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服务方案范例6篇

外包服务方案

外包服务方案范文1

关键词:旅游业服务外包可行性对策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多种经济成分的产业经营模式逐步渗入我国的经济领域。众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向发展中国家大量转移其制造业的生产职能和加工基地后,现在又开始将其非核心的服务产业的部分职能向海外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转移。旅游业作为一种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将不可避免地迎来由服务生产国际分工而导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服务外包的概念和由来

服务外包(servicebusinessprocessoutsourcing),或称离岸服务外包,是指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以保持服务的稳定供应以及最优的质量和最低的成本的经济活动。其本质是通过合同发包、分包或转包等方式向第三方转移非核心的商业技术和服务流程,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益和利润空间。近年来,随着国际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将低附加值的经营环节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相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自己则专注于产品研发、生产管理、财务运作、营销推广、产业升级等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和高附加值的核心业务,服务外包由此发展起来。服务外包的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IT产业的软件服务,在90年代由于“计算机千年虫问题”得到加速发展。随着服务外包这种经营模式在IT领域的成功,本世纪初外包业务范围逐步拓展到金融、保险、医疗、资产管理、顾客服务等服务业领域。据统计,全球的服务业外包市场已从2001年的1500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3000亿美元,成为一项新的全球性产业转移和增值模式。从外包方式上看,离岸外包将成为服务外包的主要方式,如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提出将把80%的公司外包业务采用离岸方式。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今后五年内,美国白领工作的离岸外包将增长30%。

二、旅游业发展服务外包的可行性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一直都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是有历史阶段一样,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要素于一体的关联度较高的传统产业。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提升,实现了现代管理理念指导下的现代高科技、信息化的运营模式。在此基础上,产品形态日趋复杂化和专业化,与相关传统产业及新兴产业的交叉和融合进一步加剧,对原来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造,出现了诸如会展旅游、旅游咨询、旅游规划与策划、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型业态。但几乎与此同时,也发生了行业恶性竞争激烈、经营绩效持续下降、行业管理边缘化的不良现象。因此,如何有序、规范、健康地发展我国旅游业,提高行业自身效能和产业层次,是新时期我国旅游业界和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旅游业作为一种高成长性的服务产业,其产业扩张能力和渗透性较好,因此具有外包的潜力。旅游业在原有生活核心业态的基础上,受到生产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创意服务业的明显影响,从而引致旅游业内部结构和能级提升,出现了高增值性、高层次性、高功能性、高技术性、高知识性的新特点。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增长,“入世”的呼声日渐高涨,通过外包的方式实现与国际旅游业接轨的内在需求已经成熟。

其次,旅游业是服务业经济中一个较为活跃的产业代表,是国家经济和社会繁荣的“晴雨表”,包含了传统服务业的内容和现代服务业的元素,有着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即以生产和生活为其要素的产业结构模式。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延伸,现代企业制度的普及和生产职能的强化,旅游业的服务对象也扩大到了生产者,建立以生产为主体的新型旅游业已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按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来重新布局旅游产业,通过“归核化”的战略,将“非核心”的生产环节通过外包的方式加以整合、重组,实现旅游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由于现代旅游服务业同样具有高技术性、高知识性和高人力资本等现代服务业特征,因此决定了在同样的产出水平下,无形智力投入较高而有形资产投入较少,引进外包经营方式,不仅能直接创造价值增量,还有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营效益、增加无形资产等间接途径和作用。如现代企业的一些非核心业务的外包,使旅游业为生产性企业提供第三方会展、商务等专业服务成为可能,从而形成某种经营功能的规模化效应,促使企业经营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又如旅游规划或策划、旅游咨询和信息服务的外包,可使企业的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再如旅游企业形象的策划和营销、旅游广告的宣传运作,将使企业的品牌声誉和社会形象得到明显改善,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就随之上升。

三、旅游业发展服务外包的对策和建议

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和经营实践,将成为旅游业今后获取竞争优势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之一。由此,笔者认为,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服务外包,抢占旅游业发展的制高点,形成现代服务业驱动GDP增长的新型发展模式。

(一)加强旅游业服务外包的外部环境建设

相比生产性企业而言,服务性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更大。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集中建设公共支持技术平台,强化对旅游业服务外包的技术支持和基础,以低廉的使用成本向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旅游产业的综合开发环境、服务环境和管理环境,制定针对承接服务外包的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改善其运营环境。积极构建旅游服务的外包数据库,为旅游企业提供服务外包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和业务指导工作,使企业能把握服务外包国际市场动向和发展趋势,在发展中少走弯路。另一方面,采取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鼓励引进世界著名的专业化旅游服务商,优化配套服务措施;鼓励境内、外企业参与旅游相关产业带的基础建设,加快建设进度,提高旅游服务产业的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大地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增强旅游外包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已经建立的行业规范的基础上,集成现有法律、法规,构建服务外包政策体系,充分利用已有的政策资源,形成对服务外包的支持体系。

(二)旅游业服务外包的组织文化协调和流程再造

企业与外包商的文化协调,是指在外包运作过程中,外包双方能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努力扩大双方产业文化的兼容性和共识面,从而有效地减少或降低因文化冲突和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旅游业通过实施服务外包,各相关企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都将发生较大的改变,经营职能也将随着外包业务控制权的转移而与以前有所区别,这必然要求企业对自身的组织文化和运作机制进行再造,以确保旅游企业外包业务的正常运营。具体地说,企业应就实施外包的业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建立科学、有效的沟通机制,包括:定期举行信息会、案例分析会、提交各自的业务报告等,尽量消除交流中的文化壁垒,充分了解外包企业的相关信息,并采取建设性的态度化解因组织文化差异引起的各种纠纷。其次,对外包企业的生产模式和服务流程进行监控,及时搜集和反馈业务运转信息,提供必要的协助和业务培训,建立外包服务产品的评介体系和质量标准,以使外包企业的服务产品符合自身的质量要求。最后,企业还应本着互助与诚信的原则,与外包商就售后服务、企业CIS的统一化等建立可靠的协商机制。

