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范例6篇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范文1

首先,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产生突发事件的首要原因。大多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因为经济生活水平不高,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务工或经商赚钱。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发生经济纠纷或一些利益失衡,就会产生摩擦和矛盾,极易造成少数民族人口之间或少数民族与相关利益关联人口之间的冲突事件。其次,和文化差异是导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产生突发事件的主要因素。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在风俗习惯、宗教礼仪、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加上流动人口本身就处于文化冲突的中心,他们在个体的习惯上不仅遵循着原来所属群体的行为规范,而且又必须遵循现在所属群体的规范,这就使得这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容易产生宗教礼仪、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误解或矛盾,爆发冲突事件。再次,社会政治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也是诱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的重要因素。尽管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但目前对户籍不在当地、从事个体经营或在一些私营企业务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还难以全面实施,这就使得他们在医疗保障、失业保障、子女入学、购房入户等方面遇到很多困难,有时甚至受到一定的社会歧视和排斥,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偏激,形成社会冲突。

二、风险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综述

最早提出风险概念的美国学者海恩斯在其1895年出版的著作《RiskasanEconomicFactor》中写到:“风险一词在经济学和其他学术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通常来讲,风险就风险损失而言包含三个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以及损失。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广义的风险定义。而狭义的风险是指客观存在的,在特定情况下、特定期间内,某一事件导致的最终损失的不确定性。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提出“风险管理”的概念。对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以梅尔与赫尔奇斯《企业风险管理》、威廉姆斯与汉斯《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出版为标志。后者指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门化。美国国防部认为,风险管理是处理风险的行为或实践,它包括风险计划、估计辨识和分析风险区域、制定风险解决方案、监督风险事件以确定风险评估值的变化,并且归档整体风险管理方案。我国学者陈秉正认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使风险损失达到最低的管理活动。

许瑾良认为,风险管理就是应用一般的管理原理去管理一个组织的资源和活动,并以合理的成本尽可能减少灾害事故损失及其对组织、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由上可见,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减少甚至是消除风险损失;风险管理过程通常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处理及善后总结等几个基本环节。全面风险管理(ERM)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欧美国家。它是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是一种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以全球的风险管理成就、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额的风险管理计量等全面的风险管理理论为核心的一种崭新的风险管理模式。目前已成为金融、电信等许多高风险行业研究的热点,它是保证管理活动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方式,也体现了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三、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分析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预防和控制,以减少其中的不确定性。这就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引入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形成很好的契合点。全面风险管理不仅可以使管理主体(公安机关或民族、统战机构)、管理者个体建立风险意识,重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防患于未然,而且其强调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从宏观上讲,这一过程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环境体系、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和风险管理流程体系三个部分。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环境分析

风险管理环境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生存基础和坚实平台,全面风险管理的其它体系和要素都是在风险管理环境体系这一平台的支持下运行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的风险管理环境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大方面。硬件环境主要是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的资源设施配置;软件环境主要是指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风险管理的人文环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预防突发事件和各少数民族宗教习惯等方面宣传资料的充足程度、质量及普及程度;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处置工具的装备情况,如防范装备(防护服、盾牌等)、交流工具(喊话的扩音器、通讯对讲机)等;针对少数民族人口进行宣传或处理的少数民族人员(民警)或会讲相应民族语言的人员配置情况,还有其他一些资源的供给,如视频影像资料的配备宣传、少数民族相关知识网站的开设等。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的软件环境包括管理文化与制度规定、管理组织、相关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等几部分。风险管理文化与制度规定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支撑,主要是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进行推广。如通过与社区、工厂企业合作的方式,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礼节进行适当宣传,对少数民族工人、商人进行人文关怀,使其充分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通过制定相关针对少数民族人口的制度,使得民警增强民族意识,保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利。风险管理组织是实施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通常情况下,其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领导机构等。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的预防、化解以及处理不仅仅是依靠某个公安局或某个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应处理,而是需要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来执行。这个机构应该建立一套常设的机构和联络人员,组建高效率的突发事件管理小组,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并在出现突发风险事件时进行应急处理。管理的领导机构可由公安系统和民族委员会、统战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共同组成,下设各个社区或派出所联络人员(通常为少数民族或了解相关少数民族的人员)。风险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是风险管理科学化和常规化的重要保障。通过对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中的人员进行针对性教育培训,使领导机构明确宏观预警和指挥处置策略,使相关人员掌握风险预防和相关处理的具体方式方法。这样可从不同角度,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中的风险管理发挥各自职能。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分析

目标体系的建立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出发点,是实施风险管理流程的前提。因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目标的制定是其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管理过程的重要平台基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的目标依据管理范围和区域可分为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几乎所有风险管理的终极目标或理想目标都是不出现风险或没有风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的风险管理也是如此,所以在制定总体目标上,要根据各个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构成情况和当地政治经济发展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以期实现科学化;而具体目标就是根据某个社区或派出所辖区的人员构成及社区情况,制定出更加深入、可行的目标;个体目标就是针对所在辖区的某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或某个具体地点出现何种突发事件进行细化的管理目标预案,要具有可实现性。在构建好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后,还需要针对各地公安机关和少数民族分布的实际情况,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标准、激励机制等考核制度,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管理流程体系分析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的风险管理流程同其他风险管理过程一样,通常是由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置和风险善后审视等四个过程构成。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主体对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对潜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性质的过程,即是了解“有哪些风险”及“这些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原因”的过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的风险识别过程首先要对各种风险是否存在进行判断,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然后对风险进行分类,建立风险目录摘要,进而形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数据库。在风险识别过程中,风险种类也可以按民族类别、突发事件区域等进行分类制定。在风险识别的具体操作方面,可组织专业人员借鉴风险分类树的思路,以战略制定、流程规划和业务活动为出发点,自下而上、由内到外地对各类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全方位梳理,形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详细目录清单,并进行风险事件排序。之后,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冲突事件的操作风险分类树,并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优化改进对其风险的识别功能。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主要是估计、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掌握“风险出现的可能有多大”和“风险有多大危害”的过程。通常根据不同情况运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产生结果的程度两个维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然后通过风险评价矩阵决定出风险级别,再根据风险级别启动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分为几乎肯定发生、很可能发生、有时会发生、很少发生和极少发生等5个级别,对此分别给予5、4、3、2、1的分值;而结果的损失危害程度及相关表现也可按5级评定,然后排列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矩阵,根据风险级别的计算公式(风险=程度×可能性),确认相应的风险级别。

