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理论范例6篇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范文1

[论文摘要]在我国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生态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客观系统地评价和解析,为全面理解循环经济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人们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经济思维模式,在实践中系统研究并提出了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循环经济”理念。循环经济的思想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一)社会背景

从蒸汽机诞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石油化工、生物工程、信息效应、核能发电、it技术和网络产业,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高速运转的经济体系之中,伴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抛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健康和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生态难民。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总体的趋势仍在恶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和技术进步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环境和资源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针对遭受破坏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有志之士早已开始反思大工业化生产的两面性。1962年美国的蕾切尔·卡孙在《寂静的春天》中最早向人类发出环境警告。1970年在美国举行的“世界地球日”大游行标志着人类开始高度警觉环境问题。1972年全球围绕“环境危机”、“石油危机”所爆发的一场“停止增长还是继续发展”中,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的报告中所揭示的问题和阐述的观点进一步引发人类对环境、生态、资源问题的重视。联合国1972年召开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召开的里约热内卢环境发展大会、2002年召开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是人类在全球范围内提出保护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环境和发展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献的签署,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认识。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种社会历史的背景下,为了有效缓解环境、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而产生的。

(二)理论背景

循环经济的启蒙思想可以追溯到18世纪以后的古典经济理论和自然保护学说。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有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趋势”,若人类没有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自然环境与资源将遭到破坏,导致人口数量以灾难性的形式减少。穆勒首次将自然环境纳入经济学视野,他的“静态经济思想”将人口、资源与环境和社会发展等因素协调起来,将环境保护及其影响的时间尺度拓展到了更为长远的未来。这些启蒙式的观点和理论将分析视野纳入了自然环境、人口及资源等因素,尽管更多的是强调资源与环境对人类的经济价值,却为循环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

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kenneth 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spaceship economy theory)。那是在环境运动兴起的初期,鲍尔丁认识到必须进入经济过程思考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他认为传统工业经济可以说是牛仔经济,是一种由“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废物排放”线性流程组成的“开放式”经济,同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一样,地球资源与地球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他提出要以新的“循环式经济”代替旧的“单程式经济”,在资源容量是有限的地球上建立起循环生产体系。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中指出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该从以线性为特征的机械论规律,转向遵循以反馈为特征的生态学规律,在今天看来有相当的超前性,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循环经济思想和理念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在1990年出版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循环经济”是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ce和r.k. turner正式提出。从字面意思上看,“循环”+“经济”是指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领域中实现闭路、循环式的流通。其深层次含义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运用生态学规律,重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是对物质闭循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 cycle)经济的简称,是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以经济生态化为基础推进可持续发展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其内涵表现为: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达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循环经济本身具有系统性和生态性:

(一)系统性。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将自己作为这个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二)生态性。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循环闭环反馈式循环流动。一切物质、能源可以在不断进行的经济活动中得到梯次利用或最合理使用,资源承载的循环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循环经济明显区别于传统经济,其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这种经济模式对于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式的和一次性的,不可避免地造成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循环经济按照自然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闭循环式流程,在最大程度上持久合理地利用所有的原料和能源,最低限度地降低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需求总量逐年上升,污染排放总量不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明显加剧,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为中心的循环经济,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处于发展初期,虽然我们在保护资源的循环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却仍存在着大量的环境与资源方面的问题。在获取和使用资源引发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情况下,在我国实施循环经济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发展循环经济上来,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战略方针,采取果断措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一个健康良性的轨道高速、稳定地发展下去,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共赢”,建设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经济优质、自主创新、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王虹,循环经济思想发展与影响评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04

[2]柴宝芬,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产生背景[j]中国电力教育,2007.04

[3]齐建国,发展循环经济:背景与对策[j]中国社会发展战略,2005.06

循环经济理论范文2

关键词:城市水循环经济

一、城市水循环提出的重要性

水是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但是,近年由于人们多注重水资源的经济性,忽略其循环的自然规律和健康性,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1世纪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世纪,人类社会只有建立起物质循环型的城市才能持续发展。张杰院士认为,社会用水的健康循环是循环型社会的基础,通过实现健康水循环,可以使水的社会小循环与自然大循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系良好的水环境。