(三)旅游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

人才是保证旅游服务外包成功的根本前提,旅游业发展服务外包离不开大量既熟悉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又具备相关外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我国发展旅游服务外包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人才严重不足,尤其缺乏具有相关技术和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同时,由于旅游业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较大,服务业外包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也会阻碍旅游服务外包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于服务外包这种快速增长的行业来说,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人才供给机制显得更加紧迫。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专属的服务外包管理机构,联合行业协会和服务外包行业工会,为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提供引导与支持;第二,通过举办国际性企业与人才洽谈会,搭建有利于人才与企业交流的平台;第三,推动建立“产学联盟”,支持大学的商学院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按照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包括管理、策划、运作、外语能力等,为服务外包企业培养和提供高素质的服务外包人才;第四,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鼓励“海归人才”回国创业,以提升我国旅游服务外包业的国际化水平。

四、结论

世界服务业加速现代化和跨国转移的趋势,一方面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另一方面也使服务业日益告别传统的地缘导向发展模式,不断打破时间、空间乃至文化、观念的隔离,开始进入全球化发展阶段。这不仅使服务业的全球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了空前高度,也正在使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乃至经营管理模式出现全方位变革,对世界经济的重大影响。我国旅游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期,特别是其中的科技、研发及营销、设计等环节,对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旅游业服务外包以促进服务业现代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对于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文建,试论奖励旅游与生产者服务[J].旅游科学,2005,(1)

[2]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5.(189)

外包服务方案范文2

【关键词】档案业务;外包过程;问题对策

2014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范并支持档案中介机构、专业机构参与档案事务。”在此推动下,档案业务外包得到了发展。

近年来,高校档案馆(室)随着机构和人员的精简,业务范围和业务量不断的增加,档案管理人手不够,资金短缺的缺点逐渐显现。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档案工作除了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外,也需要利用档案中介机构的硬件和先进技术,从而来服务本单位档案建设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一、档案业务外包工作的概念及意义

档案业务外包是指高校档案馆(室)依据服务合同协议,将全部档案工作或者部分档案工作委托给外部专业档案管理机构承担或者执行的一种档案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对单位档案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数据的录入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仅靠档案馆(室)的几个工作人员是无法完成的。例如像我单位有着很多大型图纸,扫描需要大型专业设备,上百万元的设备支出对学校档案室来说是很大的一笔费用,业务外包也是出于经济、高效、专业的考虑。在将档案业务外包的工作情况下,高校档案馆(室)工作人员可将时间和精力投入价值更高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例如:档案编研、大事记、文件汇编、专题档案筹划等工作中,这些更有价值的工作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到档案工作的成果,提高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

在业务外包过程中,以下六个方面是应该重视的:一是要重视前期准备工作。档案工作者要制定详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服务范围。二是要重视选择合作者。合作者最终决定着业务外包质量的高低,优秀的合作者将提供专业的管理、设备、技术人员,能够给合作双方带来效益。三是要重视控制成本。合理的成本,方能确保合作双方能接受,也确保单位内部讨论和审核外包方案时顺利通过并予以实施。四是要重视质量监督。通过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可以自行开展工作方式,也可聘用第三方机构进行。五是要重视档案安全。开展档案业务外包时应该注意档案的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六是要重视后续服务。很多单位把所有的业务外包工作都当成一锤子买卖,容易忽略后续服务工作问题,实际上后续服务工作不容忽视。

高校档案馆(室)藏数字化这项新业务,许多高校档案馆(室)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与技术设备,而高校档案馆(室)达标升级又有档案馆(室)藏数字化方面的要求,为了升级,高校档案馆(室)不得不花费相当数量的资金将馆(室)藏数字化业务外包,这对许多高校档案馆(室)而言,可能是无奈之举。但这并不是说,在馆(室)藏数字化的过程中,高校档案馆(室)人员就可以当甩手掌柜,而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一些必要的监督检查工作,以确保馆(室)藏数字化的质量。

高校档案馆(室)业务外包,其实就是以钱来换设备、换人、换时间。设备,包括数量和质量,有足够质量上能够符合整理要求的几台或更多台专用设备;人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数量,一个是技术,也就是说有足够整理能力的几个或更多人来工作;时间,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成本。人员的工资、设备的损耗、电力的消耗及其他管理成本等。在综合核算设备、和与时间成本后,可以得出一点,若全部由高校档案馆(室)工作人员来完成一定量的任务,其成本高于外包公司的情况下,可以请外包公司来做。

二、档案业务外包工作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国家的宏观层面上看,已经对档案业务外包做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例如:2013年12月27日,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局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进行档案业务外包服务前,应做好和内容敏感档案的挑选、鉴定、解降密工作,不再的档案可以解降密后委托外包,仍的档案则坚决不外包,特别是仍属绝密的档案一律不外包。对外包公司,要进行保密资质审核。”此外,国家档案局分别于2012年、2013年、2014年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档案数字化和档案信息化服务外包管理杜绝失泄密隐患的通知》、《关于加强档案托管中的安全管理杜绝失泄密隐患的通知》、《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规范》三个规范性文件,对档案业务外包中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做出了规定。

2016年4月,《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到:“鼓励档案社会化服务,加快档案服务外包系统标准规范的制定。”从全国范围来看,已有个别省份出台了相关规定,如:湖南省档案局于2013年印发了《湖南省规范档案中介服务规定》,2016年上海市档案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档案业务外包和中介服务管理的指导意见》。但是对于档案外包机构的制度管理,各单位只是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对于规范档案外包的专项规章制度仍属空白。在档案业务外包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相关档案管理规范的出台及制定与实践发展的需求相比较为滞后,很容易出现实际工作与法律法规相脱节的现象,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对待档案业务外包工作时,带来无法可依的困境。

外包服务方案范文3

(重庆邮电大学档案馆,中国 重庆 400065)