3.风险处置。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的风险处置是在对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与风险事件进行识别、评估的基础上,提出风险应对策略与方法并进行处理的过程,是“采取什么措施处理风险”的过程。根据风险评估的情况不同,风险处置策略可以采用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控制等。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矩阵表中,对发生可能性较大、且后果危害程度较重的突发事件风险(分值15以上的重大风险),则果断采用风险控制和风险降低的策略;对一些发生可能性较小但后果严重、或可能性较大但后果中度的风险(分值大于10的重大风险),通常采取风险控制、风险降低和风险转移的策略;而对发生的可能性大但危害程度较小、或可能性小且危害程度中度或轻微度的风险,则可以采用风险降低、转移策略。但不论是采用哪种策略,都要充分考虑风险的连锁反应和扩散性。

4.风险善后与审视。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范文2

〔关键词〕大数据;突发事件;情报分析;模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1.009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1-0045-06

〔Abstract〕How to better adapt to the profound changes brought by the big data and to provide more scientific,accurate and reliable emergency intelligence service products for emergenc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big bining with the general plan of emergency and the management of emergent information in Beijing and Guangzhou,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impact of big data on the intelligence analysis of emergency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intelligence analysis of emergency in China.It proposed the emergency intelligence flow that adapted the big data environment and built an emergency intelligence analysis model of big data that including the comprehensive judgment module,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big data and emergency intelligence analysis and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decision support for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Key words〕big data;emergency;intelligence analysis;model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历史时期,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害及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事件呈现阶段性多发趋势,如昆明“3.01”事件、“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故、天津“8.12”爆炸事故、山东平邑石膏矿坍塌事件等的频繁发生。一方面,突发事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另一方面突发事件极易引发社会公众的群体性焦虑与不安情绪,对社会秩序的维护造成了严重阻碍。突发事件的突然性、严重性、破坏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征,迫切要求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机构和部门必须具备科学、准确、高效的突发事件情报分析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的体量规模不断膨胀,数据的类型愈加多种多样,海量的数据信息正充斥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数据已从信息技术范畴扩展到商业贸易、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等各行各业。目前我国已将大数据纳入国家战略,大数据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国家战略资源。较之以往,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将为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准确、高效的情报分析决策支持产品,从而极大地消除了基于经验和直觉的传统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极大地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及预警响应能力。因此,大数据将为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的革命性变革。

目前,对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一下几个方面:第一类,对突发事件情报工作进行研究。姚乐野、范炜(2014)分析了以快速响应为目标的情报本质,剖析了突l事件应急管理中情报运行的过程、构成与作用机理[1];林曦、姚乐野(2014)对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法律法规对情报工作的保障不明确、情报人才队伍建设不健全、情报资源体系不完善、情报网络不畅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2];第二类,对突发事件情报体系及分析框架的研究。付婷婷(2010)在分析国内外国家竞争情报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我国对国家应急竞争情报体系的迫切需求,构建了面向突发事件的基于竞争情报标准模型的国家竞争情报体系[3];朱晓峰、冯雪艳等(2014)对面向突发事件的情报体系涉及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构建了面向突发事件的情报体系模型,并对情报体系的基本功能进行设计,探讨了情报及时服务平台和突发事件信息可视化两个关键问题[4];徐绪堪、钟宇B等(2015)从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3个层次系统角度分析突发事件的信息采集、处理、组织和分析过程,构建突发事件情报分析总体框架、业务流程框架和信息流程框架[5];第三类,对某一领域或某一特定地区的突发事件情报分析进行研究。徐绪堪、房道伟等(2014)从情报学角度分析药品安全性突发事件处理全过程,构建药品安全性突发事件情报分析框架[6];徐绪堪、赵毅等(2015)以城市突发事件为对象,通过城市水灾害数据采集与清洗、事件关联以及情报融合等主要环节,构建城市水灾害突发事件的情报分析框架[7];第四类,对突发事件网络舆论中的情报工作进行研究。王沙骋(2013)认为正确分析和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关键在于情报立法,情报机构建设,情报人力建设以及情报合作[8];王兰成(2015)从网络舆情情报的规划、获取、处理、加工和分发5个阶段的实现流程入手,融合网络舆情的相关技术,提出了针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情报支援系统架构[9]。

综上所述,目前部分针对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的研究中,虽然提及了大数据对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的作用和影响,在突发事件情报体系的构建中也有部分学者将大数据环境纳入到体系框架的构建之中,但往往仅停留在情报信息的来源和获取方面。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对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的影响,从情报分析流程入手,分析大数据突发事件情报分析流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突发事件情报分析模型,以期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机构及部门的情报分析能力,为突发事件的快速应急响应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支持。

1大数据对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的影响

1.1大数据的概念及特点

大数据并未一个全新的概念,1980年未来学大师、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了信息时代的到来会迎来数据爆发,并将海量数据赞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1998年SGI的首席科学家John R.Masey在USENIX大会上首次提出“Big Data”一词。但是目前对于大数据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拥有不同的观点,在概念定义上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将大数据定义为:不用随机分析法这样的捷径,而采取所有数据的方法[10]。维基百科则将大数据定义为: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获,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11]。本文比较认可维基百科对于大数据的概念界定。

由于概念定义的界定上缺乏统一认识,对大数据的特征的描述上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界定和论述。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大数据特征的界定是“4V”特征:规模性(Volume),即数据体量的海量;多样性(Variety),即数据类型的繁杂;高速性(Velocity);即数据增长及处理速度的超快速性[12]。价值性(Value),即数据价值的低密度[13]。本文将从大数据的概念和特征入手,将大数据与突发事件情报分析进行深入融合,探究大数据对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的深刻影响。

1.2大数据对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的影响

1.2.1突发事件情报信息的海量化与复杂化

大数据的首要特征即是规模性(Volume),即数据体量的海量。大数据所强调的并非传统意义所指的数量巨大。从数量上来看,数据的规模是海量级,数据体量无法度量;从数据内容来看,其包含所有与之相关的信息内容。同时,数据类型更加复杂多样,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及交互数据等。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相关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着突发事件相关机构和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如智慧城市、天网工程等。突发事件情报信息的来源更加开放,涵盖范围更加广泛,包含了突l事件相关联的一切来源。这就使得,突发事件情报信息数据规模都呈现出几何级增长态势,同时不同数据来源,必然带来数据类型的复杂多样。突发事件情报信息的海量化一方面能够为突发事件情报分析提供更加全面地数据信息;另一方面,海量复杂的数据信息使得信息价值密度降低,容易产生信息陷阱,使得情报用户和分析人员迷失在信息海洋之中,造成对情报需求与分析的误导。

1.2.2突发事件情报分析手段的智能化与多样化

传统的突发事件情报分析更多的偏重于经验和直觉,情报分析手段相对单一,同时往往局限于情报分析人员的能力素质。大数据分析工具的运用,能够实现对突发事件情报信息的自动监控与识别、风险态势分析、关联分析、情感分析、文本挖掘等,进而从海量的数据信息中发现潜在规律和联系,同时智能化地提出不同阶段的决策支持服务和可行性预案。

