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论文范例6篇

时事论文

时事论文范文1

一、时政教育的形式生动活泼,多种多样,让学生人人参与,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们的主要形式为:

1、一周要闻时政演讲。

内容包括国内国际,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体育等各个领域,也可讲有地方特色的内容,要求学生事先做好卡片,要求在内容相对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这种方式较适合低年级学生。

2、专题评析时政演讲。

一周要闻时政演讲由于内容多,演讲时间有限,不太可能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专题评析时政演讲就成为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时政教育的较好形式。如朝鲜核问题,党的十四大、十四届二中全会、四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发行等。由于专题评析时政演讲有一定难度,也能体现学生的能力,适合让一些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高中学生担任评析员。

3、时事追踪评析。

国际、国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件。任何事件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只有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事件发的全过程,才能认清事件的本质。当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成为热点问题时,我们不能满足于一周要闻演讲和专题评析,而是要按期发展的线索和趋势,作连续性的评述分析。

4、时政知识介绍演讲。

时事政策教育中,往往涉及许多时政知识。如我国的复关问题,教师就有意安排同学在时政演讲时专门介绍国际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有时是学生主动讲的。由于经常进行时政知识介绍,并与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相结合。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大事,也增加了知识面。

5、办好时政小报。

每年的几个重大节日(五一、国庆、元旦)是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的重要时机,办好时政小报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小报由学生自己命题、设计、编排、摘抄、撰文。有时还举行竞赛。

二、时事政策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时政教育中,学生是主体,但由于中学生往往受到年龄、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的局限,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大事、社会新闻,在时政演讲的选题、评论、分析中难免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有的学生在时政演讲中对我国政府在联合国对有些国际问题,像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彼黑问题等表决时投弃权票,感到不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又如由于时政演讲的题目、内容、形式都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这就难免出现从个人兴趣出发,使演讲的内容比较散,或者遗漏重大事件,或者认识发生偏差。

这就需要教师从总体上加以把握。

另外,时事追踪评析是时政演讲各种形式中较难的一种。一是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动态件、连续性和时效性;二是需要多个学生连续一段时间进行配合,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显得重要。一是要选好题目,二是要组织的学生,三是教师在过程中适当的讲评及事件结束后的小结。

三、时事政策教育必须与教材有机结合。时事政策教育具有时效性、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是活的国情教育。把它和教材有机结合,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抽象性。时事政策教育是教材的延伸和补充。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时,必须以教材中阐述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既提高对基本原理正确理解的程度,又加深了对所结合的时政问题本质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初一年级的教材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时政教育可以把层出不穷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及新风新貌引入课堂。初二年级教材是社会主义法律常识。

时事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国英语;时政用语;翻译

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浪潮之中,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从经济实力还是国际地位来说,都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将中国的文化、政治、历史、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恰当的转译为其他语言,让世界各国的人们能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写作英语论文就成为了当代翻译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迫切的任务。然而,当我们用英语去描述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件时,会很容易发现从英语词典中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对应的表达方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与英语国家在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能够根据英语语言的特点,创造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和思维方式,又符合英语特点,并能让英语国家人们读懂和理解的英语表达法。

一中国英语的产生及其概念的提出

当今世界,英语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世界性语言,而与此同时,英语的迅速国际化也必然会导致英语广泛的本土~(nativization)。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必然会引起语言的变异,然而具备相同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使用某一语言时,其在语言表现形式上又必定具有某些普遍性特征,由此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变异语言便可以称之为语言的变体。而人们对英语诸变体在语言、社会、文化以及认知等方面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了国际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众所周知,英语的各种变体被划分为内圈英语(theinnercircleEnglish)如: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外圈英语(theoutercircleEnglish)如:菲律宾英语、印度英语、马来西亚英语等,以及扩展圈英语(theexpandingcircleEnglish)如:日本英语、埃及英语、中国英语。被划分为扩展圈英语范围内的中国英语就是英语与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以中文为本族语的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由于受到汉文化、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而创造出的一种带有明显汉语特色的、写作毕业论文不同于标准英语的英语表达方式。