【摘 要】数字档案信息外包已经成为数字档案建设的流行趋势,外包可以节约数字档案建设的时间与成本。但是外包还是存在很多风险因素,所以我们必须慎重选择外包公司,加强监督管理,并且应该加强档案部门人员对IT的学习。

http://

关键词 数字档案;信息技术外包;监督;学习

作者简介:赵维宁,女,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档案数字化法律问题的研究。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过程,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支撑,但是由于档案管理部门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术相当有限,档案数字信息化进程很艰难,所以很多档案部门都把信息技术外包给了专门外部企业。这些企业专门从事各种档案部门的档案数字化的前期工作,他们的服务专业并且高效,档案数字化的业务外包内容很多,档案部门通过这种外包的模式充分利用了最优秀的专业资源,从而减低档案数字化的成本,同时档案数字化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1 数字档案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的优势

1.1 外包服务节约数字档案建设成本与时间

数字档案前期工作是需要比较专业并且要求高的设备进行信息采集与输入,而且纸质档案转化为数字信息需要工作人员具备IT行业的一些专业知识,所以数字档案信息技术采取外包模式可以大量地减少前期工作的人员与资金的投入,而且外包企业都是具有数字档案这方面娴熟的技术与先进的设备,外包比档案馆自己操作避免很多操作风险。外包公司具有优良的IT技术、合作协调的工作谈对、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些因素都可以让外包公司具有比档案部门更高的工作效率。

1.2 外包服务数字档案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

采用外包模式可以依托外包公司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研发经验加强对系统间的相互沟通,有效借鉴其他部门数据设计模式、兼容其他部门的数据设计格式、避免重复投入。同时在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上可以充分引进或利用现成的数据库,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所以档案部门通过外包企业的帮助可以建立完整而且规范的电子数字档案库,为各部门、各单位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在线查询和访问服务提供便利,使档案部门的服务水准得到提高。

2 数字档案信息技术外包风险

2.1 外包档案的保密问题风险

档案部门拥有许多保密档案与涉密文件,这些档案法律规定是具有保密性的,在一定的保密期限内是不能被随便外传的。因此在数字档案的外包中,必须保障涉密档案的安全,如果一味追求档案数字化外包的高效快速而不顾档案的保密要求,必然会导致档案部门的泄密问题,增加档案部门保密职能的风险。

2.2 外包公司服务质量风险

外包公司尽管拥有先进的IT技术,但是他们对档案部门的业务并不熟悉档案部门业务需求,所以如果档案部门与服务商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就会导致外包公司对档案数字化的需求产生与档案部门不同的理解,就会给档案数字工作带来风险。外包公司的技术能力、财政支持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等多种的因素都会造成外包工司的不确定风险,公司的不确定风险同样也会给数字化档案建设带来质量风险。

2.3 数字化外包的管理风险

外包公司必需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到档案部门们去做前期工作,这个专门的工作小组是临时性的,只是处理相应的外包业务,不同的工作小组完成不同阶段的工作,整个外包由于多个不同的人组成不同的临时性的工作小组完成,这样工作小组的决策权和管理权限都是模糊不清,难于统一管理,互相协调的难度也大,很多档案馆用户会疏忽对外包工作小组的监督管理,所以会因为外包小组的不稳定性导致外包项目的质量受到影响。

3 数字档案信息技术外包风险防范措施

3.1 要选择专业、可靠的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公司

档案部门选择外包公司首先要向专家咨询专家意见,然后应该多方打听,收集社会评价,找那些社会反响好的外包公司,再根据专家的建议分辨外包公司的技术能力、业务处理能力、财务状况,找专家对外包公司的研制与开发能力进行专业的评价与审核,从投标的外包公司中选择那些真正有实力的公司。最后要核实一下外包公司在近几年完成的项目表,评定其在软件工程工具、配置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人员、控制项目成本和质量的能力及水平。

3.2 要加强对档案数字化业务外包的管理

档案数字化外包的过程中,必须以业务技术应用管理者的身份加强监督管理:第一,要与外包公司签订合法有效的合同。合同必须合法,而且有可操作性,在合同中要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责任。第二,档案部门应该成立有专家组成的监管小组,对外包公司的工作进度与质量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去问题。第三,要加强与外包公司的沟通与交流,定期举行研讨会,档案部门与外包公司一起制定项目的协调计划与工作进展计划。

3.3 加强档案部门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档案部门必须加强自己内部员工对IT知识的学习,该档案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也可以聘请专家来档案部门讲课,应该给档案部门接触信息技术利用的机会,增加档案部门人员对信息知识的了解。同时,应该加强IT技术与档案业务的结合,提高档案管理部门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可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外包企业的监管能力。

http://

参考文献

[1]黄力,李圭雄.档案部门信息外包潜在风险及防范[J].档案时空,2004(8):32-33.

[2]吴绪,成宋刚,陈黎,周幼芬,郑鸣.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前处理工作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6(2):57-60.

[3]刘乃蓬,张伟.档案数字化外包项目安全风险分析[J].交流,2014(1):55-57.

[4]刘玉红.档案数字化项目风险问题研究[J].黑龙江档案,2012(1):58.

[5]罗亚利.地方高校档案数字化外包策略研究[J].数字兰台,2010(6):30-31.

[6]杨崇高.校档案数字化外包中信息安全的风险控制探析[J].兰台世界,2012(12):88-89.

外包服务方案范文4

档案存管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思路能否落实,首先取决于政府意愿,其次取决于市场承接能力。本文拟根据我国档案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重点就政府购买与市场承接能力展开论述,以期求得广泛认同。

1 市场效率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发创新

政府购买服务是一种新型的政府管理方式。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不再直接生产公共服务,而是采取“市场运作、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新型的政府管理方式,源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上掀起的“新公共管理”的政府改革浪潮,现已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

众所周知,在档案存管的公共服务领域,发达国家除了建有政府档案库馆、高等院校图书库馆等传统服务机构外,还建有民营档案库、博物馆和商业性文件中心等外包服务机构,共同构建起了整个社会的档案存管体系,成为政府购买档案公共服务的重要对象,以最经济、最简捷、最有效的市场方式,使社会各类档案得到科学规范的保管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有效地满足了社会的多元需求,也使档案资源和档案存管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