1.2.3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的实时化与综合化

大数时代,数据的更新变化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层次,海量的数据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而这些高速增长变化的数据信息即是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的基础,因此,突发事件情报分析必须实现实时化。同时较之于海量化的数据信息,有价值的突发事件情报数据的离散程度高,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难以察觉。这就要求突发事件情报分析必须实现综合化、系统化,对数据信息进行更加全面、细致地分析研判,深入挖掘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2传统突发事件情报流程

传统情报分析通常从确定需求开始,旨在对某一情报问题确定界限,主要由情报用户提出较为笼统的问题。第二步是计划,即围绕情报用户所提出的问题确定具体的解决方案,主要下达情报搜集和分析任务。第三步是搜集,即情报搜集人员根据受领的情报任务展开情报搜集。第四步是处理,在情报搜集开展的同时,情报人员要对获取的相关情报信息进行处理,对相关情报信息进行识别、整理,为情报分析做好前期准备。第五步是分析,情报分析人员对新搜集和已处理的情报信息进行汇总,结合有关历史信息和自身经验等,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评估。第六步是分发,即情报分析人员将所获得情报成品以书面报告或简报的方式分发给情报用户,如图1所示。

本文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新疆等地区的突发事件总体预案、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办法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无论管理机构设置,还是信息管理流程与传统情报流程具有较高的契合程度。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为广州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全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广州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市应急办)是广州市应急委常设办事机构,协助市政府领导同志组织处理由市政府直接处理的突发事件,承办市应急委的具体工作,负责市政府总值班工作。市专项应急指挥部是市应急委下设的突发事件具体工作机构,主要职责是具体指挥本市相关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依法指挥协调或协助开展相关较大、一般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分析总结本相关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等。各区县一级建立相应的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体制和机制,成立区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作为本行政区域处置突发事件的地方机构,如图2所示。其余各省市在突发事件组织机构设置方面与广州市基本一致。从整体机构设置来看,各职能部门虽然职责明晰、分工明确,有利于行政管理,但部门之间工作程式化问题突出,难以使得所有的情报利益相关者都必须参与其中,突发事件信息的流动性不足,无法实现情报信息深层次融合。

根据《北京市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办法》的规定,北京市应急办(市政府总值班室、市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全市突发事件的综合管理,建立信息收集、分析、处理、报送督办和反馈工作机制。市专项应急指挥办公室、各区县应急委、各类突发事件主管部门及专业机构负责本系统、本地区和本单位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办法规定,向市应急办报送突发事件信息。从职责权限来看,市专项应急指挥办公室、各区县应急委、各类突发事件主管部门及专业机构主要负责定信息收集计划及信息报送要点,对基层收集的情报信息进行分析研判。专家顾问组作为信息分析的辅助部门,接受市专项应急指挥部门、区县应急委等相关部门的组织构建及专业信息咨询,结合专业知识对情报信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工作建议。紧急报警中心、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等部门属于情报信息收集部门,是突发事件信息收集的主渠道,负责第一时间收集报送突发事件、城市运行信息以及涉及安全稳定和其他敏感信息。宣传、网信、公安网监等部门负责收集新闻媒体报道、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渠道的舆情动态信息。从信息管理的整体流程来看,北京市突发事件信息管理以传统情报流程为基础进行构建,如图3所示,主要流程为需求-计划-收集-处理-分析-传递,各部门由于职责权限造成的隔绝与壁垒明显,整个情报分析过程仍具有明显的线性特征,难以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现实要求。

3大数据背景下的突发事件情报流程

传统突发事件情报流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情报搜集人员、情报处理人员与分析人员彼此孤立存在,从整个过程来看,各阶段不同分工的人员只要分别按照固定的模式、程序和相对固定的要求开展工作,突发事件信息的流动性被大大削弱。而大数据背景下的突发事件情报分析并非线性的分析过程。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大数据带来的数据复杂性和海量化,要求所有的情报利益相关者都必须参与其中。突发事件情报搜集人员、突发事件情报分析人员、突发事件情报决策用户之间建立一种以目标为中心,相互之间能够实时共享交流的网络,如图4所示。大数据背景下的突发事件情报分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围绕同一目标可能存在许多情报决策用户,其情报需求虽然存在部分相同,但是又往往具有自身独特的需求。同时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只有更加清晰、准确地情报需求才能避免陷入信息陷阱之中。情报决策用户、情报搜集人员、情报分析人员等突发事件情报利益相关者围绕中心目标,实现了实时地、深层次的交流互动,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流动性,打破了相互之间的屏障和壁垒,使得情报分析更加实时、高效。

4大数据背景下突发事件情报分析模型

大数据背景下的突发事件情报分析模型的构建,以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为目标,以大数据情报信息来源为基础,以突发事件情报需求为驱动,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方法,对海量的数据信息的挖掘分析,以实现大数据突发事件情报综合研判分析,为不同突发事件情报决策用户提供事前、事中及事后应急响应所需的各类情报服务产品。大数据背景下的突发事件情报分析模型包含大数据背景下突发事件情报源、大数据背景下突发事件情报目标及需求、数据采集与清洗、综合研判及大数据背景下突发事件情报服务产品五大模块,模块之间相互互联互通,形成有机地系统整体。如图5所示。

4.1大数背景下的突发事件情报源模块

大数据背景下的突发事件波及领域更加广泛,其数据信息往往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的突发事件不仅要包含传统的主管部门的业务数据,更应当立足于大数据,广泛拓展突发事件情报源,在传统情报源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情报源的扩展。构建包含业务主管部门数据、相关部门业务数据、媒体新闻数据、社交网络数据、电子政务数据及物联网数据的全方位立体化大数据突发事件情报源,实现对互联网、物流网及传感网等数据全面实时获取,实现对突发事件信息的全覆盖。

4.2大数据背景下突发事件情报目标及需求模块

面对大数据时,无论是情报分析人员还是决策用户都极易深陷数据海洋之中无法自拔,数据的体量规模以超乎常规地速度不断膨胀。面对浩如烟海的数据信息,如何确定目标与需求就成为情报分析的关键之一。只有明确了目标与需求才能更加准确地实现对数据信息的识别和分析。突发事件情报分析前必须尽可能准确地把握事件类型,事件当前所处的阶段,情报分析所需的要素,自身情报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自身内部情报保障以及外部情报支援情况等,才能使得突发事件情报需求更加准确、更具指导意义。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大数据突发事件的情报需求是动态化的,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的情报需求具有其独特性,不同决策响应机构及部门的情报需求的各不相同,因此目标与需求必须同情报分析、决策用户等实现实时交互,实现情报需求的动态实时调整。在天津“8.12”爆炸案处置过程中,各相关职能部门虽能根据本部门职责权限及各自情报需求开展相关情报分析,但部门情报需求未能与突发事件情报目标及需求形成实时交互,情报决策用户、情报收集人员、情报分析人员之间仅依照传统情报流程及各自需求孤立地开展相关工作,未能准确把握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的整体需求及内外部情报分析中的风险因素,在体制机制上造成了情报分析的局限性。