城市是人类生存环境给自然系统所加的最重负担。城市水生态环境是一个建立在自然环境之上的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既具有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易变性、难于恢复性,还具有人工环境独有的人类活动主导性,易受外界干扰性的开放性,输入输出不均衡性。城市化的进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水环境,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为此,必须深刻地研究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要素的影响,采取科学的对策,健全城市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需处理好城市水循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搞好城市水资源开发及保护以确保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操作原则,即3r原则。减量化属于输人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的流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市水循环也要遵循这三个原则。水循环经济是指运用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循环运动规律重构水经济系统,使水社会循环能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中,形成健康的社会水循环,建立一种新形态的水闭路循环流动性经济。其内涵是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水循环经济性的社会。把经济社会建立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改变过去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变成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再生处理——水再循环,形成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往复循环流动的闭路循环经济。

二、影响城市水循环的因素

(一)人口规模的增大对城市水循环造成影响

人口规模的扩大对用水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人类饮用、清洁都需要淡水资源,人口增加首先增加的是生活用水,这一用水量的增加基本上与人口同比例增加。而且,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可能会快于人口增加的速度。二是间接影响。现代社会人口的增加往往还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无论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其规模的增长都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不过,这种规律只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进程,具体到一个地区,鉴于不同产业对水资源消耗量的差异,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会对间接用水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特定地域、特定阶段,因人口规模扩大导致的产业发展进而造成的用水需求变动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在水资源供给方面,北京市水务局数据显示,北京水资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本地区降雨形成的水量;二是上游入境水量。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显示,北京多年平均降水总量98亿立方米,蒸发约60亿立方米,形成总量约为37.4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北京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1亿立方米,二者合计53.5亿立方米。实际上,北京平均每年可以利用的地表水总量仅约为14亿立方米,加上25.6亿立方米地下水,共计约40亿立方米。

在水资源需求方面,北京每年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约为34.5亿立方米(2006年全市总用水量为34.3亿平方米,2007年为34.8亿平方米,2008年为35.1亿平方米),40亿立方米供给,34.5亿立方米需求,北京的水似乎够用。但近年来北京降水量明显减少,入境水量也连续9年减少,从10亿立方米逐年下降到7亿立方米,与常年平均数据16.1亿立方米相差甚远。供给方面,北京可利用水资源往往不足40亿立方米;需求方面,随着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北京,用水量也在随着增加,导致北京地表水流出量少于流入量,以及地下水逐年减少。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北京市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农业用水、工业用水都有所下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节水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况且,人口扩张,工业、服务业等生产用水也会随之增加。同时,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要求提高,生态用水也应当得到足够保证。就目前形势,一旦北京遇上连续干旱,情况就很危急。

(二)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

循环经济理论范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 超循环理论 生态环境

自从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人类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化。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发展与环境矛盾的根本之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我国提出的建立节约型、低碳型社会,实现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的增长,基本特征是“两高一低”,即“高开采、高排放、低利用”。人类在这种经济运行方式中,通过对自然的粗放型经营和一次性利用,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直接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恶性破坏。循环经济的最大特征是“两低一高”。即“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它要求对污染和废物产生的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凋统一。

3R原则构成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即“减量化”(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的排放;“再利用”(Reuse),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利用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后能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

二、超循环理论概述

西德生物学家M·艾根于1971年提出超循环理论,超循环理论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组织结合途径的理论,即关于自组织系统内部结构及其联系和运行方式的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具有自组织超循环性质和特征,通过正确地把握自组织超循环规律,可以加快循环经济的形成和提高循环经济的运行效率,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超循环是由无数循环通过耦合形成的循环网络系统。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的运动,循环包括反应循环和催化循环,反应循环是靠系统外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来驱动的循环,催化循环靠系统内部自催化和彼此相互催化(交叉催化)来驱动的循环。

超循环的运行效率和偶合力——“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催化剂有“外部催化剂”和“内部催化剂”。“外部催化剂”是指循环系统外部输入或强加的催化剂,因为它能够使循环被动的运行和耦合,所以循环运行效率较低,并且循环耦合力较弱;“内部催化剂”是循环系统内部自己产生的,因为它能够使循环自主的运行和耦合,所以循环运行效率高,并且循环耦合力强。

超循环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超循环中至少包含一个“催化循环”,即要有“内催化剂”(包括自催化和交叉催化)催化的循环。超循环通过自催化可以加速同一个循环圈的运行效率,而交叉催化可以增强不同循环之间的耦合力,并且能够使系统获得整合功能。