我们国内,随着服务外包在企业界运用成效的日益显著,它也逐渐成为各类机构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有效手段。目前, 除企业外,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图书馆等,也在逐步摆脱“自力更生”“小而全,大而全”思想的束缚,相应进行了一些外包服务的有益尝试。包括档案部门在内,在一些自身能力有限或不足的业务领域,如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展览制作、安全保卫、后勤服务,以及案卷整理、著录、鉴定、缩微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了外部技术力量。但在核心领域,即档案的保管与利用方面,却长期裹足不前,步履蹒跚,购买公共服务的意愿不强,外包服务的动力不足。尤其是代表国家档案主体形象的公共档案馆,在政府财力有限、城市土地资源匮乏、公务机构人员编制持续紧缩的背景下,仍然固守行政手段,把申请巨额基建经费、土地配给和人员编制视为唯一,宁愿搁置效率与安全,一而再、再而三地等待、等待、再等待,也要把“自力更生”的“大而全”旧模式贯彻到底。有的省级档案馆新馆的设计规模,已经高达十几万平方米,财政投入极其昂贵不说,人员编制若非成倍增长亦将难以应付,而且建成后预留的大部分库房将空关几十年。“北上广”及东部一些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的档案馆,早已陷入寸土寸金、寸金难买寸地皮的窘境,却仍然把自建自管奉为圭臬。这种求大求全、独家包揽的单一思维方式,显然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不符,与中央强化供给侧改革的大思路相悖,也违背了国家档案局为克服档案系统“事多人少”的矛盾而提倡“向社会购买事务性管理服务”的要求。

2 档案社会存管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形式和我国档案管理体系的重要补充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档案数量的急遽增长已呈不可逆转之势,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档案双套制及备份制的国家要求,更使这一增长速率大幅上扬,全国档案界面对的客观形势非但严峻,而且迫在眉睫。这一爆发性增长态势的出现,固然由多方面原因促成,但从根本上说,同中国GDP增长速率密切相关,是由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攀升带动并引发的,并且将在一定时期内延续,暂时还看不到它的拐点。然而遗憾的是,直到目前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和高等院校尚未开展任何有关研究,GDP增速、总量与档案形成之间的关系,以及围绕这一关系所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及应对之策,至今仍是档案学术研究的盲点,也没有受到政府档案管理顶层设计的关注,甚至连概念都尚未形成。我们所看到的,都只是增长的现象和现象的罗列而已。

在我国,档案存管一向由政府全包,禁止其他方面介入,这一模式延续至今已难以为继。以上海市档案馆为例,本世纪初馆藏量尚不足200万卷,便已高居全国省级档案馆之首,短短十几年之后,据2013年国际档案日公布的数据,其馆藏量已然攀升到300万卷。[1]增长幅度超过了50%,不仅继续高居省级档案馆之首,甚至超过了一些部级档案馆。按照现行《档案馆工作通则》规定:“档案馆的基本任务是在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前提下,集中统一地管理党和国家的档案及有关资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积极提供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也就是说,国家各级综合性档案馆的基本任务并非将国有档案“全面承包”,而是应对其中的核心资源、即“党和国家的档案及有关资料”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除此之外的一般性档案资源既不具备竞争优势,也不涉及“党和国家”的宏大元素和保密禁忌,并不属于基本任务范畴,完全可以、也应当剥离出来,实施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纳入“向社会购买事务性管理服务”轨道,实行外包托管,两条腿走路,而不必金鸡独立,深陷每20年不得不建一座新馆的怪圈,从而大大降低行政与维护成本,减轻国家财政和纳税人负担。更进一步说,只要法制和监管到位,即使核心档案又为什么不可以托管呢?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档案据信也在私企代管之列。

档案数量飞速增长与馆库容量有限的矛盾冲突并不单一地集中在国家综合性档案馆,而是遍及一切公私领域,尤以司法、工商、金融等行业为甚。以辽宁省本溪市明山区法院为例,该院1959年至1990年的库存档案数量为11325卷15718册,到2013年2月,全院库存档案数量已经达到95657卷130000多册,是1990年的8倍多,且增长速率年年递增。[2]

再以深圳某保险公司为例,该公司每月人寿净增单量约50万件,全年档案量有20万盒,其有效契约量年增长率为15%,如果集中存放,每年起码要增加1334 平方米的存储空间。这种档案管理成本的投入对于任何公司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3]

窥斑知豹。面对上述种种,采取档案托管显然是目前的最佳选择,甚至可以说是政府财政支持以外的唯一选择。

据国际外包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85%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都采用了档案外包服务,而中国企业这一数字目前还不到5%。[4]在美国,商业性档案文件中心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1950年颁布的《联邦文件管理法》授权国家档案与文件局管理政府系统、机构团体的文件中心以及商业性文件中心。商业性文件中心由私人创办,属营利性机构,上世纪60年代迅速起步,主要面向工商企业提供档案与文件管理有偿服务,既有单一的寄存服务,也可提供全方位的保管、利用和处置服务。全美各大城市都设有商业性文件/档案中心,知名的如底特律雷诺达文件中心、麦肯罗文件中心、南方文件中心等,其中雷诺达创办至今已有120多年,为400 多家公司提供外包服务。[5]

反观国内,政府与企业购买档案存管公共服务的意愿普遍不强、动力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受到传统思维禁锢,缺乏创新意识所致,在国家政策法规缺乏明确指令的前提下无人勇于担当;另一方面也与档案服务外包市场的社会承接能力低下、业态呈现草率有关。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内的档案存管资源全部由政府各级档案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垄断,以自建馆库、自我管理为唯一模式,档案社会存管的概念先天缺失,市场发育后天不足。改革开放后,社会上虽然出现了一些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的商业性档案代保管机构,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租用仓库或厂房改建而成,权宜之计的痕迹明显,软硬件条件相对简陋,只能满足少量、短期的档案存管需要;低门槛,草台班,资质不够,能力有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批有志于市场开拓的社会贤达人士,正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他们在看准看好这个市场发展前景的前提下,为提高承接能力,以高投入为前导,使原有状况发生了质的转变。以上海“仁通公司”为例,创建伊始,即按国家《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投入近亿元资金,一期工程首先设计建造了1.3万平方米两幢甲级档案库房,继而又完成了二期工程1万余平方米乙级库。仁通公司是上海地区首家拥有自主产权库房的民营企业,其档案存管的软硬件条件完全不亚于省市级国家档案馆。整体建筑具有抗震、防盗、防渍、防尘、防霉、防紫外线、防有害生物等“九防”功能;公司内部设有档案管理、技术控制、安全防范等三个管理操作部门,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详尽的操作流程;综合防范系统配置完备,包括库房“六重安防系统”(实时监控、门禁、红外线、电子巡更、X射线安检、“110”联动报警),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和霍尼韦尔新风除湿一体机系统等,“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公司还自主开发了“档案条形码管理系统”、与上海通用识别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发了“RFID档案管理系统”等,完全能满足档案长期、足量和规范化的安全保管与利用的需要,成为档案服务外包市场中的佼佼者和领军企业。有这样一批民间资本和管理人才的加入,大大提高了档案服务外包的社会承接能力,一个多元化的档案存管体系已初具规模,正在成为我国档案管理体系的重要补充。