4.3数据采集与清洗模块

数据采集与清洗是大数据背景下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的基础工作之一,影响甚至决定着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结果的精确性与可靠性。突发事件数据信息中包括结构性数据、非结构型数据、异构型数据,而且异构型数据的体量比重更为巨大。同时来自不同情报源的数据信息极有可能存在重臀侍狻4罅康牟磺褰嗟氖据信息掺杂于海量数据之中,只有对不同情报源中的海量、离散、不清洁的数据进行转换、清洗、拆分、汇总等处理,才能获得更加完整、统一的数据。而清洁、全面、统一的数据信息正是实现大数据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特别是智能化分析研判的先决条件。

4.4综合研判模块

综合研判模块是大数据背景下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的关键,在这一模块中情报人员运用文本挖掘、人工智能、自动检索、自然语言处理、文本情感分析、语义分析等大数据技术和工具,同时结合权威专家提供的知识保障,构建突发事件相关分析模型,对突发事件要素、态势、舆情等的关联分析。并依托构建的突发事件案例数据库、突发事件分析模型数据库等各类数据库,挖掘突发事件信息中的潜在规律,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全面综合研判。天津“8.12”爆炸案发生后,特别是数次新闻会之后,网络中出现了大量的网络谣言等负面舆情信息,这些负面信息给事件处置造成了极大消极影响。究其原因在于,在突发事件综合研判忽视了对网络舆情的分析与预警。事件发生后相关职能部门未能对事件相关舆情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在情报分析中对舆情态势发展及影响力的判断不足,造成了舆情应对仍处于较低层次的被动回应的消极局面,未能赢得突发事件舆情的积极防御的主动权,造成了网络舆情阵地话语权的流失。

根据不同层级的情报需求可以实现突发事件战略情报、突发事件战役情报、突发事件战术情报分析。突发事件战略情报分析主要解决的是国家宏观层面关于突发事件的情报需求。可服务于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战略与政策的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法律法规的制定,全国突发事件整体趋势跟踪以及全国性重特大突发事件预警、处置与善后工作等。突发事件战役情报分析主要解决的是省部中观层面关于突发事件的情报需求,主要为省部级层面突发事件应急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提供区域突发事件情报分析,包括区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完善,区域重点突发事件的识别与防控,区域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以及区域重大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等。突发事件战术情报分析主要解决的是市县微观层面关于突发事件情报需求,用于服务突发事件一线应急决策部门的突发事件预警与防范、响应与应对、善后处置等工作。

4.5大数据背景下突发事件情报服务产品模块

大数背景下突发事件情报服务产品模块面向的是突发事件决策用户,其主要实现的功能是在根据决策用户的需求和突发事件的不同阶段,向决策用户提供相关情报服务产品。突发事件发生前主要提供突发事件检测与预警性情报服务产品;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主要提供事件跟踪、关联分析、阶段性态势分析、突发舆情分析及应对策略等相关情报服务产品;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主要提供突发事件报告、突发事件案例总结、突发事件衍生舆情分析报告等情报服务产品等。同时通过人交互技术,实现与决策用户的交流互动,对决策用户的情报需求进行实时传递和反馈。通过对天津“8.12”爆炸案数次新闻会的分析来看,新闻会中相关问题未能得到及时回应及反馈也是造成爆炸案相关负面舆情蔓延扩散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新闻会相关人员属于情报决策用户,其情报需求随着不同阶段的新闻会而发生着改变。只有对这些动态需求进行实时传递和反馈,情报决策用户、情报收集人员、情报分析人员才能够形成整体合力,其情报分析才能够实现都动态化,情报产品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5结束语

大数据背景下的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的变革正在发生,本文以大数据为指引,通过深入分析大数据对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的影响,结合大数据背景下突发事件情报流程,构建以综合研判模块为核心的大数据突发事件情报分析模型,以期实现大数据与突发事件情报分析的深层次融合,为突发事件快速应急响应的实现提供科学、高效的应用模型。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对大数据背景下突发事件情报分析模型进行研究,并对各模块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述。今后的研究中将对各模块内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姚乐野,范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情报本征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3):6-12.

[2]林曦,姚乐野.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情报工作现状与问题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3):12-18.

[3]付婷婷.面向突发事件的国家竞争情报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0,(6):117-122.

[4]朱晓峰,冯雪艳,王东波.面向突发事件的情报体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4):77-80.

[5]徐绪堪,钟宇B,魏建香,等.基于组织-流程-信息的突发事件情报分析框架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4):70-73.

[6]徐绪堪,赵毅,王京,等.城市水灾害突发事件情报分析框架构建[J].情报杂志,2015,34(8):21-25.

[7]徐绪堪,房道伟,魏建香.药品安全性突发事件情报分析框架构建[J].情报杂志,2014,33(12):25-29.

[8]王沙骋.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情报对策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12):7-11.

[9]王兰成.基于舆情分析的突发事件情报支援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7):72-75.

[10]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肯尼迪・库克.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39,75.

[11]Big data[EB/OL].http:∥/wiki/Bigdata,2016-06-24.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范文3

本文主要从引言,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结束语几个方面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及保障机制研究进行阐述,其中,引言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进行讲述,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从应急物流的特点、管理要求进行讲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从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文化损失进行讲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从技术保障、物资经费保障、通信与交通保障、法律保障、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进行讲述,结束语从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进行讲述。本文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及保障机制有着参考指导的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社会调查,结合近期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介绍了应急物流的概念、特点、管理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及防范的意义,探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保障机制及应注意的事项;说明了应急物流管理对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指出了我国今后应该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做到科学预警,有效防范。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一、引言

不断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每次灾难发生时,都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送到事发地点,对灾情进行紧急救助。在突发性很强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地区,往往平时没有赈灾物资储备,或储备的数量和种类有限。为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对应急物流的内涵、规律、保障机制、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系统。应急物流从概念的提出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因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具体研究应急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是研究的重点。

二、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

应急物流(Emergency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实现其物流的效益。它将现代物流与应急管理结合,以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1-3]。

1.应急物流的特点

(1)非预见性

重特大灾害,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对物流的需求也变得不确定,因此很难事先做好应急物流规划。

(2)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的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运输系统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除了需要在配齐这些物品,还要将这些物品及时送达,这对物流的配送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

(3)政府与市场共同的参与性

应急物流来源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与多头供应相对应的是多头储备,各自为政的采购与运输,针对这种分散性,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应遵循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特点。