在我国,最早提出“中国英语”(ChinaEnglish)这一概念的人是葛传规先生。葛老于80年代初,在他的文章漫谈由汉译英问题》·文中指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应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是新中国或旧中国,讲英语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在文章中,葛先生列举出一些事例进行说明,如:FourBooks(四书)、FiveClassics(五经)、eightleggedessay(八股文)等。由这些事例他所得出的结论是:“所有这些英语都不是ChineseEnglish或Chinglish

(中式英语),而是ChinaEnglish(中国英语)。英语民族的人听到或读到这些名称,一时不懂,但经解释,不难懂得。”此中国英语概念首次被提出后,便陆续有人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中国英语进行定义。从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到谢之君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再到后来由贾冠杰、向明友进一步指出的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等等。我们综合以上各家的观点,不难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并且它的使用者是不以英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其次,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基础的,用以表达中国所特有事物的一种表达方式,并能够对传播中国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中国英语能够进入交际,但在实际交际效果上,有时是需要进行解

释才能使对方真正充分理解。“中国英语”这一名称和概念的提出,使人们注意并了解到中国英语原来是完全不同于中式英语的一个概念,正视到中国英语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并且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其特征和积极意义进行了描述。此外,我们还了解到中国人使用中国英语所要遵循的一个总的前提应该为:“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因此,中国英语并不完全是一个全新的事物,而是为我们了解英语语言的各种变体打开了一个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二、翻译领域中的中国英语形成途径

世界上各民族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就是进行语言翻译,因此翻译与~r4-民族的语言就具有了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汉语热”也在世界各地呈现出持续升温的现象,因此,英汉两种语言的迅速国际化(nationalization)~,然引起两者的广泛本土化(nativization)。因此,翻译过程中,写作硕士论文出现并使用中国英语表达方式成为了翻译工作者所需要采取的一种方式。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中国英语表达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形成途径:

1.经由音译(transliteration)而形成的。中国英语中有些词汇或短语来自于普通话或方言(如闽南语、粤语等)。如:kongfu(功夫)。

2.经由i~(translation)而形成。将汉语的词汇逐词地翻译成英语来表述。如:laidofworkers(下岗工人)。

3.直译(Hteraltranslation)。直译指按原来的意义和结构直接把原有的词句转换成译语的词句。如:seektruthfromfacts(实事求是)。

三.时事政治术语的特点和翻译方法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诸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我国在与世界其他各国进行对外政治、经济宣传时,也必然会使用到英语去表述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时事术语。因为在任何英文词典上都不可能找到能直接为我们所用的对应表达法,所以我们需要在把握英语习惯的同时,创造出“中国英语”表达方式。众所周知,“三个代表”:

Three凡鲫;“四项基本原则”:theFourCardinalPri_ndples;“与时俱进:keeppacewiththetimes;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buildawell-ofsocietyinanall-roundway,等表达方式都是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并接受的中国英语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当我们在对时事政治术语进行翻译时,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避免产生中国味道过于浓重的、不符合英文表达方式的英语,即“中式英语”;另一方面,翻译者还要吃透政治术语的内在涵义,避免错译和误译,杜绝政治歧义。政治方面的术语和句子往往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因此,翻译过程中不能够随意增、减其中的措辞和用字,也不能将翻译难点避而不译。因此,这对于翻译工作者是一项挑战。时政词汇根据其不同内容、不同用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不同的处理和翻译方法。

1.缩写词的特点和翻译

缩写词的特点是凝练、高度概括,并且常用数字词这类简单明了的缩写方式。此类表达法是时政词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由于缩写词具有的上述特点,因此在理解过程中,就不能单纯只考虑或翻译词汇本身的字面意义,而要将词汇还原为本来的意义,再进行翻译。翻译重点是要首先将缩写表达法的内容领会彻底,然后直接将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全部译出,避免直译缩写词汇或数字所带来的歧义。如“十五”计划:theTenthFive_-YearPlan,在翻译“十五”时,我们不能直接将其翻译成“fifteen”,而是要把它所代表的内在含义翻译出来,~pthetenthfiveyear。