3 提升资质,修炼内功,将档案社会存管的市场做大做强

档案社会存管的市场业态,有一个绝非短暂的培养过程,相对于几十年一贯的、坚如磐石的传统管理模式,它的弱势是显而易见。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士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资金准备,摒弃机会主义立场,以干事?I而非赚一票的良好心态,投入这场持久战。这个市场绝不可能像IT产业那样暴发,也注定不会像某些暴发户那样速朽。它有一个慢热且渐进的发展过程,在这块政府与市场链接的边缘地带,远见卓识并非一句空话,因为谁也说不准这个过程究竟会有多长,需要创业者耐得住寂寞,站得稳脚跟,修炼内功,夯实基础,持之以恒地将这个市场做大做强;但只要是过程,就必然会过去,一旦过去,路障清除,那矢志坚守的行业翘楚,必将成为中国的雷诺达。

对于一个总体上仍处于成长阶段的市场来说,其成员质量的参差不齐是很正常的,但注重发现其中的优质成员,扶持领军企业,无疑是引领和推进整个外包市场发展的必由之策。

所谓领军企业,考量其资质的首要条件,是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人才。仍以上海仁通公司为例,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曾长期从事经济和金融管理的精英人士,头脑敏锐,眼光超前,经验丰富,人脉广泛,远非许多档案中介机构由本部门退休老同志担纲的情况可比。其管理班子的构成,非常注重对职业经理人才的使用,强调专业化、职业化,并延聘了一批从国家档案馆退下来的、拥有各自专长的资深人士,人才结构层次分明,综合齐全;该公司还分门别类设定岗位,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采用全程计算机管理,并拥有多项专利技术,整个团队按照现代公司制度的要求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

正因为拥有这样一批高素质人才,仁通公司才具备了高起点的气魄和高投入的远见,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一系列发展策略和工作举措。

仁通公司的一期档案库房投入使用后,按照“客户为本,服务为先,降本增效,安全第一”的战略,受到众多公权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欢迎。以仁通公司为上海法院系统提供的外包服务为例。近年来上海各级法院诉讼档案数量剧增,档案存管的固有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现实阻击。在市高院领导的要求下,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全市所有能够提供档案存管服务的供应商进行调研比较,最后锁定仁通公司,将其确定为上海市高级法院外包服务供应商。合同约定的定向委托有两项,一是购买仁通公司档案库房的寄存(代保管)服务,二是购买所寄存档案的调阅利用服务。

事实证明,法院系统购买仁通公司的外包服务是成功的。它大幅度降低了档案的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有效提升了档案的管理品质和管理效率,“性价比”很高,对公权机构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具有示范效应。

与此同期,上海市社保中心、人才中心、中国船级社审图中心等单位的档案也先后存入仁通公司档案库。再以中华职业学校为例,学校从仁通公司购买的档案服务包括管理咨询、整理、数字化处理、寄存,以及调阅利用,等等,全方位囊括。其中,购买档案寄存(代保管)服务的费用仅仅是该校把档案室改为心理咨询室后所创收入的四分之一。仁通公司还拓展更深层次的延伸服务,尝试打造知识型、智能型的服务新品牌,接受校方委托,利用学校历史档案,编辑撰写了《中华职业学校校史(1918-2013)》一书,现已正式出版。

新华保险公司是一家购买仁通公司档案存管与调阅服务的企业。鉴于保险公司经常有面对突发情况的行业特殊性,合同约定:紧急调阅4小时,普通调阅次日送达,电子调阅即调即达。这样的约定不仅限于保险业,还可以满足所有购买单位的利用需求。

仁通公司还结合自身的存管实践,与苏州市档案局联手,在外聘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国家档案局课题《我国档案社会存管的行业规范研究》,并于2013年9月通过了由国家档案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这是一个试图为我国档案社会存管市场设定行业标准的科研项目,具有开拓性的实用价值,获得江苏省档案局颁发的科研成果二等奖。2015年11月12日,由该公司与江苏省档案局、苏州市档案局历时三年联手开展的《档案社会保管服务机构管理规范》研究项目,也已通过由江苏省档案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填补了档案社会保管服务的一项空白。

上述经营实例,是档案公共服务外包企业的高资质呈现,具有对这个市场进行业态引领的价值。

4 档案存管公共服务市场存在问题和应对之策

4.1 档案社会存管企业发展不平衡。目前,从供方市场看,沿海地区起步早、企业数量多,中西部则相反,发展不平衡;从库房建设的标准看,规模化的高标准库房少,过渡性的临时库房多;从档案库房的产权看,租房改建的多,拥有自主产权的少;从市场运作方式看,正规招投标的少,竞争性谈判的多。

之所以要对企业数量、库房标准和产权方式进行比较,是因为一个市场的形成必须依托一定的规模,没有相当的聚落效应,市场便难以成形。其次,无论档案的属性如何,都是有保管年限的,有的只需短期(15年以下)存管,有的则需要长期(15年以上)或永久存管;而进入社会存管的档案,保管期限基本上都在长期以上,因而供应商的库房标准和产权资质,也应有一个合理的结构,才能与各类购买需求相对应。低标准库房或临时租借而不具备自主产权的库房,都不适合长期及永久化存管,会造成许多后续问题,影响市场信誉。