超循环的功能和作用:一是自复制、自适应和自演化的功能。因为“催化循环”是超循环的核心构成部分,所以在自催化和交叉催化的作用下,超循环具有自复制、自适应和自演化的功能。二是整合功能。超循环能够促进各个子系统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容易形成共生的结合体,具有整合功能。三是非线。因为超循环内部关系是非线性关系,所以能够有效展开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四是高效功能。因为超循环具有特殊结构,所以超循环能够提高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等的利用效率。

三、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及其机理

1、传统经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传统经济模式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枯竭,而且打破了生态物质循环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展和人类面临可持续发展危机。

忽视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传统经济模式,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疯狂开发、掠夺和消耗。据统计,全球一年要消耗30多亿吨石油、40多亿吨煤炭,如果按此速度消耗下去,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仅够用50年左右,煤炭只够开采200年左右。而且导致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把大量“三废”排放到环境中去。据统计,全球每年要排放90多亿吨垃圾、5000多亿吨污水、18亿吨二氧化碳和近亿吨二氧化硫等。这种“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经济模式,不仅阻碍了人类经济进一步发展,而且破坏了生态物质循环系统的平衡。譬如,打破了大自然中的碳循环、水循环、硫循环和氧循环等诸多生态循环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了酸雨成灾、土壤退化、农牧业减产;植被破坏,沙漠扩大,水土流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水旱灾害同时肆虐人类等环境问题。

2、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的融合

循环经济理论范文4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电力企业; 经济管理

1 循环经济理论的概述

1.1 循环经济理论的定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的特征是物质闭环流动,运用生态学规律,使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得到合理的利用;循环经济强调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注重资源再生,这样才能合理利用资源,持久发展。运用循环经济,不产生或只产生少量的废弃物,这样就可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内。

1.2 循环经济的理论原则

循环经济要求经济活动遵守“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或消费水平,这就有利于从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工具、包装等能够以初始的形式得到反复的利用;再循环原则要求产品使用结束后能够进行回收,通过处理变成可利用资源,而不是直接丢弃成为不可恢复的垃圾。

1.3 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循环经济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即发展绿色经济,做到可持续生产。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有:①走新型企业化的道路,即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使经济运行的质量得到提高,并结合企业产业自身的特点,发展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企业等新型经济形态;②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③努力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即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的改进,可寻求新能源替代、能量合理梯级利用、缩短生产周期、减少排放、更换有毒有害原料、综合利用回收处理废弃物、发展绿色制造技术;④在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⑤做好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工作,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

2 基于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建议

2.1 调整电力结构、发展清洁生产,走新型企业化道路

清洁生产,能够有效地控制污染,从源头开始预防,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材料的转化率,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从而降低环境污染,是循环经济的最基本手段。国内外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在企业层面上推进清洁生产。目前,燃煤电厂是我国电力结构的主体,燃煤发电站占全国发电装机的76%,发电量占全国总量的83%。我国煤炭的硫分平均在1.72%,工业锅炉用煤的相对较高,为2%;我国的煤炭产量中,高硫煤占25%,虽然只占1/4左右,但是所造成的二氧化硫污染却相当严重。

由于燃煤发电造成的污染占据比例较大,应该优先针对燃煤发电站实施清洁生产,应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推进清洁生产,大力抓好电力企业的污染防治、控制和治理污染源工作。为此,电力企业要努力发展以下几点:①提高煤炭的燃烧率,转化为更多的电量,优化发展煤电;②大力开发水电,但是必须坚持保护生态的原则;③积极开发有效的风力发电技术;④地热和潮汐等自然现象可以因地制宜,加以利用,发展地热发电和潮汐发电;⑤核能潜力无限,应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核电建设;⑥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

2.2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并加以利用,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1) 优化燃煤发电结构,增加大容量机组。应鼓励电站积极发展超临界机组和超临界大容量机组,以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并做到清洁生产。另外,还要积极采用高效节能、节水机组,以提高单个机组的容量;加大“以大压小”技术的改造力度。

(2) 煤炭开采,必不可少地产生劣质煤、矸石等,要做到因地制宜,利用劣质煤、矸石等发电;另外,城市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可以建造垃圾电厂,有效地降低城市垃圾污染;生物质能发电、热电冷联产都是不错的选择。将劣质燃料用于发电,是综合利用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大大地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并控制了环境的污染。