2.解释性词汇的特点及翻译

众所周知,某些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术语或表达方式是依据我国国情而产生的,是中国所特有的表达方式。因此,这类词汇对于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识的外国读者来说可能会难于理解。这时候,就需要采取解释性的翻译。the“threeemphases”education(theintensiveeducationintheneedtostressstudy,pohticalawarenessandintegrity)(三讲教育)。在此类翻译过程中,我们要采取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可先将词汇本身进行直译,然后通过加注,务必将词汇中所隐含的具体内容解释并翻译清楚。

3.新名词的特点及翻译

政治时事术语必然是紧跟时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在不同时期内的发展变化均能从政治术语得到体现。“铁饭碗”(theironbow1)、“四个现代化”(theIourmodernizations)等表达方式就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并且现在已经被承认,并作为固定说法而延续下去。但相对于更新一些的名词,如:“继往开来”(carryforwardourcauseintothefuture),“科教兴国”(nationalrejuvenationthroughscienceandeducation)等则是顺应并符合现今时展潮流的表达方法。此类词汇的翻译往往最初会采用译借的方法,将汉语的表达逐词对应翻译成英文,如“与时俱进”(keeppacewiththetimes)。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表达方式也许到目前为止还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有一些则不再适应时代的变迁,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进程,采取合理的措施,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这就需要翻译工作者时刻注意词汇的涵义扩展变化。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写作医学论文当汉语术语的涵义有所变化或进行了扩展的时候,相应的英文翻译势必也要做出对应的修改。如:“外向型经济”的译文,已~export-orientedeconomy改译为global—market-orientedeconomy。

4.四字组合词的特点及翻译

汉语的表达方式中多用四字组合的词组或成语,这种形式简单明了,同时也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而这种四字词组或成语的特点是,词语的内涵并不单纯是其构成成分各自意义的简单相加,其意义往往蕴含于词组之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能逐字对译。同时,又因为汉语成语翻译为英语后,很难再保持其原有的韵味,而这个矛盾在政治时事术语的翻译过程中也同样存在,因此在实际翻译中,尽量去找英文中能与其相对等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若不能做到完美的对等,则重点要遵循把握领会原义,忠实原文的原则,同时还要避免“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

四、结束语

语言翻译目的就是能够更好地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帮助,当中国人把自己特有的事物介绍给外国人了解时,必然会遇到难以从现有的英语表达方式中找到完全对应的形式这一难题。而此时,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提倡创新精神,不拘泥于某种固定形式,创造出符合时代潮流和发展的表达方式。同时,还要把握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标准,写作职称论文避免创造出令人费解的“中式英语”,争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能为英语语言增添新的素材和血液,并丰富英语语言的内涵,让“中国英语”这一英语语言的变体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承认和认可,同时,扩大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葛传规.漫谈由汉译英问题M.翻译通讯,1980,(2).

【2】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外语学院学报

【5】毛东辉.从政治时事术语的翻译看“中国英语.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5).

时事论文范文3

摘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的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过程,是组织的重大变革。文章的指导思想是利用公共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知识,探讨在新时代下,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针对事业单位聘用制推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聘用制;思想工作

事业单位是我国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社会组织。然而,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原有的人事制度及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适应时展的需要。聘用制既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解决好聘用制推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整个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的进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聘用制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一)事业单位聘用制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就是要配合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明确新时代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属性,裁减、撤销功能弱化、或者市场已经培育成熟的事业单位及中介组织。在整合后的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发挥市场机制在事业单位人才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所谓人员聘用制就是事业单位与职工都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单位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单位和受聘人员与工作有关的权利和义务。人员聘用制度主要包括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等制度。通过聘用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的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既符合国际惯例,也是对事业单位基本用人制度的重大改革。