4.2 档案社会存管市场行政监管缺位、行业自律失范。按照档案法规定,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行使对本行政区划内档案事业的主管权,因而,有关档案社会存管市场的一应事务,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管是不应当存有歧见的。但就目前情况看,大多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忽略、或者说放弃了对这个市场的监管,行政职能界定不清,迟迟不愿介入。因为介入便意味着责任。而档案安全的责任,不是谁的肩膀说扛就能扛起来的。包括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也只对企业的设立与营运负责,不可能,也没有能力监管档案安全,包括实体安全与信息安全。安全监管以及资质审核的缺失,造成这个市场准入无门槛,服务无评鉴,其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试图购买服务时,由于缺乏具有公信力的、权威的专业指导,信息获取不充分,对企业资质无从鉴别,往往一头雾水,除非像上海法院系统那样自行调研,大费周章。目前总体看,这个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价格机制是扭曲的,自由竞争是不平等的,往往迫使购买方放弃招投标,采用竞价式谈判进行筛选。而竞价谈判,一则给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留下空间,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二则容易诱发过度竞争,低价承接,造成市场混乱。

放开准入标准对扩张市场并非全无益处,的确吸引了一些供应商从其他行业转行而来,但弊端更为明显。在册企业资质高低悬殊,管理失范,市场伦理道德滑坡。一些供应商在毫无专业准备的情况下,匆促上阵,盲目沿用物流仓储企业的模式存管档案,加之后期监管跟不上,积弊越来越深。更有甚者,在追逐利益的本能驱使下,“偷工减料”等违规现象屡有发生。一些供应商以低价竞争为手段,接包后降低服务品质,不惜采用已被淘汰的水喷淋系统,为防止其误喷,在档案密集架上再加装塑料“雨棚”,等于人为添加了一堆助燃物,防火功效适得其反,万一发生火情,后果不堪设想;个别供应商为库房配置低质除湿机,功率大,但去湿欠佳,为节省成本基本上不启用,其代保管的档案短短两年就发生霉变,给购买服务的单位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即便如此,供应商仍无后顾之忧,购买方哪怕提出投诉,也找不到仲裁对象。

外包服务方案范文5

1 党校档案的双向服务策略

为党校自身发展服务是档案信息服务的根本。作为党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校档案部门的首要职责是为党校的教育教研、后勤保障以及学生管理提供服务。除了满足党校正常工作的档案需求外,党校档案部门还要按照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为党校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档案信息。首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内涵发展是党校面临的首要任务。为此,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制度,研讨与交流教育教学经验,积累分析并传播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就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中心。而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相应的档案信息服务就成为档案管理的必然选择。其次,在促进党校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除加强教育教学的改革外,党校还面临着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任务,这样,党校档案部门除做好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服务外,还要为党校的科研活动提供充足的信息。最后,提高党校学员的政治素养以及专业知识能力,提升其管理能力是当前党校学员管理的重要任务。认真总结培养与管理学员的经验,不断完善学员培育方法也需要党校档案部门提供全面的档案信息。在做好党校档案信息服务的同时,党校档案部门还要面向社会为社会提供充足的档案信息,为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人民群众不断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信息支撑。这样不但使档案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的资源。

2 党校档案的主动服务策略

为保证主动服务策略的顺利实施,提高党校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党校档案部门必须改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借鉴服务行业的经验,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服务管理、服务流程以及服务评估方法,全面提升党校档案信息服务的质量。为此,党校档案部门必须彻底改变档案工作的封闭性,充分利用各种优质技术和资源,特别是党校的内部技术以及智力资源,探索研究出一整套符合党校特征的现代档案服务体系。目前,党校人事制度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以岗位设置以及聘任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正逐渐代替原来的终身制,论资排辈的现象不复存在。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以岗位业绩为评价目标,以完成业绩指标为标准完成对工作人员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薪资待遇、晋职晋级的依据。直接决定党校档案部门工作人员薪资待遇、晋职晋级的不再是工龄的长短,而是其工作业绩。在这种情况下,党校档案管理部门只有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党校档案管理的作用,才能真正为党校人才培养以及教育科研提供信息支持,不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在党校的未来发展进程中赢得一席之地。

3 党校档案的网络化服务策略

随着互联网延伸到千家万户,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同样,作为党校工作重要组成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同样面临着互联网方面的问题。目前,应用互联网为党校工作人员、学生以及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技术问题已经解决,无论学校以及其他单位,还是普通家庭,通过互联网访问党校档案资料已经成为现实。大力加强档案资料的网络化管理,为公众提供更加强大的档案信息已经成为党校档案部门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党校档案部门首先必须将传统的服务观念转变为网络服务观念,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互联网主动了解用户的档案信息需求,按照用户的需求不断拓展服务的内容与空间。其次,要努力加强党校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不断拓展网上信息传递、交流、资源共享的途径,为做好网络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党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将利用率比较高、已经公开以及珍贵档案资料的信息化作为首选目标,不断提高党校档案资料的共享程度。不断提高档案馆藏资料的集成化组织水平,通过网络下载、传输与共享功能丰富虚拟档案信息。通过网络不断加强和外界的联系,建立健全反馈机制,认真分析各种反馈信息,并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优化信息的质量,调整信息的结构,提高服务的效率。最后,要努力构建网络服务平台。各党校档案馆要大力加强局域网以及门户网站的建设,以省级、部级档案网站为龙头,以互联网为依托,构建各党校档案馆间的交互式档案馆,确保档案信息平台能够在不同的网络中顺利运行。