(4)突发性

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5)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不确定。例如,2003年上半年对SARS的战斗开始阶段,人们对防护和医疗用品的种类、规格和数量都无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各类防护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是随着人们对疫情的不断了解而确定的。

(6)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在应对SARS和禽流感的战役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2.应急物流管理的要求

应急物流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但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加强应急事件的预警,加强应变机制的演练,才能做到应急物流实施时有条不紊,快速反应。

(1)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

(2)建立应急物流预警机制

在赢得各式各样的应急物流战斗中,应急事件的物流豫警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运行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盲目性。使应急物流变得“应而不急”,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益和效率。

(3)搞好应急物流预案的编制与演习

编制应急物流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治,可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要。

(4)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的法制机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应对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国家立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保障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规范普通民众和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权利与义务,可为与不可为。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

要成功实施应急物流,除了满足上面要求外,全民动员和“绿色通道”也是不可少的。全民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活动。“绿色通道”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在地区间、国家间建立并开通的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为了更好的发展应急物流,也为了今后有效的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已是当务之急。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发生原因复杂,具有一定的破坏坏性和持续性,因此,一旦事发,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正常的生活。有效的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

有资料表明:美国每1美元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可节约29美元的医疗费。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每年可减少巨额的医药费用。从预防开始,防治结合,禽流感的防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2.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

历史上已多次发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政治动乱甚至内战的情况。宏观政治涉及公共管理机构在国际社会、新闻媒体、公众面前的形象。应利用各种公共关系,明确公共管理机的立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稳定公众信心,团结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微观政治涉及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应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小组,提出清晰的思路和行动建议,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及时,物资和人事调动畅通无阻。

3.减少或避免文化损失

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塑造良好社会精神,这是国家、民族面对突发事件的灵魂和基础。要用知识和科学培养正确的突发事件意识、精神准备、承受能力和操作方法,尽快用科学的文化取代滞后的非科学文化和迷信。一个社会如果公众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突发事件具有科学判断,就会形成一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共识,就会自觉行动。培养良好习惯,如SARS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注意讲究清洁卫生,实行分餐制,公款吃喝和陋习减少,崇尚大自然,网络视频会议网上购物交易娱乐学习等网络经济生活提升,引发了一场社会风俗革新运动。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生后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从政府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应急物流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使灾情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1.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省(区、市)、市(地)、县(市)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中庸之道、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在内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5)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6)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并用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的疫苗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2.物资、经费保障

(1)物资储备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2)经费保障

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按规定落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应根据需要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保证正常通信,保证交通通畅。

4.法律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因特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探讨和学习,以及对2003年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的关注,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管理能力。每个国家都应努力做到应对突发事件有条不紊,高度准确及时的预警,人员物资快速响应,随时到位,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我国对严重的“非典”和手足口病的处理,显示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措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应急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等不够完善的一面。应向一些在此方面做得好的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比如日本、台湾地区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欧忠文王会云姜大兰卢宝亮甘文旭梁靖: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3):165-166

[2]王丰姜玉宏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131

[3]刘小群游新兆孙建中孙其政: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123-127.

[4]刘建民:关于应急物流保障的思考[J].物流管理,2008,(10):33-35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范文4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物流 保障机制

一、引言

不断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每次灾难发生时,都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送到事发地点,对灾情进行紧急救助。

在突发性很强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地区,往往平时没有赈灾物资储备,或储备的数量

和种类有限。为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对应急物流的内涵、规律、保障机制、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系统。

应急物流从概念的提出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因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具体研究应急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是研究的重点。

二、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

应急物流(Emergency 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实现其物流的效益。它将现代物流与应急管理结合,以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1-3]。

1.应急物流的特点

(1)非预见性

重特大灾害,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对物流的需求也变得不确定,因此很难事先做好应急物流规划。

(2)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的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运输系统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除了需要在配齐这些物品,还要将这些物品及时送达,这对物流的配送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

(3)政府与市场共同的参与性

应急物流来源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与多头供应相对应的是多头储备,各自为政的采购与运输,针对这种分散性,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应遵循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特点。

(4)突发性

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5)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不确定。例如,2003年上半年对SARS的战斗开始阶段,人们对防护和医疗用品的种类、规格和数量都无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各类防护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是随着人们对疫情的不断了解而确定的。

(6)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在应对SARS和禽流感的战役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2.应急物流管理的要求

应急物流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但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加强应急事件的预警,加强应变机制的演练,才能做到应急物流实施时有条不紊,快速反应。

(1)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

(2)建立应急物流预警机制

在赢得各式各样的应急物流战斗中,应急事件的物流豫警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运行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盲目性。使应急物流变得“应而不急”,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益和效率。

(3)搞好应急物流预案的编制与演习

编制应急物流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治,可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要。

(4)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的法制机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应对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国家立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保障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规范普通民众和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权利与义务,可为与不可为。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

要成功实施应急物流,除了满足上面要求外,全民动员和“绿色通道”也是不可少的。全民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活动。“绿色通道”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在地区间、国家间建立并开通的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

为了更好的发展应急物流,也为了今后有效的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已是当务之急。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发生原因复杂,具有一定的破坏坏性和持续性,因此,一旦事发,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正常的生活。

有效的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

有资料表明:美国每1美元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可节约29美元的医疗费。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每年可减少巨额的医药费用。从预防开始,防治结合,禽流感的防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2.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

历史上已多次发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政治动乱甚至内战的情况。宏观政治涉及公共管理机构在国际社会、新闻媒体、公众面前的形象。应利用各种公共关系,明确公共管理机构的立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稳定公众信心,团结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微观政治涉及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应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小组,提出清晰的思路和行动建议,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及时,物资和人事调动畅通无阻。

3.减少或避免文化损失

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塑造良好社会精神,这是国家、民族面对突发事件的灵魂和基础。要用知识和科学培养正确的突发事件意识、精神准备、承受能力和操作方法,尽快用科学的文化取代滞后的非科学文化和迷信。一个社会如果公众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突发事件具有科学判断,就会形成一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共识,就会自觉行动。培养良好习惯,如SARS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注意讲究清洁卫生,实行分餐制,公款吃喝和陋习减少,崇尚大自然,网络视频会议网上购物交易娱乐学习等网络经济生活提升,引发了一场社会风俗革新运动。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生后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从政府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应急物流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使灾情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1.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省(区、市)、市(地)、县(市)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中庸之道、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在内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5)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6)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并用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的疫苗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2.物资、经费保障

(1)物资储备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2)经费保障

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按规定落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应根据需要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保证正常通信,保证交通通畅。

4.法律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因特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探讨和学习,以及对2003年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的关注,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管理能力。每个国家都应努力做到应对突发事件有条不紊,高度准确及时的预警,人员物资快速响应,随时到位,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我国对严重的“非典”和手足口病的处理,显示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措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应急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等不够完善的一面。应向一些在此方面做得好的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比如日本、台湾地区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欧忠文 王会云 姜大兰 卢宝亮 甘文旭 梁 靖: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3):165-166

[2]王 丰 姜玉宏 王 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131

[3]刘小群 游新兆 孙建中 孙其政: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123-127.