(二)事业单位聘用制人事制度改革的意义

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体系,主要是要解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是由长期固定用人转为合同用人。聘用制解决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基本问题。根据聘用合同制,单位和个人不再是行政依附关系,而是对等的实体。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原则上签订聘用合同,根据合同规范和约束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二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由于事业单位从某一方面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以前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计划配置、行政手段,而市场化配置的手段比较少,往往不适应人才资源配置的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这既不利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也导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益受到影响。推行聘用制后,单位和个人相互选择,以市场配置为基础,实现人员的合理流动,优胜劣汰,人员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一切由市场决定,提高人才及骨干的积极性,创造出丰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提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效率。相对而言我国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不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少,但是我国专业技术人员产生社会效益却只有美国等国家的20%,必须解决体制上的问题,打破“大锅饭”,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激情,提高工作效率。

二、事业单位聘用制人事制度改革遇到的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在推进聘用制改革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职工整体情绪不高。由于对聘用制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职工认为聘用制是政策推动,迫不得已,不愿改变过去的一些特点和习惯,如分配制度中的大锅饭,职工用工中的“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等。而且由于财政保证,在原有体制下这些聘用人员如同被圈养“绵羊”,没有危机感,也没有紧迫感,不愿改变现有的组织模式。对聘用制改革的热情普遍不高。二是聘用制走形式这是聘用制在推行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最棘手的问题。一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虽然签订了聘用合同,但是用人模式、管理机制并没有发生改变,仅仅是在原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基础再签订一个聘用合同,人员管理模式没有任何改变,他们已经习惯于现有工作环境和模式,聘用制并没有产生实际效果。

三、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人事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和教育转变职工观念

在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改革者必须向被改革的人员说明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好处,并告知他们改革的趋势不可逆转,只有配合改革,早日适应形势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要联系体制改革的实际,抓住教育引导的重点,积极开展以“转制改制”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育,对职工群众要以诚相待、以理服人。让职工全面了解、深刻理解、坚定支持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特别要注意的是,要通过教育,使群众其充分认识到单位生存发展将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命运。这样职工就更贴近单位、更关心单位,与单位同心同德,为经济发展努力工作。要使广大职工能从更高的角度看待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克服抵触情绪,树立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风险意识、提高竞争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帮助职工适应变革,把职工的思想问题解决在基层,把工作矛盾化解在初期,最大限度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

(二)选择最优的组织文化适应模式

一般来说,为减少和避免领导与管理变革后的文化冲突,在变革过程中要对原来的组织文化进行整合,根据变革的特点,结合原来的组织文化实际,选择适合变革的组织文化。因此,适应变革的组织文化必然定位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组织文化强调竞争,充满竞争意识。不过竞争与公平二者之间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它们在经济运行中既对立又统一,因为竞争产生的效率为实现公平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一文化理念是组织成员都能够接受的,最终对每个组织成员有利。因此,将竞争与公平两者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实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就能够重建最优的组织文化模式,以适应和促进领导与管理变革的需要。当然,与组织文化相适应,领导与管理风格也应做出调整。例如:将领导与管理的秘密性和幕后性转向公开性和透明性,营造一种民主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原则是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因此变革后的领导与管理风格也应体现出公开、公平、公正的风格。