4 党校档案的数字化外包策略

尽管当前党校档案管理数字化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无论在硬件方面还是在软件方面,都和先进国家的档案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更好地做好档案服务工作,有效利用档案资源,可以采取数字化外包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首先,要认真选择外包服务商。党校档案管理部门要按照自身的需要,认真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从技术水平、业务水平、财务状况以及研发新技术的能力进行全面评估,选择具有绝对优势的外包服务商。其次,要加强对外包业务的管理。党校档案的数字化外包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为保证外包业务的正常进行,党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职责,明确出现重大问题情况下的赔偿机制,制定偶发或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案。加强对外包服务商的监督与管理,党校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成立专家管理团队,对外包服务商服务的用户展开满意度调查,通过和外包服务商有业务联系的部门对其进行全面评价,将其整体服务水平与竞争对手的整体服务水平相比较,对合同中规定的业务进行严格的审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降低风险。最后,党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定期举行双方专家参与的协调会议,统筹调配项目计划的实施,全面掌握各项工作的实际进展情况,指导并协调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将党校档案进行数字化外包,并不说明党校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就可以袖手旁观,相反,党校档案管理人员要主动切入外包服务商的工作安排及进展,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指导并且帮助其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定期对其工作进行抽查,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5 党校档案的“服务品牌”策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品牌已经成为大众选择商品的主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党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向用户介绍档案管理工作及馆藏内容。同时,党校档案还要认真组织本校教职员工、校外相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参观党校档案馆,由档案管理人员向其介绍馆藏内容,或者通过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观看查档演示,让用户熟悉、了解党校档案馆,不断提高党校档案馆的开放程度。党校管理部门还要通过开设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对党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整理、归档、编辑能力,为推出党校档案的“服务品牌”奠定基础。上述工作完成后,党校管理人员要认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对馆藏资源以及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按照用户的不同需求研制层次不同、系列不同的服务品牌。例如,通过编纂档案、资料、文献或者出版年鉴、校志、校史、文件汇编等编研成果,以及明信片、画册、纪念品、声像资料等文化产品,形成专业性较强的品牌。同时,党校档案管理部门还可以将承办、协办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展,杰出校友展、名师名人展、校史展等多种形式的展览,创建优质档案品牌,为用户提供贴心的优质服务。

外包服务方案范文6

[关键词] 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人力资源外包 流程设计

一、供应链管理及外包概述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产品更新换代加快,人们对产品需求也呈多样化趋势。由于需求拉动、技术推动和竞争驱动的综合作用,导致企业运作模式发生变革,引起运作理念和竞争策略的转变。21世纪的市场竞争,实质上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较量,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一般而言是指企业从原材料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链条。供应链管理近年来逐渐成为管理领域的焦点问题,引起许多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重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竞争——合作——协调”机制的运作模式,它以分布企业集成和分布作业协调为保证,注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调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在某一点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必然要求企业将其他非核心竞争力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目前全世界年收入在5 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都普遍开展了业务外包。2007年全球业务外包规模达到2021.24亿美元,2008年扩张至2173.87亿元,增长7.6%。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同,企业在选择外包领域时各有不同,采购、制造、研发、市场营销等企业的主营业务活动实现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这些企业的辅助业务活动也在逐渐实现外包。

二、供应链视角下的人力资源外包

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的发展战略,将原先由企业内部完成的人力资源工作,部分或全部交给外部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完成,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人力资源外包是企业经营模式的重大创新,也是目前在国内发展潜力巨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它分为两大类:人力资源派遣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派遣是一种针对企业灵活用工需求的全新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方式,人力资源派遣公司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选择合适人才,并与之确立劳动关系,然后将员工派遣到用人单位完成岗位工作。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包涵的内容则更广泛。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根据供应链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应渗透到企业内部的所有人事业务,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制度设计与创新、流程整合、员工满意度调查、薪资调查及方案设计、培训工作、劳动仲裁、员工关系、企业文化设计等方方面面。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正是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自律机制等来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供应链整体的力量,达到供应链企业群体获益的目的。

三、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涉及的业务内容较多,范围较广,因此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企业和外包服务商之间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合作关系受一定因素的影响,其相互活动过程中必然存在隐患。

目前,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的发展趋势认识不足。“人力资源”这个概念从引进到逐步接受,在中国也只是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这一管理创新缺乏了解,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更是认识不充分。虽然已有不少国内企业迫于成本压力使用了人力资源外包,但基本上还只是处于人力资源派遣的初级阶段,大多数企业并未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真正作用。国内一些企业负责人错误地认为纵向一体化、“大而全”、“小而全”才是企业实力的表现,认为人力资源外包是“皮包公司”的行为,人力资源只有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另外,在中国的外资企业虽然已广泛应用人力资源外包,但它们都视此为企业的重要竞争手段,不愿向外界宣传。

2.外包行业的运作存在法律隐患。我国人力资源外包行业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人力资源外包的从业门槛较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另外,我国尚无完善的法律法规去规范猎头及其他外包行业的运作。现有的《劳动合同法》只是对劳务派遣做出了简单的规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法律规定尚属于空白区。一些非法中介机构的违规经营,使服务商的诚信度大打折扣。外包服务商的质量和专业素质已成为企业最应关注的也是风险最大的因素。

其次,人力资源外包实际上涉及到的是两个合作公司和外包人员三方利益平衡的问题。由于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平衡三方利益主要是靠两个合同:外包公司和外包人才的合同、外包公司和目标合作公司的合同来保障。因此,三方劳务派遣关系下的责任归属问题也是人力资源外包中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第三,企业在外包合作过程中必须向服务商披露大量信息,特别是在人力资源规划等项目中,往往会涉及到人力资源以外的如市场、技术等方面的信息。虽然目前国内的服务机构在合作时都会与企业签订保密协议,但由于我国目前相关法规的不健全,一些运作不规范的外包商有可能泄露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机密信息。特别是如果外包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那么企业的合法权益将得不到保护。

3.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服务不到位。虽然国内许多企业也在尝试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外包,但是企业对外包的服务质量往往是抱怨的多。造成这种服务不到位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

第一,企业自身与外包服务双方的适应性问题。一方面,服务提供商是否能够深刻理解、适应企业文化的特点,全面分析企业现状并对服务进行相应的客户化;另一方面,企业是否已准备好项目实施的平台,是否对外包服务本身适应,现有的组织机构设置、制度、相关人力资源流程、企业执行力等是否能够保证外包服务的效果等,都需要双方的适应磨合。