[4]刘建民:关于应急物流保障的思考[J].物流管理,2008,(10):33-35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范文5

临汾南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

2020年6月

信息工作指导意见

突发事件信息工作

交通阻断信息工作

值班制度工作

信息规范工作

信息工作指导意见

全省高速公路信息服务工作要坚持“统一领导、属地负责、分类审核、密切协同、快速响应、安全高效”的原则。

各运营单位信息监控部门负责本路段的信息收集、流转、上报、等工作。

高速公路信息服务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工作、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工作。

运营管理信息工作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基础信息工作;路网运行监测监控及信息收集工作;运营管理例行日常信息、交通事件信息、突发事件信息、节假日等专题信息等的报送、流转及工作;有关运营管理进行的信息数据汇总、分析工作。

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工作主要包括:高速公路路网状态信息、各类交通事件及路况信息的收集、传递、;服务设施信息;高速公路客服工作;以及其他满足公众交通出行需要的信息服务工作。

高速公路信息服务工作遵循收集、上报、审核、的流程。

高速公路信息上报工作应做到及时、准确、高效、安全。不得迟报、漏报、错报、瞒报。

高速公路信息工作遵循“分级管理、及时准确、使用有效、规范”的原则。

信息部门上报、的高速公路信息要以事实为依据,在工作环节中要进行必要的审核程序。

一、突发事件信息工作

1、突发事件的定义:

(1)突发事件是指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中,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应对的突发事件和突发路况。

(2)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高速公路交通中断或较长时间阻塞,高速公路及附属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丧失正常使用功能,出现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危及高速公路运行安全,需要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的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

(3)突然发生,已经或可能造成高速公路路网运行状态异常,需要参照应急管理程序采取有关措施的各类突发路况事件。主要包括:交通事故、交通拥堵、交通管制、道路施工、站点事件等。

二、突发事件信息内容及分类:

2、突发事件信息内容:突发事件是指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和引起高速公路路网通行异常,需参照应急管理程序采取有关措施的各类突发路况事件。

3、突发事件主要包括:

(1)自然灾害事件,主要包括气象灾害事件和地质灾害事件。

①气象灾害事件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发生暴雨、暴雪、冰雹、冰冻、雾霾、雷击气象天气时,导致道路通行受阻或中断的事件。如泥石流、道路水毁等。

②地质灾害事件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发生破坏性地震灾害、因地质原因引起的山体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导致道路通行受阻或中断的事件。

(2)事故灾害事件,主要包括交通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

①交通事故事件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发生隧道(火灾)事故、危化品运输车辆事故、客车事故、连环追尾事故等恶性交通事故,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巨大财产损失、导致高速公路交通通行受阻或中断的事故。

②安全生产事故主要包括:高速公路运营管理过程中造成人员伤亡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期间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集体性食物中毒及重大动物疫情等事件,可能影响或已影响高速公路正常运营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高速公路运营期间发生的各类重大社会治安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冲击高速公路部门运营场所,阻断高速公路交通等群体性事件,预计造成或已经造成高速公路无法正常运营、交通受阻或中断的事件。

(5)突发路况事件,已经或可能造成高速公路路网运行状态异常需要参照应急管理程序采取有关措施的各类突发路况事件。主要包括:

①交通事故,发生在高速公路的一般交通事故、需要救援处置的交通事故,如车辆侧翻、追尾、刮擦、撞击、自燃等事故。

②交通拥堵,指高速公路车流交通异常,如因车流量大、道路施工、交通管制、临近交通影响引起的主线(收费站、服务区等)通行拥堵事件。

③交通管制,指在因交通安全管理需要采取的交通管制措施事件,如:入(出)口封闭、主线管制、车辆分流、车型管制通行等。

④道路施工,指在高速公路范围进行,预计影响或已影响高速公路正常通行的道路施工。

⑤恶劣天气,指影响高速公路安全行车、安全运营的雨、雪、雾、雹、沙尘暴等气象。

⑥站点事件,指高速公路范围内发生,预计影响或已影响高速公路正常通行的站点事件,如治超点(收费站)设备故障与维修、供电中断、恶意阻塞车道等。

⑦其他,指其他造成或可能造成高速公路无法正常运营、交通受阻或中断的事件。

4、根据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需要,将以下几类信息纳入突发事件信息工作处理范畴:

①交通安全预警信息,包括“天气状况预警”和“道路通行条件预警”两个部分信息。根据天气、道路通行条件变化等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道路交通安全预警等级分为三个级别,即Ⅰ级(红色)预警、Ⅱ级(橙色)预警、Ⅲ级(黄色)预警。

②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上级机构或上级领导关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工作指令、对突发处置工作做出的批示等。各级信息部门具体负责突发事件信息的逐级向上报送和向有关部门传达工作指令,并及时跟踪反馈落实情况。

③发生车辆故障需要清障、高速公路设施毁损、路面有障碍物等事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影响高速公路安全畅通,可能造成突发事件,需要参照突发事件处置程序进行快速处置。

④各单位对在运营管理工作中,发现可能导致或转化为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发生的事件信息,也应及时上报处理。

三、突发事件信息的内容要点:

5、报送突发事件信息的内容要简明准确、要素完整、重点突出,应包括以下内容要素:

(1)突发事件基本信息应包括:突发事件发生时间、地点(路线编号、路段名称、方向、桩号等)、信息来源、涉及单位或人员、车辆,引发的伤亡或者经济损失、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描述,事件造成的交通影响或绕行建议等。

(2)突发事件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件类别、事件发展态势预测。

(3)突发事件发生后已采取的初步处置措施,下一步预防、控制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处置措施,事故控制情况。

(4)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重要进展、路况变化情况及处置结果。

(5)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单位、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6、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分类信息要点:

(1)自然灾害事件信息:包括类型、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危害,受影响道路名称及位置,已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预计清理恢复时间。

(2)交通事故事件信息:包括交通事故原因、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已造成道路中断、阻塞情况、已造成的人员伤亡和道路设施损失情况,预计处理恢复时间。

(3)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包括事件类型、发现时间、发现地点、扩散形式、所在路段名称和位置、预计影响范围、已造成人员健康损害情况、采取防控措施。

(4)社会安全事件信息:包括事件类型、发生时间、发生位置、受影响道路名称、已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已采取安全措施。

(5)其他紧急事件信息:包括事件类型、发生时间、发生位置、受影响道路名称、影响范围及程度、采取措施及方案。

7、突发事件信息报送要求:

(1)首报要求:

发生突发事件后,高速公路运营单位信息部门应在5-10分钟内上报至省信息监控中心,并在交通事件管理系统(TIMS)中进行填报。

(2)续报要求:

①突发事件发生后,路段高速公路运营单位信息部门要随时跟踪、了解事件处置和进展的情况,并及时续报,直至突发事件处置结束。

②应急续报一般不再复述事件初始过程,只报告事态发展或处置的进展情况。

③续报事件处于变化期每间隔0.5小时,事件处于平稳期每间隔2-4小时,各级信息部门应将事件现场情况和处置进展(事件的重要进展)、重要路况变化及发展趋势等有关信息及时上报。

④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如遇突发事件由于事态变化和事件发展,演变更高严重级别的突发事件,事发单位、各路段运营单位信息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及时上报。

8、山西交控集团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范围

(1)事故类:

①高速公路运营事故:高速公路发生亡人交通事故、多车多起相撞事故、7座及以上客车交通事故;高速公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发生事故,造成或可能造成运输物质泄漏、扩散、燃爆;运营高速公路隧道内发生着火事故、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滞留及其他引发的车辆拥堵;高速公路服务区发生火灾、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发生泄漏等事故险情,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运营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发生垮塌的。

②生产安全事故:集团高速公路运营、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及其他相关产业发生一般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③职工意外死亡事故:职工在岗工作期间发生三人以上重伤或一人以上(包含1人)死亡事故。

(2)事件类:

①高速公路交通中断事件:高速公路交通毁坏、中断、阻塞、或者大量车辆积压、人员滞留,抢修、处置时间预计在6小时以上的。

②建设工程停工事件:阻挠、妨碍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的工程项目施工,预计复工时间在24小时以上的。

③集体罢工集会事件:人员集体罢工或集体到省级及以上国家机关上访等群体事件。

④传染病事件:经营场所发现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疫情或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的。

⑤恐怖袭击事件:经营场所遭受恐怖袭击或暴力袭击的。

⑥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集体食物中毒10人以上等公共卫生事件。

⑦较大社会影响事件:

其他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经济影响或发生在敏感区域、敏感时段的突发事件。

四、交通阻断信息工作

内容和分类:

1、高速公路交通阻断信息包括:公路交通中断信息和阻塞信息。

(1)交通中断指因某种原因导致高速公路无法通行或被迫封闭(包括对高速公路采取全部封闭、部分车道封闭、限时封闭、封闭收费站、主线分流、暂停施工等措施)的状态。

(2)交通阻塞指高速公路上行驶中的车辆因某种原因(包括对车辆采取巡逻管控、间断放行、限车型放行、限流和限速放行等管制措施)在道路的某一区段异常地密集或集中,导致后续的车辆低速驾驶、停驶甚至滞留的状态。

2、高速公路交通阻断信息分为以下三类:

(1)计划类:

由于高速公路养护施工、改扩建施工及其它涉路施工、重大活动等计划性事件:

①施工养护信息,主要包括高速公路施工养护、桥隧施工养护等对公路通行产生影响的信息;

②其它诸如重大社会活动等对高速公路通行产生影响的信息。

上述情况引起的高速公路(含收费站)需要进行超过1小时的交通管制或封闭的阻断信息。

(2)突发类:

由于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恶劣天气等)、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其他原因引发的突发性事件。

①地质灾害信息。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洪水、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或开裂)、地震等对高速公路通行产生影响的信息;

②恶劣天气信息。主要包括降雨(积水)、雾霾、降雪(积雪)、风吹雪、结冰、台风、大风(横风)、沙尘、冰雹、高温等对高速公路通行产生影响的信息;

③事故灾害信息。主要包括车辆交通事故、危险品泄漏、车辆故障、涉桥事故、涉隧事故等对高速公路通行产生影响的信息。

(3)其他类型

诸如车流量大、突发群体性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执行警备勤务任务、抢修施工,以及城市、景区拥堵等影响高速公路通行安全的信息。

上述情况引起的高速公路(含收费站)局部路段预计出现超过1小时的交通中断或阻塞的阻断信息。

报送路况信息的范围包含但不限于上述三类信息。

3、交通阻断信息的报送与审核时限要求如下:

(1)由于计划性高速公路以及桥隧养护施工、改扩建施工、重大社会活动等原因,需要实施路段封闭或部分封闭的,应在路段封闭或部分封闭3日前上网填报。

计划类事件信息一经录入,2小时内完成审核与报送;变更施工起止时间、范围的,应当及时在路况信息管理系统内调整施工时间。

(2)由于突发性地质灾害、恶劣天气、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其他突发性事件等原因,引发高速公路交通中断或阻塞的一般突发类阻断事件,应在事件发现后10分钟内完成上网填报。

突发类事件信息一经录入,15分钟内完成审核与报送;因抢修作业需要实施交通管制或封闭的,一经录入,立即审核报送。

(3)发生重大突发类阻断事件时,应在事件发生后5分钟内上网填报,并执行日报告制度,直到事件结束。

重大突发类事件信息一经录入,10分钟内完成审核与报送,并执行日报告制度,直到事件结束。

(4)上报计划类与一般突发类的交通阻断信息,填制《公路交通阻断(事件)信息表》和网络上报可分两次填报:

①首次填报

首次填报应按照时限要求,填写:基本情况,阻断原因、处置措施三项内容。

②二次填报

二次填报应在交通恢复正常运行0.5小时内填报实际恢复时间,并注明具体恢复情况,如抢通便道、部分恢复通行、全部恢复通行等。

如高速公路阻断事件在某路段内间断式发生或恢复,应按照事件发生次序,逐段逐次填报。

五、值班制度工作

1、机关值班室:带班领导由领导班子成员轮流带班;值班负责人由机关各部室中层人员轮流值班;值班人员由机关各部室人员轮流值班。

2、基层值班室:带班领导由各站(队)领导轮流带班;值班负责人、值班人员由各站(队)安排具有一定应急处置管理知识(经验)的人员轮流值班。应急行动小组根据生产业务工作采用值班备勤人员与正常排班人员相结合设置。

3、值班工作职责

(一)机关值班带班职责:

①随时准备介入重大应急事件代行应急指挥部初期现场调查和组织协调职能。

②提议、下达突发事件处置意见,应对管辖区内的重大事件,组织开展事件现场的调查踏勘,并向值班当班以外相关人员和机构传送报告信息,指挥启动辖区内职责范围的较严重或需临时调动各工作单元共同配合完成的突发事件处置响应动员。

(二)基层值班带班职责:

①基层带班小组:听从机关值班各类响应调度,落实调查、救助、警戒等相关指令。外理日常各类事件中涉及的一般性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管辖范围内各种应急突发事件,执行机关值班的各种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处置的指令;并履行各类突发事件信息采集、适时续报反馈、事件闭合信息报送给机关值班和机关职能岗位的职责。

②基层值班备勤小组:该小组是临汾南管理公司应对抢险救助的工作单元,是各类应急预案建设实施的工作单元。承担各自辖区内异常事件的应对响应,负责承接上级值班机构和应急机构的各种工作指令。

(三)信息值守:

由信息监控中心值班室兼任,收集临汾南所辖区域各工作点或社会方面报来的异常信息和重大信息,及时研判并送达信息共享和信息接收的相关方;信息投送对象不能确定或无法投送时,提交相关领导(首选机关值班负责人、带班领导)进行甄别;准确及时传递各种突发事件应急信息、指令。

六、信息规范工作

1、信息的准确与规范:

(1)规范性,信息报送过程中要正确引用专业术语,按照信息编制规范制作信息内容。

(2)准确性,未辨别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信息准确性的,不可直接引用、传递。

2、语言口头报送要求:为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信息值班人员口头报告信息时,如有不确定性的疑问,可让对方复述主要信息内容,以免发生错报。信息口头报送过程中要使用普通话,不讲方言和使用方言词汇,以免产生误解和歧义。

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范文6

关键词:主流媒体 民族地区 突发事件 舆论引导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多发,同时还伴随着各种突发性事件仍发生。尤其是随着当前民族地区社会矛盾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加上国际上不安全因素对国内民族地区安全影响的加大,我国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频发度与危害的严重性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何切实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当前各级党政部门的重大课题。作为掌握有重大话语权的主流媒体,如何组织好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报道工作,从而抢占舆论制高点,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具有掌握舆论主动权、引导民族地区社会舆论正确发展、为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在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中主流媒体如何实现正确有效的舆论引导。

一、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及应急管理

突发公共事件(emergency)可被广义地理解为突然发生的涉及公共利益的事情: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在我国政府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作了如下定义: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并且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4类:一是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二是事故灾害,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三是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四是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突发事件是一种非常态的社会情境,是各种不利情况、严重威胁、不确定性的高度积聚。它往往会给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带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等构成重大威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指的是为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理以及应对评估等管理行为,目的是为了提高对突发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救援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应急管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非常态管理,具有显而易见的不可逆转性,它要求各级政府和领导者在相当有限的时间里和不确定的信息中做出重大决策和反应,将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我国民族地区近年来的公共突发事件以上面第四类为多,也就是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逐渐增多,例如,“3.14”事件,新疆“7.5”事件等,都是涉及社会安全的公共突发事件。这些事件的出现,对于我国主流媒体的正确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挑战。

二、当前主流媒体在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话语缺失及其原因

突发事件因其“突发”,受众的关切程度比较高,媒体无论是从职业规范还是从社会责任角度来说,都应该十分重视、及时报道,正确引导。然而由于以下存在的原因,却使得主流媒体在一些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中存在不到位的情况,这些原因主要是:

(一)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责任部门封锁消息,阻挠采访,导致小道消息四溢。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涉及公众的切身利益,并且对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所以发生后备受公众关注。然而长期以来,一些突发事件因有“负面作用”,一些事发地的基层党政部门和事件责任部门怕媒体曝光,怕舆论监督,怕影响当地形象和投资环境,因此常常封锁现场,阻挠媒体采访,导致不真实或不准确的小道消息在社会上到处流传,并且愈加失真。而且使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往往失去有利时机,变得更加复杂,更加被动。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不能及时地对事件状况做充分报道,出现重大新闻事件中的话语缺失,也不能很好地履行大众传媒的社会守望功能。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主流媒体的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不对称的问题。由于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以及网民人数的增加,互联网世界已经形成了重要的舆论场,并且,这些舆论随时在向社会舆论场扩散,对社会生活产生很大影响。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舆论互动成为当前社会舆论的突出特征。但是,在当前,存在主流媒体的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不对称的问题。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主流媒体往往出现失语或者言语不到位的情况,而网络舆论却铺天盖地、七嘴八舌,形成了强势的话语态势。网络舆论错综复杂,事实真相难以辨别,往往会存在无序或非理性状态,这个时候主流媒体的不“到场”,会形成混乱的舆论局面,舆论在社会生活中负效应就开始显现。

(三)突发事件发生后,职能部门提供的简单信息难以满足媒体和受众的需求。近几年来,在“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报道突发事件的理念推动下,政府职能部门、宣传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建设、信息规律和技巧的掌握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从实际情况来看,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政府职能部门虽然启动了应急机制,召开新闻会,但很多情况下,政府的信息非常简省,与媒体报道追求翔实细节不符,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给公众留下了猜疑和想象的空间,这种情况也会导致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引导不力。

以上因素共同造成了主流媒体在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话语缺失,从而影响了主流媒体在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功能的实现。

三、主流媒体如何提升在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能力

突发事件的报道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责任,如何提升主流媒体在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能力是当前必须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主流媒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正确舆论引导:

(一)争取时效,主动做好公共突发事件的及时报道。“时效是新闻的生命”,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更是如此。一旦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主流媒体没有进行及时的舆论引导跟进,就会给谣言和流言传播以更大的活动空间,进而激化矛盾,造成突发事件的失控。从舆论学来看,无论流言是否有个别人故意造谣,重要的是它得到了公众的广泛传播,一旦形成这种态势,流言就成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形态的舆论。“谣言止于公开、信任来自透明”,这就要求我们的主流媒体能够及时对突发事件的真相予以报道,同时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正确舆论引导,在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排解萌芽中的非理性舆论压力,占据舆论的先机,实现有效引导。

(二)要坚持“用事实说话”的真实性原则,真实、准确、客观地报道事实真相。实事求是、准确真实,是取信公众的根本保证。新闻媒介的主要工作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这就决定了它引导舆论的基本方式是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铁的事实往往会对谣言起到拆穿作用。舆论引导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有效手段,新闻媒体作为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让受众在接受事实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事实中蕴含的情态信息和意态信息,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以人为本,关心群众利益,注重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以人为本,强调关注人的生存现状及现实需求,它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和人性的美好。主流媒体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对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中,从人性角度把握报道的内容和角度以及人们的需求和愿望,以关注生命作为最核心的内容,注重有人情味的细节。在报道中,要从群众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把党和政府倡导的与群众需要的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有学者提出,社会舆论包含3个舆论场:新闻舆论场、网络舆论场、民间舆论场。各个舆论场分别有自己的舆论主体、话题和影响对象,不同的舆论主题和影响力不可能完全重叠,但可以部分重叠,即重叠部分的舆论形成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意愿,进而扩大舆论影响力。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要尽量与网络舆论、民间舆论相融,才能形成最大限度的共鸣,体现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