(三)加强事业单位工会的建设

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在协调劳资冲突和劳动关系调整中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和救济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历史的积习以及干部人事制度管理的特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和行政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工作终身制、福利待遇的刚性化,事业单位发生的劳动关系矛盾较少,事业单位的工会组织基本上是一个缺乏竞争性的福利联合体,联合职工进行各种交流性活动的依附性部门。在事业单位聘用制人事制度改革中,事业单位工会组织必须与时俱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协调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的劳资纠纷,维护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工会在改革中,要指导职工签订聘任合同,要注重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认真听取职工的意见、要求和呼声,充分发挥协调、理顺和稳定人事关系的作用。此外,工会应积极参与聘用制改革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岗位设置、收入分配、人员分流等,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做到程序合法、过程透明,使职工安心、放心、顺心。最后,工会要积极参加地方人事仲裁机制的建立,在仲裁中应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参加人事争议案件的仲裁,工会还应主动参与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方案的调研,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建立主要领导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是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体现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进一步完善各项激励措施,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充分调动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收入分配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既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引导和调控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又能增强获益员工的群体认同感,减少聘用制改革的阻力。只有主要领导和高层次人才的分配制度改革进行了实施,事业单位的内部分配制度措施才有可能真正地实行。同时也要加强财政、审计监督,严禁工资外收入的无序发放干扰了正常的工资分配秩序,引起分配不公乃至腐败产生。

参考文献

[1]顾平安.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不是为了盈利[J].中国行政管理,2003,(2).

时事论文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改革

一、课程的设计者

信息时代,懂得电脑知识越来越必要。现代信息技术离不开优秀的教学课件,而优秀的课件就相当于一本好的教材。每个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需要通过对学生个性的差异、喜好和特点的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实现因人施教。这方面问题较突出的是英语课教师。中年以上的教师电脑水平一般不如年轻教师,但他们恰恰是经验丰富的中坚力量,有课程设计的能力。

二、知识体系的建构者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四通八达的信息源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泛途径,这就使教师占据课堂的时间大为减少。教师必须从文化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构建适合本专业的新的知识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学生只要点击某个网址即可完成语法,词汇等学习任务。所以目前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学以至用,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形成萌发新知识的生长点。

三、教学活动的评价者

评价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实践证明,在教学活动中,若只有教授而无测试,只有练习而无评价,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学习的兴趣受到挫折。教师应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表彰进步。这样会使学生在点滴的成功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教师评价的作用甚至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四、情感的沟通者

有教育家曾用一句话概括现在的教育状况:知识传授的渠道在拓宽,感情沟通的大门在缩小。现代开放教育在突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的同时,带来了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分离状态。这一“师生分离”状态虽然提供了相对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却使学习者在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时减少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更减少了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以后,教师应该更为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五、教学的研究者

由于先进的教育技术将越来越多地代替教学的许多工作,英语教师可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从事教育科研。由于教学环境、教学手段以及教材等方面的变化,教学中有许多待研的课题。譬如,英语教师要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规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要进行教学实验,研究新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研究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了解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时事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转型,事件公众,政治沟通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正由以往的国家主导逐渐向国家与社会相互作用转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多元利益主体的存在有了基础,社会自身开始发育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并在某些情况下,社会开始向国家表达要求或施加影响。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与利益表达需求增长,要求政府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建立科学的政治沟通体制,以增强公共决策的科学性,维护执政党的合法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公共事件日益增多,短时间内引发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关注的群体包括政府部门、社团组织、网络、媒体、普通民众等。要解决好公共事件引发的社会关注,就需要有一套制度化的政治沟通。在政治沟通的过程中,处理好由公共事件所引发的事件公众之间的关系是重要内容。

1、政治沟通

关于政治沟通的定义本科毕业论文格式,理论界说法不一。政治沟通理论的创始人卡尔·多伊奇主张运用控制论、信息论去理解政治沟通,政治系统运行过程被他抽象为信息的交换和控制的过程,通过政治沟通来理解政治过程[1]。

有学者主张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理解,即通过一定的政治传播媒介,不同政治主体之间互相传递和交流政治信息的过程。国外有学者综合两者认为,政治沟通是“赋予政治过程以结构和意义之信息和情报的流动。政治沟通不只是精英对其民众发送信息,而且还包括全社会范围内以任何方式——不论是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对公民的政治社会化或是利益动员——影响政治的整个非正式沟通过程。”[2]