第二,用人企业与外包服务商之间往往会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过滤的风险。从企业来讲,由于对外包业务的监控减少,使得企业从供应商处获得的信息不及时,以及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扭曲。而服务商出于对自身利益考虑,有可能对信息加以过滤,故意隐瞒重要信息。因此,企业就不可能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进而影响企业的有关决策,造成逆选择。

从外包服务商来讲,它毕竟不如用人企业对自身情况的了解,企业也可能不提供详细的业务运作流程、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政策等敏感信息,从而影响服务商的服务质量,使得服务不到位。

4.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误解。在国内大部分员工的脑海里,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内部管理职能。而现在随着人力资源外包在国内的不断发展,外包服务的内容已经逐渐涵盖了人力资源的主要职能。这使得在企业中原来的管理流程、职责分配、汇报关系及个人的职业发展定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员工产生各种顾虑和猜疑在所难免。这些猜疑和顾虑的存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从而加剧企业内部人员的流动,导致新一轮矛盾的加剧和内部冲突。另外,由于外包是利用外部人才来承担企业的内部职能,在外包的同时,若忽视了内部员工的作用,则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带来恶果。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理念的人力资源外包流程设计  1.做好内部沟通,取得一致认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对于企业而言是一项重大的决策。因此,在做出外包决定前,企业应采取会议、培训等形式,让员工知道外包决策的来由,并在公司管理内部沟通人力资源外包的认识,取得人力资源部、管理高层、相关部门等公司内部的支持和认同。特别是在进行如薪酬考核方案、人力资源制度设计等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外包项目之前,企业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应当做好对员工的宣传贯彻工作,营造变革的气氛,保证服务实施的效果;要在内部管理流程方面进行优化,为外包服务的实施搭建顺畅的通道。

2.成立外包实施小组,指定执行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往往很难由一个部门或少数几个人完成,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团队来完成这个项目。例如,可成立由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业务部门及相关人员代表组成人力资源外包实施决策小组,并指定人力资源部门为执行单位。共同决策,共同实施,让相关环节上的人员参与到工作中来,工作的执行才可能最大化得到各方面配合。

在转移外包过程中,要通过公开性的沟通、走动式管理等方式,证明公司仍然重视员工。在员工士气低落期间,管理人员必须向员工证明他们有耐心倾听他们关注的问题,并进行包括哪些岗位必须外包出去的决策前后的沟通。在这段时间,人力资源主管可推动高管及中层管理人员以会议和走动管理的方式,接触和倾听员工的希望与声音,让员工感觉到自己仍然得到了公司的关注与认可。

3.起草项目邀请,发出服务邀请。起草人力资源外包项目邀请书,阐明外包的目的并介绍项目相关情况,规定邀请截止日期和邀请服务商的标准,并注明允许服务商索要补充信息;收集当地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供应商名单,向名单上的所有服务商发出邀请书。货比三家,确保自己获得性价比较高的服务。

4.约请见面会议,进行充分沟通。约请接受了邀请的合格服务商开见面会议,与服务商在会议上互动,详细讲明相关服务要求细节和项目细节,回答服务商的提问,并要求服务商在会后指定时间提交服务方案。服务方案要包括外包模式、服务项目、每个服务项目的服务流程和报价。允许服务商会后索要补充信息或允许服务商会后开展的调研工作。

5.确定外包模式,锁定服务项目。比较各种外包模式和服务项目,确定外包项目的最佳外包模式和服务项目,并要求服务商按照最佳外包模式和服务项目对每个服务项目的服务流程确认和报价。不同的外包机构针对相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外包模式和服务项目,而相同的外包模式和服务项目则往往会有不同的服务报价。因此企业应该吸取百家精华为我所用。

6.甄选服务商户,细化服务方案。确定两至三名服务商进行最终评比,要求服务商提交最终详细方案,包括外包模式、服务项目、每个服务项目的服务流程和报价、方案所涉及到的各种法律文本、服务质量监控参考指标、服务奖惩措施建议和意外补救措施等。另外,挑选的服务商必须是高信誉的并且使企业所要协作的工作是他们的长项、优势。

除了外包模式、项目、费用的物质层面沟通,企业和人力资源供应商还应相互了解彼此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念、用人方式以及对人性的各种认识,基于双方共识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信任合作关系;另外,双方应该在长期的合作关系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承诺、签订相应的人员外包和租赁合同,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协作的有效进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7.确定最终方案,选定商家签约。确定最后要签约的服务商,将方案最终修改签名确认后再签订合约,方案做为合同的附件存在。方案只有作为合同附件才具备法律效力,服务商方案只有具备了法律效力才可能真正起到约束作用。另外方案固定下来也能起到一个明确的指导作用,不会因为合作双方具体人员变动而影响项目的执行。

另外,在与服务商签订合同时,要特别注意考虑来自服务商方面的风险问题。在外包项目预期效果、阶段考核、信息安全、损失赔偿等方面的条款应当明确详细,不能有模棱两可的描述和各种误差。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应该加入相应的协商和议价条款,以完善各种合同条款。

8.指定监督人员,维护合同执行。人力资源外包并不是将工作负担移转给服务商,而是连结服务商的工作能量,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人力资源外包之后,企业还需要做很多日常的管理工作,需要适时监控外包服务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更需要通过推行自律机制,更好地了解业内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企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树立“双赢”的管理理念,双方都应对对方的资产和利益负责;双方应定期沟通,以明确外包任务的完成情况或提供给服务商需要的各种企业的资料,了解、反馈租赁员工的工作情况等;企业应在法律和道德层面尊重人才服务机构和租赁的员工,保护他们的利益不受侵犯,保护租赁员工的人身安全和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9.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动态调整。外包的合作伙伴并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应采取一种动态的观点去看待。根据现代供应链管理要求,为适应企业战略和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更新。在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经验曲线会越来越陡峭,越来越多的成本低质量高的人力资源工作可以从市场中获得,因此企业应根据人力资源部门及公司总体战略对外包项目做动态调整。

四、结束语

从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对于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而进行人力资源外包并不是简单复制其他成功企业的外包经验。因此,企业在选择外包项目时,除了参考自身状况外,有必要应用供应链管理的知识去进行人力资源外包项目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 颖:企业人力资源与供应链管理策略分析. 山东纺织经济,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