”的时候,教师将它视为可贵的教学资源大做文章。既不立即肯定,也不立即否定,而是极力赞赏学生的勇气和胆识。然后,引领全体学生围绕该生的话题展开读文、思考、讨论、争辩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课堂上,我做了学生的知心人,对学生的学习信息,有敏锐的感觉,作出了准确的判断,并能作出恰当的反馈。充分利用了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把学生个体的思考转变成班内共享的资源,及时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共鸣”,把个体的声音融入群体,从而形成班内学习的“共同体”。

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过分地强调课前教学预设,完全按部就班地执行、操作预先设定的教学计划,而无视教学活动中的变化因素,使教学过程走向静止和封闭,使得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这样的课堂,又如何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新课程改革倡导了课堂生成的重要性,新的课堂观认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系统,课时目标的实现并非只是一条单轨道的运行路径,而应是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

上述案例中,因为一个学生的“节外生枝”,教学离开了我课前精心预设的轨道。面对学生的“问题”,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将学生抛过来的“球”,再“反击”给学生。正是学生的质疑,恰恰达到“投石冲破水中天”的功效。学生们共同享受了这位同学独特的思路,这是课堂中意外的生成,是老师预设之外的,老师放弃了原有的教案,顺应了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而也使得课堂生成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教学中正是由于巧妙地抓住了课堂的这一“意外”,才使得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有效地开发。

感悟一:生成的课堂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新课程中新的知识层出不穷,作为教师所掌握的不一定面面俱到,而且也不可能永远都是最新资讯,而学生又各有兴趣点。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课堂的组织者。相对的现在各种媒体如此发达,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老师被学生问住,学生会的小技巧、小知识老师不会。而且学生在信息知识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是令人吃惊的,这就造成教学的一个特点――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交流的关系,互通有无的关系。对于这个学科,可能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独特的,应该尊重他们,而且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也愿意去探索、去发现。

感悟二:生成的课堂应欢迎意外的产生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虽然执教前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对学情、学法作充分地预演,但很难穷尽课堂万千的变化。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使课堂因生成而变得更加美丽。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学会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动态生成学习内容,虽然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学生也才会在这样的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得到发展。

感悟三:生成的课堂需要我们提升教育智慧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创设情境;乐于学问;发展能力

一、紧扣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许多老师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年龄特征,对学习内容加以取舍,加以补充。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把枯燥的学习内容变生动,变丰富,变成符合不同学生口味的“养料”。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课前我组织学生在网上观看《草船借箭》的电影,结合之前的预习,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然后组织学生对电影进行回顾,阅读课文、分角色表演等富有情趣的环节,实现文本的对话、文思的交流。整个教学内容通过加工、调节,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学生在一系列的情趣活动中,通过表情、动作、图像文本等,充分激活了潜在的情趣和思维,并且都有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学到知识,获得体验。安排好教学内容,学生就能乐在其中,从而体味语文的快乐无穷。

二、强化情境设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入认识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其思维水平相对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势必制约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影响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富有真实有趣的情境,学生在一系列的情趣活动中,兴趣高涨而激发思维的火花,产生疑问,由疑问而引发思维。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情境,体味情境,适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在相互讨论中质疑、释疑,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入认识,在认识中学习。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让学生扮演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用对话表演形式把当时情境再现出来。

周瑜: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用弓箭最好。

周瑜: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可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周瑜: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既然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大事。

周瑜: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只要三天。

周瑜: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三、创建和谐开放的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一堂和谐成功的课堂教学,是否让学生积极参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不断创造机会,有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如,教学《草船借箭》,就有学生质疑:周瑜和诸葛亮一起对抗曹操,为什么还要设计陷害诸葛亮?当时没有天气预报,诸葛亮怎么知道三天内有大雾呢?曹操不可以在箭头上加火把把诸葛亮的船烧了吗?等等,学生自主地质疑,个个兴致勃勃,似乎要我当场替他们解决这一些困惑,整个过程没有教学指令,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拓宽思维的空间,张扬学生的个性,独立思考,主动质疑,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良性发展

评价是学生发展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中,评价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应该体现多元化和多样化。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实施个性化评价,同时评价的目的是激励而不是指责,要尽最大可能发现学生某一方面的优势。如学生有了独到的见解,要鼓励其创新;学生正确的要加以肯定,要善待学生的错误,用一些有亲和力的言行,传达他们“有进步”的信息。总之,教师一定要克服是与否、对与错等习惯性、结果性评价。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4

一、激趣,三步教学法的前提

“激趣”,是三步教学法的第一步,也是影响后续环节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在导入阶段,如果能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设疑―探究”的环节则更容易进行。我们把“激趣”环节比作一堂课开始的总开关。总开关启动好了,这堂课就算成功了一半。因此,我非常重视这一环节。对于每节课的导入,我都会精心准备,尽量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设计出一个好的导入方案,以期能够成功地激发出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教授小学五年级《草船借箭》一课,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人物―故事连连看”的游戏。

[人 物\&连连看\&故 事\&诸葛亮\&\&败走麦城\&曹 操\&单骑救主\&关 羽\&草船借箭\&赵 云\&割须弃袍\&……\&……\&]

这一设计立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一下就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游戏环节的完成,成功地导入了《草船借箭》的新课。

二、设疑―探究,三步教学法的关键。

“设疑―探究”是“激趣―设疑―探究”三步教学法中的关键一环,属于整个课堂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到整节课教学效果的达成。所谓“设疑”,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开启自主思考的开关。问题设置的好,学生参与的热情就会高,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活跃,课堂效果就会好。反之,问题设置脱离实际,就会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也会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谓“探究”,就是提出问题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

还以教授《草船借箭》这一课为例,在“设疑―探究”环节,我通过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演绎出课堂教学的高潮,增强了教学的实效。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周瑜为什么为难诸葛亮?