3 基于循环经济原则,电力企业发展中的经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 与国家整体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相协调。电力企业,不光要注重自身的发展,还要关注其对周边产业的影响。对我国而言,发展循环经济,不单单要致力于节约资源、控制污染和综合利用,更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这样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因地、因时制宜,不能光顾着发展当前而忽略了后续的进程,只有各种措施配合得当,才能达到总体最优的效果。

(2) 考虑系统的经济性。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欠账多、资源总体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好等。不要一味地追求循环,物极必反。不能盲目地认为循环才是经济的,只有经济了才能够循环发展。当然,从不同角度不同范围来看待经济性,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对于循环经济的经济性,还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3) 要尊重实际、尊重科学。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而深远,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场巨大变革。由于历史原因及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伴随着发展速度的持续增长,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电力发展中的环保和节约等问题尤为突出。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电力企业的改革问题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值得深入探讨。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要尊重实际、尊重科学,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循环经济理论范文5

关键词:城市水循环经济

一、城市水循环提出的重要性

水是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但是,近年由于人们多注重水资源的经济性,忽略其循环的自然规律和健康性,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1世纪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世纪,人类社会只有建立起物质循环型的城市才能持续发展。张杰院士认为,社会用水的健康循环是循环型社会的基础,通过实现健康水循环,可以使水的社会小循环与自然大循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系良好的水环境。

城市是人类生存环境给自然系统所加的最重负担。城市水生态环境是一个建立在自然环境之上的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既具有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易变性、难于恢复性,还具有人工环境独有的人类活动主导性,易受外界干扰性的开放性,输入输出不均衡性。城市化的进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水环境,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为此,必须深刻地研究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要素的影响,采取科学的对策,健全城市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需处理好城市水循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搞好城市水资源开发及保护以确保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操作原则,即3R原则。减量化属于输人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的流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市水循环也要遵循这三个原则。水循环经济是指运用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循环运动规律重构水经济系统,使水社会循环能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中,形成健康的社会水循环,建立一种新形态的水闭路循环流动性经济。其内涵是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水循环经济性的社会。把经济社会建立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改变过去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变成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再生处理——水再循环,形成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往复循环流动的闭路循环经济。

二、影响城市水循环的因素

(一)人口规模的增大对城市水循环造成影响

人口规模的扩大对用水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人类饮用、清洁都需要淡水资源,人口增加首先增加的是生活用水,这一用水量的增加基本上与人口同比例增加。而且,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可能会快于人口增加的速度。二是间接影响。现代社会人口的增加往往还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无论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其规模的增长都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不过,这种规律只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进程,具体到一个地区,鉴于不同产业对水资源消耗量的差异,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会对间接用水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特定地域、特定阶段,因人口规模扩大导致的产业发展进而造成的用水需求变动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在水资源供给方面,北京市水务局数据显示,北京水资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本地区降雨形成的水量;二是上游入境水量。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显示,北京多年平均降水总量98亿立方米,蒸发约60亿立方米,形成总量约为37.4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北京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1亿立方米,二者合计53.5亿立方米。实际上,北京平均每年可以利用的地表水总量仅约为14亿立方米,加上25.6亿立方米地下水,共计约40亿立方米。

在水资源需求方面,北京每年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约为34.5亿立方米(2006年全市总用水量为34.3亿平方米,2007年为34.8亿平方米,2008年为35.1亿平方米),40亿立方米供给,34.5亿立方米需求,北京的水似乎够用。但近年来北京降水量明显减少,入境水量也连续9年减少,从10亿立方米逐年下降到7亿立方米,与常年平均数据16.1亿立方米相差甚远。供给方面,北京可利用水资源往往不足40亿立方米;需求方面,随着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北京,用水量也在随着增加,导致北京地表水流出量少于流入量,以及地下水逐年减少。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北京市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农业用水、工业用水都有所下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节水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况且,人口扩张,工业、服务业等生产用水也会随之增加。同时,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要求提高,生态用水也应当得到足够保证。就目前形势,一旦北京遇上连续干旱,情况就很危急。

(二)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

循环经济理论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理论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是一个财务管理大发展的世纪,财务管理先后经历了筹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投资财务管理和绿色财务管理等发展阶段。现代财务理论研究的对象从对企业资金筹集和资金的周转、控制等微观层次问题的描述性探讨,转向企业价值与投融资决策关系问题的定量分析。公司价值创造的基础通常是经济资本,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投融资决策实现最优配置,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