简而言之,政治沟通就是通过一定的沟通渠道来交流政治信息的过程。

政治沟通的要素包括沟通主体、沟通渠道、沟通客体、沟通方式和反馈。沟通主体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现代政治是大众政治,其政治主体多种多样,既有政治精英,更有平民百姓,既有政党、利益集团,也有社区组织论文提纲格式。因此,从政治沟通主体来看,政治沟通主体具有多样性。事件公众就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沟通主体。

2、事件公众

事件公众,简而言之,就是在公共事件中直接或者间接、关注甚至参与到该事件的公众群体。事件公众可以是与该事件切身相关的群体,他们直接参与到事件中,比如07年厦门PX事件中化工厂规划选址附近居住的市民;也有与自身利益是间接相关,或者关联度并不大,但对公共事件持续关注的群体,比如09年杭州飙车事件中的市民、学生和网民。事件公众作为政治沟通的主体之一,与政府部门、社团组织、媒体等其它主体之间的政治互动,推动着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

3、事件公众的特点

首先,不管直接参与或者间接相关,事件公众因公共事件的产生而出现,同时也因为公共事件的结束而消失,所以中国目前的“事件公众”又可以称之为“即逝公众”。“中国式的事件公众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它的形成不是一种公民社会的常态,而是偶然发生的。这些事件能否成为公众事件,并不能预期。一般而言,即逝公众关心的事件有一定的严肃性或者相当严肃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也具有相当的公共事务性质。可是即逝公众缺乏稳定性,在不能公开表示个人观点的环境中,更是缺乏内部争论性”。[3]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特林将“事件公众”称之为“短暂群体”。“短暂群体”有三个特征:同时、快速和饱和。[4]“同时”指的是当事件发生时,大量的人关注并参与其间。“快速”指的是,事情的发生和消失都不可预测,来去快速无常,由此形成的公众也是一样。“饱和”指的是,事件发生时,极度占据传媒视听空间,受众极度扩大。

其次,事件公众群体并不具备社会各阶层的代表性,它的构成是受条件选择的。中国的民众不是一个均质的群体,他们由各种各样的人员所构成。不同的人由于身份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要求不同,因此,他们在政治沟通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文化程度高、收入高的公民比较热心于政治表达,相反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公民一般不善于进行有效的政治沟通。

比如,无论是“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还是“陕西华南虎事件”中,“网民”是事件公众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事件短时间内成为社会热点,并引起有关政府部门和媒体的高度关注。而在现阶段能够掌握网络这种信息工具的人群,主要集中在知识层次较高和收入相对丰裕的人身上。我国网民分布的城乡和地域差异非常明显。在信息富有方面,知识分子占据明显优势。在这其中,少数知识精英担当起了意见领袖的角色。由此可见,现阶段的事件公众体现出阶层的分化性,并不是全部社会阶层的代表。

4、事件公众对政治沟通的作用

首先,事件公众会产生一定规模的公共舆论,公共舆论推动了政治沟通的发展。公共舆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组织政权的基础,是检验政权合法性的标准,是各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依据和出发点。在放大的舆论环境下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制定公共政策的权力部门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关注。

当代中国公共舆论的特征有群众性、代表性、政治性和多样性。公共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政治沟通的动力有四个原因:公共舆论是政权的社会基础、公众向政治系统表达利益的公共需求、各种利益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公共舆论的政治监督功能。“舆论监督之所以能够推动政治沟通,其根本原因在于,舆论监督的公开性能够形成一定的政治威慑力。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强制力,也不能直接产生法律效果,但通过批评、揭露、呼吁、建议等手段,却能够产生出强大的舆论压力、心理压力及社会影响。它能够监督政府负责地进行政治沟通,履行自己的责任论文提纲格式。”[5]