学生:嫉妒其才干,想要杀之。

教师: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学生: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

教师:诸葛亮又是如何做的?

学生甲:三天足够。

学生乙:立下军令状。

学生丙:完不成任务,杀头。

然后,我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借箭经过”,填入下表。

[人物\&言行\&小结\&诸葛亮\&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对比三人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 肃\&怎么说的?\&曹 操\&曹操怎么说,怎么做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安排学生自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然后,我让学生看录像体会这些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我让学生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这几个字的涵义,从而充分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反应情况,不断提出问题,通过反复的提问设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并运用录像、幻灯片等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 《草船借箭》

一、设计理念

1.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更全面地了解书中人物的特点和品质。因为,《草船借箭》的故事所反映的人物及人物的特点都很有局限性,只有继续读《三国演义》中的其它故事,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人物和事物,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哲学观的渗透和教育。

2.教材是本,课外阅读是延伸和拓展。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不能本末倒置,应以教材为本,充分发挥教材的“发面”作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并向学生渗透这一理念:阅读、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事。生活,才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3.“活到老,学到老”,“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些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确已让我这个进入不惑之年的教师体会得淋漓尽致。通过一些阅读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读书的同时,也迫使自己不断地阅读、学习,来弥补知识的不足。

二、活动时间及安排

第一阶段:课外一周阅读,搜集整理

第二阶段:课上一课时交流,促进阅读

第三阶段:课下张贴展示,结集成册

三、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课外一周阅读,搜集整理。

1.提出本次阅读的内容:关于《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

2.师生交流,相互提示查找范围:故事、对联、歇后语、诗歌、人物、成语、著名战例等。

3.教师投影,温馨提示:自由结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第二阶段:课上一课时交流。

1.精彩回顾

(1)谈话:学过《草船借箭》一文后,给你印象最深的就是――(学生自由回答)

(2)谈话:下面,我们就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好吗?

(3)表演精彩片段,简单评论。

(4)自由交流文中主要人物及印象。

(这一系列活动的安排,既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七嘴八舌“话”人物

(1)结合《三国演义》一书中的故事或其它资料,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论。 (找到人物画像或画了人物的,在投影上展出)

(2)拓展:评价《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

(3)播放课件:猜猜他是谁。(书中的各类人物)。 (设计理念:由内而外,自然过渡。再把自己画的展示给大家,被别人欣赏,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期盼,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是激发其潜能的最好老师。“猜猜他是谁”这一环节,充满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3.“三国故事”我知道

(1)比一比,看谁知道的三国故事多。

谈话:我们学过了《赤壁之战》,还有今天的《草船借箭》。你还知道哪些故事?

(2)我来讲故事。

4.“三国知识”大比拼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如:对联、歇后语、诗歌、手抄报展示、自写诗诵读、成语、著名战例等。

(设计理念: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与其守成法,无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无宁展个性。”《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体差异,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2)播放课件(原文片段):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原文穿插其中。

附原文片段如下:

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公饮数杯酒毕,一面仍与马良弈棋,伸臂令佗割之。佗取尖刀在手,令一小校捧一大盆于臂下接血。佗曰:“某便下手,君侯勿惊。”公曰:“任汝医治,吾岂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后人有诗曰:“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

(设计理念:首先,选择让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另外,教师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也适时地参与其中,体现了新课改环境下教师“学习伙伴”、“朋友”的角色,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也让学生初步了解原著,从而更好地阅读原著。因为,教材所选的《草船借箭》一文是通过改编的现代文。)

5.“三国歌曲”大家赏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既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6.教师总结

谈话: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三国演义》已成为永远的历史。但它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享之不尽的。现在,你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想弄明白吧?那就继续走进《三国演义》吧!

我们的口号是:(学生齐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第三阶段:课下张贴展示,结集成册。

1.择优(手抄报、故事、人物等)张贴在教室的看板上。

(因为,每个人都想展示自己,享受成功的乐趣。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这也是我一直坚信的理念。)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6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妒忌、军令状、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4、介绍文章的背景、人物。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读课文。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老师和同学,读通课文。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擂”读作léi,不读成lèi;“丞”读作chéng,不读成cén。

比较下面各组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雷—擂内—呐属—嘱日—曰

愉—瑜昨—诈吾—语勿—匆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9自然段)、三(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五、自己练习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2、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孔明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段

1、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

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联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一边默读,一边勾划,一边批注。)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6、“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待至日高雾散……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三)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四)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五)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练习复述课文。

3、题目“孔明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孔明借箭”合适吗?为什么?

4、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三、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选择周瑜、鲁肃、曹操三个人物中的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四、布置作业:

上一篇电路原理图

下一篇汉字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