事实上,经济系统在不断与生态系统发生交换活动,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促进了绿色财务的提出。但是仅仅强调环境保护是不够的,环境的保护必须伴随着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等举措,因此,一种以“3R”为原则的新型经济形态——循环经济应运而生。“3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产品生产的再利用原则和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可再利用的副产品和废弃物都可以认为是可回收资源;减量化利用的自然资源,可以视为企业进行生产的原始资源。对原始资源使用的减少和可回收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够带来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并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可回收的资源、原始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资源构成了循环经济生产企业的生态资产。

企业价值创造所需要的关键资源已经从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为主的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转变为可循环再利用的生态资产。公司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变化意味着资本概念的泛化,企业价值的概念成为一个多维价值属性的价值体系,企业价值最大化问题转变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均衡过程。虽然绿色财务也越来越关注生态资源在公司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由于价值驱动因素变化造成的资本多元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二、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理论本质、研究维度的分析

(一)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本质

关于财务本质的认识,财务学界的观点很多,归纳起来有“活动论”、“关系论”与“活动+关系论”三种主要观点。“活动+关系论”吸收了活动论和关系论有益的内核,全面概括了财务的本质特征。循环经济理念实际上是对可回收资源、进入生产领域的原始资源的一种时空上的优化配置,循环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基本矛盾是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的错置。因此,生态资本的投入和收益与经济资本的投入和收益往往是在投资者之间合作的情况下进行的,并形成了投资者之间的经济责任、权利和利益关系。所以,笔者认为,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本质是投资者基于未来合理跨期配置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活动及其利益关系。资本配置的主体是投资者,资本配置的特点是跨期配置,资本配置主体、配置对象以及配置活动都存在于由利益相关者所编制的价值网络内。

(二)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研究维度

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本质所考量的是企业价值、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跨期配置活动及形成的利益关系。“跨期配置资本的论断表明……财务研究的三维视角包括时间、空间和行为,财务的时间坐标、空间坐标和行为坐标决定了财务的立体结构。”可以描绘出这样一个蓝图,如图1所示,以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构成的平面式财务研究结果为基础,放宽条件,进一步研究财务行为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建立立体式研究视角。任何一个生态资本坐标点R和任何一个经济资本坐标点C决定了一个确定的财务状态S(C,R)。任何一个财务状态S(C,R)都对应着一个最佳的财务行为方案B。财务行为B,经济资本C和生态资本R决定了企业价值V。在平面OSVB中可以看到,如果财务状态一定,财务行为将决定企业价值,并且所有小于价值V下的财务行为都不是最佳行为。所以,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核心是研究财务状态,根据财务状态选择最佳的财务行为。

三、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循环经济财务管理是在以生态资产和经济资产为企业价值创造主要驱动因素的背景下,运用公司财务理论,借助于价值网络分析,通过核心资本的价值创造模型对企业财务状态进行评析,规划并评价企业财务行为,以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一系列方法的集合。根据这一定义,笔者可以构建出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其中,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涵义、财务本质、目标、假设、原则、职能和内容构成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结构,财务状态评析、财务行为选择和财务评价构成了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结构。

根据循环经济财务本质的要求和机制原理设计财务系统,首先要界定循环经济财务目标;其次,财务目标确定财务职能与内容。财务系统运行的环境是复杂的,必须根据财务环境、目标要求和财务系统运行的规律提炼财务运行的基本前提,即相机财务假设与原则,由此构造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结构。

根据循环经济财务基本理论结构顺次,应当进一步从技术的角度研究财务状态评析、投资行为选择和融资行为选择。其中,财务状态评析是财务行为选择、财务评价的基本前提。企业价值网络的变动导致资本系统发生变动,由于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本身存在资本转换规律,资本系统发生变动必然影响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价值的创造,因此,循环经济财务状态评析就是要对企业价值网络、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价值创造模型加以评判和分析。财务状态评析指导财务行为的选择,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循环经济财务评价是提供反馈信息、保证财务系统良好运行的有效方法,由此构造了循环经济财务应用理论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1]茅宁.软财务理论初探.会计之友,2007(2).

[2]李心合.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会计研究,2006(7).

[3]王化成.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