其次,事件公众体现了公众群体关注并维护自身利益和社会公益的意识,部分公众正在慢慢的培育和长成为公民。公民群体不仅善于利用政治沟通维护合法利益,还对政治沟通的渠道起着塑造作用,在进行政治利益表达时会通过成熟与合法的途径进行,这就促进了政治沟通机制的完善和社会的稳定。“公民是现代政治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各种政治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政治的一般过程,它既是政治过程的起点也是政治过程的终点,因此,公民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重要性体现在政治过程的每个部分和每个环节”[6]。

以厦门PX事件为例,政治沟通的发展过程首先是非制度性的,集中表现为“散步”事件,接下来便是制度性政治沟通阶段,即公民参与程序的出台和人民建议征集活动等。厦门市政府就PX项目工程停建搬迁还是缓建问题,通过媒体、网络、座谈会等渠道邀请市民参与,充分展现沟通的意愿,市民们也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促进了事件的最终解决。《南方周末》这样评论到:“在事件全程中,我们见识了厦门市民强烈的公共精神,见识了他们的英雄主义气概,见识了一个新阶层,即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市民阶层的崛起,他们那样的帅气,那样的坦荡,仿佛一个阳光少年。他们的崛起意味着人民已经长大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意味着一个新时代正在到来,即市民时代正在到来。”[7]

5、总结

事件公众能在今天的中国出现,这标志着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公民的政治要求和公民意识已经在走向成熟。公众在具体日常公共事务(也就是问题)上投入关切、贡献意见、有所建言,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为公民,并推进政治沟通的规范和完善。正如戴扬所说,“就具体问题表述立场就等于构建公共领域。”具体的公共问题讨论和辩论“可能在几十年中都对谁参与讨论和用什么语言来讨论产生影响。”一个社会的“有效公共结构”就是这样逐渐积累而成的[8]。

作者姓名:邢林

工作单位: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党校

[1] K.W.Deutsch,The Nerves of Government: Models of Political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New York:Free Press,1963.

[2]参见“政治沟通”辞条,[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邓正来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92页。

[3]徐贲:《传媒公众和公共事件参与》,参见221.231.132.79/show.php?id=3858。

[4] T. Gitlin, Illusions of Transparency, Ambiguities of Information.Notes on the Globalization of Fugitive Communities. In Tore Statta, ed., MedialE the Transition of Collective Identities. Oslo IMK Reports Series. OsloUniversity Press, 1996.

[5]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6-21页

[6]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第61页。

[7]《祝愿厦门PX事件成为里程碑》,载《南方周末》,2007年12月20日。

[8] Daniel Dayan, The Peculiar Public of Television.Hermes, 11-12(1997).)

时事论文范文6

一个人、团队能否在自己的事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秘诀就在于搞好时间管理。所以在国外,早就出现了时间管理学,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管好自己,就是最高的管理。美国托马斯·爱迪生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时间"。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杜拉克说道:"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也不能管理";"时间是世界上最短缺的资源,除非严加管理,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二、对付"十大时间窃贼"的妙招

管好时间,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大大减少你浪费掉的时间。时间管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时间往往是被下述10大"时间窃贼"给偷走的:

1.找东西:据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职员作的调查,公司职员每年都要把6周时间浪费在寻找乱放的东西上面。这意味着,他们每年要损失10%的时间。对付这个"时间窃贼",有一条最好的原则:不用的东西扔掉,不扔掉的东西分门别类保管好。

2.懒惰。对付这个"时间窃贼"的办法是:

(1)使用日程安排薄

(2)在家居之外的地方工作

(3)及早开始

3.时断时续。研究发现,造成公司职员浪费时间最多的是干活时断时续的方式。因为重新工作时,这位职员需要花时间调整大脑活动及注意力,才能在停顿的地方接下去干。

4.一个人包打天下。提高效率的最大潜力,莫过于其他人的协助。你把工作委托给其他人,授权他们去干好,这样每个人都是赢家。授权给别人,同时也要给他们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条件。

5.偶发延误这是最浪费时间的情况,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唯一的办法是预先安排工作。事前有准备,利用好偶发的延误,你能把本来会失去的时间化为有用的时间。

6.惋惜不巳或白日作梦老是想着过去犯过的错误和失去的机会,唏嘘不巳,又或者空想未来,这两种心境都是极浪费时间的。

7.拖拖拉拉

这种人花许多时间思考要做的事,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找借口推迟行动,又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悔恨。在这段时间里,其实他们本来能完成任务而且应转入下一个工作了。解决办法有:

(1)确定一项任务是否非做不可,是把可有可无的任务取消掉。

(2)把任务委托给别人--你不喜欢做的某件事,也许别人喜欢做,这样双方都成了赢家。

(3)弄清楚有什么好处,然后行动起来--如果你有个重大目标,那你就比较容易拿出干劲去完成有助于你达到目标的任务。

(4)养成好习惯--许多人的拖沓已经成了习惯。对于这些人,这就必须重新训练自己,用好习惯来取代拖沓的坏习惯。

8.对问题缺乏理解就匆忙行动

这种人与拖拉作风正好相反,他们在未获得对一个问题的充分资讯之前就匆忙行动,以致往往需要推倒重来。这种人就必须培养自己的自制力。

9.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使人失去干劲,工作效率下降。对人怀有戒心、妒忌、明争暗斗、愤怒及其他消极情绪使我们难以做到最好。这就必须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积极心态。

10.分不清轻重缓急

即使是避免了上述大多数问题的人,如果不懂得分清轻重缓急,也达不到应有的效率。区分轻重缓急是时间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所以,我们下面多花一点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区分轻重缓急是时间管理最关键的技巧

许多人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完全不考虑完成某个任务之后他们会得到什么好处。这些人以为每个任务都是一样的,只要时间被工作填得满满的,他们就会很高兴。或者,他们愿意做表面看来有趣的事情,而不理会不那么有趣的事情。他们完全不知道怎样把人生的任务和责任按重要性排队。

确定主次。

在确定每一天具体做什么之前,要问自己三个问题:(1)我需要做什么?--明确那些非做不可,又必须自己亲自做的事情。

(2)什么能给我最高回报?人们应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能给自己最高回报的事情上,即所谓"扬己所长"。

(3)什么能给我们最大的满足感?在能给自己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中,优先安排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和快乐的事情。

把重要事情摆在第一位。

根据轻重缓急开始行动根据事情的优先程度来安排先后顺序的:

(1)每天开始都有一张优先表

在时间管理学上有一个"优先矩阵":可以用来帮助确定最需要做的事:

M重要又紧迫

M重要但不紧迫

M不重要但紧迫

M不重要又不紧迫

很显然,应当按照"M、M、M、M"排工作,并且坚持不懈。

(2)对于中、长期的工作,则把事情按先后顺序写下来,定个进度表,坚持不懈。

四、时间管理成功的关键是持之以恒的实践

除了上述十大"时间窃贼"之外,其他常见的"时间窃贼"还有:承诺太多,贪多不烂;喜欢开会,夸夸其谈;门户大开,迎来送往;家务繁杂、应酬过多等等。下面是充分利用时间的一些技巧:

--做好协调,工作分流;

--在处理重要而耗时的事务中感到厌倦时,改而处理其他杂务,既可节省时间,又能转换心情;

--不浪费零碎时间(利用零碎时间处理杂务,延后用餐时间以免拥挤等);

--采取比较简单的生活方式,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矛盾。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对外应酬,必须应酬时设法节省应酬时间。

--充分运用上下班的搭车时间(如车上想问题、记笔记、听磁带等);

--设计好程序和图表(有一套好的程序和图表有助于大大提高效率);

--每天为第二天作计划;

--每日下班前清理桌面;

--在案头设一个标有"进"、"出"、"存"三档的文件架;

--今日事今日毕,把"立即做"的工作一件件处理完;

--搞好会议管理,提高会议效率。

上一篇图书论文

下一篇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